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1 阿毘曇毘婆沙論-北涼-迦旃延子 (master)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八


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
共道泰等譯
智犍度八道品中


若成就見亦成就智耶。答曰如是。若成就
智亦成就見耶。答曰如是。若成就見亦成
就慧耶。答曰如是。若成就慧亦成就見耶。答
曰如是。若成就智亦成就慧耶。答曰如是。若
成就慧亦成就智耶。答曰如是。誰成就見智
慧耶。答曰。一切眾生。總而言之。一切眾生。
然有多少斷善根者。成就三界見道所斷見
智慧。三界修道所斷染污智慧。欲界繫不隱
沒無記智慧。不斷善根者。若不得色界善心。
成就三界見道所斷見智慧。三界修道所斷
染污智慧。欲界繫善見智慧。欲界繫不隱沒
無記智慧。若得色界善心。未離欲界欲。成
就三界見道所斷見智慧。三界修道所斷染
污智慧。欲色界善見智慧。欲界繫不隱沒無
記智慧已離欲界欲。若不得無色界善心。成
就色無色界見道所斷見智慧。修道所斷染
污智慧。欲色界善見智慧。欲色界不隱沒。無
記智慧。若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欲。成就
色無色界見道。所斷見智慧修道所斷染污
智慧。三界善見智慧。欲色界不隱沒無記智
慧。若離色界欲。成就無色界見道所斷見智
慧修道所斷染污智慧三界善見智慧。欲色
[048-0362a]
界不隱沒無記智慧。生色界凡夫。不得無色
界善心。成就色無色界見道所斷見智慧修
道所斷染污智慧。成就色界繫善見智慧。欲
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若得無色界善心。未
離色界欲。成就色無色界見道所斷見智慧
修道所斷染污智慧。色無色界善見智慧。欲
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已離色界欲。成就無
色界見道所斷見智慧。修道所斷染污智慧。
色無色界善見智慧。欲色界不隱沒無記智
慧。生無色界凡夫。報心不現在前。成就無色
界繫見道所斷見智慧。修道所斷染污智慧。
無色界善見智慧。若報心現在前。成就無色
界見道所斷見智慧。修道所斷染污智慧。無
色界善見智慧。不隱沒無記智慧。是則說凡
夫人。堅信堅法人者。苦智未生。成就三界
見道所斷見智慧。修道所斷染污智慧。欲色
界善見智慧。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無漏見
慧苦智已生集智未生。成就三界集滅道所
斷見智慧。修道所斷染污智慧。欲色界善見
智慧。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無漏見智慧。乃
至滅智已生道智未生。成就三界見道所斷
見智慧。修道所斷染污智慧。欲色界善見智
慧。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無漏見智慧。須陀
洹斯陀含。成就三界修道所斷染污智慧。欲
色界善見智慧。欲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無
漏見智慧。生欲界阿那含。若不得無色界善
心。成就色無色界修道所斷染污智慧。欲色
界善見智慧。欲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無漏
見智慧。若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欲。成就
[048-0362b]
色無色界修道所斷染污智慧。三界善見智
慧。欲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無漏見智慧。已
離色界欲。成就無色界修道所斷染污智慧。
三界善見智慧。欲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無
漏見智慧。生色界阿那含。若不得無色界善
心。成就色無色界修道所斷染污智慧。色界
善見智慧。欲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無漏見
智慧。若得無色界善心未離色界欲。成就色
無色界修道所斷染污智慧。色無色界善見
智慧。欲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無漏見智慧。
已離色界欲。成就無色界修道所斷染污智
慧。色無色界善見智慧。欲色界不隱沒無記
智慧。無漏見智慧。生色界阿羅漢。成就色無
色界善見智慧。欲色界不隱沒無記智慧。無
漏見智慧。生無色界阿那含。報心不現在
前。成就無色界修道所斷染污智慧。善見智
慧無漏見智慧。若報心現在前。成就不隱沒
無記智慧。餘如先說。生無色界阿羅漢。報
心不現在前成就無色界善見智慧。無漏見
智慧。若報心現在前。成就不隱沒無記智慧。
餘如先說。若見斷彼智斷耶。答曰如是。若智
斷彼見斷耶。答曰如是。若見斷彼慧斷耶。答
曰。如是。若慧斷彼見斷耶。答曰。如是。若智
斷彼慧斷耶。答曰如是。若慧斷彼智斷耶。答
曰如是。誰斷見智慧耶。答曰。是阿羅漢。餘斷
有多有少者。已離無所有處欲阿那含。斷三
界見道所斷八地修道所斷見智慧。乃至未
離初禪欲阿那含。斷三界見道所斷欲界修
所道斷見智慧須陀洹斯陀含。斷三界見道
[048-0362c]
所斷見智慧。堅信堅法人。苦智已生集智未
生。斷三界見苦所斷見智慧。乃至滅智已生
道智未至。斷三界見苦集滅所斷見智慧離
無所有處欲凡夫人。離八地見道修道所斷
見智慧。乃至離欲界欲凡夫人。斷一地見道
修道所斷見智慧。諸正見是擇法覺支耶。問
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前論是此論所為根本。
前作是說。云何為見。云何為智。云何為慧。而
不作是說。諸正見是擇法覺支耶。以前所說。
是此論所為根本。今欲廣說故而作此論。


