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43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宋-魏齊賢 (master)


[061-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巻五十四


  宋 魏齊賢


  葉 棻同輯


  書


  上范司諫書       歐陽永叔


  日月具官謹齋沐拜書司諫學士執事前月中得進奏
吏報云自陳州召至闕拜司諫即欲為一書以賀多事
[061-1b]
卒卒未能也司諫七品官爾於執事得之不為喜而獨區
區欲一賀者誠以諫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時之公議繫
焉今世之官自九卿百執事外至一郡縣吏非無貴官
大職可以行其道也然縣越其封郡逾其境雖賢守長
不得行以其有守也吏部之官不得理兵部鴻臚之卿
不得理光禄以其有司也若天下之得失生民之利害
社稷之大計惟所見聞而不繫職司者獨宰相可行之
諫官可言之爾故士學古懐道者仕於時不得為宰
[061-2a]
相必為諫官諫官雖卑與宰相等天子曰不可宰相曰
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坐於廟堂之上與天子相可
否者宰相也天子曰是諫官曰非天子曰必行諫官曰
必不可行立殿陛之前與天子争是非者諫官也宰相
尊行其道諫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九卿百司郡
縣之吏守一職者任一職之責宰相諫官繫天下之事
亦任天下之責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職者受責於有司
諫官之失職也取譏於君子有司之法行乎一時君子
[061-2b]
之譏著之簡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冺甚可懼也夫
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責懼百世之譏豈不重邪非材且
賢者不能也近執事始被召陳州洛之士大夫相與語
曰我識范君知其材也其來不為御史必為諫官及命
下果然則又相與語曰我識范君知其賢也他日聞有
立天子陛下直詞正色面争庭論者非他人必范君也
拜命以來翹首企足竚乎有聞而卒未也竊惑之豈洛
之士大夫能料於前而不能料於後也將執事有待而
[061-3a]
為也昔韓退之作争臣論以譏陽城不能極諫卒以諫
顯人皆謂城之不諫蓋有待而然退之不識其意而妄
譏脩獨以為不然當退之作論時城為諫議大夫已五
年後又二年始庭論陸贄及沮裴延齡作相欲裂其麻
纔兩事耳當徳宗時可謂多事矣授受失宜叛將强臣
羅列天下又多猜忌進任小人於此之時豈無一言可
言而湏七年耶當時之事豈無急於沮延齡論陸贄兩
事也謂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幸而城為諫官七年適
[061-3b]
遇延齡陸贄事一諫而罷以塞其責向使止五年六年
而遂遷司業是終無一言而去也何所取哉今之居官
者率三歲而一遷或一二歲甚者或半歲而遷也此又
非可以待乎七年也今天子躬親庶政化理清明雖為
無事然自千里詔執事而拜是官者豈不欲聞正議而
樂讜言乎然今未聞有所言説使天下知朝廷有正士
而彰吾君有納諫之明也夫布衣韋帶之士窮居草茅
坐誦書史常恨不見用及見用也又曰彼非我職不敢
[061-4a]
言或曰我位猶卑不得言得言矣又曰我有待是終無
一人言也可不惜哉伏惟執事思天子所以見用之意
懼君子百世之譏一陳昌言以塞重望且解洛士大夫
之惑則幸甚


