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纂性理精義卷七
學類一
小學
程子曰古之人自能食能言而敎之是故大學之法以
豫為先蓋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則當以格言至
論日陳於前盈耳充腹久自安習若固有之者日復
一 日雖有讒說搖惑不能入也若為之不豫及乎稍
[007-1b]
長意慮偏好生於内衆口辯言鑠於外欲其純全不
可得已○古人雖胎敎與保傅之敎猶勝今日庠序
鄉黨之敎古人自幼學耳目遊處所見皆善至長而
不見異物故易以成就今人自少所見皆不善纔能
言便習穢惡日月銷鑠更有甚天理○人多以子弟
輕俊為可喜而不知其可憂也有輕俊之質者必敎
以通經學使近本而不以文辭之末習則所以矯其
偏質而復其徳性也
[007-2a]
朱子曰古者初年入小學止是敎之以事如禮樂射御
書數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學然後敎之
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為忠信孝弟者○古人都
從小學中學所以大來都不費力如禮樂射御書數
大綱都學了及其長也便止理會窮理致知功夫而
今自小已失補塡實難但須莊敬誠實立其基本逐
事逐物理會道理就切身處理會旋去理會禮樂射
御書數○問大學與小學不是截然為二小學是學
[007-2b]
其事大學是窮其理以盡其事否曰只是一事小學
是學事親學事長大學是就上面委曲詳究其所以
事親是如何所以事長是如何古人於小學存養已
熟根基已深厚到大學只就上面㸃化出精彩如今
全失了小學工夫只得敎人以敬為主收斂身心却
方可下功夫或云敬當不得小學某㸔來小學却未
當得敬敬是徹上徹下工夫雖作到聖人田地也放
下敬不得○劉元城有言子弟寜可終歲不讀書不
[007-3a]
可一日近小人此言極有味○問女子亦當有敎自
孝經之外如論語止取其面前明白者敎之如何曰
亦可如曹大家女戒溫公家範亦好○作小學題辭
云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凡此厥
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愛親敬兄忠君弟
長是曰秉彝有順無強惟聖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
末萬善足焉衆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頽其綱安此暴
棄惟聖斯惻建學立師以培其根以達其支小學之
[007-3b]
方灑掃應對入孝出恭動罔或悖行有餘力誦詩讀
書詠歌舞蹈思罔或逾窮理修身斯學之大眀命赫
然罔有内外徳崇業廣乃復其初昔非不足今豈有
餘世逺人亡經殘敎弛蒙養弗端長益浮靡鄉無善
俗世乏良材利欲紛拏異言喧豗幸兹秉彝極天罔
墜爰輯舊聞庶覺來裔嗟嗟小子敬受此書匪我言
耄惟聖之謨
問敎小兒以何為先吕氏祖謙曰先敎以恭謹不輕忽
[007-4a]
不躐等讀書乃餘事今日之有資質者父兄便敎以
科舉之文不容不躐等皆因父兄無識見至有以得
一第便為成材者
眞氏徳秀曰小學之書先載胎教之法而後以内則之
文繼之列女傳曰古者婦人姙子寢不側坐不邊立
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
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
形容端正才過人矣此言姙子之時必愼所感感於
[007-4b]
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也合列女傳與内則二篇觀之
則小學之敎略備矣
吳氏澄曰古之敎者子能食而敎之食子能言而敎之
言欲其有别也而教之以異處欲其有讓也而敎之
以後長因其良知良能而導之而未及乎讀誦也敎
之數敎之方敎之日與夫學書計學幼儀則既辯名
物矣而亦非事夫讀誦也弟子之職曰孝曰弟曰謹
曰信曰愛曰親行之有餘力而後學文今世童子甫
[007-5a]
能言不過敎以讀誦而已其視古人之敎何如也然
古人豈廢讀誦哉戴氏記拾曲禮遺經句三言或四
言管氏書載弟子職一篇句四言或五言六言皆韻
語句短而音諧蓋取其讀誦之易而便於童習也古
書闕而敎法泯俗閒敎子率以周興嗣千文李瀚蒙
求開其先讀誦雖易而竟何所用
總論為學之方
伊川程子始遊太學試顏子所好何學論論云聖人之
[007-5b]
門其徒三千獨稱顏子為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
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
聖人之道也聖人可學而至與曰然學之道如何曰
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眞而靜朱子/解云
眞為本體靜為未感下文所謂未發即靜之謂也所/謂五性即眞之謂也然則仁義禮智信乃所謂未發
之蘊而性/之眞也與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
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於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
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
[007-6a]
覺者約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養其性故曰性其情
