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23 伊洛淵源錄-宋-朱熹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伊洛淵源録巻四
             宋 朱子 撰
 伊川先生
  年譜
先生名頤字正叔明道先生之弟也明道生於明道元/年壬申伊川生於
明道二/年癸酉幼有髙識非禮不動見語/録年十四五與明道同
受學於舂陵周茂叔先生見哲宗徽/宗實録皇祐二年年十八
[004-1b]
上書闕下勸仁宗以王道為心生靈為念黜世俗之論
期非常之功且乞召對面陳所學不報間遊太學時海
陵胡翼之先生方主教導嘗以顔子所好何學論試諸
生得先生所試大驚即延見處以教職見文/集呂希哲原
明與先生隣齋首以師禮事焉既而四方之士従遊者
日益衆見呂氏/童蒙訓舉進士嘉祜四年廷試報罷遂不復試
太中公屢當得任子恩輒推與族人見涪陵/記善録治平熙寧
間近臣屢薦自以為學不足不願仕也見文集又按呂/申公家傳云公
[004-2a]
判太學命衆博士即先生之居敦請為太學正先生固/辭公即命駕過之又雜記治平三年九月公知蔡州將
行言曰伏見南省進士程頤年三十四有特立之標出/羣之姿嘉祐四年已與殿試自後絶意進取往來太學
諸生願得以為師臣方領國子監親往敦請卒不能屈/臣甞與之語洞明經術通古今治亂之要實有經世濟
物之才非同拘士曲儒徒有偏長使在朝廷必為國器/伏望特以不次旌用明道行状云神宗嘗使推擇人材
先生所薦數十人以父表/弟張載暨弟頤為稱首元豐八年哲宗嗣位門下侍
郎司馬公光尚書左丞吕公公著及西京留守韓公絳
上其行義於朝見哲宗徽宗實錄按温公集與呂申公/同薦劄子曰臣等竊見河南處士程頤
力學好古安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義年逾五十不/求仕進真儒者之髙蹈聖世之逸民伏望特加召命擢
[004-2b]
以不次足以矜式士類禆益風化又按胡文定公文集/云是時諌官朱光庭又言頤道徳純備學問淵博材資
勁正有中立不倚之風識慮明徹至知㡬其神之妙言/行相顧而無擇仁義在躬而不矜若用斯人俾當勸講
必能輔養聖徳啓迪天聰一正君心為天下福又謂頤/究先王之藴達當世之務乃天民之先覺聖代之真儒
裨之日侍經筵足以發揚聖訓兼掌學校足以丕變斯/文又論祖宗時起陳摶种放髙風素節聞於天下揆頤
之賢摶放未必能過之頤之道則有摶放所不及知者/觀其所學真得聖人之傳致思力行非一日之積有經
天緯地之才有制禮作樂之具乞訪問其至言正論所/以平治天下之道又謂頤以言乎道則貫徹三才而無
一毫之或間以言乎徳則并包衆美而無一善之或遺/以言乎學則博通古今而無一物之不知以言乎才則
開物成務而無一理之不總是以聖人之道至此而傳/况當天子進學之初若俾真儒得専經席豈不盛哉
[004-3a]
十一月丁已授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見實/録
先生再辭尋召赴闕元祐元年三月至京師王巖叟奏/云伏見程
頤學極聖人之精微行全君子之純粹早與其兄顥俱/以徳名顯於時陛下復起頤而用之頤趨召以來待詔
闕下四方俊又莫不翹首鄉風以觀朝廷所以待之者/如何處之者當否而将議焉則陛下此舉繫天下之心
臣願陛下加所以待之之禮擇所以處之之方而使髙/賢得為陛下盡其用則所得不獨頤一人而已四海潛
光隠徳之士皆将相/招而為朝廷出矣除宣徳郎秘書省校書郎先生辭
曰祖宗時布衣被召自有故事今臣未得入見未敢祗
