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136 龜山集-宋-楊時 (master)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龜山集巻十       宋 楊時 撰
  語録
   荆州所聞甲申四月至乙酉十一月/
先生曰自堯舜以前載籍未具世所有者獨宓犧所畫
八卦耳當是之時聖賢如彼其多也自孔子刪定作繫
之後更秦歴漢以迄于今其書至不可勝記人之所資
以為學者宜易於古然其間千數百年求一人如古之
[010-1b]
聖賢卒不易得何哉豈道之所傳固不在於文字之多
寡乎夫堯舜禹皋陶皆稱若稽古非無待於學也其學
果何以乎由是觀之聖賢之所以為聖賢其用心必有
在矣學者不可不察之也
觀孔門弟子之徒其事師雖至於流離困餓濵於死而
不去非要譽而規利也所以甘心焉者其所求也大矣
流離困餓且濵於死有不足道者學者知此然後知學
之不可已矣
[010-2a]
古之學者以聖人為師其學有不至故其德有差焉人
見聖人之難為也故凡學者以聖人為可至則必以為
狂而竊笑之夫聖人固未易至若舎聖人而學是將何
所取則乎以聖人為師猶學射而立的然的立於彼然
後射者可視之而求中若其中不中則在人而已不立
之的以何為準
問曾西不為管仲而於子路則曰吾先子之所畏或曰
羞管仲之所已為慕子路之所未就此說是否曰孔子
[010-2b]
曰由也千乗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使其見於施為如是
而已其於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固有所不逮也然則如
之何曰管仲之功子路未必能之然子路譬之御者則
範我馳驅者也若管仲葢詭遇耳曾西仲尼之徒也葢
不道管仲之事
六經不言無心惟佛氏言之亦不言修性惟揚雄言之
心不可無性不假修故易止言洗心盡性記言正心尊
徳性孟子言存心養性佛氏和順於道徳之意葢有之
[010-3a]
於理義則未也
聖人以為尋常事者莊周則夸言莊周之博乃禪家呵
佛罵祖之類是也如逍遙游養生主曲譬廣喻張大其
說論其要則逍遥游一篇乃子思所謂無入而不自得
而養生主一篇乃孟子所謂行其所無事而已
問孔子曰中庸之為徳其至矣乎何也曰至所謂極也極猶
室之極所處則至矣下是為不及上焉則為過或者曰
髙明所以處已中庸所以處人如此則是聖賢所以自
[010-3b]
待者常過而以其所賤者事君親也而可乎然則如之
何曰髙明即中庸也髙明者中庸之體中庸者髙明之
用耳髙明亦猶所謂至也
問或曰中所以立常權所以盡變不知權則不足以應
物知權則中有時乎不必用矣是否曰知中則知權
不知權是不知中也曰既謂之中斯有定所必有權
焉是中與權固異矣曰猶坐於此室室自有中移而
坐於堂則向之所謂中者今不中矣堂固自有中合堂
[010-4a]
室而觀之葢又有堂室之中焉若居今之所守向之中
是不知權豈非不知中乎又如以一尺之物約五寸而
執之中也一尺而厚薄小大之體殊則所執者輕重不
等矣猶執五寸以為中是無權也葢五寸之執長短多
寡之中而非厚薄小大之中也欲求厚薄小大之中則
釋五寸之約唯輕重之知而其中得矣故權以中行中
因權立中庸之書不言權其曰君子而時中葢所謂權
一連/下段
[010-4b]
舜跖之分利與善之間也利善之間相去甚微學者不
可不知
為文要有溫柔敦厚之氣對人主語言及章疏文字温
柔敦厚尤不可無如子瞻詩多於譏玩殊無惻怛愛君
之意荆公在朝論事多不循理惟是争氣而已何以事
君君子之所養要令暴慢衺僻之氣不設於身體
陶淵明詩所不可及者沖澹深粹出於自然若曾用力
學然後知淵明詩非著力之所能成
[010-5a]
私意去盡然後可以應世老子曰公乃王
儒佛深處所差杪忽耳見儒者之道分明則佛在其下
矣今學之徒曰儒者之道在其下是不見吾道之大也
為佛者既不讀儒書或讀之而不深究其義為儒者又
自小也然則道何由明哉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說者曰飲食必有祭是也曰如
是則造次顛沛之際遑遽急迫甚矣欲不離仁仁之道
安在且飲食必有祭小人亦然豈能仁哉
[010-5b]
孔子以其子妻公冶長以其兄之子妻南容說者曰君
子之處其子與處其兄之子固不同也曰兄弟之子猶子
也何擇乎誠如所言是聖人猶有私意也聖人不容有
私意若二女之少長美惡必求其對所妻之先後未必
同時安在其厚於兄而薄於已邪記此者特言如是二
人可託以女子之終身且聖人為子擇配不求其它故
可法也
