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01 孟子(正文)-- (master)



[011-1a]

11 《告子上》



11.1告子曰:
「性猶杞柳也,

猶桮棬也;
以人性為仁義,
猶以杞柳為桮棬。」[011-2a]


孟子曰:
「子能順杞柳之性
而以為桮棬乎?
將戕賊杞柳
而後以為桮棬也?
如將戕賊杞柳
而以為桮棬,
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
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
必子之言夫!」[011-3a]


11.2告子曰:
「性
猶湍水也,
決諸東方則東流,
決諸西方則西流。
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
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011-4a]


孟子曰:
「水信無分於東西,
無分於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
猶水之就下也。
人無有不善,
水無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躍之,
可使過顙;
激而行之,
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
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善,
其性亦猶是也。」[011-5a]


11.3告子曰:
「生之謂性。」[011-6a]
孟子曰:
「生之謂性也,
猶白之謂白與?」[011-7a]
曰:
「然。」[011-8a]


「白羽之白也,
猶白雪之白;
白雪之白
猶白玉之白歟?」[011-9a]
曰:
「然。」[011-10a]
「然則犬之性
猶牛之性,
牛之性
猶人之性歟?」[011-11a]


11.4告子曰:
「食色、
性也。
仁、
內也,
非外也;
義、
外也,
非內也。」[011-12a]


孟子曰:
「何以謂仁內義外也?」[011-13a]
曰:
「彼長而我長之,
非有長於我也;
猶彼白而我白之,
從其白於外也,
故謂之外也。」[011-14a]


曰:
「異於白,白馬之白也,
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
不識長馬之長也,
無以異於長人之長歟?
且謂長者義乎?
長之者義乎?」[011-15a]
曰:


「吾弟則愛之,
秦人之弟則不愛也,
是以我為悅者也,
故謂之內。
長楚人之長,
亦長吾之長,
是以長為悅者也,
故謂之外也。」[011-16a]


曰:
「耆秦人之炙,
無以異於耆吾炙,
夫物則亦有然者也,
然則耆炙亦有外歟?」[011-17a]


11.5孟季子問公都子曰:
「何以謂義內也?」[011-18a]
曰:
「行吾敬,
故謂之內也。」[011-19a]
「鄉人長於伯兄一歲,
則誰敬?」[011-20a]
曰:
「敬兄。」[011-21a]


「酌則誰先?」
[011-22a]


曰:
「先酌鄉人。」


[011-23a] 「所敬在此,
所長在彼,
果在外,
非由內也。」[011-24a]
公都子不能荅,
以告孟子。


[011-25a]
孟子曰:
「敬叔父乎?
敬弟乎?
彼將曰:
『敬叔父。』
曰:
『弟為尸,
則誰敬?』
彼將曰:
『敬弟。』


子曰:
『惡在其敬叔父也?』
彼將曰:
『在位故也。』
子亦曰:
『在位故也。
庸敬在兄,
斯須之敬在鄉人。』」[011-26a]


季子聞之,曰:
「敬叔父則敬,
敬弟則敬,
果在外,
非由內也。」[011-27a]
公都子曰:
「冬日則飲湯,
夏日則飲水,
然則飲食亦在外也?」[011-28a]


11.6公都子曰:
「告子曰:
『性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
『性可以為善,
可以為不善;
是故文、武興,
則民好善;
幽、厲興,
則民好暴。』


或曰:
『有性善,
有性不善;
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
以瞽瞍為父而有舜;
以紂為兄之子,
且以為君,
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
然則彼皆非歟?」[011-29a]


孟子曰:
「乃若其情,
則可以為善矣,
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
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惻隱之心、
仁也;
羞惡之心、
義也;
恭敬之心、
禮也;
是非之心、
智也。


仁義禮智,
非由外鑠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故曰:
『求則得之,
舍則失之。』


或相倍蓰而無筭者,
不能盡其才者也。
《詩》曰:
『天生蒸民,
有物有則。
民之秉夷,
好是懿德。』


孔子曰:
『為此詩者,
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則;
民之秉夷也,
故好是懿德。』」[011-30a]


11.7孟子曰:
「富歲,
子弟多賴;
凶歲,
子弟多暴,
非天之降才爾殊也,
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麥,播種
而耰之,
其地同,
樹之時又同,
浡然而生,
至於日至之時,
皆孰矣。
雖有不同,
則地有肥磽,
雨露之養、
人事之不齊也。


故凡同類者,
舉相似也,
何獨至於人而疑之?
聖人、與我同類者。
故龍子曰:
『不知足而為屨,
我知其不為蕢也。』
屨之相似,
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於味,
有同耆也;
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於味也,
其性與人殊,
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
則天下何耆
皆從易牙之於味也?


