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七菩薩品之二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


【此是二約無生行破一生受記義所以約行破者
當是彌勒心有伏難未受約無生正位以破也伏
難者破無生理不得受記可然何妨緣無生行成
智斷得受一生菩提記也就此文即有四雙定二
雙破三雙竝四雙結一雙定者經言為從如生得
[017-0590a]
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此雙定也所以然者
彌勒情猶未愜若無生理理即是如故自不可論
記與不記但眾生無始巳來未有智慧迷無生如
理即有生死諸佛菩薩觀諸法無生即順真如真
智生如明時無闇解生則惑滅若智生極則妄惑
斯盡智斷滿足名菩提果約此受一生菩提記豈
約如理呵有受記義也故淨名雙定定以如生滅
智斷滿得受記也就此雙定即玄作三意即是雙
定三教菩薩約如生如滅智斷得受一生記也彌
勒嘿然即是受此雙定就受雙定亦玄作三意一
為通教菩薩約偏真無生真如生智斷受雙定二
為別教菩薩約中道無生真如緣修生智斷受定
三為圓教菩薩約無生真如真修生智斷受雙定
也若通教別教緣如生智斷一往事同而理異圓
教真修與通教事理俱異與別教理同而事異也
問曰別教與圓教何得理同而事異也答曰同是
一中道真如之理故言理同有兩修之別故說事
異也。】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
如無有滅。」


【此是二淨名雙難也彌勒既嘿然受定淨名即約
無生行雙難智斷就此亦玄作三意一雙難通教
智斷一生受菩提記義二雙難別教智斷一生受
菩提記義三雙難圓教智斷一生受菩提記義一
[017-0590b]
雙難通教智斷一生受菩提記義者通教偏真即
是真如此真如理非智非斷若觀真如即智生惑
滅如雖無生而能發智智從如生生不離如即是
如生之智德也如雖非滅見如惑滅滅不離如即
是如滅之斷德也今淨名難言若以如生如滅得
受記者從如有生如無有生從如有滅如無有滅
此難意正言如體非生那得約如說生有智德也
如體非滅何得約如說滅有斷德也如若是生是
滅則不名如即是世諦非真諦也如若非生非滅
非世諦者即是真諦豈得說真諦是生滅也是則
如非生不得說從如有生之智德故淨名言從如
有生如無有生也如非滅不可說從如有滅之斷
德故淨名言從如有滅如無滅也若如無有生滅
不成智斷兩德者豈得離如別有生滅有生滅智
斷兩德也是則無有約無生行可以受一生智斷
之菩提之記也復次若由能緣無生之心成智斷
者即是自生之智斷也若由所緣無生之理成智
斷者即是從佗生智斷也若能緣所緣合故生智
斷者即是共生之智斷也若離能緣所緣而有智
斷者即是無因生之智斷也龍樹偈言諸法不自
生豈得能緣真如之心生智斷而得受記也偈言
亦不從佗生豈有所緣真如之理生智斷而得受
記也偈云不共生豈得能緣所緣合生智斷而得
受記也偈云亦不無因生豈有離能緣之智所緣
[017-0590c]
之如而有智斷受一生菩提記也四句之淨名正
破佗生智斷受一生菩提記也所以然者彌勒謂
因如發智成智斷之行受記也二雙難別教智斷
一生受菩提記義者別教明中道即真如此真如
之理非智非斷若觀真如即智生惑滅如雖無生
而能發智智從如生生不離如即是如生之智德
也如雖無滅見如惑滅滅不離如即是如滅之斷
德也此是彌勒示同別教菩薩所執今淨名難言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從如有生如無有生此難意
如理非生那得約如說生有智德也餘一一類難
通教可知好細討前難語勿失一句也語一一是
同但如有偏中異耳三雙難圓教智斷一生受菩
提記義者圓教中道即是真如理也此真如之理
非智非斷若真如理顯即是真修智生明生惑滅
也如體非約用說生用不離體即是如生說為智
德如雖非滅用顯惑滅如不離體即是如滅說為
斷德此是彌勒示同圓教菩薩所執也今淨名難
言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從如有生如無有生從如
有滅如無滅此難意正言如體非生何得約真修
體顯說用生成智德也餘一一類通教難覈可知
細尋前難一一勿失一句也但通教別教以緣修
為自圓教以真修為自其捉義之者慎勿濫也問
曰何意通教別教以緣修為自圓教以真修為自
也答曰通教別教用智成佛如但是境教約修以
[017-0591a]
明自也圓教正用真如為佛緣修但是福慧莊嚴
故用真為自緣修為佗問曰通別教既是斷無之
真如發智而巳智是行人說之為自理但是境可
得是佗別教既明中道真如不空之理何得不同
圓教而同通教也答曰別教明中道真如之理雖
即是圓教中道之理但為赴利鈍兩根菩薩用教
不同別教但明緣真發智真雖是常而理非智用
