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問疾品之二



「且置是事。」


【自此以下是第四正明問疾上來言談是賓主初
相見之儀未是文殊正意二人神解既齊辯無窮
[020-0617c]
盡若縱無礙之談妨宣佛旨故云且置是事也今
明正問疾文即有二一先宣佛旨問疾二文殊自
述巳情問疾一先宣佛旨問疾者本銜佛命師旨
尊重故須前宣也次須問託疾之深致覈發大士
闡揚利物故自述巳情問疾也若但宣佛旨諸聲
聞菩薩不應各辭不堪但對勝人慰問疾義深廣
往復事難餘人不堪意在於此故文殊次須述巳
情也。】


「居士此疾寧可忍不。」


【此是第一先宣佛旨問疾文即有二一正宣旨二
總述佛意就初正宣旨文有三句即為三意初云
所疾寧可忍不淨名法身本自無疾有何可忍不
可忍也既為眾生而現此疾還約眾生論忍不忍
但佛為世尊處世利物迹同世間故有勞問如毗
尼中佛慰問諸比丘道路不疲乞食易得不又如
大品經明諸佛自相慰問少病少惱等智度論釋
皆有深致今佛問淨名云所疾寧可忍不者淨名
為眾生疾眾生疾不同疾有可忍不可忍如人雖
疾而猶行步去來是為可忍或有疾苦痛惱逼切
起止不能此是不可忍也今即約四土分別一約
同居土二約有餘土三約果報土四約常寂光土
一約同居土明可忍不可忍者同居土有二種一
穢土疾者穢土有六道若十惡四重五逆謗方等
作闡提是三惡道因疾三途苦果是果疾此之疾
[020-0618a]
重是不可忍相若十善是修羅人天因疾八苦五
衰等是果疾此苦少輕是可忍相今淨名權疾同
分段身因疾果疾亦同其有可忍不可忍也復次
同居穢土果疾是一而因疾有九種不同如人有
六道因疾或有三乘根性若有六道因疾無三乘
根性不可度是不忍相若有三乘根性可度即是
可忍也淨名權疾同此即有可忍不可忍也復次
若凡夫有三乘善性修二乘行根有利鈍遮有輕
重利根遮輕疾則可忍鈍根遮重則不可忍淨名
權疾亦同彼可忍不可忍也復次三乘人進行斷
結斷結者疾輕可忍未斷者疾重不可忍淨名權
疾亦同彼可忍不可忍也次同居淨土疾有可忍
不可忍相者除四惡趣不可忍約人天明可忍不
可忍三乘類如前二約有餘土疾明可忍不可忍
者有餘土無分段之苦通論皆是可忍之疾但麤
細相形待二乘通教菩薩生彼土者鈍是不可忍
別教圓教菩薩生彼者利是可忍也淨名權同亦
爾三約果報土分別果報土諸菩薩皆是中道法
身無三乘之別雖無明別惑未盡有自體不成實
生死因果之疾皆輕悉是可忍也淨名權同亦是
可忍若地位相形待作可忍不可忍相非為不得
但不如前有餘土橫有可忍相也四常寂光土既
是極地眾惡永盡眾善晉會無疾無惱則無實疾
權疾可忍不可忍之可分別也如此而明疾如來
[020-0618b]
止一句慰問淨名其義廣博深遠無所不該問曰
上或言常寂光土有疾今言無疾是事云何答曰
不得定判經論言有即逐有解經論道無即隨無
釋今一往據極地無權實疾也。】


「療治有損。」


【此是二明次宣佛第二句問療治有損者世間有
疾必須醫藥療治淨名既為眾生有病必須用法
藥治眾生疾即是治淨名疾也但眾生疾有三種
不同一者取相見思疾二者恒沙無知疾三者無
明疾此三種疾即是界內外一切因果諸疾之本
若用三觀治此三種疾滅者即界內界外一切因
果諸疾滅也是義具在玄義三觀中巳明次釋此
品下文自當可見也今約四土分別一從假入空
觀正治同居土取相見思疾二從空入假觀正治
有餘土恒沙煩惱傍治同居土塵沙無知疾也三
中道正觀正治有餘土無明疾果報土無明疾利
根菩薩傍治同居土見思恒沙無知亦傍治有餘
土恒沙無知也常寂光土無疾可治今明治同居
土大智論作四種料簡一根鈍遮重即是鈍根凡
夫煩惱罪垢深重不可治也二根鈍遮輕如周黎
槃特一夏止誦得鳩摩羅一偈而能發真無漏斷
結成大力羅漢也三根利遮重如鴦掘魔羅一日
殺九百九十九人但其根利雖有重遮不能鄣見
佛即悟四根利遮輕如舍弗利聞阿說示說三諦
[020-0618c]
一偈即得須陀洹也淨名同此等疾者難損易損
如四句分別如槃特鴦掘身子等者皆是療有損
也若就有餘土無明永不損三乘相形亦作三種
分別有損淨名權疾亦同彼也若入果報平等法
界此是利根但有一無明遮約位傳論輕重無別
橫遮止作一有損若約初心宿業或作二句分別
無別鈍根也淨名權疾亦同彼也若常寂光土極
地寂然無此分別故佛問療治有損也。】


