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一弟子品第三初



【此品次方便品而來者即是為破無為緣集欲顯
不思議解脫法身符成如來淨佛國之教也其意
乃多豈是凡情所測今略用三意次通釋此品文
義第一正明此品來意第二略釋弟子義第三入
文解釋第一此品次方便而來者大聖慈悲欲令
眾生得不思議正報解脫法身依報淨佛國土但
化物必在有緣淨名菩薩於此忍國當是與物久
[011-0537c]
結菩提勝業是懸以知佛意先因託疾廣為諸人
種種說法符成不思議解脫佛國之教今復寢臥
嘿念意在如來大慈參問若顧命弟子必辭往昔
呵彈之事即得顯成如來所說不思議解脫之道
淨佛國土因果之妙法也今明品之來意略出五
意一為顯淨名勝智二為令四眾捨小慕大三為
符成佛國四為折二乘成生蘇之教五為印定成
經第一為顯淨名勝智若命弟子問疾必述往昔
被彈為辭現在大眾聞斯妙法即於淨名生莫測
之想彌加敬仰若深信內發是則堪聞入室說不
思議解脫清淨佛土之教也第二為令四眾捨小
慕大者若是證果聲聞故自未能迴心入大如高
原陸地不生蓮華也其諸聲聞四眾未入正位者
雖樂小乘今聞諸弟子各述往昔被彈之事必當
發心學大乘也如佛說大品經時有諸聲聞未入
正位捨所受持衣物供養如來即發大乘之心佛
即放光仍為受記也亦是通開發四眾大乘道利
益無量所以然者淨名往昔呵諸弟子當時聞者
不多如呵優波離止是二比丘心得清淨如呵阿
那律止是一萬梵天發菩提心亦不多如至此法
席恒沙大眾普皆聞知中其利益理應無量故須
命諸弟子各述被彈之事也第三符成佛國者欲
顯二乘昔日被呵與今日當宗明佛國意是同也
何以知然眾生罪故不見淨土如身子自述所見
[011-0538a]
不淨也淨名往昔破其執小之失令各鄙小慕大
之善冥發今得預此大乘座席承佛神力見清淨
土令諸聲聞得聞此說情同五百因得入室聞不
思議之說得見燈王世界香積佛土無動之國皆
現目前也第四為欲顯成生蘇教者至如頓教初
開但有大機悟道小根垢重不預聽聞於其無道
譬之如乳三藏次興方便開三小根之徒得聞修
多羅之說因斷見思隔凡成聖即是轉乳成酪之
義也次聞往昔大士折挫彈呵今皆具述乃至入
室悔歎之聲遍滿三千是則鄙小敬大冰滯稍融
信心漸轉事等生蘇也故法華經云過是以後心
相體信出入無難若至大品即變成熟蘇入法華
涅槃即得成醍醐也是則重述所彈入室有成生
蘇之由問曰若五百各述往昔被彈顯淨名之德
為入室成生蘇之由藉者此定屬序非正說也答
曰成生蘇未必的在入室諸聲聞或是前聞諸方
等經巳成生蘇如為央掘魔羅之所彈也呵或是
往昔被彈之時巳有得成生蘇之者或聞今時重
述得成生蘇之者或至入室方成生蘇或至在後
說諸方等大乘彈呵比斥方成生蘇豈得定為入
室成生蘇之哢胤屬序分也若以由藉哢胤即是
序分者入室為還菴羅說兩品之由藉入室亦即
是序也第五為印定成經者淨名往昔隨物機動
隨處彈呵即便教謝若不因命弟子問疾各重述
[011-0538b]
往日被彈為辭者豈得大眾同聞如來嘿然印定
成經利益正像末季三代之四眾也問曰此品彈
聲聞三觀用幾觀四教用幾教答曰此品具用三
觀但彈初析假入空觀正用摩訶衍三教彈三藏
教也第二略釋弟子義即為九意一略釋弟子名
義二釋十弟子三總對通心數四別對十心數五
明莊嚴雙樹六明至果報土七明淨佛國土八約
觀心九明為問前後第一略釋弟子名義者夫師
有匠成之能學者有資稟之德資之捨父從師敬
師如父師之謙讓處資如弟故夫子云回也處余
如父余也處回如弟今身子之徒從佛受學即是
師資之儀還同此土說為弟子也問曰佛是一切
眾生之慈父一切眾生皆是佛子故法華經云今
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是則不從
謙敬同夫子之制立也答曰佛經有二義自有依
理以立名自有順俗為目如法華經云我為太子
時羅云為長子我今成佛道受法為法子此即是
約理明義世間出世間皆是父子也若順俗明義
即如夫子言尋佛教門皆順俗無諍心不違實法
故依外義釋弟子無咎也問曰若爾俗人皆是弟
子何得獨據聲聞答曰通論實如來問別而言之
人在家雖復時來受道既形居俗網事親事君豈
得晨宵承奉常得資稟佛世尊也菩薩常以利物
為懷有機則赴豈得專恒在佛邊資受承事也聲
[011-0538c]
聞既捨家隨佛為內眷屬又從聞生解事事資承
