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七



香積品



【香是離穢之名而有宣芬散馥馨香之用故無量
義經道風德香熏一切理中無上戒定慧香芬芳
叵竭故名為香積是聚集為義積諸功德集成法
身無所積集乃名為藏若就佛題品稱為香積從
國以標目應號眾香今依正報勝人以標故稱香
積品此品來意正為室內明非真非有之中能道
觀雙流淨穢俱顯圓通不礙融會無妨入不二門
雙亡二邊正入中道此品雙照二諦淨穢俱融廣
上非真非假之文成於道觀雙流之義顯出圓通
自在之用今文異上雙照二諦之用上問疾品末
廣明雙用結成菩薩行具舉諸行雖知諸佛國土
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今文還
釋上二用明淨穢二土相涉文中處處釋淨土之
[027-0681a]
意故知此經始末竝皆釋成佛國因果其義宛然
此文明淨穢二土之行既爾諸行亦然舉此以例
諸也故有此品來。】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就此品大為二意一明身子念食二明大士譏呵
身子起教之人為兩事故須念食一者古佛道法
過中不飡此諸大人食時將到是故須起念二者
上文云應以何法起菩薩根上來室內敷說勝法
音聲佛事即是音聲起菩薩根次應用香味二法
起菩薩根時眾將用鼻舌兩根聞於大乘禪悅法
喜機在不久故身子扣此機端而致念也大士呵
者明其二乘八解久有禪悅不以自資而外念求
食是故譏之。】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
雜欲食而聞法乎。」


【第二譏呵為五一譏二許食三遣化請四明二土
佛行化不同五時眾得益第一呵如文。】


「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第二許食中云且待者機時不至故未曾有者明
身子八解之中無此法喜禪悅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


【第三請食中為四一入三昧二遣請飯三到彼問
訊四受飯而還就入三昧為三一入三昧二現請
飯之國三大眾皆見。】
[027-0681b]


「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
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
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
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
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
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
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
及諸菩薩。」


【今言彼國以香為佛事用香證理鼻根受道無有
聲聞純諸菩薩者此語似如實報之國蓮華藏土
然同居之土亦有穢有淨亦有一乘之化無三差
別者未知彼土定判屬何文云天子皆號光嚴既
有天人之名復似隨緣淨土但天語是通何必如
此間之天人或可用菩薩為第一義天人以權者
名菩薩實者是天人或應如此然未敢定判。】


「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


【第二遣請飯為五初覓請飯之人二文殊神力眾
無言者三淨名呵四文殊引證為答五化作菩薩
設問訊請飯之辭。】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第二文殊神力咸默然者為二一明賓主之儀設
食本是主人何容客為致飯第二為欲顯淨名勝
德故令默然。】
[027-0681c]


「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


【三淨名呵如文。】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第四文殊引佛語為答勿輕未學若有得不思議
解脫致飯不難其未得亦有得義故不可輕。】


「於是維摩詰不起于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
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
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
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詞曰維摩詰稽首世
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
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
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其餘如文。】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昇于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
香界禮彼佛足。」


【第三到彼問訊宣旨問訊為二一正宣旨問訊請
飯二彼菩薩嗟歎就宣旨中為二一禮敬。】


「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
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
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
來名聲普聞。」


【二宣旨。】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
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027-0682a]


【就彼諸菩薩嗟歎中為四一歎未曾有二生疑三
問佛。】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
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
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
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讚此土令
彼菩薩增益功德。」


【四佛答佛答中為三一正答國土近遠化主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二重問大士之德。】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三佛答甚大。】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第四蒙飯而還為四一佛遣飯二九百萬菩薩俱
發心欲來三奉授飯與大士四命大弟子共食。】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
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就九百萬菩薩來為三一陳其欲來二佛誡三與
化菩薩俱來。】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
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
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虗空
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就佛誡中為三一攝香誡二攝形誡三勿輕心誡
[027-0682b]
心誡中又釋出居穢國之意明諸佛國土皆如虗
空有何定淨穢之可取故不應生輕心也如文。】


「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
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
詰舍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
菩薩皆坐其上。」


【俱來為三一俱承力來二淨名化座三菩薩皆坐。】


「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毗耶離城
及三千大千世界。」


【第三就授飯中復為二一明飯香熏烈遍此大千。】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
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
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
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諸地神虗空神及
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二明有緣應得此食者緣召自來自來中為三初
諸居士等來二月蓋來三諸神來。】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
露味飯大悲所熏。」


【第四命食中為四一命食二勸捨小心三異聲聞
竊念四化菩薩彈。】


「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初勸莫以小意食者不消此今其若不發心慕大
此味勢終自不消如涅槃毒鼓雖無心欲聞遠近
[027-0682c]
皆死諸菩薩食者即悟無生此是近故死二乘雖
前未死到法華中皆死捨小發大名為死。】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
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搏若須彌乃至一
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知見功
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


