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16 成唯識論-唐-護法菩薩 (TKD)


[17-0525b]
耶識無始時來乃至
未轉於一切位恒與此五心所相應
以是遍行心所攝故觸謂三和分別
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
所依爲業謂根境識更相隨順故名
三和觸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說爲彼
三和合位皆有順生心所功能說名
變異觸似彼起故名分別根變異力
引觸起時勝彼識境故集論等但說
分別根之變異和合一切心及心所
令同觸境是觸自性旣似順起心所
功能故以受等所依爲業起盡經說
受想行薀一切皆以觸爲緣故由斯
故說識觸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
瑜伽但說與受想思爲所依者思於
薀爲主勝故舉此攝餘集論等說
爲受依者以觸生受近而勝故謂觸
所取可意等相與受所取順益等
[17-0525c]
相極相隣近引發勝故然觸自性是
實非假六六法中心所性故是食攝
故能爲緣故如受等性非卽三和作
意謂能警心爲性於所緣境引心爲
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
名作意雖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
故但說引心有說令心迴趣異境或
於一境持心令住故名作意彼倶非
理應非遍行不異定故受謂領納順
違倶非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
離非二欲故有作是說受有二種一
境界受謂領所緣二自性受謂領倶
觸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以境界受共
餘相故彼說非理受定不緣倶生觸
故若似觸生名領觸者似因之果應
皆受性又旣受因應名因受何名自
性若謂如王食諸國邑受能領觸所生
受體名自性受理亦不然違自所執
不自證故若不捨自性名自性受應
一切法皆是受自性故彼所說但誘
嬰兒然境界受非共餘相領順等相
定屬巳者名境界受不共餘故想謂
於境取像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二張忠
[17-0526a]
謂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
名言思謂令心造作爲性於善品等
役心爲業謂能取境正因等相驅役
自心令造善等此正旣是遍行所攝
故與藏識決定相應其遍行相後當
廣釋此觸等五與異熟識行相雖異
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此識
行相極不明了不能分別違順境相
微細一類相續而轉是故唯與捨受
相應又此相應受唯是異熟隨先引
業轉不待現緣住善惡業勢力轉故
唯是捨受苦樂二受是異熟生非眞
異熟待現緣故非此相應又由此識
常無轉變有情恒執爲自内我若與
苦樂二受相應便有轉變寧執爲我
故此但與捨受相應若尒如何此識
亦是惡業異熟旣許善業能招捨受
此亦應然捨受不違苦樂品故如無
記法善惡俱招如何此識非別境等
心所相應㸦相違故謂欲希望所樂
事轉此識任運無所希望勝解印持
決定事轉此識瞢昧無所印持念唯
眀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眀記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三張忠
[17-0526b]
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刹那
別緣慧唯簡擇德等事轉此識微昧
不能簡擇故此不與別境相應此識
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汙等亦不相應
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
異熟法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
無覆無記阿頼耶識何法攝耶此識
唯是無覆無記異熟性故異熟若是
善染汙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又此
識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㸦相違故
應不與二俱作所依又此識是所熏
性故若善染者如極香臭應不受熏
無熏習故染淨因果俱不成立故此
唯是無覆無記覆謂染法障聖道故
又能蔽心令不淨故此識非染故名
無覆記謂善惡有愛非愛果及殊勝
自體可記別故此非善惡故名無記
觸等亦如是者謂如阿頼耶識唯是
無覆無記性攝觸作意受想思亦尒
諸相應法必同性故又觸等五如阿
頼耶亦是異熟所緣行相倶不可知
緣三種境五法相應無覆無記故說
觸等亦如是言有義觸等如阿頼耶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四張忠
[17-0526c]
亦是異熟及一切種廣說乃至無覆
無記亦如是言無簡別故彼說非理