弟子之義事理圓足也復次聲聞經中明五種佛
子不說有菩薩五種得果亦不說有菩薩是以弟
子之名偏屬聲聞若是摩訶衍多說法身菩薩為
佛子也今仍率約聲聞經立名名弟子世多信用
故以弟子標品目也第二別釋十弟子經明十大
弟子次第多有不同今辨十弟子還約此經為次
第一往與法華明三根意亦似同唯迦旃延在富
樓那後異耳但如來法王道王三千初開三藏之
教必須法臣輔翼共化眾生此十大聲聞十德互
有所長故各掌一法助佛化一切眾生也舍利弗
即是佛法智慧第一二目連即是神足第一三迦
葉頭陀苦行第一四須菩提即空行無諍三昧第
一五富樓那即是辯才說法第一六迦旃延即是
論義第一七阿那律即是天眼第一八優波離即
是持律第一九羅睺羅即是密行持戒第一十阿
難即是多聞總持第一番釋十弟子因緣功德義
入文當略明也但十弟子皆有十德但而互有所
長隨其長者標第一也問曰若十德各互有所長
從長標第一者如舍利弗神通持衣帶目連盡其
神力牽此衣帶三千世界悉皆振動而不能動身
子之衣帶目連以此事白佛佛言佛入禪定舍利
弗不聞其名舍利弗入禪定目連不聞其名目連
入禪定諸羅漢不聞其名若爾何得目連稱神通
[011-0539a]
第一若目連神足不偏長於身子餘八弟子則未
必各有所長也答曰是義或是偏長或非偏長非
偏長如目連神足不勝身子是偏長偏短如須菩
提說空身子難問往往推功今十大弟子理而為
論形佗未必定有所長就其十德自有偏長故稱
第一但如來既為法王所置法臣如世國家大臣
雖有諸才能而八座卿各有所掌不可參濫十弟
子德行雖各有所兼或勝或劣不可一人獨當二
事故分十德各屬十一助佛宣揚十種教門令物
慕仰故須與一德第一之名令一切眾生各隨根
緣歸心有在雖各助宣佛教終同歸一道也第三
明總對十心數者三藏教毗曇偈云想欲更樂慧
念思及解脫作意於境界三摩提以痛此心通大
地數法扶心王起一切諸心數法如國有十臣共
輔佐一主若君臣共行非道國內人民悉皆作惡
君臣相輔共行正治國內人民皆悉有道今眾生
有心王通十心數若念不善即有無量不善諸煩
惱數法起若心王十數相扶念善即有無量諸善
功德智慧心數而起也復次夫心王即是師十數
即是十弟子如師資共作惡即化一切人皆惡如
師資共作善則化一切人修善心王及十心數法
亦如是故此經云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也今
一切眾生皆有心王十通心數法若遇天魔外道
愛論見論即起諸煩惱流轉生死如為惡君惡臣
[011-0539b]
惡師惡弟子之所化也今佛為法王十弟子為法
臣即是正法之師正法弟子用慧行行行正法共
化眾生心王十通心數法若眾生信受修行慧行
即見論諸煩惱滅成一切見道無量諸善心數法
也若眾生信受修習行行即破一切天魔生死不
善諸心數法成修道無量善心數法也復次此十
數即是法門悉能通入涅槃也初以十數為種子
從此修習遂致成道如合抱之樹起於豪末也今
法王欲以半滿之教化諸眾生先當隨其樂欲故
此經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道也今十弟子各
弘一法者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隨其樂欲各用一
行法門攝為眷屬也雖各掌一法門何曾不具十
德如十心數隨有一起十數即隨起雖用一數當
名而實有十數也第四別對弟子者初想數即對
富樓那富樓那當是想數偏強從想入道是故聲
聞弟子中說法第一也所以然者成論云識得實
法想得假名富樓那用想數分明故能分別名相
無礙辯才無滯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也有諸行
人樂說法入道者即師事滿願所以然者佛德尊
重不可輙有諮𧢻故新學之徒各隨所好而歸事
之也此品下文云有二比丘犯戒不敢問佛往優
波離即其事也今現見世間皆爾其樂律者則親
近律師樂禪者即隨逐禪師樂義者即隨近法師
也故云毗尼毗尼共禪那禪那共是則發起如來
[011-0539c]
四枯四榮說法入道之教也欲數對大迦葉大迦
葉當是欲數偏強用善欲數入道故諸弟子中頭
陀第一也所以然者一切善法欲為其本迦葉絕
世榮華志存出要樂在山林是則善欲心發捨世
惡欲也其有眾生樂欲頭陀入道者迦葉即以頭