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於邪僻梏其性而亡
之故曰情其性凡學之道正其心養其性而已中正
而誠則聖矣君子之學必先眀諸心知所往然後力
行以求至所謂自眀而誠也故學必盡其心盡其心
則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誠之聖人也故洪範曰思曰
睿睿作聖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篤信道篤則行之果
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於是
[007-6b]
顚沛必於是出處語默必於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
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故顏子所事
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仲尼
稱之則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
遷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此
其好之篤學之之道也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於聖
人者蓋聖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顏子
則必思而後得必勉而後中故曰顏子之與聖人相
[007-7a]
去一息孟子曰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
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顏子之徳可謂充實而有
光輝矣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學之心
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所謂化之者入於神而自
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謂也孔子曰七十而從心
所欲不踰矩是也或曰聖人生而知之者也今謂可
學而至其有稽乎曰然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
之也性之者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學而知之者也
[007-7b]
又曰孔子則生而知也孟子則學而知也後人不達
以謂聖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不求諸
己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詞為工榮華其言
鮮有至於道者則今之學與顏子所好異矣○張子
問定性未能不動猶累於外物何如明道程子曰所
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将迎無内外苟以外物為
外牽已而從之是以已性為有内外也且以性為隨
物於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内是有意於絶外
[007-8a]
誘而不知性之無内外也既以内外為二本則又烏
可遽語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
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
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易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
從爾思苟規規於外誘之除将見滅於東而生於西
也非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人之
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於自私而用智
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迹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
[007-8b]
自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鑑而
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孟
氏亦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與其非外而是内不
若内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
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
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繫於心
而繫於物也是則聖人豈不應於物哉烏得以從外
者為非而更求在内者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