王巖叟奏云臣伏聞聖恩特除程頤京官仍與校書/郎足以見陛下優禮髙賢而使天下之人歸心於盛
[004-3b]
徳也然臣區區之誠尚有以為陛下言者願陛下一召/見之試以一言問為國之要陛下至明遂可自觀其人
臣以頤抱道飬徳之日乆而潛神積慮之功深靜而閲/天下之義理者多必有嘉言以新聖徳此臣所以區區
而進頤然非為頤也欲成陛下之美耳陛下一見而後/命之以官則頤當之而無愧陛下與之而不悔授受之
間兩得/之矣於是召對太皇太后面諭将以為崇政殿說書
先生辭不獲始受西監之命且上奏論經筵三事其一
以上富春秋輔養為急宜選賢徳以備講官因使陪侍
宿直陳說道義所以涵養氣質薫陶徳性其二請上左
右内侍宮人皆選老成厚重之人不使侈靡之物淺俗
[004-4a]
之言接於耳目仍置經筵秖應内臣十人使伺上在宮
中動息以語講官其或小有違失得以隨事規諫其三
請令講官坐講以養人主尊儒重道之心寅畏祇懼之
徳而曰若言可行敢不就職如不可用願聽其辭劄子/三道
見文集又按劉忠肅公文集有章疏論先生辭卑居尊/未被命而先論事為非是葢不知先生出處語黙之際
其義固/已精矣既而命下以通直郎充崇政殿說書見實/録先生
再辭而後受命四月例以暑熱罷講先生奏言輔導少
主不宜踈略如此乞命講官以六參日上殿問起居因
[004-4b]
得従容納誨以輔上徳見文/集五月差同孫覺顧臨及國
子監長貳看詳國子監條制見實/録先生所定大概以為
學校禮義相先之地而月使之爭殊非教養之道請改
試為課有所未至則學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髙下制
尊賢堂以延天下道徳之士鎸解額以去利誘省繁文
以専委任勵行檢以厚風教及置待賓吏師齋立觀光
法如是者亦數十條見文集舊實録云禮部尚書胡宗/愈謂先帝聚士以學教人以經三
舍科條固己精宻宜一切仍舊因/是深詆先生謂不宜使在朝廷六月上疏太皇太后
[004-5a]
言今日至大至急為宗社生靈長久之計惟是輔養上
徳而輔養之道非徒渉書史覽古今而已要使跬步不
離正人乃可以涵養薰陶成就聖徳今間日一講解釋
數行為益既少又自四月罷講直至中秋不接儒臣殆
非古人旦夕承弼之意請俟初秋即今講官輪日入侍
陳說義理仍選臣僚家十一二嵗子弟三人侍上習業
且以邇英迫隘暑熱恐於上體非宜而講日宰臣史官
皆入使上不得舒泰悅懌請自今一月再講於崇政殿
[004-5b]
然後宰臣史官入侍餘日講於延和殿則後楹埀簾而
太皇太后時一臨之不惟省察主上進業其於后徳未
必無補且使講官欲有所言易以上達所繫尤大又講
讀官例兼它職請亦罷之使得積誠意以感上心皆不
報八月差兼判登聞鼓院先生引前說且言入談道徳
出領訴訟非用人之體再辭不受見文集楊時曰事道/與禄仕不同常夷甫
以布衣入朝神宗欲優其禄令兼數局如鼓院染院使/之類夷甫一切受之及伊川先生為講官朝廷亦欲
兼它職則固辭葢前日所以不仕者為道也則今日之/仕須其官足以行道乃可受不然是茍禄也然後世道
[004-6a]
學不明君子辭受取舍人鮮知之故常公之受/人不以為非而先生之辭人亦不以為是也二年又
上疏論延和講讀埀簾事且乞時召講官至簾前問上
進學次第又奏邇英暑熱乞就崇政延和殿或它寛涼
處講讀給事中顧臨以殿上講讀為不可有㫖修展邇
英閣先生復上疏以為修展邇英則臣所請遂矣然祖
宗以來並是殿上坐講自仁宗始就邇英而講官立侍
葢従一時之便爾非若臨之意也今臨之意不過以尊
君為說而不知尊君之道若以其言為是則誤主上知
[004-6b]
見臣職當輔導不得不辨先生在經筵每當進上必宿
齋豫戒潛思存誠冀以感動上意見文/集而其為說常於
