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99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 (master)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從如是訖菴羅樹園


【第五明入經文今釋通別序者即為二意一釋通
序如是等六義二釋別序如現瑞先釋通序六義
者六義通為眾經之序復須為兩義分別一總釋
[002-0471a]
二別釋一總釋如是我聞者是佛教阿難等諸大
弟子說入佛法相大智論云佛將入涅槃阿難親
屬愛結未除心沒憂海阿泥樓駄語阿難言汝是
守護佛法人若於未來事有疑者及時諮決何為
在憂海如世凡人阿難得念道力悶心得醒即以
四事請問一佛涅槃後我等云何修道二問誰當
作師三問惡口車匿云何共住四問佛經初首作
何等語告阿難若今現在若去世後依四念處修
道解脫戒經是汝大師身業口業應如是行惡口
車匿依梵法治若其心輭復教那陀迦旃延經即
得入道是我三大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初應
作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所
樹林中非獨我法初安如是語過去未來現在諸
佛經初首亦安是語知如是我聞六義即是通序
一切眾經悉安初首此之義亦名遺囑序如來遺
言所囑以此標經首也亦名經前序三世諸佛經
前皆須安此語也問何故經初安如是等語惡口
車匿教梵法治比丘依波羅提木叉住佛法無量
皆得入道何故但令修四念處也答曰經安如是
等語者為斷疑勸信故亦為印定佛說非弟子及
十六種所說故亦為成行人深信故亦為破外人
經初以阿漚二字標其教首故阿漚者是謂吉相
邪僻之過事如百論之所具破為如是等種種因
緣佛教之初安如是六義也惡口車匿教梵法治
[002-0471b]
者車匿自恃王種出家佛在世時輕諸比丘不遵
眾法僧法事時輕笑言如似落葉旋風所吹聚在
一處何所平論佛去世後猶自不改佛令作梵壇
擯謂黜擯也亦云梵壇法治者梵天治罪法別立
一壇其剋犯法者令入此壇諸梵不得共語若心
調伏為說那陀迦旃延經者令離有無中道為說
即入初果也一家明三藏教立非有非無門異於
三門意在此也教諸比丘依波羅提木叉住者波
羅提木叉此翻保解脫亦云報解脫亦云處處解
脫也問曰毗尼明時食時衣等多非正義那得云
保解脫答曰大智論云佛說毗尼為令佛法久住
不應求實求實即生邪見也今時僧眾不以戒律
在心者恐佛法不得久住也如所問言佛道入道
教門無量何得但令依念處修道也答曰若離四
念處布施但得大富持戒得生人天頭陀淨戒淨
行坐得定隨禪生梵天多聞說法但是世智辯聰
後生還得聰明果報也若與念處相應即能破四
倒以無瞋心修諸善法無非道也問曰聲聞經說
必須依四念處修道摩訶衍教觀無生入道豈須
四念處有所得觀耶答曰大乘有無生四念處何
處別有摩訶衍無生正觀入道也但佛教雖復無
量不出半滿聲聞經說生滅四念處即是半字摩
訶衍說無生無量無作三種念處即是滿字半字
即是四枯滿字即是四榮如此枯榮雙樹間得見
[002-0471c]
佛性住大涅槃名諸佛法界當知出念處外更有
何大小乘入道之勝法也故佛遺囑令諸弟子依
四念處修道也第二別釋通序如是等六義舊解
多用五義今用六義六義者第一如是第二我聞
第三一時第四佛住第五方所第六同聞如是者
勸信之端也我聞者是親承音也一時者感教之
時也佛者的出化主也方所者聞經之處也同聞
者證非巳謬傳也此六義相次者正為㢡成佛去
世後見聞之徒息疑增信自利利人功成道就也
如是謂勸信之端者如是意在勸信而六義皆為
