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五弟子品之五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即是第八次命優波離文亦有二一佛命問疾
二優波離奉辭不堪所以佛次命優波離者以其
聲聞弟子中持律第一也優波離此翻為上首有
翻為化生是人恐從念數入道所以然者三藏教
門修多羅阿毗曇兩藏有是佛自說或有弟子說
或是化人諸天仙人等隨機而說佛所印可即成
經也毗尼結戒一一皆是佛自制可為欲住持佛
法正內眷屬此須念持令不忘失念力若強則無
遺漏復次持戒秉律若不專念明識輕重則多有
所犯行事僻謬故佛教諸比丘清旦常修六念念
力若強則不忘有所犯行事無謬故得持律之上
也優波離為欲顯發如來半滿戒藏先以小乘四
枯毗尼引諸眾生入佛正法令持不缺戒不破戒
不穿戒不雜戒隨道戒無著戒此六種清淨即成
小乘四果是則莊嚴四枯之律藏也次欲顯大乘
四榮智所讚戒自在戒具足戒隨定戒示受淨名
呵折令諸四眾鄙小慕大今佛命問疾者優波離
若述昔被彈之事即重顯發如來四榮之戒藏成
[015-0572c]
前五種利益之義也。】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奉辭不堪文即有四一正奉辭不堪二
述不堪之由三正述被呵之事四結成不堪第一
奉辭不堪者良以往昔解說律相判斷不明被淨
名呵折豈堪傳如來旨也。】


「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
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
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此是第二述不堪之由由為二比丘解釋律相不
契於理也文即有二一者二比丘犯戒疑問二上
首為如法解說一二比丘犯戒請問者二比丘所
犯輕重此未的知若其輕者何得不敢問佛若其
重者重罪毗尼無懺悔文或可重罪之方便也有
師曾見經說云有一比丘在蘭若臥人根起衣採
薪女見欲發盜行非法比丘臥覺疑懼犯初重又
一比丘瞋此女人欲打女人怖走墮坑而死比丘
心疑懼犯煞戒由是恥愧世尊尊重不敢諮問從
優波離請決所疑也上明十大弟子輔如來弘十
法門意在此也經言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此是二
明優波離為解說為解說者如毗尼所明說諸罪
相依律判斷輕重也或教集僧羯磨除滅一一依
毗尼所明故言如法為說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
[015-0573a]


【此是第三正述被彈之事文即有二一正述淨名
彈呵二明二比丘心得清淨就第一述淨名彈呵
文有七意一正彈呵二勸直除滅三為解釋四引
佛語為證五覈問優波離六約三假入真分別斷
除七結成奉律第一正彈呵者若理心懺悔則不
煩涉事集僧羯磨事相紛紜經言無重增此二比
丘罪者罪從妄想而生應須為其除此妄想優波
離強為二比丘分別說罪相言是輕是重應作如
是羯磨之法此即涉事增其妄想分別因此生重
悔蓋鄣於定慧是重增二比丘罪也。】


「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此是第二淨名勸直爾除滅勿擾其心若諦觀罪
性清淨妄想自息即是除滅也不依事相則心無
擾動所以然者罪從心生還從心滅心若是有罪
即是有心若是無罪即是無若觀心畢竟不可得
即不見罪相罪不可得即是直除滅不擾其心義
也今明懺悔罪滅有三種一作法懺除滅違無作
罪此是毗尼明懺悔法也二觀相懺悔除滅性罪
此依定門明懺悔也三觀無生懺悔除滅妄想根
本罪此依慧門懺悔也復次違無作罪障戒性罪
鄣定根本罪鄣慧一作法懺悔滅違無作罪者如
律明諸治羯磨等懺罪方法若作此法成就能滅
違無作罪而性罪不滅故大論云如比丘斬罸草
木奪眾生命二罪同篇作法懺悔違無作得滅斬
[015-0573b]
伐草木無償命罪奪眾生命罪不滅雖復違無作
罪滅此非直除滅而作法紛動廢修禪定鄣入無
生即是擾其心也二觀相懺者如諸大乘方等經
所明行法見罪滅相菩薩戒云懺悔若見光華種
種好相罪即得滅若不見好相雖懺無益若見好
相非但違無作罪滅性罪亦滅而根本罪不滅也
取相心動則心水不清珠豈得現此亦是擾其心
也三觀無生懺者此觀成時能除根本妄惑之罪
如拔樹根枝葉自滅也普賢觀經云一切業鄣海
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
露慧日能消除無勞作法取相紛糺即是不擾其
心義也問曰若爾者諸經又說懺悔必須生重慙
愧怖畏改隔今何得言不須作法取相也答曰人
有二種一者鈍根二者利根若鈍根人造罪時心
重懺悔時心輕輕心不能除重罪為是人故故令
生重慙愧怖畏改隔作法取相若利根人直正觀
心性妄想罪本自滅憂悔不起是則畢故不造新
即是直爾除滅不擾其心也故大智論云若人罪
能悔悔巳莫復憂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若生
重悔悔箭入心痛不可拔現世憂苦死入地獄也
復次若執有此罪罪則轉重若不執罪罪則漸輕
若能見理事性根本一切諸罪即皆滅也是為直
爾滅不擾其心也。】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015-0573c]


