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八從布施訖品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
其國。」


【此二明六波羅蜜是菩薩正行即成淨土前三種
發心是就解明淨土今明六度約行辨淨土解行
猶如目足能到清涼池豈得相離若無直心深心
大乘心有所修行則不真實亦非高廣若以三心
入一切諸行諸行竝皆真實深廣前辨正因即感
佛法身今明依因即感佛土也布施者有五種施
一世間事布施二三藏二乘菩薩布施三通教菩
薩施四別教菩薩施五圓教菩薩施一世間事布
施者即有六種所謂六道施也一若作十惡破三
歸五戒或有破壞三寶布施如提婆達多化阿闍
世王施諸比丘或為謀逆財寶賞施或破戒作惡
而能布施如是等施死入地獄名地獄檀也二若
造十惡破戒多瞋布施後墮龍道宮殿七寶依報
似天正報同蛇蟲入鱗肉身體痛痒出熱砂轉或
破戒憍慢恐脇得財以用布施後受金翅鳥身如
此等施名畜生檀也三行十不善破戒諂毒非法
財施受夜叉報或破戒諂誑躭嗜酒肉多懷瞋忿
[008-0511c]
非法財施檀摩睺羅伽如是名為鬼神檀也四若
少持戒嫉妬懷忿多作功德墮阿脩羅依報勢力
與天拒抗但感正報多諸恐怖如此乃至乾闥婆
緊那羅等施皆是諂佞不實好著音樂而能行施
恭敬皆鬼道攝若開六道即脩羅攝也五若持十
善五戒自營布施若輕心局心限礙心施是毗舍
首陀檀若持戒心殷重心如法財施是居士檀若
持戒樂道恭敬博學布施是婆羅門檀若持戒恭
敬慈心大施能自捨財亦教佗修福是剎利王檀
如是等施皆人檀也六若勝品十善持戒精細恭
敬聽法慈善孝順華香續明所貴重物如法清淨
財功德布施皆是天檀如律藏明一小兒客作得
供設眾僧願生忉利天佛記得往生也持戒轉細
乃至修禪厭離心施得生色界名修天施如是等
施皆是世間事施果報不同也二明三藏二乘檀
者觀因緣無常用擇覺分捨覺分捨身命財得二
乘道如阿蘭若寺僧正行事忽有群賊須人解神
突入精舍欲取上座第二上座欲身乞代如是至
下皆云欲代後一沙彌乞代大眾賊云日晚去急
何須推延沙彌向賊說偈答言我年始三五肉肥
且脆美以我持祭神神得大歡喜作賊多得財還
歸給妻子終不畏縣官亦不出都市賊聞歡喜將
往祭神沙彌一心觀無常念念相續刀下著頸豁
然心悟得羅漢道賊屬下刀頸都不異即大驚恠
[008-0512a]
問何故爾沙彌即昇虗空現十八變仍為賊說法
好心代死今得悟道群賊聞此悉發道心求索出
家此等皆是二乘檀也若菩薩檀捨身命財觀察
無常大悲誓願如尸毗王以身代鴿心不悔恨是
名身檀滿捨命因緣者大智論明釋迦調達因地
各為鹿王領諸群鹿共在一處國王遊獵圍此群
鹿釋迦鹿王生念我等相隨來久何為一旦俱死
即疾走投王四面飛矢如雨王語邊人且止勿射
鹿來投我必有深意鹿至王前頭面頂禮長跪啟
王我等有幸生在王國今被圍錄豈敢有辭但王
食不多今諸鹿命一時併盡乞蒙放散當日差一
鹿用充厨新肉不絕一旦併死非唯我等斷種王
須新肉亦恐難得王可其言還歸所止兩群諸鹿
且保安存日差一鹿以充厨膳差至調達鹿群次
一鹿母新產二子母充厨次二子絕乳便死於是
鹿母往其王所頭面作禮悲啼自述次死無恨但
念兩子既絕乳哺必死不疑願王慈申待後次子
能自活死不敢辭調達鹿王即大瞋怒死是汝分
令差誰代鹿母即生是念我王無慈不賜矜愍即
投彼群至釋迦鹿王所作禮悲哀具陳上事我王
既不慈矜乞王為我方計存二子命釋迦鹿王即
生慈念于久思惟答鹿母言在汝群眾代汝死況
我群儻此事非分正當我身以代汝母子得存性
命可還彼群養育兩子於是鹿王即往厨所厨人
[008-0512b]
見鹿形體姝壯未敢屠煞啟白大王王遣喚來鹿
王既至作禮跪立王即問言諸鹿巳盡而汝來耶
時鹿跪答大王慈恩我等鹿群轉多滋茂但彼鹿
群有一鹿母新產二子次充王厨彼既無代故來
投我我即思惟自非我代何得存彼是故我來充
王厨膳王大驚歎即答鹿言汝是鹿形人慈仁代
彼死鹿王今可還竝放諸鹿死菩薩種種捨命因
緣是名捨命檀滿三財施者如須大拏太子常好
惠施乃至二子施婆羅門心無悔恨種種布施具
載彼經是名三藏菩薩財施檀波羅蜜滿也三明
通教菩薩檀者若體施者受者財物三事俱空皆
如幻化起大慈悲愍眾生故捨身命財是名通教
檀波羅蜜也四明別教菩薩檀者雖知三事即空
不住於空入假名幻化行種種施捨身命財如華
嚴經說十種布施地持論明九種施五明圓教菩
薩檀者勝鬘經云捨身者生死後際等離老病死
得不壞常住捨命捨財亦生死後際等離老病得
不壞常住又華嚴經明如來檀大涅槃經明檀波
羅蜜即是佛性又大品經明檀波羅蜜即是摩訶
衍以不可得故又云一切法趣檀波羅蜜是趣不
過檀波羅蜜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此經下
文云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布施正因得菩提果
依因即感淨土前四種施是權後一是實菩薩自
行權實施亦教佗行讚歎隨喜權實施者後成佛
[008-0512c]
時五種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若穢土成佛則
有三惡道來生若是淨土但有人天事善及四教
能捨眾生來生其國若有餘土成佛時但有四教
斷有為緣集盡眾生來生其國若果報土成佛時
但有別圓兩教見中道佛性斷無為緣集一切能
捨眾生來生其國若常寂光土成佛時但有圓教
觀中道斷無為緣集將盡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
國故云一切能捨眾生其國四土諸義類直心也。】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
來生其國。」


