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136 龜山集-宋-楊時 (master)


[029-1a]
欽定四庫全書
 龜山集巻二十九     宋 楊時 撰
  狀述
   先君行狀
先君諱某南劒州將樂縣人也祖諱某父諱某先君為
人質直而信厚其遇事接物初若不可忤而胸中洞然
無含怒宿怨其治家勤約有節雖一介不妄以與人亦
不妄取人也自皇祖而上世為農家至先君始勵其子
[029-1b]
以學熙寧中某以進士出身而先君喜不形於言色其
後雖屏居不仕殆十年而先君亦莫之問也及聞其從
師友之賢磨切以徳義則充然厭其欲其恬於榮利而
樂於義方如此蓋天性也元祐五年十月戊戌以疾終
於家享年六十有三先君娶陳氏再娶廖氏六年卒有
子二人曰某曰某將以某年某月某日𦵏於石龜山之
隂嗚呼吾先君平生為善惟日不足不幸少不從宦學
不得與當世賢士大夫游故隠行弗彰而其嗣孤某㓜
[029-2a]
不肖懼終無以成親之名以昭示後世子孫乃泣而書
之求銘於有道君子藏諸幽宫庶足為亡者之慰云
   曽文昭公行述
公諱肇字子䦕建昌軍南豐縣人曽氏系出於鄫少康
之子曲列之始封也更夏商周千有餘嵗㣲不見於經
傳春秋之際為莒所滅其太子巫仕魯乃去邑為曽氏
巫生阜阜生晳晳生參參生元西父子俱為孔門髙弟
曽氏遂有聞於世自是復晦而不顯又千有餘嵗至宋
[029-2b]
興公之皇祖密公始以文學仕太宗真宗為名臣於時
薦登膴仕者代不乏人至公又以文學登進士第調台
州黄巖縣主簿邵安簡公聞其賢請為州學教授四方
之士蓋有聞風重道接踵至者登門受經無虚席是時
上方嚮用儒臣欲以經術造士近臣言公經行宜居首
善之地不宜淹留一郡有㫖延和殿賜對公所陳皆上
所欲聞者酬問乆之殆將更僕矣除崇文校書兼國子
直講未幾遷館閣校勘删定九域志改大理寺丞同知
[029-3a]
太常禮院權判太僕寺殿中省元豐元年除集賢校理
轉殿中丞乆之上讀公所撰曽魯公行狀稱善㑹修仁
宗英宗兩朝正史迺以公為國史院編修官中書公鞏
入判太常以親嫌罷禮官判登聞鼓自秦以來禮文殘
缺先儒各以臆説無所稽據公在職多所釐正親祠皇
地祇於北郊蓋自公發之雖衆議不同而公獨引經辨
析詞㫖精慤故異論莫能奪其議明堂配享徧及五帝
初雖不合後亦卒見施用官制行除吏部郎中每便殿
[029-3b]
引選人上常目送之出殿門乃已再遷朝奉郎與脩兩
朝寶訓國史成錫宴故事非侍従官不坐殿上特命進
公其眷遇之厚蓋示將用公也未幾丁太夫人憂居喪
哀毁瘠甚年未四十髭髪盡變服除入為户部郎中復
還吏部遷右司郎中覃恩賜緋衣銀魚哲宗嗣位宣仁
太后垂簾聴政用司馬温公吕申公為宰相士多傅時
自効公獨挺然不為世變所移由是諸公益賢之知其
有常徳也以公先帝史官故命公充神宗實録檢討官
[029-4a]
擢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數月召試即真遷實録脩
撰賜三品服初除未拜命書㑹除葉康直直龍圖閣知
秦州公即上疏論康直素不聞有可用之材昨在陜西