【此是第三解釋也經言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
在中間者罪性本空畢竟無罪雖復妄想造罪若
觀罪空即是無罪所以然者若罪是有即有定性
若有定性不出三處一者內即巳心二者外即是
外境三者兩中間即是心與境合共生罪也今撿
若在內者即是自性自性是罪者則未對境時常
有罪也今現見未對境時常無罪起何得在內有
自性也若不在內謂罪在外者外即是境即是佗
佗即是性若佗性有罪自屬佗何關巳也若罪不
定在內心外境謂內外合即有罪生者即是共生
罪也共生即有二過所謂自佗性若有自佗性即
是兩罪竝生若爾如斬伐草木內人有罪外草木
亦應有罪也若謂中間是刀刀應有罪人與草木
俱無罪也當知罪非共生在兩間也又解罪不在
內不在內六根也罪不在外不在外六塵也不在
兩中間不在六識也若十八界本來自空則無罪
性尚不自有何能有罪也復次罪從心生觀心不
自生不佗生不共生則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
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一切法亦然故普賢觀
經云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
切法如是無住無壞作是懺悔名大懺悔名莊嚴
懺名無罪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行此懺悔心如
流水念念見普賢菩薩及十方諸佛前兩解亦是
觀行小疎而不與此經文相符後解正是要用與
[015-0574a]
下文淨名引佛語正相符也若能如是觀罪見罪
無生者即是觀無生懺是則直爾除滅不擾其心
也淨名以此為釋前呵彈意即可見也。】


「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
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
不出於如。」


【此是第四引佛誠言為證釋優波離疑也所以然
者優波離心念毗尼親是佛口自說我依此判當
有何失今大士即引佛語何得不受但佛語有二
種一了義語二不了義語豈得執不了義之言而
不受了義之語也亦是為成二比丘令信心分明
故引佛語也優波離疑執若作此判者則違佛語
佛毗尼中問汝何心作若有垢心作事輕之與重
悉皆是罪何得言無罪也大士即引佛語心垢故
眾生垢當知罪從心生若見心有眾生有垢即有
罪若知心空即是心淨心淨即眾生淨眾生淨即
無罪也此即能知所知之心皆不在內外兩中間
是則無心若無心尚不見心何得有垢故經言罪
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者如大品經言菩薩
行般若時不見有法出法性外法即是如之異名
也。】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
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此是第五覈問即為三一大士問二波離答三大
[015-0574b]
士還仍其言類真空無垢之相初經言如優波離
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此問優波離析法觀
心入偏真時寧有垢不優波離答言不也因析法
觀心見真之時心真無有垢相維摩詰言一切眾
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此即是三明類顯也摩訶
衍教體法明眾生心相即空空中無垢亦如是。】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
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此是第六明三假入空分判斷除也三假者一因
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即是摩訶衍所明體三
假以入空也故下文用如幻夢等之譬以辨假相
也如此體假亦得入圓真也此對破三藏教所明
析三假以入真也所以然者三藏教明三假即是
用隨情三假以入真摩訶衍所明三假即用隨理
三假以入真也是經前玄義巳具分別今不重述
此是即辨二種毗尼滅罪不同優波離用拙度毗
尼滅罪淨名用巧度毗尼滅罪也文即有三一前
明體因成假入空二明體相續假入空三明體相
待假入空體此三假入空若見即真即中則無罪
相即是大乘毗尼直除滅也就初因成文即有三
今正約無明因緣明因成假所以然者無明即是
汙穢五陰能成假名罪人即是因成假也無明即
是顛倒顛倒不出三種所謂想顛倒心顛倒見顛
倒此三即是無明因緣能成三假三陰此三倒三
[015-0574c]
陰符心王則有一切諸行罪垢若能了知三倒不
自生亦不從佗生不共不無因即是無生無生無
滅無心無罪此即是約體因成假入真明除滅也
經言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此明想顛倒
顛倒即是因成假約假論垢體假即空妄想不起
則無罪垢故言無妄想是淨也經言顛倒是垢無
顛倒即淨此明心顛倒顛倒者即是因成假約假
說垢體假即空顛倒不起則無罪垢故言無顛倒
即是淨也經言取我是垢不取我即是淨取我見
即我是顛倒顛倒即因成假約假說垢體假即空
即不取我若不取我則無罪垢故言不取我是淨
也。】