【亦有五種一者事相持戒是凡夫也次四種持戒
即是四教明四種正語正業正命皆名持戒具釋
事繁但知前四是權戒後一是實菩薩自行教佗
隨喜讚歎後成佛時五種十善滿願眾生來生其
國十善即是正業正語正命也齊教明願以尸羅
淨故一切諸善得生所求皆是果故云滿願歷四
土來生諸義類直心可知。】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
來生其國。」


【忍辱者亦有五種一世間事忍如凡夫餘四忍還
約四教辨四權一實菩薩自行化佗讚歎隨喜後
成佛時五種三十二相柔和眾生來生其國如輪
王帝釋上界諸天皆有三十二相聲聞緣覺亦有
相者次四教四種修三十二相業不同竝忍辱為
[008-0513a]
本四種明修相前歎德明捨飾好巳略辨釋四土
來生類直心可知。】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
來生其國。」


【有師言精進無別體但約眾行或言能成眾行亦
自有別體精進有五種一者事精進即凡夫也餘
四種道品各有八種精進八種精進者四正勤精
進根力精進覺正精進是為八三藏教生滅八精
進通教無生八精進別教無量八精進圓教無作
八精進四權一實菩薩自修教佗讚歎隨喜後成
佛時五種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四土分
別及諸義類直心可知。】


「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
其國。」


【禪定者亦有五種一世間禪定如凡夫得四禪四
空也後四約四教四種道品中各有八種禪定謂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正定也乃至背捨九次
第定等禪皆是禪定前四是權後一是實菩薩自
行教佗讚歎隨喜後成佛時四教五種攝心不亂
眾生來生其國四土及諸義類直心可知。】