所以者何觸等依識不自在故如貪
信等不能受熏如何同識能持種子
又若觸等亦能受熏應一有情有六
種體若尒果起従何種生理不應言
従六種起未見多種生一芽故若說
果生唯従一種則餘五種便爲無用
亦不可說次第生果熏習同時勢力
等故又不可說六果頓生勿一有情
一刹那頃六眼識等倶時生故誰言
觸等亦能受熏持諸種子不爾如何
觸等如識名一切種謂觸等五有似
種相名一切種觸等與識所緣等故
無色觸等有所緣故親所緣緣定應
有故此似種相不爲因緣生現識等
如觸等上似眼根等非識所依亦如
似火無能燒用彼救非理觸等所緣
似種等相後執受處方應與識而相
例故由此前說一切種言定目受熏
能持種義不尒本頌有重言矢又彼
所說亦如是言無簡別故咸相例者
定不成證勿觸等五亦能了別觸等
成唯識論卷第三第五張忠
[17-0527a]
亦與觸等相應由此故知亦如是者
隨所應說非謂一切阿頼耶識爲斷
爲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
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
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時種令不矢故
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
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爲轉識
熏成種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
瀑流因果法尒如瀑流水非斷非常
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尒従無
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
令不出離又如瀑流雖風等擊起諸
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尒雖遇衆緣
起眼識等而恒相續又如瀑流漂水
下上魚草等物隨流不捨此識亦尒
與内習氣外觸等法恒相隨轉如是
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
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刹那刹那果生
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
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過去未來旣非實有非常可尒非斷
如何斷豈得成緣起正理過去未來
若是實有可許非斷如何非常常亦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六張忠
[17-0527b]
不成緣起正理豈厈他過已義便成
若不摧邪難以顯正前因滅位後果
卽生如稱兩頭低昂時等如是因果
相續如流何假去來方成非斷因現
有位後果未生因是誰因果現有時
前因巳滅果是誰果旣無因果誰離
斷常若有因時巳有後果果旣本有
何待前因因義旣無果義寧有無因
無果豈離斷常因果義成依法作用
故所詰難非預我宗體旣本有用亦
應然所待因緣亦本有故由斯汝義
因果定無應信大乘緣起正理謂此
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
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
現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
對說現果假謂現識似彼相現如是
因果理趣顯然遠離二邊契會中道
諸有智者應順修學有餘部說雖無
去來而有因果恒相續義謂現在法
極迅速者猶有初後生滅二時生時
酬因滅時引果時雖有二而體是一
前因正滅後果正生體相雖殊而倶
是有如是因果非假施設然離斷常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七張忠
[17-0527c]
又無前難誰有智者捨此信餘彼有
虛言都無實義何容一念而有二時
生滅相違寧同現在滅若現在生應
未來有故名生旣是現在無故名滅
寧非過去滅若非無生應非有生旣
現有滅應現無又二相違如何體一
非苦樂等見有是事生滅若一時應
無二生滅若異寧說體同故生滅時
俱現在有同依一體理必不成經部
師等因果相續理亦不成彼不許有
阿頼耶識能持種故由此應信大乘
所說因果相續緣起正理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
竟捨阿羅漢位方究竟捨謂諸聖者
斷煩惱障究竟盡時名阿羅漢尒時
此識煩惱麤重永遠離故說之爲捨
此中所說阿羅漢者通攝三乘無學
果位皆巳永害煩惱賊故應受世間
妙供養故永不復受分段生故云何
知然決擇分說諸阿羅漢獨覺如來
皆不成就阿頼耶故集論復說若諸
菩薩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障
成阿羅漢及如來故若尒菩薩煩惱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八張忠