隨軍失亡為多先帝常命械繫欲誅之康直謟事李憲
卒賴以免其人可知矣正當黜退以章先帝之明豈可
更加奬擢執政訝不先白言者承望恊力攻之范公純
仁在樞府語人曰善人不見容則純仁輩不可居此矣
諸公知公議所與咸為之言章請外五上不聴乃出視
[029-4b]
事門下侍郎韓公維面奏范百禄所為不正及有非理
事十餘件簾中怒甚以為輔臣奏劾臣僚當公行具章
疏明論曲直既無明文何異讒毁黜知鄧州公不草制
兩上章論之曰維執政為朝廷别白邪正是非真得大
臣體雖案牘不具出於口奏豈可便謂之欺君大臣參
與國論臧否人物不必一切須形文字顧所言當與不
當行之人心服與不服耳今陛下責維徒口奏而已遂
謂有欺君之意臣恐命下之日人心眩惑謂陛下以疑
[029-5a]
似之罪逐大臣恐於陛下盛徳不為無損執政大臣自
此以維為戒無敢開口論議臧否人物君臣上下更為
形迹恐非陛下推赤心待大臣之誼亦非大臣展布四
體以事陛下之道也竟以他舍人行下事雖不従士論
韙之諫官王覿言執政忤㫖落職知潤州公封還詞頭
言覿之一身出入内外不足為重輕而陛下寄腹心於
大臣寄耳目於臺諫二者相須不可闕一今覿一言論
及執政即日去之是何異愛腹心塗耳目豈不殆哉上
[029-5b]
悟加覿直龍圖閣三省議更科舉公獨建議以為三代
兩漢人材之盛風俗之美後世莫能及者取士以行不
専以言故也今雖詔内外官舉經明行脩之士中第之
日優其恩典不獨取之以言又本其行庶乎近古然徒
使舉之而不由鄉里之選又無考察之實與斯舉者隨
衆牒試於有司糊名謄録校一日之長不惟士失自重
之義且於課試之際無以别異於衆人則所謂本其行
者亦徒虚文而已謂宜别立一科稍倣三代兩漢取士
[029-6a]
官人之法因今之宜斟酌損益要之無失古意而已至
於投牒乞試糊名謄録之數非古制者一切罷之待遇
恩數盡居詞賦經義等科之上庶使學者尊經術惇行
義人人篤於自脩則人材不盛風俗不美未之有也太
皇太后受册有司檢用章獻明肅太后故事當御文徳
殿奏疏曰伏見太皇太后聴政以來止於延和殿垂簾
視事受契丹人使朝見亦止御崇政殿未嘗出踐外朝
蓋外朝天子之正宁太皇太后崇執謙徳不欲臨御以
[029-6b]
為天下後世法推此言之受册外朝殆非太皇太后之
意特以故事當然耳竊詳故事天聖二年兩制定皇太
后受册於崇仁殿仁宗自出聖意特詔有司改文徳殿
此蓋人主一時之制非典法也願下明詔屈従天聖二
年兩制之義受册於崇政殿仰稱太皇太后克已復禮
謙恭抑損之盛徳中批今學士院降詔如公所請是嵗
坤成節禮官建議於崇政殿上夀其升殿賜酒并文武
百官拜表班次並用天聖三年故事三省樞密院時降
[029-7a]
朝㫖不敢用天聖三年故事及有司之議乃引九年㑹
慶殿上夀如乾元節之儀公奏疏曰太皇太后昨降詔
書以為不敢自同章獻太后今此舉似與前後本末不
相稱殆非太皇太后之意特執政大臣出於不思耳疏
入従之公之畫規太母之聴言前古靡儷焉非主聖臣
直寧有是夫皇太妃親屬有韋城縣民候偁者負官錢
内批特與寛展納錢年限公言此在縣官事至㣲末恐
不足以上煩詔㫖以啟倖門又言近日頗有干求内降
[029-7b]