「不至增乎。」


【此是三次宣佛第三句問不能增乎所以有此問
者如世間人疾具有四種一者從初得病雖服藥
但增而不損終無差理是名增增二或有雖疾重
困篤方治即愈是名增損三或復服藥初雖暫損
而後更增是名損增四從初服藥漸損乃至平服
是為損損淨名應生同居土說十二部經治眾生
疾亦有四種增損根緣不同一增增者即是底下
凡夫若為說法更起誹謗闡提之罪如善星調達
等也二增損者如尸利鞠多鴦掘摩羅等也三損
增者如釋論明一比丘修得四禪謂是四果臨終
見生處謗無涅槃墮地獄又毗曇成實所明退法
人皆是其相也四損損者身子等諸得道聖人也
淨名同居土權疾亦同所治眾生有四種不同也
二約有餘土有三種無增增也以其得位不退不
還生三界而三乘生彼土者有鈍約行退念退故
[020-0619a]
亦得有三種也淨名權疾在彼土即同彼也若果
報土中皆是念不退人心心寂滅自然流入皆是
損損也或約入出觀義作三句淨名權疾在彼土
即同彼也若常寂光土極地即湛然也淨名權同
前三土之疾若說法治眾生實疾有損不增即淨
名權疾亦有損不增故慰問言不至增乎。】


「世尊慇懃致問無量。」


【此是二明文殊總宣佛意慰問也世尊慇懃致問
無量者十方法界三土眾生實疾既無量淨名悲
念亦無量則權疾亦無量也故世尊致問亦無量
前止述此三句者此表問端或可復有多句翻經
文者簡略例如五百八千皆有稱述略而不傳或
是但總宣無量足表佛意更不多述。】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此是第二文殊自述巳情問疾奉旨事難意在此
也就文即有二一正問果中權疾二問因中實疾
就此二問即有二答初文殊問權疾淨名答因此
出後不思議一品次文殊問實疾淨名答因此出
觀眾生去四品至下釋五品宛然可見也就問果
中權疾文有三意一從居士此疾何所因起即是
問疾之因起大士果地法身清淨永無患累而今
現疾何所因起也二從此室何以空無侍者即是
問大士法身依報依報即是國土眷屬今何所在
而但見畢竟空也三從是疾為何等相即是問應
[020-0619b]
身同疾以何為相為同法身相為同凡夫相故問
相貌也今就第一問文即有二一者文殊問二者
淨名答一文殊問果地法身權疾因起文即有三
一問疾何所因起二問疾生來久近三問滅疾之
法初問是疾何所因起者若果地法身眾惡巳盡
眾善普會當有何疾何惱而今忽言有疾者此疾
因何而有也次問其生久如者法身由來無疾既
有權疾有此權巳來凡得幾時也次問當云何滅
者若是為眾生故而生此者今十方國土眾生無
盡眾生既不可滅此疾以何方法當得滅也文殊
次第有此三問大意在此也。】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
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


