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20 釋氏通鑑-宋-本覺 (master)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第七
宋括山一菴釋 本覺 編集
明羼提居士 畢熈志 較訂



姓李。都長安。傳二十一主。凡二百
九十年。禪于後梁。


高祖神堯太武皇帝


| 戊寅武德元 |越王侗 |李密 |竇建德 |蕭銑 |李軌 |薛舉 |定掦劉武周 |
李子通 |林士弘 |


五月高祖即位。乃於朱雀門南衢之上。普建道場。設
無遮大會○六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於太極殿。七
日行道。散席之日。設千僧齋辨正論○皇運之始。天步
猶艱。薛舉直指於豳岐。王充擁甲於河洛。自餘偏裨。
蜂飛蝟峙。國家守本。銳意誅除。然於佛教崇敬彌篤。
雖末年順傅奕之請。下沙汰之詔。實志在護持。及建
成之變。而即停其詔。初何傷焉內典錄
| 己卯武德二 |王世充殺侗僣位 | | | |唐滅之 |梁王梁師都 |定掦 | | |


四祖道信大師。說法于螺川統紀○鄭御史鄭頲。弃官
為僧。世充怒而斬之。臨終詩曰。幻生還幻滅。大幻莫
過身。安心自有處。求人無有人僧傳
| 庚辰武德三 | | | |梁王 |滅定掦 | | |


帝初造靈仙寺庶子李百藥製碑。又造會昌寺。勝業寺。慈悲
寺。證果寺。集仙尼寺。造像書經備修淨福。又捨舊第。
為興聖寺。并州造義興寺。竝堂宇輪奐。像設嚴華。又
為太祖元皇帝。元貞太后。造旃檀等身像三軀。於慈
[007-0074c]
悲寺供養辨正論○帝制十大德。統舉僧尼。
| 辛巳武德四 |滅鄭 |滅夏 |滅梁 |梁王 | | |


六月。有太史令傅弈。先是黃巾深忌佛法。上廢佛法
事十有一條云。釋經誕妄。言妖事隱。損國破家。未聞
益世。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凡是沙門。放歸桑梓。則
還淳返朴。李孔之化行焉。疏奏。帝雖信佛。而無果斷。
乃下詔問曰。棄父母之鬚髮。去君臣之章服。有何利
益。幸請釋之。有釋法琳。即陳對曰。琳聞至道絕言。豈
九流能辨。法身無像。非十翼所詮。但四趣茫茫。漂淪
欲海。三界蠢蠢。顛墜邪山。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
不出。大聖為之興世。至人所以降靈。遂開解脫之門。
示以安隱之路。中天王種。辭恩愛以出家。東夏貴遊。
厭榮華而入道。於是毀形以成其志。故弃鬚髮美容。
變俗以會其道。故去君臣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內懷
其孝。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澤被冤親。以成大順。祐
沾幽顯。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語故為益。下凡之
類。背聖教故為損。此其大略也。傅氏所奏。有司不行。
弈乃多寫表狀。流布遠近。琳乃著破邪論二卷。用擬
傅詞。盡析其謬。朝野咸誦之。琳又上啟儲后諸王及
公卿侯伯等。故弈奏狀因之遂寢釋教錄
| 壬午武德五 |滅梁 |滅楚 |漢東劉黑闥 | |


釋法運。常修禪觀。誦七佛呪。救護皆應。社廟鬼神。悉
參歸戒。至是化往本傳○李大安。被殺死。夢佛像摩其
刀瘡。即獲復生珠林
[007-0075a]
| 癸未武德六 |高□道 |杜伏威 |


時釋慧琳。言事多驗。常供養塑像。忽生鬚三十六。曾
為人呪病得差。病者令女賷裙以施。女留衣而送直。
琳遙見曰。但將裙來。我不要錢。女驚其聖僧傳
| 甲申武德七 |滅漢 |滅吳  天下一統 |


四祖遷住淮西破頭山。攝五祖弘忍出家。初有道者。
在蘄州西山栽松。四祖曰。吾欲傳法。汝巳年邁。汝若
再來。吾尚遲汝。道者遂諾。乃往黃梅縣。周家女子托
生。女子初在溪畔浣衣。道者告欲寄寓。女有許諾之
意。歸而有孕。父母惡而逐之。女無所歸。傭紡里中。巳
而生一子。以為不祥。因拋於水中。明日見之。泝流而
上。遂舉養之。隨母乞食。至七歲。四祖出逢之。喜而問
曰。子何姓。曰姓即有。不是常姓。曰是何姓。曰是佛性。
曰汝無姓邪。曰性空故。祖知其不昧。乃求於其母。携
歸出家五燈○禪師僧定卒。師初感風癘。禪坐數年。所
苦忽消。身首圓淨。眉長數寸。乃成奇相本傳


乙酉武德八


二月。帝釋奠於國學堂。置三座擬敘三宗。召三教學
者雲集。釋慧乘登座。高張義網。王臣悅服。又道士言。
道能生佛。佛由道成。乘曰。佛出周初。聃生周末。相去
三十許王。所經三百餘載。豈有昭王時佛。而退求敬
王時道哉。道士曰。靈寶經。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鬱
勃洞虗之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也。乘曰。五帝
之前。未聞天尊之道。三王之季。始有老聃之名。漢景
[007-0075b]
巳還。方興道學。窮今討古。道者為誰。案周易一陰一
陽之謂道。此理數之道。何能生佛。豈有頭戴金冠。身
披黃褐。𩯭垂紫髮。手執玉璋。別號天尊。居大羅之上。
獨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詳。經史之所不
載。大羅既烏有之說。玉京本亡是之談。謬之甚矣。言
畢下座。舉朝屬目。道士一眾。默然而退舊史及僧傳


丙戌武德九


傅氏毀佛不愜其情。重施密譖。搆扇黃巾。用為黨類。
道士李仲卿。上十異九迷論。道士劉進喜。上顯正論。
皆貶量佛聖。眩惑君心。至是弈前後七上疏。請除釋
氏。帝春秋高。而優柔無斷。四月帝以其疏。付群臣雜
議。大臣皆言。佛法興自累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
無廢弃。獨太僕卿張道源附奕。稱其奏合理。宰相蕭
瑀。庭斥奕曰。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人者無法。請
寘嚴刑。奕曰。禮本於事親。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瑀
非出於空桑。而返尊無父之教。臣聞非孝者無親。瑀
之謂矣。瑀合掌曰。地獄正為此人設也唐史○帝復以
奕疏。頒示諸僧。時釋明槩。乃作決破傅奕謗佛毀僧
事八條。釋法琳。又著十喻九箴。破李仲卿十異九迷
之謬。門下典儀李師政。著內德論三篇。皆陳佛化之
益○時傅奕云云未決。及諸僧著論。合李黃門內德
論。同進于朝。帝由是悟。奕等譽道毀佛。為協私大臣。
不獲巳。遂兼汰二教之濫者。而見施行焉○五月辛
巳。詔曰。釋迦闡教清淨為先。遠離塵垢。除去貪欲。所
[007-0075c]
以弘宣勝業。修植善根。開導愚迷。津梁庶品。是以敷
演經教。撿括學徒。調伏身心。捨諸染著。自大覺遷謝。
道法流行。末代陵遲。漸以虧濫。乃有猥賤之侶。規自
尊高。游墮之民。苟避徭役。妄為剃落。託號出家。嗜欲
無厭。營求不巳。事同編戶。迹等齊人。進違戒律之文。
退無禮典之訓。每罹憲網。自蹈重刑。瀆玷真如。虧損
妙法。譬夫稂莠有穢嘉苗。類若淤泥泥乎清水。又伽
藍之地。本曰淨居。近代以來。多立寺舍。不求閑曠之
地。唯趨喧雜之方。徒長輕薄之心。有虧崇敬之義。且
老氏垂化。本貴冲虗。養志無為。遺情物外。全真守一。
是謂玄門。驅馳世務。尤乖宗旨。朕膺期御宇。興隆教
法。志思利益。情在護持。欲使玉石區分。薰蕕有辨。長
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諸僧尼道士
女冠。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竝令就大寺觀居止。供
給衣食。不令乏短。其不能精進無行業。弗堪供養者。
悉令罷道。各還桑梓。所司明為條式。務依教法。違制
之坐。悉宜停斷。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其餘天下諸
州。各留一所。餘悉毀之○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世民。
以府兵平內難。高祖乃以秦王。為皇太子。付以軍國
政事。癸亥大赦天下。停前沙汰二教詔○八月甲子。
高祖遜于位。稱太上。皇太子即位。是為太宗舊唐史○僧祖
琇論曰。傅弈毀黷釋氏之疏。當時正議大臣皆鄙其說。獨內官張道源。稱其合理。高祖雖曰聽之。及觀其詔。始
終皆推美吾道。特汰去偽濫。有虧大教者耳。令下閱月。而太宗昇儲位。即停其詔。天意人事。良有以夫