特與差遣者此雖未足仰累二聖大公至正之徳竊恐
僥倖之人轉相扳援煩凟聖聴杜漸防㣲宜自今日仍
錄仁宗戒敇内降八條以進乞置之座右少助省覽奉
使契丹回道過雄&KR1589二州百姓各經國信使副陳述役
法不便事公言臣於役法本不詳知乞明詔有司更加
考察不憚増改歸於便民而後已昔在熙寧中更定役
法臣兄布實與其事臣今言之不為無嫌但承乏従官
將出使親見二州之民有所陳述不敢顧避隠黙為自
[029-8a]
全計也又言臣以使事還至河北聞朝廷命王孝先開
孫村口回河東流復故道及見運使謝卿材言河流稍
入地中無可回之理但當閉塞支流縦之北去正是行
其所無事卿材當畫八事聞於朝簡易明白似有可採
乞下水官及河北兼司公共講求及卿材所陳利害孰
為得失具奏朝廷擇其善者斷而行之庶使論議早定
繼聞召都水使者王孝先河北轉運使謝卿材判官張
景先赴三省詢究利害而三人所論不同朝廷未敢臆
[029-8b]
決遣官行視然詔書但令相度孫村口有無未及利害
如孫村口不可修即於不近界河踏逐一處則是雖曰
遣官行視而必欲回河之意已先定於廟堂之上矣然
則遣二近臣従數十官吏銜命而出不知果何為也及
二近臣還奏如卿材説遂出孝先知曹州徙景先陜西
路公力疏其罪執政不得已為之改命至紹聖初時論
益主東流而河回輒決公私受弊卒如公言秦王後止
襲公爵詔有司議所當立公言諸侯有國子孫以嫡相
[029-9a]
承禮也况承亮先朝所立傳國再世可復議移奪乎四
年春旱甚中丞李公常請罷春宴執政難之公率彭公
汝礪上疏曰天災方作民食未充正君臣側身畏懼憂
恤百姓之時乃相與飲食燕樂恐無以消復天變導迎
和氣翼日有㫖罷宴二公在朝論事數與時忤至是浸
不容矣當是時丞相范公純仁左丞王公存論議多是
與二公合於是乃欲盡去之㑹有以蔡丞相確安州詩
上者諫官交章以為謗訕謫新州范王二公争之不能
[029-9b]
得同時罷去先是公與彭公約當制者必極論之㑹公
除給事中未拜彭公當制言甚力諫官多前日與公論
異者言彭公實公使之誣以賣友公不自辨固辭新命
請外章四上除寶文閣侍制知潁州明年徙齊州未至
改陳州在潁濬清河百餘里以通東南貨物人至今賴
之部使者議開八丈溝疏陳蔡積水潁人素以為患公
距其議使者以語訹公公復移書折之及徙陳執論益
堅人於是知公非私於一州也越明年移知應天府兼
[029-10a]
南京留守司守當東南孔道士大夫舟車銜尾結轍而
至平時宴勞無虚日公曰飾厨傳以邀往來之譽吾不
為也乃積公帑之餘大興學校親加訓導養成人材為
多居數月除中書舍人命格不下七年秋還朝守尚書
禮部侍郎是嵗哲宗初祀南郊有詔合祭天地如祖宗
故事公守前議論之語甚厲不報乃拜章自劾徙刑部
不拜請去不已降知徐州在徐數月徙知江寧府兼江
南東路兵馬鈐轄紹聖初徙知&KR1589州充髙陽闗路安撫
[029-10b]
使哲宗既親政追用舊臣盡復熙豐之法數稱公議禮
有守及公入對口不及垂簾事所陳皆國家大體嘗謂
人主雖有自然之聖質必賴左右前後皆得其人以為
立政之本唐太宗平定四方有志治道時引虞世南等
聚於禁中號十八學士退朝之暇従容燕見咨詢無倦
或至夜分是以後世言治獨稱貞觀臣謂宜於此時慎