此阿毘曇中。有是決定相。若覺支後說道
支者。當知道支一向無漏。若道支後說覺支
者。當知道支是有漏無漏。此中道支。後說覺
支故。當知道支是有漏無漏。或有正見非擇
法覺支。乃至廣作四句。是正見非擇法覺支
者。世俗正見是也。所以者何。覺支一向是無
漏故。是擇法覺支非正見者。盡智無生智是
也。所以者何。彼無見相故。是正見亦是擇法
覺支者。除盡智無生智。諸餘無漏慧是也。彼
是何耶。謂見道中諸忍。學八智無學正見是
也。所以者何。彼有見相覺相故。非正見非
擇法覺支者。除上爾所事。若法已立名已稱
說者。作第一第二第三句。未立名未稱說者。
作第四句。彼是何耶。行陰作此四句。意識
地善慧有漏無漏者。作前三句。餘有相應不
相應行陰。作第四句。餘有四陰及無為法。亦
作第四句。是名除上爾所事。諸正智是擇法
覺支耶。答曰。或正智非擇法覺支。乃至廣作
四句。是正智非擇法覺支者。世俗正智是也。
[048-0363a]
所以者何。彼無覺支相故。是擇法覺支非正
智者。見道中八忍是也。所以者何。彼無智
相故。是正智亦是擇法覺支者。除見道中諸
忍。諸餘無漏慧是也。彼是何耶。學無學八
智。所以者何。彼有智相覺支相故。非正智非
擇法覺支者。除上爾所事。如先說。此中異
者。盡說一切善慧意地及五識地有漏無漏
者。問曰。何故不問餘覺支耶。答曰。亦應作是
問。若正方便是精進覺支耶。答曰。若是精進
覺支。亦是正方便。頗有正方便非精進覺支
耶。答曰有。世俗正方便是也。餘覺支道支
亦應如是問而不問者有何意耶。答曰。應知
此彼所說有餘。復次此中說始終者始者是
正見。終者是正智。如始入時。出時方便畢竟
亦如是。復次若滿足作四句義者則說。若唯
有順後句者。此中不說。復次此是智揵度。若
法是見智慧性者。此中廣分別。


