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八


阿閦品



【阿之言無閦之言動淨名以不思議之力接妙喜
之界令此間四眾見無動世尊及所居之國因此
[028-0693b]
為名稱無動品但此部經文凡三處現於佛國如
佛國品答長者子意因身子之疑現於淨國二者
入室論道其事將訖藉身子念食現香積之界三
者出室還佛所復宗辨道明菩薩行顯淨名所居
妙喜之國當知三處說法除眾生惑累緣縛既盡
淨土業成現相正當表此上文辨菩薩之行明佛
國之因此品仍現妙喜示佛國之果因果之門以
明出室復宗之唱成上佛國因果之義證知此經
用佛國因果為宗其文顯現。】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
乎。」


【就此為二初明法身體用二明所居淨國所以諸
佛既有法應二身亦有性淨隨緣兩土淨名極地
大士亦同諸佛二智非垢非淨為是義故不捨妙
喜而能垢淨雙遊二身二土利益眾生令得解脫
下文自說日月為除闇冥遊於世間菩薩示行兩
土除諸癡惑觀身實相即是同佛法身無礙之慧
無若干也方丈臥疾託病興教即是同佛應身方
便引接處妙喜國界補無動尊即是同諸佛有於
淨國居娑婆土助釋迦揚化即是同諸佛示有穢
土隨緣利益淨穢雙遊圓通無礙同於諸佛所得
權實喻如十四十五之月以簡佛菩薩異耳就第
一明法身中為二一佛問其法身二身子問應身
就佛問為二一佛問。】
[028-0693c]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二大士答就答中為四一總答二別答三結四簡
邪正就總答中明觀身實相不殊佛觀佛亦然者
只自觀巴家之實相與佛實相不殊佛之實相與
巳無異故大品云諸法如實相即是佛實相無來
無去故約此中為三一者尋末取本二者就位三
者觀心尋末取本者明大士是金粟如來所得法
身與今釋迦法身不異故上文云諸佛種性色身
悉皆平等是故得知觀巳身之本實相與佛實相
一種無異故言觀佛亦然第二就位者明大士位
居十地補處之位隣次於佛當紹尊位只十地之
相與妙覺之尊所得實相復有何異第三觀心者
上文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相中求一切眾生
心相即菩提相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實相者
即是佛故經言遊心法界如虗空是人即能知諸
佛之境界觀巳心性既是實相即是與諸佛心相
義齊譬如人射法云云若正觀此相具如入不二門
亡於二邊正顯中道此中重明其意所以如來問
者以上來辨無礙慧無若干諸佛身智功德平等
佛欲顯大士法身與諸佛不異是故問其云何觀
法身若辨法身法身必有所指所指之處即是佛
國故有此問也他解應身之佛得有封疆界域國
土之名法身冥寂有何國土今解不爾諸佛法身
尚非垢非淨而能隨緣雙遊垢淨今法身非境非
[028-0694a]
智亦雙照境智何意不得辨於國土境界耶故金
光明云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此不思議
之境豈非是法身靈智所栖普賢觀云毗盧遮那
是極妙法身而言有土名常寂光遍一切處此豈
非真國境也。】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
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
性非四大起同於虗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巳
過不在三界三結巳離順三脫門三明與無明等不
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
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
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
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
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
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
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
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
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
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
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