○其李師政。著內德論并序。略曰。若夫十力調御。運
[007-0076a]
法舟於苦海。三乘汲引。坦夷途於火宅。勸善進德之
廣。六經所不逮。戒惡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窮神
知化。其言宏大而可驚。去惑絕塵。厥軌清邈而難蹈。
華夷士庶。朝野文儒。各附所安。鮮味斯道。自非研精
以考真妄。沉思而察苦空。無以立匪石之信根。去若
亡之疑蓋。或謂。三王無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政虐。
損化由於奉佛。益國在於廢僧。苟明偏見。未申通理。
博考興亡。足證浮偽。何則。亡秦者。胡亥時無佛而土
崩。興佛者。漢明世有僧而國治。周除佛寺。而天元之
祚未永。隋弘釋教。而開皇之令無虞。盛衰由布政。治
亂在庶官。歸咎佛僧。實非通論。且佛惟弘善。不長惡
於臣民。戒本防非。何損治于家國。若人人守善。家家
奉戒。刑罰何得而廣。禍亂無由而作。騏驥雖駿。不乘
無以致遠。藥石徒豐。未餌焉能愈疾。符堅喪師。非道
安之無智。石氏興虐。豈浮圖之不仁。伹為違之而暴
亂。未有遵之而凶虐。由此觀之。亦足明矣。但信隨聞
起。疑因解滅。凡百輕毀而弗欽。皆為討論之未究。若
探賾索隱。必皆深信篤敬矣。謹著論三篇。辨惑第一。
明邪正之通蔽。通命第二。辨殃慶之倚伏。空有第三。
破斷常之執見。辨惑一篇略曰。有辨聰書生。謂忠正
君子曰。釋迦生於天竺。脩多出自西胡。名號無儔於
周孔。功德靡稱於典謨。寔遠夷之尊敬。非中夏之師
儒。建摩騰之入漢。及僧會之遊吳。顯舍利於南國。起
招提於東都。自茲厥後。乃尚浮圖。沙門盛洙泗之眾。
[007-0076b]
精舍麗王侯之居。既營之于塽塏。又資之以膏腴。王
公大人。助之以金帛。農商富族。施之以田廬。其福利
之焉在。何遵崇之有餘。未若銷像而絕鐫鑄。貨泉可
以無費。毀經以禁繕寫。筆紙不為之貴。廢僧以從編
戶。益黍稷之餘稅。壞塔以補不足。廣賑恤之仁惠。欲
詣闕而効愚忠。上書而獻斯計。切謂可以益國利民
矣。吾子以為何如乎。忠正君子曰。是何言之過歟。余
昔篤志儒林。措心文苑。頗同君之言論。由聞法之遲
晚。賴指南以去惑。幸失途之未遠。子若博考而深計。
亦將悔迷而知返。切聞有太史令傅君者。又甚余曩
日之惑焉。請辨傅君之惑言。以釋吾子之邪執。傅謂
佛法本出西胡。不應奉於中國。余昔同此惑焉。今悟
其不然矣。夫由余出自西戎。輔秦穆以開覊業。日磾
生於北狄。侍漢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師亦宜爾。何
必取其同俗。而捨於異方乎。師以道大為尊。無論於
彼此。法以善高為勝。不計於邇遐。若夫尚仁為美。去
欲稱高。戒積惡之餘殃。勸為善。以邀福。百家之所同。
九經無以易。但褊淺而未深至。齷齪而不周廣。其恕
巳及物。孰與佛之弘乎。其覩末知本。孰與佛之遠乎。
其勸善懲惡。孰與佛之廣乎。其明空析有。孰與佛之
深乎。由此觀之。其道妙矣。聖人之德。無以加焉。豈得
生於異域。而賤其道。出於遠方。而弃其寶。夫絕羣之
駿。非唯中邑之產。曠世之珍。不必諸華之物。漢求西
域之名馬。魏收南海之明珠。物生遠域。尚於此而為
[007-0076c]
珍。道出遐方。獨奈何而可弃。若藥物出於戎夷。禁呪
起於胡越。苟可以蠲邪而去疾。豈以遠來而不用之
哉。夫滅三毒以證無為。其蠲邪也大矣。除八苦而致
常樂。其去疾也深矣。何得拘夷夏。而計親疎乎。況三
千界內。中在彼域。不在此方矣。傅計詩書所未言。以
為修多不足尚。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
天文曆象之秘奧。地理山川之卓詭。經脉孔穴之診
候。針藥符呪之方術。詩書有所不載。周孔未之明言。
然考之吉凶。有時而徵矣。察其行用。而多効矣。且又
周孔未言之物。蠢蠢無窮。詩書不載之法。茫茫何限。
信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何得拘六經之局教。而背
三乘之通旨哉。夫能事未興於上古。聖人開務於後
世。故棟宇易橧巢之居。文字代結繩之制。飲血茹毛
之饌。則先用而未珍。火化粒食之功。雖後作而非弊。
彼用捨之。先後非理。教之通蔽。豈得以詩書早播而
得隆。脩多晚至而當替。人有幼噉藜藿長餘。粱肉少
為布衣。老遇侯服。豈得以藜藿先獲。謂勝粱肉之味。
侯服晚遇。不如布衣之貴乎。傅譽老子而毀釋迦。讚
道書而非佛教。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也。夫
釋老之為體。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顯無為
之宗。老氏明而未融。釋曲言臻其極。道若果是。佛固
同是而無非。佛若果非。道亦可非而無是。理非矛盾
之異。人懷向背之殊。既同眾狙之喜怒。又似葉公之
愛畏。抑又死生無窮之緣。報應不朽之旨。釋氏之所
[007-0077a]
創明。黃老未之言及。不知今之道書。何因類於佛典。
論三世以勸戒。出九流之軌躅。若目覩而言之。則同
佛而等其照。若耳聞而放之。則師佛而遵其說。同照
則同不當非。相師則師不可毀。譽道而非佛。何謬之
甚哉。傅謂佛是妖神。寺為淫祀。此其未思之甚也。妖
唯作孽。豈弘十善之化。魅必憑邪。寧興八正之道。妖
猶畏狗。魅亦懼猫。何以降天帝之高心。摧天魔之神
力。自昔東漢。至我大唐。代代欽崇。賢賢敬奉。至于宰
輔冠蓋人倫羽儀。王導庾亮之徒。戴逵許詢之輩。置
情天人之際。抗迹煙霞之表。竝稟教而皈依。皆厝心
以崇信。豈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覩妙知真使
之然耳。夫大士高僧。觀於理也深矣。明主賢臣。謀於
國也至矣。而歷代寶之。以為大訓何哉。知其窮理盡
性道莫之加故也。傅氏觀不深於名僧。思未精於前
哲。獨師心而背法。輕絕福而興咎乎。且大覺窮神而
知化。深觀過患而豫防。惟百齡之易盡。嗟五福之難
常。命川流而電逝。業地久而天長。三途極迍而杳杳。
四流無際而茫茫。憑法舟而利濟。藉信翮以翱翔。宜
轉咎而為福。何罔念而作狂也。傅引孝經之不毀傷。
以譏沙門之去鬚髮。謂其反先王之道。失忠孝之義。
余昔同此惑焉。今悟其不然矣。若夫事君親而盡節。
雖殺身而稱仁。虧忠孝而偷存。徒全膚而非義。割股
納肝傷則甚矣。剔鬚落髮損乃微焉。立忠不顧其命。
論者莫之咎。求道不愛其毛。何獨以為過。夫聖人之
[007-0077b]
教。有殊途而同歸。君子之道。或反經而合義。則泰伯
其人也。廢在家之就養。托採藥而不歸。棄中國之服
章。依剪髮以為飾。反經悖禮。莫甚於斯。而仲尼稱為
至德。何也。雖迹背君親。而心忠於國家。形虧百越。而
德全乎三讓。故泰伯弃衣冠之制。而無損於至德。則
沙門捨搢紳之容。亦何傷乎妙道。雖易服改貌。違臣
子之常儀。而信道歸心。願君親之多福。苦其身意。修
出家之眾善。遺其君父。延歷劫之深慶。其為忠孝不
亦多乎。傅云。趙時梁時。亦有僧反。況今僧尼無律者
眾。此又不思之言也。若以昔有反僧。而廢今之法眾。
豈得以古有叛臣亂民。而棄今之士夫黎庶乎。夫青
衿有罪。非關尼父之失。皂服為非。豈是世尊之咎。但
以人稟頑嚚之性。而不遷於善。非是經開逆亂之源。
而令染於惡。何因怒惡而及善。咎人而棄法。人有可
誅之罪。法無可廢之過。但應禁非以弘法。不可以人
而賤道。切篤信于妙法。不苟黨於沙門。至於耘稊稗
以殖嘉苗。肅奸回以清大教。所深願矣。傅云。未有佛
法之前。人皆淳和。世無篡逆。此又未思之言也。夫九
黎亂德。豈非無佛之年。三苗逆命。非當有法之後。夏
殷之季。何有淳和。春秋之時。寧無篡逆。而一毫之盜。
佛猶戒之。豈長篡逆之亂乎。一言之競。佛亦防之。何
敗淳和之道乎。惟佛之為教也。勸臣以忠。勸子以孝。
勸國以治。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懲非顯地獄
之苦。不唯一字以為褒。豈止五刑而作戒。乃謂傷和
[007-0077c]
而長亂。不亦誣謗之甚哉。亦何傷於佛日乎。但自淪
於苦海矣。輕而不避。良可悲夫。於是書生心服而色
愧。避席而謝曰。僕以習俗。生常違道自佚。忽於所未
究玩。其所先述。背正法而異論。受邪言以同失。今聞
佛智之玄遠。乃知釋教之忠質。豁然神悟。而理攄足
以蕩迷而袪疾。雖從邪於昔歲。請歸正於今日矣○
其通命一篇。以佛之所云業也。儒之所謂命也。命係
於業。業起於人。人稟命以窮通。命隨業而厚薄。原始
要終。合而通之。尤為警絕。空有一篇。廣明頓漸。遍析
色空。洞徹精微。辭多未能具載弘明集