  上田正言書        曽子固


  伏聞詔書以執事直諫院不勝喜賀夫以執事蓄才美
知古今博學善論得失法度朝廷固以公卿待執事不
止為諫官也然鞏區區致喜賀者亦有云也方今内外
[061-4b]
居位之士以千数貴者賤者舉錯趨嚮一本於苟且天
下役役日就衰缺慮終不可更興起四方毎見利一偉
人則皆曰是人也天子特達用之其能使古道庶㡬可
復乎羣臣顒顒思見其為國家興太平也天子既以此
望之而又為公卿大夫侍從司計謀持綱紀之臣是宜
朝拜職而夕建言使四方聞之皆曰天子明於知人而
衆君子不負天子之知天下之望久矣其久嘿嘿而自
欺也豈國家用賢者意適然哉四方有私論而疑且嘆
[061-5a]
息者矣始者為天下主軍畫在外朝之士大夫毎禁林
閣臺有虛位則人人皆意執事宜為之至今而乃為諫
官剛果有氣節不浮沈則得失利病上無不聞下無不
達也諫官與時俯仰則天下之事上欲聞而不悉下欲
言而不通矣非直如此又且𨗳其惡聞下之言畏言上
之事矣歴觀前世之得失而察當時諫官有言與否則
為諫官賢不肖立定是非凡居其選者固以一人之身
而係天下之得失當萬世之是非也其重較然者於内
[061-5b]
外之利病主雖力行之其事不可則宜争而捨之主雖
力舎之其事當然則論而行之不聽則繼言之又不聽
至於再三則釋其位而去之矣可也固非謂從時重而
嚮背者也今世有為諫官者設曰吾某日言某事吾責
塞矣及章下而省其言不過趦趄簿書畦壟間淺事一
紙之中尚十七八避就時人喜怒不然則迂僻誕幻而
不可世用者也又有居其位而不聽又不能引去者天
下以為是非固不論而易明也今如執事者始自舉曰
[061-6a]
賢而能諫争也天子以為然而遂用之今用矣惟於因
循畏避自同於衆人固不可也然世倘有不顧其不可
而為之者則執事豈曰是人也是徒以一時文字聲名
傾四海而取進耳乃世之以浮道相悦附而蹈利者之
所為非有志者所忍肆也昔漢有公孫杜欽鄴谷永者
皆賢良選用論其一時之名迹不減於今世也其才豈
盡不及今人哉當時既得其名位而終無所開陳以至
於冺冺其始於人而以為安矣由今觀之則諛之迹固
[061-6b]
不可掩也後人已見其如此又忍循其邪徑乎竊計須
自擇也天下自唐天寶以來上下汲汲以謀相傾材力
相長雄兵相制伏百姓靡靡日入於困窮生於困窮欲
勿為罪戾不可得也今刑日煩而民愈薄利愈竭而用
不足人益困而歛未休可為太息執事既居得言之任
將終為身謀而已則鞏言雖切何用若欲興太平報國
家則願無容容而隨俗也矧執事計當世之得失已詳
矣忿世俗之垢玩有素矣士君子用舍去就輕重之分
[061-7a]
又豈不盡知而熟曉也鞏是以聞成命而不覺喜且以
為賀也想日夕當有言故陳區區少思慮今世布衣多
不談治道鞏未嘗一造而輒吐情實有所發憤也伏惟
不甚怪怒而省察之


  上蔡侍郎書        石守道


  侍郎閣下夫物生而性不齊裁正物性者天吏也人長
而材不備長育人材者君宰也裁正而後物性遂故曲
者直者酸者辛者仆者立者皆得其和易曰乾道變化
[061-7b]
各正性命是也長育而後人材美故剛者柔者暴者舒
者急者各得其中洪範曰㑹其有極歸其有極是也和
謂之至道中謂之大徳中和而天下之理得矣介正所
謂不合其中而不得其和者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
中喜怒哀樂之將生必先㡬動焉㡬者動之㣲也事之
未兆也當其㡬動之時喜也怒也哀也樂也皆可觀焉
是喜怒哀樂合於中者也則就之是喜怒哀樂不合於
中也則去之有不善知之於未兆之前而絶之故發而
[061-8a]
皆中節也易之吉之先見不言凶而言吉者其能知善
不善於㡬㣲之時善則行之不善則改之凶何由而至
也介見天下之有未得其治則憤悶發於内而言語形
於外已暴著於外猶不知協於中邪咈於事邪欲其吉
之先見發而皆中節其可得乎故凶悔吝當隨之冬集
至闕下有人宻道閣下之語於介者箴規訓誡丁寧切
至如聽箕子皇極之義若聞孔思中庸之篇釋然大覺
前日之非噫天以剛方直烈之性授於介不納介於中
[061-8b]
夫剛方直烈不以中輔之暴殘戕折日可待矣今閣下
敺介歸之於中是天以剛方直烈付於介閣下納之令
徳也天欲暴殘戕折於介而閣下賜之更生也介荷閣
下仁育陶宰為至厚矣今西走蜀四千里不敢以跋涉
為勞以生平未得一登閣下之門為恨引首南望不勝
拳拳之心不宣介再拜


