KR6r0061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元-曇噩 (master)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戒學



經曰。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知此則知所以
弘法矣。又曰。毗尼壞則佛法壞。知此則知所以
護教矣。嗚呼法有汙隆。教有通塞。然誠能以神
通願力。攝待魔外。模範人天。則汙者以隆。塞者
以通。被之三界而無際。垂之億劫而無窮。夫如
是而稱佛弟子。續佛慧命。豈獨波羅提木叉之
足師。毗尼之不壞哉。弘法護教二科。系於戒學
之下。其奚歉。
[011-0160b]


弘法科



晉支遁



字道林。出關氏。陳留人。或曰林慮人。少有爽
氣。神悟天縱。初至京師。太原王濛見之曰。造微之功。
當不減輔嗣耳。陳群殷融甞念衛玠神情。後進無能
繼者。及見遁。嘆息以為重見若人。家世事佛。隱居餘
杭。年二十五為沙門。講說句讀脫略。為守文者所陋。
謝安聞之曰。如九方歅相馬。略其玄黃。取俊逸耳。王
洽劉惔毀浩許詢郄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次道
王文度謝長遐袁彥伯。皆一時名士。與遁為方外交。
甞在白馬寺。與劉系之等談莊周曰。夫以適性為逍
遙。是不然。且桀跖以殘害為性。豈亦逍遙乎。於是註
逍遙篇。學者宗之。東還支山寺。晚欲入剡中。謝安守
吳興。以書抵遁曰。思君日積比辰尤甚。知欲還剡自
治。為之悵然。人生如寄耳。自頃風流得意事。殆磨滅
都盡。唯終日戚戚。遲君一來相尉耳。山縣閑靜。差可
養痾。計不減剡。而醫藥易致。幸副積想也。王羲之在
會稽。聞遁名。未之信。曰見之乃定。及遁還剡。路由稽
山。羲之詣遁。驚其風度曰。逍遙篇尚記之乎。遁為作
數千言。粲然天就。披露理窟。羲之首肯之。延住靈嘉
寺。欲日夕見之。久之入沃洲小嶺。建精舍。講授眾千
指。晚移石城山棲光寺。木食㵎飲。註安般四禪諸經。
并著即色遊玄論。聖不辨知論。道行旨歸。學道式等。
追蹤馬鳴龍勝。至山陰。講維摩。許詢為都講。遁通一
義。眾意詢不能難。詢設一難。又意遁不能通。而賓主
[011-0160c]
之辨。相尋無窮。聽者多自言得遁旨。詰之輒失。哀帝
請講般若。朝野悅伏。王濛極精思。作數百語詣遁。遁
曰。與君別久。而君語了不長。何也。濛慚嘆曰。絳缽之
王也。郄超問謝安。遁談何如嵆中散。安曰。嵆努力裁
得半耳。又問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請辨。恐當抗行。超
拔淵源。浩有慚德。郄超與親舊書曰。林公神理所通。
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隆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
巳。遁留京師三年。上書乞歸山林。詔可之。資給發遣。
事事豐厚。一時名流。並餞離於征虜亭。蔡子叔前至。
近遁而坐。謝安石後至。值蔡暫起。安移就其處。蔡還
合其褥舉謝擲地。謝不以介意。其為時賢所慕如此。
遂収跡剡山。人有遺馬者。受之。有譏之者。遁曰。吾愛
其神俊。聊復畜之耳。有餉鶴者曰。爾冲天之物。寧當
為人耳目玩乎。遂放之。遁幼與師論物類。謂用雞卵
不足為殺。師不能屈。師亡。忽見形。投卵於地。㲉破。雛
行。遁由是感悟。蔬食終身。甞經餘姚塢。信宿不去。或
問其意。曰謝安石相從於此。未甞不移旬。今觸情是
愁耳。乃移塢中。太和元年閏四月四日歿。壽五十三。
葬塢中。戴逵過其墓曰。德音未遠。拱木巳繁。計神理
不俱。氣運盡耳。有同學法處者。精義入神。先遁亡。遁
嘆曰。匠石廢斤於郢人。伯牙絕絃於鍾子。吾質亡矣。
作悼章成。放筆而化。文集十卷。時東土。復有竺法仰。
亦以慧解致聞。為王坥之所重。亡後見形詣王。勗以
行業。
[011-0161a]


晉竺道潛



字法深。出瑯瑘王氏。年十八。師事中州劉
元真。元真有美名。潛服膺。後落髮。善儀止。二十四講
法花大品。道俗日萬指。永嘉亂。渡江。中宗元皇肅祖
明帝敬之。承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規。並造門結友。甞
著屐至殿中。時人嘆其道德高風。初不省有朝市也。
久之去隱剡山。哀帝即位。兩遣使致之。不得巳。至建
鄴。時簡文在藩邸。尤師禮焉。沛國劉惔見於簡文。座
中嘲曰。道人亦遊朱門乎。潛曰。貧道以為蓬戶也。司
空何次道遵。以師資之敬。屢興法會。數相招請。復還
山。支遁求買沃洲小嶺。潛答曰。欲來當給。不聞巢由
買山而隱也。遁欣然。愛其風鑒。遁與高麗道人書。大
稱賞之。康寧二年歿。妻八十九。詔賻錢十萬葬之
 竺法友。誦毗曇。一宿上口。年二十四。講經於南臺寺
 竺法蘊。悟解逸群。尤精放光般若。康法識。有義學。
工草𨽻。甞與廉昕。各臨右軍帖。世不能別其書。以寫
眾經。見重於世 竺法濟。有才藻。作高逸沙門傳。凡
此皆潛之神足云。


晉竺僧敷



不知何許人。善放光道行般若。住瓦棺寺
講授。時異學之徒。咸謂心神有形。但妙於萬物耳。並
著論。以相摧壓。敷破之。其略曰。有形則有數。有數則
有盡。神既無盡。安得有形。又著放光道行般若義疏。
為安汰諸公所推賞。歿於所住寺。壽七十餘。