勸信如是居初故云勸信之端也。】


「如是。」


【案此即為三意一總明如是意在勸信者如來如
法相解如法相說所說誠諦必可信從也大智論
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
相又如是是善信之辭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
者言是事如是有信之人入佛法能得四沙門果
其無信者雖復出家剪落著染衣讀種種經能難
能答於佛法中空無無所獲又大智論云如是者
示人無諍之法佛以無猗心說弟子以無著心受
故能得解脫故言如是非如外道說者以執見心
說聽者以取著心受現世鬪諍死入地獄豈名如
是故智度論偈云自法愛念故毀呰他人法雖持
戒行人不脫地獄苦也又古來法師多云如是者
[002-0472a]
文如理是文以巧詮為如理以無非曰是也第二
約教明如是者今明四不可說赴機而有四教約
四教即有四種如是也一因緣生滅如是二因緣
即空如是三因緣假名如是四因緣即中如是一
因緣生滅如是者佛昔於波羅奈說五陰生滅俱
隣等聞如是之說即得悟道此經復土求聲聞人
知有為法無常得羅漢果及得法眼淨是為不空
出家著染衣能得四沙門果也二明因緣即空如
是者如說大品三乘同見第一義無言說道斷煩
惱此經破迦旃延明五義二百比丘聞如是說心
得解脫即是示人無諍之法也三因緣假名如是
者如無量義經云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
歷劫修行此經亦云以無所受而受諸受若菩薩
聞如是說得道種智入菩薩位知眾生根也四因
緣中道如是者如大品說佛以諸法實相故出現
於世化佛亦以諸法實相故出現於世法華經云
諸法實相義巳為汝等說此經諸菩薩各說入不
二相門若菩薩聞如是說即見佛性開佛知見住
不思議解脫也佛法有此四種如是義故一切眾
經之初皆安如是若華嚴經頓教有因緣假名中
道二種如是若三藏教聲聞經但有一因緣生滅
如是若諸方等大乘具有四種如是若摩訶般若
除生滅如是具有三種如是法華經但因緣中道
實相一種如是若大涅槃明諸佛法界亦具足四
[002-0472b]
種如是此經猶是方等大乘生蘇不定之說具有
四種如是如上所引經文此經既具四如是經初
標如是之言也問曰理無二是何得有四如是答
曰諸法畢竟不可說非權非實尚無一如是何況
有四而權而實者權故說三如是實故說一如是
權實備明則有四如是也第三觀心明如是義者
即是三觀明四如是也如前引華嚴經云欲知如
來心但觀眾生心若見如來心即見眾生心如破
一微塵出三千大千世界經卷也眾生一念無明
因緣所生之心即具四種如是之理若觀心因緣
生滅生從假入空即是生滅如是若觀心因緣即
空體假入空即是空真諦如是若觀心因緣知空
非空入假無滯即假名如是若觀心因緣即一實
諦佛性即是中道如是也是為約觀心具四種如
是義也問曰若觀心即具四如是者應即是佛菩
薩也答曰當用六即分別進不叨濫生增上慢退
免貧人數寶無分之失也。】


「我聞。」


【此即是阿難等諸弟子親所聞法故謂我聞今解
亦為三意一總釋二別約教釋三約觀心第一總
釋者阿難親承音旨故言我聞所以然者若傳從
佗聞多致偽謬師心自說何必定合道理今既親
聞佛說是則可信群情承受無所致疑也大智度
論云隨俗故說我和合故稱聞隨俗故說我者諸
[002-0472c]
無學人及見道學人無傳持佛法利益眾生故順
俗說我外宜順俗無諍內不乖實法故得傳經利
物譬如用金錢買銅錢賣買法爾人無恠也和合
故稱聞者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意欲聞情塵和
合耳識即生意識能分別種種所聞是則和合故
