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20 釋氏通鑑-宋-本覺 (master)



No. 1516-A


釋氏通鑑序


吾佛世尊。五時演教。末上拈華。儻非迦葉破顏阿難
結集。則五千四十八卷。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皆成湮
沒。俾歷劫眾生。墮在顛崖苦海中。無由出離。自佛法
流通之後。如大海水。隨其限量。無不沾足。後世於經
論之外。則有法苑珠林。高僧傳。五燈錄。弘明集。正宗
記。僧寶傳。林間錄。宗門統要。大惠武庫。此皆果位中
人出來。發揮黃面老子骨髓。使大根大器之人。一聞
千悟。立地成佛。至則至矣。括山一菴覺首座。自小披
緇。氣骨不俗。窮探經論。深造禪觀。而有自得之妙。針
劄古人不到處。憫諸經史傳錄編年。前後不相聯貫。
不便觀覧。與夫歷代神異。隱而不顯者。旁求廣索。繼
晷焚膏。集成一部。目曰釋氏通鑑。又復捐貲鋟梓。以
曉後來。若非宿有靈骨。豈能如此用心哉。同志君子。
欲觀古今諸聖諸賢諸祖諸師出處事跡。須先閱此
集。如登須彌山頂。四天下暸然在目。方知此集立志
頗勤。為益不小。老僧覽畢。自甘退身三步。著數語涴
於編末云。


時咸淳六年菊節  薦福用錯師異書
[001-0001b]

No. 1516-B


釋氏通鑑序


大凡入道之士。其信根欲固。其願力欲弘。此欵啟之
士。最難與入道也。蓋道有宗主有羽翼。宗主則如來。
以一人任之而有餘。若夫羽翼。則今古聖賢。以千百
人為之。而猶恐不足。故夫應迹西天。示形東土。自三
十三祖而外。種種化現。或實或權。不思不議。不可得
而條悉縷紀者。皆如來之嗣孫。正教之軌躅也。即枚
舉一二人。猶令人聞風興起。而一菴覺上人。作釋氏
通鑑。倣儒書編年之例。起周昭王甲寅。止後周恭帝
庚申。上下凡一千九百三十年。諸祖諸師。備載罔佚。
其搜羅甚富。其採集甚勤。此三雍四庫所未收。大酉
瑯嬛所未見也。嗟夫瓶盤釵釧無非真金。圭璧琮璜
無非寶玉。根條幹節無非栴檀。緇素玄黃無非調御。
余友藍翰卿。曩獲宋本於荊楚。以為異書。甚是祕恡。
會翰卿即世。家君為之經紀其事。諸孤遠將遺書見
畀。怳若優曇鉢羅華再見。第其書。間有豕渡之譌。兼
歷年既久。紙渝墨落。不無脫漏。適余養痾山中。却掃
多暇。日檢經藏。更為較讐。冗者芟之。遺者補之。訛者
正之。疑者闕之。又參之傳記。詢諸善知識。始稱完帙。
敢為帳中之祕。當圖名山之藏。敬付剞劂。願與同懷
之士。咸成得道之因云耳。
[001-0001c]


天啟丙寅佛出世日羼提居士 畢熈志 敬書

No. 1516-C


釋氏通鑑序


史家者流。不出編年列傳二體。左丘公穀因經為傳。
編年成書。龍門以下歷代之史。皆從列傳。司馬文正
公著通鑑一編。取法左氏。上下數千載。前後數十朝。
禪代廢興存亡。賢否得失。一開卷得其大都。讀史者
善之。慨自紀載興而編年易。事詞勝而道法衰。吾不
能為史諱矣。然史不獨可為儒家之用也。大藏五千
餘函。其書三乘。浮于惠子五車。騰法東來。名流結集。
又復日滋。惟是出世之旨。劫初之音。未易窺藩。而金
萹浩博。瑤函稠疊。幾為海若之觀。初機之人信根未
固。有望崕而返耳。有宋括山覺禪師。裒集釋典。演以
儒文。用司馬法。著釋氏通鑑。自西周迄于五季。聖諦
神踪。網羅無佚。非經非疏。別為一體。古德機鋒相觸。
所謂要妙言無義語。錯見其間。盖理魔事障。既巳雙
遣。而淵旨靈文。兩臻其奧。洵釋門之良史才。而竺墳
之大寶筏也。兒子熈志年來臥痾。澡心學佛。日檢大
藏。手不釋局。偶得此宋板遺編於閩人藍翰卿。寶為
曇華。共謀纂棗。使諸慕道者。得覩歷代聖賢標靈顯
異。知其用心。總為宗主羽翼。共明此一大事因緣。普
度有情。咸登正覺。因而植決定信。發廣大願。荷擔如
[001-0002a]
來無上菩提。即是諸祖諸師出現于世矣。昔王荊公
以誤解三昧字。為釋門所譏。而王弇州不得頻婆末
利花果二字義久之。於翻譯名義集攷出。自謂若獲
真珠船者。信乎史鑑之不可巳也。矧釋氏十方調御。
三乘汲引。其言竑大而可驚。厥軌清邈而難蹈。若非
大書特書。猶如反鑑索照。然則是書也。固前脩超凡
證聖之譜。亦前代善敗得失之林也。殆足傳燈延光
弘明。而超乘珠林寶訓諸帙矣。


大明天啟歲在丙寅重九日新都畢抵康孟矦撰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採摭經傳錄




* 佛書

* 五燈錄
* 佛運統紀
* 梵王問佛經
* 釋迦譚
* 祖琇通論
* 涅槃前後分
* 育王傳
* 義楚六帖
* 開皇三寶紀
* 高僧傳
* 法苑珠林
* 三寶感通錄
* 僧寶傳
* 飜譯名義
* 宗炳明佛論
* 弘明集
* 大藏一覽
* 舍利感應記
* 延光集
* 釋迦方志
* 華嚴證驗集
* 會宗集
* 佛道論衡
* 金剛感應集
* 葦江集
* 隱子論髓
* 淨土感應集
* 通明集
* 禪苑聯芳
* 觀音感應集
[001-0002b]
* 寒山集
* 龍湖行狀
* 慈恩法師傳
* 辨正論
* 冷齋夜話
* 佛法大明錄
* 壇經記
* 禪林寶訓
* 呂夏卿金剛序
* 定光記
* 雲臥紀談
* 慈雲行業記
* 譯經記
* 叢林盛事
* 傳法正宗記
* 北山錄
* 宗門統要
* 泗洲顯化傳
* 雪峰錄
* 大慧武軍
* 釋門自鏡錄
* 林間錄
* 大慧年譜
* 道澄評謗書
* 羅湖錄
* 龐居士錄
* 張無盡語錄
* 諸語錄
* 傅大士錄
* 儒書

