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f0008 古今律歷考-明-邢雲路 (master)


[033-1a]
欽定四庫全書
 古今律厯考卷三十三  明 邢雲路 撰
  律呂五
   律呂
  候氣
後漢志載律可以相傳者惟候氣而已天效以景地效
以響即律也隂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除是故天子
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
[033-1b]
晷景候鐘律權土灰放隂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
長極黄鐘通土灰輕而衡仰夏至隂氣應則樂均濁景
短極蕤賔通土灰重而衡低進退於先後五日之中八
能各以候狀聞太史封上效則和否則占其法閉室布
縵使不通風案律加灰氣至灰去其爲氣所動者其灰
散人及風動者其灰聚殿中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
靈臺用竹律六十候如其厯隋志載後齊神武霸府田
曹叅軍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候氣仰觀雲色嘗與
[033-2a]
人對語即指天曰孟春之氣至矣人徃驗管而飛灰已
應每月所候言皆無爽又為輪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測
二十四氣每一氣感則一扇自動他扇自住與管灰相
應若符契焉隋開皇九年平陳後髙祖遣毛爽及蔡子
元于普明等以候節氣依古於三重密室之内以木為
按十有二具每取律呂之管隨十二辰位置于按上而
以土埋之上平於地中實葭莩之灰以輕緹素覆律口
每其月氣至與律冥符則灰飛衝素散出于外而氣應
[033-2b]
有早晚灰飛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氣即應或至中下旬
間氣始應者或灰飛出三五夜而盡或終月纔飛少許
者髙祖異之以問牛𢎞牛𢎞對曰灰飛半出為和氣吹
灰全出為猛氣吹灰不能出為衰氣吹和氣應者其政
平猛氣應者其臣縱衰氣應者其君暴髙祖駮之曰臣
縱君暴其政不平非日别而月異也今十二月於一嵗
之内應用不同安得暴君縱臣若斯之甚也𢎞不能對
令爽等草定其法爽因稽諸故實以著于篇名曰律譜
[033-3a]
其畧謂漢世制律互有得失至魏代杜夔制律候氣灰
悉不飛晉光禄大夫荀朂得古銅管校夔所制長古四
分方知不調事由其誤乃依周禮更造古尺用之定管
聲韻始調左晉之後漸又訛謬至梁武帝時猶有汲冢
玉律宋蒼梧時鑚為横吹然其長短厚薄大體具存臣
先人栖成學筭祖暅問律於何承天沈研三紀頗達其
妙後為太常丞典司樂職乃取玉管及宋太史尺並以
聞奏詔付大匠依様制管自斯以後律又飛灰侯景之
[033-3b]
亂臣兄喜於太樂得之後陳宣帝詣荆州為質俄遇梁
元帝敗喜沒於周適欲上聞陳武帝立遂以十二管衍
為六十律私候氣序並有徵應至太建乃與均鐘器合
考之淮南子曰水勝故夏至濕火勝故冬至燥燥故灰
輕濕故灰重許魯齋云蔡西山所述月令章句蔡邕説
也如邕所云則是為十二月肆布室内十二辰若其月
氣至則辰之管灰飛而管空管斜埋地下入地處庳出
地處髙故曰内庳外髙黄鐘埋於子位上頭向南蕤賔
[033-4a]
埋於午位上頭向北夾鐘埋於卯位上頭向西南吕埋
於酉位上頭向東其餘八律亦各依其辰位又律書云
以宜陽金門山竹為管以河内葭莩為灰熊氏云灰實
律管覆以羅縠氣至則吹灰動縠又長樂陳氏曰候氣
之法造室三重各啓門為門之位外之以子中之以午
内復以子所謂九閉之中也蓋布緹縵室中上圓下方
依辰埋管使其端與地齊而以薄紗覆之中秋白露降
採葭莩為灰加管端以候氣為氣所動者灰散為物所
[033-4b]
動者灰聚蔡元定律呂新書載其升降之數以十二律
之分釐毫絲忽定升灰之分釐毫絲忽韓苑洛志樂亦
主其説以上諸家之論詳哉其言之矣以余論之後漢
志載律制莫能辨其相傳惟候氣曰相傳則必古法也