「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智慧即是四教明四種道品中八種智慧謂四念
處慧根慧力擇覺分正見也前四是權後一是實
菩薩自行化佗讚歎隨喜後成佛時五種正定眾
[008-0513b]
生來生其國正定者非禪定之正定乃是三聚中
正定聚也稟四教各有入內凡位悉是正定聚來
生四土及諸義類直心可知問若爾凡夫等智何
得入正定聚答凡世間正見亦入出正定聚亦得
合說也。】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
眾生來生其國。」


【有八種三明約化佗行修淨土此是一往明耳菩
薩從初發心以來常與大慈俱生豈有行六度而
無化佗之用此之八科正因得佛果依因感佛土
故說淨土之行也四無量心亦有五種一事法緣
四無量心是凡夫修得生色界而為梵王四教中
各有四無量心三藏教明生滅法緣四無量心通
教無生法緣四無量心別教明界外藏識恒沙佛
法法緣四無量心圓教明顯中道佛性無緣慈悲
喜捨如慈石吸鐵無作四無量心前四是權後一
是實菩薩自行化佗讚歎隨喜後成佛時五種慈
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四教四土分別來生諸義
類直心也。】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
生其國。」


【此四攝法非凡夫二乘所行但有四種即四教所
明四種四攝不同也此前三是權後一是實菩薩
自行教佗讚歎隨喜後成佛時四種解脫眾生來
[008-0513c]
生其國解脫來生者菩薩四攝攝取眾生為令入
第一義是以所攝眾生皆有解脫之因也來生四
土及諸義類直心可知。】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
眾生來生其國。」


【方便非凡夫二乘所行但有四種方便即是四教
四教各有三種方便一自行方便二自行化佗方
便三化佗方便復有四教各有三方便一破法方
便二立法方便三教佗方便自行教佗讚歎隨喜
後成佛時一切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土來生
四土及諸義類直心可知。】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
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三十七品此不通凡夫二乘有分具如玄義所明
三十七品有四種謂四教所明不同即是四種三
十七品也三權一實菩薩自行化佗讚歎隨喜後
成佛時四種三十七品眾生來生其國四土來生
及諸義類直心可知。】


「回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
國土。」


【大智論云回向如聲入角也即有四種即是四教
明四種菩薩回向不同三權一實菩薩自行教佗
讚歎隨喜後成佛時四種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
國回巳功德與眾生善無不滿故令來生之者功
[008-0514a]
德皆具足也亦應言欲修回向眾生來生其國恐
文略耳來生四土及諸義類直心可知。】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
八難。」


【八難者一三惡道即是三難四北鬱單越難五長
壽天難六盲聾瘖瘂難七世智辯聰難八佛前佛
後難此有二種一者界內八難為前兩教之難二
界外八難即後兩教之難菩薩約四教說除此兩
種八難至須菩提章更當分別菩薩自除教佗讚
歎隨喜後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約四土料
簡有難無難義相繁多難可具辨。】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
無有犯禁之名。」


【約四教亦具有四種自守不譏自守不譏者應作
四句分別一自不守而譏佗二自守不譏佗三自
守而譏佗四不自守不譏佗大涅槃云假使三子
由杖而死餘有一子要當嚴治何容全不譏佗但
內無惡心必於佗有益也此言不譏者非是都不
譏呵也是見四種眾生機不謬是故菩薩自行教
佗讚歎隨喜後成佛時無差機乖理破戒眾生來
生其國來生四土及諸義類直心可知。】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
所言誠諦常以濡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
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008-0514b]