[007-9a]
怒而視聖人喜怒之正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發而
難制者惟怒為甚第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
是非亦可以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
朱子解曰定性者存飬之功至而得性之本然也性/定則動静如一而内外無間矣天地之所以為天地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不以其定乎君子之學亦以求/定而已矣故廓然而大公者仁之所以為體也物來
而順應者義之所以為用也仁立義行則性定而天/下之動一矣所謂貞也夫豈急於外誘之除而反為
是憧憧哉然常人之所以不定者非其性之本然也/自私以賊夫仁用智以害夫義是以情有所蔽而憧
憧耳不知自反以去其所蔽顧以惡外物為心而反/求照於無物之地亦見其用力愈勞而燭理愈昧益
[007-9b]
以憧憧而不自知也艮其背則不自私矣行無事則/不用智矣内外兩忘非忘也一循於理不是内而非
外也不是内而非外則大公而順應尚何事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怒大公而順應天理之極也衆人之
喜怒自私而用智人欲之盛也忘怒則公觀理則順/二者所以自反而去蔽之方也夫張子之於道固非
後學所敢議然意其強探力取之意多涵泳完養之/功少故不能無疑於此程子以是發之其旨深哉
案學者所以復其性也離乎性以言學非聖賢之學/也二程好學論定性書二篇備言此意太極西銘而
外此二篇者乃傳道之微/言故取以冠為學之首
○學者不必遠求近取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
是約處易之乾卦言聖人之學坤卦言賢人之學惟
[007-10a]
言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徳不孤至於聖人
亦止如是更無别途穿鑿繫累自非道理故有道有
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氣乃吾氣也養而不
害則塞乎天地一為私心所蔽則欿然而餒却甚小
也思無邪無不敬只此二句循而行之安得有差有
差者皆由不敬不正也
案繫累則不能廓然大公無敬以直内之故也穿鑿/則不能物來順應無義以方外之故也始言敬後言
無不敬皆敬之事始言明理後言思無邪皆義之事/此條即定性書之意而直指出敬義兩字尤使學者
[007-10b]
知所用力之/方故以相附
○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敬義夾持直上達
天徳自此○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
精惟一所以至之允執厥中所以行之○今之學者
有三弊溺於文辭牽於詁訓惑於異端苟無是三者
則必求歸於聖人之道矣○根本須是先培壅然後
可立趨向也趨向既正所造有淺深則由勉與不勉
也○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則大本已
[007-11a]
失更學何事為名而學則是偽也今之學者大抵為
名為名與為利清濁雖不同然其利心則一也○螟
蛉蜾蠃本非同類為其氣同故祝則肖之又況人與
聖人同類者大抵須是自強不息将來涵養成就到
聖人田地自然氣貎改變○始於致知智之事也行
所知而極其至聖之事也
張子曰慕學之始猶聞都㑹紛華盛麗未見其美而知
其有美不疑歩歩進則漸到畫則自棄也觀書解大
[007-11b]
義非聞也必以了悟為聞人之好強者以其所知少
也所知多則不自强滿學然後知不足有若無實若
虚此顏子之所以進也○為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
質不爾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未能立心
惡思多之致疑既知所立惡講治之不精講治致思
莫非術内雖勤而何厭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
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遜此志務時
敏厥脩乃來故雖仲尼之才之美然且敏以求之今
[007-12a]
持不逮之資而欲徐徐以聽其自適非所聞也○吾
學既得於心則脩其辭命辭無差然後斷事斷事無
失吾乃沛然精義入神者豫而已矣○學者大不宜
志小氣輕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氣輕則虛而
為盈約而為泰亡而為有以未知為已知未學為已
學人有耻於就問便謂我勝於人病在不知求是為
心故學者當毋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一作/命
為去聖繼絶學為萬世開太平
[007-12b]
楊氏時曰為已之學猶飢渇之於飲食非有悅乎外也
以為弗飲弗食則飢渴之病必至於致死人而不學
則失其本心不足以為人其病蓋無異於飢渇者此
固學之不可已也然古之善學者必先知所止知所
止然後可以漸進倀倀然莫知所之而欲望聖賢之
域多見其難矣
胡氏宏曰立志以端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乎萬物
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而後義可精
[007-13a]
朱子曰成已方能成物成物在成己之中須是如此推
出方能合義理聖賢千言萬語敎人且從近處作去
