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a0107 御纂性理精義-清-李光地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纂性理精義卷一
 太極圖周子作/ 朱子註/
  朱子曰河圖出而八卦畫洛書呈而九疇叙而孔子/於斯文之興喪亦未嘗不推之於天自周衰孟軻氏
  没而此道之傳不屬更秦及漢歴晉隋唐以至於我/有宋五星集奎實開文明之運而先生出焉不由師
  傳黙契道體建圖屬書根極領要當時見而知之有/程氏者遂擴大而推明之使夫天理之微人倫之著
  事物之衆鬼神之幽莫不洞然畢貫於一而周公孔/子孟氏之傳煥然復明於當世有志之士得以探討
  服行而不失其正如出於三代之前者嗚呼盛哉非/天所畀其孰能與於此○又曰先生之學其妙具於
[001-1b]
  太極一圖通書之言亦皆此圖之藴而程先生兄弟/語及性命之際亦未嘗不因其説觀通書之誠動靜
  理性命等章及程氏書李仲通銘程邵公誌顔子好/學論等篇則可見矣潘清逸誌先生之墓叙所著書
  特以作太極圖為稱首然則此圖當為先生書首無/疑也然先生既手以授二程因附書後傳者見其如
  此遂誤以圖為書之卒章不復釐正使先生立象盡/意之微指闇而不明而驟讀通書者亦復不知有所
  總攝此則諸本之失也又嘗讀朱内翰震進易説表/謂此圖之傳自陳摶种放穆修而來而五峯胡氏作
  序又以為先生非止為种穆之學者此特其學之一/師爾非其至者也夫以先生之學之妙不出此圖以
  為得之於人則決非种穆所及以為非其至者則先/生之學又何以加於此圖哉是以竊嘗疑之及得誌
  文考之然後知其果先生所自作而非有/受於人者二公蓋未嘗見此誌而云云爾
[001-2a]
 
 
 
 
 
  ○此所謂無極而太極也所以動而陽靜而陰之
  本體也然非有以離乎陰陽也即陰陽而指其本
  體不雜乎陰陽而為言耳□此○之動而陽靜而
[001-2b]
  陰也中○者其本體也□者陽之動也○之用所
  以行也□者陰之靜也○之體所以立也□者□
  之根也□者□之根也   此陽變陰合而生
  水火木金土也□者陽之變也□者陰之合也□
  陰盛故居右□陽盛故居左□陽穉故次火□陰
  穉故次水□沖氣故居中而水火之□交系乎上
  陰根陽陽根陰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
  金而復水如環無端五氣布四時行也○
[001-3a]
  五行一陰陽五殊二實無餘欠也陰陽一太極精
  粗本末無彼此也太極本無極上天之載無聲臭
  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氣殊質異各一其○無假
  借也  此無極二五所以妙合而無間也○乾
  男坤女以氣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極
  也○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萬物
  一太極也此以上引説解剝圖體/此以下據圖推盡説意惟人也得其秀
  而最靈則所謂人○者於是乎在矣然形□之為
[001-3b]
  也神□之發也五性  之德也善惡男女之分
  也萬事萬物之象也此天下之動所以紛綸交錯
  而吉凶悔吝所由以生也惟聖人者又得夫秀之
  精一而有以全乎○之體用者也是以一動一靜
  各臻其極而天下之故常感通乎寂然不動之中
  蓋中也仁也感也所謂□也○之用所以行也正
  也義也寂也所謂□也○之體所以立也中正仁
  義渾然全體而靜者常為主焉則人○於是乎立
[001-4a]
  而○   天地日月四時鬼神有所不能違矣
  君子之戒慎恐懼所以修此而吉也小人之放僻
  邪侈所以悖此而凶也天地人之道各一○也陽
  也剛也仁也所謂□也物之始也陰也柔也義也
  所謂□也物之終也此所謂易也而三極之道立
  焉實則一○也故曰易有太極□之謂也
無極而太極
 註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彚之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也
[001-4b]
 集說朱子曰太極圖只是一箇實理一以貫之○又/曰老子之言有無以有無為二周子之言有無
 以有無為一○又曰謂之無極正以其無方所形狀/以為在無物之前而未嘗不立於有物之後以為在
 陰陽之外而未嘗不行於陰陽之中以為通貫全體/無乎不在則又初無聲臭影響之可言也○又曰原
 極之所以得名蓋取樞極之義聖人謂之太極者所/以指夫天地萬物之根也周子因之而又謂之無極
 者所以著夫無聲無臭之妙也○又曰先生之精立/圖以示先生之藴因圖以發而其所謂無極而太極
 云者又一圖之綱領所以明夫道之未始有物而實/為萬物之根柢也夫豈以為太極之上復有所謂無
 極哉近世讀者不足以識此而或妄議之既以為先/生病史氏之傳先生者乃增其語曰自無極而為太
 極則又無所依據而重以病夫先生○又曰周子所/謂無極而太極非謂太極之上别有無極也但言太
[001-5a]
 極非有物耳故下文云無極之真二五之精既言無/極則不復别舉太極也若如今説則此處豈不欠一
 太極字耶○或問所謂無極而太極者亦可得而聞/其説之詳乎饒氏魯曰難言也姑以名義推之所謂
 太極者蓋天理之尊號云爾極者至極之義樞紐根/柢之名世之常言所謂樞極根極是也聖人以陰陽
 五行闔闢不窮而此理為闔闢之主如户之有樞紐/男女萬物生生不息而此理為生生之本如木之有
 根柢至其在人則萬善之所以生萬事之所以定者/亦莫非此理為之根柢為之樞紐焉是故謂之極太
 者大無以加之稱言其為天下之大樞紐大根柢也/然凡謂之極者如南極北極屋極商邑四方之極之
 類皆有形狀之可見方所之可指而此極獨無形狀/無方所故周子復加無極二字以明之以其無樞紐
 根柢之形而實為天下之大樞紐大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以其為天下之大樞紐大根柢而初非有
[001-5b]
 樞紐根柢之形也故曰太極本無極也此雖名義之/粗然先儒嘗云讀書之法當先曉其文義文義既通
 然後可以求其意學者茍知此義而於日用之間端/莊靜一以養之於未發之時而騐之於已發之際則
 是理之妙或者/亦可以默識矣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
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註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誠者聖人之本物之終始而命之道也其
 動也誠之通也繼之者善萬物之所資以始也其靜/也誠之復也成之者性萬物各正其性命也動極而
 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分
[001-6a]
 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蓋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
 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觀之則沖漠無
 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於其中矣雖然推之於/前而不見其始之合引之於後而不見其終之離也
 故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集說朱子曰太極生陰陽/理生氣也陰陽既生
 則太極在其中理復在氣之内也○又曰性猶太極/也心猶陰陽也太極只在陰陽之中非能離陰陽也
 然至論太極則太極自是太極陰陽自是陰陽惟性/與心亦然所謂一而二二而一也○又曰太極動而
 生陽靜而生陰不是動後方生陽蓋纔動便屬陽纔/靜便屬陰○又曰太極未動之前便是陰陰靜之中
 自有陽之根陽動之中自有陰之根動之所以必靜/者根乎陰故也靜之所以必動者根乎陽故也○問
[001-6b]
 太極之有動靜是靜先動後否曰一動一靜循環無/端無靜不成動無動不成靜譬如鼻息無時不噓無
 時不吸嘘盡則生吸吸盡則生噓理自如此○又曰/陰陽有箇流行底有箇定位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是流行底寒暑往來是也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是定/位底天地四方是也易有兩義一曰變易便是流行
 底一曰交易便是對峙底○吳氏澄曰太極無動靜/動靜者氣機也氣機一動則太極亦動氣機一靜則
