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m0028 明集禮-明-徐一夔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明集禮卷十二
  吉禮十二
 藉田享先農
   總序
祭法曰王為羣姓立社曰太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王
社亦曰帝社鄭𤣥謂王社在藉田之中詩載芟序云春
藉田而祈社是也又周官籥章凡國祈年于田祖吹𡺳
[012-1b]
雅擊土鼓以樂田畯鄭氏曰田祖始耕田者謂神農也
漢立官社文帝令官祠先農先農即神農也晉武詔復
二社北齊及隋又改曰先農唐神龍中禮官祝欽明議
以禮典無先農之文先農與社本是一神妄為改作請
改先農壇為帝社壇以應禮經王社之義至開元定禮
又采齊隋之議復曰先農宋陳祥道曰先儒謂王社建
於藉田然國語王藉則司空除壇農正陳藉禮而歴代
所祭先農而已不聞祭社也詩曰春藉田而祈社非謂
[012-2a]
社稷建於藉田也今按祝欽明云先農即社陳祥道云
社自社先農自先農藉田所祭乃先農非社也雖其說
不同未知孰是要之其為重農報本之義一也若夫藉
田之制則考於月令與周官可見月令天子孟春之月
乃擇元辰親載耒耜置之車右帥公卿諸侯大夫躬耕
藉田千畝於南郊冕而朱紘躬秉耒天子三推三公五
推諸侯九推反執爵於太寢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
命曰勞酒季秋之月蔵帝藉之收於神倉地官内宰詔
[012-2b]
王后帥六宫之人生穜稑之種而獻于王甸師掌率其
属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共粢盛其制如此然享先
農之禮與躬耕同日禮無明文惟周語云農正陳藉禮
而韋昭注謂陳藉禮者祭其神為農祈也至漢以藉田
之日祀先農而其禮始著漢舊儀春耕藉田官祠先農
百官皆従置藉田令丞東漢藉田儀正月始耕常以乙
日祠先農於田所先農已享耕于乙地由晉魏以下至
於唐宋其禮不廢政和間罷享先農為中祀命有司行
[012-3a]
事止行親耕之禮南渡後復親祠元雖議耕藉而竟不
親行其祠先農命有司攝事而已國朝親祠躬耕始復
遵古禮云
   時日
月令孟春之月乃擇元辰說者曰元辰祈穀郊後吉辰
也十二支謂之辰郊天是陽故用辛日耕藉是陰故用
亥辰知用亥者正月亥為天倉以其耕事故用天倉也
周語立春之日農祥晨正至二月初吉王裸鬯而行藉
[012-3b]
禮漢文用亥日耕藉祠先農後王相承用之明帝耕以
二月章帝耕以正月乙日晉武帝以正月丁亥宋文帝
以正月上辛後吉亥享先農親耕齊武帝時王儉以為
比來親耕並用立春後亥日經無明文何佟之云少牢
饋食禮禘太廟用丁亥鄭𤣥以不必丁亥今若不得丁
則用己亥辛亥茍有亥焉可也梁初依宋齊禮以正月
用事天監中以尚書云以殷仲春藉田理在建夘於是
改用二月唐用孟春吉亥宋用正月上辛後亥日政和
[012-4a]
中議禮局言孟春親耕下太史局擇日不必専用吉亥
元用孟春吉亥國朝以仲春擇吉日行事
   壇壝
周語虢文公云藉田之制司空除于藉漢文帝立壇于
田所其制如社之壇宋於宫之辰地八里外整制千畞
中開阡陌立先農壇於中阡西陌南梁移藉田于建康
北岸築兆域如南北郊齊作祠壇於陌南阡西廣輪三
十尺四陛三壝四門又為大營於外北齊立帝社唐髙
[012-4b]
宗改藉田壇為先農壇神龍初復改先農壇為帝社壇
於壇西立帝稷壇禮同太社惟不備方色有異焉壇髙
五尺方五丈四出陛其色青祀前二十日脩畢宋先農
壇九尺四十歩飾以青二壝元壇制同社壇縦廣十歩
髙五尺四出陛其色青每方開靈星門國朝壇在藉田
之北髙五尺闊五丈四出陛
   配位
漢祠令太社外又立官社配以夏禹立官稷配以后稷