念覺支現在前時。幾覺支道支現在前耶。問
曰。何故作此論。答曰。有說。法生時次第非
一時。如譬喻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說。法生時
次第不一時生。猶如多伴狹道中行。一出一
入。不得一時二人併行何況多耶。如是有
為法。各各從生相而生。有何勢力。能一時生
耶。問曰。彼何故作是說耶。答曰。彼依佛經。
佛經說若心微劣。修三覺支者。便為非時。謂
猗定捨覺支。是時應修三覺支。謂擇法精進
喜覺支。若心掉動修三覺支者。便為非時。謂
擇法精進喜覺支。是時應修三覺支。謂猗定
捨覺支。若佛經說三覺支。是時三覺支非時
[048-0363b]
者。當知法生時。次第而生。非一時生。亦更
引餘經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說。諸長老當
知我得七覺支。隨意自在。我於日初分。欲
住如是覺支隨意得住。以日中分後分。欲住
如是覺支隨意得住。以此二經所說。知法生
時次第而生非一時生。欲止如是說者意。亦
明法一時而生。問曰。若法一時而生。非次
第生者。佛經云何通。如說修三覺支。是時三
是非時。答曰。此經說。法生時一時而生。非不
一時。所以者何。若心中有二有三覺支者。已
明法一時而生非次第。問曰。此助道法。隨
其地無減少修者。何故言修三覺支。是時三
覺支非時耶。答曰。覺支有二分。一是定分。二
是慧分。若定分覺支現在前時。修慧分三覺
支便為非時。所以者何。以定分勢用偏多故。
是時應修三覺支與上相違。說慧分亦如是。
復次或有為定入聖道者。或有為慧入聖道
者。若為定入聖道者。修定分三覺支。是時
修慧分三覺支是非時。若為慧入聖道者。修
慧分三覺支。是時修定分三覺支是非時。尊
者舍利弗所說經。復云何通。答曰。尊者舍利
弗善知出定入定身心相。若欲以日初分入
如是覺支。便得隨意自在。日中分後分亦如
是。故作是說。復次此經說三地覺支。謂有覺
有觀地。無覺有觀地。無覺無觀地。若欲以
日初分入有覺有觀地覺支。以日中分。入無
覺有觀地覺支。以日後分。入無覺無觀地覺
支。皆得隨意故作是說。復次此中說三根俱
覺支。謂樂根喜根捨根俱覺支。若欲以日初
[048-0363c]
分入樂根俱覺支。以日中分入喜根俱覺支。
以日後分。入捨根俱覺支。皆得隨意。故作是
說。空無相無願俱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俱
覺支說亦如是。譬喻者作如是說。此中說七
地覺支。謂根本四禪三無色定覺支。在此七
地中。若欲以日初分入初禪地覺支。乃至入
無所有處地覺支。以日中分。以日後分。入
初禪地覺支。乃至入無所有處地覺支。皆得
隨意。故作是說。復有說者。所以作論者。或有
說諸邊禪中有喜無戒。或說上地有正覺。或
說無色地中有戒。為止如是等說者意故。而
作此論。


念覺支現在前時。幾覺支道支現在前。答曰。
若依有覺有觀未至禪。學念覺支現在前時。
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九道支
現在前。以是說用止諸邊禪中有喜無戒者
意。問曰。如未至禪定無有覺有觀。何故作
是說。依有覺有觀未至禪耶。答曰。應作是說。
若依未至禪定。應說有覺有觀而作是說。有
何意耶。答曰。欲令疑者得決定故。如四大揵
度說。上地諸邊。亦言未至。或有聞說未至。
謂是上地未至。若說有覺有觀。當知必是初
禪未至。若依初禪。學念覺支現在前。七覺
支八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
前。若依禪中間。學念覺支現在前時。六覺支
七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
若作是說。則止說上地有正覺者意。如禪中
間第三第四禪亦如是。若依第二禪。學念覺
支現在前。七覺支七道支現在前。無學七覺
[048-0364a]
支八道支現在前。若依無色界定。學念覺支
現在前時。六覺支四道支現在前。無學六覺
支五道支現在前。若作是說。則止說無色界
有戒者意。諸覺支道支。一切地一切無漏心
中所得者。說亦如念覺支。何者是耶謂擇法
精進猗定捨覺支正見正方便正念正定喜覺
支現在前時。幾覺支道支現在前。答曰。若
依初禪。學喜覺支現在前時。七覺支八道支
現在前。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若依
第二禪。學喜覺支現在前時。七覺支七道支
現在前。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正覺支
現在前時。幾覺支道支現在前耶。答曰。若依
未至禪。學正覺現在前時。六覺支八道支現
在前。無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若依初禪。
學正覺現在前時。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無
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問曰。何故諸邊中無喜耶答曰。諸邊離欲未
離欲。能起現在前故。不能生喜。如人多處
被縛。有解不解處。不能生喜。彼亦如是。問
曰。何故上地無正覺耶答曰。非其田器故。乃
至廣說。復次為除正覺故求上地。若上地有
覺者則下地不作方便。求於上地。若法下地
有上地亦有者。則無次第滅。若無次第滅。則
無究竟滅。所以者何。以次第滅。能到究竟
滅。若無究竟滅。則無解脫。復次若有身業口
業處。有正覺上地。無身業口業故無正覺。問
曰。何故無色界無戒耶答曰。無田器故。乃至
廣說。復次為除戒故。求無色界。若無色界
有戒者。則下地眾生。不作方便。求無色界。若
[048-0364b]
法下地有上地。亦有者。則無次第滅。若無次
第滅。則無究竟滅。所以者何。次第滅能到究
竟滅。若無究竟滅。則無解脫。復次戒是色
少分。無色中無色戒。是四大造。無色界無四
大。問曰。無無漏四大。何故有無漏戒耶。答
曰。無漏戒不以四大力故是無漏。以心力故
是無漏。復次戒對治惡戒。無色界無惡戒故
無戒。所以者何。惡戒在欲界。欲界於無色界。
有四事遠。一以所依遠二以所行遠。三以所
緣遠。四以對治遠。


