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53 禹貢錐指-清-胡渭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禹貢錐指卷五
              徳清胡渭撰
海岱及淮惟徐州
 傳曰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林氏曰一州之境必有
 四至七州皆止二至蓋以鄰州互見至此州獨載其
 三邊者止言海岱則嫌於青止言淮海則嫌於楊故
 必曰海岱及淮而後徐州之疆境始别也按地理
 志桐柏大復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淮水所出東南
[005-1b]
 至淮陵入海陵當作隂字之誤也過郡四行三千二百四十里
 詳見導淮徐西不言所至然爾雅云濟東曰徐州則
 知其西亦距濟而經不言者鄭漁仲云岱山之陽濟
 東為徐岱山以北濟東為青言濟不足以辨故略之
 愚謂此蒙兖濟河之文猶夫青耳非為其不足以辨
 而略之也
爾雅濟東曰徐州郭注云自濟東至海似為禹貢


[005-2a]


徐州之舊域然堯時揚州之境跨江北至淮而爾



雅云江南曰揚州蓋殷割淮南江北之地以益徐



視堯時之徐則大矣周禮正東曰青州禹貢徐州



之山水皆在焉蓋以徐為青青地太半入幽而徐



之西則又入于兖云吕氏春秋泗上曰徐州鄭漁



仲釋之曰泗水出陪尾山至下邳入淮源委皆在



徐州非若淮之與揚共濟之與兖共也故不韋亦



得以為説焉


[005-2b]
徐州有古大庭少皥之虛左傳梓慎登大庭氏之庫注云大庭古國名在



魯城内或曰大庭即炎帝也劉楨魯都賦云戢武器于有炎之庫有緡大彭奄邳



之封皆在焉春秋時可考者魯滕茅薛徐邾莒蕭



郯遂任宿須句顓㬰鄫鄅陽鄣郳後為小邾向極牟鑄



鄟邿偪陽根牟鍾吾甲父凡二十九國戰國時屬



魯而宋齊楚亦兼得其地秦幷天下置泗水琅邪



西境是薛郡漢改置東海郡復以其地為徐州領郡國四



後漢魏晉並因之魏晉領郡國七唐為河南道之彭城徐州


[005-3a]


臨淮魯郡東海琅邪等郡按以上通典



所列唯魯郡乾封萊蕪之北境當往屬青其當來



屬者兖域東平之須昌鉅野宿城及夀張之東境



濟陽平隂之南境青域髙宻之莒縣及諸城之南



境是也以今輿地言之江南徐州及鳳陽府之懐



逺五河虹縣泗州宿州靈璧淮安府之桃源清河



安東邳州宿遷雎寜海州贑榆山東兖州府則滋



陽曲阜寜陽鄒縣泗水滕縣嶧縣金鄉魚臺濟寜


[005-3b]
嘉祥鉅野東平汶上沂州郯城費縣及平隂之南



境濟南府則新泰及泰安萊蕪之南境青州府則



蒙隂沂水莒州日照及諸城之南境皆古徐州域






海自江南山陽縣東折而西北為淮水入海之口



其北岸則安東縣也是為徐域海自縣東而北厯



海州東中有鬱林山亦名鬱洲北齊置東海縣元和志云本漢贑榆縣地俗謂



之鬱州亦謂之田横島又北厯贑榆縣東又東北厯山東日


[005-4a]


照縣東又東北厯諸城縣東至琅邪臺過此則為



青域矣



徐北至岱岱之西南為東平其南為泰安所謂汶



陽之田者也東南為萊蕪新泰沂州莒州諸城皆



以長城故阯與青分界詳見青州



淮水今自鳳陽府夀州界州在淮南東流經懐逺五河



泗州南又東北經淮安府清河縣南與黄河合又



東經安東縣南而東北入于海中流與揚分界故


[005-4b]
曰南及淮也



岱濟之間與兖分界蓋在東平汶上鉅野之西濟



淮之間與豫分界蓋在金鄉碭山宿州懷逺之西


淮沂其乂釋文沂魚依反
 傳曰二水已治正義曰乂訓治也故云二水已治地
 理志云沂水出泰山蓋縣臨樂子山南至下邳入泗
 過郡五行六百里淮出桐柏山發源逺矣於此州言
 之者淮水至此而大為害尤甚喜得其治故於此記
[005-5a]
 之按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其故城在今南
 陽府桐柏縣西北四十里詳見導淮蓋縣故城在今
 青州府沂水縣西北淮納沂不決淮距海則沂無所
 歸故必先淮而後沂也


曽彦和云淮出豫境至揚徐之間始大其泛濫為



害尤在於徐故淮之治於徐言之此説非也徐揚



共是淮而揚地較卑豈獨能無患蓋當時淮患孔



急不可須臾待故禹在徐即令揚屬役與徐協力


[005-5b]
治之揚所以不復言治淮也



水經注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鄭玄云出沂山亦或云臨樂山水有



二源南源世謂之柞泉北水俗謂之魚窮泉俱東南流合成一川齊乘曰鄭康成云沂水出沂山按



今蒙隂縣東北地名南河川小阜之下有曰狗泉此沂源也東南逕馬頭固山有泉東流與之合北



望沂山五十里殊無别源疑沂山水源古流今竭耳明萬厯中傅履重著水利論曰沂源出蒙隂魯



艾諸山皆涓滴細流自石罅中出經數十里近縣稍大而河形散漫不可灌溉渭按東鎮沂山在今



青州府沂水縣北一百十里接臨朐縣界寰宇記云即東泰山也無沂源又雕崖山在縣西北一百



七十里南接蒙隂縣界去縣治一百三十里沂水於此發源是謂狗泉蓋即康成所謂沂山也黄子


[005-6a]


鴻云周禮青州鎮曰沂山鄭康成謂沂水所出今沂水實出雕崖山北去東泰山尚五十餘里則古



沂山當即指此隋唐時始移沂山之名於東泰山而祀之以為東鎮其實二山不可混也子鴻此言



甚覈臨樂艾山雕崖疑即沂山支阜之異名山跨蒙沂二縣之境故縣志各載為沂源耳齊乗所謂



狗泉者即北源之魚窮泉其出馬頭固山者即南源之柞泉也又東逕蓋縣故城



齊乘曰沂水過馬頭固南流逕蓋縣故城按顔師古云蓋讀如本字又東逕浮來



山浮來之水注之春秋書公及莒人盟于浮來即此地又南逕爆山



西山有二峰相去一里雙巒齊秀員峙若一又西南逕東莞縣故城西



城即今沂水縣治其北有故鄆城與小沂水合水出黄孤山西南流逕其城北西南


[005-6b]
注于沂又南逕東安縣故城東而南合時宻水水出時宻



山莒人歸共仲於魯及宻而死是也東安故城在沂水縣西南又南合桑泉水水北



出五女山東南流合巨圍水堂阜水㟬崮水廬川水及蒙隂二水入沂又南逕陽都



縣故城東縣故陽國城在沂水縣西南又南與蒙山水合水出蒙山



之隂又南逕中邱城西春秋城中邱即此又南逕臨沂縣故



城東城在今沂州北治水注之治本作洛今據漢志改正俗謂之小沂



治水出泰山南武陽縣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應劭云武水出焉蓋水異名也



東流逕蒙山下又東南逕顓㬰城北又東南逕費縣故城南又東南逕祊城南又東南注于沂齊乘


[005-7a]