【化菩薩呵中為二一歎飯功德。】


「於是鉢飯悉飽眾會猶故不賜其諸菩薩聲聞天人
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
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二述飯功能。】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第四二土菩薩問答明二佛行化不同此正是品
之來意為將此證成道觀雙流中道菩薩能淨穢
俱遊通達無礙然機悟不同所以諸佛方便隨其
根緣以之起教若是此方耳根利用聲詮理化剛
強之人名為穢土彼界鼻舌兩根利用香味為教
化於純一大乘無三差別名為淨土今但欲明淨
穢雙遊故此土屬穢彼土為淨若究尋其義未必
全爾何以故至如西方是淨土寶樹池流皆說無
生忍生聲又蓮華藏國別教之土純諸菩薩色像
無邊音聲無邊此中猶有音聲為佛事何得定判
聲屬穢土若耳根起道通淨穢二國鼻根起道亦
[027-0683a]
應如是何以故知若香在彼國純化大乘曲入娑
婆遂使三乘同稟香味既三乘蒙香味入道者豈
不是香味通於穢國耶例如釋迦寂滅道場聲色
無邊尊特之佛名為淨土為罪眾生作三乘化即
名垢國土彼淨國之杳來化娑婆亦復如是凡夫
食之正位乃消正位服之發心乃消發心服之無
生忍乃消即是分純一之香逗於三種豈不香通
垢淨今正辨淨穢俱遊據別為語而判淨穢也問
佛命菩薩令攝身香何不攝飯香答飯香亦被攝
何故爾飯在彼國周流十方得來娑婆止薰三千
之界減折一乘之飯逗彼三乘亦是攝義但菩薩
辭遊異土彼佛誡之飯是佛遣巳自裁量無容佛
自命佛令減飯香今以義往推三乘同服止薰大
千則知巳攝今言令菩薩攝香非是除永盡攝是
止節籌量為義契當根機不令過分呼此為攝耳
次料簡正傍但香積之上香為正教如菩薩在香
樹下即入德藏三昧便得悟道名為利根其有未
悟之者即與大眾方共坐食故知味為傍也此正
傍兩道逗鈍利兩根今娑婆國人鈍故香味相帶
來正助兩門化於鈍者例如此間病有重輕藥有
通別受身常病故言為輕四大增動外來內發故
名為重以身常飢苦故即用通藥來治食飲補養
得食病止不得必死此是通藥以治輕病若增劇
兼加諸病者今時此食非復其治不能愈病更加
[027-0683b]
餘味苦澁辛酸大黃巴豆助此食味共治重病病
得除愈故言別藥治重病今正助兩道亦復如是
若利根之人如快馬見鞭影即馳但用正不須於
傍鈍馬加之杖捶苦楚方去是故須正助相成同
是一杖而馬有利鈍同是一香而用有正助也此
間聲義亦爾利者一聞即悟鈍者假諸方便或眼
見神通心思諸境假助方悟也此中二土菩薩互
有問答淨名問者欲顯他方起根不同淨穢有異
故須問。】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
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
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第二答律行者即大乘波羅提木叉如淨名為優
波離教二比丘其如是者真奉律無二邊之非得
中道之行名之為律。】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第二彼菩薩問淨名為六一問二答三彼菩薩稱
歎四淨名述成五更問此土菩薩行六淨名答。】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
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
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
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
取是不與取報是邪婬是邪婬報是妄語是妄語報
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
[027-0683c]
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
是邪見報是慳悋是慳悋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
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
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
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
有漏是無漏是正道是邪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
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
其心乃可調伏。」


【初答復為二一開五乘之教化剛強眾生二譬顯
今言六度乘但處中者明初開三藏之時菩薩未
斷結但有大心化物行行不在三應供之限非五
種佛子故次人天乘屬凡夫數也就人乘中者明
初開藏之菩先舉果苦即是說三惡道却論因令
知惡果過患即止其因也因者即是三業開為五
戒開身業為三戒口四五戒為一妄語即攝得三
口過意為一飲酒戒故邪命攝得意之惡是故意
口二業不開但身業為三合五戒制人乘也邪行
者邪僻之法招得三途邪惡果報愚人者行三惡
業智人者行三善業稟五戒人乘也次開五戒為
十善具明因果即是天乘從慳去是六蔽治此六
蔽明六度即是菩薩乘次從是結戒去是聲聞乘
三藏之教結戒者明如來初制此戒故云是結戒
順故名持違故為犯不動是毗尼故言是應作動
非毗尼故不應作波逸提名煑燒覆障故是障礙
[027-0684a]
或云是事遮為障礙不遮為不障礙犯七聚故是
得罪三種羯磨懺故是離罪又作法取相無生三
種懺故離罪結戒藏是淨是垢去是定藏言戒是
亂心雜法垢法定是寂靜名為淨法欲界中多濁
惡名垢四禪中離五蓋等名淨又味著諸禪名垢
不貪不味為淨從是有漏是無漏去是慧藏有漏
者如從凡夫至燸等也無漏者苦忍真明發即是
無漏從此無漏之法即分為二乘修此無漏行六
波羅蜜破除六蔽修行之時雖未斷結發無漏而
望無漏修行至樹王下發真入無漏道與二乘不
異故知同約無漏開菩薩乘破六蔽報者如菩薩
戒中說破慳蔽除餓鬼業破梵戒蔽除地獄業破
瞋恚蔽除畜生業破懈怠蔽除脩羅業破亂心蔽
除人業破愚癡蔽除天業破六道因謝六處苦除
名之為道六蔽斷除名滅證有餘無餘時究竟永
寂約此無漏開聲聞乘以無漏心修四諦觀知苦
斷集證滅修道約此無漏開辟支佛乘以無漏法
修十二因緣觀無明滅則老死滅為支佛乘雖約
此無漏開於三乘無漏不殊觀法有異故為三乘
也是正道是八正也有為者方便道中無為者發
真見諦所得斷名無為又從須陀洹至羅漢所得
智慧名有為所得斷名無為無為即是有餘涅槃
是涅槃者即是無餘涅槃問三乘各有觀法亦各
有戒不答戒是和眾若復別立支佛之戒即是二
[027-0684b]
戒二眾不名為和故戒不別立乘是觀法所習不
同故須分別菩薩在俗非僧數攝故別開戒二乘
若為白衣不入僧名為支佛一世無二佛不許別
眾同聲聞眾眾既同不開戒云云。】