* 通鑑
* 周書異記
* 胡氏詠史詩
* 列子
* 太平盛典
* 通鑑長編
* 漢書
* 方輿勝覧
* 柳子厚文集
* 晉書
* 事文類聚
* 聖宋文海
* 魏書
* 玉壺清話
* 王荊公文集
* 南北史
* 雲齋新說
* 歐公歸田錄
* 舊唐史
* 明皇雜錄
* 楊文公談苑
* 文中子
* 韓子外傳
* 蘇東坡詩註
* 本草序
* 皇朝通鑑
* 東坡大全集
* 長樂集
* 皇朝備要
* 蘇栾城文集
* 廬山記
* 皇朝類苑
* 石林避暑錄
* 括葉編
* 湘山野錄
* 能改齋謾錄
* 括蒼記
* 揮麈談錄
* 沈存中筆談
[001-0002c]
* 夷堅志
* 劉斧摭遺
* 李泰伯文集
* 樂善錄
* 歐陽外傳
* 道書

* 神仙傳
* 梓潼化書
* 平叔悟真篇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目錄





* 卷之一

* 周 昭王甲寅赧王乙巳 共七百七十二年

* 世尊
* 西天初祖
* 二祖
* 育王塔
* 三祖
* 四祖
* 五祖
* 文殊化雪山仙
* 六祖
* 梓潼聞法
* 老子
* 七祖
* 孔子
* 八祖
* 九祖
* 列子議聖
* 無著天親
* 十祖
* 十一祖
* 十二祖
* 十三祖
* 秦 昭襄王丙午二世甲午 共四十九年

* 室利防
* 十四祖
* 西漢 高祖乙未更始甲申 共二百三十年

* 十五祖
* 十六祖化難提
* 霍去病獲金人
* 張騫知有佛教
* 黑灰問胡道人
* 十六祖付法
* 十七祖
* 劉向見有佛經
* 十八祖
[001-0003a]
* 景憲得佛經
* 十九祖
* 後漢 光武乙酉丁巳 共三十三年
* 卷之二

* 後漢 明帝戊午獻帝已亥 共一百六十二年

* 梓潼遇佛
* 帝夢金人
* 騰蘭至
* 道士以火試經
* 二十祖
* 鳳雀瑞
* 二十一祖
* 安世高
* 鑄金像
* 二十二祖
* 竺佛朔
* 帝飯僧營供
* 安玄佛
* 支讖支曜康巨
* 牟子
* 千歲掌
* 猛詳大力曇果
* 二十三祖
* 三國 魏高祖庚子元帝甲申 共四十五年

* 支謙
* 維祇難竺律炎
* 曹子建
* 僧會
* 闞澤
* 二十四祖
* 曇柯迦羅
* 僧鎧
* 曇無德曇諦
* 支疆梁樓
* 朱士衡
* 竺律炎
* 西晉 世祖乙酉愍帝丙子 共五十二年

* 孫皓
* 竺法護
* 揵陀勒
* 述谷寺
* 闕公則
* 明州塔
* 抵世常
* 放光經
* 無叉羅
* 耆域
* 訶羅竭
* 支孝龍
* 白法祖
* 法欽
* 法炬
* 安慧則
* 佛圖澄庚午甲戌
* 聶承遠道真
* 松江像
* 卷之三

* 東晉 元帝丁丑恭帝庚申 共一百四年
[001-0003b]

* 元帝丁丑止壬午
* 竺潛丁丑止甲戌
* 僧敷
* 尸梨密多
* 明帝癸未
* 佛圖澄辛巳止戊申
* 法乘
* 二十五祖
* 太寧像
* 高悝像已丑止壬申
* 僧淵陽度
* 董吉
* 于法蘭
* 于道䆳
* 康法䆳
* 支道根
* 竺法雅
* 滕竝
* 王導
* 道寶
* 庾氷議拜
* 尼淨檢
* 何準
* 法慧
* 單道開乙巳丁未巳未
* 何充
* 竺佛調
* 荊州金像
* 僧朗辛亥已巳庚子
* 支遁壬子丙寅
* 竺法祟
* 帛法橋
* 道安乙卯癸酉已卯壬午乙酉
* 竺法汰丁巳辛未丁亥
* 孫綽
* 帛僧光
* 于法開辛酉乙丑
* 僧度
* 慧受
* 曇摩持
* 道猷丁卯癸未壬辰
* 慧常
* 王珣
* 桓溫
* 簡文帝辛未壬申
* 鳩摩佛提
* 許詢
* 竺法曠辛未丙子壬寅
* 支施崙
* 孝武帝癸酉止丙申
* 竺法義
* 支曇籥
* 竺法念又佛念
* 慧永丁丑甲寅
* 竺道壹
* 法遇
* 涉公
* 曇摩蜱
* 曇無蘭
* 遠法師甲申止乙卯
* 魏太祖丙戌止戊申
* 曇摩難提
* 郄超
* 二十六祖
* 僧富
* 僧伽提婆已丑辛卯丁酉
* 道敬辛卯庚申
* 迦留陀伽
* 聖堅
* 謝靈運癸巳又宋癸酉
* 僧伽䟦澄
* 慧嵬
[001-0003c]
* 僧導乙未庚申
* 曇微
* 法果丙申乙卯已未
* 康道和
* 安帝丁酉止戊午
* 桓元丁酉壬寅癸卯甲辰
* 開達
* 曇摩耶舍已亥甲寅
* 法顯已亥甲寅乙卯已未
* 慧持已亥壬子
* 鳩摩羅什辛丑止癸丑
* 曇霍
* 柸度辛丑丙寅
* 道龔等壬寅又宋庚申
* 曇邕
* 智猛甲辰已已
* 弗若多羅
* 僧[丰*力/石]遷歛斌
* 叡融肇乙巳又癸丑甲寅
* 王謐
* 師子玉像
* 佛䭾䟦陀丙午戊午庚申已巳
* 陶潛丁未庚戌宋丁卯
* 佛陀耶舍丁未庚戌癸丑甲寅
* 卑摩羅叉
* 魏太宗巳酉止癸亥劉程之
* 曇諦
* 慧虔
* 曇無讖壬子止宋癸酉八事
* 法進
* 僧慧
* 郭宣
* 法安
* 道恒
* 道標
* 僧群
* 僧洪
* 曇常
* 張野
* 慧義
* 法力
* 難提
* 曇蘭
* 卷之四

