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九問疾品第五初



【此品次菩薩品而來者上佛命諸弟子菩薩問疾
各奉辭不堪今次命文殊恭命問疾故言文殊師
利問疾品也前明淨名託疾興教經文大判總為
二段前兩品半是淨名室外說法今此品是室內
說法室外彈呵折伏多用對治悉檀入第一義室
內引接攝受多用為人悉檀入第一義故勝鬘經
云以折伏攝受故令正法得久住法得久住者即
是入第一義所得無漏真法永無退失也室外折
[019-0608c]
伏巳竟次明室內攝受故有此品及下五品而來
也今略用五義以通此品及下五品文義。



* 第一明此品來意
* 第二明文殊堪為問疾人
* 第三釋權實兩疾
* 第四因疾出六品
* 第五入文帖釋


第一明此品來意者淨名大士住不思議權謀輔
翼大聖顯不思議真性解脫助成佛國因果之教
前以用四教折伏凡夫二乘及諸偏行菩薩今歎
圓教三解脫之果接引攝受令修三觀之因入不
思議解脫得見淨剎隨業往生淨佛國土之行故
有此品及下五品來也就此略為五意一為赴時
眾渴仰之心二為三觀攝受引入三為扶成淨佛
國土之教四為入大品法華哢胤五為還佛所結
定一為赴時眾渴仰之心者雖諸王仕庶弟子菩
薩稱述大士勝智勝德大眾虗心渴仰而巳未獲
見聞若得問疾之人隨從親承即皆得見聞大士
神智不思議託疾利物之事故文殊奉命赴時眾
之心令見託疾空室所表聞說不思議權實兩疾
也二明三觀攝受引入者室外彈呵諸稟偏教菩
薩三乘未入正位及諸凡夫雖復心折慕仰不思
議正道而莫知修入方軌若文殊入室問有疾菩
薩云何調伏其心淨名略廣明三觀調伏即是攝
受引入義也三為扶成淨土之教者若因文殊問
疾能修三觀斷除緣障盡若少若多得見淨剎各
[019-0609a]
生淨國所有願行皆成淨佛國土之行也四為入
大品法華之哢胤者若二乘巳入正位爾時雖聞
佛說大乘經猶未轉酪今文殊入室更聞六品之
說即得轉酪成生蘇也故迦葉云今諸聲聞皆應
自歎號叫即其事若至大品得為熟蘇若至法華
涅槃即成醍醐也諸有鈍根稟三藏教菩薩次第
歷五味教大意同二乘也其利根不定事如前釋
菩薩品巳具明也五為還佛所結定者若不因文
殊問疾入室與淨名往復說六品究竟淨名豈得
掌擎大眾還菴羅園對如來所印定前後所說起
發阿難對如來廣明淨土接玅喜世界來入此國
令諸大眾皆得見聞發願往生修無動如來之行
是則結撮淨名室外室內所有闡揚皆扶成大聖
所說不思議解脫法身淨佛國土因果之教也第
二明文殊堪為問疾人者上命五百弟子諸大菩
薩各述被彈皆辭不堪問疾今文殊獨堪承佛聖
旨者略出五意一者位高二者垂迹三者顯圓四
者眾情所愜五隨機一位高堪為問疾人文殊與
諸菩薩雖同居等覺之位而就此一位不無高下
是以瓔珞經明住等覺位入重玄門經無量劫報
修凡夫事文殊修行積久智德居其高勝既與淨
名齊等故堪為問疾人也此是一往義耳二垂迹
堪為問疾人者諸菩薩多是實位而居補處但文
殊本地是龍種如來今垂迹居補處與淨名本迹
[019-0609b]
義齊故堪為問疾也又一往明義耳三顯圓者諸
菩薩本迹豈可定測但諸菩薩輔釋師多示弘方
便教門故悉為淨名所折文殊輔釋師多示弘圓
教與淨名輔佛闡揚事同故堪為問疾人也問曰
若爾何得為殃掘所折答曰佛從多為論殃掘所
折從小義耳文殊往昔未為淨名所彈今承聖旨
於義無妨也四物情所愜者諸菩薩同輔大師隨
機何得都不闡揚圓教但彌勒雖補釋師之處而
是右面侍者諸菩薩事儀多是疎外文殊同居補
處之位而是大師左面侍者如國家左面大臣判
斷自在勝於右面故為物情之所愜也五隨機者
諸菩薩既與淨名但有如砧槌成物之機今文殊
與淨名如兩槌成物之機故堪為問疾人是以入
室與淨名往復辭無屈滯悅可眾心往往為淨名
稱歎此豈同諸菩薩發言皆被呵折以是諸義文
殊堪為問疾人也第三釋權實兩疾者疾義雖復
眾多原其正意不出權實二種權是諸佛法身菩
薩無疾現疾故名為權實是九道眾生實有因果
患累故名為實若從能化為次應前權後實如此
經文云是疾寧可忍不又云有疾菩薩云何調伏
其心也若從所化為次前實後權故淨名云以眾
生疾故則我有疾也今約所化為次前明實疾就
此略用四義分別一辨因果二種疾相二解釋三
明通別四約土明重輕一辨因果疾相者夫疾是
[019-0609c]
瘵礙之法瘵礙色心故名為疾亦名為病亦名為
患也所言因疾者即是因中四分煩惱瘵礙心神
致諸惱患即是心疾而言因者煩惱是因故說為
因疾也果疾者若感得四大之身地水火風同處
一篋其性各異更相違反互起增損瘵礙色身致
諸惱患即是身疾而言果疾者以酬煩惱之因疾
故言果疾也二解釋者因中四分煩惱之疾一往
分別三毒對三大疾等分煩惱取我三處等有故
名等分此生地大病也所以然者一貪欲病對水
大者經云愛河迴復沒眾生無明所盲不能出且
愛能潤業如水潤生二瞋恚煩惱對火瞋心一起
燒滅善根故以瞋對火三愚癡煩惱對風病愚癡
故則有四倒故經稱四倒暴風能偃山夷岳故知
愚癡顛倒對風病四地病具有三種分別故如水
火風疾俱集一身故以等分對地病故以四分煩
惱為四種因疾凡夫凡鄙有此四分煩惱則有八
萬四千煩惱之因疾也隨緣發動惱害眾生心神
故說為因疾也果疾者即是諸分煩惱感得報身
四大一大不調百一病動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動
