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93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 (TKD)


[31-1051a]


齊蕭氏都建業亦云南齊自高
帝建元元年巳未至和帝中興
二年壬午凡經七主二十四年
沙門七人所譯經律摠一十二
部三十三卷於中七部二十八卷見在五部
五卷闕本
蕭齊沙門曇摩伽陀耶舎一部卷経沙門
摩訶乘二部二卷経律沙門僧伽
跋陀羅一部一十八卷律沙門逵摩摩提
二部二卷経沙門求那毗地三部
六卷経集沙門釋曇景二部二卷経
沙門釋法化一部一卷経無量
義經一卷第二出見僧祐錄右
一部一卷其本見在沙門曇摩伽陀邪
舎齊言法生稱中印度
人悟物居精導利无捨以高帝
道成建元三年辛酉於廣州朝
亭寺譯无量義経一
[31-1051b]
部邪舎手善隷書口解齊言傳
受經人武當山沙門慧表水明
三年賷至楊都繕寫流布
五百本生經一卷見僧祐錄祐云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他毗利律一卷齊言宿德律見僧祐錄祐云未詳卷數房云一卷
右二部二卷其本並闕
沙門摩訶乘西域人也栖心妙
道結志弘通以武帝賾永明年
中於廣州譯五百本生経等二部
善見律毗婆沙十八卷或云毗婆沙律亦直云善見律見道
慧宋廬錄及僧祐
右一部一十八卷其本

見在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衆
賢西域人懷道放曠化惠无窮
師資相傳云佛涅槃後優波離
旣結集律藏訖卽於其年七月
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花供養
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年年
如是優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
陀寫倶陀寫倶欲涅槃付弟子
湏倶湏倶付弟子悉伽婆悉伽
婆付弟子目揵連子帝湏目揵
連子帝湏付弟子旃陀跋闍如
是師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二
張笙
[31-1051c]
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不出其名三藏
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臨上舶反
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
羅跋陀以武帝永明六年戊辰
房云巳巳共沙門僧禕於廣州竹林
寺譯出名爲善見律毗婆沙因
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巳巳歲房云庚牛
七月半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
香花供養律藏訖卽下一點當
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
一年趙伯休梁大同九年於廬
山値苦行律師弘度得此佛涅
槃後衆聖點記年月訖齊永明
七年伯休訪弘度云自永明七
年巳後云何不復見點弘度答
云自此巳前皆是得道聖人手
自下點貧道凡夫止可奉持頂
戴而巳不敢輒點伯休因此筭
至梁大同九年癸充歲合得一
千二十八年昇依伯休所計推
至大唐開元十八年庚午之歲
合得一千二百一十六年若然
則是如來減度遠近參差未堪
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三張笙
[31-1052a]
取行此墨點記與法顯所傳師子國佛牙精舎唱記年歲全懸此云優波離集律藏
竟白恣了巳手白下點年年如是展轉相付流傳至今者此或不然尋此善見婆沙
非是波離所集乃是部分巳後二十部中隨彼所宗釋一家義撮要而解非全
部毗尼也卽此撰集巳後年下一點此或如然若言波離手自下點者未可
卽爲指南也妙法蓮華経提婆逵多

品第十二一卷今編入妙法華在第五卷初沙門法獻於于塡國得梵本來見道慧宋
齊錄僧祐錄云於高昌郡獲梵本
未詳廓正觀世音懺悔除罪呪経一卷永明八年十
二月十五臣譯出見僧祐
錄及寶唱錄右二部二卷提婆逵多品見在觀世
音呪経闕本沙門逵摩摩提

齊言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隨
方啓喻以武帝永明八年庚午
爲沙門法獻於楊都凡官寺譯提
婆逵多品等二部獻時爲僧正初
獻以宋元徽三年遊歷西域於于
塡國得経梵本幷及佛牙有迦毗
羅神衞護還宋経至齊永明中共
沙門法意譯出佛牙安置鍾山上定林寺佛牙
可長三寸圍亦如之色帶黃白其牙端䆘凸若今印文而溫潤光絜頗類珠玉謹按内

経佛有四牙一在忉利天一在龍王宮一在師子國一在烏萇國此卽烏萇國牙也後忽
失之乃現于塡
獻於于塡請還到梁普通三年正
月忽有數人並開元釋教錄苐
六卷苐四張笙
[31-1052b]
執器伏初夜扣門稱臨川殿下奴
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閣上請開閣
撿視寺僧従其言主師至佛牙座
前開亟取牙作三礼巳錦巾盛牙
繞東山去後尋却得還安定林隋
文倂陳仍在鍾岳至仁壽三年内
使令豫章王暕従楊州將獻文帝
其年五月十五日勅送東禪定
寺供養佛牙靈異具如僧祐佛
牙記此不得廣其東禪定寺卽
今大莊嚴寺是也
湏逵經一卷一名湏逵長者経出中阿舎第三十九卷僧祐云建武二年出異譯
見長房錄及高僧
百喻經四卷亦云百句譬喻經或五卷天竺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
月十日譯見僧祐錄祐等並云譯成十卷此之四卷百
事足矣十二因緣経一卷第五出與貝多樹下経寺同本祐云建武
二年出見高僧
傳及長房錄右三部六卷前二部五卷見在後一
部一卷闕本沙門求那毗地

齊言德進中印度人弱齡従道
師事天竺大乘法師僧伽斯聰
慧强記勤於諷習所誦大小乘
經十餘萬言兼學世典明解陰
陽其候時逢占開元釋教錄苐
六卷苐五張笙
[31-1052c]
多有徵驗故道術之稱有聞西
域建元初來至江准止毗耶離
寺執鍚従徒威儀端肅王公巳
下竸相請謁初僧伽斯於天竺
國抄集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
要切譬喻撰爲一部凡有百事
以教授新學毗地悉皆通誦兼明
義旨以武帝永明十年王申秋
九月譯爲齊文卽百喻經也復
出湏逵及十二因緣自宋大明
巳後譯經殆絕及其宣流法寶
世咸羔之毗地爲人弘厚有識
度善於接誘勤躬行道夙夜匪
懈是以外國僧衆万里歸集南
海商人悉共宗事供贈徃來歲
時不絕性頗福積富於財寶然
營建法事巳无私焉於建業淮
側造止觀寺重閣層門殿房整
飾養徒施化德業甚著以中興
二年冬卒
摩訶摩耶経一卷第二出一名佛昇忉利天爲母說法亦云摩耶
経或二卷見王宗寶唱法上等三
未曾有因緣経二卷度羅睺羅沙彌序亦直云未曾
有経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

