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043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宋-魏齊賢 (master)


[114-1a]
  欽定四庫全書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巻一百七


  宋 魏齊賢


  葉 芬同輯


  序


  易傳序          程正叔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僃將
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
[114-1b]
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去古雖逺遺經
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
下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没將俾後人
沿流而求源此傳之所以作也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
言者尚其詞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
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僃於辭推辭
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
玩其詞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於辭不達其意者有
[114-2a]
矣未有不得其辭而能通其意者也至㣲者理也至著
者象也體用一源顯㣲無間觀㑹通以行其典禮則辭
無所不僃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
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有宋元
符二年己夘正月庚申伊川程頥序


  經世紀年序        張敬夫


  太史遷作十二國世表始紀甲子起於成周共和庚申
之嵗庚申而上則莫紀焉厯世寖逺其事雜見於諸書
[114-2b]
靡適折衷則亦傳疑而已本朝嘉祐中康節邵先生雍
出於河南竆往知來精極於數作皇極經世書上稽
唐堯受命甲辰之元為編年譜如云外丙仲壬之祀康
節以數推之乃合於尚書成湯既没太甲元年之說成
湯之後蓋實傳孫孟子所記特以太丁未立而卒方是
時外丙生二年仲壬生四年耳又正武王伐商之年蓋
武王嗣位十一年矣故書序稱十有一年矣而復稱十
有三年字之誤也是類皆自史遷以來傳習之繆一旦
[114-3a]
使學者曉然得其真萬世不可改者也某不自揆輒因
先王之厯考自堯甲辰至皇上乾道改元之嵗凡三千
五百二十有二年列為六國命之曰經世紀年以便觀
覽間有鄙見則因而明之其大節目有六蓋孟子為堯
舜三年之䘮畢舜禹避堯舜之子而天下歸之然後踐
天子位此乃奉天命之大㫖其可闇而弗章故於甲申
書服堯舜之䘮乙酉踐位之實丙戌書元載格於文祖
自乙酉至丁巳是踐位三十有三載也則書薦禹於天
[114-3b]
與尚書命禹之詞合自丁巳至癸巳是薦禹十有七載
也與孟子之說合於是受命之際書法亦然然後而書
稱舜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則是史官自堯崩之明年
通數之耳夏后相二十有八載寒浞殺相明年少康始
生於有仍氏凡四十年而後祀夏配天不失舊物寒浞
豈可使間有夏之統故缺此四十載獨書少康出處而
紀元載於復國之嵗以見少康四十年經營宗祀絶而
復續足以為萬代中興之冠冕於新莽之簒缺其年亦
[114-4a]
所以表光武之中興也漢吕太后稱制既不得係年而
所立少帝乃他人子又安得承統故復缺此數年獨書
曰吕太后臨朝稱制亦范太史祖禹係嗣聖紀年之意
也漢獻之末曹丕雖稱帝而昭烈以正義立於蜀不改
漢號則漢統烏得為絶故獻帝之後即昭烈年號書曰
蜀漢逮後主亡國而始繫位凡此皆節目之大者妄意
明㣲扶正不自知其愚也其他如夏以上稱載商稱祀
周始稱年皆考之書可見而周書洪範獨稱祀者是武
[114-4b]
王不欲箕子尚存商厯箕子之志也由魏以降南北分
裂如元魏北齊後周皆夷狄也故統獨係於江南五代
迭揉則都中原者不得不係之嗟乎世有今古太極一
而已矣太極立則通萬古於一息會中國為一人雖自
堯而上六閼逢無紀然上聖惟微之心蓋未嘗不周流
該徧亘乎無竆而貫於一也是以春秋書元以著其妙
用成位乎其中者也大君明斯義則首出庶物天地交
泰裁成輔相之妙矣為人臣而明斯義則有以成身而
[114-5a]
佐其主矣若夫易春秋之用不明則經世之㫖不幾於
息乎乾道三年正月甲子謹序