選忠信端良慱古多聞之士置諸左右以參謀議以備
顧問與夫深處法宫之中親近䙝狎之徒其損益相去
[029-11a]
萬萬矣忤貴近意故不得留是時元祐諸公皆流竄嶺
表最後謫前史官范祖禹等以實録譏訕為罪初實録
成公與陸佃林希以嘗在屬例轉一官公奏臣不逮成
書不可因人之功以叨賞典累辭不許至是希為中書
舍人納所遷官在職公恥自陳以覬幸免遂與佃俱奪
一官降小郡以公知滁州御史言希不當與公異佃與
奏書不當與公同仍削佃職除公集賢殿修撰守滁嵗
滿除知泰州又二年徙海州元符三年上皇即位欽聖
[029-11b]
太后權同聽斷一日二府奏事簾中宣諭曰先帝在宫
中嘗稱曽某可用魯公為樞密實與聞之先帝謂神宗
也召還除中書舍人公自請對言治道在廣言路而已
祖宗以來數詔言事者使以次對神宗舉而行之於熙
寧之初以興道致治為後世法願陛下迹神考之故事
修轉對之制下不諱之令明詔百官下及民庶得極言
時政無有所隠然後擇其善者而行之且報之以賞大
則加以爵秩小則錫之金帛其言不足採若狂妄牴牾
[029-12a]
者一切置之不以為罪庶以鼓動天下敢言之氣㑹日
蝕四月朔故事當降詔求直言特命公草詔因具著所
以言於上者敷告中外於是投匭者日以千數上得盡
聞天下事大臣有欲害公者未有以發乃改公所撰孔
平仲復官制詞著平仲譏訕先烈之罪激之使自辨因
以擠之公録二詞白上言陛下既赦其罪俱當明著聖
恩叙復之意不必更載前來貶謫之罪萬一可用用之
如不可用則臣為不稱職即乞罷中書舍人職事以允
[029-12b]
公議上察其非罪促令赴省供職及對慰諭乆之元祐
士大夫再以赦甄叙或復舊職典方面公奏生者䝉恩
已厚矣唯是游魂枯骸未䝉聖澤死而有知豈得無望
請如寇準曹利用故事檢㑹臣寮昨已死被追貶或貶
死未經叙復者還其所奪官職及本䝉恩澤又乞如祖
宗朝每大赦後置看詳編配罪人一司命官典領使流
竄廢錮之人均被恩施皆見納用由是上恩溥及存沒
矣累遷朝請大夫擢翰林學士知制詔又數月兼侍讀
[029-13a]
上嘗従容謂公曰卿學術在廷無過之者非玉堂之上
不可以處卿公頓首謝因言近世帝王善為治者莫如
唐太宗善論治者莫如唐陸䞇太宗貞觀之治論者謂
庶幾成康史官掇其大者别為一書謂之貞觀政要陸
䞇事唐徳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要其歸必本於帝王
之道必稽於六藝之文此二書一代之文章實百王之
龜鑑伏願陛下退朝之暇紬繹經史之餘取此二書置
之坐右留神省覽發言行事以此為準庶於盛徳有補
[029-13b]
萬一又言伏覩詔書知州軍辭見與文臣帶一路兵鈐
及監司職任者並須上殿指揮皆罷而不見愚竊所未
諭也今陛下初即尊位方當厲精為治日接羣臣以廣
聰明以通衆志之時而遽有此變更竊恐四方聞之或
意陛下倦於諮詢或意陛下略於待士而為一監司長
吏者亦將茍且因循無自勵之志非所以崇徳美興治
功也給事中二人相繼封駁除月三省進呈令中書舍
人書讀行下公言三省各有職守不相侵踰門下所以
[029-14a]
駁正中書違失故中書舍人不兼給事中職事恐因此
