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第卷十二弟子品之二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次命大目犍連文即為二一佛命問疾二目連
奉辭不堪所以佛命大目連者身子既辭不堪目
連禪定第一是以次命也大目犍連即其姓也元
其本名拘律陀其父母無兒從拘律陀樹乞得仍
樹以為名也又問疾經翻目連為萊茯根其父好
食此物以標兒名真諦三藏譯十八部論翻云胡
豆是上古仙人好食此豆仍以為姓也大目連是
輔相之子非但姓貴智德亦重身子與之為友良
以是大貴而有德也其與身子出家因緣前以略
明但目連既從定數而學是故禪定神足第一其
[012-0546b]
諸四眾樂禪定神通入道者皆師事焉深求其致
目連以定數法門引之入道是則正顯發四枯禪
定之教也而被淨名呵彈者為折四枯之學令鄙
小慕大也今如來命令問疾目連若述往昔被呵
之事即四榮之義漸顯成前五種利益之義也。】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第二奉辭不堪文有四意一正奉辭不堪二述
不堪之由三正述被呵之事四結不堪昔為居士
說法遂被淨名彈呵爾時莫知所對豈堪傳如來
旨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
居士說法。」


【此是二明不堪之由由於里巷為居士說法也里
巷者只是村隣小曲之路耳或表溝巷所斷之理
非大直道也為諸居士說法者居士即是八百居
家大富之士也為說法者有師解言為說五戒十
善有相法也恐此不然五戒十善是人天乘非是
諦理入道之說今明目連多是說三藏教門析法
入空小乘入道之意也何以得知類前後呵諸聲
聞皆是半滿相對又尋呵文則應爾。】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
當如仁者所說。」


【此是第三述往昔被呵之事就此文有三意一總
呵二別呵三居士聞法得益一總呵云不當如仁
[012-0546c]
者所說此是總呵也用音不同亦言不當不當法
相根緣也今明總呵者總三種不當一呵目連不
當法相二不當根緣三者不當佛心一不當法相
者法相即空那得說溝巷破析入空此乖法相不
當道理也二不當根緣者前人是大乘根緣須說
大乘法無以穢食置之寶器非唯不得大道又失
小益是為不當根緣也三不當佛意者佛意本為
大事因緣眾生不堪事不獲巳而以小接今有大
機即應說大此是佛之本意那忽以小乘化於大
根此不當佛心故有三種不當總此三意彈呵故
云不當如仁者所說也但目連禪定第一而約說
法彈呵者良以禪定力淺見法相不明也如水未
澄清珠相不現又小定三昧觀前人根不明利鈍
致有漏機之失彈說法淺是彈呵禪定之不及也
是義身子章具以料簡也。】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自此以下是第二別呵文有三意即是用摩訶衍
三教歷別破目連三不當也此有三雙一者外如
法相說內如法相解即是用摩訶衍通教即空斥
不空破目連說法不當道理也二一雙者外當了
根緣內善於知見得無罣礙即是用別教大乘破
目連說法不當根緣不得四無礙也三一雙者外
慈眾生念報佛恩即是用圓教大乘破目連說法
運懷不當佛心也菩薩能用此摩訶衍三教說法
[012-0547a]
即是當如法說目連不能以此摩訶衍三教為諸
居士說法今折其說三藏教之非令依摩訶衍如
法相之說也今就第一勸當如法說文有二意一
正明當如法說二明當如法解今就當如法說文
有三意一者標章總勸二者別說三者結經言夫
說法者當如法說此即標章總勸勸令如摩訶衍
教所明體法三空如法而說也。】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此是二別明約摩訶衍體法三空破目連用三藏
教說三空之失就此即為三一者初有四番明摩
訶衍體法生空破三藏教明破析法生空也二次
有八番經文明體法空破析法法空也次有七番
經文并有六句明體法平等空破三藏明平等空
也今略分別半滿明三空不同前明三藏教三空
彼教明五陰成人即陰離陰求人不得名眾生空
析五陰無常生滅歸空名法空故阿含經云誰老
死是老死二俱邪見誰老死名眾生空是老死是
名法空若依阿毗曇門但明生空義若依雜阿含
具有二空若依成論云明三空有師解平等空云
若有人法之別不名平等無人法之殊即是平等
此平等即是空故名平等空也今研此語若平等
即是平等空者亦應眾生實法即是生空法空若
直生法不名生法空要破生破法方名生法空者
今亦要破平等方名平等空也若止作二空明義
[012-0547b]
平等猶屬法空也法語通漫無所不收故大智論
云眾生無上佛是法無上涅槃是故知涅槃平等
空猶是法空也雖復二空三空皆是三藏析假入
空名為拙度破拙用巧故為說大乘體法入空今
以譬顯析體巧拙之殊如實拳指鏡像拳指具在
玄義不繁重述也智人體知鏡像無拳即無指無
指無空不須破析方無拳無指無空也此三法不
可得但有名字說為三耳名字之法不在內外兩
中間亦不常自有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無所
有故是則無名無相言語道斷無說無示法相如
是豈可說乎若是三藏明三空前二空皆方便平
等空始是偏真之真諦也若摩訶衍教明三空名
字三俱得即真入中也若承稟通教入此三空同
得見真菩薩上根利智雖稟通教能見於空及與
不空即見中道佛性也淨名今用摩訶衍體法巧
度三空即斥目連用拙度之三空故前言不當如
仁者所說也經言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此有四
番正明體法入眾生空即是入中道佛性也問曰
眾生空何得入佛性答曰大品經明一切法趣我
見人見等見是趣不過大涅槃經明眾生佛性不
即六法不離六法是言何謂此明六十二見是如
來種今言法者即無明心具一切諸法也故此經
下文言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也華嚴經
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由
[012-0547c]
心造今約此以明一切法也經言法無眾生離眾
生垢者今作三種解一約理性二約實慧三約方
便慧一約理性解者所言法者即是心及一切法
即是法性法性本來清淨畢竟無所有何處有眾
生若無眾生那得有眾生垢是則自性清淨心不
為煩惱所染故名為離也又此經下文云如優波
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一切眾生無垢亦
如是故勝天王般若云自相空故自相離故二約
實慧釋者若法即法性法性無眾生即是妄計有
眾生故有十六知見六十二見一切屬見煩惱垢
若了知法性畢竟無眾生即得離十六知見六十
二見一切屬見煩惱名離眾生垢也三約方便慧
解者若實慧與理合即能無眾生現一切眾生自
離眾生垢亦能令一切眾生離眾生垢也此即是
三種解脫不縱不橫如世伊字如此明眾生空義
豈可同彼聲聞經之所辨乎下番皆有此意一一
無非觀心故不須一一更作觀心解也。】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
前後際斷故。」


