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1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元-曇噩 (master)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戒學


護教科



齊僧鍾



生孫氏。魯人也。年十六為沙門。至壽春。講涅
槃成實十地諸經論。遊京師止中興寺。永明初。魏遣
李道固來聘。帝以鍾有才辨。詔與道固語。日差午。鍾
不食。道固曰。何以不食。鍾曰。古佛遺法。過中不食。道
固曰無乃為聲聞耶。鍾曰。應以聲聞得度者。即現聲
聞身而為說法。時以為名對。文惠太子竟陵王。皆執
弟子禮。北面師受之。永明七年卒。壽六十。


齊道盛



生朱氏。沛國人。少有才名。善易。為沙門。講涅
槃維摩。止湘州。宋明帝詔居建鄴彭城寺。著述交論
生死本無源論。謝超宗尤所敬禮。後止天保寺。高帝
詔代曇度為僧主。時丹陽尹沈李文。素尚黃老。欲沙
汰僧尼。因設會。令陸脩靜與盛論義。辭氣俊發。陸遂
屈。沙汰事亦由以寢。永明中卒。壽六十。


東魏曇無最



姓董氏。武安人。深入禪那。堅持律部。玄
儒之道。尤所該貫。甞於邯鄲崇尊寺。擁徒說戒。至布
薩日。依位行籌。及計其數。乃餘六十。人少而籌多。私
切恠之。既而廉知皆聖賢降集也。後詔住洛陽融覺
寺。寺即清河文獻王懌所建。棟宇之盛。亘三里。最善
華嚴涅槃。弘敷之際。緇素盈席。天竺沙門菩提流支。
讀最所著大乘義章。必彈指唱善。翻為梵文。寄傳大
[015-0196b]
夏。每見則禮之。謂為東土菩薩。


正光初。帝加元服。大
赦天下。會釋李二教於殿上齋食訖。帝以佛與老子
出世先後。遣侍中劉滕宣詔問。時清通觀道士姜斌
對曰。據開天經。以為老子西入化胡成佛。以佛為侍
者。若是而言。則同時明矣。最因質之曰。老子於周。正
當何王而生。復於何年西入。斌曰。老子於周定王三
年九月十四日生。簡王四年。為守藏吏。敬王元年。與
崤關令尹喜西入。此固可以考者。最曰。然則佛生於
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入滅於穆王五十三年二
月十五日。計距老子之生。三百四十五年。迄其死。蓋
百三十年。懸絕如此。同時之說無乃謬乎。斌曰。此於
書奚所據。最曰。據周書異記漢本內傳。斌又曰。孔子
中國之聖人也。於事物宜無所不知。於紀載宜無所
不及。今求佛之跡。而無所著見。抑豈孔子亦有所未
盡歟。最曰。孔子以三備十經致群類。而佛之出處。具
中備。仁者管窺。又焉能以識之哉。於是詔中書令元
乂斥退姜斌。中書侍郎魏收。尚書郎祖瑩。就觀取開
天經。辯驗來歷。太尉蕭綜。太傅李寔。衛尉許伯桃。吏
部尚書邢欒。散騎常侍溫子昇。百七十人。奏云。老子
止著五千言。餘無所作。臣等議。道士姜斌罪當惑眾。
詔加斌極刑。以三藏法師菩提流支之諫。遂貸死徙
馬邑。最後莫知其終。


西魏道臻



姓牛氏。長安城南人。資稟貞諒。操履端僅。
非善類。弗與遊處。悉究諸經隱文奧義。講筵宿碩。或
[015-0196c]
有所疑。則從之質問。皆意愜。時中國始分東西魏。朝
廷一切草剏。冢宰宇文公。日治兵圖戰守。繇役之酷。
及林下。佛事僧儀掃地。文帝乃立大中興寺於京師。
詔臻充魏國大統。以居之。待以師傅禮。而教戒軌範。
次第舉行。自爾大乘陟岵。煥麗相暎。壹由德化陶漸
所致。卒之日。帝為之廢朝。詔喪費並資天府。仍賜葬
地一頃於園南。