 太極亦靜故朱子釋太極圖曰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此是為周子分解太極不當言動靜以
 天命之有流行故只得以動靜言也又曰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機猶弩牙弩弦乘此
 機機動則弦發機靜則弦不發氣動則太極亦動氣/靜則太極亦靜太極之乘此氣猶弩弦之乘機也故
 曰動靜者所乘之機謂其所乘之氣機有動靜而太/極本然之妙無動靜也然弦與機却是兩物太極與
[001-7a]
 此氣非有兩物只是主宰此氣者非别有一物在氣/中而主宰之也機字是借物為喻不可以辭害意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註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者
 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
 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蓋五行之變至於
 不可窮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至其所以為陰陽者/則又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夫豈有所虧欠間隔
 哉/集說朱子曰陽變陰合初生水火水火氣也流動/閃爍其體尚虛其成形猶未定次生木金則
 確然有定形矣水火初是自生木金則資於土○又/曰水質陰而性本陽火質陽而性本陰水外暗而内
[001-7b]
 明以其根於陽也火外明而内暗以其根於陰也太/極圖陽動之中有黑底陰靜之中有白底是也橫渠
 言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正此意也○又曰金木水火/分屬春夏秋冬土則寄旺四季惟夏季十八日土氣
 為最旺以圖象考之木生火金生水之類各有小畫/相牽聯而火生土土生金獨穿乎土之内餘則從旁
 而過為可見矣○問以質而語其生之序此豈就圖/而指其序耶而水木何以謂之陽火金何以謂之陰
 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一三陽/也二四陰也問以氣而語其行之序豈即其運用處
 而言之耶而木火何以謂之陽金水何以謂之陰曰/此以四時而言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黃氏榦曰五
 行之序以質之所生而言則水本是陽之濕氣以其/初動為陰所陷而不得遂故水陰勝火本是陰之燥
 氣以其初動為陽所揜而不得逹故火陽勝木則陽/之濕氣寖多以感於陰而舒其質柔其性煖金則陰
[001-8a]
 之燥氣寖多以感於陽而縮其質剛其性寒土則陰/陽之氣各盛相交相搏凝而成質以氣之行而言則
 一陰一陽往來相代木火金水云者各就其中而分/老少爾故其序各由少而老土則分旺四季而位居
 中者也此五者序若參差而造化所以為發育之具/實並行而不相悖質曰水火木金蓋以陰陽相間言
 猶曰東西南北所謂對待者也氣曰木火金水蓋/以陰陽相因言猶曰東南西北所謂流行者也
 案朱子雖以陰陽分質之序氣之序然實陰陽合體/氣質同歸何則天一陽也加五為六即地之陰也地
 二陰也加五為七即天之陽也三與八四與九亦然/其陰陽合體者如此是故以氣言之以冬春為陽夏
 秋為陰可也以陽氣生於冬至而盛於春陰氣生於/夏至而盛於秋也以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亦可也以
 陽功發於春而極於夏陰功成於秋而終於冬也以/質言之以水木為陽火金為陰可也水之滋潤故能
[001-8b]
 生木陽之舒也火之燥烈故能成金陰之斂也以木/火為陽金水為陰亦可也木温火熱氣稟乎陽也金
 涼水寒氣稟乎陰也又通而言之則陽始於水盛於/木極於火而終於金陰始於火盛於金極於水而終
 於木此又時令與物理皆然而無/氣質之異者也讀者不可不知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
生也各一其性
 註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渾然一體莫非無極之妙而無極
 之妙亦未嘗不各具於一物之中也蓋五行異質四/時異氣而皆不能外乎陰陽陰陽異位動靜異時而
 皆不能離乎太極至於所以為太極者又初無聲臭/之可言是性之本體然也天下豈有性外之物哉然
[001-9a]
 五行之生隨其氣質而所稟不同所謂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則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於一物之
 中而性之無所/不在又可見矣集說朱子曰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則非太極之後别生二五而
 二五之上先有太極也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則/非無極之後别生太極而太極之上先有無極也○
 問無極太極本非二物曰無極而太極而無極之中/萬象森列不可謂之無矣太極本無極則太極之體
 沖漠無朕不可謂之有矣○問先生答書言陰陽五/行之為性各是一氣所稟而性則一也兩性字同否
 曰一般又曰同者理也不同者氣也○又曰金木水/火土雖曰五行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
 不可不知康/節曾細推來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
[001-9b]
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註夫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此無極二五所/以混融而無間者也所謂妙合者也真以理言無
 妄之謂也精以氣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氣聚而/成形也蓋性為之主而陰陽五行為之經緯錯綜又
 各以類凝聚而成形焉陽而健者成男則父之道也/陰而順者成女則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氣化而
 生者也氣聚成形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變化無窮矣自男女而觀之則男女各一其性而
 男女一太極也自萬物而觀之則萬物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蓋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
 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者於此尤可以見其全矣子思子曰君
 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此之謂也集說問周子言無極之/真却又不言太極
[001-10a]
 如何朱子曰無極之真已該得太極在其中真字便/是太極○又曰太極如一本生上分而為枝幹又分
 而生花生葉生生不窮到得成果子裏靣又有生生/無窮之理生將出去又是無限箇太極更無停息○
 又曰太極只是箇極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周子所謂太極是天地人物萬善至
 好底表德○問先天太極二圖曰先天乃伏羲本圖/非康節所自作雖無言語而所該甚廣凡今易中一
 字一義無不自其中流出者太極却是濓溪自作發/明易中大槩綱領意思而已故論其格局則太極不
 如先天之大而詳論其義理則先天不如太極之精/而約蓋合下規模不同而太極終在先天範圍之内
 又不若彼之自然不假思慮安排也若以數言之則/先天之數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以為八卦
 太極之數亦自一而二自二而四遂加其一以為五/行而遂下及於萬物蓋物理本同而象數亦無二致
[001-10b]
 但推得有大小詳畧耳○陳氏埴曰氣化謂未有種/類之初以陰陽之氣合而生形化謂旣有種類之後
 以牝牡之形合而生皆兼人物言之○真氏德秀曰/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原所謂萬理一原者太