【此是破聲聞經明我空有我見故即有一切見煩
惱垢即陰離陰中求我不可得我見即滅方離一
切屬見煩惱垢也今摩訶衍體法明我空具有三
義一約理者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本來非
我非無我是真無我義法性尚無有我何處有我
[012-0548a]
見一切屬見諸煩惱垢也即是自性離我垢也二
約實慧解者若法性無我而有我垢者良以不知
真無我義也若能體知法性真無我者即我見及
一切屬見諸煩惱垢自然而離故言離我垢也三
方便慧明離我垢類前可知此即三種解脫義也
經言法無壽命離生死故者亦作三釋一約理解
者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既非垢染何得有
妄報相續壽命若無壽命即無二十五有生死故
言離生死也若作實慧解能體法即法性即不見
壽命得離二十五有生死也三約方便解若理智
合雖無壽命而能現受二十五有生死生不為生
死所拘即是離生死也即三種解脫義類前可知
經言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者若約理解前際是
生死後際即是涅槃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
本來無人何有生死之前際涅槃之後際也若法
性非生死非涅槃即是中道佛性中道佛性畢竟
無前後際相故云斷也次約實慧解而言有前後
際者良以無明不了妄計謂有也若體法即法性
不見有人即不同凡夫生死流轉亦不同二乘入
涅槃灰身滅智故云前後際斷也若約理智合方
便現同前後際無實繫業即是斷也即此是三種
解脫也。】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此有八番正明體法入空所言法常寂然滅諸相
[012-0548b]
者若約理解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本來常寂則
一切法亦常寂然即大涅槃不可復滅而言滅諸
相者法性之理本無相起故言滅也若實慧解體
達寂然之理者則妄想諸相自然滅也若理智合
即有無方大用用而常無相無念也此即是三種
解脫義如前可知也。】


「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
離覺觀故。」


【所言法離於相無所緣者若約理解心及一切法
即是法性法性本無十相故言法離於相若無相
境則不為妄念及智識之所緣也若約實慧釋者
若了知法性自性離相則妄念自息無所緣念也
若理智合即有無緣大慈無所不被也即是三種
解脫之義類前可知經言法無名字言語斷故者
若約理解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無名即不
可說示任運言語道斷也若約實慧解者若達法
性無名之理即無可言說言語道斷也若約理合
方便明義四不可說用四悉檀而說也即是三種
解脫類前可知經言法無有說離覺觀者若約理
解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之理本來無說性
離覺觀故也若約實慧解若達法性不可說則攀
緣覺觀任運不起故言離覺觀也若理智合即如
阿脩羅琴也三種解脫宛然可見。】


