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225 高子遺書-明-高攀龍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髙子遺書卷三     明 髙攀龍 撰
  經解類
   古本大學題詞
謂大學有錯簡者疑誠意章引淇澳而下也謂大學有
缺傳者疑首章此謂知本二語也夫此謂知本必従脩
身為本明矣有脩身為本之揭則有此謂知本之結有
此謂知至之結則知其為格物致知之釋文理不辨而
[003-1b]
明也獨誠意章引淇澳而下則曲解不可得而通明道
先生之易古本以此也伊川先生再易之晦菴先生三
易之未定也以三先生之信古而卒不能信於斯簡以
天下後世之信三先生而卒不能信其所易則心之同
然者不可強也愚盖徃来胸中結疑不化有年矣一日
讀崔後渠先生集有曰大學當挈古本引淇澳以下置
之誠意章前格物致知之義明矣乃始沛然如江河之
決不覺手舞足蹈而不能巳也吾何以決之吾決之於
[003-2a]
此謂知本此謂知至之二語也此二語者以為不釋格
致則自天子以下兩條亦屬無謂以為果釋格致則自
天子以下兩條似未明備固知其旁引曲暢有如淇澳
諸條所云也此諸條也以為不釋知本則不宜結以知
本以為果釋知本則不宜别附他章固知其前後起結
必隨於此謂知至之後也夫以三先生不能定敢謂定
於今日乎然而天下萬世之心目固有漸推而愈明論
乆而後定自三先生表章大學之後越三百年而崔先
[003-2b]
生之説益近自然故敢申明之以俟後之君子觀夫同
然之心果何如也若夫割裂推移人人自為大學則何
所底極之有嗟乎聖人之學未有不本諸身者六經無
二義也大學之道知止而已知止之道知本而已易簡
而天下之理得盖沛然無疑於日用非獨以殘編之似
缺而復完已也
   大學首章約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徳明吾之/明徳也在親民明民之/明徳也在止於至
[003-3a]
明徳之/極處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申言止/之為要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
所先後則近道矣教以知/止之法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
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
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
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
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此謂知/所先後自天子以至於
[003-3b]
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物有本末/本在此也其本亂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非物格知/至者烏能
知/之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本在此止/在此也詩云瞻彼淇澳
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
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
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誼兮者道盛徳至善民之不能
忘也民之不能忘本於盛/徳至善可以知本矣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
[003-4a]
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
民之所以不/能忘者以此康誥曰克明徳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徳皆自明也明者自明/也知本也湯之盤銘曰苟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
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新者自新/也知本也詩云邦畿
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黄鳥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
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
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
[003-4b]
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止者随身所在而止/於至善也知本也子曰
聴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
畏民志此謂知本所以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必以脩/身為本非物格知至者孰能知之
   大學首章廣義
或問曰大學竝列三綱而歸重知止何也曰三綱非三
事一明明徳而已明明徳者明吾之明徳也新民者明
民之明徳也止至善者明徳之極至處也然不知止徳
不可得而明民不可得而新何者善即天理至善即天
[003-5a]
理之至精至粹無纎芥夾雜處也不見天理之至便有
人欲之混明徳新民總無是處故要在知止也
曰物有本末一莭何謂也曰此正教人知止之法也人
心所以不止只緣不知本千馳萬騖無所歸宿大學當
下便判本末始終下文詳數事物使人先於格物而知
本也
曰何謂本末明其非二物也譬之於木有本末而已何
謂終始曰欲圖其終必慎其始古人欲明明徳於天下
[003-5b]
此終事也而必始於脩身有到頭事必尋起頭處也
曰大學平分八目而歸本脩身何也曰無身則無心意
知物無身則無國家天下而身其管括也格致誠正為
身而設齊治平自身而推故八目只是一本
曰何謂格物曰程朱之言至矣所謂窮至事物之理者
窮究到極處即本之所在也即至善之所在也曰若是
則於古本無悖與曰無悖也天下之理未有不本諸身
者但格物不到物之至處不知物之本處故脩身為本
[003-6a]
是一句眼前極平常話却不是物理十分透徹者信不
過格物是直窮到底斷知天下之物無有本亂而末治
者無有薄其身反能厚於國家天下者知到本處便是