 極也太極者乃萬理總會之名有理即有氣分而二/則為陰陽分而五則為五行萬事萬物皆原於此人
 與物得之則為性性者即太極也仁義即陰陽仁義/禮智信即五行也萬物各具一理是物物一太極也
 萬理同出一原是萬/物統體一太極也
 案無極之真真即誠也通書誠字實根於此○又案/圖末二圓象與上圓象不二則知人之性即天地之
 性渾然合一而無加損也然氣化形化似不必分而/周子必分為二象者則有深意焉蓋人之體性受於
 父母易知也人之體性受於天地則習焉不察者多/矣故自男女搆精而遡夫天地絪緼之始由父子似
[001-11a]
 續而推於厥初生民之先則知父母之為父母又知/乾坤之為大父母矣為父母之子則身體髪膚受之
 者不敢毁傷為天地之子則形色天性必如聖人然/後可以踐形也此即西銘之大指然已具於周子圖
 象之/中矣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
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註此言衆人具動靜之理而常失之於動也蓋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焉然陰陽五行氣質交運
 而人之所稟獨得其秀故其心為最靈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謂天地之心而人之極也然形生於陰
 神發於陽五常之性感物而動而陽善陰惡又以類/分而五性之殊散為萬事蓋二氣五行化生萬物其
[001-11b]
 在人者又如此自非聖人全體太極有以定之則/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人極不立而違禽獸不遠矣
 説朱子曰只一箇陰陽五行之氣滚在天地中精英/者為人查滓者為物精英之中又精英者為聖為
 賢精英之中查滓者為愚不肖○問靈處是心抑是/性曰靈處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又曰形既生
 矣形體陰之為也神發知矣神知陽之為也蓋陰主/翕凡歛聚成就者陰為之也陽主闢凡發暢揮散者
 皆陽為之也○又曰仁義禮智信之性即水火木金/土之理木仁金義火禮水智各有所主獨土無位又
 為四行之實故信亦無位而為四德之實也○問通/書多説幾太極圖却無此意曰五性感動善惡未分
 處便是○問感物而動或發於理義之公或發於血/氣之私這裏便分善惡曰非發於血氣之私便為惡
 乃發後流而為惡耳○又曰太極便是性動靜陰陽/是心金木水火土是仁義禮智信化生萬物是萬事
[001-12a]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無欲/故靜
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
序鬼神合其吉凶
 註此言聖人全動靜之德而常本之於靜也蓋人稟/陰陽五行之秀氣以生而聖人之生又得其秀之
 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處之也正其發之也仁其/裁之也義蓋一動一靜莫不有以全夫太極之道而
 無所虧焉則向之所謂欲動情勝利害相攻者於此/乎定矣然靜者誠之復而性之真也茍非此心寂然
 無欲而靜則又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之動/哉故聖人中正仁義動靜周流而其動也必主乎靜
 此其所以成位乎中而天地日月四時鬼神有所不/能違也蓋必體立而後用有以行若程子論乾坤動
[001-12b]
 靜而曰不專一則不能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亦此意爾集說問周子不言禮/智而言中正如
 何朱子曰禮智説得猶寛中正則切而實矣且謂之/禮尚或有不中節處若謂之中則無過不及無非禮
 之禮乃節文恰好處也謂之智尚或有正不正若謂/之正則是非端的分明乃智之實也○問中正仁義
 而主靜中仁是動正義是靜如先生解曰非此心無/欲而靜則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之動哉今
 於此心寂然無欲而靜處欲見所謂正義者何以見/曰見理之定體便是○又曰中正仁義分屬動靜而
 聖人則主於靜蓋正所以能中義所以能仁易言利/貞者性情也元亨是發用處必至於利貞乃見乾之
 實體萬物到秋冬收斂成實方見得他本質故曰性/情此亦主靜之説也○李氏方子曰人生而靜性之
 本體湛然無欲斯能主靜此立極之要領也○黃氏/巖孫曰天地日月四時鬼神皆不能外乎太極陰陽
[001-13a]
 五行之理聖人一身兼具此理者也與天地合德是/其德性純全即太極之渾融與日月合明是其智晰
 昭融即陰陽之昭著與四時合序是其誠通誠復即/五行之順布與鬼神合吉凶是其存神過化即四時
 變化五行/屈伸也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註聖人太極之全體一動一靜無適而非中正仁義/之極蓋不假修為而自然也未至此而修之君子
 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間而已矣敬則欲寡而理明寡
 之又寡以至於無則靜/虛動直而聖可學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
[001-13b]
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註陰陽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剛柔成質地道之所/以立也仁義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隨
 處著見故有三才之别而於其中又各有體用之分/焉其實則一太極也陽也剛也仁也物之始也陰也
 柔也義也物之終也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則反其/終而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間綱紀造化流行古今
 不言之妙聖人作易其大意/蓋不出此故引之以證其說集說朱子曰陽主進而/陰主退陽主息而
 陰主消進而息者其氣强消而退者其氣弱此陰陽/之所以為柔剛也陽剛温厚居東南主春夏而以作
 長為事陰柔嚴凝居西北主秋冬而以斂藏為事作/長為生斂藏為殺此剛柔之所以為仁義也以此觀
 之則陰陽剛柔仁義之位豈不曉然而彼揚子所謂/於仁也柔於義也剛者乃自其用處末流言之蓋亦
[001-14a]
 所謂陽中之陰陰中之陽固不妨自/為一義但不可雜乎此而論之耳
 案此節引易以證前文之意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則/四時之氣是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則五行之質是
 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則五性感動而必定之以中/正仁義者是也真精合凝化生萬物者人物之所以
 始而生之説也衆人蚩蚩草木同腐而聖人者立人/之極至於與天地參人物之所以終而死之說也引
 此之意所以明夫三才之道並立而人必/全受而全歸之蓋亦西銘卒章之指也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註易之為書廣大悉備然語其至極則此圖盡之其/指豈不深哉抑嘗聞之程子昆弟之學於周子也
 周子手是圖以授之程子之言性與天道多出於此/然卒未嘗明以此圖示人是則必有微意焉學者亦
[001-14b]
 不可以/不知也
 註後記熹既為此説嘗録以寄廣漢張敬夫敬夫以/書來曰二先生所與門人講論問荅之言見
 於書者詳矣其於西銘蓋屢言之至此圖則未嘗一/言及也謂其必有微意是則固然然所謂微意者果
 何謂耶熹竊謂以為此圖立象盡意剖析幽微周子/蓋不得已而作也觀其手授之意蓋以為惟程子為
 能當之至程子而不言則疑其未有能受之者爾夫/既未能默識於言意之表則馳心空妙入耳出口其
 弊必有不勝言者觀其荅張閎中論易傳成書深患/無受之者及東見録中論橫渠清虛一大之説使人
 向别處走不若且只道敬則其意亦可見矣若西銘/則推人以之天即近以明遠於學者日用最為親切
 非若此書詳於性命之原而畧於進為之目有不可/以驟而語者也孔子雅言詩書執禮而於易則鮮及
[001-15a]
 焉其意亦猶此耳韓子曰堯舜之利民也大禹之慮/民也深熹於周子程子亦云既以復於敬夫因記其
 説於/此
  附朱子太極説