「法無形相如虗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
[012-0548c]
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經言法無形相如虗空故者若就理釋心及一切
法即是法性法性無形無質無有相貌不分別猶
如虗空也若約實慧解釋通達法性即不見形相
心如虗空也若理智合則無形現形無相現相遍
虗空法界此即三種解脫也經言法無戲論畢竟
空故者若約理解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本
無愛見之戲論法性畢竟空也若實慧解者達法
性無戲論即畢竟空也若理智合即能無方之辯
言滿三千無違言之失也三種解脫類前可知經
言法無我所離我所者就理而解心及一切法即
是法性法性本無我何有我所即是自性離故若
約實慧而釋了達性無我即離一切所有之愛著
也若理智合即能形充法界種種施為而內無我
所計著之患也經言法無分別離諸識故者若約
理明義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之理本無分
別性非六識七識八識也若約實慧而辨若達法
性無分別理即離六識七識八識之生死也若理
智合則能隨機普現諸眾生內無染著故言離也
是則三種解脫之義宛然可知也。】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此下七番及諸句似是平等空及法空雜明破聲
聞經析法說平等及法空也所言法無有比無相
待者若就理則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如大品經
[012-0549a]
云菩薩行般若時不見出法性外有法既其無法
何所比竝即是絕待義也問曰若言法無有比是
絕待義者只以待比說無比豈得是絕待耶答曰
若以有待之心分別不待亦計為待若法性無心
分別則一切有待皆是無待也若約實慧解者通
達法性之外更無有可比之法即相待之惑自然
而滅故言無相待若理智合明無待而待觀同法
界相待而不滯相待即是無相待義也是則三種
解脫之義類前可知今以無待對平等空者相待
之惑既細乃至平等之理猶有所在若能絕待即
無等不等故平等之法亦是空也但三藏明平等
空空是偏真之理情既未斷待何由絕今明法無
比智障心滅乃是真絕待之義。】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
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


【經言法不屬因不在緣故者若就理解心及一切
法即是法性法性本來非六因故不在四緣也亦
可非十二因緣之流轉也但六因有所作因四緣
有增上緣義深與相待意同故屬平等空之所破
也若約實慧解者若了法性非六因則四緣及十
二緣之惑倒皆悉滅若理智合雖不見因緣而緣
起化物無滯無的當故不定在緣也法同法性入
諸法者若就理釋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故言同
也而一切法悉有安樂性即是入一切法也亦是
[012-0549b]
一法入一切法一切法入一法故說入諸法也若
約實慧解者若能通達法性即智慧入一切法無
非法性也若理智合即能以一法入一切法入一
法應入一切法無礙自在也經言法隨者若就理
解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即是如法不乖如
故言法隨於如法性即如無能隨所隨之異故言
無所隨也若約實慧解釋通達法即法性法性即
如如不異故即不有能觀之智慧異於如故言無
所隨也若約理智合明一切應用之法皆順法性
真如而起起即無所隨也經言法住實際諸邊不
動者若約理釋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即是
實際之異名若法依法性即住實際之理實際非
四邊故無四邊之惑動也若約實慧解其能通達
一切法住實際者即不為四邊邪見火之所動燒
也若理智合解雖無四邊而能起四教四門攝物
雖用四門而內無執著流轉之過故言諸邊不動
此即是三種解脫也。】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


【經言法無動搖不依六塵者若理明義心及一切
法即是法性法性非根機故不依六塵也若約實
慧解若達法性不動即得六根清淨不著六塵也
若就理智合方便和光而不同塵故言不依六塵
也經言法無去來常不住故若約理明義心及一
切法即是法性法性無來無去故無所住也若約
[012-0549c]
實慧解釋通達法性無去無來即不住生死涅槃
也若就理智合即有方便不去相而去不來相而
來是則不住去來相也。】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


【若聲聞經明三三昧約十六行摩訶衍明三三昧
同緣諸法實相隨順應化三名雖異終同歸實相
法性就此亦作三解若約理明三三昧如思益經
言一切眾生即是滅定自有約實慧論三三昧即
是復宗明義自有約應用論三三昧雖順有相有
作內心不違實法也即是三種解脫也。】


「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
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


【經言法離好醜者若約理解心及一切法即是法
性法性無可愛果及涅槃之好無不可愛果及生
死之醜也若實慧而明其能通達法性無好醜之
相得離好醜之報生死涅槃之果也若理智合方
便雖同十法界現好醜之形而無取捨緣轉身即
是離也三種解脫只在一句耳經言法無增損者
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無生死之增無涅槃
之損也實慧及理智合解成三種解脫義類無好
醜釋可知經言法無生滅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
法性本自不生今則無滅也餘兩種釋成三種解
脫類前可知經言法無所歸者心及一切法即是
法性法性即是極理豈有所歸經言法過眼耳鼻
[012-0550a]
舌身心者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之理過妄
報六根也經言法高下者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
法性尚無種智涅槃之高豈是煩惱生死之下也
經言法常住不動者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
者常恒無變故云不動也經言法離一切觀行者
心及一切法即是法性法性本來無觀行自性離
也從不生滅來有六句經文皆應約實慧及理智
合成方便慧通釋成三種解脫之義但類前可知
不繁一一解釋也問曰何得句句皆作三種釋悉
有三種解脫義答曰大涅槃經明百句解脫華嚴
經明微塵世界解脫法華經明一切解脫今約數
十句明解脫何足為多也若不句句辨三德即句
句縱橫豈得同魔醯之目世之伊字異三藏教之
所明也。】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