曰沂水自諸葛城又南逕王祥墓孝感水入焉又南至沂州城東小沂水西南入焉又南分流入三



十六穴湖東通沭水宋慶厯間沂州修城碑云大小二沂環流外轉而小沂尤湍於西北平日波如



簟紋清淺可愛及山雨水至如百萬陳馬摩壘而來謂此水也明知州何格議曰治沂有二難一隘



於石溝一隘於廟山自石溝以上有坊口通長溝温泉入沭之故道廟山以下有馬兒灣通五丈溝



蘆塘諸湖入邳之故道實乂沂之故跡也坊口既塞每遇滛雨石溝以上不得由長溝入沭決㲼口



而横流沂水之東南鄉州北之孝感鄉此長溝不可不開以殺石溝之溢者也沂水自入州境合治



浚洪祊諸水幷趨廟山河流既威山麓亢隘反趨馬兒灣入五丈溝又過郯之馬頭以出宿遷而州



之擅湖利者謀塞馬兒灣水合出於廟山下無所分洩泛濫逆行上自費之朱紀等口十二處州境


[005-7b]
之白龍等口二十九處屢見衝決近河鄉郭轉為沮洳而郯之港口馬頭等十七處又下於沂費者



墊溺滋甚此馬兒灣不可不開以疏廟山之隘者也渭按費縣故城在今費縣西北二十里治水逕



其南土人謂之浚河沂水又南逕開陽縣故城東縣故鄅國春秋哀公



三年城啟陽即此故城在沂州北又東逕襄賁縣東今沂州西南有襄賁故城



賁音肥又屈從縣西南流又屈南逕郯縣西縣故郯國今郯



城縣西南有郯縣故城西南去邳州治百五十里又南逕良城縣南左傳昭十



三年晉侯㑹呉子于良即此地今邳州北有良城故城又南逕下邳縣北今邳



州東三十里有下邳故城分為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


[005-8a]


水逕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



間以為圮張子房遇黄石公於圮上即此邳州志云沂河舊在州西一里今其道為黄流淤塞水自



郯城入運河以今輿地言之沂水出沂水縣屬青州府厯沂



州郯城並屬兖州府至邳州合泗水又東南至清河縣



入淮邳州清河並屬淮安府導淮云東㑹于泗沂是也此經



沂與淮並書而不及泗者蓋泗之上流不為患至



合沂而始大沂則自下邳以上為患已深觀齊乗及何格



之言可見故禹特治之經所以言沂不言泗也


[005-8b]
蔡傳引曽氏曰徐州水以沂名者非一酈道元謂



水出尼丘山西北徑魯之雩門亦謂之沂水水出



泰山武陽之冠石山亦謂之沂水而沂水之大則



出於泰山也按水經注出尼丘之沂水流逕魯縣



故城南北對稷門稷門一名髙門亦曰雩門水即



曾點所浴也西入泗水與經文之沂無渉水經注



有小沂水者三曾僅舉其一沂水出泰山郡之蓋



縣今但云出於泰山非也疑脱蓋縣二字


[005-9a]
蒙羽其藝釋文藝魚世反渭按藝漢書作蓺
 傳曰二山已可種藝正義曰地理志云蒙山在泰山
 蒙隂縣西南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詩云藝之荏菽
 故藝為種也按此濬畎澮距川之事非淮沂乂而
 二山遂可藝也今山東青州府蒙隂縣南有蒙隂故
 城江南淮安府贑榆縣南有祝其故城皆漢縣也方
 耕曰作既種曰藝


蒙山在今蒙隂縣南四十里西南接費縣界詩魯


[005-9b]
頌奄有龜蒙論語季氏將伐顓㬰孔子曰昔者先



王以為東蒙主邢昺疏云山在魯東故曰東蒙也



漢志蒙隂縣有蒙山祠顓㬰國在山下後魏志新



泰縣有蒙山宋省蒙隂後魏以其地改置新泰縣劉芳徐州記蒙山



髙四十里長六十九里西北接新泰縣界元和志



蒙山在新泰縣東八十八里費縣西北八十里東



蒙山在費縣西北七十五里是謂蒙與東蒙為二



山也齊乗曰龜山在今費縣西北七十里蒙山在


[005-10a]


龜山東二山連屬長八十里禹貢之䝉羽論語之



東蒙正此蒙山也後人惑於東蒙之説遂誤以龜



山當蒙山蒙山為東蒙而隱沒龜山之本名故今



定正之邑人公鼐論曰蒙山髙峰數處俗以在東



者為東蒙中央者為雲蒙在西者為龜蒙其實一



山龜山自在新泰其北有沃壤所謂龜隂之田亦



非即龜蒙峰也參之以邢疏東䝉即蒙山非有二



山明矣


[005-10b]
漢志祝其縣南有羽山杜預左傳注亦云在祝其



縣西南縣之故城在今贑榆縣界而隋志胊山縣



有羽山元和志云羽山在朐山縣西北一百里又



云在臨沂縣東南一百十里與朐山縣分界朐山



今海州臨沂今沂州也近志郯城縣東北亦有羽



山接贑榆界齊乗云羽山舊在胊山縣東北九十



里今屬沂州在東南百二十里時郯城未復故在



州境也諸説不同要之此山在沂州之東南海州


[005-11a]


之西北贑榆之西南郯城之東北實一山跨四州



縣之境也明一統志云在贑榆縣西北八十里則



誤矣説者皆以此山為舜殛鯀處山下有羽潭即



左傳所云其神化為黄熊入于羽淵者也愚謂此



地太近非荒服放流之宅孔安國舜典傳云羽山



東裔在海中今登州府蓬萊縣有羽山寰宇記云



在縣東十五里即殛鯀處有鯀城在縣南六十里



以近殛鯀之地而名此與孔傳謂在海中者合當


[005-11b]
從之齊乗九目山東北二十里有龍山又北即羽



山蓬萊新志云在縣東南三十里禹貢之羽在徐



域舜典之羽在青域不可以無辨



蘇傳云二水既治則二山可治後儒皆遵其説今



按蒙山南去淮水約五百餘里羽山亦㡬三百里



淮之横溢不到二山及其既乂二山亦未必悉治



唯沂水厯蒙羽之間利害頗切然二山仍自有畎



澮之水當濬之以距川者亦非但治沂而已也


[005-12a]


淮不乂則沂不可得而治沂不乂則蒙羽不可得



而治然淮沂既乂而二山畎澮距川之處施功正



不少也沂水介於二山之間其西為蒙山蒙山水



蒙隂二水皆出焉又有治水桑泉水堂阜水㟬崮



水並厯蒙隂縣界中東南注於沂此蒙山畎澮之



流章章可考者也其東為羽山有沭游二水並山



而行畎澮之水皆入焉沭自北而南合泗以入淮



游分淮而北㑹沭以入海沂東通沭沭東通游苞


[005-12b]
絡灌注緜地數百里按沭水漢志作術水出琅邪



東莞縣南至下邳入泗行七百一十里今沂水縣治即東莞



故城臨淮淮浦縣有游水北入海今安東縣西有淮浦故城水經



注云沭水出東莞縣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



名也元和志云沭水俗名漣水東南逕其縣東又南逕陽都縣



沂水縣西南有陽都故城齊乗曰水出沂山東麓傳履重水利論曰沭水汎濫奔潰淤沙彌望



竭力修築隨復淤塞又南逕即丘縣故春秋之祝丘桓公五年城祝丘是也今沂州



東北有即丘故城齊乗曰沭水自莒州又南温泉水西來入焉又東南經倉山馬嶺羽山由吾羣山


[005-13a]