陀法門攝取以為眷屬顯發如來四枯四榮頭陀
入道之教也更樂數對迦旃延者迦旃延當是更
樂數強即起此數研覈義理入道故聲聞中論義
第一也所以然者問答往復更相涉入室內論義
不窮無滯無礙以其偏修更樂故能如是也若有
眾生樂論義入道皆往師之迦旃延即以論義法
門引為眷屬為欲顯如來四枯四榮論義入道之
教也慧心數對身子身子當是慧數偏利用慧數
入道故於諸聲聞中智慧第一法輪之大將也顯
四枯四榮入道之教也念數對優波離者優波離
當是念數偏強用念持律入道於諸聲聞持律第
一也所以然者造緣憶持不忘名之為念波離身
口對緣詮量輕重而無忘失持律之上也若有眾
生樂欲律學入道者即往依之波離即以律藏法
門引為眷屬顯發如來四枯四榮律藏入道之教
也思數對羅云羅云當是思數偏利因祕行入道
諸聲聞中密行第一也所以然者行陰即是思數
思數若利修諸戒行覆藏功德密行之上也若眾
生樂持戒密行者即歸從羅云羅睺祕密行法門
[011-0540a]
而攝取之令修思數入道顯發如來半滿祕行入
道教也解脫數對善吉善吉當是解脫數偏利用
此數法修空解脫入道故諸聲聞中解空第一無
諍三昧蕭然獨脫不與物競也其有眾生樂空解
脫無諍入道者即依隨受學善吉以空解脫法門
引之入道以為眷屬即輔佛弘宣枯榮空解脫法
門入道之教也作意於境界憶數對阿那律那律
當是憶數強利因其失眼佛令起此數修天眼入
道故於聲聞中天眼第一所以然者夫修天眼必
須住心緣境取日月星光相而修發天眼通也若
眾生樂修天眼以入道者那律以憶數教繼心外
境修天眼法而攝之以為眷屬助顯如來枯榮天
眼入道之教也三摩提數對目連目連當是定數
偏強利修此入定進道故諸聲聞中禪定第一所
以然者凡夫皆有此定數若無定者平地顛墜以
眾生不能修習故不得深定目連此數明利偏修
得深禪神足自在若有眾生樂禪定神通入道者
皆親近之受學也目連以此禪定法門引眾生入
道助顯如來四枯四榮禪定入道之教痛數對阿
難阿難當是受數強利聽受聞持以入道故諸聲
聞中多聞總持第一所以然者受數四卷稱之為
痛雜心為受今通言受以領納為義故此數分明
領持佛法如完器盛水也其有眾生樂多聞入道
者即依阿難阿難多聞總持為眷屬令從受數入
[011-0540b]
道成佛枯榮聞持入道教也第五明雙樹者上雖
明枯榮語少義猶未顯是十弟子共輔如來莊嚴
半滿四枯四榮之教也引眾生入中道見佛性住
大涅槃即是住不思議解脫也是為在雙樹間涅
槃義若是三藏所明觀無常破常等四倒莊嚴四
枯引接眾生於一一數中備修四悉檀攝物或隨
世界樂欲攝或隨為人或隨對治或隨第一義攝
取眾生隨其善巧輔佛法王成半字教利益一切
若一人作四悉檀攝者十人即是四十種莊嚴四
枯乃至五百即有二千莊嚴四枯也問曰若十人
對十數五百復對何法答曰法王所說必有所以
今既見五百人所傳法門不可妄有準擬若尋義
理聊為解釋者各一數即有十數十數各有十即
是百數來對五根即有五百數又大涅槃經明五
百比丘各說身因皆是半字四枯入道之殊也次
明十弟子對十種法門輔佛弘滿字四榮以眾生
不堪是故以方便力設四枯之教耳是十弟子皆
是法身大士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如來既託
生王宮十弟子亦隨緣應出如來既樹下學道諸
弟子亦習異道皆聰明利智為外道師故法華云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
槃所以為其師者調伏為易如來既成道即來歸
命受四枯之道其師主既降學徒風而信皆入四
枯半字法門也過是巳後心相體信佛欲說大乘
[011-0540c]
入出無難是故淨名斥小呵諸二乘令其欣大惡
小諸弟子低頭受折示居不及之地此即為砧大
士彈呵此即為槌共熟眾生器令大事得興顯於
如來方便密教眾生皆恥小慕大開佛知見得常
樂入滿字法門皆由十弟子以十種法門皆相興
顯而助成佛事也明五味之義委釋在法華非此
經正意不具明也又大涅槃經明莊嚴四榮雙樹
亦應具標十人但取六不取四者彼經對破六師
六師取僻毀壞雙樹的取六人莊嚴雙樹不取十
也所以然者一切眾生皆有心王十數即是三種
佛性何以知然心王即正因佛性也慧數即了因
佛性也餘九數皆緣因佛性也三種佛性宛然煩
惱數覆不能得發是故如來共十弟子槌砧打除
諸煩惱數成生熟蘇善數令入半滿法門開佛知
見顯三種佛性入三德祕藏也今辨十弟子對十