【此是三明結破目連既不能如淨名如法相說用
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為諸居士說法此乖違法
相之理故前呵云不當如仁者所說也問曰法性
不可說淨名何得如法相而說答曰此經下文云
無離文字說解脫相文字性離即解脫也解脫即
一切法也淨名用四悉檀之善巧無說而說即是
如法相說也。】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
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012-0550b]


【此是二明彈目連不能如法相解脫此文即有二
一彈其不能如法相解二借幻為譬所以經言夫
說法者無說無示者此即是如法相解法相真如
之理既無人無我誰是說者若無能說之者即無
所說之法以示前人也無說即如大涅槃明四不
可說無示即無四理可以示物也故法華經云是
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
經言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者若如法相解法性非
但無能說之人亦無聽法之者既無聽者誰聞誰
得無聞即無四聞聞於四說無得即無四理之所
證也若目連不能如此體達為說居士說法者即
是計有師資能所豈是如法相解者乎譬如幻士
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者菩薩入如幻
三昧自知能說猶如幻士所有聽眾亦如幻人如
幻士雖知幻事不實幻有所說此即是菩薩知四
不可說用四悉檀赴緣而有四說示物之四理四
理如幻故大品經云設使有法過於涅槃我亦說
之如幻夢也人即譬聽眾從無明幻師而有是則
不有而有雖有所聽即幻聽幻聽無實即是無聞
無得也目連為諸居士說法若入如幻三昧而說
可是如法相解脫不能爾即是不如法相解何能
如法相說故前呵云不當如仁者所說意在此也。】


「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


【此即第二呵目連說法不契根緣故前言不當如
[012-0550c]
仁者所說此猶不解別教大乘不能修從空入假
觀故不得道種智法眼知病識藥隨病授藥也就
此經文即有二一呵其不知根二呵其於知見有
滯經言當了眾生根有利鈍者目連或當生念如
來亦作此說法何得見呵淨名斥云如來知眾生
根鈍故於聲聞經說此柝法空觀今此八百居士
即是利根何得於拙度之教而為說法乎今所以
為說摩訶衍體法入法空之教者以知此八百居
士皆是利根人也經言善於知見得無罣礙者即
是斥其知見有滯不得道種智法眼故說法有滯
礙也今淨名通達別教大乘得道種智故知一切
法無罣礙得法眼故見一切法無罣礙也故能知
病識藥隨病授藥而無礙辯赴機而說無滯礙也。】


「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


【此是第三呵其說法運心不稱佛意此猶不解圓
教大乘故前呵言不當如仁者所說耳就此文有
二意一明當起大悲心二明念報佛恩此是用圓
教之意也初經云以大悲心讚于大乘者夫悲能
拔苦小悲說小乘但能拔界內小苦數亦有量大
悲說大乘即能拔眾生界內界外一切眾苦令得
不思議解脫住大涅槃數不可量也次言念報佛
恩不斷三寶者目連因佛得解脫應報佛恩應度
眾生紹三寶種而今說小乘無常觀入空令八百
居士斷結入涅槃者即是斷八百居士三寶種豈
[012-0551a]
名報恩之人也今若報佛恩知八百居士有大乘
根塵勞是如來種教深觀一切法開佛知見即是
三種解脫三德三寶不縱不橫開發道心心心寂
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是為不斷三寶種能報佛
恩也若能如是運懷然後說法即是圓教大乘稱
會佛心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


【此是第三明居士得益也淨名既能如法相解如
法相說說契大機故八百居士皆發無上道心也。】


「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大段第四結辭不堪目連自惟既無摩訶衍
三教之辯致往被呵今豈堪傳如來旨往問疾也。】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是第三次命大迦葉也文亦有二一佛命問疾
二大迦葉奉辭不堪所以次命大迦葉者以其聲
聞弟子中頭陀苦行第一也迦葉即是姓此翻為
龜即以姓為名如目連也而言大者或因智大德
大心大故稱大迦葉也所以然者迦葉是大辟支
根性若無佛出世亦能獨覺成辟支迦羅今既值
佛墮聲聞數就其智慧勝利故稱大也從德以受
大者是人頭陀苦行第一其德重大故稱大也或
因心以受大者是人聲聞弟子中慈悲心大故名
大也有言此人是僧上座知眾事故名大迦葉也
[012-0551b]
大迦葉有金色相亦名無欲迦葉其人天性無欲
雖有金色妻同床隔疊身不相觸聞佛出世棄金
色婦隨佛出家諸聲聞弟子中少欲知足十二頭
陀第一常有慈悲苦枯節悴未得道者不識其德
不生尊重一時如來歎大迦葉嘆曰我斷三界結
盡有大悲心汝亦如是與我何殊即分座令坐四
眾見聞方加敬重當知此從善欲數入道若深求
其致方便欲輔如來弘半滿頭陀之教先以四枯
善欲引物頭陀成道次欲顯四榮頭陀故因往貧
里乞食受淨名呵析令諸四眾咸恥小乘頭陀慕
仰大乘頭陀之德今佛命令問疾大迦葉若述往
昔被彈即重顯發四榮頭陀之教成前五種利益
之義也。】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二迦葉奉辭不堪文有四意一奉辭不堪
二述不堪之由三正明不堪之事四結成不堪一
奉辭不堪者良以往昔因捨富從貧乞食被彈無
答故不堪傳如來旨往問疾也。】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


