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52 閩中理學淵源考-清-李清馥 (master)


[037-1a]
欽定四庫全書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十七
          廣平府知府李清馥撰
  建寜熊勿軒先生禾學派
 按勿軒熊氏禾史載從浙東輔漢卿先生學石堂陳
 氏普又從輔氏門人浙東韓維則學輔氏則又朱門
 髙弟也熊氏師於輔氏年嵗按/之可疑另有辨附後熊陳二公為有元一
 代大儒閩海憲使許公序熊集有立綱常關世教紹
[037-1b]
 統緒之稱此許公疑為魯齋/公之後辨見下史稱陳氏尊聞紹言屹
 然為朱門嫡派其出處髙風與劉静修文文山謝疊
 山胡庭芳同出一轍也閩中元代之學二公為首倡
 之再熊公勿軒諸前哲叙述多繫之宋考邵氏續宏
 簡錄補列在元儒盖諸老彫謝而先生如存碩果且
 一代風教必有一二師表為典型倡率雖宋之遺民
 而實元之文獻也故特表而出之至丘氏富國亦從
 學輔氏同為宋世之遺民云再余輯閩中元代學派
[037-2a]
 惟熊陳丘氏得輔氏之學以衍其緒今續考熊公自
 述受業浙中劉敬堂考劉敬堂即金仁山先生是熊
 公亦承金華三子之傳也莆中林氏以辨父子亦皆
 遞承𤓰山潘氏復齋陳氏派别朱門一綫之傳頼以
 不墜又泉南有傅定保盧琦數公一時師席外此寥
 落無聞何耶盖剛正直方之氣折於偽學黨錮之餘
 而秉道抱徳之徒所以長徃山林韜光晦匿即有授
 徒講藝亦荒略姓氏而不著豈當時操簡叙述者多
[037-2b]
 缺而不書乎抑學術升降盛衰之候有絶有續固有
 時耶嗟乎公生季祚去文公之時百有餘嵗矣老成
 彫謝典型獨守鼎革後抱道空山脩明六經毅然以
 斯文自任至今仰洪源書堂巋然與滄洲雲谷蔚峙
 而長存也公平生著作悉稟文公家法於易詩書春
 秋小學四書皆有集義又有三禮通解其撰三山五
 賢祠記確尊五先生位置諸賢而進退之持論堅卓
 不渉游移尤見閑道之謹又論
[037-3a]
 孔庭祀典至今多行其說其撰文公書院記致詳於
 全體大用之學而推求晚年充飬於大本大原之地
 追遡延平李氏喜怒哀樂未發前體騐真切功夫而
 終之以敬貫動静之㫖以為聖人復起不易斯言嗚
 呼先生叙述文公之學即先生精詣造道之學也公
 師承確有淵源數十年不求聞達其扶世立教繼徃
 表㣲之功逺矣嘗讀公送胡庭芳序言曩遊浙中因
 受業於敬堂劉先生得聞文公晚年所以與勉齋黄
[037-3b]
 先生潛室陳先生論學之㫖然後乃知文公之學與
 世之所言者不同也觀此則公於劉公授受之際淵
 源卓矣劉公已詳考本末另記附後再按公雅志紹
 先不在魯齋草廬白雲諸公下今許吳白雲已從祀
 廟庭竊撿遺史如公與胡公一桂胡公炳文陳公櫟
 熊公朋來吕公大圭丘公葵出處皆有本末其纂述
 有關於名教補苴有功於經學似皆祀典不可缺之
 人尚有待於表章之後賢云
[037-4a]
   熊勿軒先生禾
熊禾字去非號勿軒又號退齋建陽人雨錢公十六世
孫世居鰲峰之陽總角能文志濓洛關閩之學訪朱子
門人輔氏而從遊焉登宋度宗咸淳十年進士授寜武
州司户參軍宋亡不仕束書入山築洪源書堂從學者
數百一時多士若胡庭芳劉省軒詹君履皆從之遊日
以周孔之說相磨礲於朱子諸書是信是行後歸故山