或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此言勝物
[010-6a]
而小之曰使聖人以勝物為心是將自小安能小物聖
人本無勝物之心身之所處者髙則物自不得不下耳
葉公以證父之攘羊為直而孔子以為吾黨之直者
父為子隠子為父隠夫父子之真情豈欲相暴其惡哉
行其真情乃所謂直反情以為直則失其所以直矣乞
醯之不得為直亦猶是也
周禮王燕則以膳夫為獻主說者曰君臣之義不可以
燕廢曰是不然此孟子所謂養君子之道也禮受爵於
[010-6b]
君前則降而再拜燕所以待羣臣嘉賓也而使之有升
降拜揖之勞是以犬馬畜之矣故以膳夫為獻主而主
不自獻酧焉是乃所以為養君子之道而廩人繼粟庖
人繼肉之義也
周禮凡用皆㑹唯王及后不會說者曰不得以有司之
法制之曰有司之不能制天子也固矣然而九式之職
冡宰任之王恣其費用有司雖不㑹冡宰得以九式論
於王矣故王后不㑹非蕩然無以禁止之也制之有冡
[010-7a]
宰之義而非以有司之法故也
或曰書之終秦誓以見聖人之樂人悔過也故凡過而
能悔者取其悔而不追其過可也今有殺人而被刑者
臨刑而曰吾惟殺人以至此也仁者於此則必哀而捨
之曰書之有秦費二誓以誌帝王之誥命於是絶故也
其大意則言有國者不可廢誓於誓之中其事又有可
取者則如秦之罪已而不責人是也若曰取其悔而已
不咎其過其既悔而有過也亦不當罪乎聖人以恕待
[010-7b]
人於人之悔也嘉之可也如以悔為是而不問其改與
不改則改過者尠矣故君子之取人也取其改不取其
悔且殺人至於被刑而自狀其過葢傷其死之不善也
使殺人而不必死其肯悔乎崤之戰不敗則秦自以為
功矣何以知之以濟河之師知之也濟河之師何義哉
君子務本言凡所務者惟本而已若仁之於孝悌其本
之一端耳葢為仁必自孝悌推之然後能為仁也其曰
為仁與體仁者異矣體仁則無本末之别矣孔子曰老
[010-8a]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此無待乎推之也孟子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推之也推
之所謂為仁
問子貢貨殖誠如史遷之言否曰孔門所謂貨殖者但
其中未能忘利耳豈若商賈之為哉曰樊遲請學稼學
圃如何曰此亦非為利也其所願學正許子並耕之意
而命之為小人者葢稼圃乃小人之事而非君子之所
當務也君子勞心小人勞力
[010-8b]
先生嘗夜夢人問王由足用為善何以見語之曰齊王
只是朴實故足以為善如好貨好色好勇與夫好世俗
之樂皆以直告而不隠於孟子其朴實可知若乃其心
不然而謬為大言以欺人是人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矣何善之能為
狼跋之詩曰公孫碩膚赤舄几几周公之遇謗何其安
閒而不迫也學詩者不在語言文字當想其氣味則詩
之意得矣
[010-9a]
孟子言說大人則藐之至於以已之長方人之短猶有
此等氣象在若孔子則無此矣觀鄉黨一篇與上大夫
言誾誾如也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以至見冕者與瞽
者雖䙝必以貌如此何暇藐人禮曰貴貴為其近於君
也敬長為其近於親也故孔子謂君子畏大人
孔子言由求為具臣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由求如是而已
乎曰弑父與君言其大者葢小者不能不從故也若季
氏旅泰山伐顓臾而不能救之之事是已然則或許其
[010-9b]
升堂且皆在政事之科何也曰小事之失亦未必皆從
但自弑父與君而下或從一事則不得為不從若弑父
與君則決不從矣進此一等便為大臣如孔孟之事君
是也故孔孟雖當亂世而遇庸暗之主一毫亦不放過
事道與禄仕不同常夷甫家貧召入朝神宗欲優厚之
令兼數局如登聞鼓染院之類庶幾俸給可贍其家夷
甫一切受之不辭及正叔以白衣擢為勸講之官朝廷
亦使之兼它職則固辭葢前日所以不仕者為道也則
[010-10a]
今日之仕須是官足以行道乃可受不然是茍禄也然
後世道學不明君子之辭受取舎人尠能知之故常公
之不辭人不以為非而程公之辭人亦以為是
王逢原才高識逺未必見道觀其所著乃髙論怨誹之
流假使用之亦何能為
春秋昭如日星但説者斷以已意故有異同之論若義理
已明春秋不難知也春秋始於隱其説紛紛無定論孟子
有言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據平王之崩
[010-10b]
在隱公之三年也則隱公即位實在平王之時自幽王為
犬戎所滅而平王立於東遷當是時黍離降而為國風則