晉道整



姓趙氏。洛陽清水人。或曰濟陰人。始名正。字
文業。年十八。為秦符堅著作郎。至黃門郎。武威太守。
[011-0161b]
其為人無鬚而瘠。有妻妾而無兒息。若閹宦然。且學
兼內外。譏諫無所畏憚。符堅末年。以寵鮮卑荒怠。因
歌曰。昔聞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誰攪
令濁。堅恚曰。是朕也。巳而又歌曰。北園有一棗。布葉
垂重陰。外雖饒棘剌。內實有赤心。堅笑曰。非趙文業
耶。正願出家。堅難之。堅崩。乃遂所願。作偈曰。佛生何
太晚。泥洹一何早。歸命釋迦文。今來投大道。於是遁
迹商洛山。專精經律。晉雍州剌史郄恢。欽其為人。要
與俱遊。整愛其人從之。遂終於襄陽。壽六十餘。


晉道安



生衛氏。常山扶柳人也。世衣冠。早孤。為外兄
孔生所養。貌陋而性姿英特。七歲閱書。一目五行。其
父驚嘆。知非凡器。十二出家。其師皮相之。以為愚。使
餉田。因作止田舍中。三年從師求經。師以辯意經一
卷授之。五千言。一夕即還其師。又求他經。以成具光
明經一卷授之。且萬言。一夕又以還其師。師問看未。
對皆誦徧。其師以為不誠。按經使覆之。一字不遺。師
大異之。為落髮。受具足戒。遊學至鄴中。詣佛圖澄。澄
與語大驚曰。天下士也。東土佛法所賴。唯此人。餘非
所及也。遂受澄之學。覆講如水傳器。眾爭設難曰。要
當難殺崑崙子乃巳。而安飛辨注射。眾莫敢仰視。時
人語曰。漆道人。驚四隣。後避難於濩澤。太陽竺法濟。
講陰持入經。安從受業焉。頃之創寺太行以居。年四
十五。還冀州住受都寺。徒眾數百。石虎沒。彭城王嗣
立。乃廣脩花林園房舍。遣中使竺昌蒲迎安。安以國
[011-0161c]
難未紓。冉閔方叛。天灾旱蝗。𡨥賊縱橫。王屋女林諸
山不可託跡。將依陸渾。而慕容俊之兵又逼。遂南投
襄陽。至新野。分使法汰詣揚州。法和詣蜀。安與慧遠
四百餘輩。夜雷雨乘電光以進。見人家。懸馬[笐-〦+兜-儿]二柳
間。可容斛許。安呼林百升。果有出迎者。弟子問。何以
識其姓名。安指抑篼而巳。至襄陽。註般若道行密跡
安般等經。又總錄經。至年月傳譯人名。以授學者。征
西將軍桓朗。鎮江陵。強載以俱。及還以白馬隘陋。即
清河張殷之宅。為檀溪寺。建塔五層。闢房四百。會涼
州剌史楊弘忠。施銅萬斤。作承露盤。安謂弘忠曰。露
盤巳託汰公營之。請回此銅。以鑄丈六大像。可乎。弘
忠敬諾。像成放光起行。異常相。安每法聚。則設符堅
所送金箔倚像。金坐像。金縷繡像。織成像。結珠彌勒
像。以作證。觀者敬慕。有一外國銅像。形製古異。久置
未甞設。安使弟子治其髻。則一舍利在焉。光𦦨炳煥。
暎蔽堂陛。眾驚異之。習鑿齒襄陽奇逸士也。先以書
通好。然後詣安既見自讚曰。四海習鑿齒。安徐曰。彌
天釋道安。時以為名對。齒以書抵謝安石。稱安蓋非
常勝士。恨公不相見之耳。安在樊沔十五年。常講放
光般若。孝武皇帝詔曰。法師以道德。照臨人天。使大
法流行。為生民依賴。宜日食王公祿。符堅攻襄陽。得
安而喜。謂其臣權翼曰。吾以十萬之師取襄陽。但得
一人半耳。翼問為誰。曰安公一人。翼鑿齒半人也。安
入關中。住五重寺。眾數千人。初沙門出家。皆隨師姓。
[011-0162a]
安曰。師莫如釋迦如來也。乃以釋為氏。後得增一阿
含。果稱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皆稱釋種。與
經若合符節。安博學。工文章。藍田得一鼎。容二十七
斛。腹有篆銘。以問安。安曰。魯襄公所鑄。又得一銅斛。
其形正圓。下向為斗橫梁。昂則升低則合。梁一頭為
籥。籥同黃鍾容半合。亦有篆銘。以問安。安曰。此王莽
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改正即真。以同律量。布之
四方。欲小大器均。令天下取平焉。於是堅勑侍從。有
疑皆師於安。時諺曰。學不師安。義不中難。堅承石氏
之後。民物殷富。四方略定。東極滄海。西并龜茲。南包
襄陽。北盡沙漠。唯建鄴未伏。堅雅志欲取而有之。大
臣諫不從。堅出東苑。命安升輦同載。僕射權翼諫曰。
臣聞。天子法駕。侍中倍乘。道安毀形。寧可參廁。堅怒
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易輦之榮。未稱其德。即
詔翼扶安登輦。於是翼跪而掖之以登。堅顧謂安曰。
朕將與公南遊吳越。整六師以巡狩。登會稽以觀滄
海。不亦樂乎。對曰。陛下應天御世。富有八州。居中而
制四海。宜棲神無為。與堯舜比隆。今欲以百萬之師。
求厥田下下之土。且東南區地勢卑氣厲。昔禹舜遊
而不返。秦王適而不歸。以貧道觀之。未見其可。平陽
公懿戚石越重臣。皆憂國至深。其論可聽。堅曰。非區
宇不廣也。朕欲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順時巡狩。具
有挌訓。儻如高論。則帝王無省四方之文乎。對曰。必
不可者。宜駐蹕洛陽。枕戈畜銳。傅檄江南。如其不伏。
[011-0162b]
伐之未晚。堅不聽。遣精銳二十五萬。為前鋒。堅自率
步騎六十萬繼之。為徐州剌史謝玄所敗。堅單騎而
遁。安設法門憲章。條為三例。一曰行香。定上座開經
上講之法。二曰日常六時行道飲食唱時之法。三曰
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天下精舍遵奉之。無敢違者。每
與弟子法遇。立誓彌勒像前。願生內院。秦建元二十
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寄宿講堂。維那見其
夜從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驚禮訊問其來意。云相
為而來。安云。自惟罪深。詎可度脫。曰甚可耳。然須更
浴聖僧。情願必果。具示浴法。安請問生處。乃舉手指
天。即見雲開。西北樓閣幻出。曰此兜率也。是夕且有
小兒數十來就浴。二月八日歿。葬城中五級寺。是歲
晉太元十年也。其未歿也。加眉谷隱士王嘉候安。安
曰。世事如此。行將及人。相與去乎。嘉曰。誠如所言。師
前行。僕有小債未了。不能俱也。既而姚萇入長安僣
號。且與符登相持。時嘉在城內。萇召問嘉。朕得登否。
嘉曰略得。萇怒曰。得即言得。何略也。遂斬之。後登為
萇子興所殺。興字子略云 嘉字子年。洛陽人。形貌
鄙陋。滑稽善談笑。問以事則隨答。若調戲狀。即不可
解。久之多驗。符堅以大鴻臚徵不就。及南征。使問休
咎。嘉無他言。但乘使者馬。向東行數百步。盡脫鞾帽。
解棄衣服。奔還而巳。方被害日。有人於隴上見之。仍
遺萇書。初安聞羅什在姑臧。勸堅迎之。而什亦謂安
是東方菩薩。安生左臂有皮寸許如串。可捋上下。特
[011-0162c]
不能出手耳。時號印手菩薩。