復創鰲峰書堂以周程朱張五賢為道統正派祀之以
[037-4b]
配先師而邵馬不與焉初謝疊山聞先生名自江右來
訪及㑹共訴宋亡之痛抱持而哭因相與講論夫子之
道而胡公庭芳素明易學自江西挾道相訪相講切者
十有七年嘗謂秦漢以下天下所以無善治者儒者無
正學也儒者所以無正學者六經無全書也考亭朱子
集正學大成生平精力在易四書詩僅完藁書開端未
及竟雖九峰蔡氏猶未大暢厥㫖三禮雖有通解缺而
未補尚多至勉齋黄氏信齋楊氏粗完䘮祭二書而授
[037-5a]
受損益精意竟無能續若春秋則不過發其大義而已
豈無所俟於來學乎兵難之餘學徒觧散文集燬亡早
嵗成春秋通觧一書又厄于火兼以齒髪向衰易詩書
僅得就緒春秋更加重纂則皇帝王霸之道亦或粗備
惟三禮乃文公與門人三世未了之書且周官六典原
不缺當復其舊而儀禮十七篇且欲各附禮記傳義以
為之兆庭芳當分任此責以畢吾志其後竟修儀禮未
及成書卒福寜陳益方足而成之以為禮編嘗取朱子
[037-5b]
諸書擇其至精且要者為一編名曰文公要語而以邵
氏張吕及朱氏門人之說為附錄又為小學集疏大學
尚書口義凡三十卷今行于世者有春秋通觧大學廣
義易講義書說四書標題三禮考異經序學解先生嘗
脩考亭書院而為之記及後有求考亭書院記於草廬
吳公者因聞先生所作則以手加額曰江南有人矣予
奚置喙其論孔廟祀典後世多行其言云閩書/源委 道南/厯代
名儒傳/ 續宏簡錄/ 家傳/ 行狀/
[037-6a]
   熊勿軒先生文
考亭書院記曰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世
運升降之㑹天必擬大聖大賢以當之者三綱五常之
道所寄也道有統羲軒邈矣陶唐氏迄今六十二甲辰
孟氏歴叙道統之傳為帝為王者千五百餘嵗則堯舜
禹之於冀也湯尹之於伊亳也文武周公之於岐豐也
自是以下為霸為強者二千餘嵗而所寄僅若此儒者
幾無以藉口於來世嗚呼微夫子六經則五帝三王之
[037-6b]
道不傳㣲文公四書則夫子之道不著人心無所以主
利欲持世庸有極乎七篇之終所以近聖人之居而尚
論其世其獨無所感乎嗚呼由文公以來又百餘嵗矣
建考亭視魯闕里初名竹林精舎後更滄州宋理宗表
章公學以公從祀廟庭始錫書院額諸生世守其學重
惟文公之學聖人全體大用之學也本之身心則為徳
行措之國家天下則為事業其體則有健順仁義中正
之性其用則有治教農禮兵刑之具其文則有小學大
[037-7a]
學語孟中庸易詩書春秋三禮孝經圖書西銘傳義及
通鑑綱目近思錄等書學者學此而已今但知誦習公
之文而體用之學曽莫之究其得謂之善學乎矧曰體
其全而用其大者乎公之在考亭也門人蔡氏淵嘗言
其晚年閒居於大本大原之地充養敦厚人有不得窺
其際者盖其喜怒哀樂之未發蚤聞師說於延平李先
生體騐已熟雖其語學者非止一端而敬貫動静之㫖
聖人復起不易斯言矣嗚呼此古人授受心法也世之
[037-7b]
溺口耳之學何足以窺其㣲哉公之修三禮自家鄉至
邦國王朝大綱小紀詳法畧則悉以屬之門人黄氏幹
且曰如用之固當盡天地之變酌古今之宜而又通乎
南北風氣損文就質以求其中可也使公之志克遂有
王者作必來取法矣嗚呼古人為治之大經大法平居
既無素習一旦臨事惟小功近利是視生民亦何日䝉
至治之澤乎秦人絶學之後六經無完書若井田若學
校凡古人經理人道之具盡廢漢猶近古其大機已失
[037-8a]