六張笙
[31-1053a]
苐二出見始興錄
右二部三卷其本並
在沙門釋曇景不知何許人於
齊代譯摩耶經等二部羣錄直
云齊世譯出旣不顯年未詳何
帝腹中女聽經一卷第五出與无垢賢女経等同本房云見右錄
右一部一卷闕
本沙門釋法化以廢帝寶卷永
元年中誦出腹中女聽經一部
衆錄相承並云誦出未詳誦意
依而列之以有先譯故免疑
又長房内典等錄云齊時江州沙門道玫刪改彌勒成佛経一卷此或不然如後大乘
中廣述又房等復云齊代沙門法度於楊都出灰河経一卷毗跋律一卷今
以灰河経出雜阿含其毗跋律隋法錄云法度僞造以濫律名今廢不立房等
又云齊代沙門釋法尼譯益意経二卷今以此経卽是齊末梁初僧法尼閉目
誦出者今見有本文理差殊不可流行若言齊末出者祐錄何故不載今編疑
部正錄不存房等又云齊代沙門道備出九傷等経五部五卷
羣錄並疑今依舊爲定也

蕭氏都建業亦云前梁自武帝
天監元年壬午至敬帝太平二
年丁丑凡經四主五十六年緇
素八人所出經律論及諸傳記
等幷新集失譯諸經摠四十六部二百一卷
中四十部一百九十一開元

釋教錄苐六卷苐七張笙
[31-1053b]
卷見在六部十卷闕本
沙門釋僧祐三部三十九卷譜錄集沙
門曼陀羅仙三部一十一卷経沙門僧
伽婆羅一十部三十二卷経論傳沙門釋寶唱
二部五十四卷経集尼傳沙門釋明徽一部
一卷尼戒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一
卷経沙門波羅末陀一十一部二
十四卷經論沙門釋慧皎一部一十四卷僧傳
新集失譯諸經一十四部二十五卷經
論集釋迦譜十卷於齊代
撰別有五卷本與此
廣略異房云四卷恐誤見僧祐錄及長房内典等錄合入齊錄隋人
附梁出三藏記集十五卷祐錄自云十卷
具有十五卷長房内典二錄云十六卷見僧祐長房内
典等錄亦齊時撰弘明集十四卷祐等三錄並云
十卷今見十四卷見僧祐長房内典等錄右三部三十九卷其本並在沙門

釋僧祐楊都建初寺僧也本
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
居建業祐年數歲入建初寺礼
拜因踊躍樂道不肯還家父母
怜其志且許入道師事僧範道
人年十四家人密爲訪婚祐開
元釋教錄第六卷第八張笙
[31-1053c]
知而避至定林投法逵法師逵
亦戒德精嚴爲法門梁棟祐師
奉竭誠及年滿具戒執操堅明
初受業於沙門法穎穎旣一時
名匠爲律學所宗祐迺竭思鑚
求无懈昏曉遂大精律部有勵
先哲武帝衍深相礼遇凡僧事
願疑皆勅就審決年衰腳疾勅
聽乘輿入内爲六宮受戒其見
重如此及齊意陵文宣王子良
梁臨川王宏南平王偉儀同陳郡
素昂永康定公主貴嬪丁氏等
並崇其戒範盡師資之敬凡白
黑門徒万有餘衆祐洞明律藏
兼善文藻搜集記錄撰爲部怢
鹿尋覽之者功省而愽逵實法
門之綱要釋氏之元宗也自簫
齊末爰及梁代撰釋迦譜等三
部自外法苑集世界記師資傳
等以非入藏故闕不論並如三
藏記等具顯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経
二卷或一卷亦直云文殊般若波羅蜜経初出與僧伽婆羅出者及大般
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九張

[31-1054a]
若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同本亦編入寶積當四十六會見李廓錄及續高僧傳
法界體性无分別經二卷第二出今編入寶積當第
會見李廓寶唱二錄及續高
僧傳寶雲經七卷
出與陳代湏菩提大乘寶雲経及唐
逵摩流支寶雨經等同
本異譯見東錄及續高僧傳

右三部一十一卷其本並在沙
門曼陀羅仙梁言弱聲亦云弘
弱抶南國人神解超悟幽明畢
觀無憚夷險志存開化大賷梵
経逵來貢獻以武帝天監二年
癸未届于梁都勅僧伽婆羅令
共翻譯遂出文
殊般若等経三部雖事傳譯未善梁
言故所出經文多隱質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経一卷第二出與前曼陀羅
出者及大般
若曼殊室利分同本房云少勝前曼陀羅所出二卷者大乘十法経一卷初出與元
魏覺定所出十法経同本普通年譯亦直云
十泆經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経

一卷第二出與元魏曇摩流支入佛境界経同本八吉祥経
一卷若人聞此八佛名号不爲一切諸鬼
神衆難所侵第四出與八吉祥呪及八陽神呪経等同本

雀王呪經二卷亦云孔雀王
陀羅尼経苐七譯與唐義淨大孔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十張笙

[31-1054b]
雀呪王経等同本見寶唱錄
舎利弗陀羅尼經一卷此呪有大神力若能持者雪
有八夜又王常來擁護所欲隨心第九譯與支謙所出无量門微密持経等
同本文殊師利問經二卷亦直云文殊問経天監十七年於
占雲館譯袁曇允筆受光宅寺沙門
法雲詳定

薩藏經一卷解脫道論十二卷亦云十三卷天監十四年於
占雲館譯阿育王經十卷或加大字苐二出與西晉安法欽育王傳
同本異譯天監十一年六月二十日於楊都壽光
殿譯見寶唱錄右一十部

三十二卷其本並在並見長房錄續高僧傳中鄧有
部數名不備列沙門僧伽婆

羅梁言衆鎧亦云僧養扶南國
人也幼而穎悟早附法津雖經
論具探而偏習對法聲聞漸布
垂譽海南具足巳後廣精律
藏勇意觀方樂崇開化聞齊國
弘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爲天
竺沙門求那跋陀弟子復従跋
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愽涉多
通乃解數國書語値齊曆亡
墜道教陵夷婆羅靜潔身心外
絕交故擁室栖閑養素資業大
梁御宇搜訪術能開元釋教錄苐
六卷苐十一張笙
[31-1054c]
以天監五年被勅徴召於梁都
壽光殿華林園正觀寺占雲館
扶南館等五處傳譯卽以天監
五年景戍至普通元年庚子譯
文殊般若等經十部其梵本並是曼陀羅獻者
長房等錄復云婆羅更出育王傳五卷者非也前育王経卽是其傳不合重
初翻経曰於壽光殿武帝