晉竺法汰



東莞人。長八尺。美風姿。少與道安同學。決
南遊。旅病於陽口。時桓溫鎮荊州。要過供事湯藥。安
遣弟子慧遠問疾。疾小間詣溫。溫欲留汰久語。汰以
疾作起去。初不辭謝。坐客仰其高韻。沙門道恒執心
無義。盛行荊楚間。汰曰邪說也。當亟破之。遣弟子曇
一。集僧以難。恒未即屈。且則慧遠就席。纔及數番。恒
覺墮負。以麈尾扣案。未得所答。遠曰。不疾而速杼軸
何為。坐者皆笑。其義遂沮。至建鄴。止瓦棺寺。晉太宗
簡文帝。深相敬禮。開放光題。大會。帝親臨幸。公卿畢
集。眾至千人。瓦棺寺。本河內山玩墓山公為陶處。興
寧中。沙門慧力啟乞為寺。至是而汰更新之。王珣謝
安石。皆相過從。弟子曇一曇二。並有名。太元二年歿。
壽六十八。


晉法遇



不知何許人。少俊逸愽學。氣壓流輩。見安公
乃屈伏。願落髮為弟子。義陽太守阮保。聞風欽慕。施
遺相接。避地東下。止江陵寺講授。眾四百餘。一僧飲
酒廢夕講。遇止罰不遣。安公聞之。以竹筩置杖。自封
題以寄遇。遇開封見杖曰。此由飲酒僧也。領眾不勤。
遠貽憂賜。即命維那。自罰行杖三下。內杖筩中。流涕
自責。乃與慧遠書曰。吾人暗短。不能率眾。和尚雖在
異域。猶垂憂念。吾罪無所逃。歿時年六十。


晉僧[素-糸*力/石]



出傅氏。潯陽人也。晉河間郎中令遐之元子
也。少師事弘覺法師。止長安大寺。遊青司樊沔間。通
[011-0163a]
六經。究三藏。持律嚴甚。為姚萇姚興所敬。自羅什入
關。僧尼多過愆。興患之。議置僧主。以領之。下書曰。大
法東遷。於今為盛。僧尼浸多。宜設綱領。宣授遠規。以
濟頹緒。[素-糸*力/石]法師早有學譽。晚以德稱。可為國僧主。僧
遷為悅眾。法欽慧斌為僧錄。給車輿吏力。[素-糸*力/石]資侍中
秩。傳詔羊車各二人。遷等頒賜有差。大允時望。弘始
七年。勑加親信。仗白身從。各三十人。僧正之職自[素-糸*力/石]
始也。然[素-糸*力/石]持身甚儉。而說法無怠。歿於大寺。壽七十。


晉曇摩流支



此云法樂。西國人也。棄家以精律著名。
弘始七年。至關中。時弗若多羅巳化久矣。廬山慧遠。
聞支善毗尼。願竟其學。遣書通好曰。佛教之興。先自
上國。分流巳來。四百年於茲矣。然比丘根本。皆所未
知。頃幸弗若多羅。誦出十誦。方半而沒。茲用追恨。竊
聞仁者。亦齎此經。必蒙開施。勿倀憤發。果使始涉之
流。不失無上之津。此恩不貲。何以論報。支得書。乃與
羅什。足多羅未盡之文。支住長安大寺。沙門慧觀欲
延居洛陽。支曰。洛中有人弘法。足以利世。吾當化律
學未至之處。於是去。不知所終。


