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三弟子品之三
[013-0556b]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是第四次命須菩提問疾也文亦有二一佛命
問疾二須菩提奉辭不堪所以如來次命須菩提
問疾者以其聲聞弟子中解空第一須菩提此番
云善吉亦云善業亦云空生言善吉者其生之日
家室皆空父母驚異請問相師占云此是吉相因
為立名名善吉也又名善業者此人稟性慈善不
與物諍此由宿因故名善業其出家見空得道兼
脩慈心因得無諍三昧是以常能將護物心也亦
名空生者只以生時家宅皆空因此名為空生也
生時家宅皆空即是表其長成解空之相也故值
佛出家不樂有為雖聞佛從忉利天下不往迎佛
但端坐石室念諸人物四眾皆當無常歸空因觀
無常入空得成羅漢從此解脫數而學與空相符
即是空解脫門故於諸聲聞中解空第一也理而
為論善吉欲輔如來弘半滿空解脫入道之教門
故先以四枯解脫門引物入道次欲顯四榮空解
脫門示受淨名呵折令諸四眾鄙小慕大今佛命
問疾者須菩提若述昔被彈即重顯發四榮空解
脫無諍三昧之教成前五種利益之義。】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須菩提奉辭不堪文有四意一正奉辭
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正明不堪之事四結成不
堪一奉辭不堪者良以往昔詣其門乞食被彈無
[013-0556c]
答豈堪傳如來旨詣彼問疾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


【此是第二述不堪之由由詣其門乞食致被彈呵
也所以須菩提詣淨名家而乞食者解者有二義
一為捨貧從富淨名即是富家之上也二為自恃
解空心不畏難一明須菩提所以捨貧從富者亦
有二意一為化佗二為自行一化佗者貧人困乏
自憂及眷屬不活若從其乞恐增愁苦慈心無諍
將護彼意故不從乞也富家幸豐乞不損彼此無
惱佗化之失又解貧者弊於乏易為開化遇緣即
度不足苦憂富者益貪憍逸難化自非因乞數往
無以善言開曉此與迦葉互有所見迦葉從貧慈
悲不普善吉從富無諍亦偏俱不等也二明為自
行者善吉行空三昧不以富家門重深難求為妨
若致富人上供空無分別未足動習故捨貧從富
以於觀行無妨也二明須菩提自恃解空心無所
畏者淨名無方之辯見者無不被折故諸聲聞菩
薩莫敢闚其門也善吉思量其存有者則可呵折
空無所有何所彈呵善吉自恃解空心無畏難故
詣其門從乞食也遂致淨名彈呵苦加折挫乃茫
然置鉢失念欲去不堪之事在於此。】


「時維摩詰取我鉢盛滿飯。」


【此是第三正述被彈之事文有五意一先取鉢盛
滿飯二正述呵彈三善吉欲置鉢去四淨名安慰
[013-0557a]
五聞者悟道第一先取鉢盛滿飯者若依事解施
主之宜若不與飯而呵似有恡惜今與飯而呵是
表施主心無恡惜但乞者心非愍而須教示之也
此或以事表理善吉持空鉢而往表聲聞但見於
空大士用妙有彈呵示不空也故大涅槃經云聲
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菩薩能見於空及見
不空也今將欲呵其滯空示以不空故取鉢盛滿
飯與之或表斯意也。】