稱聞也阿難等內則耳根聰利外則對佛八音清
辯領納無遺故稱我聞也問曰大智論云阿難是
佛得道夜生涅槃明佛成道後過二十年阿難方
為給使自爾之前佛說經阿難不聞如來將入涅
槃阿難為魔所蔽亦不得聞云何皆稱如是我聞
答曰大智論云阿難將欲結集法藏合掌向佛涅
槃處而說偈言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
轉聞乃至波羅奈展轉聞者解有二意一舍利弗
問經云阿難修不忘禪得佛覺三昧以三昧力自
能尋佛言說展轉至波羅奈悉皆聞持故言我聞
也二解云阿難所未聞經佛次第為說乃至波羅
奈故云我聞也何以得知然阿難本願為佛侍者
聞持佛經如賢愚經所明阿難宿世本為長者因
施食故發願為聞持弟子又報恩經說阿難從佛
求乞四願三願如大涅槃說第四願者佛所說經
未聞之者更請為說佛可其願有所不聞重為說
也阿難所傳有八億四千萬卷皆言我聞復次大
智論明結集法藏優波離等各登高座皆稱如是
我聞未必竝是阿難也問曰阿難但結集小乘經
[002-0473a]
稱我聞亦結集大乘經稱我聞耶答曰解者不同
有言阿難但結集小乘稱我聞諸大乘經是文殊
利彌勒等諸大菩薩所共結集稱我聞也又解言
阿難非但止結集小乘亦結集共二乘說大乘經
故大品付屬阿難此經亦爾其不共二乘說者大
菩薩結集也又云阿難亦結集不共二乘說大乘
經如正法念經云阿難有三稱一阿難賢阿難持
三阿難海今謂若阿難賢者聞持三藏教阿難持
者聞持共二乘說大乘法阿難海者聞持不共二
乘說大乘經也故法華云阿難聞佛授記即時憶
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如今所聞亦識本
願豈不能備持一佛之教也第二別釋我聞者即
為二意一約四教明我二約四教明聞一約四教
明我者亦有四種不同一約三藏教明我者依薩
婆多五陰實無有我但有名若依曇無德說有假
我犢子所明我在第五不可說藏如是等明我雖
殊而悉破外人計神我及性我說假名等我義也
二通教明我者如大品經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
色性如我但有字色亦但有字我之與色皆如幻
化也三別教明我者但以自在為我義也善於知
見得無罣礙無罣礙者即是自在我義也又攝大
乘論明自佗差別識亦名似我識即是別教明我
義也四圓教明我者中道佛性即我義也中論云
佛或時說於我或時說無我於佛正法中無我無
[002-0473b]
非我此經云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真無我義大涅
槃經云無我法中說真我義也又云我與無我其
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即是二十五
有真我也前三教明我即是權我無我法中說真
我者即是圓教明真實我也隨教辯我故言我聞
問曰若爾何得大智論云隨俗故說我也答曰三
教明我皆是隨情豈非隨俗故說我也圓教明我
即是佛性佛性之我即第一義非隨俗也三教明
我聞竝約耳根論聞圓教明我我即聞以點色性
說真我離法性更無別能聞之耳也用四教約諸
經具我多少類如是可知二約四教明聞義者如
涅槃經明聞義自有四種一聞聞二不聞聞三聞
不聞四不聞不聞今約此四種聞義恐是四教辯
聞義不同也三藏教即是聞聞義以小生生大生
故名為生生今亦得云小聞成聞故名為聞聞問
曰大涅槃明生生即是十二因緣相續不斷故名
生生今何得用小生生大生類解聞聞義耶答曰
大涅槃釋生具有兩義今不取約行明生生但取
約生滅之理明生生義者若約十二因緣相續以
明生生即於聖人聞經義不便也所以者何三藏
教諸道人十二因緣生生義巳壞但有報身八相