聫絡沭東沂西夾山而行山峽之間有山口池者俗云禹鑿沂水由三十六穴湖貫北峽口與沭相



通按今莒州東有沭水自沂水縣流入至州南折而西南逕沂州東又南入郯城縣界蓋即丘故城



雖在沂州境而莒州亦得其縣地故也又南逕厚丘縣今沭陽縣北有厚丘故城



分為二瀆齊乘曰沭水自厚丘縣分為二今名南漣北漣也一南逕建陵



縣故城東故城在沭陽縣西北一百五里建陵山下至下邳入泗下邳故城



在今邳州東三十里有直河入泗即古沭水也其左瀆東南逕司吾城東



今宿遷縣北有司吾故城又東南厯柤口城中東南至朐縣入



游注海也今海州南有胊縣故城又云淮水於淮浦縣枝分


[005-13b]
北為游水厯朐縣與沭合逕胊山西山在海州南四里



北逕利城縣故城東寰宇記云故利城在贑榆縣西六十里又北厯羽



山西又北逕祝其縣故城西左傳祝其實夾谷服䖍曰地二名也贑榆



志云祝其故城在縣南五十里夾谷山西南十五里又左逕即丘縣故城西



又東北逕贑榆縣北又東北逕紀鄣故城南左傳昭十



九年齊伐莒莒子奔紀鄣杜預曰紀鄣地二名贑榆縣東北有故紀城寰宇記云在縣東北七十五



里平地近海也又東北入海爾雅曰淮别為滸游水亦枝



稱者也以今輿地言之沭水出沂水縣厯莒州沂


[005-14a]


州郯城至沭陽縣西北分為二水其一南至邳州



入泗即齊乗所謂南漣水也其一為左瀆北至海



州與安東之游水合自下游沭通稱又北至贑榆



入海即齊乗所謂北漣水也説者皆云淮沂既治



則蒙羽可藝而不知禹更有施功之處羽山尤不



明白故沭游二水特詳著之



茅氏匯疏曰山之可藝者衆矣而獨舉徐之蒙羽



與梁之岷嶓以例餘州岷嶓江漢所出其山髙大


[005-14b]
蒙羽非其匹也意其壤地沃饒亦略有同者與經



言徐田上中齊乗云沂州東南芙蓉山下有湖溉



田數千頃香稉畝鍾古稱琅邪之稻元和志承縣



界有陂十三所漢承縣屬東海郡承音證今嶧縣西北有承縣故城今沂嶧



二州元沂州治臨沂縣嶧州治嶧縣仰泇承二水溉田青徐水利



莫與為匹皆十三陂之遺跡齊乗又云東泇河出沂州西北之其山南



流至卞莊站東分一枝入芙蓉湖西泇河出嶧州東北抱犢山東南流至三合村與東泇合又有魚



溝水出浮丘山亦合於此故名三合南貫四湖又南合武河入泗謂之泇口淮泗舟楫通焉


[005-15a]


蒙羽為沃壤可知按嶧近蒙沂近羽然齊乘所



言諸水皆在蒙山之野去羽山尚逺羽之側近則



唯沭游為大横流之後水道填淤大川已治而畎



澮之水不得所歸則良田長為汙萊矣此蒙羽之



間所以必勤荒度也所治者衆大小諸水役均功



敵不可偏舉一二故言山以包之


大野既豬東原厎平釋文豬張魚反劉東胡反厎之履反渭按野漢書作壄豬史記作都
後同酈道元云水澤所聚謂之都亦曰豬
 傳曰大野澤名水所停曰豬東原致功而平言可耕
[005-15b]
 正義曰地理志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北鉅即大也
 檀弓曰汚其宫而豬焉又澤名孟豬停水處也故云
 水所停曰豬往前漫溢今得豬水為澤也東原即今
 之東平郡蔡氏曰東原在徐之西北而謂之東者以
 在濟東故也漢東平國景帝亦名濟東國益知大野
 東原所以志濟也渭按今山東兖州府鉅野縣西有
 鉅野故城何承天曰鉅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
[005-16a]
 清濟舊縣故城正在澤中是也何語見水經濟水注漢東平國
 治無鹽縣其故城在今東平州東東原乃汶濟之下
 流禹陂大野使水得所停而下流之患以紓又濬東
 原之畎澮注之汶濟然後其地致平可以耕作也


周禮兖州澤藪曰大野夏元肅云大野在徐之西



兖之東周無徐州故以屬兖爾雅十藪魯有大野



左傳哀十四年西狩于大野獲麟杜注云在髙平



鉅野縣東北大澤是也秦漢之際稱鉅野澤史記


[005-16b]
彭越漁於鉅野澤中後又稱巨澤水經注濟水東



北出巨澤是皆大野矣元和志云大野澤在鉅野



縣東五里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里近志云鉅野



澤在縣城北按鉅野故城在今縣之西而何承天



云舊縣故城皆在澤中則澤必不起自今縣之東



北可知也蓋此地屢遭河患漢元光三年河決濮



陽瓠子注鉅野通淮泗後二十餘年始塞自是之



後五代晉開運初宋咸平三年天禧三年熙寜十


[005-17a]


年金明昌五年河皆決入鉅野溢於淮泗或由北



清河入海自漢以來衝決填淤凡四五度髙下易



形久已非禹迹之舊逮元至正四年河又決入此



地鉅野嘉祥汶上任城等縣皆罹水患及河南徙



澤遂涸為平陸而畔岸不可復識矣



吳幼清曰大野澤俗稱梁山濼于欽齊乗亦云澤



即梁山泊也梁山在夀張縣東南七十里東平州



西南五十里東接汶上縣界史記梁孝王嘗北獵良山漢書作梁山服


[005-17b]
䖍曰在夀張縣南括地志云在夀張縣西南二十五里此漢夀張縣也故城在今東平州西南



水西南流與濟水㑹於山之東北迴合而成濼志



云大野澤之下流也水常匯於此金時河益南徙



梁山濼漸淤今按水經注濟水自乗氏縣西分為



二一水東南流一水從縣東北流入鉅野澤是為



濟瀆又北右合洪水又東北逕夀張縣西此亦漢縣非今



夀張縣治王陵店者也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之亭北



對安民山東臨濟水水東即無鹽縣界濟水又東


[005-18a]


北逕梁山東袁宏北征賦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



處也梁山跨東平夀張之境而汶濟㑹於其東北



匯成此濼志以為大野澤之下流下流二字視呉



于獨有分刌



王明逸謂大野即南旺湖按湖在汶上縣西南三



十五里㑹通河之西岸志云湖即鉅野澤之東偏



縈迴百五十餘里宋時與梁山濼合而為一圍三



百餘里亦曰張澤濼熙寜十年河道南徙㑹于梁


[005-18b]
山張澤濼是也明永樂九年開㑹通河遂畫為二



隄漕渠貫其中渠之東岸有蜀山湖謂之南旺東



湖周六十五里中央有蜀山隄北有馬踏湖亦謂



之南旺北湖周三十四里有竒南旺地特髙號為



水脊賴有閘以節其流去閘則南北分瀉一空矣



澤體洿下能鍾水似不應爾東湖蓋即水經注所



稱茂都澱也酈道元云汶水自桃鄉四分桃鄉故城在今



汶上縣東北四十里謂之四汶口今東平州東戴村壩即四汶口之地其左二


[005-19a]


水雙流西南逕無鹽東平陸今汶上縣治即東平陸故城又西



合為一水西南入茂都澱澱水西南出謂之巨野



溝又西南入桓公河次一汶西逕夀張故城東遂



為澤渚蓋即今南旺北湖也三汶皆在汶上縣界



其右一汶西南流逕無鹽故城南又西南逕夀張



故城北又西南入濟此汶在東平州界即舊注安



山湖合濟水者也茂都澱水西南出為巨野溝則



澤在南旺之西雖相去不逺而湖之不得即為澤


[005-19b]
也明矣自宋時梁山濼與南旺湖混而為一世遂



指南旺為大野説經者惑焉焦弱侯云大野澤元



末為黄河所決後遂涸而志家以南旺湖當之譬



諸好古者執今之所鑄而堅以為商彝也不亦過






史記集解曰鄭玄云東原地名今東平郡即東原



索隱曰張華博物志云兖州東平郡即尚書之東



原孔疏本此今東平州及泰安之西南境是也其地


[005-20a]