  洙泗言仁序        張敬夫


  昔者夫子講道洙泗示人以求仁之方蓋仁者天地之
心天地之心而存乎人所謂仁也人惟蔽於有己而不
能以推失其所以為人之道故學必貴於求仁也自孟
子没寥寥千有餘載間論語一書家蔵人誦而真知其
指歸者何人哉至本朝伊洛二程子始得其傳其論仁
[114-5b]
亦異乎秦漢以下諸儒之説矣學者所當盡心也某讀
程氏之書其間教門人取聖賢言仁處類聚以觀而體
認之因裒魯論所載疏程子之說於下而推以己見題
曰洙泗言仁與同志者共講焉嗟乎仁雖難言然聖人
教人求仁具有本末譬如飲食乃能知味故先其難而
後其獲所以為仁而難莫難於克己也學者要當立志
尚友講論問辨於其所謂難者勉而勿舍及其乆也私
欲浸消天理益明則其所造將有不可勝竆者若不惟
[114-6a]
躬行實踐之務而懐蘄獲之心起速成之意徒欲以聰
明揣度於語言求解則失其傳為愈甚矣故愚願與同
志者共講之庶幾不迷其大方焉


  語觧序          張敬夫


  學者學乎孔子者也論語之書孔子之言行莫詳焉所
當終身盡心者宜莫先乎此也聖人之道至矣而其所
以教人者大畧亦可暏焉蓋自始學則教之以為弟為
子之職其品章條貫不過於聲氣容色之間灑掃應對
[114-6b]
進退之事此雖為人事之始然所謂天道之至賾者初
亦不外乎是聖人無隠乎耳也故自始學則有致知力
行之地而極其終則有非思勉之所能及者亦貴於行
著習察盡其道而已矣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
之不肖者不及也秦漢以來學者失其傳其間雖有志
於力行而其知不明擿埴索塗莫適所依以卒背於中
庸本朝河南君子始以竆理居敬之方開示學者使之
[114-7a]
有所循求以入堯舜之道於是道學之傳復明於千載
之下然近嵗以來學者又失其旨曰吾惟求其所謂知
而已而於躬行則忽焉故其所知特出於臆度之見而
無以有諸其躬識者蓋憂之此特未知致知力行互相
發之故也孔子曰學而不思則㒺思而不學則殆厯考
聖賢之意蓋欲使學者於此二端兼致其力始則據其
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是知
常在先而行未嘗不隨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及精
[114-7b]
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内外交正本末不遺條理如
此而後可以言無弊然則聲氣容色之間灑掃應對進退
之事乃致知力行之原也其可舍是而他求乎顧某何
足以與明斯道輒因河南餘論推以己見輯論語説為
同志者切磋之資而又以此序冠於篇首焉


  孟子講義序        張敬夫


  學者潛心孔孟必得其門而入余以為莫先於義利之
辨蓋聖學無所為而然也無所為而然者命之所以不
[114-8a]
己性之所以不偏而教之所以無竆也自非卓然先審
夫義利霄壤之判審思力行不舍晝夜其能真有得乎
蓋自未嘗省察者言之終日之間鮮不為利矣非特名
位貨利之慕而後為利也此其流之甚著者也凡處君
臣父子夫婦以至朋友郷黨之間起居話言之間意之
所向一渉於狥已自私是皆利也其事雖善而内交要
譽惡其聲之念或萌於中是亦利而已矣方胸次營營
膠擾不暇善端遏塞人偽日滋而欲邇聖賢之門牆以
[114-8b]
求自得豈非却行以望及前人乎縱使談高説妙不過
𣺌茫臆度譬猶無根之木無本之水其何益乎諸君果
有意乎則請朝夕起居事事而察之覺吾有利之之意
則願深思所以消弭之方學然後知不足平時未覺吾
利欲之多也慨然有志於義利之辨將自求過不暇矣
由是而體認則良心發見豈不可識乎涵濡之久其趣
將益深而所進不可量矣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
學者為人為人者無適而非利為己者無適而非義曰
[114-9a]
利雖在己之事亦為人也曰義則施之人者皆為己也
為己者無所為而然者也嗟夫義利之説大矣豈特學
者之所當務為國家者而不明乎是則足以召亂釁而
起禍原王者之所以建立邦本垂裕無疆以義故也而
伯者所以䧟溺人心流毒後世以利故也孟子生於變
亂之世發揮天理遏止人欲深切著明撥亂反正之大
綱也其㣲辭奥義僃載七篇之書如某者雖曰服膺而
學力未充何足以窺萬一試以所見與諸君共講之願
[114-9b]
毋忽深思焉


