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20 釋氏通鑑-宋-本覺 (master)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之六
宋括山一庵釋 本覺 編集
明十林居士 周之訓 較訂


南北朝



* 北

* 周宇文姓都長安。五主。二十六年。禪于隋
* 齊高姓都鄴。六主。二十八年。國入周
* 南

* 後梁蕭姓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國入隋
* 陳陳姓都建康。五主。三十三年。國入隋
[006-0059a]
| 丁丑孝愍帝 |後梁中宗大定三 |高祖永定元 |北齊顯祖天保八 |


周孝愍帝自丙子十二月受魏禪。帝明裕研機。疎
通弘遠。天縱神武。民歸獄訟。握金鏡以居尊。齊玉衡
而建極。大弘像化。廣闢慈門。海內名德。咸慕義歸仁
辨正論○九月愍帝崩。世宗孝明帝即位○是月
陳高祖武帝覊先。受梁禪。膺寶歷以君臨。起會昌而
司牧。身長九尺。鬚長三尺。垂手過膝。神明高放。戡剪
多難。復梁舊政。崇重釋氏。金陵舊來七百餘寺。侯景
焚蕩幾盡。帝既登極。悉皆脩復。飜經講道。不替前朝
○天竺那羅提黎耶舍此云尊稱至齊鄴都。文宣禮請。於
天平寺譯經。舍大興正法。弘暢羣心。於宣譯之暇。時
陳神呪冥救顯助。立功多矣本傳
| 戊寅明帝二 | | | |


周孝明帝。上奉三乘。內親九族。乃至本枝維翰列辟
庶官。五向十行。俱識歸依之道。外觀內覺。同登解脫
之門。是年為先皇。造盧舍那織成像一軀。并二菩薩。
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二軀。各二菩薩。及金剛
師子等。麗極天成。妙同神製卞正○陳高祖。時設無遮
大會。供僧布施。放生宥罪。弘宣十善。汲引四民。於楊
州。造東安寺。復為國家。爰逮群生。于楊都治下。造興
一云興聖天居等四寺。皆宏麗莫比卞正○五月陳高祖。
幸莊嚴寺捨身。羣臣表請還宮通鑑○陳真諦。還豫章
譯經○周三藏攘那跋陀羅此云智賢。於長安。譯五明論
一聲論。二醫論。三工巧論。四呪術論。五符印論
[006-0059b]
| 己卯武成元 | |五月帝崩。世祖文帝蒨立 |十月帝崩廢帝茵立 |


五月陳高祖崩。帝親寫經一十二藏。造金銅像百萬
軀。修故寺三十二所。度僧尼七千人卞正○高祖崩後。
將欲修葬。造溫凉車。文帝欲取梁武重雲殿中。佛帳
珠佩。以飾送終。人力既足。忽見雲氣擁結。大雨洪注。
雷震電燁。烟張殿表。火烈雲中。歘見重雲殿影金銀
二像。八部神王。并及帳座一時騰舉。烟火挾之。忽然
遠逝。觀者傾國。及晴之後。覆看故所。唯礎存焉。是日
人見殿像。乘空飛於海。上云感通錄○十月齊顯祖崩。
帝在位十年。佛法大盛。所度僧尼。八千餘人。先是帝
至谷口木井佛寺。有癡人不解語。忽謂帝曰。我去爾
後來。是夜癡人死。帝尋崩焉論衡及卞正論
| 庚辰世宗崩武帝立 | |文帝天嘉元 |廢帝乾明元年十一月肅宗演改皇建元 |


周世宗崩。高祖武帝即位。為文皇帝。造錦釋迦像
一丈六尺。并菩薩聖僧。金剛師子。周迴寶塔。二百二
十軀。仍於京下。造寧國會昌永寧等三寺卞正○四月
齊稠禪師。無疾端坐而逝。壽八十一。敕遣襄樂王宣慰。
施物五百段。送千僧供。以崇追福。仍詔起塔立碑。初
師所住禪窟前有深淵。嘗見被毛之人。偉而胡貌。置
釜然火。水將沸涌。俄有大蠎。從水中出。欲入釜內。稠
以足撥之。蠎遂入水。毛人亦隱。其夜見一男子。拜云。
弟子有兒。歲歲為惡神所噉。兒子等惜命不敢當。弟
子衰老將死。故自供食。蒙師力故。得免斯難。又齊帝。
每年元日。常問師一歲吉凶。至天保十年。師云。今年
[006-0059c]
不好。帝不悅。復問師何如。答云。貧道亦不久。至冬帝
崩。是夏師亦滅云。帝暇日常欲覩佛之靈異。稠曰。非
沙門所宜。帝強之。乃投袈裟于地。帝使數十人。舉之
不動。稠命沙彌取之。初無難焉。因爾篤信。兼常寺宇
僧供。勞賜優渥。齊滅周廢。以寺賜大夫柳務文。及入
住時。有神怒曰。何敢凌犯須陀洹寺。後隋初興復。奄
同初建云本傳○二祖慧可大師。以衣法付僧璨。偈曰。
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復云。汝且處深山。勿罹世難。然吾亦有夙累。今要償
之。祖遂留鄴都。隨宜行化普燈云。天平二年。接僧璨。○陳法師洪
偃。初梁武及太宗諸王。皆禮敬之。至是講于宣武寺。
學徒肅服。會齊使崔子武來朝。而子武擅其專對之
才。帝以偃內外優敏。敕令館伴。子武加歎而歸。帝益
敬之本傳
| 辛巳武帝保定元 | | |齊太寧元十一月肅宗孝昭帝崩世祖武成帝湛立 |


齊肅宗孝昭帝。即位以來。奉為先皇。寫一切經一十
二藏。合三萬八千四十七卷。度僧尼三千人辨正論
傅大士。於婺州雙林山行道。感七佛隨之本錄○周初
正光元年。涼州御谷山。雷雨震巖。挺出石像。高丈八
尺。唯無其首。至周元年。凉州城東㵎忽出光。視之乃
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四十餘年。靈像方足。是
年立為瑞像寺。建德將廢教。首又自落。帝令安之。次
早如故。遂有廢法滅國之讖。周雖毀教。不及此像。後
開皇通法。依前置寺。靈異非一感通錄
[006-0060a]
| 壬午 |後梁世宗歸天保元 | |河清元 |


齊世祖武成帝。篤敬佛乘。創營寶塔。脫珍御服。竝入
檀財。轉大品經。月盈數遍。層臺別觀。皆建伽藍。璧玉
珠璣。咸充供具。躬自頂禮。每事經行辨正
| 癸未 | | | |


陳文帝。設無礙大會。會畢。於太極殿前。捨身七日。始
復于位○三藏真諦。初欲泛舶西歸。值風飄還廣州。
剌史歐陽頠。延之制止寺。譯俱舍攝大乘等論。諦曾
以坐具。鋪江水而過。如乘大舟。而坐具不濕。或折荷
葉而濟。神異甚眾。時人多𦘕。而奉祀之本傳○齊世祖
築壇於內。具問道禮儀。請上法師。授歸戒。帝布髮于
地。令上踐其髮而升座。帝授大戒畢。次命八座重臣
及妃后戚屬。皆授菩薩戒。剏報德寺。移上法師主之。
上性儉素。雖當大統位國師。而壞衣布褐。未嘗乘肩
輿。世益以此重之。諺曰。四海俗望道場法上本傳○周
禪師僧實。王臣禮敬。一日告僧曰。急脩法事。誦觀世
音。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爾時揚都講堂。正論法集。
道俗充滿。忽聞西北異香。空中伎樂。合堂驚出。而堂
欻摧倒。大眾無損。奏聞梁主。乃移以問。方知實之所
祐。由是名振二國。事參至聖。是年七月十八日示寂。
壽八十八。帝泣之慟。敕圖其像於大福田寺本傳
| 甲申 | | | |


天竺闍那耶舍此云藏稱亦云勝名。共二弟子耶舍崛多此云稱藏
闍那崛多此云志德。結志遊方弘法。武成之歲。初屆長安。
[006-0060b]
詔入後園。殊禮別供。啟欲通法。即別敕為造四天王
寺。是年乃共翻經○九月陳法師洪偃。謂其徒曰。世
人為貪心之所暗。貪巳則惜落一毫。貪他則永無厭
足。身死復高墳重槨。一何可歎。吾今瞑目之後。以此
晡腊鄙形。布施飛走。言畢。合掌而逝。次日弟子。如其
誡。屍陀於鍾山東岡焉。偃咨容德行。草隷文草。皆為
眾冠。時稱四絕本傳○齊署沙門法常。為國師統紀○居
士萬天懿。善梵書。兼工呪術。於齊譯尊勝問經○陳
慧勇法師。文帝聞其名。請講於大極殿。百辟具陳。七
眾咸萃。因敕住大禪眾寺○警韶法師。初在豫章。請
真諦譯光明等經。諦深歎美之。後文帝敕請還都。至
是眾請長講於白馬寺。弘化十有餘年。後入幽巖宴
坐。十有餘載。至德元年十月。澄然而逝。
| 乙酉 | | |齊後主天統元 |


四月齊武成帝。以法為樂。乃傳位于太子。是為後
主溫公○陳月婆首那。出勝天王般若經七卷。那自
太清三年。遇得梵本。屬侯景之亂。携負東西。至是方
果譯出。那備歷魏齊梁陳四朝譯經○法師寶瓊。身
長七尺五寸。背脾龍文。口三十九齒。異相奇挺。梁武
帝。嘗召講法。復還鄉。開講于建安寺。有白龍出現之
異。後復出都。道俗欽慕。陳武帝。尤加尊敬。永定三年
夏於重雲殿閣。正弘大品。夢朱衣神。催其疾講。講竟
而雷震。陳祖尋即昇遐。方知前告。文帝即位。敕為京
邑大僧正。師鎮之以清淨。馭之以無為。篇禁不煩。遮
[006-0060c]
罰每省。僧尼肅服。自梁僧之於此任薰灼。威儀翼衛。
亞於王公。吏卒喧於堂廡。瓊臨巳來。頓袪前政。朝野
嘉其真素。海東諸國。圖像還蕃。頂禮遙敬本傳
| 丙戌天和元 | |天康元四月帝崩臨海王伯宗立 | |


四月陳文帝崩。帝在位八年。紹隆三寶。弘化五乘。脩
治故寺六十所。寫經五十藏。度僧尼二萬人六帖○齊
署摩訶衍匠僧璨。為三國論師統紀
| 丁亥 | |臨海王光大元 | |