晉道融



汲郡林慮人也。史亡其氏。十二棄家從師。無
所得書。遣借論語於旁舍。晚不持歸。曰巳習之矣。師
使覆之。不遺一字。大嗟異。為落髮。及受具戒。長遊關
中。依依羅什。什謂姚興曰。比見融公。殆是人類精奇。
引見與語。心服之。詔入逍遙園參譯。當是時。什譯菩
薩戒本。又譯中論。方就兩卷。融便能講之。什又使講
[011-0163b]
新法華經。而自聽其判析曰。大法之興。正賴此子也。
國有婆羅門。自謂盡讀西國書。聞什在關中。乃曰豈
可使釋氏之風。獨傳震旦耶。遂駞其書至。姚興幾惑
其說。婆羅門乞與僧辨優劣。關中僧皆相視缺然。什
謂融曰。子可當之。融顧外道經書未讀。乃密使人盡
錄其書目。一覽即誦。剋日論義。姚興與公卿大集。婆
羅門以博觀為夸。融數其所讀。并秦地經史。三倍之。
什嘲之曰。君乃未聞大秦有學者乎。敢輕遠來。於是
婆羅門媿服。再拜融足而去。後還彭城講授。眾常數
百人。性不喜喧狎。常登樓讀書。人罕識面。歿壽七十
四。著法華大品。維摩義疏。金光明十地品義若干卷。


晉卑摩羅叉



此云無垢眼。罽賓國人。沈鷙有志力。以
苦行自律。弘毗尼。為龜茲學者之宗。龜茲陷。避地烏
纏。聞羅什在長安。欲使勝品妙味。復沾東土。弘始八
年。至關中。什敬禮如師。及什棄世。即引去。遊壽春。譯
十誦本五十八卷。最後一誦。謂明受戒法。及諸成善
法事。逐其義要。改名善誦。叉後齎住石㵎。開為六十
一卷。最後一誦。改為毗尼誦。故今猶二名存焉。又坐
夏江陵之新寺。以漢言講演無作妙本。盛行於時。慧
觀習其指要。為兩卷。京師傳寫。紙為增價。終于石㵎。
壽七十七。為人眼青。時號青眼律師。


晉僧叡



魏郡長樂人。史失其氏。年十八為沙門。師事
僧賢法師。博通經論。聽僧朗講放光般若。每致難詞。
朗謂賢曰。叡殊有膽氣。其難。吾多不能通。真佳弟子
[011-0163c]
也。羅什至關中。譯禪要三卷。始乃鳩摩羅陀所造。終
乃馬鳴大士所造。而其中多外國賢聖之語。亦稱菩
薩禪要。叡精練之。分為五門。偽司徒姚嵩。雅相禮敬。
興問嵩曰。叡公誰可比。嵩曰未見其比。興甞法集。公
卿咸在。見叡謂嵩曰。四海僧望也。竺法護出法華經
語曰。天見人人見天。什誦至此曰。義與西域同。伹其
辭過質耳。叡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乎。什然之。
叡講成實論。什曰。此諍論中。有七處文。破毗曇子。能
辨之乎。叡舉其處以應。皆當什意。曰子真精識。傳譯
有賞音者。吾何恨哉。叡求生安養。坐臥不敢背西。臨
終謂同學曰。身口意業。或相違犯。願施以大慈。為永
劫法侶也。於是浴罷。禮拜合爪。西向歿。壽六十七。有
同學僧楷。有高行。與叡齊名。


晉僧肇



京兆人。史不書氏。家貧為人傭書。遂博觀經
史子集。尤善莊老。年十二。為沙門。名震三輔。羅什在
姑臧。往從之。什與語。驚曰法中龍象也。於是擕以歸
關中。居逍遙園。詳定經論。四方學者輻輳。設難交攻。
而肇迎刃而解。眾皆厭服。時有道生道融僧叡。皆師
羅什。號童壽之門四聖。肇初著般若無知論。什見之
曰。吾解不謝子。文當相挹。劉遺民得之。以呈遠公。遠
公搏髀歎。以為未甞有也。後又著不真空論。物不遷
論。注維摩經。什化去追悼之。又著涅槃無名論。皆妙
造精微。姚興敬重其筆札。使頒傳。義熈十年歿。壽三
十二。
[011-0164a]


