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1 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元-曇噩 (master)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淛東沙門 曇噩 述


慧學


傳宗



魏曇柯迦羅



此云法時。中天竺人。家世富有。喜營福。
有才辨。讀書過目成誦。工四韋䭾論。風雲星宿。圖讖
運變。皆鍊達貫穿。謂天下之理。畢殫於巳。年二十餘。
遊僧坊。閱法勝毗尼。茫然不知為何等語。歎曰頓出
情外。必有精義。跪問一比丘。遂悟因果三世之旨。於
是棄家學道。誦大小乘經。諸毗尼部。以遊化諸國。嘉
平中。至洛陽。時法流濫觴。中夏比丘特剪髮而巳。齋
懺事。如祠祀狀。律儀之說。曾莫聞也。迦羅至。始疏決
其源。譯戒律以僧祇戒心為日用。又請梵僧。立結磨
法。而道遂大行。後不知所終。


梁菩提達磨



南天竺香至國王之季子也。剎帝利種。
資性開朗。神慧無方。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羅。後遇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遊化其國。受王供養。以神
[003-0087b]
通力。知其密跡。使與二兄月淨多羅功德多羅。辨所
施珠。而磨才智無礙。二兄不能屈。尊者因謂之曰。汝
於諸法。巳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
以承統寄。磨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
順世。遂躬行闡導。破伏六宗。然觀震旦。有大乘氣象。
故附舶東來。閱三寒暑。達于南海。時梁大通元年也。
廣州既備禮迎接。即驛奏武帝。帝詔至。慰勞勤渥。問
曰。朕自御極以來。造寺寫經度僧。有何功德。答曰。人
天小果耳。上曰。何謂大乘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
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上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答曰。廓然無聖。上曰。對朕者誰。答曰不識。上終無所
領悟。乃北抵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危坐。終日嘿
然。人競以壁觀婆羅門苾之。時則孝明帝武泰元年
也。帝欽磨道德。三詔不起。就賜摩衲袈裟。金缽銀水
瓶。以致供養。


俄有沙門惠可道副道育尼總持者。從
其誨勵九年。乃命之曰。時至矣。汝等宜各言其所得
乎。副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磨
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
國。一見更不再見。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
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磨曰。汝得吾骨。慧
可禮拜後。依位而立。磨曰。汝得吾髓。於是顧謂慧可
曰昔如來。以王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以至
於吾。我今付汝。汝當護持。拜授袈裟。以表信。聽吾偈
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
[003-0087c]
成。又曰吾觀震旦。惟楞伽經。可以印心。汝等宜加勉。
乃往禹門千聖寺。端坐示滅。即太和十九年丙辰歲。
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之定
林寺。塔其上焉。後三歲。奉使宋雲自西域回。遇磨葱
嶺手𢹂隻履。翩然獨邁。問之曰。西天去雲歸以聞。詔
啟。壙視之。僅隻履而巳。唐代宗朝追謚圓覺禪師。塔
曰空觀。


梁僧副



姓王氏。太原祁人性姿專靜。好學求師。不憚
險遠。於是事達磨。禪師於巖谷。而薙髮焉。既深造定
宗。又備探經論。知聖法無二。一以為巳。齊建武間。南
遊揚輦。愛鍾山定林泉石之勝。遂止於下寺。王侯造
請。坐不為起。跬步宮闕。未甞謁覲。高皇欽挹。詔有司
考室於開善寺。以侍之。副歎曰。寰堵之室。匡坐其間。
尚足為樂。寧貴榱題數尺。食前方丈哉。且安而能遷。
古人所與。何必滯此。以玩耳目之好。會西昌侯蕭淵
藻。出鎮庸蜀。因附以西。由是默契之指。被於邛[束*束/火]。久
之南還。住開善如初。先是南平王觀疾。有野人可規
得佛經一帙於胡翼山下。其授經者曰。予此山之神
也。為我語王。疾無足憂者。但依經法行齋三七日。即
愈矣。且曰如不曉。當問副禪師。異日持以問副。副驚
以為此慧印三昧經也。奚從致之。教之行齋法。王疾
果瘳。


普通五年。春秋六十一。其未卒也。或勸脩福。遽
起坐而厲聲曰。麋財費。以延命資後有。是豈達性空
者所為。房中什物。並以施僧。勿營棺壟。棄尸山谷。以
[003-0088a]
飽鳥獸。不亦善乎。門徒涕泣莫從。永興公主素所歸
敬啟請東宮著文。湘東王繹。為樹碑焉。