【十善者有二種一止十善二行十善此意是止十
善今明十善亦有五種一事十善即凡夫所行後
四種明十善約四教分別菩薩自行教佗讚歎隨
喜後成佛時命不中夭即是不煞眾生大富即是
不盜眾生梵行者即是不婬眾生所言誠諦者即
是不妄語眾生常以軟語即是不惡口眾生眷屬
不離善和諍訟者即不兩舌眾生言必饒益者即
是不綺語眾生不嫉即是無貪眾生嫉乃是瞋恚
之垢而今約貪明者由貪故有嫉也不恚者即是
不瞋恚眾生也正見即是不癡善根眾生來生也
後約四教明四種十善眾生來生四土及諸義望
直心可知。】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


【此二豎明修淨土文有十三番明資成淨土因也
上從直心橫約十七行明修淨土之行今還從直
心豎明從淺之深成淨土因將豎約前諸行無有
一法而不豎修若說橫即知有豎說豎即知有橫
橫豎相成高廣無礙一一諸行皆至金剛心心淨
則佛土淨也就此為三一約四教分別二約觀心
三帖釋經文第一約四教分別釋十三番文者若
三藏不明淨佛國土所以者何聲聞經既不明十
方佛豈論到諸國修淨佛國土行也若言有者即
成身子之疑也既無淨佛國土之教是則無行無
人何須論也通別兩教既有淨佛國土之教須汎
[008-0514c]
論之即為三意一約通教釋二約別教釋三約圓
教釋一約通教十地釋者直心對見地爾前皆未
發真名為邪曲登地既發真見理離諸曲見故名
直心因此直心進入二地二地能遍行此十七句
行故名發行由發行入三地三地解行俱進故名
深心以深心故得入四地四地能事理俱行則自
調調佗名為調伏以調伏故得入五地五地既事
理調伏能如說行故得入六地六地即能於一切
善法起迴向心迴向心佛果施眾生以迴向故即
入七地七地即有方便能修自行化他得入八地
八地能道觀雙流亦能處處教化調伏眾生眾生
既調佛土即淨佛土既淨得入九地九地能說法
淨說法淨即智慧淨故九地具四十辯才名善慧
地也因智慧淨得入十地十地即心淨故一切諸
功德淨始自直心訖于結句言欲得淨土當淨其
心心淨則佛土淨此借十地來對成通教豎明相
資淨土行也二約別教釋十三番經文對於十地
者亦有兩意不同一從初地發真見中道佛性即
破無明離二邊之曲名為直心從二地至十地類
通教可知但通教見偏真別教見圓真為異耳次
依仁王經有十四般若更須用此銷釋此經豎相
資義彼經取三十心共來對三般若若爾直心即
對十住所以者何入理般若名為住雖未見圓真
理巳見偏真破四重惑正修中道生相似解名直
[008-0515a]
心也發行對十行十行正是修行義深心對十迴
向事入理令能解行俱深經說十迴向為深廣心
也調伏對初地初地發真中道道觀雙流得名調
伏二地對如說行三地對迴向四地對方便五地
對成就眾生六地對淨土七地對說法淨八地對
智慧淨九地對心淨十地對一切功德淨等覺對
後句心淨則佛土淨也若含取地前後取等覺依
十四般若豎對諸句句數整足雖語意有稱不稱
諸地名義然欲解釋義意無往不通隨人通釋應
無失也三約圓教釋十三番文者前雖依此歷別
之義猶自有餘何容初地止是調伏無餘功德若
具足有則不但調伏一名是分有何得調伏獨當
其稱猶是未圓之教今不依此以十四句皆對圓
教地位以辨豎深用明橫廣對意云何說此十四
句皆在初住心中巳自具足何以故銅輪見理巳
破無明豈非直心一心具萬行豈非發行念念流
入薩婆若海豈非深心五住圓除豈非調伏解行
相符發言無二豈非如說行常迴施眾生共向玅
覺豈非迴向權實具足豈非方便得如來一身無
量身能於同居土普賢色身教化豈非成就眾生
若染淨土成道稟四教眾生來生其國豈非淨佛
國土一音演說四辯赴機豈非說法淨寂照之智
豈非智慧淨實相真心無染如虗空豈非心淨一
心萬行備足福慧成就豈非功德淨正報既淨依
[008-0515b]
報亦淨同諸佛等如來見法性居因陀羅網分入
寂光豈非佛土淨當知初住心中豎深則此十四
句及無量句窮於心源罄無不攝故初阿字門具
足四十一字門亦具阿字門當知豎論則窮徹後
際若橫說竝備眾門如前所明十七法及一切法
也發心正行傍化及二土淨國成就眾生利益無
不悉具備在初心中故大品云初發心時便成正
覺華嚴經云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初住既橫豎諸
句功德淨佛國土其義如是餘四十一地亦復如
是如前引涅槃經十五日月喻也第二次明約觀
心豎釋十三番法門相資修淨土因者一心三觀
觀中道法性即是直心此一念心即橫具前十七
種淨土之行即是隨其直心則能發行事理相資
即能進入甚深法界以深心故事理不善之意即
得調伏以意調伏有所說法即能如說而行以有
善行即迴所行之善以願施眾生既能迴施眾生
即能令眾生斷惡修善以眾生斷惡修善即佛土
淨佛土淨即是境界淨故說法淨說性故內心智
慧則得增明內心智慧明淨故則一切功德皆悉
清淨如此等皆是觀心清淨佛土也是故經云欲
淨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則豎修
十四句宛然觀心道之內名觀行即也故法華經
云當知是人巳趣道場近三菩提坐道樹下若功
行淳淑十方諸佛冥加即得入鐵輪相似十三心
[008-0515c]
從相似位進入銅輪分證真實十三心即於二土
自行化佗與物結緣若入銅輪所化眾生應以佛
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漸頓不定祕密法門
教化眾生調伏入佛慧起根而取佛土也若不如
此初住何緣八相成道一往雖云觀心實是真淨
佛土義也此是了義之說若異此者多是文字復
次非別無以表豎非圓無以表橫譬如非日無以
成月非月無以數日日月相須能成一歲乃至百
千萬歲今豎橫相須則高廣義顯非豎非橫而豎
而橫如世伊字首羅三目當知淨土之義依三德
祕藏而有耳若三身三德此就正報三土四土即
就依報依正相成其義可知第三明帖釋經文者
隨其直心則能發行者直心即是前圓教觀中道
成無作八直之心得此直心即能具足具足萬行
故名發行亦云得是直心能行前十七種橫明諸
行法門故言隨其直心則能發行也。】