* 宋 高祖庚申順帝己未 共六十年

* 宋高祖庚申止壬戌
* 曇無竭庚申甲申
* 法和
* 道生公壬戌壬申
* 周續之張詮
* 崔浩癸亥丙戌庚寅
* 孫道德
* 佛駄什
* 宋文帝甲子止癸巳
* 魏太武甲子止壬辰
* 曇順
* 夏勃勃
* 劉式之
* 惠琳
* 謝晦
* 智嚴
* 元高丁卯甲申
* 曇始丁卯辛卯
* 慧觀丁卯丙子
* 曇良耶舍
* 道冏戌辰已卯
[001-0004a]
* 涼蒙遜晉壬子止宋癸酉
* 僧苞
* 求那䟦摩庚午辛未癸未
* 蒲坂寺像
* 尼智通
* 僧弼
* 僧伽䟦摩甲戌壬午
* 僧羅多哆
* 法綱
* 慧靜
* 沮渠京聲
* 慧叡
* 道昺
* 曇摩密多
* 求那陀羅乙亥止戊申共七事
* 孫彥曾
* 張定妹
* 僧亮
* 法盛
* 道泰
* 浮陀跋摩
* 羅順
* 靈徹
* 慧光
* 法喜
* 曇詵
* 伊葉波羅
* 僧伽達多
* 曇摩密多
* 慧嚴
* 曇覺
* 惠基丁亥丙子
* 宗炳雷次宗
* 法朗
* 法瑗戊子戊申
* 寶雲
* 王元謨
* 慧紹
* 魏高宗壬辰止乙巳
* 宋武帝甲午止甲辰
* 普明
* 道猷丙子乙未
* 寶亮乙未戊辰
* 僧瑜
* 元暢丙申庚子已未甲子乙丑
* 二十七祖
* 惠簡
* 僧詮
* 曇宗
* 道汪
* 僧慶
* 道溫
* 功德直
* 僧鏡
* 慧通
* 僧遠壬寅甲子
* 法瑤
* 曇曜
* 慧益
* 僧璩
* 阿那摩仾
* 慧果
* 慧亮
* 宋太宗乙巳止壬子
* 魏顯祖丙午止辛亥
* 僧瑾
* 寶誌丙午已巳癸酉壬辰癸未乙酉丙戌丁亥戊子甲午
* 道猛
[001-0004b]
* 智林
* 周顒丁未丁卯
* 弘充
* 超進
* 趙泰
* 何敬叔
* 魏文常辛亥止已卯
* 吉迦夜
* 邵碩
* 曇斌
* 顧歡
* 齊 太祖己未止和帝壬午 共二十四年

* 齊太祖巳未止壬戌
* 彭城像
* 王琰
* 僧慧庚申丙寅
* 番禺像
* 僧顯
* 僧淵
* 道慧
* 閹官生鬚
* 曇摩伽耶舍
* 行遠
* 武常壬戌止癸酉
* 太子捨身
* 竟陵王癸亥庚午
* 僧鍾癸亥已巳
* 法獻
* 法度
* 江石像
* 僧岫
* 慧敝
* 弘明
* 交珠像
* 淨度
* 曇度
* 道盛
* 普恒
* 僧䟦陀羅
* 僧逞
* 瑞石
* 法匱
* 達摩摩提
* 法道
* 慧次
* 慧隆
* 應統
* 求那毗地
* 何點壬申梁甲申
* 超辨
* 曇超
* 慧紀
* 僧辨
* 僧柔
* 慧約甲戌梁壬午壬辰已亥癸卯壬子乙卯丙辰
* 何胤乙亥梁癸卯
* 慧安
* 道登
* 劉虬
* 僧宗
* 明帝甲戌止戊寅
* 傅大士丁丑壬辰庚子戊申甲寅庚申甲子辛巳已丑
* 僧景
* 法雲丁丑癸未戊子乙巳已丑
* 佛陀
* 法安
* 法願
* 僧印
* 慧通
* 魏世宗已卯止乙未
* 法紹法度
* 僧侯
* 僧惠
* 東昏侯
* 慧球
[001-0004c]
* 智稱
* 卷之五

* 梁 武帝壬午敬帝丁丑 共五十六年

* 梁武帝壬午止巳巳
* 慧超壬午丙午
* 求那毗地
* 智藥
* 雲光
* 曼陀羅
* 郗氏
* 捨老子之道
* 僧盛
* 道歡
* 帝鑄像
* 建水陸齋
* 江泌女
* 僧融
* 曇摩流支乙酉丁亥
* 僧旻丙戌丁亥戊子已亥丁未
* 僧養丙戌壬寅
* 香闍梨
* 智順
* 惠韶
* 法寵戊子甲辰
* 勒那摩提戊子癸巳
* 菩提流支戊子癸巳乙卯
* 寶亮
* 法悅鑄像
* 寶唱庚寅丙申丁酉戊戌
* 志湛
* 法通
* 僧紹
* 魏明常乙未止戊申
* 何規
* 惠集
* 智藏乙未辛丑壬寅
* 明達
* 隱岳石像
* 魏太后丙申已亥壬寅
* 曇斐
* 僧祐
* 嵩頭陀戊戌已亥戊子
* 慧彌
* 惠皎
* 道琳
* 慧達
* 道仙
* 魏劾化胡之妄
* 達磨庚子乙巳已酉
* 明徽
* 明徹
* 阮孝緒
* 僧副
* 二祖甲辰庚辰癸丑
* 明琛
* 佛陀扇多乙巳已未
* 昭明太子丙午辛亥
* 慧超
* 道穆
* 魏莊帝戊申止辛亥
* 庾詵
* 僧照
* 魏武帝壬子止甲寅
* 僧稠壬子壬申庚辰
* 魏文帝乙卯止辛未
* 劉勰
* 宇文泰丙辰乙丑
* 植相
* 高王觀音經
* 惠集陶隱居
* 月婆首那戊午丙寅乙酉
* 道臻
* 僧林
* 毗目智仙
* 曇鸞
* 般若流支
* 尚圓
* 杜弼
* 僧妙
* 石影像
[001-0005a]
* 真諦戊辰辛未壬申戊寅已丑
* 梁簡文帝已巳止辛未
* 法聰
* 齊文宣帝庚午止已卯
* 那連耶舍庚午丁丑
* 梁元帝壬申止申戌
* 陸法和癸酉乙亥
* 白虎山聖
* 思大禪師申戌丁亥丁西
* 慧善
* 僧實申戌癸未
* 重雲殿像甲戌已卯
* 梁敬帝乙亥止丁丑
* 齊無道士
* 僧達
* 真玉
* 卷之六

* 周 愍帝丁丑靜帝庚子二十六年

* 周愍帝
* 周明帝丁丑止已卯
* 陳武常丁丑止已卯
* 攘那陀羅
* 周武帝庚辰止丁酉
* 洪偃庚辰甲申
* 齊肅宗庚辰辛巳
* 御谷石像
* 齊世祖壬午止乙酉
* 陳文帝庚辰丙戌
* 闍那耶舍甲申壬辰
* 耶舍崛多甲申壬辰
* 闍那崛多甲申壬辰巳酉壬戌
* 法常
* 萬天懿
* 慧勇甲辰癸卯
* 警韶
* 寶瓊乙酉甲辰
* 僧璨丙戌壬申
* 亡名
* 慧命
* 陳宣帝已丑止壬寅
* 道安已丑甲午
* 三祖已丑丙寅
* 嚴湖寺
* 達磨流支
* 曇延庚寅壬寅甲辰庚戌辛亥
* 僧瑋
* 曇瑗
* 安廩
* 僧勐
* 僧安
* 僧遷
* 靜靄
* 孫哲
* 任侍郎
* 鼓山竹林聖寺
* 梁明帝
* 智周乙未隋辛丑
* 天台智者乙未辛亥丁巳
* 曇遷丙申丁未庚戌
* 慧遠丁酉
* 靈石寺像
* 周高祖戊戌止庚子
* 衛元嵩
* 法朗
* 慧成
* 法藏已亥庚子丙辰
* 法止已亥梁壬申
* 僧明
* 惠意
* 智炫
[001-0005b]
* 隋 高祖辛丑止煬帝丁丑 共三十七年