知到至處故曰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曰淇澳以下何謂也曰皆釋知本也本末不過明新故
釋知本以明徳新民止至善也淇澳之詩是合言明新
止以釋知本見民之不忘本於盛徳至善也烈文之詩
又申言民之所以不能忘者如此康誥以下是分言明
[003-6b]
新止以釋知本見明者自明新者自新止者自止全不
向末上起一念也至於使民無訟而知本之義益了然
矣曰大學無經傳乎曰大學一篇本六段文字每段必
雜引經傳以咏歎而推明之使章内之旨快然無遺而
言外之旨悠然無盡此篇法也首段三綱八目之下即
釋格致而格物即在格知本末本末即是明徳新民知
本即是知至知至即是知止原與三綱通為一義故通
為一段其次即歴釋誠意以下初無傳經之别也
[003-7a]
曰誠意以下必以所謂發端以此謂結之釋格致不然
何也曰物有本末則脩身為本之發端此謂知本則脩
身為本之結語歴引詩書再以此謂知本結之文理本
自顯然且正心以下俱雙關釋如釋正心必曰所謂脩
身在正其心至誠意則單提釋不曰所謂正心在誠意
原無定文至格致則總括釋不曰所謂誠意在致知者
以知本括始括終誠正脩齊治平無不貫也
曰釋格物而不見格物字何也曰格物即致知也書不
[003-7b]
云乎格知天命格即知也格訓至致訓推極格即致也
大學格物即是致知故釋知至不必釋物格大學知至
即是知本故釋知本不必釋知至也
曰知本之為知至是矣知至之為知止何也曰大學脩
身為本之本即中庸天下大本之本無二本也故脩字
不是輕易說是格至誠正著實處本字不是輕易說是
心意知物著實處本在此止在此矣明徳者此新民者
此至善者此無二物也
[003-8a]
曰陽明先生之復古本是矣其說果與古本合邪曰王
先生之致良知則明明徳之謂也然以明明徳言則格
致誠正皆其工夫故綱正而目備今以目作綱而於明
明徳則曰明徳必在於親民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徳夫
齊治平非親民乎格致誠正非明明徳乎大學明言古
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必先自明其明徳矣初不以親
民為明徳也至於說格物曰極力致其良知於事事物
物之間使事事物物各得其正又曰為善去惡是格物
[003-8b]
夫事物各得其正乃物格而非格物也為善去惡乃誠
意而非格物也又以誠意為主意格致為工夫大學固
以三綱為主意八目為工夫矣試舉王先生古本序一
繹之其於文義合邪否邪
曰朱子自言某一生只看得大學透見得前賢所未到
子之願學朱子篤矣於大學反異其指何邪曰朱子格
物規模極大條理極宻無所不有知本之義已在其中
所爭者此謂知本二語本相粘而離之以下句之上有
[003-9a]
缺文以上句接聴訟為衍文爾若實做朱子格物工夫
自與知本無二實做知本工夫自與朱子格物無二非
今日之古本與朱子無異指乃朱子格物原與古本無
二指也
曰李見羅先生之揭知本何若曰陽明先生復大學古
本而於知本之義未之及也李先生徹悟知本而於知
至之義未之及也其曰止為主意脩為工夫格致誠正
不過就其缺漏處檢㸃提撕云爾似於知本知至相粘
[003-9b]
處却看輕格物也大學以知本為知至正以物格而知
本此開關啓鑰最先下手處故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就明新言則明徳為先就明徳言則格物為先此處錯
過必無入門此處受病必有異症虞廷之精一孔門之
博約千聖傳心一脈逓授大學之本文自明也
   附錄先儒復大學古本及論格致未嘗缺傳
方氏希古題大學篆書正文後曰大學致知格物傳之
闕朱子雖嘗補之讀者猶以不見古全書為憾董文靖
[003-10a]
公槐葉丞相夢鼎王文憲公栢皆謂傳未嘗缺特編簡
錯亂而考定者失其序遂歸經文知止以下至則近道
矣以上四十二字於聴訟吾猶人也之右為傳第四章
以釋致知格物車先生清臣嘗為書以辨其說之可信
太史金華宋公欲取朱子之意補第四章章句而未果
浦陽鄭君濟仲辨受學太史公預聞其說而雅善篆書
某因請以更定次序書之將刻以示後世舊說以聽訟
釋本末律以前後之例為不類合為一章而觀之與孟
[003-10b]
子堯舜之智不徧物之言正相發明其為致知格物之
傳何惑焉
蔡氏虚齋曰竊謂董葉諸公所定亦未安看来當先以
物有本末一條續以知止一條續以聴訟一條終以此
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如此則繇粗以及精先自治而
後治人亦古人為學次第也
王氏陽明疑朱子大學非是遂斷以戴記本為孔門古
本而曰大學止為一篇原無經傳之分格致本於誠意
[003-11a]
原無缺傳可補
湛氏甘泉謂大學古本自天子至於庶人兩條後有此
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蓋以脩身申格物見格物
乃以身至之義而非聞見之知也
魏氏莊渠謂大學格物傳雖亡而實不亡知本云者正
教學者第一歩工夫優入聖域發足在兹
王氏心齋謂大學是經世完書喫緊處只在止至善格
物却正是止至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數句是釋格物
[003-11b]
致知之義
蔣氏道林謂大學之道必先知止而其功則始於格物
格物也者格知身家國天下之渾乎一物也格知身之
為本而家國天下之為末也格知自天子至於庶人壹
是皆以脩身為本也
羅氏念菴謂莫非物也而身為本莫非事也而脩身為
始知所先後而後所止不疑吾與天下感動交渉通為
一體而無有乎間隔則物格知至得所止矣知本故也
[003-12a]
羅氏近溪謂大學原是一章書
李氏見羅謂大學一經論主意只是教人止於至善論
工夫只是脩身為本淇澳烈文二條皆明知本義也教
人以知止之法也聴訟一條正釋知本義也示人以止
之歸宿也故次止於信下
顧氏涇陽謂大學原不分經傳董蔡諸君子表章格物
傳最為有見但自天子以下二條正發物有本末之義
不合遺却知止一條明係止至善又不合混入
[003-12b]
 愚按大學自程朱考訂而後百有餘年先儒紬繹所
 及亦既知古本之為是矣亦既知經傳之不分矣亦
 既知知本之釋格致矣顧仍原本則費觧説正錯簡
 則渉安排仍原本者不知淇澳諸條附誠意之後文
 義截然強之而不可合也正錯簡者不知淇澳諸條
 移知本之前旨趣躍然味之不可窮也兩簡互易殘
 經遂完千古塵埋一朝光復崔先生見及此天啟之矣
   附録洹詞
[003-13a]
崔氏後渠名/銑曰大學其作聖之的乎莫先於本末之知
莫急於誠欺之辨是故知本之當先故推平天下者必
原於格物知末之當後故充格物者斯極於平天下約
之皆脩身也淇澳烈文格物之序也仁敬孝慈信格物之
目也康誥諸文徵諸古以列其次也新民而明明徳之
體全矣挈古本引淇澳以下置之誠意章之前格物致
知之義渙然矣實乎此者誠也歧乎此者欺也
 愚按崔氏所云挈古本引淇澳以下置之誠意章之
[003-13b]
 前格物致知之義渙然矣此不易之說也其他釋義
 似未自然越一年又見髙氏中𤣥問辨録所正大學
 古本與崔氏同其釋義更直截明快千古人心同然
 於是乎在
  說類
   困學記
吾年二十有五聞令公李元冲名復/陽與顧涇陽先生講
學始志於學以為聖人所以為聖人者必有做處未知
[003-14a]
其方看大學或問見朱子説入道之要莫如敬故專用