齊慧文



姓高氏。神武諸孫也。天姿頴悟。夙稟圓乘。每
以大智論中。一心三智之說。以脩觀法。蓋大智度論。
引大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
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
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當學般
若。論自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斷
一切煩惱及習。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
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
為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如是說。然雖一
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第耳。如一心有生因緣住。住
因緣滅三相也。又如心心教法。不相應諸行。身業口
業等。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
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亦如是。且果既一心而得。
因豈前後而獲耶。故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雙亡雙
照。即入切住無生忍位。


又甞讀中論。四諦品。偈云。因
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恍
然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
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為中道。


文當是時。盛聚徒於河
淮之間。所入法門。非世所測。及南嶽弘化南方。學者
推所從來。乃以為遙稟龍樹云。


齊慧可者



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甞以無子禱於佛。
一夕感異光照室。其母因而懷妊。及娩遂以照室之
[003-0088b]
瑞。名之曰光。幼不群。愽涉詩書。尤精玄理。後覧佛書。
若超然自有所得者。素好游。不事家人產業。即抵洛
陽龍門之香山。依寶靜禪師出家。受具於永穆寺。浮
沈講肆。徧學大小乘義。年三十二。返香山終日宴坐。
閱八載。於寂嘿中。見神人。謂曰。汝將南受果位尚滯
於此。可乎。翌日覺頭痛如剌。其師欲召善醫者治之。
空中忽有聲曰。此易骨耳。非常痛也。可遂以見神事
白師。師視其頂。即五骨嶢然。如五峯秀出。因曰。吉祥
相也。吾聞達磨大士南居少林。汝宜趣往而師事之。
必有所證。此神所贊也。可受教造少室。晨夕參承。達
磨每面壁端坐。無所誨。可自念曰。昔人求道。敲骨取
髓。剌血濟飢。布髮掩泥。投崖飼虎。顧我何人。而敢易
邪。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可堅立不動。遲明
積雪過膝。達磨愍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可
悲淚曰。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磨曰。諸佛
無上妙道。自非曠劫精勤。能行難行。能忍難忍。而欲
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冀有所得。不可也。可聞誨。潛
取刀斷左臂。置師前。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
身。汝今斷臂吾前。以求佛慧。可也。遂與易名。曰慧可。
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磨曰。諸佛法印。此心是也。
豈從人得哉。可曰。我心未安。乞師與安。磨曰。將心來。
與汝安。可曰。覓心了不可得。磨曰。我與汝安心竟。後
磨以衣缽付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
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此衣缽所以表信也。至
[003-0088c]
吾滅後二百年。衣缽不傳。法周沙界。潛符密證者。亦
何可數哉。可既得弟子僧璨。乃復付以達磨衣缽。而
說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種。花亦
不曾生。且謂。汝善護持。吾有宿累。今當償之。隋開皇
十二年。遂往鄴都管城正救寺。談無上道。聽者雲會。
先是辨和法師者。講涅槃經。學徒悉引去。和不勝忿。
遂讒于邑令。加以非罪。可怡然委順而終。年一百七
塔磁州滏陽縣唐德宗追謚大祖禪師。


齊慧光



生定州長廬楊氏。年十三。隨父入洛。以四月
八日。從佛陀禪師。受三歸戒。陀強其父留之曰。此兒
目光外射。必可教。因令誦習。光執卷攬文。若宿授。是
歲夏末即為薙落。遽復演說所習辭理華贍。時輩號
之聖沙彌。所獲利養。則盡以施人。陀壹聽之而弗詰。
巳而還鄉里。登具陀使先學律曰。律為慧基經論所
由入也。苟以經論先之。必將慢律。是障道之源巳。自
是因循多學律部。先有道覆律師者。創開四分製疏。
惟科提舉宏綱。未之聞也光既登具之四夏。講僧祇
聽者雲合。然後究經論於辨公。攻字音於洛邑。著述
以代憶持。而業弘矣。他日陀見其所作之文。召而告
之曰。吾以果向期子今子區區。方事世諦語言。僅足
為高明法師耳。對之流涕。會陀任少林寺主職勒那
翻譯事。光時獲廁其席。久之詔充國僧都。屬歲大旱。
禱雨嵩嶽。霑洽。被詔入鄴都。以綏緝功。轉國統。爾朱
世隆舉兵北討乏軍興。稅僧尼以充之。督責嚴酷。諫
[003-0089a]
者斬。光直前詆世隆曰。若行此。恐非國家之福。遂寢
一時名賢。如高傲曹高隆之令孤子儒等。皆禮敬焉。
馮衮冀士也。淹貫經史。以州貢。觀光京師。自以未知
釋宗。欲候光適值光講。乃坐聽大愜服。因求𨽻門下。
不肯去。後於光門下。大著功行。號馮居士。光一日乘
車。將坐曹。纔出門。梁木忽裂。坐而署事。塊墜于前。察
之亦莫知所從來也。由是臥疾。迨四旬而化於鄴之
大覺寺。壽七十。光平生於華嚴涅槃維摩十地地持
等。則疏其奧旨。於勝鬘遺教溫室仁王般若等。則注
釋其義又重疏四分律百二十紙。刪定羯磨戒本。撰
玄宗論。大乘義。律義章。仁王七誡。僧制十八條。弟子
道雲道暉等。雲撰律疏九卷。暉略為七卷。故諺以為
雲公頭。暉公尾。洪理中間著所以。並存亡不可考。光
之終也。見天宮來下。乃曰。吾願生安養。生天豈吾願
哉。天宮遂隱。