之根塵和合故稱聞也二通教即是不聞聞如夢
幻之聞即是點空說聞名不聞聞也三別教即是
聞不聞義於所聞法得自在名聞不聞所以者何
[002-0473c]
世諦死時即聞聞死而生聞持陀羅尼隨有所聞
自在能持也又攝大乘論說有塵者應受識即是
別教大乘明聞也四圓教即是不聞不聞義佛性
大般涅槃聞相盡也問曰若無聞相云何說聞答
曰若聞相盡都不得聞者佛住大涅槃應都不聞
一切十方法界音聲也如法華經明耳根功德初
相似聞盡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況法雲得分證真實聞相盡聞十方
佛法而能如雲持兩耶妙覺聞相究竟盡一切法
界所有音聲一時聞也故大涅槃云若知如來常
不說法是則名為具足多聞此經亦云其聽法者
無聞無得今用四教明聞義約眾經具聞多少類
前可知問曰大智論明佛法無我但有名字順俗
無諍今何得分別四教明我不同若爾便是有我
也答曰若定有我何得四教分別不同若定無我
何得經有此異說若不許作此分別者非但壞佛
方便教門亦各自壞諸不信者義宗也若言五陰
實無有我但有名者數人可得作此解曇無德既
有假我何得用數人名字我聞不用假我聞犢子
既云第五不可說藏有我何得不用此我聞而取
名字我問也通教學既明幻化我何得不用幻化
我聞而用數人名字我聞也如此互相望諍論互
失也第三約觀心解我聞三觀分別四教我聞類
如是細尋可知。】
[002-0474a]


「一時。」


【此即是四眾感教得道之時此亦助成如是之可
信也故大智論云論時方皆為生信今釋一時亦
為三意一總解二約教別解三約觀心第一總解
者大智論云數時等實無陰持入所不攝故但隨
世俗說一時無咎上標章言四眾感教得道之時
名一時者此約多時少時故名一時也若通論四
眾感一期教門始終久近皆名一時即是束多時
少時共明一時也如戒序云春分四月日為時春
分實有多時但總束為一時也約得道明一時者
赴機說教聞教即入如苦忍一剎那此約少時明
一時今約此多時少時總明一時謂總一期說法
通是一時之事也就此分別略為五意一約眾生
機發明一時二約佛說教明一時三約機教合明
一時四約得道明一時五約阿難聞經明一時一
機發明一時者若世善機發時即是多時出世善
機發即是少時總此多少皆一時也二約佛說教
明一時者方便用三悉檀起教即是多時實慧用
第一義悉擅起教即是少時總此多少皆名一時
也三約教與機合明一時者權教與世間善根合
即是多時實教與出世善根合即是少時機教合
故不在二時故名一時也四約四眾得道明一時
者若得世間之道即是多時若得出世間之道即
是少時總此多少皆名一時也五約阿難聞經明
[002-0474b]
一時者佛說經多時少時即是阿難聞經時聞非
異時故名一時又阿難得佛覺三昧所未聞經以
三昧力悉皆得聞入三昧聞故名一時又解佛為
阿難重說即是阿難聞經時名一時也第二約教
明一時者即是約四教分別四種一義也一約三
藏因緣生滅教明一時亦具前五種一時之義或
用隨俗時或用因法假名時離法無別時以為一
時也二約通教明一時亦具前五種一時之義如
夢之一時也三別教明一時亦具前五種一時之
義破一時顛倒能分別數一切法見三世事無滯
礙也攝大乘論明數識攝阿僧祇明世識攝三世
若約此一時即是別教一時亦具前五種一時義
但圓教正約不思議法性明一時一切入一時如
此經明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七日為一劫一劫為
七日法華經明六十小劫謂如食頃華嚴明十一
切等約此明一時即是圓教一時義也若用四教
明一時約眾經具一時多少竝類如是可知第三
約觀心一時義者觀心因緣生滅義心在定時能
知世間生滅法相是則一念中慧眼開發能見生