[012-5a]
元始中議以官稷配官社光武中興但太社有稷而官
社無稷北齊祀先農神農氏於壇上無配享隋以后稷
配唐初於帝社壇西立帝稷壇至開元定禮又除帝稷
壇祀先農於壇上以后稷配歴宋元至國朝遂為常典

   神席
唐宋正配位皆席以莞元加以褥國朝奉主置于案不
用席
[012-5b]
   祝冊
唐祀先農正位祝文曰維某年嵗次月朔日子皇帝某
敢昭告于帝神農氏獻春伊始東作方興率由典則恭
祀千畝謹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肅備常祀陳其明薦
以后稷配神作主尚享后稷氏祝文曰土膏脉起爰脩
耕藉恒事于帝神農氏惟神功叶稼穡寔允昭配謹以
制幣犧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侑神作主尚享宋祝文
缺元攝祀正位祝文曰維年月日皇帝敬遣某官昭告
[012-6a]
于帝神農氏夾鍾應律耕藉以時順考彛章載祈農事
謹以制幣牲齊粢盛庶品用伸明薦以后稷氏配尚享
配位祝文曰日中星鳥禮重藉田用薦常事于帝神農
氏惟神之功粒我烝民允諧昭配謹以云云尚享國朝
洪武二年仲春皇帝親祠先農祝文曰惟神生於天地
開闢之初創田器别嘉種以肇興農事古今億兆非此
不生永為世教帝王典祀敬不敢忘某本庶民因天下
亂集兵保民者一紀于兹荷天地眷佑海内一家臨御
[012-6b]
稱尊紀綱黎庶考典崇祀神載䇿書今東作方興禮宜
告祭謹命太常官築壇於京城之陽躬率百司詣壇展
禮緬惟神明造化萬世如斯仰冀發太古之苗實初生
之粟為民立命昭祀無疆謹以制幣犧齊庶品肅備常
祀陳其明薦以后稷氏配神作主尚享后稷氏祝文曰
惟土膏脉起爰脩耕藉用薦常事于先農之神惟神功
協稼穡允宜昭配謹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式陳明薦
作主侑神尚享
[012-7a]
   祭器
唐制正配位各設犧尊二象尊二山罍二籩豆各十簠
簋各二登鉶爼各三宋每位著尊二壺尊二皆有罍加
勺冪以為酌尊太尊二山尊二犧尊二象尊二皆有罍
加冪設而不酌籩豆各十有二簠簋登各一爼各五元
攝祀正位太尊二著尊二犧尊二山罍二於壇上象尊
二壺尊二山罍二於壇下配位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
山罍二於壇上壺尊二山罍二於壇下籩豆各十簠簋
[012-7b]
各二鉶各三爼各五盤各一國朝正配位各 尊二籩
豆各十簠簋各二登鉶爼案各三
   幣
自唐宋以來皆用青幣
   牲
周制春藉田祈社稷牲用太牢漢祠先農以一太牢後
魏用羊一宋初以羊豕元豐間復加純色犢元用太牢
國朝用犢一羊一豕一配位同
[012-8a]
   酒齊
唐正配位犧尊實以醴齊象尊實以盎齊山罍實以清
酒上尊各實明水𤣥酒宋著尊實醴齊壺尊實盎齊上
尊各實𤣥酒設尊並實五齊三酒國朝同唐宋
   粢盛
唐簠實以稷簋實以稻宋簠實以稷簋實以黍元簠實
以黍稷簋實以稻粱國朝同
   籩豆之實
[012-8b]
唐籩實以石鹽乾魚乾棗栗黄榛子仁菱仁芡仁鹿脯
白餅黒餅豆實以韭葅醓醢菁葅鹿醢芹葅兎醢筍葅
魚醢脾析葅豚拍宋籩加糗餌粉餈豆加𩛆食糝食元
同唐制國朝因之
   樂章
歴代祠先農與耕藉田皆有樂唐祠先農之樂降神以
角音奏永和之樂以姑洗之均作文舞之舞樂舞三成
登歌奏肅和之樂迎爼奏雍和之樂酌獻奏壽和之樂
[012-9a]
飲福同亞獻終獻奏泰和之樂武舞之舞送神奏永和
之樂宋仁宗更定先農樂章迎神奏靖安之樂文舞儲
靈錫慶之舞登歌奏嘉安之樂迎爼奏豐安之樂酌獻
登歌奏禧安之樂飲福同亞獻終獻文舞退武舞進奏
正安之樂送神奏靖安之樂元攝祀樂作三成國朝迎
神奏永和之樂三成奠幣奏永和之樂迎爼奏雍和之
樂三獻並奏壽和之樂文徳之舞徹豆送神並奏永和