文義之外反復推明歸之人主一日當講顔子不改其
樂章門人或疑此章非有人君事也将何以為說及講
既畢文義乃復言曰陋巷之士仁義在躬而忘其貧
賤人主崇髙奉養備極茍不知學安能不為富貴所移
且顔子王佐之才也而簞食瓢飲季氏魯國之蠧也而
富於周公魯君用捨如此非後世之監乎聞者歎服見/胡
[004-7a]
氏論語/詳疏而哲宗亦嘗首肻之見文/集不知者或誚其委曲
已甚先生曰不於此盡心竭力而於何所乎上或服藥
即日就醫官問起居見語/錄然入侍之際容貌極莊時文
潞公以太師平章重事或侍立終日不懈上雖喻以少
休不去也人或以問先生曰君之嚴視潞公之恭孰為
得失先生曰潞公四朝大臣事幼主不得不恭吾以布
衣職輔導亦不敢不自重也見邵氏/聞見錄嘗聞上在宫中起
行漱水必避螻蟻因請之曰有是乎上曰然誠恐傷之
[004-7b]
爾先生曰願陛下推此心以及四海則天下幸甚見語/錄
一日講罷未退上忽起憑欄戲折栁枝先生進曰方春
發生不可無故摧折上不悅見馬永卿所編劉諫議語/且云温公聞之亦不悅或
云恐無/此事所講書有容字中人以黄覆之曰上藩邸嫌名
也先生講罷進言曰人主之勢不患不尊患臣下尊之
過甚而驕心生耳此皆近習輩飬成之不可以不戒請
自今舊名嫌名皆勿復避見語/錄時神宗之喪未除而百
官以冬至表賀先生言節序變遷時思方切請改賀為
[004-8a]
慰及除喪有司又將以開樂置宴先生又奏請罷宴曰
除喪而用吉禮則因事用樂可矣今特設宴是喜之也
見文/集嘗聞後苑以金製水桶問之曰崇慶宫物也先生
曰若上所御則吾不敢不諫在職累月不言禄吏亦弗
致既而諸公知之俾户部特給焉又不為妻求邑封或
問之先生曰某起於草萊三辭不獲而後受命今日乃
為妻求封乎見語/錄經筵承受張茂則嘗招諸講官啜茶
觀畫先生曰吾平生不啜茶亦不識畫竟不往見龜山/語録或
[004-8b]
云恐無/此事文潞公嘗與呂范諸公入侍經筵聞先生講說
退相與嘆曰真侍講也一時人士歸其門者甚盛而先
生亦以天下自任論議褒貶無所顧避由是同朝之士
有以文章名世者疾之如讐與其黨類巧為謗詆見龜/山語
録王公繫年録呂申公家傳及先生之子端中所撰集/序又按蘇軾奏狀亦自云臣素疾程某之姦未嘗假以
辭色又按侍御史呂陶言明堂降赦臣僚稱賀訖而兩/省官欲往奠司馬光是時程頤言曰子于是日哭則不
歌豈可賀赦才了却往弔喪坐客有難之曰子于是日/哭則不歌即不云歌則不哭今己賀赦了却往弔喪于
禮無害蘇軾遂以鄙語戲程頤衆皆大笑結怨之端盖/自此始又語録云國忌行香伊川令供素饌子瞻詰之
[004-9a]
曰正叔不好佛胡為食素先生曰禮居喪不飲酒不食/肉忌日喪之餘也子瞻令具肉食曰為劉氏者左袒于
是范淳夫輩食素秦黄輩食肉又鮮于綽傳信録云舊/例行香齋筵兩制以上及臺諫官設蔬饌然以粗糲遂
輪為食㑹皆用肉食矣元祐初崇政殿說書程正叔以/食肉為非是議為素食衆多不従一日門人范淳夫當
排食遂具蔬饌内翰蘇子瞻因以鄙語戲正叔正叔門/人朱公掞輩銜之遂立敵矣是後蔬饌亦不行又語録
云時呂申公為相凡事有疑必質於伊川進退人才二/蘇疑伊川有力故極詆之又曰朝廷欲以游酢為某官
蘇右丞沮止毁及伊川宰相蘇子容曰公未可如此頌/觀過其門者無不肅也又按劉諫議盡言集亦有異論
劉非蘇黨葢/不相知耳一日赴講㑹上瘡疹不坐已累日先生退
詣宰臣問上不御殿知否曰不知先生曰二聖臨朝上
[004-9b]
不御殿太皇太后不當獨坐且人主有疾而大臣不知
可乎翼日宰臣以先生言奏請問疾由是大臣亦多不
悅而諫議大夫孔文仲因奏先生汙下憸巧素無鄉行
經筵陳說僣横忘分遍謁貴臣歴造臺諫騰口間亂以
償恩讐致市井目為五鬼之魁請放還田里以示典刑