躬臨法座筆受其文然後乃付
譯人盡其経本勅沙門寶唱慧
超僧智法雲及袁曇允等相業
疏出華質有敍不墜譯宗天子
禮接甚厚引爲家僧所司資給
道俗攺觀婆羅不畜私財以其
嚫施成立住寺太尉臨川王宏
接遇隆重普通五年因疾卒于
正觀寺舂秋六十
有五経律異相五十卷天監十五年奉勅撰錄云幷目錄
五十五卷今闕其目但五十卷其目但纂篇題應天別事見寶唱錄及
長房錄比丘尼傳四卷述晉宋齊梁四代尼行新
編入錄右二部五十四卷

其本並在沙門釋寶唱梁都莊
嚴寺僧也俗姓岑氏吴郡人僧
祐律師之高足也愽識洽聞罕
有其疋武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
十二張笙
[31-1055a]
帝甚相崇敬天監年中頻勅撰
集皆愜帝旨十五年景申又勅
撰経律異相一部唱又別撰尼
傳四卷房錄之中復有名僧傳
等七部非入藏故闕不論餘並
備在續高僧傳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亦云彌沙塞尼戒本見寶唱錄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明徽梁都建初寺僧也
戒行精苦習彌沙塞部徽以宋
代覺壽譯彌沙塞律但出比丘
戒本而无尼戒遂以武帝普通
三年壬益於大律内抄出尼戒
一卷卽今見行者是撰錄者曰撿此戒中衆學之後
无七潛諍律本雖略准義合安豈可尼僧有諍不殄祗律正文與僧同有故
彼律第四十云衆學法中唯除汙草及水七滅諍法隨順法並同比丘彼師不
安理不通也
大乘頂王経一卷亦云維摩兒経與西晉法護方等頂王及隨崛
多善思童子經等同本第三出見長房錄及續高僧傳
右一部一卷其本

見在王子月婆首那中印度優
禪尼國王之子此優禪无國或云在南天竺亦云在西天竺未能定
矣或可此國據在中天之維愽西近南故傳說差誤不定
一方也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

十三張笙
[31-1055b]
生知後朗體悟幽微專學佛經
尤工義理洞曉音韻兼善方言
先於東魏興和年中譯経三部
梁大同中従魏之梁武帝留住
勅遣摠知外國使命因譯頂王
經一部
金光明経七卷戌六卷二十二品承聖元年於正觀寺及楊雄宅出涼世
无議出四卷者有十八品眞諦更出四品足前成一十二分爲七卷今在刪繁
無上依経二卷梁紹參三年丁丑九月八日於平固縣南康内史劉
文陀請令譯出見経後記房云陳代出者非也諸家年厥並无紹泰三年如別
錄中會涅槃経本有今无偈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
出撿諸年曆太清不至四
年巳下並同決定藏論三卷中有梁言字是梁代譯尋其文句
是眞諦出也大乘起信論一卷初出與唐實叉難陀出者同本
承聖二年癸西九月十日於衡州始興郡建興寺出月婆首那等傳語沙門智愷等執
筆幷製序見論序如實論一卷初題云如實論反質難品
房云太清四年出仁王般若經一卷承聖三年於孫章寶田寺譯第
三出與西晉
法護等出者同本彌勒下生經一卷承聖三年於孫章寶田
寺譯第五
出與羅什等出者同本十七地論五卷與唐譯瑜伽師地論同
本翻得五卷遇難遂輟見續高僧傳太清四年於璩舂令陸元
哲宅爲沙門實璩等二十名德譯

中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開
元釋教錄苐六卷苐十四張笙
[31-1055c]
三世分別論一卷房云太清四年出巳
上並見長房内典等錄右一
十一部二十四卷如實論七六部一十
五卷見在仁王経下五部九卷闕本
沙門波羅末陀梁言眞諦或云
拘羅那他此日親依並梵文之
名字也本西印度優禪尼國人
婆羅門種姓頗羅墮景行澄明
器宇清肅風神爽拔悠然自遠
羣藏廣部罔不厝懷藝術異能
偏素精練雖遵融佛理而以通
道知名遠涉難関无憚夷險歷
遊諸國遂止中天梁武大同中
勅直省張泥等送扶南獻使返
國仍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國請
名德三藏幷求大乘諸論雜華
經等眞諦遠聞行化儀軌聖
賢搜選名匠惠益氓品彼國乃
屈眞諦幷賷經論恭膺帝旨
旣素蓄在心渙然聞命以大同
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逵于南海
浴歷險闊仍滯兩舂以太清二
年閱八月始届都邑武皇面申
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十五張笙
[31-1056a]
礼敬安置於寶雲殿竭誠供養
帝欲傳翻経教不羡秦時更出
新文有逾齊日屬道銷梁季寇
羯憑陵法爲時崩不果宣述乃
步入東土又徃富舂令陸元哲
創奉問津將事傳譯招延英秀
沙門寶瓊等二十餘人翻十七
地論適得五卷而國難未靜側
附通傳至大寶年爲侯景請還
在臺供養于斯時也兵飢相接
法幾頽焉會元帝啓祚承聖清
夷乃止于金陵正觀寺與願禪
師等二十餘人翻金光明經三
年二月還返豫章又徃新吴始
與復隨蕭太保度嶺至于南康
並隨方翻譯栖遑靡託諦於梁
代所出經論摠十一部梁末入
陳復出経論如後所述長房
内典等錄有十八部論一卷亦
云諦譯今尋文句非是諦翻旣
與部執本同不合再出今此刪
之如別錄中述復有金光明疏
等六部二十六卷並是眞諦所
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十六張笙
[31-1056b]
撰亦並刪之長房内典等錄復云天監十五年木道賢獻優
婁頻経一卷直云獻上不辯委曲且編疑錄此刪不
高僧傳十四卷序錄一卷傳十三卷共成十四天監十八年撰見長房内典
二錄右一部一十四卷其