【此是第二淨名答就答即為二一先超疊答文殊
第二問疾生久如第三問當云何滅二次答第一
問是疾何所因起所以問答互有前後者此各有
意文殊問意欲令眾生知從本起迹淨名答意欲
令眾生尋迹入本亦為顯生滅相成義也就前答
文即有三一正疊答兩問二釋三譬顯就初正疊
答兩問文即有二一答第二問疾生二答第三問
疾滅今是第一先答第二問淨名言從癡有愛則
我病生者此正答第二疾生來久近問也從癡有
愛則我病生者疾從眾生十二因緣生也若眾生
十二因緣生來近淨名權疾生來亦近若眾生十
[020-0619c]
二因緣生來久淨名權疾生來亦久所以知是約
十二因緣答者大涅槃云生死本際凡有二種無
明與愛是二中間即有生老病死癡是過去無明
愛是現在癡二世相避故立兩名過去無明潤行
能使現在有識等五果生死現在愛取潤有則有
未來生死故有十二因緣輪轉三界二十五有更
生歷死則有因疾果疾也淨名為眾生有癡愛生
法身大悲即有權疾生眾生癡愛生來非近即淨
名權疾生來亦非近答問疾久近正意在此也復
次淨名為一眾生故疾何但同居土眾生有為緣
集癡愛疾生時即是淨名權病生有餘土無為緣
集癡愛生時亦是淨名權病生所以然者同居癡
愛盡時有餘土癡愛即生也以斯等眾生迷中道
染涅槃故是癡愛生是二中間則有生死十二因
緣因疾果疾也但是變易十二因緣與分段有異
若是分段昇沈往反從天上還下至三塗彼變易
十二因緣不爾但約其因愛生死愛滅即生上地
受上生死終不更退生下地也所以然者巳斷三
界結惑盡故不還生分段三界亦不退細變易還
受麤變易也類如那含於欲界身修得初禪若生
初禪死即生二禪終不受生欲界更退生初禪也
界內聖人尚爾何況界外聖人而更退生分段及
退受麤變易也若變易眾生有此癡愛淨名大悲
即有癡愛疾生即是答疾生之久近也若果報土
[020-0620a]
眾生自體緣集無明未盡即是癡染依正即是愛
見二中間即有自體不成實生死十二因緣之因
疾果疾生也故勝鬘經言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
菩提智之所能斷若有餘土癡愛滅即果報土癡
愛疾生淨名法身大悲即現同其生此即是答疾
生之久近也若常寂光土極地無癡愛即無實疾
故無權疾生之久近也問曰若約眾生癡愛生明
淨名疾生久近者癡愛無始非久非近何得此答
文殊問也答曰眾生癡愛無始非久非近淨名無
緣大悲亦爾而得論久近者約事亦得有此義也
所以然者果地大悲窮源寂照無疾隨眾生所起
癡病同體大悲因是而生即是久近也此經云從
無住本立一切法無始無明起恒沙無知界外四
住界內四倒淨名窮緣起亦爾若依理果報土疾
生為久有餘土同居疾生漸近依事則同居土疾
生為久有餘土果報土疾生漸近如斷同居土癡
愛方有餘土癡愛生也第二答文殊第三問疾滅
者淨名言若眾生病滅則我病滅眾生病既因三
種癡愛起若用四教三觀斷三土眾生癡愛實疾
滅則淨名三土權疾亦滅故言則我病滅也所以
然者若同居土從癡愛起因果疾淨名同彼疾為
說四教令修三觀若彼眾生癡愛因果疾滅淨名
權疾即隨彼而滅也若有餘土眾生癡愛有因疾
果疾即淨名現有權疾為說別教圓教令修從空
[020-0620b]
入假及中道正觀若彼眾生癡愛病滅也即淨名
權疾隨彼滅若果報土眾生由癡愛有因疾果疾
即淨名有權疾但為說圓教令修中道正觀若彼
眾生癡愛分分四十一品滅淨名亦分分四十一
品滅也常寂光十方諸佛極地一身一智慧智斷
圓極則無滅也略明答第三問淨名疾滅義竟若
諸法師不許約界外二土明權疾者界外二土應
無無明也若界外有實無明者淨名何得無權疾
之生滅也問曰十方三土眾生癡愛之疾無盡淨
名權疾何當盡也答曰通論淨名權疾眾生不盡
疾亦無盡也今且據一期有緣者為語三土所化
有緣眾生疾滅者淨名權疾亦滅也。】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
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此是二釋前兩答即有二意前言為眾生入生死
有生死即是有三種疾生此釋答有權疾生之久
近也二次言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疾即
是釋後答權疾得滅之由也。】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其子病愈
父母亦愈。」


【此是三譬顯文即有二一開譬二合譬一開譬即
有二意一開有病譬二開病愈譬一開有病譬以
父母為譬者菩薩從二智生大悲若住一子地即
眾生之父母一切眾生同有佛性之理故云唯有
[020-0620c]
一子也若三土眾生有癡愛之疾法身二智大悲
即應生三土故有權疾二明開病愈可解。】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
生病愈菩薩亦愈。」