  漢輿地圖序        吕伯恭


  輿地之有圖古也自成周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以
周知廣輪之數而職方氏之圖復加詳焉迨漢滅秦蕭
何先收其圖書始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之差然則
尚矣武帝元狩六年將立三子為王御史大夫奏輿地
圖請所立國名乃開齊燕廣陵之名輿地圖之名至是
始見史遷之所載可考也光武皇帝之狥河北鄧禹杖
[114-10a]
䇿而從之説以大䇿有天下不足定之語其後帝登城
樓披輿地圖指示禹曰天下郡國如是今始乃得一子
前言天下不足定何也禹復申其説蓋光武志在天下
當神州赤縣未入經畧之際其君臣更相激厲如此故
能兼制六合司空之所掌無寸地尺土不歸於封域按圖
分封並建諸子以為藩屏嗚呼盛哉用敢紬繹其意而
為之序曰自古合天下於一者必先撥亂之心為主志
之所向可以排山岳倒江海開金石一念之烈無能禦
[114-10b]
之者光武之在河北嶇崎於封豕長蛇之間瞋目裂眦
更相雄長積甲成山積血成川積氣成雲積聲成雷九
流混淆三綱反易雖十家之市無寜居者則光武何所
恃哉亦恃其撥亂之志而已光武之志以皇天全付所
覆於我有漢今乃𤓰分幅裂淪於盜賊此子孫之責也
責之所在雖有登天之難不敢辭雖有暴虎之厄不敢
避雖蹈水火之危不敢囘奮然直前以償吾祖宗之所
負必使吾祖宗之舊物咸復其初然後吾責始塞焉此
[114-11a]
志一立故雖處一郡之地而示天下之廣慷慨奮飛氣
干雲霄撥亂之志蓋肇於此矣方其志之未立則一郡
至小而群賊之地奚啻十倍吾衆至少而群賊之兵奚
啻十倍恢復之功猶捕風係影若不可期者及既有其
志則規模先定機謀先立兆之於前而必之於後若青
若齊若蜀若楚若越皆吾志中之一物也若盆子若王
昌若嚚述若步若豊皆吾志中之臣僕也彼方繕塞置
戍而不知吾已破之於堂上彼方峩冠被衮而不知吾
[114-11b]
已縛之於胸中是以論光武克復郡縣之蹟則有難易
焉有先後焉若夫光武恢復之志則一披輿圖而三萬
里之幅員皆入於靈府豈嘗得一邑而始思得一州得
一州而始思得一郡大矣哉光武之志也斯其所以祀
漢配天下不失舊物歟厥後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又薁
&KR0008日逐王比遣使奉匈奴地圖二十四年比欵五原塞
願為藩蔽乃立之為南單于俾預藩臣之例是知光武
有一天下之志非特輿地圖之所紀皆為臣妾而匈奴
[114-12a]
地圖之所紀亦為臣妾焉則志也者其撥亂濟世之樞
極與故述之以告來者


  博古圖序


  觀物者必於其會缾水知天下之氷堂下之隂知日月
之行理則同然然未若廣川大陸會三光五岳之氣明
闢晦轇轕降升一攬而盡隂陽舒惨之變也堙壘沉鼎
頺跌仆碣布濩於莽蒼之濵餘欵墜刻流落人間財以
賄几案娛賔客而止耳自歐陽文忠公始合而輯之和
[114-12b]
者踵武靖康之後皆有録無書吾友昭武李丙仲南父
講肄論述之餘采擷裒積越二十年而天下聞碑名蹟
舉集其門肇夏后氏竟五季著録千巻百世之消息盈
虛歛然具見於緗帙之上愈逺愈簡愈簡愈真天摹神
畫不落斵雕太古之遺風可挹也文雖日縟體雖日備
而渾灝之氣實行乎其中三代之損益可知也下此則
廣者狹者淳者漓者肆者揚者有萬不同蓋莫不與時
偕也雖其搴羣絶軰號為獨出一時反復觀之要亦不
[114-13a]
能出也書在六藝為末於其萃聚則有大者焉物之會
其可觀也哉予嘗有幽憂之病胸次偪側往從仲南父
引巻徐展鼒鼎之潤篆籀之光映發左右爽然神解竊
意古人不必親相與言者殆如是固未易以玩物訾之
也其他如正厯紀定世繫刋疆域之誤砭官制之舛存
容典之舊裨凡將之缺尚非一條在取之者如何耳至
於聚散之相尋也珍怪之無涯也晤賞之不可遂而極
也心思之不可囿而滯也仲南父則既知之矣


