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53 禹貢錐指-清-胡渭 (master)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禹貢錐指卷十五
              德清胡渭撰
導沇水東流爲濟入于河釋文沇音兖又以轉反
 傳曰泉源爲沇流去爲濟在温西北平地正義曰地
 理志云濟水岀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南至河内武德
 縣入河見今濟水所岀在温之西北七十餘里渭按
 漢垣縣故城在今山西平陽府垣曲縣西四十里温
 縣故城在今河南懷慶府温縣西南武德故城在今
[015-1b]
 武陟縣東黄河在縣南與開封府河陰縣分水
水經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爲沇水王屋山在今懷



慶府濟源縣西北八十里濟源本漢軹縣屬河内郡隋改置濟源縣縣西有王屋故城後周所置本



垣縣地元和志云王屋山在王屋縣北十五里元省縣入濟源故濟源有王屋山西南接垣曲縣界



垣曲故垣縣也又東至温縣西北爲濟水温縣本周畿内司寇蘇忿生之



又東過其縣北屈從縣東南流過墳城西墳城



今在温縣東又南當鞏縣北南入于河黄河在温縣南與河南府鞏縣


[015-2a]


分水鞏縣故城在今縣西南三十里注云山海經曰王屋之山㶌水



出焉西北流注于泰澤郭景純云㶌沇聲相近即



沇水也潛行地下至共山南復出于東丘共山在濟源縣



北十二里今原城東北有東丘城括地志云沇水出王屋山頂崖下石泉渟



而不流其深不測既見而伏至濟源縣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發而東南流按故原城在濟源縣西



北二里今濟瀆廟西龍潭東北有其遺址風俗通曰濟出常山房子縣



贊皇山廟在東郡臨邑縣今按二濟同名所出不



同鄉源亦别斯乃應氏之非矣漢志常山房子縣贊皇山石濟水所


[015-2b]
出東至廮陶入泜元和志趙州贊皇縣濟水源出贊皇山西北流去縣南十里此别是一濟水應劭



以爲四瀆誤也今濟水重源出温城西北平地水有二源



東源出原城東北俗謂之濟源城其水南逕其城



東故縣之原鄉與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東沇水



注之水出西南東北流注于濟元和志濟水在濟源縣東北三里有



二源其深莫測西源周圍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繚之以周牆李濓遊濟瀆記云濟瀆廟後有池



是爲東池即東源周僅百餘步池西有石橋橋西爲西池周如東池舊記濟水出王屋山頂太乙池



伏流地中東行九十里復見于此其太乙池今亦涸矣劉漪西源辯曰濟水二源舊志唯以廟垣石


[015-3a]


橋爲界按水經注二源一在原城東北一在原城西南爲地殊逺不可以一橋之界遂分東西而謂



二原俱在是也意此爲池之東源信矣池西二里又有一源舊稱爲龍潭時出時没不關水旱下流



經濟廟南㑹池水於東北當爲濟之西源無疑也濟水又東逕原城南東



合北水亂流東南注分爲二水一水東南流即濟



水又東南逕郗城北而出于温郗當作絺今河内縣西南有絺城元



和志濟水經河内縣西南去縣三十里一水枝津南流注于溴溴水出原



城西北原山勲掌谷南逕原城西而南注于河春秋㑹于溴梁謂是水之墳梁也爾雅曰梁莫大于



溴梁溴古闃切濟水於温城西北與故瀆分南逕温縣故


[015-3b]
城西又南歴虢公臺西皇覽曰温城南有虢公臺



基址尚存濟水南流注于河也濟水故瀆於温城



西北東南出逕温城北又東逕虢公冢北皇覽曰



虢公冢在温縣郭東濟水南大冢是也濟水當王



莽之世川瀆枯竭其後水流逕通津渠勢改尋梁



脈水不與昔同渭按濟水故瀆即漢志所謂東南



至武德入河者蓋禹迹也第五卷河水注云成臯



大伾山在河内脩武武德之界濟沇之水與滎播


[015-4a]


澤出入自此即經所謂濟水從北來注之者今濟



水自温縣入河不於此也所入者奉溝水耳即濟



沇之故瀆矣沁水篇云沁水東過武德縣南積爲坡有朱溝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於



沁水縣西北自方口東南流奉溝水右出焉又東南流右泄爲沙溝水東逕隰城北殷城南而東南



注于陂陂水又東南流入河先儒亦咸謂是爲泲渠故班固及闞駰並言泲水至武德入河按沙溝



即奉溝之下流古濟水由此入河故謂之泲渠沙溝當在今武陟縣界也正與此相發



明濟水於武德入河南直成臯今汜水河陰之界



是也其後由温縣入河則南直鞏縣所謂津渠勢


[015-4b]
改不與昔同者也今其故道又盡陷河中濟水唯



從枝津之合溴水者至孟縣東南入河見懷慶府志



直孟津縣其流益短矣由大禹而來濟水入河之



道凡再變


溢爲滎渭按溢漢書作軼顔氏曰軼與溢同
 曾氏曰職方云其川滎雒者禹時爲滎澤而已至周
 則爲川穆天子傳浮于滎水乃奏廣樂是也黄氏曰
 經溢爲滎導荷澤被孟豬皆一字之工足以觀禹迹
[015-5a]
 吳氏曰濟既入河其伏者潛行地下絶河而南溢爲
 滎澤再出于陶丘北溢者言如井泉自中而滿非有
 來處如荷澤被孟豬之被出者言在平地自下而涌
 非有上流如某水至某處之至滎澤後既填塞陶丘
 亦無竇濟瀆故道不可復尋矣渭按書溢書出僅一
 見乃禹貢之特筆當與他水導源首受者不同吳氏
 義最精地理志云濟水自垣縣東南至武德入河軼
 出滎陽北地中即經所謂溢爲滎也曰軼出地中則
 重源顯發不與河通可知矣説者以滎播河濟往復
[015-5b]
 徑通爲禹之舊迹非也焦弱侯云伏見不常而識其
 爲濟此禹之所以爲神旨哉言乎