古法不知傳自何代考候氣之法不見經典而緯書有
之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合八能之士聽樂度晷權灰候
占之説緯書之文也緯書乃後人偽為之未可盡信後
漢志乃載閉室布縵案律飛灰之法使果如其法各律
[033-5a]
各從辰位皆應氣而灰飛也豈不神妙抑如芳深觀雲
動扇與灰合契毛爽氣至灰符與其父兄管尺飛灰皆
應及蔡氏所載升降之數如其分釐毫絲忽不爽也豈
不如神然何乃開皇候氣或初入月應或中下旬應或
灰飛三五夜盡或終月纔飛少許牛𢎞三説隋帝難之
而無以應耶曰此正其候氣之不足憑也蓋冬至一陽
生古人於此候氣驗其陽氣上升則有之嗣是一陽既
升氣騰而上無日不飛豈有必待一氣之變所埋管灰
[033-5b]
始升寸内數分之理又豈有一處按方並埋十二管而
某氣至止某管飛灰之理且均一室也子位埋九寸之
管則黄鐘飛餘十一管皆不飛此室假北移數武則子
不可為午乎然則黄鐘之飛灰又變而為蕤賔不飛之
灰乎則何以應焉即觀開皇之應不一其日或三五夜
盡或終月纔飛少許者可知也終月纔飛少許則灰且
不飛矣况應律管之絲忽及升灰數之絲忽哉絲忽之
數誰見之而誰量之耶縱曰應矣如冬至陽在下故用
[033-6a]
九寸大寒至小滿陽漸升管漸短其説猶通若夏至後
則陽氣下降管宜漸長也乃大暑較夏至漸短至小雪
寒極陽氣深入地中而管卻止四寸六分耶小雪用四
寸六分短管即可接灰而上過此一節乃陽氣又突然
濳入深地須用九寸長管方得飛灰耶夫豈升降消息
漸次之常也此不通之論不俟言之畢而明者况地有
南北燥濕不同南方冬月地猶生物北方地寒正月地
猶凍二三尺以寒冬子月加九寸之管豈能下通故曰
[033-6b]
候氣之不足憑也若淮南子燥濕輕重之説亦無稽之
談耳然則芳深扇動灰飛及毛氏父子候氣之驗皆非
歟嘻我知之矣扇之動灰之飛皆機也機通其竅人鼓
其機扇動灰飛時刻不爽暗作假事以欺人主猶如巧
術之製木人應期而捧時銅人如候而鳴鐘從古有之
其機猶是也歴代欺以傳欺至今欽天監官詣順天府
用機械造假灰候氣於立春等節以告人曰灰飛矣以
入告曰灰飛矣将誰欺欺天乎
[033-7a]
  審度
周禮典瑞璧羨以起度玉人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
易緯通卦驗以十馬尾為一分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蔈
定而禾熟律之數十二故十二蔈而當一粟十二粟而
當一寸説苑曰度量權衡以粟生之一粟為一分十分
為一寸孫子筭術曰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絲十絲為
毫十毫為釐十釐為分十分為寸漢前志曰度本起黄
鐘之長以子榖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鐘
[033-7b]
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
引而五度審矣隋志有十五等尺一周尺乃王莽時劉
歆銅斛尺後漢光武建武銅尺晉荀朂律尺為晉前尺祖
冲之所傳銅尺晉武帝泰始九年中書監荀朂校太樂
八音不和始知為後漢至魏尺長於古尺四分有餘朂
乃依周禮制尺所謂古尺依古尺更鑄銅律呂以調聲
韻以尺量古器與本銘尺寸無差又汲郡盜發魏襄王
冢得古周時玉律及鐘磬與新律聲韻闇同于時郡國
[033-8a]
或得漢時故鐘吹新律命之皆應梁武鐘律緯云祖冲
之所傳銅尺其銘曰晉泰始十年中書考古器揆校今
尺長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
呂玉律三曰西京銅望臬四曰金錯望臬五曰銅斛六
曰古錢七曰建武銅尺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餘
與此尺同此尺者朂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按此尺
出於汲冢之律與劉歆之斛最為近古蓋漢去古未遠