陳慧思



生武津李氏。少以茲恕。為鄉閭重。方家居。夢
梵僧勸之薙落遂從焉。然所居寺汙雜。而思獨清慎。
若素有所訓飭者。及稟具操行彌隆篤。日誦法華經
且千徧。


殆庵居野人燒庵。因患癘疾。復為繕治懺悔。
乃平差。


甞夢僧數百。其一謂曰。汝先受戒非勝。既遇
清眾。宜更翻壇加戒。方唱羯磨。忽驚寤。由是常坐不
臥。悉見三生所行事。於定中。又夢。彌勒彌陀為之說
法。又見其身。與諸眷屬。人彌勒龍華會。獨念以為我
於釋迦末法。受持法華。今值慈尊何其幸耶。且缾水
[003-0089b]
常滿。天童侍衛。偶閱妙勝定經。荐脩定學。


時禪師惠
文方聚徒授法。竟往咨詢。不憚勞苦。晝則營務。夜即
攝心。倏更冬夏。了無所證。來夏倍加勇猛。始三七日。
發小靜觀。即動八觸。發本初禪。巳而障起。四肢緩弱
難行。念此病者。皆從業生。業從心起。業非可得。反見
心源。如是觀巳。顛倒想滅。心性清淨。所苦銷除。旋發
空定。心境廓然。夏竟無獲。自傷空過。放身倚壁。未及
壁頃。霍然開悟法花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
特勝。背捨除入。即得通徹。後蒙鑑最等師印可。四方
景慕。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用攝自他。眾雜謗興。
奸謀鴆毒。皆莫之害。顧語其徒曰。昔佛在世。且不免
焉。而況我哉。但中州佛法。不久有難。吾思所以避之。
忽空中有聲。曰可往武當南嶽。齊武平初。離嵩陽。南
至光州。時以梁孝元傾覆之亂。路梗莫前。姑止大蘇
山者數年。然重法輕生之士。雖當兵衝。歸之如市。施
利填委。而供給裕。造經開講。靡憚殷繁。江陵智顗代
講次問。一心具萬行如何。思曰。此特大品次第意耳。
授汝以法花行法三七境界。則汝向所疑判矣。又問。
師所證地。是十地耶。曰非也。吾十信鐵輪位耳。


陳光
大初。徙歸南嶽。每曰。吾寄此山十載爾。巳往其必遠
遊乎。至衡陽一巖下曰。此古寺基。吾昔坐禪。賊斬吾
首。自爾命終。故有今身。侍者從其言掘之。果獲磚瓦
器用。及骸骨等。思奉骨敬禮。為起塔焉。居久之。或以
思北僧受齊募。破壞南嶽形勝。讒於上者。遣使察之。
[003-0089c]
方兩虎當道吼躍。使驚却走。數日更進。思壹不以介
意。巳而謀者三人。其一暴死。其二為𢮓狗嚙死。上因
不復問。初三讒之未死也。思於山中一日蜂螫其額。
俄大蜂嚙所螫者殺之。而置首思前。蓋亦其徵驗云。


詔住京師之棲玄寺。尋遊瓦棺。冒雨不濕。履泥不汙。
僧正慧暠。遇諸途。以為神。舉朝屬目。大都督吳明徹
尤加敬。間以犀枕贈。夏侯孝威。明徹別將也。欲見所
贈枕。偶到寺禮覲。思遽語孝威曰。欲見吳儀同枕乎。
命出示之。一日孝威家。忽空中有聲曰。急灑掃。聖人
至矣。頃之思至。大建九年。戒弟子曰。若有十人不惜
身命。常脩法花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及常坐等
行者。吾自供給。如無。吾當遠去。苦行事難。如是三問。
略無答者。因屏眾斂念寂然。其徒靈辨年尚幼。慟哭
聲徹內外。思忽開目曰。汝是惡魔。何故驚動嬈亂吾
耶。出去。乃復攝心端坐。以盡。眾覺香氣滿室。頂煖身
輭顏色如生。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春秋六
十有四。思身相挺特。牛象行視。頂有肉髻。行大慈悲。
奉菩薩戒。至如衣被繒纊皮革。多由損生。故其屬率
易以布。寒則艾納。凡所著作。皆口授。未甞刊治。出四
十二字門二卷。無諍行門二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
行次第禪要三智觀門各一卷。行世。