【此是第二述不堪之由由乞食致被呵也乞食者
即是十二頭陀一也釋十二頭陀義有三意一約
半字事理明十二頭陀二約滿字事理明十二頭
陀三約觀心明十二頭陀也具出文繁略之不述
有師云小乘見理名之為貧今難此語若言貧里
[012-0551c]
是小乘者須菩提捨貧從富應是大乘今善吉非
滿字得道此義便壞故不用也今若作觀行解義
則約有空兩門判其貧富迦葉頭陀有門入道有
門局狹名之為貧善吉無諍空門入道空門寬曠
名之為富雖復有空之殊同是三藏入道非關大
乘故成論明空門入道往往斥於毗曇意在此也
恐人謬作觀行消經故比斥此非經正義不須執
也今言迦葉於貧里而行乞食者當有二意一為
利佗二為自行一利佗者迦葉有慈悲心見貧窮
者深生悲愍持鉢福之欲使現世轉報來生免苦
又眾生不苦不求涅槃既遭貧苦必易化度故須
往也富人著樂會不從化徒往喚擾於理無益也
二為自行者富人門閣重深求告難徹必稽時廢
業豈如貧之易至不致妨廢也又貧者報劣飲食
必麤不生心著富者豐足食必甘美或起習染此
乖頭陀之行非為物軌是則情有偏存致延彈斥
不堪之由此也。】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
捨豪富從貧乞。」


【此是第三迦葉正述往昔被彈之事就此文有三
意一總呵二別呵三迦葉揖敬一總呵云有慈悲
心而不能普者聲聞弟子中迦葉富有慈悲如來
所歎命共同坐巳如前說但迦葉小乘慈悲心不
圓普利佗之懷不等遂捨富從貧而乞今大士呵
[012-0552a]
之者佛說十二頭陀本令次第而乞今捨富從貧
乖於佛旨若以慈悲拔貧人現苦令其種福招未
來之樂果今日富者躭著五欲愛其果報不知修
福福盡未來窮困將墜深坑何不往化令後世相
續今若置而不化果報則斷何謂等慈耶若言住
有餘涅槃從其乞食作解脫因緣者何但貧人須
度富者亦須度但度貧人而不度富者慈悲之心
豈得圓普也若謂貧人厭苦易度易度本關福德
利根何必貧苦即易度也若言自行為易而不從
富者何得自貪功德惜少時之化而令富者失無
量善根也留神化富何必妨於自行若能不捨道
法往貧里乞亦應不捨道法往富而乞若捨道法
往貧乞者亦應捨道法往富乞也若捨道法往富
妨自行捨於道法往貧亦妨自行二俱有妨何得
捨一往一且復於法等者於食亦等若美若不美
皆悉平等豈有富食好而生愛貧食麤而無染如
此分別則於食不等法亦不等法食不等所有慈
悲頭陀諸行悉皆不等是故呵言有慈悲而不能
普捨豪富從貧乞今時有觀行分衛之者當依淨
名之說也。】


「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
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