之樂望瘞奏泰和之樂其藉田之樂唐制耕訖太常卿
[012-9b]
引皇帝入自南門還大次樂作皇帝出自内壝東門釋
鎮圭執大圭入次樂止宋制皇帝送神畢還大次宫架
樂作出内壝門外釋大圭服通天冠絳紗袍輦至小次
降輦至耕藉位受耒耜宫架樂作三推禮畢帝升觀耕
壇宫架樂作升自午階登歌樂作三公以下至庶人耕
畢北面再拜皆退復位皇帝降座登歌樂作至壇下升
輦宫架樂作還宫國朝親耕用教坊樂其日附京耆老
皆率其子弟以村社簫鼓集于耕所而迭奏焉
[012-10a]
   冠服
周制天子親耕冕而朱紘漢以來冕服無文宋文帝元
嘉中親祠躬耕著通天冠青幘青衮佩蒼玉侍祠蕃王
以下至六百石皆衣青惟三臺武衛不耕者不改章服
唐乗輿服衮冕侍祠者各服其服如圓丘儀宋太宗端
拱儀祀前一日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執圭赴東郊行
宫齋宿祀之日服衮冕執鎮圭親享畢詣耕藉位行三
推禮禮畢改服通天冠絳紗袍而還元不親祠其攝祀
[012-10b]
官並法服國朝皇帝服衮冕十二章皇太子侍祠服衮
冕九章陪祀官俱法服
   車輅
周藉田天子親載耒耜置之車右漢制無文晉武太始
四年躬耕御木輅宋文御耕根三盖車駕蒼駟建青旂
以享先農而親耕齊使御史乗馬車載耒耜從五輅梁
制侍中奉耒耜載於象輅以随木輅之後唐乗耕根車
宋太宗雍熙儀乗耕根車以象輅載耒耜列於仗内御
[012-11a]
前在皮軒車後端拱儀改乗玉輅以耕根車載耒耜仁
宗明道中乗玉輅適耕所司農卿以耕根車載耒耜前
玉輅以行徽宗政和儀改乗耕根車而以耒耜載于玉
輅髙宗朝太常議王之五輅玉輅最貴耕根一名𦬆車
所謂農輿盖車之無飾者也南齊藉田御史乗馬車載
耒耜於五輅之後時以為禮輕梁更用侍中載象輅令
政和儀帝御耕根而耒耜乃載於玉輅輕重失序矣請
乗玉輅而以耕根載耒耜如端拱明道故事元不親耕
[012-11b]
至元中定擬皇帝以耕根車載耒耜於御間國朝因宋
制皇帝乗玉輅而以耕根載耒耜
   陳設
唐制前祀三日有司陳設大次御位及文武官位太樂
令設樂懸並同圓丘祀天儀唯樂懸樹路鼓及為瘞塪
于壇北壬地設望瘞位於内壝東門之内道南為異又
設御耕藉位於外壝南門之外十歩所南向設從耕三
公諸王尚書諸卿位於御座東南西向諸王公尚書卿
[012-12a]
非耕者位於耕者之東尚舎設御耒席於三公之北南
向奉禮設司農卿位於御耒席東西向設廪犧令位於
司農之南少退諸執耒耜者位於公卿耕者之後非耕
者之前西向設酒尊之位於壇上神農氏犧尊二象尊
二山罍二於東南隅后稷氏犧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
神農酒尊之東俱北向西上設御洗於壇南陛東南亞
獻之洗於東陛之南俱北向執尊罍篚冪者各位於尊
罍篚冪之後設幣篚于壇上各於尊坫之所晡後郊社
[012-12b]
令帥齋郎以坫罍洗篚冪入設于位至祀之日太史令
郊社令升設神農氏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設后稷氏
神座於東方西向席皆以莞宋前期設御座於藉田思
文殿之中南向設御幄於觀耕壇上大次於殿上小次
二一於先農壇午階下一於觀耕壇酉階下羣臣次於
門之内外設饌幔樂舞前一日設神農氏位於壇之北
方南向后稷氏位於東方西向席皆以莞設御位版於
壇下飲福位版於壇上望瘞位版於子階之西羣臣位
[012-13a]
各以其方司農設御耒耜於南門外御耕版位於耕藉
所侍耕位於東西階從耕三公位在東南北卿諸侯位
在其南皆西向庶人位在其南十歩外耆老陪耕位又
在其南皆西向御耒席於三公之北太僕設御耕牛於
御耕位之西太常設登歌於觀耕壇上宫架於庶人耕
位之南耕藉使位於御耕位之東侍中在其南司農卿
位於侍中之後藉田令位於司農卿之南奉青箱官位