「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


【此二明約體相續假以明入空如幻即譬相續之
法但假施設猶相續有罪若體相續相不自生不
佗不共不無因生即入空空即不見罪相虗妄罪
垢即自滅也如電譬為顯相續生滅迅速問曰如
電是三藏教譬何得入摩訶衍用也答曰巳說幻
譬相續不實於迅速義未顯故借如電譬顯迅速。】


「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
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是三明體相待假入空也待有二種一者異時明
相待二者同時明相待此約異時論相待故云乃
至一念不住也若自佗等四句撿相待亦不可得
[015-0575a]
入空故而說言相待者皆虗妄見也又從諸法皆
妄見下或是總譬三假成一切法一切法皆畢竟
無所有而分別三假成一切法者皆是妄見也故
經云如夢炎水月以妄想生也若體三假即空則
妄想不起心無罪即是清淨故淨名前說當直爾
除滅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此是第七結成奉律今明佛所說經戒正意本欲
為眾生斷惡入道若深得佛意知輕識重善用經
戒赴機判斷能除物罪令得入道者則不乖佛教
即真奉律也經言其知此者是名善解者律是詮
量輕重知輕重之相皆如幻化善解輕重入無輕
無重第一義諦涅槃即是善解巧度之毗尼也。】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及持律之上
而不能說。」


【此是第二明二比丘心得清淨就此文有三意一
二比丘稱嘆淨名二優波離愜伏述誠三二比丘
心得清淨發菩提心一二比丘歎優波離拙度奉
律淨名巧度奉律拙巧之殊故歎上智者哉優波
離拙度奉律之不及也經言優波離持律之上而
不能說者優波離但能持三藏教明律之上不能
用摩訶衍通別圓教赴機說律判斷也。】


「我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
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015-0575b]


【此是二優波離愜伏述誠二比丘之所歎也自捨
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者稟三
教行人皆不能制淨名權實樂說之辯也經言其
智慧明達為若此者即是體法見理照機分明知
病識藥隨病授藥通達無礙也。】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
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


【此是三明比丘發菩提心也經言時二比丘疑悔
即除者疑婬煞之罪除也悔者一犯罪悔除二優
波離增其重悔葢亦除也即發菩提心如前分別
作是願言令一切皆得是辯者願令得摩訶衍無
礙辯才如大士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四結不堪也優波離自惟拙度奉律昔不能
除滅二比丘罪致被大士所彈爾來揖敬故不堪
傳如來旨往問疾也。】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是第九次命羅睺羅問疾也文亦有二一佛命
問疾二羅睺羅奉辭不堪所以次命羅睺羅者以
其聲聞弟子中密行第一也羅睺羅是佛菩薩時
子亦言羅云此翻為覆鄣以其在母胎六年不出
故名覆障因緣經明宿世經塞鼠穴今得此報也
大智論明羅云往昔為王期看仙人王著樂遂忘
六日方憶出看仙人仙人六日在外悒悒故六年
[015-0575c]
處胎因名覆障也有翻云宮生悉達太子時欲逾
城出家以指指其妃腹語言却後六年汝當生男
耶輸陀羅因覺有身國人皆疑太子出家太妃在
宮何得有身將非邪通佛共淨飯王於後證是太
子之子親宮之所生因是名宮生也又未曾有經
明淨飯王與親族謂非太子遺體以火坑焚之耶
輸陀羅自誓抱子入火蓮華捧出母子安存王與
親族臣僚方信是太子之子也大智論明耶輸陀
羅被疑求待生出既出見之方知似父王疑乃息
倍加愛念也羅云當是從思數入道故密行第一
也為欲顯發如來半滿密行教門故先示四枯密
行第一引諸樂密行四眾入半字之道也故法華
經云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現為我長子以示
諸眾生次欲開發四榮密行示受淨名呵折令諸
眾生鄙小慕大今佛命令問疾者羅云若述往昔
被彈之事即重顯四榮祕行教門成前五種利益
之義也。】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奉辭不堪文即有四一正辭不堪二述
不堪之由三述被呵之事四結成不堪一奉辭不
堪者良以往昔為長者子說出家功德被淨名呵
折豈堪傳如來旨也。】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
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
[015-0576a]
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此是第二述不堪之由由往昔為諸長者子說出
家功德被呵彈也就此文有二一長者子問出家
功德二羅睺答一明長者子問者佛若在家應作
轉輪聖王既出家成佛羅云若在家亦得作金輪
聖帝果報人間最極十善化導此功德無量而忽
出家單身自善有何勝利必有深見故請問也。】