傳云濟水入河並流數十里而南截河又並流數



里溢爲滎澤在敖倉東南正義云此皆目騐所説



也濟水既入于河與河相亂而知截河過者以河



濁濟清故可知也渭按成臯有大伾山在今開封



府鄭州汜水縣西一里水經注云晉地道志曰濟


[015-6a]


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鬭南泆爲滎澤又云大伾在



河内脩武武德之界濟沇之水與滎播澤出入自



此山東至河陰縣四十一里又東至滎澤縣西北



之敖倉十餘里通計得五十餘里故傳約言之曰



河濟並流數十里又數里溢爲滎澤在敖倉東南



也然傳言濟與河並流始在北繼截河而南則似



兩人同行街北一人忽截街而南别與人同行數



里乃獨抵所欲詣處人之行路固有然者水則安


[015-6b]
能且河大而濟小濟既入河河挾以俱東濟性雖



勁疾恐亦不能于大河之中曲折自如若此也滎



陽石門水首受河處水經直謂之濟水京相璠名



爲出河之濟酈道元云濟水分河東南流皆不以



清濁爲言謂濟與河亂南出還清自穎達始後之



好事者從而附㑹言曾有人伏水底見渾河中清



流一道直貫之者乃濟也世遂有濁河清濟之圖



二水劃然王充論衡曰俗語不實成爲丹青丹青


[015-7a]


之言聖人惑焉其是之謂矣林少穎云濟清而河



濁濟少而河多以清之少者㑹濁之多者不數步



間則清者皆已化而爲濁矣既合流數十里安能



自别其清者以溢爲滎乎林氏此言能窮物理而



不爲俗語所惑者也東坡謂禹以味别知滎之爲



濟説本許敬宗亦非蔡傳云經所書單立導沇條



例若斷若續而實有源流或見或伏而脈絡可考



先儒皆以濟水性下勁疾故能入河穴地流注顯


[015-7b]
伏此説似勝于孔然沇水至泰澤渟而不流故知



其穴地而入此地上之事有目者所共見若河中



之事誰則知之豈眞有伏水底者見清流一道穴



地而入出而言之邪影響之談殆難據信矣



泰澤之水有上源與鹽澤相似但至此渟而不流



人識其爲潛行地下耳滎澤則異于是其水似井



泉自中而滿不可指一路爲源故吳幼清云無來



處也東阿之井沈存中以爲濟水澤雖大其亦此


[015-8a]


類與水經河水注云東阿縣故城北門内西側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六七丈歲嘗煮膠以



供天府本草所謂阿膠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今在陽穀縣東北六十里沈存中夢溪筆談云古説



濟水伏流地中今歴下凡發地下皆是流水東阿亦濟水所經取井水煮膠謂之阿膠其性趣下清



而且重用攪濁水則清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痰也禹時之滎澤渟而不流



後人導爲滎川此説創自曾彦和而余深信其然



者蓋使滎澤陶丘之間禹時果一水相通則滎瀆



距河陸路無幾貢道之浮濟者必書曰逾于河矣



而經不然則以陶丘滎澤相去可五百里陸路艱


[015-8b]
難故必由漯以達河耳自説者謂河濟本相通陶



丘之濟亦非復出舟航可以直達而漯遂獨爲兖



州北境之所浮於青徐揚無涉矣以此言貢道頗



覺直㨗而不知其有礙於導沇之經者大也程泰



之云言經者不可執一得其一隅而三隅對求皆



無所礙乃爲通耳此窮經之要訣學者所當知也



詩大雅觱沸檻泉維其深矣箋云檻泉正出涌出



也李巡注爾雅曰水泉從下上出曰涌泉春秋公


[015-9a]


羊傳昭公五年叔弓帥師敗莒師于濆泉濆泉者



直泉也直泉者涌泉也此皆水之軼出地中而無



上流來處者阿井趵突其類也又有一切證爾雅



瀵大出尾下注云今河東汾陰縣有水口如車輪



許濆沸涌出其深無限名之曰瀵馮翊郃陽縣復



有瀵亦如之相去數里而夾河河中渚上又有一



瀵瀵原皆潛相通在汾陰者人壅其流以爲陂種



稻呼其本出處爲瀵魁此是也尾猶厎也愚按三


[015-9b]
瀵地下潛通隨竇涌出正與濟水相似如謂濟之



溢爲滎者截河而南穴地而出然則汾陰之瀵亦



自河水中穴地而溢爲渚上之瀵渚上之瀵復自



河水中穴地而溢爲郃陽之瀵邪此理甚明不待



智者而後曉也觀汾陰陂其瀵以溉稻田更可悟



滎澤停流不接陶丘之義



説文滎絶小水也余未識其義以問百詩百詩曰



爾雅正絶流曰亂邢昺疏云正直也孫炎所謂横


[015-10a]


渡是也以濟水截河南過爲滎故以絶字解滎至



小水二字則有唐髙宗許敬宗問答在髙宗曰天



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甚細而在四瀆何哉敬



宗曰瀆之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者也濟潛



流屢絶狀雖微細獨而尊也此可以爲其注脚矣



百詩此解不減徐楚金繫傳然濟絶河爲滎自是



漢儒訓詁爲之所以名水恐未必爾也



滎澤至周時已導爲川與陶丘復出之濟相接然


[015-10b]
河濟猶未通波及周之衰有於滎陽下引河東南



爲鴻溝與濟汝淮泗㑹者而河始與濟亂鴻溝首



受河處一名蒗蕩渠水經河水合汜水又東過滎陽縣蒗蕩渠出焉亦名



汴渠後漢明帝紀修汴渠注云即蒗蕩渠也汴自滎陽首受河所謂石門在滎陽山北一里



又名通濟渠元和志汴渠在河陰縣南二百步亦名蒗蕩渠大業元年更開導名通濟



即今河陰縣西二十里之石門渠也河陰縣在今鄭州西



北五十里漢滎陽縣地隋爲汜水滎澤二縣地唐開元中析置河陰縣水經直謂之



濟水漢志滎陽縣有蒗蕩渠首受泲水經本此泲即京相璠所謂出河之濟也曰濟水


[015-11a]


