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20 釋氏通鑑-宋-本覺 (master)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第九
宋括山一菴釋 本覺 編集
明六觀居士 畢延玠 較訂




元宗



癸丑開元元年


菩提流志。譯寶積經。并舊譯。合成一部百二十卷。至
是功畢。流志自是更不譯經。唯專持誦。時修禪觀○
[009-0095b]
七月義淨法師示寂。壽七十九。勑給葬事。淨譯經論
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儀傳等九卷。淨雖
遍番三藏。而偏攻律部。教授學徒○七月。六祖辭徒
眾。歸新州故宅國恩寺。其徒泣曰。師歸當復來否。祖
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師之法眼。何人傳受。祖
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至國恩寺。以八月三日。示眾
曰。吾受忍大師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汝等
信根巳熟。堪任大事。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巳。菩提果自成。即跏趺而逝。壽七十六。廣
州都督韋據。率新韶二郡官吏。迎奉全身。歸曹溪寶
林寺建塔。真身今尚存焉。


甲寅


帝宣問左街僧錄神光法師曰。佛於眾生。有何恩德。
致捨君親妻子。而師事之。說若有理。朕當建立。說若
無理。朕當削除。奏曰。佛於眾生。恩過天地。明踰日月。
德重父母。義越君臣。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
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竝過此乎。光曰。天能
盖不能載。地能載不能盖。日則照晝不照夜。月則照
夜不照晝。父只能生不能養。母只能養不能生。君有
道則臣忠。君無道則臣侫。以此而推。德則不全。佛於
眾生恩則不爾。言盖則四生普覆。論載則六道俱承。
論明則照耀十方。論明則光輝三有。論慈則提拔苦
海。論悲則度脫幽冥。論聖則眾聖中王。論神則六通
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貴賤皆携。唯願陛下回心敬仰。
[009-0095c]
帝悅曰。佛恩如此。非師莫宣。朕願回心。生生敬仰。


乙卯


八月。帝遣禮部郎中張洽。賷詔詣當陽山。起沙門一
行赴闕。有旨安置光泰殿。帝數訪以安國撫民之要。
或謂一行優於憶誦。帝一日命出宮籍示之。行閱畢。
令內侍執本。對帝復之。不差一字。帝驚異。顧謂左右
曰。聖人也。自是頻召咨質佛心之要。行雍容敬沃。聖
眷日隆。天下以帝從之問道。呼為天師舊唐史


丙辰


天竺三藏法師輪波迦羅此云善無畏。至京。帝初夢梵僧
風度[王*十/罩-卓+衣]異。因追𦘕工。授以形段。圖于殿壁。及畏至入
對。帝熟視。乃夢中所見僧也。悚然異之。舘于西明寺。
寧薛諸王。皆降禮欽重舊唐史○嵩岳元珪禪師示寂。
師得法于安國師。壽七十一○宋璟為廣州節度。入
曹溪禮祖塔。誓曰。弟子願畢世。外護大法。祈一祥瑞
表信。言訖。微香襲人。甘雨傾注。璟忻躍賦詩而去。未
幾召入。與姚崇相繼執政。世稱姚宋。為中興賢相云
通論


丁巳


善無畏。譯求聞持法○八月。律師道岸卒。帝制圖形
林光宮○房琯宰桐廬縣。與道士刑和璞出遊。過夏
口村。入佛寺坐古松下。璞使人鑿地。得甕中所藏婁
師德與永禪師書。笑謂琯曰。頗憶此耶。琯因悵然。悟
前生為永禪師也。
[009-0096a]


戊午


天竺沙門勒佉。緬承廬山東林鴈門風範。乃涉遠而
至。一入山。首末六年。常坐不臥。手引禽食。其北嶺佛
駄舍利塔院。置四百餘載。前後居僧皆患水遠。師至
止一年。乃精誠幽感。遂致靈泉泌涌。色白輕美。冬夏
無竭廬山記


己未


庚申


天竺三藏跋日羅菩提此云金剛智至京。有旨迎入大慈
恩寺。廣弘秘教。建曼荼羅。依法作成。皆感靈瑞。一行
禪師。每諮稟之。五月值旱。詔智禱雨。智結壇圖七俱
胝像。約以像開眸即雨。至三日像果開眸。有物自壇
布雲彌空。斯須而雨。帝降詔褒美。


辛酉


釋智嚴。譯修行等經六卷○天竺寶思惟遷寂。壽百
餘歲○四月朝廷以麟德曆不驗。詔禪師一行。改撰
新曆。行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道士刑和璞。謂太史
令尹愔曰。一行其聖人乎。昔洛下閎造太初曆。嘗記
曰。八百年後。當差一日。必有聖人紏正之。今年期差
滿。而一行推數以紏數家之繆。閎言不誣矣。愔亦以
為然。


壬戌


七月旱。帝遣使詔三藏無畏請雨。畏持滿鉢水。以小
刀攪之。誦呪數番。即有物如蚪龍。從鉢矯首水面。畏
[009-0096b]
呪遣之。白氣自鉢騰涌。語詔使曰。速歸。雨即至矣。詔
使馳出。頃刻風雷震電。詔使趨入奏。御衣巾巳透濕
霖雨。彌日而息。又嘗霖霪逾時。詔畏止之。畏揑泥媼
五軀。向之作梵語。若斥罵者。即刻而霽。其神驗類如
此。帝敬之若神。


癸亥十一


金剛智。譯瑜伽念誦法。及七俱胝陀羅尼今在藏○十
月。禪師一行。製黃道儀成。帝自為之銘。詔安武成殿。
以示百官。其儀準圓天之像。具列宿赤道度數。注水
激輪。令其自轉。一晝夜而天運周。外絡二輪。綴以日
月。令得運行。每天東行一周。日西行一度。月行十三
度。以木匱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下。晦明朔望有準。立
木人二於地平。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則自擊
之。其一前置鍾以候辰。至辰則自撞之。皆略施輪軸。
交錯相持。稱其為神功竝舊唐史