智觀理若發真智緣修之智亦是常也故大涅槃
經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問
曰別教事同通教竝以緣修為自一往類通教作
四句可知圓教以真修為自四句云何答曰智斷
非自生非是真修成亦不從佗生不因緣修成亦
非是共生非真緣合故成亦非無因生非離緣無
因緣而有圓教之智斷也若四句撿智斷畢竟不
可得則無受圓教一生菩提之記也但淨名難意
正難圓教自生真修之智斷是中問難窮覆非一
兩十翻所得決若不深見此意圓教真修義則難
存真修尚爾通教別教用緣修義亦豈易可存也
以是因緣淨名一翻用如無生滅難彌勒即成三
飜之難其意宛然不濫也問曰淨名但一飜如無
生滅難彌勒何得一難成三難令諸封三教菩薩
各異聞而各捨所執也答曰昔年還陜鄉忽見導
因寺張僧繇為梁宣帝畫大佛殿北壁作一盧舍
那像兩眼又畫一烏龜兩眼眾人對前即見正視
[017-0591b]
人在西邊像兩眼即西視眾人在東邊像眼即東
視亦向西像眼亦逐人從東至西眾人從西至東
像眼亦隨人從西至東龜眼亦爾世間色法無知
張公點精之妙尚得如此豈況淨名菩薩住不思
議之妙智只一飜難彌勒諸有執三教菩薩各聞
破其執心所祈智受記之患皆放捨也。】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
於彌勒亦如也。」


【此是第三雙竝文即有二以四為竝端二正結竝
初約四如為竝端者第一約一切眾生皆如為竝
端二約一切法如為竝端三約眾賢如為竝端四
約彌勒如為竝端今就此四竝深求其意亦玄約
三教一教皆作四竝也初約通作四三是順竝從
初至後一是逆竝從後至初也一約眾生如為端
順竝者眾生即是假人假人如與彌勒如無二如
若眾生如不生不滅不得受記彌勒如不生不滅
何得獨受記彌勒如不生不滅得受記者此則彌
勒如異一切眾生如也若如有異是則非如若如
無異那得一受記一不得受記若一切眾生如不
得受記彌勒如亦不得記若通若竝非三教翻也
二約一切法如順竝一切法如通有情無情有情
者內五陰實法無情者即是外國土地水火風草
木瓦石等一切無情之物悉皆是如與彌勒如一
如無二如若國土草木等一切法如不生不滅不
[017-0591c]
得受記彌勒如不生不滅那獨受記若彌勒如不
生不滅得受記者是則彌勒如異國土草木等一
切法如也若如有異是則非如若如無異那得一
得受記一不得受記若一切法如不得受記彌勒
如亦不得受記也所以者何無情之法佛不授記
故大涅槃經云若尼拘陀樹能修戒定智慧我亦
授三菩提記以其無心修道不與受記故淨名以
此為竝異有情眾生也三約賢聖如順竝即是三
藏教通教明三乘賢聖也此諸賢聖皆悉是如與
彌勒如一如無二如若諸賢聖如不生不滅不得
受記者彌勒如不生不滅何得獨受記也若彌勒
如不生不滅得受記者此則彌勒如異諸賢聖如
若如有異是則非如若如無異那一得受記一不
得受記若賢聖如不得受記彌勒如亦不受記也
所以然者自法華經巳前一切二乘賢聖皆不得
受記故淨名以此為竝也四還約彌勒如竝此是
反竝彌勒如無生滅得受記賢聖如不生不滅不
得受記賢聖如不得受記者彌勒如那得獨受記
也若不得受記即如有異也如若有異是非如若
無異那得一得受記一不得受記也諸賢聖不得
受記者即彌勒亦不得受記也次約彌勒如反竝
一切法如亦如是次約彌勒反竝一切眾生如亦
如是類前作竝其意宛然二約別教作四竝一往
類通教可知三約圓教作四竝亦一往類通教可
[017-0592a]
知但別圓兩教皆約中道真如作竝為異也。】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
如者不二不異。」


【此是二結竝就此即有四意一約眾生結竝二約
一切法結竝三約諸賢聖結竝四約彌勒結竝就
此四翻結竝即玄作三意一約通教結四竝二約
別教結四竝三約圓教結四竝一約通教結四竝
順結後一竝逆結初一約眾生順結竝者經云若
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當受記也所以作此
結竝者眾生彌勒如雖是一彌勒如既得受記眾
生如豈不得受記也是中淨名自釋夫如者不二
不異若如有二有異可許彌勒如得受記眾生如
不得受記如既無二無異彌勒如得受記眾生如
何意不得受記也問曰二無異何別答曰二但論
體別異辨相不同也二約一切法結竝諸賢聖結
竝文略無此語玄作類約眾生結竝可知不繁重
出也四約彌勒竝者此反結竝也經文不出此須
義作諸賢聖不得受記者彌勒亦不得受記所以
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也一切法不得受記彌勒
亦不得受記一切眾生不得受記彌勒亦不得受
記亦如是類作結竝二次約別教玄作四翻結竝
類通教可知三次約圓教玄作四翻結竝亦類可
知也彌勒不能通此者則三教明一生受菩提記