本見在沙門釋慧皎未詳氏族
會稽上虞人學通内外愽訓經
律住嘉祥寺舂夏弘法秋冬著
述撰涅槃梵網義疏又以唱公
所撰名僧頗多浮冗因遂開例
成廣著高僧傳一部始于漢明
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十八
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
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三十
九人都合四百九十六人開其
德業大爲十例其序略云前之
作者或嫌以繁廣刪減其事而
抗迹之奇多所辵削謂出家之
士處國賓王不應慠然自遠高
蹈獨絕尋辭榮棄愛本以勵俗
爲賢若此而不論竟何所紀又
云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竊謂名
之與高如有優劣至若實行潛
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
不高名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十
七張笙
[31-1056c]
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
之今錄故省彼名音代以高字謹
詳覽此傳義例甄著文詞婉約實
可以傳之不朽永爲龜鏡矣
新集失譯諸経
摩利支天經一卷或云小摩利支天経是陀羅尼集経第十卷初摩
利支天経少分異
六字神呪王経一卷第二出與六字呪王経同
虛空藏菩薩問佛経一卷亦云虛空藏菩
薩問七佛陀羅尼呪経亦云七佛神呪経初出與隋譯如來方便善巧呪
経同本三刧三千佛名経三卷過去莊嚴刧千佛名
経卷上現在賢刧千佛名経卷中未來星宿刧千佛名経卷下見長房入藏錄

彼爲三本経今
合爲一部牟梨曼陀羅呪経一卷或无
經字阿吒婆拘鬼神大將上佛陀羅
尼経一卷亦直云阿吒婆枸呪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一卷大普賢陀羅尼経
一卷大七寶陀羅尼経
一卷六字大陀羅尼経
一卷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経
一卷菩薩五法懺悔文一卷亦名菩薩五法懺悔
陀羅尼雜集

十卷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十八
張笙
[31-1057a]
大乘五陰論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見陳朝大乘寺藏錄初出與
唐譯大乘五薀論同本
論闕右一十四部二十五卷除
五陰論餘並人藏経房等失譯
錄中闕而不載尋其文句非
是遠代故編梁末以爲梁代失
源云魏元氏初都恒安南遷洛陽後
遷鄴亦云後魏
始従道武帝皇始元年丙申卽東
晉太元二十一年也終東魏孝靖帝武
定八年庚午凡一十三帝一百
五十五年五帝都恒安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南遷七帝都洛陽一主都
緇素一十二人所譯経論

傳等摠八十三部二百七十四卷於中
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見在一十部一十
九卷闕本元魏沙門釋慧覺一部一十

三卷集経沙門釋曇曜三部七卷
經傳沙門吉迦夜五部一十九卷経論傳集
沙門曇摩流支三部八卷経沙門
釋法塲一部一卷経沙門勒那
摩提三部九卷論沙門菩提留支
三十部一百一卷経論沙門佛陀扇多一十
部一十一卷経論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十
九張笙
[31-1057b]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一十八部九十二卷経戒論
王子月婆首那三部七卷経沙門
毗目智仙五部五卷論沙門逵磨
菩提一部一卷論賢愚経十三卷
或十五卷或十六卷或十七卷亦云賢愚因緣経見道慧
宋齊錄及僧祐錄右一部一

十三卷其本見在沙門釋慧
覺一云曇覺祐云曇覺涼州人
牆仞連霄風神爽悟戒地清拔
慧鑑通微於于闐國得経梵
本以太武皇帝太平眞君六年
乙酉従于闐還到高昌國共沙
門威德譯賢愚經一部見靖
邁経圖桉梁沙門僧祐賢愚経記云河西沙門
釋曇覺威德等凡有八僧結志遊方遠尋経典於于闐大寺遇般遮于瑟之會
般遮于瑟者漢言五年一切大衆集也三藏諸學各和法寶說經講律依業而
教覺等八僧隨緣分聽於是競習胡音析以漢義精思通譯各書所聞還至高
昌乃集爲一部旣而踰越流沙賷到涼州于時沙門釋慧朗河西宗匠道業翔愽摠
持方等以爲此経所記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載善惡善惡相翻卽賢愚之分也前代傳経
巳多譬喻故因事改名号曰賢愚焉大吉義神
呪経二卷或四卷見法上錄淨度三昧
經一卷第四出見竺道祖錄及續高僧傳付法藏傳
四卷第二出見菩提流支錄及續高僧傳開元釋
教錄苐六卷苐二十張笙
[31-1057c]
右三部七卷吉義呪経一部二卷見在淨度経等二部五卷

沙門釋曇曜未詳何許人

也少出家攝行堅貞風鑑閑約
以魏和平年中住北臺昭玄統
綏緝僧衆妙得其心住恒安石
窟通樂寺卽魏帝之所造也去
恒就西北三十里武周山北面石
崖就而鐫之建立佛寺名曰靈
巖龕之大者舉高二十餘丈可
受三千許人面別鐫像窮諸巧
麗龕別異狀駭動人神櫛比相
連三十餘里東頭僧寺恒供千
人碑碣見存未卒陳委先是太
武皇帝太平眞君七年司徒崔
皓邪倿諛詞令帝崇重道士寇
謙之拜爲天師珠敬老氏殘害
釋種焚毀寺塔至庚益年太武
感致厲疾方始開悟兼有白足
禪師來相啓發生愧悔心卽誅
崔皓埋之都巿以口爲廁令衆
穢之至壬辰年太武云崩孫文
成立卽起塔寺搜訪経典毁法
七載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二十一
張笙
[31-1058a]
三寶還興曜慨前陵廢斦今重
復以和平三年壬益故於北臺
石窟集諸德僧對天竺沙門譯
吉義等経三部流通後賢意存
无絕
大方廣菩薩十地経一卷第五出與羅什莊嚴菩提
心経等同本見始興錄及道慧宋齊
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亦名集諸佛花経亦直名集
経一名現在佛名経或四卷第三出與羅什等出者同本見道慧宋
齊錄方便心論一卷或二卷凡四品第二出與東晉覺賢出者同本見
道慧宋齊錄
及僧祐錄付決藏因緣傳六卷或无因緣字亦云付法藏経
或四卷或云一卷見道慧宋齊錄第三出與宋智嚴魏曇曜出者同
本亦見僧祐錄雜寶藏経八卷錄云十三卷未詳今兄有八
卷見道慧宋
齊錄及僧祐錄右五

部一十九卷其本並在沙門吉
迦夜魏云何事西域人也遊化
在慮導物爲心以孝文帝延興
二年壬子爲昭玄統沙門曇曜
譯大方廣十地
等経五部劉孝摽筆受信力入印法門経五卷正始
元年出華嚴眷屬経如來莊嚴智