釋亡名。初周帝敕為夏州三藏。尋欲官之。是年五月。
冢宰宇文護。以書勉之。名答以收迹巖中。攝心塵外。
此本志也。安能憒憒。久住閻浮地乎。因著寶人銘云。
余十五而尚文。三十而重勢位。乃喟然歎曰。夫以迴
天倒日之力。一旦早凋。岱山盤石之固。忽焉燼滅。定
知世相無常。浮生虗偽。富貴名譽。徒勞人耳。乃棄簪
弁。剃須髮。衣納杖錫聽。講談玄誓。欲枯木其形。死灰
其慮。降此患累。求以虗寂。乃作絕學息心箴銘曰。法
界中有如意寶人焉。九緘其身。銘其膺曰。多知多事。
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
心亂生惱。志散妨道。英賢才藝。是為愚弊其文有數十句甚切
至。見僧傳及禪宗偈頌。○南岳思大禪師。自止大蘇山。凡涉十

稔。師示眾有云。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伹向巳求。莫從
他覔。覔即不得。得亦非真。其他隨扣而應。以道俗所
施。造金字般若法華經。時眾請師講二經。隨文發解。
復命門人智顗代講。至一心具萬行。有疑請決。顗即
[006-0061a]
諮受法華行。三七日得悟。是年自大蘇山。將四十餘
僧。徑趨南岳。既至。謂其徒曰。吾寄此山。止期十載。巳
後必事遠遊。師曰。吾前生曾居此處。領徒陟嶺。見一
所林泉勝異。曰古寺也。吾昔居之。掘地果得僧用器
皿。殿宇基址。又指兩石。下得遺骸。乃建塔。今三生塔
是也。又於東畔靈巖之傍建臺。為眾講般若法。正當
大岳之心。今般若寺是也。南北學徒。慕義而來。師患
無水。忽見巖下潤。以錫杖卓之。果得一泉。猶未周果。
續有二虎。引師登嶺跑地哮吼。泉水流迸。今虎跑泉
是也。或問。何不下山教化眾生。一向目視雲漢作麼。
師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更有甚麼眾生可度。
昔江左佛學盛學義門。自思南度。定慧雙舉。為時之
行狀
| 戊子 | | | |


齊那羅提黎耶舍。至是譯經七部五十一卷。齊主授
以昭玄統。所獲供祿。每興福業。飯僧施貧。濟給獄囚。
多造義井。親自漉水津給眾生。收養癘疾。四事周給。
於汲郡酉山。建立三寺。廣勸持齋德業具如本傳○冬 嵩
頭陀入滅。傅大士謂弟子曰。嵩公巳還兜率天宮。我
同度眾生之人去巳盡矣。我決不久住世。作還源詩
十二章本錄○十一月周河陽仙城寺。慧命禪師。趺坐
面西。佛來而逝。師與思大禪師齊名。有濟北名士戴
逵。甞諮於師。有問答書見傳
| 己丑 | |高宗皇帝太建元 | |
[006-0061b]


正月十一日。陳三藏真諦遷寂。壽七十一。真諦至此
共二十一年。譯經論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本傳
陳高宗孝宣帝即位。值歲豐民康。域中無事。於揚州
禁中里。造太皇寺。又以追遠情切。為昭烈王孝大妃。
於太皇寺造七級浮圖。金珠交映。又造崇皇寺辦正
周法師道安。善弘法。武帝禮敬之。勑住大中興寺。是
年三月。召名儒僧百道官。於正殿。帝昇御座。親量三教
優劣。至四月初。勑又廣召道俗。令極言陳理。又勑大
夫甄鸞。詳佛道二教。定其先後淺深。鸞乃上笑道論
三卷今在藏。五月帝又集羣臣。詳鸞之論。以為傷其道。
九月道安慨之。乃作二教論十二篇。以救形之教。教
稱為外。濟神之教。教稱為內。若通論內外。則該彼華
夷。若局命此方。則可云儒釋。以儒道九流。同屬儒宗。
為外教。以釋之窮理盡性為內教。詳闡正義。奏之于
文今在藏帝為張賓搆讚。意在排斥佛教。及覽安論。其
議遂𥨊僧傳○四月傅大士。告其子普建普成二法師
等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汝等慎護三業。精勤
六度。行悔懺法。免墮三塗。至二十四日入涅槃。壽七
十三。至七日有法猛上人。將織彌勒像。并鍾安大士。
床上。猛泣禮忽不見。初大士在日常。以經目繁多。人
或不能遍閱。乃就山中。建大層龕。一柱八面。實以諸
經運行不碍。謂之輪藏。仍有願言。登吾藏門者。生生
世世不失人身。從勸世人。有發於菩提心者。能推輪
藏。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今天下所建輪藏。
[006-0061c]
皆設大士像。實始於此。山有古松。大士曾於松間。願
度眾生。以斧為誓。至今松木斧痕猶在。其飼虎之餘。
飯棄擲林間。化而為石。青白錯雜。可作數珠。謂之飯
石。至今長存。靈異之迹豈容思議耶本錄○陳三祖僧
璨大師。奉傳法衣來。自北齊遁于司空山○泉州嚴
恭。因感放[元/?]之報。捨田為湖。今曰嚴湖。復捨宅為寺。
今光嚴寺也長樂集。周達磨流支。出天文二十卷。
| 庚寅 | | |武平元 |


法師曇延才望與慧遠相埒。初齊太祖從之問道。給
月俸會陳使周弘正來。聘大臣舉延接伴。弘正恃才
氣。見延悠然氣消。及還求延畵像并疏論而歸。帝益
重之。進位昭玄上統本傳○周釋僧瑋禪棲山藪。帝召至
京。親奉清誨。勑妃后公卿。咸受十善。是年東歸。勑為
安州三藏。又勑居京城天寶寺。建德二年九月卒○
帝製大周二教鍾銘。有云。五月丙寅。造鍾一口弘宣
兩教。同歸一揆。九宮九地。遙徹洞玄。三千大千遠聞
邊際。延法侶而銀閣應供。候仙冠而金闕降真云弘明
○陳宣帝重為孝太妃建靈剎。高一十五丈。下安佛
爪長二寸闊一寸。藏諸寶篋。或光飛五色。焰起一尋。
神變不窮。覩者生信。
| 辛卯 | | | |


陳詔國內。初受戒者。未滿五夏。皆參律部。可於都邑
大寺。廣置聽場。仍勑瑗律師。摠知監檢明示科。舉有
司給衣食。不踰數載。律學更新。帝又勑瑗。為國僧正。
[006-0062a]
瑗以太建中戒徒端坐而逝○安廩法師。初在魏十
二年。講四分律及大乘經論。梁太清中還都。勑住天
安。講華嚴。陳高祖。請入內殿。接足盡敬。長承戒範。勑
住耆闍講法。世祖文帝。請入昭德殿開講。至是宣帝。
於華林園北面受道。大闡法化。以至德元年遷化僧傳
| 壬辰建德元 |十一 | | |


九月陳宣帝。詔僕射徐陵。為傅大士碑。僕射周弘正。
為慧和闍梨碑○周釋僧勐。以邪正相參。乃著難道
論十八章。以三科釋之。賢聖既序。凡位皎然。其序略
云。勐以老子與尹喜化胡出家。又稱鬼谷先生。撰南
山四皓注。乃無識異道所作也。然教有內外用生疑
似人有聖賢。多述本迹故。班固漢書。品人九等。以孔
丘之徒。為上上類例。皆是聖。以李老之儔。為中上類
例。皆是賢。何晏王弼云。老子未及於聖。魏文帝勑云。
老聃賢人未宜先孔子。此賢聖。天分優劣自顯。今依
內經外典。區別真假。使一覧便見也僧傳○周闍那耶
舍。至是共出同性等經六部十五卷。耶舍崛多出光
明等經三部八卷。闍那崛多。後隨宇文儉入蜀。譯普
門偈等三卷釋教
| 癸巳 |十二 | | |


周帝集羣臣僧道。帝自升高座。辨三教先後。以儒為
先。道為次。釋為後通鑑○帝自是年以前。頗奉佛法。造
寺建塔。度僧二千。寫經千餘部。後為張賓所佞。始為
不善之首方志○釋僧安。住王屋山。講涅槃。有雌雉伏
[006-0062b]
聽。三卷未了。遂絕不至。安曰。雉生人道矣。是年安至
越州。至一家喚雌雉。一女走出。如舊相識。禮拜歡喜。
父母異之。引安設食。其父言。見此女生時。髮如雉毛。
因以為名。安大笑。為述本緣。女聞涕泣。苦求出家。二
親從之。為講涅槃。聞便領解。至後三卷。茫然不了。時
年十四。便就講說。遠近歎服。因斯躬勸。從學者眾矣
僧傳○後梁僧遷。為荊州大僧正。恂恂七眾。不齊而成。
自晉置僧司。迄茲四代。求之備業。罕有斯焉。四年四
月遷逝。壽七十九。師初年弱冠。便誦法華。數溢六千。
定中親見普賢。香光照燭。仍降摩頂云本傳
| 甲午 |十三 | | |