王者之詩亡矣此春秋所以作也
易於咸卦初六言咸其拇六二言咸其腓九三言咸其
股九五言咸其脢上六言咸其輔頰舌至於九四一爻
由一身觀之則心是也獨不言心其説以為有心以感
物則其應必狹矣唯忘心而待物之感故能無所不應
其繇辭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夫思皆縁其
[010-11a]
類而已不能周也所謂朋從者以類而應故也故孔子
繫辭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夫心猶鏡也居其所而物自以形來則
所鑒者廣矣若執鏡隨物以度其形其照幾何或曰思
造形之上極過是非思之所能及故唯天下之至神則
無思也無思所以體道有思所以應世此為不知易之
義也易所謂無思者以為無所事乎思云耳故其於天
下之故感而通之而已今而曰不可以有思又曰不能
[010-11b]
無思此何理哉
或曰聖人所以大過人者葢能以身救天下之弊耳昔
伊尹之任其弊多進而寡退茍得而害義故伯夷出而
救之伯夷之清其弊多退而寡進過廉而復刻故柳下
惠出而救之柳下惠之和其弊多洿而寡潔惡異而尚
同故孔子出而救之是故伯夷不清不足以救伊尹之
任柳下惠不和不足以救伯夷之清此三人者因時之
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久必弊至孔子之時三
[010-12a]
聖人之弊各極於天下故孔子集其行而大成萬世之
法然後聖人之道無弊其所以無弊者豈孔子一人之
力哉四人者相為終始也使三聖人者當孔子之時皆
足以為孔子矣曰何不思之甚也由湯至於文王之時
五百有餘歳其間賢聖之君六七作其成就人才之衆
至其衰世尤有存者使伊尹有弊當時更世之久上之
為君下之為臣皆足以有為獨無以革之乎由周至于
戰國之際又五百有餘歳文武周公之化不為不深使
[010-12b]
伯夷之弊至是猶在則周之聖人所謂一道德以同風
俗者殆無補於世而獨俟一柳下惠邪况孔子去柳下
惠未逺若柳下惠能矯伯夷之清使天下從之其弊不
應繼踵而作而孔子救之又何其遽也且孔子之時荷
蕢荷蓧接輿沮溺之流必退者尚多也則柳下惠之所
為是果何益乎故為聖人救弊之說者是亦不思而已
矣夫伊尹固聖人之任者然以為必於進則不可也湯
三使往聘之然後幡然以就湯不然將不從其聘矣則
[010-13a]
伊尹之不必進可見伯夷固聖人之清者然以為必於
退則不可也方其辟紂居諸海濱以待天下清聞西伯
善養老者則歸之則伯夷之不必退亦可見若柳下惠
孔子葢以為直道而事人孟子亦稱其不以三公易其
介矣亦豈以同為和乎由是觀之其弊果何自而得之
邪若曰孔子之道所以無弊者四人者相為終始使三
聖人當孔子之時亦皆足以為孔子此尤不可孟子曰
伯夷伊尹不同道又曰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而
[010-13b]
伯夷伊尹不足以班之而其所謂同者得百里之地而
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
天下皆不為而已彼為任為清為和一節之至於聖人
者也其可以為孔子乎夫以三人為聖者孟子發之也
而孟子之言其辨如彼今釋孟子之言安得彊為之說
乎雖然此孟子之言也學者於聖人又當自有所見自
無所見縱得孟子之㫖何與吾事
問伊尹五就湯五就桀何也曰其就湯也以三聘之勤
[010-14a]
也其就桀也湯進之也然則何為事桀曰既就湯則當
以湯之心為心湯豈有伐桀之意哉其不得已而伐之
也人歸之天命之耳方其進伊尹以事桀也葢欲其悔
過遷善而已茍悔過遷善則吾北面而臣之固所願也
若湯初求伊尹即有伐桀之意而伊尹遂相之是以取
天下為心也以取天下為心豈聖人之心哉
問伯夷伊尹柳下惠之行固不同矣使伯夷居湯之世
就湯之聘乎曰安得而不就然則湯使之就桀則就之
[010-14b]
乎曰否何以知其然曰伯夷聞文王作興則歸之宜其
就湯之聘然而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使
之事桀葢有所不屑矣然則其果相湯也肯伐桀乎曰
至天下共叛之桀為獨夫伯夷伐之亦何卹哉
或曰湯之伐桀也衆以為我后不卹我衆舎我穡事而
割正夏而湯告以必往是聖人之任者也文王三分天
下有其二以服事商是聖之清者也曰非也湯伐桀雖
其衆有不恱之言憚勞而已若夏之人則不然曰時日
[010-15a]
曷喪予及汝皆亡故攸徂之民室家相慶簞食壺漿以
迎王師湯雖不往不可得矣文王之時紂猶有天下三
分之一民猶以為君則文王安得而不事之至於武王
而受罔有悛心賢人君子不為所殺則或為囚奴或去
