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026 教外別傳-明-黎眉 (X)



教外別傳卷三



東土祖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者。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迹。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
寶珠。發明心要。既而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巳得通量。
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
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
開示。尊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待吾滅
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速
行。衰於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載之
下。有留難否。尊者曰。汝所化之方。獲菩提者。不可勝
數。吾滅後六十餘年。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
汝至南方勿住。彼唯好有為功業。不見佛理。汝縱到
彼。亦不可久留。聽吾偈曰。路逢跨水復逢羊。獨自栖
栖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嫰桂久昌昌。又問
曰。此後更有何事。尊者曰。從是巳去。一百五十年。而
有小難。聽吾讖曰。心中雖吉外頭㐫。川下僧房名不
中。為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又問此後如
[003-0180b]
何。尊者曰。却後二百二十年。林下見一人。當得道果。
聽吾讖曰。震旦雖濶無別路。要假兒孫脚下行。金雞
解銜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復演諸偈。皆預讖佛
教隆替。祖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甞廢闕。
迨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二
名佛大勝多。本與祖。同學佛陀䟦陀小乘禪觀。佛大
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二
甘露門矣。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第一有相
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
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已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徒眾
甚盛。祖喟然歎曰。彼之一師。巳陷牛跡。況復支離繁
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言巳微現神力。至
有相宗所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彼眾中有一尊
長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祖曰。
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邪。彼曰。於諸
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祖曰。諸相不定。
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說
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祖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
定不定故。即非實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
非故。不定不變。祖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巳變巳往。
其義亦然。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
其義。祖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虗空曰。此是
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
[003-0180c]
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
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眾
聞巳。心意朗然。欽禮信受。祖瞥然匿跡。至無相宗所
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彼眾中有波羅提。答曰。我
明無相。心不現故。祖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彼曰。我
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祖曰。於諸有
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彼曰。入佛三昧。尚
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誰云有
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
三昧故。我說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
證。非證何證。波羅提聞祖辯㭊。即悟本心。禮謝於祖。
懺悔往謬。祖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非
久降之。言巳忽然不現。至定慧宗所問曰。汝學定慧。
為一為二。彼眾中有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
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處慧
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
既非定慧。約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
非慧。亦復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
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疑心氷釋。至第四戒行宗所
問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彼眾
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
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
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彼曰。我
有內外。彼巳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
[003-0181a]
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
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慚伏。至無得
宗所問曰。汝云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
得。無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
得何得。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
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
靜聞之。頓除疑網。至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此
法中。誰靜誰寂。彼眾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
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
本來寂故。何用寂靜。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
空空。故名寂靜。祖曰。空空巳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
何靜何寂。彼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既而六眾。咸
誓歸依。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
眾。後值異見王輕毀三寶。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
陷於邪見。壽年不永。運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更外
求。善惡報應。皆因多智之者。妄搆其說。至於國內耆
舊。為前王所奉者。悉從廢黜。祖知巳歎彼德薄。當何
救之。即念無相宗中二首領。其一波羅提者。與王有
緣。將證其果。其二宗勝者。非不博辯。而無宿因。時六
宗徒眾。亦各念言。佛法有難。師何自安。祖遙知眾意。
即彈指應之。六眾聞云。此是我師信響。我等宜速行。
以副慈命。即至祖所。禮拜問訊。祖曰。一葉翳空。孰能
翦拂。宗勝曰。我雖淺薄。敢憚其行。祖曰。汝雖辯慧。道
[003-0181b]
力未全。宗勝自念。我師恐我見王大作佛事。名譽顯
達。映奪尊威。縱彼福慧為王。我是沙門。受佛教旨。豈
難敵也。言訖潛去。至王所廣說法要。及世界苦樂人
天善惡等事。王與之往返徵詰。無不詣理。王曰。汝今
所解。其法何在。宗勝曰。如王治化。當合其道。王所有
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將除邪法。汝所有法。將
伏何人。祖不起于座。懸知宗勝義墮。遽告波羅提曰。
宗勝不稟吾教。潛化於王。須臾理屈。汝可速救。波羅
提。恭稟祖旨曰。願假神力。言巳雲生足下。至大王前。
默然而住。時王正問宗勝。忽見波羅提乘雲而至。愕
然忘其問答。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波羅提曰。我非
邪正。而來正邪。王心若正。我無邪正。王雖驚異。而驕
慢方熾。即擯宗勝令出。波羅提曰。王既有道。何擯沙
門。我雖無解。願王致問。王怒而問曰。何者是佛。波羅
提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波羅提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波羅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
我今不見。波羅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我
有否。波羅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
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波羅提曰。若出現時。
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
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
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俱該沙界。收
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王聞偈
巳。心即開悟。悔謝前非。咨詢法要。時宗勝既被斥逐。
[003-0181c]
退藏深山。念曰。我今百歲。八十為非。二十年來。方歸
佛道。性雖愚昧。行絕瑕疵。不能禦難。生何如死。言訖
即自投崖。俄有神人。以手捧置巖上。安然無損。宗勝
曰。我忝沙門。當與正法為主。不能抑絕王非。是以捐
身自責。何神祐助。一至於斯。願埀一語。以保餘年。於
是神人乃說偈。宗勝聞偈欣然。即於巖間宴坐。時王
復問波羅提曰。仁者智辯。當師何人。提曰。我所出家。
即娑羅寺。烏沙婆三藏。為受業師。其出世師者。即大
王叔菩提達磨是也。王聞祖名。驚駭久之。曰。鄙薄忝
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我尊叔。遽敕近臣。特加迎請。
祖即隨使而至。為王懺悔往非。王聞規誡。泣謝于祖。
又詔宗勝歸國。大臣奏曰。宗勝被謫投崖。今巳亡矣。
王告祖曰。宗勝之死。皆自於吾。如何大慈令免斯罪。
祖曰。宗勝今在巖間宴息。但遣使召。當即至矣。王即
遣使入山。果見宗勝端居禪寂。宗勝蒙召乃曰。深愧
王意。貧道誓處巖泉。且王國賢德如林。達磨是王之
叔。六眾所師。波羅提法中龍象。願王崇仰二聖。以福
皇基。使者復命未至。祖謂王曰。知取得宗勝否。王曰
未知。祖曰。一請未至。再命必來。良久使還。果如祖語
○師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乃先辭祖塔。次別同學。
後至王所。慰而勉之曰。當勤修白業。護持三寶。吾去
非晚。一九即回。王聞師言。涕淚交集曰。此國何罪。彼
土何祥。叔既有緣。非吾所止。惟願不忘父母之國。事
畢早回。王即具大舟。實以眾寶。躬率臣寮。送至海壖。
[003-0182a]
祖汎重溟。凡三周寒暑。達于南海。實梁普通七年庚
子歲九月二十一日也。廣州剌史蕭昂。具主禮迎接。
表聞武帝。帝覽奏。遣使齎詔迎請。十月一日。至金陵。
帝問曰。朕即位巳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
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
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
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
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
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汾陽昭代云。弟子智淺 五祖戒云。賣寶
遇着瞎波斯 保寧勇代帝吐舌示之 雪竇顯頌云。聖諦廓然。何當辨的。對朕者誰。還云不識。因茲暗渡江。
豈免生荊棘。盍國人追不再來。千古萬古空相憶。休相憶。清風帀地有何極。師顧示左右云。這裏還有祖師麼。
喚來與老僧洗脚○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十