力於肅恭收斂持心方寸間但覺氣鬱身拘大不自在
及放下又散漫如故無可奈何乆之忽思程子謂心要
在腔子裏不知腔子何所指果在方寸間否耶覓註釋
不得忽於小學中見其觧曰腔子猶言身子耳大喜以
為心不專在方寸渾身是心也頓自輕鬆快活適江右
羅止菴名懋/忠来講李見羅脩身為本之學正合於余所
持循者益大喜不疑是時只作知本工夫使身心相得
[003-14b]
言動無謬己丑第後益覺此意津津憂中讀禮讀易壬
辰謁選平生耻心最重筮仕自盟曰吾於道未有所見
但依吾獨知而行是非好惡無所為而發者天啓之矣
驗之頗近於此略見本心妄自擔負期於見義必為冬
至朝天宫習儀僧房静坐自覓本體忽思閑邪存誠句
覺得當下無邪渾然是誠更不須覓誠一時快然如脱
纒縛癸巳以言事謫官頗不為念歸嘗世態便多動心
甲午秋赴揭揚自省胸中理欲交戰殊不寧帖在武林
[003-15a]
與陸古樵名粹明廣東新㑹人潛/心白沙先生主静之學吳子徃名志/逺談論數
日一日古樵忽問曰本體何如余言下茫然雖答曰無
聲無臭實出口耳非由真見將過江頭是夜明月如洗
坐六和塔畔江山明媚知己勸酬為最適意時然余忽
忽不樂如有所束勉自鼓興而神不偕来夜闌别去余
便登舟猛省曰今日風景如彼而余之情景如此何也
窮自根究乃知於道全未有見身心總無受用遂大發
憤曰此行不徹此事此生真負此身矣明日於舟中厚
[003-15b]
設蓐蓆嚴立規程以半日静坐半日讀書静坐中不帖
處只將程朱所示法門叅求於凡誠敬主静觀喜怒哀
樂未發黙坐澄心體認天理等一一行之立坐食息念
念不舎夜不觧衣倦極而睡睡覺復坐於前諸法反覆
更互心氣清澄時便有塞乎天地氣象第不能常在路
二月幸無人事而山水清美主僕相依寂寂静静晚間
命酒數行停舟青山徘徊碧澗時坐磐石溪聲鳥韻茂
樹脩篁種種恱心而心不著境過汀州陸行至一旅舎
[003-16a]
舎有小樓前對山後臨澗登樓甚樂手持二程書偶見
明道先生曰百官萬務兵革百萬之衆飲水曲肱樂在
其中萬變俱在人其實無一事猛省曰原来如此實無
一事也一念纒綿斬然遂絶忽如百觔擔子頓爾落地
又如電光一閃透體通明遂與大化融合無際更無天
人内外之隔至此見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區宇方寸亦
其本位神而明之總無方所可言也平日深鄙學者張
皇說悟此時只看作平常自知從此方好下工夫耳乙
[003-16b]
未春自揭揚歸取釋老二家叅之釋氏與聖人所爭毫
髪其精微處吾儒具有之總不出無極二字弊病處先
儒具言之總不出無理二字觀二氏而益知聖道之尊
若無聖人之道便無生民之類即二氏亦飲食衣被其
中而不覺也戊戌作水居為静坐讀書計然自丙申後
數年喪本生父母徙居婚嫁歳無寧息只於動中煉習
但覺氣質難變甲辰顧涇陽先生始作東林精舍大得
朋友講習之功徐而驗之終不可無端居静定之力盖
[003-17a]
各人病痛不同大聖賢必有大精神其主靜只在尋常
日用中學者神短氣浮便須數十年静力方得厚聚深
培而最受病處在自幼無小學之教浸染世俗故俗根
難拔必埋頭讀書使義理浹洽變易其俗腸俗骨澄神
黙坐使塵妄消散堅凝其正心正氣乃可耳余以最劣
之資即有豁然之見而缺此一大段工夫其何濟焉所
幸呈露面目以来纔一提䇿便是原物丙午方實信孟
子性善之旨此性無古無今無聖無凡天地人只是一
[003-17b]
个惟最上根潔清無蔽便能信入其次全在學力稍隔
一塵頓遥萬里孟子所以示暝眩之藥也丁未方實信
程子鳶飛魚躍與必有事焉之旨謂之性者色色天然
非由人力鳶飛魚躍誰則使之勿忘勿助猶為學者戒
勉若真機流行瀰漫布濩亘古亘今間不容息於何而
忘於何而助所以必有事者如植榖然根苗花實雖其
自然變化而栽培灌溉全在勉強問學苟漫說自然都
無一事即不成變化亦無自然矣辛亥方實信大學知
[003-18a]
本之旨具别刻中壬子方實信中庸之旨此道絶非名
言可形程子名之曰天地陽明名之曰良知總不若中
庸二字為盡中者停停當當庸者平平常常有一毫走
作便不停當有一毫造作便非平常本體如是工夫如
是天地聖人不能究竞況於吾人豈有涯際勤物敦倫
謹言敏行兢兢業業斃而後已云爾困而學之年積月
累厥惟艱哉而不足以當智者一笑也同病相憐或有
取焉甲寅孟秋記/
[003-18b]
   山居課程
五皷擁衾起坐叩齒凝神澹然自攝天甫明小憩即起
盥潄畢活火焚香黙坐玩易晨食後徐行百歩課児童
灌花木即入室静意讀書午食後散歩舒嘯覺有昏氣
瞑目少憩啜茗焚香令意思爽暢然後讀書至日昃而
止趺坐盡線香一炷落日銜山出望雲物課園丁秇植
晚食淡素酒取陶然篝燈隨意渉獵興盡而止就榻趺
坐俟睡思欲酣乃寢
[003-19a]
   復七規
復七規取大易七日来復之義也凡應物稍疲即當静
定七日以濟之所以休養氣體精明志意使原本不匱
者也先一日放意緩形欲睡即睡務令暢恱昏倦刷濯
然後入室炷香趺坐凡静坐之法喚醒此心卓然常明
志無所適而已志無所適精神自然凝復不待安排勿
著方所勿思效驗初入静者不知攝持之法惟體貼聖
賢切要之言自有入處静至三日必臻妙境四五日後
[003-19b]
尤宜警策勿令懶散飯後必徐行百歩不可多食酒肉
致滋昏濁臥不得解衣欲睡則臥乍醒即起至七日則
精神充溢諸疾不作矣食芹而美敢告同志
  龍正謹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此千古神竒語亦
  千古疑難事若平平看破只須曰原非有一一復
  何歸啞然而一笑耳禪家叅話頭千蹊萬徑不出
  此類彼原謂以妄息妄但知叅之者為妄用不知
  所叅者原屬妄設也終日終年叅無理之話真是
[003-20a]
  勞而無功故程子謂天下莫忙如禪客先生反其
  意而用之使人且于静中體貼聖賢切要之言可
  謂開百世之羣䝉矣大抵釋氏立静坐一法與孟
  夫子平旦之氣一段話頭意思儘覺相近吾儒不
  廢其所長徃徃用以入門程子嘆善學陽明補小
  學皆借用先生體貼要言是反用
   静坐說
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黙然静去此平
[003-20b]
常二字不可容易看過即性體也以其清浄不容一物
故謂之平常畫前之易如此人生而静以上如此喜怒
哀樂未發如此乃天理之自然須在人各各自體貼出
方是自得静中妄念強除不得真體既顯妄念自息昏
氣亦強除不得妄念既浄昏氣自清只體認本性原来
本色還他湛然而已大抵著一毫意不得著一毫見不
得纔添一念便失本色由静而動亦只平平常常湛然
動去静時與動時一色動時與静時一色所以一色者
[003-21a]
只是一箇平常也故曰無動無静學者不過借静坐中
認此無動無静之體云爾静中得力方是動中真得力
動中得力方是静中真得力所謂敬者此也所謂仁者
此也所謂誠者此也是復性之道也
   書静坐說後
 萬歴癸丑秋静坐武林弢光山中作静坐說越二年
 觀之說殆未備也夫静坐之法入門者藉以涵養初
 學者藉以入門彼夫初入之心妄念膠結何從而見
[003-21b]
 平常之體乎平常則散漫去矣故必收斂身心以主
 於一一即平常之體也主則有意存焉此意亦非著
 意盖心中無事之謂一著意則非一也不著意而謂
 之意者但從衣冠瞻視間整齊嚴肅則心自一漸久
 漸熟漸平常矣故主一者學之成始成終者也乙卯/
 孟冬志/
   示學者
静中觀喜怒哀樂未發時湛然太虚此即天也心性天
[003-22a]