【此是合譬文即有二前合有權疾譬次合權疾愈
譬如文可解也。】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此是第二追答文殊第一問也在後方答意如前
釋欲令尋迹得本也上巳辨權疾之生滅今次答
起權病之因由由於大悲心也此大悲心即是無
緣之悲不可思議解脫之慈悲慈悲善根力故能
現身有疾而利益三土眾生此無心於物大涅槃
經云即於五指出五師子如來實不作念而象見
師子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今淨名大悲薰心即有
三土之疾亦復如是眾生緣法緣慈悲即不能普
亦不能三土起應疾也今淨名無緣大悲故能三
土現身有疾說四教三觀如人置毒於乳即能殺
人乃至醍醐亦能殺人菩薩大悲亦如是隨所現
身同事利益功不唐捐也故涅槃經云慈即如來
慈即解脫此之慈悲即具一切佛法如慈石吸鐵
悲亦如慈問曰為當石異於吸吸異於石答曰若
石異於吸石則無吸若吸異於石吸在石外今既
不得爾不一不異即是石吸無緣慈悲即是法身
法身即是無緣大悲寂然清淨無念而吸眾生如
[020-0621a]
鏡本無像生隨眾生像對鏡即現像眾生本性清
淨無有癡愛菩薩法身亦本來無疾以三土眾生
有癡愛之疾起菩薩大悲有三土應身權疾從大
悲起故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此是文殊第二問室無侍者就此文即有二一者
文殊問二者淨名答一文殊問者文殊入室見空
室有表文殊雖知時眾未悟今欲顯佛國義故次
問也此即是問依報之國為正報所栖為令時眾
知大士法身所栖究竟淨土無依報眷屬若應於
物則有依報眷屬故次問此室何以空無侍者也
此問正起發佛國符成上來佛說佛國品也。】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此是二淨名答文即有二一前答問室空二次答
問無侍者就前答問室空即有七番往復今言諸
佛國土亦復皆空者大士善巧多端神力表發非
一若是從來之室位置安施侍人陪列此為表欲
說方便之教緣集未除未得顯清淨土也今欲顯
真淨土無有分段變易依正患累引眾生入畢竟
本性空理常寂佛國故屏諸所有為表捨方便明
有之教方欲闡揚畢竟淨土真空常寂光國故最
初答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空何但表性淨之境
常寂之土空無所有一切諸國悉亦是空若諸土
不空常寂光土則不遍一切處既遍一切處當知
[020-0621b]
三土皆空也問曰別有常寂光之土耶答曰不然
只分段變易即是常寂光土也如螺髻所見即穢
是淨更不別求也故經云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飯
色有異也今言諸國者即是分段同居變易有餘
果報土也皆有依正二種正報即是身依報是住
處所有淨玅五欲等也今言諸佛國空者即是表
常寂光土無此依報封壃之所有亦無正報眾生
同入究竟空理猶如此室空無物無侍也若是從
來對諸方便賓客須安校具今賓皆同是入畢竟
空機來假令於此未入者必入不久巳得香飯如
聞毒皷至聞法華經則入是故空室正表於此也。】


「又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


【此是第二問答文殊問以何為空者此言若分段
變易皆有依正今若為令其同歸一空也又聲聞
經明空三昧摩訶衍明十八空有空空未知以何
空故空也淨名答言以空空故空若約境智通明
法空即如大涅槃經明以諸法本來空故空亦以
菩薩修空故空如鹽性鹹令異物鹹故言以空空
故空也今言若不得經論意逐語明空空者空則
無窮而猶不免戲論若三藏教通教所明空空只
是界內空空此言空空者即是中道正觀能空一
切生死亦空涅槃故言空空若空生死即是同居
土分段生死空若空涅槃即是有餘土果報變易
生死空故言以空故空也所以然者界內塊然之
[020-0621c]
有猶尚空況界外果報虗無而非空也若以此而
推空室表諸佛國空正表界內外諸土空空是常
寂光土也。】


「又問曰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此是第三番文殊所以更進問空何用空者若法
本來自空何待修空故空若以修空故空似如本
性不空又若觀分段三界從假入空空即是真諦
真諦何須更空若須更空者當知是有不名為空
故問空何用空也淨名答言以無分別空若作就
本性空理是一但稟方便教二乘菩薩皆分別取
空未會本性真空若捨智鄣分別二諦即會中道
真空之理故以無分別故空也復次若分別俗是
有真諦是空破俗入真則生死涅槃是二名為分
別止得但空不得不可得空若體非俗非真則無
生死涅槃之可分別豈有智鄣之可捨也無生死
即是但空無涅槃即是不可得空即是以空故空
也若會無分別空則無界內界外之可分別即是
常寂光之真極淨土也。】


「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


【此是第四番問答文殊問空可分別耶此是密難
若分別即非空無分別是空者今何得言空也若
言是空豈非分別若以二乘諸方便教菩薩等分
別取空皆非空者今何得捨分別之空而取無分
別之空若有取捨者無分別還成分別既成分別
[020-0622a]
則非空也若是空者不應分別故問言空可分別
耶淨名即答言分別亦空此之空理本性自空而
眾生妄生分別只此分別未曾是有雖復種種憶
想分別分別即空所以然者若性自空修空見空
若所觀分別之境即空無分別者今能觀分別之
智亦即空無分別若能觀分別之智不即是空無
分別者所觀分別之境豈得即是空無分別也以
所觀分別之境空即是無分別故今能觀之智分
別即是空也若諸方便教明事理不融分別可鄣
無分別若圓教所明一切分別即是無分別無分
別即是分別分別即是空也所以此經言能善分
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雖復分別未甞異空
故知分別亦空也復次三土皆是分別妄想故有
若皆即是中道法性一如無二此之分別即空是
無分別之常寂光土也。】