心數明如來為心王共眾生半滿兩益其義冷然
自古及今既不明此義豈知命弟子意在扶成不
思議解脫之教也第六明生果報土者十大弟子
用此十門助佛莊嚴雙樹若所化眾生成就四枯
得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是即生有餘國受法性
身是人根鈍以於佛道紆迴也今對淨名槌砧成
就轉入四榮若至法華開佛知見即是得無生法
忍入初發心住捨命之時則不生有餘之國即生
果報淨土華王世界為盧舍那眷屬唯聞圓教之
[011-0541a]
說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第七明淨佛
國土者此十弟子用十法門莊嚴雙樹即是成就
眾生淨佛國土至法華經佛為授記此十弟子未
來成佛時所化眾生皆住在十種法門來生其國
是諸所化眾生所修四枯四榮之因復用調伏眾
生淨佛國土成佛之時如是眾生皆亦來生其國
也若一往齊此經教而明只是呵責聲聞讚諸菩
薩住不思議解脫遊戲神通淨佛國土二乘永絕
斯根敗之士其於五欲無所復堪是故迦葉悔歎
聲振三千今取法華經意望為身子迦葉滿願等
授記而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又言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是則理而推之淨名呵折十大弟子
五百羅漢皆是槌砧成就聲聞緣覺展轉皆成淨
佛國土之因也是則弟子重述扶成佛國品意宛
然自古及今誰知之也第八明觀心者今案此解
亦是觀心何以故行人具有心王十數心王即如
來心數即弟子但眾生剎那相續日夜常生無量
百千眾生心王十數邪一切法邪魔眷屬也心王
十數正則一切法正復次今時學道行人須善得
此意若修智慧但當內起慧數思惟分別因此發
半滿智慧自行化佗即同舍利弗莊嚴雙樹也若
修定時專心研習內心研定數因此得入諸深半
滿禪定神足自在自行化佗即同目連莊嚴雙樹
也若欲頭陀即當內心起善欲數深山抖擻戒行
[011-0541b]
清淨自行化佗即同大迦葉莊嚴雙樹也如是一
一約心數行成化物十弟子一一之行顯由心也
若能諦觀心性即是見佛性住大涅槃即同如來
具足莊嚴娑羅雙樹也若觀行心明心者見心王
即法王心數即大弟子莊嚴雙樹之義猶如眼見
也觀心語密疏豈盡心也第九料簡問疾前後問
曰如來何不先遣菩薩而先遣諸聲聞也答曰前
遣菩薩若各述不堪聲聞即望崖而退則失五百
法門也先命聲聞聲聞若辭則五百法門皆為印
可成經次遣菩薩即得具足述淨名往昔所說法
盡也問曰若論劣為始應前遣阿難答曰十大弟
子各掌一法門雖先命身子身子不堪餘人互有
所掌須遣無咎也。】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牀世尊大慈寧不垂
愍。」


【第三入文解釋即有二一明淨名嘿念二明如來
遣問第一淨名嘿念有二意一自念寢疾二念如
來垂旨維摩自念寢疾于床者即是初自念寢疾
也但淨名既位居等覺當有何疾而自念有疾者
正欲託疾起教故興此念也今釋自念是解脫知
見法身住等覺三德之位也自念寢表般若疾表
解脫于牀表法身此即三德不縱不橫如世伊字
也所以然者法身即是自性淨心隱名如來藏顯
名為法身即是真性解脫也寢表般若義者如人
[011-0541c]
寢息息諸勞煩及諸事業大涅槃經云誰得安穩
眠所謂諸佛是常觀空三昧身心寂不動今以般
若觀空修因巳圓諸行休息本清淨理顯故約寢
明般若義即是實慧解脫也疾表方便解脫者般
若與真性理合即有無緣大悲不捨眾生慈悲熏
身故能方便現疾也大涅槃經云諸佛調伏眾生
之處名為解脫也以眾生疾故是故淨名疾善巧
和光不同其塵故即是方便淨解脫也問曰淨名
何意自念寢疾既是法身般若大悲起疾示同眾
生緣縛之疾今欲利益眾生事既未彰內懷不暢
故寄自念也經云世尊大慈寧不垂愍者此是第
二明淨名嘿然欲須如來參問也淨名居因因地
尚悲眾生欲拔其三種緣集之苦而自現疾如來
果地無緣大慈常欲與眾生大涅槃樂復甚淨名
寧不垂愍若遣參問即得自述疾懷此義若彰則
三種緣集眾生因果之患得愈淨名一段有緣眾
生疾愈淨名之疾亦愈豈不稱如來大慈與樂之
懷也。】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即是第二如來遣問有二意一佛知淨名心念
