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53 禹貢錐指-清-胡渭 (master)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禹貢錐指卷七
              德清胡渭撰
荊及衡陽惟荊州
 傳曰北據荆山南及衡山之陽正義曰以衡之南無
 復有名山大川可以爲記故言陽見其境過山南也
 渭按地理志禹貢南條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衡
 山在長沙國湘南縣東南今湖廣襄陽府南漳縣有
 荆山本漢臨沮地衡州府衡山縣有衡山本漢湘南
[007-1b]
 地也詳見導山
殷有荆而無梁爾雅漢南曰荆州注云自漢南至



衡山之陽漢水出嶓冢梁州山也自嶓冢以東至



大别凡在漢水之南者皆為荆州然則禹貢梁州



之地荆亦兼之不盡歸於雍自大别以東江南之



地爲揚所侵而大别以西漢東之地亦皆入於豫



荆州之境縮於東北而贏於西南殷因於夏所損


[007-2a]


益可知也周禮正南曰荆州衡山雲夢江漢皆禹



貢荆州之山水唯其浸潁湛則有可疑鄭云潁出



陽城宜屬豫州在此非也湛未聞今按漢志潁水



出潁川陽城縣陽乾山東至下蔡入淮湛水見杜



預左傳注襄十六年晉楚戰於湛阪注云襄城昆



陽縣北有湛水東入汝水經注湛水出犨縣北魚



齒山東南流歴山下為湛浦春秋襄公十六年晉



伐楚楚公子格及晉師戰於湛阪楚師敗績遂侵


[007-2b]
方城之外今水北山有長阪蓋即湛水以名阪故



有湛阪之名湛水又東南逕昆陽縣蒲城北而東



入汝杜預亦以是水為湛水周禮荆州其浸潁湛



鄭玄云未聞盖偶有不照也今考地則不乖其土



言水則有符經文矣然湛與潁實皆在河南淮北



之地若割以屬荆則斗入豫域七八百里略似後



世郡國犬牙相制之形非帝王分疆建牧之意潁



湛二字㦯古文傳冩譌繆如兖州盧維之類未可


[007-3a]


知也周承殷制亦有荆而無梁李廵注爾雅言雍



兼梁地賈公彦疏周禮言雍豫並兼梁地而皆不



及荆殆未察漢南曰荆之義耳盖殷周之荆豫皆



以漢水為界梁州漢北之地豫兼之漢南之地荆



兼之其嶓冢以西則雍兼之故二代無梁焉



漢志云周改禹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顔注謂省



徐以入青併梁以合雍諸儒皆從其說而林少穎



獨疑之曰職方氏於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川淮


[007-3b]
泗其浸沂沭則徐合於青無足疑者若夫雍州其



山鎮曰嶽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汭其浸渭洛



梁州之山川無一存者果何所據而謂梁合於雍



乎荆州其川江漢據江漢之水發源於梁由荆而



東至揚然後入於海今以江漢為荆之川則禹貢



之梁州其無合於職方氏之荆州乎按林氏此言



發前人所未發愚意實與之闇合



荆州之建國春秋時可考者楚夔聃權&KR3297與鄖同


[007-4a]


左傳桓十一年州蓼伐楚師杜注云州國在南郡華容縣東南今為監利縣地羅貳軫凡



九國戰國時屬楚而韓秦亦少得其地秦幷天下



置南郡黔中長沙南陽東境是漢復置荆州領郡國八



漢魏晉並因之晉頷郡十九唐為山南東道之江陵荆州



竟陵富水齊安漢陽夷陵巴東



郡江南西道之江夏巴陵長沙衡陽



江華桂陽邵陽武陵澧陽等郡



黔中道之黔中寜夷涪川盧溪盧陽


[007-4b]
靈溪潭陽清江播川夜郎義泉



溱溪等郡又淮南道之安陸義陽



嶺南道之連山等郡按以上通典所列連山郡



當出隷古南越騎田嶺北為桂陽嶺南為連山連山亦古南越地不當入荆域



中寜夷涪川播川夜郎義泉溱溪七郡皆梁南徼



外蠻夷非古黔中地不在九州之限元和志云黔州本漢涪陵



縣理晉永嘉後地没蠻夷經二百五十六年至周保定四年涪陵蠻帥田恩鶴以地内附因置奉州



建德三年改為黔州大業三年又改為黔安郡因周隋州郡之名遂與秦漢黔中地犬牙難辨其秦


[007-5a]


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黔中故郡城是漢改黔中為武陵郡移理義陵即今辰州叙浦縣



是後魏移治臨沅即今州是今辰錦叙奬溪澧朗施等州實秦漢黔中之地而今黔中及夷費思播



隔越峻嶺東有沅江水及諸溪並合東注洞庭湖西有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柯北歴播費思黔



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與黔中故地炳然分矣然則此五州及珍臻二州皆梁南



徼外蠻夷今叙瀘重夔之江南諸縣及遵義府是也其東有峻嶺為限荆不當越此而西斗入六七



百里總因黔中名亂嶺東嶺西諸州混而為一道杜氏遂有此誤叙州即巫州奬州即業州也



有當來屬者豫域襄陽之南漳漢東之光化及南



越始安郡全義縣嶺北之地是也全義今為興安縣屬廣西桂林


[007-5b]
府文獻通考云自荔浦以北為楚以南為越今靜江有中州清淑之氣荔浦相距纔百餘里遂入瘴



鄉是天所以限楚越也此皆就當時風氣言之近志遂以桂林平樂二府為禹貢荆州之域恐未必



然杜氏以始安平樂屬古南越為是唯全義縣嶺北之地當入荆域以今輿地言之



湖廣武昌漢陽安陸荆州岳州長沙衡州常德辰



州寶慶永平十一府郴靖二州施州衛其襄陽府



則唯南漳縣德安府則安陸雲夢孝感應城應山



及隨州之南境廢光化縣地黄州府則黄岡麻城



黄陂黄安四川則夔州府之建始廣西則桂林府


[007-6a]


之全州本漢零陵縣屬零陵郡隋改置湘源縣唐屬永州五代晉改曰清湘於縣置全州明



省縣入又改屬桂林及興安縣嶺北之地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越城嶺在



縣北三里皆古荆州域也



荆之北界判自南漳縣之荆山山在縣西北八十



里漳水所出其西為逺安興山北與梁接界荆山



之西百餘里為景山水經沮水出漢中房陵縣注



云出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故淮南子曰



沮出荆山元和志云沮水出房州永清縣西南景


[007-6b]
山永清本漢房陵縣地也縣南一百一十三里有



建鼓馬騣二山並髙峻又竹山縣西南三十五里



有白馬塞山孟達歎為金城千里盖皆景山之餘



脈矣南漳以東為荆門鍾祥京山元和志大洪山在京山縣西北



二百里孤秀為衆山之傑及隨州之南境廢光化縣地光化故城在今



隨州東南三十餘里唐隨州管縣四通典云唯光化為荆域餘皆屬豫又東為應山



縣縣北有義陽三關見齊書州郡志義陽唐申州治也一曰平靖



元和志云在安州應山縣北六十五里北至申州九十里東至百鴈開一百六十里申川今汝


[007-7a]


寜府之信陽州也一曰黄峴關又名百鴈關元和志云在應山縣北九十里北至申



州九十里東至澧山關一百里一曰武陽關又名澧山關元和志云在應山縣東北一



百三十里北至申州一百五十里即古之大隧直轅冥阨也左傳定四



年吳伐楚自淮渉漢楚左司馬戍請還塞大隧直轅冥阨自後擊之大隧即武陽直轅即黄峴冥阨



即平靖也三關又總名曰城口楚史皇所謂塞城口而入也冥亦作黽又作皆讀若盲又東



為黄安縣有大活關白沙關本唐黄岡麻城黄陂三縣地明嘉靖四十



二年析置黄安縣元和志云大活關在黄州黄陂縣北二百里東北至光州二百八里西至安州澧



山關一百里白沙關西至大活關六十里在州北二百四十里北至光州界二十五里又東


[007-7b]
為麻城縣有穆陵關隂山關元和志穆陵關西至白沙關八十里在麻



城縣西北一百里北至光州一百四十九里隂山關西至穆陵關一百里在縣東北一百一里北至



光州殷城縣二百里按穆陵關在穆陵山上或曰齊之四履南至穆陵即此也定四年吳楚戰於柏



舉亦在縣界諸關依山為阻與荆山東西準望相直皆



荆豫接界處



荆之南界越衡山之陽大抵及嶺而止史記曰秦



有五嶺之戍晉地理志曰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



由嶺嶠時有五處故曰五嶺據水經注五嶺大庾


[007-8a]