[17-0528a]
種子未永斷盡非阿羅漢應皆成就
阿賴耶識何故卽彼決擇分說不退
菩薩亦不成就阿頼耶識彼說二乘
無學果位迴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
退起煩惱障故趣菩提故卽復轉名
不退菩薩彼不成就阿頼耶識卽攝
在此阿羅漢中故彼論文不違此義
又不動地巳上菩薩一切煩惱永不行
故法駛流中任運轉故能諸行中起
諸行故刹那刹那轉増進故此位方
名不退菩薩然此菩薩雖未斷盡異
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
等不復執藏爲自内我由斯永捨阿
頼耶名故說不成阿頼耶識此亦說
彼名阿羅漢有義初地巳上菩薩巳證
二空所顯理故巳得二種殊勝智故
巳斷分別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諸
行故雖爲利益起諸煩惱而彼不作
煩惱過矢故此亦名不退菩薩然此
菩薩雖未斷盡俱生煩惱而緣此識
所有分別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爲自
内我由斯亦捨阿頼耶名故說不成
阿頼耶識此亦說彼名阿羅漢故成
唯識論卷苐三苐九張忠
[17-0528b]
集論中作如是說十地菩薩雖未永
斷一切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呪藥所
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一切地
中如阿羅漢巳斷煩惱故亦說彼名
阿羅漢彼說非理七地巳前猶有倶
生我見愛等執藏此識爲自内我如
何巳捨阿頼耶名若彼分別我見愛
等不復執藏說名爲捨則預流等諸
有學位亦應巳捨阿頼耶名許便違
害諸論所說地上菩薩所起煩惱皆
由正知不爲過失非預流等得有斯
事寧可以彼例此菩薩彼六識中所
起煩惱雖由正知不爲過失而第七
識有漏心位任運現行執藏此識寧
不與彼預流等同由此故知彼說非
理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麤重究
竟盡故不復執藏阿頼耶識爲自内
我由斯永失阿頼耶名說之爲捨非
捨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
種尒時便入無餘涅槃然第八識雖
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
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
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時種子及諸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十張忠
[17-0528c]
色相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
淨所知諸法爲依止故或名種子識
能遍任時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
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頼耶攝藏一
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
藏以爲自内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
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
藏義故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
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
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
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
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
薩二乘及異生位時有漏種可受熏
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如契經說
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
圓鏡智相應
阿頼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捨故此中
偏說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
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無垢
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
心等通故隨義應說然第八識捻有
二位一有漏位無記性攝唯與觸等