於司農卿之後司農少卿位於庶人之前太社令位於
[012-13b]
司農之西太僕卿位於御耕牛之東畿邑縣令位於庶
人之東執耒耜者位於公卿耕者之後執畚插者之前
司農設従耕耒耜及牛各於其位之前兵部陳仗士及
耕根車於皇城南門之外元不親耕國朝祀前二日有
司掃除壇上下灑掃齋舎饌室神厨設皇帝大次於外
壝之東設皇太子次於大次之右祀前一日設省牲位
於内壝東門之外設樂懸及協律郎位於壇下之南設
先農神座於壇上南面設后稷神座於壇上西面設御
[012-14a]
位於壇下北向皇太子位於御位之東稍後設望瘞位
於壇西南設典儀御史四人位於壇下東西相向設導
駕官太常卿六人位於御位之前東西相向設傳賛賛
引各二人位於協律郎之南東西相向設文武官陪祭
位於樂懸之南設諸執事官位於陪祭官之左右設讀
祝位於神位之右設正配位酒尊於壇上設御洗於壇
下又設御位於耕藉壇上設御耒耜二具於壇南裹以
青絹設戸部尚書進耒耜位於御耒耜之左設従耕丞
[012-14b]
相都督左右丞叅政御史大夫中丞侍御治書六部尚
書太常卿位於御耒耜之左右設應天知府上元江寧
知縣位於太常卿之後設庶人耆老位於知縣之後
   齋戒
皇帝散齋三日致齋二日陪祭執事官各齋戒五日並
如圓丘祀天儀
   齋宫
宋太宗雍熙四年定東郊青城齋宫殿門名前殿曰兩
[012-15a]
儀後殿曰延慶大殿門曰龍徳左掖門曰光天右掖門
曰麗天東門曰鳳陽西門曰安福南門曰祈年北門曰
𤣥英大殿東西廊門曰日華月華後園五花亭曰㑹芳
御幄後門曰福慶哲宗紹聖間増脩鏺麥殿名曰思文
元無其制
   耕所
周制天子耕藉田千畝于南郊虢文公言藉田之制司
空除壇于藉漢文帝東耕藉田昭帝幼即位耕於鉤盾
[012-15b]
弄田鉤盾宦者近署故往試耕為戯弄也後漢明帝東
廵耕于下邳章帝北廵耕於懷縣晉武耕于東郊之南
洛水之北去宫八里為千畝之制宋文帝度宫之辰地
八里之外整制千畝中開阡陌立御耕壇於中阡東陌
北将耕宿青幕於壇上梁武普通中移藉田於建康北
岸立觀耕臺於壇東親耕畢以觀公卿之推反齊設御
耕壇於阡東陌北隋於東南十四里唘夏門外制千畝
唐耕於東郊不開阡陌設御耕位於壇南十步貞觀中
[012-16a]
議藉田所在給事中孔頴達曰禮天子藉於南郊諸侯
於東郊晉武時於東南今於城東不合古禮太宗曰禮
緣人情何常之有虞書之平秩東作已在東矣又乗青
輅載黛耜者所以順於春氣故知合在東方也於是遂
定宋初耕於東郊神宗元豐中議以天子為藉於南郊
諸侯為藉於東郊是為不易之典而歴世帝王循用東
郊之制乃依古禮度地於京城東南御耕位在先農壇
壝門東南築壇髙五尺周圍四十歩四出陛飾以青元
[012-16b]
耕藉南郊國朝藉田在皇城南門外御耕藉位在先農
壇東南髙三尺闊二丈五尺四出陛
   耒耜牛附
周制天子親載耒耜唐御耒耜二具内一具為副並縚
以青藉席二領各一丈御耒耜牛四頭内二頭副牛衣
以青三公九卿諸侯耒耜一十五具牛四十頭内十頭
副庶人耒耜二十具畚二具鍤二具髙宗乾封間閱耒
耜有雕刻文飾者謂左右曰田器農人執之在於朴素
[012-17a]
豈貴文飾乎命徹之宋御耒耜二及縚皆飾以青御耕
青牛四衣以青如無青牛以黄牛代而以青羅夾衣盖
之從耕官每耒耜用牛二頭耒耜三十牛六十庶人四
十人並青衣耒耜四十牛八十鍤十畚二十元不親耕
至元中定擬御耒耜二韜以青其制取合農用不雕飾
畢日收之御耒之牛四并牛衣三公九卿諸侯耒十有
五耕牛四十庶人耒耜二十具鍤二耕牛四十國朝設
御耒耜二具依農家常用者製造用青絹包裹御耕牛
[012-17b]
四衣以青衣從耕官耒耜  具牛  頭庶人
人牛  頭鍤  畚
   耕推之數
周制天子三推三公五推諸侯九推周語虢文公曰王
耕一撥班三之庶人終于千畝一撥一耜之撥也班次
也三之者謂下各三其上也王一撥公三卿九大夫二
十七也漢章帝元和中耕藉天子三公九卿諸侯百官
以次耕推數如周法宋文帝親耕三推三反王公及諸