當鞏縣北入河與河合流又東過成臯縣北成皋即春



秋之虎牢漢置縣屬河南郡今爲汜水縣又東過滎陽縣北本韓滎陽邑漢爲縣



屬河南郡今滎澤河陰二縣皆其地此猶合河濟而言之也是即孔傳所云



濟水入河並流數十里而南截河又並流數里溢爲滎澤者自下專言濟水曰



又東至北礫磎南東出過滎陽北北礫磎未詳蓋在河南濟北其



水西注于河者此濟分河東南流即王景所修故瀆也渠



流東注浚儀故復謂之浚儀渠漢靈帝建寧四年



於敖城西北塹石爲門以遏渠口謂之石門此即賈讓


[015-11b]
所謂滎陽漕渠也其水門但用木與土至是始壘石爲之故世亦稱石門水門



廣十餘丈西去河三里南帶三皇山亦謂之三室



山也又東逕西廣武城北又東逕東廣武城北廣武



山在今滎澤縣西二十里接河陰縣界劉昭云山有二城曰東廣武西廣武各在山一頭相去二百



餘步又東逕敖山北山上有城秦置倉于其中故亦曰敖倉城括地志云敖倉在滎



澤縣西北十五里石門之東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按今縣在隋縣南五里則敖城東南去今縣當



二十里也又東合滎瀆瀆本作澤誤玉海引此作滎瀆與酈注合今從之瀆首



受河水有石門謂之滎口石門門南際河有故碑云陽嘉三年立激


[015-12a]


岸側以捍鴻波按蘇代曰決滎口魏無大梁即此處也首受河水以上承河陰石門水而言然昔人



導澤水以爲川從此門而出故謂之滎口石門而地形卑蓋故滎播所道



自此始也河陰石門漢建寧四年立在敖城西北滎口石門漢陽嘉三年立在敖山東時



地各别近志混而爲一大謬兩石門相去數十里滎瀆前已有之滎陽下引河其所溝通者裁數十



里爲功亦甚易也濟水又東逕滎陽縣北上文東過滎陽縣北謂河濟並



流此專主濟水而言宋白續通典云滎陽故城在滎澤縣南十七里接今滎澤縣北五里有滎澤故



城隋置明洪武八年爲河水所圯移今治是滎陽故城東北去今治止十二里也又東南



礫石磎水注之水出滎陽城西南李澤澤中有水即古馮池東北流歴敖山南又東


[015-12b]
北逕滎陽縣北斷山東北注于濟世謂之礫石澗即經所謂礫溪矣按又東二字爲句石字衍觀注



云經所謂礫溪可知上有北礫溪故此爲南礫溪又東索水注之水出京縣西南



嵩渚山即古旃然水東北流至滎陽城北而北注于濟京縣今爲滎陽縣又東逕滎澤



北古滎水所都也京相璠曰滎澤在滎陽縣東南



與濟隧合濟隧上承河水於卷縣北河南逕卷



縣故城東漢志河南郡有卷縣其故城在今原武縣西北七里又南逕衡雍



城西城在原武縣西北五里與出河之濟㑹又南㑹于滎澤



濟水又東逕垂隴城北春秋文公三年晉士穀盟于垂隴京相璠曰鄭地


[015-13a]


又東南逕釐城東即春秋之時來左傳所謂釐京相璠曰在滎陽縣東四十里



又東合黄水水發源京縣黄淮山世謂之京水東北流逕滎澤而北注于濟又東



分爲二水其枝瀆曰北濟詳見後濟水東逕陽武縣



歴長城東南流蒗蕩渠出焉又東北逕陽武故城南又東逕



封丘縣南又東逕大梁城北今祥符縣西北有浚儀故城即大梁城也



又東左逕倉垣城在今陳留縣西一名石倉城又東逕小黄縣



故城北在今陳留縣東北三十里又東逕東昬縣故城北陽武之户



牖鄉後置東昬縣其故城在今蘭陽縣東北二十里又東逕濟陽縣故城南


[015-13b]
故武父城也在濟水之陽故名今在蘭陽縣東五十里又東逕寃朐縣南今曹



州西南有寃朐故城謂之南濟實濟水之經流也自滎口石



門至此皆禹後代人所導職方豫州之川水經謂



之滎瀆而河濟合焉者也過此則爲陶丘復出之



濟矣以今輿地言之滎澤原武陽武封丘祥符陳



留蘭陽並屬河南開封府曹州屬山東兖州府諸州縣界中皆滎



瀆之所經也自鴻溝既開滎瀆爲河水所亂已非



其舊逮東漢之世滎澤亦塞而禹迹蕩然無存矣


[015-14a]


滎瀆非滎澤也鄭康成云滎澤在滎陽縣東杜預



同京相璠云在縣東南滎澤縣志云在縣南其説



不同按今縣西南十二里有滎陽故城漢縣也昔



時澤在滎陽縣東今則在滎澤縣南矣鄭杜説是



滎澤西北距滎口二十餘里其間必有水道相通



而志家不詳余按水經注黄水自京縣東北流入



滎澤下爲船塘俗謂郟城陂東西四十里南北二



十里穆天子傳曰浮于滎水乃奏廣樂是也北流


[015-14b]
注于濟水此皆昔人導澤爲川之路澤水從此北



出而爲滎瀆故謂之滎口濟水自敖山又東不得



便合滎澤以是知經之澤字當作瀆也



河與滎瀆相亂其來已久而滎澤在西漢時依然



無恙故班固云濟水軼出滎陽北地中謂滎澤也



至東漢乃塞爲平地不知何故酈道元云昔大禹



塞其淫水而於滎陽下引河東南以通淮泗又云



大禹塞滎澤開蒗蕩渠以通淮泗夫滎澤何以謂


[015-15a]