義示受折也。】
[017-0592b]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
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此是第四雙結釋也文即有二一約破智德釋二
約破斷德釋就約破智德釋玄作三意一約通教
釋二約別教釋三約圓教釋一約通教釋者菩提
對眾生煩惱眾生煩惱如菩提如實相不二不異
經言若彌勒得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得是中
淨自釋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如既是菩提相如無
自生不得更有果上智滿菩提之可記也二約別
教釋菩提相一往亦同通教但約中道真如有異
也約圓教釋菩提相者眾生煩惱有智慧相如人
面有福德之相也此菩提相即如如即智慧相眾
生彌勒皆有此相佛觀彌勒此相得受記者觀一
切眾生有此相亦應為受記也雖約前兩教釋尋
經文正用圓教義釋也問曰何意破約三教俱破
釋但用圓教釋也答曰破為破執釋為結成實義
方便教但有教無人無行教破即皆無也圓教有
教有人有行執破即教人行宛然不失故故正約
圓教為釋也此結釋真修如不生即無智慧故不
得受菩提記也。】


「若彌勒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
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此是二約破斷德結釋就此文玄作三意一約破
通教斷德結釋二約破別教斷德結釋圓教斷德
[017-0592c]
結釋一破通教斷德結釋者涅槃對眾生生死如
既不異經言若彌勒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
也是中淨名自釋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
大涅槃不可復滅也眾生如本來常寂即是本有
涅槃相如無有滅不得更有果頭斷德滅之記也
二約破別教斷德結釋者若眾生中道真如即涅
槃相不可復滅者無十地後心無明究竟斷大涅
槃之滅也餘類通教可知三約破執圓教斷德結
釋者一切眾生即大涅槃不可復滅何得更有大
涅槃斷德之滅若希望心息即是寂滅也餘類通
教可知前破方便教人行俱廢後破圓教但除其
病教宛然不失水既澄清珠相即現此釋真修如
不滅即無斷德故不得受大涅槃記也。】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此是三正結過呵彈就此文即有三一結過二勸
捨菩提見三解釋一結過者若無方便教所明菩
提智德之果說此菩提果誘佗心起鄣入圓道即
有誑佗之過也是中淨名自云實無發三菩提心
亦無不退之位若圓教發菩提心尚不可即無入
不退位者豈有方便教明發菩提心及得不退位
也既不得菩提因即無菩提果之可求無果而令
求果記者即誘其心也問曰菩提果是佛所說為
彌勒受記此是佛誘誑何關彌勒也答曰大智度
[017-0593a]
論云佛坐道場時不得一法實空權誑小兒以度
於一切初雖用此誘進欲入正無生即須廢此方
便故結過呵彌勒也。】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


【此是二勸捨菩提見也方便教明菩提既皆是權
無人行但有教若各分別執見不捨鄣入一實之
理故大經云自此以前皆名邪見也邪見即須捨
也問曰何意令彌勒勸諸天子捨見答曰彌勒教
其發菩提心修不退位望果行因其不信餘人之
言還信其師故令彌勒勸捨。】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此是三明釋勸捨意身得心得者此應四教明身
心得菩提義一破三藏教明身心不得義聲聞經
明譬如貧人欲求富人女女家云欲得我女者當
淨舍宅三菩提語後心菩薩欲得菩提者當修相
好若種相成滿方得菩提此即以身得義心得者
伏結純熟坐道場降魔後於菩提樹下三十四心
得甘露滅覺道成即是以心得義也此義具為大
智論破即是不可以身心得義二破通教不可以
身心得義通教明若以無生空心修諸相好淨國
土莊嚴依正兩報是名身得坐道場時一念相應
慧斷一切煩惱習盡名得佛者即是以心得義也
破如金剛般若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
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即不可身心得義也三破
[017-0593b]
別教不可以身得義者若言因滅是色獲得常色
即是以身得義受想行識亦如是以心得義今撿