太宗



丁亥正觀元年


帝自即位。欽奉慈門。廣興利益。開四等之日。遍燭堯
雲。揚六度之風。橫流舜雨。意欲永空囹圄。長息烽煙。
蠢蠢羣生。同歸仁壽。茫茫率土。共奉真如。是春命京
城僧尼。竝於當寺。七日行道。齋供所須。有司准給。散
齋之日。總就大興善寺辨正論○帝甞謂傅奕曰。佛道
微妙。聖迹可師。且報應顯然。屢行徵驗。卿獨不悟其
理何也。奕曰。佛是西方桀黠。誑耀彼土。及入中國。邪
僻之人。取莊老玄談。飾其妖幻之語。無益於民。有害
於國。帝惡其言。不答。自是終身不齒舊唐史○帝捨終
南山太和舊宮。為高祖置龍田寺後為翠微寺○帝以釋
明贍善識治方。詔入內殿。升御床齋。食訖對詔。廣列
帝王制御之術。兼陳釋門大極。以慈救為宗。帝大悅。
[007-0078a]
因即下勅。年三月六。普斷屠殺。後於行陣之所。皆置
佛寺云本傳○十一月天竺波羅頗迦羅密多羅此云作明
知識。一曰波頗此云光智。至京。初帝聞其名。遣高平王。往可

汗葉護國請來。至是勑住興善寺。道俗咨詢。上召見
問法。對揚無爽。賜宮禁新納并綵段等。自是供給慰
問。勞接殊倫釋教錄○釋智晞。初受智者禪旨。居佛隴
修禪。創造伽藍。欲搆經臺。感香爐山神獻木。是年十
二月十八日。加坐而逝。臨終誡徒巳云。吾習禪巳來
四十九年。背不著床本傳


戊子正觀二年


三月。帝因追念初平天下時。年誅千餘人。恐滯幽扄。
即以御服。施諸寺僧。禮懺薦擢。乃發詔曰。自隋末創
義。志存拯溺。北征東伐。所向平殄。凡所傷殪。難可勝
紀。手所誅剪。將近一千。切以如來聖教。深尚仁慈。禁
戒之科。殺害為重。爰命有司。京城諸寺。為建齋行道
七日七夜。竭誠禮懺。所有衣服。竝用檀捨。冀三途之
難。因斯解脫。萬劫之苦。藉此弘濟唐史○法師智滿。隋
初弘法。白黑多從受菩薩戒。又往鴈門川。依瓚禪師
修禪法。大唐建義。乃率侶入城。高祖勑止許公宅中。
武德元年。詔以滿所居。為義興寺。三年勑住京室。受
業數百人。是年六月卒。師之清德高潔。具見本傳○
九月。帝下詔曰。神道設教。慈惠為先。玄化潛通。亭育
滋始。朕恭膺大寶。撫愛黎元。矜憫之心。觸類而長。是
用傍求冥貺。幽贊明靈。所冀九功。惟序五福。斯應比
[007-0078b]
嚴霜早降。秋實不登。靜言寡薄。無忘慙愓。今百谷資
茂。萬寶將成。猶恐風雨失時。子養無寄。敢藉聰明。外
慈多祉。宜為溥天億兆。仰祈加祐。可於京城及天下
諸州寺觀。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轉經行道。每年正
月七月。例皆准此。帝心既感聖力冥扶。雖一年旱。二
年蝗。三年以往坐致太平矣辨正論等○釋明贍。隱居太
一山智炬寺。冬十月。知命將盡。入京就興善寺。設齋
辭訣。即返智炬。精勤想觀。告侍者曰。阿彌陀佛來也。
怡然而逝。焚身既訖。骸骨圓全。都無縫道。當其頂上。
紫色曄然。遂塔于巖○法師元琬。道行純備。慧學該
洽。是年帝詔入宮。為妃嬪及皇太子諸王等。授菩薩
本傳