八月差管勾西京國子監見舊實録又文仲傳載呂申/公之言曰文仲為蘇軾所誘
脅論事皆用軾意又呂申公家傳亦載其與吕大防劉/摯王存同較文仲所論朱光庭事語甚激切且云文仲
本以伉直稱然惷不曉事為浮薄輩所使以害善良後/乃自知為小人所給憤鬱嘔血而死按舊録固多妄然
[004-10a]
此類不為無據新録皆刪之失其實矣又范太史家傳/云元祐九年奏曰臣伏見元祐之初陛下召程頤對便
殿自布衣除崇政殿說書天下之士皆謂得人實為希/濶之美事而纔及嵗餘即以人言罷之頤之經術行誼
天下共知司馬光呂公著皆與頤相知二十餘年然後/舉之此二人者非為欺罔以誤聖聰也頤在經筵切于
皇帝陛下進學故其講說語常繁多草茅之人一旦入/朝與人相接不為闗防未習朝廷事體而言者謂頤大
佞大邪貪黷請求奔走交結又謂頤欲以故舊傾大臣/以意氣役䑓諫其言皆誣罔非實也盖當時臺諫官王
巖叟朱光庭賈易皆素推服頤之經行故不知者指以/為頤黨陛下愼擇經筵之官如頤之賢乃足以輔導聖
學至如臣輩叨備講職實非敢望頤也臣久欲為頤一/言懐之累年猶豫不果使頤受誣罔之謗於公正之朝
臣每思之不無愧也今臣已乞去職若復召頤/勸講必有補聖明臣雖終老在外無所憾矣先生既
[004-10b]
就職再上奏乞歸田里曰臣本布衣因說書得朝官今
以罪罷則所授官不當得三年又請皆不報乃乞致仕
至再又不報五年正月丁太中公憂去官七年服除除
直秘閣判西京國子監王公繫年録云元祐七年三月/四日延和奏事三省進呈程頤
服除欲與館職判檢院簾中以其不靖令只與西監遂/除直秘閣判西京國子監初頤在經筵歸其門者甚盛
而蘇軾在翰林亦多附之者遂有洛黨蜀黨之論二黨/道不同互相非毁頤竟為蜀黨所擠今又適軾弟轍執
政才進禀便云但恐不肯靖/簾中入其說故頤不復得召先生再辭極論儒者進退
之道見文/集而監察御史董敦逸奏以為有怨望輕躁語
[004-11a]
五月改授管勾崇福宮見舊/錄未拜以疾尋醫元祐九年
哲宗初親政申祕閣西監之命先生再辭不就見文/集
聖間以黨論放歸田里四年十一月送涪州編管見實/錄
門人謝良佐曰是行也良佐知之乃族子公孫與邢恕
之為爾先生曰族子至愚不足責故人情厚不敢疑孟
子既知天焉用尤臧氏見語/錄元符二年正月易傳成而
序之三年正月徽宗即位移峽州四月以赦復宣徳郎
任便居住制見曲/阜集還洛記善錄云先生歸自涪州/氣貌容色髭髪皆勝平昔十月
[004-11b]
復通直郎權判西京國子監先生既受命即謁告欲遷
延為尋醫計既而供職門人尹焞深疑之先生曰上初
即位首被大恩不如是則何以仰承徳意然吾之不能
仕盖已決矣受一月之俸焉然後惟吾所欲爾見文集/語錄又
劉忠肅公家私記云此除/乃李邦直范彛叟之意建中靖國二年五月追所復
官依舊致仕前此未嘗致仕而云依舊致仕疑/西監供職不久即嘗致仕也未詳崇寧二
年四月言者論其本因姦黨論薦得官雖嘗明正罪罰
而叙復過優己追所復官又云/叙復過優亦未詳今復著書非毁朝政於
[004-12a]
是有㫖追毁出身以來文字其所著書令監司覺察語/錄
云范致虚言程某以邪說詖行惑亂衆聽而尹焞張/繹為之羽翼事下河南府體究盡逐學徒復𨽻黨籍
生于是遷居龍門之南止四方學者曰尊所聞行所知
可矣不必及吾門也見語/錄五年復宣義郎致仕見實/錄
易傳成書已久學者莫得傳授或以為請先生曰自量
精力未衰尚覬有少進耳其後寢疾始以授尹焞張繹
尹焞曰先生踐履盡易其作傳只是因而寫成熟讀玩/味即可見矣又云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傳求先生之