五法相應伹緣前說執受處境一無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十一張忠
[17-0529a]
漏位唯善性攝與二十一心所相應
謂遍行別境各五善十一與一切心
恒相應故常樂證智所觀境故於所
觀境恒印持故於曾受境恒明記故
世尊無有不定心故於一切法常決
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汙故
無散動故此亦唯與捨受相應任運
恒時平等轉故以一切法爲所緣境
鏡智遍緣一切法故
云何應知此第八識離眼等識有別
自體聖教正理爲定量故謂有大乘
阿毗達磨契經中說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
此第八識自性微細故以作用而顯
示之頌中初半顯第八識爲因緣用
後半顯與流轉還滅作依持用界是
因義卽種子識無始時來展轉相續
親生諸法故名爲因依是緣義即執
持識無始時來與一切法等爲依止
故名爲緣謂能執持諸種子故與現
行法爲所依故卽變爲彼及爲彼依
變爲彼者謂變爲器及有根身爲彼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十二張忠
[17-0529b]
依者謂與轉識作所依止以能執受
五色根故眼等五識依之而轉又與
亦那爲依止故第六意識依之而轉
末那意識轉識攝故如眼等識依倶
有根第八理應是識性故亦以第七
爲倶有依是謂此識爲因緣用由此
有者由有此識有諸趣者有善惡
趣謂由有此第八識故執持一切順
流轉法令諸有情流轉生死雖惑業
生皆是流轉而趣是果勝故偏說或
諸趣言通能所趣諸趣資具亦得趣
名諸惑業生皆依此識是與流轉作
依持用及涅槃證得者由有此識故
有涅槃證得謂由有此第八識故執
持一切順還滅法令修行者證得涅
槃此中但說能證得道涅槃不依此
識有故或此但說所證涅槃是修行
者正所求故或此雙說涅槃與道俱
是還滅品類攝故謂涅槃言顯所證
滅後證得言顯能得道由能斷道斷
所斷惑究竟盡位證得涅槃能所斷
證皆依此識是與還滅作依持用又
此頌中初句顯示此識自性無始恒
有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十三張

[17-0529c]
後三顯與雜染清淨二法捻別爲所
依止雜染法者謂苦集諦卽所能趣
生及業惑清淨法者謂滅道諦卽所
能證涅槃及道彼二皆依此識而有
依轉識等理不成故或復初句顯此
識體無始相續後三顯與三種自性
爲所依止謂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
實性如次應知今此頌中諸所說義
離第八識皆不得有卽彼經中復作
是說
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頼耶
勝者我開示
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
染法依斯建立阿頼耶名非如勝性
轉爲大等種子與果體非一故能依
所依俱生滅故與雜染法㸦相攝藏
亦爲有情執藏爲我故說此識名阿
頼耶巳人見道諸菩薩衆得眞現觀
名爲勝者彼能證解阿頼耶識故
世尊正爲開示或諸菩薩皆名勝者
雖見道前未能證解阿頼耶識而能
信解求彼轉依故亦爲說非諸轉識
有如是義解深密經亦作是說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十四張忠
[17-0530a]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凣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
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
名阿陀那無性有情不能窮底故
說甚深趣寂種性不能通逵故名甚
細是一切法眞實種子緣擊便生轉
識波浪恒無間斷猶如瀑流凡卽無性
愚卽趣寂恐彼於此起分別執墮諸
惡趣障生聖道故我世尊不爲開演
唯第八識有如是相入楞伽經亦作
是說
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
無有間斷時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
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
眼等諸識無如大海恒相續轉起諸
識浪故知別有第八識性此等無量
大乘經中皆別說有此第八識諸大
乘經皆順無我違數取趣棄皆流轉
趣向還滅讃佛法僧毁諸外道表薀
等法遮勝性等樂大乘者許能顯示
無顚倒理契經攝故如増壹等至教
量攝又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十五張忠
[17-0530b]
眞是佛說一先不記故若大乘經佛
滅度後有餘爲壞正法故說何故世
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二
本倶行故大小乘教本來倶行寧知
大乘獨非佛說三非餘境故大乘
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彼
經論中曾所未說設爲彼說亦不信
受故大乘經非非佛說四應極成故