總是一箇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

凡人之所謂心者念耳人心日夜繫縛在念上故本體
不現須一切放下令心與念離便可見性放之念亦念
也如何得心與念離放退雜念只是一念所謂主一也
習之乆自當一旦豁然學者不識痛癢便謂自家已是
了何不從静中體認已湛然虚否無昏無散否動中體
察已斬然直否無將無迎否若猶未也豈可不大愧耻
[003-22b]
大發奮迅忍自瞞昧虚過一生乎
古人何故最重名莭只為自家本色原来冰清玉潔着
不得些子汚穢纔著些子汚穢自家便不安此不安之心
正是原来本色所謂道也今人却將道做一件物事安
頓了自家以外一切不管反把本色真性弄得頑鈍了
不知這箇道是甚麽道
古人何故最重讀書書是古人所經歴欲後人享現成
昧者以之明疑者以之決怯者以之勇躁者以之和殘
[003-23a]
者以之寛局者以之宏競者以之恬貪者以之㢘慢者
以之莊忮者以之公惰者以之勵正如跛者之杖盲者
之相病者之藥自姚江因俗學流弊看差了紫陽窮理
立論偏重遂使學者謂讀書是徇外少小精力虚抛閒
過文士不窮探經史布衣只道聴塗說空疎杜撰一無
實學經濟不本于經術實脩不得其實據良可痛也
   讀書法示揭陽諸友
聖賢之書不是教人專學作文字求取富貴乃是教天
[003-23b]
下萬世做人的方法今人都不曽依那書上做得一句
所以書自書我自我都不相關都無意味學者讀書須
要句句反到自己身上来看如看大學便思如何為明
徳在自己身上體認明徳如何模様我又如何明之如
何能新民如何為至善我又如何止之都要在身上認
得親切若見未真行住坐臥放在心裏思量又如日用
之間聖人分明說入則孝便思量去盡孝道説出則弟
便思量去盡悌道説言忠信便說話要忠信說行篤敬
[003-24a]
便行要篤敬但依那書上勉強做得一兩句便漸漸我
與書相交渉意味漸漸浹洽一面思索體認一面反躬
實踐這纔是讀書今人終年看書不曽記得一句明年
又重看到老亦只如此其實不曽有一句透徹一句受
用若依此法去看只須看得一書其他便迎刃而解終
身不忘更是人人做得箇人品如今第一要緊的是這
一箇心廼萬理統㑹萬事根本今人終日營營閒思妄
想此心不知放在何處如此豈有與聖賢之書相入之
[003-24b]
理諸友若肯相信今日囘去便掃一室閉門静坐看自
己身心如何初間必是恍惚飄蕩坐亦不定須要勉強
坐定令浮氣稍寧只收斂此心向腔子裏来若奈何這
浮思邪慮不下只向書中求聖賢所以治心之法孟子
說求其放心存其心養其性操則存舎則亡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孔子又都不說心只說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主忠信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于此數者尋
箇入頭若更不得再于性理中周程張朱所論存養處
[003-25a]
討箇方法便依法力行如此自然有所得只旬日之間
便見功效果能存得這箇心何書不可讀何理不可明
何事不可行至於文詞不過寫其胸中所自得若心定
理明自然不待用力而能不待求其繢飾而工矣天下
萬事皆有箇本源從其本而求之則雖難而實易從其
枝葉而求之則雖易而實難義理無窮學問亦無窮此
是言其讀書入頭處諸友若誠實用力則旬日之間便
各有所疑學以能疑而進有疑而師友決之便沛然矣
[003-25b]
   格言三月十五日/
朱文公先生曰惟心麤一事乃學者之通病横渠說顔
子未至聖人猶是心麤一息不存即是麤病要在精思
明辨使理明義精而操存涵養無須㬰離無毫髪間則
天理常存人欲消去其庶幾矣哉
   好學說
嘗思聖人自視無知無能下至不為酒困亦不自居其
所自居者忠信好學而已千古以下想見聖人不過一
[003-26a]
箇樸實頭孳孳學問人也然不知其如何好學及觀自言
其為人忘食忘憂忘老聖人於學直是滋味如此然不知
其所好何學及觀若聖與仁章然後知聖人所學聖與仁
而已一部論語其自為的不過聖與仁誨人的不過聖與
仁人但見其日用常行隨人問答不知其皆聖與仁也故
聖人須自說破然則聖與仁與忠信是一是二曰此正見
學之可好矣忠信只是人的真心此一㸃真心盖天盖
地亘古亘今只看人學問何如若學之不已此一㸃真
[003-26b]
心愈廣大愈肫切這便是仁學之不已此一㸃真心愈
微妙愈通明這便是聖此中境界無窮階級無窮滋味
無窮非實修實證者不知聖人所以憤而樂樂而不知
老之至也聖人於乾卦言之矣曰忠信所以進徳脩詞
立誠所以居業進徳脩業直上達天徳不過這箇忠信
   為善說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是吾人終身進徳脩業事也然為
善必須明善乃為行著習察何謂明善善者性也性者
[003-27a]
人生而静是也人生而静時胸中何曽有一物来其營
營擾擾者皆有知識以後日添出来非其本然也既是
添来今宜減去減之又減以至於減無可減方始是性
方始是善何者人心湛然無一物時乃是仁義禮智也
為善者乃是仁義禮智之事也明此之謂明善為此之
謂為善明之以立其體為之以致其用感而遂通者原
是寂然不動本無一物也以此復性以此盡性故曰易
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003-27b]
   知天說
人莫要於知天知天則知感應之必然今人所謂天以
為蒼蒼在上者云爾不知九天而上九地而下自吾之
皮毛骨髓以及六合内外皆天也然則吾動一善念而
天必知之動一不善念而天必知之而天又非屑屑焉
知其善而報之善知其不善而報之不善也凡感應者
如形影然一善感而善應随之一不善感而不善應随
之自感自應也夫曰自感自應而何以謂之天何以謂
[003-28a]
天必知之也曰自感自應所以為天也所以為其物不
貳也若曰有感之者又有應之者是貳之矣惟不貳所
以不爽也然則人之為善乃自求福為不善乃自求禍
故曰禍福無不自已求之知此則為善去惡之意必誠
惡浄而善純人乃天矣
 余觀聖人之教最先格物格物者格至善而已至善
 者天而已一徹永徹一迷永迷此吾人聖狂界口生
 死關頭
[003-28b]
   身心說
明道程先生曰人於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
一箇身心却不要好到得外面物事事好時自家身心
蚤已不好了也所謂外物奉身者如宫室之美妻妾之
奉飲食衣服器用玩好皆是欲一事好時費多少精神
若事事要好自家全副精神都到那邊去了終日營營
擾擾一箇身心弄得猥𤨏齷齪不覺醉生夢死過了一
生豈不可哀若能移這精神歸向學問探討自性自命
[003-29a]
當知吾性自有尊爵吾性自有安宅吾性自有膏粱吾
性自有文繡儘風光儘受用得此滋味回視一切外物
直是性命斧斤身心寇賊不但有所鄙而不屑為抑亦
有畏而不敢為耻而不忍為者矣
   洗心說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作居食想彼以富吾以仁彼以
爵吾以義不作富貴想不怨天不尤人不作怨尤想用
則行舎則藏不作用舎想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