甲子十二


菩提流志。隨駕入洛。勑安置長壽寺○善無畏。隨駕
入洛。於大福先寺。譯毗盧遮那蘇息地。羯羅等經。三
部十三卷。竝總持妙門。禪師一行三藏寶月等。參預
其事。畏好禪觀。每勸學者習之○沙門牛雲不慧。詣
五臺山禮文殊。殊現老人身。為钁胸中淤肉。自是卞
悟。為時導師通論○溫州淨居寺尼玄機。景雲中得度。
常習定於平陽大日山石窟中。或者云。嘗與兄宿覺
同參六祖。因著圓明歌。與證道歌。相表裏。後倒立而
[009-0096c]
化。法屬以生死顛倒語呵之。應聲而仆。將葬之夕。風
雷陰黯。若有神物移之。越二日。有自大日來者云。是
夕空中有蕭罄聲。機之柩巳厝是峯上。其徒迎舍利
歸葬于寺。建浮屠。號圓明塔。趙清獻公。立碑載其事
永寧編


乙丑十三


嵩岳破竈墮和尚。隱居嵩山。山有廟甚靈。廟唯安一
竈。祭無虗日。師入廟以杖擊竈云。此泥瓦合成。聖從
何來。靈從何起。又擊三下。竈乃傾破墮落。須臾一青
衣人。設拜師前曰。我本此竈神。久受業報。蒙師說無
生法。得脫此生天。特來禮謝。神再拜而去。少頃徒眾
問師。竈神得何徑旨。便得生天。師曰。我只向伊道是
泥瓦合成。別無道理為伊。眾無語。師良久云會麼。眾
云不會。師曰。本有之性。為什麼不會。眾僧乃禮拜。師
曰。破也墮也。於是其眾皆悟玄旨。


丙寅十四


日本國沙門榮叡等。至楊州。奉僧伽梨十領。其上綴
以山川異物之狀。盖其國主附之。以施中國沙門。時
律師鑒真。受其衣。歎外國人有佛種性。欲往化之。會
叡等勸請。遂附舶而東至日本。彼王枉駕迎勞。舘于
毗盧殿。未幾請真授歸戒。夫人羣臣。皆以次稟授。日
本自是始有律教。


丁卯十五


十一月。三藏菩提流志示寂。春秋一百五十六。前後
[009-0097a]
總譯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卷。自天后長壽中。至京
三十餘年。華嚴寶積等經。皆出其手。帝及公卿。敬之
如生佛。葬日特給鹵簿羽儀。塔于龍門西原。追贈鴻
臚大卿。謚賜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名德之盛。古未
有焉○十一月。禪師一行。沐浴端坐而逝。春秋四十
五。帝哭之哀甚。輟朝三日。停龕三七日。行容貌如生。
帝親製碑。書之于石。出內庫五十萬。建塔銅人原。謚
曰大慧禪師。帝嘗問國祚幾何。有留難否。行曰。鑾輿
有萬里之行。社稷終吉。帝驚問其故。不答。退以小金
合進之曰。至萬里即開。帝一日發合視之。盖當歸少
許。及祿山亂。駕幸成都。至萬里橋忽悟。末幾果歸。昭
宗初封吉王。而唐以昭宗而滅。故云終吉。有里媼素
供行。而媼子坐罪將之刑。媼悲泣請救。行憐之。令弟
子捕生物。得雉豕七。行日藏其一於甕中。為梵語呪
之七日。北斗盡沒。朝廷震驚。太史奏。將有變請禳之。
帝以問行。對曰。此無他。盖妖魔也。凡嗔心壞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若肆赦天下。則妖不能為。帝然之。遂
大赦。媼子由是得免。行日出一豕。則一星現。至七日
而斗復如故。其秘術多此類舊唐史


戊辰十六


詔張說等。編次一行大衍曆施用。三月駕幸溫湯。道
由一行塔所。帝為駐蹕徘徊。令品官詣塔。告以出豫
之意。賜帛五十疋。令蒔塔前松栢。其為聖眷如此本傳


已巳十七
[009-0097b]


燕國公張說薨。說為唐宗臣。為文精壯。尤善釋典。著
般若心經序曰。萬行起於心。心者人之主。三乘歸於
一。一者法之宗。知心無所得是真得。見一無不通是
玄通云云。又製法池院法堂贊曰。是佛虗空相。是法
微妙光。定慧不相離。是僧和合義。人空法亦空。二空
亦復空。住心三空寶。是名三歸處。見若不染色。知若
不取識。是名真實見。亦名解脫知。佛觀離生滅。諸法
等如是。


庚午十八


金剛智。又出曼殊五字心。及觀音瑜伽要○唐朝傳
譯緇素。至是巳有三十七人。所出經律論及傳錄等。
總三百一部二千一百七十卷○沙門智昇。撰開元
釋教錄二十卷。銓次大藏經律論凡五千四十八卷。
自天地玄黃字號。止笙字函。后數十函係傳錄。及唐宋新譯經昇又撰續內典錄一
卷。續譯經圖紀一卷。又續佛道論衡一卷○帝御花
萼樓。召二教偉匠論義。法師道氤。與道士尹謙。對辨
四十往反。謙義負。有旨編所論入藏。題曰開元佛道
論衡。


辛未十九


御注金剛經。頒行天下。


壬申二十


八月。金剛智法師。跏趺而逝。賜謚灌頂國師。救中書
杜鴻漸。撰紀德俾。智初從龍智阿闍梨。傳密教。及來
東土。弟子不空。傳其教。智授以瑜伽五部。及毗盧遮
[009-0097c]
那經。蘇息軌範通論○是歲禪師義福示寂。福得法於
神秀。帝欽重之。在京城傳教二十年。人皆宗仰。有旨
賜號大智禪師。


癸酉二十一


方士張果。有長年秘術。自言數百歲矣。帝召至闕。變
化不測。後懇辭還山。下制賜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
先生。果入常山。後不知所終。