齊曇顯



當魏之季。每遊鄴都。苟法會所在。長唱散說。
無復聽密理了義。雖驅逐之不去。時人以此奇之。然
而儀服疎陋。出處猥濫。頗致慢易。時昭玄統上法師。
獨深加存撫。至遺飲食之資。以賞其狂放。天保中。上
尊嚮佛乘。梁武皇帝。亦以正信自持。專志釋氏。天監
三年。詔廢老子教。道士陸脩靜。不勝其憤。乃與弟子。
叛而來歸。散寶玉以啗左右。而上惑其說。即詔沙門
道士。以術角勝負。爾時道士。能使衣鉢騰舉。梁柱傾
側。若有鬼物者。沙門眩視莫敢動。侍衛竊笑。以道士
寔勝。於是脩靜詫曰。神通所以抑挫強侮爾。沙門現
一。我當現二。今遽屈退。事固可見矣。上聞之。詔玄統
脩靜親角。玄統曰。方術小伎。俗儒恥之。況我輩出世
者哉。茲勢不獲巳。顧宜令最下座僧應詔。時顯居末
席。且被酒扶掖以前。笑語脩靜等曰。向者所謂現一
現二。深有其旨矣。遂翹足而立曰。吾巳現一。卿可現
二。李眾𥈭眙。顯曰。向者衣鉢騰舉。亦何足以夸我輩
哉。因取稠禪師衣缽。使祝之。皆自若。復以衣缽置棟
[015-0197a]
梁上。使祝之。亦無他。李眾相顧失色。乃抗言曰。佛氏
自以其教為內教。而以餘教為外教。內小而外大。是
彼自知其小矣。尚何論。顯應聲曰。然則天子處內。可
以謂之小乎。脩靜輩語塞。上怒。詔道士。悉上三爵臺。
効神僊飛昇。否則斬以徇。是日死者。莫之計。其不死
者皆從薙染。乃下詔曰。法門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
路。寂泊為本。祭酒道者。世中假妄。俗人不悟。乃有祇
崇。麴糵是味。清虗焉在。胊脯斯甘。慈悲永隔。上異仁
祠。下乖祭典。宜皆禁絕。不復遵事。頒勒近遠。咸使知
聞。其道士歸伏者。並付昭玄大統上法師。度出家。顯
竟不知所之。


周道安



姓姚氏。馮翊胡城人。早附法門。學無常師。然
虗恬靜泊。禪侶推服。後隱於太白山。究研竺典。披尋
魯誥。進具之後。尤尚涅槃等經。大智度等論。住大陟
岵寺。常以二部談海無替。善文藻。故名卿達士。日盈
席。時周始平齊。中外禔福。安道為物宗。每以佛法之
尊自任。武帝於安有故。頗敬事之。或過安則席地而
坐。安居高座。自若也。侍衛皆側目。甞進中食。帝舉筯
曰。弟子聞。俗人而僧食於律法宜有罪。師其以罪累
我乎。安曰教有權實。律有開遮。王賊惡人。並道供給。
貧道據法以擬。非徒然也。帝曰審如是。誠非佛意。且
賊與惡人。豈復王之同類哉。即命徹去。


詔徙住大中
興寺。別加殊禮。帝南郊文物之備。踰於前朝。道俗聚
觀。塞衢術。安獨不出。詔以天子鹵簿之盛。必欲安一
[015-0197b]
見。以詫其榮。安曰陛下方以誠敬事天。不宜使貧道。
墮於流俗也。帝聞而歎善久之。


安之同學慧儁者。京
兆三原之朱氏子也。平生於書不甚習讀。而富於憶
持。雖鴻材碩學。莫之抗。其論辨縱橫。電掣泉涌。一日
安講涅槃。儁令章設問往還。迄暮竟不消文。明日又
問搆難精拔。如是三日。僅成一義。及卒。安哭之慟曰。
獲與斯人俱。且三十年。其助我者。何可勝數。今巳矣。
天或者其亦棄我歟。


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帝御正
殿。詔集儒釋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較量三教優
劣。以議廢立。是月三十日。復集如前。終莫敢有抗上
旨者。四月初。詔天下道俗。皆得極言三教優劣。又詔
司隷大夫甄鸞。詳定佛道二教。鸞乃上笑道論三卷。
合三十六條。用笑三洞之名。經稱三十六部之失。文
極該贍。事多抑揚。五月十日。帝以鸞論傷蠧焚之殿
廷。安傷誠見之昏。憫物情之蔽。乃作二教論一卷。凡
十二篇。文具別集。帝攬之。廢教之議中寢。建德三年
五月十七日。詔佛道二教。並行罷黜。安由是削迹消
聲。深遁林澤。詔在處搜訪。既至。尉賚優渥。欲寵以祿
位。固辤久之卒。