[012-18a]
侯五推五反孤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藉田令
率其属耕竟畝唐𤣥宗開元中親耕詔左右曰古禮三
推朕今九推庶九穀之報也遂進耕五十餘歩盡壠乃
止宋太宗端拱中親耕行三推禮有司奏禮畢帝顧侍
臣曰朕志在勸農恨不終于千畝豈以三推為限乎遂
耕數十歩侍臣固請乃止髙宗紹興親耕至九推國朝
耕推之數如周法
   穀種
[012-18b]
周官内宰上春詔王后帥六宫之人生穜稑之種而獻
之王先種後熟曰穜後種先熟曰稑必使后宫蔵種者
以其有繁育之祥也必生而獻之者示能育之使不傷
敗且佐王耕事供祭祀也漢文帝種百穀萬斛為立藉
田食宋文帝時后率六宫出穜稑之種付藉田令北齊
於千畝内種赤粱白穀大豆赤黍小豆黒穄麻子大麥
小麥隋以青箱播殖九穀唐廢其禮宋青箱之制以竹
木為之而無盖兩頭設臺襻飾以青色中分九隔隔設
[012-19a]
一種覆以青綾夾帊其種用黍稷秫稻粱大豆小豆大
麥小麥每色各三斗元制缺
   藉田執事
唐皇帝夾侍二人正衣二人並合以祀先農壇上/行事夾侍正衣充中書
門下先奏侍中一人奉耒耜進耕畢/復受奏禮畢中書令一人侍/從
部尚書一人侍從官已下並合便取/祀先農壇上行事官充司農卿一人授耒/耜於
侍中/侍耕右衛将軍一人已上並/侍衛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行
五推禮九卿九人行九推禮諸侯三人行九推禮已上/並差
[012-19b]
官攝/行事禮儀使一人賛導耕/籍禮太常卿一人賛導耕籍禮已/上官便合取祀
先農壇已上/行事官充宋親耕儀皇帝夾侍一人正衣二人以壇/上行
事夾侍/正衣充侍中一人中書令一人戸部尚書一人並侍/從
儀使太常卿各一人賛導以上官便合/取壇上行事官充司農卿二人一/人
押耕根車并宿設耒耜及受耒耜於侍/中侍耕一人奉青箱穜稑之種灑之太僕卿一人授/綏
及執御/耕牛左右衛将軍各一人並侍/耕太尉司徒司空各一
人諸王四人並行五推禮九卿九人諸侯三人並行九
推禮以上並/差官攝三公諸王九卿諸侯執牛官各一人捧青
[012-20a]
箱二人司農卿一人帥庶人/赴千畝少卿一人檢校庶人/終千畝郊社
令一人助司農少卿檢/校庶人終千畝太常博士六人賛導/行禮廪犧令二
一人奉御耒耜授司/農卿一人掌御耒耜諸王三公從者每人各三人九
卿諸侯從者每人各一人並助/耕元不親耕至元中擬定
藉田儀皇帝夾侍二人尚衣二人侍中一人奉耒耜中
書令一人禮部尚書一人侍從司農一人受耒耜於侍
中太僕卿一人執牛左右衛将軍各一人侍衛三公以
宰輔攝九卿以左右僕射尚書御史大夫攝其諸侯以
[012-20b]
正員一品官及嗣王攝禮儀使一人太常卿一人賛禮
三公九卿諸侯執牛三十人用六品以下官通事舎人
分導文武官就耕所太常帥其属用庶人二十八以郊
社令一人押之太常卿一人率庶人趋耕所博士六人
分賛耕種禮司農少卿一人督視庶人終千畝廪犧令
二人一人奉耒耜授司農卿一人掌耒耜主藉田縣令
一人三公従者各三人九卿諸侯従者各一人以助耕
   勞酒
[012-21a]
周制耕藉畢反執爵於太寢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
命曰勞酒勞酒謂既耕而宴以勞羣臣也大寝路寢御
侍也周語虢文公曰耕畢膳夫陳享膳宰監之膳夫賛
王王歆太牢班賞之庶人終食唐車駕還宫之明日設
㑹於太極殿如元㑹之儀惟不賀不上壽宋雍熙禮車
駕還宫後擇日大宴仁宗耕畢設勞酒於集英殿國朝
耕畢皇帝置酒于大次從耕大臣咸預執事百官列坐
幕外光禄徧行酒食耆老及村社樂藝皆霑賜焉
[012-21b]
   皇帝耕藉親享先農儀注
時日 太常司行移司天臺擇仲春吉日行事
齋戒 前期皇帝散齋三日致齋二日陪享官並齋五