學者觀此足矣語錄之類出于學者所記所見/有淺深故所記有工拙葢未能無失也見語錄大觀二
[004-12b]
年九月庚午卒於家年七十有五見實/錄于疾革門人進
曰先生平日所學正今日要用先生力疾微視曰道著
用便不是其人未出寢門而先生沒見語錄一作門人/郭忠孝尹子云非
也忠孝自黨事起不與先/生往來及卒亦不致奠初明道先生嘗謂先生曰異
日能使人尊嚴師道者吾弟也若接引後進學隨人材
而成就之則予不得讓焉見語錄侯仲良曰朱公琰見/明道於汝州踰月而歸語人
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游定夫楊中立來見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侍立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顧
曰二子猶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則門外雪/深尺餘矣其嚴厲如此晚年接學者乃更平易葢其學
[004-13a]
己到至處但于聖人氣象差少従容爾明道則已從容/惜其早死不及用也使及用于元祐間則不至有今日
事/矣先生既沒昔之門人高弟多已先亡無有能形容其
徳美者然先生嘗謂張繹曰我昔状明道先生之行我
之道盖與明道同異時欲知我者求之于此文可也見/集
序尹焞曰先生之學本于至誠其見于言動事為之間/處中有常疏通簡易不為矯異不為狷介寛猛合宜莊
重有體或說匍匐以弔喪誦孝經以追薦皆無此事衣/雖紬素冠襟必整食雖簡儉蔬飯必潔太中年老左
右致養無違以家事自任悉力營辦細事必親贍給内/外親族八十餘口又曰先生于書無所不讀于事無所
不能謝良佐曰伊川才大以之處大事必不動聲色指/顧而集矣或曰人謂伊川守正則盡通變不足子之言
[004-13b]
若是何也謝子曰陜右錢以鐡舊矣有議更以銅者己/而㑹所鑄子不踰母謂無利也遂止伊川聞之曰此乃
國家之大利也利多費省私鑄者衆費多利少盜鑄者/息民不敢盜鑄則權歸公上非國家之大計乎又有議
増解鹽之直者伊川曰價平則鹽易洩人人得食無積/而不售者嵗入必倍矣増價則反是己而果然司馬公
既相薦伊川而起之伊川曰将累人矣使韓富當國時/吾猶可以有行也及温公大變熙寧復祖宗之舊伊川
曰役法當討論未可輕改也公不然之既而數/年紛紛不能定由是觀之亦可以見其梗槩矣
  祭文
嗚呼利害生於身禮義根於心伊此心喪於利害而禮
義以為虚也故先生踽踽獨行斯世一作/于世而衆乃以為
[004-14a]
迂也惟尚徳者以為卓絶之行而忠信者以為孚也立
義者以為不可犯而達權者以為不可拘也在吾先生
曽何有意心與道合一作/道㑹泯然無際無欲可以係羈兮
自克者知其難也不立意以為言兮知言者識其要也
徳輶如毛毛猶有倫無聲無臭夫何可親嗚呼先生之
道不可得而名也一作某等不/得而名也伊言者反以為病兮此
心終不得而形也惟一作/維泰山以為高兮日月以為明
也春風以為和兮嚴霜以為清也在昔諸儒各行其志
[004-14b]
或得于數或觀於禮學者趣之一作/趨之世濟其美獨吾先
生淡乎無味得味之真死其乃已自某之見一作某/等受教
年于兹含孕化育以蕃以滋天地其容我兮父母其生
之君親其臨我兮夫子其成之欲報之心何日忘之先
生有言一本上/有昔字見于文字者有七分之心繪于丹青者
有七分之儀七分之儀固不可益七分之心猶或可推
而今而後将築室於伊雒之濱望先生之墓以畢吾此
生也一本無/吾字嗚呼夫子沒而微言絶則固不可得而聞
[004-15a]