五月周武帝。惑於道士張賓等妖言。惡黑衣之讖。乃
欲偏廢釋教。因大集百僚。命沙門道士辨優劣。且云。
長留短廢。預令道士張賓飾詭辭。以挫釋子冀。即其
義負而擠之。時法師智炫對帝抗酧辭吐精壯。帝意
賓不能制。即逞天威垂難辭。左右叱炫。聽制旨。炫安
詳應對。陳義益高。帝有難曰。佛法有三惡。一納耶輪
生羅睺。主不淨。二食三淨肉。法不淨。三比丘犯重。眾
不淨。道無此也。炫曰。陛下所引蓋權教。爾道門三惡。
又甚於此。一天尊紫微宮。常侍有五百童女。主不淨。
二章醮請福。鹿脯百斤。清酒百斛。教不淨。三道士于
吉亂。常姜斌犯法。代代有之。眾不淨也。僧眾造罪。乃
欲除法。豈以臣叛子逆。遂欲空於大寶之位耶。大寶
之位。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佛法正真。豈得以眾
[006-0062c]
僧犯罪而廢。今欲廢佛存道。猶如以庶代嫡也。帝動
色。下座羣臣。莫不欽嘆。帝既不能屈。至十七日詔下。
遂兼道教廢之僧傳○帝置通道。觀凡僧道有學業者。
皆召為學士○帝以釋道安。宿望欲官之。安竟不就。
尋卒于周。世有遺誡九章。在本傳。甚有激勵之文。辭
多不載○法師靜靄。初開講終南山。山本無水。忽有
虎跑飛泉。供其用。至是聞詔下。慨然曰。食周之粟。而
忘其事。謂之忠乎。即詣闕求見。帝引對極陳毀教禍
福報。應帝為改容。顧業巳成。既行之詔不可返。因謝
遣之。藹退而泣曰。大教阨塞。吾何忍見之。遂遁入終
南山。帝尋欲官之。遣衛士求藹。藹聞徙入太乙山。衛
士不獲而返。藹以法滅。號泣七日。夜聲不絕。撰三寶
錄二十卷。自藹入法繒纊皮革。一無踐服。唯履毳布。
終于報盡。至宣政元年七月。告弟子曰。吾生無補于
世。將事捨身。因自條其肉。布於石上。引腸胃掛于松
枝。五臟皆外見。餘筯骨手足頭面咼折都盡。以刀割
心。捧之端坐而逝。餘骸竝無遺血。但白乳傍流疑於
石次○襄州副將孫哲。毀檀溪寺金佛像。融毀未畢。
哲即堛然仆地失瘖。直視四肢不舉。至夜便死感通
是年六月。有民部侍郎任君者。與府屬宴次。仰見雲
間。有物五六段。隱隱而沒。一最小者。翔空如幡。俄墜
其所。任君取視之。乃般若經第十九卷。自火焰間出。
而不燼者。因祕之。後宣帝復教。任乃奏上。蓋帝年十
九云○齊釋圓通在鄴寺。以涅槃為業。武平四年。夏
[006-0063a]
講有客僧。因疾投寺。通延之房中。經理湯藥。仍持酒
飲之。夏滿病愈。辭曰。前以酒見。及非正理也。從今宜
斷。曾往鼓山石窟竹林寺否。當相訪也。是夏通昇山。
初見老公。逐其同侶。唯通獨往見林木深茂間。南嶺
上。有吟誦聲。其客僧乃披林出。引入其寺。金碧逈異。
又引見大和尚及諸僧。通欲求住。和尚未許。通怏快
而別。行一二里。返顧惟峰崿耳僧傳
| 乙未 |十四 | | |


後梁孝明帝。文明在政中興大寶。復梁社稷。光被生
民。於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寶光。四望等寺辨正○陳
宣帝。造七級大塔○陳沙門智周等十一人。往西域
求經三寶經○天台智者大師智顗。字德安。姓陳。荊州
人。眼有重瞳。七歲聞誦法華。便能憶記。十八出家。及
謁大蘇山思禪師。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師
入觀三夕。便悟法華三昧旋陀羅尼。及學成往辭。思
曰。汝於陳國有緣。往必利益。思既遊南岳。顗便詣金
陵。在瓦官寺。創弘禪法。僕射徐陵尚書毛喜等。明時
貴望。竝稟禪旨。自是隨處闡化。道俗歸敬。甞夢登高
山。見一僧以手招之。門人曰。此天台山也。是年九月。
領徒至天台山。定光出迎曰。憶昨相招否。師驚異而
禮之。光曰。此處金地。吾既有之。佛隴北峰。螺溪銀地。
宜居行道。於是師開山創庵。光曰。且隨宜安堵。至國
清時。三方摠一。當有貴人。為師立寺矣。北峰螭魅百
端驚惱。師定忍不動。所感即滅。陳宣帝。以師為國之
[006-0063b]
望。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用供薪水。師之
夏講。眾見三道寶階。從空而降。數十梵僧。乘階而下。
入堂禮拜。遶師三匝。久之乃去。永陽王百智。出撫吳
興。請戒習觀。願世世歸依。陳帝七使詔師還都。師乃
出焉。陳主禮迎講法。百僚盡敬。又移居光宅。陳主幸
寺。脩行大施。又講仁王。帝於眾中。起拜殷勤。儲后巳
下。竝崇戒範。請為國師。師往居臨海。民以滬魚為業。
罾網相連四百餘里。師以施金。買斯海曲。為放生池。
表聞。宣帝勑嚴禁不得採捕。仍為立碑本傳
| 丙申 |十五 | |隆化元 |


齊法師曇遷。研精華嚴。十地。維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咸究其賾。甞講唯識論。遂感心熱病。專憑三寶。夜夢
月墮其懷。乃擘而食之。脆如氷片。既寤所苦頓除。以
食月成德。遂私名月德。後授八戒常云。於我月德前。
三說受菩薩戒。
| 丁酉 |十六 | |齊初主承光元為周滅 |


南岳思大禪師。道風既盛。名稱普聞。俄有道士。生妬
害心。密告陳主誣師。乃北僧受齊國券。𣃁斷岳心。釘
石興妖。帝遂遣使追師使至石橋。忽見二虎跑憤。大
虵當路。使驚乃誓曰。我見思禪師。當如佛想。若起惡
心。任汝所傷。蛇虎乃退。使見師再拜。以事白師。使未
至之前。師見一小蜂。來螫其面。即為大蜂咬殺。衘至
師前。師入定觀之。知是宿冤。欲相嬈害。師謂使曰。使
者先去。貧道續來。七日後飛錫而往。四門關吏。齊奏
[006-0063c]
師入。帝巳驚異。及師朝見。帝遂下迎。復問左右卿等。
見此僧何如。人對云常僧。帝曰。朕見其踏。寶花乘空
而至。乃迎師入殿供養。其道士罪以欺罔。欲盡誅之。
師懇帝曰。此宿冤。願陛下赦之。乃可其奏勑彼道士。
以供師役。師奏辭還山。帝餞以殊禮。師還未幾。道士
誣師者。一人暴死。一人為犬所嚙而斃。應蜂兆矣。自
是每年。陳主三信參勞。供填眾積。榮盛莫加。而神異
難測。遇雨不濕。履泥不污。或現形小大。或寂爾藏身。
是年六月。臨將終時。連日說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
至二十二日。屏眾泯然而逝。小師靈辨號慟。乃開目
曰。何驚動吾耶。癡人出去。言訖長往。壽六十四。師有
著述行。五部及偈頌。見行于世行狀○高齊六主二十
八年中。譯經六人。所出經論五十二卷。僧二百餘萬。
寺院四萬餘所○周武既滅。齊據鄴都。集僧道。宣廢
教之旨。略曰。世弘三教。其風彌遠。考定至理。多愆陶
化。六經儒教。文通治道。於世有宜。故須存立。且真佛
無像。遙敬表誠。而崇飾塔廟。無能恩惠。既虗縻費。不
足以留。凡是經像。皆從毀滅。父母恩重。僧道不敬。竝
宜反服。以崇孝養。朕意如此。卿等若別有理。可對無
退。有謗言。法師惠遠。出對曰。陛下統臨大域。憲章三
教。而明詔曰。真佛無像。誠如綸旨。然耳目蒼生。賴經
聞佛。藉像表真。若將廢之。無以興善。帝曰。虗空真佛。
咸自有之。何假經像。遠曰。漢明以前。經像未至。何故。
不知真佛。帝無答。又曰。若不籍經。三皇以前。未有文
[006-0064a]
字。人何不知五常。常無答。遠又曰。若以泥像無情事
之無益。國家七廟亦是敬順之道。詎可廢耶。又詔旨
遣僧反服。以崇孝養。孔曰。立身行名。以顯父母。即是
孝行。何必還家。帝以遠抗旨。怒見詞色。遠坦然無懼。
復曰。陛下縱勢力毀大教。佛言幽冥之報不揀貴賤。
貧道切為陛下惜之。帝曰。但令百姓得樂。朕亦不辭
地獄之苦。達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現種苦業。當共陛
下同趣阿鼻。何處有樂。帝理屈但云。僧等且還。乃勑
左右引退。不懌而罷。時齊境僧尼。竝令反服僧傳○初
晉州靈石寺僧護願。造丈八石像。於北谷見一臥石。
乃雇匠營造。面腹粗了。而背著地。舉之不動。至夜自
番。旦即就營。移置佛堂。至是晉州陷日。像汗流地。周
兵入境。燒諸寺塔。此像獨不變色。又欲倒之。人牛六
十挽不可動。忽有異僧。以瓦木土塹圍之。須臾失僧
所在。像後降夢信心者曰。吾患指痛。其人視之。乃木
傷二指。遂即補之。隋代屢顯靈迹。
| 戊戌宣政元六月帝崩高祖宣帝贇立改元大成 |十七 | |


不疾而逝○周五主二十五年中。初宇文泰。及大冢
宰宇文護。竝崇佛法。與西域三藏十餘人。譯經百餘
卷。


○隋


楊氏。都長安。三主。共三十八年。
| 辛丑隋高祖開皇元大定元年二月。周靜帝。禪位于高祖。改元 |梁世宗天保二十 |太建十三 |


二月。隋高祖文帝。受周禪。即帝位。帝君臨億兆。庶
政咸新。薄賦輕刑。省徭減役。含齒戴髮。俱喜太平。既
[006-0064b]
清廓兩儀。即興復三寶。由是佛日還曜。法水通流。三
月詔於五岳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三寶紀○初帝以魏
大統七年六月十三日生。于同州般若尼寺。時赤光
照室。紫氣滿庭。有神尼曰。智仙謂太祖曰。此兒佛天
所祐。身如舍利。不可壞也。遂名帝曰那羅延。又曰。兒
來處異倫。俗家穢污。可就寺養之大祖乃割宅為寺。
以兒委尼。後皇妣來抱。忽化為龍。驚惶墮地。尼曰。何
因妄觸我兒。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歲。尼告帝曰。兒
後大貴。當自東方來。佛法時滅。賴汝而興。尼沉靜寡
言。時言吉㐫。莫不符驗。帝年至十三。方始還家。及周
武滅。教尼隱于帝之家。未幾而逝。至是帝果自山東
入為天子。大興佛法。皆如尼言。及登位後。每顧羣臣。
道念阿闍梨。以為口實。又云。朕興由佛法。而好食麻
豆。前身似從道人中來由。少時在寺。至今樂聞鍾磬
之聲。後於寺塔。立神尼之像。仍命史官。為厄作傳論衡
○七月制曰。伏惟太祖武元皇帝。間關三代。造我帝
基。追仰神猷事。冥真寂思。欲廣崇寶剎。經始伽藍。增
長福。因微副幽旨。其襄陽隋郡。江陵晉陽。竝宜立寺一
所。建碑頌德。庶使莊嚴寶剎。比虗空而不壞。導揚茂
實。同天地而長久。自是每年。至國忌日。廢務設齋。造
像行道。八關懺悔。舉資神靈○八月制曰。昔歲周道
既衰。羣兇鼎沸。朕出車練卒。蕩滌妖醜。節義之徒。輕
生忘死。干戈之下。每聞徂落。永念羣生。蹈兵刃之苦。
有懷至道。興度脫之業。思建福田。法力冥助。庶死事
[006-0064c]
之。臣菩提增長。悖逆之侶從暗入明。竝究苦空。咸拔
生死。鯨鯢之觀化為微妙之臺。龍蛇之野永作玻瓈
之境。可於相州戰地。建伽藍一所。又民犯法處盡之。
人率為營齋○帝志思弘法。是冬有沙門智周等。賷
梵經二百六十部。膺期自西域而還。勑付有司。召人
番譯開皇錄○釋道舜。廣行法化。獨不為一女受戒。以
當生牛中。其相巳現。眾疑其言。舜乃踏其裙後空地
云。是尾影。女即不能起。眾驚信求救。其女盡捨家資。
舜為營福懺悔。惡業即滅。方為受戒○僧統曇衍卒
衍初生而四十齒巳具
| 壬寅 |二十 |十四 |