「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
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此是第二正述被彈之事大意有二問一問若是
敬田乃可取食二問若是悲田乃可取食初約敬
田為問多約通圓兩教門後約悲田為問多約別
圓兩教門也所以大士作此二問者非為惜食但
善吉自謂羅漢應供作福想來乞故須問其真偽
善吉若是聖人即是敬田應作敬田而受若非敬
田不可謬作敬田而受即須愜同凡夫外道作悲
田取也善吉既不測問旨淵玄正言是聖敬田而
取所問聖法一皆不知正言是凡夫悲田而取情
所不愜何容無學羅漢一旦頓同外道天魔逡巡
兩楹既不定知是聖人豈得敬田取飯又不愜頓
同凡夫外道豈容悲田取食進退不可便棄鉢欲
去淨名彈呵正意在此也今第一約敬田問為二
一問知聖法不二問是聖人不初問善吉知聖法
[013-0557b]
不若知乃可取食法能成人故先約法問也經言
若能於食等者於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乃
可取食此即是問知聖法不義推即有二意一者
約事問二者約理問一約事問者若知聖法事中
於食等者事法亦等是則行乞化佗自行慈悲平
等不應捨貧從富如前所明化佗自行不等也正
以善吉觀貧富之食不等故慈悲觀行之法皆悉
不等是為於食不等於法不等既慈悲觀行之不
等故捨貧從富乞食亦不等是則於法不等於食
不等也若不等云何取食也今菩薩觀貧富食等
故慈悲觀行化佗自行之法亦等只以慈悲化佗
自行法等於食亦等故不捨貧而從富乞乃可取
食也復次若善古謂有可破空不可破心無畏難
而來乞者則有空不等即是於法不等法既不等
故輒來詣門求食食亦不等也今菩薩不爾有若
可破空亦可破空若不可破有亦不可破是則有
空法等以法等故於食亦等於食等故即不如善
吉恃空無畏因食欲有諍論之心若有諍論之心
何名無諍三昧善吉若能如菩薩有空平等於食
得無諍心即是能知聖法可謂敬田乃可取食也
脩觀行者若能如淨名所說者即知真乞士也二
明約理者如大品經云一切法趣味是趣不過味
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今言一切法趣味味
即是食當知食即是不思議法界以食中含受一
[013-0557c]
切法一切法不出食法界也食若是有一切法是
有若食是無一切法皆是無今食不可得故尚不
見有云何當有趣尚不見是無云何當有非趣若
觀食不見趣非趣即是中道三昧名真法喜禪悅
之食而能通達趣非趣法中雙照二諦得三諦三
昧法喜禪悅之食是名食等諸法亦等者一切諸
法趣陰入界乃至一切種智陰入界一切種智不
可得故云何當有趣非趣而宛然具足趣非趣者
則一切諸法皆有三諦之理如智度論明一剎那
三相之喻也是為諸法亦等若見食法性不異諸
法法性即是於食等者諸法亦等也又經言諸法
等者於食亦等陰入界乃至一切種智諸法皆不
可得而三諦之理宛然是則諸法等也於食亦等
者若通達一切諸法不思議三諦之理即是食不
思議三諦之理諸法不思議三諦之理等食不思
議之理亦等若能如是知者即是能知聖法即是
敬田乃可取食善吉既不能如是知聖法即非敬
田何得捨貧從富而欲取食耶自此以去多即是
觀心明義不別作觀心解也。】


「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


【此是二問善吉是聖人不若是聖人應證聖法即
是敬田可作敬田而取又若非聖人豈得謬作應
供而受所以淨名作此問者善吉當是生念我雖
不知大乘不思議聖法何妨見四諦理是得果聖
[013-0558a]
人若是聖人即是應供敬田取食當有何罪也故
淨名約四諦覈問若善吉意謂見四諦得果是聖
人者今一一歷四諦問若實是見四諦可許是得
果是聖人敬田若遂不識四諦那得妄執是見四
諦得果是聖人敬田既非敬田而欲作敬田取食
也就此經文即有三意一別歷四諦檢問二總約
四諦疊釋三結破一明別約四諦問文即有四一
約集諦問二約苦諦問三約道諦問四約滅諦問
若經論舊明四諦約說法為次第者果前因後故
云苦集滅道欲令厭苦斷集慕滅脩道今此經文
正從因果為次第故約集苦道滅一一覈問也經
言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者是將摩訶
衍無作集諦檢問善吉破見有作集諦也若是凡
夫不斷婬怒癡三毒與心俱生與心俱滅即是俱
也若聲聞人集應斷決須斷婬怒癡三界見思三
毒盡也無有知集而不斷者此則斷而不俱也今
菩薩觀無作集諦婬怒癡性猶如虗空故不斷亦
不為所染也不同凡夫不斷而俱亦不同二乘斷
而不俱菩薩用佛慧觀三毒性即是中道佛性通
達婬怒癡性見一切佛法即見無作集諦也故諸
法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
中具足一切諸佛法也即是圓教所明無作集諦
能如是見集諦者可是見諦得果即是聖人應供
敬田乃可取食若不如是不名敬田不得取食。】
[013-0558b]