㝡東為第一嶺在揚域餘皆屬荆第二騎田嶺在



郴州南即黄岑山亦名黄箱山今謂之臘嶺郴水所出髙千餘丈南接廣東陽山縣界北寒



南燠氣候頓殊第三都龐嶺在衡州府藍山縣南亦稱都龐嶠即



黄蘖山龐音龍水經注作部龍南接廣東連州界鄧徳明謂都龐在九真大謬第四萌渚



嶺在永州府江華縣南亦稱萌渚嶠即古臨賀嶺又名白芒嶺今名桂嶺髙



三千餘丈南接廣西平樂府賀富川二縣界第五越城嶺在桂林府興



安縣北五嶺之㝡西嶺也亦稱越城嶠又名始安嶠嶺北一百



三十里接寶慶府城歩縣界經曰衡陽未知所極


[007-8b]
然酈氏有言古人云五嶺者天地以隔内外見水經温



水注韓退之曰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髙山益峻水



清而益駛其㝡髙而横絶南北者嶺中州清淑之



氣於是焉窮藉此表界差為近理耳



荆之東界準揚約略言之盖自麻城黄岡踰江而



南為武昌縣又西南為通山咸寜崇陽通城又南



為瀏陽醴陵攸縣茶陵又東南為興寜桂東桂陽



又西南為宜章皆與揚分界處也


[007-9a]


荆之西界經無可見今據戰國時巴楚分地約略



言之盖自巴東踰江而南為建始施州麻陽沅州



又東南為黔陽靖州通道以訖於興安與貴州廣



西接界


江漢朝宗于海釋文朝直遥反
 傳曰二水經此州而入海有似於朝百川以海為宗
 宗尊也正義曰老子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
 其下之是百川以海為宗鄭云江水漢水其流遄疾
 又合為一共赴海也猶諸侯之同心尊天子而朝事
[007-9b]
 之王氏曰此僅六字耳而江漢趨海之勢如在目
 前嘗於武昌夏口望之見其渺瀰奔潟如人之有所
 徃而意專行速不遑他顧狀以朝宗傳水之神也渭
 按揚之三江入海無壅故禹於此州疏江决漢至大
 别合流雖去海尚逺而有朝宗之勢說者謂紀此以
 該彼非也


江水自四川夔州府雲安縣東流經奉節巫山又


[007-10a]


東出巫峽至巴東縣入荆域又東經歸州夷陵宜



都枝江松滋江陵公安澧州華容至安鄉㑹洞庭



之水又東經巴陵沔陽臨湘嘉魚又東北至江夏



西與漢陽分界漢水從西北来注之漢水自襄陽



府宜城縣南流入荆域又南經鍾祥荆門又東南



經潛江景陵沔陽又東經漢川又南至漢陽與江



水㑹又東歴武昌大冶至興國其北岸為黄州府



之麻城與揚接界此禹在荆時所治也詳見導漾導江


[007-10b]
郭璞江賦云巴東之峽夏后疏鑿絶岸萬丈壁立



赮駮水經江水東逕廣谿峽注云三峽之首自昔



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后疏鑿者



又江水東逕西陵峽歴禹斷江注云南峽北有北



谷村兩山間有水清深潭而不流耆舊傳言昔是



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瀉水禹更開今峽口



水勢幷衝此江遂絶謂之斷江今夷陵州西南有



斷江山是其遺跡金吉甫云三峽天險非入都通


[007-11a]


道計不施工故不書非是盖江之有三峽猶河之



有龍門也禹治冀之河自龍門始則治荆之江亦



必自三峽始



朝宗孔鄭義已備不必引周禮春朝夏宗為證鄭



又云荆楚之域國有道則後服國無道則先彊故



記其水之義以著人臣之禮此臆說也


九江孔殷
 正義曰鄭云九江從山谿所出謂各自别源非大江
 也下流合於大江耳晁氏曰洞庭九江也曽氏曰沅
[007-11b]
 漸元辰叙酉湘資醴水元當作無盖無訛為无又轉作元也漢志武陵無陽縣無
 水首受故且蘭南入沅行八百九十里醴與澧同皆合洞庭中東入于江是
 為九江導江云過九江至於東陵今之巴陵巴陵之
 上即洞庭也因九水所合遂名九江水經九江在長
 沙下雋縣西北楚地記云巴陵瀟湘之淵在九江之
 間是也程氏曰一江而名九江亦猶嶓岷蠡三大派
 合為一流而經以三江總之即其例也若其九江之
[007-12a]
 所以名九當時必有所因不容鑿為之說渭按今岳
 州府巴陵縣本漢下雋縣地下雋故城在今武昌府蒲圻縣界縣西
 南有洞庭湖山海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
 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浦浦本作淵水經注引此作浦今
 從之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楚地記本此
 說文殷作樂之盛稱引易殷薦之上帝周禮陳其殷
 又殷見曰同鄭注云殷衆也則殷有衆盛之義孔殷
 謂衆水所㑹其流甚盛也
[007-12b]
孔傳云江於此州分為九道正義曰傳以江是此



水大名謂大江分而為九猶大河分為九河也潯



陽記有九江之名雖名起近代義或當然陸氏釋



文曰九江尋陽地記云一曰烏白江二曰蜯江三



曰烏江四曰嘉靡江五曰畎江六曰源江七曰廩



江八曰提江九曰箘江張須元縁江圖云一曰三



里江二曰五州江三曰嘉靡江四曰烏土江五曰



白蚌江六曰白烏江七曰箘江八曰沙提江九曰


[007-13a]


廩江參差隨水長短或百里或五十里始於鄂陵



終於江口㑹於桑落洲太康地記曰九江劉歆以



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也湖漢九水已見揚州渭按秦始皇



滅楚以其都夀春置九江郡太史公曰余南登廬



山觀禹疏九江淮南子曰禹鑿江而通九路地理



志廬江尋陽縣下云禹貢九江在南皆東合為大



江王莽改豫章曰九江郡柴桑縣曰九江亭應劭



曰江自尋陽分為九郭璞江賦曰流九派乎尋陽


[007-13b]
自西漢以迄東晉皆言大江至尋陽分為九江禹



之所疏鑿而尋陽記縁江圖又備列其名元和志



云江州尋陽郡禹貢揚荆二州之境揚州云彭蠡



既豬今州南五十二里彭蠡湖是也荆州云九江



孔殷今州西北二十五里九江是也彭蠡以東為



揚州界九江以西為荆州界此亦遵舊說九江孔



鄭異義而不言其處所諸家皆謂在潯陽其以洞



庭為九江者自宋初胡旦始而晁以道曽彦和皆


[007-14a]


從之朱子九江辨曰九江若曰派别為九則江流



上下洲渚不一今所計以為九者若必首尾短長



均布如一則横斷一節縱别為九一水之間當有



一洲九江之間沙水相間乃為十有七道於地將



無所容若曰參差取之不必齊一則又不知斷自



何許而數其九也况洲渚出没其勢不常江陵先



有九十九洲後乃復生一洲是豈可以為地理之



定名乎此不可通之妄說也若曰旁計横入小江


[007-14b]
之數則自岷山以東入于海處不知其當為幾千



百江矣此又不可通之妄說也且經文言九江孔



殷正以見其吐吞壯盛浩無津涯之勢决非尋常



分派小江之可當又繼此而後及夫沱潛雲夢則



又見其决非今日江州甚逺之下流此又可以證



前二說者為不可通之妄說也九江即洞庭旣有



山水二經為根據而又得朱子此辨其不在潯陽



亦明矣


[007-15a]


尋陽記曰今蘄州界古蘭池城亦謂之潯水城即



漢尋陽縣也通典曰尋陽舊縣在江北蘄春郡界



今黄州府黄梅縣東北尋陽故城是也故班志云



九江在其南東晉時温嶠移縣於江南則九江在



縣北矣縁江圖所云九江始於鄂陵終于江口㑹



於桑落洲者今已無考桑落洲在九江府城東北



五十里大江中鄂陵即武昌縣縣界有崢嶸洲蘆



洲楊葉洲舊志云江入縣境播為三江過中洲至


[007-15b]
雙栁夾又自崢嶸洲過磧磯至大洲為三江口疑



即其類又按水經注江水東逕軑徒系反縣故城南



城對五洲江中有五洲相接故以五洲為名漢軑



縣即今蘄水縣五洲江當在此縣界也寰宇記云



畎江五阜洲在黄梅縣南一百十里可考者唯此



而已唐藝文志有九江新舊録三卷不知其書尚



存否此等沙水相間當時必實有但洲渚出没不



常以近事騐之枝江百里洲至明嘉靖初江水衝


[007-16a]


斷為二又江夏鸚鵡洲為東漢以来著名之古蹟



而崇禎中蕩決無存則九派之湮滅從可知已然



張須元云九江随水參差長短則又犯朱子所駮



不知斷自何許而數其九者禹之命名必不以此



等洲渚也



九江至春秋時為江南之夢戰國時稱洞庭五渚



韓非子謂之五湖而九江之名遂隠傳記鮮有言



九江者及秦滅楚始置九江郡酈道元云秦立九


[007-16b]
江郡治夀春縣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



見淮水注是即尋陽之九江矣然洲渚參差長短其



在當時九派原不甚分明故鄭亦疑焉而有出自



山谿之說必求其水以實之則水經所稱巴水希



水赤水蘄水邗水富水等亦皆入江而初無總㑹



之處則自岷山以東至海小江千百何可勝數誠



有如朱子所言者程泰之云古来名水不比後世錯雜如漾漢入江嘗得與江並



大而名為北江矣然其未入江時止得名漢不得名江安有九小谿者望江未至而得名為江乎


[007-17a]