晉慧遠



生賈氏。鴈門樓煩人也。年十二。隨其舅令狐
君。學於許洛間。博極群書。得老莊之要。風鑒朗拔。在
諸生中。龍章鳳姿。照映魚鳥。既冠。將渡江與范宣子
俱隱。值中原亂。兵戈塞路。聞道安在太行恒山寺講
般若。遂與弟慧持俱造之。一面歸敬。願落髮。就弟子
之列。以終業焉。既受具。以大法為巳任。年二十四即
就講說。秦建元九年。襄陽平安公為朱序所得。因決
別。南抵荊州。止上明寺。欲遊羅浮。泊舟潯陽。見匡山
愛之。廬於山陰。以杖卓地曰。有泉當住。泉忽涌。因定
居焉。常誦經泉上。有龍出聽。因號龍泉寺。沙門慧永
住西林。恨所居逼側。不能多容。而請太守桓伊。為立
東林寺。古傳有佛影在月氏國那竭城南。古石室中。
去流沙。一萬五千八百餘里。欲往瞻禮。恨骨不能飛。
有西域道士。為遠畫之壁間。遠著銘五章。能疏其妙。
陶侃鎮廣州。有漁得阿育王所鑄文殊像於海中。送
寒溪寺。寺主僧珍徑夏口。夢寺火而像不壞。馳歸果
然。侃以其威靈。及移鎮。使人迎之。十輩不能舉。既而
登舟又沒。終不能得。及遠創寺既成。而像自至。蓋其
誠感然也。故時人為之謠曰。陶維劒雄。像以神標。雲
翔泥宿。一何遙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彭城劉遺民。
豫章雷次宗。鴈門周續之。新蔡畢頴之。南陽宗炳張
士民季碩等十八人。從遠遊。乃於無量壽象前。使劉
遺民著文。立誓期生西方。殷仲堪如荊州。過山中臨
北㵎。聽遠講易歎曰。識盡精微。不受擬度。世間安有
[011-0164b]
此等人品乎。俳佪終日而罷。盧循初據江州。甞詣遠。
遠少與循父嘏善。見循欣然。道舊。有諫者曰。循返逆。
公與厚。禍斯至矣。遠曰。我佛法中。情無取舍。豈不知
為識者所察。非吾所懼也。及武帝討循。屯桑尾。有以
遠交循為言。武帝曰。遠公世外人。其可以是量之哉。
遣使送敬。且飯僧。聞羅什入關。遣書通好。獻比量衣
裁。使登高座。為著之。并漉器皆珍貺。什答書。其略曰。
經言。末後東方有護法菩薩。勗哉仁者。善弘其事。有
偈曰。既以舍染樂。心得善攝不。若得不馳散。深入實
相否。必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若悅禪智慧。是法性
無照。虗誑等無實。亦非停心住。仁者所得法。幸願示
其要。遠又以書答其偈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成此頹山勢。惑相更相乘。觸理自生滯。
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時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
來問尚悠悠。相與期卒歲。初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
說。但云壽令長遠而巳。遠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
無變之理。豈有窮哉。乃著法性論曰。至極則以不變
為性。得性為體極為宗。羅什見論曰。邊國人未見經。
便暗與理合。豈不妙哉。秦王姚興致書。餉遠龜茲細
縷雜變像。以伸欵敬。又姚嵩獻珠像。并釋論云。大智
論新記。龍勝所作。法師當冠以序。昭示萬世。此邦道
士。同所欽聞也。遠以書辭不敏。文多不載。然恨大論
文多。鈔其要。為二十卷。桓玄討殷仲堪。軍經山北。邀
遠出虎溪。遠稱疾不出。玄自入山。左右諫玄。勿復拜。
[011-0164c]
及見遠。不覺致敬。玄問。不敢毀傷。何以翦削。遠答以
立身行道。當自有意。豈以翦髮文身。讓季歷而非泰
伯乎。玄出山。謂左右曰。實生所未見也。玄後以震主
之威。苦欲致之。而遠堅臥不動。俄而玄欲沙汰僧眾。
且謂。唯匡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於是遠以書
抵玄。其詞皆陽縱而陰奪之。成帝幼冲。庾氷用事。以
沙門應敬王者。而尚書何充。僕射褚翌諸葛恢等。奏
議不應。眾議同何充等。門下觀望駮議紛然。玄在姑
熟。以書問遠當不。且曰。此一代大事。不可令朝廷失
體也。得八座書。今以似君。君其件件詳論不敬之意。
以釋其疑。便當行之。遠答書。其略曰。伽黎非朝宗之
服。鉢具非廊廟之器。會玄篡位。下書曰。佛法宏大。所
不能測。昔推奉主之情。故興其敬。今事既在巳。宜盡
謙禮。諸道人勿復致禮也。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
凡五首。妙盡物情。玄西奔。安帝自江陵還京師。輔國
何無忌。勸遠候迎。遠稱疾不行。帝遣使勞問。遠脩書
敘悃誠。帝佳之。謝靈運恃才氣出人上。見遠悠然意
消。遠卜居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遊履。
以虎溪為限。以晉義熈十二年八月。初示疾。至六日
困篤。大德耆宿。請飲豉酒。不許。又請飲米汁。不許。又
請以蜜水為漿。乃命律師撿卷。未見而終。壽八十三。
遺命露骸松下。弟子不忍收葬。潯陽太守阮保。於山
西嶺。鑿壙開𡑞。有文集十卷。


晉道恒



藍田人。史失其氏。年九歲。處士張忠見之謂
[011-0165a]
人曰。此兒有好相。仕必為王者輔。出家必光顯佛乘。
吾恨老不及見也。恒幼孤。事後母以孝聞。家貧。鬻圖
書以自給。年二十。後母亡。服終為沙門。聞羅什入關。
往依之。什愛其高才。與道標齊名。姚興以恒標二人
神俊。有經綸術業。乃下詔。令尚書令姚顯。敦逼罷道。
二士於是上書陳情。其略曰。漢光武成嚴陵之節。魏
文帝全管寧之高。階下天縱之聖。議論每遠輩堯舜。
今乃冠巾兩道人。反在光武魏文下乎。興又書與羅
什僧[素-糸*力/石]。使勸諭之。必欲其反初服。什[素-糸*力/石]皆奏章。敷敘
其事。略曰。唯聖人為能通天下之志。恒標業巳毀除
毛髮。服不正之服。今使復簪紳立朝。非通其志也。且
大秦龍興。異才輩出。如恒標等。未為超卓。於是一眾
懇乞。乃得寢免。恒歎曰。名真道之累也。乃逃去。遂沒
於瑯瑘山中。晉義熈十三年。壽七十三。恒著釋敘論
百行箴。標亦有文。