致諸疾惱非一也復次由四分煩惱感成報身即
有生老病死此亦是眾生之大患也故此經下文
云有生死即是大患此亦因四分煩惱生所以然
者如瑞應經云貪欲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今
推此義等分對致生也既生則有四大之身有身
[019-0610a]
則有四病之苦此即是果病義也但經論隨緣不
同或時火譬貪欲或時水譬瞋恚風亦不定今一
往從多為論取別義相關如前對耳通則何所不
譬也三明通別者因果二疾各有通別也因疾有
通別者四分為通十惡四重五逆謗方等經作一
闡提為別也果病有通別者四大四苦為通四大
增加重疾頓弊或時生等四苦增甚乃至三途重
苦皆是果上別病也良由因中有通別兩病是故
果上有通別兩若因中但通病是故果時亦但有
通病若因時通病強別病弱果亦但通病強別病
弱若因時別病強通病弱果時亦別病強通病弱
因果相成驗之不差也四約土病有重輕者即約
四土分別重輕也一約同居土二有餘土三約果
報土四約常寂光土一約同居土分別重輕者同
居土即是有為緣集四分煩惱是因疾分段三界
生死是果疾此有二種一穢二淨穢則病重淨則
病輕所以穢則病者同居穢土具有五道若是天
道果病但有通疾無別疾因疾則不定也若人畜
生鬼三道因果有通有別多少隨義解釋若地獄
道果疾但有別重苦無通疾因疾亦不定也若同
居淨土一向但有通疾無有別疾所以然者淨土
雖有見四分煩惱無十惡五逆等重罪四惡道及
重四苦故因果之疾但通俱輕也二明有餘土疾
者此是界外之疾是三乘聖人見偏真理斷見思
[019-0610b]
惑盡迷一實諦著真空涅槃起無為緣集四分煩
惱感得變易生死之苦果亦名方便生死別教圓
教菩薩斷界內惑盡未見中道不斷無明別惑皆
生方便土因果患累同羅漢辟支此之因果患累
即是因疾果疾但稱別教所明通別無通教所明
通別疾也問曰有餘土何得猶有四分之因疾耶
答曰分無為緣集為四分也所以然者取偏真即
是貪愛捨俗有是瞋迷一實諦即是癡三分等取
即是等分此四分即是別惑見思之因疾也問曰
有餘土既有四分之因疾亦得有四大四苦之果
疾不答曰亦有變易四大通相四苦也問曰上界
諸天尚無老病此之淨土何得有老病之苦也答
曰無別老病有通老病如此經上文云亦生亦老
即是通老病者變易四大若不相違則無變易也
雖有通疾界外四分煩惱變易患累皆輕豈同有
為緣集分段三界之重三約果報土明因果疾者
即是別教菩薩入初地見一實諦發真也圓教菩
薩初發心住見一實諦發真明同斷無為緣集自
體法界緣集未盡故依無明有四分煩惱即是因
疾感自體不成實變易生死之苦果即是果疾亦
名因緣生死此之患累輕微故言自體不成實疾
也伹變易名通前方便生死亦名變易若變易相
麤則患累亦麤若比自體不成實患累輕微則前
有餘土疾為重累報土疾則輕也乃至有後生死
[019-0610c]
無有後生死因果患累轉皆輕微雖復輕微而同
是實報無障礙土因果之疾也是則從初闡提之
因阿鼻之果乃至源品無明金剛等覺雖重輕堦
品有殊不可說無皆是實疾也問曰實報無障礙
土何得猶有四分之因疾答曰開自體法界緣集
即有四分所以然者取自體一實諦即是貪愛捨
二邊生死即是瞋也斷迷一實諦無明未盡故猶
有癡也三分等取即是等分也此即是根本之三
毒故請觀音云淨於三毒根成佛道無疑問曰實
報無障礙土若有四分之因疾猶有四大四苦不
答曰既有自體不成實之生死豈無自體不成實
之四大苦也故大品經言一切法趣地是趣不過
地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乃至水火風亦如是若
自體不成實四大四苦盡者即是大涅槃經明玅
色湛然常安住不為生老病死之所遷也若諸師
謂法雲等覺無有生老病死者涅槃經何得有此
說也故此經下文云從癡有愛則我病生若金剛
等覺無明未究竟盡者則有細微因果之疾生也
四約寂光土者解有二種若常寂光土一向是毗
盧遮那玅覺極地所居是則自體法界因果患累
究竟永盡此無疾之可論輕重也若開常寂光土
通菩薩所居者則有微細因果之疾也此取無有
後之生死或取有後生死若依仁王經明法雲地
三生無有後生死即是終生者後生死即是住生
[019-0611a]
取法雲始生以前乃至歡喜皆屬因緣生死此別
教為便若依圓教義推無有後生死即是等覺有
後有生死或從法雲通至歡喜三十心皆是因緣
生死也輕重之義傳傳比類可知雖作此解未可
定用但依前釋常寂光土究竟清淨豈有因果細
微之疾相待判其輕重者乎問曰龍樹之學何意
用天親之義答曰龍樹天親豈不同入不二法門
乎今本為通佛教隨義有所關而用釋何得取捨
定執也若分別界外結惑生死及諸行名義當細
擬天親所作若觀門遣蕩安心入道何過龍樹但
此經文盛明疾義未見諸經明文若不取地論攝
大乘相映望者佗或謂於非義理多端強說也二
明權疾者菩薩住大涅槃有五種行所謂若得三
諦三諦三昧具二十五三昧即成聖行從聖行生
天行梵行從梵行起嬰兒行病行嬰兒行從大慈
善根而起病行從大悲善根而起所以然者諸佛
菩薩清淨法身諸惡永斷眾善普會有何方便小
善之可行有何界內界外因果之疾瘵也但以大
悲善根欲拔界內外眾生因果之患累故形充法
界無疾現疾同眾生疾即是病行又示方便小善