正月陳宣帝殂。帝在位十四年。脩寺五十所。造七級
大塔靈剎十五丈。造金銅佛二萬軀。脩故像百三十
萬軀。寫經十二藏。度僧尼萬人三寶○初達摩般若此云
法智齊末為昭玄都周滅齊授智。以洋川郡守至是。隋

帝即召智還譯經。又天竺毗尼多流支此云滅喜。適至帝
亦召番譯○二月滅喜出象頭經。三月智出業報差
別經○六月隋詔以龍首山。宜建都邑。因即域。城曰
大興城。殿曰大興殿。縣及門園皆曰大興。寺曰大興
善寺。三寶慈化。自是大興。萬國仁風。緣茲重闡。伽藍
鬱峙。綺錯城隍。幡蓋騰飛。莊嚴國界。法堂佛殿。既等
天宮。震旦神州。還同淨土。沙門濟濟。習六度以熏心。
信士詵詵。脩十善以為行。於是鼓腹黃齒。爭買祇陀
之園。擊壞青衿。競聚育王之土。浮圖於焉。間發寶剎。
[006-0065a]
翕爾星羅矣三寶紀○帝詔境內之民。任聽出家。仍計
口出錢。營造經像。於是時俗從風而靡。民間佛書多。
於六經數千百倍通鑑○法師曇延。初值廢教。遁入太
行山。隋文受禪。即日削髮。以沙門謁見。帝大悅。至是
以延為昭玄統。其冬勑對譯本傳○法師僧猛。年俱德
重。勑住大興善寺。即前陟岵寺也。尋進為隋國大統
三藏法師。委以佛法。令其弘護。開皇八年二月。奄然
而化○七月滅喜。又出摠持經○是月召那連提耶
舍到京。勑止大興善寺。給以上供。至十二月。就手番
譯。給事李道寶等四人。度語興善寺主靈藏等。二十
餘僧。監掌三寶○帝昔龍潛所經四十五州。至是同時
起大興國寺論衡。九月陳帝設無礙會。於大極殿捨身
及乘輿御服。大赦。
| 癸卯 |二十二 |長城公至德元 |


法師彥琮。十歲出家。即有慧聲。十二究法華。十四齊
主延入宣德殿。講仁王經。二十一周勑預通道觀學
士。大象二年。佛法稍興。便為諸賢。講釋般若。大定元
年正月。再落髮。自是每預講筵。是年帝見老子化胡
像恠之。因集僧道論議。琮乃作辨教論。明道教妖妄
二十五條。是年勑預番譯○隋下詔曰。朕欽崇聖教。
念存宇。其周朝神所廢之寺。咸可脩復。京兆太守蘇感。
奉勑於京城之內。選形勝之地。安置伽藍。於是合京
城內。無問寬狹。有僧行處。皆許立寺辨正○帝降勑云。
好生惡殺。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業可憑。稟氣含靈。
[006-0065b]
唯命為重。宜勸勵天下。同心救護。其京城及諸州官
立寺之所。每年正月五月九日。常起八日。至十五日。
當寺行道。其日遠近民庶。凡是有生之類。悉不得殺
開皇紀○勑召法師明贍番譯。住大興善寺本傳○高僧
敬脫。為帝所重。帝欲試沙門器度。勑禁甲奮劒逐僧。
唯脫步武。若暇帝美其弘遠。命升殿錫法服旌異。帝
常曰。真僧傑也北山錄○慧勇法師。講法于大禪眾寺。
十八載。是年五月遷逝○僧法慶。塑造釋迦像。未了
而死。經三日甦說至冥王殿。忽見大像。謂殿上人曰。
慶造我未了。何為令死。其人遽拜。呼階下人曰。慶合
死未答。命未盡而食盡曰。可給荷葉而終其壽。言巳
失像所在。慶甦後日。以湯進荷葉十餘枚。率諸士女。
以成其像。大業初卒。壽七十六○釋慧遠。仍落髮。帝
勅授洛州門都。
| 甲辰 |二十三 | |


關輔旱帝引民就食洛州。先是律師靈藏。與帝為布
衣交。至是命藏陪駕。既而趍向藏者極盛。帝聞之手
勑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有樂離俗
者。任師度之。藏由是度人。前後數萬。晚以事聞。帝大
悅曰。律師化人為善。弟子禁人為惡。言雖有異。意則
無殊。師多處內禁。與帝等倫。坐必同榻。行必同輿。榮
莫加矣本傳○帝以初生同州寺。乃為太祖武元皇帝。
元明皇太后。以般若故。基造大興國寺辨正○勑以周
武之時。毀滅佛法。凡諸形像。悉遣除之。其金銅等。或
[006-0065c]
為官物。如有現在。竝可安置寺。觀其木石之像。有司
亦存意。知則遣迎供養。所以興心厝意。皆崇福基布
令吐言。必懷善誘開皇紀○河東曇延法師。初造涅槃
䟽。恐不合聖心。乃陳於舍利塔前。啟以若合聖理。願
垂神應。言訖其經即放光明。舍利塔亦放光明。三日
騰耀感通錄○陳三月僧統寶瓊示寂。壽八十一。勑有
司給塟具。仍以天子鹵簿仗。借為榮飾本傳
| 乙巳開皇五自太極上元庚戌之歲至是年積有十四萬三千七百八十年辨正 |二十四 | |


隋帝請經法師。受菩薩戒。因放獄囚。仍下詔曰朕夙
膺多祉。嗣恭寶命。方欲歸依正覺。欽崇勝果。今請經
法師。於大興善殿。受菩薩戒。然菩薩之教以解脫為
先。戒行之本以慈悲為始。今囹圄幽闇。有慟于懷。自
流罪以下。悉可原放。計天下輕囚。預得放者。二萬四
千九百餘人。其死罪降等者。三千七百餘人。有生之
類。同知遷善也。其年勑云。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朕是
人尊。受佛付囑。自今以後。訖朕一世。每月常請二七
僧。隨番上下誦經。經師四人。大德三人。於大興善殿
讀一切經辨正○十月那連提耶舍。自至隋。又譯經八
部二十八卷。後移住廣濟寺。為外國僧主。
| 丙午 |梁公廣運元 | |


釋智璪。初染疾。專念月光菩薩。夢人吸[口*專-寸+犮-、*ㄆ]三夜即愈。
及從智者受道。定中見九頭龍涌昇虗空。是年住寶
林寺。行法華三昧。有惡鬼。於三七日中。夜夜惱之。璪
坦然無懼。鬼乃不現○釋法進。有德業。為蜀王秀及
[006-0066a]
妃姬受戒。能分身赴數十家之食。異迹非一本傳○釋
僧就。以大集舊譯多本。合成一部六十卷○大興善
寺律師靈藏示寂。壽六十八一云十八年終○釋曇詢。甞山
行過虎鬪。詢執錫分之。虎妥尾而散。屢逢熊虎交諍。
皆解之。而入馬不亂。獸見如偶。每入禪定。七日方起。
化流河朔。盛闡禪門。隋帝重其德。勑儀同三司元壽。
親奉香供。詢開皇末卒。
| 丁未 |為隋滅 |禎明元 |


律師法願。自齊朝號為律虎。皇隋受命。勑任并州大
興國寺主。頻登綱管。善御大眾。化移前政。實濟濟焉。
是年六月示寂○隋徵梁主入朝。梁國除○後梁三
主三十三年。竝崇信佛法。廣造塔寺。寺有二百八所。
僧尼三千二百人辨正。陳法師慧布。初從攝山僧詮法
師。妙知論旨。語詮公四友曰。四句朗領語辨文章勇
得意。布甞謁思禪師。思曰。萬里空矣。無此智者。至德
中。建攝山栖霞寺。名聞光遠。請謁如市。陳主諸王。竝
受其戒。奉之如佛。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示寂。地動
七日。太史奏云。得道人星滅矣。人見菩薩迎之本傳
陳傅大士長男。普建法師。是年燒身滅度大士錄○曇
遷法師。以齊滅入陳。獲究攝大乘論。時北土未聞也。
隋既興法。遷乃携論渡江。忽風浪騰涌。遷捧論告江
神曰。今欲以大法。開彼未悟。北土必應聞大教。請停
風浪。須臾恬靜。安流達岸。及遷廣弘攝論。道俗欽承
者眾矣。是年詔曰。皇帝敬問徐州曇遷法師。承勤精
[006-0066b]
道教。利益無邊。承風餐德。實懷虗想。願即來儀。以沃
勞望。當與師崇建正法。刊定經典。且道法初興。觸途
草創。弘獎建立。終藉通人云。遷乃至京。大弘法化焉
本傳○勑慧遠。住興善寺遠形長九尺眼長三寸腰有九圍聲如雷吼