初安之居中興也。迎母以養。每且上
食。而後上講。甘旨之奉。必手自治。雖析薪汲水。亦不
以役㒒隷也謂其人曰。仲尼有言。徒以養而不以敬。
至於犬馬能之。此豈孝之至者哉。先佛之擔父棺。亦
可以為後世法矣。


作遺誡九章以訓門。人語繁不錄
 弟子慧影寶貴。皆趾美敷導。


影著傷學存廢厭脩
[015-0197c]
等三論。貴於開皇末。合三家金光明。為一本八卷。復
請崛多三藏。譯銀主陀羅尼。及囑累品。沙門彥琮。覆
梵本。


周僧勔



未詳氏族。住新州果願寺。宣政間。上惑張賓
之𧮂。將廢釋。而尚老。且躬受符籙。具巾褐。拜伏齋醮。
然其諸經。號三十六部者。皆妄誕無所據。上雖尊事
未甞使人詶校其說。勔以為上姿稟明聖。不過蔽於
羣下之欺。致有此失。以貽笑後世。苟知之。則必翻然
以寤。而沛然以改。天下不勝大幸。於是著論十有八
條。以難道宗。詣闕經進不報。後二教俱廢。逃難莫知
所終。


周靜藹



姓鄭氏。榮陽人。少習經史。為書生。諸鄭之魁
岸者。咸賞異之。甞偕其黨遊僧舍。觀地獄圖變相。歎
曰。此業報之必然者也。欲免斯酷。其惟般若乎。遂辭
二親。依和禪師於瓦棺寺薙落。年十七。受具戒。俄聽
景法師大智度論一聞神悟。世無足以愜其意者。乃
擯影嵩岳。究尋論指其中百十二門等四。論極為用
心。徙白鹿山勘正黃老莊慧之說。時東西魏方用兵。
關塞之沮。非忘生死者。莫或往來。藹以欲見西竺異
僧。直抵咸陽宿留十年。遁居終南山避世峯。以求其
志。善類影從。卒成叢社。地素乏水。適見虎跑於前。就
以掘之。甘洌觱沸。今之虎跑泉是也。藹每以前之四
論。敷導來學。其規模端恪。必取繩牀安坐。四眾致敬。
而後披釋令喻。有未喻者。重述勿辭。且自訟曰。予昔
[015-0198a]
以厭法慢法故。生茲末世。不值佛時。況敢小縱汝輩
情欲哉。沙門智藏甞負米造山。見樹之橫枝礙行路。
因折去之。藹召而責其損生物。斥不共住。又曇延道
安者。玄門之二傑也。亦以教體之爭。求辨於藹。而伏
其部決。遂相與跪而請曰。大師解達天監。應出世利
生。今獨善其身。韜德泉石。未覩其可。會武帝惑道士
張賓衛元嵩之讚。必欲廢滅釋教。建德三年。藹詣闕
上疏。諫不聽。尋與門人四十餘輩。入山造寺二七所。
以待諸僧之逃逸者。復著三寶集二十卷。弘贊大乘。
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詭以他事。使侍者慧宣下山
曰。明日當早歸。先是藹別處一巖。幽敻絕人跡。而人
亦不敢輙造。明日慧宣歸見。藹骨坐盤石上。肉條縷
滿。布其前。膓懸樹枝。如蛇蛻。五藏皆外見。手足頭面
筋肉刳盡。心雖巳割。而猶以兩掌捧持。獨堅完可愛。
略無血。白乳凝漬。草木失顏色。春秋四十有五矣。乃
即其地。累石而窆焉。慧痛山頹之莫仰。悲梁壞之無
依。爰述芳猷。樹碑塔。所茲併錄其遺偈。以貽永久。其
文曰。諸有緣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於佛
法中。莫生退轉。若退轉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緣。舍
此身命。一見身多過。二不能護法。三欲速見佛。輒同
古聖。列偈敘之。無益之身。惡煩人功。解形窮石。散體
巖松。天人脩羅。山神樹神。有求道者。觀我捨身。願令
眾生。見我骸骨。煩惱大船。皆為覆沒。願令眾生。聞我
捨命。天耳成就。菩提究竟。願令眾生。憶念我時。具足
[015-0198b]
念力。多聞總持。此身無樂。毒蛇之篋。四大圍繞。百病
交涉。又名苦聚。老病死藪。身心熱惱。多諸過咎。此身
無我。以不自在。無實橫計。凡夫所宰。久遠迷惑。妄倒
所使。喪失善根。畜生同死。棄捨百千。血乳成海。骨積
泰山。當來兼倍。未曾為利。虗受勤苦。眾生無益。於法
無補。忍痛捨施。功用無邊。誓不退轉。出離四淵。捨此
穢形。願生淨土。一念華開。彌陀佛所。速見十方。諸佛
賢聖。長辭三途。正道決定。報得五通。自在飛行。寶樹
餐法。證大無生。法身自在。不斷三有。殄除魔道。護法
為首。十地滿足。神化無方。德備四聖。號稱法王。此偈
得於崖隒石壁間。後題云。初欲以血書。而血忽變白
色。私意其魔業致然。遂易之以墨。