宋法顯



姓龔氏。平陽武陽人。三兄皆以病死齠齓中。
顯三歲亦病。父懼施以出家。而終不遣。數歲病垂死。
乃送寺中。一夕差。因留不復歸。母為舍寺門外。父亡。
叔使返俗。顯曰。母得所養足矣。安在我。悉以先世產
業歸叔。無所問。母亡。葬之如禮。甞與同學沙門數十
人。刈稻田中。盜忽至。眾皆蒼黃走。顯獨留語盜曰。若
前世不施。致今世之飢。今世復行劫奪。獨不念後世
乎。盜慚棄去。既受戒。志行明決。每以經律舛闕。誓於
尋求。晉隆安三年。偕沙門慧景道整等。西渡流沙。熱
[011-0165b]
風惡鬼。遇者必死。蔥嶺危壁千仞。冬夏積雪。施杙險
處。僅能過。凡涉水七百餘所。中有緣絙而渡者又十
餘所。皆漢之張騫甘英奉使。所未甞至也。雪山寒甚。
慧景股栗而死。如是又三十餘國。而後及天竺。去王
舍城三十里有寺。問耆闍崛山安在。寺僧曰。莫夜矣。
且多黑獅子食人。不可往。顯念以吾欲瞻禮聖迹。幸
至此。苟今夕死。則吾志不酬。竟造無所畏。獨俳徊山
中。拜瞻流涕曰。我不自知身之至此也。坐樹下誦經。
夜三鼓矣。獅子蹲踞䑛齕。顯以手循之曰。欲肉醉我。
遲誦經畢。於是俱妥尾去。明日歸路逢一老宿。植杖
立挹。不答。頃有小年來。顯問耆年為誰。曰頭陀迦葉
大弟子也。顯追之至山。有石塞巖竇。不得往。至迦施
國。坐夏。有蛇耳處白。置於銅盂酪中。從上座至下行
徧乃化去。寺僧曰。白耳龍也。寺龍所造。歲輒一出。至
五天竺。於摩竭提邑波連弗河阿育王塔南天竺寺。
得摩訶僧祇律。又得薩婆多律。雜阿毗曇心。方等泥
洹等經。留三年。學梵書梵語。以經像附商舶。至獅子
國。同侶皆無在者。孑然獨止而巳。商有以紈扇供佛
者。顯見之因思歸。又二年。得彌沙塞律。長雜二阿含。
皆漢地所未有。因附舶以還。忽颶作。舶人皆以物投
海中。顯念觀世音曰。有經像在。欲以開東方眼目。頃
之颶止。至耶婆提國。留五月易舶。適廣州夜颶作。舶
人曰。坐有沙門共載耳。欲投顯海中。或呵止之。得不
死。水盡粮亦竭。忽及岸見藜藋。入浦見獵者問。曰此
[011-0165c]
青州長廣郡牢山也。獵者以歸。太守李公嶷聞而躬
迎之。至州小休。遂如京師。譯大泥洹經。有傳寫者。一
夕火。盡燬他物。而經不壞。後遊荊州。歿於新寺。壽八
十六。


宋曇無竭



此云法勇。出李氏。幽州黃龍人。為沙彌。持
苦行。讀法顯西遊事。欲蹤跡之。以宋永初元年。同沙
門僧猛曇朗二十有五人。出海西郡。入流沙高昌。遂
道龜茲沙勒。登[葸-十+夕]嶺。望雪山障霧千里。有大江湍駛。
以繩為橋。橋之上僅可行一人。先渡彼岸者。必舉火
為識。此岸之人見煙。而後可進。久無煙。則知其人墮
江中矣。三日乃至大雪山。壁立千仞。俱有杙孔。處處
相對。人持四杙。更互著崖孔中。猿臂而過。至平地失
十二人。入罽賓國。拜瞻佛鉢。留歲餘。學梵語梵書。得
觀世音授記經。又西去並辛頭那提河。入月氏國。瞻
內髻骨觀自沸水乘舟。至檀特山南石寺。寺僧雜三
乘學。天竺佛陀多羅。此云覺救者。果位人也。無謁請
為和尚依止。以受大戒。漢沙門志定。為阿闍梨。因坐
夏。夏休乃行。路皆中天竺境也。地曠人稀。齎石蜜為
粮。顧影孤絕。同伴餘五僧耳。苟經險難。即繫念觀世
音以免。將入舍衛國。有狂象群來。方歸念間。獅子從
林中出。象怖伏。遺糞而去。渡恒河。有野牛群吼而來。
又歸念之。俄大鷲飛來。於是牛亦奔散。無渴留止。徧
觀陳迹。親依聖賢久之。尋附海舶以歸。至廣州。其終。
別有傳記。
[011-0166a]


宋慧猷



江右人。史失其氏。少為沙門。精律學。性剛方。
師西國卑摩羅叉。深達十誦。以講授為陜西學者之
宗。有十誦義八卷。


宋竺道生



出魏氏。鉅鹿人也。客居彭城。世衣冠。父為
廣威令。生幼而卓異。沙門竺法汰見之。大驚曰。此兒
豈受功名富貴縛者耶。而生亦欣然。願隨歸山中為
弟子。年十五。便能講授。一時名流。莫敢犯其詞鋒。於
是名震法苑。居廬山七年。與慧嚴慧叡入長安。從羅
什受業。什門英豪數百。無有出其右者。還都舘于青
園寺。宋太祖文皇帝特加禮敬。方設大會。帝地坐親
同眾齋。食至。眾疑日晚。不敢下筯。帝曰。日未晚也。才
中耳。生曰。向日麗天。今天言日中。何得非中。舉鉢便
食。一眾從之。帝大悅。王弘范泰顏延之。皆造門結好。
生每以真丹所譯經文。未能盡達佛旨。而學者又滯
見聞。然其所謂。善不受報。頓悟成佛。惟忘言得旨者
知之。乃著二諦論。佛性常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
土論。應有緣論。皆網羅舊說。發其淵奧。皎如日星。而
或者憎嫉之。巳而涅槃泥洹前品。先至秦京。生熟讀
之曰。一闡提人。自當成佛。此經未盡耳。於是講輩交
攻之。誣以為邪說。據律當擯。生白眾誓曰。若我所說。
不合經義。願於此身目見惡報。若實契佛心。願捨壽
時據獅子座。乃受擯袖手南還。仍舘青園。其年夏雷
震青園佛殿。有龍升天。光射西壁。改名龍光。眾疑其
異。俄生果去青園。而至吳之虎丘山。日竪石為聽徒。
[011-0166b]
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處。則謂石曰。如我所說。義
契佛心否。石皆為動。若首肯之者。遂還廬山銷景巖。
及涅槃大本至南京。果言闡提皆有佛性。生見而尉
喜不自勝。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升法座。詞音
朗潤。聽者悅悟。俄麈尾墮地。隱几而化。有釋慧生者。
繼止龍光。有高行。時號大小生以別之。


宋慧叡



冀州人。史失其氏。少出家。以精苦稱。遊方至
蜀。為盜所略。使牧羊野。中有商客。見而異焉。問三藏
義。無不綜達。於是為出金。贖法服還著之。西遊至南
天竺。凡音譯訓詁。無不通。還舘廬山。聞什公在關中。
摳衣往受業焉。晚居建鄴烏衣寺講授。學者如雲。彭
城王義康。請以為師。叡苦辭三返。然後許。王要叡至
其第。授戒法。叡曰。禮聞來學。未聞往教。王大媿服。詣
座下。施之貂裘。直三十萬。叡以坐而未甞御。謝靈運
每從叡問經奇字。為著十四音訓。序以條列梵漢旨
義。元嘉中沒。壽八十五。