之矣當今治宇一統京師首善之地立胄學興文教文
公四書方為世大用此又非世運方升之一機乎邵氏
觀化所謂善變之則帝王之道可興者以時考之可矣
誠能於此推原羲軒以來之統大明夫子祖述憲章之
志上自辟雍下逮庠序祀典教法一惟我文公之訓是
式古人全體大用之學復行于天下其不自兹始乎今
公祠以文肅黄氏幹配舊典也從以文節蔡氏元定文
簡劉氏爚文忠真氏徳秀建安武夷例也我文公體用
[037-8b]
之學黄氏其庶幾乎餘皆守公之道不貳其侑公也甚
宜公以建炎庚戌生於劍之南溪父吏部韋齋先生之
仕國也公藴經世大業屬權奸相繼用事鬱鬱不得展
道學為世大禁公與門人益務堅苦泊如也慶元庚申
殁於考亭後十年庚午疆塲事起又六十七年丙子宋
亡公之曾孫浚以死節著嗚呼大聖大賢之生其有關
於天地之化盛衰之運者豈可以淺言哉夫子之六經
不得行於再世而公之四書乃得彰於當代公之身雖
[037-9a]
詘於當時而公之道卒信於其後者天也過江來中州
文獻欲盡自左丞覃懐許公衡倡明公學家誦其書人
尊其道凡所以啟沃君心栽培相業以開治平之原者
皆公餘澤也
三山郡泮五賢祠記曰僕於雲谷之陽鰲峯之下剏小
精舎中為夫子燕居配以顔曽思孟次以周程張朱或
曰文公竹林精舎以六君子從祀先朝取其法行之太
學達於郡縣今邵馬二賢不與無乃非文公初意邪曰
[037-9b]
從祀之典凡先儒之有功徳於聖門者咸在若夫配食
先聖非其道徳功言足以得夫聖統之正傳者不足以
與此也此五先生吾無間然者矣若夫邵馬張吕諸賢
固已秩在從祀矣非去之也文公贊六君子乃一時景
行先哲之盛心而竹林之祠増延平先生為七賢又以
致其平生尊敬師傳之意是固各有攸當非可以此為
疑也嵗在癸卯之夏三山郡泮議剏新詞郡博士東武
劉叔敬諗予曰泮舊有道立堂按舊碑盖取師道立善
[037-10a]
人多之義自濓溪而下凡十有五人首六君子次廣平
游氏龜山楊氏豫章羅氏延平李氏次晦庵朱氏南軒
張氏東莱吕氏西山蔡氏勉齋黄氏丙子兵戈之後司
文臺典教職者又益以北山陳氏信齋楊氏毅齋鄭氏
說齋楊氏庸齋趙氏凡五人皆學於文公亦所以昭是
邦文物之懿也但考之郡志西山真氏帥三山時嘗剏
尊道閣祀文公但以勉齋配道立堂舊祠亦止於勉齋
今亷臺之長恪齋嚴公更創新祠欲復尊道之舊而議
[037-10b]
者言人人殊子其有以教之僕曰是祠若仍道立之名
則為隆師道而設姑仍其舊可也但師弟子不應皆北
坐南向勉齋以下北山信齋諸賢皆北靣受經於文公
者乃侈然並居南靣之列此則有不可不正者若更尊
道之名則為隆道統而設其祠固當止於五先生他有
不得而與焉邵馬張吕諸賢自有從祀彜典廣平龜山
豫章延平西山諸賢則建劍鄰郡各有專祠稽之禮經
國無先師則合於鄰國勉齋為朱門道統單傳又不但
[037-11a]
三山一邦之望莫若正西向侑食之位雖不合於鄰國
可也西山尊道初意亦正如此時旴江徳臣李君亦曰
饒之石洞亦以夫子居中配以顔曾思孟周程張朱五
賢勉齋繼之時曲阜孔君申卿實主其議遂白之嚴公
首以為允於是繪像立祠更扁尊道又以僕嘗與聞斯
義且屬為記適莆陽史侯有刋脩禮書之約遂不得竟
其事繼㑹莆陽博士永嘉宋蜀翁議創先賢祠亦以下
問僕援此答之皆以為允但有以程張坐次為疑者盖
[037-11b]
横渠於二程為表叔端平從祀之典張先於程竹林七
賢之祠與六君子之贊則程先於張二者不同議卒靡
定僕曰横渠之學得於二程臯比之撤與夫平居議論
歴歴可考聞道在先固有所受也但當以竹林之祠為