甲戌二十二


長者李通玄。在神福山。造華嚴論。初開元七年。至太
原孟縣高仙奴舘之。齋中三年。遷馬氏古佛堂側。閱
十年。負經書而去。行二十里。偶一虎當塗。長者撫之
曰。吾將著華嚴論。能為擇棲止處否。即以經囊負其
背。隨至神福山原下土龕之前蹲駐。長者乃於龕著
論。每夕口出白光。以代燈燭。有二女子。日長為者汲
泉炷香奉紙墨。每食時輙具淨饌。置長者前。齋畢撒
器而去。如是五載。至長者著論畢。遂滅迹不見本傳


乙亥二十三


三藏無畏示寂。春秋九十九。詔鴻臚丞李現。監護喪
事。全身塔于龍門西山廣化寺。畏本讓國出家。道德
名稱。為天竺之冠。所至講法。必有異相。甞過龍河。一
托駞負經沒水。畏懼失經。遽隨之入水。於是龍王邀
之。入宮講法。為留三宿而出。所載梵夾。不濕一字。其
神異多此類。


丙子二十四
[009-0098a]


三藏不空游西域。博求師匠。增廣其學。於師子國。從
普賢闍梨。求金剛灌頂及大悲胎藏建壇之法。其王
有群象奔逸。不空遽於路坐。象至跪伏。由是舉國神
敬之本傳


丁丑二十五


藥王姓韋名古字老師。疎勒國人。身衣毳袍。腰懸數
百葫蘆。頂戴紗巾。手持蔾杖。常以一黑犬同行。時人
疾患。稍多疼因。師遂發願。普施藥餌。無不痊平。覩之
者便愈。后乃圖形供養。 皇帝敬禮。為藥王菩薩。自
昔曾五度化身。來救貧病。其犬化為黑龍背之。冲天
而去出本草序又神仙傳○丞相宋璟薨。璟素奉佛法。每師曇
一法師。求詢法要。


戊寅二十六


詔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紀年為號。曰開元寺。


已卯二十七


沙門法秀。夢異僧勸置袈裟五百。入終南山。施回向
寺僧。遂造之。至山遍訪。無所謂回向寺者。忽道逢一
僧曰。吾導汝入回向寺。秀隨之入山。二日至深絕處。
唯見雲掩巖洞。乃鑽燧出火。焚香拜之。忽雲開見崖
半有朱門高聳。秀與之而入見。諸僧皆奇偉。出袈裟
遍寺施之。其寺僧擕秀入一空房曰。此唐天子舊居
也。向在此好聲樂。故降為人主。久當復歸。乃授以玉
簫。并袈裟一條。囑曰。持歸獻唐天子。秀還詣闕。表上
所寄袈裟玉簫。帝覽之。因取玉簫調弄。宛如夙御焉
[009-0098b]
通論


庚辰二十八


三月。華嚴李長者。坐化于神福山龕中。先一日出山
辭里人。里人至巳示寂矣。壽九十五。著華嚴論四十
卷。及決疑論。會釋十門玄義。緣生解迷十明等論。十
玄六相百門義海偈贊等。竝傳於世本傳○十二月。青
原行思禪師示寂。師初見六祖。問當何所務。即不落
階級。祖曰。汝曾作什麼。曰聖諦亦不為。祖曰。落何階
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器之。及居青原。
弟子頗眾。得法深者石頭遷傳燈○是歲。京都普寂禪
師示寂。寂事秀禪師。秀薦於則天。得度為沙門。秀歿。
天下奉釋氏者。咸師事之。中宗聞其高行。制令代秀
統其法眾。開元中。有旨。移寂於都城居止。王公士庶
爭來禮謁。及卒。凡士庶曾謁見者。皆制弟子之服。敕
賜號大照禪師。葬日河南尹裴寬及妻子。竝衰麻列
于門徒之次。士庶傾城哭送。市易幾廢舊唐史○是年
法師道氤卒。帝降詔傷悼本紀


辛巳二十九


壬午天寶元


九月。太子詹事嚴挺之卒。挺之自預為墓誌。有曰。以
某月日。葬于大照和尚塔次之西禮也。初挺之師事
大照禪師慧義。深明釋典。及遺命葬大照塔次。示不
忘其德舊唐史


癸未天寶二
[009-0098c]


帝遣中使楊庭光。入司空山。採常春藤。光因詣無相
寺。問本淨禪師佛道之義。師云。若欲求佛。即心是佛。
若欲會道。無心是道。光迴闕以師聞奏。即敕光賷詔
起師。是冬赴京。


甲申三載


正月上元日。召二街名僧。赴內道場。共司空本淨禪
師。闡揚佛理。有遠禪師。問以何為道。師曰。無心是道。
遠曰。道因心有。何得言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名。因
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虗然。窮心既無。道憑何立。二
俱虗妄。總是假名。遠曰。禪師見有身心是道否。曰山
僧身心。本來是道。遠曰。適言無心是道。今言身心本
是。豈不相違。曰無心是道。心泯道無。心道一如。故言
無心是道。身心本來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
是空。道亦窮原無有。如遠者又七人。往復論道。師詞
辨傾注。帝及四眾。莫不稱善而罷五燈○制天下開元
寺。觀鑄金銅御容。冠道冠。衣僧衣。躡儒履。帝自為贊
統紀○南嶽讓禪師示寂。師自曹溪得法。初棲武當。次
來南嶽。居觀音道場。因號觀音大師。參徒雲集。得法
上首馬祖也。元和中。張正甫制碑五燈○徑山國一法
欽禪師。初開元十年。依鶴林素禪師出家。因有省。自
此日用妙密。超放無拘。辦道既久。請遊南方。素曰。乘
流而行。遇徑即止。師禮辭之。至是南至餘杭。東北徑
山。默省素語。乃登崗阜。尋駐錫之地。西過危峰之北
石巖之隈。趺坐石床。有老人。前致敬曰。願捨此居之
[009-0099a]
地。為師駐錫之所。即請師南進。登山絕頂。入五峰之
間。有一大湫。指謂師曰。吾家若去。此湫當漲。留一穴
之水。幸勿堙之。我時來相助。言訖乃隱。於是雲霧晦
冥。風雨驟作。連夜不息。及逗曉雨霽。湫水盡涸。漲沙
遂平。惟一穴尚存。謂之龍井。北峰之陽。復有草庵可
居。師遂安禪於此。四方雲衲。欽慕高道。撥草瞻風。營
巢聚枝。未逾數載。庵居遍於巖谷。名走叢林。道滿天
下。今庵基見在。諸草不生本傳