「又問空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此是第五番問答文殊問空當於何求者明此無
分別空理微玅懸絕行人若欲求此空理當於何
求淨名即答當於六十二見中求譬如有人迷南
為北不可離計北迷處更覓南終須還就所迷計
北之南處而求南也比至悟時還是向者計北之
處而見南也今六十二見眾生未成道菩提為煩
惱故有六十二之煩惱眾生若成道煩惱為菩提
六十二見所計生煩惱之處即是菩提真空常寂
[020-0622b]
之淨土也今明六十二見雖復眾多原其根本不
出二見從二見出四見歷五陰三世即有六十二
見故法華經云依止此諸見若有若無等具足六
十二也今約凡夫合四教辨即有五種有無四見
也一凡夫四見出六十二見如向巳說二三藏教
四門若未悟取著即是四見如大智論明若入毗
曇墮有中空門昆勒門皆各墮見也三通教所明
四門若未得真執此四句即是四見也如智度論
云般若譬如大火炎四邊不可取也中論觀法品
亦有此說四別教明四門如涅槃經明乳譬佛性
四句若未見佛性執此四句即是四見也五圓教
明四門若未見佛性執此四句亦成四見故思益
經云實語是虗語生語見故涅槃經云自此以前
皆名邪見人也如此約四教歷三世五陰二無我
明義作亦皆得出六十二見有人言大集經有此
分別未得討文所以出五種六十二見為成淨名
答言當於六十二見中求若從凡夫六十二見三
藏教通教四見中求得但空真諦即見同居有餘
土若從別教圓教四見等諸見求得見果報土若
求圓教四見等諸見至離一切見清淨淨禪即見
常寂光土也如迷南為北還從迷處而求即得見
本今欲求理只約見中求即得無分別空入常寂
光土也故答言當於六十二見中求也。】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020-0622c]


【此是第六番問答文殊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者
此明諸見顛倒本來不實依何處起約何而求諸
見淨名即答當於諸佛解脫中求所以然者諸佛
解脫即是中道自性清淨心不為煩惱所染本來
非縛非解不染而染難可了知即是眾生迷真性
解脫故起六十二見有縛有脫此見非餘處而起
即是迷於諸佛解脫而起今欲求此迷情起界內
界外諸見者當於諸佛真性解脫中求則知六十
二見所起之源也如欲求水不得離氷也。】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
中求。」


【此是第七番問答文殊所以有此問者若求六十
二見從諸佛解脫中求諸佛果地三德解脫復從
何處求也淨名答從眾生心行中求果地解脫也
此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今觀眾生心行入本
性清淨智窮眾生心源者即顯諸佛解脫之果也
華嚴經明破一微塵出三千大千經卷也故般舟
三昧經云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五
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故淨名勸於眾
生心行中求諸佛解脫如勸求水不得離氷也問
此求得真性解脫亦得實慧解脫方便解脫不答
曰眾生心性即是真性解脫癡愛即是實慧解脫
行不善即是方便解脫此如前玄義中明十二因
緣三種非道通達三種不思議識三種解脫之佛
[020-0623a]
道也若見眾生心淨即佛土淨者即於眾生心行
見佛三種法身解脫不縱不橫如世伊字也所以
至極法身離身無土離土無身身土理同而義異
如天帝釋有多種名解脫亦爾或名毗盧遮那或
名常寂光土也故淨名室空表佛國土唯置一床
以疾而臥表三德解脫若見室空即見以疾臥床
即見室空若見眾生心空即佛國空即是心行中
求得三種解脫故淨名因答文殊佛國義即相仍
答諸佛解脫也是則還扶成佛說不思議解脫之
旨趣顯佛國品之宗致也助佛揚化正意在此下
室內五品經文雖多有所明結撮旨歸終從此出
也。】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此是第二答無侍者問即是表於性淨之土無愛
見二種故言無侍譬如世人之侍於兩邊駈馳使
役種種之侍者正表此也就此文即有二一正答
二釋出一正答云一切天魔外道皆吾侍也此之
答意大士本以天魔外道為侍所以空室無侍表
常寂土無有愛見眾生即是無天魔外道故無侍
也而得有侍義者淨名應三土有愛見眾生即是
天魔外道為淨名迴轉用為佛事利益眾生即是
有侍義也若三土愛見眾生即空畢竟無所有者
即是無侍義也而淨名為三土皆有愛見二種眾
生故現居諸土即有侍也若同居穢土即有波旬
[020-0623b]
眷屬及一切屬愛眾生是右面侍也六師九十六
種外道及一切屬見眾生此是左面侍也所以然
者淨名同居穢土現種種身於愛不捨或作魔王
同緣教化調其眷屬以為佛事於見不動或作外
道而能迴邪入正調其眷屬以為佛事此即用愛
見所成眾生以為侍也現同居淨土亦然但無惡
魔外道若有餘土見愛者二乘通教菩薩生彼土
有禪定智慧禪定是愛性智慧是見性此中猶有
愛見煩惱宿業罪垢故不見如來清淨之土淨名
應生同其愛見調伏教化使為佛事即是侍也若
別教圓教菩薩雖有福慧二種莊嚴未見佛性未
斷無明即是無為緣集愛見所成眾生猶是界外
天魔外道有餘變易土雖無佗化天子魔而有樂
生死魔以染於涅槃即是愛愛故有變易生死果
報即是魔也雖無真諦理外之外道而有中道理
外之外道也大士於愛不捨於見不動而化度之
即以此為侍也若果報土從初住雖見一實諦圓
斷法界見思但愛見未盡乃至法雲猶有微細愛
見故為無我輪惑之所縛餘一品死魔在淨名為
此現生其土調伏此愛見所成諸菩薩以為眷屬
即是皆吾侍也若究竟常寂光土諸業所感依報
永盡故言空無所有畢竟無愛見所感正報故言
無侍者空室無侍之相遠表此也。】