* 隋高祖辛丑止甲子
* 尼智仙
* 道舜
* 達磨般若
* 毗尼多流支
* 僧猛
* 那連提耶舍壬寅乙巳已酉
* 陳長城公
* 彥琮癸卯壬子已巳庚午
* 明贍癸卯已巳唐丁亥戊子
* 敬脫
* 法慶
* 靈藏甲辰丙午
* 經法師
* 智操丙午乙未辛未
* 法進
* 僧就
* 曇詢
* 法願
* 慧布
* 普建梁壬辰隋丁未
* 李士謙三教優劣
* 杜祈
* 普安戊申已巳
* 達摩笈多庚戌戊寅
* 智正
* 智舜庚戌甲子
* 僧裕
* 洪遵辛亥丙辰戊辰
* 趙昌
* 灌頂辛亥丁巳唐壬辰
* 曇崇壬子甲寅
* 信行
* 嚴恭
* 慧越
* 法經
* 岑闍梨
* 法純乙卯癸亥
* 寶貴
* 興皇像
* 費長房
* 法充
* 智文
* 法通
* 智曠
* 百十餘州建塔
* 道仙
* 元琬壬戌 又唐戊子止丙申
* 道幽
* 闍提斯那
* 慧實
* 煬帝乙丑止丁丑
* 通幽
* 僧善
* 慧侃
* 慧藏
* 元景
* 慧淨戊辰又唐戊戌
* 法濟
* 大志
* 智興
* 慧乘庚午丙子唐庚寅
* 靈潤
* 慧達
* 僧照
* 僧朗
* 真觀
* 智顯
* 轉明
* 道積
* 道辨
* 惠恭
* 法喜
* 真慧
* 法安
* 道愻乙亥又唐庚寅
* 慧祥
* 智越
* 文中子
* 四祖丁丑唐已卯甲申庚寅癸卯甲辰辛亥
[001-0005c]
* 法進
* 明恭
* 卷之七

* 唐 高祖戊寅太宗巳酉 共三十二年

* 高祖戊寅止丙戌
* 鄭頲
* 傅奕辛巳丙戌丁亥
* 法琳辛巳甲午已亥
* 法運
* 李大安
* 慧琳
* 五祖甲申乙亥
* 僧定
* 慧乘
* 內德論
* 太宗丁亥止已酉
* 波頗丁亥止癸巳
* 智睎
* 智滿
* 明淨
* 元奘巳丑止麟德甲子
* 法嚮
* 慧光弟子母
* 趙文信
* 萬回壬辰癸酉戊子壬寅丙午辛亥
* 道昂
* 法曠
* 惠璉
* 智琰
* 寶瓊
* 智首
* 法礪
* 張士衡
* 惠休
* 道英
* 法恭
* 智實丁酉戊戌
* 文德
* 虞世南帝為設齋造像曇榮
* 洪滿
* 智苑
* 杜順
* 蕭瑀
* 慧稜
* 慧瑜
* 靜琳
* 慧震
* 慧滿
* 慧持
* 慈藏
* 豐干寒山拾得
* 原州瑞石
* 法聰乙巳丁未
* 李思一
* 智凱
* 智則
* 卷之八

* 唐 高宗庚戌睿宗壬子 共六十三年

* 高宗庚戌止癸未
* 明𤀹
* 司馬喬卿
[001-0006a]
* 牛頭融庚寅壬子丁巳
* 法顯
* 慧寬
* 智通
* 阿地瞿多
* 智岩
* 窺基甲寅壬午
* 解脫
* 弘智
* 慧仙
* 會隱
* 慧立
* 義褒
* 撫州像
* 曇逞
* 善伏
* 靜之
* 靜泰
* 法冲
* 智琮
* 明解
* 彥悰
* 幽州像
* 威秀不拜
* 并州像
* 靈辨
* 慧明
* 善導
* 泗州癸亥丙申丁酉戊申庚戌
* 崔義起
* 那提
* 益州地藏像
* 荊州像
* 宣律師
* 勑禁化胡經
* 通達
* 英禪師
* 義淨辛未乙未止癸丑共九事
* 六祖壬申止癸丑
* 涅槃後二分
* 尊勝呪已卯壬午癸未
* 菩提流志辛巳癸巳庚戌癸丑甲子丁卯
* 權無二
* 孫真人
* 元暉
* 則天甲申止甲辰
* 泉州開元
* 地婆訶羅
* 提雲般若
* 大雲經
* 仁儉
* 慧智
* 明佺
* 實叉難陀乙未甲辰戊申庚戌
* 法藏丙申已丑
* 安國師丙申丙午已酉
* 神秀禪師丙申丙午
* 李無謟
* 彌陀山
* 中宗乙巳止庚戌
* 召六祖不起
* 薛簡
* 般刺密帝譯楞嚴
* 慧範
* 寶思惟丙午辛酉
* 智嚴
* 嵩岳元珪戊申丙辰
* 法儀
* 道岸已酉丁巳
[001-0006b]
* 睿宗庚戌止壬子
* 枯柿重榮
* 一行辛亥乙卯辛酉癸亥丁卯戊辰
* 僧道齊班
* 永嘉真覺
* 卷之九