  與裴員外書        石守道


  裴君員外足下前日専使至厚貺長書目駭心悚流汗
[061-9a]
竟趾非所當夫咸章韶夏至樂也不奏於䕫牙之府而
奏於鄙俚惡能審其聲而知其音也飛兔腰褭逸馭也
不騁於王樂之前而鬻於市人惡能審其駿而知其良
也然而餒甚者人饋之以太牢雖食之不知其㫖而知
貪乎味也如渇甚者人飲之以㫖酒雖啜之不知其醇
而知嗜其甘也固亦心腹飽沃而靈府浹洽也噫文之
弊已久自栁河東王黄州孫漢公輩相隨而亡世無文
公儒師天下不知所準的猶學夫樂者不知六律之有
[061-9b]
統五音之有㑹而淫哇之聲百千萬變徒嚵嚵惂人心
噪噪聒人耳終莫能適夫節奏而和於人神文之本日
壊枝葉競出道源益分波𣲖彌多天下悠悠其誰與歸
輕薄之流得斯自騁故雕巧纂組之辭徧滿九州而世
不禁也妖怪詭誕之說肆行天地間而人不禦也今天
下大道榛塞人無所由趨而至於堯舜周孔之聖人惟
詰屈一徑而已吾常思得韓孟大賢人出為芟去其荆
棘逐去其狐狸道大闢而無荒磧人由之直之於聖不
[061-10a]
有徑曲小道如依大塗而行憧憧徃來舟車通焉適中
夏之四海東西南北坦然廓如動無有阻碍往年官在
汶上始得熈道今春來南郡又逢孫明復韓孟茲生矣
斯文之弊吾不復以為憂斯道之塞吾不復以為懼也然
則吾願與足下協施其力而助二人焉來書過稱將走
六服之外至於萬百里而避之也豈敢當惟足下無中
道叛去幸甚不宣介再拜


  上趙先生書        石守道


[061-10b]
  謹上書先生左右介近得姚鉉文粹及韓昌黎集觀其
述作有三代制度兩漢遺風殊不類今之文曰詩賦者
曰碑頌者曰銘贊者或序記或書箴必本於教化仁義
根於禮樂刑政而後為之辭大者驅引帝王之道施
於國家敷於人民以佐神靈以及蟲魚次者正百度叙
百官順隂陽平四時以舒暢元化緝安四方今之為文
其至者不可句讀妍巧對偶的當而已極美者不過事
實繁多聲律調諧而已雕鏤篆刻傷其本浮華縁飾喪
[061-11a]
其真於教化仁義禮樂刑政則缺然無彷彿者易曰文
明以正觀乎人文化成天下春秋經傳曰經緯天地曰
文堯則曰欽明文思禹則曰文命敷於四海周則曰郁
郁乎文哉漢則曰文章爾雅訓辭深厚今之文何其
衰乎去唐百餘年其間文人計以千數而斯文寂寥缺
壊久而不振者非今之人盡不賢於唐之人盡不能為
唐之文也盖其弊由於朝廷敦好時俗習尚漬染積漸
非一朝一夕也不有賢者奮臂於其間崛然而起將無革
[061-11b]
之者乎唐之初承陳隋剥亂之後餘人薄俗尚染齊梁
流風文體卑弱氣質叢脞猶未足以鼓舞萬物聲明六
合逮章武皇帝負羲軒之姿懐唐虞之材卓然起立於
軒墀之上武功勘定海内刮疵剔瑕乾清坤寧以文徳
化成天下驚潛燭幽雷動日烜韓吏部愈應期㑹而生
學獨去常俗直以古道在已乃以空桑雲合千數百年
希濶泯滅已亡之曲獨唱於萬千人間衆人耳慣所聞
惟鄭衛惉懘之聲忽然聞其太古之上無為之勢雅頌
[061-12a]
正始之音恍惚茫昧如喪聰如失明有駭而亟走者
有陋而竊笑者有怒而大罵者叢聚嘲噪萬口應答聲
無窮休愛而喜前而聽隨而和者惟栁宗元皇甫湜李
翺李觀李漢孟郊張籍元結白樂天輩十子而已吏部
志復古道奮不顧死雖擯斥摧毁日百千端曽不少改
所守數十子亦皆協贊附㑹能窮精畢力效吏部之所
為故以吏部數十子力能勝萬百千人之衆能起百数
十年之弊唐之文章所以坦然明白掲於日月渾渾灝
[061-12b]
灝浸如江海同於三代駕於西漢者吏部與數十子之
力也今天子繼明守成道徳髙厚功業巍然直與唐並
今卿士大夫垂紳曳組森森布列行義超然直與唐比
獨斯文不可視於唐居上者㸃畫言語綷織章句如彼
畫工不繪事後素以為質但誇其藻火之明丹漆之多
如彼追師不知良玉不琢以為美但誇其雕刻之工文
理之縟載毫輦筆窮山刋木模刻其文字布以天下以
為後進式後進耳所習聞聲名赫奕位望顯盛者惟是
[061-13a]
不知前人有孟軻揚雄董仲舒司馬相如賈誼韓吏部
栁宗元之材之雄也目所常見制作淫麗文詞侈靡者
惟是不知前世有三代兩漢鉅唐之文之懿也父訓其
子兄教其弟童而硃研其口長而組繡於手天下靡然
向風寖以成俗吁無變之者有以待先生也如唐之弊
變之待韓吏部也繼唐之文章紹吏部之志惟先生能
之先生無與讓先生識與天地相際接學臻古今緼奥
名節徳範人倫師表所謂有臯䕫之材伊吕之志周孔
[061-13b]
之道軻雄之文施之於一國之間和風仁聲油然其洽
矣施之於廊廟之上皇猷帝功卓然其成矣而命與才
戾四十始登一第仕纔得上農夫之禄料不能得居廟
堂之上調燮元化訏謨百度堯舜其君仁夀其民也天
豈虚生先生於世哉傳曰五百年一賢人生孔子至孟
子孟子至揚子揚子至文中子文中子至吏部吏部至
先生其驗與孔子孟子揚子文中子吏部皆不虚生也
存厥道於億萬世迄於今而道亦明也名不朽也今淫
[061-14a]
文害雅世教墮壊扶顛持危當在有道先生豈得不為
之乎仲尼有云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
明也先生如果欲有為則請先生為吏部介願率王建
中之徒為李翺李觀先生唱於上介等和於下先生係
其左介等攻其右先生犄之介等角之又豈知不能勝
茲千萬人之衆革茲數十年之弊使有宋之文赫然為
盛與大漢相視鉅唐同風哉語曰當仁不讓於師孔子
不曰天之未喪斯文也孟子不曰我亦欲正人心息邪
[061-14b]
説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揚子不曰後之塞路者有
矣竊自比於孟子文中子不曰千載之下有紹仲尼之業
者吾不得而讓之也吏部不曰釋老之害過於楊墨吾
欲全之於已壊之後使其道由愈而粗傳盖知其道在
已不得而讓也今也道實在於先生先生豈得讓乎介
竊痛斯文衰道不充力不足不能救世有賢人君子天
下所屬意豈特區區小補竊有望乎左右先生留意焉