省牲 前祭二日設皇帝大次于外壝東門外南向省
牲位于内壝東門之外南向前祭一日車駕出詣大次
太常卿奏中嚴皇帝服皮弁服太常卿奏外辦導駕官
同太常卿導引皇帝詣省牲位執事者各執乃事廪犠
[012-22a]
令帥其属牽牲自東出西過御前省訖牽詣神厨執事
者取毛血實于豆太常卿奏請詣神厨導駕官同太常
卿導引皇帝至神厨太常卿奏請視鼎鑊請視滌濯遂
烹牲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還大次
陳設 前祭一日有司陳設如圖儀
鑾駕出宫鹵簿導從同圓丘祀天儀
正祭 祭日清晨太常少卿率執事者各實尊罍簠簋
籩豆登爼又實幣于篚陳于酒尊所祝版置于正配神
[012-22b]
位之右樂生舞生入就位太常卿奏請中嚴皇帝服衮
冕太常卿奏外辦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自南門
入至位北向立
迎神 賛禮唱迎神協律郎舉麾俯伏跪奏永和之曲
三成樂止賛禮唱請行禮太常卿奏有司謹具請行事
太常卿奏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皇帝鞠躬拜興拜興平
身賛禮唱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傳賛唱鞠躬拜
興拜興平身皇太子以下皆鞠躬拜興拜興平身樂止/
[012-23a]
奠幣 賛禮唱奠幣執事官捧幣各立於酒尊所太常
卿奏請詣盥洗位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詣盥洗
位太常卿賛盥曰前期齋戒今晨奉祭加其清潔以對
神明太常卿奏搢圭皇帝搢圭司洗者捧盤進巾太常
卿奏盥手帨手出圭皇帝盥手帨手出圭太常卿奏請
升壇賛曰神明在上整肅威儀升自午陛太常卿奏請
詣先農神位前司幣者捧幣以俟協律郎舉麾俯伏跪
奏永和之曲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至神位前北
[012-23b]
向立太常卿奏跪搢圭皇帝跪搢圭司香官舉香跪進于
皇帝之左太常卿奏上香上香三上香皇帝上香上香
三上香司幣者捧幣跪進于皇帝之右皇帝受幣奠于
先農神位前太常卿奏出圭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皇帝
出圭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太常卿奏請詣后稷神位前
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至神位前東向立太常卿
奏跪搢圭皇帝跪搢圭司香官捧香跪進于皇帝之左
太常卿奏上香上香三上香皇帝上香上香三上香司
[012-24a]
幣者捧幣跪進于皇帝之右皇帝受幣奠于后稷神位
前太常卿奏出圭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皇帝出圭鞠躬
拜興拜興平身太常卿奏復位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
皇帝復位
進熟 賛禮唱進爼太常卿奏請升壇協律郎俯伏跪
舉麾奏雍和之曲進爼官舉爼升壇導駕官同太常卿
導引皇帝至先農神位前太常卿奏搢圭皇帝搢圭進
爼官以爼進于皇帝之右皇帝以爼奠于先農神位前
[012-24b]
太常卿奏出圭請詣后稷神位前皇帝出圭導駕官同
太常卿導引皇帝至后稷神位前進爼官以爼進于皇
帝之右太常卿奏搢圭皇帝搢圭以爼奠于后稷神位
前太常卿奏出圭皇帝出圭太常卿奏復位導駕官同
太常卿導引皇帝復位
初獻 賛禮唱行初獻禮太常卿奏行初獻禮請詣爵
