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40 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王冰 (HFL)


[024-001a]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二十四終十
    唐太僕令啓玄子王氷次註
    宋光禄卿直祕閣林億等校正
    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舉痛論篇
黄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
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
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明也
 善言天者言天四時之氣温凉寒暑生長
 收藏在人形氣五藏參應可驗而指示善
[024-001b]
 惡故曰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謂言上古
 聖人養生損益之迹與今養生損益之理
 可合而與論成敗故曰必有合於今也善
 言人者謂言形骸骨節更相支柱筋脉束
 絡皮肉包裏而五藏六府次居其中假七
 神五藏而運用之氣絶神去則之於死是
 以知彼浮形不能堅久靜慮於己亦與彼
 同故曰必有厭於己也夫如此者是知道
 要數之極悉無疑惑深明至理而乃能然
 矣
[024-002a]
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
可得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言如發開童蒙之耳解於疑惑者之心令
 一一條理而目視手循驗之可得捫猶循
 也
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請示起端也
帝曰願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
曰經脉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
遲泣音/澀而不行客於脉外則血少客於脉中
[024-002b]
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帝曰其痛或卒然而
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
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
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
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
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復生者或痛而
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
此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欲明異候之所起
岐伯曰寒氣客於脉外則脉寒脉寒則縮蜷
[024-003a]
縮踡則脉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
痛得炅則痛立止
 脉左右環故得寒則縮踡絀急縮踡絀急
 則衛氣不得流通故外引於小絡脉也衛
 氣不入寒内薄之脉急不縱故痛生也得
 熱則衛氣復行寒氣退辟故痛止炅熱也
 止已也絀丁/骨切
因重中於寒則痛乆矣
 重寒難釋故痛乆不消
寒氣客於經脉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脉滿滿
[024-003b]
則痛而不可按也
 按之痛甚者其義貝下文
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脉充大而血氣亂故
痛甚不可按也
 脉既滿大血氣復亂按之則邪氣攻内故
 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
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膜謂鬲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血不得散
 謂鬲膜之中小絡脉内血也絡滿則急故
[024-004a]
 牽引而痛生也手按之則寒氣散小絡緩
 故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脉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
之無益也
 俠脊之脉者當中之督脉也次兩傍足太
 陽脉也督脉者循脊裏太陽者貫膂筋故
 深按之不能及也若按當中則脊節曲按
 兩傍則膂筋蹙合曲與蹙合皆衛氣不得
 行過寒氣益聚而内畜故按之無益
寒氣客於衝脉衝脉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
[024-004b]
氣客則脉不通脉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
手矣
 衝脉奇經脉也關元穴名在齊下三寸言
 起自此穴即隨腹而上非生出於此也其
 本生出乃起於腎下也直謂上行會於咽
 喉也氣因之謂衝脉不通足少陰氣因之
 上滿衝脉與少陰并行故喘動而應手也
 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脉則血脉泣脉泣則血虚
血虚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
[024-005a]
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背俞謂心俞脉亦足太陽脉也夫俞者皆
 内通於藏故曰其俞注心相引而痛也按
 之則温氣入温氣入則心氣外發故痛止
寒氣客於厥陰之脉厥陰之脉者絡陰器繫
於肝寒氣客於脉中則血泣脉急故脇肋與
少腹相引痛矣
 厥陰者肝之脉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上
 貫肝鬲布脇肋故曰絡陰器繫於肝脉急
 引脅與少腹痛也
[024-005b]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
引故腹痛引陰股
 亦厥陰肝脉之氣也以其脉循陰股入髦
 中環陰器上抵少腹故曰厥氣客於陰股
 寒氣上及於少腹也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
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
積矣
 言血爲寒氣之所凝結而乃成積
寒氣客於五藏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
[024-006a]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言藏氣被寒擁胃而不行氣復得通則已
 也○新校正云詳注中擁胃疑作擁冐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腸胃客寒留止則陽氣不得下流而反上
 行寒不去則痛生陽上行則嘔逆故痛而
 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