【此是第二別呵就此文有四意一者呵其乞食心
非二呵入聚落心非三示正食法結勸今就呵乞
[012-0552b]
食心非文有四意一約小乘證滅諦破乞食心非
二約知苦諦破乞食心非三約斷集破乞食心非
四約修道破乞食心非問曰若約四諦破乞食心
非者應前對破苦何得前對滅也答曰迦葉證有
餘涅槃行乞食心非故須前約滅破次破其昔心
所契今事果乖心故次約三諦破其乞食心非也
一約證滅破乞食心非者經言住平等法應次行
乞食者此即破迦葉未得大乘平等滅諦之理故
涉事心有去取致乖次第乞食之法也今明菩薩
若得本有滅諦平等之理即心行平等猶如虗空
於善不善等以慈即於貧富心無去取涉事行乞
能次第而求也所以然者大品經明須菩提白佛
言世尊次第心中應行般若不佛答常不離薩婆
若心為行為生修般若波羅蜜常不離薩婆若心
即是住平等法而能次第行生修即是理中次第
求法喜禪悅之食也猶本垂遠故涉事次第行乞
菩薩心依佛慧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故得大乘
法喜禪悅之食若迦葉二乘破八邪入解脫但得
小乘法喜禪悅之食若破八邪入八解脫此則捨
邪取正何得名為次第求於法喜禪悅之食今菩
薩雖知法性真滅平等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即
是次第求大乘法喜禪悅食也所以然者以薩婆
若心從凡夫四禪四空定次第而入世間禪定又
次入二乘背捨解脫出世間禪又次入菩薩九種
[012-0552c]
大禪出世間上上諸禪皆是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菩薩始從凡夫初禪修至清淨禪於一一禪中皆
有一心三智故得真法喜皆有三諦三昧故得真
禪悅如是次第從八邪八正諸禪中求得不思議
法喜禪悅大乘法食故云住平等法應次第行乞
食是為菩薩次第行次第學次第道又法華經明
善能次第集諸善法也故菩薩行十二頭陀時大
慈平等心如虗空不觀貧富心無去取依分衛法
次第而行乞也迦葉內心不得無緣大慈不住本
有滅諦真平等法故不能於邪正諸禪次第得大
乘法喜禪悅唯住偏真滅諦棄捨生死故涉事行
乞心有去取捨富從貧淨名破其乞食心非意在
此也二約知苦破乞食心非者經云為不食故應
行乞食者只巳苦諦是陰入界報身故須飲食以
資性命原迦葉初觀苦時為欲破此苦諦求涅槃
不食之法故須乞食資身行道若發無漏得有餘
涅槃因入無餘涅槃同如虗空即是不食若在學
地雖發無漏斷結結既不盡不食之因未成可許
為不食故而行乞食迦葉結漏巳盡食因以忘若
為不食但七日不食即入無餘涅槃即無飲食之
患何得猶存將養此身日日乞食意何所主若迦
葉為福利眾生令得不食而行乞食者不應捨富
也又不應欲入無餘涅槃也今菩薩觀苦為不食
故而行乞食者菩薩欲破界內界外生死之食求
[012-0553a]
大涅槃無食三昧此行未成故須乞食資身修不
食之因此則乞食無過也菩薩為化眾生令得不
食果貧富俱往又為眾故未得不食常住涅槃是
故菩薩在於世間行乞食法終不灰身滅智入不
食之涅槃也此皆是觀心明義不須一一更作觀
心解也三約斷集破乞食心非者經言為壞和合
相故應取揣食是業煩惱和合之相所以招生滅
死隨其受報即須四食原迦葉斷集本欲破此和
合集因是故乞求揣食資身觀行若在學地破集
諦和合之相未盡可乞揣食資身觀行斷此和合
集因盡也今證有餘涅槃煩惱巳盡不與集合無
和合之集食因巳盡何須更乞揣食資身意何所
主也若言為破眾生集諦和合之相應取揣食者
則不應捨富也又不應欲入涅槃捨眾生也今菩
薩不爾為欲破界內界外和合集諦集諦未盡故
應受揣食資身觀行破集諦和合之相也若為化
眾生眾生集諦和合未破不簡貧富應受其揣食
令得破界內界外集諦和合之相不忩忩入涅槃
四約修道破其乞食心非者經言為不受故應受
彼食者原迦葉初修道為得涅槃不食果應受佗
飲食資身修道是則有食有命有身有道若在學
地道既未成聽許受彼飲食以修不食涅槃道也
今位登無學道巳修竟不食之因巳成何得復受
彼食也若言為欲福利眾生令得不食之因者即
[012-0553b]
不應捨富而從貧也又不應捨眾生入涅槃不受
彼食也今菩薩為修界內界外無作道諦不食之
因此因未成故受彼食資身修無作道諦不食之
因求大涅槃不食之果不食之因未成故應受彼
食資身以修無作道諦不食之因也若為利益眾
生令得不食之因成大涅槃不食之果者貧富之
食皆悉受也又眾生未得不食之因果是菩薩久
住世間為令眾生得不食之因果故頭陀行乞應
得受一切眾生飲食及衣服供養。】


「以空聚想入於聚落。」


【此是第二呵入聚落心非文有二意一總呵二別
呵一總呵者迦葉捨富從貧之非意在有心而入
聚落故有所去取也所以然者入聚落見六塵是
有分別即分別有好有惡富家所有六塵為好貧
家所有六塵為惡迦葉恐於好塵生著是故捨富
從貧致令慈悲不普頭陀之德不圓過生因此致
為淨名所彈也今以空聚落想入諸聚落者世間
空聚落無好惡人物入者無可取若能觀六塵皆
空則無富家好塵恐生心著之可避貧家麤塵於
行無損之可取是則何有慈悲不普捨富從貧之
過也。】