三十七助道法。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佛說助道法。無
三十七覺支是助道法。何以知之經說有一
比丘往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却住一面。而
白佛言。世尊。所言覺支者。何故名覺支耶。佛
告比丘。是七助道法故名覺支。謂念覺支。擇
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
捨覺支。以是事故。知覺支是助道法。問曰。助
道法有三十七。世尊。何故說七覺支是助道
法耶。答曰。隨彼比丘所問佛說七覺支是助
道法。若彼比丘問四念處者。佛亦說四念處
是助道法。復次彼經一向說無漏助道法。餘
則不定如念處有二種。謂有漏無漏。乃至道
支有漏無漏。復有說者。佛說三十七助道法。
以經久時故。而亡失之。如陀羅達多所說助
道法。應言一支。乃至三十七支。如三十七助
道法。如斧柯喻經中亦說。無漏三十七助道
法。若取決定修道。則是七覺支。若取不決
定。則有六支種。所以者何。念處有二種。或有
[048-0364c]
漏無漏。乃至道支亦如是。問曰。助道法。名
有三十七。體有幾耶。答曰。助道法。名有三十
七。體有十一或十二。若說盡在覺支中。覺支
名有七體亦七。四念處慧根慧力正見。盡在
擇法覺支中。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正方便。
盡在精進覺支中。四如意足定根定力正定。
盡在定覺支中。念根念力正念。盡在念覺支
中。餘者有信根道支中。有正語正業正命。若
盡說在道支中者。若說正語正業外。更無正
命者。八道支。名有八體有七。若說正語正業
外。別有正命者。道支名有八體有八。四念
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盡在正見中。四正斷
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盡在正方便中。四
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支。盡在正定中。念根
念力念覺支。盡在正念中。餘有信根覺支中。
有喜猗捨。以是事故。助道法。名有三十七。
體有十一或十二。如名體。名數體數。名異體
異。名異相體異相。知名知體亦如是。此是助
道法體法性。乃至廣說。


何故名助道法。助道是何義。答曰。盡智無生
智是菩提。此諸法隨順彼法。助彼法是彼法
分勢用勝故。名助道法。已總說助道法所以。
今當各各別說所以。何故名念處耶。答曰。分
別聚義是念處義。聚名五取陰。若欲分別。應
以念處。而燒然義是正斷義。積聚義法義是
如意足義。增上勝義是根義。不可壞義是力
義。覺知義是覺支義。求覓義是道支義。