[114-13b]
  春秋講義序


  學欲切而思欲近吾夫子作春秋蓋以深切自命而傳
經者亦謂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春秋君子將用力於切
近之地置是經其何從者某嘗讀是經矣降隠訖哀閲
君十二其褒者既往之功也其貶者既往之罪也其國
其爵其氏其名皆既往之陳迹也終日厯數古人之臧
否而我無與焉不識所謂切近者果何等語意者夫子
之褒貶借古而警今耶生同世居同里榮悴休戚尚有
[114-14a]
旁觀平睨漠然而不見者况用賞罰於塚中枯骨若今
人何聖人之作經殆不如是也然則春秋所謂切近者
豈無所在耶通古人為一時合彼已為一體前如後應
彼動此隨然後我吾夫子之筆削本非為他人設苟尚
有絲髪之敝判然以為二物矣經非疏我而我則疏經
盍内訟我之未近不當妄疑經之逺也其始學者也切
近用力之地何足以知之敬因諸君問津焉


  戊午讜論序        朱晦翁


[114-14b]
  君臣父子之大倫天之經地之義而所謂民彛也故臣
之於君子之於父生則敬養之没則哀送之所以致其
忠孝之誠者無所不用其極而非虛加之也以為不如
是則無以盡乎吾心云爾然則其有君父不幸而罹於
横逆之故則夫為臣子者所以痛憤怨疾而求為之必
報其仇者其志豈有竆哉故記禮者曰君父之仇不與
共戴天寢苫枕干不與共天下也而為之説者曰復讐
者可盡五世則又以明夫雖不當其臣子之身而苟未
[114-15a]
及五世之外則猶在乎必報之域也雖然此特庶民之
事耳若夫有天下者承萬世無疆之統則亦有萬世必
報之仇非若庶民五世則自高祖以至𤣥孫親盡服窮
而遂已也國家靖康之禍二帝北狩而不還臣子之所
痛憤怨疾雖萬世而必報其讐者蓋有在矣太上皇帝
受命中興誓雪父兄之辱雖其間亦或為姦謀之所前
郤而聖志益堅至於紹興之初賢才並用綱紀復張諸
將之兵屢以㨗告恢復之勢蓋已什八九成矣金人於
[114-15b]
是始露和親之議以沮吾計而宰相秦檜歸自朔廷力
主其事當此之時人倫尚明人心尚正天下之人無賢
愚無貴賤交口合詞以為不可獨士大夫之頑鈍嗜利
無耻者軰起而和之清議不容詬詈唾斥欲食其肉而
寢處其皮則其于檜可知矣而檜乃獨以梓宫長樂藉
口攘却衆謀熒惑主聽然後所謂和議者翕然以定而
不可破自是以來二十餘年國家忘仇敵之寇而懐晏
安之樂檜亦因是藉外權以專寵利竊主柄以遂姦謀
[114-16a]
而向者冒犯清議希意迎合之人無不夤縁驟至通顯
或乃踵檜用事而君臣父子之大倫天之經地之義所
謂民彛者不復聞於縉紳之間矣士大夫狃於積衰之
俗徒見當時國家無事而檜與其徒皆享成功無後患
顧以忘讐忍辱為事理之當然主議者慕為檜游談者
慕為徒一雄唱百雌和之癸未之議發言盈廷其曰金
世讐不可和者尚書張公闡左史胡公銓而止耳自餘
蓋亦有謂不可和者而其所以為説不出乎利害之間
[114-16b]
又其餘則雖平時之賢士大夫慨然有六千里為讐人
役之嘆者一旦進而立乎廟堂之上顧乃惘然如醉如
幻而忘其疇昔之言厥或告之則曰此處士之大言耳
嗚呼秦檜之罪所以上通於天萬死而不足以贖者正
以其始則唱邪謀以誤國終則挟敵勢以要君使人倫
不明人心不正而末流之弊遺君後親至於如此之極
也夫惟三綱不立是以衆志無所統繫而上之人亦無
所慿藉以為安斯乃有識之士所為長慮却顧而凜然
[114-17a]
以寒心者而説者猶曰姑以衆論之從違而卜事理之
可否則今日士大夫是和者之多蓋不下前日非和者
之衆也獨安得以前日之不可而害今日之可哉嗚呼
是亦未知前日人倫之明而今日之不明前日人心之
正而今日之不正也且若必以人之衆寡為勝負則夫
所謂士大夫是和之多者又孰若六軍萬姓之為多耶
今六軍萬姓之言則是二公之言而已蓋君臣父子之
大倫天之經地之義而所謂民彛者其於世也有明晦
[114-17b]
其在人也無存亡是以雖當頽壊廢弛之餘邪議四起
無復忌憚而亦不能斬伐銷鑠使之無也奈何不聽於
此顧反决得失於前日所謂頑鈍嗜利無恥者之餘謀
此已墜之三綱所以未能復振已隳之萬事所以未能
復理而上之人終亦未能有所慿藉以成安彊之勢也
今南北再懽外無事迂愚左見所謂萬世必報之仇者
固已無所復發其口矣竊伏田間不勝憤嘆因讀魏元
履所叙次戊午讜議為之慨然流涕蓋傷其禍殃自此
[114-18a]
始也懐不能已姑論其始終梗㮣如此以發明元履所
為叙次之意并以致草野孤臣畢義願忠之誠謀國者
倘有取焉則猶足以禆廟謀之萬一而非區區所敢望
也乾道改元六月戊戌新安朱某序