八/KR6r0020/'>禎明



李士謙卒。謙少事母孝。施藥散糓。積三十年。雅好佛。
舉止約以戒定。客有疑佛報應之說。士謙喻之曰。積
善餘慶。積惡餘殃。豈非休咎之徵耶。佛曰輪轉五道。
無復窮巳。而賈諠亦云。千變萬化。未始有極。至若鮌
為黃龍。杜宇為鶗鴂。褒君為龍。牛哀為虎。君子為鵠。
小人為猿。彭生為豕。如意為大。黃母為[元/?]。宣武為鱉。
鄧文為牛。徐伯為魚。羊祐前身李氏子。此皆佛家變
異形報之驗也。又問三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
也。儒五星也。客不能難而去北史○京兆杜祈死。三日
甦云。見閻王。問曰。卿父作何官。曰臣父作周司命上
士。王曰。若然錯追可速放去。卿識周武帝否。遂引至
一處。於鐵窻中。見一人極瘦身。作鐵色著鐵枷鎻。祈
見泣曰。大家何因苦困乃爾。答曰。我以信衛元嵩。毀
廢佛法。故受此苦。祈甦每思冥事。勤脩善業云僧傳
釋普安。以華嚴為業。周氏滅法。隱終南山谷。屢遭擒
執。皆得解免。隋文興教。他僧皆應詔。唯安守素林壑。
既多異迹。是年勑入京。為皇儲門師。長公主建靜法
寺。延安住之。而常棲岩谷本傳

九/KR6r0020/'>為隋滅


[006-0066c]


五月滅陳。天下混一。陳五主三四年中。譯經三人。所
出經論。二百餘卷。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國家新
寺一十七所。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內大寺。三百餘
所。僧尼三萬二千人辨正○八月那連提耶舍。忽告眾
曰。佛法難逢。宜勤脩學。人身難獲。謹勿空過。言訖奄
爾而化。壽滿百歲。師形貌瓌奇。頂如肉髻。耳長而聳。
目正處中。真傳法碩德之相也。師四十許年。遊五十
餘國涉十五萬里。山神海獸。無非奉敬。異迹頗多。具
見本傳○闍那崛多。初在周譯經。以滅法還西。勑遣
使召之。開皇四年復來。五年勑多。於內史省。番梵古
書時廣濟寺。唯獨耶舍一人譯經。至七年。別勑崛多
兼譯。兩頭來往。及耶者卒。乃勑多專主番譯。移法席。
就大興善寺。更召達摩笈多等同番。


庚戌


春帝幸晉陽。勅遷法師隨駕。既達并部。又詔令僧御
殿行道至夜。追遷入內。與御同榻。帝曰。弟子行幸。至
此承大有私度之僧。意欲度之。遷曰。昔周武滅法。眾
僧遁迹。陛下統臨大運。更闡法門。無不歌詠有歸。來
投聖德。雖屢蒙引度。而來有先後。致差際會。旦天地
覆載。莫匪王民。至尊汲引。萬方寧止。一郭蒙慶。帝沉
慮少時。方乃允焉。因下勑曰。自十年四月巳前。諸有
僧尼私度者。竝聽出家。故率土蒙度。數十萬人。遷之
力矣。尋下勑。為第四皇子蜀王秀。於京置勝光寺。勑
請遷之徒眾。住此寺中。受王供養。僕射公卿。朝務之
[006-0067a]
暇。皆執卷承旨本傳○天竺達磨笈多此云法密。十月至京。
帝延入興善寺。同番譯○是歲旱。有旨命法師曇延
祈雨。雨不降。帝問其故。對曰。陛下君臣雖通治體。然
尚愆玄化。欲雨不雨。事由一二也。帝識其意。勑有司
擇日。於正殿設儀。命延授以八戒。羣臣以次授訖。方
炎威如焚。而大雨沛然。帝悅。自是每入朝。必親手奉
御饍供之○召智正法師。住勝光寺。頗有聲譽本傳
智舜禪師。初事稠公。居白鹿十載。專習定觀。或妄念
卒起。即剌腹流血。由是塵慮不入。其操益勵。稠奇之
曰。汝於人事。殆無心哉。今而後可與言道矣。後北入
贊皇山。道聲遠播。是年詔曰。皇帝敬問趙州章洪山
智舜禪師。道體清勝。教導蒼生。使早成就。朕甚嘉焉。
朕弘護正法。夙夜無怠。今遣開府盧元壽。指宣往意。
并送香物。如別本傳


辛亥十一


帝制曰。如來設教。義存平等。菩薩用心。本無差別。故
能津梁庶品。濟度羣生。朕位在人王。紹隆三寶。永言
至理。弘闡大乘。諸法豁然。體無彼我。況於福業乃有
公私。自今凡是營建功德。普天之內。混同施造隨其
意願。勿生分別。庶一切法門。同歸不二。十方世界。俱
至菩提開皇紀○天台智者大師。金陵敗覆。乃憩廬山。
剗迹雲峰。煬帝在藩為晉王。任摠淮海。請師求戒。是
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楊州摠管金城。設僧會。敬屈
授菩薩戒。即於內第。躬傳戒香。授律儀法。乃奉名為
[006-0067b]
智者。久之重返廬山。晉王再請出城。乃著淨名疏。偶
蕭妃疾苦。王致書請救。師建齋七日。行光明懺。忽鳥
飛入壇。宛轉而死。須臾飛去。師知妃當愈。翌日果瘳。
王大喜慶。師後歸天台焉○法師僧裕。學通內外。撰
陶神因果等論三十卷。開皇十年召見。帝甚敬之。未
幾請還。是春厚禮送之還山本傳○法師曇延示寂。延
為三朝帝師。臨終以表辭帝。託以外護。帝哭之哀甚。
塟日百僚縞素送之。內史薛道衡文祭。略曰。往逢道
喪。玄綱落紐。棲心幽岩。確乎不拔。高位厚祿。不能回
其慮。嚴威峻法。不足懼其心。聖皇啟運。像法再興。卓
爾緇衣。鬱為稱首。屈宸極之重。申師資之義。三寶由
之弘護。二諦藉以宣揚。信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遠
矣○律師洪遵。自開皇七年。勑住興善。是年勑與天
竺僧。共譯經○大府寺丞趙昌。因患致死。久而復甦
云。冥王以誦金剛經。更合延牟。即令放還。見周武帝。
鎻械杻身。語昌曰。汝似我國人。煩致意大隋天子。我
不合信。任衛元嵩讒佞。除滅佛法。冥司追之對證。而
元嵩巳釋罪矣。我今久處幽繫。極受大苦。可為造功
德濟拔。昌奏。帝勑天下。每人出一文。為周武帝。作功
德懺罪焉金剛證驗○釋灌頂。字法雲。初受業天台。至德
元年。從智者出居光宅。研繹觀門。又隨師。上江之廬
阜及衡蜂。後屆荊部。停玉泉寺。傳法轉化。是年從智
者。止揚之禪眾寺。為上將。復隨智者。東旋台山。晚出
稱心精舍開講焉。
[006-0067c]


壬子十二


勑搜三學業長者。海內通化。釋曇崇。於禪府。選得二
十五人。法應為長。勑城內別置五眾。各使一人。曉夜
教習。四事竝出有司本傳○勑召琮法師掌譯。帝盛弘
三寶。每設大齋。皆陳懺悔。琮為宣導。曲盡帝情本傳
信行禪師。自開皇初。被召至京。法化大行。置寺五所。
十四春卒○蔣州嚴恭。顧人寫法華經。務在清淨。甞
有人從貸經錢一萬。恭不獲巳與之。貸者船飜。錢失
人活。恭入庫見錢。濕如水洗。後聞其事。方知靈異。又
宮亭湖神。令人送物。為經之用。及大業末。子孫猶傳
經業。盜不入里。里人賴之感通錄○釋慧越。住羅浮山。
聚眾業禪。性多慈愛。曾有羣獸來前。因為說法。虎以
頭枕師之膝。師乃將其鬚。後晉王召。入府宣化本傳


癸丑十三


帝幸岐州。遷師隨從。勑蜀王。行春蒐之事。王逐一獸。
入一故窑。見滿窑故像。王遂罷獵。具以事聞。遷奏曰。
周武毀道。聖儀散落。陛下興建。巳得脩營。至碎身遺
影。尚遍原野也。帝悵然。乃下詔。諸故像。仰所在官司。
精加撿括。運送近寺。率土蒼生。口施一文。委官莊飾
本傳○二祖慧可大師。晦迹混俗。三十餘年。隨宜行化。
是年於筦城縣。匡救寺三門下說法。聽者雲集。有辨
和法師。於寺中。講涅槃經。學徒聞可師說法。稍稍引
去。和忿興。謗于邑宰翟仲侃。侃惑其說。加師以非法。
遂怡然委順。時三月十六日也。師壽一百有七歲。唐
[006-0068a]
德宗。謚太祖禪師本傳○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
楊堅。敬白十方三寶。仰惟如來慈悲弘道。濟度含生。
斷邪惡之源。開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憑。屬周
代亂常。侮懱聖跡。塔寺毀廢。經像淪亡。致愚者無以導
昏迷。智者無以尋靈聖。弟子往藉三寶因緣。今膺昌
運。作民父母。思拯黎元。重顯尊容。再崇神化。頹基毀
跡。更事莊嚴。廢像遺經。悉令雕撰。雖誠心懇利。猶恐
未周。故重勤求。今得顯出。而沉頓積年。汙毀非處。如
此之事。事由弟子。今於三寶前。志心懺悔。周室除滅
之時。公私上下。毀像殘經。慢僧破寺。如此重罪。悉為
懺悔。敬施一切毀廢經像。絹十二萬疋。皇后又敬施
絹十二萬疋。王公巳下。爰至黔黎。又敬施錢百萬。願
三寶證明。受弟子懺悔。時臺宮主將省府官僚。州縣
佐史。諸寺僧尼。京城宿老等。竝相勸率。再日設齋奉
慶經像。日十萬人。寺別勑使香湯浴像開皇紀○帝雖
日覽萬機。而耳喰法味。每夜行道。皇后宮人。親聽讀
經。若有疑處。問三大德。又詔於諸州名山之下。各置
僧寺一所。并賜用莊。


甲寅十四


柴燎岱宗遷法師奏。諸廢山寺。并無貫逃僧。請帝安
之。因勑率土之內。但有山寺一僧巳上。皆聽給額。私
度附貫僧傳○勑法門法經二十大德。撰眾經目錄七
卷。總標九錄。區別品類今在藏○曇崇法師。道重當世。
時入大內。為宣淨業。帝每禮接。自稱師兒。皇后延德。
[006-0068b]
又稱師女。師所獲外利。盡施伽藍。緣身資蓄衣鉢而
巳。是年十月三十日。無疾而化。皇情哀慘。下勑塟終
南山。皂白弟子。五千餘人。送于山所。為建白塔。師初
以禪學盛化。周武勑為周國三藏。并任陟岵寺主。後
法淪返俗。授金紫光祿等官。竝不就。皇隋肇命。勑住
興善。因奏欲造寺。帝為立九寺。高祖唐公。捨宅為寺。
以居之。晉王欽敬。定林降威為寺檀越。開皇初。勑送
絹萬四千疋。及綾錦綿布。又皇后送錢五千貫及氈
等。師乃建塔一區。帝聞之。內送舍利五粒。帝及后。又
送千餘衣服以助。是年方成。高十一級。竦耀大虗本傳