在岱之西南濟之東汶之北左傳僖元年公賜季友汶陽之田



注云汶水北地水經蛇水出岡縣東北泰山西南



流逕汶陽之田齊所侵也自汶之北平暢極目見汶



元和志汶陽故城在龔邱縣東北五十四里其



城側土田沃饒故魯為汶陽之田龔邱今寧陽也



縣本魯闡邑杜氏春秋釋地曰闡在岡縣北者也



讙邑亦在縣界即定十年齊人所歸之讙田矣東



原土田沃饒而地勢下濕故先儒言水患既平始


[005-20b]
可耕作也



濟水自梁山東又北逕須胊城西城在東平州西南又北



逕微鄉東京相璠曰夀張縣西北三十里有故微鄉又北逕須昌縣西



州西有須昌故城經所云㑹汶而又北者春秋莊公三十



年公及齊侯遇于魯濟又襄公十八年諸侯㑹于



魯濟同伐齊杜預曰濟水歴齊魯界在齊界為齊



濟在魯界為魯濟蓋魯地也謂是水之濱矣濟西



係兖域大野東原之役乃二州協力為之


[005-21a]
厥土赤埴墳草木漸&KR0694釋文埴市力反鄭作戠徐鄭王皆讀曰熾韋昭音試漸如字本
又作蔪字林才冉反包必茅反字或作苞
 傳曰土黏曰埴漸進長包叢生正義曰戠埴音義同
 考工記用土為瓦謂之摶埴之工是埴為黏土易漸
 卦彖云漸進也釋言云苞稹也孫炎曰初叢生曰苞
 郭璞曰今人呼叢緻者曰稹漸苞謂長進叢生言其
 美也曾氏曰埴膩也黏昵如脂之膩也周有摶埴之
 工老子言埏埴以為器惟土之膩故可摶可埏也林
 氏曰徐受淮之下流其地墊溺已甚草木不得遂茂
[005-21b]
 久矣至此始進長叢生故特書曰草木漸包
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
 傳曰田第二賦第五
厥貢惟土五色
 傳曰王者封五色土為社建諸侯則各割其方色土
 與之使立社燾以黄土苴以白茅茅取其潔黄取王
 者覆四方正義曰燾覆也苴以白茅用白茅裹土與
[005-22a]
 之韓詩外傳云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青南方赤西方
 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將封諸侯各取其方色土苴
 以白茅以為社明有土謹敬潔清也蔡邕獨斷云天
 子太社以五色土為壇皇子封為王者授之太社之
 土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使之歸國以立社謂之
 茅土林氏曰前言赤埴墳此又兼五色者蓋此州之
 土大抵赤色者最多青黄白黑僅有


漢書武帝賜齊王閎策曰受兹青社燕王旦曰玄


[005-22b]
社廣陵王胥曰赤社蓋古之遺制猶存故郊祀志



元始五年令徐州牧嵗貢五色土各一斗也元和



志云徐州彭城郡開元貢五色土各一斗寰宇記



亦云徐州嵗貢五色土各一斗出彭城縣北三十



五里之赭土山徐州新志蕭縣東南山出白土西



山出紅土今按水經注姑幕縣有五色土王者封



建諸侯隨方受之見灕水姑幕漢屬琅邪郡其故城



在今諸城縣西北縣本魯諸邑今縣西南有諸縣故城春秋城諸即


[005-23a]


亦齊琅邪邑今縣東南有琅邪山山上有琅邪臺齊景公云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即此古青徐接壤處也漢琅邪郡隷徐州元始之貢



疑即是此地所出李樂並云出彭城恐非古時貢



物蓋後人唯知彭城為徐州遂專以郡界所出當



之竊意此土經不言所出之地則徐域必在處多



有但他縣或止三兩色而姑幕五色俱全故其名



特著耳


羽畎夏翟釋文夏行雅反翟徒厯反渭按翟漢書作狄
 傳曰夏翟翟雉名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正義曰
[005-23b]
 釋鳥云翟山雉此言夏翟則夏翟共為雉名周禮立
 夏采之官取此名也司常云全羽為旞析羽為旌用
 此羽為之故云羽中旌旄林氏曰周禮天官夏采鄭
 注云夏翟羽也禹貢徐州貢此夏翟之羽有虞氏以
 為緌後世或無故染鳥羽象而用之又染人秋染夏
 鄭注云染五色也以是知夏翟乃雉之具五色者古
 之車服器用以雉為飾者多矣不但旌旄也吳氏曰
[005-24a]
 夏五色具也茅氏瑞徵曰禹濬畎不遺窮谷以岱畎
 羽畎知之徐州土五色雉羽亦五色物華土産適相
 符合豈天壤靈氣有獨鍾而禽鳥亦得氣之先也與


師曠禽經五采備曰翬亦曰夏翟注云雉尾至夏



則光鮮也按夏讀若檟非春夏之夏注謬按爾



雅釋鳥曰伊雒而南雉素質五采皆備曰翬詩云



如翬斯飛言其文之奐散也翬即夏翟審矣


嶧陽孤桐釋文嶧音亦一音夕
 傳曰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正義曰地理
[005-24b]
 志云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即此山也林氏曰詩
 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蓋桐之生以向日者為良必
 以孤桐者猶言孤竹之管也陸農師云梧桐性便濕
 地不生於岡引毛傳曰梧桐不生髙岡太平而後生
 朝陽則是山陽之桐難得其孤生者尤難得也
 後漢郡國志下邳東海縣有葛嶧山本嶧陽山劉昭
 補注云山出名桐伏滔北征記曰今槃根往往而存
[005-25a]
 山在今淮安之邳州西北六里


林少穎云嶧山即詩所謂保有鳬繹非也按漢



志東海下邳縣葛嶧山在西古文以為嶧陽魯國



騶縣故邾國嶧山在北嶧繹古字通今兖州府鄒



縣東南有嶧山一名邾繹亦曰鄒嶧此即鳬繹之



繹左傳邾文公卜遷於繹史記秦始皇刻石頌功



德者也水經注泗水厯下邳縣逕葛嶧山東即奚



仲所遷之邳繹元和志謂之嶧陽山邳州新志云


[005-25b]
俗名距山以其與沂水相距也此乃禹貢之嶧陽



漢志極其分明林氏混而一之大謬蔡傳主葛嶧



是也而黄文叔以為在鄒縣非唯不見北征記語



亦不知有地理志矣嶧山自北而南葛嶧乃鄒嶧之盡處故嶧陽當在下邳也



應劭風俗通義曰梧桐出嶧陽山採東南孫枝為



琴聲甚清雅金吉甫云桐性虛特生於山陽則清



虚特異貢之以為琴瑟後世難得則取凡桐之舊



者為之謂桐不百年則木之生氣不盡木生氣盡


[005-26a]


而後能與天地隂陽之氣相應也按桐不限何



地唯以生髙山者為良周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於圜丘奏之空桑之琴瑟於方丘奏之龍門之琴