若謂大乘是餘佛說非今佛語則大
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五有無有
故若有大乘卽應信此諸大乘教是
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若無大
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
定無有得成佛義誰出於世說聲聞
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
應正理六能對治故依大乘經勤修
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能正對治
一切煩惱故應信此是佛所說七義
異文故大乘所說意趣甚深不可隨
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語是
故大乘眞是佛說如莊嚴論頌此義言
先不記倶行非餘所行境極成有無有
對治異文故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十六張忠
[17-0530c]
餘部經中亦密意說阿頼耶識有
別自性謂大衆部阿笈摩中密意說
此名根本識是眼識等所依止故譬
如樹根是莖等本非眼等識有如是
義上坐部經分別論者倶密意說此名
有分識有謂三有分是因義唯此恒
遍爲三有因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
薀離第八識無別薀法窮生死際無
間斷時謂無色界諸色間斷無想天
等餘心等滅不相應行離色心等無
別自體巳極成故唯此識名窮生死
薀說一切有部増壹經中亦密意說
此名阿頼耶謂愛阿頼耶樂阿頼耶
欣阿頼耶憙阿頼耶謂阿頼耶識是
貪捻別三世境故立此四名有情執
爲眞自内我乃至未斷恒生愛著故
阿頼耶識是眞愛著處不應執餘五
取薀等謂生一向苦受處者於餘五取
薀不生愛著彼恒猒逆餘五取薀念
我何時當捨此命此衆同分此苦身
心令我自在受快樂故五欲亦非眞
愛著處謂離欲者於五妙欲雖不貪
著而愛我故樂受亦非眞愛著處謂
離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十七張

[17-0531a]
第三靜慮染者雖猒樂受而愛我故
身見亦非眞愛著處謂非無學信無
我者雖於身見不生貪著而於内我
猶生愛故轉識等亦非眞愛著處謂
非無學求滅心者雖猒轉識等而愛
我故色身亦非眞愛著處離色染者
雖猒色身而愛我故不相應行離色
心等無別自體是故亦非眞愛著處
異生有學起我愛時雖於餘薀有愛
非愛而於此識我愛定生故唯此是
眞愛著處由是彼說阿頼耶名定唯
顯此阿頼耶識
巳引聖教當顯正理謂契經說雜染
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爲心若
無此識彼時種心不應有故謂諸轉
識在滅定等有間斷故根境作意善
等類別易脫起故如電光等不堅住
故非可熏習不能時種非染淨種所
集起心此識一類恒無間斷如苣藤
等堅住可熏契當彼經所說心義
若不許有能持種心非但違經亦違
正理謂諸所起染淨品法無所熏故
不熏成種則應所起唐捐其功染淨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十八張忠
[17-0531b]
起時旣無因種應同外道執自然生
色不相應非心性故如聲光等理非
染淨内法所熏豈能持種又彼離識
無實自性寧可執爲内種依止轉識
相應諸心所法如識間斷易脫起故
不自在故非心性故不能持種亦不
受熏故持種心理應別有有說六識
無始時來依根境等前後分位事雖
轉變而類無別是所熏習能持種子
由斯染淨因果皆成何要執有第八
識性彼言無義所以者何執類是實
則同外道許類是假便無勝用應不
能持内法實種又執識類何性所攝
若是善惡應不受熏許有記故猶如
擇滅若是無記善惡心時無無記心
此類應斷非事善惡類可無記別類
必同別事性故又無心位此類定無旣
有間斷性非堅住如何可執持種受
熏又阿羅漢或異生心識類同故應
爲諸染無漏法熏許便有矢又眼等
根或所餘法與眼等識根法類同應
㸦相熏然汝不許故不應執識類受
熏又六識身若事若類前後二念旣成唯識論
卷苐三苐十九張忠
[17-0531c]
不倶有如隔念者非㸦相熏能熏所
熏必倶時故執唯六識倶時轉者由
前理趣旣非所熏故彼亦無能持種
義有執色心自類無間前爲後種因
果義立故先所說爲證不成彼執非
理無熏習故謂彼自類旣無熏習如
何可執前爲後種又間斷者應不更
生二乘無學應無後薀死位色心爲
後種故亦不應執色心展轉㸦爲種
生轉識色等非所熏習前巳說故有
說三世諸法皆有因果感赴無不皆
成何勞執有能持種識然經說心爲
種子者起染淨法勢用强故彼說非
理過去未來非常非現如空花等非
實有故又無作用不可執爲因緣性
故若無能持染淨種識一切因果皆
不得成有執大乘遣相空理爲究竟
者依似比量撥無此識及一切法彼
持違害前所引經知斷證修染淨因
果皆執非實成大邪見外道毁謗染
淨困果亦不謂全無伹執非實故若
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爲捨生
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誰有智者爲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二十張忠