乙酉四載


召道士吳筠。見大同殿。帝問道要甚重之。而高力士。
素事佛因。短筠於帝。筠乃辭還居茅山。及為文章。深
詆釋氏。議者譏其背向。時浙西觀察陳少游。惡筠所
為。因命法師神邕。著論折之。邕著飜迷論。以訂其妄。
筠論遂廢。給事中竇紹。見邕論歎曰。邕可謂塵外摩
尼論中師子舊史○荷澤神會禪師至京。獨斷祖道。為
南北宗。述頓漸門。著書曰顯宗論。大鑒所傳。自是遂
尊於天下正宗記


丙戌五載


不空三藏。自西域還○五月。制天下度僧尼。竝令祠
部給牒。今謂之祠部者。自是而始。


丁亥六載


詔不空三藏入內。結壇為帝灌頂。賜號智藏國師。時
方士羅思遠。以術得幸。有旨。令與不空驗優劣。他日
會于便殿。思遠持如意。向之言論。次不空就取如意
[009-0099b]
投諸地。命遠舉之。遠饒力不能動。帝擬自取。不空笑
曰。三郎彼如意影耳。即舉手中如意示之。思遠欽服
而罷。不空凡祈禱。必張綉座。手持木神。誦呪擲之。神
自立于座。四眾環視。必見其神目吻瞬動。所禱雖造
化之功可奪也。朝野奉之如佛。


戊子七載


大將軍高力士。於西京作寶壽寺。寺鐘成。力士作齋
以慶之。舉朝畢集。擊鐘一杵。施錢百緡。有樂施者。至
二十杵。少者不減十杵唐史


已丑八載


福州南㵎天王寺上有巨石。是年五月。忽大雷雨。頂
劈輪囷。斬焉中闢。南委地以柹落。北干霄而碣樹。亭
亭厥心。隱出真像。列侍環衛。品覺有序。莊嚴供養。文
物咸秩。異矣哉。盖諸佛。因其不朽之物。憑乎不動之
基。形既長存。法可隨永云歐陽詹記


庚寅九載


給事王維字摩詰。奉佛持戒。喪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母喪。表請以輞川第。施為佛祠唐史○洛陽有巨蛇。出
芒山下。長百餘丈。人觸氣即死。有詔。命不空三藏呪
之。不空驚曰。是將混洛陽為瀦者也。呪之三日而斃
舊唐史五行志


辛卯十載


石頭希遷禪師。參青原得法。自天寶初。來衡山南寺。
寺東有石如臺。乃結庵其上。時號石頭和尚。南嶽鬼
[009-0099c]
神。多顯迹聽法。而師皆與受戒五燈○西域犍那至。


壬辰十一載


潤州鶴林寺徑山大師元素示寂。左補闕李華製碑。
略曰。師菩提位中。六十一夏。父母之生。八十五年。赴
哀位者。可思量否。至有浮江而奠。望寺而哭。十里花
雨。四天香雲。幡幢盖網。光蔽日月。奉全身建塔于黃
鶴山西原。州伯邑宰。執喪師之禮。故齊翰張均梁昇
徐嶠等。皆菩薩戒弟子。道流人望。莫盛於此。弟子甞
聞道於徑山。猶樂正子春之於夫子也。


癸巳十二載


西蕃寇。圍涼州。帝命三藏不空。祈陰兵救之。空誦仁
王密語數番。有神介冑而至。帝親見之。問曰。此何神
也。空曰。北方毗沙門天王長子也。空誦密語遣之。數
日涼州捷報。有神兵至。威武雄盛。賊畏懼卷甲而去。
帝大悅。詔天下軍壘。皆立毗沙門天王祠。


甲午十三載


左溪元朗禪師示寂。初南岳惠聞。悟法華宗旨。以授
惠思。思授智者。智者授灌頂。頂傳縉雲威。威傳東陽
威。朗事東陽。盡傳其道。獨處巖穴三十年。晏坐左溪。
因以為號。春秋八十二。弟子神邕。玄淨。法燈。清辨。湛
然等。數十人。傳其教。補闕李華誌其碑陰。有曰。師一
鬱多羅四十餘載。一尼師壇。終身不易。遠近學者。擁
室填門云本傳○元德秀卒。秀字紫芝。少事母孝。母亡
廬墓側。刺血寫佛經。絕筆感異香芬馥。彌日而息。初
[009-0100a]
兄子襁褓喪母。無資得乳媼。秀自乳之。數日涌流。能
食乃止。及為魯山令。卓然廉潔。房琯每曰。見紫芝眉
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及卒。家唯枕履簟瓢而巳。族
弟元結哭之曰。大夫生六十年。未甞識女色。未甞有
十畆之地。十尺之舍。十歲之童。未甞完布帛而衣。具
五味而飡。吾哀之。以誡荒婬貪侫綺紈梁肉之徒耳舊唐史


乙未十四載 十一月祿山反陷東京


肅宗



丙申至德元載


六月。祿山陷長安。明皇幸蜀。時有守臣。與祿山偕反
者。曾為閬守。有𦘕像在路次。明皇以劒斬像首。其人
在陜西。其首忽墮于地○明皇甞問一行。國祚何難。
行進金合祝。至萬里即開。常曾發視。乃當歸少許。及
是車駕至成都。渡萬里橋。忽悟當歸之讖。於是洗然
忘憂云○七月。肅宗即位。靈武。旬日諸鎮兵至。乃以
房琯為相兼元帥。時寇難方剡。或言。宜憑福祐。帝納
之。引沙門百餘入行宮。結道場。朝夕諷唄。帝一夕夢
沙門身金色。誦寶勝如來名。以問左右。或對。賀闌谷
有僧名無漏。常誦此佛。頗有神異。帝召無漏。固辭不
赴。尋救郭子儀諭旨。無漏乃見于行在。帝悅曰。真夢
中所見僧也。而三藏不空。亦見于行宮。帝併留之。託
以祈讓通論○溫州龍泉山。無著大師。居山南。一日卜
遷。忽電電晦冥。有龍見山下張白家。無著因請捨田
建寺。而白欲輸其直。逮夜天雨錢二十萬以市之。遂
[009-0100b]
建院郡上其事。賜名龍泉院永寧編