「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
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


【此三番經文即是次歷別問苦道滅三諦也二乘
觀有作苦諦壞身檢析推求假名實法一一破析
從麤至細方見苦理名為見諦今明菩薩觀無作
苦諦即是體身即實相如見鏡像不須分析方空
是不壞於身而隨一相通教明是隨偏真實相此
非無作苦諦若圓教明身即是隨圓真實相實相
即是法身故此經下文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見
於一相不同凡夫不壞於身不同二乘也若觀無
作之苦見一實諦虗空佛性中道法身名為見諦
即聖人是真敬田善吉若不如此觀身苦諦不壞
於身而隨一相即不知苦不名聖人非敬田也經
言不滅癡愛起於明脫即是別問善吉道諦若二
乘人除八邪入八正起於三明八解脫此滅癡愛
起明脫明脫即是有作道諦菩薩不如此修無作
道諦只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八邪之性即是八解
不須捨而方入若斷癡愛明脫起者非修無作道
諦也菩薩以佛慧觀正道之性非明非闇而能雙
遊明闇明闇不相妨顯出無上佛道是行於非道
通達佛道也故不斷癡愛而起於明脫明對癡脫
對愛也故思益云以不二相觀道名道聖諦若能
如是是為修道聖諦即是聖人即是敬田善吉不
能如此非聖人非敬田也經言以五逆相而得解
[013-0558c]
脫此是別約滅諦問善吉若二乘人子縛斷名有
餘解脫果縛盡名無餘解脫解脫者即是滅諦涅
槃之異名也聲聞經明五逆之人尚不得出家受
戒豈得說此為解脫滅諦涅槃也摩訶衍圓教明
菩薩則不如此若能通達五逆實相即是滅諦此
經下文云一切眾生即大涅槃不可復滅思益云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滅聖諦義也是則五逆實
相即是滅諦也故大通方廣經云乃至五無間皆
生解脫相逆是縛之劇者此之逆相本自不生今
則無滅尚即是滅諦解脫況一切非是滅諦解脫
也如調達造逆入阿鼻地獄如三禪樂常自寂滅
即大涅槃以五逆相故不同二乘而得解脫不同
凡夫若能如是見無作滅諦相是真聖人無上敬
田善吉不能如是見於滅諦何謂聖人非敬田也。】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
聖人非不聖人。」