「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
[020-0623c]
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此是二釋也如同居土以愛見為天魔外道以此
為侍者諸土有愛見所成眾生皆是淨名之侍也
此明三土有愛見即是皆有侍義若愛見即空不
捨不動即是無侍義即空而有愛見眾生淨名不
滯此愛見不捨不動而調愛見眾生令具一切佛
法即有侍義常寂光土畢竟無愛見所成眾生即
無魔無外道故無侍。】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
形不可見。」


【此是第三文殊次問疾相也就此即有三番問答
一問疾體相二問疾用三問成疾之法初文殊問
言所疾為何等相即是問疾體相也所以問疾體
相者既言法身無疾眾患永斷因大悲而現斯疾
者大悲即是疾體大悲有何等相若有定相是則
可知能有利物之實益也若無定體相豈有利物
之用也淨名即答言我病無形不可見此明菩薩
法身本來無疾以大悲善根而現此疾無緣大悲
無有處所豈有形相若是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
有所依猗可辨其相無緣大悲無緣無念有何形
質豈是耳目之可見聞乎直是法身無緣大悲如
磁石吸鐵無有定相之可得也正如世間凡夫有
病患尚不見相貌不可得何況法身無緣大悲而
有定形相之可見也故答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即
[020-0624a]
是答疾體也。】


「又問此病為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
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此是二明問疾用所以文殊問疾用者應身權疾
即是疾用進退二種與何法合若是應身合者為
與金剛法身合為當與十力無畏智慧心合若與
金剛身合法身應有疾若與十力無畏等智慧心
合十力無畏等心應有苦此約進合義問也所以
約金剛為色十力等智慧為心者大涅槃經佛答
師子吼作此分別也若此疾與眾生身合眾生身
實有疾應身應實有疾若與眾生心合眾生心實
苦應心亦應有實苦此約退合義問也若不與金
剛身智慧心合云何名法身起應而言說大悲生
耶若不與眾生身心合云何言應同其疾也淨名
答言非身合身相離故直置世間凡夫身有病現
見不與身心合推尋假名身不見有實疾但有名
字名字不論合與不合身相離故求實不得故病
不與身合亦不與心合心如幻化念念不住豈況
應身權疾不與金剛身合金剛身相離故不與十
力等智慧心合智慧心如幻但有名字故亦不與
凡夫身合凡夫身相離故不與凡夫心合凡夫心
如幻故譬如明鏡一切色像現於鏡內此像不與
鏡合何以故鏡形圓滿像應隨圓滿若不圓滿當
知像不與鏡合此像亦不與外形合何以故外形
[020-0624b]
長短自是實形此像是不實形不實之形豈得與
實形合雖像不與鏡合而因鏡故有像現雖像不
與外形合形對則像生今合此譬者明此病不與
金剛身智慧心合何以故金剛身離智慧心如幻
皆無病患故此病亦不與凡夫身心合何以故凡
夫身離凡夫心如幻又凡夫是實病此病是權現
雖不與法身合而病因大悲起從無住本立一切
法故有三土疾雖不與凡夫合而能應同三土病
故以鏡為喻也。】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
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大火風大亦復如是而
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此是第三次問成病之法所以文殊作此問者夫
為病之體必約身論病身有四大如四毒蛇二上
二下更相殘害釋論明此身常自是疾何以故爾
四蛇相違恒相殘害或時一大不調百一病惱故
上文云菩薩為眾生受生死有生死則有病何以
故以其應受此毒蛇身毒蛇身即有四大今現身
有疾何大之病耶淨名即答言非地大若言地是
病者一切土石林木亦應是病若此等是地而非
病者何得言地大是病也風大火大水大亦如是
外四大既非病內四大亦非病復次若四大是病
者有此四大時應是病何得有時是病有時無病
無病時應無四大雖有四大亦無病時當知病非
[020-0624c]
四大亦不離四大者只約此四大身得論有病譬
如因的則有箭中豈得離四大而別論病故言不
離地大淨名亦如是本應同眾生是實病淨名是
應疾應疾何得同於實疾故言非地大不離者淨
名為眾生有此實疾是故應同其病眾生若無此
實疾淨名則無應疾應疾之由良為實疾故言不
離不即不離之中論淨名權病也又非地大者如
請觀音經言地大地無堅性水性不住火從緣生
風性無礙一一皆入如實之際四大實際即非病
也故言非四大不離者為眾生不了四大如實故
起諸病是以淨名應身約四大有病故說不離四
大也淨名云以眾生疾從四大起以其有疾則我
有病者即是眾生為四大所成淨名同眾生亦為
四大所成四大即是成疾之法今約此三種辨疾
相即遍約三土若是同居土分段眾生有疾淨名
則現身有疾此大悲疾體無形無相猶若虗空不
可得見此疾之應用不與身心合此成疾之法非
四大亦不離四大而能為分段眾生現此權疾也
若有餘土無為緣集眾生有疾淨名亦現身有疾
此大悲疾體亦無形不可見此疾應用亦不與法
身合不與變易生死眾生合此成疾法不即彼四
大不離彼四大而同有餘土之疾也若果報土現
權疾大悲疾體亦無相無形不可見此疾用亦不
與法身合不與諸菩薩自體不成實生死果報身
[020-0625a]
合此成疾法不即彼四大不離彼四大但以大悲
力現同有彼疾也乃至法雲金剛心亦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慰喻有疾菩
薩。」