陳玄光



新羅國熊州人。少則精進梵行。逮壯乃涉溟
漲。學禪法於中土。見衡山思大和尚。證法花三昧。既
蒙記莂。因辭歸闡化鄉里。方附舶捩柂離岸。忽有神
[003-0090a]
人。持絳節自虗空下。傳呼云。天帝駕幸龍宮。召海東
玄光禪師。說親證法門。俄而青衣導前。鱗介衛後。登
殿陞座。隨問談演七日。而倐覺身在舟中。蓋舟泛漾
不進。纔經半日耳。其異類景晷之促如此。久之卓錫
其國之翁山。而氣求聲應之士踵至。道陶德冶。得善
火光三昧者一人。善水光三昧者二人。則其餘門生。
可例知矣。


後梁慧成



姓段。澧陽人。夙𨽻十住寺緇鬀。誦法花維
摩勝天王等大乘經二十餘部。進具後。造建鄴。依靈
公究成實者十年。文理稍通。將旋鄉邑。會顗師侍南
嶽思公。匡化廬山。一見欣仰。願從之游。思問所業。具
以對。思曰卿一生學問。與吾炙手。猶未得暖。虗喪工
夫。惜哉。成自返。良久曰。承大師善知來意。請甞試之。
思因以犀如意手巾綫履送與之。成遽焚棄章鈔筆
硯。而專志習定。時先達者數十人。成恐不能及。以夜
繼晝。常瞪目而坐者。十有五年。略無所證。思令入方
等觀音法花般舟道場。懺罪銷障。如是三年。而魔事
散釋。然後戮力玄寂。凝心空妙。獲證眾生語言三昧。
想念不生。靜亂齊壹。較之閉目者。觀道雖明。見境則
失。其進退陪蓰矣。思曰。智顗慧成。寂照解行正等。思
既示滅。至技江。造禪慧寺。於沙渚上明之間。西挹德
鸞肥遯之風。東接道安創構之躅。言幽勝者歸焉。湘
東王為建禪眾寺居之。大殿闕梁木。一夕江漲。成使
人取材於水中。如素有云。精舍主段弘死。其家。請成
[003-0090b]
觀之。弘忽甦曰。始被逮至王所。俄禪師廷立曰。吾方
與此人營樹功德。必赦其罪。王起禮足聽命。遂放還。
陳主屢召不就。督江總往強之。纔入船。成躍身立水
上。總等扣首泣曰。且粉身柰何。幸悲攝。乃一至都。為
陳主受戒而還。成在南嶽。偶冬夜。同常律師宿。常投
蝨於地。明日別。成謂常曰。昨一檀越被凍。可愍也。常
憮然。


成將終。戒門人。急砌殿基。吾當講涅槃。未幾而
智者自玉泉寺至。談論久之。終於禪眾寺。壽七十三。


周慧命



姓郭氏太原晉陽人。晉徵士琦之裔也。徙居
湘州長沙郡。天姿秀拔。身有光影。夙依珍闍黎為童
子。珍者位地人也。然能入其室。則必有以也。年十五
習誦法花經。踰兼旬即覆述。無遺誤。既薙落。每以花
嚴致修證。行方等普賢等懺法。後從恩光先路二禪
師。咨詢定業。


先是道士孟壽。久棲仙城山。一日覩其
地有神祇。嚴衛盛甚。登巖以望。則又見梵侶群擁。頃
之命至。壽趨禮謁。因悉捨為善光寺。供給殷縟。學者
駢集。晚開維摩經於州治。而歸鄉里焉。法音禪師者。
王氏子。命同郡祁人也。少伹事果願寺能禪師。纔數
旬。顧又徧歷江南河北。以袪所滯。至遇思邈二師而
後巳。因留仙城者五稔。一日𢹂手行松林間。咲曰。此
兩處誠可終焉。聞者莫之寤。天和三年十二月五日。
命以疾終於善光寺。十七日音亦終於果願寺。然皆
精爽不昧。面西念佛。奇香異樂。或聞有唱善哉聲。命
音俱年三十有八。