[003-29b]
不為有甚動得我知之囂囂不知亦囂囂有甚苦得我
非仁無為非禮無行有甚恐得我江漢濯之秋陽暴之
有甚染得我鳶則於天魚則於淵有甚局得我既喚做
箇人須是兩手頂天兩脚拄地巍巍皜皜還他本来面
目一洗世界萬里無塵此之謂洗心
   中說
儒者須守十六字宗傳以中為本人心人之心也有此
人即有此心自知誘物化以来皆為五官四體之欲攻
[003-30a]
取萬端危孰甚焉道心心之道也有此心即有此道雖
根於仁義禮智之性而發於氣拘物蔽之餘乍明乍晦
微孰甚焉精者精明不昏昧也一者純一不散亂也惟
此心精明純一則允復於喜怒哀樂未發之中而人心
皆道心矣
   未發說
昔朱子初年以人自有生即有知識念念遷革初無頃
刻停息所謂未發者乃寂然之本體一日之間即萬起
[003-30b]
萬滅未嘗不寂然也盖以性為未發心為已發未發者
即在常發中更無未發時也後乃知人心有寂有感不
可偏以已發為心中者心之所以為體寂然不動者也
性也和者心之所以為用感而遂通者也情也故章句
云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二語指出性情如指
掌矣王文成復以性體萬古常發萬古常不發以鐘為
喻謂未扣時原自驚天動地已扣時原自寂天寞地此
與朱子初年之説相似而實不同盖朱子初年以人之
[003-31a]
情識逐念流轉而無未發之時文成則以心之生機流
行不息而無未發之時文成之說微矣而非中庸之㫖
也中庸所謂未發指喜怒哀樂言夫人豈有終日喜怒
哀樂者盖未發之時為多而喜怒哀樂可言未發不可
言不發文成所謂發而不發者以中而言中者天命之
性天命不已豈有未發之時盖萬古流行而太極本然
之妙萬古常寂也可言不發不可言未發中庸正指喜
怒哀樂未發時為天命本體而天命本體則常發而未
[003-31b]
發者也情之發性之用也不可見性之體故見之於未
發未發一語實聖門指示見性之訣静坐觀未發氣象
又程門指示初學者攝情歸性之訣而以為無發時者
失其義矣
   心性說
心之與性謂之一則不可混謂之二又不可分心之用
可言心之體不可言性者心之體也可言者仁義禮智
耳仁義禮智之可言者惻隠羞惡辭讓是非耳皆心之
[003-32a]
用也佛氏之所謂性與聖人不同者於用處見之曽有
一禪者問余曰儒家言性與佛同否余曰不同曰性豈
有二耶余曰上人了悟人也又觧儒書請以二則質顔
淵死門人欲厚𦵏之其厚同列之意甚美夫子何以深
嗟重慨曰非我也夫二三子也禪家如此否曰否也子
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其尊師之意甚美夫子何以嚴
詞切貶曰行詐曰欺天禪家如此否曰否也余曰儒家
之言性如此禪者不知所謂也聖人之學所以異於釋
[003-32b]
氏者只一性字聖人言性所以異於釋氏言性者只一
理字理者天理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條理也故曰天
序天秩天命天討此處差不得針芒先聖後聖其揆一
也明道見得天理精故曰傳燈録千七百人若有一人
悟道者臨死須尋一尺布裹頭而死必不肯抛頭露靣
而終此與曽子易簀意同了此便知厚𦵏為臣二則此
理在拈花一脈之上非窮理到至極處不易言也
   氣心性說
[003-33a]
氣也心也性也一也然而天下學術之岐則岐之于是
老氏氣也佛氏心也聖人之學乃所謂性學老氏之所
謂心所謂性則氣而已佛氏之所謂性則心而已非氣
心性有二其習異也習之而氣則氣習之而心則心習
之而性則性矣性者何天理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
非人所為如五徳五常之類生民欲須㬰離之不可得
而二氏不知也外此以為氣故氣為老氏之氣外此以
為心故心為佛氏之心聖人氣則養其道義之氣心則
[003-33b]
存其仁義之心氣亦性心亦性也或者以二氏言虚無
遂諱言虚無非也虚之與實有之與無同義而異名至
虚乃至實至無乃至有二氏之異非異于此也性形而
上者也心與氣形而下者也老氏之氣極于不可名不
可道佛氏之心極于不可思不可議皆形而上者也二
氏之異又非異于道器也其端緒之異天理而已儒者
以佛氏外君親然其教未嘗不先忠孝吾獨謂二氏足
以亂教者夷善惡是非而曰平等而惡分别彼固曰無
[003-34a]
分别心有分别性吾則曰有分別性亦無分别用天下
是非善惡而已聖人因物付物處之各當而我無與焉
所以經世宰物萬物各得其所佛氏于蜎飛蠕動無不
慈愛顧使天下善惡是非顛倒錯亂舉一世糜爛蠱壊
之不顧而曰清浄無為也嗚呼其亦不仁而已矣此所
謂無理也或曰老氏長生其神長存儒者能乎曰無極
而太極之謂長生曰佛氏無生出離生死儒者能乎曰
太極本無極之謂無生夫佛氏斥斷常二見先儒謂人
[003-34b]
死則滅反墮其斷見何也張子曰大易不言有無言有
無諸子之陋也故曰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理義說
伊川先生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此二語闗渉不小了
此即聖人艮止心法胡氏廬山輩以為心即理也舎心
而求諸物遺内而徇外舎本而逐末也嗚呼天下豈有
心外之物哉當其寂也心為在物之理義之藏於無朕
也當其感也心為處物之義理之呈於各當也心為在
[003-35a]
物之理故萬象森羅心皆與物為體心為處物之義故
一靈變化物皆與心為用體用一源不可得而二也物
顯乎心心妙乎物妙物之心無物於心無物於心而後
能物物故君子不從心以為理但循物而為義不從心
為理者公也循物為義者順也故曰廓然大公物来順
應故曰聖人之喜怒在物不在已八元當舉當舉之理
在八元當舉而舉之義也四凶當罪當罪之理在四凶
當罪而罪之義也此之謂因物付物此之謂艮背行庭
[003-35b]
内外兩忘澄然無事也彼徒知昭昭靈靈者為心而外
天下之物是心爲無矩之心以應天下之物師心自用
而已與聖賢作處天地懸隔
   氣質說
性者學之原也知性善而後可言學知氣質而後可言
性故論性至程張而始定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
天地間性有萬殊者形而已矣以人物言之人形直而
靈獸形横而蠢以人言之形清而靈形濁而蠢匪直外
[003-36a]
有五官之形且内有五臟之形故吳王濞有反骨而髙
祖先知其反安祿山有反骨而張九齡先知其反王莽
之鴟吻商臣之蜂目越椒熊虎之狀伯石豺狼之聲皆
形也形異而氣亦異氣異而性亦異非性異也弗虚弗
靈性弗著也夫子曰性相近也習染未深之時未始不
可為善故曰相近然而質美者習於善易習於惡難質
惡者習於惡易習於善難上智下愚則氣質美惡之極
有必不肯習於善必不肯習於惡者也故有形以後皆
[003-36b]
氣質之性也天地之性非學不復故曰學以變化氣質
為主或疑天地之性氣質之性不可分性為二者非也
論性於成形之後猶論水於淨垢器中道著性字只是
此性道著水字只是此水豈有二耶或又疑性自性氣
質自氣質不可混而一之者亦非也天地之道為物不
貳故性即是氣氣即成質惡人之性如垢器盛水清者
已垢垢者亦水也明乎氣質之性而後知天下有自幼
不善者氣質而非性也性善之說始定而變化氣質之
[003-37a]
功始力所謂變化氣質者正欲人知得性善雖惡人可