「所見色與盲等。」


【此是二別呵迦葉入聚落心非也若約外解聚落
者以城邑村家人物聚集所依之處名為聚落若
[012-0553c]
約內解聚落者即是六根為一切六塵六識之所
依集名聚落也故金光明經云六入村落結賊所
止一切自住各不相知大品經云一切法趣眼是
趣不過乃至一切法趣意是趣不過也當知六根
聚落一切好惡塵識如聚落一切好惡人物也淨
名前巳總約外聚落呵迦葉滯有入聚落心非故
言以空聚想入於聚落今又約六根明內聚落呵
迦葉觀智不能照了六根致於六塵有所滯礙是
以慈悲不普故有捨富從貧之失初經言所見色
與盲等者凡夫見色分別好惡故有愛憎其盲者
一向不見是則無所分別去取迦葉及諸聲聞發
真無漏名為聖人若入觀緣真不見諸法一往同
盲出觀緣俗見色分別還同凡夫有眼分別情有
去取故捨富家之色以封貧家之色也今菩薩所
見色與盲等此是不捨道法而同凡所見見色即
空無所分別此與盲等雖無分別取捨愛恚而能
分別一切諸色不同盲也雖分別好惡諸色而無
去取故慈心平等不捨富從貧也復次若知一切
法趣眼是趣不過若了眼根聚落即得菩薩肉眼
清淨雖知見十法界色而不壞眼根見十法界色
名之為見無所染著不壞眼根即是與盲等也涅
槃經明學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是則五眼
具足見因緣麤細三諦之理名之為見實無所見
即是與盲等故大品經云我以五眼觀不見三聚
[012-0554a]
眾生也亦是不見相而見不見相故即與盲等而
見故即是五眼具足見因緣麤細三諦之理分明
也是則無緣之慈平等普覆五眼清淨見十法界
欲拔苦與樂竝同福利豈有一村之內捨富從貧
鐵輪菩薩似解尚爾銅輪十住巳上豈可思量。】


「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
觸如智證。」


【經云所聞聲與響等者此譏呵迦葉不體耳根空
有所好惡音聲如空谷響致有怖畏富家音樂歌
詠好聲不難貧家憂歎惡聲是故捨富從貧也菩
薩體耳根聚落空聞聲如響但以慈心福利故貧
富俱往也菩薩若知一切法趣耳是趣不過若了
聞聲如響即不得趣與非趣得耳根清淨雖聞十
法界音聲聽之而不著解釋類眼可知所有功德
具如法華經明也次經云所嗅香與風等此譏迦
葉不能體鼻空致分別富貧好惡香塵故捨富從
貧今菩薩不爾了鼻根空故好惡諸香對鼻皆如
風也是則無富家好香葐蒀之可避貧家麤香羶
臊非妨之可近也但為平等福利故能貧富次第
乞也若菩薩知一切法趣鼻是趣不過若了鼻根
空者即不得趣與非趣若得鼻根清淨具說如法
華經也經言所食味不分別者此譏迦葉不能體
舌根空謂富人之食精美須遠貧家麤味足可資
身須往造也今菩薩不爾體達舌根即空設使天
[012-0554b]
厨味食之不染人間苦惱亦不為惡是故諸有苦
惱之味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
者何有惡味異好之可分別也故不捨富家好味
從貧乞麤澁也若菩薩知一切法趣舌是趣不過
體達舌聚落空即不見趣與非趣若得舌根清淨
功德廣說如法華經也經云受諸𧢻智證者此譏
迦葉出觀受觸於富貧床敷服翫情有去取異於
入觀證滅定也菩薩不爾了身根即空非但入觀
證滅之時無念隨對諸觸身無去取故不捨富家
上妙床敷嚴飾亦不以貧家臥具為麤但一相慈
心次第行乞而福利之也若菩薩知一切法趣身
是趣不過體達身根即空則不見趣與非趣若得
身如淨明鏡十法界依正報皆於身中現廣說如
法華經。】


「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佗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此譏迦葉不了意根即空故分別貧富法則有難
易之殊富家則威儀禮節法則肅然矜貴難近貧
家則率爾形儀往造為易故慈悲有隔福利致偏
乖佛頭陀正法也菩薩不爾知一切法皆從無明
而起猶如幻相如德女問佛無明為內外有耶佛
答德女如幻非內外而現一切幻事無明亦爾非
內外有而能有一切法也無自性無佗性者此如
中論破自佗共無因生義也經言本自不然今則
無滅菩薩體意根四句撿生生不得是即本來無
[012-0554c]
生有生則有無明等一切煩惱火燒若無生則無
一切煩惱故言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者若有生有
煩惱則有滅有灰斷涅槃若本無生無煩惱今則
無滅諦灰斷之涅槃也尚無生死法之可捨何有
涅槃法之可取豈有富家世俗法則難近之可捨
貧家禮儀簡易之可取哉菩薩達意根中道佛性
能於生死涅槃心無取捨為福利眾生雙遊生死
涅槃是以於貧富之法心無取捨而為福利眾生
不礙貧富難易之法慈悲次第行乞也菩薩知一
切法趣意根是趣不過若菩薩體意根聚落空則
不見趣與非趣若獲意根清淨所有功德廣說如
法華經。】