一本上有/某等字然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言而萬物生惟
與二三子一本無此五/字有亦當字洗心去智格物去意期黙契斯
道在先生為未亡也嗚呼二三子之志一作某/等之志不待物
而後見先生之行不待誄而後徴然而山頽梁壊何以
寄情凄風一奠敬祖於庭百年之恨併此以傾
   尹子曰先生之葬洛人畏入黨無敢送者故祭
   文惟張繹范域孟厚及焞四人乙夜有素衣白
   馬至者視之邵溥也乃附名焉盖溥亦有所畏
[004-15b]
   而薄暮出城是以後又按語錄云先生以易傳
   授門人曰只說得七分學者更須自體究故祭
   文有七分之語云
  奏狀節/畧           胡安國
伏見元祐之初宰臣司馬光呂公著秉政當國急於得
人首薦河南處士程頤乞加召命擢以不次遂起韋布
超居講筵自司勸講不為辯辭解釋文義所以積其誠
意感通聖心者固不可得而聞也及當官而行舉動必
[004-16a]
由乎禮奉身而去進退必合乎義其修身行法規矩凖
繩獨出諸儒之表門人髙第莫獲繼焉雖崇寧間曲加
防禁學者向之私相傳習不可遏也其後頤之門人如
楊時劉安節許景衡馬伸吴給等稍稍進用於是士大
夫爭相淬礪而其間志于利禄者託其說以自售學者
莫能别其真偽而河洛之學㡬絶矣壬子年臣嘗至行
闕有仲并者言伊川之學近日盛行臣語之曰伊川之
學不絶如錢可謂孤立而以為盛行何也豈以其說滿
[004-16b]
門人人傳寫耳納口出而以為盛乎自是服儒冠者以
伊川門人妄自標榜無以屈服士人之心故衆論洶洶
深加詆誚夫有為伊洛之學者皆欲屏絶其徒而乃上
及於伊川臣竊以為過矣夫聖人之道所以埀訓萬世
無非中庸非有甚髙難行之說此誠不可易之至論也
然中庸之義不明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然後其義
可思而得不然則或謂髙明所以處已中庸所以接物
本末上下析為二途而其義愈不明矣士大夫之學宜
[004-17a]
以孔孟為師庶㡬言行相稱可濟時用此亦不可易之
至論也然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而
後其道可學而至也不然則或以六經語孟之書資口
耳取世資而干利禄愈不得其門而入矣今欲使學者
蹈中庸師孔孟而禁使不得從頤之學是入室而不由
户也不亦誤乎夫頣之文於易則因理以明象而知體
用之一源於春秋則見諸行事而知聖人之大用於諸
經語孟則發其微㫖而知求仁之方入徳之序然則狂
[004-17b]
言怪語淫說鄙論豈其文也哉頤之行其行已接物則
忠誠動于州里其事親從兄則孝悌顯於家庭其辭受
取舍非其道義則一介不以取與諸人雖禄之千鍾有
必不顧也其餘則亦與人同爾然則幅巾大袖髙視濶
步豈其行也哉昔者伯夷栁下惠之賢微仲尼則西山
之餓夫東國之黜臣爾本朝自嘉祐以來西都有邵雍
程顥及弟頤闗中有張載此四人者皆道學徳行名於
當世㑹王安石當路重以蔡京得政曲加排抑故有西
[004-18a]
山東國之阨其道不行深可惜也今雍所著有皇極經
世書載有正䝉書頤有易春秋傳顥雖不及著述而門
弟子質疑請益荅問之語存于世者甚多又有書疏銘
詩並行於世而傳者多失其真臣愚伏望陛下特降指
揮下禮官討論故事以此四人加之封號載在祀典以
見聖世雖當禁暴誅亂奉詞伐罪之時猶有崇儒重道
尊徳樂義之意仍詔館閣裒集四人之遺書委官校正
取㫖施行便於學者傳習羽翼六經以推尊仲尼孟子
[004-18b]
之道使邪說者不得乗間而作而天下之道術定豈曰
小補之哉
  遺事二十/一條