 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天道也始於陽成於陰本於靜
 流於動者人道也然陽復本於陰靜復根於動其動
 靜亦無端陰陽亦無始則人蓋未始離乎天而天亦
 未始離乎人也
 元亨誠之通動也利貞誠之復靜也元者動之端也
[001-15b]
 本乎靜貞者靜之質也著乎動一動一靜循環無窮
 而貞也者萬物之所以成終而成始者也故人雖不
 能不動而立人極者必主乎靜惟主乎靜則其著乎
 動也無不中節而不失其本然之靜矣
 靜者性之所以立也動者命之所以行也然其實則
 靜亦動之息爾故一動一靜皆命之行而行乎動靜
 者乃性之真也故曰天命之謂性
 情之未發者性也是乃所謂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
[001-16a]
 之已發者情也其皆中節則所謂和也天下之達道
 也皆天理之自然也妙性情之德者心也所以致中
 和立大本而行達道者也天理之主宰也
 靜而無不該者性之所以為中也寂然不動者也動
 而無不中者情之發而得其正也感而遂通者也靜
 而常覺動而常止者心之妙也寂而感感而寂者也
通書周子作/ 朱子註/
 通書者濓溪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姓周氏名惇頤字
[001-16b]
 茂叔自少即以學行有聞於世而莫或知其師傳之
 所自獨以河南兩程夫子嘗受學焉而得孔孟不傳
 之正統則其淵源因可槩見然所以指夫仲尼顏子
 之樂而發其吟風弄月之趣者亦不可得而悉聞矣
 所著之書又多散失獨此一篇本號易通與太極圖
 説並出程氏以傳於世而其為説實相表裏大抵推
 一理二氣五行之分合以紀綱道體之精微決道義
 文辭利禄之取舎以振起俗學之卑陋至論所以入
[001-17a]
 德之方經世之具又皆親切簡要不為空言顧其宏
 綱大用既非秦漢以來諸儒所及而其條理之密意
 味之深又非今世學者所能驟而窺也是以程氏既
 没而傳者鮮焉其知之者不過以為用意高遠而已
 熹自蚤歲即幸得其遺編而伏讀之初蓋茫然不知
 其所謂而甚或不能以句壯歲獲遊延平先生之門
 然後始得聞其説之一二比年以來潛玩既久乃若
 粗有得焉雖其宏綱大用所不敢知然於其章句文
[001-17b]
 字之間則有以實見其條理之愈密意味之愈深而
 不我欺也顧自始讀以至於今歲月幾何倐焉三紀
 慨前哲之益遠懼妙旨之無傳竊不自量輙為注釋
 雖知凡近不足以發夫子之精蘊然創通大義以俟
 後之君子則萬一其庶幾焉
 誠上第一
誠者聖人之本
 註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天所賦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而聖人之所以聖者無他焉以其獨能
[001-18a]
 全此而已此書與太極圖/相表裏誠即所謂太極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註此上二句引易以明之乾者純陽之卦其義為健/乃天德之别名也元始也資取也言乾道之元萬
 物所取以為始者乃實理流出以賦於/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即圖之陽動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
 註此上二句亦易文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言乾/道變化而萬物各得受其所賦之正則實理於是
 而各為一物之主/矣即圖之陰靜也集說朱子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此統言一箇流行
 本源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之流行出來各自有箇/安頓處如為人也是這箇誠為物也是這箇誠故曰
[001-18b]
 誠斯立焉譬如水其出只是一源及/其流出來千派萬别也只是這箇水
純粹至善者也
 註純不雜也粹無疵也此言天之所賦物/之所受皆實理之本然無不善之雜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註此亦易文陰陽氣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陰一陽/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謂也繼之者氣之
 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謂也善則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陽之屬也誠之源也成則物之已成性則
 理之已立者也陰/之屬也誠之立也集說問誠上篇舉一陰一陽之謂/道三句是證上文否朱子曰
 固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句通證誠之源誠斯立焉/二節繼之者善又證誠之源一節成之者性又證誠
[001-19a]
 斯立焉一節○陳氏淳曰孟子道性善從何而來夫/子易繫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
 也所以一陰一陽之理者為道止是統説箇太極之/本體繼此者為善乃是就其間説造化流行生育賦
 予更無别物只是箇善而已此是太極之動而陽時/所謂善者以實理言即道之方行者也至成此者為
 性是説一物受得此善底道理去各成箇性是太極/之靜而陰時此性字與善字相對是即所謂善而理
 之已定者也夫子所謂善是就人物未生之前造化/原頭處説善乃重字為實物若孟子所謂性善則是
 就成之者性處説是生以後事善乃輕字言此性之/純粹至善耳其實由造化原頭處有是繼之者善然
 後成之者性時方能如此之善則孟子之所/謂善實淵源於夫子所謂善而非有二本也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
[001-19b]
 註元始亨通利遂貞正乾之四德也通者方出而賦/於物善之繼也復者各得而藏於已性之成也此
 於圖已為五/行之性矣集說問元亨誠之通便是陽動利貞誠/之復便是陰靜註却云此已是五
 行之性如何朱子曰五行便是陰陽但此處已分作/四○又曰濓溪與伊川説復字差不同濓溪就歸處
 説如云利貞誠之復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皆/是就歸處説復字伊川就動處説如元亨利貞濓溪
 就利貞上説復字伊川就元字頭説復字/二説只是所指地頭不同道理只一般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註易者交錯代換之名卦爻之立由是而已天地之/間陰陽交錯而實理流行一賦一受於其中亦猶
 是/也
[001-20a]
 案繼之者善是天道之流行賦與所謂命也成之者/性是人物之稟受成質所謂性也其理自易發之故
 曰性命/之源
 誠下第二
聖誠而已矣
 註聖人之所以聖不過全此實/理而已即所謂太極者也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註五常仁義禮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孝悌忠信之/屬萬物之象也實理全則五常不虧而百行修矣
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
[001-20b]
 註方靜而陰誠固未嘗無也以其未形而謂之無耳/及動而陽誠非至此而後有也以其可見而謂之
 有耳靜無則至正而已動/有然後明與達者可見也
五常百行非誠非也邪暗塞也
 註非誠則五常百行皆無其實所謂不誠無物者/也靜而不正故邪動而不明不達故暗且塞
故誠則無事矣
 註誠則衆理自然無一不備/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矣
至易而行難
 註實理自然故易/人偽奪之故難
[001-21a]
果而確無難焉
 註果者陽之決確者陰之守決之/勇守之固則人偽不能奪之矣集說朱子曰德輶/如毛民鮮克
 舉之程子所謂克已最難也知其易故行之必果/知其難則守之宜確能果能確則又何難之有
故曰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
 註克去已私復由天理天下之至難也然其機可一/日而決其效至於天下歸仁果確之無難如此
 誠幾德第三
誠無為
 註實理自然何為/之有即太極也