【二明總疊釋前一一用無作四諦覈問善吉不曉
今淨名重為疊釋也經云不見四諦非不見諦今
約三義通釋一雙非解二去取解三約四不可說
解一雙非解者經言不見四諦即是非有非不見
諦即是非無所以淨名作此疊釋者善吉自謂見
有作四諦得聲聞道果淨名上來一一歷別示其
無作四聖諦奪其有作四聖諦即無復有作四聖
諦理之可見故言不見四諦也若言不見有作四
[013-0559a]
諦即無四諦之可見者上來一一別說無作四聖
諦若不見四諦何得有此之說也故言非不見諦
也又解不見四諦不同二乘見有作四諦非不見
諦不同凡夫不見四諦理也所以者何若言不見
四諦與凡夫何異者今言非不見諦豈得與凡同
也二約去取解者四教明四種四諦去一取三也
去一者經言不見四諦即是不見三藏教所明生
滅四諦也取三者經言非不見諦非不見摩訶衍
教所明無生無量無作等四諦也此如中論明外
人過論主若破一切法者即無四諦四沙門果是
大可畏論主反質答云若如汝所計有即破四諦
四沙門果今雖破一切法四諦四沙門果宛然有
也破一切法即破生滅四諦宛然有四諦有摩訶
衍所明三種四諦也是義正與此文相符在玄巳
具分別今不重明三約四不可說解者大涅槃明
四不可說即是四種四諦之理不可說也有因緣
故亦可得說者用四悉檀赴緣而說也不見四諦
者四種四諦理皆畢竟無所有不可見不可說故
言不見四諦雖不可見而五眼見不可說而四教
說故言非不見諦也即是不見相而見不可說而
為善吉說也善吉若不能如是見四說即非聖人
豈是敬田那得取食也經言非得果有師解言此
恐脫落類應有對今明非脫落正是義也淨名既
釋非見諦即無善吉及二乘人見諦得果若爾非
[013-0559b]
不見諦應有大乘菩薩得果今言菩薩因中不證
故言非得果也但二乘謂見四諦斷見思得四果
二種涅槃之果今淨名彈意只是證一真極之理
名為得果生滅四諦之理巳破化城證果即非得
果也故言非得果若通教菩薩雖因中見無生四
諦大品經明從乾慧至菩薩地學而不證因中未
證故非得果也若別教明因中雖見無量四諦入
無作四諦十地未滿豈得證菩提果大涅槃果果
也若圓教明菩薩初心雖見無作四諦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未至玅覺豈於初心而取無
上菩提果大涅槃果果也故此經下文云雖復示
現成道轉法輪而不捨菩薩行此即是非得果也
善吉既未見摩訶衍三種四諦非真聖何得證無
學果此非敬田豈得取食也經言非凡夫法者即
是非縛法也非離凡夫法非二乘脫法也復次非
凡夫法者四種道滅法也非離凡夫法者非離四
種苦集法也所以者何一切具縛凡夫及二乘是
中道理外皆是凡夫菩薩觀中道見佛性故非凡
夫人也非離凡夫者如五凡夫論明十地猶名聖
慧凡夫是則三賢十聖降佛以下皆是凡夫故言
非離凡夫法也經言非聖人若雙非者菩薩觀平
等真法界尚不見聖法何處有聖人非二乘聖人
也非不聖人者非凡夫也非聖人者非理外之聖
人二乘不見中道無作四諦之理豈得名聖人非
[013-0559c]
不聖人者只三賢十聖圓教所明皆是聖人也善
吉既是理外即非聖人不預此真人之數即非敬
田何得妄取食也。】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此是三結釋也雖成就一切法者通達四種四諦
即權實一切佛法皆成就也而離諸法相者入一
實諦平等法界非因非果不可說不見四種四諦
之相故心不分別取著也復次若通達四種四諦
即是中道雙照二諦得三諦三昧三智具足定慧
莊嚴成就三德祕密藏畢竟不可得心不取著順
道法愛不生即得入圓教初發心住心心寂滅自
然流入薩婆若海是真聖人善吉若能如是即真
聖人應供敬田乃可取食今既不能如是豈得取
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


【此是第二問須菩提若愜同悲田乃可取食淨名
所以作此問善吉者若知聖法是聖人可是敬田
取食既不知大乘聖法又不見無作四聖諦非真
聖人愜是凡夫邪人同凡鄙法若愜即是悲田當
依悲田取食也此又難解舊來有師解云若分別
佛法是正六師外道法是邪是則心有分別非是
解空第一若邪正一相始是會空乃可取食此一
往似通教意恐經意不爾又師解云善吉是聲聞
人不能反出緣起同外道淨名呵折逼令出同六
[013-0560a]
師始是菩薩乃可取食細尋此經意亦恐不如此
今明淨名問善吉若愜是外道天魔即是悲田乃
可取食也就此文亦有二問一愜同邪人乃可取
食二問愜有邪法乃可取食所以然者善吉既非
聖人即須愜同邪人那得不成就凡鄙之法也既
有見愛煩惱豈非凡夫外道天魔何意不愜悲田
而取食也經意恐當如此豈得同諸師所釋也就
初問愜同邪人有三意一約不見佛不聞法問二
約同六師問三結令取食一約不見佛不聞法問
者一切眾生心識不定若遇邪緣即成外道邪魔
若遇正緣即成佛法聖眾善吉既不見法身佛不
聞無作四諦法即是不見佛不聞法也若爾昔所
見聞豈非見外道聞其法也淨名所以作此問者
如三藏教明若不見王宮丈六佛不聞說生滅四
諦法別有師受者雖有道德禪定神通智慧皆是
外道也今善吉既不見大乘三德之佛又不聞摩
訶衍三教說三種四諦之法師即是不見佛不聞
法善吉昔所見三十二相老比丘佛聞說生滅四
諦法何時是真見佛聞法也故金剛般若論云應
佛非真佛亦非說法人如華嚴經明盧舍那寂滅
道場初成正覺七處八會說圓滿頓教聲聞不見
不聞設令在座如聾如啞即是不見佛不聞法也
又如法華經說窮子住在門外止宿草菴但見執
除糞之長者不見門內尊特之長者也善吉既不
[013-0560b]
遇正緣故不見正道墮在二乘類同外道不見真
理俱非聖人悉悲田也。】