國紂之在天下為一夫矣故武王誅之亦不得已也孟
子不云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
王是也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
是也由此觀之湯非樂為任而文王非樂為清也會逢
[010-15b]
其適而已
孟子與人君言皆所以擴其善心而革其非不止就事
論事如論齊王之愛牛而曰是心足以王論王之好樂
而使之與百姓同樂論王之好貨好色好勇而陳周之
先王之事若使為人臣者論事每如此而其君肯聴豈
不能堯舜其君
又曰孟子對人君論事句句未嘗離仁此所謂王道也
曰安得句句不離乎仁曰須是知一以貫之之理曰一
[010-16a]
以貫之仁足以盡之否曰孟子固曰一者何曰仁也仁
之用大矣今之學者仁之體亦不曾體究得
梁王頋鴻雁麋鹿以問孟子孟子因以為賢者而後樂此至
其論文王夏桀之所以異則獨樂不可也世之君子其賢
者乎則必語王以憂民而勿為臺沼苑囿之觀是拂其
欲也其佞者乎則必語王以自樂而廣其侈心是縱其
欲也二者皆非能引君以當道唯孟子之言常於毫髪
之間剖析利害之所在使人君化焉而不自知夫如是
[010-16b]
其在朝廷則可以格君心之非而其言易行也
或曰居今之世去就之際不必一一中節欲其皆中節
則道不得行矣曰何其不自重也枉已者其能直人乎
古之人寧道之不行而不輕其去就如孔孟雖在戰國
之時其進必以正以至終於不得行而死是矣顧今之
世獨不如戰國之時乎使不卹其去就可以行道孔孟
當先為之矣孔孟豈不欲道之行哉
或曰以術行道而心正如何曰謂之君子豈有心不正
[010-17a]
者當論其所行之是否爾且以術行道未免枉已與其
自枉不若不得行之愈也
宋牼以利說秦楚使之罷兵以息兩國之爭其心未為
過也然孟子力抵之葢君子之事君其說不可惟利之
從茍惟利之從則人君所見者利而已彼有軋吾謀者
其說又利於我吾說必見屈矣故不若與之談道理道
理既明人自不能勝也所謂道理之談孟子之仁義是
也王霸之佐其利義之間乎一毫為利則不足為王矣
[010-17b]
後世道學不明人以顔子伯夷只作一節之士若孟子
之論則是兩人者豈清修介潔者邪如伯夷直許之以
朝諸侯有天下顔子直許之以禹稷之事
方太公釣於渭不遇文王特一老漁父耳及一朝用之
乃有鷹揚之勇非文王有獨見之明誰能知之學者須
體此意然後進退隱顯各得其當
或曰德而已矣奚取於聰明曰徒取其德或有有德而
不聰明者如此則人得以欺罔之何以濟務故書稱堯
[010-18a]
舜禹湯文武皆言其聰明為是故也
黄叔度學充其德雖顔子可至矣
一介之與萬鍾若論利則有多寡若論義其理一也伊
尹惟能一介知所取與故能禄之以天下弗顧繫馬千
駟弗視自後世觀之則一介不以予人為太吝一介不
以取諸人為太潔然君子之取予適於義而已予之嗇
取之微雖若不足道然茍害於義又何多寡之間乎孔
子於公西赤之富不䘏其請於原憲之貧不許其辭此知
[010-18b]
所予者也孟子言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
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此知所取者也
孟子稱舜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此語最宜味之夫舜之
意唯恐不獲於象也則象喜舜自喜夫豈有偽乎是之
謂不藏怒不宿怨
問象日以殺舜為事而舜終不為所殺何也曰堯在上
天下豈容有殺兄者乎此語自是萬章所傳之謬據所
載但云象傲而已觀萬章之言傲何足以盡之其言殺
[010-19a]
舜之時堯已妻之二女又使其子九男百官皆事舜於
畎畝之中象必不敢但萬章所問其大意不在此故孟
子當時亦不暇辨
孟子言舜之怨慕非深知舜之心不能及此據舜惟患
不順於父母不謂其盡孝也凱風之詩曰母氏聖善我
無令人孝子之事親如此此孔子所以取之也孔子曰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若乃自以為能則失之矣
顔子所學學舜而已葢舜於人倫無所不盡也以為父
[010-19b]
子盡父子之道以為君臣盡君臣之道以為夫盡夫道
以為兄盡兄道此孟子所謂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
世者也孟子所憂亦憂不如舜耳人能以舜為心其學
不患不進
問將順其美後世之說或成阿諛恐是引其君以當道
曰然此正如孟子所謂是心足以王若曰以小易大則
非其情以為見牛未見羊而欲以羊易牛乃所以為仁