[001-21b]
幾善惡
 註幾者動之微善惡之所由分也蓋動於人心之微/則天理固當發見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間矣此陰
 陽之/象也集說朱子曰誠實理也無為猶寂然不動也實/理該貫動靜而其本體則無為也幾者動
 之微動則有為而善惡形矣誠無為則善而已動而/有為則有善有惡○又曰周子説箇幾字儘有警發
 人處近則公私邪正遠則廢興存亡只於此處㸔破/便斡轉了此是日用事為親切功夫精粗隱顯一時
 穿透堯舜所謂惟精惟一孔/子所謂克已復禮便是此事
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
 註道之得於心者謂之德其别有是五者/之用而因以名其體焉即五行之性也
[001-22a]
性焉安焉之謂聖
 註性者獨得於天安者本全於已聖者大而化之之/稱此不待學問勉强而誠無不立幾無不明德無
 不備/者也
復焉執焉之謂賢
 註復者反而至之執者保而持之賢者才德過人/之稱此思誠研幾以成其德而有以守之者也
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註發之微妙而不可見充之周徧而不/可窮則聖人之妙用而不可知者也集說朱子曰/神即聖
 人之德妙而不可測者也非聖人之上復有所謂神/人也○黃氏榦曰誠幾德此一叚只把體用二箇字
[001-22b]
 來讀他便見誠是體幾是用仁義禮智信是體愛宜/理通守是用在誠為仁則在幾為愛在誠為義則在
 幾為宜性焉復焉發微不可見是/體安焉執焉充周不可窮是用
 聖第四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動而未形有無之
間者幾也
 註本然而未發者實理之體善應而不測者實理之/用動靜體用之間介然有頃之際則實理發見之
 端而衆事吉/凶之兆也
誠精故明神應故妙幾微故幽
[001-23a]
 註清明在躬志氣如神精而明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應而妙也理雖已萌事則未著微而幽也
誠神幾曰聖人
 註性焉安焉則精明應妙/而有以洞其幽微矣
 慎動第五
動而正曰道
 註動之所以正以其合/乎衆所共由之道也
用而和曰德
 註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於身而無所待於外也
[001-23b]
匪仁匪義匪禮匪智匪信悉邪也
 註所謂道者五常而已/非此則其動也邪矣
邪動辱也甚焉害也
 註無得於道則/其用不和矣
故君子慎動
 註動必以正則/和在其中矣
 道第六
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001-24a]
 註中即禮正即/智圖解備矣
守之貴
 註天德在我/何貴如之
行之利
 註順理而行/何往不利
廓之配天地
 註充其本然並立/之全體而已矣
豈不易簡豈為難知
[001-24b]
 註道體本然故易簡/人所固有故易知
不守不行不廓耳
 註言為之則是而嘆/學者自失其幾也
 師第七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
中而已矣
 註此所謂性以/氣稟而言也
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
[001-25a]
隘為强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

 註剛柔固陰陽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陰陽以為善/惡之分焉惡者固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
 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註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為中與中庸不/合蓋就已發無過不及者而言之如書所謂允執
 厥中/者也集說問註中引允執厥中朱子曰此只是無過/不及之中書傳中所言皆如此只有喜怒
 哀樂未發之中一處是以體言到中庸/字亦非專言體便有無過不及之意
[001-25b]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註易其惡則剛柔皆善有嚴毅慈順之德而無强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則其或為嚴毅或為慈順也
 又皆中節而無太/過不及之偏矣
故先覺覺後覺闇者求於明而師道立矣
 註師者所以攻人之惡/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註此所以為天下善也○此章所言剛柔即易之兩/儀各加善惡即易之四象易又加倍以為八卦而
 此書及圖則止於四象以為火水金木而即其中以/為土蓋道體則一而人之所見詳畧不同但於本體
[001-26a]
 不差則並行/而不悖矣
 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
 註不聞過人不告也/無恥我不仁也
必有恥則可敎聞過則可賢
 註有恥則能發憤而受敎聞過則知所改而為賢然/不可敎則雖聞過而未必能改矣以此見無恥之
 不幸為/尤大也
 思第九
[001-26b]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
 註睿通/也
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於彼誠動於此無思而無不
通為聖人
 註無思誠也思通神也所/謂誠神幾曰聖人也
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
於通微通微生於思
 註通微睿也無/不通聖也
[001-27a]
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
 註思之至可以作聖而無不通其次/亦可以見幾通微而不陷於凶咎
易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註睿/也
又曰知幾其神乎
 註聖/也
 志學第十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001-27b]
 註希望也字/本作睎
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其
所若撻于市顏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
 註説見書及論語/皆賢人之事也
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
 註此言士/希賢也
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
 註三者隨其所用之淺深以為所至之近遠不失令/名以其有為善之實也○胡氏曰周子患人以發
[001-28a]
 策決科榮身肥家希世取寵為事也故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廣聞見工文詞矜智能慕空寂為事也
 故曰學顔子之所學人能志此志而學此/學則知此書之包括至大而其用無窮矣
 順化第十一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
 註陰陽以氣言仁義以/道言詳已見圖解矣
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
 註所謂定之/以仁義
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大順大化不見其
[001-28b]
迹莫知其然之謂神
 註天地聖人/其道一也
故天下之衆本在一人道豈逺乎哉術豈多乎哉
 註天下之本在君君之道/在心心之術在仁義
 治第十二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敎且不及況天下之廣兆民之
衆哉曰純其心而已矣
 註純者不雜之謂/心謂人君之心
[001-29a]
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