命尤善辭章。著大品義章融心論
[003-0090c]
還源鏡行路難詳玄賦等。文行世。而菩薩戒弟子。濟
北戴逵貽書請教。命摛藻答之。文多皆不錄。


沙門慧
曉姓傅。心學明暢。其材殆亞於命。遊齊住靈巖寺數
十年。人初不以為異也。間甞以鄉里之戚。謁山茬令。
令以他客辭不遽接。曉作釋子賦以見意而去之。名
由是顯。


命遺言搆甓墳。俾弟子信士鄭子文立碑。


隋智顗



字德安。族頴川陳氏。晉南度遷荊州之花容
縣。父起祖梁散騎常侍孟陽公。母徐氏夢香煙五色
入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
自至。何為去之。又夢吞白鼠再三。卜曰白龍之兆也。
誕育之夕。室有光明。信宿乃止。親黨將大治具相慶。
無故湯火寒熸。遂罷。俄若有二僧。夜扣戶者。曰此兒
德重。後必出家。開戶視之。無所見。因名王道。亦名光
道。皆取諸夢瑞云。目重瞳子。臥必合掌。坐必向西。禮
像敬僧。口不妄啖。此其常度也。


七歲偶往伽藍。或授
以普門品。一徧即能憶。其餘文句。奄忽自通。二親禁
絕之不可。年在志學。梁元帝崩。國祚殘𡉏。遂北依舅
氏於硤州。尋投湘州果願寺。師事沙門法緒出家。



禮佛次。俄覺身臨滄海。蔽日浮天。渺無畔岸。上聳巖
崖。有僧搖手呼之。復舒臂接置崎麓。且謂之曰。汝當
居此。汝當終此。尋與其徒白此見。皆曰天台山也。當
晉宋時。僧光道猷法蘭曇密居之。


於是緒先以十戒
道品律儀導之。仍使北詣慧曠律師受具足。後居大
賢山。誦法花無量義普賢觀等經。僅二旬而淹徹靡
[003-0091a]
滯。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盛以心觀開四眾。又從而
受業焉。蓋思之道。得於就師。就師得於最師也。初顗
見思。思歎曰。昔於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
矣。為示普賢道場。說四安樂行。顗由是依以行法花
三昧。始三夕定起誦經。至藥王品所謂是真精進句。
豁然大悟。洞見靈山佛會猶在。遽詣思言所證。思曰
非爾弗感。非我莫識。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又於熈
州白沙山禪定。輒見思為釋經指示。後常代思講。而
思每執如意。坐座側聽之。謂其徒曰。此兒義解有餘。
而定力不足。故於三三昧三觀智。用有所恨耳。既而
辭之。往京師。與金陵法喜等三十餘人。創於瓦官寺
弘道。時僕射徐陵尚書毛喜。皆博達之士。並傳香法。
於是長干寺智辯。延住宋熈天宮寺。僧幌請居佛窟
白馬。警韶奉誠智文禪眾慧令。及梁朝宿德大忍法
師。悉捨其先業從之。


禹穴慧榮住莊嚴寺。素號義龍。
數致徵覈。且自矜誕。方舞其扇以逞。扇忽墮。顗咄曰。
禪定之力。非散亂者所可干撓。沙門法歲。從旁撫榮
背曰。義龍今成伏鹿矣。扇既墮地。何以遮羞。如是八
載訖講智度大論。次開禪那法門。利益所被為多。未
幾始興王出鎮洞庭。過瓦官談論。深愜乃心。勇施虔
拜。以盡其誠。顗因歎曰。疇昔之夜。吾夢遭盜。茲非輭
賊耶。所謂毛繩截骨。曳尾塗中。其不可脫去。有甚於
賊者。


先是青州異僧定光。兼習定慧。居天台山。積四
十餘年。至是顗以昔所見故。必欲徇緣歸隱。仍遣謝
[003-0091b]
門人曰。吾聞唇舌如弓。心慮如弦。音聲如箭。長夜虗
發。無所覺知。是謂暗射。則講說是巳。又法門如鏡。方圓
任像。則禪定是巳。然吾初於瓦官寺坐者。纔四十人。
而半獲證寤。今茲坐者二百人。而獲證寤者。纔十人。
則世事之變。可知矣。今而後可各隨所安。吾亦欲從
吾志也。至台山。與光相見。光曰。憶吾早年山上搖手
相招時乎。時陳太建七年。秋七月也。頃之聞鐘聲滿
巖谷。光曰。鐘聲集眾。得住之相。於是遂上佛壟山南。
螺谿之源。剏庵焉。曰且聊爾棲止。俟國清時。當有貴
人。為立寺宇。時莫測其言也。既而行頭陀於華頂。忽
風霆魑魅。音貌可畏。又身煩痛。先親見形。枕膝哀訴。
顗依止法忍。強輭二魔併息。尋有梵僧曰。制敵勝怨。
可為勇矣。