引之使知王政之可為是謂將順又曰詳味此一章可
[010-20a]
見古人事君之心
韓信用兵在楚漢之間則為善矣方之五霸已自不及
以無節制故也如信之軍修武髙祖即其卧内奪之印
易置諸將信尚未知此與棘門霸上之軍何異但信用
兵能以術驅人使自為戰當時亦無有以節制之兵當
之者故信數得以取勝也王者之兵未嘗以術勝人然
亦不可以計敗後世惟諸葛亮李靖為知兵如諸葛亮
已死司馬仲達觀其行營軍壘不覺歎服而李靖惟以
[010-20b]
正出奇此為得法制之意而不務僥倖者也古人未嘗
不知兵如周官之法雖坐作進退之末莫不有節若平
時不學一旦緩急何以應敵如此則學者於行師御衆
戰陣營壘之事不可不講
史言成安君儒者故為韓信所勝成安君豈真儒者哉若真
儒必不為韓信所詐如曰吾行仁義云耳人得而罔之是木
偶人也夫兵雖不貴詐亦人所不得而詐然後為善觀戰國
用兵中原之戰也若今之用兵禦邊塞耳力可以戰則戰勢
[010-21a]
利於守則守來則拒之去則勿追則邊鄙自然無事今乃
反挑之且侵其地已非理矣其決勝必取而至於用狙詐
也又何足怪若賢將必不以窮鬭逺討為事何用狙詐葢
邊塞之戰與中原之戰異邊人難與較曲直是非惟恃力
耳但以邊人待之可也以邊人待之如前所謂是矣
問今之為將帥者不必用狙詐固是奈兵官武人
之有智略者莫非狙詐之流若無狙詐如何使人曰君
子無所往而不以誠但至誠惻怛則人自感動曰至誠
[010-21b]
惻怛可也然今之置帥朝除暮易若以至誠為務須是
積久上下相諳其效方見卒然施之未必有補曰誠動
於此物應於彼速於影響豈必在久如郭子儀守河陽
李光弼代之一號令而金鼓旗幟為之精明此特其號
令各有體耳推誠亦猶是也
正叔先生過范堯夫治所謂堯夫曰聞公有言作帥當
使三軍愛之如父母是否曰然非歟曰公第能言之耳
未必能行也曰何以言之曰聞舊帥方卒公始代之便
[010-22a]
設筵張樂犒軍此所以知公之必不能使三軍愛之如
父母也曰當時自合打散設筵張樂却是錯曰打散亦
不可彼卒伍之所利者財食也使其不得財食則知新
帥之所以不給賜財食者為舊帥之亡也夫舊帥亦父
母也今其亡未久而給賜如常卒伍之愚忘其上以此
耳然則不能使之觀舊帥如父母則必不能使之以我
為父母矣堯夫是日追送正叔曰若不逺出不聞此言
祖宗能用人命故太祖嘗曰我以一縑易一敵人首不
[010-22b]
過十萬匈奴之衆可盡唯能如此此所以能取天下今
獲一刧盜亦須以數十千賞之若只使一縑欲易一敵
人首人必不為用唯不能用人命此所以必至於厚賞
也觀祖宗時江南擅强河東未服兩浙川廣尚守巢六
方是時所有財賦特中原之地耳其聚斂科派葢不若
今之悉也其後祖宗削平僭亂只用所有不患乏財使
如今日厚賞安能取天下
陸宣公當擾攘之際說其君未嘗用數觀其奏議可見
[010-23a]
欲論天下事當以此為法宣公在朝自以不卹其身知
無不言言無不盡至於遷貶唯杜門集古方書而已可
謂知進退者
吕晦叔真大人其言簡而意足孫莘老嘗言裕陵好問
且曰好問則裕晦叔曰好問而裕不若聴徳而聰人有
非劉向强聒而不舍者吕晦叔曰劉向貴戚之卿此語
可謂忠厚然向之眷眷於漢室而不忍去則是也至於
上變論亊亦可謂不知命矣
[010-23b]
問以匹夫一日而見天子天子問焉盡所懷而陳之則
事必有窒礙者不盡則為不忠如何曰事亦須量深淺
孔子曰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巳也易之恒曰浚恒
凶此恒之初也故當以漸而不可以浚浚則凶矣假如
問人臣之忠邪其親信者誰歟遽與之辨别是非則有
失身之悔君子於此但不可以忠為邪以邪為忠語言
之間故不無委曲也至於論理則不然如惠王問孟子
何以利吾國則當言何必曰利宣王問孟子卿不同則
[010-24a]
當以正對葢不直則道不見故也世之君子其平居談
道甚明論議可聴至其出立朝廷之上則其行事多與
所言相戾至有圗王而實霸行義而規利者葢以其學
得之文字之中而未嘗以心驗之故也若心之所得則
曰吾所以為已而已是故心迹常判而為二心迹既判
而為二故事事違其所學
人臣之事君豈可佐以刑名之說如此是使人主失仁
心也人主無仁心則不足以得人故人臣能使其君視
[010-24b]
民如傷則王道行矣
或曰特㫖乃人君威福之權不可無也曰不然古者用
刑王三宥之若案法定罪而不敢赦則在有司夫惟有
司守法而不敢移故人主得以養其仁心今也法不應
誅而人主必以特㫖誅之是有司之法不必守而使人
主失仁心矣
荆公在上前爭論或為上所疑則曰臣之素行似不至
無廉恥如何不足信且論事當問事之是非利害如何
[010-25a]
豈可以素有廉恥刼人使信已也夫廉恥在常人足道
若君子更自矜其廉恥亦淺矣葢廉恥自君子所當為