「譬如象馬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
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彼諸菩薩聞說是巳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
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


【第三彼菩薩稱歎為二一歎佛。】


「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二歎菩薩。】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
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
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
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
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
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第四淨名述成其歎為二一總歎二歷別十事此
中不述歎佛者明如來任運自在故不可思議但
諸菩薩未同如來猶有緣累而能如是勞謙故述
此也言此國一世為行多淨國百千劫數者但淨
國眾生善根純熟易可開曉用功則易此間煩惱
稠密度脫為難如釋論中云菩薩成佛時欲令國
[027-0684c]
無三毒之名當學般若即難云佛是毉王出世為
治人病國無三毒出世化誰答雖無邪三毒而有
正三毒雖有正三毒易可化誨此間娑婆有邪三
毒塵勞尤重雖聞佛音不即得悟就此應作三譬
往釋如大猛將能退強敵其勳則重靜於小宼勳
績不多治難愈病是毉最勝治易差病小復為劣
今娑婆眾生煩惱怨賊最為堅靳而能方便使得
解脫比之淨土約此論勝此土見思最為尤重而
能逗藥設方便令法身慧命不斷故得饒益力多
復次如人微賤之時能曲相將接解衣推食損施
無幾濟之事深惟此厚恩常思報答比至位在方
伯或復高遷之日念其昔恩酬澤則厚若施富貴
人物恩報事微娑婆之國最是貧善法處而能施
以法財令離困苦遂得發真斷結富七法財是追
念昔恩實為重大為發真七財之人說法力用事
弱用此二義譬於此國菩薩能化為勝淨國比之
為劣若傳望淺深從凡至聖處處有怨賊處處有
貧義至如同居之土自有淨穢淨者貧病乃輕於
穢國比之方便有餘猶是貧病者方便有餘比別
教實報國復是重者實報圓教十信未及初住十
住未及十行十行未及十回向十回向未及十地
如是傳傳為重今取凡夫最初堅靳須好勇將用
妙毉藥是故言勝也用此二義約十法而明一一
法中作此二義如以布施攝貧窮者即是破其慳
[027-0685a]
賊治其貧病施其富貴之財如淨戒攝毀禁即是
破其犯戒之賊違律之病施其淨戒之財歷十法
乃至四教具作云云。】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
淨土。」


【第五彼菩薩問成就幾法無疣之行得生淨土之
行者即是觀解大乘之心疣者起餘緣念累此正
行行雜故名疣如呵阿難中增謗損謗損謗名行
損若起諸妄見即是增謗義約此明乘急戒緩戒
急乘緩俱急俱緩明於行疣大乘之行觀解純熟
乘急者行淨戒無數犯不起身口之非此明無瘡
疣即是乘戒俱急得生於淨土也若是乘急戒緩
者大乘之觀乃當真正不能防禁身口毀損於戒
此是有行而戒汙故是有瘡疣以其有乘故生輙
見佛行有疣故生雜雜同居穢國也若伹戒急而
無乘是則聲聞緣覺俱緩故是凡夫。】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
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
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
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
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巳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
省巳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上來十行約權化大士以辨難思勝行此中無瘡
八法約實行之者行不雜穢剋生淨國也八法在
[027-0685b]
云云。】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第五時眾得益如文。】


菩薩行品



【正說中為三段佛國品是如來當宗演暢第二從
方便品去至香積品大士助揚聖化第三從此品
至阿閦品還歸佛所印定成經此二品來意有五
一大士助佛闡揚有緣之眾緣縛既盡化功巳畢
須還佛所二佛初明佛國因果大士助宣此義殊
辭異辨若不還歸印定物或疑網不除是故須歸
佛所復宗明義故師弟相對復宗敷演更明佛國
三室內既是別座當機之徒或生疑網為斷此疑
還佛所對揚四機宜應在佛所得悟不從餘人故
還佛所也五雖室內詮量至道不蒙佛印則不成
經為印定故須往佛所品之來意如此也菩薩行
品者此中香積來者分別菩薩法門明淨佛國土
垢穢之行菩薩依此而行故名菩薩行品。】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
眾會皆作金色。」


【就此二品文為二第一從此品首至阿難歎未曾
有淨名為掌擎大眾同入菴園名為歸佛段第二
從佛述阿難如是如是去訖阿閦品名為復宗說
佛國因果彼有時發始開二品為二初品明佛國
[027-0685c]
之行是復宗明義次見阿閦佛品正明顯果一掌
擎大眾俱往菴園二阿難聞香即起疑問就第一
掌擎中為六一現相二阿難見相白佛三佛為說
四維摩唱欲往五文殊問六用神力擎往菴園同
金色者表淨名所化之者緣縛巳除皆入性淨常
寂之土同一金光。】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
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
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遶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
應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
事供養文殊師利言善哉行今正是時。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於右掌往
詣佛所到巳著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帀一心合掌在
一面立。」