已別說助道法所以。今當別說覺支道支所
以。何故名覺支。為以覺故名覺支。為以是覺
[048-0365a]
支故名覺支耶。若以覺故名覺支者。一是六
非。若以是覺支故名覺支者。六是一非。答
曰。應作是說。以覺故名覺支。問曰。若然者。
一是六非。答曰。此諸法盡是彼法分。盡隨順
彼法勢用勝故名覺支。復有說者。以是覺支
故名覺支。問曰。若然者。六是一非。答曰。擇
法覺支。是覺是覺支。餘唯是覺支。何故名道
支耶。為以求覓故是道支。為以是求覓支故
是道支。若以求覓是道支者。一是七非。若以
是求覓支故是道支者。七是一非。答曰。應
作是說。以求覓故是道支。問曰。若然者。一是
七非。答曰。此諸法盡是彼法分。隨順彼法勢
用勝故名道支。復有說者。求覓支故是道支。
問曰。若然者。七是一非。答曰。正見是求覓是
求覓支。餘是求覓支。如擇法覺支是覺是覺
支。如正定是禪。是禪支不非時食是齋是齋
支正見亦如是。是求覓是求覓支。


已各各別說助道法所以。今當求其次第。
何故先說四念處。乃至後說八道支耶。答
曰。隨順言說次第法故。復次佛說則隨順。問
者則易受。復次四念處如眼見。餘助道法如
盲。不令墮不如法處。如眾多盲人。有目將
導。不令墮非道中。彼亦如是。復以念處能
了了分別總相別相法。壞物體愚。壞緣中愚。
取法實相。不令增減。復次念處從初覺地。
乃至盡智無生智。勢用常勝正斷。從暖法
以上。勢用常勝如意足。從頂法以上。勢用常
勝五根。從忍法以上。勢用常勝五力。從世第
一法以上。勢用常勝。道支於見道中勝。覺支
[048-0365b]
於修道中勝。問曰。何故見道中道支勝修道
中覺支勝耶。答曰。去義是道義。見道中去極
速疾故。覺是覺支義。修道中有九種覺數數
覺故。問曰。若見道中是道支修道中是覺支
者。世尊何故先說覺支。後說道支耶。答曰。
隨順言說次第法故。復次佛說則隨順。問者
則易受。復次欲漸次增一支故。先說四法次
說五七八法。復次欲漸出要法漸次增益故。


已總說助道法次第。今當一一別說覺支道支
次第。何故先說念覺支。後乃至捨覺支耶。答
曰。隨順言說次第法故。復次佛說則隨順問
者則易受。尊者瞿沙說曰。已見諦人。以憶念
先所得法力。能滿足修覺支。是故佛先說念
覺支。如經說。行人正觀此法念現在前。不
生愚惑。能滿足修念覺支。以念力故。於法能
分別選擇籌量。能滿足修擇法覺支。以於法
能選擇分別籌量故。便行精進。能滿足修精
進覺支。已行精進故。便生不雜味喜。能滿足
修喜覺支。以喜故身心猗樂。能滿足修猗覺
支。以定猗樂故心定。能滿足修定覺支。以心
定故。離貪憂住捨故。能滿足修捨覺支。問
曰。何故世尊道支中。先說正見。後乃至正定
耶。答曰。隨順言說次第法故。復次佛說則隨
順問者則易受。尊者瞿沙說曰。已見諦者以
正見故。能修道支如說。以正見故。能修道
支。如說。以正見故。能生正覺正語正業正命
正方便正念正定。


已說覺支道支次第。今當說地。何等地有幾
助道法。答曰。未至禪有三十六除喜。初禪有
[048-0365c]
三十七。中間禪有三十五除喜正覺。第二禪
有三十六除正覺。第三第四禪有三十五除
喜正覺。無色中有三十二。除喜正覺正語正
業正命。


已說地。今當說現在前時。何地幾助道法一
時現在前耶。答曰。依未至禪。有三十六一時
現在前。則有三十三。除三念處。所以者何。
以所緣各異故。尚不能起二何況多。初禪有
三十七。則有三十四一時現在前。亦除三念
處。禪中間有三十五。則有三十二。一時現在
前。亦除三念處。如中間禪第三第四禪亦如
是。第二禪有三十六。則有三十三一時現在
前。亦除三念處。無色中三十二。則有二十九
現在前。亦除三念處。