宋曇摩密多



此云法秀。罽賓國人。七歲神明澄正。聞
梵唄輙歡笑。父母以是許之出家。國多賢達。徧承事
之。博通群經。深解禪法。為人連眉有蘊籍。世號連眉
禪師。遊諸國。至龜茲。王前一日夢。神告曰。當有大士
至。王因郊迎入宮。授菩薩戒。居數載。又夢神告曰。大
士欲去。王固留。不可。至燉煌。建精舍。植柰千本。少留
棄去。至凉州舘於舊寺。又遊蜀出荊州。於長沙寺立
禪閣。懇求舍利。供養經旬餘。聞鏘然落盤聲。視之光
[011-0166c]
滿一閣。東還京師。止中興寺。道俗建塔焉。頃移祇桓。
帝后太子諸王。皆執弟子禮。受戒法。中貴人日絡繹
候安否。譯禪宴法。普賢觀。虗空藏觀等經。以禪法教
授學者。遠近靡弗至。號大禪師。會稽太守孟覬。請同
遊鄮縣諸山。遂建塔寺。東方俗多尚巫祝。自密多居
之。翕然歸正。元嘉十年。還鍾山定林。性嗜山水。構室
臨㵎。以收形勝。弟子達公者。能嗣其風。蜜多初發罽
賓。迦毗羅神王。衛至龜茲。中路欲返。辭決蜜多。要與
同至南方。達建康。即畫其像上寺壁間。十九年七月
六日歿。壽八十七。葬于鍾山之宋熈寺前。


宋智猛



雍州京兆新豐人。端莊有美行。出家誦經。以
夕繼旦。深慕先佛遺跡於五天。慨然有身造目覩之
志。於是以秦弘始六年甲辰。結侶十五人。渡河跨谷
凡三十六所。至涼州。西出陽關。涉流沙。歷龜茲于闐
諸國。又自于闐西南二千里。登[葸-十+夕]嶺。而同侶九人退
還。又千七百里。至波淪國。而竺道嵩者死矣。方圖闍
維。失屍所在。猛顧四人悲歎驚異。及踰雪山。渡辛頭
河。詣罽賓國。國有應真尊者五百人。遇猛喜尉間。為
猛說四天王事。於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又見佛盔。
盔光色紫紺。輕重隨念。猛香華供養。跪戴發願而去。
又千三百里。至迦維衛國。見佛肉髻骨。及牙髮影跡
具存。謁泥洹堅固之林。禮降魔菩提之樹。遂於降魔
像。施以大衣。而覆之寶蓋。且設淨饌以盡敬。華氏國
則阿育王舊都也。有婆羅門。名羅閱。舉族弘法。王所
[011-0167a]
推重。問猛曰。𥘿地有大乘學否。曰皆大乘學。羅閱驚
歎以為希有。猛於其家。得大泥洹僧低律諸經以歸。
甲子歲。發天竺迨涼州。唯猛曇纂而巳。譯泥洹二十
卷。元嘉十四年入蜀。十六年撰西遊記。歿於成都。


宋慧嚴



生范氏。豫州人也。年十二。為儒。深明詩禮。十
六為沙門。以解義稱。從什公遊。為一時流輩所推。還
建鄴。止東安寺。宋高祖禮遇特異。方伐長安。載與俱。
行。及文帝嗣位。尤所欽敬。初帝於法未甚信崇。元嘉
十二年。京尹蕭摹之請制民間建寺鑄像。帝謂侍中
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讀經不多。比日彌復無
暇。因果之事。昧然未究。所以不敢立異者。正以卿輩
時秀信敬故耳。范泰謝靈運甞言。六經法度。本在濟
世。必求妙道。當以佛經指南。比見顏延之析達性論。
宗炳難黑白論。其說汪洋。大明至理。並足開獎人意。
若使率土之民。皆敦此化。則朕坐致太平。夫復何事。
因出摹之所上疏曰。卿等增損。必有以遏戒浮淫。無
傷弘獎者。乃當著令耳。尚之對曰。橫目之俗。多不敬
信。以臣庸陋。獨有愚勤。寔懼缺薄。上玷大法。更蒙獎
論。重有愧耳。然前代群英。則不負明詔矣。渡江而來。
王導周顗庾亮王濛謝尚郗起王坦之王恭王謐郭
文謝敷戴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
孫綽張玄殷凱。或宰輔冠冕。或人倫羽儀。或置情人
天之際。或抗跡煙霞之表。皆倒心歸依。其間比對。如
蘭護開潛淵遁崇邃。皆亞跡黃鐘。或不測人也。近世
[011-0167b]
道俗較談便爾。若悉舉者。夷夏漢魏。奇傑輩出。不可
勝數。慧遠法師云。釋迦之化。無所不可。適道固自教
原。齊俗亦為要務。竊味此言。有契至理。若使家家持
戒。則一國息刑。故佛圖澄適趙。而使二石減暴。羅什
在秦。則符健損虐。神道助教。昭然可觀。不可誣也。而
摹之所請。不謂全非。但傷蠧道俗者。其意本在無行
僧尼。而情偽難分。去取未易耳。至如土木之工。雖若
糜費。然植福報恩。未易頓絕。臣比斟酌。進退未安。今
日面奉德音。實用欣抃。