隳壊官制有損治體諫官陳瓘以言及東朝與政事被
謫公適館伴北使事畢還家即奏書兩宫曰瓘昨日所
論臣雖不知其詳以詔㫖觀之瓘言雖狂其意則忠何
則瓘以疎逺小臣妄意宫闈之事披寫腹心無所顧避
此臣所謂狂也皇太后有援立明聖不世之大功有前
期歸政過人之盛徳萬一有纎毫可以指議則於清躬
不為無累瓘以愛君之誠陳豫防之戒欲以開悟聖心
[029-14b]
保全盛美忘身為國臣子所難此臣所謂忠也昔東漢
明徳馬皇后常謂章帝曰吾但含飴弄孫不復闗政章
帝亦能不顧所生極其尊事之禮故一時母子之賢著
之史册為後世法本朝慈聖光獻皇后歸政之後㳺心
物外歴英宗神宗兩朝功隆徳盛稱美至今公所以處
上母子之間委曲詳盡有人所難言者不可縷載也初
瓘得罪左右無敢言者公獨盡言請復瓘舊職其犯顔
攖鋒率此類也先是禮部議哲宗升祔宜於太廟殿増
[029-15a]
一室公獻議稱書禮記皆云七廟國朝自僖祖而下至
仁宗始備七世故英宗祔廟則遷順祖神宗祔廟則遷
翼祖三昭三穆合於典禮今大行皇帝祔廟當與神宗
為昭穆上遷宣祖以合禮文七世三昭三穆之誼時為
禮部者方執政故公議見絀時議者又言上當為哲宗
服期從兄弟之服公在邇英讀史記至堯崩三年之喪
畢因言堯舜同出黄帝舜且為堯喪三年者舜嘗臣堯
故也侍讀温益進言曰史記世次不足信若堯舜同出
[029-15b]
則舜娶堯女為娶従祖姑公以史記世次禮記祭法大
傳之説質於上前益語塞時有陳大中至正之論者以
元祐紹聖均為有失魯公稱上命命公推此意為詔明
諭天下公見上言陛下欲建皇極以消弭朋黨須先分
君子小人賞善罰惡不可偏廢開説甚至已而詔自中
出上命魯公適視草禁中因舉數事為戒所謂休息百
姓總核庶工甄叙材良敦奬正直澄清風俗振肅紀綱
退與魯公言未嘗不丁寧反復以此也本朝學士弟草
[029-16a]
兄制惟韓氏與公無他比也士論榮之而公獨以滿盈
為懼力祈補外章三上三請對引祖宗朝學士許避親
嫌故事期於必得上面諭曰朕初即位首召用卿豈可
遽求出也除龍圖閣學士提舉中太一宫兼集禧觀公
事修撰哲宗實録仍侍讀如故懇辭逾月不受命請郡
益確上封還乞外奏迺出稱謝然猶申前請上固强之
故退而奏詔朝廷更茶法内侍閻守懃主之公謂與民
争利不可為是時守懃方用事勢傾中外非守義弗渝
[029-16b]
無敢忤其意也元年太史復奏四月朔太陽當蝕公請
對言今連年日蝕皆在正月嵗旦之夕赤氣亘天變不
虚生必有所自因陳天人精祲之説至誠懇激言發涕
下退力請外得知陳州徙知太原府充河東路經畧安
撫使公奏西事素非所習且臣兄布嘗與措置議論之
際不無妨嫌力辭不赴改知南京公前自陳徙宋遺愛
未逺是行稚耋送迎交於境上宋人聞公再來歡動城
邑徙知揚州兼淮南東路兵馬鈐轄到官一日徙知定
[029-17a]
州路安撫使㑹元祐士大夫再被降黜公義不獨全請
與俱貶言者繼之落龍圖閣學士謫知和州道除舒州
靈仙觀時崇寧元年七月也魯公巳罷政言路率公素
所不合者未敢誦言排公迺言元符末有外臣上書議
及宫禁因疏大臣數人嘗有是議而竄公名其間坐奪
兩官徙居岳州明年秋治上封事異趣者千餘人因追
咎公草求言詔貶濮州團練副使汀州安置在汀二年