者如人守官曰我固不受贓不受贓豈分外事乎
理財作人兩事其説非不善然世儒所謂理財者務為聚
斂而所謂作人者起其奔競好進之心而已易之言理
財詩之言作人似不如此
周官平頒其興積說者曰無問其欲否槩與之也故假
此為青苗之法當春則平頒秋成則入之又加息焉以
[010-25b]
為不取息則舟車之費鼠雀之耗官吏之俸給無所從
出故不得不然此為之辭耳先王省耕斂而為之補助
以救民急而已方其出也未嘗望入豈復求息取其息
而曰非漁利也其可乎孟子論法以為凶年糞其田而
不足則必取盈焉使民終歳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
稱貸而益之是為不善今也無問其欲否而頒之亦無
問年之豐凶而必取其息不然則以刑法加焉周官之
意果如是乎
[010-26a]
朝廷設法賣酒所在官吏遂張樂集妓女以來小民此
最為害教而必為之辭曰與民同樂豈不誣哉夫誘引
無知之民以漁其財是在百姓為之理亦當禁而官吏
為之上下不以為怪不知為政之過也且民之有財亦
須上之人與之愛惜不與之愛惜而巧求暗取之雖無
鞭笞以强民其所為有甚於鞭笞矣余在潭州瀏陽方
官散青苗時凡酒肆食店與夫俳優戲劇之罔民財者
悉有以禁之散錢已然後令如故官賣酒舊嘗至是時
[010-26b]
亦必以妓樂隨處張設頗得民利或以請不許往往民
間得錢遂用之有方
常平法州縣寺舎歳用有餘則以歸官賑民之窮餓者
余為瀏陽日方為立法使行旅之疾病飢踣於道者隨
所在申縣縣令寺舎飲食之欲人之入吾境者無不得
其所也其事未及行而余以罪去官至今以為恨
錢塘内造什物守臣不知其數恣宦官所為至數年未已傷
財害民莫此為甚使其器用一一得以奉御兹固無嫌
[010-27a]
其實公得其一私得其十其十者非以自奉則逞奇技
淫巧以自獻於上與夫宫嬪之貴幸者此弊尤不可言
使予守錢塘必先奏上乞降所造之數付有司為之以
進庶幾宦官不得容其奸是雖於事未有大補亦守臣
安百姓節國用之一端也如此而得罪則有名矣
或勸先生解經曰不敢易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
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夫傳而
不習以處已則不信以待人則不忠三者胥失也昔有
[010-27b]
勸正叔先生出易傳示人者正叔曰獨不望學之進乎
姑遲之覺耄即傳矣葢已耄則學不復進故也學不復
進若猶不可傳是其言不足以垂後矣六經之義驗之
於心而然施之於行事而順然後為得驗之於心而不
然施之於行事而不順則非所謂經義今之治經者為
無用之文徼幸科第而已果何益哉
今所謂博學者特通歴代之故事而已必欲取堯舜三
代之法兼明而默識之以斷後世所為之中否而去取
[010-28a]
焉葢未能也孟子之學葢有以為不足學而不學者也
余觀熙寧元豐之君子皆通曉世務而所取以為證者
秦漢以下之事而已故有為秦漢以上之說者與之爭
輒不勝若今之論事者多以三代為言其實未必曉有
能以三代之法一一與之剖析是非有不戰而自屈者
然此須深知三代致治之意方可若周官之書先王經
世之務也不可不講若有意於世須是事事明了胸中
無疑方能濟務如馬周以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
[010-28b]
於朝若非嘗學來安得生知因論馬周言事每事須開
人主一線路終是不如魏徴之正如諫太宗避暑事親
之道甚善然又曰鑾輿之出有日不可遽止願示還期
若事非是即從而止之何用如此正孟子所謂月攘一
雞者豈是以堯舜望其君乎
褚遂良修起居注唐太宗曰朕有不善亦當記之乎或
為之言曰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當記之曰此語亦善
但人主好名則可以此動之耳未盡也夫君子居其室
[010-29a]
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
違之故言行君子之樞機不可不慎縱使史官不記而
民之應違如此雖欲自掩其不善其可得乎
試教授宏辭科乃是以文字自售古人行已似不如此
今之進士使豪傑者出必不肯就然以為舎此則仕進
無路故為不得已之計或是為貧或欲縁是少試其才
既得官矣又以僥求榮達此何義哉
朝廷立法臺察不許言天下利害諫官不許論人才命
[010-29b]
為臺諫是使之言也而又禁之何理哉如命以中書舎
人或升黜不當繳還詞頭則更屬它中書舎人為之命
以給事中或有必行之事則不復過門下而所謂中書
舎人給事中者亦更不整理且如此是不得其職矣不
得其職則當去而今之君子安為之其義焉在常平司