 註仁義禮智五行之德也動静陰陽之用而言貌視/聽五行之事也德不言信事不言思者欲其不違
 則固以思為主而必/求是四者之實矣
心純則賢才輔
 註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從也
賢才輔則天下治
 註衆賢各任其職則不/待人人提耳而敎矣
純心要矣用賢急焉
[001-29b]
 註心不純則不能用賢/不用賢則無以宣化
 禮樂第十三
禮理也樂和也
 註禮陰也/樂陽也
陰陽理而後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
婦萬物各得其理然後和故禮先而樂後
 註此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之意程子論敬則自/然和樂亦此理也學者不知持敬而務為和樂鮮
 不流於/慢者
[001-30a]
 務實第十四
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德修業孳孳不息務實
勝也德業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逺恥也小人則偽
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
 註實修而無名勝之恥故休/名勝而無實修之善故憂
 愛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
 註設問人或有善而我/不能及則如之何
[001-30b]
曰不及則學焉
 註荅言當學/其善而已
問曰有不善
 註問人有不善/則何以處之
曰不善則告之不善且勸曰庶幾有改乎斯為君子
 註荅言人有不善則告之以不善而勸其改告之者/恐其不知此事之為不善也勸之者恐其不知不
 善之可改/而為善也
有善一不善二則學其一而勸其二
[001-31a]
 註亦荅詞也言人有善惡之/雜則學其善而勸其惡
有語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惡也則曰孰無過焉知
其不能改改則為君子矣不改為惡惡者天惡之彼豈
無畏耶烏知其不能改
 註此亦荅言聞人有過雖不得見而告勸之亦當荅/之以此冀其或聞而自改也有心悖理謂之惡無
 心失理/謂之過
故君子悉有衆善無弗愛且敬焉
 註善無不學故悉有衆善惡無不勸故不棄一人/於惡不棄一人於惡則無所不用其愛敬矣
[001-31b]
 動靜第十六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
 註有形則滯/於一偏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註神則不離於形/而不囿於形矣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
 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物則不通神妙萬物
[001-32a]
 註結上文/起下意
水陰根陽火陽根陰
 註水陰也而生於一則本乎陽也火陽也而生/於二則本乎陰也所謂神妙萬物者如此
五行陰陽陰陽太極
 註此即所謂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者以神妙萬物之體而言也
四時運行萬物終始
 註此即所謂五氣順布四時行焉無極二五/妙合而凝者以神妙萬物之用而言也
混兮闢兮其無窮兮
[001-32b]
 註體本則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闢一動一靜其/運如循環之無窮此兼舉其體用而言也○此章
 發明圖意/更宜參考
 樂上第十七
古者聖王制禮法脩敎化三綱正九疇叙百姓太和萬
物咸若
 註綱網上大繩也三綱者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也疇類也九疇見洪範若順也此所謂理而
 後和/也
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001-33a]
 註八音以宣八方之風見國語宣所以/達其理之分平所以節其和之流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
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註淡者理之發聲者和之為先淡後和亦主靜之意/也然古聖賢之論樂曰和而已此所謂淡蓋以今
 樂形之而後見其本/於莊正齊肅之意爾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
地古之極也
 註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釋故優柔言聖人作/樂功化之盛如此或云化中當作化成
[001-33b]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
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故
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註廢禮敗度故其聲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聲/不和而愁怨妖淫故導欲而至於輕生敗倫愁怨
 故增悲而至/於賊君棄父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註古今之異淡與不/淡和與不和而已
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001-34a]
 註復古禮然後/可以變今樂
 樂中第十八
樂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則天下之心和故聖人作樂
以宣暢其和心達於天地天地之氣感而大和焉天地
和則萬物順故神祗格鳥獸馴
 註聖人之樂既非無因而强作而其制作之妙又能/真得其聲氣之元故其志氣天人交相感動而其
 效至/此
 樂下第十九
[001-34b]
樂聲淡則聽心平樂辭善則歌者慕故風移而俗易矣
妖聲豓辭之化也亦然
 聖學第二十
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聞焉曰一為要一者
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
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註此章之指最為要切然其辭義明白不煩訓解學/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則有以知無極之真兩儀四
 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日用間自無别用力處矣
[001-35a]
 公明第二十一
公於已者公於人未有不公於已而能公於人也
 註此為不勝已私而欲/任法以裁物者發
明不至則疑生明無疑也謂能疑為明何啻千里
 註此為不能先覺而欲以逆詐億不信為明者發/然明與疑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不相及乎
 理性命第二十二
厥彰厥微匪靈弗瑩
 註此言理也陽明陰晦非人/心太極之至靈孰能明之集說朱子曰厥彰厥微/只是説理理有大
[001-35b]
 小精粗如人事中自有難曉底道理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此理甚顯然若陰陽性命鬼神往來則不亦
 微/乎
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註此言性也説見第七/篇即五行之理也
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
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註此言命也二氣五行天之所以賦授萬物而生之/者也自其末以縁本則五行之異本二氣之實二
 氣之實又本一理之極是合萬物而言之為一太極/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而萬物分之以
[001-36a]