此語為是無常色滅獲得常色無常色不滅獲得
常色如是四句撿不可得即是不可以身心得義
也三約圓教明不可以身心得義真修妙色心顯
不須緣修功德智慧顯得即是不可以身心得也
復次若真修色心體顯滿足得菩提者亦是身心
得義故前破如生即是法性受想行識不生不生
即無滿足故不可以身心得也。】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此是第四廣說真菩提也所以廣說真菩提者上
既難彌勒一生受記又勸令捨菩提見是則諸樂
偏教菩薩歸心莫趣其稟圓教未悟入者亦莫知
菩提正義故淨名廣為彌勒二十五翻說菩提正
義也就此文為三意初一翻略說實相菩提標章
二有二十二翻廣說真智斷菩提三有二翻還約
實相妙理結成真智斷菩提也所以作此說者上
約真如破無智斷不得受記稟四教者執智斷病
既去今還說真智斷是菩提也是則三德菩提如
世伊字不縱不橫即是圓教菩提也釋此二十五
句一向用圓教義解經言寂滅是菩提者一切法
趣心心即是中道真如之理也此真如本自不生
今則無滅不生則非智不滅則非斷即是真寂義
也亦是大涅槃不生不可說也而言是菩提者即
[017-0593c]
是圓教所明實相菩提也所言滅諸相者若不知
實相菩提不可說即執四教有四種相起一切煩
惱生死四種相有十六種相開出一切相故有一
切煩惱生死紛動也若實相菩提即是不生不生
不可說者則四門四種相皆即滅何況生不生四
門相不生生四門相生生四門相及一切相惑皆
滅也淨名意實相本目無相故能滅一切相也。】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此是二正明真智斷即是菩提也文即有二初略
明真智斷即是菩提二廣明真智斷即是菩提就
初明真智斷文即有二初兩番正明真智即菩提
即是摩訶般若經言不觀是菩提者息諸方便所
明觀即是不觀是菩提也離諸方便緣也經言不
行是菩提若知真空則無所行而一心具萬行即
是菩提也故大品經云若心心數不行為行般若
也無憶念者不念四教所明受菩提記及一切法
也此真觀行即是真智德之菩提也。】


「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鄣是菩
提鄣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此是二有四番明真斷德即菩提即是解脫德也
經云斷是菩提者若真如顯現見思惑斷即是斷
德菩提也捨諸見執四教所明起菩提見斷及一
切見即是捨諸見也經云離是菩提者離四教所
明觀行及一切法即是真斷德之菩提也離諸妄
[017-0594a]
想者離四門緣修及一切妄想也經云鄣是菩提
者若知平等真法界諸佛所不能行佛不化眾生
即鄣諸方便教門明上求佛果下度眾生之誓願
此誓願是真斷德之菩提也經言不入是菩提者
若知真如畢竟無所有即不入諸方便教所明涅
槃及一切法以不入故則無貪著即真斷德之菩
提也。】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
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虗空
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
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
故。」


【此是二廣明說真智斷即是菩提此中多廣說智
德少說斷德所以然者菩提正是智德斷德屬涅
槃故是傍也就此即為二意初九番正約智德明
菩提次七番明菩提不可身心得也經云順是菩
提若觀一切不可得不見四教菩提即於圓教中
道之真如也經言住是菩提若智慧不住四教菩
提及一切法即是以不住法住於圓教中道法性
也經言至是菩提若觀一切諸法及四教所明菩
提畢竟不可得即能至真如實際也經言不二是
菩提者若有方便偏教所明菩提及一切法即是
法塵對內意根即是二也觀此二法畢竟不可得
即入不二法門見中道真如即離二邊生死也此
[017-0594b]
一翻屬斷德經言等是菩提者若觀涅槃與生死
一切法等即是等虗空佛性是真智德之菩提也
經言無為是菩提者若法性真智湛然常寂即真
無為不為生老病死之所遷經言智是菩提者若
諸方便教明緣修見真之智入真即不見眾生心
行圓教明真智寂而常照眾生心行自現智中了
了分明也經言不會是菩提者若諸方便教明緣
修智會理方名真智圓教明真修之智體顯寂照
不須智來會理也經言不合是菩提者方便雖明
真智理而言之猶與無明合故未能離習圓教明
真修智體不與無明合即能離習也此一翻屬斷
德菩提也分別去取甚難須熟尋思也。】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此下七番即是不可身心得義今此即是不可以