二遣參問經言佛知其意即是寂照之智懸鑒淨
名託疾之懷無緣大悲而起為一切眾生疾示有
疾也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也經言舍利弗汝
行詣維摩詰問疾此即是第二佛遣參問即為二
[011-0542a]
初命十弟子二命五百聲聞今就命十弟子即依
文為十重第一命舍利弗文即為二一者佛命二
身子奉辭不堪所以第一先命身子者身子是佛
左面侍者智慧第一聲聞眾中名高德重內外莫
不敬揖淨名雖復在家精進通佛法神悟辯才難
為詶對故先命身子傳旨參問也但舍利弗因緣
甚多難可具說今略言之舍利弗此翻云身子所
以然者其母名舍利弗此翻云身以此女人聰明
有德有好形身時人為立名稱為身也弗之言子
即是身之所生從母得名名身子也母將有身忽
感瑞夢夢見一人身被甲冑手執金剛杵摧破一
切山然後在一山邊立覺巳即以此夢向夫主大
論義師摩陀羅舍說其夫主解曰汝當有身所懷
必男身被甲冑此兒必有厚德手執金剛杵者此
兒聰明有大智慧也摧碎一切山者此兒當作大
論師破一切論義也然後在一山邊立者當伏膺
一人以為弟子也其母從有身來神智非常發與
其兄摩訶𤘽絺羅言論兄發勝自妹有身兄恒屈
滯即是兒智慧熏被其母也出生至年八歲登論
義座摩陀國諸論義師莫不歎訝至年十六十六
大國論義無雙其與目連共為朋友同師事刪闍
耶於諸外道聰智超過遂與目連各有學徒既聞
如來出世教化迦葉兄弟三人學徒一千皆成羅
漢即信心遙發訪求欲至佛所於路逢值頞鞞為
[011-0542b]
說三諦之偈即得甘露成須陀洹果迴還為目連
說目連三聞方得甘露成須陀洹二人各與門徒
共至如來所出家為道舍利弗七日方成羅漢以
其欲為佛轉法輪之大將故於學地七日遊歷三
藏一切法門通達無滯方乃斷結證成羅漢是以
於出家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也所以託胎巳來
聰智過人者欲化一切聰明外道皆為弟子也後
值佛出家成羅漢者引一切聰明外道皆為佛弟
子從半字受學顯四枯之教也今為維摩所呵嘿
然不知何對者欲令一切學四枯之徒內心鄙折
敬仰四榮智慧之教也至說摩訶般若佛前對身
子說大品經者令諸聲聞悉信解滿字四榮之智
慧也至法華先對身子開佛知見為受華光之記
者一切聲聞八部四眾皆悉開佛知見歡喜稱歎
各共同聲而說偈曰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我
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
是則悉悟四榮真解故大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問
佛何人能莊嚴娑羅雙樹佛答大智舍利弗即是
其人也有諸法師言法華是無常之教舍利弗如
來涅槃三月以取滅度既不聞大涅槃中說雙樹
之教何得是莊嚴雙樹人也當知是說法華時受
記八部四眾因身子同解即是雙樹義顯也此探
取法華經意諸方等般若教未出此意也以是因
緣佛遣問淨名疾先告舍利弗身子若述昔被彈
[011-0542c]
重顯四榮成前利益之義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身子奉辭不堪經文即有四意一身子
奉辭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述不堪之事四結成
不堪第一正奉辭不堪者正為往昔被彈不識其
言故不堪奉命往問疾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


【此是第二身子述不堪之由由於林中宴坐樹下
也宴坐者有師釋云即是縮止義如龜能藏六野
干不能得害若宴坐縮六識六塵及外魔所不能
惱故言縮止也今明宴之言安安住諸禪乃至住
滅定息外勞累似涅槃法安置心中身證想受滅
故言宴坐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此是第三正述被呵即為三初總呵二別示真宴
坐三結成印定初總呵言不必是坐為宴坐者此