【六擎大眾中為二一到佛申敬二佛慰問申敬為
三一大士申敬。】


「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遶七帀於一面立。」


【二諸菩薩申敬。】


「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
面立。」


【三釋梵申敬。】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巳。」


【二慰問為三一慰問。】


「各令復坐。」
[027-0686a]


【二命復座。】


「即皆受教眾坐巳定。」


【三奉命復座。】


「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第二阿難疑問中為二一佛問舍利二阿難疑香
就問舍利中為四一問汝見大士神力為乎二答
三更問何如四答是不思議之法不可以思議心
智圖度測量佛所以問者只為印成室內之事亦
為室內懷疑未了者若聞佛印即不復有疑無疑
故生信印故成經。】


「唯然巳見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為不可思議非意
所圖非度所測。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
香。」


【從阿難問中為二一問香二問消問香中為五一
阿難問。】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二佛答。】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三身子云我身亦香。】


「阿難言此所從來。」


【四阿難問得香之緣。】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
切毛孔皆香若此。」
[027-0686b]


【五身子答從淨名國得飯。】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


【就問消中為二一阿難問二淨名答三阿難稱歎。】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就答中為二初總答二別答總答云此香隨於飯
飯若消者香亦隨消。】


「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


【更重問久如消即別答為二一事二理事者答七
日方消譬如世食持身止飢一日乃歇此食七日
乃消又譬如服一種藥藥持食七日可消藥勢薰
身至其疾愈此是事解。】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
後乃消巳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
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巳發意食此飯
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巳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
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
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
後乃消。」