  上王待制書        朱晦菴


[061-15a]
  日月具位某敢薫沐裁書再拜以獻知府待詔侍郎某
窮居晚學無所肖似往時學不知方而過不自料妄以
為國家所恃以為重天下所頼以為安風俗所以既漓
而不可復淳紀綱所以既壊而不可復學理無不一係
乎人心是以聞天下之士有聲名節行為時論所歸者
則切切然以不得見乎其人為嘆及其久也或得見之
或不得見之而某之拳拳慕用不少也聞其進為世用
則私以為喜聞其阨窮廢置則私以為憂及乎要其所
[061-15b]
就而觀之則始終大節真可敬仰者盖無㡬人而言論
風㫖卒無可稱功名事業卒無可紀者亦徃徃而有以
此喟然自嘆知天下所謂聲名節行者亦未足以定天
下之人而天下之事未知其將何寄也自是以來雖不
敢易其賢賢之心緩其憂世之志然亦竊自笑其前日
所求於人之重而所以自待者反輕如孟子之所譏也
於是始復取其所聞於師友者夙夜講明動静體察求
仁格物不敢弛其一日之勞以庶㡬乎有聞者而於前
[061-16a]
日之所為切切然者則既有所不暇矣當是時聽於士
大夫之論聽於輿人走卒之言下至於閭閻市里女婦
兒童之聚亦莫不曰天下之望今有王公也已而得其
為進士時所奉大對讀之已而得其在館閣時上奏事
讀之已而得其為柱史在䑓諫遷侍郎時所論諫事讀
之已而又得其為故大丞相魏國公之誄文及楚東酬
唱等詩讀之觀其立言措意上自奏對陳説下逮燕笑
從容盖無一言一字不出於天理人倫之大而世俗所
[061-16b]
謂利害得喪榮辱死生之變一無所入於其中讀之真
能使人胸中浩然鄙吝消落誠不自意克頑亷懦立之
效乃於吾身見之於是作而嘆曰士之求仁固當以反
求諸已為務然豈不曰事其大夫之賢者云哉今以前
日失數公者自懲是以一噎而廢食也於是慨然復有
求見於左右之意而未獲也昨聞明公還自䕫州撫臨
近甸而某之里閈交逰適有得佐下風者因以書賀之
盖喜其得賢大夫事之而自傷無狀獨不得一從賓客
[061-17a]
之後以望大君子道徳之餘光也不意夤縁與其向來
鄙妄無取之言皆徹聞於視聽明公又不以凡陋為可
棄狂僭為可罪而辱枉手筆以抵宋倅盛有以稱道竊
惟明公之志豈非以世衰道㣲遺君後親之論交作肆
行無忌憚舉俗滔滔思有以障其横流者是以有取於
愚者一得之慮因以不求其素而借之辭色也耶明公
之志則正矣大矣而某之愚未有稱明公之意也雖然
有一於此其惟益思砥礪敢廢其所講明體察求仁格
[061-17b]
物之功者使理日益明義日益精操而存之日益固擴
而充之日益逺則明公之賜庶乎有以承而幸明公之
終教之也雖然明公以一身當四海士大夫軍民一面
之責其一語一黙一動一静之間所係亦不輕矣伏惟
盛徳大業前定不窮其剛健中正篤實光輝者固無所
勉强以某之所覩記則古語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里
明公其亦念之况今人物𦕈然如明公者僅可一二數
是以天下之人責望尤切而明公尤不可以不戒不審
[061-18a]
明公以為何如哉某又聞之古之君子尊徳性矣而必
曰道問學致廣大矣必曰盡精㣲極髙明矣必曰道中
庸温故知新矣必曰敦厚崇禮盖不如是則所學所守
必有偏而不備之處惟其如是是故居上而不驕為下
而不倍有道足以興無道足以容而無一偏之蔽也某
之區區以此深有望於門下盖所謂徳性廣大髙明知
新必有所措而所謂學問精㣲中庸崇禮者又非别為
一事也狂易無取明公其必有以裁之往者明公在䕫
[061-18b]
成都汪公聲聞宻邇竊意有足樂者比來時通問否此
公涵養深厚寛静有容使當大事必有不動聲色而内
外賓服者明公相知之深一日進為於世引類之舉其
必有所先矣某杜門養親足以自遣昨嘗一至湖湘出資
交㳺講論之益歸來忽被除命既不敢辭而拜命矣然