身得義也若諸偏教明菩提智依色身色身為處
此是可以身得義今圓教明菩提色身不二即無
能無所即是無處此即不可以身得義也。】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
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
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此六翻文明真智菩提即是不可以心得義也經
言假名是菩提者心正是假名四教明菩提亦但
有字若觀名字即空見虗空佛性者即真智菩提
不可以心得也經言如化是菩提者一切法如化
[017-0594c]
四教所明菩提皆如化也若知知化皆不可得即
不取菩提不捨煩惱生死即是真智之菩提也經
言無亂是菩提一切煩惱亂想及緣修動念皆是
亂想若如此諸亂想皆不可得則息心達本原內
心常寂靜也經言善寂是菩提若諸方便行菩薩
緣修未能順理不名真善有緣有念即是亂想不
名為寂今圓教初心菩薩智即真如名之為善照
無動念名之為寂智即法性法本來無染即是性
淨經言無取是菩提者若知四教所明菩提及一
切法畢竟無所有心不取著者即得圓教菩提離
攀緣菩提及攀緣一法也經言無異是菩提者若
諸方便教所明菩提異煩惱若知菩提不異煩惱
即是圓教平等智德之菩提也。】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此是三明不思議三德菩提結成也無比是菩提
者不思議真如智斷即一法不可以法復比法故
不可喻也經言微妙是菩提者是諸方便教所明
之理未是微妙圓教所明一切法即真如真如即
智斷一切法不可思議三德菩提始是極妙非凡
夫二乘諸方便教菩薩之所能知也。】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


【此是第五諸天蒙益希望既息水清珠現即得圓
教初發心住無生法忍或一音異解得通教無生
法忍此經既未齊法華豈可定判也。】
[017-0595a]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四結辭不堪也彌勒自惟往昔為兜率天
子說不退地之行不能利益諸天為淨名所彈莫
知酬答豈堪傳如來旨往問疾故奉辭不堪也。】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是第二次命光嚴童子問疾文即有二一佛命
問疾二光嚴童子奉辭不堪所以次命問疾者光
嚴童子是在家菩薩淨名寶積之法友亦是法身
大士位居補處也所以名光嚴童子者光有三種
一者色光二者心光三者非色非心光也一色光
如背捨觀骨發八種光明轉為勝處一切處因此
能放種種光明即是色光二心光者即是智慧光
明能照闇惑也三非色非心光者即第一義光如
梵網經明即放第一義光也大涅槃經明瑠璃光
菩薩放光即其事也彼經云光明即是第一義諦
非色非心而現色心所以然者經云非青見青等
光即是非色之色也經云光明即是智慧即非心
說心也若三藏教通教但有色心二光別教亦爾
唯有圓教明第一義光是為不思議之光也嚴者
即是福德智慧二種莊嚴如大涅槃經明也亦是
定慧力莊嚴如法華經明色光即是福德莊嚴心
光即智慧莊嚴第一義光即是法身色心二種光
嚴顯發法身故名光嚴問曰若第一義是光者何
須色心光也答曰如日鏡顯眼眼得自見智慧日
[017-0595b]
福德鏡顯第一義眼即得開佛知見見自見佗也
童子者菩薩住鳩摩羅伽地名為童子如世之童
子心無染愛謂不愛自妻也不愛自妻者如迦葉
不愛金色婦也不愛佗妻者不愛一切女人及佗
婦也菩薩亦爾雖觀三諦證諸法喜若於二諦法
喜不愛即是不愛一切女人及佗妻不愛中道法
喜即是不愛自妻也具此二義如世童子故名光
嚴童子也前命彌勒正顯圓教菩提開佛知見不
的在後身命光嚴欲明圓教道場示佛知見亦不
在未來菩提樹下也開是總相如一往見如意珠
只一圓相耳示是別相如見如意珠雨出眾寶也
此還約初心勿遠求也故大品經明一一法門皆
是摩訶衍此經明是道場也淨名往昔破光嚴者
正是寄意破諸菩薩求三教所明道場也光嚴示
折者正為顯圓教真實道場也今佛次命問疾者
光嚴若述往昔被彈之事即大眾同聲真道場義
成前五種利益也。】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光嚴奉辭不堪文即有四一奉辭不堪
二述不堪之由三正明被呵之事四結成不堪第
一奉辭不堪者良以往昔淨名問道場義莫知所
答故不堪傳如來旨往問疾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
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