瑟於宗廟奏之是其時琴瑟之材不必取諸嶧陽



也後世龍門特著枚乗七發云龍門之桐髙百尺



而無枝其根半死半生使琴摰斫斲以為琴是已



嵇康琴賦云惟椅梧之所生兮託峻岳之崇岡含



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張協七命云寒山


[005-26b]
之桐出自太冥含黄鍾以吐榦據蒼岑而孤生蓋



凡桐之特生於山岡者皆足貴也禹時則嶧陽饒



有其材遂令貢之耳



琴瑟堂上之樂與人聲相比故材取嶧桐弦以檿



絲蓋其重也


泗濱浮磬釋文泗音四
 傳曰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正義曰泗水傍山
 而過石為泗水之涯水中見石若水上浮然此石可
[005-27a]
 以為磬故謂之浮磬茅氏曰此州制貢大略並供禮
 樂之用按泗濱先儒但云泗水之涯而不言在何
 縣水經注泗水自彭城又東南過吕縣南水上有石
 梁焉故曰吕梁晉太康地記曰水出磬石書所謂泗
 濱浮磬者也括地志亦云泗水至彭城吕梁出磬石
 今徐州東南六十里有吕梁洪髙誘淮南子注云吕
 梁在彭城吕縣石生水中禹決而通之蓋即磬石之
 所出也金元以來泗殫為河明嘉靖中惡其石破害
 運船鑿之使平而浮磬愈不可問矣
[005-27b]


浮磬之浮諸家所説不一周希聖云浮過也與名



浮於實之浮同惟泗濱之石其髙過於水上者可



以為磬此一説也林少穎云磬之為器必取其石



之最輕者然後其聲清越以長但以輕故謂之浮



此又一説也黄鎮成云浮磬出泗水之濱非必水



中蓋浮生土中不根著者金吉甫云浮磬如今硯



石之取子石者蓋石根不著巖崖而特生故謂之


[005-28a]


浮此又一説也三説皆不如舊解周氏小與孔疏



異猶不相背云



浮磬先儒皆以為貢石曽彦和曰不云浮石而云



浮磬者成磬而後貢之蔡傳二義兼收愚謂曽説



非是夔曰予擊石拊石石即磬也已成之磬可稱



石則石之宜為磬者因其用以名其質亦可稱磬



磬即石之名太康地記謂之磬石是其義也秦刻嶧山



以頌徳曰刻此樂石或云嶧山近泗水樂石即磬石也


[005-28b]
隋志下邳縣有磬石山陳師凱曰輿地要覽云磬



石山在下邳縣西南八十里寰宇記云泗水中無



此石其山在泗水南四十里今取磬石上供樂府



大小擊之其聲清越恐禹治水之時水至此山矣



按下邳今邳州也西南與鳳陽之靈璧縣接界



縣北七十里有磬石山浮磬於水平後貢之禹必



不以懷襄之狀狀其石水至此山殊屬傅㑹竊意



晉初去漢未逺太康地記當有所本磬石蓋實出


[005-29a]


吕梁水中厯年已久水上之石採取殆盡餘皆沒



水中吕梁湍激艱於採取上下二洪相距凡七里巨石齒列波流洶湧



靈璧石聲亦清越乃改用之但不知始於何時隋志



有磬石山疑隋以前改用後人見吕梁水上不復有可用之石



遂疑地記為虚而以靈璧石為禹貢之浮磬矣焦



弱侯云今泗濵絶無磬石惟靈璧縣北山之石色



蒼碧琢之可為磬或當時泗濱石取之已盡若今



端溪下巖之石者亦未可知此説是也又按今陜


[005-29b]
西西安府之耀州本唐華原縣州東有磬玉山出



青石扣之鏗然有聲白居易華原磬詩序云天寳



中始廢泗濱磬用華原石代之詢諸磬人則曰故



老云泗濱聲下調不能和得華原磬考之乃和由



是不改其詩曰磬襄入海去不歸長安市人為樂



師華原磬與泗濱石清濁兩聲誰得知刺樂工非



其人也泗濱磬廢已久樂史宋人而云今取磬石



上供樂府豈當時華原又廢而復用靈璧邪蘇軾


[005-30a]


遊戲馬臺詩云坐聴郊原琢磬聲是亦復用靈璧



之一證也



日知録曰先王之制樂也具五行之氣夫水火不



可得而用也故寓火於金寓水於石鳬氏為鐘火



之至也泗濱浮磬水之精也石生於土而得夫水火之氣火石多水石



少泗濱磬石得水之精者也故浮用天地之精以制器是以五行



備而八音諧矣


淮夷蠙珠暨魚釋文蠙丘蒲邊反徐扶堅反字乂作玭韋昭音薄迷反渭按暨史記漢書並作
臬葢古曁字後同
[005-30b]
 傳曰蠙珠珠名正義曰蠙是蚌之别名此蠙出珠遂
 以蠙為珠名鄭玄以為淮水之上夷民獻此珠與魚
 也蔡氏曰夏翟孤桐浮磬珠魚各有所産之地非他
 處所有故詳其地云呉氏曰淮夷淮北之夷按魚
 未詳二孔不指言何種薛氏以為文魮蔡氏以為淮
 白魚愚未敢信也


孔傳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魚正義曰蠙與魚皆


[005-31a]


水物而以淮夷冠之知淮夷是二水名淮即四瀆



之淮夷蓋小水後來竭涸不復有其處耳王肅亦



以淮夷為水名按淮夷見經傳非一處即孔注



費誓亦云淮浦之夷此獨以為二水名不應前後



相戾及檢陸氏釋文曰淮夷鄭云淮水之夷民馬



云淮夷二水名孔傳云淮夷之水本亦作淮夷二



水始知二字乃傳寫之訛穎達不知而曲為之説



殊可笑也眺以道謂和夷二水名誤本於此王肅


[005-31b]
解經專反鄭學宜其從馬而違鄭也



淮南北近海之地皆為淮夷書序曰武王崩三監



及淮夷叛又曰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費誓曰徂



兹淮夷徐戎並興詩序宣王命召公平淮夷常武



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又曰截彼淮浦王師之所



魯頌曰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



左傳僖十三年淮夷病杞此皆淮北之夷在徐州



之域者也江漢之詩曰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


[005-32a]


匪遊淮夷來求春秋昭公四年楚子召諸侯及淮



夷㑹于申此皆淮南之夷在揚州之域者也經所



稱淮夷乃淮北之夷漢臨淮郡有淮浦縣今為安



東縣屬淮安府淮水從此入海即詩所謂淮浦矣



淮夷蓋在東方荒服之内故亦謂之東夷今淮揚



二府近海之地皆是也



陸徳明云蠙一作玭音薄迷反蚌也今按説文玭



珠也从玉比聲宋弘云淮水中生玭珠玭珠之有


[005-32b]
聲下又出蠙字云夏書玭从虫賓是蠙玭實一字



也薛士龍云山海經文魮音毗之魚背如覆釡鳥首



蛇尾是生珠玉今鰒魚似之鰒魚又名石決明珠



之所生蓋蚌屬也唐李玽海藥本草云真珠出南海石決明産也薛依此為言



説文引宋弘説蠙珠珠有聲者未詳蓋薛因玭亦



有魮音故以為文魮之魚又按郭璞江賦文魮磬



鳴以孕璆善注引山海經曰文魮之魚其狀如覆



銚鳥首而翼魚尾音如磬之聲是生珠玉與薛所


[005-33a]


引不同宋人援古輒改易字句類如此也魮聲如



磬豈即所謂珠之有聲者邪薛遺此句故曰未詳



然文魮據山海經所説其狀與蚌不相似亦不類



石決明未知果即是蠙否文魮世所罕見又兼生



玉不可强為附㑹陸佃埤雅云龍珠在頷蛇珠在



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說文鮫海魚皮間有珠音交鼈珠在足



蚌珠在腹皆不及蚌珠此言最為明晰蓋他物皆



能生珠而蚌珠獨多且美故經言蠙珠以别之蠙


[005-33b]
只是蚌之别名非殊形詭類之物也



金吉甫云淮出唐州其百餘里内尚淺而多潭有



蠙珠潭今其地凡十四潭而不復生珠矣若蠙珠



玉磬古今風氣不同蓋不常有今按唐州為豫域



地非要荒淮上居人安得謂之夷潭名蠙珠亦近



世附㑹為之也



珠有以為幣者管子曰先王以珠玉為上幣是也



有為器飾者佩玉之組貫以蠙珠是也有為寳藏


[005-34a]