之淫水經曰滎波既豬禹方陂之以蓄其水何以



塞之誕妄不足深辯或云王莽時濟竭而不復出



故滎澤遂塞斯言亦大可疑按司馬彪郡國志河



内温下云濟水出王莽時大旱遂枯絶河南滎陽



下云有鴻溝水而不言滎澤豈以其時已塞爲平



地乎濟枯之語繫之温縣蓋專謂北源故酈注於



温縣濟水故瀆下言之然北源東漢復出水經歴



歴可考彪何以直言枯絶而滎澤無文則又似專


[015-15b]
指南源此後人所以移其説于滎陽也程大昌云



世惡莽居下流故河徙濟枯皆歸于莽余謂河徙



事見王莽傳無可疑者濟枯亦理之所有但濟水



因旱而枯旱止則當復舊夏季伊洛竭商季河竭



周幽王時三川竭諸水不聞自此遂絶也濟河獨



一枯而不復出且南北二源同此一濟北源復出



南源何以終絶殊不可曉積思久之竟不知滎澤



之塞爲何故頃讀後漢書而得之王景傳云平帝


[015-16a]


之世河汴決壞未及得脩汴渠東侵日月侵毁建



武十年陽武令張汜上言河決積久日月侵毁濟



渠所漂數十許縣明帝紀永平十三年詔亦言自



汴渠決敗六十餘歲加頃年以來雨水不時汴渠



東侵日月益甚水門故處皆在河中漭瀁廣溢莫



測圻岸廣韻圻語斤切與垠同當時汴濟之區河災之羨溢



爲害如此濟渠即滎瀆南去滎澤不過二十餘里



則固在所漂數十縣之中者也河水汜濫必至其


[015-16b]
處歴六十年而後已填淤之久空竇盡窒地中伏



流不能上涌滎澤之塞實由於此豈因旱乾而遂



塞哉余闕曰河天下之濁水也水一石率泥數斗



嘗道出梁宋觀決河凡水之所被比其去即穹居



大木盡没地中漫不見踪跡然則河侵滎澤去後



安得不塞爲平地鉅野縣志云元末河決入鉅野



及徙後澤遂涸爲平陸其明徵也彪得之傳聞不



暇深考故言之不詳世遂附會以爲滎澤陻塞之


[015-17a]


故殊非事實余不可以無辯



自滎陽引河後遞加疏導枝津交絡名稱互見使



人目眩心摇今綜其大略以蒗蕩渠爲主水經注



云渠水自河與濟亂流東逕滎澤北東南分濟歴



中牟縣之圃田澤與陽武分水又東爲官渡水又



東至浚儀縣左則故渠出焉秦始皇二十二年王



賁斷故渠引水東南出以灌大梁謂之梁溝世遂



目故渠曰陰溝而以梁溝爲蒗蕩渠陰溝東南至


[015-17b]
大梁城合蒗蕩渠其東導者爲汳水漢志作卞水説文作汳後



人惡反字因改爲汴酈云濟水又兼邲目春秋宣公十二年晉楚戰于邲即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



在敖北至蒙縣爲獲水又東至彭城縣入泗蒗蕩渠



自大梁城南南流爲鴻溝項羽與漢約中分天下



指是以爲東西之别故蘇秦説魏曰大王之地南



有鴻溝是也鴻溝又兼沙水之目沙水東南流至



新陽縣爲百尺溝注于潁水漢汝南郡有新陽縣當在今陳州界



即班固所謂狼蕩渠首受泲東南至陳入潁者也


[015-18a]


其一水自百尺溝分出東南流至義城縣西而南



注淮義城今懷逺謂之沙汭左傳昭二十七年楚子常



以舟師及沙汭而還即此也沙水所出又有雎水



渦水雎水自陳留縣首受東南流至下相縣入泗



下相今宿遷渦水自扶溝縣首受東南流至義城縣南



而東注淮以上諸渠同源於出河之濟即石門水故言



鴻溝者則指此爲鴻溝言蒗蕩渠者指此爲蒗蕩



言汴水者指此爲汴水言浚儀渠者指此爲浚儀


[015-18b]
渠皆以下流之目追被上源也此外有濟隧上承



河水於卷縣北河南流與出河之濟㑹自于岑造



八激隄而其流遂斷


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
 傳曰陶丘丘再成正義曰釋丘云再成爲陶丘李巡
 云再成其形再重也郭璞云今濟陰定陶城中有陶
 丘地理志云定陶縣西脱南字有陶丘亭渭按出字義
 見上文今山東兖州府定陶縣西南有定陶故城漢
[015-19a]
 濟陰郡治也陶丘亦在西南去縣七里菏即菏澤地
 理志濟陰郡下云禹貢菏澤在定陶東唐省定陶入
 濟陰故通典濟陰縣下云菏澤在縣東北九十里故
 定陶城東北今曹州東南三十里與定陶接界處是
 也


溢者自中而滿無上源亦無下流頗與阿井相似



出者自下而涌源在地中流在地上如趵突泉之



流而爲濼水濟自此不更伏矣二字大有精義説


[015-19b]
者乃謂河水盛滿南溢爲滎而出猶經過之謂如



某將軍出某道之出不亦謬乎



水經注濟水自定陶縣南又東逕秦相魏冉冢南



日知録云今曹縣有冉堌爲秦相穰侯魏冉之冢史記穰侯卒于陶因葬焉又東北逕



定陶恭王陵南又東北逕定陶縣故城南又屈從



縣東北流又東逕陶丘北墨子以爲釜丘竹書紀



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㑹于釜丘者也按漢志陶丘在



定陶縣西南則濟水當先逕陶丘而後至故城此經不合恐是錯簡又東北逕定陶縣故城南十字


[015-20a]