「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棃拘賖棃子刪闍夜
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駄迦旃延尼
揵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


【此二明約六師問所以有此問者善吉不見佛不
聞法從誰學得禪定神通智慧當是從六師學得
也何以知然六師前生善吉從習既不見佛聞法
其外更無師軌之處只應從六師受學得此禪定
神通智慧耳若如是者六師既邪人即是悲田其
是善吉之師善吉即是弟子豈非凡夫外道之悲
田何故不愜同悲田受此食也富蘭那是名迦葉
是姓此外道說諸法皆不生不滅也末伽棃名拘
賖棃母也此外道說眾生雖有苦樂無有因緣自
然而爾那蘭闍夜名也毗羅胝母也此外道說眾
生任運時熟得道如縷丸投下極則停住時至道
成不須修習又言八萬劫滿自然得道也阿耆多
翅舍名也欽婆羅麤衣也云眾生應受苦報今以
苦折拔髻熏鼻著麤衣代之後世受樂得涅槃也
迦羅鳩名也迦旃延姓也此外道說諸法亦有亦
無尼揵陀是外道出家通名若提母名也此外道
所說皆是業作定不可改無逃避處也大士所以
作此折者取其少分為折類例相似如罵人為驢
未必四足髦尾止取其無所知處耳今三藏未契
[013-0560c]
極真與邪法相似此為呵其相似者三藏有四門
入理如毗曇六因四緣明義即是有門若析隣虗
入空即是空門昆勒所說是有空門那陀迦旃延
經即是非有非無門今此六師準望其所說亦有
四門如富蘭那所見無因果無生無滅無生即是
不有無滅即是不無即是非有非無門末伽棃說
一切自然無有造者此即破因不破果如莊周所
計自然意欲如空門刪闍夜所計法或是無因緣
空或是邪因緣有未詳也迦羅旃延所說即是有
無門餘二所計皆是有門故知六師亦有四執與
三藏四門名字相似又聲聞經中明過去佛出世
時人壽長短得道皆有定數後彌勒出世人壽八
萬歲時得道餘時不得道故佛不出大智度論所
彈此與刪闍夜何異又聲聞經明剃頭染衣燒香
供養糞掃苦行與欽婆羅何異又聲聞經明犯重
不得道毗尼作擯及諸遮之罪皆有業障妨於聖
道與若提子何異是故有此相似處同於外道外
道有三種一者一切智外道二五神通外道三讀
四韋陀外道若於四句中各有所習之法其能精
思徹入者即發邪一切智見心分明各於其所入
門偏見計實辯舌無盡難不可屈言論無方即是
一切智外道雖有此智若未得神通則無神力水
火山壁觸處有礙若修禪定得四禪定空因發五
神通即能變化無礙停河在耳變釋為羊手握三
[013-0561a]
光口含四海如此之力與聖不殊是為神通外道
雖復智慧神變如此既是偏邪證法不能自然通
達四韋陀論是則星文地理醫方呪術觸事不知
世人問難事多屈滯此則有慧無聞也若能讀四
韋陀者於其道中最為上首一切世間無不師之
十六大國敬之如佛也將此三種約六師一師有
三三六即有十八種外道大師也三藏亦有三種
羅漢初修三種念處性念處共念處緣念處是故
得果成三種羅漢所謂慧解脫羅漢俱解脫羅漢
無礙解脫羅漢此三解脫約四門則有十二羅漢
與外道一切智神通四韋陀等事義相似所以大
士引此邪人來折善吉者將以善吉心念欲救其
義我是羅漢見真斷結得一切智豈得例我同於
外道又得三明六通十八變化神力自在慈心無
諍刀割香塗心無憎愛又精通三藏為大力羅漢
豈得比外道今大士取三種六師呵折若外道邪
心推理得一切智即見心無滯又得禪定神通停
河在耳又讀四韋陀論一切無所不知與汝何異
汝得慧解脫外道亦發見稱一切智汝得禪定得
神通外道亦得禪定神通能傾山覆海慈心萬姓
刀割香塗心無憎愛若言通三藏經論三藏經論
非汝所著作皆因外尋讀學而知外道亦讀四韋
陀韋陀非其所造能學方知大士知其心有伏難
故迴轉結過展轉呵之令不得語何以故外道亦
[013-0561b]
四門三藏亦四門外道亦三種三藏亦三種而外
道心行理外不得見佛聞法名為邪見非佛法人
汝三藏聲聞亦心行理外不見真佛不聞真法自
此之前皆名邪見何意非邪惡之人耶如此進退
難責與彼六師人何別汝既同彼外道即應因其
出家受學得此神通禪定多聞等也。】