洗位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至爵洗位太常卿奏
搢圭皇帝搢圭執爵官以爵進皇帝受爵滌爵拭爵以
[012-25a]
爵授執爵官太常卿奏出圭皇帝出圭太常卿奏請詣
酒尊所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升壇至酒尊所太
常卿奏搢圭皇帝搢圭執爵官以爵進皇帝執爵司尊
者舉冪酌醴齊皇帝以爵授執爵官太常卿奏出圭請
詣先農神位前皇帝出圭至神位前協律郎俛伏跪舉
麾奏壽和之曲武功之舞太常卿奏跪搢圭皇帝跪搢圭
司香官捧香跪進于皇帝之右太常卿奏上香上香三
上香皇帝上香上香三上香執爵官捧爵跪進于皇帝
[012-25b]
之右皇帝受爵太常卿奏祭酒祭酒三祭酒奠爵皇帝
祭酒祭酒三祭酒奠爵樂舞止/太常卿奏出圭皇帝出
圭讀祝官取祝版於神右跪讀訖樂舞作/太常卿奏俯
伏興平身稍後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皇帝俯伏興平身
稍後鞠躬拜興拜興平身樂舞止/太常卿奏請詣酒尊
所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至酒尊所執爵官以爵
進皇帝受爵司尊者舉冪酌醴齊皇帝以爵授執爵官
太常卿奏請詣后稷神位前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
[012-26a]
帝至神位前太常卿奏跪搢圭皇帝跪搢圭司香官捧
香跪進于皇帝之左太常卿奏上香上香三上香皇帝
上香上香三上香執爵官捧爵跪進于皇帝之右皇帝
受爵太常卿奏祭酒祭酒三祭酒奠爵皇帝祭酒祭酒
三祭酒奠爵太常卿奏出圭皇帝出圭讀祝官取祝版
於神位之右跪讀訖太常卿奏俯伏興平身稍後鞠躬
拜興拜興平身皇帝俯伏興平身稍後鞠躬拜興拜興
平身太常卿奏請復位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復
[012-26b]

亞獻 賛禮唱行亞獻禮太常卿奏行亞獻禮請詣爵
洗位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至爵洗位太常卿奏
搢圭皇帝搢圭執爵官以爵進皇帝受爵滌爵拭爵以
爵授執爵官執爵官又以爵進皇帝受爵滌爵拭爵以
爵授執爵官太常卿奏出圭皇帝出圭太常卿奏請詣
酒尊所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升壇至酒尊所太
常卿奏搢圭皇帝搢圭執爵官以爵進皇帝受爵司尊
[012-27a]
者舉冪酌盎齊皇帝以爵授執爵官太常卿奏出圭請
詣先農神位前協律郎俯伏跪奏壽和之曲文徳之舞
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至神位前太常卿奏跪搢
圭皇帝跪搢圭執爵官捧爵跪進于皇帝之右皇帝受
爵太常卿奏祭酒祭酒三祭酒奠爵皇帝祭酒祭酒三
祭酒奠爵太常卿奏出圭俯伏興平身稍後鞠躬拜興
拜興平身皇帝出圭俯伏興平身稍後鞠躬拜興拜興
平身樂舞止/太常卿奏請詣酒尊所導駕官同太常卿
[012-27b]
導引皇帝至酒尊所執爵官以爵進皇帝受爵司尊者
舉冪酌盎齊皇帝以爵授執爵官太常卿奏請詣后稷
神位前樂舞作/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至神位前
太常卿奏跪搢圭皇帝跪搢圭司香官捧香跪進于皇
帝之左太常卿奏上香上香三上香皇帝上香上香三
上香執爵官捧爵跪進于皇帝之右皇帝受爵太常卿
奏祭酒祭酒三祭酒奠爵皇帝祭酒祭酒三祭酒奠爵