而明公未歸朝廷則某亦何所望而敢前也引領牙纛
未有瞻拜之期向風馳義日以勤止輒敢復因宋倅相
為介紹致書下執事以道其拳拳之誠伏惟照察


[061-19a]
  與張秘校書       歐陽永叔


  前日去後復取前所貺古今雜文十數篇反復讀之若
大節賦樂古大古曲等篇言尤髙而志極大尋足下之
意豈非閔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援今以復之古而剪剥
齊整凡今之紛殽駁冗者與然後益知足下之好學甚
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逺務髙言而
鮮事實此少過也君子之於學也務為道必求知古知
古明道而後履之於身施之於事而又見於文章而發
[061-19b]
之以信後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軻之徒常履而行之者
是也其文章則六經所載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
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誕者言之乃以混濛虛
無為道洪荒廣畧為古其道難法其言難行孔子之言
道者曰道不逺人中庸曰率性之謂道又曰可離非道
也春秋之為書也以成隱讓而不正之傳者曰春秋信
道不信邪謂隱未能蹈道齊侯遷衞書城楚丘與其仁
不與其専封傳者曰仁不勝道凡此所謂道者乃聖人
[061-20a]
之道也此履之於身施之於事而可得者也豈如誕者
之言者耶堯禹之書皆曰若稽古傳曰事不師古匪説
攸聞仲尼曰好古敏以求之者凡此所謂古者其事乃
君臣上下禮樂刑法之事又豈如誕者之言者耶此君
子之所學也夫所謂捨近而取逺云者孔子曰生周之
世去堯舜逺夫孰與今去堯舜逺也孔子刪書斷自堯
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謂學則曰祖述堯舜以孔子之聖
且勤而弗道其前豈不能耶盖以其漸逺而難彰不可
[061-20b]
以信後世也今生於孔子之絶後而反欲求堯舜以前
之世所謂務髙言而鮮事實者也唐虞之道為帝王首
仲尼之嘆曰蕩蕩乎謂髙深宏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
典紀之炳然使後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儼若天然豈
不髙耶然其事不過於親九族平百姓憂水患問臣下
誰可任以女妻舜及祀山川見諸侯齊律度謹權量使
臣下誅放賊而已孔子之後惟孟軻最知道然其言不
過教人樹桑麻畜雞豚以為養生送死為王道之本夫
[061-21a]
二典之文豈不為文孟軻之言道豈不謂道而其事乃
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於事實而已今學者不深
本之乃樂誕者之言思混沌於古初以無形為至道者
無有髙下逺近使賢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無過不及
而一本乎大中故能亘萬世可行而不變也今以謂不
足為而務髙逺之為勝以廣誕者無用之説是非學者
之所盡心也宜少下其髙而近其逺以及乎中則庶乎
至矣凡僕之所論者皆陳言淺語如足下之多聞博學
[061-21b]
不宜為足下道之也然脩之所以云者本欲損足下髙
逺而俯就之則安敢務為竒言以自髙耶幸足下少思