「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此是二明羅云答為說出家功德利也有師言如
賢愚經明格量度人出家功德之利今謂不爾長
者問羅云出家功德豈論度人得福多少也當是
為說三藏教明出家得十智三三昧三明六通八
解脫等出離生死得有餘無餘涅槃等諸出世功
德豈同輪王生死果報報若盡流轉三有未有邊
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為說出家功德
之行。」


【此是第三正述被彈之事文即有五一正彈呵二
為解釋三廣示出家功德四結真出家五勸諸長
者子出家一正彈呵經云不說出家功德之利所
以淨名彈呵不說出家功德利者此有三意一者
羅云既是密行第一何得說出家功德之利若說
功德即是自顯何謂密行也二歎小乘出家功德
狹劣不稱長者子大乘根緣三若說形服出家功
[015-0576b]
德諸長者子既各有礙會不得此形服出家功德
羅云說出家功德有此三失故被淨名彈呵言不
應為說也。】


「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
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
德。」


【此是第二解釋三藏教明若能覆藏戒定智慧有
為無為功德不令佗覺名為祕行今大士彈呵即
有事有理一事彈者若是祕行不應為諸長者子
自說出家功德之利若言為利益眾生說非為自
顯出家功德利者既不知根緣說不赴機有何利
益也二約理彈呵者經言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
今明無為法即是虗空佛性虗空佛性無功德若
見佛性即住大涅槃出二邊生死之家是真出家
若見虗空佛性得三德大涅槃者是則無所積聚
乃名為藏名真密行也此即是對四枯密行顯四
榮密行也經言有為法中可說有利有功德者此
呵羅云見偏真成智斷猶是有為法有利有功德
既是有為不得出離變易生死何名出家故大涅
槃經云空者即是生死不空者即是大涅槃也經
言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此
呵羅云出家心非夫出家人本為出生死家求真
無為法真無為者如下文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若未免生死而住有為者此求出家之心非也所
[015-0576c]
以然者小乘見真得數緣盡有餘涅槃謂是無為
若大乘明義未見中道斷無明別惑猶是變易生
死有為法也若見中道佛性住大涅槃斷無明別
惑變易生死者乃是真無為法即是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眾生故云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也故大
涅槃經云聲聞僧者名有為僧菩薩僧者名無為
僧問曰淨名呵羅云正用無為破有為無為只是
虗空佛性之理何得言用大乘真密行破羅云不
真密行也答曰羅云既著有為所有密行皆是有
為今淨名一往先將無為來破若了真無為即如
得如意寶珠無所不有也故前說無為次即廣明
出家功德皆是真無為法中具一切功德之行即
真密行義也。】


「羅睺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
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


【此是三明廣為羅云說大乘出家功德即是無為
法中具一切諸行名真密行也文即有二一明自
行功德二明化佗功德一自行功德者即是正觀
中道破小乘彼此中間無為涅槃也所以者何聲
聞經明涅槃為彼岸生死為此岸煩惱為中流是
則彼此中流皆是大乘此岸菩薩若觀中道得真
無為則不見彼此中流性如虗空即見佛性住大
涅槃名真無為也經言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菩
薩若正觀中道得真無為非但離界內六十二見
[015-0577a]
亦離界外諸見故地持論解清淨禪云離一切見
清淨淨禪此即其義也經云處於涅槃者若觀中
道即見佛性住本有涅槃城不思議三德之祕藏
法身般若解脫不縱不橫如世伊字也經言智者
所受聖所行處者此即舉果以成因也智是一切
智人雖無所受而心冥中道實相之理名之為受
也經言聖所行處者中道實相即是聖所行處故
大智論云智度大道佛從來也復次智者所受即
是觀中道以證果也聖所行處即是觀中道以修
因也中道非因非果而能成大乘因果萬行功德
即是真密行。】