此其說又不可通故劉歆以湖漢九水為九江此



九水者同注彭蠡以入大江謂之九江亦可然彭



蠡揚州之澤也而指為九江則荆之水而移於揚



矣其可乎禹貢之九江信非洞庭不足以當之也



宋儒所據以辨尋陽之九江者曰過九江至于東



陵今巴陵也夷陵一名西陵故此為東陵而漢人



則固自有其東陵矣地理志廬江郡下云金蘭西



北有東陵鄉淮水出淮當作灌雩婁縣下云灌水


[007-17b]
北至蓼入決是也水經江水東逕西陵縣故城南



故城在今黄州府蘄州西又東逕下雉縣北今武昌府興國州東有下雉故城



䢴水從東陵西南注之酈道元云江夏有西陵縣



故是言東尚書曰江水過九江至於東陵者也見江



水注又云灌水導源廬江金蘭縣西北東陵鄉大蘓



金蘭盖漢初有是縣中廢故志不書晉宋間復置故酈注據以為言按蓼縣故城在今河南光



州固始縣北灌水出金蘭縣西北之東陵鄉而東北至蓼縣入決水則金蘭當在固始之西南南直



黄梅之北矣薛士龍以為東陵在漢陽蘄州間非是褚先生所謂神龜出於


[007-18a]


江灌之間嘉林之中盖謂此也灌水東北逕蓼縣



故城西而北注決水見決水注江灌史記龜䇿傳作江



淮與漢志均為誤字也今按黄梅縣西南九十里



有蔡山西接廣濟縣界通典云廣濟縣蔡山出大



龜書曰九江納錫即此凡此類鑿鑿言之蓋秦漢



以来相傳之語不但東陵確有其所并大龜亦真



出此矣先入為主頗難揺動而愚以三事折之曰



巴陵臨江而金蘭之東陵去江六百餘里安得云


[007-18b]
至于東陵一非也江自巴陵以東至沙羡即迆北



胡三省曰江水東流自武昌以下漸漸向北盖南紀諸山所廹陂陁之勢漸使之然也使九



江在尋陽東陵在金蘭則是先迆北而後至于東



陵二非也書江漢朝宗于海盡之矣而復於其下



流書九江孔殷不亦贅乎三非也朱子之辨昭昭



若掲日月敢以是為爝火之助云



水經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即陽朔山也在縣北湘灕同源



分為二南為灕水北則湘川今廣西桂林府興安縣本漢始安縣地山在縣南九十里應劭謂之零


[007-19a]


陵山東北流逕長沙下雋縣西又北至巴丘山入於



江注云湘水㑹資沅微澧四水微水從東来注于湘世謂之麋湖口



今巴陵縣東南微湖是也同注洞庭而北㑹大江名之五渚戰



國䇿曰秦與荆戰大破之取洞庭五渚也史記蘓代說燕



王云秦正告楚曰漢中之甲輕舟出於巴乗夏水而下江四日而至五渚湖水廣圓五



百餘里日月若出没於其中湖中有君山一名湘山又名



洞庭山編山相次去數十里廻峙相望孤影若浮所



謂三苖之國左洞庭者也巴丘山在湘水右岸山


[007-19b]
有巴陵故城本吳之巴邱邸閣也晉太康元年立巴陵縣於此即今岳州府治西



對長洲洲南湘浦北對大江三水所㑹謂之三



江口在巴陵縣西北元和志云巴陵城對三江口岷江為西江澧江為中江湖湘江為南江



巴陵舊志云洞庭湖一名五湖又名三湖三湖者



洞庭之南有青草湖西有赤沙湖而洞庭周囘三



百六十里南連青草西吞赤沙横亘七八百里因



名三湖又謂之重湖重湖者一湖之内南名青草



北名洞庭有沙洲間之也今道出湖湘間者必問


[007-20a]


津於洞庭洞庭吐納羣川而大江西来横亘其口



每嵗六七月間岷峨雪消水暴漲自荆江逆入洞



庭清流為之改色瀕湖之縣巴陵居其東華容安鄉居其北常徳府之龍陽居其



西沅江居其南長沙府之湘隂居其東南渭按周禮荆州無九江盖已



包在藪澤雲夢之中矣然自是九江之名遂不著



故或稱江南之夢或稱洞庭五渚或又稱巴丘湖



郭璞爾雅注云雲夢今華容縣南巴丘湖是也後



世旣不知洞庭為九江見尋陽江中多沙水相間


[007-20b]
處遂指其九派為九江而導山導江之文義皆不



可得通矣太史公不敢言山海經然其中亦有可



信者如謂澧沅瀟湘在九江之間頼此一語而九



江遺跡猶可推尋其有造於禹貢不小也



曽氏說九江一曰沅出牂柯且蘭縣東北注洞庭湖入江二曰漸一名



澹水出武陵索縣東入沅三曰無出牂柯且蘭縣東南入沅按說文無本古舞字故無水或



加水作潕又作㵲四曰辰出武陵辰陽縣東入沅五曰叙一作序出武陵義陵



縣西北入沅六曰酉出武陵充縣東南入沅七曰湘已見前八曰資


[007-21a]


一作澬出零陵都梁縣東北入沅九曰澧出武陵充縣東北注洞庭湖入江朱子



考定九江去無澧二水而易以瀟蒸一曰瀟江亦名



營水出營陽泠道縣留山北流注湘水二曰湘江三曰蒸江漢志作承後漢



志作烝出邵陵縣界至臨承縣北東注于湘四曰澬江五曰沅江六曰



漸江七曰叙江八曰辰江九曰酉江按朱子據導



江文江先合澧而後過九江故不數澧然澧實㑹



南江以東注洞庭非上流自入江也安得而不數



無字誤作元朱子以為亡是水故置之古無瀟水


[007-21b]
酈道元云瀟者水清深也湘中記曰湘川清照五



六丈下見厎石如樗蒲是納瀟湘之名矣然則瀟



湘猶言清湘非别有瀟源隋唐以後始謂瀟水出



九疑山北合湘水是曰瀟湘耳武陵零陵長沙之



水皆入沅湘如蒸水者頗多金吉甫云郴水亦入



湘舊不列九江未知與漸叙二水大小若何然則



朱子所更定亦未有以見其為必然也善乎林少



穎之言曰九江之名與其地世乆逺不可强通然


[007-22a]


各自别源而下流入江則可以意曉也斯真通人



之見傅同叔云九江不必求其有九如太湖一湖



而得名五湖昭餘祁一澤而得名九澤皆不可以



數求也此說本程泰之恐又不然當時必實有九



水㑹同故以為名但水道通塞離合古今不常自



戰國時唯知有湘沅資微澧而名之五渚矣况後



世乎與其出此入彼不若闕疑之為得耳



正義云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或從江


[007-22b]
分出或從外合來故孔鄭各為别解此說非也禹



貢山川豈有俗稱漢合於江而後謂之北江彭蠡



合於江漢而後謂之三江當其未合不得名江也



九水亦必俱㑹於洞庭而後謂之九江凡湘江沅



江等稱皆後世俗稱也不可以說經巴陵所對之



長洲禹時盖未曽有江身與湘浦莽為一壑九江



即大江也特以其流為九水之所匯因號九江耳



九河主其分九江主其合河自一而分為九故曰


[007-23a]


播江自九而合為一故曰殷當其未合非獨此九



水不得冒江之名即漢與彭蠡不得冒江之名也



孔殷傳云甚得地勢之中頗費解蔡氏云殷正也



九江水道甚得其正盖指其分處言之亦非經旨



鄭康成云殷猶多也九江從山谿所出其孔衆多



孔字作孔竅解則渉於怪矣今竊取朱子吐吞壯



盛浩無津涯之義以釋孔殷而從說文訓盛視舊



說差覺穏當


沱潛旣道說文沱徒河反潛㨗亷反渭按潛史記作涔漢書作灊後同
[007-23b]
 傳云沱江别名正義曰導江言東别為沱是沱為江
 之别名也釋水云水自江出為沱漢為潛渭桉詩召
 南曰江有沱荆州之沱也一在江北寰宇記江自枝
 江縣百里洲首派别北為内江者是一在江南水經
 注夷水出魚復縣江至夷道縣北東入江者是潛水
 或云在今安陸府鍾祥潛江二縣境然漢東之地津
 渠交通未知孰為古潛水黄文叔云自後世通渠漢
[007-24a]
 川雲夢之際禹跡固多湮没誠然


水經注江水自夷道縣北今宜都縣西有夷道故城又東逕上



明城北晉荆州刺史桓冲築此城移州治焉在今松滋縣界江汜枝分東入



大江縣治洲上故以枝江為稱今枝江縣東北六十里有百里洲延



袤百里與江陵分轄枝江故城在縣東地理志曰江沲出西南東入



江是也志無南字疑此衍江水又東㑹沮口又南逕江陵



縣南縣江有洲號曰枚廻洲洲在縣西南六十里枚或作枝江水



自此兩分而為南北江寰宇記云百里洲首派别


[007-24b]
南為外江北為内江王晦叔云枝江縣百里洲夾



江沱二水之間其與江分處謂之上沱與江合處



謂之下沱渭按南江在古時為岷江之經流北江



為沱南江自枝江縣南又東逕公安縣西又東南



流為涔水隋志松滋縣有涔水盖東與公安接界九歌望涔陽兮極



浦横大江兮揚靈王逸注云涔陽江碕名附近郢



即此水之北也涔水入澧州界為四水口歴州之



東北又東南合澧水經華容縣南入赤沙湖又東


[007-25a]