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巳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
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第二別答觀三世中前際不來如見有未來之法
入於現在可得是生是來可得是有邊無邊本不
[028-0694b]
見有未來之生何況更有來人現在是故前際不
來後際不去者若有法滅入過去可得言來可得
云如去不如去今不見有法入過去者是故後際
不去今則不住者若有法在於現在可言在言住
可言常與無常今不見可得法在於現在者何得
言其住故三世求不可得他解金剛巳前無常樂
我淨金剛巳後常樂我淨今解不如此金剛巳前
常樂我淨何以故佛性之法本自有之非適今也
金剛巳後無常樂我淨何以故經言十地菩薩更
無量劫倒修凡事若法身起應六道同凡夫生滅
即是亦應有無常樂我淨是故同佗不同各隨所
以佗釋應只是化化是應今解不爾應能為化化
不能為應如凡夫外道通仙諸天神鬼皆能有化
此不能為應如化所化亦是暫時權有不能卒其
始終今辨應是應同同其始終一期之法名之為
應如來以無分別心任運之智隨緣有感應而用
之無所為礙不勞運念猶如明鏡有像即現而影
像相似更無差異也如天仙所化作念經營方能
有化如畫運念動手圖寫人形未必全不動念妙
不妙約此兩譬可知不觀色者心如幻師幻作種
種色若知幻師是誑則不得所幻之色今色從心
幻師幻出尚不得此心何處見有此色故不觀色
不觀色如者若見色與如異是則泯色入如今不
見色如之別故不觀如性者或言如只是性性只
[028-0694c]
是如或有此義今聖人不容重說一法兩唱所表
今以此性為佛性不觀色是空俗不觀如是空真
不觀佛性空中道以其計中道有佛性而起順道
愛生是為頂墮故上文云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
有空病空病亦空今不觀性是無順道愛故不觀
性非四大起者雖觀是身不於四大起惑如凡夫
不於四大起解如二乘無惑無解故言不起同虗
空是名實相六入者能積聚六塵構造生死不同
凡夫六入積聚故眼耳巳過過於凡夫六根境界
不在三界者出真俗故三垢巳離者無三種國之
垢順三脫者緣一實相順三脫故三明與無明等
無明之源即是實相法性此之法性無與等者有
智能等此名無等等三明者即天眼能徹照未來
漏盡達於現在宿命窮觀過去達無明之始雖復
十住不見其始唯佛能知始終既云觀身實相觀
佛亦然佛窮無明之始今知其始等無明漏盡者
能知五住之漏無明惑盡故言等一相是真諦之
相異相即是俗諦之差別今實相非真非俗故非
一非異不自者遊行詣佗國名佗相遇到父舍名
為自相此應用真修緣修自生佗生廣破絕離此
等自佗入於實相也非無相者非涅槃非取相者
非生死非生死非凡夫非涅槃非二乘不此岸非
俗諦不彼岸非真諦不中流非諸煩惱惑離此離
彼之此岸達非此非彼之彼岸而化眾生者此總
[028-0695a]
明法身應用不此不彼即是不生死不涅槃二境
不以此不以彼即觀二諦之智境智雙明不可智
知者散諸法故即是真諦不可識識者聚諸法故
名之為識即是生死俗諦無晦無明即是解惑解
惑即是生死涅槃名即世間相即出世故真諦名
為實相無強無弱者生死是剛鑛之法名強智慧
是扶理易悟名弱非強非弱故是實相不在方者
法性不在生死封疆豈有於界域故言不住不離
者只常寂光土亦是於方遍一切處故言不離非
有為非無為如無盡門也無示無說如維摩詰杜
口也不施非是檀度之彼岸不慳不同凡夫祕悋
之此岸六度例爾涅槃審諦為誠生死虗假為欺
不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不去是乘從三界中出
到薩婆若離此去來不出非二乘不入非凡夫言
語道斷如淨名杜口非福田如呵須菩提非不福
田如慰喻須菩提非應供如呵須菩提非不應供
如來正覺知名應供同真際等法性冥契真實也
不可稱量即是不思議解脫之法乃至不動亦如
也同眾生一切眾生亦如也無分別者入一實相
不見高下無失無三種漏落三土也無喜無厭等
皆約三土煩惱以明無巳有當有等應約涅槃釋
三世偈釋此意。】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


【次結。】
[028-0695b]


「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佗觀者名為邪觀。」


【次簡邪正如文。】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第二從舍利弗問者舍利是起教之人既知大士
法身實相同於諸佛復顯應身隨緣化物無方大
用之能故問也此問猶狹三藏意來若是三藏之
佛沒則不生若三藏菩薩猶有惑累則有於生若
爾問其何沒而來生此就此為二一約彈折身子
二佛發其所居之國就初彈折為二一明身子問。】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二答答中為五一先反質二譬顯三問四答五引
佛語為釋反質者汝解脫之中尚無沒生我法身
中那得沒生汝既不爾何得以此為問。】