除界內外眾生緣集即是嬰兒行若界內外眾生
因果疾愈則諸佛菩薩捨應還真但以眾生無盡
病有滅有興是故諸佛菩薩隨所度眾生疾愈菩
薩亦愈隨十方眾生有疾興處若重若輕菩薩還
[019-0611b]
同其重輕之疾也故此經言菩薩者從大悲起以
眾生病故菩薩亦病若眾生得不病者即菩薩無
復病也今淨名大士居毗耶離方丈之室空其室
內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是則無疾現疾遠有所表
其所表者即是表於諸土有權疾也但實疾有重
輕上以約四土分別今明權疾亦約四土而現疾
也就此即為四一同居土現權疾二有餘土現權
疾三果報土現權疾四常寂光土一同居土現權
疾者同居土有穢有淨穢土既有十法界眾生因
果之實疾以其有疾故淨名則有十法界之內因
果權疾若界內有緣十法界眾生因果疾愈則淨
名同居土現身有疾之處皆愈也問曰六道因疾
果疾可知四種行人界內因果云何答曰此是約
界內因果患累未盡也若同居淨土但有人天四
種行人六種法界因果之實疾以其有疾故則淨
名亦有六種因果之權疾若此人天四種行人界
內疾愈者則淨名得無同居淨土之權疾也二明
有餘土權疾者羅漢辟支佛三種菩薩皆有無為
緣集實因疾變易生死之果實疾以其有此疾故
則淨名有因果之權疾若其此疾愈者則淨名權
疾亦愈也三明果報無障礙土現權疾者但有圓
教三十心菩薩十地及等覺地菩薩受法性身各
有自體緣集實因疾自體不成實因緣生死有後
生死無有後生死實果疾以此諸菩薩有此實因
[019-0611c]
果之疾故淨名即有此因果之權疾若此等諸菩
薩因果實疾愈則淨名得無有疾也四明常寂光
土有疾無疾義前以分判類前可知是則淨名大
慈病行權同四土無疾現疾荷負十法界眾生故
名權疾也問曰淨名既是等覺源品無明實因疾
未盡無有後生死實果疾猶存何得約實報無障
礙之土而明權疾也答曰本迹高下莫測之義以
在玄義具明何得更致此問也但權疾之義約位
堦品不同若約玅覺極位無法界疾而現法界疾
權疾具如釋淨名之權實疾也若位居等覺則猶
有源品無明實一品因疾無有後生死實果疾從
現受後有生死乃至分段三界生死因果之疾皆
是權也如此傳類後有生死實權因緣生死實權
此則齊位是實疾同下位疾皆是權疾也乃至有
餘同居現因果之疾皆是權也若有餘土羅漢辟
支三種菩薩齊位有無為緣集之實因疾方便生
死之實果疾神通誓願入分段三界同居淨土同
人天四種行人界內因果之疾若神通誓願入分
段三界同居穢土同六道四種行人因果之疾皆
是權疾也若同居土四種行人斷界內惑未盡若
斷界內惑盡報身猶在同居土若無疾而現疾為
利眾生者皆是權疾也乃至五通仙人諸天報得
神通隨其有所為亦能無疾亦名權疾若約觀心
明義善巧修觀行者或為自行或為化佗無因果
[019-0612a]
之疾而現因果之疾亦是權疾之義乃至一切眾
生亦有此義如是則一切法趣疾是趣不過疾尚
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如是明疾義者竪則深
窮實際之源橫則廣等虗空法界其間義理幽微
自非玅覺種智圓明孰能究竟通達無礙也今淨
名現疾表此故聲聞菩薩皆所不堪莫敢傳如來
旨文殊自知善解疾義故能恭佛聖旨入室問於
淨名權實兩疾往復無滯也第四明因疾出六品
經文者淨名託疾意在興教因文殊問疾淨名答
權疾出此品上半經文因文殊問實疾淨名答實
疾出此品下半經文是則此一品經文從疾之一
字有權有實故有也又因權疾廣說不思議解脫
品因實疾廣說觀眾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門品
香積品以是義故室內六品皆從疾之一字出入
文帖釋當如符契也問曰有師云此品是五源八
始此云何答曰此有似而疎有如不甚主對所以
然者淨名本託疾興教但約疾之一字出室內六
品何待空室等為五原也今明此一部凡有十四
品經文唯初佛國一品的是大聖法王自說餘十
三品皆因淨名無非託疾而興細推疾之一字即
是三由六源二始兩因也所言三由者由淨名託
疾故有諸王士庶參問如來命弟子諸大菩薩問
疾即是由疾得有室外三品也六源者以現疾故
文殊奉命入室問權實兩疾淨名略答廣說是則
[019-0612b]
室內六品從室而起疾即六品所從出之源本也
二始者即是出室菩薩行見阿閦二品此二品亦
因淨名託疾而始所以然者聞說六品有緣疾愈
淨名得無復疾故掌擎大眾還菴羅林起發如來
復宗明佛國因果義二品從疾愈而始故言二始
也兩因者法供養囑累兩品亦因託疾而有所以
然者兩品既是流通淨名因託疾而有正說流通
即是流通託疾之正說是則因疾而有流通兩品
故云兩因也今明室內六品大分為三此一品即
是略明權實二疾次不思議一品廣釋權疾後四
品廣釋實疾也。】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是第五正釋入文就此一品文即有二一佛命
文殊問疾二文殊恭命問疾第一佛命文殊問疾
者上來巳命五百弟子諸菩薩各述被彈皆辭不
堪但入室問疾利益事重自非文殊具前五義更
無堪往之者所以命也。】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