已說現在前。今當說同異相。若是覺支。亦是
道支耶。答曰。或是覺支非道支。乃至廣作四
句。是覺支非道支者。喜猗捨覺支是也。是道
支非覺支者。正覺正語正業正命是也。是覺
支亦是道支者。除信諸餘助道法是也。非覺
支道支者信是也。問曰。何故喜立覺支耶。答
曰。覺義是覺支義。喜隨順覺支。問曰。云何
喜隨順覺支耶。答曰。若如實數數覺境界則
生喜。若數數生喜。則如實覺境界。如人掘地
得寶。得寶故更掘。更掘故復得。彼亦如是。問
曰。何故喜不立道支耶。答曰。去義是道支義。
喜不隨順去。問曰。何故喜不隨順去耶。答曰。
若數數喜。則住不去。如人在道行。若數數止
息。便欲住不去。彼亦如是。問曰。何故猗捨
立覺支耶。答曰。覺義是覺支義。猗捨隨順覺
[048-0366a]
支。問曰。云何猗捨隨順覺支耶。答曰。若於一
切事得猗捨。則能如實覺境界。問曰。何故猗
捨不立道支耶。答曰。去義是道支義。猗捨
不隨順去。問曰。何故猗捨不隨順去耶。答曰。
猗捨與去相違。如行住眠寤一向相違。彼亦
如是。問曰。何故正覺立道支耶。答曰。去義是
道支義。以正覺能發動正見出離生死故。如
人以杖捶牛能有所至。彼亦如是。問曰。正
覺何故不立覺支耶。答曰。正覺性發動覺支
性寂靜故。問曰。何故正語正業正命立道支
耶。答曰。去義是道支義。正語業命。於道車
為轂故。問曰。何故正語業命不立覺支耶。答
曰。正語業命。是道支非道。復次正語業命是
不相應無依無行無緣。覺支與此相違。問曰。
信何故非覺支道支耶。答曰。始入法時。信勢
用勝故。已入法修覺支道支。復次出要法。有
滿足不滿足。滿足出要法者。有根力覺道相
者是也。與此相違名不滿足。若不滿足出要
法。有覺支相無道支相者立覺支。如喜猗捨。
若無覺支相有道支相者立道支。如正覺正
語業命。若滿足出要法。有覺支道支相者。
立覺支道支。如餘覺支道支是也。若不滿足
出要法。無覺支道支相者。不立覺支道支。如
信是也。


問曰。何故不立心為助道法耶。答曰。無助道
分故。復次心於煩惱出要法中。俱有勢用。助
道法於出要法中。偏有勢用。復次心緣總相
別相。助道法唯緣總相。復次如煩惱。是數法
非心。彼對治法亦爾。是數法非心。若作是說。
[048-0366b]
心定故名定者。即是助道法中定也。


問曰。何故三根中。喜根立助道法。樂根捨根
不立助道法耶。答曰。無助道相故不立助道
分。復次助道法所行猛利。彼二根遲鈍。所行
不猛利。復次樂根為猗樂所覆蔽。捨根為行
捨所覆蔽。是故不立助道法。


問曰。聖種何故不立助道法耶。答曰。亦有立
者。如毘婆闍婆提說。有三十一助道法。問
曰。我不問如是說者。答曰。助道法於在家出
家人中。有二事勝。一期心勝。二受行勝。聖
種於出家人中二事勝。一期心勝。二受行
勝。於在家人中。有一事勝。謂期心勝非受行
勝。如帝釋坐眾華座上。十二那由他婇女。而
自圍繞有六萬作音樂者。名住聖種。但有期
心而不受行。如頻婆娑羅王等。須達長者等。
亦復如是。若作是說。樂斷是精進者。即是
精進覺支。波伽羅那經說。云何念覺支。答曰。
聖弟子觀苦是苦。乃至觀道是道。與不壞智
相應。為菩提念數數念次第念常不忘不失。
是說未知欲知根。復次若聖弟子。見生死是
過患。見涅槃是勝妙。為菩提念。乃至廣說。是
說知根。阿羅漢觀解脫心念。是說知已根。乃
至捨覺支。說亦如是。云何正見。答曰。若聖弟
子。觀苦是苦。乃至觀道是道。是觀察分別。能
取其相。覺明見慧。是說未知欲知根。若聖弟
子。見生死是過患。見涅槃是勝妙。是觀察分
別。乃至廣說。是說知根。阿羅漢觀自心解脫。
是觀察分別。乃至廣說。是說知已根。乃至正
定說亦如是。
[048-0366c]