* 唐 元宗癸丑止代宗已未 共六十七年

* 元宗癸丑止丙申
* 神光
* 善無畏丙辰丁巳壬戌甲子乙亥
* 宋璟丙辰丁丑
* 房琯丁巳丙申
* 勒佉
* 金剛智庚申癸亥庚午壬申
* 智嚴
* 尼玄機
* 破竈墮
* 日本叡
* 張說
* 智昇
* 道氤庚午庚辰
* 義福
* 張果老仙
* 李長者甲戌庚辰
* 不空丙子戌亥寅巳申巳申戊亥共十事
* 韋藥王
* 法秀
* 青原思
* 普寂
* 嚴挺之
* 本淨癸未甲申
* 南嶽讓
* 徑山欽甲申戊申已酉已巳壬申
* 神邕
* 荷澤乙酉庚子
* 給祠部
* 高力士
* 南㵎石像
* 王維
* 洛陽虵
* 石頭遷辛卯戊午庚午
* 犍那
* 鶴林素
* 左溪朗
* 毗沙門祠
* 元紫芝
* 肅宗丙申止壬寅
* 閬守像
* 無漏丙申戊戌
* 溫州無著
* 澄觀丁酉已亥卯巳子卯酉丑庚寅
* 放生池
* 忠國師辛丑甲辰戊申庚戌乙卯
* 楚州十三寶
* 顏真卿已亥壬子
* 代宗癸卯止巳未
* 五臺脩殿
* 講仁王經
* 元載
* 王縉
[001-0006c]
* 杜鴻漸乙巳丁未癸丑
* 良賁
* 盂蘭盆會
* 魚朝恩丁未已酉
* 無住
* 馬祖已酉戊午戊辰
* 牛頭忠
* 大耳
* 張延賞
* 曇一
* 純陀
* 崇惠
* 圓澤
* 周伯玉
* 崇慧
* 德宗庚申止甲申
* 鄧隱峰庚申丙申戊申
* 大梅常
* 懶瓚
* 荊溪湛然
* 龐居士乙丑癸酉辛卯
* 道澄
* 梁肅
* 五洩靈默已巳戊戌
* 惟惲庚午壬申戊子
* 西堂藏辛未丙戌
* 皎然
* 靈澈乙亥丙申
* 陸德輿
* 端甫丙子丁亥
* 慧開
* 黃蘖丁丑壬子壬戌戊辰庚午
* 僧標
* 天皇悟戊寅丁亥
* 劵之十

* 德宗巳卯止文宗已未 共四十一年

* 熈怡已卯甲辰
* 福州無垢塔
* 黃石岩禪師
* 惠炬
* 法證
* 凝公白居易文
* 濬上人
* 般舟
* 順宗乙酉
* 如滿
* 韋皐
* 憲宗丙戌止庚子
* 鵝湖大義丁亥戊戌
* 如海
* 浩初
* 天王悟
* 草衣
* 道弘
* 孟簡庚寅已亥
* 蕭俛
* 齋朗
* 彌陀和尚
* 永州淨土院
* 智𧦬
* 道樹
* 百丈
* 大明
* 神清
* 六祖碑
* 惠昭
* 會通布毛
* 柳子厚辛巳止已亥
* 上弘
* 歸宗常
[001-0007a]
* 栢岩惲
* 重巽
* 柳州大雲
* 法釰
* 馬郎婦
* 元浩
* 韓愈
* 大顛三平
* 文暢堔 元暠方及玄舉
* 穆宗辛丑止甲辰
* 劉總
* 白居易壬寅乙卯丁卯
* 鳥窠乙未壬寅
* 無業
* 東寺會
* 杭州永福石璧經
* 元稹
* 古靈
* 王智興
* 敬宗甲辰止丙午
* 李翱
* 藥山乙巳戊申
* 裴肅
* 文宗丁未止已未
* 善信
* 龍潭
* 龍潭
* 重玄石璧經
* 丹霞
* 福州聖泉院
* 無等
* 惟政
* 蛤蜊觀音
* 凌行婆
* 知玄癸丑甲子癸未辛卯壬寅癸卯
* 石霜諸
* 南泉
* 大內靈像
* 道吾
* 端甫
* 裴休丙辰壬戌戊辰乙巳庚寅
* 子湖蹤丁巳庚子
* 澄觀又前
* 寶稱滿
* 卷之十一

* 唐 武宗庚申止哀帝丁卯 共六十八年

* 武宗庚申止乙丑
* 雲岩晟
* 圭峰
* 九座正覺癸亥乙卯
* 龜山真
* 宣宗丙寅止已卯
* 復寺興教丙寅
* 鹽官安
* 决配道士
* 龜洋忠丁卯已卯
* 流李德祐
* 華林覺
* 弘辨
* 復東林寺
* 溈山祐癸酉
* 溈山安癸酉癸卯
* 終南山猴
* 無著喜
* 辨章
* 道林藏經序
* 洞山丁丑已丑
* 萬敬孺
* 藤蘿尊者
* 懿宗庚辰止癸巳
* 東林藏碑
* 普化
* 投子庚辰庚子甲戌
[001-0007b]
* 曹山辛巳已丑庚戌辛酉寰中
* 鑒宗
* 雪峰甲申乙酉癸亥丙寅丁卯戊辰
* 巖頭甲申丁未
* 德山
* 懷安天王堂記
* 臨濟
* 玄沙丁亥癸亥丁卯戊辰
* 長沙岺
* 龜山原
* 夾山庚寅辛丑
* 洞山全
* 雲居膺壬辰壬戌
* 幼璋壬辰甲辰丙寅癸酉丁亥
* 僖宗甲午止戊申
* 洛浦安甲午辛丑戊午
* 徑山諲
* 道吾
* 睦州
* 羅漢和尚
* 仰山已亥辛亥
* 龍湖聞辛丑戊申戊寅
* 九峰玄壬寅丙辰
* 惠升
* 靈雲勤
* 紙衲惟亮
* 東林舊因記
* 石霜諸
* 千頃南
* 福善王
* 昭宗已酉止甲子
* 九峰䖍已酉辛巳
* 石霜首座
* 上藍超
* 大雲洪楚
* 南塔湧辛亥戊戌甲子
* 國歡惠日
* 趙州癸丑丁巳
* 燕趙二王
* 貫休甲寅乙酉
* 齊巳
* 灌溪閑
* 華獄偉
* 龍牙遁已未癸未
* 文喜
* 紙衣道者
* 雲居簡
* 同安威
* 閩王審知癸亥丙寅丁卯戊辰
* 瑞岩
* 永光真
* 雪竇通
* 長慶稜丙寅壬辰
* 卷十二

* 後梁 太祖丁卯止均王癸未 共十七年

* 雲葢安
* 南嶽勁
* 欽山䆳
* 重雲暉辛未丙辰
* 道場訥
* 石門蘊
* 布袋
* 清平遵
* 羅漢琛庚辰戊子
* 後唐 莊宗癸未止潞王丙申 共十四年
[001-0007c]

* 龍冊怤壬午丁酉
* 蜆子和尚
* 莊宗
* 華嚴靜
* 興化獎
* 普淨覺丙戌已丑
* 閩王延鈞
* 扣氷古佛
* 高蓋陳謝
* 雲門庚寅戊申已酉
* 風穴辛卯丁酉已酉
* 廬山永安
* 契如
* 國清靜
* 胤孫
* 後晉 高祖丁酉止齊王丁未 共十一年

* 法眼乙未癸卯丁巳
* 溫州羅漢寺
* 圓通德巳亥
* 天竺觀音
* 閩王
* 佛手因
* 韶國師壬寅已酉癸丑
* 江南民入冥
* 劉煦
* 晏國師
* 永安靜
* 禾山殷
* 後漢 高祖丁未止隱帝庚戌 共四年