丁酉二載


正月。祿山子慶緒。弑祿山自立。九月破慶緒復京師。
十月帝歸京師。十二月 太上皇至自西蜀○是歲
華嚴疏主澄觀法師。得度具戒。即以十事自勵曰。體
不捐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經。
性不染情礙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脇不觸居士之
榻。目不析非儀之綵。舌不味過午之餚。手不釋圓明
之珠。宿不離衣鉢之側。從牛頭忠禪師。徑山欽禪師。
問西來宗旨。授華嚴圓教於詵禪師。


戊戌乾元元年


僧無漏。立化于禁中。足去地尺許。左右以聞。帝驚異。
降蹕臨視。得遺表□歸葬臼谷。有旨護迭臼居建塔。
至懷遠縣。輒舉不□□□□泥塑全身留之下院○
帝於禁中。立內道場。講誦贊唄甚嚴。宰相張鎬諫曰。
願 陛下以無為為心。不以小乘擾聖慮。帝不納。尋
敕五嶽各建寺。選高行沙門主之。聽白衣能誦經五
百紙者度為僧。或納錢百緡。請牒剃度。亦賜明經出
身。及兩京平。又於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萬餘人。進
納自此而始。


已亥二年


三月。詔天下諸州。各置放生池。十月。昇州剌史顏真
卿。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銘。其序有云。我皇舉天下
以為池。罄域中而蒙福。乘陀羅尼加持之力。竭煩惱
[009-0100c]
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倣髴云云本傳


庚子上元元年


上遣使詣曹溪。迎六祖衣鉢。入內供養一云乾元元年○荷
澤神會禪師示寂。敕建塔院。賜號真宗般若。


辛丑二年


正月。帝不豫。皇后張氏。剌血寫佛經。百僚於諸寺齋
唐史○詔南陽慧忠禪師赴闕。詔書略云。朕聞。調御
上乘。久安中土。大雄付囑。實在朕躬。思與道安。弘宣
祕典。廣資福潤。以及大千。傳罔象之玄珠。拔沉迷之
毒箭。良緣斯在。勿以為勞。杖錫而來。京師非遠。齋心
巳久。速副朕懷。春寒師得安否。遣此旨不多及。初忠
自受曹溪心印。居南陽四十年。不下山門。及是赴詔。
初安置千福寺。帝每召入禁中問道。帝一日齋沐。致
十問於師。一曰見性後用布施作福否。忠對無相而
施。合見性。二曰作何行業合此道。忠答無功而□合
此道。三曰或有病難。將何修行抵擬。忠對了業本空。
得不動轉。四曰臨終時何得自在。忠以努力自信道
為對。五曰煩惱起時。將何止息。忠以本心湛然。煩惱
回歸妙用為對。六曰見性後用念佛。求生淨土否。忠
對性即是佛。性即淨土。七曰捨此陰了。當生何處。忠
以無捨無生自在生為對。八曰臨終時有花臺寶座
來迎。可赴否。忠以不取相為對。九曰作麼生得神通
似佛國。忠以見性如貧得寶。如民得王為對。十曰只
依此本性修。定得作佛否。忠對定得作佛。佛亦無相
[009-0101a]
無得。乃為真得。此十對皆廣有其辭。今約科目為對
耳。帝由是凝心玄旨帝有問十身調御。及無諍三昧等。緣見五燈


壬寅寶應元年


四月。楚州龍興寺尼真如。恍若有人接之昇天。見天
帝授以十三寶。謂真如曰。中國有灾。宜以第二寶鎮
之。楚州刺史崔侁。奉表獻于朝。一曰玄黃天符。二玉
雞。三穀璧。四王母環。五碧色寶。六如意珠。七紅靺鞨
八琅玕珠。九玉玦。十玉印。十一桑鈎。十二雷斧。十三
失名。帝覽之大悅。名曰定國寶。帝以獻自楚州。即太
子所封之國。又聞中原宜以第二寶鎮之。遂詔太子
攝政事。大赦改元舊史○五月。太上皇崩。帝衷慟致疾。
相距十四日而崩。代宗即位。


代宗



癸卯廣德元年


十一月。吐蕃陷京師。帝奔陜。郭子儀兵至。敗吐蕃復
京師。帝在華陰。五臺文殊菩薩見帝。納以秘語。十二
月。帝歸京。詔修五臺文殊殿。鑄銅為瓦。塗以黃金。費
億萬計。


甲辰二年


詔內道場。選三百僧。百人為番。出入乘馬。常講誦仁
王般若經○帝迎忠國師。住光宅精藍。


乙巳永泰元


始上好祠祀。未甚重佛。元載王縉杜鴻漸為相。三人
皆好佛。縉尤甚。不食葷血。與鴻漸造寺無窮。上甞問
[009-0101b]
以佛言報應。果為有無。王縉奏曰。國家運祚靈長。非
宿植福業。何以致之。福業巳定。雖時有小災。終不能
為害。所以祿山思明。毒流方煽。而皆有子禍。僕固懷
恩稱兵。內侮出門。病死回紇。吐蕃大舉深入。不戰而
退。此皆非人力所及。豈得言無報應也。上由是深信
之。載等每侍。上從容多談佛事。由是宮中祀佛。梵唄
齋熏無少懈。群臣承風旨。四方之民。皆相化矣○詔
天下官司。無得箠辱僧尼○禁中講誦仁王經○詔
命不空三藏。重譯仁王經舊本○五月。帝夢六祖請
衣鉢歸曹溪。遣中使送還○九月。鑄金銅佛像於光
順門。率百僚拜祀○十月。吐蕃寇逼京師。內出仁王
經二輦。送西明諸寺講之。寇平○十一月。詔法師良
賁。造新仁王經疏。疏成。賁以表進呈。帝稱善。