南逕安鄉縣西而東南入洞庭湖與北江㑹此即



禹導江東至於澧過九江至於東陵之道也北江



自枝江縣北又東逕松滋縣北又東逕江陵縣南



又東逕公安縣北又東逕石首縣北又東逕監利



縣南夏水出焉北江又東至巴陵縣西北㑹洞庭



之水此即江北之沱寰宇記所謂内江者也其後



北江之流漸盛而南江日微世反以南為沱北為



江說者遂謂東至于澧不可解以澧水北去江二


[007-25b]
百餘里故也詳見導江



正義引鄭注云今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其尾入江



耳不於江出也華容有夏水首出江尾入沔蓋此



所謂沱也渭按枝江沱水為江洲所隔而成何言



不於江出華容夏水自江陵縣東南首受北江東



北流逕監利沔陽與潛江縣分界又東北至京山



縣東南而注于漢此本沱水岐分而為夏非出於



大江鄭以為沱者蓋北江乆已盛大世目為岷江


[007-26a]


之經流因以其所出者為沱耳禹時無此沱也不



可從



漢志南郡巫縣夷水東至夷道入江過郡二行五



百四十里今巫山縣東北有巫縣故城水經夷水出巴郡魚復



縣江今奉節縣西十五里有魚復故城東南過很山縣南今長陽縣西有



很山故城又東過夷道縣北今宜都縣西有夷道故城東入于江注



云夷水即很山清江也江水注謂之夷谿水色清照十丈



分沙石因名清江昔廩君浮此水據捍闗而王巴


[007-26b]
捍與扞同是以法孝直有言魚復扞闗臨江據水實益



州禍福之門夷水又東逕建平沙縣沙下當有渠字江水篇云



鳥飛水北流逕建平郡沙渠縣南元和志施州清江縣本漢南郡巫縣地呉沙渠縣也縣有



巫城南岸水山道五百里其水歴縣東自沙渠入



很山縣水流淺狹裁得通船又東逕很山縣故城



縣即山以名孟康曰音恒今世以銀為音南對長楊溪溪水出西南



射堂村谷中石穴北流注於夷水隋改很山曰長楊以溪得名唐



又改楊為陽又東北逕夷道縣北又東逕宜都縣北今縣


[007-27a]


治即宜都故城東入大江有涇渭之比亦謂之很山北溪



渭按夷水首出魚復江尾入宜都江行五百餘里



是亦荆州之沱也古時自巴入楚避三峽之險皆



由此路史記張儀說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積



粟起於汶山浮江以下至楚三千餘里舫船載卒



一日行三百餘里不至十日而拒扞闗扞闗驚則



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黔中漢為武陵



郡即今常德府巫郡漢為巫縣即今巫山巴束建始三縣及施州衛地也此言舟師由


[007-27b]
夷水入楚也何以知之楚世家肅王四年蜀伐楚



取兹方於是楚為扞闗以拒之後漢書李熊說公



孫述曰東守巴郡拒扞關之口徐廣曰巴郡魚復



有扞水扞闗後漢志同章懐太子賢曰扞闗故基在今



峽州巴山縣寰宇記云廢巴山縣在長陽縣南七



十里即古捍闗是也唐志巴山縣隋分很山縣置天寶八載省入長陽



經注江水自江闗東逕弱闗捍闗江闗在今奉節縣東瞿唐峽口



注云弱闗在建平秭歸界秭歸今歸州也蓋大江


[007-28a]


出三峽逕弱闗江沱出很山逕捍闗劃然兩道儀



言浮江以下拒捍闗則不經巫峽明矣夷水受江



處不知何時日就陻塞後漢建武中公孫述遣將



田戎等乗枋箄下江闗㧞夷道夷陵光武命岑彭



吳漢伐之彭擊破戎等率舟師長驅入江闗漢留



夷陵裝露橈船將三萬人泝江而上則皆取道於



三峽而不復由夷水矣蓋其時水已淺狹不勝戰



艦自後荆梁有事苟用舟師未有不由峽江者然


[007-28b]
酈注云沙渠裁得通船則後魏時水道猶存下逮



唐初建始之北遂成斷港故章懐注西南夷傳云



今施州清江縣夷水一名鹽水源出縣西都亭山



清江廢縣亦在長陽縣界寰宇記云夷水自施州開蠻界流入



長陽縣明一統志云夷水源出舊施州開蠻界流



經建始巴東長陽至宜都入江蓋不復知此水出



西北奉節之大江而以為西南施州衛之山源矣



其所謂都亭山者即在開蠻界也然自漢志已不


[007-29a]


言首受江未知何故班氏疎略頗多水經注原委



詳明而又有張儀之言以為證無可疑者禹導江



自梁入荆必浮此水也



陸氏釋文馬云其中泉出而不流者謂之潛言泉



出則可言不流則非韻㑹潛水伏流也左思蜀都



賦演以潛沬劉逵注云水潛行曰演此二水伏流



故曰演以潛沬荆州之潛雖不如出龍門石穴之



竒亦必漢水伏流從平地涌出故謂之潛承天府


[007-29b]
志云漢水自鍾祥縣北三十里分流為蘆伏河經



潛江縣東南復入於漢即古潛水也按潛江縣本



漢竟陵江陵二縣地唐大中十一年置徴科巡院



於白洑見寰宇記宋乾德三年升為潛江縣韻㑹澓伏



流也或作洑今漢水之分流者名蘆伏而其地又



名白洑在縣西四十里皆取伏流之義此水起鍾祥縣北



訖潛江縣東南行可三百里以為古之潛水庶幾



得之盖禹時本自伏流涌出復入于漢及乎後世


[007-30a]


通渠漢川雲夢之際見河渠書則開通上源以資舟楫



之利禹迹遂不可考耳其他沔陽漢陽之境凡漢



水枝津大扺皆通渠者之所為志家槩指為潛水



真妄談不足信



王晦叔曰隋志南郡松滋縣有涔水涔即古潛字



故史記云沱涔旣道今松滋分為潛江縣矣渭按



松滋之涔乃大江分流首尾皆與漢無渉安得因



史記作涔而以此水當之潛江縣在江北本竟陵


[007-30b]
江陵二縣地亦非析松滋置也並誤



正義曰孔梁州注云沱潛發源此州入荆州以二



州沱潛為一者盖以水從江漢出皆曰沱潛但地



勢西髙東下雖於梁州合流還於荆州分出猶如



濟水入河還從河出耳蘇傳曰以安國穎達之言



考之味别之說古人盖知之乆矣梁荆相去數千



里非以味别安知其合而復出邪林少穎云據爾



雅是凡水之出於江漢者皆有此名出於荆者荆


[007-31a]


之沱潛也出於梁者梁之沱潛也不必有合流味



别之說斯言足以正孔蘇之謬


雲土夢作乂釋文雲徐本作云夢亡弄反一音武仲反徐莫公反
 傳曰雲夢之澤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為耕作畎畆
 之治正義曰此澤旣大其内平土有髙丘也渭按雲
 土夢漢書作雲夢土史記水經注並作雲土夢沈括
 筆談云石經倒土夢字唐太宗得古本尚書乃雲土
 夢作乂詔改從古本雲夢澤名也方八九百里之中
 有澤有湖有土而江沱潛漢亦灌注於其間職方主
[007-31b]
 藪澤禹貢主土田孔子曰夫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
 所當也雲夢土作乂謂江漢九江沱潛之功畢則水
 去而雲夢之土已耕治也


雲夢經傳諸書有合稱者有單稱者周禮荆州藪



澤曰雲瞢爾雅十藪楚有雲夢呂覽淮南子同戰



國䇿楚王游於雲夢結駟千乘宋玉髙唐賦曰楚



襄王與宋王遊於雲夢之臺司馬相如子虛賦曰


[007-32a]


雲夢者方八九百里此合稱雲夢者也左傳定四



年楚子渉睢濟江入于雲中此單稱雲者也宣四



年䢵夫人棄子文于夢中昭三年楚子以鄭伯田



江南之夢宋玉招魂曰與王趨夢兮課後先此單



稱夢者也單稱特省文耳雲可該夢夢亦可該雲



故杜元凱注夢中云夢澤名江夏安陸縣東南有



雲夢城則夢在江北注雲中云入雲夢澤中所謂



江南之夢則雲在江南注江南之夢云楚之雲夢


[007-32b]
跨江南北則南雲北夢單稱合稱無所不可絶無



江北為雲江南為夢之說自唐太宗詔改此經為



雲土夢作乂而穎達引左傳以為之說曰此澤亦



有單稱雲單稱夢經之土字在二字之間盖史文



兼上下也司馬貞史記索隠亦云雲夢本二澤人



以其相近或合稱雲夢宋沈括羅泌易祓郭思鄭



樵洪邁洪興祖等襲其說而為之辯曰雲在江北



夢在江南而古注棄若塵羔矣蘇子瞻申疏意云


[007-33a]