 小腸爲受盛之府中滿則寒邪不居故不
[024-006b]
 得結聚而傳下入於迴腸迴腸廣腸也爲
 傳導之府物不得停留故後泄而痛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乾不
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熱滲津液故便堅也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謂候色也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盡有部
 謂面上之分部
視其五色黄赤爲熱
[024-007a]
 中熱則色黄赤
白爲寒
 陽氣少血不上榮於色故白
青黑爲痛
 血熱泣則變惡故色青黑則痛
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帝曰捫而可得奈何
 捫摸也以手循摸也
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脉堅而血及陷下者皆
可捫而得也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氣也
 夫氣之爲用虚實逆順緩急皆能爲病故
[024-007b]
 發此問端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
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
 新校正云按太素驚作憂
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
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飱泄作食而
 氣逆
故氣上矣
 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氣乘脾故甚則嘔血
[024-008a]
 及飱泄也何以明其然怒則面赤甚則色
 蒼靈樞經曰盛怒而不止則傷志明怒則
 氣逆上而不下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氣脉和調故志達暢榮衛通利故氣徐緩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
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布葉謂布蓋之大葉○新校正云按甲乙
 經及太素而上焦不通作兩焦不通又王
 注肺布葉舉謂布蓋之大葉疑非全元起
[024-008b]
 云悲則損於心心系急則動於肺肺氣繫
 諸經逆故肺布而葉舉安得謂肺布爲肺
 布蓋之大葉
恐則精却却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
脹故氣不行矣
 恐則陽精却上而不下流故却則上焦閉
 也上焦既閉氣不行流下焦陰氣亦還迴
 不散而聚爲脹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氣還
 各守一處故氣不行也○新校正云詳氣
 不行當作氣下行也
[024-009a]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腠謂津液滲泄之所理謂文理逢會之中
 閉謂宻閉氣謂衛氣行謂流行收謂收歛
 也身寒則衛氣沉故皮膚文理及滲泄之
 處皆閉宻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歛於中而
 不發散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氣不行
 作營衛不行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故熱則膚腠開發
 榮衛大通津液外滲而汗大泄
[024-009b]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

 氣奔越故不調理○新校正云按太素驚
 作憂字
勞則喘且汗出外内皆越故氣耗矣
 疲力役則氣奔速故喘息氣奔速則陽外
 發故汗出然喘且汗出内外皆逾越於常
 經故氣耗損也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
氣結矣
[024-010a]
 繫心不散故氣亦停留○新校正云按甲
 乙經歸正二字作止字
   腹中論篇
黄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
爲何病岐伯對曰名爲鼓脹
 心腹脹滿不能再食形如鼓脹故名鼓脹
 也○新校正云按太素鼓作穀字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鷄矢醴一劑
知二劑已
 按古本草鷄矢并不治鼓脹惟大利小便
[024-010b]
 微寒今方制法當取用處湯漬服之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復謂再發言如舊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
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飲食不節則傷胃胃脉者循腹裏而下行
 故飲食不節時有病者復病氣聚於腹中
 也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
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
[024-011a]
後血病名爲何何以得之
 清液清水也亦謂之清涕清涕者謂從窈
 漏中漫液而下水出清冷也眩謂目視眩
 轉也前後血謂前陰後陰出血也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
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