「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此三明結成悲田也所言彼師所墮墮邪見也汝
亦隨墮者汝是弟子不得不隨師墮邪見也故大
涅槃明自此之前皆名邪見人也又彼墮落生死
汝亦墮落生死雖復分別有三種生死之殊通論
終是同不見中道佛性住大涅槃俱是墮生死也
汝若愜同六師是師汝是其弟子真是悲田乃可
取我食也。】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
同於煩惱離清淨法。」


【此是二問愜有邪法不淨名所以更有此問者當
是善吉情猶有未愜我雖不見真佛聞無作四諦
正法而是羅漢應供不生三義具足豈得同彼外
道六師是其弟子悲田取食也所以淨名更問若
善吉意謂是羅漢三義具足不愜是六師弟子同
悲田者那猶具有見思鄙惡之法若有凡鄙之法
豈不同彼那得謂是應供不生也若有凡鄙之法
即不具三義豈是羅漢而不愜是邪見人悲田取
[013-0561c]
食也就此經文即有三意呵責一約殺賊呵二約
應供呵三約不生呵一約殺賊呵者善吉若謂是
阿羅漢阿羅漢名為殺賊汝今所得具有見思惑
也就此文即有二呵一呵有見惑而入八難二呵
有思惟惑離清淨法若具此二惑則有九十八煩
惱賊何名殺賊今前有見惑而入八難者經言須
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所言邪見者是何等見
若含中道作二諦明義真諦合俗此還是有見也
若作三諦明義是無見攝故大涅槃經云凡夫者
有二乘者無菩薩之人不有不無也所以然者凡
夫不見中道起六十二見流轉二十五有攝屬有
見二乘不見中道偏見真空斷界內六十二見入
空此空對生死還是二邊皆不得入中道故屬無
見攝也若與而為語許離界內六十二見名度三
界見惑彼岸若奪而為語善吉正是入界外見實
不到見惑彼岸於界外迷中道起真空見不動又
不修無作三十七品云何能得破此別見到於彼
岸故知未見殺賊也經云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八
難正障見道聲聞人若無此難可得入見道若有
此難終不得入見道若菩薩則不定自有為八難
所障自有雖住八難巧用正觀即得無難見中道
佛性此則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也善吉雖離界內
八難正住界外八難既不得無難豈得入不思議
見道斷見惑到彼岸也今明八難有二種一者凡
[013-0562a]
夫住事八難不得無難二乘住理八難不得無難
善吉非唯住理八難不得無難亦於事八難不得
無難若圓教菩薩修中道正觀住事理八難皆得
無難以得無難雖住於八難八難不能難故於八
難自行化佗無滯也事八難者界內八難障入偏
圓二真見道也事八難僧常聞不須具出今略明
理八難正障圓真見道也初三惡道即是三難有
師用三空為三惡道此未必然菩薩亦修三空而
非二乘惡道也今用三藏教明見修無學三道為
三惡道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菩提
之心即是墮惡道也乃至修道無學道亦如是若
入無餘涅槃灰斷永乖佛道豈非三惡道難也菩
薩不畏五逆三惡但畏生二乘心如智度論明如
大樹墮枝不宿鳥此鳥得怨家樹子食來也四北
鬱單越難者定壽難也四諦中有滅諦即對北方
聲聞證滅諦即如彼定壽永不可化也五長壽天
難者二乘之人名為淨天若入無餘涅槃灰身滅
智歸第一義天豈可化也有言二乘入無餘涅槃
即是入大滅定經七百阿僧祇劫有緣佛放光照
方出為說法也若依大智度論明出三界受法性
身鈍也如是等雖異明不同而今皆是沈鈍難化
同長壽天之難也六佛前後難者二乘入觀見真
出觀緣俗只依真俗不見中道之理即是佛前佛
後也七世智辯聰者外道不見理而發見慧名世
[013-0562b]
智辯聰二乘未見中道而言發無漏智慧者亦是
世智辯聰也涅槃明佛與彌勒共論世諦五百聲
聞皆所不知況說第一義諦也八聾盲喑啞難者
二乘之人無菩薩根雖得六通而不得六根清淨
故不見十法界色如盲不聞十法界聲如聾不能
以一玅音遍滿三千世界如啞也如此八難甚於
事難故此經下文云凡夫猶有反復二乘無也若
凡夫有事八難鄣見偏真見道今善吉有理八難
正障圓真見道既不能如菩薩住事理八難得於
無難自行化佗無滯而住此理八難者此難鄣見
中道此之見惑永無得離之理何由得到見之彼
岸也經言同於煩惱離清淨法者此是二呵善吉
猶有思惟惑也煩惱之名乃通見思上巳的屬見
惑今宜別屬思惟惑也明善吉具有變易三界煩
惱心與此煩惱合故言同於煩惱也如大智度論
明結使有二種一共二乘斷二不共二乘斷者迦
葉所不能斷也故聞甄迦羅琴聲不能自安也所
云離清淨法者離於自性清淨心畢竟淨之心法
也凡夫雖具見思若遇因緣猶能求清淨法二乘
執證畢竟不求自性清淨心乃至清淨淨禪即是
永離清淨法也是則思惟煩惱常存若見思結惑
宛然成就者云何自謂為煞賊也。】