【若理解不爾約聲說轉法輪中此土有半滿之教
若二乘名半字大乘名滿字若半字中三轉法輪
一示二勸三證示者示於四諦見諦故發真二勸
勸斷思惟惑三證無學道故名三轉今香來詮理
亦詮半字三轉法輪此中具其義用前七日為方
便五停心總別念處約煗頂四法今言凡夫位食
[027-0686c]
此香飯轉入七方便乃消七方便中食者轉入正
位乃消不入即不消要見諦發真乃可消也此名
示轉從正位食者不入思惟不消得入思惟乃消
此名勸轉若思惟食者不得無學不消得心解脫
成無學乃消此名證轉四處辨消即是三轉四諦
法輪示勸證義宛然也復次此香詮大乘滿字三
轉義者先責半字未入正位食飯入位乃消如身
子等巳斷三界證心解脫得盡智無生智此飯復
進何果若不進果飯則不消若進果即是大乘義
也當知羅漢雖證四果三界結斷若未發大乘之
心猶是大乘理外未是方便位中故法華云止宿
門外住立草菴若能發大乘心即名飯消是住方
便位也故云七日乃消從此方便位食者入正位
乃消即如身子於法華中入佛知見蒙記別名為
入正位約大乘中作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巳
根若入發心即是欲知根從發心食飯至無生忍
乃消名知根無生中食飯至補處乃消名知巳根
即是香教詮三無漏根故云轉滿字法輪逗於大
乘有緣之者譬如上藥去譬顯明身諸毒滅者何
但滅三界分段之毒上通教別教變易別毒實報
中無明分分之毒皆能消滅此應將毒鼓為譬釋
成此義莫論近遠聞之皆死具如前釋云云。】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第三阿難嗟未曾有昔但聞聲詮起半滿三轉而
[027-0687a]
今香中具足勸示證等故歎為未曾有。】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
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
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
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有以虗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
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𦦨如是等喻而作佛
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
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第二因阿難問即明復宗就此為二一從此去訖
此品末明佛土不同起根各異者此即是品之來
意五重中之兩意也若化功巳畢即是掌擎大眾
入菴羅園是其義也次室中疑情未決或復須印
即是佛告舍利弗汝見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中意即是印定室內所說亦是有疑皆斷也若大
士稱揚雖復別論餘法皆為顯於淨國淨國既顯
復宗還歸佛所說即此中文意也又眾生機悟在
佛意亦今文中上開宗中長者前問果次問因佛
前答其果二答其因果中有二一明果二解釋因
中亦二一明因二解釋此中復宗亦具二意一復
宗說果即是佛國佛事不同二復宗明因即是諸
菩薩請菩薩行就果中為二一正明果二釋其意
因中亦二一正明菩薩行二釋前後相對義意孱
[027-0687b]
齊故知是復宗明義也上果門明義一者隨所教
化眾生而取佛土二調伏眾生取土三隨以何法
入佛慧取土四以何法起根取土今此果門亦備
四義成上當宗佛國之說宛然是同但不次第前
後為異耳良由言不疊出語不重安所以互說欲
令行者不定執前後類如法華三周說法名異義
同又如涅槃三十六問答中義相對當名字不同
義意若正名異非嫌此中雖前後不次而名義孱
齊今第一釋上第四雖復名殊其義是一第四釋
上第一具列在文此中釋起菩薩根有十三句明
諸佛國起根不同同用六塵之法來起六根也若
是毗曇明色是質礙不得通於餘塵眼但見色不
能兼用大乘明義則異於此根塵之中則能互用
圓通諸法如眼對紙墨之色此色能詮一切諸法
若空若假若中世間出世一切諸法無不具有只
是一墨而巳含容之德圓通無礙故大品云一切
法趣色是趣不過乃至一切法趣味是趣不過於
食等於法亦等當知根塵備一切法故用此根塵
起此菩薩根也今將一塵為語者此是從勝為名
如鼻根入道最利故用香塵起之如身根利故用
光明觸之此間耳根利故用聲塵起之未必但有
聲塵便無五塵如此間以聲為佛事亦放光明亦
香雲香蓋衣服等為佛事但從勝者為正其餘是
傍的判聲為佛事耳餘國若舉一塵者亦復例爾
[027-0687c]
光明為佛事者放光明觸身具詮諸法隨觸得解
何但他國以光為佛事此國亦以光明化人如諸
大乘經皆放光駭動一切但非此國入道正意佛
事正通意耳當知光明中具足一切法如思益所
辨又如大品放光眾生遇者即發菩提之心如華
嚴明光名無貪滅除諸貪欲蔽等皆是以光為正
皆具諸法也但小乘中或言光到觸大乘明不思
議而辨到觸化人為佛事者如須扇多佛留化佛
度眾生或有佛有所施作利益眾生用化人化菩
薩等起眾生根又如說般若化菩薩說般若即是
此間以化為佛事也菩薩為佛事者或有佛土純
用菩薩為眷屬利他導眾佛但為尊主而巳此間
亦有此義如說華嚴四大菩薩諸地功德佛但為
主當知亦用菩薩為佛事此菩薩語既通不可定
判支在化人故屬根塵也菩提樹為佛事佛在其
下得道莊嚴此樹放光說法成熟眾生若作覆陰
清涼為佛事即是起於身根別作觀樹亦經行即
是起眼根如此間亦坐菩提樹得道經中或應有
用菩提樹為佛事處即釋此意云云園林臺觀此亦
有覆陰觀覩兩義不可判定所屬相好者即是色
塵起眼根但見相好相好自有所詮能令物悟解
如此間說般若時或現尊特身巍巍或現常身斷
疑當知亦用相好為佛事虗空者但示空相空相
能詮諸法如不二門中云四種空種為二若達四
[027-0688a]
種空與空種不異即入不二法門若見此虗空為
空空則無見見則非空豁無障礙因悟諸法但用
此為佛事故如阿難欲見佛腹佛言授頭即見腹
中空無所有也如虗空藏來至此界一切法空此
間亦用空為佛事夢幻十喻作佛事常說此法此
法多有所詮或有悟夢幻空乃至悟夢幻非空非
有具如通教以十喻被大小乘小乘但取夢幻空
菩薩得有若地論師以十喻為誑相者此乃得小
乘之空永失大乘之有若言既是誑相般若以此
為佛母者母既是誑子亦不實故知夢幻義通不
可定執則失大乘之意也若言有佛土用夢幻為
佛事此之佛土則誑相不實音聲者如此國起耳
根也寂寞者示心輪雖無言說不妨有寂寞之樂
若非樂者何得言作佛事耶若佛不示心十地不
知若示心者蜫蟲能知當知是示心義此間亦用
無說無示為佛事如淨名杜口文殊稱述佛或時
默然身子又默然廣說則無量略示有十三種國
也齊此是復宗明佛國釋上第四起菩薩根義也。】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阿難
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
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第二次從如是阿難諸佛威儀施為是佛事去是
對上第三明入佛慧義此即為二一明善門二明
惡門從進止威儀去明善門即是淨國義明四魔
[027-0688b]
塵勞去是明惡門是垢國義上文明隨眾生用何
國入佛慧佛慧者法華名為佛知見此中明入佛
法門諸佛現國垢淨不同為令眾生得入佛慧若
眾生應見善法威儀進止安詳光相尊特入者即
為現之宜用惡入者現為四惡煩惱而令得入如
華嚴云女人示貪欲法門若凡夫之人為此墮落
善財一觸即悟無量百千法門此則是示欲魔入
佛慧如善財滿足王行如幻法門忿咤煞無量人
因是得悟即是因恚魔得入如見婆羅門投巖赴
火放身一去佛法現前即是用癡魔入佛慧從此
三毒起等分四分生八萬四千塵勞諸使眾生入
佛慧既善惡兩門入慧不同故諸佛現垢淨二國
雖復垢淨之殊入門一種此上第三入於佛慧義。】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
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
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


【第三若入此門見淨不喜見垢不憂此釋上第二
調伏眾生而取佛國但諸佛為柔伏一切剛強之
人示有垢淨那得見此淨穢而起高下憂喜之心
心若憂喜不名調伏無憂無喜是調伏相譬如良
毉為差病故授甘苦二藥藥雖有異差病無殊若
見此良毉處二種藥為愈病故不於毉所生憎愛
心佛亦如是但為調伏眾生不見淨垢為疑也。】


「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027-0688c]


【第四從諸佛平等去是釋上第一諸佛為教化眾
生故而取佛土此中明十方如來功德平等一身
一智慧力無畏亦等既其等那忽一佛國淨一佛
國垢垢淨既殊何謂為等但為教化眾生於平等
中而起慈悲作等不等為化眾生致有垢淨不同
耳即釋成上為教化眾生也四種土義一無乖僻
證知復宗宣說結撮始終成就前後明淨佛國土
義。】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虗空無若干也。」