古之律度量權衡猶在也故班氏所志無諸家異同之
[033-8b]
論王莽之制作雖不足據然律度量衡當不敢變於古
也自董卓之亂而樂律散亡故杜夔之律圍徑差小而
尺因以長荀朂雖定此尺然其樂聲髙急不知當時律
之圍徑又果何如後周以玉斗生律玉斗之容受似為
近古然當時以斗制律圍徑不及三分其尺遂長於此
尺一寸五分八釐則皆由律圍徑之誤也若司馬公所
傳此尺出於王莽之法錢蓋丁度所奏高若訥所定者
雖其年代乆遠輪郭不無消毁然其大約近之二晉田
[033-9a]
父玉尺即梁法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七釐世説稱有田
父於野地中得周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朂試以校
已所造金石絲竹皆短校一米梁武帝有玉律一口簫
餘定七枚夾鐘有昔題刻迺制為尺以相叅驗以新尺
制為四器名曰通此兩尺近同三梁表尺實比晉前尺
一尺二分二釐有竒蕭吉云出於司馬法梁朝刻其度
於影表以測影此即祖暅所筭造銅圭影大業中用以
調律四漢官尺始平掘地所得實比晉前尺一尺三分
[033-9b]
七毫蕭吉云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史奚景於冷道縣舜
廟下得玉律度為尺傅暢晉諸公讃云荀朂新造鐘律
時人並稱其精密惟陳留阮咸譏其聲髙後始平掘地
得古銅尺歳久欲腐以校荀朂今尺短校四分時人以
咸為神觧此兩尺長短近同五魏尺杜夔所用調律實
比晉前尺一尺四分七釐按劉徽九章註云此尺長於
王莽斛尺四分五釐然即其斛分以二千龠約之知其
律止容七百二十分六釐有竒則其徑為三分三釐弱
[033-10a]
其斛分數與王莽斛分雖不同而其容受多寡相去未
懸遠也六晉後尺實比晉前尺一尺六分二釐蕭吉云
晉氏江東所用七後魏前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寸七
釐八中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寸一分一釐九後尺實
比晉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此後魏初及東西分國
後周未用玉尺之前雜用此等尺十東後魏尺實比晉
前尺一尺五寸八毫魏史律厯志云公孫崇永平中更
造新尺以一黍之長累為寸法太常卿劉芳受詔脩樂
[033-10b]
以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即為一分乆之不決十一蔡邕
銅龠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一寸五分八釐從上相承有
銅龠一以銀錯題其銘祖孝孫云相承傳是蔡邕銅龠
後周武帝保定中詔遣盧景宣長孫紹遠斛斯徵等累
黍造尺從横不定後因脩倉掘地得古玉斗以為正器
據斗造律度量衡因用此尺大赦改元天和百司行用
終於大象之末其律與蔡邕古龠同按銅龠玉斗二者
當是古之嘉量當時據斗造尺但以容受乘除求之然
[033-11a]
自魏而下論律者多惑於三分之徑今以隋志所載玉
斗容受析之為一十一萬八百分有竒一斗計二百龠
以二百約之得五百五十四分有竒為一龠之分以筭
法攻之其徑不及三分故其尺律遂長十二宋氏尺實
比晉前尺一尺六分四釐開皇初調鐘律尺及平陳後
調鐘律水尺此宋代人間所用尺傳入齊梁陳以制樂
制與晉後尺及梁時俗尺劉曜儀尺略相依近其後宣
帝時達奚震及牛𢎞等議今之鐵尺是太祖遣尚書故
[033-11b]
蘇綽所造當時檢勘用為前周之尺驗其長短與宋尺
符同即以調鐘律并用均田度地十三開皇十年萬寳
常所造律呂水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一寸八分六釐與
祖孝孫相近然亦皆徑三分法十四雜尺實比晉前尺
一尺五分十五梁朝俗間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七分一