【此是第二文殊恭命問疾也如來上巳命五百弟
子諸大菩薩既皆不堪以於往昔各有被彈之事
文殊既無此失無可致辭又問疾利益事重如前
略出五利益此非小緣豈可乖違大聖高旨廢斯
大利是以恭旨問疾也就此略有五意一恭命問
疾二大眾俱往三賓主往復四正宣旨問疾五時
[019-0612c]
眾得益就恭命問疾文有二意一先自謙二正恭
命就自謙文即復為二一者自謙二出謙難之事
一先自謙者行人之常儀也而言難酬對者上人
智深德重往復非易也。】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


【此是二出謙難之事文即有四一二智深廣故可
敬難二因果德滿故可敬難三化佗功大故可敬
難四結二智究竟故可謙難也一約二智深廣可
敬難者此即有二一實二權深達實相者即是實
智深廣故可敬難若三藏教明菩薩本不論入實
相豈得判其淺深若通教明菩薩是入偏真實相
未足以歎大士實智之可敬難也若別教明菩薩
登初歡喜見真中道實相訖至等覺但破十一品
無明是則未成深達實相且又有教無人豈足敬
難也今即是圓教所明從初發心住達中道實相
乃至等覺破四十一品無明將窮實相源底智隣
玅覺故言深達實相也善說法要者即是知不生
不生不可說用四悉檀赴圓機四門說實相法也
若權智說法所說雖多比聞者得益葢不足言故
非要也今實智說實相一法而聞者獲利深廣故
言法要如法華經明多施金銀寶物豈同解髻與
珠也此應四句分別一少說少含二多說少含此
非法要三少說多含四多說多含此是法要也經
言辯才無滯者即是明權智深廣故可敬難也此
[019-0613a]
即是生生不生生生不生不可說用四悉檀四辯
赴緣說三教無滯礙也智慧無礙者即是三教之
所詮理知病識藥隨病授藥方便知見波羅蜜皆
以具足故言慧無礙也。】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