宣帝詔曰。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
道俗。國之望也。其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民兩戶。
供薪水役。樂安令陳郡袁子雄。每夏請講淨名。甞見
三道寶堦。自空至地。數十梵僧。乘堦而降。入堂禮拜。
手執香鑪遶顗三匝。久之乃滅。一眾歎異。


永陽王伯
智。出撫吳興。就山受戒。且建方等懺法七日夜。在郡
晝治事。夜習觀。顗一日謂門人智越曰。吾欲勸王脩
福禳灾。越以為王巳勤於進道。若更有所言。不知者
以為侫也。乃止。俄王出獵。墮馬幾絕。顗為率眾。作觀
音懺法。因而起。凭几坐。見僧擎鑪。進慰問王。時王流
汗。未知所答。僧乃繞王一匝。痛遂止。王著發願文。以
示敬信。辭多不錄。久之璽書徵授戒法。顗始辭焉。前
[003-0091c]
後七使。皆上手書。於是黽勉出都。詔乘羊車。童子引
導。主書舍人翊從。禮如國師璀闍黎故事。迎入太極
殿東堂。講智度論。上與百寮。陪筵以聽。因詔立禪眾
於靈耀寺。後仍於殿對上。講仁王經。僧正慧暅。僧都
慧曠。京師大德。皆致難。顗辯對詳敏。暅執鑪賀曰。國
家齊會者十餘席。而忝當四講。自謂人莫抗衡。然今
太陽出矣。而月星猶照。不亦陋手。


晚住光耀寺。禪慧
兼弘。從者尤眾。詔褎美。時方檢括僧尼。議將試經不
通者罷道。顗表諫曰。調達誦六萬象經。不免地獄。槃
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所篤論者。道何如耳。豈關多
誦哉。詔停前議。意以靈耀褊隘。欲徙而他。夢人翼衛
嚴整。自苾冠達。請住三橋。顗曰。冠達梁武之法名也。
三橋其光宅乎。徙居之。上幸其寺大施。又詔講仁王
經。上於眾中拜伏。如禮。儲后而下。皆遵戒範。故內出
受法文曰。仰惟。化導無方。隨機濟物。衛護國土。汲引
天人。照燭光輝。託跡師友。比丘入夢。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來儀。高座之德斯炳。是以翹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內外兩教。尊師重道。由來尚矣。伏希。俯提
所謂。世世結緣。遂其本願。日日增長。今奉請為菩薩
戒師。俄傳香而淚下。異哉。


及金陵敗覆。杖䇿荊湘。路
次溢城。夢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護持。尋憩匡廬。見
慧遠所繢文殊像。依止不忍去。頃而宼叛。寺宇盡燬。
獨茲山巋然。則夢斯徵矣。會隋氏混一區宇。晉邸摠
淮海重任。欽注德風。欲承佩戒法。奉以為師。書請再
[003-0092a]
三。而顗謙讓未皇也。後陳四願。一謂勿以禪法見期。
二謂不責其規矩。三謂當戒範則去就重。務傳燈則
去就輕。要在通法。勿嫌輕動。四謂若丘壑念起。則隨
心飲啄。以卒殘年。


於是王躬製文以請。開皇十一年
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揚州總管金城。設千僧會。敬屈
授菩薩戒。即其所居。傳授香法。顗既名王曰總持。王
亦號顗曰智者。會畢施子豐腆。顗盡以迴施悲敬二
田。即欲辭去。王固留。顗曰巳有成約。何可爽也。拂衣
而起。復於匡嶺。旋歸鄉壤。行道脩福。以報地恩。老幼
迎候。戒場講座迨萬。卜當陽縣玉泉山立精舍。賜額
一音。地昔荒險。蛇獸交暴。及立精舍。暴遂止。是春旱。
民譌以為神怒。顗故率眾。詣泉所誦經。感致雲雨。譌
言隨息。江陵總管宜揚公王積於禮拜次。戰汗甚出。
謂人曰。積屢御軍。臨陳更勇。未有今日之懼者。是殆
天龍所訶護歟。時晉王又遣手疏請。顗答疏以辭。至
于再疏。乃克赴。為著淨名疏。應奉。河東柳顧言。東海
徐儀。受而寶藏之。俾王事持。


後遣顧言致書。請救蕭
妃之疾。顗仍率侶。建齊七日。行金光明懺。至六日之
夜。異鳥飛入齊壇。宛轉若死。俄而飛去。且聞外有豕
聲。顗曰妃當愈矣。鳥死而生。豕幽而顯。皆吉相也。旦
妃疾果瘳。王大悅。