 為體故萬物之中各有一太極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此章十六章意同集說朱/子
 曰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氣二氣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來只是一理萬物分之以為體萬物之
 中又各具一理所以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此理處處/皆渾淪如一粒粟生為苖苗便生花花便結實還復
 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箇箇完全
 案此章與易繫傳言窮理盡性至命處相發明彰者/微者如易所言幽明死生人鬼也剛柔必要於中如
 易所謂知不過而仁不流也二氣五行萬物皆一者/之所貫如易所謂萬物之生畫夜之道統於易而妙
 於神/也
 顏子第二十三
[001-36b]
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
 註説見/論語
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

 註設問以/發其端
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
小焉爾
 註至愛之間當有富可二字所謂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者即周子之敎程子每令尋仲尼顔子樂處所
[001-37a]
 樂何事者也然學者當深思而實/體之不可但以言語解會而已
見其大則心㤗心㤗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
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
 註齊字意複恐或有誤或曰化大而化也/齊齊於聖也亞則將齊而未至之名也
 師友上第二十四
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至難得者人人而
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
 註此畧承上章之意其理雖明然人心蔽/於物欲鮮克知之故周子每言之詳焉
[001-37b]
求人至難得者有於身非師友則不可得也已
 註是以君子必/隆師而親友
 師友下第二十五
道義者身有之則貴且尊
 註周子於此一意而屢言之非/複出也其丁寧之意切矣
人生而蒙長無師友則愚是道義由師友有之
 註此處恐更有由/師友字屬下句
而得貴且尊其義不亦重乎其聚不亦樂乎
[001-38a]
 註此重此樂人/亦少知之者
 過第二十六
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護疾
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勢第二十七
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
 註一輕一重則勢必趨於/重而輕愈輕重愈重矣
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001-38b]
 註重未極而識之/則猶可反也
反之力也識不早力不易也
 註反之在於人力而力之/難易又在識之早晩
力而不競天也不識不力人也
 註不識則不知用力/不力則雖識無補
天乎人也何尤
 註問勢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為乎若非/天而出於人之所為則亦無所歸罪矣
 文辭第二十八
[001-39a]
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註文所以載道猶車所以載物故為車者必飾其輪/轅為文者必善其辭説皆欲人之愛而用之然我
 飾之而人不用則猶為虛飾而無益於實況不/載物之車不載道之文雖美其飾亦何為乎
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
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敎故曰言之無文行之
不遠
 註此猶車載物/而輪轅飾也
然不賢者雖父兄臨之師保勉之不學也强之不從也
[001-39b]
 註此猶車已飾/而人不用也
不知務道德而第以文辭為能者藝焉而已噫弊也久

 註此猶車不載物而徒美其飾也○或疑有德者必/有言則不待藝而後其文可傳矣周子此章似猶
 别以文辭為一事而用力焉何也曰人之才德偏有/長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發之則亦不能傳
 於遠矣故孔子曰辭達而已矣程子亦言西銘吾得/其意但無子厚筆力不能作耳正謂此也然言或可
 少而德不可無有德而有言者常多有德而/不能言者常少學者先務亦勉於德而已矣
 聖藴第二十九
[001-40a]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註説見論語言聖人之教/必當其可而不輕發也
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註説亦見論語言聖人之道有/不待言而顯者故其言如此
然則聖人之藴微顏子殆不可見發聖人之藴敎萬世
無窮者顏子也聖同天不亦深乎
 註藴中所畜之名也仲尼無迹顏子微有迹故孔子/之敎既不輕發又未嘗自言其道之藴而學者惟
 顏子為得其全故因其進修之迹而後孔子/之藴可見猶天不言而四時行百物生也
[001-40b]
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
亦甚矣
 註聖凡異品高下懸絶有不待校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極警夫淺薄之尤耳然於聖人言深
 常人言薄者深則厚淺則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
 精藴第三十
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藴因卦以發卦不畫聖人
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藴殆不可悉得而聞
 註精者精微之意畫前之易至約之理也伏羲畫卦/專以明此而已藴謂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消長
[001-41a]
 之理進退存亡之道至廣/之業也有卦則因以形矣
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
 註陰陽有自然之變卦畫有自然之體此易之為書/所以為文字之祖義理之宗也然不止此蓋凡管
 於陰陽者雖天地之大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於卦/畫之中焉此聖人之精藴所以必於此而寄之也
 乾損益動第三十一
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慾遷善改過而後至
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
 註此以乾卦爻辭損益大象發明思誠之方蓋乾乾/不息者體也去惡進善者用也無體則用無以行
[001-41b]
 無用則體無所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或曰其字亦是莫字
吉凶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
 註四者一善而三惡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禍/常多不可不謹○此章論易所謂聖人之藴集說
 問此章前靣懲忿窒慾遷善改過皆是自修底事後/靣忽説動者何故朱子曰所謂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皆是動上有這般過失/須於方動之前審之
 家人睽復无妄第三十二