己丑正觀二年


正月降勑京城僧尼。於當寺每月二七日。行道轉仁
王大雲等經。以為常式辨正○三月帝以諸有非樂。物
我皆空。眷言真要無過釋典。因波頗止京。乃下詔。所
司搜揚碩德。兼閑三藏。備舉十科者。一十九人。於大
興善寺。創開傳譯。沙門玄謨等譯語。崛多律師證譯。
法琳惠明等執筆。承旨慧乘等證義。又勑僕射房元
齡給事杜正倫尚書李孝等。參助詮定。光祿大夫太
府卿蕭璟。總知監護。百司供給四事豐足釋經錄○六
月。召密州明淨禪師。入京祈雨。大通有旨。度僧三百
統紀○詔以通義宮。皇家舊宅。宜捨為尼寺。仍以興
聖為名。庶神道無方。微神凱風之思弘明○十一月。勝
[007-0078c]
光寺主僧珍。奉勑就宮。迎釋迦繡像一格。并菩薩聖
僧金剛等像。於勝光寺供養辨正○釋元奘。天性早慧。
經論造微。每慨。巳布之典。雖蘊胸襟。未至之經。當求
具覿。遂厲志往西域焉。是冬詣闕陳表。帝制不許。奘
即私遁。自原州出玉關。抵高昌葉護可汗等國而去
○閏十二月癸丑。詔曰。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
元戎。致茲明罸。其有桀犬。嬰此湯羅。衘鬚義憤。終乎
握節。各狥所奉。咸有可嘉。切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鑊。
八難之間。永纏氷炭。愀然疚懷。無忘興寢。所以樹立
福田。濟其營魄。可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凶
徒殞身戎陣者。各建寺剎。招延勝侶。望法鼓所振。變
炎火於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於甘露。所司量定處
所。并立寺宇。具為事條以聞。稱朕矜哀之意舊史


庚寅正觀四年


天下大治。米斗三文。帝於正月。有旨於勝光寺。命諸
寺大德四十九人。經三七日行道。慶諸繡像。日滿設
千僧會。王公竝來行香辨正○四月。波頗譯寶星經十
卷訖。法琳製序。謂此經乃如來初證覺道。度目連身
子。及降伏魔王。護持國土。說此經也○是年。四方壁
壘。咸置伽藍。如破薛舉。立昭仁寺幽州。破王世充。立昭
覺寺洛州。破劉武周。立弘濟寺汾州。破宋金剛。立慈雲寺。
晉州破霍老生立普濟寺呂州。破竇建德立等慈寺鄭州。破
劉黑闥立昭福寺洛州。竝官給供度。佛事弘敞。勑虞世
南李伯藥褚遂良顏師古岑文本許敬宗等。分撰新
[007-0079a]
寺碑誌內典錄○四祖道信大師。遊牛頭山。時懶融居
其中。祖見之問曰。在此何為。曰觀心。祖曰。觀者何人。
心是何物。融無對。因再拜請示心法。祖曰。百千法門。
同歸方守。河沙妙德。盡在心源。定慧神通。悉自具足。
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
亦莫息心。觸目遇緣。皆是佛之妙用。融曰。既不作觀
行。於境起時如何。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
若不強名。妄情何由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祖
授法巳。歸于雙峰五燈○十月慧乘法師示寂。乘釋蒙
據道。護法為心。身歷三朝。政移六帝。頻昇中殿。面對
天顏。英德推崇。公卿歸敬○冬法師道遜一云道愻。因人
請講涅槃。及發題巳。告四眾曰。云何偈後。請寄來生。
遂依文敘釋。至偈而逝一云止師子品至品果終。送柩于山。忽有
異花。遶屍而生。長一二尺。可五百莖本傳○釋法嚮。止
江北海陵寺。能預知灾福。甞有虎搏人。嚮喚住令放。
虎即放之。為諸虎說法。皆相隨而遠去。嚮是冬示寂。


辛卯正觀五年


帝為穆太后。於慶善宮。造慈德寺。又於昭陵。立瑤臺
寺○勅法師元琬。於苑內德業寺。為皇后寫藏經。又
於延興寺。更造藏經。竝委琬監護。經部詳正。自琬始
也○梁州安養寺慧光弟子母貧。以子故袈裟。製其
內衣。忽雷震而死。題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僧傳
○遂州趙文信。暴死復甦云。至閻羅所問何業。對曰。
不讀佛書。唯好庾信文集。王曰。識之否。信曰不識。王
[007-0079b]
令引庾信至。乃見大龜。一身多頭。作人語云。我生時
好作文。誹謗佛法。故受斯報。信寤具述其事。遂州人
多好獵。因此共相勸戒。改業持經法苑


壬辰正觀六年


帝詔以太原舊第。為天宮寺。追奉穆太后○於臺城
西。真女城內。為穆太后。又造弘福寺辨正○五月五日。
萬回法雲公。生於虢州閿鄉張氏○釋灌頂。自大業
中。止天台山。定慧兩修。語默雙化。是年八月七日。終
於國清。壽七十二。初頂化流囂俗。神用弘方。有村人
染患將絕。頂為焚香。轉法華經。疾者聞香入鼻即愈。
甞於章安攝靜寺。方講涅槃經。有群海賊至寺。忽見
持弓執戟人皆丈餘。賊即驚退。靈應非一。且智者詞
旨。能持能領者。唯頂一人本傳○十月。波頗譯般若燈
論十五卷訖。法琳作序。有曰。是論乃佛滅七百年後。
分別明菩薩之所作也。以如幻之心。鑒非有之物。了
物非物。則物物性空。知心無心。則心心體寂。窮無生
理。究實相源云○法師元琬。戒德馳聲。僧尼受具戒
者。三千餘人。王公僚佐百姓。受歸戒者。二十餘萬。有
巫者。見授戒之際。常有鬼神承受。是年造普光寺。召
琬居之。杜如晦尊琬之道。常詢法要。及臨終召琬。願
為其世世之師僧史


癸巳正觀七年


春波頗譯莊嚴論十三卷訖。勅庶子李伯藥為序。又
勅各寫十部。散流海內。仍賜頗等。束帛百段。帝既踵
[007-0079c]
輪王。十善化世。國內諸市。悉斷屠行。普禁民間。不許
宰殺。江南之地。立寨取魚。三十餘州。及其破堰取魚。
恒沙億數。又降勅旨。悉廢除之。又屬歲阜時和。普度
僧尼三千人。因太子染患。眾治無効。勅延波頗入內。
一百餘日。帝每詢法要。太子疾愈。頗辭出本寺。賜綾
帛六十段等辨正○四月波頗示疾。因分散衣資。造諸
淨業。端坐而逝○三藏玄奘。自離唐抵罽賓大林。以
至麴闍國。與胡啇八十人。渡殑伽河。彼俗以人祀天。
奘與諸啇被執。將戮奘以祭。俄大風作。塵沙漲天。晝
日晦瞑。彼眾震懼。以奘為聖人。遂釋之。至中天竺。遇
大乘居士。為開瑜伽師地。入王舍城。止那蘭陀寺。寺
七寶所成。僧以萬數。奘從上方戒賢論師。窮探大乘
祕奧。日益智證○釋道昂。甞於夜講無燈。昂舉掌發
光明。照堂宇故。其勝道難測。常願生安養。是年八月。
見西方法樂來迎。趺坐而逝詳見本傳○釋法曠。卓然正
色。三衣一鉢外。一無受畜。人有與語。唯言離著。以末
代根機。隨塵生染故也。是年捨身而逝本傳