若有大處開拓不去即是於小處不曾盡心中庸說
細處只是謹獨謹言謹行大處是武王周公達孝經
綸天下小者便是大者之驗須是要謹行謹言從細
處作起方能充得如此大○學者只是不為已故日
間此心安頓在義理上時少安頓在閒事上時多於
義理却生於閒事却熟○若不見得入頭處𦂳也不
[007-13b]
可慢也不得識得路頭須是莫斷若斷了便不成待
得再新整頓起來費多少力如雞抱卵㸔來抱得有
甚煖氣只被他常常抱得成若把湯去湯便死若抱
纔住便冷○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
長進○或問東萊謂變化氣質方可言學曰此意甚
善但如鄙意則以為學乃能變化氣質耳若不讀書
窮理主敬存心而徒切切計較於昨非今是之閒恐
亦勞而無補也○凡人便是生知之資也須下困學
[007-14a]
勉行底功夫方得○嚴立功程寛著意思久之自當
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易曰學以聚之問以辨之
寬以居之仁以行之語曰執徳不𢎞信道不篤焉能
為有焉能為亡學問之後斷以寬居信道篤而又欲
執徳𢎞者人之為心不可廹促也人心須令著得一
善又著一善善之來無窮而吾心受之有餘地方好
若只著得一善第二般來又未便容得如此無緣心
廣而道積也○學問須嚴密理會銖分豪析又曰愈
[007-14b]
細密愈廣大愈謹確愈高明○日用之間隨時隨處
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於其中隨事觀理講求思索
沈潛反覆庶於聖賢之敎漸有默相契處則自然見
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而吾之所謂學者舍是
無有别用力處○窮理涵養要當並進蓋非稍有所
知無以致涵養之功非深有所存無以盡義理之奧
正當交相為用而各致其功耳○為學之道莫先於
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
[007-15a]
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夫天下
之事莫不有理有以窮之則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
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而無纎芥之疑
善則從之惡則去之而無豪髮之累此為學所以莫
先於窮理也至論天下之理則要妙精微各有攸當
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聖人為能盡之而其所
行所言無不可為天下後世法順之者為君子而吉
背之者為小人而凶其粲然之迹必然之效蓋莫不
[007-15b]
具於經訓史冊之中欲窮天下之理而不即是而求
之則是正牆面而立爾此窮理之所以必在乎讀書
也若夫讀書則其不好之者固怠忽閒斷而無成好
之者又不免乎貪多而務廣雖復終日勤勞不得休
息而意緒怱怱常若有所奔趨廹逐而無從容涵泳
之樂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厭哉誠能鑒此而
反之則心濳於一久而不移自然漸漬浹洽心與理
會而善之為勸者深惡之為戒者切矣此循序致精
[007-16a]
所以為讀書之法也若夫致精之本則在於心而心
之為物至虛至靈神妙不測一不自覺而馳騖飛揚
以徇物欲於軀殻之外雖其俯仰顧盻之閒蓋已不
覺其身之所在而況能反覆聖言參考事物以求義
理至當之歸乎誠能嚴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終日
儼然不為物欲之所侵亂則以之讀書以之觀理将
無所往而不通以之應事以之接物将無所處而不
當矣此居敬持志所以為讀書之本也○横渠未能
[007-16b]
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此說甚好便見有次第處若是
思慮紛然趨向未定未有箇主宰如何講學○涵養
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
次之不涵養則無主宰既涵養又須致知既致知又
須力行亦須一時並了非謂今日涵養明日致知後
日力行也要當皆以敬為本敬只是提起此心莫敎
放散則心便自明就此便窮理格物見得當如此便
是不當如此便不是既見了便行将去今且将大學
[007-17a]
來讀便見為學次第
案敬即涵養蓋上文分言三事而歸之於/涵養須用敬也非三事之外又有所謂敬
○遷善改過是脩徳中𦂳要事如通書中云君子乾
乾不息於誠便是脩徳底事下面便接說遷善改過
意正相類○荅吳晦叔書曰夫泛論知行之理若就
一事之中而觀之則知之為先行之為後無可疑者
然合夫知之淺深行之大小而言則非有以先成乎
其小将何以馴致乎其大者哉蓋古人之敎自其孩
[007-17b]
提而敎之以孝弟誠敬之實及其少長而博之以禮
樂詩書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間各有
以知其義理之所在而致涵養踐履之功也及其十
五成童學於大學則其灑掃應對之閒禮樂射御之
際所以涵養踐履之者略已小成矣於是不離乎此
而敎之格物以致其知焉致知云者因其所已知者
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極其至也是必至於
舉天地萬物之理而一以貫之然後為知之至而所
[007-18a]
謂誠意正心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至是而無所
不盡其道焉今就其一事之中而論之則先知後行
固各有其序矣誠欲因夫小學之成以進夫大學之
始則非涵養踐履之有素亦豈能居然以雜亂紛糾
之心而格物以致其知哉故大學之書雖以格物致