丙午大曆元


七月壬午。作盂蘭盆會于禁中。設高祖太宗巳下七
聖位。建巨幡。各以帝號標其上。自大廟迎入內道場。
鐃吹鼓舞。旌𣄢燭天。是日立仗百僚。於光順門。迎拜
導從。自是歲以為常。癸未太廟二室生靈芝。帝賦詩
美之百僚皆。和。


丁未二年


七月。魚朝恩奏以先所賜庄。為章敬寺。以資章敬太
后冥福。窮壯極麗。費逾萬億。進士高郢兩上書。皆寢
不報○是月。宰相杜鴻漸。出撫巴蜀。至益州。遣使詣
白崖山。請無住禪師入城。問法曰。弟子聞金和尚說。
[009-0101c]
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未審是一是三。無住曰。無
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然一心不生。則具戒定
慧。非一非三也。時聞鵶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與不
聞。非關聞性。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
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
免聲塵流轉。乃至色香味觸。亦復如之。公與僚屬。喜
躍稱善。公又問。何謂識心見性。答曰。一切人隨念流
浪。盖為不識真心。不見本性。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
念滅亦不依寂。不定不亂。平常自在。觸目皆如。無非
見性也。鴻漸由是棲心禪悅五燈


戊申三年


詔不空三藏。於興善寺立道場。命近侍大臣及諸鎮
將帥。悉授灌頂。帝親為不空敘官。特進鴻臚卿 ○
帝召忠國師入內。引太白山人見之。帝曰。此人頗有
見解。請師驗之。忠曰。汝蘊何能。山人曰。忝識山識地
識字善筭。曰山人所居之山。是雄山雌山。山人茫然
不能對。忠指殿上地問。此是何地。曰容弟子筭方知。
忠於地上畫一畫云此甚字。曰一字。忠云。土上一畫
是王字。何謂一字耶。忠又云。筭三七是多少。曰國師
玩弟子。三七豈非二十一。忠云。却是山人弄貧道。三
七是十。何謂二十一。復問更有何能。曰弟子縱有能。
亦不敢向國師開口。忠曰。縱汝有能。亦俱未是。忠乃
謂帝曰。問山不識山。問地不識地。問字不識字。問筭
不解筭。陛下何處得此幪漢來。帝謂山人曰。朕有國
[009-0102a]
位。不足為寶。師乃國寶也。山人曰。陛下真識寶者矣
○是歲。詔徑山道欽禪師。詔書云。朕聞。江左有蘊道
禪人。德性氷霜。淨行林野。朕虗心瞻企。渴仰懸懸。有
感必通。國亦大慶。願和尚遠降中天。盡朕歸向。不違
願力。應物現形。今特詔迎。速副朕懷。春寒師得安否。
遣此旨不多及。師赴詔至闕。帝親加瞻禮慰問。從容
因曰。朕聞。徑山神龍。獻湫為寶坊。非師道德。莫能如
此。師一日在內庭。見帝起立。帝曰。師何必見朕起身。
師曰。陛下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賜號國一
禪師本錄


已酉四年


帝甞在便殿。指魚朝恩。謂忠國師曰。朝恩亦解些子
佛法。朝恩即問國師曰。何是無明。無明從何起。師曰。
佛法衰相今現。帝曰何也。師曰。奴也解問佛法。豈非
衰相現。朝恩色怒。師曰。即此是無明。無明從此起。朝
恩復曰。有人言。師今是佛。得否。師曰。有人言。汝是天
子。果否。恩伏地曰死罪。朝恩實非天子。師曰。我不是
佛。恩曰。師應長作凡夫。無成佛時耶。師曰。我向後必
當作佛。我若作佛。不名慧忠。汝向後若作天子。改却
姓莫不姓魚否。朝恩仍伏地曰死罪。朝恩此去。實不
敢向師論佛法。忠謂帝曰。幾怕殺此奴通論○徑山欽
禪師。力請歸山○江西道一禪師。說法于豫章開元
寺。時號馬祖○牛頭慧忠禪師示寂。師平生一衲不
易。器用唯一鐺。甞有供僧穀二廩。盜者窺伺。虎為守
[009-0102b]
之。縣令張遜入山頂謁問。師有何徒弟。曰有三五人。
師敲床三下。有三虎哮吼而出。遜驚怖而退。及移居
莊嚴寺。將建法堂築墓。有二神人。定其四角。潛資夜
役。不日而成。由是學徒雲集。至是將終。石室前掛鐺
樹。掛衣藤。無故枯死。師集眾布薩訖。淨髮浴身。怡然
坐化五燈


庚戌五年


西域大耳三藏至京。自云得他心通。帝請忠國師試
驗。忠曰。汝道老僧今在甚處。耳云。和尚是國師。何得
往天津橋。看弄猢猻。忠又問。今在甚處。耳云。國師何
得去西川看競渡。忠又問。今在何處。耳良久罔知去
處。忠叱云。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三藏不空
示疾。以表辭帝。詔遣內使勞問。就加開府儀同三司
蕭國公。空辭讓數四。帝不允。六月癸未。沐浴更衣。吉
祥安臥而寂。帝輟朝三日。贈司空。追謚大辨正廣智
三藏和尚。荼毗日。詔遣中謁者。賷祝文祖祭。睿詞深
切。禮冠群倫此出碑傳。而通鑑載師卒於九年


辛亥六年


淮南節度使張廷賞。狀舒州三祖僧粲大師行實。請
謚于朝。四月。賜謚鏡智禪師。塔曰覺寂○九月。詔以
不空三藏舍利。起塔于舊居寺。御史嚴郢。撰紀德碑。
略曰。和尚西域人也。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皆為灌頂
國師。僧夏五十。享年七十。譯經一百三十六卷。自金
剛薩埵。於毗盧佛前。受瑜伽上乘義。傳於龍猛。猛傳
[009-0102c]
於龍智闍黎。智傳金剛智闍黎。金剛智。東來傳於不
空。凡六葉矣。不空傳於惠朗等。天下謂之密教○十
二月。越州律師曇一示滅。師慧辨該愽。大弘律教。陸
象先李邕等名士。皆為莫逆之友。