雲與夢二土名也而云雲土夢者古語如此猶曰



玄纖縞云爾此於文義頗不順故王氏更為之解



曰雲之地土見而已夢之地則非特土見草木生



之人有加功乂之者矣蔡氏云雲夢之澤地勢有



髙卑故水落有先後人工有早晚也自後無不遵



此說今按史記賈誼傳云長沙卑溼巴陵故長沙



下雋地也諸湖萃其西南安得為特髙江北雖亦



有湖澤然楚都及漢東諸國皆在焉豈反卑於江


[007-33b]
南此事理之難信者若從石經本則傳云澤中有



土可以耕作義甚惬當愚嘗反復於斯而覺太宗



此一改殊多事不若仍舊之為得也



漢志南郡華容縣雲夢澤在南荆州藪編縣有雲



夢宫江夏西陵縣有雲夢宫華容今監利石首二



縣監利在江北石首在江南編縣今荆門州西陵



今蘄州及黃岡麻城皆在江北水經注云雲杜縣



東北有雲夢城見沔水雲杜今京山縣又云夏水東


[007-34a]


逕監利縣南縣土卑下澤多陂陁西南自州陵東



界逕於雲杜沌陽為雲夢之藪韋昭曰雲夢在華



容縣郭景純言縣東南巴丘湖是江南之夢杜預



曰枝江縣安陸縣有雲夢盖跨川亘隰兼苞勢廣



見夏水州陵今沔陽州沌陽今漢陽縣也元和志



云雲夢澤在安陸縣南五十里東南接雲夢縣界



以上諸州縣皆在江北由是言之東抵蘄州西抵



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為雲夢孔疏云雲夢


[007-34b]
一澤而每處有名者子虛賦云雲夢者方八九百



里則此澤跨江南北每處存名焉此説是也賦家



之言華而不實唯此語為可信然上文云楚有七



澤其小小者名曰雲夢則仍是浮夸之習七澤疑即雲夢



之别名如雲連徒洲之類



傳云雲夢之澤在江南大誤穎達順傳為義曰左



傳楚子與鄭伯田於江南之夢是雲夢之澤在江



南也已又欲遵詔改之文則曰此澤跨江南北亦


[007-35a]


得單稱雲單稱夢及解作乂復與傳同首尾横決



殊為可笑爾雅之雲夢所包亦廣而郭景純以巴



丘湖當之盖本漢志然彼華容之外尚有編縣西



陵之雲夢郭唯舉此湖則遺漏多矣



左傳吳師五戰及郢楚子渉睢濟江睢即沮水古字通



於雲中盜攻之遂奔鄖又奔隨沈存中云鄖即今



之安州渉江而後至雲入雲然後至鄖則雲在江



北也因以江南之夢為證渭按吳師自東來故昭


[007-35b]
王自郢西走至枝江縣界渉睢濟江而南東行入



雲中杜注以為江南之夢則雲中在江南明甚即今



石首華容等處沈意謂奔鄖時自江南渉江而北至雲誤



矣傳稱江南之夢對江北之夢言非謂江北為雲



江南為夢也劉昭曰巴邱湖江南之雲夢杜注極其分明總由



經文一改說者必欲判雲夢為兩地故有此誤或



曰古注誤者亦多何以知杜說為必然曰方吳之



勝楚也循江北岸而西昭王若東走則遺之禽矣


[007-36a]


迨入郢處宫之後始可從東道奔鄖耳渉睢是西



行濟江乃南渡所入之雲中必不在江北也鬭伯



比淫於䢵子之女䢵國名字亦作鄖生子文䢵夫人使棄



諸夢中䢵子田見之䢵都即今安陸縣德安府治西南



距巴邱可五百里計夫人棄此兒當在近地豈使



渉江而南䢵子所田亦必非江南之夢以是知元



凱之精覈而唐宋諸家之說為鹵莽也



邵氏簡端録云雲夢澤歟非澤也非澤而以為澤


[007-36b]
何居雲夢皆土也當是時洪水懷山襄陵何有於



雲夢哉水聚焉而為澤因名之宜也於是而土焉



于是而乂焉雲夢之宜也不然宜澤而土且乂其



將能乎縱能之其得謂之行所無事乎周職方荆



州澤曰雲夢盖兼洞庭有之渭按雲夢之地雖不



盡為澤然大勢卑下鍾水獨多故職方目之曰藪



澤夏秋潦集為澤霜降水涸為藪其淵深而四時



不竭者則謂之湖自剖判以來有之非待懐㐮始


[007-37a]


然亦非禹功旣逺至周時胥化為湖澤也傳云澤



中有平土髙丘水去則可以耕作㝡有分刌土其



所固有汜濫之水去而民乃作乂依然行所無事



也經於此特掲一土字正以其水多而土少耳若



大陸萊夷蒙羽岷嶓則直書曰作曰藝奚必更言



土哉



或問江南之夢果為巴邱湖湖其可田乎曰孫光



憲北夢瑣言云湘江北流至岳陽達蜀江夏潦後


[007-37b]
蜀江漲遏住湘波溢為洞庭湖凡數百里而君山



宛在水中秋水過此山復居於陸唯一條湘川而



已岳陽風土記云青草湖夏秋水泛與洞庭為一



水涸則此湖先乾青草生焉巴陵舊志云赤沙湖



當夏秋水泛則與洞庭為一涸時唯赤沙彌望縣



東南又有㴩湖一名翁湖又名閣子湖趙冬曦㴩



湖詩序曰㴩湖者沅湘澧汨之餘波夏潦奔注則



泆為此湖冬霜旣零則涸為平野諸湖迎冬輒涸


[007-38a]


茂草叢生禽獸居之此其所以可田也然則九江



亦涸乎曰九江指湘水入江之口囬聚淵深四時



不竭者愚嘗謂禹時湘浦未有沙洲江身與九水



之尾混為一壑故得稱九江非統三湖言之水經



云九江在下雋縣北盖即楚辭所謂北渚南史所



謂三湘浦也


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
 傳曰田第八賦第三人功修林氏曰土雖與揚州同
 而地勢稍髙故田加于揚州一等
[007-38b]
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渭按毛漢書作旄
 傳曰土所出與揚州同正義曰揚州先齒革此州先
 羽毛者盖以善者為先由此言之諸州貢物多種其
 次第皆以當州貴者為先也林氏曰揚先金三品而
 此先羽毛齒革揚先齒革而此先羽毛孔氏謂以善
 者為先薛氏謂以多者為先二說皆通按職方揚州
 其利金錫荆州其利丹銀齒革則荆揚之産不無優
[007-39a]
 劣可見矣渭按楚語王孫圉曰楚之所寶齒角皮革
 羽毛所以備賦用以戒不虞者也韋注云角所以為
 弓弩齒象齒所以為弭皮虎豹皮也所以為茵鞬革
 犀兕也所以為甲胄羽鳥羽也所以為旌毛旄牛尾
 所以注竿首觀於此言則羽毛齒革信為荆産㝡良
 而其為用亦大略可覩也


左傳晉重耳對楚子曰羽毛齒革君地生焉其美



於揚信矣然周禮言荆州之利有齒革而無羽毛


[007-39b]
左傳鄭聲子曰如杞梓皮革自楚徃也荀子曰楚



人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如金石則楚之齒革亦美



不知何以獨後於羽毛意者孔翠旄牛之屬皆出



徼外物貴而致之亦難而揚之羽毛則唯取諸境



内之鳥獸此其所以有先後之殊也與



揚州傳以毛為旄牛之尾今按地理志言蜀西近



卭筰馬旄牛師古曰卭筰之地出馬及旄牛故蜀



郡有旄牛縣後漢書云冉駹夷出旄牛是也今甘


[007-40a]


肅臨洮亦有之皆去揚絶逺唯荆則來自梁域較



易耳然雍梁又不以為貢殊不可解



爾雅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地理志言



南粤近海多犀象陶弘景注名醫别録云犀出武



陵交州寜州諸逺山蘇頌圖經本草曰今象多出



交趾潮循諸州世傳荆蠻山中亦有野象然楚粤



之象皆青黒惟西方拂林大食諸國乃多白象樊



綽雲南記備言其事渭按象犀嶺南皆有之荆揚


[007-40b]
致此並易齒革二物當無優劣也



犀革為甲吳語奉文犀之渠韋注謂楯也吳都賦云户有犀渠是犀革亦可以飾楯



尾為旌旄此用之必不可已者也詩小雅曰象弭



魚服禮記玉藻曰孔子佩象環五寸楚辭離騷曰



雜瑶象以為車則象齒中器服之飾後世又有用



為牀者戰國䇿孟嘗君至楚獻象牀注云象齒為



牀是也至其所謂羽者傳但云鳥羽韋昭國語注同而疏



以孔雀翡翠當之南方異物志云孔雀出交趾雷羅諸州南人生斷其尾以為方


[007-41a]


按左傳楚子翠被豹舄鄭子臧好聚鷸冠鷸即翠鳥



九歌曰孔盖兮翠旍與旌同注云言以孔雀之翅為



車盖翡翠之羽為旗旍也招魂曰砥室翠翹挂曲



瓊些翡翠珠被爛齊光些又曰翡帷翠帳飾髙堂



些李斯諫逐客書曰建翠鳯之旗此皆衰世之事



不見於經古風淳樸不知有此等否竊謂雉羽文



明可用為儀說文雉伊洛以南曰翬江淮而南曰



鷂鷂同徐鉉曰古名雉為翟鄭康成周禮注云伊


[007-41b]
雒而南素質五色皆備成章曰翬江淮而南青質



五色皆備成章曰揺故王后五路有重翟厭翟六



服有揄狄闕狄通作翟盖羽畎夏翟不足以供其用



而南方之翬揺亦必取給焉又有鷩雉爾雅所謂



鷩山雞者周書謂之采雞一名鵕䴊出南粤諸山



中湖南湖北亦有之周有鷩冕漢有鵕䴊冠皆以



其羽為飾王㑹解蠻揚之翟注云揚州之蠻貢翟



鳥經所言恐只是此類聖人不貴難得之貨未必


[007-42a]