知為用力之始然非謂初不涵養踐履而直從事於
此也又非謂物未格知未至則意可以不誠心可以
不正身可以不脩家可以不齊也但以為必知之至
[007-18b]
然後所以治已治人者始有以盡其道耳若曰必俟
知至而後可行則夫事親從兄承上接下乃人生之
所不能一日廢者豈可謂吾知未至而暫輟以俟其
至而後行哉○涵養致知亦何所始但學者須自截
從一處作去程子謂學莫先於致知是知在先又曰
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則敬又在先從此推去只管
如此○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門
户之人克己則是拒盜致知是去推察自家與外來
[007-19a]
底事伊川言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不言克己
蓋敬勝百邪便自有克如誠則便不消言閑邪之意
猶善守門户則與拒盜便是一等事不消更言别有
拒盜底若以涵養對克己言之涵養則譬如将息克
己則譬如服藥去病蓋将息不到然後服藥将息到
則自無病何須服藥能純於敬則自無邪僻何用克
己若有邪僻只是敬心不純只可責敬故敬則無己
可克乃敬之效若初學則須是功夫都到無所不用
[007-19b]
其極○平日功夫須是作到極時四邊皆黑無路可
入方是有長進處大疑則可大進若自覺有長進便
道我已到了是未足以為大進也顏子仰高鑽堅瞻
前忽後及至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直是無去處了至
此可以語進矣
張氏栻曰學者濳心孔孟必得其門而入愚以為莫先
於義利之辨蓋聖學無所為而然也無所為而然者
命之所以不已性之所以不偏而敎之所以無窮也
[007-20a]
凡有所為而然者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此
義利之分也自未嘗省察者言之終日之閒鮮不為
利矣非特名位貨殖而後為利也斯須之頃意之所
向一渉於有所為雖有淺深之不同而其徇已自私
則一而已如孟子所為内交要譽惡其聲之類是也
是心日滋則善端遏塞欲邇聖賢之門牆以求自得
豈非却行以求及前人乎使談高說妙不過渺茫臆
度譬猶無根之木無本之水其何益乎學者當立志
[007-20b]
以為先持敬以為本而精察於動靜之閒豪釐之差
審其為霄壤之判則有以用吾力矣學然後知不足
平時未覺吾利欲之多也灼然有見於義利之辨将
日救過不暇由是而不舍則趣益深理益眀而不可
已也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人者
無適而非利為己者無適而非義嗟乎義利之辨大
矣豈特學者治己之所當先施之天下國家一也王
者所以建立邦本垂裕無疆以義故也而霸者所以
[007-21a]
陷溺人心貽毒後世以利故也孟子當戰國橫流之
時發揮天理遏止人欲深切著明撥亂反正之大綱
也
吕氏祖謙曰靜多於動踐履多於發明涵養多於講說
讀經多於讀史功夫至此然後可久可大
陳氏淳曰道之浩浩何處下手聖門用功節目其大要
不過曰致知力行而己致其知者所以明萬理於心
而使之無所疑也力其行者所以復萬善於己而使
[007-21b]
之無不備也知不致則眞是眞非無以辨其行将何
所適從行不力則所知徒為空言而盛徳至善竟何
有於我哉此大學明明徳之功必以格物致知為先
而誠意正心脩身繼其後中庸擇善固執之目必自
夫博學審問愼思明辨而篤行之無他說也然二者
亦非截然判為二事猶之行者目視足履動輙相應
蓋亦交進而互相發也其所以為致知力行之地者
必以敬為主敬者所以提撕警省此心使之惺惺乃
[007-22a]
心之生道而聖學所以貫動靜徹終始之功也能敬
則中有涵養而大本清明由是而致知則心與理相
涵由是而力行則身與事相安而不復有扞格之病
矣雖然人性均善而鮮有能從事於斯者一則病於
安常習故而不能奮然立志以求自拔二則病於偏
執私主而不能豁然虛心以求實見也蓋必如孟子
以舜為法於天下而我猶未免為鄉人者為憂然後
為能立志必如顏子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
[007-22b]
若無實若虚然後為能虚心既能立志而不肯自棄
又能虚心而不敢自是然後聖門用功節目循序而
進日有惟新之益矣
眞氏徳秀曰學問之道有三曰省察也克治也存養也
是三者不容以一闕也夫學者之治心猶其治疾然
省察焉者視脈而知疾也克治焉者用藥以去疾也
而存養者則又調燮愛護以杜未形之疾者也
許氏衡曰凡求益之道在於能受盡言或議論經旨有
[007-23a]
見不到或撰文字有所未工以至凡在己者或有未
善人能為我盡言之我則致恭盡禮虛心而納之果
有可從則終身服膺而不失其或不可從則退而自
省也
立志
程子曰孝其所當孝弟其所當弟自是而推之是亦聖
人而已矣○學者為氣所勝習所奪只可責志○博
奕小數不專心致志猶不可得況學道而悠忽安可
[007-23b]
得也仲尼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
如學也又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聖人有甚事來
廹切如此文意不難會須是求其所以如此何故始
得
張子曰有志於學者不論氣之美惡只㸔志如何匹夫
不可奪志也惟患學者不能堅勇
謝氏良佐曰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
先有根本然後培養能成合抱之木
[007-24a]
朱子曰學者大要立志所謂志者不是将意氣去蓋他
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此
是眞實道理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