隋僧猛



生京兆涇陽段氏。童孺出家。遣緣進業。素負
重望。數十年間。即事講說。始魏文帝。遷都長安。詔猛
常居寢殿。闡揚般若。一時勳戚。皆味道腴。及周受禪。
詔住天宮寺。敷暢十地。聽眾奔萃。又詔於紫極文昌
二殿。往來說法。當是時帝或有所顧問。猛必拔古據
今。對奏詳敏。往往稱旨。黃巾之徒。或相構聚。妄加詰
難。猛則徐握談塵。一一窮破。上宣政間。將廢釋而存
道。猛知不可諫。乃南渡而屏處。焉反建德併廢二教。
則猛無復聞於世。大象二年隋祖方龍潛。以大冢宰
輔魏。政追訪至京。令興梵宇。仍詔住大興善寺。即故
陟岵寺也。十地之學。於是乎在。隋受禪。遂升國大統
三藏法師。且委以弘護佛法。後徙寺於遵善里。而猛
[015-0198c]
則每居雲化。開皇八年二月四日卒。壽八十二。葬之
城東馬頭穴。刻石立銘于雲化寺。


隋智炫



益州成都徐氏子也。少小出家。入京聽學。閱
數年。遂檀能名。甞使覆講。勢如瓶瀉。眾由是益推服。
周建德間。武帝將廢佛法。而存道教。乃於三年五月
十六日。會僧道百官於太極殿。使道士張賓。別登高
座。而謂眾僧曰。原夫大道清虗。淳一無雜。祈恩請福。
上通天曹。白日昇僊。壽與天地同。畢。風化先被中夏。
無始無終。含生賴之。豈如佛法虗幻。言過其實。不容
本土。客寓中華。百姓無知。信其詭說。今日陛下。躬御
大廷。欲定臧否。請必毋遜。襄城公何妥自付如意。首
座少林寺等行禪師。不受如意。怒而起。諸僧止之曰。
帝在。那可爾。且應對之才。莫如蜀炫。乃共以如意。強
委炫。炫徐昇座。坐定。舉如意謂賓曰。先生向者所陳
大道清虗。淳一無雜。又云風教先被中夏者。未知風
教。所起於何時。此教所說。復在何處。又言佛法不容
本土。客寓中華。試辨道何時生。佛何時出。賓曰。聖人
之出。何有定時。說教亦復無有定處。但此地道教本
有。佛法近來。炫曰若言無時。亦應無出。若言無處。亦
應無說。舊來本有。非復清虗。上請天曹。豈得無雜。壽
與天地同畢。豈得無始終。賓曰道人毋浪語。所以汝
輩得至今日者。蓋以前王無識者爾。今日聖帝。盡須
殺却。