乙卯十五


帝以僧尼時有過失。內律佛制。不許俗看。勑有司。依
大小乘經。有禁約沙門語處。悉令錄出。為眾經法式
十卷。獎導出家。遏惡弘善開皇紀○二月帝作書。與婺
州雙林寺惠則等。略曰。朕君臨天下。重興法教。欲使
三寶永崇。四生蒙福。想師等宣揚聖道。殊應勞德云
大士錄○帝及皇后。於京師法界尼寺。造連基浮圖。
其下安置舍利。是年七月有神光。自基而下右遶露
槃。赫若冶爐之𦦨云○襄州禪居寺岑闍梨。禪念為
業。常就厨請粥。入房養一犬。并寺內鼠數十。每旦來
集。犬鼠同食。偶失一鼠。意必犬殺之。即責犬。犬便銜
來。乃以杖捶犬。又寺僧被鼠嚙衣。以告岑。岑召諸鼠。
各令相保。一鼠無保。岑曰。汝何嚙人衣。杖捶之。鼠不
敢動。岑為寺貧。指泉下某處為厨。某處為倉。人笑之。
[006-0068c]
經宿水縮地出。如語便作。遂令豐渥○帝請法純禪
師入內。為皇后受戒本傳


丙辰十六年


勑請洪遵律師。為講律眾主。時唯尚僧祇。師乃弘四
分。漸皆附宗焉○釋法藏。勑為落髮僧首。其所住為
濟法寺。晉王施藏靈壽杖。是年王公造觀音。竝勑安
濟法供養。


丁巳十七年


正月沙門寶貴。以開皇巳來。新所製經奏上。帝親製
序○寶貴。以金光明三部又二品。合為新本八卷內典
○五月羣鹿來馴仁壽宮門。百宮表賀。至六月制

曰。往經離亂。聖法不行。習俗生常。專事殺害。朕遵行
聖教。務存愛育。由王公所助。野鹿來馴。官人等但以
至誠。化導民俗。自可編戶之人。皆為君子。宜存心仁
善。副此休祥開皇紀○蔣州興皇寺佛殿被焚。丈六金
銅大像。全不變色。大眾駭嘆。後移白馬寺。鳥雀無踐。
靈異非一感通錄○天台智者大師。自歸台山。告眾曰。
吾當卒此地矣。至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於石城寺。
施床面西稱彌陀佛。又與晉王別。遺書七紙。囑以大
法。便令唱法華經題。又聽無量壽竟。索湯𠻳口。說十
如三觀六度四教等法。有問其位者。曰吾不領眾。必
淨六根。損巳利他。只五品內位耳。觀音勢至。皆來迎
我。波羅提木叉。是汝宗仰。四種三昧。是汝明導。且各
默然。吾將去矣。言巳端坐。如定而逝。壽六十七。臘四
[006-0069a]
十。仁壽末年。凡七現身。重降山寺。師身過七尺。目佩
異光。東西垂範。化通萬里。屢感幽祥。殆非可測。所造
大寺。三十六所。寫經一十五藏。著疏百餘卷。造金銅
土木等像。八十萬軀。度僧一萬五千人。五十餘州道
俗受菩薩戒者。不可勝紀。傳業學士。三十二人。習禪
學士。散流江漢。天下後世宗之。目為四教法性觀行
宗。謂之天台教本傳○釋灌頂。奉智者遺書。授晉王。王
乃遣司馬王弘。送頂還山。為智者。設千僧齋。置國清
寺。又於前峰佛隴丹丘。智者初曾標基處營寺焉○
翻經學士費長房。成都人。初為僧。周廢教返俗。隋興
仍習白衣。時預參譯筆受詞義。是年十二月二十三
日。奏其所撰歷代三寶紀一部十五卷。下勑行之。其
紀備載歷代翻譯之經法。與傳譯之道俗首末云譯教


戊午十八


釋法充。住廬山化成寺脩定。每勸僧眾。無以女人入
寺。上損佛化。下墜俗謠。然世以基業事重。有不從者。
充以教不行。乃投身於香爐峰下千有餘仞。不損一
毛。僧迎還寺。即斷女人矣○帝與雙林寺沙門惠則
等。書曰。朕受天命。撫育黎元。尊崇三寶。情深救護。望
十方含靈。蒙茲福業。俱登仁壽。汝等普為羣生。宣揚
聖教。精誠苦行。深慰朕懷。既利益處多。勿辭勞也大士


己末十九
[006-0069b]


二月智文律師卒。壽九十一。師器宇剛物。風範肅人。
歷梁陳隋。廣弘律教○釋法通。少出家。極尫弱。通唯
禮觀音。乞賜聖力。後夢人遺三驢馱筋。通噉始一驢。
忽母呼之而覺。自是身力雄勇。甞以僧袈裟。安於柱
下。僧謂神所為。通笑為舉柱抽取。有大石臼。可五百
斤。通於南山。負來供僧。隋高祖重之。有西蕃貢一人
云。大壯能相撲。國無對者。帝召通撲之。通曰。出家人
何為此事。雖然亦可試氣力。便喚彼來。通任其把捉。
通後搦其兩手。彼即血出。蟠臥在地乞命。通放之曰。
我不敢重捉。恐爾手碎去。於是大伏。舉朝稱慶。時壯
士稱之曰天力士。後煬帝末。避亂隱山。負一具磑。并
犢子大神通也。雖力兼百夫。未曾忤物。精誠節約。以
武德初卒本傳


庚申二十


帝晚年。深信佛法。詔有毀佛道像者。以惡逆論通鑑
詔法師曇遷。靈裕。惠藏。僧休。洪遵五人。見太興殿。帝
執弟子禮。咨詢法要統紀○釋智曠。初值道流。誘以神
仙符籙。曠謂非道。又請度世法。乃示斷粒。必到玉清。
七日便飛。至期不應。道曰。爾猶飲水也。次七日絕水
又無應。道曰。爾夜尚眠。致無感耳。又七日常坐不臥。
三期既滿。靡克升天。後值高僧授戒。為佛弟子。德行
動人。漸示潛迹。江陵張詮二世眼盲。曠曰。爾家冢內
棺枕古井。移墳開甃。必獲禳焉。因即隨言。瞽者見道。
請求剃落。眾咸憚焉。年將不惑。始獲為僧。又於成陽。
[006-0069c]
造佛迹寺。有牛產犢。出首還隱。其母將亡。曠曰。此犢
是寺居士。侵用佛物。今來償倩。其羞不出。因呵戒之。
應言便出。其神異甚多。是年九月。克期而逝。所造八
寺。咸有靈奇本傳


辛酉仁壽元


初帝潛龍時。遇梵僧。以舍利一裹授之曰。檀越佗日
為普天慈父。此大覺遺靈。故留與供養。帝登極後。甞
與法師曇遷。各置舍利於掌而數。或少或多。竟不能
定。遷曰。諸佛法身。過於數量。非世間取測。帝始作七
寶箱貯之。至是海內大定。帝憶其事。於是以岐雍泰
華嵩衡州等三十州。各建舍利塔○六月詔曰。仰惟
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眾生。津梁庶品。朕歸依三寶。重
興聖教。思與四海共脩福業。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
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堪宣導者。各將侍者二人。
散官一人。薰陸香百二十斤。分道送舍利。往三十州
建塔。每州僧三百六十人。為朕及內外臣民。七日行
道。任人布施。限十文而止。所施之錢。以供營塔。別外
州郡僧尼。普為舍利設齋。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
石凾。總管剌史以下。自非軍機。停常務七日。專檢校
行道。務盡誠敬。是月十三日。帝親以七寶箱。奉三十
舍利。自內而出。置於御案。與諸沙門。燒香禮拜。願弟
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救度眾生。乃取金瓶琉璃瓶。
各三十。琉璃盛金瓶。置舍利於其內。諸沙門。各奉舍
利而行。初入州境。總管剌史諸官夾道步引。四部大
[006-0070a]
眾。威儀齊肅。共以幢蓋臺輦種種音樂。盡來供養。圍
遶讚唄。於是沙門對四部大眾。作是唱言。至尊以菩
薩大慈。哀愍眾生。是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
又引經文。種種方便。訶責之。教導之。乃讀懺悔文曰。
菩薩戒弟子皇帝。敬白三寶。弟子蒙三寶力。為蒼
生君父。今故分布舍利起塔。願為眾生。懺悔眾罪。時
大眾聞言。捨施財賄衣物。不可勝計。咸發誓言。從今
巳往。脩善斷惡。雖屠獵殘賊之人。亦躬念善。至舍利
將入凾。沙門高奉寶瓶。巡示大眾。共覩光明。哀戀號
泣。聲響震地。凡安置處。悉皆如之。帝於十月十五日
午時。在大興殿西南。執珪而立。延請佛像。及沙門三
百六十人。幡蓋香華。讚唄音樂。自大興善寺來居殿
堂。燒香禮拜。降御東廊。親率文武百僚。素食齋戒。及
舍利入塔畢。帝曰。佛法重興。必有感應。其後處處表
奏。皆有瑞應弘明集王邵記○十月內帝及后。每因食。於齒
下得舍利。以銀盌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須臾忽見有
兩。凡得十九粒。多放光明○王公百官。以舍利應感
非一。拜表奉賀。復下詔曰。仰惟正覺。覆護眾生。朕所
以志心迴向。思崇勝業。普及率土。共為善因。故分布
舍利。營建神塔。而大聖垂慈。頻示光相。宮殿之內。舍
利降靈。斯實羣生多幸。延此嘉福。朕與王公等。及一
切民庶。宜更加勉勵。興隆三寶。今真身舍利。猶有五
十餘。有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內。庶三塗六道。俱免蓋
纏。稟識含靈。同登妙果○時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
[006-0070b]
者將還。各請一舍利。於本國。起塔供養。詔竝許之○
十二月二日。勑送舍利。於京師太興善寺起塔。道俗
萬億。迎引至寺。設無遮大會。而禮懺焉弘明○釋道仙。
初作商。有寶貨兩船。貪心未巳。值僧說法。豁然勇悟
曰。吾當沉寶江中。出家離著。索然無擾。豈不樂哉。即
沉一船。眾止其次。令脩福業。仙曰。終為紛擾。勞苦自
他。即又沉之。投灌口山寺落髮。誓不得道不出。由是
逈絕人蹤。結宇岩曲。入定常四五日。禪學之侶。皆造
問焉。因旱乃至龍穴叱其龍。即雨至。民皆敬之。蜀王
秀。召之不出。欲躬往加刃。及至山足。雨雹水涌。王乃
遙歸懺禮。天即明霽。至山盡敬。邀出城都。厚禮崇仰。
舉城恭敬。號仙闍梨。至是返山。尋即示寂本傳○是年
帝造等身釋迦六軀。勑置法藏師住寺○晉王入嗣。
巡至台城。灌頂出山參賀。王又遣侍郎張乾威。送還
山寺。設千僧齋。塔寺臺殿。更加脩飾焉。