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下文引成覵顏子公明儀所
言便見得人人皆可為也學者立志須敎勇猛自當
有進志不足以有為此學者之大病○書不記熟讀
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
而今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要作好
[007-24b]
人皆是志不立之病直須反覆思量究見病痛起處
勇猛奮躍不復作此等人見得聖賢所說千言萬語
都無一字不是實語方始立得此志就此積累功夫迤
邐向上去大有事在○為學雖有階漸然合下立志
亦須略見義理大槩規模於自已方寸閒若有惕然
愧懼奮然勇決之志然後可以加之討論玩索之功
存養省察之力而期於有得夫子所謂志學所謂發
憤正謂此也若但悠悠泛泛無發端下手處則恐所
[007-25a]
謂莊敬持養必有事焉者亦且若存若亡徒勞把捉
而無精明的確親切至到之效也○今之為學須是
求復其初求全天之所以與我者始得若要全天之
所以與我者便須以聖賢為標準直作到聖賢地位
方是全得本來之物而不失如此則功夫自然勇猛
自然接續若無求復其初之志無必為聖賢之心只
見因循荒廢○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曰亦不過如
前所說専在人自立志既知這道理辦得堅固心一
[007-25b]
味向前何患不進只患立志不堅只聽人言語看人
文字終是無得於己
陸氏九淵白鹿洞講義云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
利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辭旨曉白然讀之者苟
不切己觀省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讀此不無所
感竊謂學者於此當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
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
斯喻於義矣志乎利則所習者必在於利所習在利
[007-26a]
斯喻於利矣故學者之志不可不辨也科舉取士久
矣名儒鉅公皆由此出今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塲
屋之得失顧其技與有司好惡如何耳非所以為君
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汨没於此而不
能自拔則終日從事者雖曰聖賢之書而要其志之
所向則有與聖賢背而馳者矣推而上之則又惟官
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豈能悉心力於國事民隱以
無負於任使之者哉從事其間更歴之多講習之熟
[007-26b]
安得不有所喻顧恐不在於義耳誠能深思是身不
可使之為小人之歸其於利欲之習怛焉為之痛心
疾首専志乎義而日勉焉博學審問愼思明辨而篤
行之由是而進於塲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學胷
中之蘊而不詭於聖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職勤其
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其得不謂之君子乎
○學者且當大綱思省平時雖號為士人雖讀聖賢
書其實何曾篤志於聖賢事業往往從俗浮沈與時
[007-27a]
俯仰徇情縱欲汨没而不能以自振日月逾邁而有
泯然與草木俱腐之恥到此能有愧懼大決其志乃
求涵養磨礪之方若有事役未得讀書未得親師亦
可隨處自家用力檢㸃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所謂心
誠求之不中不逺若事役有暇便可親書冊無不有
益者
存養
程子曰學在知其所有又養其所有○不知性善不可
[007-27b]
以言學知性之善而以忠信為本是曰先立乎其大
者也○惟靜者可以為學○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
知而不在敬者今人操心不定視心如寇賊而不可
制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事當知天下無一物是合
少得者不可惡也○要息思慮便是不息思慮○未
有不能體道而能無思者故坐忘則坐馳有忘之心
是則思而已矣○學者先務固在心志有謂欲屏去
聞見知思則是絶聖棄智有欲屏去思慮則是須坐
[007-28a]
禪入定如明鑑在此萬物畢照是鑑之常難為使之
不照人心不能不交萬物亦難為使之不思慮若欲
免此惟是心有主如何為主敬而已矣有主則虚虛
則邪不能入無主則實實謂物來奪之今夫瓶甖有
水實内則雖江海之浸無所能入安得不虚無水於
内則停注之水不可勝注安得不實大凡人心不可
二用用於一事則他事更不能入者事為之主也事
為之主尚無思慮紛擾之患若主於敬又焉有此患
[007-28b]
乎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且
欲涵泳主一之義一則無二三矣言敬無如聖人之
言易所謂敬以直内義以方外須是直内乃是主一
之義○敬而無失便是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敬不
可謂中但敬而無失即所以為中也○動容貎整思
慮則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則既不之東又