帝惡其躁暴。而理且屈。詔舍人擿使下座。帝自
昇座曰。佛法有三不淨。納耶輸陀羅生羅睺羅此主
[015-0199a]
不淨一也。經律中。許僧受食三種淨肉。此教不淨二
也。僧尼多造罪過。好行婬妷。佛在世時。眾巳不和。遞
相攻伐。此眾不淨三也。主法眾。既俱不淨。朕意欲必
除之。以息虗幻。道法中無此三不淨事。朕將存之。以
助國化。顧謂炫曰。苟能解此三難。真足為好人矣。炫
應聲曰。陛下所陳。並引經論。柰何道法之中。三種不
淨。又過於此。案天尊處。紫微宮常侍五百童女。則主
不淨。甚於耶輸陀羅之一人。教中設醮。必須鹿脯百
盤。清酒十斛。則教之不淨。甚於三種淨肉。道士之過。
如姜斌輩。歷代有之。則又甚於眾僧矣。且僧自犯罪。
而遽除佛法。假如至尊亨國。嚴設科條。逆子叛臣。相
繼而出。豈以臣逆子叛。遂空大寶之位哉。大寶既不
可以臣子叛逆而空。佛法豈得以眾僧犯罪而廢。炫
風裁抑揚。音吐朗潤。上愕然。良久謂炫曰。所言天尊
侍五百童女。出何經。炫曰出道三皇經。上曰。三皇經
何甞有此語。炫曰陛下自不見爾。非經無此語也。今
陛下。廢佛存道。正如國家廢嫡立庶。上色變。因下座。
入內。眾竦然皆曰語過於譏上。事有不可測者。炫曰
主辱臣死。就戮如歸。又何懼。寧可早亡。遊於淨土。豈
與無道之君。同生於世哉。眾壯其言。十七日昧爽。詔
併廢二教。仍有詔褒美。且許反服為婚姻。以共政。炫
即偕同學三人。奔齊。及周破齊。上趣使人求訪炫。帝
弟越王尤與炫善。私念以為上急欲得炫者。將重加
責。以快昔憾也。詭鞭之成創。囚服以待命。且先為謁
[015-0199b]
帝曰。臣巳杖之六十矣。帝愁然曰。大丈夫何遽辱以
杖箠。間者求之而急。特恐懷慚。以至死亡。吾豈有他
意。遇之加厚。久之帝崩。隋祖以大冢宰秉政。崇尚教
法。炫在京師。寵渥莫之並。既而西還鄉里。居孝愛寺。
蜀王秀未之知也。未幾。長史周宣明上計。詔問炫法
師起居狀。宣明驚謝不知。上曰天下名僧也。汝猶不
知。則汝之於蜀可知矣。後隱三學山卒。壽百二歲。


隋慧遠



姓李。燉煌人。後徙居上黨之高都。幼失所怙。
其季父善提誘。三歲即知出家。七歲就鄉塾。功力能
倍恒兒。年十三。澤州東山古賢寺僧思禪師𢹂以南。
詣懷州北山丹谷。剪𩭄。年十六。遣從闍黎湛律師。往
鄴學大小經論。俄從上統為和上。順都為闍黎。光師
十大弟子為證戒。以進具時論榮之。


卒究四分律於
大隱律師。出滅諍犍度文句。今行世。復專師上統。七
年。設席受徒。令譽載道。尋歸鄉里之清化寺。眾樂之。
率金帛為興會。承光二年。春齊亡。周武帝廢教。遠偕
諸大德。並赴行在所。詔曰朕受天命。撫育萬民。三教
不同。難以施化。然六經儒教。文弘治術。故須存立。其
餘二教免罷。有異議者。請悉心以聞。時沙門大統法
上等。五百餘人默然無復對。但相顧失色而巳。詔頻
趣之。於是遠進曰。佛法之入中國。生民賴以脩善去
惡。陛下恃勢力。而破滅之。其無乃巳甚。且陛下奉天。
奉天而行。天奉佛而行。陛下如此。寧不畏天乎。不畏
天則不畏地獄。地獄諸苦。吾知陛下之不能辭矣。帝
[015-0199c]
大怒。瞪視遠曰。朕欲治安百姓爾焉。恤其他。遂引退。
上統衍法師。執遠手泣而謝曰。子曾不懼鼎鑊刀鋸
之酷。而于天子之威。誠護法之切如是。遠曰當時急。
亦豈復[厂@既-旡-日+口*頁]身命哉。因遁居汲之西山訖三年。誦法華
維摩滿千遍。以祈復教。