「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


【二譬如幻師沒生此豈是實若無實錄不得謂有
沒生。】


「寧沒生耶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
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
者為虗誑法壞敗之相生者為虗誑法相續之相菩
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第五結釋中云菩薩雖沒不盡善本不同二乘人
灰身盡智名盡善本菩薩不滅智不滅智所作功
[028-0695c]
德亦不滅以此善本能益眾生雖是不知惡不如
凡夫之積集不盡善本不同二乘之滅沒由善本
不滅故能應於垢淨之國俱不長垢淨二國之善
惡也。】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
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佛答淨國中為三一佛說其所居隨緣淨國。】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
樂此多怒害處。」


【二身子稱歎。】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


【三大士釋出就釋中為五一問日共闇合不。】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


【二答。】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


【三問日何意出。】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四答。】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
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五釋出齊此是明人同諸佛有法應二身也云云。】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不動如來及其菩薩
聲聞之眾。」


【第二從大眾渴仰欲見妙喜去即是現於淨國是
[028-0696a]
大士所遊居處就此為三意一者驗大士之淨國
二令時眾起淨國之行三令發願往生是故有此
一段文來就此為七一大眾欽渴欲見二佛命令
現三奉命移取四佛勸時眾修行五大眾發心六
利益巳還本七身子稱歎今言大眾欽渴欲見者
聞上來妙喜之國是大士所居是故一心渴仰。】


「佛知一切眾會所念。」


【第二佛命令現為二初明佛寂照鑒知知其有念。】


「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大眾會現妙喜國不動如來
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二正命令現。】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
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
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
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
作佛事者三道寶堦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
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
亦登其階上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
無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際右手斷取如
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


【第三奉命為六第一心念欲移妙喜山林世界。】


「作是念巳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
世界置於此土。」


【二正現神力。】
[028-0696b]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餘天人俱發聲言唯然
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


【三得神通者覺驚恠。】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


【四佛稱是淨名所為。】


「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巳之所往。」


【五不得通者不覺。】


「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
如本無異。」


【六入於此土無損減。】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
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第四佛勸時眾修無動如來之行就此為三一勸
觀彼國嚴淨。】


「皆曰唯然巳見。」


【二時眾奉對曰見。】


「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
行之道。」


【三正勸修行無動行者如佛國中答長者子所明
又如入室安慰調伏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如盡無
盡門即是淨土行也。】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佗人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五時眾發心修行為二一發心二發願有十四
[028-0696c]
由佗即悟者皆是上來種種說法種種神變正說
將竟現此淨國俱蒙如來勸發是故一時便有十
四由佗得悟也。】


「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
國。」


【第二發願者淨行深微不易可辦立誓願生於彼
修行此中佛記即應當生得記為二一遠二近若
是立誓之後必定生彼即是近記若是修淨行因
必招淨土之果如彼佛國即是遠記。】


「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巳還復本
處舉眾皆見。」


【第六如文。】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


【第七身子稱歎文為六一佛問見不。】


「唯然巳見。」


【二奉答唯然。】


「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
如維摩詰。」


【三為一切眾生發願。】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


【四自蒙有寄。】


「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


【五歎聞經功德。】


「況復聞巳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
[028-0697a]
是經典者便為巳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
如說修行則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
當知則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
即有如來若聞此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為趣一切智
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佗說者當知此人
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六況出福深就況出中約六番往釋如文若依此
語意即是流通段今明身子小乘之人非是任持
大典故不屬流通但為流通作於起發也。】


法供養品



【此品正明帝釋弘經護持大法即是第三流通段
凡有二品流通是從譬得名如洪源甘澤從上被
下名之為流無所壅隔名之為通今用此無上法
寶實相之經被下代眾生使無壅隔季末有緣皆
令沾潤此是慈悲純厚故也。】


「爾時釋提桓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
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
決定實相經典。」