「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
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
[013-0562c]


【此二呵善吉非應供義也善吉自謂得無諍三昧
有深禪是良福田但一切眾生亦得是定何意非
應供良田也根本禪定四無量心無諍等定一切
眾生無量劫來流轉亦經得也故大經云一切凡
夫皆有初地味禪問曰善吉修觀練熏修得無諍
三昧眾生無此何得亦言得也答曰觀練熏修皆
因根本而起若無根本禪定即不得修今一往將
根本來徵故言皆得也復次諸六師等皆得深禪
並有慈心從禪定起香塗刀割心無異念此與善
吉無諍何殊也經言其施汝者不名福田眾生亦
得是定有見思砂鹵不名福田汝亦得是定具見
思砂鹵何得其施汝者獨是福田也經言供養汝
者墮三惡道解云供養小乘人天受果報竟遇緣
還發小乘之業入見修無學三惡道中又解云若
供養小乘人者後受果報若修道時不信大乘多
生誹謗墮三惡道也如勝意執小謗大生身墮大
地獄輪迴惡趣經劫受苦斯乃罪因何謂應供也。】


「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
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
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此是三呵善吉非不生也所以此經言天魔者樂
生死若與諸魔同即樂生死何得自謂是羅漢不
生也經言為與眾魔共一手作勞侶者有二義一
約自行二約化佗自行諸魔不見佛性恒樂有為
[013-0563a]
分段生死善吉亦不見佛性深著無為變易生死
俱不見佛性起生死業不殊故云一手譬如人作
物相似故言一手作也二約化佗者如大品經說
菩薩行般若時魔來教佗令向聲聞道汝何不學
須陀洹乃至辟支二乘說法亦教眾生令入二乘
與魔何殊說法引接義同故言一手也侶者伴侶
志友為義勞者俱有塵勞潤業事同也又解勞者
勒也俱志入生死執固難轉故言勞侶也經言汝
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者眾魔具八萬四千
塵勞善吉亦具故言等無異也經言於一切眾生
而有怨心者如人墮坑落壍或犯王法一人有力
而不救之是為大怨二乘自免生死遂不能拔濟
眾生恣其輪迴諸苦是眾生之怨也又如賊取佗
及眷屬為閹人二乘亦爾教化眾生入二乘破壞
眾生大乘根斷佛種子故云有怨心也又害一切
眾生大乘法身慧命及善法眷屬也所謂害智度
母善根父法喜妻善心誠實男無緣慈悲女豈非
善法之怨讎也經言謗諸佛者謗有二種一增謗
二損謗增謗者佛身無生死病惱等患而說有者
增謗也二損謗者佛身常住所有四榮功德智慧
湛然無減而說無者即是損謗也如此經下文呵
阿難云勿謗如來之身金剛之體諸惡永盡眾善
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也經言毀於法者說有
作四諦即是毀於無作四諦之法也復次法即法
[013-0563b]
性法性不可說而言有所說示者即是毀損也金
剛般若經云若言如來有所說者則為謗佛不解
我所說義也真諦三藏明四謗即是小乘四門四
句說法謗大乘法也若於眾生有怨又謗佛毀法
豈非大惡業無明別惑潤此業則應受生如是生
死業報浩然云何言不生也經云不入眾數者若
有此三障即不得入圓教四十二賢聖數也圓教
明鐵輪位六根互用二乘巳所無寧得四十二賢
聖之數耶經言終不得滅度者計有小乘涅槃終
不得大涅槃常樂我淨之滅度即是界外變易無
量生死未滅也故法華經云但離虗妄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佛說此人未得滅度斯人未
得無上道故善吉執證終不得大涅槃滅度者即
非不生那得自謂是不生也是則無羅漢三義與