壬戌二年


正月帝復分布舍利。於秦陜恒杭等五十三州。建立
靈塔。令總管剌史巳下。縣尉巳上。停常務七日。請僧
行道。施錢十文。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時。同下
石凾。每州各有所感瑞應弘明集○陜州四度放光。內
見華樹。佛菩薩等。靈瑞二十一事○五月雍州京城
內。天雨銀屑天華○六月諸州送舍利。使還宮慰勞
訖。令九日起慈善寺。為慶光齋。復雨銀屑天華○陜
州所現像樹光瑞。模得形像。獻勝光寺。自五月末日
[006-0070c]
日放光。禮者塞路。皆發道意。其內外諸州。以絹模將
去者。亦皆放光○七月十五日。京城延興寺。鑄丈六
金銅佛像。其日雨寶屑銀華。香氣甚異弘明○闍那崛
多自開皇五年。至是出護國等經。總三十九部。合一
百。九十二卷。竝理教圓通。文義俱暢。現行於世釋教錄
○時譯經舘。崛多控權。至於深義。每啟於達摩笈多。
而笈多。容範滔然。惟事謙抑。至是崛多。因事東適。笈
多。乃專掌飜譯○勑請興善寺番經沙門學士。撰眾
經目錄五卷。總為五錄。隨類區辨釋教錄○法師元琬。
造丈六釋迦金像。像成。感天雨華。狀如雲母。是夕天
樂彌空。凌晨乃息。又造經四藏。備盡莊嚴○釋道幽。
忽夢天人稱。天帝請講經。幽未諾。久之又夢。乃依天
請。天以少香。注幽手中。克時來迎。及覺見掌中。有香
氣熏一寺。後講法次。諸僧遙見香煙。充滿床側。幽奄
爾而逝。眾見雲氣從寺而出。騰空直上。飄飄而沒本傳
○天竺闍提斯那至京。帝禮敬之。及獻后崩。空發樂
音。因問那。那曰。皇后生彌陀淨土。諸天奉迎也僧傳


癸亥三年


帝以獻后崩。於京邑西南。置禪定寺。架塔七層。駭臨
雲際。堂宇等宮闕。林圃如天苑。舉國崇盛。莫有高者。
仍召海內名德禪師。百二十人。竝委遷禪師搜揚。有
司具禮。即以遷為寺主僧傳○釋法純。四十五年。常處
淨場。宗經檢失。除食便利。餘無闕廢。甞於道場然燈
燈。油七日不竭。又忽失油瓫。經宿還來。而油巳滿。不
[006-0071a]
間僧俗。皆為苦役。是年五月臨終。有童子。手捧光明。
立于座右。弟子問之。純曰。第六天頻來命我。以諸天
著樂。有妨脩道。竟不許之。願生無佛處。化眾生耳。至
十二日乃逝本傳


甲子四年 七月帝崩太子煬帝即位。


正月二十日。智舜禪師遷寂。師性少貪惱。手不執財。
每見貧餒。或解衣以給。或割口以施。處山積歲。剪剃
無人。便以火淨髮。有奉其米麵者。師避去一無所受。
或問其故。曰山居櫲栗。足以禦饑。何煩於人。其簡易
如此。有獵者逐雉。飛入師房。苦勸而不止。師乃割耳
遺之。彼即投弓解鷹。從師學道。於是諫篤數村。捨其
獵業。或見啗肉者。必慘容戒之曰。六道殊形。汝無不
經。一切有命。皆汝父母。一切有生。皆汝曩形。而食其
肉者。是食汝父母。汝心安忍哉。聞者莫不悛革本傳
帝又詔曰。朕祗受肇命。撫育生民。遵奉聖教。重興善
法。而如來大慈。覆護羣品。感見舍利。開尋含生。朕巳
分布遠近。皆起靈塔。其間諸州。猶有未遍。今更請大
德。奉送舍利。各往諸州。依前造塔。當與蒼生。同斯福
業。乃勅法遵律師等。送舍利。往博絳等三十餘州。於
四月八日。同時下塔。而諸州皆有瑞應高僧傳○七月
帝崩。帝在位二十四年。寫經四十六藏。十三萬卷。脩
治故經四百部。造金銅檀像。六千餘萬軀。脩治故像。
一百五十萬九千餘軀。宮內常造剌綉織成像。及畵
像。五彩珠幡。不可稱計。崇緝寺宇。五千餘所。于斯時
[006-0071b]
也。四海靜浪。九州無塵。番譯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經
論。垂五百卷方志等○八月釋慧實卒。實一生習禪。脇
不親物。精節之志。老而彌厲。衣鉢隨身。外無一累。真
輕清之丈夫也。壽九十六本傳


乙丑煬帝 大業元


通幽律師。正月十五日。端坐而逝。師戒約內結。仁洽
外弘。立四大井。各施漉具。生常不用巾幞。手濕則任
其自乾。涕唾返咽。不棄寺中。每欲開經。必盥手及腕。
舉經對目。臂不下垂。臨終誡以殘身。遺諸禽獸○釋
僧善。住馬頭山。禪道盛化。三月十一日。將終告弟子。
以不須焚燎。外損物命。可坐于瓮中埋之。即趺坐而
化。道俗依言。而殯于岩。有弟子僧襲。時適他行。及回
到巖。莫知塟所。設會悲慟。忽爆聲震谷。瓮涌于地。骸
骨如雪。唯舌存焉。紅赤鮮映。因取骨舌。兩為塔焉本傳
○帝為文皇帝。造西禪定寺。又於高陽。造隆聖寺○
帝與婺州雙林寺書。略曰。朕欽承寶命。撫育萬方。思
弘德化。覃被遐邇云云大士錄○十月克新羅林邑。獲
梵書五百六十夾。竝貝葉崑崙寫之。尋侍譯經舘○
釋慧侃。少受學於和闍梨。和以慈救為業。每多靈異。
見豬被縛。和曰。解脫首楞嚴。豬尋解脫。主因放之。侃
奉和多載。後事真諦。深悟善法。末住棲霞。時往揚都
偲法師所。將還山寺。請現神力。侃即從窻中出臂。長
數十丈。解齊熈寺佛殿上額。將還房中云。恐世人驚
異故。吾不為耳。是年以三衣。拋堂中云。衣還眾僧。吾
[006-0071c]
今去也。便還房內。大眾驚來。乃見白骨一具。跏坐床
上。就而撼之。鏗然不散○駕幸江都。台山智璪。出參
引見。命坐顧問。乃遣舍人盧正方。送璪還山。為智者
設千僧齋。度四十九人出家。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
石。香酥等○釋慧藏。善華嚴。帝每召之講法即六大德之一


丙寅


帝於道場。設無遮大會。度清信士女百二十人。奉為
文帝。造金銅釋迦坐像一軀。又於并州。造弘善寺。傍
龍山。作彌陀坐像。高百三十尺。揚州造慧日道場。京
師造清禪寺。日嚴寺。香臺寺。又捨九宮。為九寺。於泰
陵莊陵二所。竝各造寺辨正○六月元景法師卒。師自
生常立。囑以沉骸水中。眾乃塟于紫陌河。深瀅之內。
三日後。所沉之處。返成沙墳。極高峻。而分水兩派。道
俗異其雅瑞本傳○三祖僧璨大師。初周武廢教。師往
來司空山。十餘年。人無識之者。開皇十二年壬子。遇
沙彌道信。禮師曰。乞和尚與解脫法門。師曰。誰縛汝。
曰無人縛。曰何更求解脫乎。信大悟。久之與授具戒。
後知其緣熟。乃付以法衣。而說偈曰。花種元因地。從
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地亦無生。師即優游江國。
歷羅浮諸山。復還舊止。十月十五日。當說法次。即於
眾會中。儼立合掌而逝。唐代宗一云元宗。謚鏡智禪師一云
鑒智。師甞著信心銘。言約義豐。妙盡宗極。世傳誦之。


丁卯
[006-0072a]


正月二十八日。皇帝菩薩戒弟子。白三寶。謹於率土
之內。建立勝緣。州別請僧。七日行道。仍總度一千人
出家。以此功德。普為眾生。清淨罪垢。同至菩提弘明
帝既定鼎東都。復於上林園。置番譯舘。延達摩笈多
譯經○帝又為文皇獻后。於長安。造二寺二塔。立別
寺十所。脩治故經。六百十二藏。計九十萬三千五百
八十卷。脩治故像。十萬一千軀。鑄造新像。三千八百
五十六軀。度僧一萬六千二百人。


戊辰


始平令楊宏。率道士名儒人智藏寺。啟會義法筵。命
法師慧淨。與道士余永通論義。淨問。老子云。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且道體一故混
耶。體異故混耶。若體一故混。則正混之時。巳自成一。
是則一非道生。若體異故混。且未混之時。巳自成二。
則二非一起矣。通茫然不知所對。無言而罷僧傳○五
月興善寺。洪遵律師示寂。壽七十九○釋法濟。通微
知異。發迹陳世。及隋二主。皆宿禁中。呪水治病。無不
治者。是年辭帝而化高僧傳