「迦葉若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


【此是第三示正食法文有二意一示正食法二疊
釋初示正食法即有二一明食體二明食用一明
食體者迦葉乞食心非良以不知正食之法是以
淨名次為說大乘正食之法也此經下文呵身子
云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小
乘明八解脫即真空法喜禪悅之食但以不依佛
慧捨八邪入八解脫即是思議解脫故不得大乘
法喜禪悅之食也所以涅槃經云諸比丘雖行乞
食而未曾得大乘法食今明菩薩能以佛慧見中
道佛性之理非邪非正而邪正雙遊入不思議八
解脫八正即是大乘真禪悅法喜之食經云不捨
[012-0555a]
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者邪有二種一事
邪二理邪正亦有二一事正二理正一事邪者即
是根本四禪四空名為味禪皆生愛見慢人邪法
故名事邪也若望魔禪鬼定此猶是世間正禪若
望背捨解脫猶是事八邪也理邪者即是見心緣
理不正名為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念邪
精進邪定是為緣理八邪也次明正有二種者一
事正二理正事正即是八解脫破事八邪也二種
正者即是正見等八正道對破緣理之八邪也若
聲聞人不得中道慧修八背捨斷事邪八禪之味
著方得八解脫是為捨八邪入解脫即是得思議
之禪悅飲食也修八正道破緣理八邪得入見諦
是為離邪相入正法即是得思議之法喜食也此
之法喜禪悅食即是聲聞緣覺所得法食非真大
乘法食也今明菩薩能依佛慧見中道佛性不捨
八味禪事邪而修背捨入八解脫邪正不妨成三
諦三昧即是大乘禪悅之食又能觀八邪入無作
八正邪正不相妨成一心三智見三諦之理即是
大乘法喜之食是名真大乘法喜禪悅之飲食也
迦葉不得此真飲食故心有取捨致有捨富從貧
之不著住不思議菩薩能如此得不思議大乘法
喜禪悅之食是故慈悲緣貧富俱皆福利如為一
人眾多亦然若於貧富不偏即於一切眾生不偏
是則於食等者於法亦等也。】
[012-0555b]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


【此是亦明食用迦葉及二乘得思議法喜禪悅之
食止是資其神智不能以一食施一切及眾賢聖
也菩薩能依佛慧得不思議真法喜禪悅之食雙
遊二諦即得世間出世間之食故能以一食施一
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如致香積一鉢之飯一眾
食之不賜既得真法喜禪悅之食此內得法喜食
非偽故說然後可食是真應供能報施主外為真
田然後可食也迦葉既不能爾何得內心受虗偽
禪悅之食外非良田何得捨富受貧人之食非但
不能福利富人亦不能福利貧人也。】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如是食者非住涅槃。」


【此是二明疊釋初番文亦有二意一釋食體二釋
食用經云如是食者此下有三番疊釋初番疊釋
約理邪正不相妨礙若依佛慧不見邪見邪思惟
等之八邪故言非有煩惱不見正思惟等之八正
故言非離煩惱二次一番疊釋八邪八正經言非
入定意非起定意菩薩心依佛慧不見八解九定
之可入故言非入定意不見出八味禪及出邪亂
故言非起定意也問曰前正示食體事前理後今
疊釋何得理前事後答曰此明不思議之事理不
可定有前後所以參互者表不思議之事理不可
定有前後異也三總疊事理釋經言非住世間非
[012-0555c]
住涅槃菩薩心依佛慧不住事理二邪故言非住
世間不住事理二正入有餘無餘二種涅槃故言
非住涅槃也。】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


【此是二明釋不思議正食用明菩薩得正食之用
能為施主真實福田也經言其有施者無大福無
小福若作譏迦葉而解不可貧人重心而施故得
大福應須詣貧富人輕心而施生彼小福不須往
也今菩薩是無上食因其有施者皆入佛道豈有
大小兩福之殊也若案理釋生施主涅槃之福名
為大生施主人天之福名為小菩薩真田其有施
者皆至佛道無二邊大小福也經言不為益不為
損者若作譏迦葉而釋迦葉心局謂往貧而乞即
彼此有利名為益也若往富而祈彼心既輕往乞
廢業彼此皆為損也今菩薩心依佛慧貧富俱往
不見輕心之施為損不見重心之施為益也俱慈
心平等為顯法無增無減之理也若案理而解不
為益者不為作世間生死果報之益不為損者不
為損之復之令煩惱生死盡入涅槃灰斷也。】


「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此是第四明顯頓以斥漸也正入佛道者即是圓
觀開佛知見入初發心即是佛也不依聲聞者漸
悟證真若不了義解畢竟不得菩提若依了義解
說漸入佛慧也故法華經云是諸人等應以是法
[012-0556a]
漸入佛慧也。】


「迦葉若能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此是第五明結勸亦是結呵也若能以無緣大慈
貧富俱往一切普利依大乘四諦行乞資身正入
聚落得大乘不思議真法食者施主則隨有所施
之食皆為作大乘無上福田是則不空食人之施
也。】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
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
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
以聲聞辟支佛行。」


【此是第三迦葉諮述往昔聞此彈呵敬揖之懷也
迦葉聞淨名種種彈斥示真食法既昔所不聞故
於菩薩行人咸起敬心自惟無此智德即內心揖
伏四枯之化心折即是顯發如來四榮之教也。】


「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此是第四大段奉辭不堪既被如上之呵爾時莫
知詶答今豈堪傳如來旨往問疾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