有支用雖是敕取法當執奏近又免執奏之法關防甚
密何可免也使吾輩得為常平官如此等事亦當辨明
則知今之要路大抵難處也先王之時工執蓺事以諫
[010-30a]
自此推之則當是時凡有職者皆得執其事以諫矣若
人人有職事皆能思其利害以諫法度何憂不完政事
何憂不成且古者百工猶能信度以申其說而今之侍
從監司葢内外之達官人主所親信者反未嘗知諫此
又何理也
天生聰明時乂所謂天生者因其固然而無作之謂也
無所作聰明是謂憲天聰明憲天云者任理而已矣故
伊尹曰視逺惟明聴徳惟聰知此然後可與論人君之
[010-30b]
聰明矣或曰為人君須聰明有以勝人然後可以制人
而止其亂曰天聰明期於勝人非也如人聴訟必欲即
揣知其情狀是非亦或屢中若不任理只是億度而已
非所謂聰明故孔子曰聴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人君如不聴徳每事即揣知情狀是非所中雖多失人
君之道矣謂之不聰明可也
作詩不知風雅之意不可以作詩尚譎諫唯言之者無
罪聞之者足以戒乃為有補若諫而渉於毁謗聞者怒
[010-31a]
之何補之有觀蘇東坡詩只是譏誚朝廷殊無温柔敦
厚之氣以此人故得而罪之若是伯淳詩則聞之者自
然感動矣因舉伯淳和温公諸人禊飲詩云未須愁日
暮天際乍輕隂又泛舟詩云只恐風花一片飛何其温
厚也
考槃之詩言永矢弗過說者曰誓不過君之朝非也矢
陳也亦曰永言其不得過耳昔者有以是問常夷甫之
子立立對曰古之人葢有視其君如冦讎者此尤害理
[010-31b]
何則孟子所謂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冦讎以
為君言之也為君言則施報之道此固有之若君子之
自處豈處其薄乎孟子曰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君子
之心葢如此考槃之詩雖其時君使賢者退而窮處為
可罪夫茍一日有悔過遷善之心復以用我我必復立
其朝何終不過之有大抵今之說詩者多以文害辭非
徒以文害辭也又有甚者分析字之偏傍以取義理如
此豈復有詩孟子引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彞好
[010-32a]
是懿德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彞也故好是懿德其釋
詩也於其本文加四字而已而語自分明矣今之說詩
者殊不知此
郭汾陽不問發墓之人雖古之齊物我者不能過
問謝安屐齒折事識者不信是否曰此事未必無但史
於此亦失之億度安知其非偶然乎若破賊而喜在謝
安固不足怪然屐齒必不為一時遑遽而致折也
或謂人當無利心然後為君子曰以此自為可也以此責
[010-32b]
人恐不勝責矣人但能於得處知辨義理亦自難得故
孔子以見利思義稱成人而以見得思義稱士焉此其
辨也
物有圭角多刺人眼目亦易玷闕故君子處世當渾然
天成則人不厭棄矣
溝洫之量不可以容江河江河之量不可以容滄海有
所局故也若君子則以天地為量何所不容有能捐一
金而不顧者未必能捐十金能捐十金而不顧者未必
[010-33a]
能捐百金此由所見之熟與不熟非能真知其義之當
與否也若得其義矣雖一分不妄予亦不妄取
世之事鬼神所以陷於淫諂者皆其不知鬼神之情狀
祭祀之深意也學者當求知之漢儒言祖有功宗有德
不毁所以勸也曰非也子孫之祭其親豈有功德而後
祭之乎若以為有功德然後祭是子孫得揀擇其祖宗
而尊之也豈事親之道哉秦少游以韋元成為腐儒惡
其建毁廟之議其說曰君子將營宫室宗廟為先廏庫
[010-33b]
為次居室為後夫營之先親而後身則毁之先身而後
親可知矣漢之離宫别館長楊五柞已大侈靡未聞其
毁乃取韋元成毁廟之說亟行之此元帝寢疾所以夢
祖譴責也其後又復豈終可改乎曰審宗廟也則不容
以所未當毁者而毁之矣先王之禮天子祭天地諸侯
祭社稷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父為大夫
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支子不祭有事則祭于宗廟
之家明非繼體也如是則祭與不祭皆不可茍矣漢之
[010-34a]
廟在郡國葢以千數歳時皆諸侯王主祭豈古禮哉使
漢祖宗有靈當不享矣立無度之廟致不享之祭以此
事神尚不欲毁邪以夢寐而復既未知鬼神之情狀引
之為證其說陋矣且誠如所論先王當行之矣先王豈
不敬神哉
知合内外之道則顔子禹稷之所同可見葢自誠意正
心推之至於可以平天下此内外之道所以合也故觀