不全非欲譏其僻處也身子作何等宴坐而為大
士所呵若將下文義意望此多是依三藏半字教
入諸禪滅盡定也既不能趣佛慧滿字宴坐入諸
禪及滅定則有六失故呵言不必也不必只是不
了義之異名若思議宴坐即是不必若不思議宴
坐即是必也毗曇明滅盡不相應行來補處有十
三種入滅定成論明空心二處滅今明三藏教三
乘人入滅受想定凡有五處得入不同一者根本
[011-0543a]
通明淨禪入滅定二依八背捨觀禪入滅定三依
九次第定練禪入滅定四依師子奮迅薰禪入滅
定五依超越修禪入滅定初出大集經後四出大
品經此是南嶽禪師之所出也一依根本淨禪入
滅定者即是通明觀發初禪觀色如沫二禪觀色
如雲三禪觀色如影四禪如鏡像次滅色取空但
一心緣空乃至緣破非想雖無麤煩惱而成就十
種細法細法猶是煩惱生死佛弟子知非聖法即
能滅之亦滅能滅之心心數法故言滅受想定此
是根本淨禪入滅定次明八背捨觀禪入滅定者
觀內外身不淨白骨流光入初背捨二勝處滅二
禪煩惱爾時巳不復見如沫如雲鏡像之色也但
觀淨色入三禪緣淨故淨練八色流光滅三禪惑
成四禪四勝處八一切處若滅色緣空爾時緣虗
空處定深觀空背捨不著一向不迴名無邊虗空
處背捨也如是乃至非想爾時亦知非想猶有四
陰十種細煩惱法深觀離是著心進修滅受想爾
時非想轉名為背捨若背滅受諸心心數法身證
受想滅即是滅受想背捨也在因名背捨若發無
漏斷非想殘惑盡爾時背捨轉名解脫若因中說
果背捨亦得名解脫若果中說因解脫亦得名背
捨而今判背捨不得是解脫者阿那含人依八背
捨得入九次第定猶不得名解脫若是解脫即應
是羅漢何得猶是證身阿那含也約背捨明入滅
[011-0543b]
定力用小勝通明入滅定也三約九次第練禪明
入滅定者若前來背捨雖入滅此作心用意要期
用之方得入定非是任運今練背捨純熟從初禪
次第而入至非想要期無間任運入滅定為易也
但出時如睡眠人覺也四約師子奮迅熏禪入滅
定者向來練禪但能次第入今明非但次第入至
滅定無間從滅定起次第出非想乃至次第至初
禪自在無間定力逾勝也五約超越修禪明入滅
定者上來雖入出自在無間未能超入超出今此
超禪能於不用處超入滅定滅定起超出不用處
此如黃師子之超也是名善入出住出生百千三
昧此定功力最大今約此五種禪明五味相生者
根本通明淨禪如乳背捨如酪九次第定如生蘇
奮迅如熟蘇超越如醍醐超禪最勝能具願智無
諍三昧四辯三明六通十八變化等功德乃至頂
禪於諸禪中最為頂極非但四禪獨有頂禪餘亦
皆有頂乃至於諸禪中超出入皆名頂極也問曰
何意根本禪更有觀練熏修中五種之別答如治
皮初通明如水漬次背捨如刮除毛次第定如入
腦奮迅如火熏超越如柔熟也此與數家解熏練
不同料簡云云聲聞羅漢若得超越名摩訶那伽心
調柔輭也三乘事中禪定齊此為極身子既是大
阿羅漢爾時當於林間遊此諸禪入於滅定息諸
勞累從禪定起為大士所呵以其不能以趣佛慧
[011-0543c]
超此諸禪而忽避喧於林中宴坐入諸禪定故淨
名呵言不必即是呵其不得趣向佛慧非智慧第
一何能入諸禪定得究竟也復次不必之言非是
全奪只不必如此為究竟耳所以然者上來所明
身子所得禪定此是半字四枯諸禪非是滿字四
榮九種大禪大般涅槃深禪定窟名常寂定故言
不必也。】


「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


【此是二明別示真宴坐即是不思議入諸禪滅定
等六種宴坐法也就此經文有三雙一者約體用
兩法明真宴坐二者約法心兩法明真宴坐三者
約因果兩法明真宴坐第一約體用即為二一明
約體明真宴坐者經言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
坐身子不以趣佛慧入如上所說諸禪滅定必須
捨喧依林間靜處端身斂念方得入定是則三界
之中依欲現身意相入諸禪若入滅定要期入出
身如木石心如死灰身如木石即是現身心如死
灰而有要期入出即是現意雖名離喧終未為永
滅且復現相使物驚異何滅之有真宴坐者以趣
佛慧隨入處九種大禪及同二乘所得一切諸禪
乃至入不思議不思議滅定隨意即入不須避喧
就靜端坐斂念現相使物見聞知覺即是不於三
界而現身意也故此經下文云在欲而行禪令魔
心憒亂復次菩薩知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可復