一月二十三日。屆于洛陽。當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
謂之壁觀婆羅門。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
伊洛。博覽羣書。善談玄理。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
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
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參承。祖常端坐面壁。
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剌血濟饑。
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
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
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
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羣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
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
[003-0182b]
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
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
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與易名曰
慧可。慧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
從人得。慧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
汝安。慧可良久曰。覔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
芭蕉徹云。金剛與泥人揩背 五祖戒云。若即恁麼。何用西來 雲居元云。彼自無瘡。勿傷之也。雖
然如是。一言易出。駟馬難追 白雲端頌云。終始覔心無可得。寥寥不見少林人。滿庭舊雪重知冷。鼻孔依然
搭上唇 五祖演舉至請祖安心處乃云。白雲當時若見。好與三十棒。何故。他人見。將謂說安心法。畢竟如何。
菩薩龍王行雨潤。遮身向上數重雲 昭覺勤云。正當與麼時。法身在甚麼處 徑山杲頌云。覔心無處更何
安。嚼碎通紅鐵一團。縱使眼開張意氣。爭如不受老胡謾 萬峯蔚云。九年面壁。暗地藏刀。立雪齊腰。泥中有
剌。神光踏發毒箭。射中疑牛。却道覔心了不可得。和贓捉敗。達磨云。吾與汝安心竟。血濺𣑽天。且道。覔心了不
可得。如何話會○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