不之西如此則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此則
只是内存此則自然天理明○誠然後能敬未及誠
[007-29a]
時却須敬而後能誠○問敬還用意否曰其始安得
不用意若能不用意却是都無事了又問敬莫是靜
否曰纔說靜便入於釋氏之說也不用靜字只用敬
字纔說著静字便是忘也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長也必有事焉便是心勿忘勿正便是
勿助長○問毎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無事時如
何存養得熟曰古之人耳之於樂目之於禮左右起
居盤盂几杖有銘有戒動息皆有所養今皆廢此獨
[007-29b]
有理義之養心耳但存此涵養意久則自熟矣敬以
直内是涵養意言不莊不敬則鄙詐之心生矣貎不
莊不敬則怠慢之心生矣○或謂張繹曰吾至於閒
靜之地則洒然心悅吾疑其未善也繹以告程子程
子曰然社稷宗廟之中不期敬而自敬是平居未嘗
敬也使平居無不敬則社稷宗廟之中何敬之改脩
乎然則以靜為悅者必以動為厭方其靜時所以能
悅靜之心又安在哉
[007-30a]
張子曰正心之始當以己心為嚴師凡所動作則知所
懼如此一二年閒守得牢固則自然心正矣○心清
時常少亂時常多其清時即視聽聰明四體不待羈
束而自然恭謹其亂時反是如此者何也蓋用心未
熟客慮多而常心少也習俗之心未去而實心未全
也有時而失者只為心生若熟後自不然心不可勞
當存其大者存之熟後小者可略○靜有言得大處
有小處如仁者靜大也靜而能慮則小也始學者要
[007-30b]
靜以入徳至成徳亦只是靜
謝氏良佐曰敬是常惺惺法○問敬之貎如何曰於儼
若思時可見問學為敬不免有矜持如何曰矜持過
當却不是尋常作事用心過當便有失要在勿忘勿
助長之閒耳○或問正其衣冠端坐儼然自有一般
氣象某嘗行之果如其說此是敬否曰不如就事上
尋便更分明事思敬居處恭執事敬若只是靜坐時
有之却只是坐如尸也○近道莫如靜齋戒以神明
[007-31a]
其徳天下之至靜也
祁寬問如何是主一尹氏焞曰敬有甚形影只收斂身
心便是主一且如人到神祠中致敬時其心收斂更
著不得豪髪事非主一而何
李氏侗答朱子書曰某曩時從羅先生學問終日相對
靜坐只說文字未嘗及一雜語先生極好靜坐某時
未有知退入室中亦只靜坐而已先生令靜中㸔喜
怒哀樂未發之謂中未發時作何氣象此意不惟於
[007-31b]
進學有力兼亦是養心之要○學問之道不在多言
但黙坐澄心體認天理若眞有所見雖一豪私欲之
發亦退聽矣久久用力於此庶幾漸明講學始有力
耳
朱子曰自古聖賢皆以心地為本○古人言志帥心君
須心有主張始得○堯是初頭出治第一箇聖人尚
書堯典是第一篇典籍說堯之徳都未下别字欽是
第一箇字如今㸔聖賢千言萬語大事小事莫不本
[007-32a]
於敬收拾得自家精神在此方㸔得道理盡㸔道理
不盡只是不曾專一○學者須是培養今不作培養
功夫如何窮得理程子言動容貎整思慮則自然生
敬敬只是主一也存此則自然天理明又曰整齊嚴
肅則心便一一則自是無非僻之干此意但涵養久
之則天理自然明今不曾作得此功夫胷中膠擾駁
雜如何窮得理○學者須於主一上作工夫若無主
一功夫則所講底義理無安著處若有主一功夫則
[007-32b]
許多義理方始為我有功夫到時纔主一便覺意思
好卓然精明作功夫固不免有散緩時但纔覺便收
斂将來但得收斂時節多散緩之時少便是長進處
○古人直自小學中涵養成就所以大學之道只從
格物作起今人從前無此功夫但見大學以格物為
先便欲只以思慮知識求之更不於操存處用力縱
使窺測得十分亦無實地可據大抵敬字徹上徹下
之意格物致知乃其閒節次進歩處耳○程先生所
[007-33a]
以有功於後學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人之心性敬
則常存不敬則不存○問敬者徳之聚曰敬則徳聚
不敬則徳散○問心要在腔子裏若慮事應物時心
當如何曰思慮應接亦不可廢但身在此則心合在
此○問靜中常用存養曰說得有病一動一靜無時
不養○或問閑邪主一如何曰主一似持其志閑邪
似無暴其氣閑邪只是要邪氣不得入主一則守之
於内内外交相養之道也○問學者於已發處用功
[007-33b]
此却不枉費心力曰存養於未發之前則可求中於
未發之前則不可然則未發之前固有平日存養之
功矣不必須待已發然後用功也○問未發時當以
理義涵養曰未發時著理義不得纔知有理有義便
是已發當此時有理義之原未有義理條件只一箇
主宰嚴肅便有涵養功夫○問謝氏常惺惺之說佛
氏亦有此語曰其喚醒此心則同而其為道則異吾
儒喚醒此心欲他照管許多道理佛氏則空喚醒在
[007-34a]
此無所作為其異處在此○問涵養於未發之初令
不善之端旋消則易為力若發後則難制曰聖賢之
論正要就發處制惟子思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
孔孟敎人多從發處說未發時固當涵養不成發後
便都不管○敬不是萬慮休置之謂只要隨事專一
謹畏不放逸耳非專是閉目靜坐耳無聞目無見不
接事物然後為敬整齊收斂身心不敢放縱便是敬
嘗謂敬字恰與畏字相似○一學者苦敬而矜持曰
[007-34b]
只為将此敬字别作一物而又以一心守之故有此
病若知敬止是自心自省當體便是則無此病矣○
大抵心體通有無該動靜故功夫亦通有無該動靜
方無透漏惟動時能順理則無事時能靜靜時能存
則動時得力須是動時也作功夫靜時也作功夫兩
莫相靠使功夫無閒斷始得○中庸所謂尊徳性致
廣大極高明蓋此心本自廣大但為物欲隔塞故其
廣大有虧本自高明但為物欲繫累故於高明有蔽
[007-35a]
若能常自省察警覺則高明廣大者常自若非有所
增損之也其道問學盡精微道中庸等功夫皆自此
作儘有商量若此心上功夫則不待商量即今見得
如此則更無閒時行時坐時讀書時應事接物時皆
有著力處大抵要見得收之甚易而不難也○問武
侯寧靜致逺之說曰靜便是養得根本深固自可致