大象二年帝有疾。詔東西兩
京。立陟岵寺。處菩薩僧。就少林寺長講。仍詔近遠諸
德安置。隋氏革命。遠率舊齒。翱翔洛邑。開皇初。詔授
沙門都。辭不允。五年澤州剌史千金公。請開導迎與
俱。七年春。過定州。道上黨。留以開夏講。尋被詔。偕六
大德入都。住大興善寺。勞問殷勤。供養隆倍。頃之詔
別築靜影寺於天門之南。大街之右。而遷居焉。雖堂
宇未成。而海內之士麇至。日夕陶冶。必於成器。盈七
百餘人。其擔簦負笈。相繼而趨者。尚未巳也。十二年
詔知翻譯。是年卒于淨影寺。壽七十。帝聞哀慟。歎曰
國喪二寶柰何。蓋大儒李德林。亦以是月卒云。遠長
八尺五寸。眼長三寸。腰九圍。正氣雄逸。道風齊肅。慈
悲及物。在清化時畜一鵝。常隨鍾皷。集輪下。若聽講
狀。遠入關。鵝棲宿廊廡。晝夜鳴號不巳。眾患之。附使
達京。至淨影門放之。即騰翔呼叫入房。若素所識者。
自爾其狀。不異清化。而獨於布薩無所與。如是六載
後忽不肯入堂。


又澤州所寓寺柱座足一時俱陷。始
遠以勞苦。致心痛疾。至是食減形羸。久之因用林慮
山中禪者。數息之法。對治。良驗。由是一夏習定。殊覺
靜樂。甞遇僧稠而問焉。稠云此心住利根之境界耳。
[015-0200a]
若善調攝。堪為觀行。故遠每於講次遇定宗。未甞不
讚美。以勉學者。著地持疏五卷。十地疏十卷。華嚴疏
七卷。涅槃疏十卷。維摩勝鬘壽觀溫室等疏。並以四
言成句勒卷。又著大乘義章十四卷。合二百四十九
科。分為五聚。蓋教法義法染淨雜也。方著地持疏夢
登須彌絕頂周覧。伹見海水。而紫金色像。在寶樹下。
北首而臥。蒙冐塵埃。遠敬禮巳。而拂之以衣。頓覺光
淨。又著涅槃疏畢。未敢即出。夢手塑七佛八菩薩像。
還自繢飾。像復次第起行。後一像繢飾將終。旁有一
人。索筆代成之。此皆其議論。足以利益世間相也。於
戲偉矣。


隋普濟



雍之北山互人。出家之初。即儀軌圓禪。師習
定業。然常誦華嚴。以自程課。武帝廢教。乃復發願。脩
普賢行。使大法再興。如果所願。當捨身供養。生賢首
國。由是棲遲太白山中。飲㵎啖草。以度時。開皇弘闡
佛乘。濟欣慶彌厲。思酬所願。因投炭谷之西崖以殞。
近遠奔赴。增巖填谷。為建白塔於高峯焉。


隋法充



九江畢氏子也。常誦法華大品二經。餘力繕
脩寺宇。不妄遊履。晚居廬山之化城寺。日業禪定。每
戒其徒曰。女人上損佛化。下墜俗謠。必不可聽其入
寺也。其徒以基業事重。不能從。充歎曰。生不值佛。巳
是罪緣。正教不行。義須早死。何慮方土不奉律儀乎。
誓粉身骨。用嚴淨土。遂於香爐峯上。自投而下。俄覺
首轉向上。足蹈虗空。飄然至地。不損一毛。即山半之
[015-0200b]
深谷中也。眾初莫知所在。後或聞有語聲者。四顧險
峭。無行路。就視之。則充趺坐。誦經自若。眾感動迎還。
為斷女人。如所誨焉。更六年乃卒。時蓋開皇之季云。


隋慧重



姓郭氏。雍州人。生而勇悍。靡所怯憚。凡世有
所謂魔魅妖怪之地。必勇往而破除之。亦足以見其
持戒之力。履道之志也。仁壽間。詔置塔於泰山之岱
嶽寺。閱四年。又置塔于隆州之禪寂寺。其放光雨華
舍利等瑞。具別傳。