壬子七年


顏魯公真卿。撰撫州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略曰。州
有謝靈運番經臺。尚書魏公。奏為寶應寺。請惠欽律
師登壇。董木鐸焉。遠近駿奔道場側塞。像法於變。皆
欽化道之力焉。


癸丑八年


西域沙門純陀至京。時年六百餘歲。帝召見。問以養
生之術。甚蒙咨挹○杜鴻漸以疾辭宰相。釋位三日
而薨。臨終儼朝服。加僧伽棃。剃鬚髮而逝。遺命依沙
門法葬舊史


甲寅九年


道士史華。以術得幸。因請立刃梯與沙門角法。有旨。
兩街選僧。克日較勝負。沙門崇惠。常誦楞嚴呪。表請
挫之。帝率百僚臨觀。史華履刃梯而上。命惠登之。惠
躡刃而昇。往復無傷。惠乘勝。命聚薪於庭舉烈焰。惠
入火聚。呼華入。華慚汗不敢正視。帝大悅而罷。賜崇
惠。號護國三藏佛道論衡○沙門圓澤。與隱士李源厚善。
相率游峨嵋。澤欲由長安往。源欲自荊州往。遂自荊
州。舟次南浦。見錦襠婦汲水。澤泣曰。所不欲由此者
為是。源驚問故。澤曰。婦人孕三稔矣。遲吾為之子。不
[009-0103a]
逢則巳。今逢無可逃者。我生三日。願公臨顧。以一笑
為信。後十三年。於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吾以
三生為比丘。居湘西之嶽麓寺。有巨石林間。當習禪
為上。澤亡。婦乳三日。源往視之。兒果笑。後如期至吳
赴。約於葛洪井畔。聞牧童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
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源曰。澤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然世緣未盡。且勿
相近。惟勤修不惰。乃復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
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巳遍。却回煙棹上
瞿塘。遂隱不見。


乙卯十年


忠國師將去世。入辭代宗。帝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
所記。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請師塔樣。
忠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忠曰。吾有侍者應真真后住耽
源也。却知此事。以十二月九日。右脇而寂。弟子奉全身

建塔。賜謚大證禪師。帝尋召應真入內。舉前語問之。
真良久曰。聖上會麼。帝曰不會。真述偈曰。湘之南潭
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舡。琉璃殿上
無知識。


丙辰十一年


衛州別駕周伯玉。常持金剛經。忽見梵僧。玉問是誰。
曰我是須菩提。為汝誦經數年。不斷肉食。汝若志心
求佛。必須斷肉。伯玉自此斷肉蔬食。轉加誦持證驗賦


丁巳十二年
[009-0103b]


華嚴疏主澄觀。字大休。初大曆三年。詔入內。與三藏
不空。譯經為潤文。大德既而辭。入五臺山大華嚴寺。
覃思華嚴。博覽異學。


戊午十三年


詔兩京律師。詳定新舊律條列持犯。頒行天下○時
禪化大行。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竝湊
二大士之門。


己未十四年


天柱山崇慧禪師。初得法初牛頭威。僧問達磨未來
此土。有佛法否。曰未來且置。即今事作麼生。又曰他
家來大似賣卜漢相似。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才
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是年示寂。肉身不壞。數
百年猶在○五月帝崩。德宗即位。


德宗



庚申建中元


鄧隱峰禪師。因燒浴燒殺一僧。一日揭天窻呼曰。還
我命來。師云。爾生耶死耶。僧曰死也。師云。爾既死巳。
覔命者誰。僧謝曰。我巳得無生忍。乃不見。


辛酉二年


大梅常禪師。自見馬祖後。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
聞令一僧去問。見馬師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師曰。馬
師道即心是佛。便向這裏住。僧云。馬師近日佛法又
別。又道非心非佛。師云。這老漢。惑人未有了日。任爾
非心非佛。我只即心是佛。僧回舉似祖。祖云梅子熟
[009-0103c]
也。


壬戌三年


德宗。遣使召懶瓚。瓚方撥牛糞火。尋煨芋食之。寒涕垂膺未甞答。使者且勸拭涕。瓚曰。我豈有工夫。為俗人拭
涕耶。竟不能致而去○自咏云。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欒坐。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又題其像曰。糞火伹知黃
美。銀鈎那識紫泥新。尚無心緒收寒涕。豈有工夫問俗人


癸亥四年


十月。朱泚兵反。僣國號秦。帝幸奉天○澄觀法師。著
華嚴疏。以信解行證。分華嚴為四大科。凡歷四年而
文成。


甲子興元元


五月復京師。七月帝還京○南岳明瓚禪師。初隱居
上封。宰相李泌。乾元中入衡岳謁之。瓚誦經。泌曰。將
非避隱者。有雲霄意乎。瓚唾之曰。莫相賊。泌色不為
動。瓚久之見泌。立候不懈。乃曰飯未。泌曰未也。瓚撥
火出芋食。泌與語久之辭去。瓚撫其背曰。好做十年
宰相。至是泌用事。為帝言其高行。有詔徵之。使者至
石窟。宣麻命曰。尊者起謝恩。瓚閉目盤足凝坐。略不
以介意。使者不之迫。回奏其事。帝咨美之數四不巳。
瓚甞著歌。略曰。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
枕頭。生死無慮。更復何憂五燈○荊溪湛然禪師示寂。
翰林梁肅。題其碑陰曰。聖人不興。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付灌頂。再世而至左溪。明道若昧。待公
而發。乘此寶乘。煥然中興。其受業身通者。三十有九
人。而縉紳先生。高位崇名。屈體受教者數十。師嚴道
[009-0104a]
尊。遐邇歸仁。自非命世亞聖。曷以臻此。