「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
離眾雜惡。」


【此即是二明大乘出家化佗功德文有二意一降
伏眾魔即破愛論二摧諸外道即是破見論但愛
見二種一者界內愛見即是波旬六師之徒黨也
二界外愛見即是聲聞緣覺及通教菩薩經言降
伏眾魔度五道者即是一明降魔化佗功德也所
言降魔者大集經明得菩薩道破煩惱魔得法性
身即破陰魔得菩薩道得法身即破死魔得不動
三昧破佗化自在天子魔大涅槃經明魔有八種
所謂常樂我淨魔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魔前四魔
即是界內魔後四魔即是界外魔今約前煩惱等
四魔若因常樂我淨起煩惱等四魔即是界內四
[015-0577b]
魔若因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起煩惱等四魔即是
界外四魔菩薩正觀中道得真無為法破八倒即
是自行破八魔若為眾生說中道非有即是化佗
破常等四魔若說中道非無即是破無常等四魔
故言降伏眾魔也度五道者五道眾生皆是魔之
眷屬若菩薩慈善根力而生五道示現其身同事
說法即能度五道及六道開六道出二十五有菩
薩觀中道雙照二諦即得三諦三昧成二十五三
昧十番破二十五有即能度界內五道及界外聲
聞緣覺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也經言淨五眼者
菩薩修真無為即須一心圓觀三諦觀俗諦麤境
破諸惡業名淨肉眼若觀俗諦細境破諸亂心名
淨天眼若觀真諦破界內見思煩惱名淨慧眼若
觀界內界外俗諦之法破恒沙無知名淨法眼若
觀中道雙照二諦圓除法界見思無明即是淨佛
眼也經言得五力者若淨五眼即得五力所謂得
四種道品中之五力也所以者何若觀真諦從析
體二種入真即淨慧眼即得生滅五力無生五力
若從空入假觀俗諦淨法眼即得無量五力若觀
中道圓照法界淨佛眼即得無作之五力也前三
五力是權後一五力是實也經言立五根者菩薩
知平等法界猶如虗空非權非實而能善巧成就
權實之五力用化四種眾生各令生五根即是立
眾生根也經言不惱於彼者菩薩用四悉檀赴四
[015-0577c]
種眾生根緣無有差機壞佗善根之過是則真不
惱彼經言離眾雜惡者菩薩自成四種五力即能
離界內界外一切雜惡而能立眾生四種五根離
疑邪念懈怠散亂愚癡等諸不善煩惱此即是令
眾生離眾雜惡也。】


「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
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