用孔翠之屬也



管子曰金起於汝漢韓子曰荆南之地麗水之中



生金此黃金也周禮荆州曰其利丹銀此白金也



左傳鄭伯朝于楚楚子賜之金旣而悔之曰無以



鑄兵遂以鑄三鐘此赤金也三品荆皆有之楚語



王孫圉言金生雲連徒洲之藪而周禮獨言銀則



銀必多且美按後魏書銀出始興陽山縣又出桂



陽陽安縣元和志銀坑在郴州平陽縣南三十里


[007-42b]
所出銀至精俗謂之子銀别處莫及通典衡巫



二州貢麩金邵州貢銀皆荆域也而嶺南桂賀昭



潯髙廉端栁等二十四州出銀作貢並在荆之徼



外壤地宻邇得之甚易此職方所以獨稱銀與



王氏日記云古者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



布為下幣三幣握之則非有補於暖也食之則非



有補于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御人事而平天下



則有時而用焉其取之有時其用之有節其貢也


[007-43a]


致之邦國而天子無私求與私藏也周之衰荆揚



之貢金不入而周王求之於魯春秋譏之漢元帝



時貢禹請罷採珠玉金銀鑄錢之官毋復以為幣



租稅祿賜皆以布帛及榖使百姓一意農桑貢禹



之言固先王之意也然泉貨所以交通百物布帛



不可以尺寸分裂禹因後世之弊而遂欲廢先王



之制幣則過矣按此論甚正莊子稱聖人捐金



於山藏珠於淵不過寓言以諷世主之奢靡而實


[007-43b]
非事情使其果然則禹貢非聖人之書矣捐金藏



珠謂不自採取則可并邦國之貢亦却之而唯以



布帛菽粟相授受堯舜中正之道不如是也


杶榦栝柏釋文杶勑倫反徐勑荀反又作櫄榦本又作幹故旦反栝古活反
 傳曰榦柘也柏葉松身曰栝正義曰榦為弓榦考工
 記云弓人取榦之道七以柘為上知此榦是柘也釋
 木云栝柏葉松身陸璣毛詩義疏云杶㯉栲漆相似
 如一則杶似㯉漆也杶栝柏皆木名也以其所施多
[007-44a]
 矣柘木惟用為弓榦弓榦莫若柘木故舉其用也顔
 氏曰杶木似樗而實曽氏曰揚州貢木不言名者不
 可勝名也此言杶榦栝柏其所貢止此耳金氏曰榦
 材中弓弩之幹周官所謂荆之幹是也渭按考工記
 弓榦柘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
 次之竹為下林氏謂不必專指柘凡木可以為弓榦
 者皆是似勝舊說盖榦材頗多不可徧舉故括之曰
 榦
[007-44b]
說文云杶木也夏書曰杶榦栝柏或以熏作櫄又



云橁杶也左傳孟莊子斬其橁以為公琴杜注云



橁木名杶也琴材徐鍇曰杶木似樗與㯉同中車轅



實不堪食杶又作椿蘇恭曰椿樗二樹形相似但



樗疎椿實為别也蘇頌曰椿木實而葉香樗木疎



而氣臭樗㝡無用莊子所謂其木擁腫不中繩墨



小枝曲拳不中規矩者李時珍曰椿樗栲一木而



三種樗栲皆不材之木不似椿堅實可入棟梁也


[007-45a]


渭按杶櫄橁椿為一木字異而音義並同杶與樗



栲雖相似而樗栲不材貢之何為則杶與樗栲實



異種也杶一作櫄盖椿葉香故從熏杶之為椿明



矣其材大抵中琴中車轅蘇傳曰杶柘也以為弓



榦是以杶榦為一木考諸書無言杶即柘中弓榦



者恐非



爾雅樅松葉柏身檜柏葉松身說文同而栝作桰



解云檃也一曰矢栝築弦處檜亦音古活切集韻


[007-45b]
云檜古作桰通作栝書杶榦栝柏爾雅翼云檜性



耐寒其材大可為棺槨及舟詩曰檜楫松舟左傳曰棺有翰檜



人謂之圓柏韻㑹引字說云檜柏葉松身則葉與



身皆曲樅松葉柏身則葉與身皆直樅以直從檜



以曲㑹李時珍本草曰檜葉尖硬亦謂之栝今人



名圓柏以别於側柏茅氏匯疏云澠水燕談載亳



州法相禪院矮檜一郡珍玩目其寺曰矮栝似栝



檜一也渭按傳訓栝與爾雅檜同說文解檜如爾


[007-46a]


雅而桰下不復出則栝檜實一木北音讀栝為古



外切故又有木旁从㑹之字栝乃柏之類葉扁而



側生者為柏俗謂之側柏葉尖硬而向上者為栝



俗謂之圓柏



王氏日記云古荆楊之木貢有則貢之棟宇器用



有所須則用之甚儉而易供也後代有營繕則工



師求大木至於深山窮谷人跡不到之處懸崖弔



橋艱難萬倍比至深澗必待夏秋洪水泛漲方抵


[007-46b]
大江嗚呼林麓盡矣帝省其山則何辭以對是故



禹卑宫室而作訓以峻宇彫牆為戒豈非人君之



所當守哉



韓非子稱堯舜茅茨不翦采椽不斵土階三尺其



言或太甚當時未必若是之樸陋然禹卑宫室固



堯舜家法後世陵雲槩日之構我知其無有也荆



揚貢木或以為其中有宫室之用余按魯頌曰徂



來之松新甫之柏商頌曰陟彼景山松柏丸丸皆


[007-47a]


言作寢廟事可見古人之宫室唯以松柏為之不



須竒木而周禮冀州之利曰松柏則帝都附近之



地供之而有餘何必逺取諸他州竊意岱畎之松



嶧陽之桐及荆之杶榦栝柏皆器用之材而揚之



貢木雖多亦未必有楩楠豫章合抱之木長至十



餘丈者也大禹作貢必不貽害於民後世採巨木



者輙求之楚蜀深山之中林麓盡而民力與之俱



盡此義明庶乎其知儆矣


礪砥砮丹釋文礪力世反砥音脂徐之履反韋昭音旨砮音奴韋昭乃固反渭按礪漢書作厲
[007-47b]
 傳曰砥細於礪皆磨石也砮石中矢鏃丹朱類正義
 曰砥以細密為名礪以麤糲為稱鄭云礪磨刀刃石
 也精者曰砥魯語曰肅慎氏貢楛矢石砮賈逵云砮
 矢鏃之石也丹者丹砂王肅云可以為采夏氏曰山
 海經謂荆山首自景山至琴鼓山凡二十有三而獲
 多砥礪則荆州貢砥礪亦宜矣金氏曰礪砥今郢石
 是也砮則今思播有之丹朱砂也今辰錦所出光明
[007-48a]
 砂及溪洞老鵶井所出尤佳渭按此四者皆石之類


子虚賦言雲夢之石曰瑊玏玄厲張揖云玄厲黒



石可用磨也是礪砥出雲夢榖梁傳曰天子之桷



斵之礱之加密石焉范注云以細石磨之細石即



砥也



魯語仲尼在陳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



之石砮其長尺有咫八寸曰咫以問仲尼仲尼曰隼之



來也逺矣此肅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於


[007-48b]
九夷八蠻於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銘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栝箭羽之間以分太姫配虞



胡公而封諸陳君若使有司求之故府其可得也



使求得之金櫝如之蘇子瞻石砮記曰余自儋耳



北歸江上得古箭鏃槊鋒而劔脊其廉可劌而其



質則石此即所謂楛矢石砮孔子不近取之荆梁



而逺取之肅慎則荆梁之不貢此久矣王明逸云



女直即古肅愼之地今尚産楛矢石砮石砮出黒


[007-49a]


龍江口名水花石堅利入鐵子瞻之所見古荆梁



外徼固宜有之也渭按孔子知為肅慎之矢者亦



以其長尺有咫耳非以荆梁不貢而徴諸肅愼也



荆梁即不貢中國豈絶無此物而射隼者必肅慎



乎子瞻說未當然因此可見古荆梁石砮之狀亦



佳話也



周禮揚州曰其利丹銀說文丹巴趙之赤石也外



象采丹井中丹形徐鍇曰得丹穴而富穴即井也


[007-49b]
蘇頌圖經本草曰丹砂今出辰州宜州階州辰㝡



勝謂之辰砂其磈大者如雞子小者如石榴顆芙



蓉頭箭鏃連狀者碎之嶄巖作牆壁眞辰砂也渭



按周書王㑹卜人以丹砂孔晁注曰卜人西南之



蠻丹砂所出王應麟補注曰太平御覽卜人盖今



之濮人也伊尹為四方獻令正南百濮牧誓注濮



在江漢之南左氏傳巴濮吾南土也然則卜人實



荆域故貢丹砂也通典辰州貢光明砂四斤是辰


[007-50a]