乙丑正元元


居士龐蘊字道玄。世習儒業。父為衡陽刺史。卒于任
遂家焉。居士自幼敏悟。節槩高潔。每混俗和光。甞以
舡載家珍數萬。沉于洞庭之淵。人問居士何不布施
不造寺。士曰。自無始來。由為因果相牽。不得解脫。自
是生涯澹如也。有男名耕穫。女名靈照。日鬻笊籬於
市以自活。居士是年始謁石頭和尚。忘言妙契。一日
石頭問。日用事作麼生。士呈頌曰。日用事無別。唯吾
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溪山
絕點埃。神通兼妙用。運水與搬柴。石頭然之。後之江
西。參馬祖。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祖曰。待汝
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大悟。自是機辨諸
方莫能禦矣。


丙寅二年


五月。詔律師道澄入宮。為妃嬪內侍授戒。賜號大圓
律師。制諸寺宣講。復作蘭盆會○翰林梁肅。修天台
止觀論成。著止觀統例。略曰。止觀者。導萬化之理。而
復於實際者也。物之不能復者。昏與動也。照昏謂之
明。駐動謂之靜。明靜止觀之體也。在因謂之止觀。在
果謂之智定。使其動而能靜。靜而能明。因相待以成
法。即絕待以照本也。噫止觀其救世明道之書乎。非
聖智超絕。其孰能知乎。若凡夫生滅心行。三惑浩然。
於言說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猶醯雞而說大鵬。夏虫
[009-0104b]
之議層氷。其不可見明矣。


丁卯三年


法師澄觀。華嚴疏成。初為眾講之。感景雲凝停講堂
前之空中。又為僧叡等。著隨疏演義四十卷。隨文手
鏡百卷。


戊辰四年京師地震三十六番


詔迎岐州無憂王寺佛指骨。入禁中供養○三月。江
西馬祖道一大師示寂。臨終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
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門弟子奉靈骨舍
利。建道場于石門。相國權德輿為之碑。宣宗賜謚大
寂禪師。得法弟子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轉化
無窮。禪宗至此大盛于世。


己巳五年


十月。遣中使賷詔迎澄觀法師赴闕○徑山國一欽
禪師。居龍興寺。是年帝遣中使勞問○五洩靈默禪
師。初參石頭。遷出門還曰。從生至老。只是這个。師大
悟。棲止久之。自貞元初。入天台。住白沙道場。復居五
洩。


庚午六年


十二月。石頭希遷禪師示寂。壽九十一。謚無際大師。
師初閱肇論云。會萬物為巳者。其唯聖人乎。遂豁然
曰。聖人無巳。靡所不巳。因著參同契。其辭略曰。竺土
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事存凾蓋合。理應箭鋒拄。承言
須會宗。勿自立規矩。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進步
[009-0104c]
非遠近。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虗度五燈
惟惲禪師。初參馬祖得心要。至是行化於吳越。


辛未七年


六月。帝幸章敬寺觀譯經。帝賦詩。太子群臣皆和○
處州西堂藏禪師。參馬祖得法。祖有藏頭白之語。至
是眾請開堂。


壬申八年


十二月。徑山國一欽禪師示寂。賜謚大覺禪師。壽九
十二。憲宗元和十年。敕賜石碑行狀。比部崔元翰撰
○惟惲禪師至鄱陽。山神求受八戒。


癸酉九年


龐居士。自見馬祖諸師之後。放曠自如。游止襄漢。山
林城市不定所居。女靈照常隨之。士有偈曰。心如境
亦如。無實亦無虗。有亦不管。無亦不拘。不是聖賢。了
事凡夫。


甲戌十年


釋皎然名晝一作字。有逸才。為顏魯公于頔吳季德諸公
所敬。陸羽至。則清談終日。天下士夫服其標致。然恥
以文章名世。甞嘆曰。使有宣尼之愽識。胥臣之多聞。
終日目前矜道修義。適足以擾真性。豈若松巖雲月
禪坐相偶。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吾將入杼山矣。
於是裒所著詩文火之。後中丞李洪剌湖州。枉駕訪
晝。請及詩文。曰貧道役筆硯。二十餘年。一無所得。冥
搜物累。徒起我人。今棄之久矣。洪搜之民間。僅得十
[009-0105a]
卷。晝沒。相國于頔序之進于朝。德宗詔藏祕閣。


乙亥十一年


律師靈徹字源澄。居越州雲門寺。一時公卿負才望。
若劉長卿嚴維皇甫曾。皆投剌結友。澈詩與皎然僧
標齊名。著律宗行源二十一卷。初澈游京師。名聞輦
轂。緇流嫉其盛。造飛語浸誣。得罪徒汀州。入會稽。遂
終老於吳越。相國權德輿。曾作序餞之。有觀其容鑒
其詞知其心。不待境靜而靜之語○陸德輿。又與玄
禪師厚善。玄歸天竺。德輿以序餞之。略曰。桑門患為
外見所雜。既得之患。為內見所縛。今玄公翛然二見
之間。不外不內。冥夫至妙。且以勾吳山水之絕境。天
竺又經行之淨界。振錫而往。其心浩然。蓋隨緣生興。
觸物成化。而不為外塵所引也。


丙子十二年


西嶺。吳中士夫。雅與之游。如李吉甫韓皇孟簡輩。皆
與結西外交。吳人語曰。杭之標摩雲霄。越之澈洞氷
雪。霅川書記清秀。景陵陸羽見標。稱之曰。日月雲霞。
吾知為天標。山川草木。吾知為地標。推能歸美。吾知
為德標。閑居趣寂。得非名實在公乎。杭人尊之而不
名。呼西嶺和尚○時天皇道悟禪師。初居荊州當陽
柴紫山。學徒依附。駕肩接迹。都人士女。嚮風而至。連
師迎入城郡。遂居天皇。時江陵尹僕射裴公。問法勤
至。師素不迎送。客無貴賤。皆坐而揖之。裴公愈加歸
向。由是石頭法道。盛于此席。
[009-0105b]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