者楚語王孫圉曰珠足以禦火災則寳之是也虞



夏之幣無珠玉蓋以為器飾寳藏荆州之璣唯宜



貫組故為璣組以獻淮夷之蠙珠所用者廣則貢



珠以聴其所為也



黄文叔云蠙魚生珠既貢珠又枮其魚貢之説本



薛氏文魮之枯魚可致逺也以蠙魚為一物幷暨



字亦抹殺矣况文魮又不聞為薧獨美乎蔡傳云



珠為服飾魚用祭祀今濠泗楚皆貢淮白魚亦古


[005-34b]
之遺制歟按寰宇記楚州産淮白魚又漣水軍産



淮白魚海鯔魚蔡説本此然淮魚之美者豈獨一



白魚以宋制釋禹貢終無根據竊謂海物非中土



所有故使青貢之魚則非其例也帝都在冀河汾



渭洛之間魚不可勝食何藉於徐意者其王鮪乎



説文鮪鮥也今謂之鱘魚鱘一作鱓郭璞爾雅注曰鱣屬大者名王鮪小者叔鮪月令季



春天子薦鮪于寢廟是魚莫重於鮪也張衡東京



賦王鮪岫居薛綜注云山有穴曰岫長老言王鮪


[005-35a]


從南方來出此穴中入河水見日目眩浮水上釣



人取之以獻天子用祭其穴在河南小平山水經



注河水東過鞏縣北有山臨城謂之崟㟶邱其下



有穴謂之鞏穴言潛通淮浦今本水經注脱淮字後漢光武紀注引此



文云潛通淮浦今從之北達于河直穴有渚謂之鮪渚成公



子安大河賦曰鱣鯉王鮪暮春來遊周禮春薦鮪



然非時及他處則無河水注云爾雅曰鱣鮪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



為龍矣否則㸃額而還初學記云鱣魚三月中從河上常於孟津捕之淮水亦有按鞏穴


[005-35b]
所?通者即徐之淮浦薛綜云南方正謂此也蓋



禹時河中無鮪唯淮浦有之故令淮夷貢鮪後世



鮪由鞏穴而出周頌曰有鱣有鮪漆沮之魚也衛



風曰鱣鮪發發東河之魚也上下游泳中土往往



有之不必逺取之徐方矣推尋事迹容或如此識



之以待博物者



酈善長云地理?閟變化無方鞏穴南通淮浦不



可謂理之所無禹時王鮪未由鞏穴出亦容有其


[005-36a]


事但此魚果為王鮪經何不言蠙珠暨鮪是則可



疑耳嘗考水中之獸有名魚者詩小雅采薇曰象



弭魚服采芑曰簟笰魚服傳云魚服魚皮也正義



云以魚皮為矢服左傳歸夫人魚軒服䖍曰魚獸



名則魚皮又可以飾車也陸璣疏曰魚獸似豬東



海有之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青今以為弓鞬步



黄氏韻㑹靫埤蒼云鞴靫盛箭室鞴音歩子虚賦作步叉其皮雖乾燥為弓



鞬矢服經年海水潮及天將雨其毛皆起海潮還


[005-36b]
及天晴則毛復如故雖在數千里外可以知海水



之潮自相感也初學記引張華博物志云牛魚目



似牛形似犢子剝皮懸之潮水至則毛起去則毛



伏楊孚臨海水土記云牛魚象獺毛青黄色似鱣



知潮水上下此牛魚似即陸璣所謂魚獸者周書



王㑹解言禹四海異物有南海魚革注云今以飾



小車纒兵室之口又揚州貢禺禺魚注云説文作



鰅鰅魚名皮有文出樂浪東暆神爵四年初捕輸


[005-37a]


考工少府屬官有考工令丞則此魚之皮亦似可以飾器物



故輸之考工也淮夷屬徐臨海屬揚樂浪屬青三



者恐只是一種東海中處處有之禹時徐貢而青



揚不貢亦猶瀕海皆煮鹽而獨貢於青荆梁亦産



橘柚而獨貢於揚耳魚之名見於毛詩左傳其皮



可以飾器物故貢之以魚為水中之獸殊不費辭



似又勝前説


厥篚玄纎縞釋文纎息亷反縞古老反徐古到反
 顔氏曰玄黒也纖細繒也廣韻増疾陵切讀若情縞鮮支也即
[005-37b]
 今所謂素言獻黒細繒及鮮支也曽氏曰玄赤而有
 黒色黄氏曰徐水宜染玄按周禮染人六入為玄
 其色緅緇之間是赤而有黑色也説文縞鮮色爾雅
 縞皓也豫篚之纖非一色故言質而不言色此州之
 篚唯玄故兼言色以别之曰玄纖縞薄於纎而不染
 言色即可以見質也


傳云玄黑繒縞白繒纖細也纖在中則二物皆當


[005-38a]


按荆州雲土夢作乂蘇氏説云雲夢二土名



而云雲土夢者古語如此猶曰玄纎縞云爾此依



孔傳立義謂以土字關上下猶以纎字關上下也



然文勢終覺不順曽彦和云先儒以黑經白緯為



纎徐州之篚玄也纎也縞也凡三物釋者以玄縞



為二物誤矣按説文繒帛也漢書灌嬰販繒注



云繒者帛之總名則無論疎宻厚薄皆可稱繒傳



云黑繒白繒未失也但玄纎連讀不當以纎字關


[005-38b]
上下耳鄭康成禮記注白經赤緯曰縞黒經白緯



曰纎蓋當時别有此一種織作為祥禫之服它書



所稱纎縞非必盡然也曽氏據此以釋禹貢曰纎



縞皆去凶即吉之服夫祥而縞禫而纎三年之喪



變除之節次也使貢篚專為此設是嵗嵗豫凶事



矣有是理乎參考諸家總不如顔説之當



縞薄於纎何以知之按毛公詩傳縞薄繒不染故



色白黄氏韻㑹縞繒之精白者曲阜之俗善作之


[005-39a]


尤為輕細又喪服之變際以布帛之疏宻為次故



祥縞而禫纎縞薄於纎明矣纎用絲多宻而厚縞



用絲少疏而薄纎蓋今之所謂紬縞則今之所謂



絹也曲阜出縞故謂之魯縞漢書韓安國云彊弩



之末力不能入魯縞是也李斯上書云阿縞之衣徐廣曰齊之東阿縣繒



帛所出水經注東阿縣出佳繒縑故史記云秦昭王服阿縞之衣按東阿在兖域齊為阿邑與魯接



壤阿縞蓋自齊景公以後倣魯縞而為之今兖州府滋陽縣猶出文綾



有鏡花雙距之號雅稱輕靡其魯縞之遺乎説文紈素


[005-39b]
也東齊謂布帛之細者曰綾廣韻綾紈也則綾亦縞素之類



曾氏云玄以之為衮所以祭也以之為端所以齊



也以之為冠人冠之以為首服者也纎縞皆去凶



即吉之服記曰再期而大祥素縞麻衣中月而禫



禫而纖按纖乃細繒隨所染而用之非黑經白緯



之謂王者以喪禮哀死亡邦國之憂縞固可以為



賻然其用不止於此周禮齊服有玄端又有素端



大札大荒大烖皆素服王后命婦之服有素沙鄭


[005-40a]