産㝡勝丹砂與金銀為一氣封襌書李少君曰丹



砂可化為黄金後世方士又用諸藥合丹砂鍊制



為銀孝經援神契云石潤苞玉丹精生金鶴頂新



書云丹砂始生石二百年成丹砂三百年而成



鉛又二百年而成銀又二百年復化而為金李時



珍曰今毋砂銀生五溪丹砂穴中色理紅光丹砂



與金銀為一氣信矣


惟箘簵楛釋文箘求隕反簵音路楛音户
 傳曰箘簵美竹楛中矢榦三物皆出雲夢之澤正義
[007-50b]
 曰鄭云箘簵聆風也竹有二名或大小異也肅愼氏
 貢楛矢知楛中矢榦顔氏曰箘簵竹名楛木名也皆
 可為矢曽氏曰董安于之治晋陽也公府之垣皆以
 荻蒿苫楚廧之其髙丈餘趙襄子發而試之其堅則
 箘簵之所不能過也則箘簵竹之堅勁者其材亦中
 矢之笴


簵一作簬說文箘簬也一曰博棊又云簬箘簬竹


[007-51a]


名引夏書惟箘簬楛箘或作箟招魂曰箟蔽象棊



有六簙洪興祖補注云箟竹名故說文以箘為博



棊吕氏春秋曰駱越之箘則南越亦産此竹箘簵



或以為二種或以為一種未知孰是鄭謂大小異



名理或然也詩大雅曰瞻彼旱麓榛楛濟濟陸璣



草木疏云楛形似荆而赤莖似蓍上黨人織以為



牛筥箱器又屈以為婦人釵然則楛亦北地所有



但不中矢榦故必取諸荆耳


[007-51b]
正義云三物皆出雲夢之澤當時驗之猶然渭按



楚語王孫圉云有藪曰雲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



生也韋昭謂即雲夢之藪故孔傳據以為言非必



當時驗之傳出魏晉間人手此又一證矣金者金



三品也木者杶榦栝柏楛也竹箭者箘簵也周禮



曰藪以富得民雲夢之藪富矣哉



古矢笴之材有竹有木竹二一爲揚之篠一為荆



之箘簵也木二一爲荆之楛一為冀之蒲也左傳


[007-52a]


宣十二年晉厨子曰董澤之蒲注云蒲楊栁可以



為箭河東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是蒲柳亦中矢



笴禹時在甸服故無貢


三邦厎貢厥名
 吕氏曰凡杶榦及楛十物非朝廷所常用必使之貢
 則勞民不使之貢則有用而或闕故惟使貢其名名
 者列其條目而貢之也聖人處事之精審如此渭按
 厎貢厥名與錫貢意相似但揚豫所言止一物而此
 則為物甚多故列其所須之名而使致貢於京師經
[007-52b]
 所以異其文曰厎貢厥名也


林少穎云三邦之地經無明文難以考據按考工



記材之美者有妢胡之笴鄭注云胡子之國在楚



旁意者即三邦之故地歟渭按胡歸姓之國也漢



志汝南汝隂縣故胡國杜預左傳注同今鳯陽府



潁州西北有胡城廢縣是也胡國後為楚所并其



初亦不可謂在楚旁禹貢為豫州之域去雲夢絶


[007-53a]


逺三邦當闕疑林説殊屬附㑹



傳云箘簵楛三物皆出雲夢之澤近澤三國皆致



貢之其名天下稱善張氏曰三物貢其尤美者厥



名猶言尤美也以此句專承三物恐非蘇氏曰三



邦大國次國小國也杶榦栝柏礪砥砮丹與箘簵



楛皆物之重者荆州去冀㝡逺而江無達河之道



難以必致重物故使此州之國不以大小但致貢



其名數而凖其物易以輕賫致之京師重勞人也


[007-53b]
林少穎云此說不然失所謂任土作貢者皆其服



食器用之物而不可闕故使凖其本嵗所輸之賦



而貢於京師若謂當貢之物凖其名數易以輕賫



正非作貢之本意也渭按林說良是且揚州貢木



更多梁州貢鐡砮等皆重物也而路尤逺於荆何



以獨不易輕賫乎吕說勝孔亦勝蘇灼然可從


包匭菁茅釋文匭音軌菁子丁反徐音精馬同
 傳曰匭匣也茅以縮酒正義曰匣是匱之小者菁茅
[007-54a]
 所盛不須大匱故用匣僖四年左傳齊桓公責楚云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郊特牲云縮酒
 用茅明酌也特令此州貢茅茅當異於他處杜預云
 茅之為異未審鄭玄以為菁茅茅之有毛刺者王氏
 曰包匭菁茅者包且匭也物或筐或包至菁茅則包
 且匭者正以供祭祀故嚴之也朱子曰古人榨酒不
 以絲帛而以編茅王室祭祀之酒則以菁茅取其至
 潔也呉氏曰揚州先篚後包此先包後篚者以菁茅
 祀貢重物包而且匭故升在篚前渭按水經注云晉
[007-54b]
 書地道志曰泉陵縣有香茅氣甚芳香言貢之以縮
 酒見湘水泉陵為零陵郡治蓋此茅潔且芳異於他處所産宜縮
 祭祀之酒故特令包匭而貢之


孔傳截包字為句而謂即橘柚王肅云揚州厥包



橘柚從省而可知也此不須多辯只以左傳包茅



二字折之足矣傳又以菁茅為二物曰菁以為葅



茅以縮酒正義曰周禮醢人有菁葅鹿臡故知菁


[007-55a]


以為葅鄭云菁蓂菁也蓂菁處處有之而令此州



貢者蓋以其味善也渭按吕氏春秋云具區之菁



則菁以揚産為美未聞荆州味善也且菁為七葅



之一何獨與縮酒之茅同其貴重鄭注此經以菁



茅為一物符合左傳確不可易



鄭云匭猶纒結也重之故旣包裹而又纒結也張



子韶云安國謂匭為匣而礙於包故以包為橘柚



康成以包為裹而礙於匭故謂匭為纒結余謂此


[007-55b]
物專供祭祀故以匭藏之又以複帕包匭而致嚴



也學欲通古今不因見今日複帕包盤杅之屬則



包匭之說終為孔鄭所惑矣渭按菁茅菁菁然華



盛而氣更芬芳貢之者欲其色香不變故包而加



之以匭包在内匭在外也恐與複帕包盤杅不同



周禮甸師祭祀供蕭茅鄭興云蕭字或為莤莤讀



為縮束茅立祭前酒沃其上酒滲下若神飲之故



謂之縮杜注左傳用其説魏華父云古無灌茅之


[007-56a]


義所謂縮酒只是醴有糟故縮於茅以清之若曰



滲下去如神飲此臆說也渭按周禮司尊彝曰醴



齊縮酌注云以茅縮去滓也解縮字甚明仍不用



先鄭祭前沃酒之說



茅氏匯疏曰蠻溪叢笑云麻陽包茅山茅生三脊



孟康曰零茅揚雄曰璚茅皆三脊也爾雅謂之藐



廣雅謂之茈䓞本草云生楚地三月採隂乾猺人



以社前者為佳名鴉銜草今辰常並出包茅山在


[007-56b]
麻陽縣東九十里靖州亦多有之渭按封禪書管



仲謂桓公曰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其



用不同恐别是一種易曰藉用白茅者是且江淮



之間謂淮南江北也其在古荆州域者今為德安



黄州二府地而未聞有異茅焉晉地道志亦不言



香茅有三脊荆州所貢殆非管仲之所稱也湖南



産茅處雖多終當以泉陵之香茅為正泉陵今永



州府治零陵縣及所領祁陽縣皆其地也


[007-57a]


吳幼清云菁茅所以供祭祀縮酒之用三邦厎貢



其有名者舊以三邦厎貢厥名屬上文箘簵楛非



是渭按孔疏云鄭玄以厥名下屬包匭菁茅吳說



本此審爾則經何不曰包匭菁茅三邦厎貢厥名



乎其非可知


厥篚玄纁璣組釋文纁許云反璣其依反又音機馬同玉篇渠依居沂二反組音祖
 傳曰此州染玄纁色善故貢之璣珠類生於水組綬
 類正義曰釋器云三染謂之纁李巡云三染其色已
 成為絳纁絳一名也考工記云三入為纁五入為緅
[007-57b]
 七入為緇鄭云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黒則為緅
 又再染以黒則為緇玄色在緅緇之間其六入者是
 染玄纁之法也說文云璣珠不圎者故為珠類玉藻
 說佩玉所懸者皆云組綬是組綬相類之物也張氏
 曰組此州所善織絍者吳氏曰玄染黒六入者七入
 則為緇深黒矣纁染絳三入者四入則為朱深赤矣
 璣組以璣穿結為組也渭按玄纁之質盖纖也其不
[007-58a]
 言纎者蒙徐玄纖之文從可知也此州産璣善為組
 故貫珠於組以獻珠不入篚貫於組故篚之璣組是
 一物當從吳說