當在引竹書語之下渭按自滎口至陶丘皆後世滎瀆之所



經非禹迹也今曹州定陶界中並有濟水故道禹



時則濟水伏流涌自陶丘之北而東注于菏澤無



上源也陶丘漢志云在定陶縣西南而郭璞言在



城中蓋其時郡徙西南包陶丘而爲城耳今縣則



又徙于東北故陶丘與漢城皆在西南也



菏澤在陶丘之東北相去不逺濟水伏流至陶丘



北上奮馳波跳沫東北匯于菏澤又東北絶鉅野


[015-20b]
至琅槐入海者爲濟瀆其一枝東南流至湖陵入



泗者後人目之曰菏水漢志湖陵縣下云菏水在



南者是湖陵今爲魚臺縣地也許愼云菏澤水在



湖陵謂澤之下流入泗者亦未爲誤自孔傳襲其



文曰菏澤在湖陵而遺一水字則在湖陵者爲澤



矣釋此至于菏又增一水字曰菏澤之水則定陶



之菏澤與湖陵之菏水無别矣酈道元時孔傳已



盛行故宗其説言尚書有導菏澤之説自陶丘北


[015-21a]


東至于菏水又以湖陵入泗爲澤水所鍾而不知



此特菏澤之下流其所鍾則在定陶也且豫州導



菏澤被孟豬乃導澤水之餘波南入于孟豬非謂



東南至湖陵入泗之菏水酈乃混而爲一種種紕



繆皆爲孔傳所誤説禹貢者當以漢志爲正經文



三菏字皆以澤言在定陶與湖陵無涉也



菏之爲澤也濟貫其中太半是濟水所匯酈注云



即泲水之所包注以成湖澤是也然亦必有旁源


[015-21b]
酈注云濟水自定陶故城南又東北右合菏水水



上承濟水於濟陽縣東今蘭陽曹州之間世謂之五丈溝



又東北出定陶縣北屈左合汜水汜水西分濟瀆



東北逕濟陰郡南又東合于菏又東北逕定陶縣



南又東北右合黄水枝渠而北注濟瀆是汜水與



五丈溝之㑹于澤者亦皆濟水之分流也寰宇記



云菏水亦名南濟水近志以北清河爲北濟南清河爲南濟誤由于此



謂之五丈河西自考城縣界來程大昌曰樂史寰


[015-22a]


宇書云濟陰有山是爲菏山菏水西自考城來考



城在濟陰西濟之正流未嘗經考城可見菏水自



爲一派而濟來㑹之甚明也水經以此水爲五丈



溝即近世命爲五丈河者此正菏水首末也渭按



曹州志菏山在州東南三十里以近菏澤而言蓋



澤本名菏後人因澤以名其山也説者謂菏水出



菏山非是據酈注菏水分濟于定陶東北此即經



所謂濟水東至乘氏縣西分爲二南爲菏水北爲


[015-22b]
濟瀆者也乘氏故城在今鉅野縣西南漢置然曹



州之東境亦兼得乘氏地州東南與定陶接界菏



澤在焉注所謂定陶東北即經所謂乘氏縣西也



但不言菏澤爲疎漏耳菏水只自菏澤分流酈以



濟陽所出之五丈溝爲菏水蓋雜採它説而有此



繆元和志因目魚臺之菏水曰五丈溝而程氏據



以爲菏水之首末正當如此皆非地志水經之菏



水起乘氏訖湖陵之本意也


[015-23a]


濟水有三伏三見之説或謂出于近世之俗學殊



不可信王綱振云如時以東流爲濟溢爲滎爲見



則瀁東流爲漢匯爲彭蠡亦可爲見乎又若以入



于河爲伏則渭入于河洛入于河亦可爲伏乎況



經明言浮于濟漯達于河河濟本通而此曰流曰



溢曰入曰出曰至曰㑹亦並無間斷不知三伏三



見何據但沿襲既久爲之曲解非本注也渭按伏



見之説二孔無之然有所自來泰澤一伏東丘一


[015-23b]
見本水經注武德入河再伏滎陽軼出再見本地



理志滎東又洑爲三伏出曹濮間爲三見本唐書



許敬宗傳此豈創自近世但以入河爲伏義有未



安耳滎澤自周以前已導爲滎川與陶丘復出之



濟相接故漢志于軼出滎陽地中下即繼之曰又



東至琅槐入海而定陶縣下亦止云禹貢陶丘在



西南不引東出之文蓋三見之迹不可得見久矣



鴻溝既開滎瀆爲濁河所亂陶丘之竇日就塡淤


[015-24a]


而滎澤之澄泓如故其後滎澤亦塞則河南由是



無濟水而再見之迹亦亡水經以河濟合流分入



滎瀆者爲濟水京相璠謂之出河之濟酈道元宗



之而班固之所謂軼出地中者絶口不談矣或以



爲河中截流而過孔安國或以爲河厎穴地而來蔡沈



或以爲河濟相亂南出還清孔穎達或以爲適㑹河



滿溢出南岸程大昌各持所見終非定論余竊謂河



南之濟即奮自河南之地中未必與入河之濟爲


[015-24b]
一脈譬如人之鼻息總出丹田氣海中呼者豈必



其吸者之復出邪沈括云歴下凡發地皆是流水



世傳濟水經過其下東阿之井乃濟水所爲曾鞏



云泰山諸谷之水自渇馬崖潛流地中至歴城西



復出爲趵突旁溢十數泉蔡傳引以證濟之伏見



重源顯發所在多有元和志云鄭州管城縣京水



出縣南平地新鄭縣溱水出縣西北三十里平地



二處並在河南密邇滎澤尤爲明騐蓋濟瀆所經


[015-25a]


之地其下皆有伏流遇空竇即便涌出故一見于



滎澤再見于陶丘不必以入河之濟爲上源亦不



必并泰澤東丘數之爲三伏三見也草廬之説雖



聖人復作無以易之矣東坡惠泉詩云兹山定空中乳水滿其腹遇隙則發



見臭味實一族余謂濟水亦然今年遊歴下觀諸泉尤信


又東北㑹于汶
 傳曰濟與汶合渭按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萊蕪縣西
 南入濟詳見青州
[015-25b]
水經注濟水自定陶縣東北又東至乘氏縣西左傳