己巳


初大業三年。帝下令云。僧道有所啟請者。竝先須致
敬。然後陳理。雖有此令。僧正不行。時番經學士。釋彥
琮。不忍其事。乃著福田論。以抗之。總有七條。一無德
不報。二無善不攝。三方便無礙。四寂滅無榮。五儀不
可越。六服不可亂。七因不可忘。意在諷剌。言之者無
[006-0072b]
罪。聞之者自誡也其論高竪三寶之儀。崇尚歸敬之本。文極該贍。今在藏弘明集。帝
後朝見諸沙門。竝無致敬者。是年至京南郊。大張文
物。兩宗朝見。仍令致拜。道流聞命。連拜不巳。諸僧依
舊不拜。帝詰之曰。詔條久頒。僧等固不奉命何也。法
師明贍對曰。陛下弘護三寶。當順佛言。經中不令拜
俗。所以不敢違教。勅曰但拜。僧等峙然。如是數四令
拜。僧曰。陛下若使準制罷道。則敢不奉命。如知大法
可崇。則法服之下。僧無敬俗之禮。帝夷然無何而止。
後語羣臣曰。朕謂僧中無人。昨南郊對答。亦有人矣。
仍下勅於西禪定寺。設盡京僧齋。凡敬字之議。由此
而絕焉弘明集○釋大志。上表。願帝興顯三寶。乃然一
臂以報○十一月普安法師示寂。師多異迹。有賊索
陀欲射師。而手張不息。舌噤經宿。眾令懺悔方解。又
張暉盜油瓮。而若有所縛。不能動轉。眾為懺謝方脫。
又程暉和信法。身死兩宿將殮。而喚之數聲。即能起
坐。更壽二十許歲。又白村老母。失瘖一百日。而見安
來迎。便解言說。又龕側村中。縛豬三頭。將加烹宰。安
贖之不得。而合社失明。安即自割䏶肉曰。彼此肉耳。
社人聞見。一時同放。豬既脫而繞安伏拜。故使郊之
南西五十里內。雞豬絕嗣。其感發慈善。皆此類也本傳
○是月釋智興。鳴鍾感通。有亡者。托夢於其妻云。正
受地獄苦。今賴僧智興鳴鍾。響震地獄。得解脫矣。


庚午


帝常以僧尼道士女官自隨。謂之四道場通鑑○勅僧
[006-0072c]
慧乘。為大講主○七月番經舘彥琮遷寂。壽五十四
○八月詔法師靈潤入京。署鴻臚教授○是月釋惠
達遷逝。達初於陳國。脩故寺三百餘所。又癘疫大行
於揚都。脩大藥藏以濟之。仁壽中。於白塔寺。建七層
木塔。又於鄱陽豫章諸郡。見有寺塔儀像。竝率化成
造。又上廬山西林。造七間重閣。誓用黃楠。果感得一
谷。竝是楠木。筏經灘澓。不失一根。閣後傾斜。風吹還
正。又往長沙鑄鍾造像。施金者唯恐其不受。


辛未


釋僧照。初立鄠縣神田寺。後隱岐山。文帝令僕射楊
素賷勅召之。照不出。帝乃重勅。素賷香油再伸景仰。
素乃捨其金帛。開廣寺塔。照不受。是年示寂。壽八十
三。師自受具六十餘夏。三衣不改。雖重補緝。而受持
無離本傳○釋僧朗一名法朗。陳末隋初。行於江嶺之表。常
誦法華。常養一猴一犬。出必隨行。或作龜藏。其頭手
足俱縮不見。又甞坐舟。猴狗馴側。舟自泝流。而上有
尼。為鬼所著。能講經。朗呵小婢。其尼走至朗前。立不
移處。百日巳後。方復本性。其通感非一。大業末終本傳
○台山釋智璪。往𣵠郡參帝。帝施物還山。凡經八迴
參見天子。竝供給豐厚○七月。杭州天竺寺。釋真觀。
端坐而逝。初洪偃相之曰。顴高多智。耳白有名。我有
四絕。爾具八能。謂義導書詩辨貌聲棊也。


壬申八年


帝於西京。為二皇。建兩塔。勅慧乘。送舍利。󰢍于塔所
[006-0073a]
○摩訶衍匠三國論師僧璨示寂○時釋智顯。能知
遠事。每有苦處。輒往救拔○釋轉明。是年來洛邑。告
有賊起。帝令收禁。明年凶醜充斥。方驗其言。勅放之。
後偽鄭世充。倍嘉信奉。武德三年。知鄭將敗。西止京
師。唐高祖。隆禮敬之。不測其終○時法師道積。法化
大行。先是沙門寶證。於普救寺。創營彌勒大像百丈。
萬工才登其一而證逝。眾請積繼之。夢二師子。連吐
明珠。有財施不窮之讖。積乃脩建十年。雕粧竝畢。道
俗欣慶。及隋末。河東守堯素。議以沙門登城守固。敢
諫者斬。積乃引道愻歷階。諫曰。城之存亡。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公之運也。豈在三五虗怯。而能濟乎。昔漢
欽四皓。天下隆平。魏重干木。舉國大治。今拘梵徒。而
從軍役。反天常以會靈祇。恐納不祥之兆耳。願深圖
之。無空肆一朝自傾。於後為天下笑也。素張目直視
曰。異哉斯人。心氣若是壯耶。因捨而不問。復詣積陳
懺。而素卒為城人所害。後積於正觀十年卒。臨終三
日。鍾不發聲本傳


癸酉九年


釋道辨。經史洞達。偏解數術。觀寺山勢。備知盛哀。又
至諸墓。亦陳休咎。有俗士。請為圖墳。辨巡山示一所
曰。此中安墓。足食豐財。入地三尺。獲粟一升。又深一
丈。獲五彩石。掘之果獲。遂行卜塟。久猶殷有。又能推
星度。時月臨井宿。告人宜為水備。果漢江大漲。襄邑
將沒。預見之明。類若此云○釋惠恭。與同寺惠遠。相
[006-0073b]
別三十年。遠因問曰。仁者無所得耶。恭曰。性暗無解。
遠曰。可不誦一部經乎。恭曰。唯誦觀音普門經一卷。
遠曰。皆能誦之。恭曰。無生輕慢。當為誦一遍。遠笑曰。
吾數講之矣。始欲閙人耳乎。恭曰。但至心聽。乃結壇
升高座。始發聲。異香滿房。及入文樂聲振空。雨華滿
地。經訖華樂方歇。遠泣禮謝之本傳


甲戌十年


神僧法喜。語默不常。然皆為吉凶之兆。煬帝幸維楊。
聞其異召之。一日遶宮索羊頭。帝惡之。以付廷尉。禁
衛嚴甚。喜日丐于市。飲食自若。有司以聞。帝命啟戶
視之。唯見袈裟覆黃金骨。骨皆連鎻。遽以白帝。詔以
香泥。樹骨塑之。是夕喜以泥像起行。言笑如故。遂釋
其禁。及煬帝於江都遇弑。方悟喜索羊頭之驗云。後
喜忽示疾。因置身簀上。下以熾炭炙之。數日半身紅
爛乃示寂。塟之香山寺。後數歲有自海南歸者。見喜
無恙。其人發塚視之。唯空棺焉。計是時喜巳壽三百
餘歲。


乙亥十一


釋真惠。初於蒲坂麻谷。創宇脩禪。仁壽末。召住棲岩
寺。大業初。絕粒餌黃菁。是年十月遷寂。臨終有異香
蓮華來迎。曰吾生淨土矣本傳○釋法安。開皇中見晉
王。便住慧日。王所遊履。必賷隨從。及幸泰山。四顧無
水。安以刀刺石。出泉供用。或當遭變。皆預避之。得無
損敗。大業之始。帝彌重之。威轢王公。見皆屈膝。常侍
[006-0073c]
三衛。奉之若神。是年春。無疾而化。壽九十八本傳○釋
道愻。法道大行。王臣歸敬。因夜宿關首。其家有五男。
見愻馬壯。欲私盜之。見數十雄人圍遶。眾乃退。又往
還見。進退至五更天明。全不見人。知是神感。乃合面
歸懺焉。


丙子十二


釋慧乘。於東都。圖畵龜茲國檀像一丈六尺。屢感禎
瑞○釋慧祥。禪講精脩。因食際口得舍利。不辨棄地。
輒還在口。疑是真身。砧槌不碎。遂聲鍾告眾。放五色
光。遠近嘆異。屠獵改業。市無肉肆。然祥日止一食。身
長八尺。人皆怪仰云本傳○智越法師。初事智者。深達
禪法。甞誦法華。瓶水自盈。智者晦迹。台山之眾。一囑
於越。二十年間。恂恂善誘。四部歸崇。每於師忌。敕設
千僧齋。越以衣資。充於大施。是年十一月。右脇而逝。


丁丑十三年十一月恭帝改義寧元


是年文中子王通卒。通甞為中說其周公篇曰。詩書
盛而秦世滅。非孔子之罪也。玄虗長而晉室亂。非老
莊之罪也。齋戒脩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易不云
乎。苟非其人。道不虗行。或問。佛子曰聖人也。又曰。觀
皇極讜議。三教於是乎一矣○四祖道信大師。抵吉
州。值羣盜圍城。祖教合城人。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時
賊眾望城。有神兵。乃俱引去五燈○釋法進。初在益州。
脩水觀。家人見繩床有清水。以二石投之。是晚進覺
背痛。家人云。曾投石於水。進令明日除之。及旦進入
[006-0074a]
禪。家人還見清水。乃除其石。所苦即愈。自是習定。不
出此山。八十年。開皇中。蜀王秀。臨益州。妃患心腹。諸
治不損。使人兩度入山諸師。師堅不往。王大怒。自入
山。將手加罪。既見進。不覺戰汗。王乃殷勤請行。進令
王先行兩日。進一旦便至。徑入妃堂。見進流汗。自此
即安。進即辭還山。王與妃見進足離地四五寸。是年
正月示寂。
| 戊寅太業十四 |恭帝義寧二越王同改皇泰元 |五月唐改武德元 |


達摩笈多。自初譯經。至是共出九部四十六卷。竝文
義顯暢。見行于世釋教錄○釋明恭。住鄭州會善寺。其
力若神。曾山行見虎豬交鬪。豬漸不如。恭語虎曰。可
放令去。虎不肯。恭以一手捉頭。一手撮尾。擲之山下。
又以僧衣置磉下。僧怪之。恭笑為捧柱取衣。至是賊
起抄掠。令其寺。辦數十人大豬食具。恭延賊食。賊讓
恭先。恭乃餔餅數十。安豬啖之。須臾食盡。賊眾驚伏。
恭召為護寺檀越。羣賊許之。故隋唐交軍。其境絕賊
往來。恭之力也本傳○五月。隋恭帝。遜位于唐王○隋
二主三十七年。譯經道俗二十餘人。所出經論六百
三十六卷。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之六
[006-007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