正此乃學校之公不得與家庭之私例論矣於是莆之
新祠位置遂定㑹孔君以三山士友之請屬記於史侯
深言尊道之祠止於五賢不及邵馬者乃萬世道統所
係惟當以此為定孔君又言曲阜舊有五賢祠乃祀荀
[037-12a]
楊諸賢今祠已燬歸當請之衍聖公更議以此五賢易
之此不惟大明洙泗之正傳亦以一洗漢唐之陋習扶
世立教抑邪崇正之功宏矣因其行也力贊勉之私竊
自謂山中一時綿蕝之禮或者因莆福二郡以為之兆
亦區區之志也忽三山朋友以書來詰謂舊祠邵馬以
下凡十有四人皆從改撤公議之戈莫不倒指於首議
之人子當何以觧之且賢牧鄉賢二祠亦聞有所建白
若其果然慎勿復言可也余蓋深歎世衰道㣲之餘學
[037-12b]
校無公論廼至於此自可忘辨然斯道所關則亦不可
以不直者輒申其義或者倘有察焉亦學校風化之一
助也
敬齋銘箴䟦曰按南軒張子敬齋銘專以敬為宅心之
要蓋心存則衆理具而萬事之綱舉矣非心存之外别
有所謂敬也朱子之箴不過發其未盡之藴程子曰制
於外所以養其中吾未見外貌之肆而中心之存者故
所貴乎動静弗違表裏交正也後之學者見箴不見銘
[037-13a]
但有矜持拘廹而無從容涵養之功甚者以擎跽曲拳
為敬看得敬字多死而不活嗟夫聖賢之學不講人心
失其所為主理乖事謬世道隨之豈小故哉南軒集中
敬齋記有曰萬事具萬理萬理在萬事而其妙著於人
心一物不體則一理息一理息則一事廢敬者貫萬事
統萬理而為萬物之主宰者也致知所以明是心也敬
者所以存是心而勿失也又曰心生生不窮者道也敬
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怠焉則放放則死矣此千古聖
[037-13b]
賢傳授心法之妙學者深體而屢省之哉
送胡庭芳序曰宋南渡初武夷文定胡公造行都有以
程氏之學盛行為言者公輒愀然曰吾方以程氏之學
不行為懼何謂盛行耶豈誦習其說者皆可以言程氏
之學耶余讀書武夷山中有胡君庭芳自新安擕一編
書來訪究其業盖自朱氏而尤粹於易留山中三閱月
相與考訂推象數之源極義理之歸書成余已為繫語
其後矣又復相與推究文公所論他經大㫖重惟詩書
[037-14a]
二經訓義已具獨三禮通觧猶未完書而春秋則僅發
其㫖要白鹿臨漳所刋尚有望於後之人余知非其任
而竊有志焉春秋一經蓋竭精力者九年而稿本燼於
丙子之厄俯仰十載學植荒落余交遊多矣論經說理
鮮有如君者何幸得因切磋究之相與纂述以成一家
言胡君曰諾歸將考𨽻一經焉明年春當賫糧武夷山
中以畢斯業臨行且求一言為别余深有感於文定胡
公之言而告之曰前所云亦誦習其言而已文公殁且
[037-14b]
百年門人傳習寖益失真余以為文公之學不行文公
之道不傳也曩遊浙中嘗因受業於敬堂劉先生得聞
文公晚年所以與勉齋黄先生潜室陳先生論學之要
㫖然後乃知文公之學其體全體其用大用與世之所
言第以資誦說者固不同也蓋必有以出乎其外者乎
因我同志輒發其端君之學源於盤磵董先生江東文
獻風流猶有足證其以予言參之殆有合乎否耶且以
告江東士君子之學自朱氏者
[037-15a]
   識熊勿軒先生傳後
嘗聞之治經者必守家法講學者必歸踐行要其派别
必本於師𫝊友授此古人博習親師論學取友其淵源
不可誣也余自壬戍歸里後蒐輯閩中師友累年考訂
墜緒莫尋竊念海濵載籍荒落殘闕湮没者多矣况欲
網羅列代尚友千載搜討於離索之餘抑又難已因得