【此是第二大段文殊問因中實病也所以次問實
病者上來權疾當何所因只為同於實病以眾生
有實疾故菩薩善權方便現疾同事為齊眾生實
疾也復次上所明權疾為化實疾眾生菩薩既現
權疾同事利物云何為實疾眾生說法若為慰喻
實疾菩薩也就此文即有二一此文正為信行人
問二從調伏其心為法行人問所以知然者初文
殊問慰喻淨名答三教明慰喻即是為信行人也
後文殊問調伏淨名答用三觀調伏即是為法行
人也若信行人必假藉外人恒為說法指示分明
方乃得悟此是鈍根若法行人不專藉外緣少有
所聞即能觀行入道即利根也雖然此亦未必定
爾也但眾生信法二行互有利鈍而有兩種根性
不同文殊為此興兩問也復次菩薩修道累劫有
時須聞法有時自進行此二問亦得為一人如為
一人眾多亦然也文殊問慰喻意在請出三教問
調伏意在請出三觀若將三教成上室外經文者
即用通教慰喻從假入空觀調伏即是成上為國
王長者說法彈呵有為緣集眾生若別教慰喻從
空入假觀調伏即是成上呵十弟子無為緣集也
[020-0625b]
若圓教慰喻空假一心三觀調伏即是成上彈呵
菩薩自體緣集也若將此成下文者上巳明問權
疾為不思議品作本今問實疾若通教慰喻從假
入空即為觀眾生品作本若別教慰喻從空入假
調伏為佛道品作本若圓教慰喻中道正觀調伏
為入不二法門香積二品作本而不取三藏教者
此摩訶衍義也未入室明四教者為折伏彈呵凡
夫著樂也今入室明三教三觀正為攝受是義巳
如前分別也故此經一部明四教三觀其文分明
望前望後文句相當與一家用四教三觀義孱同
故前於玄義具明四教三觀意在此也略判文殊
兩問意竟今文殊問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
薩者即是請出慰喻之教也。】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
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
畢竟寂滅。」


【此是二淨名答就文有四意一約通教明慰喻二
約別教明慰喻三約圓教明慰喻四結成今明三
教但慰喻菩薩不取二乘所以然者以二乘無慈
悲入涅槃也三藏通教共成一教慰喻者慰喻界
內有為緣集見思疾未斷菩薩是菩薩有界內分
段因果實疾故須用三藏教助通教大乘而慰喻
也亦得兼用別教圓教慰喻也若說別教慰喻者
正為慰喻有無為緣集菩薩是菩薩有塵沙無知
[020-0625c]
變易因果實疾故須用別教大乘而慰喻也若說
圓教慰喻者正為慰喻有自體緣集菩薩是菩薩
有法界無明自體不成實因果疾故須用圓教而
慰喻也今先明用三藏教助通教慰喻界內有見
思因果實疾菩薩者正觀令從假入空觀修一切
智慧眼也文即有二一從果假入空二從因假入
空所言從果假入空者果是眾生五陰之身即是
妄惑之果此果猶三假而有故名果假也此果即
是苦諦苦諦下有四行四行中無常為初也經言
說身是無常不說厭離者若聲聞觀身是無常起
於厭離即欲捨遠世間生死菩薩不爾觀身無常
若析若體為破計常顛倒不說厭離破二乘心雖
知無常不住念念磨滅未度眾生未具佛法終不
捨離生死也經言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者若
聲聞觀苦即怖畏苦求涅槃菩薩不爾若析若體
解苦是苦為破計樂顛倒眾生未度未具足佛法
終不入無餘涅槃也經言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
生者若聲聞觀無我即不見有眾生可度菩薩不
爾若析若體觀我假入無我為破計我十六知見
顛倒不取眾生畢竟空相故能為眾生說如是無
我法利益教導之也經言說身空寂而不說畢竟
寂滅若聲聞析法入偏真永寂菩薩不爾若析若
體入假實二空而知有中道之理不以偏真為究
竟也是則雖復從假入空若析若體俱為欲入中
[020-0626a]
道哢胤大悲不捨群品與聲聞觀苦四行獨善有
異意在此也。】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