其意誠心正則知天下由是而平觀其天下平則知非
[010-34b]
意誠心正不能也兹乃禹稷顔回之所以同也
問師也辟何以見曰語云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葢幾
於辟然此其初也學於孔門者皆終有進焉若子張後
來論交曰我之大賢歟於人何所不容此豈介僻之流
孟子曰人之有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夫四體與生俱生
身體不備謂之不成人闕一不可亦無先後之次老子
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禮者忠信之薄是特見後世為禮者之弊耳先王之禮
[010-35a]
本諸人心所以節文仁義是也顧所用如何豈有先後
雖然老子之薄而末之者其意欲民還淳反樸以救一
時之弊而已夫果能使民還淳反樸不亦善乎然天下
豈有此理夫禮文其質而已非能有所增益也故禮行
而君臣父子之道得使一日去禮則天下亂矣若去禮
是去君臣父子之道也而可乎唯不可去此四端所以
猶人之有四體也
今學者將仁小却故不知求仁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
[010-35b]
豈敢孔子尚不敢當且罕言之則仁之道不亦大乎然則所
謂合而言之道也何也曰由仁義則行仁義所謂合也
洪範傳曰道萬物而無所由命萬物而無所聴唯天
下至神為能與於此此為不知道與命也孔子之言
道曰誰能出不由戸何莫由斯道也其言命曰道之將
行也歟命也道之將廢也歟命也夫道非能使人由之
命非能使人聴之人自不能違耳聖人雖至神以為體
道而至於命則可也若曰無所由無所聴將焉之乎且
[010-36a]
聖人未嘗不欲道之興以無可奈何故委之於命如使
孔子必可以為周公之事其不為之乎可為而不為則
是欲道之廢矣豈孔子之心哉故曰道萬物而無所由
命萬物而無所聴者不知道與命之言也
洪範傳論水火金木土自然之數配諸人之一身皆有
先後之序此有序乎夫五行在天地之間有則俱有故
曰闕一不可今曰有水然後有火有火然後有木有木
然後有金有金然後有土雖常人皆知其不然矣然則
[010-36b]
謂精神魂魄意為有序失之矣
或問臺諫官如何作曰剝之象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長
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夫君子
之於小人方其進也不可以驟去觀剝之象斯可見矣
剝坤下而艮上坤順也艮止也此天理之不可易者也
順而止之其漸而非暴之謂乎隂陽之氣消息盈虚必
以其漸君子所尚葢在於此
君子之治心養氣接物應事唯直而已直則無所事矣
[010-37a]
康子饋藥孔子既拜而受之矣乃曰丘未達不敢嘗此
疑於拂人情然聖人慎疾豈敢嘗未達之藥既不敢嘗
則直言之何用委曲微生髙乞鄰醯以與人是在今之
君子葢常事耳顧亦何害然孔子不以為直以所以辭
康子之言觀之信乎其不直也維摩經云直心是道場
儒佛至此實無二理學者必欲進德則行已不可不直
葢孔子之門人皆於其師無隠情者知直故也如宰我
短喪之問之類
[010-37b]
范濟美問讀論語以何為要曰要在知仁孔子說仁處
最宜玩味曰孔子說處甚多尤的當是何語曰皆的當
但其門人所至有不同故其答之亦異只如言剛毅木
訥近仁自此而求之仁之道亦自可知葢嘗謂曾子在
孔門當時以為魯魯者學道尤宜難於它人然子思之
中庸聖學所賴以傳者也考其淵源乃自曾子則傳孔
子之道者曾子而已矣豈非魯得之乎由此觀之聰明
辨智未必不害道而剛毅木訥信乎於仁為近矣
[010-38a]
吕吉甫解孝經義首章云是曾子力所不能問故孔子
以其未曉而盡告之曰豈有人未之曉而可以盡告之
乎觀孔子門人問為邦者惟顔子一人其它敢為國者
尚少今孝經所論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無不及者若其
力有未至而盡告之在孔子為失言於曾子為無益豈
聖賢教與學之道哉孔子云參也魯葢其初時而後語
之以一以貫之曾子於此默喻則其所得深矣猶以為
魯是學於孔門者獨無所進乎觀論語所載曾子將死
[010-38b]
之言孟子推明不事有若之意又詳考子思孟子傳道
之所自是特以魯終其身者邪學有所患在守陳編而
不能斷以獨見之明此其於古人是非所以多失之也
 
 
 
 
 龜山集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