之名家著作可補一二者如宋初莆陽蔡君謨執經於
三山周公闢邵武黄簡肅中早薫炙於舅氏游定夫先
[037-15b]
生晉江梁文靖克家實為永春陳休齊知柔門人温陵
劉叔文為朱子之髙弟晉江梁夀卿椿選設教於安溪
來蘇建立書院實友於吕時可中洪陽巖天錫諸公俱
於師友考中詳之矣獨建陽熊氏勿軒先生未見確然
可據者今讀先生行狀載友於胡一桂庭芳其本傳載
訪文公之門人輔氏而從焉行狀為建寜府訓導天台
李讓撰本傳書前翰林偰處約述二篇未詳所作年月
先後獨傳中詳載公生於宋理宗淳祐七年丁未卒於
[037-16a]
元仁宗皇慶元年十月葬於鰲峯之横瀝今讀熊公文
集師於輔氏未見叙述一語惟送胡氏庭芳序有曰曩
遊浙中嘗因受業於敬堂劉先生得聞文公晚年所以
與勉齋黄先生潜室陳先生論學之要旨然後乃知文
公之學其體全體其用大用與世之所言第以資誦說
者固不同也因我同志輒發其端又云吾子之學源於
盤磵董先生江東文獻風流猶有足證其以余言參之
殆有合乎按此則公之受業於敬堂者所得必深而發
[037-16b]
端於同志欲兩證其所學此其師承根柢有在矣而傳
言輔氏者絶無及焉累年蓄疑莫釋自戊辰七月輯公
傳藁無從考證逮乾隆壬午往浙歸途於蘭邑書坊中
購得金氏履祥先生文集鈔本共三卷卷一首帙書後
學喻良能香山校下列刋刻門人十人首曰熊鉌熊瑞
林景熈方逢辰汪夢斗陳淳鄧虎張偘許棐羅願捧讀
再四竊疑熊公師於仁山本集中全無叙及其疑與師
輔氏同且陳氏淳疑閩中北溪名氏已是勉齋一輩人
[037-17a]
年嵗已久不應在弟子之列歸里來忽忽六載於今嵗
閏七月間雨窗重閱仁山先生本傳及張氏祖年金華
正學編乃知金公本姓劉因避錢武肅王嫌故以金易
劉遂恍然公所述聞之於師者恐即金公也且又述勉
齋潜室二公所以發明文公晚年所造元元本本自非
金華的傳其能如此斷制耶其曰敬堂者考金公字吉
甫晚嵗卜築仁山因以為號又號次農所謂敬堂未有
顯證然考魯齋王氏栢受學於北山何氏基時北山授
[037-17b]
以立志居敬之㫖遂著敬齋箴畫出一敬字為日用躬
行之則及讀金仁山祭北山文定公文曰甲寅季秋時
始受學截斷為人一語夢覺謂古聖賢一敬畏心曽子
終身臨淵履氷然所謂敬匪拘匪懾常以為重則罔或
越又祭魯齋王文憲公文曰卒於北山師資就正有的
其傳立志居敬讀此知公於何王二公反覆授受於敬
之一言實溯洛閩心法與程門尹公以敬為入門之要
者一脈實相脗合縱未得敬堂為仁山稱號確證然彼
[037-18a]
時任重詣極恪佩師訓用力於敬者非異人任矣再按
熊公送胡氏序作於宋端宗景炎丙子後十年適當元
世祖至元乙酉之嵗蓋世祖一統至此已六年矣公宋
代遺民避榜名未定書鉌字或稱其師舍改姓而從舊
姓抑亦寓勝國君臣之義云爾或尚有敬堂其人亦未
可知惜金華諸名集無從搜訪尚俟博考者訂正之再
考輔氏漢卿雖朱子晚嵗所得門徒然考漢卿本傳初
事吕東萊後卒業於晦翁即朱子語錄亦云向在臨安
[037-18b]
相聚見伯恭門徒無及之者伯恭於淳熈八年卒先朱
子卒二十年則輔氏從學於朱子之門年亦非壯矣及
考魏氏鶴山䟦朱文公所與輔漢卿帖云先友漢卿端
方而沉碩文公深所許與徃來書帖當不止此云云此
則漢卿身後鶴山所述之語也鶴山卒於嘉熈元年後
十一年勿軒方生則偰氏叙勿軒訪文公之門人輔氏
而從遊一語似無可據矣偰氏叙述於勿軒音容未逺
之初而余謬訂於勿軒巳徃四百五十餘年之後是檢
[037-19a]