王霖公澤言明道伊川隨侍太中知漢州宿一僧寺明
道入門而右従者皆隨之伊川入門而左獨行至法堂
上相㑹伊川自謂此是頤不及家兄處盖明道和易人
皆親近伊川嚴重人不敢近也尹焞云亦嘗聞先生言
見涪陵/記善錄
[004-19a]
韓持國與二先生善韓在穎昌欲屈致之預戒諸子姪
使治一室至於修治窓户皆使親為之二先生至暇日
與持國同遊西湖命諸子侍行次有言貌不莊敬者伊
川回視厲聲叱之曰汝輩從長者行敢笑語如此韓氏
孝謹之風衰矣持國遂皆逐去之聞之持國之子宗質
彬叔云見祁寛錄/尹和靖語
伊川先生居經筵建言今之經筵實古保傅之任欲使
内臣十人供侍左右儻人君出一言舉一事食一果實
[004-19b]
必使經筵知之有剪桐之戲則隨事箴規違養生之方
則應時諫止呂申公曰主少非可為之時也伊川曰正
可為也責不在人主而人臣當任之耳見庭聞/藁錄
程子在講筵執政有欲用之為諌官者子聞之以書謝
曰公知射乎有人執弓於此發而多中人皆以為善射
矣一日使羿立于其傍道之以彀率之法不從羿且怒
而去矣從之則戾其故習而失多中之巧故不若處羿
于無事之地則羿得盡其言而用捨羿不恤也頤才非
[004-20a]
羿也然聞羿之道矣慮其害公之多中也見遺/書
文潞公尹洛先生時為判監一日府㑹先生往赴到客
次見樂人來呈樂語曲詞先生訝之問故對曰昨日得
太師鈞㫖明日請程侍講詞曲並要嚴謹依禮法故先
來呈富鄭公司馬温公居鄉里尤所尊禮呂正獻公范
忠宣公過洛必先來見呂滎公兄弟與先生書必滌筆
硯正衣冠然後寫其為當時禮敬如此見涪陵/記善錄
伊川與韓持國善約候韓年八十一往見之是嵗元日
[004-20b]
因子弟賀正乃曰頤今年有一債未還春中當暫往穎
昌見韓持國乃往造焉久留穎昌韓早晚伴食禮貌加
敬一日韓宻謂其子彬叔曰先生逺來無以為意我有
黄金藥楪一重三十兩似可為先生壽然未敢遽言之
我當以他事使汝侍食因從容道吾意彬叔侍食如所
戒試啓之先生曰頤與乃翁道義交故不逺而來奚以
此為詰朝遂歸持國謂其子曰我不敢言正為此耳再
三謝過而別見祁寛錄/尹和靖語
[004-21a]
呂汲公以百縑遺子子辭之時子族兄子公孫在旁謂
子曰勿為巳甚姑受之子曰公之所以遺頤者以頤貧
也公位宰相能進天下之賢隨才而任之則天下受其
賜也何獨頤也天下貧者亦衆矣公帛固多恐公不能
周也見遺書/下同
殿帥苗履見先生于陵下時先生方辭西監之命履問
曰朝廷處先生如何則可先生曰且如山陵故事茍得
専處雖永安尉可也
[004-21b]
先生嘗說頤於易傳今却已自成書但逐旋修改期以
七十其書可出韓退之稱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徳日負
于初心信然頤于易傳後來所改無㡬不知如何故且
更期之以十年之功看如何春秋之書待劉絢文字到
却用功亦不多也今日解詩全無意思此却待出些文
字中庸書却已成今農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種五
穀吾得而食之今百工技藝作為器用吾得而用之甲
胄之士被堅執銳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却如此閒過
[004-22a]
了日月即是天地間一蠧也功澤又不及民别事又做
不得惟有補緝聖人遺書庶㡬有補耳陳長方見尹子/于姑蘓問中庸
解尹子云先生自以/為不滿意焚之矣
問先生曽定六禮今己成未曰舊日作此已及七分後
來被召入朝既在朝廷則當行之朝廷不當為私書既
而遭憂又疾病數年今始無事更一二年可成也曰聞