逺○荅張敬夫書曰來諭所謂學者先須察識端倪
之發然後可加存養之功則某於此不能無疑蓋發
[007-35b]
處固當察識但人自有未發時此處便合存養豈可
必待於發而後察察而後存耶且從初不曾存飬便
欲隨事察識竊恐浩浩茫茫無下手處而豪釐之差
千里之繆将有不可勝言者來敎又謂言靜則溺於
虚無此固所當深慮若以天理觀之則動之不能無
靜猶靜之不能無動也靜之不能無養猶動之不可
不察也但見得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敬義夾持不容
閒斷之意則雖下靜字元非死物至靜之中蓋有動
[007-36a]
之端焉固非遠事絶物閉目兀坐而偏於靜之謂但
未接物時便有敬以主乎其中則事至物來善端昭
著而所以察之者益精明爾來敎又謂某言以靜為
本不若遂言以敬為本此固然也然敬字功夫通貫
動靜而必以靜為本故某向來輒有是語今若易為
敬雖若完全然却不見敬之所施有先有後則亦未
得為諦當也至於來敎所謂要須動以見靜之所存
靜以涵動之所本動靜相須體用不離而後為無滲
[007-36b]
漏也此數句卓然意語俱到謹以書之座右出入觀
省
張氏栻曰收斂則失於拘廹從容則失於悠緩此學者
之通患於是二者之閒必有事焉其惟敬乎拘廹則
非敬也悠緩則非敬也但當常存乎此本源深厚則
發見之際察之亦必精矣
眞氏徳秀曰往昔百聖相傳敬之一言實其心法蓋天
下之理惟中為至正惟誠為至極然敬所以中不敬
[007-37a]
則無中也敬而後能誠非敬則無以為誠也氣之決
驟軼於奔駟敬則其銜轡也情之横放甚於潰川敬
則其隄防也故周子主靜之言程子主一之訓皆其
為人最切者而朱子又丁寧反覆之學者倘於是而
知勉焉戒於思慮之未萌恭於事物之既接無少閒
斷則徳全而欲泯矣
魏氏了翁曰敬字之義甚大孔門說仁處大抵多有敬
意如四勿二如之類是也左傳敬徳之聚能敬必有
[007-37b]
徳此義極精自聖學不明人多以擎跽曲拳正坐拱
默之類為敬至周程以後如誠字敬字仁字方得聖
賢本指其所謂主一無適之謂敬此最親切
省察
程子曰人為不善於幽隱之中者謂人莫已知也而天
理不可欺何顯如之或曰是猶楊震所謂四知者乎
曰幾矣雖然人我知之猶有分也天地則無二知也
○學始於不欺暗室
[007-38a]
朱子曰天理人欲之分只爭些子故周先生毎說幾字
然辨之又不可不早故横渠毎說豫字○問道也者
不可須臾離也以下是存養功夫莫見乎隱以下是
檢察功夫否曰說道不可須臾離是說不可不存是
故以下却是敎人戒謹恐懼作存養工夫說莫見乎
隱莫顯乎微是說不可不謹故君子以下却是敎人
謹獨察其私意起處防之只㸔兩故字便是方說入
身上功夫也聖人敎人只此兩端○用之問戒懼不
[007-38b]
睹不聞是起頭處至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又用𦂳一
緊曰不可如此說戒謹恐懼是普說言道理偪塞都
是無時而不戒謹恐懼到得隱微之閒人所易忽又
更用謹這箇却是喚起說戒懼則無箇起頭處只是
普遍都用○問涵飬功夫實貫初終而未發之前只
須涵養纔發處便須用省察功夫至於涵養愈熟則
省察愈精矣曰此數句是○未發已發只是一件功
夫無時不涵養無時不省察耳謂如水長長地流到
[007-39a]
高處又略起伏恐懼戒謹是長長地作到謹獨是又
提起一起又如騎馬自家常常提掇及至遇險處便
稍加提控○天下只是善惡兩端譬如陰陽在天地
閒風和日暖萬物發生此是善底意思及羣隂用事
則萬物彫瘁惡之在人亦然天地之理固是遏抑陰
氣勿使常勝學者之於善惡亦要於兩夾界處攔截
分暁勿使纎惡閒絶善端動靜日用時加體察久之
自然成熟○靜中私意橫生此學者之通患此當以
[007-39b]
敬為主而深察私意之萌多為何事就其重處痛加
懲窒久之純熟自當見效○謂省察於将發之際者
謂謹之於念慮之始萌也謂省察於已發之後者謂
審之於言動已見之後也念慮之萌固不可以不謹
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問凡人之心不存則亡
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之力則
淪於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
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於惡而不
[007-40a]
自知近見如此不知如何曰道理固是如此○不待
接物時方流入於私欲只未接物時此心已自流了
須是未接物時也常剔抉此心敎他分明少閒接物
便不至於流上蔡解為人謀而不忠云為人謀而忠
非特臨事而謀至於平居靜慮思所以處人者一有
不盡則非忠矣此雖於本文說得太過然却如此今
人未到為人謀時方不忠只平居靜慮閒思念時便
自懷一利便於己将不好處推與人之心矣須是於
[007-40b]
此處常常照管得分明方得○人貴剖判心下令其
分明善理明之惡念去之若義利若善惡若是非毋
使混淆不别於其心譬如處一家之事取善舍惡又
如處一國之事取得舍失處天下之事進賢退不肖
蓄疑而不決者其終不成○敬義功夫不可偏廢彼
専務義而不知主敬者固有虚憍急廹之病而所謂
義者或非其義然專言主敬而不知就日用閒念慮
起處分别其公私義利之所在而決取舍之機焉則
[007-41a]
恐亦未免於昏憒雜擾而所謂敬者非其敬矣所謂
集義正是要得㸔破物欲之私却來認得天理之正
事事物物頭頭處處無不如此體察觸手便作兩片
則天理日見分明所謂物欲之誘亦不待痛加遏絶
而自然破矣
張氏九成曰一念之善則天地神祗祥風和氣皆在於
此一念之惡則妖星厲鬼凶荒札瘥皆在於此是以
君子愼其獨也
[007-41b]
黄氏幹曰理義之精微心術之隱奧所差甚微而天理
人欲之分君子小人之判自此而決不可不察也
許氏衡曰耳目聞見與心之所發各以類應如有種焉
今日之所出者即前日之所入也同聲相應同氣相
求未嘗少差不可不愼也
御纂性理精義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