顗旋台嶽。更行前懺。立誓云。若能
於三寶有所益者。當盡此餘年。若其無益。即當速化。
以遂往生。因曰。吾所以亟欲歸山者。正以冥告勢將
盡耳。死後必累石植松。坎西南峯。以安厝焉。上起白
[003-0092b]
塔。使見者發心。口授觀心論及疏。以貽訓後來。命智
越。往剡縣石城寺彌勒像前。掃灑。東壁施牀。多然香
火。顗即面西。苾彌陀觀音勢至以臥。分道具。為二分。
一奉彌勒。一擬羯磨。索三衣缽杖近身。或以藥進。顗
揮之曰。藥能遣病。留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所遣。
年不與心合。藥何所留。又進齋飲。復揮之曰。豈以步
影為齋耶。能無觀無緣。即真齋矣。謂智晞曰。子不聞
觀心論內之說乎。何故紛紛。以醫藥俗事擾人。吾生
勞毒器。死悅歸休。此固世相。不足多歎。又手書七紙。
并淨名疏。犀角如意。蓮華香鑪。別晉王。囑累大法。其
書有曰。如意香鑪。故所得於大王者。還用奉贈以別。
庶幾永布德香。常保如意。併唱法華無量壽讚說。十
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教。四無量。六度等法。或問
脩行地位。顗曰。汝等懶種善根。於他功德。如盲問乳
色。蹶者訪路。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巳。纔獲五
品內位耳。今諸師友來迎。吾奚暇他顧哉。但波羅提
木叉。是汝宗仰。四種三昧。是汝明導。飭維那鳴鍾磬。
以氣盡為期。戒哭泣者。端坐而逝。如入禪定。壽六十
七。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仁壽之季。振錫
被衣。七度現身。六降山寺。一遊佛壟。其靈異如此。逮
煬帝在御。尤嚴飭祠塔。內収管鑰。以謹啟閉。諱日即
廢朝。遣使入山設祭。中書令揚素。乞躬臨所事。猶見
其全身不散云。


且無恙時。凡樹生耳。不待培植。隨採
掇無所乏。至是則雖培植。無復得。


始臨海之民。素業
[003-0092c]
漁。江滬溪梁。緜亘四百餘里。顗以檀施之資。從官買
其地。為放生池。遣沙門慧拔表聞。宣帝詔加嚴禁。國
子祭酒徐孝克。撰碑文樹海濵。辭甚悲楚。讀者為墮
淚。後有黃雀。群飛上寺。鳴呼三日乃散。顗以為魚感
吾德故然。唐貞觀間。復申明前禁焉。


著法華疏止觀
門脩禪法等。各數十卷。淨名疏三十七卷。皆口授。侍
者灌頂。筆錄行世。造寺三十五所。度僧四千餘人。寫
經十五藏。金裝檀刻。畫繢尊像。十萬許軀。受菩薩戒
及習禪弟子。不可勝紀。的傳業者。三十二人。


隋惠耀



姓岐。襄陽人。少沈密。訥言敏行。人共重之。受
具後遊歷。訪道於鄭川之命公。衛嶽之思公。卒事思
公數年。思公謂耀。於實相理觀。有玄趣云。及思公唱
滅。偶行化巴丘。遇道懿法師。相𢹂西上。卓錫於江陵
之道因寺。不出戶庭者。十四年。及智者歸鄉里。尤深
嚮挹。仁壽二年。徙內花寺。別樹道場於開聖西。以事
禪悅。且誦七佛等呪。尤靈驗。人之有疾患者。求之無
不効。大業之季。虎暴甚。耀遇虎摩其頂。以語之曰。天
下方亂。汝可遠去。毋為百姓所苦也。虎暴遂絕。


八營
賊主揚道生。亦推誠供給。蕭銑僭立。仍加延奉。有所
施予。輒植悲敬二田。不少儲蓄。建龍歸精舍於城府。
銑甞以興亡問之。對曰。貧道薄德。不得久為檀越善
友。時蓋莫測其言也。未幾唐兵至。銑亡。耀遷化於武
德中。春秋六十。葬開聖智曠禪師塔側。


隋僧璨



不知何許人也。初以白衣。見可禪師。而問曰。
[003-0093a]
弟子身纏風疾。其必宿有罪累焉耳。請和尚懺罪。可
曰。將罪來。與汝懺。璨曰。覓罪了不可得。可曰。與汝懺
罪竟。宜依佛法僧。璨曰。今見和尚。巳知是僧。未諗何
者是佛。何者是法。可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
二。僧寶亦然。璨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
在中間。心體既然。佛法無二。可曰。吾寶也。即名之僧
璨。為薙髮具戒。而傳以衣缽。復告之曰。昔達磨大師
以正法眼藏付吾。吾今付汝。汝善護持。屬周武廢教。
往來司空山者餘十載。韜光晦迹。人莫知之。隋開皇
初。出居皖公山。得沙門道信。以承其統。且付以所傳
衣缽。而說偈曰。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
種。華地盡無生。於是適羅浮山。優游二載。大業二年。
復歸故山。為眾說法。合掌儼立而化。葬舍利舒之山
谷寺。唐玄宗朝追謚鏡智。