前人之愆不禁爽然失矣嗟乎師友道逺末世託名標
榜互相依傍者多然在昔髙自位置恥學於師者亦有
之昔河汾門人多有顯達迨修隋史而遺其師不立傳
以致千載若明若昧是師友所係匪淺矣今考仁山之
集校者喻氏良能著忠義傳二十卷文集數十卷兄弟
皆宋季遺民一時名徳則校訂繫名豈茍哉至刋刻數
公姓氏亦皆表表千載可以傳信者也夫金公當日之
文固不藉數公而顯而數公亦非藉金公之文以傳也
[037-19b]
予固感金熊二公傳習本末皆關彼時斯道絶續之交
碩果之㑹也故不禁娓娓具述焉乾隆丁亥閏七月望
後一日丁未清馥謹識
   教授李士則先生文
李文字士則崇安人聰敏篤學遊熊勿軒之門與杜本
友善談議間一以講學為事聲聞四馳學者羣然取正
皇慶初舉為蘓州學教授
   教授虞善繼先生光祖
[037-20a]
虞光祖字善繼崇安人㓜受學於熊勿軒博綜經史為
文有跌宕氣官邵武學教授
   安子仁先生實
安實字子仁崇安人哀長吉曾孫也以哀為嫌遂易今
姓師事熊勿軒聚徒講學其憂憤鬱懣之氣往徃發之
文章及卒建安翁植誄之曰子仁氣激乎鯨海學傳於
鰲峯絶塵險詞㧞神牙而破鬼膽鈎元幽思出月脇而
穿天心
[037-20b]
   廸教郎江繼祖先生志
江志字繼祖事熊勿軒私淑文公刻意精詣士從遊者
隨材質髙下皆有所得延祐中嵗大侵至殺人相食志
毁家賑恤邑令夾谷山夀列薦省劄授廸教郎
   陳先生蒙正
陳蒙正未詳其鄉里考陳公送熊先生東歸序有曰癸
卯之冬退齋熊先生至某往就學焉亦受業其門者又
曰書之可通足跡之可至疑是閩邦之士也俟再考
[037-21a]
   學正詹先生君履
詹君履邵武人按熊先生送詹君履學正序畧云記甲
申嵗世祖/某年余始卜居武夷之南邑里秀俊相與遊從者
固不乏人而穎異成材者指亦未易多屈當路崇植儒
官奬引士類惟儒官一途為㨗徑於是年盛力强欲藉
以奮身者胥出焉隠屏之下曲溪之濵嵗嵗作贈語餞
友朋散出郡邑蓋不少矣樵居閩上遊徃徃㧞其尤一
人為之正曰劉某今年拔其尤一人為之錄曰詹君履
[037-21b]
皆武夷舊游也君履行有日同舎各致贈言之義余將
何以告子則謂之曰當路遴選儒官一途非但可資以
進身也涵養徳器脩礪學業正在此時云全文詳著述/後不具錄
   劉希泌先生應李以下交友/
劉應李字希泌初名棨韜仲孫謹厚莊重博習脩潔舉
咸淳十年進士調建陽簿宋亡不仕與熊勿軒胡廷芳
講道洪源山居十有二年後建化龍書院與莒潭聚徒
講授厚給課試悉倣州縣法
[037-22a]
   林先生若存陳子芳/
林若存福清人陳子芳寜徳人按熊先生祀典議畧曰
遵道之祠只及周程張朱五先生而不及司馬邵氏嘗
以此求正於鄉先生福清林若存謂此論直可質無疑
而俟不惑且謂康節作長厯書建成元吉作亂秦王世
民誅之可與温公作通鑑書諸葛入冦同科此亦一証
寜徳陳子芳謂此說巳是程子亦曰堯夫直是不恭又
曰堯夫根本不帖帖地其不滿温公處亦多更以此參
[037-22b]
之當益明矣觀此則林陳二公皆當時耆徳與勿軒先
生相切劘者本傳未得俟再考増入
   魏先生夢斗
魏夢斗見熊先生考亭書院記與公分教大小學者未
詳籍貫俟詳考増入
   劉先生邊
劉邊建安人與熊勿軒友善工詩文所著有讀史摭言
行世
[037-23a]
 
 
 
 
 
 
 
 
[037-23b]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