[017-0595c]
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此是二述不堪之由由不識真道場義也文即有
五一出入相逢二光嚴致敬三問所從來四淨名
答道場來五光嚴不解重問一明出入相逢者光
嚴出城淨名方入城因此相逢致有呵問即是不
堪之由若約內行解此或有所表言出入者城是
本寂之真城出名背理入名順真光嚴示稟方便
教門於圓寂未明迷心遠理故名為出淨名圓教
入道久悟一實入法流水名之為入由光嚴背理
故迷道場以此致呵因入出相逢致被呵問也問
曰上來弟子菩薩皆被呵斥今光嚴但為說道場
而巳未見折屈何辭不堪問疾也答曰淨名為說
圓教道場冥然不解即是屈義既心巳伏請覓道
場即須為說不俟更呵故不堪問疾也經言我即
為作禮者此是二明光嚴致敬也所以為作禮者
明光嚴示居迹下深識大士高德即為致敬也經
云問言居士從何所來此是三明光嚴問何來也
光嚴未測大士之所來處故致問也經言答我言
吾從道場來此是四明淨名答從道場來也大士
實不從如來成道處來為欲說圓教初心道場破
諸方便偏教及圓教事迹所明道場義故答言從
道場中來也經云我問道場者何所是此是五明
光嚴重請問也光嚴心迷未解此答所以光嚴迷
此語者道場本是佛成道處如世間稻穀之場為
[017-0596a]
治穬却糠顯新米也菩薩坐道場亦爾修治其心
除諸惡業煩惱顯出實相佛性之理得成正覺之
處故名道場大士不從道場來那得答從道場來
也但四教明文三種道場不同一三藏明道場者
菩提樹下跏趺坐草三十四心斷正習盡成佛之
處名為道場也通教明道場者菩提樹下天衣為
座一念相應慧斷一切煩惱習盡成佛之處名為
道場也三別教明道場者菩提樹下七寶為座盧
舍那界外無明盡初成正覺處即是寂滅道場也
圓教明虗空坐寶蓮華法界無明盡初成佛處猶
是寂滅道場也坐草成佛出聲聞經天衣為座七
寶座虗空蓮華座出勝天王般若隨物感見不同
必是摩訶衍三教菩薩根緣不同故見後心成佛
坐道場之相異也光嚴不見大士從此等處來那
忽答言從道場來不解此語故重問曰道場何所
是也。】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虗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此道第三正述被彈之事光嚴但依方便教知果
頭道場義未知有圓教初發心即是道場類如彌
勒為諸天說法皆望果引成不退行也今淨名說
圓教光嚴執法方便果上道場之妄計也類如大
品經明非初炎燋炷亦不離初炎非後炎燋炷不
離後炎若不離後炎以後炎為道場者不離初炎
[017-0596b]
何不以初炎為道場也若初心不能治偽顯真後
心亦不能除偽顯真初心亦能治偽顯真即是道
場也是以淨名約圓教初心廣說真道場義也問
曰三教既有方便後心道場亦得方便有初心初
心即是道場答曰諸方便教一往約觀行作何為
不得覈其義理則不成也所以然者方便教明後
心具一切佛法八相成道初心即不能具一切佛
法八相成道豈得為例也但淨名直總答光嚴從
道來未為說道場之相是以光嚴重請令執方便
教者知不思議一中有無量如囊中有寶不探示
人人無見者所以淨名遍歷諸行明道場義即是
示佛知見意在此也但示有二種一豎明二橫辨
橫豎二義即其車高廣則徹至後際廣則法界無
善不具若論高必須橫廣若論橫廣必須豎深類
如前明淨土義也此中雖復豎橫明道場義而散
在諸行若一往逐文歷別明道場即成通教別道
場義此失淨名正意非圓教初心即是道場義也
今皆就初心為釋乃是圓教初心即道場義耳故
下文云菩薩若能與諸波羅蜜相應舉足下足無
非道場具足佛法矣就此文即有四初四翻一往
略豎明道場二次二十八番一往廣約諸行橫明
道場三一翻結釋明道場四明時眾得益一約四
心明道場者若作別解四心即對三十地直心即
十住入理般若名為住發行即十行深心即是十
[017-0596c]
迴向菩提心即對十地今亦不全用所以然者淨
名說圓教初心即道場豈豎對三十心十地也今
明圓教初心即道場從初住心即有四心乃至佛
果直心即是正入一實諦發行是入一實諦一心
發萬行深心即是深進念念流入菩提心即是具
此三心如慈石吸鐵也從此巳下諸句若明初修
皆約五品弟子入十信相似行至十住初發心住
皆具一切行即是真道場義也經言直心是道場
無虗假者華嚴經明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
法真實性又云究竟離虗妄無染如虗空清淨妙
法身湛然應一切此即道場義得無作八直無界
內界外苦集之虗假也若為化物亦具四種方便
直心如釋淨土義具明也故法華經嘆五品弟子
示當知是人巳趣道場近三菩提坐道樹下華嚴
經明初發心住能坐道場成正覺也亦如大品經
明有菩薩從初心即坐道場轉法輪也經云發行
是道場者若約別教大乘解正是十行能得十波
羅蜜也今約圓教明初發心住見一實諦即能具