甲午正觀八年


釋法琳。志存護法。因道士劉李等。竝作庸文。謗毀正
法。琳乃著辨正論十二篇。一三教治道。二十代奉佛。
三佛道先後。四釋李師資。五十喻。六九箴。七氣為道
本。八信毀交報。九品藻眾書。十出道偽謬。十一歷世
相承。十二歸心有地。窮釋老之教源。極品藻之名理。
東宮學士陳子良注之。并製序云論在藏明字函○律師惠
[007-0080a]
璉。深明機要。貞觀初任雲華寺上座。又下令徵入普
光。綱理僧倫。是冬遷寂本傳○十月。智琰法師遷寂。琰
行業精進。感瑞非一。宵爐未爇。自起煙芬。夕罐才空。
潛加溢水。又修彌陀十六觀○蜀川綿竹釋寶瓊。其
邑奉道不奉佛。瓊欲化之。值其眾會。不禮而坐。彼曰。
不禮天尊何也。瓊曰。邪正道殊。所奉各異。天尚禮我。
我何禮老君乎。眾議紛紜。瓊曰。吾若下禮。必貽辱也。
一拜而道像動搖。二拜而連座倒地。眾遂禮瓊。一時
回信。是年瓊卒。


乙未


春帝下詔斷殺。起於三月。盡於五月。法師元琬。以仁
育兼濟。乃上啟更延。帝又特聽盡于歲暮○四月。律
師智首卒。首深於律部。自律法東闡。六百許年。傳度
歸戒。多迷體相。五部莫分。二見交雜。首乃著五部區
分鈔二十一卷。自隋文以來。獨步京輦。其知名唐世
者。皆首之汲引。正觀八年。召為弘福上座。至是遷寂。
皇上哀悼。勑令百司。供給喪事。自隋至唐。僧無國塟。
創開模楷。時共重之。僕射房元齡。詹事杜正倫。并諸
公卿。竝親盡哀訴。崇戒範也。官給地十畒。於京城西
原墳之。種松千株許。敬宗為碑云○十月。律師法礪
卒。礪生而牙齒全具。迄于終老。中無齓毀。堅白逾常。
講律四十餘遍。製四分疏等本傳○十一月。詔曰。三乘
統轍。濟度為先。八正歸依。慈悲為主。流智慧之海。膏
澤羣生。剪煩惱之林。津梁品物。事符積善。理叶至仁。
[007-0080b]
朕欽若金輪。恭膺寶命。大聖之規。無幽不察。至德之
訓。無遠不思。欲使人免盖纏。家臻仁壽。比緣喪亂。僧
徒減少。華臺寶塔。窺戶無人。紺髮青蓮。櫛風沐雨。眷
言凋毀。良用憮然。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宜度僧尼。
數以三千為限。其州有大小。當處所度多少。有司詳
定。務取德業精明。其往因減省還俗。及私度白衣之
徒。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云云舊唐史


丙申


皇太子。問張士衡曰。事佛營福。其應如何。對曰。事佛
在清淨仁恕。如貪𢛓驕虐。雖傾財事之無益。且善惡
必報。若影赴形。為臣忠。為子孝。則福祚永。反是則禍
至矣。時太子有逆志。故士衡因對以箴之○八月詔
相州律師惠休。赴京講法。休辭疾不赴。休甞曰。吾見
盛名宗匠。未有不奉法。而循道者。能無希驥乎。由是
六時行業彌勵。一鞋三十年不棄。每曰。解心易起。塵
境難消。卒年九十八○釋道英。開皇中。初入太行山
寺修止觀。次住京師勝光寺入定。稍呈異迹。甞任直
歲。與俗爭地。忽倒仆而死。俗誓不敢諍。尋即起坐。又
入水宴坐。六宿方出。又值氷厚雪壯。乃曰。此平淨處。
何得不眠。仰臥三宿方起。晚住蒲州普濟寺。一日講
起信論。至真如門。奄然氣絕。知者曰。此入滅盡想耳。
累日方起。是年九月。令誦華嚴。至臨終。勸念善處乃
逝。壽八十。靈異非一○法師元琬。致書於皇太子。以
要務四條。力勸遵行。初行慈。二減殺。三順氣育生。四
[007-0080c]
奉齋。太子答。以所示妙法四科。用深銘佩。至十二月
琬示寂。遺表陳聖帝明王。賞罰三寶。不濫痛憫。沙門
犯法。不應與民同科。乞付所屬。以僧律治之。并上安
養論三德論一卷。帝嘉納。有詔傷悼。遣太子臨吊。卿
相重臣。致哀厚賻。闍維之際。從者如雲。四十里間。皂
素充道。七眾彌山。一心悲結。仍於焚所。建佛塔一區。
李伯藥製碑本傳


丁酉十一


勑召法恭法師赴洛。對揚法要。特詔留住京師。四事
資給。雍州牧魏王。遙加欽請。以為戒師。朝野歸敬○
詔老子國家先宗。號位宜居釋氏之先。法師智實等。
詣闕申理。以為道士宗三張。符水醮籙之事。非出於
老子。不宜居僧之上。帝雖然其言。而以尊祖而止。


戊戌十二


正月釋智實。於總持寺。辭眾而逝。實眉間白毫數寸。
光映頦顙。三衣瓶鉢。常不離身。不入市廛。不執錢寶。
中間以護法忤時。還俗兩載。貞觀初勑再為僧。志行
嚴肅。道俗依附。終後三原信士。方三十餘里。皆為立
靈廟本傳○二月八日子時。六祖惠能大師示生○八
月。皇太子集諸宮臣。及三教學士。於弘文殿闡法。有
令。召法師慧淨。開法華經。又遣道士蔡晃。與師抗論。
晃問。經稱序品第一。未審序第何分。淨曰。如來放光
現瑞。此其序也。第者為居。一者為始。晃曰。第者弟也。
為弟則不得稱一。言一則不得稱第。兩字矛盾。何以
[007-0081a]
會通。淨曰。向不云乎。第者為居。一者為始。先生既不
領前宗。謬陳後難。便是自難。何成難人。晃乃請為重
釋。淨謂其愚迷不領。剉折數番。晃蒙慚而止。皇儲怡
然大笑。合座歡躍。令曰不圖法樂以至於斯。淨頻入
宮闈。抗論無礙。尋下令曰。慧淨法師。名行著聞。請為
普光寺主。道俗歸敬。僕射房元齡。太常褚亮。尤所敬
論衡○釋文德。姓徐。預言未來事。如對目。年有凶癘
者。必先勸民。禮佛設齋。用其言者。皆禳灾禍。有不信
者。莫不殃終。或遇旱言。某日當雨。則必雨。既鑒符明
鏡。故多所獎勸。是年示寂。百姓為起塔焉。