六師天魔惡人何異何不愜同悲田而取食世人
不深得經意多疑此解至法華經方顯故四大聲
聞自歎云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應受供
養此乃方悟淨名彈呵耳。】


「時我世尊聞此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
鉢欲出其舍。」


【此第三明善吉置鉢當是善吉自愜既不知聖法
又非聖人此不可作敬田而取食居士後問令愜
同六師天魔具凡鄙法依悲田取食我實斷三界
惑盡不應頓同外道天魔悲田取食進退即惟谷
[013-0563c]
不得取食迷悶失厝不知何答便欲棄鉢而去也
經云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者此自述迷惑不解
也所以然者三藏教唯說界內生滅四諦拙度善
吉未曾聞佛圓教巧度說界外無作四諦心迷不
解故茫然也經言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不識
淨名所說皆詮圓真之理也不知佛法權實開遮
故不知以何答也經言便置鉢而欲出其舍者既
不敢作敬田取又不愜同悲田取離此二途更無
取飯之方所以置鉢欲去也。】


「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
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


【此是第四淨名安慰善吉善吉本自恃解空第一
無所畏難故因乞食欲觀淨名神智忽遭此詰問
非唯然失厝恥愧之懷亦莫知自處外色愴茫內
心戰怖淨名詰問本欲折其滯空之心示不思議
未聞之法非為惜食故相惱亂所以安慰令取鉢
也就此文有三意一慰問二善吉答三淨名重慰
解釋今此文即是慰喻令取鉢也而言勿懼者善
吉亦不頓同六師但有滯空之過耳又言佛所化
人以此事詰者即是淨名說法身起應化而詰問
也化事即空既解空第一何得為懼也。】


「我言不也。」


【此是二明善吉答淨名也善吉既解空第一聞如
化之說心小醒怖懼之心亦應言而歇故言不也。】
[013-0564a]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
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
脫相者則諸法也。」


【此是三明正安慰解釋文有三意一正安慰二解
釋三重解釋淨名言一切諸法皆如幻相汝今不
應有所懼也即是正安慰此用通教幻化即空安
慰令不懼也善吉析法入空入觀心無憂懼出觀
聞諸異語心則動變事等卒鬪亡拳也故淨名用
通教幻化即空安慰也經言所以者何一切言說
不離是相即是二解釋上來所有言說同一切法
皆如幻化即空若得即空之智即不著文字心無
驚懼也經言何以故文字性離即是解脫相者三
明重解釋也文字相離者文字不在內外兩中間
亦不常自有也離此四句故言相離是則解脫即
是不思議解脫即是一切法何得於解脫中生驚
懼想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


【此是第五時眾得益二百天子得法眼淨者即是
悟通教即空之理得入見道名法眼淨故前釋經
文有時須用通教解釋意在此也或可聞後安慰
幻化說即悟得法眼淨也。】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四大段結辭不堪善吉被淨名兩問窮覈
[013-0564b]
既茫然不知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今豈堪傳如來
旨彼問疾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