杜門不與人接日閲書數巻而巳室内僅容一榻坐卧
[029-17b]
其中若將終身焉人不堪其憂而公處之裕如也手詔
左遷官例許内徙移公台州魯公亦自衡徙舒㑹於途
中未及徙所又例還爵秩授公散郎與魯公還居潤州
里第戴白相従人所歆慕嵗餘二公同時寢疾公遽命
諸子以生不及養太師歿必返𦵏其墓下自是旬日語
不及家事魯公薨翼日公亦不起實大觀元年八月丙
辰享年六十一累勲上䕶軍封曲阜縣開國子食邑五
百户八寶恩追復朝請郎後再以恩復朝請大夫集賢
[029-18a]
殿修撰公天資仁厚而剛大之氣睟然見於顔面望之
若不可犯而即之則温然可親不問知其為盛徳君子
也與人交無逺近疎戚之間不為虚詞飾貌一以誠意
引掖後進惟恐不及一經品目人人自好自少力學於
六經百氏之書無所不究含英茹實以畜其徳非如世
儒徒摭其華雕繪組織為辭章而已經綸之業蓋其素
所藴積也故其在朝則以論思之責為已任出藩於外
則所至有成績瀛州救荒之政全活者不可以數計至
[029-18b]
其受代則民挽留之圮道闔門而不得去更十一州若
此類不可悉數然在公為不足道故畧而不載平居於
物無所嗜惟藏書萬餘巻手自讐校終老不倦窮探博
取無所遺忘雖遼國山川道里逺近夷險無不洞悉與
遼使語道其委曲皆大驚服及自朐山還朝某官某送
伴北使使者語某曰昨朝㑹日執某事者非曽舍人耶
吾聞其名乆矣其為中外欽慕如此家素貧未嘗屑意
有無而以字孤振乏為急由布衣以至處顯視其居處
[029-19a]
被服飲食無少異歿之日陳無新衣薦無完衾帷器用
敝惡闔門千指無所歸聞其風者雖庸夫賤𨽻皆歎息
為之泣下諸孤卜以二年十一月𦵏公於南豐縣世賢
鄉梅潭之原遵治命也曽祖諱仁旺累贈太師沂國公
曽祖妣陳氏楚國太夫人祖諱致堯尚書户部郎中直
史館贈太師密國公祖妣黄氏趙國太夫人考諱易占
太常博士贈太師魯國公妣周氏周國太夫人吳氏吳
國太夫人朱氏魯國太夫人娶强氏累封和義郡君尚
[029-19b]
書祠部郎中二司户部判官諱至之女也有賢行能宜
家有子八人長曰緄通直郎知揚州天長縣丞事次曰
縦承事郎監太平州蕪湖縣酒税務絢宣義郎監兖州
東嶽廟統將仕郎監應天府柘城縣税務緎將仕郎監
睦州酒税務緯承務郎權知泗州招信縣丞事續纁舉
進士女四人長適宣徳郎王律次適宣義郎劉&KR0008二尚
㓜孫男二十人悰恪慥悦懐悟愔悌恂愖怡恢恉惲憓
忳惔懔懙憺孫女六人公以文學擅名自結主知朝廷
[029-20a]
每脩一書必以公為選首自仁宗至哲宗四朝大典公
悉與焉有曲阜集四十巻外集十巻奏議十二巻邇英
殿故事一巻元祐外制集十二巻庚辰外制集三巻内
制集五巻尚書講議八巻曽氏譜圖一巻公歿逾二十
年今天子即位盡還元祐貶死人官職復公龍圖閣學
士紹興二年賜謚文昭公乆在論思之職參訂國論獻
替為多兵火之餘朝廷載籍焚滅殆盡雖至言顯行著
在天下然日月逝矣恐浸乆或失其傳故掇其大節而
[029-20b]
詳著之以備異日史氏採録焉
 
 
 
 
 
 
 龜山集巻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