至於味,
天下期於易牙,
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惟耳亦然。
至於聲,
天下期於師曠,
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
至於子都,
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
無目者也。


故曰:
口之於味也,
有同耆焉;
耳之於聲也,
有同聽焉;
目之於色也,
有同美焉。


至於心,
獨無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
何也?
謂理也、
義也。
聖人先得
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義之悅我心,
猶芻豢之悅我口。」[011-31a]


11.8孟子曰:
「牛山之木嘗美矣,
以其郊於大國也,
斧斤伐之,
可以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
雨露之所潤,
非無萌蘖之生焉,
牛羊又從而牧之,
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見其濯濯也,
以為未嘗有材焉,
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
豈無仁義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
亦猶斧斤之於木也,


旦旦而伐之,
可以為美乎?
其日夜之所息,
平旦之氣,
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
則其旦晝之所為,
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
則其夜氣不足以存;
夜氣不足以存,
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人見其禽獸也,
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
是豈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養,
無物不長;
苟失其養,
無物不消。
孔子曰:
『操則存,
舍則亡;
出入無時,
莫知其鄉。』
惟心之謂與?」[011-32a]


11.9孟子曰: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吾見亦罕矣,
吾退
而寒之者至矣,
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為數,
小數也;
不專心致志,
則不得也。
弈秋、
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
其一人專心致志,
惟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
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
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
曰:
『非然也。」[011-33a]


11.10孟子曰:
「魚、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於生者,
故不為苟得也;


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於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則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
則凡可以辟患者,
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
而有不用也,
由是則可以辟患
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
一豆羹,
得之則生,
弗得則死,
嘑爾而與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萬鍾於我何加焉?
為宮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011-34a]


11.11孟子曰:
「仁、
人心也;
義、
人路也。
舍其路
而弗由,
放其心
而不知求,
哀哉!


人有雞犬放,
則知求之;
有放心
而不知求。
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011-35a]


11.12孟子曰:
「今有無名之指
屈而不信,
非疾痛害事也,
如有能信之者,
則不遠秦楚之路,
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
則知惡之;
心不若人,
則不知惡,
此之謂不知類也。」[011-36a]


11.13孟子曰:
「拱把之桐梓,
人苟欲生之,
皆知所以養之者。
至於身,
而不知所以養之者,
豈愛身不若桐梓哉?
弗思甚也。」[011-37a]


11.14孟子曰:
「人之於身也,
兼所愛。
兼所愛,
則兼所養也。
無尺寸之膚不愛焉,
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
豈有他哉?
於己取之而已矣。
體有貴賤,
有小大。
無以小害大,
無以賤害貴。
養其小者為小人,
養其大者為大人。


今有場師,
舍其梧檟,
養其樲棘,
則為賤場師焉。
養其一指
而失其肩背,
而不知也,
則為狼疾人也。


飲食之人,
則人賤之矣,
為其養小
以失大也。
飲食之人
無有失也,
則口腹
豈適為尺寸之膚哉?」[011-38a]


11.15公都子問曰:
「鈞是人也,
或為大人,
或為小人,
何也?」[011-39a]
孟子曰:
「從其大體
為大人,
從其小體
為小人。」[011-40a]


曰:
「鈞是人也,
或從其大體,
或從其小體,
何也?」[011-41a]
曰:
「耳目之官不思,
而蔽於物。
物交物,
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
思則得之,
不思則不得也。
此天之所與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
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此為大人而已矣。」[011-42a]


11.16孟子曰:
「有天爵者,
有人爵者。
仁義
忠信,
樂善不倦,
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
此人爵也。


古之人
脩其天爵,
而人爵從之。
今之人
脩其天爵,以要人爵;
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
則惑之甚者也,
終亦必亡而已矣。」[011-43a]


11.17孟子曰:
「欲貴者,
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貴於己者,
弗思耳矣。
人之所貴者,
非良貴也。


趙孟之所貴,
趙孟能賤之。
《詩》云:
『既醉以酒,
既飽以德。』
言飽乎仁義也,
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
令聞廣譽施於身,
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011-44a]


11.18孟子曰:
「仁之勝不仁也,
猶水之勝火。
今之為仁者,
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不熄,
則謂之水不勝火,
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
亦終必亡而已矣。」[011-45a]


11.19孟子曰:
「五穀者、
種之美者也;
苟為不熟,
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011-46a]


11.20孟子曰:
「羿之教人射,
必志於彀;
學者亦必志於彀。
大匠誨人
必以規矩,
學者亦必以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