「隨其發行則得深心。」


【直心即是解發行即是行解導於行行資於解解
行相成如目足備到清涼池名深廣心故云則得
深心也。】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解行既深即能調事理惑理惑者即是迷中道之
無明也事惑者即空是迷二諦法界之事惑也若
從初發心即入中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
[008-0516a]
入薩婆若海即能調伏事理惑仁王經云菩薩從
初發心至金剛頂皆名伏忍是則名為意調伏也。】


「隨意調伏則如說行。」


【心若不調口為說空行在有中若心調伏則無此
過有所言說非但赴機利物內心清淨即能如說
而行言行相符則福德善根成就也。】


「隨如說行則能迴向。」


【內既成就諸善功德迴此善根以向佛果又迴此
善以設施眾生若無有勝善何所迴向如有聲可
得入角其聲徹若無內柔之聲何論入角之遠聲
也。】


「隨其迴向則有方便。」


【既迴自行內能迴向佛果外能普施眾生即能善
巧能破能立能巧度眾生故言則有方便也。】


「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


【方便既巧破立巧破則能折伏眾生巧立則能攝
受群品折伏則眾惡永斷攝受則眾善普會若眾
生四教止行二善成四教智斷兩德立即是正報
因果成也。】


「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


【若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眾生正報止善無惡依
報國土清淨也正報行善因成則佛土莊嚴若國
土清淨莊嚴則佛土淨也。】


「隨佛土淨則說法淨。」
[008-0516b]