  詹事王公梅溪集代劉共父作    朱晦翁


  知人之難堯舜以為病而孔子亦有聽言觀行之戒然
以予觀之此特為小人設耳若皆君子則何難知之有
哉蓋天地之間有自然之理凡陽必剛剛必明明則易
[114-18b]
知凡隂必柔柔必暗暗則難測故聖人作易遂以陽為
君子隂為小人其所以通幽明之故類萬物之情者雖
百世不能易也予嘗竊推易説以觀天下之人凡其光
明正大疏暢洞達如青天白日如高山大川如雷霆之
為威而雨露之為澤如龍虎之為猛而麟鳳之為祥磊
磊落落無纎芥可疑者必君子也而其依阿淟涊囘互
隠伏紏結如蛇蚓鎻細如蟣虱如鬼蜮狐蠱如盜賊詛
祝閃倐狡獪不可方物者必小人也君子小人之極既
[114-19a]
定於内則其形於外者雖言談舉止之㣲無不發見而
况於事業文章之際尤所謂粲然者彼小人者雖曰難
知而亦豈得而逃哉於是又嘗求之古人以騐其説則
於漢得丞相諸葛忠武侯於唐得工部杜先生尚書顔
文忠公侍郎韓文公於本朝得故叅知政事范文正公
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求其心則皆所謂
光明正大疎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見於
功業文章下至字畫之㣲蓋可以望之而得其為人求
[114-19b]
之今人則如太子詹事王公龜齡其亦庶幾乎此者矣
公始以諸生對䇿庭中一日數萬言被遇太上皇帝親
擢以冠多士遂取其言施行之及佐諸侯入册府事今
上皇帝於初潛又皆以忠言直節有所禆補上亦雅敬
信之登極之初即召以為侍御史納用其言公知上意
以必復土疆必雪讐恥為己任其所言者莫非脩徳行
政任賢討軍之實而於分别邪正之際尤致意焉尋以
邉兵失律廷議不咸上疏自劾除吏部侍郎不拜去為
[114-20a]
數郡布上恩恤民隠早夜孜孜如飢渴嗜欲之切於已
去之日民思之如父母其處閨門居鄉黨則又親親敬故
隆信義務敦朴雖家人孺子亦皆藹然有忠厚亷遜之
風平居無所嗜好顧喜為詩渾厚質直懇惻條暢如其
為人不為浮靡之文論事取極己意然其規模宏濶骨
骼開張出入變化俊偉神速世之盡力於文字者往往
反不能及其他片言半簡雖或出於脱口肆筆之餘亦
無不以仁義忠孝為歸而皆出於肺腑之誠然非有所
[114-20b]
勉强慕傚而為之也蓋其所禀於天者純乎陽徳剛明