己亥十三


初尚書虞世南卒。是年帝夢世南進𧩡言。有如平生。
因下詔曰。故禮部尚書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純備。志
存忠益。奄從物化。忽移時序。昨因夜夢。倐覩斯人。兼
進𧩡言。有若平生之日。追懷遺美。良用悲悼。宜資冥
福。由朕思舊之情。可即其家。齋五百僧。造佛像一軀
舊史本紀○釋曇榮。自當法主。春夏講教。秋冬坐禪。因剌
史送舍利三粒。乃誓眾請求。總獲舍利四百餘粒。遠
近欽服。貞觀七年。行方等悔法。寺僧僧定。見光明中。
有七佛現。皆云。證其罪滅。後一佛云。我是釋迦。為汝
身器清淨。故來授記。曇榮於賢劫中。名普寧佛。汝當
作佛。名為普明。斯瑞應也。榮於是冬卒本傳○冬有黃
巾𥘿世英。挾方術以邀榮。遂程器於儲貳。素嫉釋種。
陰上法琳辨正之論。謂謗皇宗。帝勃然追訪琳身。據
[007-0081b]
法推勘。琳乃自詣公廷。輕生狥理。乃縶以縲紲。下詔
問曰。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尊祖重親。寔由先古。何為
追逐其短。首鼠兩端。廣引形似之言。俻陳不遜之喻。
犯毀我祖禰。謗黷我先人。如此要名。罪有不恕。琳曰。
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古人黨理。而不黨親。雖親有罪
必罰。雖疎有功必賞。老子道德。加於百姓。謙光形于
四海。甞云。吾師名佛。佛者覺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
升逝矣。討尋老教。始末可追。今劉李所述。謗滅老子
之師。故著茲論。竝陳史籍。前言實非謗毀家國。自後
辨對二十餘列。竝據琳詞。具狀聞奏。勑云。據所著論。
有念觀音者。臨刃不傷。且赦七日。令爾自念。試及刑
期。能無傷否。琳至限滿。忽有勇見。勅至問云。赦期巳
滿。當至臨刑。有何所念。念有靈否。琳曰。隋季失德。四
海沸騰。自皇王弔伐。載清海陸。斯即觀音救難之力
也。琳自七日巳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帝又遣問琳。
有詔。令念觀音。何因不念。乃云。惟念陛下。琳答。伏承
觀音至聖。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為師範。然大唐光
宅四海。陛下子育恒品。如經即是觀音。既其靈鑒相
符。所以唯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論。爰與書史符同。一
句參差。任從斧鉞。陛下若順忠順正。琳則不損一毛。
陛下若刑濫無辜。琳則有伏尸之痛。以狀奏聞。遂不
加罪。有勑徙于益部僧寺。琳所著記論詩章。合三十
餘卷。故其遺文往行。可為萬代宗轄。後卒于關寺。壽
六十九。道俗營葬勒銘云實錄○時御史韋悰。審秦英
[007-0081c]
飾詐。乃奏彈之。勑迨入大理。竟以狂慝被誅。公私怪
其死晚論衡○釋洪滿。初在俗患。雙足攣躄。常念觀音
經三年。忽有僧來。問從何來。僧曰。檀越常喚。所以來。
滿因問。弟子往何罪。今受此攣躄。僧曰。汝前身拘縛
物命。餘殃致爾。汝閉目。吾為療之。滿乃瞑目。但覺兩
膝上如拔六七寸丁去開目。將欲謝之。失僧所在。起
行如故。乃悟是觀音也。自是誓不娶妻。精修禪觀。或
經七日。開皇初為僧。是年卒。壽八十三本傳○釋智苑。
以石寫經。藏諸石室。欲造佛堂。以山無木。忽暴雨漂
木千株至焉。是年苑卒僧傳


庚子正觀十四


庚下勑曰。佛道形像。事極尊嚴。伎巧之家。多有造鑄。
供養之人。競來買贖。品藻工拙。揣量輕重。買者不計
因果。止求賤得。賣者本希利潤。唯在價高。罪累特深。
福報俱盡。違犯經教。竝宜禁約。自今巳後。工匠皆不
得預造佛像賣鬻。其見成之像。各令分送寺觀。從眾
酬其價直舊史○杜順法師。少為隋文帝所重。給月俸
供之。或人有病。順對之危坐。少頃即愈。或聾者。順與
之言。耳即聦。或啞者。順與之語。即能言。或狂而㒹者。
順向之禪坐。彼即拜謝而去。又甞臨溪。隨侍者。懼不
可濟。順率同涉。水即斷流。其神跡類如此。而順隤然。
初不以介意。九䆳華嚴宗旨。太宗素敬重之。常引入
宮禁。導迎善氣。妃主戚里諸貴奉之。有如生佛。甞集
華嚴法界觀。弟子智儼尊者。傳其教。是年五月示寂
[007-0082a]
一云十五年八月卒○相國蕭瑀。梁明帝子也。自武帝以來。家
世奉佛清修。瑀及其孫。勉精嚴尤甚。太宗即位。屢入
相。甞乞度為僧。尋以不能而止。凡事兩朝。五入相位。
年七十四薨。唐史稱之曰。梁蕭氏興江左。實有功在
民。厥終無大惡。以寢微而亡。故餘祉及其後裔。自瑀
逮遘。八葉宰相。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
有也本傳○釋慧稜。能講法。忽夢人曰。閻王莊嚴道場。
請師講法。至十月半。遂示微疾。其夜有人告曰。法師
早起燒香。使人即到。曰何人。曰閻王使迎。稜即起燒
香禮佛。還房奄爾而逝僧傳一云。正觀二十年有青衣報。天帝請講經。即示寂。遠
近聞空中鼓樂迎從聲。○釋慧瑜。初入玉泉山。寺側有泉。旁作

草菴。宴坐二十三年。泉神供奉。時或見聞。有黑蛇。長
二丈。隱顯現身。如守護相。羣賊雖來。無敢近者。有十
賊至。蛇張目出光。賊徒皆倒。兩日後。瑜知而往救。七
人巳死。蛇隨瑜行。為誦大品大明呪訖。三人方活。後
道俗請出昇覺寺講法。是年七月。合寺同見羣星入
井。不測其故。八月講大品。至往生文未訖。手執如意。
於座而逝○釋靜琳。自武德間。皂白歸依。尚書杜正
倫等名臣。竝誓為弟子。是年十月遷寂。焚之唯舌不
壞。師一生節儉。衣壞則以紙補之。飲食不言於美惡。
涕唾莫顯於口鼻。敬謹之極。兼以行位難測。蚤蝨不
歷於身。逮至名高福重。䞋錫日增。竝委侍人。口無再
問。斯實據道為務。情無世涉。可書末代。足為師鏡本傳


辛丑正觀十五年
[007-0082b]


正月釋慧震。甞造石像。高十三丈。感象口放大白光。
是年設會寺中。地下樹上。皆生蓮花○二月戊辰。帝
幸宏福寺。召大德道懿五人賜坐。喻以剏寺為專一
追崇穆太皇后。言發涕零逡巡。自製疏施綰二百疋。
自稱皇帝菩薩戒弟子。令回向罷。顧謂懿等曰。頃以
老子是朕先宗。故令名位在前。卿等應恨恨也。懿曰。
陛下尊祖宗降成式。懿等荷蒙國恩。安閑行道詔旨。
行下咸皆懽悅。詎敢有恨。帝曰。佛道大小。朕巳久知。
釋老尊卑。通人自鑑。豈以一時在上即為勝也。朕以
尊祖。重民有生之大本。故先老子。以別親疎之序。非
不留心於佛也。自有國以來。未甞剏立道觀。凡有功
德。竝歸僧舍。雖往日操戈臨陣。亦未始縱威濫殺。今
所在戰場。皆立佛寺。至於太原舊第。亦以奉佛。朕存
心如此。卿等想未諭也。懿等遽起趨謝。帝曰少坐。此
是朕意不述。則人不知。天時向熱。寺宇未俻。今所施
物。可別造經寮。令眾僧寬展行道餘言多不載○千歲寶
掌和尚。遍游江浙。至是年返飛來石竇。有行盡支那
四百州。此中偏稱道人游之句。