隋慧覺



其先太原晉陽孫氏。江右喪亂。徙居丹陽之
秣陵。方覺之娠也。時誌公適至。謂其家當出神童。俄
而覺生。八歲入道。即依興皇朗法師學既而歎曰。是
豈足以澄神入慧哉。甞聞攝山泉石佳勝。誠息心之
地也。乃摳衣往從慧布法師。請開大智度論。以飡服
幽微。陳晉安王伯恭。剌史湘州。併要一眾。南遊弘化。
吏部尚書毛喜。護軍將軍孫瑒。並鞠躬頂禮。左衛將
軍傅縡。通內外學。平居慎許可。每見覺則心形俱肅。
談論為傾倒。隨平江表下令。一州惟留二寺。餘從屏
廢。覺聞懼焉。於是百舍扣閽。天聽斯允。煬帝在蕃邸。
出鎮淮甸。復賜書。請住慧日寺。及正位青宮。令旨使
知江都寶臺經藏事。大業二年從駕入京。感疾於路。
三月二十二日。至泗州宿預縣卒。春秋五十三。其年
五月十三日。還窆干江陽縣之茱萸里。其碑則祕書
詔誥舍人虞世南製序文。金紫光祿大夫內史侍郎
虞世基製銘。門人智果立。
[015-0200c]


隋靜端



一名慧端。年十四從僧寶禪師。受心法。後復
依曇相禪師。參證。則所獲益以加妙。及周而廢教之
禍起。端則徧歛經像。埋匿深僻地。至隋發之諸圖廟。
皆賴其用。端謙損儉退。無所競名稱。操行為時敬慕。
漢王諒師事之。上與後宮。皆稟歸戒。甞留宿禁中。端
獨引去。不奉詔。所賜牙席檀龕。諸珍玩物。至今以懸
之屋梁云。仁壽間詔葬舍利於豫州。白光宛轉。為五
彩流溢。圅石鐫銘。當皇帝字變金色。事具別傳。煬帝
嗣曆。立大禪定寺於京師。詔選海內名德居之。以追
嚴大行冥福。而端寔首領綱任。眾咸肅然。大業二年
冬十二月二十七日。終于禪林寺。春秋六十有四。


隋大志



會稽山陰顧氏子。幼依天台智者顗禪師。出
家。形神灑落。超然物表。禪師以其志之大也。因以名
焉。專務禪誦。徧參哲匠。開皇十年。遊廬山住峯頂寺
日課法華不怠。後於蓮華山甘露峯南。建靜觀道場
以業頭陀間絕粮粒。無餒色。每捨軀命。以悲濟豺虎。
而豺虎輒避去不傷。如是七載。所守彌厲。晚住山之
福林寺。大業之變。教法陵遲。乃服衰經慟哭佛堂中。
三日夜。或慰喻之。則曰。予以緣報。所值如此。要當走
扣天閽。以伸明之耳。遂走京師表請。隆尚三寶。且願
然一臂以謝。詔可。仍集七眾。設大齊。以贊其成。志則
不食三日。升高座。燒鐵烙肉使裂。又烙其骨。悉令焦
黑。於是布纏蠟灌。而煙焰發焉。光映巖谷。觀者皆不
自安。而志方唱經偈。歎佛德為眾說法。言笑如常。時
[015-0201a]
及臂。盡火滅。下座。趺坐入定。七日而卒。春秋四十有
三。