有五經解已成否曰惟易須親撰諸經則闗中諸公分
去以頤說撰成之禮之名數陜西諸公刪定已送與呂
[004-22b]
與叔與叔今死矣不知其書安在也然所定只禮之名
數若禮之文亦非親作不可也
先生被謫時李邦直尹洛令都監來見伊川才出見之
便請上轎先生欲略見叔母亦不許莫知朝命云何是
夜宿于都監㕔眀日差人管押成行至龍門邦直遣人
贐金百星先生不受既歸門人問先生臨行時諸公贐
行皆受邦直亦是親戚何為不受先生曰與頤相知即
可受渠是時已與頤不相知豈可受耶見涪陵/記善錄
[004-23a]
伊川先生言昔貶涪州渡漢江中流船㡬覆舟中人皆
號哭伊川獨正襟安坐如常已而及岸同舟有父老問
曰當船危時君獨無怖色何也伊川曰心存誠敬爾父
老曰心存誠敬固善然不若無心先生欲與之言父老
徑去不顧見邵氏聞/見錄下同
伊川先生元祐初司馬温公薦侍講禁中時哲宗幼冲
先生以師道自居後出判西京國子監兩加直祕閣皆
辭之黨禍起責涪州先生註周易與門弟子講學不以
[004-23b]
為憂赦得歸不以為喜
先生自涪陵歸易傳已成未嘗示人門弟子請益有及
易書者方命小奴取書篋以出身自發之以示門弟子
非所請不敢多閲門弟子請問易傳事雖有一字之疑
先生必再三喻之盖其潛心甚久未嘗容易下一字見/呂
堅中所錄/尹和靖語
先生云吾四十以前讀誦五十以前研究其義六十以
前反覆紬繹六十以後著書著書不得已見遺書/下同
[004-24a]
先生謂張繹曰吾受氣甚薄三十而浸盛四十五十而
後完今生七十二年校其筋骨于盛年無損也繹因請
曰先生豈以受氣之薄而厚為保生耶先生黙然曰吾
以忘生徇欲為深恥
焞年二十方登先生之門被教誘諄諄嘗得朱公掞所
論雜說呈先生問此書可觀否先生留半月一日請曰
前日所呈雜說如何先生曰頤在何必觀此若不得頤
心只是記得他意焞自是不敢復讀見涪陵記善錄及/尹公跋夏翇所蔵
[004-24b]
語錄/後
南方學者従伊川既久有歸者或問曰學者久従學於
門誰是最有得者伊川曰豈敢便道有得處且只是指
與他个歧徑令他尋將去不錯了已是忒大㬠若夫自
得尤難其人謂之得者便是已有也見祁寛所記/尹和靖語
胡文定公曰安國昔嘗見鄒志完論近世人物因問程
明道如何志完曰此人得志使萬物各得其所又問伊
川如何曰却不得比明道又問何以不得比曰為有不
[004-25a]
通處又問侍郎先生言伊川不通處必有言行可證願
聞之志完色動徐曰有一二事恐門人或失其傳後來
在長沙再論河南二先生學術志完却曰伊川見處極
髙因問何以言之曰昔鮮于侁曽問顔子在陋巷不改
其樂不知所樂者何事伊川却問曰尋常道顔子所樂
者何侁曰不過是說顏子所樂者道伊川曰若說有道
可樂便不是顔子以此知伊川見處極髙又曰浩昔在
穎昌有趙均國者自洛中來浩問曽見先生有何語均
[004-25b]
國曰先生語學者曰除却神祠廟宇人始知為善古人
觀象作服便是為善之具見胡文/定公集
伊川常服蠒袍髙帽簷劣半寸一本云㡌桶八/寸簷半寸四直繫絛曰
此野人之服也深衣紳帶青縁篆文非禮勿視非禮勿
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見外/書
伊川常愛衣皂或博褐紬襖其袖如常人所戴紗巾背
後望之如鐘形其製乃似今道士謂之仙桃巾者不知
今日謂之習伊川學者大袖方頂何謂見祁寛所記/尹和靖語
[004-26a]
 
 
 
 
 
 
 
 
[004-26b]
 
 
 
 
 
 
 
 伊洛淵源録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