羊玄保進曰。此談蓋天人之
學。豈臣昧陋。所宜與聞。竊恐秦楚論強兵之術。孫吳
盡吞并之計。無取於此耳。帝曰。此非戰國之具。良如
卿言。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仁德則兵氣銷。
儻以孫吳為志。動期吞并。亦將無取於堯舜之道。豈
特釋教而巳哉。帝悅曰。釋門之有卿。如孔門之有季
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自是崇敬教乘。顏延之著離
識論。先以其檢上帝。帝命嚴辯之。酧酢終日。帝笑曰。
公等殆不愧支許也。東海何承天問嚴。佛國用何曆。
嚴曰。天竺夏至之日。方中無影。蓋天之中也。五行用
土色尚黃。數以五。八寸為尺。十兩當漢十二兩。以建
辰之月為歲首。討覈分至。推較薄蝕。顧步光影。其法
甚詳。宿度年紀。咸有條例。承天無所措詞。後波利國
人來。果同嚴說。帝詔任豫受焉。嚴與慧觀謝靈運。詳
定涅槃經。夢神訶之曰。涅槃尊經。何以輒加斟酌。嚴
惕然而覺。欲盡收前本。時識者曰。此欲戒厲後人耳。
[011-0167c]
若必不應者。宜即於詳定時。見夢也。嚴以為然。後又
夢神告曰。君以佛經之力。必當見佛。元嘉二十年歿。
壽八十一。


宋僧業



王氏。河內人。少為沙門。聰敏能博究三藏。從
羅什授法。精十誦。什歎以為後世之優波離也。避地
渡江。吳張邵建閑居寺於姑蘇。以延之。三吳道俗爭
尊異焉。宴坐之室。常有香氣。元嘉十八年沒。壽七十
五。


宋僧導



京兆人。史失其氏。十歲出家。其師授以觀世
音經。導曰。此經幾卷。曰止一卷。導曰。經言爾時無盡
意。則知前更有。師大驚異之。授以法華經。於是悟解
通達。老師夙學。多敬畏之。年十八。僧叡見而歎曰。君
當作萬僧法主。厚自愛。姚興聞其名。詣之與語。載同
輦而還。學者榮之。羅什所譯。多與參校。著成實三論
疏義。并空有二諦論。多所發明。宋高祖平關中。得導
而喜。還建鄴。指桂陽公義真。謂導曰。兒年幼留鎮。藉
公輔之。義真後為虜所逼。導果能營救。虜解圍去。高
祖聞而嘉之。建東山寺於壽春。以居焉。會魏滅教。北
方避難而投之者。皆給衣食。故舊鄉曲之死者。為設
會行香。流涕哀慟。孝武即位。詔住建鄴中興寺。帝郊
迎。法道大振。每講維摩於瓦棺寺。帝臨幸。公卿畢集。
久之辭還壽春歿。壽九十六。時有僧音僧威。亦有卓
行。


宋慧恂



生趙氏。趙郡人。少而精苦。遊關中從羅什。究
[011-0168a]
十誦僧祇。乃義疏之。永初中。講授於廣陵。元嘉中。至
京師止道場寺。後移長樂寺。大弘律學。大明二年歿。
壽八十。


宋求那䟦陀羅



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始以家世事
外道法。因遁去。求師剃落。為沙門。師令探經。得大品
華嚴。師喜曰。汝於大乘有緣乎。為授菩薩戒。而大乘
益精。時號摩訶衍。尋以書諭父母。使歸正。既徧歷師
子諸國。乃附舶而東。屆中途。所飲之水既竭。又風息
不能進。賢呪之。驟雨充足。抵廣州。剌史車朗以聞。驛
至京師。元嘉十二年。初住祗洹寺。巳而詔入內供養。
瑯瑯顏延之。通才碩學。束帶造門。於是京師遠近冠
蓋相望彭城王義康。南譙主義宣。皆師事之。譯雜阿
含法鼓勝鬘楞伽等經。共百餘卷。譙王請講華嚴經。
而賢獨恨未善華言。禱觀世音以求感應。夜夢神力
士易其首。旦起頓通語義。遂就講。王以屢有恠夢問
之。對曰。京都行有禍矣。王構逆謀。賢諫之。至流涕。王
逼與俱下。梁山之敗墮江中。一心誦觀世音。手捉竹
杖。見童子牽其衣。賢曰。汝小兒。乃能爾耶。至岸欲脫
納衣償童子。忽失所在。王玄謨承詔。送賢至臺上尉
安之。且曰。企德有日。乃今始遇。間關來歸。寧有恨乎。
對曰。無所恨。但念夙緣逢此適成熟耳。上又戲之曰。
頗念譙王否。對曰。古人不忘一飯。王飯我十年。敢遽
忘哉。願當從階下。求為王脩冥福。惟哀憐之。上為改
容。中興寺成。詔徙以住持。上甞宴東府。王公畢集。詔
[011-0168b]
趣賢。賢至。皤然清臞。上望見謂謝莊曰。摩訶衍有機
辯。當戲之。賢趨陛。上曰。摩訶衍不負遠來。唯有一在。
即應聲曰。貧道客食陛下三十載。恩遇之厚。無所欠。
所欠唯一死在。上喜為促席。一坐盡傾。永明六年旱。
徧走群望無所驗。詔賢曰。霶霈而後相見。賢即絕飲
食。自嚗北湖釣臺上。嘿誦經呪。明日大霔。公卿入賀。
施與有加焉。太始四年正月。示疾而卒。春秋七十五。


宋僧璩者



生朱氏。吳人也。少為沙門。師事僧業。尤明
十誦。工文章。涉獵書傳。始居虎丘山。宋孝武聞其名。
詔至京師為僧正。止中興寺。時有沙門僧定。自稱得
不還果。璩集眾詳斷。令現神足。定曰恐犯戒。故不現。
璩曰。按律文有四因緣。得現神足。一斷疑網。二破邪
見。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不能然。遂擯之。乃著戒眾
論。以示來葉。少帝准從受五戒。豫章王子尚宗為法
友。歿壽五十八。注勝鬘經。撰僧尼要事。行於世。釋道
儼者。雄丘小黃人。善毗尼。精研四部。融會眾家。又覈
梵漢異音旨歸作決正四部毗尼論。大弘律教。遊彭
城沒。壽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011-016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