性善詞章。甞撰誓願文。七十餘紙。行世。讀者興起。


隋彥琮



趙郡柏人。李氏子。世衣冠。性姿強記。十歲禮
信都邊法師出家。名道江聽十地論。十二歲誦法華
經於巏嵍山。頃之遊鄴都歷諸講席。仍反鄉寺。開無
量壽經。時郡佐太原王邵尤敬仰焉。齊武平初。入晉
陽。會文宣西幸。承其譽。詔講仁王經於宣德殿。帝及
太后六宮。文武寮穼咸會。侍中高元海掖江昇座。國
統僧都接侍。徒眾二百皆英髦。江神氣談吐堅朗。剖
析無底滯。帝驚異以為希有。時年纔十四。年十六丁
父憂。且進具戒。戒本萬言。次日晡皆暗誦。周武黜釋
尚老。江始更前名。縱髮變服。以大易老莊。陪奉廷論。
而帝之所著道書。無上秘要者。亦與力焉。宣帝尤嘉。
賞。屢授官弗就。朝士王邵辛德源陸開明唐怡等。交
善。號文外玄友。大像二年。稍為諸賢談般若。大定九
年。同沙門曇延等。得請依舊薙染。於是隋文帝方位
冢宰。而琮年二十又五矣。二月十三日。帝受周禪。建
元開皇。詔講筵四時。相繼勿怠。沐道者萬計。著內典
文會集。𨤲正沙門唱導法。三年帝幸道壇。見老子化
胡晝像恠之。詔沙門道士對誥。且詔蘇威楊素何妥
張賓等詳定。時琮亦與焉。道士伏其妄。作辨教論二
十五條。援據切實。詔贊譯新至梵夾。駕東巡。詔扈從。
時煬帝在晉邸。出總河北。旋途并部上謁。講金光明
勝鬘般若等經。秦王俊鎮太原。居其宅。一夕夢。人身
[015-0201b]
金色三丈。授玻瓈酒椀曰。可飲爾。辭以律所遮不敢。
至是見王所事像如之。


十二秊。詔住大興善寺。掌翻
譯。每設大齋。琮為宣導。曲盡衷誠。帝[厂@既-旡-日+口*頁]之感動。住晉
王日嚴寺。日閱大品法華楞伽維摩攝論十地等。仁
壽初。送舍利葬并州開義寺。末年又葬復州龍蓋寺。
瑞應莫殫紀。作舍利瑞圖經。國家祥瑞錄。大業二年。
東都新治。沙門詣闕賀。詔特留敘舊。詔處洛陽上林
翻經舘林邑平。獲經五百六十四甲。一千三百五十
餘部。多梨樹葉崐崘書者。詔送舘。琮披攬。而編錄之
為五卷。又分七例。所謂經律贊論方字雜書也。必用
隋言譯。則當成二千二百餘卷云。共裴矩脩天竺記。
前後譯經。凡二十三部。一百許卷。素患虗。冷六年七
月二十四日發痢卒于舘。年五十四。喪歸柏人葬。


隋𩇕淵



姓趙氏京兆武功人也。世累冠蓋。出家年十
三。逮周禍之作。嘅佛日之淪匿。乃抉日自誓。無毀戒
足。隋室隆尚正法。即再剃染。而慧業仍舊。自華嚴。地
持。涅槃。十地皆一聞便講。眾莫不歎伏。然其軏身範
物。詎殫詳敘。甞依靈裕法師於東夏。門人以其戇率
侵易之。獨裕公異其器宇。引與之語。果頴拔。大加賞
識。曰誠吾徒也。遂燕寢與俱。入關屏迹終南山至相
寺。及裕被詔入朝。每暇則過淵譚笑欣暢。且以其上
所施予。為淵移寺路。知風水者善之。


大業七年。四月
八日。以疾卒于所居寺。壽六十八。前卒之十日。忽平
生所持瓦缽。無故破為五片。淵謂人曰。鉢吾命也。今
[015-0201c]
如此。五陰散矣。又方屬纊。鍾撞之嘶。破不成聲。弟子
法琳。建塔立銘。


隋靖玄



姓趙氏。天水人也。七歲為郡學諸生。隋初受
老子法。俄悉謝去。專志經部。而頻昇高座。允迪玄徒。
稟具巳後。聲聞益播。然以秦涼習俗澆薄。欲𨤲正之。
以永慧命。詔從焉。即頒進脩之法。下河右使依用。元
德太子。尤加欽挹。降令召至。仍俾大興善道場。盛弘
講會。時粲法師在座謂曰。西土自道朗至今爾其接
軫矣。會文帝昇遐。鬱興禪定。遂應詔居之。大業七年
正月二十九日。無疾而化。春秋四十有三。玄姿性慈
恕。遺言必棄骸林野。於是其鄉里慧嚴遵行之。旋收
舍利。搆塔於終南龍池寺之西岑。冀州沙門明則。文
以銘之。用旌厥德。


明則始猶未有聲譽。及製覺觀寺
碑。㒒射楊素見而奇焉。且奏住仁壽宮三善寺。東都
譯經。又入舘知綴緝。薛道衡曰。則公之文。屢發新釆。
英英獨照。隋末卒。有文集行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015-020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