【此是二明因果德滿故可敬難也經言一切菩薩
法式者即是權實二種之法式權法式者即是三
教所明菩薩修行之儀軌也實法式者即是圓教
所明菩薩修行之儀軌也非權非實而能通達權
實菩薩法式自行教佗非但悉知亦能皆悉成就
也此即是因德滿故可敬難也經言諸佛祕藏無
不得入者諸佛祕藏亦有二種一權二實權即是
三教所明諸佛祕藏實即是圓教所明諸佛祕藏
若巳實望權是隨佗意說豈是真祕藏也實是隨
自意說久嘿斯要不務速說始是祕藏一一法門
無不含藏一切法門即是藏義也故法華經言種
種諸藏皆悉充溢即其義也即是果德將滿故言
無不得入淨名既能成滿果中如是功德深可敬
難也。】


「降伏眾魔遊戲神通。」


【此是三明化佗工成故可敬難也經言降伏眾魔
者降魔義具如前處處略釋但魔是所化眾生之
主若主不賓伏所化眾生豈得歸心大士既能降
伏十方佛土眾魔則一切眾生無不歸信入道也
[019-0613b]
經言遊戲神通者魔主既伏十方有緣眾生靡不
歸依是以神通自在變現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其
工廣大下地諸菩薩莫之能類故可敬難也。】


「其慧方便皆巳得度。」


【此是四結二智究竟故可敬難也其慧即是結實
方便即是結權二智導眾行行解皆得究竟故言
皆巳得度也。】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此是二正恭命問疾也文殊謙下之儀巳備淨名
雖智德高達敢佛弟子有所施為莫不承佛神力
今既是佛遣還承佛神力冥加傳旨問疾冀無謬
漏屈滯之失故言今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也問
曰若承佛冥加堪往者上來諸菩薩被加亦皆堪
往也答曰加於可加文殊具於五義故可加又如
法華經彌勒四眾有疑唯就文殊決豈得類諸菩
薩也。】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
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玅法即時八千
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此是第二大眾俱往也文即有二一者時眾念欲
隨往二文殊與眾俱往一所以時眾念欲隨文殊
往者淨名神智難往昔聲聞菩薩莫不屈滯無敢
當者今文殊智德高遠承佛聖旨相見必論大法
窮乎幽邃故咸欲隨從也。】
[019-0613c]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
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此是二明文殊與大眾俱往也其有入室聞法之
機必沾利益者文殊皆與相隨共入城也。】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
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