  上丞相書         范希文


  天聖八年五月日具位某再拜上書於昭文相公閣下
某昨者伏䝉聖恩優賜差任盖鈞造之際靡不獲所退
省疎拙且驚且懼况唐虞舊域風俗淳儉獄無積訟亭
鮮過客栖遲偃仰何以報國然嘗試思之似有所補敢
[061-22a]
不冒凟而言之夫善國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勸
學勸學之要莫尚宗經宗經則道大道大則才大才大
則功大盖聖人法度之言存乎書安危之㡬存乎易得
失之鑒存乎詩是非之辨存乎春秋天下之制存乎禮
萬物之情存乎樂故俊哲之人入乎六經則能服法度
之言察安危之機陳得失之鑒折是非之辨明天下之
制盡萬物之情使斯人之徒輔成王道復何求哉至於
扣諸子獵羣史所以觀異同質成敗非求道於斯也有
[061-22b]
能理其書而不深其㫖者雖樸愚之心未可以適道然
必顧瞻禮義執守規矩不猶愈於學非而博者乎今文
庠不振師道久缺為學者不根乎經籍從政者罕議乎
教化故文章柔靡風俗澆偽選用之際常患才難某聞
前代盛衰與文消息觀虞夏之純則可知王道之正觀
南朝之麗則知國風之衰惟聖人質文相救變而無窮
前代之季不能相救則有來者起而救之是故文章以
薄則為君子之憂風俗其壊則為來者之資今朝廷思
[061-23a]
救其弊興復制科不獨振舉滯淹詢訪得失有以勸天
下之學育天下之才是將復小為大抑薄歸厚之時也
斯文丕變在此一舉然恐朝廷命試之際謂所舉之士
皆能熟經籍之六義知王霸之要畧則反屏而弗問或
將訪以不急之務雜以非聖之書辨二十八將之功勲
陳七十二賢之徳行如此之類何所補益盖欲伺其所
未至誤其所常習不以教育為意而以去留為功若如
所量恐非朝廷勸學育才之道也何哉國家勸學育才
[061-23b]
必求為我器用輔我弼教設使皆明經籍之㫖並練王
霸之術問十得十亦朝廷教育之本意也况文有精粗
理有優劣明試之下得失尚多何患去留之難乎今或
伺其所未至誤其所常習則天下賢俊莫知所守將其
傳習非聖旁攻異端聖人之門無復啟發逮於後舉差
之益逺如此則制科之設足以誤多士之心不足以救
斯文之弊恭惟前聖之文之道昭昭乎為聖器於天下
得之者昌失之者亡後世聖人開學校設科舉率賢俊
[061-24a]
以趨之各使盡其心就其器將以共理於天下故書曰
咸有一徳斯之謂矣願相府為此一舉倘昌言於兩制
如能命試之際先之以六經次之以正史該之以方畧
濟之以時務使天下賢俊翕然脩經濟之業以教化為
心趨聖人之門成王佐之器十數年間異人傑士必穆
穆於王庭矣何患俊乂不克風教不興乎救文之弊自
相公之任也當有吉甫輩頌吾君之徳吾相之功登於
金石承於天地者矣四海幸甚千載幸甚干犯䑓嚴無
[061-24b]
任僭越戰汗之至某也再拜