滅之理名故一時若非定心少時豁然見理前思
後覺憶想顛倒雖有解心生滅不能見理非一時
也又約觀心明一時體假入空觀慧眼開一時從
空入假觀法眼開一時中道正觀佛眼開一時皆
是定心一念少時豁然開發即見真一實諦理名
[002-0474c]
一時也。】


「佛在。」


【佛即能說如是之化主亦為助成傳聞之可信也
所以者何若是九十六種所說邪見顛倒故自不
足歸心若是三乘聖人所說既猶居不極之位所
說又非究竟今明無師大覺朗然頓悟所言誠諦
從是聞經物情欣愜也就此亦為三意一總明佛
住二約教分別佛住不同三約觀心解釋第一總
明佛住義者舊稱佛陀此言覺者自覺覺佗名之
為佛若智度論明佛陀言知者知何等法智慧知
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一切諸法
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十號具足亦名一
切智人亦名頻伽婆佛德無量勝名亦復無量今
不具釋所言在者在即住之異名耳大智論云四
種身威儀坐臥行住是名為住住有四種一者天
住二者梵住三者聖住四者佛住天住者布施持
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梵住者住四禪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也聖住者住空無相無作四諦十二因
緣理也佛住者佛住首楞嚴等無量三昧十力等
一切佛法也如佛所得法佛於中住憐愍眾生故
在毗耶離住也第二別約教釋佛住義不同者即
是約四教明不同也四教明佛義分別巳略在玄
疏但為化四種根性眾生現相亦有四種如初成
道起轉法輪入般涅槃皆現四教身相不同初成
[002-0475a]
現身相不同者如勝天王般若所明如來初坐道
樹得成正覺或現坐草或現坐天衣或現處寶座
或現在虗空中此即初正覺赴緣應化現相不同
表四教所明明佛功德相不同也次明轉法輪現
身相不同者若說華嚴圓滿頓教則現大相小相
之身若鹿野轉生滅四諦法輪即脫瓔珞現老比
丘之身若說大乘方等即門內尊特之身或門外
塵土坋身之像若說摩訶般若亦現門內尊特之
身及種種佛身之相以眾生疑故現常身放常光
若說法華但現尊勝之相若說涅槃備現四種身
相事同方等現身相此略明轉示現身相不同如
是隨緣感種種之身何但現四種身相也今一往
約四教不同大略而言四種現相耳次明入涅槃
現四種身相不同者如像法決疑經云如來將入
涅槃是時大眾或見佛如沙門之像或見佛威德
相好端嚴或見佛坐寶蓮華說心地法門或現見
身如虗空無有邊表此豈非表說四教之功巳訖
將入涅槃現此相也此經既是方等教攝住於毗
耶離城說大乘方等所可現身亦應隨緣感現故
此經長者子寶積說偈歎言各見世尊在其前斯
則神力不共法各見者四教之機感佛身相不同
也問曰四教善根隨緣所見定如前分別不答曰
一往相對理在隨緣機感若就其鄣邊云可見劣
身而說勝法如觀世音以種種形遊諸國土說大
[002-0475b]
乘法豈況如來雖現劣身何妨說勝法也次用四
教明住義者各隨教所辨佛地法門不同佛於中
住憐愍眾生故住毗耶離也第三約觀心明佛住
義者如華嚴經云欲見如來心但觀眾生見心即
如來心所以者何一心三觀圓觀因緣三諦之理
即是開佛知見雖有肉眼名為佛眼亦名種智若
用三智以不住三諦三昧亦是如佛所得之法佛
於中住憐愍眾生能不捨道法現凡夫事住一切
世間法也此須善用六即分別入大乘之要門也。】


「毗耶離菴羅樹園。」


【此明聞經之方所即是的出說經之處助成勸進
也今釋方所即為二意一明通方所見是毗耶離
城二明別方所的據菴羅樹園第一通方所明毗
耶離城者復為三意一約事解釋二對法門三約