【第二從諸佛國土去即是釋成四種垢淨之意顯
出方便隨緣性淨寂光之土就此為四一就虗空
結釋二略明身智三廣明身智四約三號今就虗
空結釋對上佛國辨果意即用譬如有人欲於虗
空造立宮室終不能成依地即成雖復依地若無
虗空即亦不成此言菩薩直就法性真空之理則
無萬行功德諸波羅蜜莊嚴法身若依俗諦則有
成就眾生淨佛國土雖復萬行功德終是約法性
空有所成就若無法性空凡有所作則不能成今
此結釋與上立室同明隨緣之土為化眾生欲令
調伏使入佛慧起菩薩根雖砂石為地七寶為地
乃至方便有餘自性實報種種之國約於眾生而
有若干差別之異性淨之土為極智所栖無有垢
淨高下優劣之事也故引虗空無若干為譬雖虗
空無若干而遍若干之國若干之國不得離無若
[027-0689a]
干之空終不離若干之外別有一無若干空也今
四種隨緣之土雖復垢淨不等皆約常寂光土故
有隨緣化他常寂光土亦遍方便之國離方便國
無別常寂光土故經云其佛住處名常寂光遍一
切處無處不有極智所觀觀一切法無非法性故
知法性名為常寂經言無明明名畢竟空畢竟空
即是無明之性此性明故名為寂光常住不變名
之為常是故同虗空無若干釋成垢淨土也。】


「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


【第二次略舉佛身智釋成二種之國如釋迦丈六
彌勒千尺至萬延量此即是應身差別化物大小
而有短長若是釋迦三藏之佛所得智斷獲五分
法身無礙之慧與彌勒所得無礙之慧正習俱除
復有何異十方諸佛一身一智慧力無畏復有何
異常寂法性此處無殊或但為應身隨現長短之
像隨緣優劣差降不同故有丈六千尺垢淨之異
耳故言以身智釋成垢淨之國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
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
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


【第三廣明身智若作廣略明義此前屬略後屬廣
若作思議不思議明義略屬思議二諦三藏佛無
礙慧從廣明身智屬不思議二諦明無礙慧非但
不思議真諦有異於思議三藏中真不思之俗亦
[027-0689b]
異於三藏若干之俗身相差別亦復如是何以故
若三藏中取應生父母之身辨其若干取真諦五
分法身辨無若干極智栖託於法性常寂之境此
處無有若干若明色身門內長者尊特之身蓮華
藏中大相小相現此勝應為若干取極智所栖常
寂法身之境為無若干當知真俗永異也今十方
佛色等者一者應身之身垢國行化亦皆同等法
身妙色堪然安住此處亦等智慧等者應身三藏
佛十力無畏慈悲亦等乃至法身勝應十力無畏
亦復不殊姓等者應身剎利婆羅門貴姓中生其
事一等法身之姓習種性聖種性乃至妙覺法性
亦皆同等化眾生等應身是化眾生勝應亦是化
實報中眾生此諸處既等垢淨依報亦復是等何
但諸佛獨有淨國釋迦亦有淨國名為無勝而在
西方何但釋迦獨娑婆行化涅槃云一切諸佛亦
於此中現轉法輪故知諸佛皆有隨緣若干之國
等有常寂無礙之慧故言廣約身智釋成垢淨之
國也此之身智國土互得相釋若是為眾生故而
取國土致有淨穢之殊是則依報優劣不等依報
既不等為眾生所受正報身智亦復不等此是將
國土釋身智為此義故即是以身智釋國土約此
即是顯於淨穢云云。】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


【第四約三號釋二國名者為二一正釋三號二辨
[027-0689c]
義廣難受一正釋者三藐三佛陀名正遍知若是
三藏明正遍知正者對六十二見偏邪得名觀真
不觀俗雖名遍知若望大乘終名為偏非究竟正
也知者窮真徧俗皆悉明了釋論明知知於數法
非數法若常若無常皆知遍知非數法即是真諦
其慧無若干也遍知數法即是俗諦深識根緣隨
緣方便隨有若干也約此故名遍知自覺者覺真
覺他者覺俗覺俗故即是隨緣方便若干不同覺
真即是性淨無礙慧無若干也不思議中正者三
諦普照名遍知三諦故名知但中道之中非數非
非數非常非無常深悟此理名無礙慧雙照二諦
俗中差別知病識藥隨緣方便垢淨不同調伏眾
生故有若干也真俗自覺覺他例前云云故名正遍
知也多陀阿伽度名如法相解如法相說若三藏
中明如法相解者即是契於真如之理亦稱俗理
而知亦名如法相解故是無礙慧無有若干應以
何法教化何法調伏何法入佛慧何法起根機感
差別而作若干說之雖復異說皆實不虗故言如
法相說故名如來釋成垢淨之義也不思議中如
是佛陀名覺亦名知例如前釋。】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


【就二辨三句義中為五一明三句義廣阿難所不
能持。】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
[027-0690a]
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
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
可思議。」


【二明假使多阿難亦不能持。】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巳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三明阿難悔責。】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
最多聞非謂菩薩。」


【四明佛慰喻。】


「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
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
量也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
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
不能作。」


【五釋不能持之義如文。】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
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捨離是心。」