注云今白縳縳即絹也詩曰素衣朱襮又曰縞衣



綦巾論語素衣麑裘禮記弟子縞帶左傳季札見



子産與之縞帶縞之為用甚多不可以喪紀盡之



亦非但有虞用為燕服矣


浮于淮泗達于河釋文河如字説文作菏工可反渭按史記漢書並作河
 金氏曰達于河古文尚書作達于菏説文引書亦作
 菏今俗本誤作河耳菏澤與濟水相通而泗水上可
 以通菏下可以通淮徐州浮淮入泗自泗達菏也青
 州書達於濟則達河可知故徐州書達於菏則達濟
[005-40b]
 可知按菏謂菏澤在今兖州府定陶縣東北説文
 菏字下云禹貢浮于淮泗達于菏从水苛聲徐鉉音
 古俄切隸从艸作菏俗遂訛為荷又訛為河也許慎
 時經猶作菏而史記漢書並作河蓋後人傳寫之誤
 濟水豬為菏澤此經蒙青之文曰達于菏則由濟入
 漯可知矣徐之東北境可浮沂泗以達濟不必從淮
 其西北境亦可浮汶以達濟不必從泗也
[005-41a]


兖青徐揚四州之貢道前後相承不複不亂汶與



濟連故青曰浮于汶達于濟徐揚道由淮泗從泗



入濟必由菏澤故書曰達于渮若作河則複而無



理河漯青且不言矣而徐復云達于河陵亂失次



禹貢必無此書法而人猶謂作河為是者總由不



知菏澤之原委耳



水經注泗水出魯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左傳昭七



年以孟氏成邑與晉而遷於桃杜預曰魯國卞縣東南有桃墟也墟有澤方十五里澤西際阜俗謂


[005-41b]
之媯亭山西北連岡四十餘里岡之西際便得泗水之源博物志曰泗水陪尾葢斯阜者矣石穴吐



水五泉俱導穴各徑尺元和志泗水出泗水縣東陪尾山其源有四四泉俱導因以為名今兖州府



泗水縣東五十里有陪尾山又西逕其縣故城西城在今泗水縣五十里縣



志云陪尾山下有泗水神祠祠前有泉林寺寺之左右皆深林茂樹有大泉十數渟泓澄澈互相灌



輸㑹而成溪是為泗水南經卞城東有橋曰卞橋自卞橋西至縣城復有大泉數十南北交㑹入於



泗水以達曲阜大扺縣境數十里内泉如星列皆泗水也又西南逕魯縣北分



為二今曲阜縣治即魯故城北為洙瀆春秋莊公九年浚洙杜預曰洙水在魯城



北音殊南則泗水洙泗之間即夫子領徒之所従征記曰闕里有四門其北門去洙水


[005-42a]


百餘步今泗水南有夫子冢泗水又南逕魯城西南合沂水水出



魯城東南尼丘山西北平地發泉流逕魯縣故城南水北對稷門亦曰雩門門南隔水有雩壇曾㸃



所欲風舞處也又西逕瑕丘縣東瑕丘魯邑即負瑕今滋陽縣西有瑕丘故城元



和志瑕丘縣泗水東自曲阜縣界流入與洙水合屈從縣東南流逕平陽



縣故城西縣即山陽郡之南平陽縣也故城在今鄒縣西又南逕髙平縣



故城西洸水注之泗水南逕髙平山縣取名焉洸水者洙水也蓋洸洙相入受通



稱矣故城在鄒縣南又南逕方與縣東菏水從西來注之水經



注菏或作荷又作河今悉改從菏酈云苞水即濟水之所菏注以成湖澤也而東與泗水合於湖陵


[005-42b]
縣西六十里榖庭城下俗謂之黄水口黄水西北通巨野澤蓋以黄水沿注於菏故因以名焉按菏



水入泗經言在方與縣東注言在湖陵縣西必二縣以是水為界非有兩處也今魚臺縣北有方與



故城縣東南有湖陵故城與沛縣接界湖陵秦置後漢章帝改曰湖陸又屈東南過



湖陸縣南左㑹南梁水水出蕃縣之東北平澤俗以南鄰於漷亦謂之西漷



水蕃音皮又南漷水注之水出東海合鄉縣西南流入泗春秋哀公二年季孫斯伐



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是也又南逕薛之上邳城西奚仲自薛遷于邳則



下邳也有下故此為上今滕縣西北有薛縣故城又南逕沛縣東黄水注



水出小黄縣黄溝國語曰呉子㑹諸侯于黄池者也元和志沛縣泗水自西北流入東去縣五


[005-43a]


十步又南逕小沛縣東縣治故縣南垞上東岸有泗水亭漢祖為泗上亭長是也



元和志泗水亭在沛縣東南一里按寰宇記沛縣東南微山下有故沛城尚存後漢吕布傳注云小



沛即沛縣也又東南逕廣戚縣故城南城在沛縣東北又逕留



縣而南逕垞城東元和志故留城在沛縣東南五十五里故垞城在彭城縣北二



十六里兖州人謂實中城曰垞也今徐州北有垞城垞音茶又東南逕彭城縣



東北元和志泗水在彭城縣東去縣十步今徐州即彭城百步洪在州東南二里泗水所經也



水中若有限石懸流迅急亂石激濤凡數里始静俗名徐州洪又南逕彭城縣故



城東城在徐州東南又東南逕吕縣南吕宋邑春秋襄元年楚子辛侵宋吕


[005-43b]
留是也縣對泗水水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縣濤崩渀實為泗險孔子所謂魚鼈不能游又云懸水



三十仞流沫九十里今則不能也元和志吕梁在彭城縣東南五十七里按徐州北有吕梁故城州



志吕梁山在州東南五十里山下即吕梁洪也有上下二洪相距凡七里巨石齒列波濤洶湧明嘉



靖二十三年管河主事陳洪範鑿吕梁洪平之自是運道益便又東南逕下邳縣



葛嶧山東又東南逕其故城西元和志嶧陽山在下邳縣西六里泗



水西自彭城縣界流入下邳故城在今邳州東三十里又東南沂水注之又



東南得睢水口睢水注云出陳留縣西蒗蕩渠東流逕下相縣故城南又東南入泗



謂之睢口元和志下相故城在宿遷縣西北七十里又逕宿預城西又逕其


[005-44a]


城南故下邳之宿留縣也今宿遷縣東南有宿預故城又東逕陵柵南西征



記曰舊陵縣治也按漢志泗水國有凌縣其故城在今宿遷縣東南又東南逕淮陽



城北今桃源縣西北有淮陽故城又東南逕魏陽城北陸機行思賦曰



行魏陽之枉渚故無魏陽疑即泗陽縣故城也今在桃源縣東又東逕角城北而



東南流注于淮角城縣故城在今清河縣西南晉義熙中置以今輿地



言之泗水出泗水縣厯曲阜滋陽濟寜鄒縣魚臺



滕縣並屬山東兖州府沛縣徐州沛縣屬徐州隷江南邳州宿遷桃



源至清河縣入淮並屬淮安府此禹迹也今其故道自


[005-44b]
徐城以南悉為黄河所占而淮不得擅㑹泗之名






漢志山陽郡湖陵縣下云禹貢浮于淮泗達于河



水在南漢時湖陵縣安得有黄河此河字明係菏



字之誤水在南謂菏水在縣南也酈道元泗水注



引此文云菏水在南水經濟水篇言菏水過湖陸



縣南東入泗皆確證不獨許慎作菏也今按水經



注菏水分濟于定陶東北自菏澤分流東南逕乗氏縣


[005-45a]