【若穢土說法則如長者執除糞器此則赴緣說苦
切之法如淨名為香積土諸來菩薩說此土折伏。】


「隨說法淨則智慧淨。」


【說法本赴物機根緣若淨則感菩薩智慧亦淨譬
如猛風鈴聲則大又如即時世間講說脫有利根
智慧福德之人來聽其說法者則非意智慧開解
辯才無礙也。】


「隨智慧淨則其心淨。」


【說法之人解慧既進則惑垢漸銷其心轉顯即是
心淨之義也。】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直心清淨修一切功德皆無染著是則一切功德
皆清淨也。】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
佛土淨。」


【此是最後結撮正要明淨土之因也言欲淨土當
淨其心者明從直心巳來有十三句名義雖異正
意皆是淨心而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隨四教
所明四心此四種心淨即四種佛國悉淨也復次
四種心只是一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淨即一
切佛土皆悉淨也菩薩從初心用四種道諦淨心
前三是權後一是實事理惑除正報即得佛果清
淨依報得常寂光土畢竟清淨四種緣集眾生垢
淨之心不同來感常寂光土即各見穢淨譬如諸
[008-0516c]
天同寶器食隨其果報飯色有異譬意在此。】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
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
若此。」


【即此第二身子生疑文有二別一明生疑之由二
明疑念一明生疑之由者承佛神力故生疑也舍
利弗因緣至弟子品當略出如來神力加被身子
者此經雖對小明大身子既小乘人中智慧第一
為諸聲聞之所揖敬忽懷疑念即諸聲聞咸共生
疑大乘方等有不思議祕密之事不思議祕密之
事者即是穢國有淨土也身子小乘未能稱機疑
問必假佛力會物心故承佛神力也若如法華經
發大顯遠明諸聲聞內祕菩薩行何容不能稱機
生疑也二明疑念者疑佛答寶積心淨佛土淨執
昔三藏教故生疑也昔三藏教明菩薩三僧祇劫
修行同得佛果成佛國何得今說菩薩心淨則佛
土淨釋迦菩薩獨無淨土當是為菩薩時心不清
淨若不清淨何得成佛若心淨佛土淨何得佛土
穢惡若斯如此翻覆生疑未敢問者或自鄙敢問
或恐失敢問或知如來懸鑒自當知時為大眾決
是故懷念未敢發問也。】


「佛知其意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
者不見。」


【此下第三明釋身子疑文有三別一佛舉日月問
[008-0517a]
身子二身子依事奉答三佛答合譬解釋一舉日
月譬者日月譬真應淨土也如日月宮眾寶所成
光能照四天下彼日月宮內有天子譬真應二土
萬德法寶所成常能照四土眾生真應法身所依
也又譬真緣二修相須也日月相須則成就萬物
照顯一切真緣亦爾緣若不成則真不顯真若不
顯緣亦不成以真緣合故即此有四種淨土常自
顯照而盲者不見為有為無為緣集罪障障五眼
故不得見是以舉日月為喻以問身子也。】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此是二明身子即依事而奉答也。】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國嚴淨非如來咎舍
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此三明合日月譬釋身子疑佛言眾生罪故不見
佛國嚴淨者前合盲者眾生界內有為緣集濁惡
罪業故不見同居淨土界內罪隨行人與有為緣
集合及界內塵沙無知罪故不見有餘淨土以界
外塵沙無知無明罪故不見果報淨土以法界細
微無明罪故不見寂光淨土也我此土淨而汝不
見者此合日月譬明四土常淨身子不見正為前
四種罪障故不見也。】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意謂此佛土以為不
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
宮。」
[008-0517b]


【此是第四明螺髻梵王自引所見釋身子疑所以
梵王須引所見者諸小乘人疑佛雖說有淨土竟
誰見也以梵王自引所見證佛所說淨土不虗為
令眾普生聞信之善也梵王助佛釋疑即有二意
一先折身子疑念二正舉所見釋疑語舍利弗勿
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折其疑情也次我見
此土如自在天宮即是舉所見淨土釋身子疑就
此為三一梵王自說見淨土二身子自述見穢三
梵王釋見穢淨之由一明梵王自述見淨以自在
天為類者有二處天同自在或欲天頂或色界頂
今舉自在六天即欲界頂六天也類同居淨土莊
嚴殊玅如自在天但西方淨土亦是同居彼經亦
舉第六天為類故云其寶猶如第六天寶但六天
正報比西方人身如彼乞人在帝王側也此意亦
應是舉近以況遠耳。】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
穢惡充滿。」