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註則謂物之可視以為法/者猶俗言則例則様也
[001-42a]
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
 註心不誠則身不可正/親不和則家不可齊
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
 註親者難處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難亦未有能其易者
家人離必起於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
同行也
 註睽次家人易卦之序二女以下睽彖傳文二女謂/睽卦兌下離上兌少女離中女也陰柔之性外和
 悅而内猜嫌故/同居而異志
[001-42b]
堯所以釐降二女于媯汭舜可禪乎吾兹試矣
 註釐理也降下也媯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堯理/治下嫁二女於舜將以試舜而授之天下也
是治天下觀於家治家觀身而已矣身端心誠之謂也
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
 註不善之動息於外則善心/之生於内者無不實矣
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无妄矣无妄則誠矣
 註程子曰无/妄之謂誠
 案上章言不息於誠而後言慎動由本體之操存以/察於思慮事為也此章言復其不善之動而後言誠
[001-43a]
 由思慮事為之省察以復/其本體也二意蓋互相發
故无妄次復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
 註无妄次復亦卦之序先王以下引无妄卦大象以/明對時育物惟至誠者能之而贊其旨之深也○
 此章發明四卦亦/皆所謂聖人之藴
 富貴第三十三
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銖視軒
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爾
 註此理易明而屢言之欲人有以真/知道義之重而不為外物所移也
[001-43b]
 陋第三十四
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藴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彼
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註意同上章欲人真知道德之/重而不溺於文辭之陋也
 擬議第三十五
至誠則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
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註中庸易大傳所指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詳其義或/曰至誠者實理之自然擬議者所以誠之之事也
[001-44a]
 刑第三十六
天以春生萬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則過
焉故得秋以成聖人之法天以政養萬民肅之以刑民
之盛也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不止則賊滅無倫焉故得
刑以治
 註意與十一/章略同
情偽微曖其變千狀茍非中正明達果斷者不能治也
訟卦曰利見大人以剛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獄以動而
[001-44b]
明也
 註中正本也明斷用也然非明則斷無以施非斷則/明無所用二者又自有先後也訟之中兼乎正噬
 嗑之明兼乎達訟之剛噬/嗑之動即果斷之謂也
嗚呼天下之廣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公第三十七
聖人之道至公而已矣或曰何謂也曰天地至公而已

 孔子上第三十八
[001-45a]
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脩也亂臣
賊子誅死者於前所以懼生者於後也宜乎萬世無窮
王祀夫子報德報功之無盡焉
 孔子下第三十九
道德高厚敎化無窮實與天地參而四時同其惟孔子

 註道高如天者陽也德厚如地者陰也敎化/無窮如四時者五行也孔子其太極乎
 蒙艮第四十
[001-45b]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則瀆矣瀆
則不告也
 註此通下三節雜引蒙卦彖象而釋其義童稚也蒙/暗也我謂師也筮揲蓍以決吉凶也言童蒙之人
 來求於我以發其蒙而我以正道果決彼之所行如/筮者叩神以決疑而神告之吉凶以果決其所行也
 叩神求師專一則明如初筮則告二三則惑/故神不告以吉凶師亦不當決其所行也
山下出泉靜而清也汨則亂亂不決也
 註山下出泉大象文山靜泉清有以全其未發之善/故其行可果汩再三也亂瀆也不決不告也蓋汩
 則不靜亂則不清既不能保其未發之善則告之不/足以果其所行而反滋其惑不如不告之為愈也
[001-46a]
 案汨則亂亂不決也此二句皆是就泉説以況人事/決水者必俟其源清而後決之若汨亂濁穢則不決
 也/
慎哉其惟時中乎
 註時中者彖傳文敎當其可之謂也初則告瀆則/不告靜而清則決之汨而亂則不決皆時中也
艮其背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為也為不止矣其道也
深乎
 註此一節引艮卦之象而釋之艮止也背非有見之/地也艮其背者止於不見之地也止於不見之地
 則靜靜則止而無為一有為之之心則非止之道矣/○此章發明二卦皆所謂聖人之藴而主靜之意矣
[001-46b]
 集說問蒙學者之事始之之意也艮成德之事終之/之事也朱子曰周子之意當是如此然於此亦
 可見主/靜之意
  通書後録
 先生名張宗範之亭曰養心而為之說曰孟子曰養
 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予謂養心不止於
 寡而存爾蓋寡焉以至於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
 也明通聖也是聖賢非性生必養心而至之養心之
[001-47a]
 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註誠立謂實體安固明通則實用流行立如三/十而立之立通則不惑知命而鄉乎耳順矣
 案通書言無欲則明通公溥而此書只/言明通亦側重靜虛一邊主靜之意也
 明道先生曰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尋仲尼顏子樂
 處所樂何事
 明道先生曰自再見周茂叔後吟風弄月以歸有吾
 與㸃也之意
 明道先生曰吾年十六七時好田獵既見茂叔則自
[001-47b]
 謂已無此好矣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潛隱未
 發一日萌動復如初矣後十二年復見獵者不覺有
 喜心乃知果未也
 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窻前草不除去問之云與自家
 意思一般
 伊川程先生見康節邵先生伊川指食卓而問曰此
 卓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處康節為之極論其
 理以至六合之外伊川歎曰平生惟見周茂叔論至
[001-48a]
  此
  註此康節之子伯温所記但云極論而不言其所謂/云何今按康節之書有曰天何依曰依乎地曰地
  何附曰附乎天曰天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涯其氣也無涯竊恐當時康節
  所論與伊川所聞於周先生/者亦當如此因附見之云
  太史黃公庭堅曰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胷中灑落
  如光風霽月
  註延平先生每誦此語以/為善形容有道者氣象
 
[001-48b]
 
 
 
 
 
 
 
御纂性理精義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