觀心第一約事者此土翻云廣博嚴淨其國寬平
名為廣博城邑華麗無諸穢惡故名嚴淨也又前
師翻為好稻此土出好粳粮勝於餘國故言好稻
之國也又有言此是好道之國也此國有好道路
平正砥直又言好呼號反道其國人民好樂正道自
敦仁義不須君主但有五百長者共行道法率土
民庶莫不齊肅故云好道之國也第二對法門解
釋者隨取前所翻即對法門所言廣博嚴淨者即
是釋迦法身所居本土常寂光國其性廣博猶若
處空功德智慧無諸穢惡故云嚴淨迹居人間亦
[002-0475c]
託廣博嚴淨之土是知非本無以垂迹垂迹故居
人間嚴淨之國非迹無以顯本寄毗耶離說諸佛
國土永寂如虗空即顯毘廬遮那常寂之本國也
所言好稻之國者即是釋迦本地所住大涅槃百
句解脫之理也故法華經云百穀苗稼普皆增長
因其增長穀實得成即是百句解脫之玅果為好
稻也由本垂迹顯本類前可解次云譬如隘路不
容二人竝行解脫不爾多所容受多所容受即真
解脫今釋迦居不思議解脫之大道即是法界多
所含容故名好道由本垂迹由迹顯本類前可知
也所言好呼號道之國思議之道作意而修不名好
道不思議自行即真修任運理顯化佗如慈石吸
鐵無緣無念自佗行化此是性好之道也由本垂
迹垂迹故名好道因迹顯本故居人間好道之國
說心淨佛土淨也第三約觀心明毗耶離者一心
三觀能觀心性即知心性廣博猶如虗空即具福
慧二種莊嚴無染無著畢竟清淨是則心淨佛土
淨故約觀心明廣博嚴淨之國也次觀明好稻之
國者若觀心性即是百句解脫之根本名為好稻
如前引法華經譬百穀苗稼雨之所潤無不豐足
也約觀好道路之國者若觀因緣中道則是行大
直道無留難故也無有眾魔群盜之所得入此道
最勝故名好道約觀明好呼號道者若觀偏真之道
盡苦涅槃則於一切道法無好樂心今觀圓真之
[002-0476a]
道則好樂一切道法無厭足盡未來際故名好道
也第二明別方所的據菴羅樹園者上明大城是
通方所助為證信猶恐混漫今的舉所住則助成
勸信義切也此亦為三意一約事翻釋二對法門
三約觀心第一約事翻釋者肇師注云菴羅是菓
樹之名以菓目樹故云菴羅樹也其菓似桃而非
桃也故言柰樹定非柰樹矣在地經又翻云難分
別樹其菓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故云難分別也此
與大涅槃經明意欲同經云如菴羅菓生熟難分
具有四句此亦難分別也又師解云此樹開華華
生一女國人歎異以園封之園既屬女女人守護
故言菴羅園此女宿善冥熏見佛歡喜以園奉佛
佛即受之而為住所第二對法門明義者佛住三
十七品總持之法故言住菴羅樹園所以然者三
十七品為道品道品為樹四念處為種子四正勤
為生長四如意足為牙生五根如生根出莖五力
如抽枝葉七覺為華八正為果實從七覺華起慈
悲心為一切眾生興大誓願因緣勤行得發總持
故說總持為園也大集經云三十七品大神通是
名菩薩炬陀羅尼者此翻為總持園持樹果不致
侵犯故表總持也今言華中生女者即是因七覺
華生大慈悲之女也女用園奉佛者表因中總持
一切善根迴向佛果佛受園而住者即是由成內
因果佛住於果是為如佛所得佛於中住住於無
[002-0476b]
漏法林樹總持之園苑也由本垂迹故居人間菴
羅樹園用迹顯本佛住菴羅園說不思議無礙陀
羅尼無漏法林樹總持之園苑也菴羅樹菓似桃
非桃似柰非柰是則非桃非柰而似桃似柰名難
分別樹者如來住菴羅園則表中道三十七品中
道似有非有似無非無是則非有非無雖非有無
而似有無此理難分別如來住此難分別之理成
三十七品佛菩提果如此妙果所依之土七種方
便一切下地之所莫測即表以難分別樹園也第
三約觀心者若三觀觀心性不動而修三十七品
因七覺起慈悲誓願善根牢固成諸總持即是住
菴羅樹也故華嚴經說菩薩有十種園此即是三
十七品園修若約觀心解難分別者如大涅槃經