【此是二約摧伏外道以明化佗功德也經言摧諸
外道者即是摧界內六師九十六種外道界外聲
聞緣覺通教菩薩也所以者何菩薩正觀中道得
真無為即能自破二邊外道若為眾生說非有摧
伏界內外道若說非無即摧伏界外外道所以者
何若心行理外一切皆是外道摧伏令入中道即
是化佗功德成就也經言超越假名生死及涅槃
皆是假名也菩薩若觀中道得真無為即心超二
邊之假名也若為眾生說非有即令界內眾生超
出俗諦生死假名若為說非無即令界外眾生超
出真諦涅槃化城之假名也經言出淤泥者菩薩
正觀中道即出界內界外二種見思煩惱之淤泥
若為眾生說非有則界內眾生出見思煩惱之淤
泥若為眾生說非無即界外眾生出別惑見思煩
惱之淤泥經言無繫著繫是業著即愛煩惱潤業
故名繫著菩薩正觀中道能斷二邊之業愛也若
為眾生說非有即斷界內業煩惱繫著若為眾生
[015-0578a]
說非無即斷界外業煩惱之繫著也經言無我所
者菩薩若正觀中道即不見界內界外有我我所
若為眾生說非有即破界內我所若為說非無即
破界外我所也經言無所受者菩薩正觀中道即
不受二邊若為眾生說非有即界內眾生不受涅
槃也經言無擾亂菩薩正觀中道即無二邊散動
之擾亂也若為眾生說非有即破界內攀緣擾亂
若說非無則破界外分別真空之擾亂故勝鬘經
云空亂意眾生非其境界也經言內懷喜者菩薩
若觀中道雙照二諦即得四種喜覺分之喜若為
眾生說中道二諦四種喜覺若眾生得四喜覺菩
薩慶眾生得四喜覺即成喜無量心即是內懷喜
也經云護彼意者觀四種眾生根緣用四悉檀說
三諦不乖四種眾生心即是護彼意也經言隨禪
定菩薩若觀中道雙照二諦即入三諦三昧住大
涅槃深禪定窟能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為眾生
說法如阿脩羅琴令一切眾生皆得三諦三昧諸
禪定也經言離眾過者菩薩若觀中道即無界內
界外二種煩惱之過失即得三無失三不護三業
隨智慧行三輪不思議化化一切界內界外眾生
無有損佗根緣差機之過而能令一切眾生離界
內界外之過失也。】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此是第四結真出家經言若能如是者即是如中
[015-0578b]
道得真無為具一切自行化佗功德之是也是則
一心具足萬行如如意寶珠具一切寶即是四榮
真密行也經言是真出家者正觀中道虗空佛性
得真無為能出凡夫二十五有家及出一切聲聞
通教菩薩家即是出真俗二諦家出生死涅槃家
故名出家也。】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
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此是第五淨名勸諸長者出家文即有四一淨名
勸長者出家二諸長者子各辭有閡三淨名重勸
發菩提心四明長者子發菩提心一淨名勸長者
子出家者即是勸其修中道正觀求真無為出二
邊生死之家也故淨名言汝等於正法中宜求出
家正法者即是中道之正法也若能共觀此理即
皆得出二邊生死之家也經言所以者何佛世難
值若有佛出世得聞中道無為之法若無佛出世
則百千萬億劫何有得聞中道實相佛法既難值
聞今值得聞正法豈可不觀行修習出二邊生死
之家也。】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此是第二諸長者子各辭有礙不得剃剪變服出
家淨名本勸觀中道求真無為出家但長者子未
得此意謂言勸其剪落出家是故同辭有礙云我
聞佛說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佛戒所制具出僧祇
[015-0578c]
也。】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
則出家是則具足。」


【此是三明淨名的勸觀行出家出家義有四句一
者形心俱不出家二者形出家心不出家三者形
不出家心出家即是觀行出家也四者形心俱出
家今淨名重勸言然汝等便發菩提心此即然其
佛制父母不聽不得變服剃髮出家也而淨名本
知有此事是故然可但諸長者子各有大乘觀行
善根淨名所以勸其令發無上道心修習正觀求
真無為即出二邊生死之家但戒從心生道心若
發菩薩戒善即隨心俱發故云即是具足也。】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是四明諸長者子依淨名勸皆發無上道心發
菩提心義具如前釋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四段結辭不堪羅睺自惟往昔為諸長者子
說出家功德文義麤淺非真密行之言又不稱長
者子根緣既被淨名呵折豈堪傳如來旨也。】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是第十次命阿難問疾文亦有二一佛命問疾
二阿難奉辭不堪所以如來次命阿難問疾者以
其聲聞弟子中多聞第一也阿難即是如來從弟
此翻云歡喜所以名歡喜者大智度論明有三因
[015-0579a]
緣得名一從本願得名二父母作字三從人見得
名一從本願得名名歡喜者即是釋迦牟尼佛因
地為陶師時值過去釋迦牟尼佛有聞持侍者名
曰阿難即發誓願願於未來得佛之時還名釋迦
所有聞持侍者還名阿難又阿難世世巳來發願
為佛侍者今得為侍者故名歡喜也二父母作名
名歡喜者如來將欲成道魔王妬忿興十八億鬼
兵魔眾來惱菩薩菩薩心正魔軍退壞便至淨飯
王所說言汝子昨夜將欲成道為魔所壞今以死
沒王與眷屬皆生愁苦淨居諸天即報王言汝子
以成正覺不須憂苦王猶疑惑即遣使參訪使還
啟太子巳成正覺王及眷屬國內臣民皆大歡喜
須臾斛飯王信報生男王重復歡喜此兒既是歡
喜時生當立名名歡喜也是為父母作字名歡喜
也三從見者得名阿難世世慈恩報得身形相好
端嚴見者無不愛敬生歡喜心故名歡喜也故結
集法藏時諸阿羅漢說偈歎阿難云。