【此文為二初從此品明天帝護法格出月蓋法之
供養明護持之利深顯弘經之德重二從囑累品
去明大聖慇懃付囑鄭重當令季像必得宣通就
前為二一天帝稱歎弘經二如來述成其意就天
帝白佛去為三一歎法二歎人三發誓今言天帝
欲護持大典修習勝門有持此經故志存覆育即
[028-0697b]
是以法供養法身如釋論云迦毗羅生身生處摩
伽陀法身生處為報恩多在二國之中為報法身
多在摩伽陀國說法護持即是法供養也復次天
帝共與梵王同請說法如來受請觀機知不堪大
乘仍開小教小教既興次應說大今時此不思議
解脫猶是酬其昔請釋論云說般若猶是酬梵王
天帝之請天帝既蒙酬請歡喜護持若是言天主
得阿那含不應流通大教者此是三藏中謂為那
含華嚴說天主住十不可思議法門豈不堪弘通
此法復為天主率化群下最為風靡就歎法中先
歎不思議解脫之用次歎實相之法非法無以成
人非人無以顯法故須雙歎百千經者即是初教
阿含等阿含中亦授彌勒之記何妨對文殊復次
通教別教之中未曾聞此圓教法門具足之道體
用難思昔所未曾聞。】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此經法信解受持
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就歎人中為二初釋聞經功德。】


「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
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
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


【次況出如法行者閉眾惡趣是止善開善門是行
善行即是觀止即是定就此中為約因果兩判為
佛護念者明其修止行兩因深契道理是故加於
[028-0697c]
可加故言護念但佛普護眾生眾生無瘡毒不得
入若修此止行之因即是信心瘡義亦得護念觀
心者只止觀調心名之為覺一切邪念紛動即用
止觀二法觀之不令緣念得起是則常為覺心所
護降伏外道即是伏見思兩惑六十二見諸邪計
之道得菩薩道巳能降煩惱魔如前說乃至四魔
十魔故上文云即是始坐道樹力降魔得甘露滅
覺道成巳於諸法無罣礙悉能摧伏諸外道即是
發心修學圓觀之人入初發心時即能八相成道
名之為佛降魔勞怨度脫一切修治佛道者即是
外化為八相之佛而內心於法身中修治道地滿
殘餘佛法安處道場如光嚴中辦道場相履佛之
跡行佛所行住佛所住諸佛如是來我亦如是來
皆是隣果往歎。】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
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
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
巳信者當為作護。」


【若有持讀者去即是第三發誓弘宣。】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汝喜此經廣說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第二從佛言善哉善哉去即是述成天帝上三段
第一述其歎法第二述其歎人第三述其發誓就
[028-0698a]
第一吾助爾喜者明此經是三世佛不思議菩提
即是述其歎法言三世佛不可思議菩提即是實
相之法佛由此實相能得菩提也。】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
則為供養去來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
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或以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供養奉諸所安。」


【第二從男女受持是經則為供養去來今佛去是
述其歎人就此為四初格量功德二問三答四正
格量就前格量中為二一格現在供養佛。】


「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
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旛伎
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


【二格滅後起塔。】


「於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寧為多不。」


【第二問如文。】


「釋提桓因言多矣。」


【第三答為二一答多矣。】


「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二釋其不可盡所以大乘經中多格量供養生身
不及法身何故如此正言生身之福不動不出法
身功德能動能出出離生死故言福不趣菩提二
能趣菩提於實名了因於餘名生因生因是緣因
福德不動不出不至菩提功德有盡於實名了因
[028-0698b]
實即實相了因照了與實相相應能趣菩提功德
不盡同虗空等法界豈得與前福德不動不出有
限之法為量供養生身名為生因不趣菩提供養
法身實名了因能趣菩提是故格量不可限極金
剛般若云住相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不住相
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東方虗空不
可思量南西北方亦難測度法供養為最復次大
品云實相是三世諸佛之母母得病諸子憂愁若
實相之法不廣被眾生約眾生故言實相病若止
供養一佛於餘佛無功德若謗一佛於餘佛無罪
若供養佛母實相之相即於三世十方佛所俱得
功德若毀謗佛母則於諸佛為怨是故述天帝云
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
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
佛菩提皆從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
不可量。」


【第四正格量中亦述其上歎信法兩行聞是不思
議之經信解是述成上信行人修行福多即是述
上法行。】


「佛語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曰大莊嚴劫曰莊嚴佛壽
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佗菩薩僧有十
[028-0698c]
二億。」