  上蘇學士書        黄魯直


  庭堅齒少且賤又不肖無一事可以事君子故嘗望見
眉宇於衆人之中而終不得使令於前後伏惟閣下學
問文章度越前輩大雅豈弟約博後來立朝以直言見
排補郡輒上最課可謂聲實於中内外稱職凡此數者
在人為難兼而閣下所藴海涵地負特所見於一州一
國者耳惟閣下之淵源如此而晚學之士不願親炙光
[061-25a]
烈以増益其所不能非人之情也借使有之彼非用於
富貴榮辱顧日暮計功道不同於謀則愚陋是已無好
學之志訑訑予既已知之者耳庭堅天幸早嵗聞於父
兄師友以立乎二累之外然固未嘗得望履幕下以齒
少賤且又不肖耳知學以求又為禄仕所縻閣下之風
樂承教而未得者也今日竊食於魏㑹閣下開幕府在
於彭門傳音相聞閣下又不以未嘗及門過譽斗筲使
有黄鐘大吕之重盖心親則千里晤對情異則連屋不
[061-25b]
相往來是理之必然者也故敢坐通書以下執事夫以
少事長士交於大夫不肖承賢禮故有數似不當如此
恭惟古人之賢有以國士期人畧去勢位許通書者故
竊取焉非閣下之豈弟單素處顯何時不可直不敢也
仰冀知察故又作古風詩二章賦諸從者詩云我思古
人實獲我心心之所期可為知者道難為俗者言不得
於今人故求之古人中耳與我並世而能獲我心思見
之心宜何如哉詩云既見君子我心冩兮今此未見而
[061-26a]
冩我心矣春候喧冷失宜不審何如伏祈為道自重


  上孫端明書        張文潛


  昔樂正子用於魯孟子為之喜而不寐夫功名進退之
際君子本不以累其心其來何足喜其去何足愠一樂
正子用於區區之魯而足以悦孟子浩然之懐何也夫
天下之事不如人意者常多而其委曲㑹合與人同謀
者常少故也豈特少哉盖千百而一遇焉夫人之脩身
為善擇地而蹈之者豈常一日不願取諸其身而布之
[061-26b]
天下哉而世之人視夫賢人君子之有立於世其心亦
豈不願為之奔走而受其澤也此二者宜若物理之所
當然者然其行也或止之其親也或間之讒邪間於其
前憸巧伺於其後而賢人君子又不肯少屈其意俯仰
而有就故戛戛乎其勢欲合而常難故使夫物理之所
當然者一旦更指之為不可逢之㑹可勝嘆哉由此言
之則其萬有一合得施其用豈不可喜也来生三十五
年其聞執事之名亦久矣方先帝之時羣才並進多士
[061-27a]
滿朝而天下之人指以為正人大丈夫不為利囘不為
義疚挺然於羣枉之中其進退用舍係天下輕重者凡
七八人而公其一也天下之士其望受賜於公久矣然
中間何其屹屹乎欲合之難耶今春以來前日所指以
為正人大丈夫者翕然四合而至矣公雖優遊近藩然
聞之道塗以謂入陪輔弼實在旦暮夫如今日之所用
其磊落震動人者皆往時天下之士將至於絶望而不
得見者也今也一旦而盡見之則其喜也是宜不獨不
[061-27b]
寐而止也來之家弟來幸得望履幕下乘嘗欣然自負
以為辱公之知而來今也為今沈邱得在吏部聞公之
府有慶也日夜喜躍樂頌其事而願有獻焉故不量其
賤且愚喜為執事一道之而來之家世單寒無勢力自
援於當途而方天下治平賢俊振起區區之心未能自
甘於無用來歲之春公將有薦其屬為京官者來願沾
其一乎夫天下之士願奔走於君而君子亦豈能一日
忘天下之士哉伏惟察之進退俟命來再拜