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開元釋教錄
苐六卷苐二十二張笙
[31-1058b]
経二卷亦名如來入一切佛境界経景明二年於白馬寺出第一譯與
梁僧伽婆羅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経同
金色王経一卷初出與瞿曇流支譯者同本正始四年出法上
錄云菩薩留支後
更重勘右三部八卷前二部七卷見在後一部一
卷闕本沙門曇摩流支魏云

法希亦云法樂南印度人棄家
入道偏以律藏傳名弘道爲務
感物而動宣武帝世遊化洛陽
以景明二年辛巳至正始四年
丁亥爲宣武帝譯信力等経三
部沙門道寶筆受見
長房等錄辯意長者子經一卷或云辯意長者子所問経
一名長者辯意
経見法上錄右一部

一卷其本見在沙門釋法塲未
詳何許人也亦以宣武帝時
洛陽譯辯意経一部揆錄者曰謹按高僧等傳並云晉時道安出家數載方啓
師求経師創付辯意経一卷可五千言一覽便誦又安公失譯復載其名准

此東晉之時辯意巳行於世如何至魏宣武
始云法塲出也妙法蓮華経論一卷婆藪盤豆菩薩造亦
云法華經論侍中崔見僧朗等筆夏見長房錄初出與菩提留支譯者大同小

異題云妙法蓮
華経優波提舎開元釋教錄第六卷
第二十三張笙
[31-1058c]
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亦云寶性令別七乘増上論或
三卷或五卷於趙欣宅出見寳唱錄第二譯與菩提留支出者同
寶積經論四卷第二出與菩提留支大乘寶積経論同本見寶唱
右三部九卷前二部五卷見在後一部四卷闕
沙門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

言寶意中印度人學識優贍理
事兼通三藏教文凡誦一億偈
偈三十二字尤明禪觀意存遊
化以宣武帝正始五年戊子初
届洛邑遂譯法華論等三部沙
門僧朗覺意侍中崔光等筆受
當翻経曰於洛陽内殿菩提留
支傳本勒那扇多參助其後三德
乃徇流言各傳師習不相訪問
帝以弘法之盛略敍曲煩勅三
處各翻訖乃參挍其閒隱沒㸦
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後
人合之共成通部見寶唱等錄所以法華
寶積寶性等論各有兩本耳初寳意

沙門神理標異領牒魏詞偏盡
隅隩帝毎令講華嚴経披釋開
悟精義毎發一日正處高座忽
有持笏執名者形如大官云奉
天帝命來請開元釋教錄第六卷第
二十四張笙
[31-1059a]
法師講華嚴経意日今此法席
尙未停止待訖経文當従來命
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都講
香火維那梵唄咸亦湏之可請
令定使者卽如所請見講諸僧
旣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云奉
天帝命故來下迎意乃含笑凞
怡告衆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
講等四僧亦同時倶逝凡所聞
見歎未曾有
毗耶娑問経二卷長房等錄並云寶意於洛陽譯今接経序乃云
興和四年瞿曇流支於鄴都譯今移在瞿曇錄
十地経論十二卷注云初譯論時未善魏言名器世間爲盞
子世閒後因入殿齊見諸宿德従弟子索器乃捻授鉢⬤因悟器是捻名遂

攺爲器世間此十地論長房等錄勒那菩提二處倶載今按崔光論序乃云菩提留支
勒那摩提在洛陽殿内二人同譯佛陀扇多傳語帝親筆受二錄各存理將未可
今合爲一本在留支
錄中龍樹菩薩和香方一卷凡五十法今以非三藏教故不錄
上之三部今並

刪也金剛般若波羅蜜経一卷永平二年於胡相國第譯是
第二出僧朗筆受與秦世羅什及大般若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等同本見
法上錄彌勒菩薩所問経一卷苐二出與大乘方等要慧
経同本於逍欣宅譯覺意筆受今編入寶積當第四十一會攺名彌勒菩
薩問八法會開元釋教錄第六卷

第二十五張笙
[31-1059b]
勝思惟梵天所問経六卷神龜元年於洛陽譯是第
三出與法護持心羅什思益並同本異出見法上錄及續高僧
深密解脫経五卷全本初譯延昌三年於洛陽出僧辯筆受
與唐譯解深密経及相續解脫節経等並同本見法上錄及續
高僧傳入楞伽経十卷延昌二年譯是第三出與宋功德賢四卷楞伽
及唐譯大乘入楞伽経等並同本僧朗道湛筆受
見續高僧傳太薩遮尼乾子所說経十卷或加
受記无所說字或七卷或八卷一名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経正光元年於洛陽爲司州

牧汝南王於弟出第二譯與神通
變化経同本无字寶篋経一卷初出僧朗筆受與唐譯大乘離文字
経等同本伽耶山頂經一卷亦云伽耶頂経第二出與羅什文殊問菩提
経等同本謗佛経一卷第二出與西晉法護決定摠
持経同本大方等修多羅王経一卷初出與覺定轉
有経同本文殊師利廵行経一卷初出與隋崛多文殊尸
利行経同本

覺意筆受佛語経一卷初出與周世崛多出者
同本僧朗筆受佛名經十二卷或云十三卷或分爲二十卷正光年
於胡相國第
譯見續高僧傳法集経六卷或七卷或八卷延昌四年於洛陽出僧朗筆受見
法上錄及續高僧傳護諸童子陀羅尼経一卷
云護諸童子
請求男女陀羅尼経差摩婆帝受記経

一卷正光年於洛陽出不増不減經一卷正光年於洛
陽出七紙錄云二卷者誤開元釋

教錄第六卷第二十六張笙
[31-1059c]
十地經論十二卷或十五卷天親菩薩造釋十地經永平无年
四月於太極紫亭譯帝親筆受後付沙門僧辯等訖盡論文至四年夏首
畢見崔光
彌勒菩薩所問経論五卷或六卷或七卷或十
卷釋彌勒所問經卽寶積第四十一會是在洛陽趙
欣宅出大乘寶積經論四卷第一譯與寶意出者同本
釋單卷寶積経卽大寶積第四十三會普
明菩薩會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経論三卷天親
菩薩造永平二年於胡相國宅出僧朗筆受第一譯與唐義淨所出能斷
金剛論釋等同本文殊師利菩

薩問菩提經論二卷一云伽耶山頂経論婆藪盤豆菩薩造天平二年在鄴城殷同寺
出僧辯道湛筆受法華経論二卷題云妙法蓮華経優波提舎或
一卷曇林筆受幷製序第二出與前寶意出者同本初有歸
敬頌者是見續高僧傳勝思惟梵天所問経