【第二明彼菩薩請菩薩之行即是對上復宗明佛
國因即為三一請法二佛為說三稱歎還本請中
為三一悔責。】


「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
應現佛國異。」


【二領解。】


「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027-0690b]


【三請法請法者明香積之國以香味二法來此度
人今欲將此土之法還彼作佛事所以請法也彼
菩薩雖是大乘之機得悟中道而於雙照二諦猶
未深遠於小乘斷伏俗中未了是故如來為說雙
照之義令其於化導無壅譬如王國備有文武兩
種隨其靜亂用有興廢無賊之世器鈍人羸有寇
之時兵利將勇今明十方佛法具有三諦之義但
娑婆多難於權化為明諸菩薩等於雙照純熟彼
土善根深厚於中道實慧速得通達權道有疑菩
薩欲遊於十方須遍行三諦故須請也。】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佛上答因義有二一橫明二豎明此中亦有二總
釋別釋雖與上文名異義同也今就佛答中為三
一總標勸學二明釋三結。】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釋又二一略釋二廣別釋。】


「何謂不盡有為。」


【別釋中為三一先明不盡有為二明不住無為三
疊釋二種就明不盡有為中為三一標二釋三結。】


「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
化眾生終不厭惓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
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迴向求
法不懈說法無悋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
[027-0690c]
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
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巳樂慶於彼樂在
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
善師想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
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發行善根
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巳佛土行無限施
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
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劒破煩惱賊出陰
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
無念實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
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
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
受人天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讚善
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


【釋中凡歷四十句以明不盡有為今言盡無盡者
不盡於俗而廣行萬行不住於無不同灰斷真俗
俱照道觀雙遊淨穢融通權實自在俗諦是生死
有為可盡之法故名為盡真諦是涅槃無為空法
名不可盡故盡無盡門眾生應以此門得度即以
此法起菩薩根入佛慧也亦是釋成室內所明如
是病者非真非有之意若入此門乃能淨穢雙遊
道觀自在則不為淨名所呵私問若香土菩薩方
請此法云何能遊此娑婆私答以權引實故有斯
[027-0691a]
問以實隨權故能遊娑婆云云文中禪定如獄生死
如園者此借子在難父在宅雖有五欲常如受苦
若得拔難其心乃悅云云。】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


【第二從不住無為者亦為三一標二別釋三結。】


「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
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觀於無常而不厭
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
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
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
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
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
法虗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虗福德
禪定智慧。」


【就釋中歷十六句廣明不住無為也如文。】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
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
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
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巳修此法不盡有為
不住無為。」