發萬行破眾惡業顯諸法門即是道場義也行萬
行自利利陀能辦事也經言深心是道場者約別
教大乘即是十迴向解行令進深入也今約圓教
明初心見第一義能見於空及與不空見不空故
即深入非二乘通教菩薩別教三十心復次初發
心得入中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
[017-0597a]
若海其疾如風即是漸深之義以深故無明糠脫
深法得顯即是道場義豎進深入橫諸功德亦隨
增長即益功德也經言菩提心是道場者若約別
教大乘解即是初地真明名真發菩提心今約圓
教初心解若初心見真名直心發行即是廣流入
即是深廣而且深即深心廣心菩薩得此心故無
緣慈悲無作四弘誓願如慈石吸鐵即是真菩提
心能自除法界煩惱顯出法身即是道場義見一
實諦非因非果分別法界無作四諦因果不亂即
是無錯謬也復次總前三心即是三德菩提故名
菩提心是道場也。】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
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閡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此下二十八番二明橫約諸行明道場義也若約
別教大乘解六度豎對六地下諸法門從七地乃
至十地今約圓教初心即是橫明道場義以橫望
豎即是其車高也就此文為五一約六度自行二
約四等化佗三約多聞進觀諦四約降摩說法五
約力無畏果德一約六度者此是菩薩本行也經
云布施是道場不望報者布施有五種四權一實
具如前釋淨土分別初發心住檀波羅蜜捨一切
慳心顯布施法身即是道場義言不望報者住真
修檀不望世間報及緣修之報也經言持戒是道
[017-0597b]
場者持戒有五種四權一實以具如前初發心住
此尸波羅蜜能破一切惡業顯真戒法身即是場
義尸中具一切佛法即是得願具足也經言忍辱
是道場忍有五種四權一實具如前明菩薩初心
住此羼提波羅蜜能除法界瞋恚顯真忍辱法身
即是道場義既具權實慈忍之力則於法界諸眾
生心無罣礙也經言精進是道場精進有五種四
權一實具如前說初心菩薩住此毗梨耶波羅蜜
即能離法界事理懈怠得真精進法身即是場義
自然流入即無懈退也經言禪定是道場禪定有
五種四權一實以具如前說初心菩薩住此禪波
羅蜜能除一切法界散亂顯真禪定法身即是道
場義於事理諸禪出入自在即是心調柔也經言
智慧有四種即是見四種四諦三權一實也如前
說初心菩薩住此般若波羅蜜能斷界內外一切
見思無明煩惱顯真智慧法身即是道場義見四
不可說理念念現前即是現見諸法也。】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
悅樂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
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
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此是二約四等化佗之行明道場義也四等即是
利物心經言慈是道場等眾生故即是初心菩薩
得真無緣慈離法界瞋惱顯真慈法身即是道場
[017-0597c]
義此慈普覆法界即是等眾生也經言悲是道場
即是初心菩薩住無緣大悲內破疲苦大悲法身
顯即是道場義雖處三界拔濟一切眾生心無疲
苦也喜是道場者初心菩薩得真無緣喜無量心
破法界疾患不悅樂心顯真喜法身即是道場義
也慶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即是悅樂也經言捨是
道場初心菩薩住空平等地即破愛憎顯真虗空
法身是道場義雖利一切眾生心無取捨即是愛
憎斷也經言神通是道場者此正是能化法也初
發心得六根清淨如意通破諸根罪鄣通無知垢
顯法性真淨六根即是道場義此即成就六通化
物也經言解脫是道場者猶解脫成六通故次明
也地持論云菩薩得一切禪及能出二乘解脫除
入也若初心入三諦三昧即是二十五三昧除二
十五有罪苦煩惱顯出二十五有我即是道場義
以其因中能背捨三界故得成八解脫二十五三
昧也經言方便是道場即是化佗之善巧也以初
心見中道即有雙照二諦之方便破恒沙無知顯
諸方便法門即是道場義能三輪不思議化三密
示現權巧教化一切眾生也經言四攝是道場四
攝是方便所用化物之法成道義如方便釋布施
愛語利行同事攝眾生令得解脫也。】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
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017-0598a]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