面如淨滿月 眼若青蓮華 佛法大海水 流
入阿難身 阿難當是從受數入道是以聞如來
說法如完器盛水無有零漏此是如來法身眷屬
為欲顯發大聖半滿多聞入道之教故先以四枯
多聞引諸四眾入道次顯四榮多聞入道之教故
示受淨名呵折令一切眾生鄙小慕大也今佛命
令問疾者阿難若述往昔被彈之事重顯發四榮
[015-0579b]
多聞入道之教成前五種利益之義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阿難奉辭不堪文有四意一正辭不堪
二述不堪之由三正述被彈之事四結成不堪一
奉辭不堪者良以往昔為如來乞乳被彈無答豈
敢傳佛聖旨往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
持鉢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此是第二述不堪之由由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
乳持鉢往乞故被彈也所以者何三藏教但明生
身佛為真佛不說有法性身佛三身三德之佛也
生身佛住有餘涅槃猶有報身故有金鏘馬麥飢
渴寒熱疾等事所以身小有疾須用牛乳阿難不
知有法性三身之佛所以謂有餘報身有疾是實
故持鉢乞乳是則半字多聞不聞法身功德金剛
之體常住湛然猶此被彈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鉢住此我
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此是第三正述被彈之事文即有三一先覈問阿
難乞意二正彈呵三明阿難恥愧就初問乞乳意
文即有二一淨名問二阿難答一淨名所以問阿
難乞意者分衛之時未至晨朝持鉢詣婆羅門欲
何求將欲彈呵必須先定其意故問何為晨朝持
鉢至此也阿難答為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朝
[015-0579c]
故來至此也是則阿難但取三藏意謂佛有餘報
身有病須乳弟子之儀侍省恭待事不可虧故來
詣門而乞乳也。】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


【此是第二正彈呵阿難文即有四一重止阿難二
謗二顯如來金剛之身三結二謗四疊釋對破一
重止呵阿難二謗者經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說以
重有兩止者為止二謗也言二謗者一是增謗二
是損謗一增謗者如來真實法身斷德具足無有
若果而說有苦因苦果者即是增加惡法以謗法
身也二損謗者如來真實法身智德圓備即是常
樂之果而言眾善未足樂果不圓猶有疾惱者即
是損謗也今阿難說佛身小有疾即是增損二謗
也初一止止阿難增謗二一止止阿難損謗故言
止止阿難莫作二謗之說也。】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巳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
當有何惱。」


【此是二顯如來金剛之身既先止阿難二謗令莫
作是語阿難不測重止之意所以淨名為顯如來
金剛之身對破三藏教明生身佛也經言如來身
者金剛之體金剛之體即法身常身所以借金剛
為喻者金剛體堅牢用利徹至本際體牢即譬法
身不為妄惑生死所侵常住無變也用利即喻法
身智德摩訶般若照用無所不備也徹至本際即
[015-0580a]
譬法身斷德竟窮實際眾障斯斷即是解脫涅槃
也是則三德法身不縱不橫如世伊字故借金剛
譬法身也經言諸惡巳斷眾善普會者諸惡巳斷
即是界內界外見思皆斷眾善普會者即是摩訶
般若能導萬善冥於中道理究竟圓極是則法身
智斷具足三德圓極其義宛然經言當有何疾當
有何惱者若眾惡巳盡則無苦果當有何疾若眾
善普會即得究竟常樂當有何惱也此破三藏教
約有餘報身明智斷故言疾也若摩訶衍教約究
竟法身明智斷法身無苦故無疾也而阿難說有
疾惱者即是二謗也但舊作四時五時教義或說
般若猶是八十年佛此經是方等教謂同首楞嚴
明佛壽七百阿僧祇劫而不受今所釋十弟子顯
枯榮之教豈得銷此經文也。】


「嘿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麤言無令大威
德諸天及佗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
聖王以小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
者哉。」