齋戒沐浴事上帝云爾故曰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
焉弗性氣質之性則形色天性矣盖一明性善随他不
好氣質當下㸃鐵成金
   寅直說
虞廷十六字萬古以為心學宗祖矣至夙夜惟寅直哉
惟清苐謂秩宗交神明之道不知其為心學之要也夫
人心所以不清由不直所以不直由不寅寅直者敬以
[003-37b]
直内之謂也寅在一元則人物開闢在一年則三陽交
泰在一日則平旦清明萬感未接一念未起湛然寂然
此真敬也敬則直矣直則清矣一有作意即非寅非直
非清故曰惟寅直惟清惟者惟此真體更無纎塵惟此
真色更無纎染此人心所以合天徳也有訣焉伊尹稱
湯昧爽丕顯昧爽者寅也孟子亦曰平旦之氣平旦者
昧爽也真心莫顯於此於此悟入則作聖之基於此混
過則負天之牖聖人言寅直微矣哉因為箴曰天地之
[003-38a]
先惟斯一氣萬有大生人為至貴人生於寅是謂厥初
有如嬰児至靜而虛其心之靈以氣之直上際下蟠與
天無極故惟寅直乃性真體其性来復其心則洗是曰
惟清纎塵無滓人配天地配者在此勿謂一日異於一
元昧爽之際氣反其原敬以直之不加毫毛旦晝勿梏
謂之曰操日新又新存存成性性性不已以至於命
   愛敬說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
[003-38b]
人君子存心只是仁禮仁禮只是愛敬所以期至於法
今傳後之聖人斯二者而已矣斯二者何從来也從孩
提来也孩提知愛稍長知敬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所以
為良知良能是人之本心也聖人因之故曰因親教愛
因嚴教敬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所因者本也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天子以此得
萬國之歡心諸侯卿大夫士庶以此得一家之歡心是
以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天下和平道如此其大也故曰
[003-39a]
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聖人所以治
天下如運之掌者得其本也世人致禍之道其事非一
而其大端皆由慢人惡人故心不和平災害並至卒之
虧體辱親成大不孝君子有終身之憂者憂不仁不禮
不愛不敬也有終身之憂則無一朝之患矣
   好惡說
近見世局紛紜此一是非彼一是非因而推其故原来
只在好惡兩字不是這兩字上差差在心上不是心上
[003-39b]
差差在仁不仁上世間那一箇人是沒好惡的但各人
等第不同一等人便是一等人的好惡二等人便是二
等人的好惡三等人便是三等人的好惡其等愈下其
人愈多其好惡相同愈多彼見其同便以為公好公惡
便自謂能好能惡不知聖人說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若果如此世間何仁者之多也若是猛然自省我還是
仁者否仁至難言只把此篇聖人言仁處自家查對如
久處約而無濫久處樂而無淫志仁無惡欲富貴而不
[003-40a]
處非道惡貧賤而不去非道終食不違仁好仁而無以
尚惡不仁而不使加身諸如此類一一合否若是未合
未可自謂仁者自謂能好惡也或曰兩邊好惡必有一
邊是的是的就是仁否曰也難說又有一勘法我這好
惡還從吾君吾民上起念否還只在自家意見上異同
軀殻上通礙交游上生熟起念否此亦勘得大槩要之
肯回頭查勘惟恐自陥于不仁只此念已向仁路上来
不患其不能好惡矣若只鹵莽滅裂去無論不是的一
[003-40b]
邊即是的一邊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乾坤說
凡了悟者皆乾也脩持者皆坤也人從迷中忽覺其非
此屬乾知一覺之後遵道而行此屬坤能皆乾坤之倪
而非其體乍悟復迷乍作復止未足據也必至用力之
乆一旦豁然如大畜之上九畜極而通曰何天之衢乃
如是乎心境都忘宇宙始闢方是乾知知之既真故守
之必力細行克矜小物克謹視聴言動防如闗津鎮如
[003-41a]
山嶽方是坤能無乾知則無坤能無坤能亦無乾知譬
之於榖乾者陽發生耳根苗花實皆坤也盖乾知其始
坤成其終無坤不成物也故學者了悟在片時脩持在
畢世若曰悟矣一切冒嫌疑毁藩籬曰吾道甚大奈何
為此拘拘者則有生無成苗不秀秀不實惜哉
   乾彖說
聖人之彖乾而言元亨也繼之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時乗六龍以御天明言天道矣言利貞也終之曰首出
[003-41b]
庶物萬國咸寧明言人道矣故朱子别之曰此為天道
之元亨利貞此為聖人之元亨利貞渾而言之今别而
言之讀者不能無疑然非别言天人聖人彖文何以交
錯如是也盖積疑乆之一日恍然曰有是哉聖人自釋
之矣曰乾元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
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此申言元亨利貞也曰大
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乗
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此中言大明首出
[003-42a]
以下語也六爻發揮六龍時乗非人乎天下平非萬國
寧乎統之曰大哉乾乎皆乾道也其以人道而為乾道
也明甚則其以乾道而為人道也明甚所以交錯其文
者盖四徳有終始之義故六爻有時成之位非御天者
之雲雨則元亨不能成利貞之功而萬國不寧皆乾道
也皆人道也聖人正恐人二之也吾於是沛然於錢啓
新先生象像之說而知其有功於易者大也象像之說
曰為乾為坤天地之象也上天下地則人之像也六十
[003-42b]
四卦其象卦也其像人也缺一非人像也夫聖人不云
乎君子行此四徳者故曰乾元亨利貞明言乾之為人
也柔順利貞君子攸行明言坤之為人也豈獨聖人有
之明言人人自有之也人人自有之而以歸之天地歸
之聖人歸之易書者何也
   乾彖釋
萬物資始元也品物流行亨也各正性命利也保合太
和貞也此乾道之大明終始也有四徳之終始故有六
[003-43a]
位之時成有六龍之時乗故有四徳之終始乾元統天
而首出庶物六龍御天而萬國咸寧矣
   大象
易者象也乾者天行之象也君子自強不息則乾之象
也以者非法其如此而如此之謂也六十四卦一易而
已生道者一易而已天得之為天地得之為地人得之
為人皆此也以此自強不息則謂之乾以此厚徳載物
則謂之坤非此則更有何者而可以自強不息厚徳載
[003-43b]
物乎故易者象三才之為一像也
   三勿居說
客問髙子曰何謂浩然之氣髙子曰性也曰性也安得
謂之氣曰養成之性也性者生理也如草木焉惟有性
故忽而根荄忽而榦葉忽而花實也實則成性而復生
或槁之或戕之則靡然萎矣人之於性也亦然養之暢
茂條逹則其氣浩然塞乎天地而性乃成浩然者人之
花而實者也今天下之於性人人能言之然自幼而壯