之氣是以其心光明正大疎暢洞達無有隠蔽而見於
事業文章者一皆如此海内有志之士聞其名誦其言
觀其行而得其心無不歛衽心服至於小人雖以一時
趨向之殊或敢巧為謗詆然其極口不過以為迂濶近
名不切時務至其大節之偉然者則不能有以毫髪㸃
汙也然則公於五君子者迹雖未必同而心實似之故
自其布衣時嘗和韓詩數十百篇守番及䕫則又適在
[114-21a]
葛杜顔范之遺墟皆嘗新其祠宇以致其歆慕之意蓋
亦毎自比焉嗚呼公之必為君子蓋不待孔孟堯舜而
知之矣予昔官中秘直西省皆得與公為僚辱公知顧
甚厚及來守建康則公殁幾十年而其子聞詩適官府
下相與道舊感慨戱欷一日出公遺文三十二巻屬予
序之予蓋三復焉而拊巻太息也公之行事今某官莫
侯子齊既狀之而故端明殿學士汪公聖錫取以誌其
墓矣故予因不復著獨論其心如此列於篇端以告天
[114-21b]
下之士使有所謂光明正大疎暢洞達者言之凛凛初
未嘗隨死而亡也以是勝私起懦而相與師慕其萬一
在朝廷則以犯顔納諫為忠仕州縣則以勤事愛民為
職内外交脩不遺餘力使君徳日躋於上民生日遂於
下國歩安强隠然有恢復之勢則公雖云亡而其精爽
之可畏者為無憾於九原矣嗚呼其亦可悲也夫聞詩亦
好學有立能守其家云年月日建安劉珙序


  石曼卿詩集序       石守道


[114-22a]
  詩之作與人生偕者也函愉樂悲欎之氣必舒於言能
者材之傳於律故其流行無窮可以播而交鬼神也古
之有天下者欲知風教之感氣俗之變必立官司採掇
而監聽之由是張弛其務以足其所思乃能享世長乆
弊亂無由而生厥後官廢詩不傳在上者不復知民之
所嚮故政化顛沛治道忘矣詩之於時蓋亦大物於文
字尤為古尚但作者才致鄙廹不揚不入其域耳國朝
祥符中民風豫泰而操筆之士率以藻麗為勝惟曼卿
[114-22b]
與穆叅軍伯長自任以古道作之文必經實不放於世
而曼卿之詩又時震奇秀發蓋能取古之所未至託諷
物象之表警時鼓衆未嘗徒設雖能文者累數百年不
能卒其義獨以勁語蟠泊㑹而終於篇而復氣横去意
舉飄出章句之外學者不可尋其屏閾而彷彿之其詩
之豪者與曼卿資宇軒豁遇亊輒詠前後所為不可計
其逸忘而存者纔三百餘篇古律不與分為二册一日
觴予酒作而謂予曰子賢於文而又知詩能為我叙詩
[114-23a]
乎予應曰諾遂有作欲使觀者知詩之原故卒於用而
已矣