隋智鍇



豫章夏侯氏也。早年依朗公。講五論於揚州
興皇寺。開皇十五年。學究禪法於天台顗公。念力特
盛。顗歎重之。頃焉講涅槃法華十誦律等。又善外學。
長於著述。晚歸廬山。繕治大林西林二寺。然卒守志
大林者。閱二十年。隋文帝嚮風歸敬。詔弗起。俄豫章
檀信。踵山舍請講。以老病辭曰。吾丘壑人也。當死丘
壑。豈復死城市間哉。未幾本郡善類強之。不獲巳而
行。俄爾滅。然而城市之死。終莫能免。命也夫。即大業
六年六月也。壽七十八。奉全身石室中。顏色略不摧
變。至今如生。
[003-0093b]


隋沙門波若



高句麗人也。陳氏有國日。遊學金陵。逮
隋而來儀京輦。開皇十六年。入天台依止智者。然而
諸根聰利。遽有證入。智者甞謂之曰。汝於此地有緣。
華頂吾昔頭陀所在。自非大乘根器。不可往。汝宜就
以成備妙行。凡所須衣食。不足憂慮也。開皇十八年。
始杖錫孤涉。以履踐所訓。至大業九年。則閱十六寒
暑矣。而形影俱泯。不接塵世。其年二月。忽自以壽命
將盡。詣國清。後數日。果於寺以無疾坐逝。春秋五十
二。及闍維。龕將出門。其屍則回。以內向而開目焉。蓋
示別也。巳而復外尚。而閉目如故。見者異之。


隋沙門法彥



清河張氏子也。周廢教。南遊抵金陵。陳
太建七年。從智者入台嶺。伏膺誨益。每於塚間林下。
常坐不臥。定輒七日方起。雖山祇相嬈。不為動。如是
三十年。甞從智者求印所證。智者謂。是背捨觀中。第
二觀相也。大業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國清。壽六十。


隋智越



出鄭氏。南陽人。早年志即離俗。父欲妻之。不
可。逮壯有材幹。岳陽王召𨽻荊州。固辭。王察其誠素。
放出家。時智者說法金陵。因北面受業焉。六妙五門。
日以研究。行專戒律。經通法華。居常缾水自盈。臨海
露山精舍梵僧所造。靈異不一。智者每命越。燕坐其
間。智者既掩迹台嶺。使攝其眾。踰二十年。恂恂善誘。
誠無愧於負荷者。方隋文帝穆后之崩。設齋祝願。則
獲縑以百計。煬帝在御。會智者諱辰。則官為設千僧
齋。越輒以所畜充䞋。括州剌史鄭係伯。臨海鎮將楊
[003-0093c]
神貴。尤於越有師友義。大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
日。寢疾經旬。右脇臥而卒。春秋七十四。


隋道悅



荊州昭丘人。年十二。於玉泉寺出家。安貧苦
節。尤務持誦大品法華二經。初智者。甞得異石一片
於㵎水中。懸而考之。音響清越。至今以代鐘磬。而悅
每託之。以想見先德時發其聲。則意趣冷然。脩習之
誠。祥感之致。宜哉。


悅舊病腹脹。地無良醫。惟日閱般
若求加被。忽腹如裂。即登廁驟下。病良巳。朱粲之亂。
寺僧逃避無存者。獨悅居守不肯去。賊就求餉。悅減
所給予之。賊炊莫能熟。因相戒不敢取。他賊未之信。
將驅出加害。悅堅坐曰。吾欲與此寺俱盡。遂憐而釋
之。使前導。行數步。復坐曰。吾沙門豈導人者。形骸浮
幻耳。死奚畏。賊奇之。送之歸寺。


漢陽王聞名敬慕。請
受戒品。供施壹拒絕。乃奉以大布三衣。且問不御繒
帛之故。答曰蠶衣多損。乖忍辱之名。布服易成。表慈
悲之相。王曰仲由不恥。孔子見稱。沙門慈忍。固其所
也。


山居五十餘年。逮終則壽七十二矣。永徽中。或於
青溪。見僧擎錫跣足者。自稱般若師。議者以為悅無
恙時。常誦般若。故云爾。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003-009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