【第三述其發誓弘經護持流布從過去藥王佛去
文為四一明過去法供養之因由二明王子月蓋
三結會古今四結釋述成就因緣由藉中為三一
明有佛。】


「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
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
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巳告
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


【二明有王勑示諸子令興供養。】


「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
施安。」


【三明諸子奉勑宣行。】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


【第二從其王一子名月蓋去文為九第一王子獨
坐思惟求勝供養二者空中警覺三者仍問勝法
四者天勸問如來五者往請於佛六者佛為解說
七者聞法得順忍八者佛記其護法九者出家為
道為法供養。】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


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名為法之供
[028-0699a]
養。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
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
得。」


【就第六佛為說文為二初明勝妙之法第二從若
聞是等經信解者明供養之心今就勝法中為四
一者從佛言去明最妙之法二菩薩法藏者明約
法論因三者從能令眾生坐於道場去是約法論
果四者從諸佛賢聖去是為佛所歎印其因果今
釋第一所說深經者然實相之理非深非淺為深
淺兩緣於非深非淺之中作深淺二說淺者即是
三藏通別之經深者即是圓極之教故言深經深
經相貌即如大士上來所說觀身實相之義即是
清淨深經也難信者如一微塵之中有三千大千
之經則人無信者實相之理只在心中無勞遠覓
近而不識說之不信故云難信難受者若有所受
則有所行若無所受則何所行信受實相則能修
行若不信受不能修習微妙者即是不思議解脫
之異名亦是三德微妙我法妙難思清淨無染者
不為三種見思所染猶如虗空無諸淨穢非思量
分別能得者動念運想所不能契無念無分別自
然流入薩婆若海亦非三藏通別方便之人所能
測度。】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
[028-0699b]
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離眾魔事
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
相無作無起。」


【第二明因菩薩法藏所攝者明菩薩法藏聞持前
行三德祕密之藏不縱不橫無所積聚乃名為藏
含受諸法悉入其中陀羅尼印者陀羅尼名為能
遮能持持善不失遮惡不起不起不失名之為印
至不退轉者即是遮持諸善無有退者亦是無生
法忍不退之位成就六度者云云善分別順於菩提
即是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眾經之
上者在三藏通別教等諸經之上故入大慈悲即
是起無緣之慈如上三十種慈離眾魔去即是離
八魔十魔等亦是離三種之愛天魔屬生死為愛
流轉菩薩離此故名離魔及邪見者亦是三種方
便中一切諸見自此之前皆名邪見實相之中皆
離此等諸見順因緣者因緣之性即是實相順此
實相深觀諸法具生法二空因緣即法空也緣實
相修三空三昧。】


「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
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
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
苦空無我寂滅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
及貪著者能使怖畏。」


【第三約果明坐道場者若能如此圓觀實相入涅
[028-0699c]
槃般若名為住住發心住時即能八相成道隨緣
作佛故云初發心時即坐道場轉法輪者是圓頓
漸三教故言轉法輪天龍共歎者既坐道場為佛
利益一切人天敬仰入佛法藏者安處諸子祕密
藏中也圓教攝四十二賢聖偏教攝二十七賢聖
皆佛法藏也一切智慧者皆令稟偏圓之人得入
佛慧法華云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入於佛慧說眾
菩薩所行之道者菩薩以實相為道雖復稟餘教
終引歸實相依實相義者若因若果無得離於實
相約此實相辦於偏圓之教故法華云若深智者
為說此法即說於實相又云若不解此法於如來
餘深法中示教利喜即是說偏漸之教宣說無我
苦空寂滅等能救毀禁者方便教中皆乖圓極名
為毀禁若入圓中無復方便之過亦為小乘中毀
重之者無懺悔處若是大乘能有無生正觀洗浣
故言救諸毀禁諸魔外道怖者斷除愛見兩種之
心故無五怖。】