  送龔鼎臣序        石守道


  山陽龔輔之學為古文問文之旨魯人石介對曰夫與
天地生者性也與性生者誠也與誠生者識也性厚則
誠明矣誠明則識粹矣識粹則其文與以正矣然則文
本諸識矣聖人不思而得識之至也賢人思之而至識
之幾也詩易書禮春秋而爲中動而爲法思之而至也
[114-23b]
至者至於中也至於法也至於中至於法則至於孔子
也至於孔子而爲極焉其不至焉者識雜之也甚者爲
楊墨爲老莊爲申韓爲鬼物識雜之爲害也如此輔之
將學為文厚乃性明乃誠粹乃識確乎不可移嚴乎不
可譁也直乎不可屈也一焉於聖人而妖惑邪亂之氣
無隙而入焉於斯文也其庶幾矣然道知之不爲難守
之為難守之不為難行之爲難行之不為難乆之為難
夫知之守之行之乆之不為難篤之為難知之不篤不
[114-24a]
能守也守之不篤不能行也好之不篤不能乆也乆之
不篤不能行也行之不篤不能乆也乆之不篤不能終
也守之以誠而持之以篤惟輔之勉矣輔之且往仕於
孟州因以為離别之贈云


  送方希則序


  䝉莊以紳笏為柴栅班伯以聲名為韁鎻夫軒裳輝華
人之所甚欲彼豈惡之耶蓋將有激云爾是以君子輕
去就隨巻舒富貴不可誘故其氣浩然勇過乎賁育毁
[114-24b]
譽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見於喜愠能及是者達人之節
而大家之方乎希則茂才入官三舉進士不利命乎數
奇時不見用宜其夷然拂衣師心自往推否泰於消息
輕寄物之去來淵乎其大雅之君子而㡬類於昔賢者
乎余自來上郡寓謁舍化衣京塵穿履金門再見春矣
㑹天子方嚮儒學招徕俊良開賢科命郷學而四方之
傑齎貢函諸公舉者十百千數余雖後進晚出而掎裳
摩跌攘臂以游其間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傾蓋道
[114-25a]
途一笑相樂形忘乎外心照乎内雖濠梁之游不若是
也未幾君召試中臺以枉于有司奪席見罷縉紳議者
咸傷寃之君方澹乎冲襟竟於使人不能窺也後數日
齎裝具舟泛然東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為贈夫恢識
宇以見乎逺窮倚伏以至於命此非可為淺見寡聞者
道也希則達人爾可一言之昔公孫嘗退歸郷人再推射
䇿遂第一更生書十年每聞報罷而終為漢名臣以希
則之資材識業而沉宜欝堙者豈非天將張之而固翕
[114-25b]
之耶不然何邅囘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後
發先生者驥之良異日垂光虹霓濯髪雲漢使諸儒後
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則褚囊中所畜爾豈假余詳言
之哉觴行酒半者坐皆欲去操觚率然詞不逮意同年
景山欽之識之亦賦詩以為别則祖離道舊之情僃之
矣此不復云


  送寥倚歸衡山序     歐陽永叔


  元氣之融結為山川山川之秀麗稱衡湘其蒸為雲電
[114-26a]
其生為杞梓人居其間得之為俊傑秀才生於衡山之陽
而秀麗之精英者得之尤多故其文則雲霓其材則杞
梓始於郷進士舉於有司不中遂游公卿間所至無不
虛舘設席争以禮下之今永興太原公雅識沉正器君
尤深初其鎮秦川也請君與俱行遂移函闗以覽秦都
則西方士君子得以承望乎風采矣凡居秦幾嵗而東
將過京師以歸予嘗以上計吏客都中識君於交逵辱
之以友益當君之西也獲餞於國門及夫斯來又相見
[114-26b]
於洛道語故舊數日乃行夫山川固能產異物而不能
畜之者誠有利其用者爾今君之行也余疑夫不能乆
畜於衡山之阿也