 岀血多者謂之脫血漏下鼻衄嘔吐出血
 皆同焉夫醉則血脉盛血脉盛則内熱因
 而入房髓液皆下故腎中氣竭也肝藏血
[024-011b]
 以養人脫血故肝傷也然於丈夫則精液
 衰乏若女子則月事滯澀而不來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鰂
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
以五丸爲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
 新校正云按别本一作傷中鰂昨/則切藘茹上/力
 居切下/音如字
及傷肝也
 飯後藥先謂之後飯按古本草經云烏鰂
 魚骨藘茹等并不治血枯然經法用之是
[024-012a]
 攻其所生所起爾夫醉勞力以入房則腎
 中精氣耗竭月事衰少不至則中有惡血
 淹留精氣耗竭則陰萎不起而無精惡血
 淹留則血痹著中而不散故先兹四藥用
 入方焉古本草經曰烏鰂魚骨味鹹冷平
 無毒主治女子血閉藘茹味辛寒平有小
 毒主散惡血雀卵味甘温平無毒主治男
 子陰萎不起强之令熱多精有子鮑魚味
 辛臭温平無毒主治瘀血血痹在四支不
 散者尋文會意方義如此而處治之也○
[024-012b]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及太素蘆茹作䕡茹
 詳王注性味乃䕡茹當改藘作䕡又按本
 草烏鰂魚骨冷作微温雀卵甘作酸與王
 注異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爲何
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伏粱心之積也○新校正云詳此伏梁與
 心積之伏梁大異病有名同而實異者非
 一如此之類是也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膿血居
[024-013a]
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
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
迫胃脘生鬲俠胃脘内癰
 正當衝脉帶脉之部分也帶脉者起於季
 脅迴身一周横絡於齊下衝脉者與足少
 陰之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其上
 行者出齊下同身寸之三寸關元之分俠
 齊直上循腹各行會於咽喉故病當其分
 則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也以其上下
 堅盛如有潜梁故曰病名伏梁不可治也
[024-013b]
 以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按之痛悶不堪
 故每切按之致死也以衝脉下行者絡陰
 上行者循腹故也上則迫近於胃脘下則
 因薄於陰器也若因薄於陰則便下膿血
 若迫近於胃則病氣上出於鬲復俠胃脘
 内長其癰也何以然哉以本有大膿血在
 腸胃之外故也生當爲出傳文誤也○新
 校正云按太素俠胃作使胃
此乆病也難治居齊上爲逆居齊下爲從勿
動亟奪
[024-014a]
 若裏大膿血居齊上則漸傷心藏故爲逆
 居齊下則去心稍遠猶得漸攻故爲從從
 順也亟數也奪去也言不可移動但數數
 去之則可矣
論在刺法中
 今經亡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齊而痛是爲
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
 此二十六字錯簡在奇病論中若不有此
 二十六字則下文無據也○新校正云詳
[024-014b]
 此并無注解盡在下卷奇病論中
此風根也
 此四字此篇本有奇病論中亦有之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齊下故
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爲水溺濇之病
 亦衝脉也齊下謂脖胦在齊下同身寸之
 一寸半靈樞經曰肓之原名曰脖胦脖薄/没切
 胦烏/朗切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
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
[024-015a]
 多飲數溲謂之熱中多食數溲謂之消中
 多喜曰瘨多怒曰狂芳美味也
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
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熱中消中者脾氣之上溢甘肥之所致故
 禁食高梁芳美之草也通評虚實論曰凡
 治消癉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又奇病
 論曰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爲之行其
 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
 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
[024-015b]
 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爲
 消渴此之謂也夫富貴人者驕恣縱欲輕
 入而無能禁之禁之則逆其志順之則加
 其病帝思難誥故發問之高膏梁米也石
 藥英乳也芳草濃美也然此五者富貴人
 常服之難禁也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
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

 脾氣溢而生病氣美則重盛於脾消熱之
[024-016a]
 氣躁疾氣悍則又滋其熱若人性和心緩
 氣候舒匀不與物爭釋然寬泰則神不躁
 迫無懼内傷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
 二者悍利也堅定也固也勁剛也言其芳
 草石藥之氣堅定固乆剛烈而卒不歇滅
 此二者是也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熱
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内傷脾
 慓疾也
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024-016b]
 熱氣慄盛則木氣内餘故心非和緩則躁
 怒數起躁怒數起則熱氣因木以傷脾甲
 乙爲木故至甲乙日更論脾病之增感也
帝曰善有病膺腫
 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癰腫
頸痛胷滿腹脹此爲何病何以得之
 膺钨傍也頸項前也胷膺間也
岐伯曰名厥逆
 氣逆所生故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瘖石之則狂
[024-017a]
湏其氣并乃可治也
 石謂以石針開破之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餘於上灸
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陽出内虚則

 灸之則火氣助陽陽盛故入陰石之則陽
 氣出陽氣出則内不足故狂
湏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并謂并合也待自并合則兩氣俱全故可
 治若不爾而灸石之則偏致勝負故不得
[024-017b]
 全而瘖狂也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
 病而無邪脉也
 病謂經閉也脉法曰尺中之脉來而斷絶
 者經閉也月水不利若尺中脉絶者經閉
 也今病經閉脉反如常者婦人妊娠之證
 故云身有病而無邪脉
帝曰病熱而有胻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熱者
陽脉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
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於陰故病在
[024-018a]
頭與腹乃䐜脹而頭痛也帝曰善
 新校正云按六節藏象論云人迎一盛病
 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與
 此論同又按甲乙經三盛陽明無入陰也
 三字




黄帝内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二十四


[024-01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