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東傅于濟濟水自是東北流出巨澤分爲二南爲菏水



北爲濟瀆其一水東南流其一水從縣東北流入鉅野澤按北濟自滎澤東逕卷縣之武



修亭又東逕陽武縣故城北又東逕酸棗縣之烏巢澤北又東逕平丘縣南又東逕濟陽縣故城北



又東北逕寃朐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吕都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定陶縣故城北又東北與濮水㑹濮



水上承瀆水于封丘縣闞駰曰首受别濟即北濟也濮水故瀆東北流至乘氏縣合北濟與濟水同



入鉅野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鉅野薛訓渚歴澤西北又北



逕闞鄉城西又北與濟瀆合自渚迄于北口一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温以太和四年率衆北入掘


[015-26a]


溝通濟故自洪口已上又謂之桓公瀆濟自是北注也又東北過壽張縣西



界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今東平州西南有夀張故城西



北去今夀張縣五十里州西南十里有安山鎮即古安民亭齊乘云東平城西即安山閘閘下泥河



口有亭子店即安民亭遺址濟汶合處戴延之所謂清口也郭緣生



述征記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流濟或謂清則濟也



禹貢濟東北㑹于汶今枯渠注巨澤巨澤北則清



口清水與汶㑹也渭按濟水自菏澤東北流絶鉅



野澤而北合洪水以至安民亭南者禹之舊迹也


[015-26b]
其後不知何年改從澤西之清水而繞澤北以㑹



汶謂之清口其澤中之道自洪口至清口者則無



水故水經謂之故瀆述征記謂之枯渠漢元光中河決瓠子



東南注于鉅野濟水改道疑當在此時今㑹通河逕鉅野縣東北七



十里去故城已逺并清水㑹汶之故道亦湮没而



不可考況禹之舊迹乎


又北東入于海
 傳曰北折而東茅氏曰秦繼宗云又東北㑹于汶當
[015-27a]
 於東字一讀又北東入于海當於北字一讀渭按地
 理志濟水自滎陽東至琅槐入海過郡九行千入百
 四十里今青州府樂安縣東北一百十里有琅槐故
 城漢縣屬千乘郡也


水經注濟水自夀張縣西合汶水又北逕梁山東



袁宏北征賦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處也梁山括地志云



在鄆州壽張縣南二十五里今在東平州西南五十里接汶上縣界梁山濼在今夀張縣東梁山之



南濟汶既合東北匯而成濼日知録云五代史晉開運元年滑州河決浸汴曹濮單鄆五州之境環


[015-27b]
梁山合于汶水與南旺蜀山湖連瀰漫數百里宋史宦者傳梁山濼古鉅野澤綿亘數百里濟鄆數



州賴其蒲魚之利金史食貨志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濼水退地甚廣遣使安置屯田自此以後鉅野



夀張諸邑古時瀦水之地無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之爲川浸矣又東逕須朐城



西城臨側濟水故須朐國安民亭北對安民山東臨濟水水東即無鹽縣界按東平州本漢無鹽



縣州西南有須朐故城又北逕微鄉東春秋荘公二十八年冬築郿公羊傳謂之



微在東平夀張縣西北三十里濟水又北分爲二枝津西北出謂之馬頰水又北逕須



昌縣西今東平州西有須昌故城元和志須昌縣濟水在縣西二里又北逕魚



山東左合馬頰水水首受濟西北流歴安民山北又逕桃城東又東北逕魚山南


[015-28a]


山即吾山瓠子歌所謂吾山平者也其水又東注于清濟謂之馬頰口元和志魚山在東阿縣東南



二十里近志云在縣西以宋初縣治東移故也又北逕清亭東春秋隠公四年公及



宋公遇于清京相璠曰今東阿縣東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清也濟水於是通得清之目燕王曰齊



有清濟謂此水也按春秋荘公三十年公及齊侯遇于魯濟杜預曰濟水歴齊魯界在齊界爲齊濟



在魯界爲魯濟濟水自清亭又北則爲穀城齊地矣濟之爲齊爲魯當分于此間也又北逕



穀城縣西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魚山四十餘里是穀城縣界縣有穀城山陽穀之地



春秋齊侯宋公㑹于陽穀者也按後漢分東阿置穀城縣今爲東阿縣治又北逕周首



亭西左傳齊襄公二年王子成父獲長狄滎如埋其首于周首之門是也今世謂之盧子城濟


[015-28b]
北郡治也又北逕臨邑縣東縣有濟水祠水有石門故濟水之門也春秋隠公五



年齊鄭㑹于石門鄭車僨濟即于此也按通典漢臨邑故城在盧縣東今爲茌平縣地又北



逕平陰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晉侯沈玉濟河㑹于魯濟同伐齊齊侯禦諸平陰者也



京相璠曰平陰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里今爲平陰縣地又東北逕垣苗城



西故洛當城伏滔北征記曰濟水又與清河合流至洛當者也今在長清縣西南元和志長清縣



濟水在北去縣十里即今大清河也對岸則齊河縣大清橋跨其上爲南北通衢又東北



逕盧縣北按左傳隠三年齊鄭尋盧之盟即此又逕盧縣故城北濟北



郡治也元和志盧縣濟水在縣東二十七里臨邑縣濟水西去縣四十里又東北與中


[015-29a]


川水合水東南出山茌縣北流逕盧縣故城北入濟俗謂之沙溝水按山茌故城在今長清



縣東北元和志豐齊縣濟水東去縣二十六里豐齊屬齊州故山茌天寶二年改名又東北



右㑹玉水水導源泰山朗公谷西北流逕祝阿縣故城東而北注于濟按祝阿故城亦在



長清縣東北又東北濼水出焉水出歴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湧若輪春



秋公㑹齊侯于濼是也其水北流注于濟謂之濼口濼音洛寰宇記濼水在歴城西南二百步元和



志全節縣濟水在縣北四十里按今濟南府治歴城縣東有東平陵故城漢縣唐貞觀中改名全節



屬齊州曾鞏齊州二堂記曰泰山之北與齊東南諸谷之水西北合于黒水之灣又西北㑹于柏崖



之灣而至于渴馬之崖蓋水之來也衆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則泊然而止而自崖


[015-29b]
以北至于歴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髙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齊人皆謂嘗