【此是第三明賓主往復也文即有四一者淨名空
室現相二者文殊見相知有所表三者淨名稱歎
文殊善來四者文殊述成其言淨名空室現相者
淨名心知文殊受旨來正為顯發欲託疾興教應
須空室現相有表開往復之端也就此文即有二
一以神力空室二以疾而臥空室表欲符成佛國
之教現疾表欲顯不思議三德解脫也一現空室
相者淨名心念以神力空於室內除去所有及諸
侍者即以神力此表用智慧力空室即表佛國皆
空顯真常寂光土除去所有表除依報及諸侍者
表除愛見正報即是除魔外道也此具如淨名答
文所明也空室表佛國即有二意一為成前二為
生後一成前者上來如來說於淨土正為眾生罪
故不見清淨佛國不得生淨剎不能成淨佛國土
之行故如來廣說佛國品正為破諸眾生罪垢緣
縛諸不清淨行業令成淨佛國土之因淨名前來
為扶成佛教逆作方便折挫聲聞彈呵菩薩又因
託疾興教為諸凡夫說法又欲重發往昔彈呵之
[019-0614a]
事皆為扶成如來淨佛國土之說今文殊既來問
疾所以現此室空之相表諸佛國土皆空欲與文
殊廣論佛國即是正為成前之意也二為生後意
者若現室空表諸佛國悉皆空文殊見此相知有
所表因即往復論佛國義故此品即得明佛國也
又因空室身子為眾須床念食時眾得見燈王佛
土遠見眾香淨剎其間往復品品開佛國因果斯
義既訖因掌擎大眾至如來所發起如來復宗廣
說菩薩品明國土因果見阿閦佛品無量大眾見
彼佛土皆在此國因此發心得生彼土各發心修
阿閦佛淨土之行皆此空室現相而立即是生後
之意也今釋空室所表之相約四土分別解釋一
同居土有穢有淨若依穢土則雜穢依報有天魔
外道愛見眾生之正報淨名現穢土知穢土即空
欲以智慧力破除穢業若穢業不空則不可破壞
今以穢業空故依報則可破除即是除諸所有破
諸惡魔外道及愛見正報眾生即是除諸侍者也
次表同居淨土雖無穢依報亦無惡魔外道正報
而有分段清淨依報分段愛見正報眾生淨名現
生其中知同居淨國即空以智慧力斷除分段依
報之業故云除諸所有破此眾生愛見有為緣集
正報即是及除侍者也二表方便有餘土者方便
有餘土雖無分段穢淨之依報有為緣縛愛見正
報而有變易之依報無為緣集正報眾生即是愛
[019-0614b]
見天魔外道也故淨名呵須菩提云同於煩惱入
於諸見也淨名現生其土即知有餘國空用智慧
力除其變易依報之業及愛見煩惱正報即是除
去所有及侍者也次明實報無障礙土此土雖無
方便變易依報無為緣集愛見正報而有自體不
成實淨玅無障礙之依報自體緣集愛見正報之
眾生淨名應生其土知實報無障礙國即空用智
慧力除無障礙依報之業自體緣集愛見之正報
故言除諸所有及諸侍者也常寂光國即是究竟
清淨畢竟空無所有即是毗廬遮那玅覺極地所
居無所除斷故大涅槃經明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今淨名即用神力空其室內除諸所有及侍者此
表果報之末欲入常寂之國故現神力空室除諸
所有及侍者也故地持論明二障斷清淨淨禪離
一切見清淨淨禪此即其義也若表權居前土方
便利物即具如前釋復次有國有物有侍是方便
今悉除者為顯實也空室現相略釋如此。】


「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此是二明欲顯三德解脫之相也床表真性解脫
疾表方便解脫臥表實慧解脫此亦有二意一為
成前二為生後成前即是為扶成佛說不思議三
德解脫之法身也所以然者淨名為成如來說不
思議解脫故前呵諸弟子菩薩次託疾為諸凡夫
說法又欲重顯往昔彈呵成不思議解脫之教故
[019-0614c]
無疾現疾今文殊受旨入室問疾事須現疾表相
以開往復之端因此得論權實二疾即如來所說
不思議解脫及淨名昔來彈呵扶成之說悉皆顯
了分明也二生後者即是生室內六品乃至出室
二品所以然者現疾有表致文殊問權實二疾往
復則生此品次淨名廣說故生後五品掌大眾還
庵羅園為成不思議解脫之教即是生菩薩見阿
閦佛二品故名生後也至後帖文其義自顯所以
唯置一床表不思議真性解脫之相者法華經明
諸法空為座諸法空品是實相實相即是真性解
脫也疾即表大悲大悲起方便解脫即應同有疾
也而臥表實慧解脫實慧即報身也臥是休息身
安之相實慧解脫若與真性相應則諸行休息心
安不動智斷圓滿也故涅槃經云誰得安穩眠所
謂慈悲者常修不放逸視眾如一子以諸佛無緣
慈悲拔一切苦非放逸行而言得安穩眠者如慈
石吸鐵無緣無念即是安穩眠也如人自有不疾
臥寢自有疾眠寢實慧亦爾若眾生無病即法身
實慧無有同緣之疾若有機眾生有病即實慧法
身大悲起應之疾若淨名同居穢土為有緣現此
疾者同居淨土有緣亦現此疾也乃至有餘土果
報土皆亦如是問曰疾是緣集患惱瘵礙之法何
得表解脫德也答曰是義與三藏通教所明有異
彼以無煩惱生死為解脫今不思議方便解脫只
[019-0615a]
受煩惱生死而自無縛解脫眾縛是故大涅槃經
云諸佛菩薩隨所調伏眾生之處名為解脫也問
曰此經明四禪為床座何得床表真性解脫也答
曰經教隨緣譬喻不定豈可專執令解淨名表發
罔像得珠為解詬窮研將不失寶也還如此經明
畢竟空寂舍今現室空及表諸佛國土皆空不可
說為舍也。】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此是第二明文殊入室見相知有所表也見室空
無諸所有即知表諸佛國空必是欲開發符成佛
國之教也見維摩以疾獨在一床即知表三德解
脫必欲顯發符成佛說不思議解脫之教也故大
智論云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問曰何以得知
文殊見相即知淨名表意答曰淨名歎言善來以
不見相而見不見相即是四不可說不見依報國
土正報法身之相而見是見此現相表土表身也
若不爾者文殊在下何得問疾問室空因此往復
也又文殊尚知來欲說法華經現相表發豈不知
淨名現相有所表也若不知者豈得恭如來旨堪
為問疾人也。】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