釐以上十五等尺諸代不同多由於累黍及圍徑之誤
也五代王朴尺比漢前尺一尺二分宋和峴用景表石
尺比漢前尺一尺六分李照布帛尺比漢前尺一尺三
[033-12a]
寸五分阮逸胡瑗尺横累一百黍與景表尺同鄧保信
尺縱累百黍短於大府尺九分大晟樂尺徽宗指三節
為三寸長於王朴尺二寸一分又考古物之有分寸明
著史籍可以酬驗者惟有法錢周之圜法半兩重八銖
漢初四銖其文亦曰半兩孝武之世行五銖下洎隋朝
多以五銖為號既厯代尺度屢改故小大輕重鮮有同
者劉歆制銅斛之世所鑄有錯刀大泉五十王莽天鳳
間改鑄貨布貨錢之類唐會要武徳間行開元通寳錢
[033-12b]
徑八分以為得中六典大泉錯刀貨布貨錢小大輕重
不皆中度宋以景表尺較漢錢尺并大泉錯刀等類厯
代沿革不一固若斯也
右審度諸説不同而各有辨焉昔夏禹以身為度通志
曰夏禹十寸為尺成湯十二寸為尺武王八寸為尺又
周家十寸八寸皆為尺以十寸之尺起度則十尺為丈
十丈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則八尺為尋倍尋為常且
古稱丈夫謂人長丈也周禮則謂人長八尺夫厯代之
[033-13a]
尺既不同而周之十寸八寸皆為尺然則所謂以身為
度者或長丈或長八尺八尺即丈代度不同故也故黄
鐘之數九其寸而為律十其寸而為尺即古云長九寸
長八寸十分一之類尺異而律同也漢志不知乃欲加
黄鐘一寸為尺誤矣典瑞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鄭
司農云羨徑也好璧孔也爾雅曰肉倍好謂之璧鄭康
成曰羨不圓之貎延其袤一尺而廣狹焉疏言引爾雅
欲見此璧好三寸好即孔也兩畔肉各三寸兩畔共六
[033-13b]
寸是肉倍好也六寸三寸共九寸為璧之徑是乃九分
之寸九九八十一分正合黄鐘九其寸之律若十其寸
為尺則為十寸之尺為徑長尺故曰度尺所謂以為度
也非謂以好之三寸為度也先鄭釋羨為徑是後鄭釋
羨為延非康成謂羨不圓延其袤一尺而廣狹焉者盖
以璧應圜九寸減廣一寸以益上下之袤一寸則上下
一尺廣八寸狹為八寸此説非也淮南言蔈者禾之芒
十二蔈當一粟十二粟當一寸説苑言一粟為一分夫
[033-14a]
五榖不同不知當時所指之粟為何粟易緯以十馬尾
為分與孫子論寸分釐毫絲忽皆近是漢志度黍之訛
則余於議律長短圍徑數章辨之詳矣若隋志十五等
尺及五代王朴以後諸尺累代各殊或失之長或失之
短間雖有合古者第其式多不存真偽何從而辨至於
法錢等物其輕重大小且不同亦安得據此以辨尺耶
余故云古尺不一莫辨真偽無已則惟以黍約之而已
古稱子榖秬黍中者子北方北方黑謂黑黍也秬之言
[033-14b]
大謂大黍也取上黨之秬黍酌千二百黍之數實之而
復以人聲正之如余議律長短圍徑章術以得黄鐘之
管黄鐘定則十二律皆定而度量衡一以貫之矣盖三
物一禀於律度量衡有不同而律則無不同故虞書曰
同律度量衡律先於度正謂此也論五度所起則十纎
為㣲十㣲為忽十忽為絲十絲為毫十毫為釐五度正
數則十釐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
引是
[033-15a]
  嘉量
周禮冬官考工記㮚氏為量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鍚
居一謂之鐘鼎之齊㮚氏為量改煎金鍚則不耗不耗
然後權之權之然後準之準之然後量之量之以為鬴
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鬴其臋一寸其實一豆
其耳三寸其實一升重一鈞其聲中黄鐘之宮其銘曰
時文思索允臻其極嘉量既成以觀四國永啟厥後兹
器惟則左傳晏子曰齊舊四量豆區釡鐘鄭註云四升
[033-15b]
曰豆四豆曰區四區曰鬴各自其四以登於鬴鬴六斗
四升也鬴十則鐘六十四斗也鬴方尺積千寸比於今
粟米法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考工記曰庾實
二鬴論語曰與之釜與之庾儀禮曰十斗曰斛十六斗
曰籔十籔曰秉註云今文籔為逾逾即庾也小爾雅曰
鐘二謂之秉秉十六斛陳氏三量五豆為區五區為釡