【第三就疊釋不盡不住即釋成上佛國之中橫豎
二意橫則十七句句句之中皆約三藏通別圓等
[027-0691b]
四教四門以明橫相豎則從直心徹至佛果有十
三句之淺深亦有結釋橫豎之義今此中先歷別
四十句廣辨不盡有為次十六句廣辨不住無為
對上橫豎明法相深廣之意次有四雙疊釋三種
權實二智自地豎深化他願滿釋成橫豎義前橫
豎說之中不盡在前不住在後疊釋中不住在前
不盡在後後前互辨者明無前無後前後雙融之
意今言不住無為則是於實諦無滯自行事成不
盡有為則是於俗諦遍知化他無壅權實雙照自
他兼達若三諦圓明自能深徹則是無礙慧無若
干若以化他無所壅礙故能垢淨雙遊方便若干
也就此疊釋中有四雙初福德智慧為一雙二慈
悲誓願為一雙三識藥授藥為一雙四知病識病
為一雙約此應明權實二智自有自行權實自行
化他權實化他權實自修中道之理為實雙照二
諦為權此是自行明權實若是自觀二諦之理為
實為他說二諦為權是名自行化他明權實若是
化他明權實者此則約緣無定或說權為實或說
實為權或於權中而辨權實或於實中而辨權實
逗機深淺逐物便宜不可復定約此判思議不思
議二種二諦若是自行權實一向判屬不思議二
思議若自行化他權實此中亦屬不思議亦屬思
議何故爾如通教所明二諦含中道在真諦中故
言三乘人同以無言說道斷煩惱入涅槃若是含
[027-0691c]
真入俗者如涅槃云我與彌勒共論世諦五百比
丘謂說真諦即是此義也雖不正中道之名而有
中道其義兩屬故名為通通者通於二乘見真諦
之空若通別教圓教則亦見於空亦見不空能通
見空即是思議見空見不空即是不思議見空智
慧如螢火見不空智慧如日月日月照用既廣治
惑亦大二乘人智慧既小所斷亦小若菩薩自行
則見空不空化他利物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故知
自行化他權實亦屬思議亦屬不思議也若是化
他權實一向是思議二諦何以故思議二諦無中
道體故明真時則永寂如空明有時如石裏有金
有異於永寂之空真俗條別是則以永寂之意而
測真如石金之心以解俗故言是思議二諦但思
議之真有漸頓義譬如石金漸漸融冶銷磨鑛盡
金現思議之真亦復如是有三種如一切森羅對
目千種萬形原其同是四大名為下如四大雖復
遍成諸物俱是無常生滅之法名為中如生滅雖
復遷謝同是無生無滅入於真諦此豈非漸頓也
不思議則不如是為有中道之本體約體明二諦
名不可思議譬如意珠能雨種種七寶珠中畢竟
無所有求不可得只言畢竟空而能雨寶不思議
理亦如是非真非俗畢竟清淨而能真俗具足圓
備一切真俗俱不可圖度故稱不可思議若約此
珠以譬通教者如珠雨寶時則無有金銀相貌此
[027-0692a]
與凡珠何異即是於俗破之求寶畢竟空無此空
與真諦斷空何異約此明可思議相是三藏思議
二諦也若知其功能發願求寶能於空中即出種
種資生之物此空不同二乘之人真空也所出之
寶異於世間珍玩此不同凡夫俗有如菩薩深見
不思議二諦亦是開合真俗具出二種如前今將
三種權實釋於不盡權實雙遊之義也復次歷四
教明不盡不住今約三藏教明之若觀真斷結以
空為證則同二乘灰斷住於無為何由能得三阿
僧祇成就佛法故不得住於無為不盡有為者慈
悲六度本約有修行教化俗中眾生若入真則無
此事今若斷盡諸有之因因盡則果亡云何得處
三界廣行佛法今以不盡有為結漏而修佛法能
成道轉法輪以三藏化他權實具足也通教不盡
不住者若盡有為則同二乘若住無為乖菩薩道
是故方便從空出假利益眾生如空中種樹巧妙
方便故故不盡有為不取空證故故不住無為別
教不盡不住者若但用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
是為住無為盡有為今雖得入中道之理但塵沙
佛法悉未現前皆知皆學豈得保此中道應須照
俗是故從中反照二諦名不住無為若除二諦之
俗更無俗可觀今照此二諦遍行佛道故言不盡
有為不保中道故言不住無為圓教中還約別教
明義若但觀中即是盡二諦不照二諦即是住無
[027-0692b]
為今三諦同觀一時能了了真不住於真了俗不
盡於俗不住不盡一時雙照權實俱明云云若是此
間多惡故治兵講武多以化他二諦逗之於自行
二諦未了故香飯來此使三乘之人近遠皆如身
子之流食此飯者至發心乃消於法華中開佛知
見即是三種權實而得具足彼土無惡但制禮作
樂唯以自行權實於化他權實未了是故慇懃請
此方便還香積土施作佛事令彼實行之者三種
權實皆悉圓通自在無礙也問彼土菩薩在香樹
下得功德藏三昧一切佛法皆在其中云何言於
化他權實未了答有二義一者雖具有彼土不行
此化則於二乘小道知根知藥不得明了二者彼
土雖淨有權有實實者但稟一實之教未稟方便
是故請法也復次將福德誓願識藥知病四雙歷
四教一一作相分明成就云云今且約圓教作之福
德莊嚴是五度之法必須遍約有作無作兩種四
諦彼土中修行諸度具足塵沙佛法若於分段中
修福德滿能坐三藏道場作佛教化眾生故言不
盡有為也若方便有餘中行福德滿即其土坐道
場乃至別教滿圓教報土福德滿即坐道場作佛
今為遍滿此等福德莊嚴故不盡有作無作二種
有為為智慧故不盡有為者境能發智若却分段
有餘變易等何所觀察既不知分段塵沙境界相
貌是則智慧不滿智慧不滿不能得隨緣諸土而
[027-0692c]
坐道場故不盡有為為增智慧故此是用福慧二
嚴結成菩薩行也第二雙不盡有為者欲以大慈
悲拔苦與樂此之大慈何但拔思議二諦有作之
苦與其思議真諦之樂亦拔不思議無作四諦之
苦與其中道究竟之樂若分段苦盡即能道樹斷
結為三藏佛乃至變易苦盡即為別教之佛以此
大慈悲利益一切故言不盡有為也滿本願者則
是昔時起四弘誓願廣緣無作有作二種四諦起
此誓願願既未滿那得盡有為第三集法藥亦如
是塵沙佛法約有而論深淺根機大小性欲善惡
對治若色若香一切法悉須遍知未具佛法不應
滅受而取證是故不住無為無為之中無病無藥
無能授今欲作度老病死大毉王授與眾生治煩
惱藥豈得斷盡有為以不盡故作三藏佛知二乘
四諦因緣法藥治分段之病乃至能作別教盧舍
那佛授與中道法藥若盡有為無此等也第四眾
生是有為今住無為則不入有為巨海何得識知
其病貪欲瞋癡種種相貌既不識其病差機說法
是眾生怨妄授於藥非是明毉為知病故不住無
為為滅病故不盡有為所言滅者非是滅無之滅
諸佛菩薩隨所調伏眾生處名為解脫自於中無
縛能解他縛亦不縛不脫令眾生得不縛不脫名
之為滅為調伏故不盡有為得解脫故名為滅病。】


「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027-0693a]


【第三結如文。】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
種色若干種香散徧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
經法并諸菩薩巳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
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巳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第三彼菩薩聞此方便化他權實之法歡喜解悟
敬禮辭別還於本土上文初請法時慚愧悔過者
悔於化他權實未明故懺悔除蓋請於勝法即得
開解三種權實具足圓滿此是他土來此得益也
若是此土悔過得益者如身子等食香飯巳於法
華中慚愧尅責自悔過咎只是悔過未見行權實
既尅責覆蓋得除於法華中開佛知見入於佛慧
受記成道自行化他三種權實宛然圓滿即是此
土蒙他得益也二土雙遊垢淨不二成就圓滿雙
觀之義究竟在此云云。】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