論四卷或三卷普泰元年於洛陽元挑湯室出僧辯僧朗筆受
錄云十卷摩誤見續高僧傳無量壽経論一卷題云无量壽経
優波提舎願生偈婆藪盤豆菩薩造永安
二年於洛陽永寧寺出僧辯筆受

十二因緣論一卷淨意菩薩造
百字論一卷提婆菩薩造破外道小乘四宗
論一卷提婆菩薩造破外道小乘涅槃論一
卷提婆菩薩造寶性論四卷或五卷初出與寶意出者同本巳上並見長房
録及内典錄右二十部一百一卷前二十九
部見在後寶性開元釋教錄第六

卷第二十七張笙
[31-1060a]
論一部闕本
沙門菩提留支魏言道希北
印度人也遍通三藏妙入摠持
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挾道宵
征遠莅蔥左以魏永平之歲至
止東華宣武下勅慇懃敬勞後
處之永寧大寺供待甚豐七百
梵僧並皆周給勅以流支爲譯
経之元匠也其寺本孝明帝凞
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在宮
前閶闔門南御道之東中有九
層浮圖架木爲之舉高九十餘
丈上有金刹復高十丈出地千
尺去臺百里巳遥見之初營基日
掘至黃泉獲金像三十二區太
后以爲嘉瑞奉信法之徴也是
以飾制瑰奇窮世華美刹表置
金寶缾容二十五斛承露金槃
一十一重鐵鎖角張槃及鎖上皆
有金鐸如一石甕九級諸角皆
懸大鐸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閒六窓三戶皆朱
漆扉扇垂諸金鈴層有五千四
百開元釋教錄第六卷第二十八張

[31-1060b]
枚復施金鐸鋪首佛事精妙
殫土木之工繡莊金鋪驚駭心
目高風永夜鈴鐸和鳴鏗鏘之
音聞十餘里北有正殿形擬太
極中諸像設金玉珠繡作工巧
綺冠絕當世僧房周接千有餘
閒臺觀星羅參差閒出彫飾朱
紫繪以丹青欝柏楨松異草叢
集院牆周帀皆施椓凡正南二
門樓開三道三重去地二百餘
尺狀若天門赫弈華麗夹門列
四力士四師子飾以金玉莊嚴煥
爛東西兩門例皆如此所可異
者唯樓兩重北門通道但路而
置其四門外樹以靑槐亘以淥
水京師行旅多庇其下路斷飛
塵不由渀雲之潤清風送涼豈
藉合歡之發乃詔中書舎人常
景製寺碑文故云湏彌寶殿兜
率淨宮莫尙於斯是也外國所
獻経像皆在此寺寺旣初成明
帝及太后共登浮圖視宮中如
掌内下臨雲雨上天清朗以見
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二十九張笙
[31-1060c]
宮中事故禁人不聽登之時有西
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人
也越自西域來遊洛京見金盤
炫日光照雲襄寶鐸舎風響出
天外歌詠讃歎疑是神工自云
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
周遍如此寺精廬閻浮所无也
訖佛境界亦无有比口唱南无
合掌連日孝昌二年大風發屋
拔樹刹上寶缾隨風而墮入地
丈餘復命工人更安新者至永
凞三年二月爲天所震帝登陵
雲臺望火遣南陽王寶炬錄尙
書長孫稚將羽林一千來救于
斯時也雷雨晦冥霰雪交注第
八級中平旦大起有二道人不
忍焚燼投火而死其焰相續経
餘三月入地刹柱乃至周年猶
有煙氣其年五月有人従東菜
郡至云見浮圖在於海中光明
儼然同覩非一俄而雲霧乱起
失其所在至七月平陽王爲侍
中斛斯椿所挟西奔長安至十
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三十張笙
[31-1061a]
月而洛京遷于漳鄴先時留支
奉勅創翻十地経論厥初命章
宣武皇帝親自筆受然後方付
沙門僧辯等訖盡論文佛法隆
盛英俊蔚然相従傳授孜孜
如也三藏留支従洛陽宣武帝
永平元年戊子至鄴都孝靖帝
天平二年乙卯將三十年相繼
翻譯出金剛般若等経十地等
論共三十部帝又勅清信士李
廓撰衆経錄廓學通玄素條貫
経論雅有標擬故其錄云三藏
法師留支房内経論梵本可有
万甲所翻新文筆受藁本滿一
閒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
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兼工呪術
則无抗衡矣嘗坐井口澡灌内
空弟子未來无人汲水流支乃
操枊杖聊撝井中密加誦呪纔
始數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欄卽
以鉢酌用之灌洗傍僧具見莫
測其神咸共嘉歎大聖人也留
支曰勿妄裒賞斯乃術法外國
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三十一張笙
[31-1061b]
共行此方不習謂爲聖耳懼惑
世閒遂秘不恒
奮迅王問経二卷
不必定入印経一卷
一切法高王経一卷
第一義法勝經一卷
順中論二卷巳上五部七卷長房等錄並云菩提留支所譯今按経初
本譯序記並云瞿曇留支非菩提也今移在瞿曇錄中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一卷
三具足経論一卷
轉法輪経論一卷巳上三部三卷房等亦云菩提留支所譯今按序記
乃是毗目智仙故此三部亦移彼錄
衆経論目錄一卷此是留支所撰非是梵本別翻今目錄中敍止不復存也
菩薩境界奮迅法門経十卷寶唱錄云
菩提留支譯今以卽是薩遮尼乾子経異名故不別存也
十法経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出苐二譯與梁僧伽婆羅出者周本今
編入寶積當第九會名大乘十法會
无畏德菩薩経一卷亦云元畏德女経元象二年於鄴都
譯苐五出與阿術逵経䒭同本今編入寶積當苐三十二會曇林筆受
如來師子吼経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第一譯與唐日照方
廣師子孔経同本
銀色女経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二出與西晉法炬前世三轉経同本
正恭敬経一卷一名威德陀羅尼中說錄或名正法恭敬経元象二年於
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三十二張