十釡為鐘管子曰釡鏂之數不得為侈弇孔子家語曰
黄帝設五量曰區曰釡曰庾曰鐘曰秉此五者量之大
[033-16a]
者也曰圭曰撮曰合曰升曰斗此五者量之小者也孫
子筭術曰六粟為圭十圭為抄十抄為撮十撮為勺十
勺為合應劭曰圭者自然之形隂陽之始四圭為撮孟
康曰六十四黍為圭漢志曰量者龠合升斗斛所以量
多少也本起於黄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榖秬黍
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准其槩合龠為合十合
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嘉量矣其法用銅方尺
而圓其外旁有庣焉其上為斛其下為斗左耳為升右
[033-16b]
耳為合龠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參天兩地圜
而函方左一右二隂陽之象也其圜象規其重二鈞備
氣物之數各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聲中黄鐘之宮始於
黄鐘而反覆焉其斛銘曰律嘉量斛方尺而圓其外庣
旁九釐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積一千六百二十寸
容十斗祖冲之以圓率考此斛當徑一尺四寸三分六
釐一毫九抄二忽庣旁一分九毫有奇劉歆庣旁少一
釐四毫有奇魏陳留景元四年劉徽註九章商功曰當
[033-17a]
今大司農斛圓徑一尺三寸五分五釐深一尺積一千
四百四十一寸十分之三王莽銅斛於今尺為深九寸
五分五釐徑一尺三寸六分八釐七毫以徽術計之於
今斛為容九斗七升四合有奇此魏斛大而尺長王莽
斛小而尺短也梁陳依古齊以古升五升為一斗後周
武帝晉國造倉獲古玉斗改制銅律累黍積龠與衡度
無差惟為銅升徑七寸一分深二寸八分重七斤八兩
今若以數計之玉升積玉尺一百一十寸八分有奇斛
[033-17b]
積一千一百八十五分七釐三毫九抄又甄鸞筭術云
玉升一升得官斗一升三合四勺此玊升大而官斗小
也以數計之甄鸞所據後周官斗積玉尺九十七寸有
奇斛積九百七十七寸有奇後周玉斗并副金錯銅斗
及建徳六年金錯題銅斗實銅以秬黍定量以玉秤權
之一斗之實皆重六斤十三兩隋開皇以古斗三升為
一升大業初復依古斗唐六典量容千二百黍為龠二
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三斗為大斗十斗為斛宋
[033-18a]
范鎮論周鬴方尺者八寸之尺深尺者十寸之尺且創
為圓分之説謂圓分一當方分四分之三陳暘樂書所
載斛圖盖范鎮之斛也
右嘉量之説詳矣夷考周禮㮚氏之量正也嗣是代度
不同量亦各異如一斛也而有容九斗七升者十斗者
有魏斛大尺長王莽斛小尺短者有五升為斗者有玉
升大官斗小者有積與重不同者諸如此類更相是非
然不知代制不同豈能齊一况其式不存真偽莫辨無
[033-18b]
已亦惟以黍約管定尺即尺求斛守㮚氏之術而量正
矣盖㮚氏嘉量鬴方尺深尺外圓函方以句股求弦術
句十寸自之得百寸股十寸自之得百寸相併二百寸
開方除之得弦一尺四寸一分四釐二毫一絲三忽五
㣲六纎為鬴之内徑以徑取周秘法三一二六乘之得
四尺四寸二分八毫三絲一忽五㣲六纎為鬴之内周
周自之得一十九尺五寸四分三釐七毫五絲一忽六
㣲七纎以周取圍秘法十三而一得一百五十寸三分
[033-19a]
三釐六毫五絲五忽一㣲三纎為鬴之面幕以深十寸
乘之得一千五百三寸三分六釐五毫五絲一忽三㣲
為鬴之積實是也鬴重一鈞三十斤叩之聲中黄鐘之
宮考㮚氏言金者銅也銅加錫謂之齊煎至不耗權以
眡其輕重之齊準以眡其髙下之平量以眡其多寡之
均然後以之為鬴平正應準並無侈弇若陳氏圖状如
酒尊則有侈弇不端正矣非是范鎮謂周鬴方尺者八
寸之尺深尺者十寸之尺方八寸圓其外庣其旁則羃
[033-19b]
一百三寸六分八釐深十寸則積一千三十六寸八分
與漢斛同蔡元定信之亦非是若所謂周家八寸十寸