【此是三明淨名稱歎文殊所以稱嘆者如知文殊
具如前五義今來問疾必能顯發不思議解脫佛
國因果之教扶成法王所說廣利有緣故稱嘆善
[019-0615b]
來也文即有二一正稱嘆善來二釋嘆初正稱嘆
善來者對非善來而歎善來也所言非善來者若
諸凡夫五百大弟子諸菩薩來問疾者既不具前
五義不能起發不思議解脫法門淨土因果之教
廣利群品故非善來也今文殊師利具前所明五
義恭聖旨而來問疾起發不思議解脫佛國因果
故來必能扶成法王大教多所利益可謂善來也
所以凡夫大弟子諸菩薩皆非善來者今簡別非
善來義略有七種一者若諸王士庶來問疾者此
非善來也所以然者諸凡夫皆有見思緣縛雖得
說法除其結惑豈得興顯大法故非善來也二者
若諸大弟子輙奉如來命而來問疾者此非善來
也所以然者二乘見偏真斷結無大悲心不求玅
覺不能接引眾生來出火宅雖從因來至有餘涅
槃便入灰斷非真涅槃豈名善來也三者若三藏
教菩薩輙奉如來旨來問疾者此非善來也所以
然者此菩薩雖有慈悲願求佛果而伏結不斷心
不清淨又止求道樹佛果便入涅槃所求非實必
須轉心轉觀豈名善來也四通教菩薩若輙奉大
聖旨來問疾者此非善來也所以然者此菩薩見
偏真斷結雖有慈悲化物終求有餘無餘無常佛
果所求不實亦須轉心轉觀豈名善來也五別教
菩薩若輙恭聖旨而來問疾者此非善來也所以
然者此菩薩雖求常住佛果不能圓觀中道法界
[019-0615c]
歷別次第斷界內界外煩惱而來入十地亦須轉
心轉觀豈名善來也六圓教初心中心菩薩若輙
奉聖旨而來問疾者此非善來也所以然者此菩
薩雖能見中道法界不斷煩惱無緣大慈普覆一
切不住初地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但智
德猶淺未與淨名齊量豈名善來也七圓教後心
菩薩若本若迹雖德齊淨名與物無有問疾之緣
若輙奉命而來者此於物無緣無益不能興顯豈
名善來也所以如來所命五百聲聞諸大菩薩皆
不敢恭命來問疾者為有如此非善來之事也命
文殊無此非善來事即是圓教大士本迹與淨名
齊量自知與時眾有問疾扣擊之緣故將領大眾
如象王領群出圍同來入毗耶離淨名方丈室內
宣旨問疾是則為時眾作入不思議之良緣見淨
土生淨剎成就佛國土之行故來問疾是真善來
淨名懸鑒故歎言善來也。】


「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此是二釋嘆也有師解云真諦無來相俗諦有來
故言不來相而來也若爾者淨名亦應歎二乘也
又師言法身無來相應身有來故言不來相而來
若爾者淨名皆應嘆諸菩薩也又師云若來是來
來即是自性來若言來是不來來即是假來假來
非來即是不來相而來也今言來是來來是自性
來者來是不來來即是佗性來淨名豈得嘆也今
[019-0616a]
言淨名所以嘆文殊言善來者若以來相而來則
非善來今文殊以不來相而來故嘆言善來所言
以來相而來非善來者諸凡夫來問疾者皆有愛
見此是取相而來非不來相而來若諸聲聞弟子
破俗入真而來此是曲逕取偏真之相非不來相
而來也若三藏教菩薩伏結而來相惑未斷此非
不來相而來也若通教菩薩從體假見真入見地
乃至羅漢辟支佛地入菩薩位而來此是取二諦
相而來非不來相而來也若別教菩薩從初發心
歷別觀三諦入初地而來此是依三諦相而來非
不來相而來也若圓教知四不可說即不見一切
相而能觀中道雙照二諦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化
法界眾生欲同來入常寂光土是為不來相而來
此乃合如來命章說淨土義亦稱可淨名之懷但
諸圓教菩薩與此時眾無有問疾之緣豈敢恭如
來旨而來問疾闕此一義故不敢為問疾之人淨
名所不稱嘆今文殊師利從初發心知四不可說
無有權實自行化佗之來相故言不來相而來者
而能道觀雙流而權而實自行化佗心心寂滅自
然流入薩婆若海來齊淨名本迹之德故言而來
也又知此諸時眾皆是四不可說今有因緣故見
其可說權來故將領而來入室當聞不思議解脫
淨佛國土之說皆獲大利故淨名釋嘆言不來相
而來也經言不見相而見者此亦是釋歎善來義
[019-0616b]
也以文殊不來相而來入室既至以不見相而見
空室以疾而臥即知表欲闡揚淨國之教不思議
三德解脫之玅道則縣相得意稱可淨名之懷所
以歎也所言不見相而見者以對見相而見此非
善來故說不見相而見為善來也所以然者若諸
凡夫但有肉眼天眼見世諦因緣麤細相即是見
相見也若諸聲聞弟子但有三眼肉眼天眼見因
緣真諦麤細相慧眼見因緣真諦相即是見二諦
相而見也若三藏教菩薩既未證真斷結則不見
真諦相但有肉眼天眼見世諦麤細相即是見相
見也若通教菩薩亦但得三眼見二諦如幻化相
亦是見相見也若別教菩薩得四眼三眼見如前
別得法眼見界內界外恒沙佛法無量四諦之理
即是見相見若圓教菩薩位十住雖有肉眼名為
佛眼相似圓見法界法界相惑未除猶名見相見
若入初發心住發真無漏即五眼圓開雖得五眼
知四不可說不見有三聚眾生即是不見相而圓
見法界此見不見相而見也乃至玅覺亦如是今
文本迹五眼與淨名齊淨名非相而現相有表文
殊以不見相而見淨名現相表說佛國因果不思
議三德解脫此意懸與淨名冥合故稱歎也問曰
來之與見有何殊別答曰來是一心三智見是五
眼法華經云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又云如來知見
廣大無量即其義也復次圓教菩薩從發心住知
[019-0616c]
四不可說得一心三智五眼將果望因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妙覺大海故言不來相而來五眼轉轉
分明至果圓見法界故云不見相而見也。】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巳更不來若去巳更不
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
更不可見。」