說菴羅菓生熟難知具有四句一內外俱生二外
熟內生三內熟外生四內外俱熟今行人修於三
觀觀不思議中道難分別之理即有四種一自有
行人觀心都未有所以威儀麤獷如菴羅菓內外
俱生二自有行人修三觀時外雖威儀齊整身口
似如柔和內觀之心不證定慧都無所以如菴羅
菓外熟內生三自有行人威儀不足可見身口不
無麤獷之相而內心觀行能熟入諸法門定慧開
發如菴羅菓外生內熟四自有行人修心三觀威
儀齊肅身口柔和似得道相而內心三觀入諸法
門定慧開發或成觀行入五品弟子位或成相似
[002-0476c]
即得六根清淨如菴羅菓內外俱熟是故佛法行
人難可分別如菴羅菓也問曰那忽處處對法門
約觀心作如是等說佛意何必如是也答佛心如
大海眾流皆入佛心如如意珠隨人心念即皆雨
寶佛心淨鏡隨外有像對即是現種種色佛心如
大地隨有種子即生長菓牙大涅槃經明摸象之
譬得失之相各不能但博地凡夫各隨心解稱歎
佛德何能普會執見之徒自謂一切如已所解諍
論是非何必合於佛意若言經中無對法門解釋
義者此經佛道品普現色身菩薩問維摩詰言居
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等悉為是誰大士答言智
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此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
舍淨名既是在家菩薩何容無有父母妻子家宅
而依事答悉約內行法門答者當知諸佛菩薩不
起道法現凡夫事雖現凡夫事皆內表道法也如
佛般涅槃處在雙樹四枯四榮豈可直作樹木之
解且如來誠說皆表半滿枯榮今在毗耶菴羅樹
園欲說不思議解脫法門不捨道法現迹同凡住
毗耶離豈不遠表極地所住法門也華嚴經明十
城十園豈止是世間城園也此經下文菩薩行品
云諸佛威儀有所進止無非佛事何得但作事解
都不尋思諸佛菩薩不思議教善根祕密表發之
事又法華經云欲說是經應入如來室著如來衣
[002-0477a]
坐如來座然後於四眾中以無所畏心廣說此法
華經若言不對法門明義欲講說時將不移佛像
入佛大殿上佛高座披佛像衣處眾說法此豈得
佛意耶法華經所明如來室者乃是大慈悲心如
來衣者即是柔和忍辱如來座者則一切法空是
豈得入佛殿坐著佛像衣耶問法華經中佛自解
說對三法門其義可爾今毗耶離菴羅樹園佛不
解釋何得師心對法門也答曰若謂佛不解釋不
得厝意一切經文何甞併是佛自解釋若師心解
豈非皆有失也問曰華嚴大乘可得約行明諸法
門此方等經及小乘教何得亦約觀行明義答曰
此經既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若不約
觀行豈稱斯文若不以毗耶離菴羅樹園對法門
則不得約觀心解釋何得於眾生心行中求諸佛
解脫若不於心行中求解脫者云何得住不思議
解脫若不住不思議解脫云何於一毛孔見諸佛
土變現自在如不思議品所明也復云何得法華
經明身根清淨一切十方國土皆於身中現又豈
得如華嚴經說無量諸世界悉從心緣起無量諸
佛國皆於毛孔現也如前問言小乘不得約觀心
解釋者何故聲聞經中佛為牧牛人說十法皆一
一內合比丘觀心如是等例豈非方等及三藏經
教對諸法門觀心明義也問曰玄義明三觀四教
懸釋此經三觀為前四教在後入文帖釋何得四
[002-0477b]
教為前三觀在後答曰玄義論其玄旨教從觀出
如破微塵出三千大千經卷入文帖釋從事入理
故先須四教銷釋經文尋文入理必須觀行次略
點三觀章門一品一偈一句無不皆入不二法門
住不思議解脫也。】


維摩羅詰經文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