[31-1061c]
鄴都出第一譯與隋聞鄴崛多晉敬経同本轉
有經一卷元象二年於鄴都譯第二出與菩提留支方等修多羅經同本
難陀目佉尼訶離陀鄰尼経一卷第
八譯與支謙无量門微密神経等同本金剛上
味陀羅尼經一卷正光六年於洛陽出第一譯與
隋崛多金剛塲経周本襵大乘
論二卷普泰元年於洛陽出與陳眞諦唐玄奘所出攝論同本阿
僧佉作無字寶
篋経一卷光象二年於鄴都出第二譯與留支等出者同
本上十部並見隨費長房錄及唐内典錄等右一十
部一十一卷前九部十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沙門佛
陀扇多魏言覺定北印度人
神悟聰敏内外愽通特善方言
尤工藝術以孝明帝正光六年
乙巳至孝靖帝元象二年巳未
於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花寺
譯十法等経十部沙門曇林等
筆受得無垢
女経一卷或无得字一名論觀辯才法門興和三年於鄴都出
第三譯與寶積无垢施會及法護離垢施経同本見長房錄聖善住
意天子所問経三卷興和三年於鄴城金
華寺出曇林簟曼第五譯或四卷與寶積善住意會及法護如幼三昧経等同本
見長房錄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
三十三張笙
[31-1062a]
毗耶娑問経二卷初出與寶廣愽仙人會同本興和四年
七七日於尙書令儀同高公第譯三十日畢沙門曇林筆受見経前序記奮迅
王問経二卷第二出與羅什自在王経同本興和四年七三十
日於尙書令儀同高公第内啓抰創譯沙門曇林筆受見裝前序記不必定
入定入印経一卷初出與唐義淨入定不定印経同本
興和四年九十九日於尙書令儀同高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経前序記一切法高
王経一卷一名一切法義王経第三出與諸法勇王経等同本興
和四年六二十三日在寶太尉定昌寺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経前序記第一義法勝
経一卷初出與大威燈光仙人経同本興和四年九一日於
尙書令儀同高公第譯沙門曇林受見経前序金色王経一卷
興和四年於金華寺出沙門曇林筆受第二出與曇摩流支出者同本
見長房錄八部佛名経一卷
亦云八佛名経興和四年於金華寺參沙門曇林筆受見長房錄
順中論二卷
著菩薩造武定元年八十日於尙書令儀同高公第譯沙門曇林筆受