[003-44a]
而老不知性為何物何怪乎與年俱盡靡然為腐草朽
木也乎哉養之何如曰直而已矣直之謂集義直之謂
有事直之謂勿正勿忘勿助長也忠餘鄒子以三勿名
其居而問說於龍謹以對客者對夫鄒子之以是名居
是有志於性者也是不忍於自槁而自戕者也夫然請
自勿忘始勿忘而後知所謂有事所謂正助
   夕可說
潛江宜諸歐陽公既致其潁州兵使者而歸奉朝命再
[003-44b]
辟堅卧不起乃得佳壤於豹湖之濵而穴之曰此予之
所歸也築室焉顔曰夕可杜門體道于中使友人問夕
可之說於某某曰噫嘻予未朝聞焉知夕可且予方有
疑於周元公也其説太極而以死生之說終何耶死生
之說在始終之故矣若何原若何反耶為之研味者累
月一夕夢有儒衣冠者以為元公也前而叩焉公曰夫
一動一静者天地之生死也一死一生者羣生之動静
也此所謂易也恍然而寤於時明月在室萬籟咸寂予
[003-45a]
乃整襟端居一靈炯然如月斯浄衆縁脱落如籟斯寂
乆之而笑曰此物何動何静何生何死耶噫嘻我知之
矣死生道也譬之於漚起滅一水也寂然不動者也吾
欲復其寂然者豈遺棄世事務一念不起之謂哉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萬象森羅常理不易吾與之時寂而寂
時感而感萬感萬寂而一也故萬死萬生而一也聞道
者非耳也至於今而後恍然知向所為道其為物乃如
此也吾未之聞而且由焉朝於斯夕於斯必有至也至
[003-45b]
之日則吾聞之日聞之日則吾可之日也謹以質之于
公以為可否
   輔仁說
夫子曰為仁由已而曽子曰以友輔仁何也仁人也仁
也者與人為體者也人也者與仁為用者也胥天下之
人而於仁之中也猶之胥天下之木而於春之中也春
不可見而見之於木仁不可見而見之於人仁之於人
無一膜之隔人之於仁若萬里之阻何也各已其已也
[003-46a]
是故胥天下之謂仁執一人之謂己推己而人之則仁
執人而已之則不仁故為仁者莫妙於人己之間吾之
所不得而知也相觀相摩相習相薫忽不覺其執者化
推者通而仁矣故曰輔仁輔仁者友也以者孰以之為
仁由己也馬銘鞠諸君知於文中求友友中求仁為作
輔仁說
   觀兩先生所叅春遊記請益
若拈本體更無可說才渉言說盡屬工夫觀其㑹通非
[003-46b]
一非二鄒先生意思多在本體上指㸃顧先生意思多
在工夫上防閑鄒先生多說放下顧先生多說操存要
之真放下乃真操存真操存乃真放下若謂放下者非
操存操存者不放下則觸語生礙矣要知伊川先生心
存誠敬乃真放下心存誠敬至於死生不動更有何物
不放下耶若謂心存誠敬胸中有誠敬則拳拳服膺胸
中有一善乎本體本無可拈聖人姑拈一善字工夫極
有多方聖人為括一敬字重本體者欲掃念頭并掃善
[003-47a]
敬字面重工夫者欲顯實理并掃虚寂字面兩者之偏
雖小兩者之害則殊又不可不察也若說本體了則立
地便了若說工夫休則無時可休至於本體有不透工
夫工夫有不透本體全在各人自病自知如靠言語孤
負兩先生矣敢為兩先生闡其大指并以請正
  龍正謹按非千休無一念所休者妄想也以妄想
  對誠敬則惟放下而後為操存若欲放下其戒慎
  恐懼之念即東坡所云打破敬字矣因打破故曰
[003-47b]
  敬敬又何打破之有則惟操存可以該放下古来
  遯逸髙人固有放下世間一切而未知操存者兩
  先生之說畢竟涇陽為宻
  辨類
   陽明說辨一
君子於人之言也必有以得其人之心盡其人之說體
之於吾身真見其非而後明吾之是以正之務可以建
諸天地質諸鬼神以俟之後聖而後無愧其人若陽明
[003-48a]
之攻朱子也果為得朱子之心而有當於其說乎吾觀
其答顧東橋之書曰朱子所謂格物云者是以吾心而
求理於事事物物之中如求孝之理於其親之謂也求
孝之理果在於吾之心耶抑在於親之身耶假果在於
親身而親沒之後吾心遂無孝之理與見孺子之入井
必有惻隠之心是惻隠之理果在孺子之身與抑在吾
心之良知與是可以見析心與理為二之非矣果若斯
言也朱子可謂天下之至愚叛聖以亂天下者也夫臣
[003-48b]
之事君以忠也夫人知之而非知之至也孟子曰欲為
臣盡臣道法舜而已不以舜之所以事君事君不敬其
君者也夫不敬其君天下之大惡也苟不如舜之所以
事君則已䧟于天下之大惡而不自知焉則所以去其
不如舜以就其如舜者當無不至也子之事親而當孝
也夫人知之而非知之至也孟子曰事親若曽子者可
也夫至于曽子之事親而始曰可也不然猶為未能事
其親矣則所以去其不如曽子以求其如曽子者又當
[003-49a]
何如也此人倫之至天理之極止之則也此為格物而
至於物則物理盡者也所謂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
以求至乎其極也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井皆有怵惕惻
隠之心此何心也仁也格物者知皆擴而充之逹之於
其所忍無不見吾不忍之真心焉一簞食一豆羮生死
随之而行道不受嘑爾乞人不屑蹴爾此何心也義也
格物者知皆擴而充之逹於其所為無不見吾不為之
真心焉此之謂格物而致知故其心之神明表裏精融
[003-49b]
通逹無間而更無一毫人欲之私得藏於隠微之地以
為自欺之主故意之所發無不誠心之所存無不正也
吾所聞於程朱格物致知之說大略如此也未聞其格
孝於親之身格忠於君之身格惻隠於孺子格不受不
屑於行道乞人也以是而闢前人之說譬如以病眼見
天而謂天之不明則眼病也於天何與是可百世以俟
聖人乎
   陽明說辨二
[003-50a]
君子非立言之難言而不得罪於聖人之為難夫聖人
之言順性命之理而已後之求聖人之言者順聖人之
言而已陽明之說大學也吾惑之大學曰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陽明曰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
知於事事物物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
事物各得其理矣事物各得其理格物也是格物在致
知知至而後物格也又曰物事也格正也但意念所在
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又曰格物者格其心之不正
[003-50b]
以歸於正是格物在正心誠意意誠心正而後格物也
整菴羅氏所謂左籠右罩以重為誠意正心之累顧氏
所謂顛倒重複謂之陽明之大學可矣詩云無易由言
天下大矣萬世而下不尚有人也夫
   陽明說辨三
凡人之言合者必二物也本離而合之之謂合本合則
不容言合也天下之物有萬而理則一無體用無顯微
無物我無内外一以貫之者也告子之義外不識性也
[003-51a]
故亦不識義而外之非求義於外也凡人之學謂之曰
務外遺内謂之曰玩物䘮志者以其不反而求諸理也
求諸理又豈有内外之可言哉在心之理在物之理一
也天下無性外之物無心外之理猶之器受日光在彼
在此日則一也不能析之而為二豈待合之而始一也
陽明亦曰理無内外性無内外故學無内外講習討論
未嘗非内反觀内省未嘗遺外也誠是也則奈何駁朱
子曰以吾心求理於事物之中為析心與理為二也然
[003-51b]
則心自心理自理物自物匪獨析而二且參而三矣是
陽明析而二之非朱子析而二之也陽明又曰若鄙人