* 清化怤
* 錢忠懿王
* 洞山初
* 報恩明
* 化城悟海
* 後周 太祖辛亥止恭帝庚申 共十年

* 永明潛
* 南院顒
* 智覺壽壬子又皇宋
* 南唐開先碑
* 龍興靖
* 世宗乙卯已未
* 僧帳
* 報恩護



釋氏歷代編年通鑑目錄
[001-0008a] No. 1516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之一
宋括山一菴釋 本覺 編集
明羼提居士 畢熈志 較訂



姬姓。起武王已卯。止赧王乙巳。三十七主。
合八百六十七年。


世尊乃第四主昭王時生。故今斷自昭王甲寅起。
止赧王乙巳。歷三十四主。共七百七十二年。


甲寅 昭王二十六年此周朝年歲。諸書不同。今據歷代年譜。依康節經世書編。
不必致疑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佛也。是年四月八日。示生於
中天竺迦毗羅衛國。彼國乃三千世界之中。故佛生
於彼也。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母於是日。遊歡喜園。
手攀無憂樹枝。太子化從右脇而生。自行七步。分手
指天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空中九龍吐水。灌太
子身。父王字之。曰悉達多也見釋迦譜。但諸傳錄。皆曰佛生昭王甲寅。或
指為二十四年。或曰九年。今准琳法師辨正論。據隋博士姚長謙紀佛生。的是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歲也


○佛生之日。此方江河泛漲。泉井溢出。大地皆動。五
色光貫太微。遍於西方。昭王恠而問羣臣。太史蘇由
奏曰。西方有聖人生。王曰於此何如。由曰即時無它。
一千年後。聲教被此。王乃刻石立記。埋南郊祀出周書異
記○隋費長房。撰三寶紀。起於莊王甲午年。北山諸師。皆指其訛。故不可遵也

[001-0008b]


乙卯二十七年


丙辰二十八年 佛年三歲。淨飯王携太子。謁天神廟。
神像忽能起敬。王驚嘆曰。我子於天神中更尊。因字
之曰天中天。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三十二年 佛年七歲。詣師習學。而夙慧煥發。
世間書典。皆悉自通統紀


辛酉 壬戌


癸亥三十五年 佛年十歲。與兄弟角力。以手擲象
於城外。還以手接。園中有金鼓銀鼓石鼓鐵鼓。各七
重。太子一箭。徹過諸鼓珠林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已巳


庚午四十二年 佛年十七歲。王為納妃耶輪氏。久
而不接。但脩禪觀一覽


辛未


壬申四十四年 佛年十九歲。出城四門遊觀。於東
南西見老病死。生厭離心。於城北門見出家人。生欣
樂心。二月八夜。乘天馬踰城。陵虗而去。至檀特山。自
以寶劒。絕其鬚髮。淨居天人。奉僧伽梨。因乃服之。入
彌樓山阿藍迦處。習不用處定者三年正宗記等


癸酉 甲戌


乙亥四十七年 世尊遷鬱頭藍弗處。習非非想處
定。又三年。


丙子 丁丑


戊寅五十年 世尊遷象頭山。同諸外道。日䬸麻麥。
鵲巢于頂。以無心意無受行。而外道摧伏。又居六載
正宗記等
[001-0008c]


已卯五十一年 庚辰穆王元年
 辛巳 壬午


癸未四 世尊自思曰。今此苦行。非正解脫。即沐浴
於尼連河。受乳糜於牧牛女。尋詣畢鉢木下。降伏天
魔。以二月七夕。入正三昧。八日明星出時。示豁然大
悟。成等正覺。昇金剛座。梵天請轉法輪。即入鹿苑說
法。度憍陳如等五人證果。


甲申五 世尊度優樓頻螺迦葉等千人。出家證果
等。


乙酉六 世尊在象頭山。為龍鬼說法等。


丙戌七 世尊度舍利弗目連等二百五十人。出家
證果等。


丁亥八 舍衛國須達長者。布金買祇陀太子園。造
寺奉佛等。


戊子九 世尊枸耶尼國。為婆陀和菩薩。說苦行般
若等。


已丑十 世尊在柳山。為純真陀羅王弟說法等。


庚寅十一 世尊在穢澤中。為阿掘摩說法等。


辛卯十二 世尊還摩竭國。為弗沙王說法等。


壬辰十三 世尊在恐懼樹下。為彌勒說脩行本起
經等。


癸巳十四 世尊還迦毗羅國。為父淨飯王說法等
普曜經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001-0009a]


戊戌十九 世尊成道十六年。於欲色二界天宮之
間。出大寶坊。說大集等經法苑珠林


已亥二十 世尊自此。始說十六會八部般若等經。


庚子


辛丑二二 世尊始檢約徒眾。剏置戒律。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二七 世尊從弟阿難始出家。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三二 阿難始勸請世尊。度女人出家為尼。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已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申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已巳 庚午


辛未五十二年 世尊至此。始說金光明法華等經
統記○大梵天王。至靈山會上。以金色娑羅花獻世尊。
世尊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金色頭陀。破
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分付摩訶迦葉。聽吾偈曰。法本法無法。無
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其拈華付法。出大藏梵王問佛
經。其傳法偈。出正宗記


壬申五十三年 世尊應世七十九年。化緣周畢。二
月十五日。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木間。臨涅槃時。說涅
槃經巳。而遍觀三界。告大眾言。我以甚深般若。遍觀
[001-0009b]
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虗空相。一無所有。法相
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如是
三入禪定三出三告。乃云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
滅光。名大涅槃。乃於寶牀。右脇而臥。於其中夜。寂然
無聲。便般涅槃。寶樹變白。人天悲慟。迦葉遠來奔禮。
金棺自開。即現雙足。出於棺外。眾禮足巳。還自入棺。
如來自從胸中踴火荼毗。天人各分舍利建塔涅槃經前
後分。○是日此方暴風忽起。損舍折樹。地動木陰。西方

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連夜不滅。穆王怪而問羣
臣。太史扈多對曰。西方聖人入滅之相耳周書異記


癸酉 甲戌五十五年


乙亥共王元年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十二年 丁亥懿王元年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二十五年
 壬子考王元年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五年 初祖迦葉尊者此云飲光勝尊。以正法付阿難。
[001-0009c]
偈曰。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
不法。乃奉世尊僧伽梨衣。於雞足山。入滅盡定。以俟
彌勒下生五燈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十五年
 丁卯夷王元年 戊辰周國自此衰矣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十六年 癸未厲王元年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十一年 二祖阿難尊者此云慶喜。以正法付商那
和脩。偈曰。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
了無無法。乃入三昧。分身四分。與天宮龍宮二國王
供養。住世凡百三十二年。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三十七年王奔于彘
 庚申三十八年。周召行政。號曰共和 辛酉 壬戌
[001-0010a]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四十六年 東天竺國阿育王此云無憂。盡收西域
諸塔。及龍宮舍利。夜役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
寶塔。命耶舍尊者。舒指放光八萬四千道。令捷疾鬼。
各隨一光盡處。安置一塔。遍娑婆界。在此震旦國者。
一十九所育王傳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五十一年
 甲戌宣王元年周召二公還政。而夾輔之。周室中興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二十二年 叱利國三祖。商那和脩尊者。以正
法付優波毱多尊者。偈曰。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既付法巳。即隱於罽賓國
南象白山中。後於三昧中。見毱多五百徒眾多懈慢。
乃往彼現龍奮迅三昧。以調伏之。乃作十八變化。火
光三昧。自焚其身五燈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001-0010b]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四十六年
 庚申幽王元年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十一年西戎弑王
 辛未平王元諸候奉王迁都于洛。是謂東周
 壬申二年諸候浸盛政由方伯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三十年 西天四祖優波毱多尊者。付法於提
多迦。偈曰。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
心非本法。乃踊身虗空。呈十八變。復于本座。跏趺而
五燈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四十九魯隱公元年也。孔子脩魯史春秋。以是歲始 庚申
[001-0010c]
 辛酉 壬戌威王元年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九年魯威公元年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二十三年
 乙酉莊王元年 丙戌 丁亥
 戊子魯莊公元年