皆為尺者或别有所用而非一物兩用也至鎮圓分之
説又以圓其外為唇陳𤾉所載圖者蔡元定深非之以
為自古筭法無圓分則誠當矣周公之鬴重三十斤聲
中黄鐘之宫銘曰嘉量啟後惟則至精也若王莽之斛
重倍之而亦云中黄鐘之宫豈理也哉且於尺外之庣
添九釐五毫以容十斗至取法上三下二左一右二之
[033-20a]
象使一耳偏大一耳偏小皆屬鑿妄聖人制器方圓均
齊豈有庣偏即管子云無侈弇併唐斛左右耳與臋之
皆方可知其無庣偏大小之説也若鄭𤣥方尺千寸之
説則止就方内言而於圓容遺之矣歴代量之參差者
勿論大都漢量其制小唐量其制大以秬黍考之古量
當唐十分之三頗與六典合則其善也詳論五量所起
則六十黍為圭四圭為撮十撮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
斗此孔子所云黄帝五量之小也五量正數則四豆為
[033-20b]
區五區為釡倍釡為庾五庾為鐘倍鐘為秉此孔子所
云黄帝五量之大也前漢志曰量多少者不失圭撮則
圭撮乃數之始也應劭曰四圭為撮許氏説文亦曰撮
四圭也孟康曰六十四黍為圭若以六十四黍為圭一
撮凡二百五十六黍以一龠千二百黍求之則一龠為
四撮六十八分太之零則何以成數然則一龠宜五撮
凡二百四十黍撮四圭圭六十黍為當孟康六十四黍
之圭或用黍之稍小者未可知也五撮為龠得千二百
[033-21a]
黍即黄鐘一龠之數龠必以井水准其槩者惟水為平
也倍龠十撮為合容二千四百黍為兩龠之實所謂合
龠為合劉歆以龠斛為五量誤矣十合為升二萬四千
黍為二十龠十升為斗二十四萬黍為二百龠若孫子
以六粟為圭以至十勺為合夫圭以六粟則太少勺以
六萬粟則太多無一可者摠不經之妄談耳晏子以四
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釡釡十則鐘考管子云齊西
之粟釡百泉則鏂二十也齊東之粟釡十泉則鏂二泉
[033-21b]
也夫釡粟百錢而區二十錢釡粟十錢而區二錢則五
區為釡明甚非四區為鬴也以考工記庾實二鬴論語
與之釡庾儀禮十斗為斛十六斗為籔十籔為秉註籔
即逾即庾小爾雅鐘二為秉凡十六斛諸説合觀之所謂
二鐘為秉秉十六斛則鐘乃八斛也所謂十斗為斛十
釡為鐘則鐘乃八十斗釡乃八斗也所謂十六斗為籔
即庾實二鬴則鬴亦八斗也五量所起圭撮合升斗五
量正數區釡庾鐘秉此皆自千二百黍黄鐘之一龠上
[033-22a]
下衍之下至圭之六十黍上至秉之三萬二千龠為數
之切近精實無遁情者豈容私意於其間哉乃若晏子
所謂各自其四以登於鬴者盖四升為豆四豆十六升
為區固以四而登五區為釡釡乃八斗十釡為鐘鐘乃
八斛二四為八亦以四而登晏子之言意或如此其陳
氏三量則每量各加四分之一五豆為區區乃二十升
五區為釡釡乃百升十釡為鐘鐘乃百斗比舊為多故
晏子曰鐘乃大矣鄭註六斗四升為釡或康成時釡用
[033-22b]
六斗四升非周制也范鎮則謂周以八寸尺為量八八
六十四故容六斗四升直臆説耳論語註釡六斗四升
乃襲鄭氏之舊説亦誤
  權衡
虞書曰在璿璣玉衡夏書曰有典有則貽厥子孫闗石
和鈞王府則有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之事駔琮七寸
鼻寸有半寸天子以為權國語單穆公曰先王之制禮
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小大器用
[033-23a]
於是乎出故聖人慎之孔子曰謹權量四方之政行焉
孟子曰權然後知輕重月令仲春仲秋日夜分則平權
衡正均石小爾雅曰斤十謂之衡衡有半謂之秤秤二
謂之均均四謂之石石四謂之鼓應劭曰十黍為絫十
絫為銖説文曰錙六銖也又謂之分王肅云八兩為錙
淮南子曰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
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天有
四時以成一嵗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兩為一斤
[033-23b]
三月而為一時三十日為一月故三十斤為一鈞四時