[011-0544a]
滅如思益經云一切眾生皆滅盡定我亦即是滅
定豈可異此更須求定也是名以趣佛慧了一切
即滅定不端身名不現身不運想名不現意身意
同世不乖滅定雖入滅定不妨威儀既無出入動
念之過又免三界現相之失如此入定即真宴坐
也復次法身菩薩受法性身巳離三界於法性身
中入諸禪定此不於三界而現身意是真宴坐若
即理而論三界眾生皆是滅定身子故自不知若
就事明勝定法性身中定無三界身入身子猶有
三界身意那得稱真宴坐故嘿然也是義類身子
答須陀耶沙彌云色界得入滅定沙彌云世尊說
色界不得入滅疑故來至佛所請問佛答若欲界
本修滅定生色界色得入若欲界本不修不得入
定汝小鳥云何與大龍鵬諍訶今借此明身子不
知界外有身得入滅定亦沙彌之失嘿然在此正
是譏身子不知真實宴坐體示真宴坐體也若修
一心三觀即是學趣佛慧起六種宴坐也深思可
解不繁一一對出也。】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


【此次示不思議勝用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者是
譏其入滅定無用也聲聞入定皆因心念要期出
入正在定時不得現四威儀如迦葉入定不能自
所施用彌勒起出方乃現十八變故知二乘入定
於自無用於佗無益也如世人言是物無用棄而
[011-0544b]
不錄二乘之定若無用者即亦無體是思議滅定
故呵言不必也今大乘不思議定有用故有體也
是以菩薩以趣佛慧入不思議定能不起滅定現
十法界威儀如阿脩羅琴隨前人吐韻菩薩滅定
逐物機來即能現諸威儀此方入定十方現形餘
處宴坐此間行住汝聲聞入定既作要期何不誓
願熏定使眾生機感不起此定現諸威儀良由不
見不思議真性由無願波羅蜜故不能於滅定現
十法界四威儀也無用之定物所不重故前呵言
不必也復次法身入定則不如此雖無三界生死
之身而法性身以趣佛慧入諸禪定不思議滅定
能於三界現十法界四種威儀一切諸法無不示
現是為不思議究竟真宴坐也。】


「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


【此是第二約法心一雙呵其法心之拙非真宴坐
故前呵言不必也文即有二一約法呵若身子出
真入俗方能同凡夫進止若不捨諸禪及滅定何
得要期出定當知即是捨道法同凡夫法是則凡
法聖法有二不得不捨也菩薩不爾以趣佛慧知
凡即佛法無二無別豈捨道法更入道法也即是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若於非道不能通達者何謂
為道是故菩薩以趣佛慧方能不捨道法現凡夫
事道法者四教所明慧行道法行行道法也凡夫
事者三業不善事三業善事三不善根事三善根
[011-0544c]
事也又如前歎淨名云雖為白衣而奉持沙門清
淨律行等二十九事無量方便事也法身常在三
昧不捨一切道法現行三界遍同凡事而於凡身
通達佛道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不捨如
是等道法現凡夫事引物入不思議解脫佛之淨
土也此即是究竟真宴坐也以此譏其道法之拙
故前呵云不必也。】


「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此次約心為呵心亦不住內亦不在外者身子及
二乘人入定心即住內出散心即在外緣諸理禪
心即住內若緣淨禪心即在外入滅似涅槃法心
即住內若出滅定心即在外是則心依內外入出
動散之過何名宴寂故前呵言不必今菩薩以趣
佛慧觀中道法性尚不見涅槃生死內外心可住
可在何處有諸事滅定出散之內外心可住可在
也若有二邊即有動散非真宴坐故言不必今菩
薩冥心法性則不亂不味心無散動即是不思議
究竟真宴坐也此譏其心有依住非真宴坐之拙
也。】


「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


【是第三一雙約因果法示真宴坐斥其非真宴坐
也文即為二今言於諸見不動者是譏其僻非真
宴坐於諸見不動即是因正真宴坐也今約此應
四句分別自有於見動不修三十七品自有於見
[011-0545a]
不動亦不修三十七品自有於諸見動而修三十