問曰。何故覺支中說為菩提念。道支中不說
耶。答曰。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說有餘。復次
欲現異文異說故。若以種種說莊嚴於文義
則易解。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二初入法二影
二俱通故。如覺支中說為菩提念。道支中說
為菩提正見亦爾。如道支中不說為菩提正
見。覺支中亦爾。復次先作是說。盡智無生智
是菩提。修道中覺支勢用勝。修道近盡智無
生智。是故覺支中說為菩提非道支。經說為
寂滅為離欲為涅槃故修不淨觀俱念覺支。
乃至捨覺支。問曰。不淨觀是有漏。覺支是無
漏。云何有漏無漏俱耶。尊者和須蜜說曰。先
以不淨觀。令心隨從調柔質直堪忍自在。次
起覺支現在前。覺支後復起不淨觀。以覺支
動不淨觀故。作如是說。而無有漏無漏俱
者。佛經說。聖弟子一心攝耳聽法。能斷五
蓋。具足修七覺支。問曰。如定心能斷結。非不
定心。是意地非五識身。何故作如是說。一心
攝耳聽法。乃至廣說。答曰。此說轉轉相生法。
耳識次生善意識。善意識次生從聞生意。從
聞生意次生從思生意。從思生意次生從修
生意。以從修生意。而斷煩惱。復次此說相
續法。善意識與善耳識相續故。能斷煩惱。而
作是說。問曰。若無礙道。能斷煩惱。不能滿足
修覺支。若解脫道。能滿足修覺支。不能斷煩
惱。答曰。佛說相近法故。而作是說。諸法與
念覺支相應。亦與擇法覺支相應耶。答曰。或
與念覺支相應。不與擇法覺支相應。乃至廣
作四句。與念覺支相應非擇法覺支者。是擇
[048-0367a]
法覺支。所以者何。以三事故。自體不與自
體相應。一以二慧不得併生。二以前後不俱。
三以一切諸法除其自體與餘法作緣。與擇
法覺支相應非念覺支者。是念覺支。所以者
何。以求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如先說。與念
覺支擇法覺支相應者。諸法與念覺支擇法
覺支相應者。彼是何耶。答曰。與念覺支擇
法覺支俱聚中。俱除自體。諸餘與念覺支擇
法覺支相應者。彼是何耶。謂八大地十善大
地。若在有覺有觀地。則有覺觀及心非念覺
支擇法覺支相應者。諸餘心心數法色無為
心不相應行。此中多說無漏心。更無餘者。餘
有有漏心心數法色無為心不相應行。作第
四句。如念覺支。擇法覺支念覺支念精進猗
定捨覺支正方便正定。說亦如是。諸法與念
覺支相應。亦與喜覺支相應耶。乃至廣作四
句。念覺支在一切地一切無漏心中。喜覺支
在一切無漏心中。非在一切地。是故得作一
中四句。與念覺支相應非喜覺支者。是喜覺
支與念覺支相應聚中。喜覺支體。與念覺支
相應。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以三事
故。自體不與自體相應。如先說。餘不與喜覺
支相應。與念覺支相應法。彼是何耶。答曰。未
至禪中間禪第三第四禪三無色中。與念覺
支相應法。彼法不與喜覺支相應。所以者何。
彼諸地中無喜故。與喜覺支相應。非念覺
支相應者。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四十八
[048-036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