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
知諸法空故。」


【此是三明多聞進行菩薩雖能自行化佗事須進
修也經言多聞是道場初發心菩薩得真聞持聞
十方佛法破諸闇妄多聞顯發即是道場義以能
如聞而行也經言伏心是道場瓔珞經言從初心
至金剛頂皆名伏忍初心觀圓伏無明進顯真實
即是道場義一心三觀即是正觀諸法也經言三
十七品是道場三十七品有四種三權一實菩薩
初心得無作三十七品即能除八倒一切妄惑顯
法性五陰法身解脫進修乃至得大涅槃即是道
場義捨界內四諦有為亦捨界外三諦有為也無
量滅諦無作道滅即是真無為也諦是道場者此
下有五翻即是道品所觀之境也四諦有四種三
權一實初心菩薩用道品見四種四諦斷界內界
外迷理一切煩惱顯權實四諦之理即是道場義
說四種四諦即不誑世間也經言緣起是道場觀
十二因緣有四種三權一實初心菩薩能無作道
品觀十二因緣三道得三種菩提即是道場義觀
因緣見三種佛性即無盡也經言諸煩惱是道場
者初心菩薩能用道品觀三毒不染虗偽顯真佛
法即是道場義亦能知煩惱佛法皆畢竟空經言
眾生是道場初心菩薩能用道品觀眾生空不見
[017-0598b]
眾生相則妄惑不起見眾生真性即佛性即是道
場義若不見眾生定性則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真
無我義也經言一切法是道場初心菩薩能用道
品觀一切陰界入等法空破一切法中顛倒妄惑
顯佛性五陰得五種解脫涅槃即是道場義亦知
一切法及涅槃歸於空也。】


「降摩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
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此是四約降摩說法明道場義菩薩觀行成就故
能制伏魔怨也經言降魔是道場初心菩薩能降
四魔乃至八魔見魔界如即佛界如即是真道場
義能處魔界降魔心不傾動也經言三界是道場
者初心菩薩不離三界不著三界見三界三諦成
三昧王三昧二十五三昧顯現一切佛法即是道
場之義知三界畢竟空一切法無所趣也經言師
子吼是道場師子吼者名決定說初心菩薩能破
疑惑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道場義無所畏
也。】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
閡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此是五約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初心菩薩成就
十種智力如華嚴經說即是觀一實諦破無明得
力無畏不共真法即是道場義力無畏不共自德
及化佗無失即是無諸過也經言三明是道場初
[017-0598c]
心菩薩即得三明達三世事理無罣礙也經言一
念智一切法是道場者初心菩薩見中道即能雙
照二諦破三諦法界無明惑真智顯現即是道場
義初心總相一切智成就亦為佛也。】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
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此是第三結成道場若約淨名成就如上諸波羅
蜜教化眾生隨其舉足下足皆是除偽顯真即是
道場中來豈可從佛得道場處來也若作初發心
住解初心菩薩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除偽顯真
舉足下足觀智常現在前即道場中來也乃至三
十心十地亦如是若約十信六根清淨五品弟子
解若常能修此觀心教化眾生不失念者舉足下
足皆是道場中來具足一切佛法法華經云當知
是人以趣道場也。】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是四明時眾得益五百天人合有五百皆發無
上道心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四結奉辭不堪光嚴自惟往昔迷真道場
義因淨名為說方解既神智劣弱豈堪傳如來往
問疾乎。】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七
[017-059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