「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
諸佛所說。」


【第四諸佛稱歎即契於實相初心即能作佛故為
諸聖之所嗟歎背生死者背三種生死也示涅槃
者即是示百句解脫也十方佛所說者一切佛道
同皆共說此實相也。】


「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
[028-0700a]
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又於
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
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
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
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
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
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
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第二從若聞如是等經者是明供養之心就此為
二一明信行二明法行若聞說實相之法即於聞
中生解通達無礙名信行供養之心若聞不聞如
法修行觀因緣空斷諸妄見見實相理得無生忍
是名法行供養之心復約四依釋之於法行不了
不可是名依人諸佛之教本為逗物根宜不可定
執故不依語識是具煩惱法不可依識經是三方
便教非實故不可依了義是可依人是生身故不
可依達無明源底者知本來不生是故畢竟無滅
觀因緣無有盡者即是癡如虗空不可盡。】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


【第七聞法得柔順忍者即為二初得順忍之益二
解寶衣報恩供養若作圓教明柔順忍者柔是柔
伏即是圓教之十信鐵輪之位六根清淨中若發
真明入理即是得無生忍也。】


「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
[028-0700b]
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
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薩行。」


【解衣供養為二一供養二發願行法供養請威神
加被使得降怨宣通大法。】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


【第八佛記者但記其後代是弘法護持之人與物
有緣能興顯大法未見記作佛之文遠而為論亦
應即有此義齊文未有。】


「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
習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薩道得陀羅尼無
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
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布。」


【第九明出家修道行法供養就此為二一明出家
護法。】


「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
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佗
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二明化人多少百萬億發菩提心是用圓教所說
十四由佗發二乘心是用方便誘引用此圓偏兩
法導利眾生故是法之供養。】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𦦨如來其
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䭾為始得
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則我身是。」


【第三結會古今如文。】
[028-0700c]


「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
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第四述成上發誓弘經護持宣布亦護行經之者
悉使和安。】


囑累品



【此品流通文中第二前明天帝發誓弘經此辨如
來金口付囑囑是付囑為義以無相之實法付囑
弘護之人累是煩勞荷負之義今將此大法專為
巳任令外難消轉內行宣通故稱囑累也。】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
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付囑於汝。」


【就此文為三一者佛付囑彌勒第二付囑阿難第
三大眾聞經歡喜今就第一付彌勒中為二初佛
付囑第二彌勒受旨就佛付囑中為三第一正付
囑此經第二釋第三簡得失今就第一付囑中為
二一付囑尊經二命神通守護以無量僧祇所集
付汝者若按迦旃延所解三藏中明三阿僧祇習
學佛法百劫種相佛道現前此則是三藏小乘淺
近之法修學研行劫數為少若按釋論彈於此義
佛法無量豈是三僧祇所學能遍乃經無量億僧
祇習塵沙佛法諸深法門乃可圓滿大乘深妙是
故學劫亦多今言無量劫所集故知是大乘妙典
付之彌勒。】


「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
[028-0701a]
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


【第二當以神力廣宣令無斷絕即是命令守護但
以此大法付囑彌勒者正明其是次紹尊位智斷
方圓與物有緣神通具足堪能弘護令不斷絕若
末代眾生去聖既久非唯神根闇濁亦乃鄣礙多
興如多寶處必饒怨賊道高魔盛妨難是生若不
得聖力冥扶則外難侵逼若蒙神光加被亦使心
解開通內因外緣既整法寶則無斷絕是故命以
神力加諸眾生堪聞之者此中應引優波毱多為
魔所惱令無數人不得悟道遂令受化之者為魔
所惑用神力縛於魔一切聞經得益不可稱計亦
恐是用神力弘經意云云。】


「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
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于
大法。」


【第二釋者從所以者何未來世去即為二初明末
代亦有得道之機次明不聞斯經則失善利前明
末代有得道之機者但凡夫緣悟不同或見法王
面前得益或因去世渴仰生悟故經言應以滅度
得度者而現滅度如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留
諸香藥色味芬芳悔懊心生服藥令愈若不見佛
剋責精進愧不值佛世因是入道得出煩惑故佛
去世後一百年許十萬出家九萬得道當知佛後
之機亦復無量此應引毱多佛在之時求出家覓
[028-0701b]
智齊身子佛言不得即退還外道法中佛因記之
此人得道之機在佛滅後巳為阿難弟子度人無
量得道恒沙時人敬譽為無相佛即是釋未來世
中天人龍鬼有發心之緣樂于大法必得度脫不
可不弘如此勝教使其聞也。】