【此是三結成二謗就此文即有二一結成損謗二
結成增謗一明結成損謗者此文以轉輪王證其
義顯也經言嘿往阿難勿謗如來者所言嘿往者
止阿難損謗之言故嘿也往者勸令去也如來真
身無疾何勞乞乳故令去也若說如來有疾即是
增謗也經言莫使異人聞此麤言者外道心懷異
[015-0580b]
見即異人若聞如來有疾即謂佛行善猶麤樂果
不滿猶有疾惱此與世人何殊增其邪謗之罪也
言無令大威德諸天佗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
語者大威德諸天小善之報皆無病佗方淨土所
有眾生小善之報悉皆無病若聞阿難說佛有疾
即深恠不達也經言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
病者轉輪聖王三生行十善自行教佗此之少福
尚得無病經言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如
來無量劫來修摩訶般若導眾萬行會理真極證
常樂涅槃豈得有疾若言有疾是則功德減少不
如輪王淨土眾生乃大威德諸天豈非大損。】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
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
密速去勿使人聞。」


【此是二結成增謗經云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
恥也此之呵意若說如來有疾即是增謗法身無
疾而說有疾者若有疾果必有疾因疾因即惡不
善煩惱也若有疾惡即是惡人何得同共師於此
也阿難既是行人不應恥諸同行若說此語則恥
諸菩薩四眾弟子故云勿使我等受斯恥也經云
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
能救而能救諸疾人此即是具足出師徒同有被
恥辱之事也又增邪見之人誹謗重罪是事不可
故勸令可密速去勿使人聞若人不聞即恥辱之
[015-0580c]
事不彰不致損辱聞徒增佗誹謗之罪也。】


「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
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巳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此是四疊釋即是疊釋法身無疾破阿難見生身
有疾執此而說即成增損二謗也就此即有四番
經文當知阿難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思欲身此
釋法身斷德思即是行欲即是愛等諸煩惱煩惱
若與行合即潤業受生法身界內界外業煩惱巳
斷故言非思欲身也所以作此釋者即是破三藏
明住有餘涅槃報身佛猶是界內業煩惱果故有
小疾若執此而說有疾即成增謗也經言佛為世
尊過於三界此釋法身智德摩訶般若出分段變
易二種三界之外豈有界內三界報身之疾即是
破三藏教有餘生身之佛猶是界內人身故有疾
也若執之有疾即成損謗經言佛身無漏諸漏巳
盡此重釋佛法身斷德無界內界外二種三漏故
不漏落二種生死豈有界內有漏之果而有疾也
此破三藏教住有餘生身之佛猶是有漏果報故
有小疾執此而說有疾即是增謗經言佛身無為
不墮諸數此重釋法身智德無為常湛非界內有
為亦非界外有為即無二種陰界入假合數法豈
有界內果報陰界入之數法依此有小疾也即破
三藏教明生身住有餘涅槃之佛猶有果報陰界
[015-0581a]
入諸數法依此故有疾也若執此而說有疾即成
損謗經言如此之身當有何疾此即是總結法身
智斷既無此四過豈得有疾破阿難取三藏教意
說生身佛有疾致成二謗也前釋須菩提章明謗
佛義至此意顯。】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此是第三明阿難內懷恥愧就文即有二一正明
阿難恥愧二聞空中有聲和通慰喻一明阿難恥
愧從來自謂多聞領持不謬今被大士所呵遂成
有二謗之罪是則大損辱師徒故內懷恥愧也又
恐雖復近佛佛之誠言不容落莫當是謬聽故為
大士之所呵也。】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
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此是二明阿難聞空中聲和通慰喻阿難既深懷
恥愧恐有二謗之罪是以聞空中聲解釋安慰也
空中聲者當是毗盧遮那法身之聲如普賢觀經
之所明也經言如居士言者淨名說法身智斷具
足此身無疾不須乞乳即是實智說法其言不虗
也經言但為佛出五濁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五
濁者一劫濁二煩惱濁三眾生濁四見濁五命濁
若佛出此五濁惡世為度鈍根聲聞弟子現劣應
同人法故現有疾即是權智說法今為化婆羅門
故宜須取乳為其福田不勞恥愧是則真應二身
[015-0581b]
義不同本地法身雖無有疾迹中應同有疾方便
利物若知此意乞乳豈成二謗不須恥愧也。】


「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
疾。」


【此是第四結成不堪阿難自惟淨名大乘多聞辯
才往昔呵彈如此爾時莫知詶對豈堪傳如來旨
往問疾也。】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
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大段第二次命五百大弟子問疾經本既略
竝不度此若五百皆被彈呵即是五百比丘依三
藏教門入道各說身因淨名還用摩訶衍五百法
門彈呵折挫別相分別顯發枯榮之教也其文既
不傳此土寧可厝心而解釋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