見經前序記唯識論一卷一名
破色心或云唯識无境界論在金花寺出天親菩薩造第一譯與陳眞諦唯

識論及唐譯二十唯識論並同本見長房錄一輪盧迦論一卷
龍樹菩薩造在金華寺出見長房錄錄云伊迦輸盧迦論正法念
處經七十卷
興和无年於鄴城大承相高澄第譯曇林僧昉等筆授
見長房錄无垢優婆夷問経一
興和四年出見長房錄開元釋教錄苐六卷
苐三十四張笙
[31-1062b]
解脫戒本一卷參迦葉毗部武定元年在鄴都侍中尙書令高澄請出見
経前序僧昉筆受幷製序亦見長房錄
菩薩四法経一卷金華寺出曇林李希義等筆受見長房錄
寶意猫鬼經一卷於金華寺爲高仲密出見長房錄
犢子道人問論一卷於金華寺爲高仲密出李希義筆受
右一十八部九十二卷解脫戒上一十五部
八十九卷見在菩薩四法経下三部三卷闕本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魏云智
希中印度波羅㮈城淨志之種
少學佛法妙閑経旨神理標異
領悟方言以孝明帝凞平元年
遊寓洛陽竟京師遷鄴亦與時
徙以孝靖帝无象元年戊午至
武定元年癸亥於鄴城内在金
華昌定二寺及尙書令儀同高
公第内譯得无垢女等經一十
八部沙門僧昉曇林居士李希
義等筆受
迴諍論一卷業成就論一卷
巳上二論長房等錄皆云瞿曇流支譯今按経初本譯序記乃云毗目智仙今依経記
爲正又續
高僧傳云當魏時有沙門菩提
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後出開元
釋教錄苐六卷苐三十五張笙
[31-1062c]
経而衆錄傳寫率多輕略各去
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
支迄今羣錄譯目相涉難得詳
定今搜訪實錄件注如前餘所
未見者俟諸後進耳
摩訶迦葉經二卷亦云大迦葉経或无大字興和三年於驃騎大
將軍矼㒒射内侍中司徒公孩騰第譯見経前序今編入寶積當第二十三會
僧伽吒経四卷元象元年於司徒公孩騰第譯見續高僧傅
頻婆婆羅王問他供養経一卷興和二年
出増一阿含第二十六卷異
譯右三部七卷前二部六卷見在後一部一卷闕本
王子婆首那魏言高空中印
度優禪尼國王子以孝靖帝元
象元年戊午訖興和三年辛酉
於鄴都司徙公孩騰之第譯迦
華等経三部沙門僧昉筆受首
那従魏之梁及於陳代更譯諸
経如別所述
寶髻菩薩四法経論一卷題云寶髻經四法優波提舎
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九一一在金華寺爲御史中尉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
受見裝前序記三
具足経論一卷題云三具足経優波提舎天親菩薩造興和三年九
十三日在金華寺爲驃騎大將軍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経前序記開元
釋教錄苐六卷苐三十六張笙
[31-1063a]
轉法輪経論一卷題云轉法輪経優波提舎天親菩薩造興和三
年八月十一日在金華寺爲開府儀同二司勃海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
經前序記
業成就論一卷天親菩薩造初出與唐譯大乘成業論同本興和三
年七月二十五日爲高仲密於金華寺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経前序記
迴諍論一卷龍樹菩薩造興和三年三月二十日於金華寺爲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譯沙門曇林筆受見經前序記
右五部五卷其本見在
沙門毗目智仙北印度烏萇國
人刹利王種釋迦之苗裔曩者
毗流離王壞迦毗羅城誅殘釋
種當斯時也有四釋子忿其見
逼不思犯戒出外拒軍流離遂
退歸還本國城中不受告曰吾
爲法種誓不行師汝退彼軍非
吾族也旣被放斥遠投諸國本
是聖胤競宗樹之四釋支離皆
王一國今鳥萇梵衍王等並其
後也嗣胤相承于今不絕智仙
法師卽斯王種妙閑三藏最善
毗曇與瞿曇流支同遊魏境而
瞿曇流支尊事爲師以孝靖帝
興和三年辛酉於鄴城内在金
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三十七張笙
[31-1063b]
華寺共瞿曇流支譯寳髻論等
五部沙門曇林筆受驃騎大將
軍開府儀同三司御史中尉勃
海高仲密爲檀越啓請供養並
見經前序記而智仙法師遊方
弘化踰越沙險志在利生旣啓
梵文應多部卷但余見淺狹尋
覽未周所覩五経件述如右後
進儻遇幸希續補使法門無謬
豈不善歟自魏及唐傳錄非一
智仙法師未蒙編載弘法之名
莫著高行之迹靡彰傷哉悲哉
深可嗟矣
涅槃論一卷或云大般涅槃経論婆藪盤豆菩薩造略釋大経見内典
錄初出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逵磨菩提此云法覺内典
錄云逵磨菩提譯涅槃論不顯
帝代而編魏末今亦同彼附於此
復有涅槃論三卷亦題逵磨菩提譯尋文乃釋前論或疑是人造也
齊高氏都鄴亦云北齊
従文宣帝天保元年庚午至高
无謚承光元年丁酉凡経六主
開元釋教錄苐六卷苐三十八張笙
[31-1063c]
二十八年緇素二人所出経論
八部五十二卷
高齊沙門那連提黎耶舎七部五十一卷経論
居士萬天懿一部一卷経菩薩
見寶三昧経十六卷或十四卷天統四年於天
寺出今編八寶積當第十六會大集
月藏經十卷題云大集経月藏分或十二卷或十五卷或眞
月藏経天統二年於天平寺出大集
湏彌藏經二卷内題云大乘大集経湏彌藏分第十
或直云湏彌藏経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大悲
経五卷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大周錄云涅槃支沠月燈
三昧経十一卷或十卷天保八年於天平寺出施燈
功德経一卷亦名然燈経天保九年於天平寺出法勝
阿毗曇心論経六卷大德優波扇多造或七卷
无経字或无法勝字或加別譯字或云法勝阿毗曇論河清二年於天平寺出並見長
房錄右七
部五十一卷其本並在沙門
那連提黎耶舎齊言尊稱北印
度烏塲國人正音應云鄔荼
荼音持耶及奘法師云爲仗那唐翻云苑謂昔輪王之苑囿也其王
與佛同氏亦姓釋迦刹帝利種
齊云土田主也由劫初之時先爲分地主因卽号焉今所謂國王者是也舎年
十七發意出家尋値名師開元
釋教錄苐六卷苐三十九張笙
[31-1064a]
備聞正教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聞諸宿老歎佛景迹或言某國
有鉢某國有衣頂骨牙齒神
變非一遂卽起心願得瞻奉以
戒初受湏知律相旣滿五夏發
足遊方所以天梯石臺之迹龍
廟寶塔之方廣周諸國並親頂
礼僅无辵逸曾竹園寺一住十
年通履僧坊多値明德有一尊
者深識人機見語會云若能靜
修應獲聖果恐汝遊涉終无所
成爾曰雖聞情无領悟晩來却
想悔將何及耶舎北背雪山南
窮師子歷覽聖迹仍旋舊壤
乃覩烏塲國主眞大士焉自所
経見罕儔其類試略述之安民
以理民愛若親後夜五更先礼
三寶香花伎樂竭誠供養曰出
昇殿方覽万機次到辰時香水
浴像宮中常設日百僧齊王及
夫人手自行食齋後消食習諸
武藝曰景將昳寫十行経與諸
德僧共談法義復與羣臣量議
開元釋教錄第六卷第四十張笙
[31-1064b]
治政瞑入佛堂自奉燈燭礼拜
讀誦各有恒條了其常業乃還
退靜三十餘年斯功不替王有
百子誠孝居懷釋種餘風胤流
此國但以寺接山阜野火所焚
各相差遣四遠投告六人爲伴
行化雪山之北至于峻頂見有
人鬼二路人道荒險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尋鬼道漸入其境
便遭殺害昔有聖王於其路首
作毗沙門天王石像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錯入鬼道耶舎覺巳口
誦觀音神呪至百步追及巳被
鬼害自以呪力得免斯厄因復
前行又逢山賊專念前呪便蒙
靈徫賊來相突對目不見循路
東指到芮芮國値突厥乱西路
不通反鄕意絕乃隨流轉北至
泥海之旁南距突厥七千餘里
彼旣不安遠投齊境天保七年
届於鄴都文宣帝洋極見殊禮
偏異恒倫耶舎時年四十骨梗
雄雅物議彈之緣是文宣礼遇
開元釋教錄第六卷第四十一張笙
[31-1064c]
隆重安置天平寺中請爲翻経
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餘甲勅送
於寺處以上房爲建道塲供窮
珎妙別立廚庫以表尊崇舎従
文宣帝天保八年丁丑至緯无謚
天統四年戊子於鄴城天平寺
譯菩薩見實等経七部勅昭玄
大統沙門法上等二十餘人監
掌翻譯昭玄都瞿曇般若流支
長子沙門逵摩闍那齊言法智及居
士萬天懿傳語舎於齊時大興
正法弘畼衆心文宣重法殊異
躬礼梵本顧謂羣臣曰此乃三
寶洪基故我偏敬其奉信推誠
爲如此也耶舎毎於宣譯之睱
時陳神呪冥救顯助立功多矣
未幾授昭玄都俄轉爲統所獲
供祿不專自資好起慈惠樂興
福業設供飯僧施諸貧乏獄囚
繫畜咸將濟之巿⬤鬧所多造
義幷親自漉水津給衆生又於
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旁谷
製極山美又收養厲疾男女別
開元釋教錄第六卷第四十二張笙
[31-1065a]
坊四事供承務令周給又徃突
厥客館勸持六齊羊斷放生受
行素食又曾遇病百日不起天
子皇后躬問起居耶舎歎曰我
本外客德行未隆乘輿今降重
法故爾内撫其心愧懼交集耶
舎後至隋代更出諸経備在隋
錄具如彼述
尊勝菩薩所問一切諸法入无量門
陀羅尼経一卷第三出與无崖際持法門経等同本
或直云尊勝菩薩所問経亦直云入无量門陀羅尼経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居士萬天㦤本姓拓跋北代雲
中人也魏分十姓因爲万俟氏
世居洛陽故復爲河南人也後
單稱万氏少曾出家師婆羅門
而聰慧有志九善梵書梵語兼
工呪術由是應召得預翻傳之
數㦤以武成帝湛河清年中於
鄴都自譯尊勝菩薩所問經一
部見長房錄
開元釋教錄卷第六
乙巳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開元釋教錄第六卷第四十三張笙
[31-1065b]
開元釋教錄卷第七陞
庚年歲西崇福寺沙門智昇撰
揔括羣経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