[17-0532a]
除幻敵求石女兒用爲軍旅故應信
有能持種心依之違立染淨因果彼
心卽是此第八識
又契經說有異熟心善惡業感若無
此識彼異熟心不應有故謂眼等識
有間斷故非一切時是業果故如電
光等非異熟心異熟不應斷巳更續
彼命根等無斯事故眼等六識業所
感者猶如聲等非恒續故是異熟生
非眞異熟定應許有眞異熟心酬牽
引業遍而無斷變爲身器作有情依
身器離心理非有故不相應法無實
體故諸轉識等非恒有故若無此心
誰變身器復依何法恒立有情又在
定中或不在定有別思慮無思慮時
理有衆多身受生起此若無者不應
後時身有怡適或復勞損若不恒有
眞異熟心彼位如何有此身受非佛
起餘善心等位必應現起眞異熟
如許起彼時非佛有情故由是恒有
眞異熟心彼心卽是此第八識
又契經說有情流轉五趣四生若無此
識彼趣生體不應有故謂要實有成
唯識論卷苐三苐二十一張忠
[17-0532b]
恒遍無雜彼法可立正實趣生非異
熟法趣生雜乱住此起餘趣生法故
諸異熟色及五識中業所感者不遍
趣生無色界中全無彼故諸生得善
及意識中業所感者雖遍趣生起無
雜乱而不恒有不相應行無實自體
皆不可立正實趣生唯異熟心及彼
心所實恒遍無雜是正實趣生此心
若無生無色界起善等位應非趣生
設許趣生攝諸有漏生無色界起無
漏心應非趣生便違正理勿有前過
及有此失故唯異熟法是正實趣生
由是如來非趣生攝佛無異熟無記
法故亦非界攝非有漏故世尊巳捨
苦集諦故諸戲論種巳永斷故正實
趣生旣唯異熟心及心所彼心心所
離第八識理不得成故知別有此第
八識
又契經說有色根身是有執受若無
此識彼能執受不應有故謂五色根
及彼依處唯現在世是有執受彼定
由有能執受心唯異熟心先業所引
非善染等一類能遍相續執受有色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二十二張忠
[17-0532c]
根身眼等轉識無如是義此言意顯
眼等轉識皆無一類能遍相續執受
自内有色根身非顯能執受唯異熟
心勿諸佛色身無執受故然能執受
有漏色身唯異熟心故作是說謂諸
轉識現緣起故如聲風等彼善染等
非業引故如非擇滅異熟生者非異
熟故非遍依故不相續故如電光等
不能執受有漏色身諸心識言亦攝
心所定相應故如唯識言非諸色根
不相應行可能執受有色根身無所
緣故如虛空等故應別有能執受心
彼心卽是此第八識
又契經說壽煖識三更㸦依持得相
續住若無此識能持壽煖令久住識
不應有故謂諸轉識有間有轉如聲
風等無恒持用不可立爲持壽煖識
唯異熟識無間無轉勝如壽煖有恒
持用故可立爲持壽煖識經說三法
更㸦依持而壽與煖一類相續唯識
不然豈符正理雖說三法更㸦依持
而許唯煖不遍三界何不許識獨有
間轉此於前理非爲過難謂若是處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二十三張忠
[17-0533a]
具有三法無間轉者可恒相持不尒
便無恒相持用前以此理顯三法中
所說識言非詮轉識舉煖不遍豈壞
前理故前所說其理極成又三法中
壽煖二種旣唯有漏故知彼識如壽
與煖定非無漏生無色界起無漏心
尒時何識能持彼壽由此故知有異
熟識一類恒遍能持壽煖彼識卽是
此第八識
又契經說諸有情類受生命終必住
散心非無心定若無此識生死時心
不應有故謂生死時身心惽昧如睡
無夢極悶絕時明了轉識必不現起
又此位中六種轉識行相所緣不可知故如無心位必不現行六種轉識行相所緣有必可知如餘時故眞異熟識極微細故行相所緣倶不可了是引業果一期相續恒無轉變是散有心名生
死心不違正理有說五識此位定無
意識取境或因五識或因他教或定
爲因生位諸因旣不可得故受生位
意識亦無若尒有情生無色界後時
意識應永不生定心必由成唯識論
卷苐三苐二十四張忠
[17-0533b]
散意識引五識他教彼界必無引定散
心無由起故若謂彼定由串習力後
時率尒能現在前彼初生時寕不現
起又欲色界初受生時串習意識亦
應現起若由惽昧初未現前此卽前
因何勞別說有餘部執生死等位別
有一類微細意識行相所緣倶不可
了應知卽是此第八識極
成意識不如是故又將死時由善惡
業下上身分冷觸漸起若無此識彼
事不成轉識不能執受身故眼等五
識各別依故或不行故第六意識不
住身故境不定故遍寄身中恒相續
故不應冷觸由彼漸生唯異熟心由
先業力恒遍相續執受身分捨執受
處冷觸便生壽煖識三不相離故冷
觸起處卽是非情雖變亦緣而不執
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識又
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
二法展轉相依譬如蘆束倶時而轉
若無此識彼識自體不應有故謂彼
經中自作是釋名謂非色四薀色謂
羯邏藍等此二與識相依而住如二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二十五張忠
[17-0533c]
蘆束更㸦爲緣恒俱時轉不相捨離
眼等轉識攝在名中此識若無說誰
爲識亦不可說名中識薀謂五識身
識謂第六羯邏藍時無五識故又諸
轉識有間轉故無力恒時執持名色
寧說恒與名色爲緣故彼識言顯第
八識
成唯識論卷第三
癸夘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成唯識論卷苐三苐二十六張忠
[17-0534a]
成唯識論卷第四忠
護法等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