沈氏筆談云古人謂幣為玄纁五兩者一玄一纁



為一兩玄赤黒象天之色纁黄赤象地之色故天



子六服皆玄衣纁裳以朱漬丹秫染之爾雅曰一



染謂之縓縓今之茜也色小赤再染謂之竀竀頳



也三染謂之纁盖黄赤色也玄纁二物今之用幣


[007-58b]
以皂帛為玄纁非也渭按考工記鍾氏染羽以朱



湛丹秫湛子潛反三月而熾之淳而漬之三入為纁五



入為緅七入為緇鄭謂六入為玄合諸爾雅唯四



入不知為何色吳幼清云四入為朱理或然也



璣珠之不圎者字書又云小珠也呂氏春秋曰人



不愛崑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已之蒼璧小璣李



斯諫逐客書曰宛珠之簪傅璣之珥是亦為婦人



首飾璣小而不圓故薛士龍云今荆州多蚌珠不


[007-59a]


足貴也



禮記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



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瑜



玉而綦組綬士佩瓀玟而緼組綬此佩玉之組也



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



此冠纓之組也天子素帶終辟大夫素帶辟垂士



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并紐約用組三



寸長齊于帶此帶紐約之組也組之為用有三唯


[007-59b]
佩玉之組貫珠餘則否其制有珩璜瑀琚之名上



横曰珩繋三組貫以蠙珠中組之半貫瑀末懸衝



牙兩旁組各懸琚璜又兩組交貫於瑀上繫珩下



繫璜行則衝牙擊璜而有聲也此州所貢正佩玉



之組君臣佩玉尊卑有等故或用珠或用璣焉


九江納錫大龜
 傳曰尺二寸曰大龜出於九江水中正義曰史記龜
 策傳云龜千歳滿尺二寸漢書食貨志云元龜岠冉
[007-60a]
 長尺二寸故以尺二寸為大龜蘇氏曰寶龜不可常
 得有則納之若以下錫上者然不在常貢之例薛氏
 曰大龜國之所守其得不時不可以為常又不可錫
 命使貢唯使有之則納錫於上林氏曰大龜至靈之
 物不可以求而得九江之地有倘而得之若豫且者
 則使之納錫於上錫者與師錫帝曰禹錫玄圭之錫
 同意重其事也陳氏曰錫貢如敷錫之錫上錫下
 也納錫如師錫之錫下錫上也吳氏曰謂納不謂貢
 明其非貢物也故於貢包篚之外别出此條邵氏曰
[007-60b]
 前知神物大疑是稽重其事必異其禮書法云乎哉


孔傳云龜不常用錫命而納之林少穎云如此則



何以異於錫貢薛說為當然東坡已先得之不待



薛也龜策傳曰神龜生於江水中廬江郡常歳時



生龜長尺二寸者二十枚輸太卜官是與常供無



異食貨志曰元龜為蔡非四民所得居有者入太



卜受直則王莽制也莽有所興造必欲依古得經


[007-61a]


文此令殆規摹納錫之意



易曰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楚語王孫圉



曰龜足以憲臧不則寶之食貨志元龜岠冉長尺



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為大貝十朋孟康曰冉龜



甲緣也岠至也度背兩邊緣尺二寸也蘇林曰兩



貝為朋朋直錢二百一十六元龜十朋故二千一



百六十也盖商周之際以龜貝為幣元龜一直大



貝二十是謂十朋之龜虞夏以龜神物而不為幣


[007-61b]
非財貨比故重其事曰納錫也



祖伊曰格人元龜罔敢知吉元龜與格人並稱尊



之至矣箕子所陳洪範大禹之法也有大疑謀及



卜筮龜從筮逆猶可以作而龜逆則必不可以作



古人之信龜篤於信筮故史蘇有筮短龜長之說



邵氏云重其事必異其禮此意先儒所未及按周



禮鄉老及鄉大夫羣吏獻賢能之書於王王再拜



受之登於天府小司㓂孟冬祀司民獻民數于王


[007-62a]


則拜受之受大龜之錫當亦用此禮也


浮於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釋文逾羊朱反
 傳曰逾越也河在翼州南東流故越洛而至南河正
 義曰浮此四水乃得至洛本或潛下有于誤耳王氏
 曰凡曰逾皆水道不通遵陸而後能達也曽氏曰漢
 與洛不相通故曰逾于洛自洛以至豫州之河故曰
 至于南河程氏曰不徑浮江漢兼用沱潛者隨貢物
 所出之便或由經流或循支派期便事而已渭按江
 北之地可徑浮潛漢而江南則必由江沱以入潛漢
[007-62b]
 江沱潛或由或否漢則其所必由者也


漢水北距洛水六七百里欲自漢逾洛則必泝山



源而上其惟丹水乎漢志弘農郡丹水縣下云水



出上雒冢領山東至析入鈞師古曰鈞亦水名按今南陽府内鄉縣西



南百二十里有丹水故城南去丹水二百歩縣西有淅陽故城本漢析縣也上雒縣下



云禹貢雒水出冢領山東北至鞏入河今陜西西安府商州



治即漢上洛縣也洛南縣亦上洛地鞏縣今屬河南府水經注丹水出京兆


[007-63a]


上洛縣西北冢領山商州志秦嶺在州西八十里其地有澗曰息邪澗丹水所



東南流與清池水合水出東北清池山又東南逕其縣



南楚水注之水出縣西南楚山昔四皓隠於此丹水自倉野又東



歴菟和山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司馬起豐析以臨上洛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倉



野杜預曰上洛縣東有菟和山今商州南百四十里有蒼野聚又東南逕商縣南



歴少習出武關應劭曰秦之南關也通南陽郡左傳哀四年楚左司馬使謂晉隂地



大夫曰將通於少習以聴命京相璠曰楚通上洛阨道也漢祖下析酈攻武關文穎曰武闗在析縣



西一百七十里按今商州東有商洛廢縣即漢商縣也商南山陽鎮安三縣亦商縣地武問在州東


[007-63b]
一百八十里又東南流入臼口歴其戍下又東南淅水



注之水出析縣西北盧氏縣大蒿山南流逕修陽故城北又東逕析縣故城北春秋之白羽也



又歴其縣東南流至丹水縣注于丹水又東南逕三户城又逕丹水



縣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古商密之地楚申息之師所戍春秋之三户也今内鄉縣西



南有三户城又東南流至其縣南水南有丹崖山頳壁霞舉又南逕



南鄉縣故城東北城在今南陽縣西南百里本漢析縣地又東歷於



中之北所謂商於者也張儀說楚絶齊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即此裴駰曰



有商城在於中故曰商於杜佑曰今内鄉西七里有於村亦曰於中丹水又南合汋


[007-64a]


汋音市若切盖汮字之誤汮與均同謂之淅口均水注云均水出盧氏縣熊耳山東



南流逕其縣下南逕南鄉縣又南與丹水合又南逕順陽縣西有石山南臨汋水汋水又南流注于



沔水謂之汋口按今南陽府淅川縣東北三十里有順陽故城本漢淅縣之順陽鄉也此注汮亦誤



為汋渭按沔水注云沔水自武當縣城東城即今襄陽府均州



又東南逕渉都縣東北本筑陽縣之渉都鄉均水於此入



沔謂之均口在今榖城縣界均鈞同或从水作汮



韻㑹均字下云隋置均州取汮水名之是汮即均



也史承水經之誤曰汋口晉桓温伐秦水軍自襄


[007-64b]
陽入汋口至南鄉是也或又曰汋均口齊陳顯達



攻魏馬圈軍入汋均口是也楚通少習漢入武關



皆在丹水之旁而南朝北伐其舟師必由均口而



進可見為南北水陸之孔道商州西北諸山皆秦



嶺也冢領亦秦嶺之别名丹水出其東南洛水出



其東北中隔一嶺陸行當不甚逺禹貢逾洛之道



計無便於此者以今輿地言之浮漢水至榖城縣



東北入均口泝丹水而上經淅川南陽内鄉抵商


[007-65a]


州導源之處越冢領而北浮洛水經盧氏永寜宜



陽洛陽偃師至鞏縣以達于南河此荆州之貢道






自漢逾洛之道黃文叔云舎舟陸運出汝葉金吉



甫云自漢入丹河白水河即踰山路入洛今按陸



行出汝葉則必更天息女几嵩少轘轅諸山中崎



嶇二三百里貢道必不由此丹河即丹水白水河



盖謂淯水是兩道淯水出盧氏縣熊耳山泝此水


[007-65b]
而上亦可逾于洛然洛水在縣南五里淯源北去



縣百五十里宋元嘉中伐魏龎季明栁元景皆從



山谷中度軍出盧氏不聞有水道淯洛之間陸運



百五十里殊費民力唯丹水為自楚入秦之㨗徑



水多陸少逾洛從此無疑唐書崔湜建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



商鑱山出石門北抵藍田可通輓道以湜充使開大昌關役徒數萬竟不通按此亦用丹水而欲鑿



山為輓道直抵藍田即令其道得通而傷財害民與逾洛之事大不侔矣



或問厎柱三門之險古今所同患荆豫及兖青徐


[007-66a]


揚與冀之東北境貢入帝都必由南河經厎柱將



若之何曰唐裴耀卿於三門東西置倉開山十八



里為陸運以避其險疑禹時亦用此法貢物輕約



易齎與漕榖不同避險從陸而改舟以達平陽無



難也然厎柱初析閼流之害除或不若後世之險



絶亦未可知


 禹貢錐指卷七
[007-6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