之致知格物是合心與理為一者也心與理本未嘗不
一非陽明能合而一之也猶之乎其論知行矣夫知行
亦未嘗不合一而聖人不必以合一言也故有時對而
言之則知及仁守是也有時互而言之則智愚賢不肖
之過不及而道之不行不明是也有時對而互言之則
知至至之知終終之是也有時偏而言之則夫子嘆知
[003-52a]
徳之鮮孟子重始條理之智傳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是也有時分而言之則知及而仁不能守有不知而作者
是也吾故曰聖人不必合一言之也而知行未嘗不合
惟其未嘗不合故專言知而行在專言行而知亦在大
學之先格物致知也以其求端用力言之然豈今日知
之明日行之之謂哉必欲以合一破先後之說也則大
學之言先者八言後者八皆為不可通之說矣凡若此
者總是強生事也
[003-52b]
   陽明説辨四
陽明以朱子之致知也為聞見之知故其為宗㫖也曰
良知吾則以大學之致知本非不良之知非自陽明良
之也朱子為聞見之知與否與前乎吾者知之後乎吾
者知之吾則烏乎敢知雖然聖人之教不爾也夫子不
曰多聞從善多見而識乎不曰多聞闕疑而慎言其餘
多見闕殆而慎行其餘乎不曰多識前言徃行以畜其
徳乎此為初學言之也知之次也夫聖人不任聞見不
[003-53a]
廢聞見不任不廢之間天下之至妙存焉舜聞一善言
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非聞見乎而聞
見云乎哉
   異端辨
 乙巳仲夏余遊武林寓居西湖見彼中士人半從異
 教心竊憂之問其所從皆曰蓮池問其教出所著書
 數種多抑儒揚釋之語此僧原廩於學宫一旦叛入
 異教已為名教所不容而又操戈反攻不知聖人之
[003-53b]
 教何負於彼庠序之養育何負於彼而身自叛之又
 欲胥天下而叛之如此之亟也因摘取其言各剖破
 之又有竭力專詆朱夫子者另為一書尚未得也
   竹忩隨筆内一條辨良知者曰云云/
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孟子指出孩提愛敬是最初最真
處以是為妄何所不妄仁義智禮樂其實只事親從兄
二者二者既妄五者皆偽人道盡滅矣幾何而不胥為
禽獸也真常寂照將焉用之
[003-54a]
   正訛集内一條辨佛書多才人所作曰云云/
佛說多端約其大義只無聲無臭四字足以蔽之聖人
在人倫庶物中物還其則而我無與焉終日酬酢萬變
實無一事也畏天命悲人窮汲汲皇皇那有閒工夫在
深山浚谷大家團圞頭共說無生話也謂孔孟為才人
謂佛經皆孔孟不及道其小視孔孟甚矣吾以為孔孟
道及處學佛者不能知其不肯道及處學佛者不能知
其不屑道及處學佛者不能知
[003-54b]
   又辨三教一家曰云云/
自有開闢以来聖帝明王相繼為治地平天成民安物
阜不聞有所謂佛也不待有所謂佛也聖人之道不明
不行而後二氏乗隙而惑人昔之惑人也立於吾道之
外以似是而亂真今之惑人也據於吾道之中以真非
而滅是昔之為佛氏者尚援儒以重佛今之為儒者且
軒佛以輕儒其始為三教之說以為與吾道列而為三
幸矣其後為一家之說以為與吾道混而為一幸矣今
[003-55a]
且擯之為凡擯之為外而幼之而卑之而疎之然則天
下孰肯舎聖人而甘為凡夫舎尊長而甘為卑小舎親
而就其疎也嗚呼顛倒是非至此極矣斯言不出於亂
世而出於盛時不出於釋氏之徒而出於聖人之徒是
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又辨三教同說一字曰云云/
此說鄙陋之極不必為剖吾且據其說佛者問之一者
何耶以為有物耶無物耶以為有物則不識一以為無
[003-55b]
物既無物矣又有何物超乎一之外乎所見如此而徒
為張大之說以誑惑後生罪可勝誅也耶
   與管東溟虞山精舎問答
翁語次深薄宋儒余曰先生必有所見其灼然處何居
翁曰只一性字宋儒便不識余曰何謂曰性者大覺宋
儒謂性即理也認做一件鶻突的黒影子余曰何以見
之曰彼以知覺為心謂理乃心所包之物豈非包著一
件不覺之物乎余曰理有何形因其心之發見知其有
[003-56a]
如是之條理故謂之理若謂以覺包理則理乃在外宜
乎今人以物理為外以格物之理為徇外矣翁曰此是
公為宋儒分疏吾自二十歳時已見宋儒骨髓余曰不
然是老先生有得後看宋儒故認得如此若攀龍者初
時一無所見從程朱夫子討出工夫曲折一一依他做
竝不見有如此癡學問也翁曰公近釋正䝉且論太和
何如曰張子謂虚空即氣故指氣以見虚猶易指隂陽
以謂道也曰即此便不是謂氣在虚空中則可豈可便
[003-56b]
以虚空為氣余曰謂氣在虚空中則是張子所謂以萬
象為太虚中所見之物虚是虚氣是氣虚與氣不相資
入者矣翁但曰總不是總不是余亦不敢與長者屢辯
而止因思學問從入之途不同斷無合并之理吾儒以
秩序命討自然之天理為理其自然之條理毫髪差池
不得處正是大覺彼徒以此心之精靈知覺為覺宜其
認理為鶻突為黒影端緒迥然安可以口舌爭也
  聖賢論贊
[003-57a]
   先師
顔之仰鑽瞻忽曽之江漢秋陽思之敦化川流孟之金
聲玉振宰我謂賢於堯舜子貢有若謂自生民未有是
皆智足知聖未若夫子自言知我其天天不可知聖不
可知蕩蕩乎其孰能名之
   顔子
簞瓢陋巷是何胸次博文約禮是何脩持不遷不貳是
何力量是之謂不違仁識仁者當識顔子所以為仁
[003-57b]
   曽子
一貫者子之悟道也大學者子之傳道也絜矩又何不
貫之有故格物者格知天下之為一物也物格而一以
貫之矣
   子思
非仲尼則堯舜之道不傳非子思則仲尼之道不傳所
傳何道也中庸也非未發一語則中庸之道不傳一語
為千古知性之竅知此之謂知性復此之謂復性盡此
[003-58a]
之謂盡性
   孟子
何以必道性善是人人本色也何以必稱堯舜是性善
實證也試看不學良知不慮良能塗之人與堯舜有針
芒不合否非七篇昭揭則人人寳藏千古沉埋
   濂溪先生
先生三代以後之聖人乎無轍跡可尋無聲臭可即無
極太極太極無極是之謂易妙於未畫聖人洗心退藏
[003-58b]
於宻以此
   明道先生
大學者聖學也中庸者聖心也匪由聖學寧識聖心發
二書之秘教萬世無窮者先生也淵乎微乎非先生學
者不識天理為何物矣不識天理不識性為何物矣是
儒者至善極處是佛氏毫釐差處
   伊川先生
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先生之道通於天地禮儀三百威
[003-59a]
儀三千先生之道備於一身釋有普賢人知尊之儒有
伊川人思議之礙其欲也人欲肆而防之者禮學如先
生乃曰克己復禮
   横渠先生
洋洋乎盈眸而是者何物也易也子輿以浩然名氣先
生以太和名易浩然者太和之充於四體太和者浩然
之塞乎天地匪是不為知道不為見易故曰周公才美
智不足稱
[003-59b]
   晦菴先生
刪述六經者孔子也傳註六經者朱子也子以四教文
行忠信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孔子之學惟朱子為得其
宗傳之萬世而無弊孔子集羣聖之大成朱子集諸儒
之大成聖人復起不易斯言
 
 
 髙子遺書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