壬寅正觀十六


律師慧滿。專弘律訓。不徇時情。僧尼有過。屢行顯擯。
常有隣火延燒。將及講室。滿索水噀之即滅。是年四
月遷逝。焚之唯舌不灰○五月。帝為太穆皇后追福。
手疏願文。致弘福寺曰。聖哲之所尚者孝也。仁人之
所愛者親也。朕幼荷鞠育之恩。長蒙族養之訓。蓼莪
[007-0082c]
之念。何日云忘。罔極之情。昊天匪報。昔子路歎千鐘
之無養。虞丘嗟二親之不待。興言永慕。伹切深哀。欲
報靡因。唯憑冥助。敬以絹二百疋。奉慈悲大道。倘至
誠有感。冀消過往之愆。為善有因。庶獲後緣之慶弘明
○帝有旨。為穆太后。寫大藏經。勅選法師十人。博來
善本校正○是年奘法師。發王舍城。回入祇羅國。國
主郊迎之。仍以象馬助奘。䭾經而還○釋慧持。身長
七尺。色相光偉。執持威容。不妄回盻。時目曰象王持。
隋末住越州弘道寺。不出寺門。將三十載。加坐不臥。
講法不倦。是年八月。告眾曰。吾欲往他方教化。可急
作食。食巳還房。加坐而逝。弟子謂言入定。數日聞有
異香。方知久化本傳


癸卯十七


詔四祖道信大師赴闕。使者三反。祖堅臥不起。第四
度命使者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使至山論旨。師乃
引頸就刃。神色怡然。使異之。回以狀聞。帝彌加歎慕。
就賜珍繒。以遂其志○釋慈藏。新羅國人。甞有忉利
天神。受以五戒。每以此法。利益眾生。正觀十二年至
京。勅止勝光別院。供財繁積。有盜者至將取物。而心
自驚。返來露過。師即授其戒。有患盲者。詣藏陳懺。後
還得眼。由斯祥應。從受戒者。日有千計。又入終南山。
架室居之。人神歸集者又眾。往還三夏。將事東歸。乃
入京。蒙勅慰問。賜二百疋。又賜衲一領。雜綵五百段。
東宮賜二百段。又藏以其國經像未全。遂得藏經一
[007-0083a]
部。并諸妙象幡花盖具。堪為福利者。賷還本國。既達
鄉壤。傾國來迎。一代佛法。於斯興顯○時豐干禪師。
寒山拾得。相次垂迹於國清寺。豐干先泊於大藏西
北隅菴居。因游松徑。見一子。可年十歲。問之無家無
姓。師引歸寺庫收養。號為拾得。後有一貧士。從寒巖
而來。遂號為寒山子。三人相得歡甚。豐干出雲游。適
閭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頭風。召名毉莫瘥。豐
干偶至其家。自謂善療此疾。閭丘聞而見之。師持淨
水噀之。須臾祛殄。因是大加敬焉。問所從來。曰天台
國清。曰彼有賢達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當就見
之。閭丘至任。三日後親到寺。訪豐干遺迹。謁二大士。
寺僧引至厨間。丘拜之。二士起走曰。豐干饒舌。彌陀
不識。禮我何為。遽返寒巖。次日閭丘送衣藥供養。寒
山見使至。喝曰賊賊。退入巖穴云。報汝諸人。各各努
力。與拾得入穴。而其穴自合。寒拾有詩。散題山林間。
寺僧乃集之成集。見傳于世本傳○八月四日。源州松
昌鴻池谷。忽有五石皆青質。白文成字曰。高皇海出
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
治書。燕山人士。樂大國主。仁邁千古。五六七王。七佛
八菩薩。及上果佛。田天子等。乃至為善原州奏了朝
羣公擬字。粲然明著。十一月辛卯。有事于南郊。詔遣
使以玉帛。詣其谷祭之○祖琇論曰。瑞石文發於自然。昭靈祚之永也。舊史列
于本紀。而歐陽文忠。刪入五行志。以謂則天稱慈氏。中宗號佛光王。即佛菩薩之驗也。夫唐有天下。傳世二十。
唯武宗正信微薄。餘皆佛法地位中人。故七佛八菩薩。及上果佛。作世界主。隨宜示現。游戲生死耳。奚止則天
[007-0083b]
中宗而已哉○見佛教通論


甲辰十八


四祖道信大師。以法付弟子弘忍大師。偈曰。華種有
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信合。當生生不生。遂以學
徒委之五燈○帝施行遺教經。勅曰。如來滅度。以末代
澆浮。付囑國王大臣。護持佛法。然僧尼出家。戒行須
備。若縱情放逸。觸塗煩惱。關涉人間。動違經律。既失
如來玄妙之旨。又虧國王受付之義。遺教經是佛涅
槃所說。戒勒弟子。甚為詳要。末俗緇素。竝不崇奉。大
道將隱。微言且絕。永懷聖教。用思弘闡。宜令所司差
書手十人。多寫經本。務盡施行。其京官五品巳上。及
諸州剌史。各付一卷。若見僧尼業行。與經文不同。宜
公私勸勉。必使遵行文舘辭林○冬奘法師。歸自西域。師
往還一十七周。遊覽百有餘國。


乙巳十九


正月丙子。奘法師。賷經像歸于京師。留守房玄齡。舘
于弘福寺。以表聞帝。壬辰奘如東都二月己亥。見于
儀鸞殿。帝曰。師去何不相報。對曰。當去時表三上。以
誠願微淺。不蒙諒許。無任至道之至。乃輙私行。專擅
之罪。惟深愧懼。帝曰。師出家與俗殊隔。能委命求法。
惠利蒼生。朕甚嘉焉。固不煩為愧。但念山川阻遠。方
俗異心。怪師能達也。帝因廣問雪嶺以西印度之境。
玉燭和氣。物產風俗。八王故迹。七佛遺蹤。竝愽望之
所不傳。班馬無得而載者。奘既親游其地。記憶無違。
[007-0083c]
隨問而對。皆有條理。帝大悅曰。師所經一百餘國。可
盡輟其山川風俗。撰西域記。以遺後來。不亦美乎。奘
奉詔將罷。帝謂侍臣曰。昔符堅稱道安為神器。舉國
尊敬。朕觀法師。詞吐溫雅。風節貞峻。非徒不愧古人。
實過之遠甚。司徒長孫無忌曰。誠如明詔。道安雖高
行博識。然弘法之功。固不如法師。躬趨聖域。討論眾
妙。究探宗極矣。時車駕將問罪高麗。聞法師之還。期
暫引見。及對談論。不覺日暮。帝曰。怱怱言不盡懷。欲
共法師東行。省方觀俗。指揮之暇。別更談敘。可乎。對
曰。玄奘遠歸。兼有疹疾。不堪陪駕。帝曰。師向能孤游
絕域。今此行如跬步耳。尚何辭。對曰。陛下東征。六軍
奉衛。伐亂誅奸。必有牧野之功。昆陽之捷。元奘亡所
裨助。虗負道路之費。且兵刃交戰。佛制沙門不得觀
視。惟陛下矜察。帝嘉納而止。奘因奏西域所獲梵本
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乞就嵩山少林寺。為國宣譯。帝
曰。朕頃為穆太后。剏弘福寺。竝為虗靜。可就彼番譯。
所須竝與元齡平章。奘因乞監門官。以防釁隙。帝曰。
師可謂保身之計。當為處分。及罷。即勑留中房元齡。
專知監護。資備所須。一從天府○是月帝自將兵征
高麗○五月奘入弘福寺譯經○釋法聰。在杭蘇開
導。是年嘉興縣高王神。降其祝曰。為我請聰法師。受
菩薩戒。依言為授。又降祝曰。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
切悉斷。後若祈福。可請眾僧。在廟設齋行道僧傳


丙午二十
[007-0084a]