而為嵗故四鈞為石漢前志曰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
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本起於黄鐘之重一龠
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
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五權謹矣五權之制圜
而環之令肉倍好周旋無端終而復始無窮已也權與
物均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圜生矩矩方生繩繩直生凖
凖正則衡平而鈞衡矣是為五則備于鈞器以為大範
[033-24a]
凡律度量衡用銅者名自名也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
銅為物之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暴露
改其行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銅也趙
書石勒得圓石状如水碓其銘曰律權石重四鈞同律
度量衡有辛氏造續咸議是王莽時物後魏并州人獻
古銅權一枚其銘曰律權石重四鈞黄帝初祖徳市于
虞虞帝始祖徳市于辛此亦王莽所制也隋開皇中以
古斗三升為一升以古稱三斤為一斤以一尺二寸為
[033-24b]
一尺大業中依復古法唐貞觀時叶律郎張文收定樂
鑄銅律三百五十六銅斛二銅秤二銅甌十四秤尺一
斛左右耳與臋皆正方積十而登以至於斛乃累黍所
定與古玉斗相符後以宋常用度量校之尺當六之五
衡量皆三之一宋太宗詔劉承珪制法物取秬黍廣十
黍為寸從大樂黄鐘之尺因度尺而求釐自積黍而取
絫然後以分而推忽為定數之端忽萬為分絲則千毫
則百釐則十轉以十倍自一萬忽至十萬忽倍之則為
[033-25a]
一錢十黍為絫百黍為銖一兩合二十四銖為二千四
百黍之重二銖四絫為錢二絫四黍為分一絫二黍重
五釐六黍重二釐五毫三黍重一釐二毫五絲則黍絫
之數成矣由黍絫而齊其斤石不可得而增損其則用
銅而鏤文以識其輕重新制既定奸弊無所措中外以
為便
右權衡之制其説詳矣盖自有天圓地方即有規矩權
衡之象權以生衡其為衡也在天為斗魁之柄助佐天
[033-25b]
樞璿璣近挹天權絜開陽揺光斟酌建指以齊七政故
曰玉衡厯代以來帝王聖賢皆以權衡為重鈞與石乃
五權之最重者故夏后貽厥子孫以為典則周禮玉琮
七寸鼻一寸五分以為權故有鼻也以組繫之故曰駔
琮月令春秋二仲晝夜各五十刻乾度均平故於此二
時平正權衡即舜察玉衡法天齊政之義也小爾雅應
劭説文之數皆是錙銖小數未應懸逺王肅註八兩非
淮南子以十二粟當一分十二分當一銖十二銖當半
[033-26a]
兩半兩即一龠也龠凡千二百黍以淮南之粟計之一
銖得一百四十四粟一龠得一千七百二十八粟多黍
五百二十八矣想粟較黍小之故至銖兩而上以至鈞
石則其數悉協矣權周用玉漢用銅其形如環體為肉
孔為好外徑九寸内徑三寸重三十斤與嘉量同但王
莽所造假帝王以欺後隋唐宋各有制有三為一者一
之二為一者當六之五三之一者皆無的據可考然宋
制纎悉之數則悉合符是為宻也論五權所起則權起
[033-26b]
於黍秬黍一粒也十黍為絫即累十累為銖六銖為錙
又謂之分四錙為兩量黄鐘兩龠二千四百黍之重五
權正數則十六兩為斤一兩二千四百黍為一合一斤
凡一升六合黍之重十斤為衡三衡為鈞四鈞為石四
石為鼔量七石六斗八升黍之重是也鄭世子考羊頭
山秬黍以時制等則秤之百粒得二分五釐積至兩龠
二千四百粒重六錢則今之六錢為古一兩以約度量
今之八寸即古一尺今之三斗即古一斛度以八為率
[033-27a]
量以三為率權以六為率故也
 
 
 
 
 
 
 
[033-27b]
 
 
 
 
 
 
 
 古今律厯考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