  胡宗元詩集序       黄魯直


  士有抱青雲之器而陸沉林臯之下與麋鹿同羣與草
木共盡獨托於無用之空言以為千載不朽之計謂其
怨耶則其言仁義之澤也謂其不怨耶則又傷己不見
其人然則其言不怨之怨也夫寒暑相推草木與榮衰
[114-27a]
焉慶榮而弔衰其鳴皆若有謂候蟲是也不得其平則
聲若雷霆澗水是也寂寞無聲以宫商考之則動而中
律金石絲竹是也維金石絲竹之聲國風雅頌之言似
之澗水之聲楚人之言似之至於候蟲之聲則末世詩
人之言似之今夫詩人之玩於詞以文物為工終日不
休若舞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而其喜也無所
於逄其怨也無所於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暘發於心之
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無以命之而寄
[114-27b]
於候蟲焉清江胡宗元自結髪迄於白首未嘗廢書其
胸次所蔵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輓後莫推是以窮
於丘壑然以其老於翰墨故後生晚出無不讀書而好
文其卒也子弟門人次其詩為若干巻宗元之子遵道
嘗與予為僚故持其詩來求序於篇首觀宗元之詩好
賢而樂善安土而俟時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
見其少長不倦忠信之士也至於遇變而出奇因難而
見巧則又似予所論詩人之態也其興托高逺則附於
[114-28a]
國風其忿世疾邪則附於楚詞後之觀宗元詩者亦以
是求之故書而歸之胡氏


  送楊循義序        陳瑩中


  太虛無形寂然不動而天地氤氲之氣循環升降屈伸
聚散未嘗休己人之於道知氤氲之不異而不已則義
發於仁可勝禦哉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而不違
其惟大人乎湛乎其止也浩乎其動也其止也順其動
也徤所以立行乎天地之中者謂之易所以立人之道
[114-28b]
也謂之仁謂之義實一而名二體混而才三莫不有乾
坤之義焉義之為義其大如是大則無外也而告子外
之眩其名之異昧其實之同而仁之與義間不合矣禹
稷顔囘一竆一達其仁同其地異易地以觀之則時措
之宜所以為同也烏乎同哉各行吾敬同乎宜而已矣
一竆一達存乎命措而皆宜存乎義命義合一存乎理
存理之學致曲不貳洞明俱炤習焉而察之行之而未
宜也則徙焉而已不徙則不精不精則不足以致用循
[114-29a]
而集之當以其序將以精義而吝不知徙則滯於有方
之地終以不化而已矣故曰義仁之動也流於義者於
仁或傷仁體之常也過於仁者於義或害然則義或傷
仁仁或害義是皆固而不化者之病勿吝而徙焉斯得
藥矣聚有妄之毒雜君臣之品而反攻無妄非瞑眩之
藥其何以止膏肓乎可藥而吝可止而進何如其義譬
如累土為山習之孜孜不息雖百仞之崇可指日而成
然其所孜孜而為者是仁義之山乎非仁義之山乎功
[114-29b]
虧一簣所宜戒也然有孜孜乎彼未成一簣而宜止者
如曰我功垂成曷可虧乎力䇿之終之以不倦止乎遂
非之地而其進益鋭蓋必進至於無可奈何而後己習
坎之坎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其進豈如是哉丘陵學
山不至於山止乎自畫之分爾習坎之坎不舍晝夜以
必進為賢以不改為是以無可奈何為終流䧟之傷甚
至於告子之禍曽不若丘陵之弗進博奕而不已者也
是故進吾之善而不善自止見彼不善而其善將進闔
[114-30a]
闢無二理進止無殊習天下亹亹而不竆夫子循循而
不倦其教也而已矣舜之徒孜孜焉跖之徒亦孜孜焉
其進同其為異為跖而垂成者能徙而適舜則述循循
之義將受之乎拒之乎觀太虛循環之義存文王在帝
之仁習中庸時措之宜曰損曰益曰益曰損方止方進
方進方止無適也無莫也比義而已焉不在養吾浩然
之氣乎必有事焉勿忘勿助非急辭之所能致也在瞬
養息存而已矣某以仁義之説溺於詖陷固而不化者
[114-30b]
為日已多㣲横渠先生直攻其弊則詖陷内傷愈乆愈
固而自還之路終茅塞矣弃書積於垂成覆新陷於平
地既逺且復黙懐暮覺之愧可勝歎哉隨義聞善於庭
淵源深逺其於動静光明之道纓冠閉户之宜聞之乆
而肄之熟矣今執謙養晦下問不能豈克己之學當如
是乎顔何人哉晞之則是某方畏仰不暇其何以益高
明乎聊頌先覺餘編之頌述而讚之以致老愧欣慕之

[114-31a]









[114-31b]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巻一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