己丑五年 五祖提多迦尊者。於中天竺國。以法付
彌遮迦尊者。偈曰。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
未悟。無心得無法。遂示寂五燈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十年魯莊公七年 夏四月五日辛亥。恒星不現。星殞
如雨。乃西方文殊菩薩。於雪山化五百仙人。而歸本
國。光明掩於常星不見也北山錄。初隋費長房。撰三寶紀。指此年為佛初生之
年者非也


乙未 丙申十二齊相用管仲為相
 丁酉 戊戌 己亥十五年
 庚子僖王元年 辛丑二年齊桓始霸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惠王元年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001-0011a]
 庚申十六魯閔公元年 辛酉
 壬戌十八魯僖公元年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二十五年 庚午襄王元年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十五年 西天六祖彌遮迦尊者。以法付婆須
蜜多尊者。偈曰。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
心。始解心心法。遂示寂。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二十六魯文公元年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三十三年 癸卯頃王元年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正王元年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五年魯宣公元年


甲寅六年 梓潼帝君。降筆有言。予聞方外之言曰。
西方之國有大聖人古皇先生者。視死生如朝暮。等
冤仇如夢覺。浮生不久。求於無生者也。予甞慕之。及
逢隱者歌之。乃謂曰。適聆妙理。深契愚衷。願惠格言。
隱者嘆曰。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法。此西方大聖人
[001-0011b]
歸寂法也。能念習之。可度生死。可成正覺。若中道而
廢。亦可為神仙。予受教焉化書其書雖不紀年。今參詳乃此時故。今附此年。下
後倣此


乙卯定王元年楚莊王問九鼎輕重 丙辰


丁巳三年 九月十四日。老聃生于楚國陳郡苦縣
賴鄉曲仁里。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聃也老子之生。距佛之滅。凡三
百四十六年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十七年魯成公元年 西天七祖婆須密多尊者。以
法付佛陀難提尊者。偈曰。心同虗空界。示等虗空法。
證得虗空時。無是無非法。遂示寂五燈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簡王元年 丁丑 戊寅
 己卯四年老子仕周為守藏吏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十三年 老子遷為柱下史。自是五十四年。一
職不遷。時人目為吏隱。


己丑十四年魯襄公元年


庚寅靈王元年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001-0011c]
 己酉 庚戌二十一魯襄公二十二年


十一月庚子孔子生於魯國陬邑平鄉。母顏氏。禱於
尼丘而生。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之生。距佛之滅凡四百年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景王元年
 戊午 己未 庚申四年魯昭公元年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十年 西天八祖佛陀難提尊者。以法付伏駄
密多尊者。偈曰。虗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是。若了虗空
故。是達真如理。遂示寂。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十九年 孔子朝周。問禮於柱下史老聃。老子
時年七十九。孔子年二十六統紀一云。丙寅年孔見老子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二十五年


壬午敬王元年 周柱下史老聃。時年八十六歲。以
王室陵遲。遂去周。與散關令尹喜。西游流沙。死於扶
風郡。塟於槐里。老子甞至罽賓國。見浮圖自傷不及。
乃說偈供養。對像陳情云。我生何以晚。佛出一何早。
不見釋迦文。心中常懊惱。故詠史詩云。七雄戈戟亂
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老氏却思西域住。便將徐甲
去流沙。是年佛滅巳四百三十一年矣世謂老子化胡者。出於晉
[001-0012a]
惠帝時。道士王浮。改西域傳。為化胡經。以誣於世。魏世道士姜斌。復引偽撰開天經。當時為僧曇謨辨妄。姜斌
獲罪。唐高宗朝。復追僧道。定奪化胡經真偽。而僧法明指其妄。於是勅搜天下化胡經焚棄。不在道經之數。凡
道經有記化胡事者。並皆削除。有司條。為罪制。自是化胡之說泯矣。況道家西昇經云。吾師化遊西竺。善入泥
洹。此老君親口宣說也。而符子亦云。老子之師名釋迦文。則吾教清淨法行經。以大迦葉為老聃。信不誣矣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十一年魯定公元年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魯以孔丘為司寇 壬寅 癸卯孔子去魯適衛
 甲辰 乙巳孔子之宋又如陳 丙午
 丁未二十六 戊申孔子復過宋 己酉孔子在陳 庚戌孔子之蔡
 辛亥 壬子孔子復至陳 癸丑


甲寅三十三年 西天九祖伏駄密多尊者。以法付
脇尊者。偈曰。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真法。
非真亦非偽。遂示寂。


乙卯 丙辰孔子自陳之衛
 丁巳孔子反魯定六經 戊午 己未
 庚申孔子作春秋以是年絕筆 辛酉


壬戌 四月孔子薨。壽年七十三歲。吾教清淨法行
經。以孔子是儒童菩薩辨正論


癸亥
 甲子 乙丑元王元年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正定王元年左傳終是年也
[001-0012b]


甲戌二年 鄭列子禦宼隱居不仕。著書十篇。中曰。
昔商太宰[一/韋*否]。問於孔子曰。夫子聖者歟。曰丘博學強
記。非聖人也。三王聖者歟。曰三王善用智勇。聖非丘
所知。五帝聖者歟曰。五帝善用仁信。聖非丘所知。曰
三皇聖者歟。曰三皇善用時政。聖非丘所知。太宰大
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有間動容而對曰。丘聞
西方有大聖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
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列子○其書本不紀年。今附于此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十九年 世尊滅度。至此五百年○天竺國無
著菩薩出世。宏闡宗教。其弟天親菩薩。初尚小乘。造
論五百部。後契悟大乘。復造大乘論五百部。時號千
部論師統紀