【此二明身子述所見穢如文。】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
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
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此是三明述不見及見之由梵王言仁者心有高
下不依佛慧即不見淨土之由故見穢也菩薩心
不高下能依佛慧即是見淨土之由也生死為下
[008-0517c]
涅槃為高次云淨為高垢為下由此見穢也依佛
慧者不見生死不見涅槃不見垢淨達於中道故
名平等不垢而說垢無淨而說淨淨不礙垢垢不
礙淨無相隔礙能於垢土見淨即依佛不思議實
慧不斷癡愛起諸明脫螺髻所覩穢國見淨土也
身子於生死涅槃淨垢有隔名不依佛慧故但見
垢也。】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
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
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此下第五佛現淨土釋疑文有四別一按地現淨
土二問身子三身子答四佛釋疑一按地現淨土
者亦如上舉日月之意地喻真修指表緣修如法
華云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終歸於空真
緣合真應土現如今指地合故即寶莊嚴淨土現
也問曰此之現土四土為是何土答釋有二意一
云還現同居淨土二云隨機顯現一切大眾歎未
曾有者非但說聲聞經之所未見爾前說諸方等
經多顯正報顯依報淨土未如今也而皆自見坐
寶蓮華者大眾悉有生此淨土之理或未來當生
也。】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二明佛問身子如經。】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
[008-0518a]
嚴淨悉現。」


【三明身子奉答三藏教及前未說諸方等經眼所
不見耳所不聞也。】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
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


【此下是四佛正釋疑即為三意一法說二譬說三
時眾得益一法說者如經。】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
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此是二明譬說即為二一開譬二合譬一開譬譬
如諸天共寶器食飯色有異者寶器譬寂光飯色
有異譬餘三土餘三土之報不出寂光約於寂光
而論垢淨所見不同也二合譬即為十番合譬一
約同居合飯色異譬五濁重為垢五濁輕為淨土
此垢淨相隔垢不見淨也二約同居有餘土合飯
色異譬同居之淨雖無重濁猶有見思牽生故皆
是垢有餘土中久巳斷盡故名淨垢淨未融垢不
見淨也三約有餘土自合飯色異譬三乘人生彼
其土則劣故名為垢菩薩生彼以具修福業故感
報亦淨所居垢亦有不能見淨也四約有餘土望
果報土合飯色異譬如餘之土都不破無明其土
悉垢生實報者巳破無明其報則淨此垢亦不見
淨也五就果報土自合飯色異譬上下相望報有
優劣自成垢淨垢亦不見淨也六約果報與下品
[008-0518b]
常寂光合飯色異譬七下品常寂光與中品常寂
光合飯色異譬八中常寂光與上常寂光合飯色
異譬九約諸土總對常寂光合飯色異譬十諸土
非垢常寂非淨畢竟不可說非垢非淨而分別諸
上為垢寂光為淨合飯色有異譬也故下文云雖
知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起種種殊勝之業今釋
土義有此十番垢淨相對之別合諸天同寶器食
隨其果報飯色有異。】


「當佛現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
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三明時眾得益文有二別一初則明現淨土得
益二明得土得益一明現淨土得益者即為二一
五百長者子聞諸佛國得無生法忍若通教往論
多約七地若別教多是初地若圓教即是入初發
心住也次八萬四千人發菩提心位者如前分別。】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
及人知有為法悉皆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八千比
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次二明復穢以悟無常得小乘道初見穢為淨穢
是無常復淨還穢謂淨無常無常迅速故八千得
悟即得法眼淨也見生滅四諦之法分明小乘法
眼在見道位非大乘法眼也後明不受者證無學
道不受一切三界虗妄生死也故知此經猶帶三
藏拙度得道意在此也。】
[008-0518c]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