「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
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得利
而為廣說。」


【第二從若使不聞是經則為大失者但聞三藏方
便之說則失大乘毒鼓之利普賢觀云法將滅五
百歲時一心修此法華三昧即得六根清淨故知
末代亦能有入大乘之機若不聞此經永失法利
故須宣通。】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


【第三從菩薩有二相者是簡得失就此為二一簡
得失二廣舉非釋就簡得失中為三一標相。】


「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
如實能入。」


【二略釋。】


「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於如是
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巳心淨
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


【三約人釋約人若是三藏教中多就因緣歷別事
相之中以明諸法若依此學者是新發意人諸大
[028-0701c]
乘經別圓之說無依無猗離諸心識言深經者即
是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足一
切法若離是三法而求菩提者譬如天與地指此
三毒之性能通達三毒實相不可得猶如虗空而
能出生一切佛法彼經云深達此法者亦不破於
戒深達此法者亦不著無礙行人多謂三毒是道
而著此無礙毀於正戒正見何謂是達於三毒之
性其達此者無毀無著乃稱經意實相之法非因
非果而說為因果故言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
因如大涅槃今三毒之性亦非因非果而說為因
果說為因者即言三毒是道具足一切佛法說為
果者一切眾生常寂滅相不可復滅若能聞此貪
欲之中辨因果二道無著無毀不生恐畏當知是
久行菩薩如此菩薩但好實相深法不復樂於文
華才藻綺飾之言釋於貞幹之法以此往推知是
久行菩薩也若樂言辭發言藻麗文字章節乃當
一往悅於聽者終成添水之乳翳於實相非久行
所行以此簡知是新發意菩薩如即時人數論分
別問答言有眉眼亦聞大乘無猗之說謂為晃蕩
不生信樂此中應引須達請佛為老母說法老母
十方背佛佛十方現形要不信受後阿難化為輪
王方便引接心地歡喜信伏心生還歸於佛聞法
修道何故如是此是往日沙彌和上多說實相甚
深之語聞不能解不生信慕闍梨多說因緣諸法
[028-0702a]
事相教化事會其心心生愛翫由是緣故今聞我
語了不入心機在阿難迴心入道阿難雖復令其
生信終歸於我乃能得道故知文飾之法乃是悅
耳之緣非究竟之旨方便引入為進悟之漸故所
不論耳實相深法能作得道之要毒鼓之譬此之
謂也約此彰新發心久行二種之人但看飾辭直
語則知得失。】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
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
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
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
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為新學菩薩為自毀傷
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第二從復有二法所未聞經去是明廣舉非就此
為二前明二法釋前新學毀謗不近後明二法釋
前久學不應輕慢取相就前毀謗不近中者此中
如喜根菩薩但說實相之法明一切中有安樂性
勝意稟三藏法威儀無缺持戒頭陀忽聞喜根所
說與其學習相違其心大驚恠毀呰誹謗不肯信
受即時作法擯此喜根擯法亦成即入地獄此是
新發心人稟方便教毀謗般若不信深經如此之
人須深淺知二者或時不謗此法然於持法之者
無敬近心亦復有時說其過惡此亦是失相皆非
久行調伏心者。】
[028-0702b]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
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
誨二者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