正月大廟丞李思一暴死。經日乃蘇言。見冥官云。年
十九時。甞害生命。一曰。時在安州旻法師會下聽涅
槃。何緣於彼相害。官追旻師。有答。旻生金粟界不可
追。且放還家。既甦。有僧元通。為一懺悔。并勸誦金剛
經。五千遍。至晚又死。明日還蘇云。冥官喜曰。還家大
作福德矣。又旻師遣僧來說一。於是時不曾殺害。即
放還云感通傳○三月帝還至長安○七月辛卯。奘法
師表上新譯菩薩藏經。佛地經。六門陀羅尼經。顯揚
聖教論。大乘雜集論。凡五部五十八卷。請帝為聖教
序。丙申降手勑謙讓不許。丁酉法師重抗表伸請。制
許之○七月二十八日。法師智凱。執如意登座。默然
而逝。師為時宗匠。脇不親席。不受供施。州宰為起塔
云○時釋智則。止辨才寺。雖同僧住。而房室蕭然。眾
號為狂者。則笑曰。道它狂者。不知自狂。出家離俗。只
貪衣食。行住遮障。鎖門鎖櫃。種種聚歛。役役不安。此
而非狂。更無狂者。乃撫掌大笑。又能分身兩處。赴人
之供。竟夜唯端坐云僧傳


丁未二十一


帝得祕讖云。唐三世而後。女主代有天下。遂召李淳
風。訪其事。對曰。臣據術推之。其兆巳成。今在陛下宮
中矣。逾三十年。當有天下○海鹽縣鄱陽府君神。因
常祭降祝曰。為我請法聰法師。講涅槃經。眾乃迎師
就講。神又降祝曰。神道業障。多有苦惱。自聽法來。身
鱗甲內。細虫噉苦。巳得輕息。願為我請師。更講大品。
[007-0084b]
師乃復為講之高僧傳


戊申二十一


六月帝在玉華宮。召奘法師。見於玉華殿。帝以法師
德業冲博。欲令罷道。共康庶政。對曰。玄奘伏惟。陛下
經緯八紘之略。崇闡雍熈之業。天之所授。無假於人
一也。崇儒尚德。薄賦輕刑。九州四海。咸遂安逸。此又
聖心自化。無假於人二也。深仁遠洽。四夷貢獻。此又
天威所感。無假於人三也。獫狁為患。帝王莫制。陛下
御圖一征。傾巢倒穴。故知。有道斯得。無假於人四也。
高麗小蕃。煬帝喪軍而返。陛下提兵振旅。俘馘數萬。
故知由主。無假於人五也。天地交泰。祥瑞皆應德而
至。無假於人六也。陛下縱復須才。今亦伊呂多矣。玄
奘庸陋。何足以預之。至於守戒緇門。闡揚遺法。此其
誠願。伏乞天慈。終而不奪。帝曰。師既欲敷揚妙道。亦
不固違高志。帝因問比譯何經。對曰。瑜伽師地論。帝
曰。明何等義。對曰。明彌勒十七地義。及陳列大義。帝
深愛焉。遣使取論入宮。凡一百卷。帝覩詞義宏奧。謂
侍臣曰。朕觀法師新論。猶瞻天瞰海。莫極高深。顧儒
道九流。猶汀瀅之方溟渤耳。因勑有司。揀祕書手。寫
新譯經論。各九部。令宣賜九道總管。展轉流布。冀率
土之。內同稟未聞之法。司徒長孫無忌。中書令褚遂
良奏曰。佛教冲玄。天人莫測。陛下至道照明。建立三
寶。致法師陟險求經。歸國番譯。若菴摩之始說。猶金
口之新開。皆陛下聖德所感。臣等愚瞽預此見聞。苦
[007-0084c]
海波瀾。舟航有寄。況天慈廣遠。使布之九州。蠢蠢黔
黎。俱飡妙法。臣等億刧忻逢。不勝感幸○帝撰大唐
三藏聖教序。成。御慶福殿。宣法師玄奘。升殿賜坐。勑
弘文館學士上官儀。對羣臣宣讀。其辭略曰。二儀有
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
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
而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
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證。雖愚不
惑。形潛莫覩。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冲虗。乘幽控寂。宏
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歷
萬劫而不古。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
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固知惷蠢凡愚。區區庸
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玄奘法師。翹心淨土。杖
䇿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沙夕起。空外迷天。窮
歷異邦。詢求正教。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聖
教闕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
得泫其華。蓮出綠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自潔。
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
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
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成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
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於是御筆親書。綴
于新經之首。法師奉表致謝。帝手勑答曰。朕才謝珪
璋。言慚博達。至於內典。尤所未閑。昨製序文。深慚鄙
拙。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林。忽得來書。謬承褒
[007-0085a]
讚。循躬省慮。彌益厚顏。善不足稱。虗勞置謝○時皇
太子。覩聖序。遂撰述聖記。法師進啟奉謝。帝復覧新
菩薩藏經。愛其辭旨微妙。因詔皇太子。撰菩薩藏經
後序。其辭略曰。蓋聞羲皇至頤。精粹止於龜文。軒后
幽通。雅奧窮於鳥篆。考丹書而索隱。殊昧實際之源。
徵錄錯以研幾。盖非常樂之道。猶且事光圖史。振薰
風於八埏。德洽生靈。激堯波於萬代。伏惟陛下轉輪
垂拱。而化漸雞園。勝殿凝旒。而神交鷲嶺。總調御於
徽號。匪文思之所窺。極般若於綸言。豈象繫之能擬。
猶是教覃溟表。咸傳八解之音。訓浹寰中。皆踐四禪
之軌。遂使三千世界。盡懷生而可封。百億須彌。入提
封而作鎮。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語矣。菩薩藏經者。
大覺義宗之要旨也。法師玄奘。番譯畢功。余以問安
之暇。澄心妙法之寶。奉述天旨。微表讚揚。式命有司。
綴于卷末○帝自是情信日篤。平章法義。不輟於口。
與法師相得之深。無時暫間。衣服臥具。頻詔換易。如
家人焉○八月賜奘百金磨衲并寶剃刀。奘奉表謝。
略曰。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慧之刀。銛逾切玉。謹當
衣以降煩惱之魔。佩以斷塵勞之網○帝自伐遼而
還。氣力不逮平昔。有憂生之慮。既遇法師。留神大教。
稍遂平復。因問。欲植法門有益。何者宣先。奘曰。眾生
寢惑。非慧莫啟。慧芽抽植。法為之資。弘法須人。即度
僧為最。帝悅○九月詔曰。隋季失御。天下分崩。朕屬
當戡亂。親履兵鋒。亟犯風霜。宿于馬上。頃加疾餌。猶
[007-0085b]
未痊除。數日以來。方遂平復。豈以福善之致耶。京城
及天下諸州寺。各度一千人○十月。車駕還京師。勑
有司。於北闕紫微殿西南。剏弘法院。留奘居禁中。晝
則陪御談論。夜分就院譯經○十月吉州有事天尊
者。行三皇齋法。表奏其經。勅令百官議定。咸斥其非。
勑以其經竝收取焚之。其經改三皇為三洞。惑悞昏
俗。故勦其妄云佛道實錄○十二月。皇太子。為文德皇后。
剏大慈恩寺成。請奘師主之。制不許。有旨。別選五十
大德。是月太子備寶車五十乘。迎諸大德。綵亭寶剎。
城諸寺花幡導引入寺。太子百官護送。帝御安福門
樓。執爐致敬。經像過盡始罷。皇情大悅本傳


已酉正觀二十三年


四月幸翠微宮。法師玄奘陪駕。每談敘淵奧。帝必攘
袂曰。與法師相值恨晚耳。未盡弘法之意○五月帝
壽五十三。高宗即位。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