有棄糠于黒水之灣者而見之于此蓋泉自渇馬之崖潛流地中而至此復出也其注而北則謂之



濼水達于清河以入于海舟之通于濟者皆于是乎達也齊多甘泉其顯名者十數而色味皆同以



余騐之蓋皆濼水之旁出者也齊乘曰今府城西平地泉源觱涌聲如隱雷旁合馬跑金線諸泉周



可數畝北出又合蜜脂五龍衆泉並城北流屈而東至城北水門大明湖水出注也又曰濟南名泉



碑論七十二泉逺至中宫靈巖諸泉具載而華不注之華泉明水鎭之明泉皆失不取況其名亦未



雅稱蓋殘金俗筆也又東北逕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縁丘陵以自高青崖翠



發望同㸃黛山下有華泉左傳成二年鞌之戰晉人逐齊師三周華不注齊侯及華泉驂絓于木而


[015-30a]


止即華水也北絶聽瀆二十里入于濟元和志華不注一名華山在歴城縣東北十五里不讀如字



又東北逕臺縣北今歴城縣東北有臺縣故城又東北逕菅縣



故城南右納百脈水今章丘縣西北有菅縣故城隋改置臨濟唐屬齊州百脈



水出土鼔縣故城西源方百步百泉俱出西北流注于濟元和志臨濟縣濟水在縣南二十里章丘



縣濟水在縣西去縣十七里舊志云小清河在章丘縣北三十里又東逕梁鄒縣



元和志濟陽縣濟水在縣南長山縣濟水在西北去縣三十五里鄒平縣濟水在北去縣三十



五里按梁鄒故城唐置濟陽縣屬淄州今爲鄒平縣治其唐之鄒平縣城則割入今齊東縣界金志



長山新城二縣西北並有小清河新城本漢髙苑其故城在今縣東又東北逕臨濟


[015-30b]
縣南今髙苑城西南有臨濟故城元和志髙苑縣濟水在北去縣七十步宋史乾德四年清河



水溢壞髙苑縣城溺數百家又東北迤爲淵渚謂之平州應劭曰博



昌縣西南三十里有安平亭故縣也世尚有平州之名矣按今髙苑縣東南十里有麻大泊一名魚



龍灣周五六十里蓋即古濟水所匯之平州也又東逕髙昌縣故城西在今



博興縣西南又東逕薄姑城北城在臨菑縣西北五十里近濟水今博興縣東



北蒲姑城是也又東逕狼牙固西其地無考又東北逕利縣西



晏謨曰縣在齊城北五十里今博興縣東有利縣故城又東北逕樂安縣故



城南樂安故城在今博興縣東北隋改樂安曰博昌五代唐改曰博興元和志博昌縣濟水在


[015-31a]


北去縣百步渭按此經舊在髙昌下今據薄姑利縣俱南直臨淄而樂安故城在博昌縣東北則此



經乃錯簡故移置利縣之後甲下之前又東北至甲下邑南東歴琅



槐縣故城北地理風俗記曰博昌東北八十里有琅槐鄉故縣也山海經曰濟水絶鉅



野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者也又東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經以爲入河非也



斯乃河水注濟非濟入河又東北入海渤海在今樂安縣東北一百三十里東接夀光



縣界北接利津縣界樂安本漢廣饒鉅定二縣屬齊郡其故城並在今縣東北後漢省琅槐入博昌



故杜預郭璞皆言濟水至博昌入海以今輿地言之自東平㑹汶以



下東阿平陰並屬山東兖州府長清齊河歴城章丘鄒平


[015-31b]
長山新城並屬濟南府髙苑博興樂安並屬青州府諸縣界



中皆禹貢濟水入海之所經也



濟水自東平以下唐人謂之清河按戰國䇿燕王



謂蘇代曰齊有清濟濁河以爲固郭縁生曰清河



首受洪水北流濟或謂清則濟也酈道元曰濟水



通得清之目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稱矣此清河之



名所自來也至宋又有南北清河之名河渠志云



熙寧十年河決澶州徙而南東匯于梁山張澤濼


[015-32a]


分爲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



海南清河即泗水北清河即濟瀆也南渡後北清



河又有大小之分蓋自劉豫導濼東行始齊乘以



大清河爲古濟水小清河爲豫所創志家皆沿其



説黄子鴻非之曰以水經注元和志寰宇記諸書



考之濟水最南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者小清所



經自歴城以東如章丘鄒平長山新城髙苑博興



樂安諸縣皆古濟水所行而大清所經自歴城以


[015-32b]
上至東阿固皆濟水故道而自歴城東北如濟陽



齊東青城諸縣則皆古漯水所行蒲臺以北則故



河水所經蓋宋時河嘗行漯川及河去則大清兼



行河漯二川其小清所行則斷爲濟水故道也渭



按子鴻此言正三百餘年積傳之謬蓋清河所行



本濟瀆不知何時從歴城東北決而北入濟陽縣



界與漯水合而清河之名遂被于漯據水經漯水



逕著縣故城南著即今濟陽而縣南有大清河是


[015-33a]


知大清即漯其水自歴城入濟陽乃近世之所決



非唐清河入海之故道也濟陽之流日盛則章丘



之流日微故劉豫堰濼水使東以益之齊乘云大清河自齊



河縣又北經歴城上濼橋北濼水分響河入焉乂東北逕華不注山陰又東逕下濼堰濼水舊入濟



處堰南即小清河按響河即聽水也此大清河猶是濟之故瀆其所行者實濟水



故道而志家反以濟陽之大清河爲古濟舛錯殊



甚不有子鴻其誰正之然大清自歴城入濟陽及



濱州以東入海之道不知決于何年意者宋熙寧


[015-33b]
時河嘗合北清河入海始開此道其後金明昌五



年河復由此入海久而後去流益深廣此大清之



所以浩浩而小清之所以屢濬屢塞也與



水經叙濟水自滎陽以下原委甚悉杜預春秋釋



例曰濟自滎陽卷縣東經陳留至濟陰北經髙平



東經濟北東北經濟南至樂安博昌縣入海郭璞



注山海經略同酈道元依水經以立注出河之濟



又加詳焉是由東漢以迄後魏濟未嘗一日絶也


[015-34a]