【第二舉輕慢取相大品明菩薩若於同住新發心
人生輕篾想謂此人無所知曉起此一念慢心却
損無數劫功德更還受罪如其罪報竟方能發心
乃復今日德行以此而言輕慢之心大為罪過非
唯障礙得無生忍乃更到受罪殃是故簡為非復
次有菩薩雖解深法而取相分別階梯漸次格級
升降約截明義取相分別生決定想復是動念之
法非究竟道何以故諸法實相清淨湛然尚無一
相何況有二三四五無言無示言之者失當示之
者乖宗以此分別思量之心何能契會寂滅之法
如三時四時五時半滿四宗六宗等義皆名法師
探採經意而制立名目判釋義門欲言當理皆非
一極無言之術今家正意則不如是圓融法界冥
契真極不欲令心與眾生乖諍雖復立此四教直
欲通釋諸經之文非是將此欲窮源底終不定執
四教之義或時三教二教一教無教八教出沒不
恒多少無定轉變自在隨人消釋不令此心介爾
有著自執巳見非佗所解若作如此但是諍論非
入道法如南岳師說偈狗見影便鬪鬪之不肯罷
遂至渴而死云云今約之簡非約營道之意但行人
心路不同雖復種種不出二條一聖說法二聖默
[028-0702c]
然須識巳心便宜方便若有時沈塞於默然之道
不得開心入少時應須聽法或近善知識所能開
人心或從經卷尋求義理曉發此心或時聽法紛
動不能靜攝尋經討義於事紛紜覺於心神無深
利益即應冥目束體自靜其心入默然道語默兩
行調伏其心研麤和適善能取與簡擇真偽如是
時中任修寂靜如是時中任修智慧譬如天地或
晴或雨調節陰陽是則萬物得生若純雨不晴則
種子爛壞若純晴不雨牙[口*隹/乃]乾枯竝不能發生萬
物要須調適然後乃善行者如是一向默然則沈
昏闇塞若純用分別諸見競興此則權實不合導
師不生善巧運為豁然入道夜見電光則入聖法
是為學道之者善識是非簡別邪正也故大論言
時雨數數墮五穀數數生法雨數數雨善法數數
生若不將聖說聖默數數調御實相穀不生也若
偏著知見終無入理故云雖讀百千經邪見長諸
非吾我毒甚盛雖謂懷常子石女終不生若於聖
說法中能聞即悟通達諸法自在明了即是信行
聞不得悟四念思惟深徹深照得其邊底是名法
行聖默然中亦有信行法行如是禪觀之時隨觀
一境則遍通諸境心地開明無纖芥之疑礙如空
中風是名法行若策觀之時不能得悟加功慊倒
婁婁不曉若從善知識聞若經卷中聞豁如空中
無雲表裏洞徹此是信行又從受化為語如聞而
[028-0703a]
行是聖默然如行而聞是聖說法又從化後為語
如行而聞是聖說法如聞而行是聖默然。】


「彌勒菩薩聞說是巳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
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


【第二彌勒白佛者正明奉命受旨就此為三一彌
勒受旨二諸菩薩受旨三四王受旨就初為二初
受旨次述成初中又二初明受誡旨。】


「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法。」


【從奉持如來無數劫去是受勸旨就此中為二對
上二種一者奉通經旨。】


「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
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佗廣說世尊若後末
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佗人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
所建立。」


【二者奉神力護持旨此中自云與其念力而建立
之若人依安樂行而有所說法冥空益其念力亦
如人說法時思量只至一條二條比至說時即見
三兩節意或可是心入義門而能明識或是冥空
助念加被其人。】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第二佛述成。】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
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當開導諸
[028-0703b]
說法者令得是經。」


【第二眾菩薩受旨發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
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聽法
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
者。」


【第三四王受旨發誓如文。】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阿難言唯我巳
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
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第二命阿難宣經者阿難迹居小道後得羅漢之
身入無餘之時則生分永盡何得奉宣大經此意
止令傳持無謬結集法藏故命宣經若就本而為
語能持十方一切佛法豈容灰滅不能宣布此經
就文為三一奉受命二問經名三佛答二種名要
者者即是實相實相總攝諸法得要即得諸法也。】


「佛說是經巳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
及諸天人阿脩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作
禮而去。」


【第三大眾聞經皆大歡喜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八
[028-0703c]

No. 338-C



此經一部疏合三十四卷上玄文三十一卷是天
台智者大師為楊主出至佛道品不二法門品下
有三卷疏是補處頂法師往前私記接成一部流
傳後代故以記之耳維大周如意元年歲次壬辰
八月天宮寺僧義威傳寫誓願受持以期佛慧為
報三寶往江南法華寺斯文乃盡爾年六十處處
霄夕至死無倦。


大唐開元二十二年十二月會稽郡法華寺僧道
儀往浦陽清泰寺依天宮寺本寫訖


天寶十三載福嚴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