故城南縣即春秋之乗丘在今鉅野縣西南又東逕昌邑縣故城北



城在今金鄉縣西北又東逕金鄉縣故城南城即今縣治城北有金鄉山



又東逕東緡縣故城北城在金鄉縣東北又東逕方與縣



北又東逕武棠亭北有髙臺下臨水昔魯侯觀魚于棠謂此在方與縣故城北



十里經所謂菏水也今魚臺縣北十三里有武唐亭又東逕泥母亭北春秋僖公



七年盟于甯母即此也甯泥聲相近遂訛為泥母今魚臺縣東有甯母亭又東與鉅野



黄水合又東逕湖陸縣南東入于泗水今魚臺東二十里穀



亭鎮即酈注所謂穀庭城菏水入泗處也元和志兖州魚臺縣菏水一名五丈溝西自金鄉縣流入


[005-45b]
去縣十里又東南流合泗水泗水東北自任城縣界流入經縣東與菏水合又東北入徐州沛縣界



任城即今濟寜州也魚臺縣在湖陵故城西六十里而菏水更在縣北十里與地志水經所云在湖



陵縣南者不合蓋水道改矣以今輿地言之定陶鉅野金鄉魚



臺界中並屬兖州府皆菏水之所經也然此水乃菏澤



之枝流泗水與澤相通之道經所謂菏主澤而言



自乗氏以至湖陵名曰菏水乃出自後人禹時未



有也



地記之言水也凡二水大小相敵既合流自下皆


[005-46a]


得通稱多至五六水亦然漢志魯國卞縣泗水至



方與入泲説文泗受泲水東入淮其所謂泲即菏



水也又漢志蕃縣南梁水西至湖陵入泲渠酈善



長云泲在湖陸西而左注泗泗泲合流地記或言



泲入泗泗亦言入泲故有入泲之文按觀魚臺



下臨菏水而公羊傳以棠為濟上邑則以菏為濟



漢初已然故班固謂泗入濟許慎謂泗受濟而不



言菏以菏即濟也水經濟水篇所叙自乘氏以至


[005-46b]
湖陸即分濟之菏自沛縣以至睢陵即入淮之泗



而皆以為濟水蓋本漢志以立文也然又云濟水



東至乗氏縣西分為二南為菏水北為濟瀆而泗



水篇則自方與受菏以至睢陵入淮皆以為泗水



是又與禹貢合水經非一時一手作觀於此而益



驗竊謂濟雖小水而能專達於海故得與四瀆之



列使合泗入淮者亦濟則是因淮以達海矣安得



謂之瀆禹主名山川不相假借故河之别曰漯江


[005-47a]


之别曰沱漢之别曰?不使與正流同名昭其辨



也而後世地記以菏泗為濟本支不分大戾經㫖



不詳為之辨何以使禹貢之書著明如日月哉



二水既合可以通稱然不得追溯其上流而被以



所合之名如菏既合泗謂菏為泗可也幷湖陵以



上之菏而稱之曰泗則大不可矣漢志濟隂乗氏



縣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按泗水不經是縣酈善



長云此乃菏濟即所謂菏水分濟於定陶東北者


[005-47b]
也志以其下流合泗而於乗氏縣即謂之泗是猶



以泗之下流合菏而於卞縣即謂之菏也可乎不



可乎班氏往往有此失如禹至沔陽導?至葭萌



為西漢水而志幷其别源之嘉陵水亦以西漢水



目之以為出西縣之嶓冢山其失正與此同



蘇傳云自淮泗入河必道於汴世謂隋煬帝始通



汴入泗禹時無此水道以疑禹貢之言按漢書項



羽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


[005-48a]


文穎注云於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



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㑹即今官渡是也魏武與



袁紹相持於官渡乃楚漢分裂之處蓋自秦漢以



來有之安知非禹迹邪禹貢九州之水皆記入河



水道而淮泗獨不能入河帝都所在理不應爾意



其必開此道以通之其後或為鴻溝或為官渡或



為汴上下百餘里間不可必然皆引河水而注之



淮泗也故王濬伐呉杜預與之書曰足下當徑取


[005-48b]
秣陵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泝河而上振旅還都濬



舟師之盛古今絶倫而自泗汴泝河可以班師則



汴水之大小當不減於今又足以見秦漢魏晉皆



有此水道非煬帝創開也呉王夫差掘溝通水與



晉㑹于黄池而江始有入淮之道禹時則無之故



禹貢曰沿于江海達于淮泗明非自海入淮則江



無入淮之道今直云浮于淮泗達于河不言自海



則鴻溝官渡汴水之類自禹以來有之明矣


[005-49a]


蘇氏因説者有謂河當作菏而以為不必然故發



此論元黄公紹為之辨曰浮于淮泗達于河説者



牽合傅㑹或指鴻溝引河入泗為禹迹或謂當時



必有可達之理朱氏書傳亦莫知所折衷今按説



文菏字注引禹貢此文是則達于菏非達于河也



許慎所見蓋古文尚書後人傳寫例以上下文達



于河之句改菏為河陸徳明又以河音如字遂啟



後人淮泗不能達河之疑然其下復云説文作菏


[005-49b]
工可切水出山陽湖陵南則非九河之河明矣如



字之音陸氏誤也見韻㑹閻百詩曰禹貢濟入于河



南溢而為滎而陶丘而菏而汶而海此禹時之濟



瀆發源注海者也史記河渠書禹功施乎三代自



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



曹衛與濟汝淮泗㑹此禹後代人於滎澤之北引



河東南流故水經謂河水東過滎陽縣蒗蕩渠出



焉者是亦引濟水分流故漢志謂滎陽縣有狼湯


[005-50a]


渠首受泲東南流者是又自是之後代有疏濬枝



津别瀆不可勝數則酈氏注所謂滎波河濟徃復



逕通者也雖然其來古矣蘇秦説魏襄王曰大王



之地南有鴻溝則戰國前有之晉楚之戰楚軍于



邲邲即汳水則春秋前有之爾雅水自河出為灉



灉本汳水則爾雅前有之然莫不善於道元之言



曰大禹塞滎澤滎澤莽時方枯豈禹塞之乎又曰



昔禹塞其淫水而於滎陽下引河滎陽河非禹引


[005-50b]
而謂禹之時已有乎余是以斷自河渠書參以滎



陽下引河不見禹貢之書為出禹以後頗自幸其



考比蘇氏差詳矣按河當作菏得黄氏之辯而



愈明蘇氏引髙紀文穎注而忘其出於河渠書也



又安知上文有自是之後四字乎非但蘇氏酈道



元亦不察也今百詩唯據此四字判鴻溝非禹迹



真老吏斷獄手而愚更有進焉者謂由泗入渮由



菏入濟是矣而自陶邱以西舎鴻溝無達河之道


[005-51a]


也焉得不指為禹迹乎謂滎陽下引河出禹以後



是矣而由濟達河莫知其所經不顯示以一塗終



何以破千古之疑乎是當於濟漯之間求之蓋兖



青徐揚之貢道皆由濟入漯以達河而宋儒謂濟



漯二水無相通之處則浮濟者泝陶邱而西且北



勢不得不出於滎陽此蘇氏之論所以近理而人



不敢深折其非也誠知經所謂浮于濟者乃至菏



㑹汶之濟而非陶邱滎澤之濟則濟之所以通河


[005-51b]
者漯也非鴻溝官渡汴水也而紛紜之説不攻自



破矣詳見兖州



蔡傳許慎曰汳水受陳留浚儀隂溝至蒙為灉水



東入于泗則淮泗之可以達于河者以灉至于泗



也許慎又曰泗受泲水東入淮蓋泗水至大野而



合泲然則泗之上源自泲亦可以通河也按前



説即道汴入河之意後説不知許氏所謂泗受泲



者泲即湖陵入泗之菏而乃云泗水至大野而合


[005-52a]


泲謬甚蓋泗水南流合菏不西注大野也上源亦



可通河仍是鴻溝為禹迹之説


 禹貢錐指卷五
[005-5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