唐人則據司馬彪之言以爲自王莽後河南不復



有濟水太子賢注後漢循吏傳曰濟水東流逕温



縣入河度河東南入鄭州又東入滑曹鄆濟青等



州入海王莽末旱則枯涸但入河内而已杜佑通



典曰濟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不復截河過今東平



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謂之清河實



菏澤汶水合流而曰濟河蓋因舊名非本濟水也



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曰濟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


[015-34b]
于海知河南之地無濟水矣自後所説皆襲舊名



如鄆州之須昌濟州之長清盧縣齊州之臨邑豐



齊全節臨濟章丘淄州之濟陽長山鄒平髙苑青



州之博昌諸縣界中並有濟水其後則不經博昌



而改從棣州之蒲臺入海是皆襲舊名而實非濟



也渭按鴻溝既開河水與滎濟相亂及滎澤塞爲



平地則河南無涓滴之濟矣水經之所謂濟者皆



滎陽下所引之河水也而杜預京相璠郭璞酈道


[015-35a]


元輩皆莫能辨唐人始知之所見逺過于前但以



爲河南之濟由王莽末旱枯而絶則非以余考之



旱枯之事郡國志繫河内温下酈注亦於温縣濟



水故瀆下言之其所云枯後復通津渠勢改者謂



濟水自温縣入河不復東至武德耳而滎陽以下



絶無一字道及殆與河南之濟無涉詳見前釋例自



卷縣博昌而外略舉郡名故與水經不同孔穎達



以爲水流之道今古或殊杜據當時所見言之與


[015-35b]
水經乖異非也晉時濟水之道實與漢世不殊文



有詳略非枯後復通津渠勢改也若夫唐之清河



自須昌以下所受唯菏汶則又有其故矣蓋天寶



之後汴水堙廢濟渠亦無所受菏澤以西竟成斷



港故元和志言濟自須昌始而通典云濟河實菏



汶之合流其所謂菏者即五丈溝之水西自考城



來者也迨元人開㑹通河引汶絶濟以資運道明



永樂中又于古四汶口之地築戴村壩遏汶使西


[015-36a]


南流汶水自是盡出于汶上西南至南旺入漕四分南流出上閘接沂泗六分北流出下閘抵



漳衛唯小鹽河一綫洩入清河小鹽河在今東阿縣西南二十里即運河



所洩汶水支流也清河賴諸山泉溝澤以成其川并無菏



汶之可言矣而志家猶執清河以爲禹貢之濟水



不亦過乎或又云山左諸泉實皆濟水溢爲大小



清河濟雖絶而不絶也然此等指爲濟水則可以



是爲滎澤陶丘之遺跡可乎哉東漢後河南無濟



水斯爲定論紛紛筆舌徒滋來學之惑無爲也


[015-36b]
杜佑之譏水經也曰按後漢郡國志因王莽末旱



此渠枯涸濟水但入河而已不復截河而南水經



是和帝之後所撰乃云南過滎陽陽武封丘寃朐



乘氏等縣並今縣地一依尚書禹貢舊道斯不詳



之甚酈道元又從而注之其所纂叙及注解並大



紕繆渭按河北之濟因旱而枯旱止則復出河南



之濟爲濁河所侵空竇盡窒河去不復能上涌故



遂絶自東漢以迄唐初凡行濟瀆者皆河水也而


[015-37a]


猶目之曰濟是鵲巢而鳩居觚名而圜實也故杜



氏力詆水經以爲不可信然滎濟故道猶可因是



而得其十之七八則此書不無補焉黄文叔云濟



水雖絶其瀆猶在雖中間經穿鑿變易或斷或續



然水之附入於其瀆者猶可尋求緝之以存禹迹



非無理也斯言蓋得其平



濟瀆之水自周以來凡數變初爲濟及導滎爲川



則滎與濟合鴻溝既開滎瀆爲河所亂及滎澤又


[015-37b]
塞則所行者唯河水矣汴渠不通則鉅野以北所



行唯菏汶戴村已築則東阿以下所行唯山泉溝



澤之水其號爲濟者襲舊名而已濟瀆入海之道



自唐以來亦數變初經髙苑縣北又東北至博昌



入海其後則不由博昌通典云舊濟合在今博昌



縣界今無元和志蒲臺縣下云海在縣東一百四



十里海畔有一沙阜俗呼爲鬬口淀是濟水入河



之處海潮與濟相觸故名蓋其時濟水改道從蒲


[015-38a]


臺東北與河渾濤而入海也宋南渡後劉豫導濼



水東行入濟水故道爲小清河仍經髙苑縣北至



樂安縣入海及金皇統中縣令髙通改由縣南長



沙溝至博興合時水又東北至樂安由馬車瀆入



瀆在縣東北五十里今爲髙家港其後小清之上流堙塞鄒平



長沙新城界中故瀆皆爲漯河所行漯河即楊渚



溝水寰宇記所稱獺河者也歴城新志云小清河



自明永樂以後漸至堙塞成化九年嘗濬治之嘉


[015-38b]
靖十二年又塞乃復濬博興以西達於歴城幾三



百里久之復淤蓋小清唯恃濼水爲源堰東有阻



則濼水仍自華不注東北入大清河屢濬屢塞職



是故也水經所敘瀆同而水異水異故李弘憲云



河南無濟水瀆同故黄文叔云禹迹賴此而猶存



言非一端各有所當今與人論濟水茍以爲無則



羣指七十二泉大小清河以相難若以爲有則又



據杜佑之説詆水經不當襲舊名爲濟明道謂與


[015-39a]


公言如扶醉人扶得一邊起又倒却一邊眞可笑



又可憎也


 禹貢錐指卷十五
[015-3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