壬辰 癸巳


甲午二十二年 西天十祖脇尊者。以法付富那夜
奢。偈曰。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
亦無止。遂示寂五燈云已亥歲示寂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考王元年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001-0012c]
 丙辰威烈王元年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二十三韓魏趙為諸候通鑑始于此 己卯
 庚辰安王元年 辛巳
 壬午三年秦惠公元年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十四年 西天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以法付
馬鳴大士。偈曰。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
法。非一亦非二。遂示寂五燈云戊戌歲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烈王元年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顯王元年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八年秦孝公元年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001-0013a]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三十二年秦惠文王元年 乙酉盂軻為魏卿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四十一年 西天十二祖馬鳴大士。以法付迦
毗摩羅尊者。偈曰。隱顯即本法。明暗元無二。今付悟
了法。非取亦非弃。遂示寂統紀云已丑歲


乙未盂軻為齊上卿
 丙申四十四年秦初稱王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慎靚王元年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赧王元年
 戊申周室微王徙都於西。太子治東。曰東西周 己酉 庚戌
 辛亥五年秦武王元年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九年秦昭王元年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001-0013b]


丁亥四十一年 中印土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以
法付龍樹大士。偈曰。非顯非隱法。說是真實際。悟此
隱顯法。非愚亦非智。遂現神變。化火焚身五燈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五十九年王與六國攻秦。昭王怒攻西周。赧王懼奔秦伏
罪。獻三十六邑。昭王受之。盡取九鼎寶器歸秦。赧王慚而卒



嬴姓。都咸陽。六主合四十九年。


丙午昭襄王五十二年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孝文王元年
 壬子莊襄王元年秦滅東周 癸丑 甲寅
 乙卯始皇帝元年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十七年滅韓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二十二年滅魏 丁丑
 戊寅二十四年滅楚 己卯二十五年滅燕趙
 庚辰二十六秦滅齊。始併天下為一。改姓趙稱始皇帝。改正朔歲首建亥。裂天下置三十六郡
 辛巳二十七秦併天下而衛獨存
 壬午二十八年帝發人。入海上仙山。求不死藥
[001-0013c]
 癸未二十九年


甲申三十 沙門室利防等一十八人。來自西域。帝
惡之以付獄。俄有金剛神。碎獄門而出之。帝懼即厚
禮遣之出境。


乙酉三十一年
 丙戌北擊匈奴 丁亥北築萬里長城 戊子焚書坑儒


己丑三十五年 南印土十四祖龍樹大士。以法付
迦那提婆尊者。偈曰。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
既無證。無嗔亦無喜。遂示寂。


庚寅三十六年
 辛卯三十七年帝慕神仙。因泛海冀有所遇。遂崩于沙丘。李斯趙高。矯制殺太子扶蘇。而
立少子胡亥為二世

 壬辰二世元年楚陳勝起自立為王。項梁項羽沛公皆應之○是年始滅衛國
 癸巳二年
 甲午三年九月趙高弑二世。立子嬰為王。四十六日○十一月沛公入關。子嬰降○十二月項
羽殺子嬰。秦亡


西漢劉姓


十四帝。合二百十四年王莽篡位一十五年。二
漢合四百二十六年。


乙未高祖元年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五項羽敗混一天下 庚子
 辛丑改咸陽為長安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十二年 丁未惠帝元年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七年 甲寅呂后元年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001-0014a]
 己未 庚申 辛酉八年
 壬戌文帝元年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十六年 戊寅後元年 己卯


庚辰三年 西天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以法付羅
睺羅多。偈曰。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
無終復無始。遂放八光。而歸寂滅統紀乃丙子歲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七年
 乙酉景帝元年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七年
 壬辰中元年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後元年 己亥
 庚子三年 辛丑武帝建元元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元光元年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元朔元年 西天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至石
窟見僧迦難提入定。祖問身定心定。提曰。身心俱定。
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反
復論義。提即求度。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元狩元年 張騫請通西域。
[001-0014b]


庚申二年 是年霍去病討匈奴。過居延山。摛休屠
王。獲其金人。率長丈餘。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燒
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
大夏。還云身毒國一名天竺。有浮屠之教云云出齊魏收著魏書。及
三寶記


辛酉三年 京師掘昆明池得黑灰。以問東方朔。朔
曰。可問西域胡道人。及後永明中摩騰至。有問之者
曰劫灰也北山錄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元鼎元年
 丙寅二張騫使西域皆入貢 丁卯


戊辰四年 室羅筏城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以法
付僧迦難提。偈曰。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
無相。內外云何起。遂安坐示寂。


已巳
 庚午 辛未元封元年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冬至。作太初曆。以正月建寅為歲首。至是始用夏正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天漢元年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太始元年 丙戌
 丁亥 戊子 已丑征和元年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後元元年 甲午
 乙未昭帝始元元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庚子
[001-0014c]
 辛丑元鳳元年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元平元年 摩竭提國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以法付伽耶舍多尊者。偈曰。心地本無生。因地從緣
起。緣種不相妨。花果亦復爾。即右手攀樹而化。


戊申宣帝本始元年 已酉 庚戌
 辛亥 壬子地節元年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元康元年
 丁巳 戊午 已未
 庚申神爵元年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五鳳元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甘露元年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黃龍元年 癸酉元帝初元元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永光元年 已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建昭元年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景寧元年 己丑成帝建始元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何平元年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陽朔元年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鴻嘉元年


壬寅二年 光祿大夫劉向。撰神仙傳云。黃帝以下
[001-0015a]
迄今。得仙道者。百四十九人。其七十四人。巳見佛經
矣。又言向博觀典籍。往往見有佛經出義楚六帖。及三寶紀等


癸卯 甲辰 乙巳永始元年
 丙午 丁未


戊申四年 西天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以法付鳩
摩多。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得發萌。於緣不相礙。當
生生不生。踊身虗空。作十八變。化火光三昧自焚。
已酉元延元年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綏和元年 甲寅
 乙卯哀帝建平元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元壽元年 景憲使大月氏國還。得浮圖經。時
莫有識者法苑珠林及三寶紀


庚申
 辛酉平帝元始元年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五年孺子嬰立
 丙寅居攝元年 丁卯二莽弑孺子嬰
 戊辰初始元年王莽篡位。以是冬十二月。為明年正月
 已巳王莾始建國元年偽用商政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天鳳元年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已卯
 庚辰地皇元年 辛巳


壬午三年 西天十九祖鳩摩多尊者。以法付奢夜
多。偈曰。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
[001-0015b]
決不決。即以指甲𠢐面。如紅蓮開。放光入滅一云辛巳


癸未更始元年劉玄字聖公。二月立為帝○九月長安豪傑。斬莽。傳首于聖公


甲申更始二年赤眉立劉盆子為帝。赤眉明年殺聖公


後漢


都洛。十二帝。凡一百九十五年。


乙酉 光武建武元年 丙戌
 丁亥帝擊赤眉敗盆子降 戊子 已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已亥 庚子
 辛丑十七年天下一統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西域十六國來獻方物 丙午
 丁未 戊申 已酉 庚戌
 辛亥二十七年 世尊滅度至此一千年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三十一年 丙辰中元元年
 丁巳二年帝崩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