[061-28a]
  上文潞公書        張文潛


  古之言詩者以為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夫詩之興
出於人之情其喜怒哀樂之際皆一人之私言而至大
之天地極幽之鬼神而詩乃能感動之者何也盖天地
雖大鬼神雖幽而惟至誠能感動之彼詩者雖一人之
私意要之必發於情而後作故人之於詩不感於物不
動於情而作者盖寡矣今夫世之人有順於其心而後
樂有逆於其欲而後怨當樂而反悲當怨而反愛者世
[061-28b]
之所未嘗有而樂與怨者無有使之莫知其然而然者
也豈非至誠之動也哉詩者宣所樂所怨之文也夫情
動於中而無偽詩導其情而不苟則其能動天地感鬼
神者至誠之説也夫文章之興其變多矣惟詩獨邇於
誠故欲觀人者莫如詩故古之君子相與燕樂酬酢之
際必賦詩以觀賓主之意雖未必作於其人而取古人
之詩以見其志故先王之時大至於朝廷之政事廣至
於四方之風俗㣲至於匹夫賤士之悲嗟婦人女子之
[061-29a]
幽怨一考於詩而知之而使有司以采取而藏之太
師又播之樂章大者薦之郊廟而次者陳之燕享則夫
詩之可以觀政察物其重盖如此自周衰以來後世作
者紛然並出以至於今數千年其間變制異技竒言詭
述不可勝紀其間卓卓可稱者不過數人其餘紛紛藉
藉皆不足道而違情拂志之作往往或有非如古之於
詩必出於誠意而不誣也然違情拂志者盖有之矣至
於顯情之真發志之實者尚十九也某不肖自幼至今
[061-29b]
頗考歴世之為詩者上自風雅之興而中觀騷人之作
下考蘇李以來至於唐掃除蕃穢而摭其真刋落蔓衍
而食其實頗有得於前人而時時心之所感發亦如竊
見之於詩句夫人之生於天地之間目之所見耳之所
聞心之所思一日之見無頃刻之休而又觀夫四時之
動敷華發秀於春成材布實於夏凄風冷落鳴木隕葉
而秋興重雲積雪大寒飛霰而冬至一歲之間無一日
隙以人之無定情對物之無定候則感觸交戰旦夜相召
[061-30a]
而欲望其不發於文字言語以消去其情盖不可得也
則又知詩者雖欲不為有所不能矣


  上曽子固書        張文潛


  某嘗以謂君子之文章不浮於其徳其剛柔緩急之氣
煩簡舒歛之節一出乎其誠不隱其所已至不强其所
不知譬之楚人之必為楚聲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
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則潛徳遁志不可隱
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則無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
[061-30b]
言與徳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嗚呼是
徒知其一而不知君子之文章固出於其徳與夫無其
徳而有其言者異位也某之初為文最喜讀左氏離騷
之書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於後不可得而考
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氣狷其趨髙故其言反覆曲
折初疑於煩左顧右挽中疑其迂然真誠惻怛於其心
故其言周宻而不厭考乎其終而知其仁也憤而非懟
也異而自潔而非私也傍徨悲嗟卒無有省之者故剖
[061-31a]
志抉慮以死自顯此屈原之志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
明麗而可悦也如秋風夜露凄忽而感惻也如神仙烟
雲髙逺而不可挹也推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來最喜讀太史公韓退之之文司馬遷竒邁
慷慨自其少時周逰天下交結豪傑其學長於討論尋
繹前世之迹負氣敢言以蹈於禍故其文章疎蕩明白
簡樸而馳騁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鬱於中故其餘章末
句時有感激而不洩者韓退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廟
[061-31b]
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収攬則極言語之儇巧有
不足以過之者嗟乎退之之於唐盖不愚矣然其犯人
主忤權臣臨義而忘難剛毅而信實而其學又能獨立
道徳滅裂之後纂孔孟之緒餘以自立其説則愈之文
章雖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自唐以來更五代之紛紜
宋興鉏叛而討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試休
養生息日趨於冨盛之域士大夫之遊於其時者談笑
佚樂無復向者幽憂不平之氣天下之文章稍稍迴起
[061-32a]
而廬陵歐陽公始為古文近揆兩漢逺追三代而出於
孟軻韓愈之間以立一家之言積習而益髙淬濯而益
新而後四方學者始聽其舊而惟古之求而歐陽公於
是時實持其權以開引之而世之豪傑號能文章者其
出歐陽之門者居十九焉而執事實為之冠其文章議
論與之上下聞之先達以謂公之文其興雖後於歐公
屹然歐公之所謂忘其後來而論友者也某自幼讀書
既知讀執事之文既長而思之廣求逺訪以盡攬其變
[061-32b]
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巻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