【此是四明文殊印可述成也如是居士者前居士
懸歎善來今文殊懸印如是智人能知智如蛇知
蛇足也就此為二一文殊領解即印可述成二釋
述成也一印可述成者文殊言如是居士此是正
印可若來巳更不來三句即是述成大士之言也
若來巳更不來者此述成前善來對非善來也所
以然者只以前五種行人以來相來此非善來故
來巳可有更來之義如凡夫外道修禪至非想還
墮三塗如是輪迴即是來巳更來若二乘修道來
出三界過三百由旬即住化城涅槃若滅化城即
須更來寶所是則來巳復來也三藏教菩薩發心
欲求佛果行六度而來非好來來不至玅覺若聞
通教即須發菩提心改心觀從觀無生而來是則
來巳復來也若通教菩薩來求玅覺若聞別教改
心觀從別觀而來是則來巳復來若別教菩薩修
別相三觀來求玅覺猶是江河回曲若聞圓教即
須改心改觀從圓教而來是則來巳復來也此等
皆是來巳復來也今圓教菩薩正觀中道法界發
[019-0617a]
軫無僻終不中道改心易觀即是金沙大河直入
西海故來巳不更來也復次若圓教初心中心菩
薩雖從直道而來無有改心改觀之事但來未至
果猶有來義文殊淨名皆至極地來巳則無更來
之義故言若來巳更不來也此述成釋嘆不來相
而來也文殊云去巳更不去者此重述成來義也
亦約五人雖去以去相去非是善去此則去巳猶
應更去若依圓教發心正觀中道一去則無復更
改心改觀更去之理故言若去巳更不去也此之
二語是一體義異轉名目耳若以果望因即是從
於因來故言智度大道佛從來將因望果即是去
義故大品經云是乘從三界中來出到薩婆若中
住又大智論云眾聖如是來佛亦如是來眾聖如
是去佛亦如是去也如淨名空室文殊入名為來
受佛旨往問疾即名為去也文殊為淨名說來故
更以去義述成也文殊言若見巳更不見此述不
見相而見也不可見而見者見其空室現疾表果
地依正也若過此所表更無淨土法身之可見此
語成佛國義若引眾生來入見淨土法身過此更
無可見故言若見巳更不見也復次如世人肉眼
見麤色不能見細色此是色非究竟見若更修天
眼則更見細色天眼雖見細色不能見真若二乘
通教菩薩修得慧眼即便見真慧眼雖見真不能
見藥病之法別教菩薩修法眼即更見差別之法
[019-0617b]
法眼雖見法不能圓見三諦一切法一切法入一
法一法具一切法圓教菩薩若得佛眼即能圓見
法界乃至窮源極底與虗空等若過佛眼所見更
無可見故言若見巳更不見也經言所以者何來
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此
是二明文殊釋述成意所言來者無所從來者此
釋若來巳更不來四不可說即是平等法界諸佛
所不能行此無有來相約此說來即是無所從來
義述成不來而來也經言去者無所至者四不可
說即是平等真法界諸佛所不能到故說去者無
所至重述成不來相而來來無所到也文殊言所
可見者更不可見者四不可說平等真法界中無
所可見而言見者佛眼見極更無可見即是釋上
述不見相而見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