太常卿奏出圭俯伏興平身稍後鞠躬拜興拜興平身
[012-28a]
皇帝出圭俯伏興平身稍後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太常
卿奏請復位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復位
終獻 賛禮唱行終獻禮並同亞獻儀
飲福 賛禮唱飲福受胙太常卿奏請詣飲福位導駕
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升壇至飲福位北向立太常卿
奏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皇帝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太常
卿奏跪搢圭皇帝跪搢圭捧爵官酌福酒跪進于皇帝
之左賛曰惟此酒肴神之所與賜以福慶億兆同霑皇
[012-28b]
帝受福酒祭酒飲福酒以爵置于坫捧胙官捧胙跪進
于皇帝之右皇帝受胙以胙授執事者執事者跪受胙
于皇帝之右太常卿奏出圭俯伏興平身稍後鞠躬拜
興拜興平身皇帝出圭俯伏興平身稍後鞠躬拜興拜
興平身太常卿奏請復位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
復位
徹豆 賛禮唱徹豆協律郎俯伏跪舉麾奏永和之曲
掌祭官徹豆賛禮唱賜胙太常卿奏皇帝飲福受胙免
[012-29a]
拜賛禮唱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傳賛唱鞠躬拜
興拜興平身皇太子以下皆鞠躬拜興拜興平身
送神 賛禮唱送神協律郎俯伏跪舉麾奏永和之曲
太常卿奏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皇帝鞠躬拜興拜興平
身賛禮唱皇太子以下在位官皆再拜傳賛唱鞠躬拜
興拜興平身皇太子以下皆鞠躬拜興拜興平身賛禮
唱祝人取祝幣人取幣詣望瘞位讀祝官捧祝奉幣官
捧幣掌祭官取饌及爵酒詣瘞次樂止/
[012-29b]
望瘞 賛禮唱望瘞太常卿奏請詣望瘞位協律郎俯
伏跪舉麾奏泰和之曲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至
望瘞位賛禮唱可瘞執事者以祝幣牲體酒饌置坎内
填土至半太常卿奏請還大次皇帝還大次解嚴
耕藉 太常卿奏請詣耕藉位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
皇帝至耕藉位南向立三公以下及從耕者各就耕位
戸部尚書北面進耒耜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秉
耒三推訖戸部尚書跪受耒太常卿奏請復位皇帝復
[012-30a]
耕藉位南向坐三公五推尚書九卿九推訖各退就位
太常卿奏禮畢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皇帝還大次華
盖侍衛如常儀應天府尹及兩縣令率庶人終畝是日
宴勞百官耆宿於壇旁鑾駕還宫鹵簿導從並如來儀
大樂鼔吹振作
 
 
 
[012-30b]
[012-31a]
[012-31b]
[012-32a]
[012-32b]
[012-33a]
[012-33b]
[012-34a]
[012-34b]
[012-35a]
[012-35b]
[012-36a]
[012-36b]
 
 
 
 
 
 
 
 明集禮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