七品自有於諸見不動而修道品若於諸見動不
修道品者如諸外道執於有見又捨有取無乃至
非有非無六十二見如避虗空雖捨諸見欲取涅
槃而不知修三十七品故佛於須䟦陀羅經作師
子吼以其無八正道故決定無沙門四果也於諸
見不動亦不修三十七品者外人起見若言是事
實餘妄語冰執不移如取虗空也亦不知修道品
也於諸見動而修行三十七品者三藏教二乘人
隨四見起即知是身邊二見汙穢五陰顛倒因緣
無常流動故名於見動而修三十七品者觀此身
邊二見五陰四枯念處破四倒生四正勤如意根
力覺道成燸頂忍法入見思無漏名修三十七品
故大經云燸法觀者七十三人我弟子有外道則
無也身子及諸二乘皆然如是修三十七品宴坐
故呵言不必也於諸見不動而修三十七品者菩
薩知六十二見即是菩提不取不捨故言於諸見
不動而修三十七品者菩薩觀身邊二見汙穢五
陰修四念處時觀色性非垢非淨是身念處觀受
性非苦非樂是受念處觀心性非常非無常是修
心念處觀想行二陰性非我非無我是修法念處
此是別觀四念故仁王般若云法性色法性受想
行識菩薩以趣向佛慧觀法性色非垢非淨即是
畢竟淨觀法性受非苦非樂即大涅槃樂觀心非
[011-0545b]
常非無常即是法身真常觀法性想行兩陰非我
非無我即是八自在我即是以一切種修四榮四
念處於中懃䇿是四正懃入定安隱即是四如意
足五種法立即是五根增進勝用遮諸煩惱即是
五力力成能分別調停定慧即是七覺分見中道
佛性理安隱道中行即八正道是為不思議究竟
真宴坐也此譏其於諸見動修三十七品宴坐之
拙也。】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此是約果明真宴坐譏身子二乘取滅定果之僻
也身子初值頞鞞得見諦巳斷見惑七日進入思
惟斷五下分五上分結三界煩惱正使皆盡是名
斷煩惱而入有餘涅槃若此報身滅身智俱盡即
是因斷煩惱得入無餘涅槃此亦有四句一不斷
不入是凡夫三藏菩薩二斷而入是二乘無學人
及別教菩薩也三斷而不入即通教菩薩四不斷
而入即圓教菩薩故婬怒癡性即是解脫一切眾
生即涅槃相不可復滅若貪恚癡法性具一切佛
法者即煩惱不可斷也是即不斷癡愛起於明脫
若身子及二乘斷惑入涅槃此如破壁得出怖畏
生死不能用煩惱而作佛事若菩薩以趣佛慧不
斷而入如得神通人從壁而出壁不能鄣礙也是
則還用煩惱以為佛事是名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佗解煩惱是空空故不須斷也若爾者須彌入芥
[011-0545c]
時無芥可入若言芥子空終是須彌入空不入芥
子有如是過若觀煩惱性宛然不破不動而能得
入涅槃者芥子性非大非小小不妨大能受須彌
之大須彌性非大非小大不妨小能入芥子之小
雖言其入本處不動若言不入而實入芥不可思
議不斷煩惱而入涅槃義同是真宴坐斥身子斷
入非真宴坐之不必也。】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此是第三結成真宴坐義也若身子能趣佛慧成
此六種宴坐即是究竟宴坐則為佛所印可豈敢
呵彈言不必也正以身子不能如是而在林間依
四枯教而宴坐故前呵言不必也。】


「時我世尊聞是語嘿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
彼問疾。」


【此是第三身子結辭不堪聞是語嘿然者不解是
法相舉六義彈呵對顯不必之意也不解事同於
聾不能加報事同於啞非是無耳舌也既有如是
不達之事豈堪傳旨往彼參問也故我不任詣彼
問疾若作此格與華嚴經明聲聞在座如聾如啞
復何殊也此意理而論折二乘無學慧業引入不
思議解脫令生果報淨土又成淨佛國之因也問
曰身子對慧數是慧第一而用定往呵目連對定
數是禪定神足第一而用說法智慧往呵此意云
何答曰經云非禪不慧非慧不禪遠師著禪經序
[011-0546a]
云禪無智無以深其寂智無禪無以窮其照身子
若有深禪可得大智禪既不遠智亦不長故用禪
往呵此經下文以趣佛慧起於宴坐既不依佛慧
而宴坐彼四榮之折意在於此若目連深修禪定
能得神通何得神通差機說法不赴根緣說法既
謬當知定淺神通不鑒故用定往呵意在此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