【此是二明慰喻令觀因假入空所言因假者因即
是集諦集諦即是結業竝是苦因此因為三假所
成故言因假也二乘為涅槃但急斷結不懺宿罪
身子罪故不見淨土意在此也菩薩達煩惱性不
怱怱斷結急取涅槃但以懺悔為先淨諸功德故
螺髻得見淨土意在此也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
過去者此正明觀因假入空若但觀果假入空非
不離四住之惑若過去罪業不除則鄣種種法門
化佗功德菩薩而度眾生必須除罪業若無怨對
即受化也故菩薩戒以殺為初聲聞戒以梵行為
初意在此也今明菩薩修從假入空懺過去罪故
說悔先罪也若是毗曇明三世有義罪從未來至
現在入過去得繩繫屬行人若成論明二世無義
罪隨心在現在也今菩薩觀無生懺則不如是尚
無三世何況罪入過去尚不見現在何況罪在現
在但過去顛倒妄造諸罪若知我心自空罪福無
主如此悔時眾罪如霜露慧日能銷除體假入空
破昔妄造故名說悔先罪三世空故而不入於過
去也。】


「以巳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
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
[020-0626b]


【此是二明用別教慰喻無為緣集菩薩有恒沙別
惑因果實疾令從空入假觀破恒沙無知得道種
智法眼見機利物也別教慰喻辨令修從空入假
化物文即有五一慰喻勸起悲心二慰喻勸發願
饒益三慰喻勸修福慧四慰喻勸生勇健心五慰
喻勸精進不退若具此五法即從空入假觀成能
利益一切也經言以巳之疾愍於彼疾者即是別
教慰喻一明勸起悲心也所以然者二乘為無大
悲心沈空受樂菩薩出假須起大悲心也問曰菩
薩未斷見思疾巳有疾可得愍彼若巳斷巳既無
疾何得以巳愍彼又別教雖有無明塵沙之病與
分段不同云何得以巳疾愍彼答曰此有二解一
者言菩薩斷四住時但餘無明及習在即生是念
我今無明之疾尚爾眾生見思具縛何能受界內
重苦是則以巳之輕疾當愍於重者故須出假行
化也又解無明疾輕四住疾重得以輕苦愍於重
苦經言當識宿世無數劫苦往昔之苦愍一切也
如布衣登極知人苦樂令經言當念饒益一切眾
生此是二明慰喻勸發弘誓也當念即是從悲心
起四弘誓願之念欲饒益一切此中即是入假勝
也經言憶所修福念於淨命此是三明慰喻令修
福德智慧也若入空則無福無命今言所修福者
此是入假修萬行如空中種樹憶所修福即是福
德莊嚴念於淨命者即是智慧莊嚴如大智度論
[020-0626c]
明四種正命五種正命皆是其事若不得正見慧
命皆是邪命也勿生憂惱此是四慰喻勸生勇健
心聞生死無量劫意而有勇也即是首楞嚴心乃
能入假化眾生也若有怖畏憂惱或退墮二地故
言勿生憂惱也常起精進此是五明慰喻勸修精
進有疾菩薩若欲入假化眾生必須精進不得休
息未具佛法不應滅受取證又方欲荷負眾生不
應疲怠此即能從空入假利益一切眾生若言空
無所有不修精進即退墮二地豈能從空入假化
一切眾生也。】


「當作醫王療治眾病。」


【此是三明用圓教慰喻有自體法界實疾菩薩勸
令修空假一心三觀得一切種智佛眼也若諸方
便教明菩薩是醫此非大醫不名為王圓教發心
作佛三諦圓觀若得開佛知見即是大醫王義能
圓集一切法藥能遍治一切法界煩惱病也故言
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自行治一切眾生之疾得究
竟也此慰喻文具明四教三觀意略而文未甚顯
若至下三觀釋文此意方乃具足顯了。】


「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此是四結成即是勸三教慰喻三種實疾菩薩若
依教斷三種緣縛免三土因果患累者即各歡喜
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十
[020-062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