等盍各言所得乎。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
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
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
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
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
曰。汝得吾髓。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
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
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薦福懷云。祖師與麼說話。無計較中。翻成計較。無塗
轍中。翻成塗轍。若教伊踏着德山臨濟門下。免見九年冷坐。被人喚作壁觀胡僧。直饒如是。也未免殃及兒孫
 大陽玄云。且道更有一人出來。得箇什麼。自云。不得不得。又云。意况不到 翠巖芝云。二祖被他當面塗糊。
莫道髓。皮也不曾摸着。因甚却紹祖位 五祖演云。當時若見四人恁麼。各與三十棒。只如白雲。也合喫二十
[003-0182c]
九棒。留一棒。與汝諸人。其間若有知痛痒者。不惟不孤負先聖。亦乃得見白雲。脫或未然。堂裏喫粥喫飯。更須
爛嚼。多見渾崙吞却 簡庵清頌云。捏目生花立問端。得它皮髓被它瞞。這般瞎漢能多事。六月無霜也道寒
 高峯妙頌云。死欵都來一口供。情窮理極卒難容。若將皮髓論高下。爭見花開五葉紅 萬峯蔚云。至道無
難。惟嫌揀擇。達磨大師。分皮分髓。分別不少。且道。有法付神光。無法付神光。若道無。少室因甚麼付囑。若道有。
且道付箇甚麼慧可曰。請師指陳。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

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云吾西天
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
衣法。却後難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
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潛符密
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
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祖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
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吾自到此。凡
五度中毒。我甞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未離南
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踰海越漠。
為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意巳
終。別記云。祖初居少林寺。九年。為二祖說法。祇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慧可種種
說心性。曾未契理。祖祇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慧可忽曰。我巳息諸緣。祖曰。莫成斷滅去否。慧可曰。不成斷
滅。祖曰。此是諸佛所傳心體。更勿疑也言巳乃與徒眾。往禹門千聖寺。

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楊衒之。早慕佛乘。問祖曰。西天
五印。師承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即說偈曰。亦不覩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
勤措。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
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003-0183a]
時魏氏奉釋。禪雋如林。光統律師。流支三藏者。乃僧
中之鸞鳳也。覩師演道。斥相指心。每與師論義。是非
蜂起。祖遐振玄風。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
競起害心。數加毒藥。至第六度。以化緣巳畢。傳法得
人。遂不復救之。端居而逝。即魏莊帝永安元年戊申
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塟熊耳山。起塔
於定林寺。後三歲。魏宋雲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蔥嶺。
見手𢹂隻履。翩翩獨逝。宋雲問師何往。祖曰。西天去。
宋雲歸具說其事。及門人啟壙。唯空棺一隻革履存
禾山方曰。死心先師每舉隻履西歸話。以問衲子。而實難明。諸方或謂之隱顯。或謂不可有兩箇。或
謂惟此一事實。若也恁麼。未識祖師意旨。諸人要見麼。頌云。濁中清清中濁。勿謂麒麟生隻角。西行東向路不
差。大用頭頭如啐啄。莫莫。玄要靈機休卜度


二祖慧可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時。
甞自念言。我家崇善。豈令無子。禱之既久。一夕感異
光照室。其母因而懷姙。及長。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
光。自幼志氣不羣。博涉詩書。尤精玄理。而不事家產。
好遊山水。後覽佛書。超然自得。即抵洛陽龍門香山。
依寶靜禪師出家。受具於永穆寺。浮游講肆。徧學大
小乘義。年三十三。却返香山。終日宴坐。又經八載。於
寂默中。倐見一神人。謂曰。將欲受果。何滯此邪。大道
匪遙。汝其南矣。祖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翌日覺頭痛
如剌。其師欲治之。空中有聲曰。此乃換骨。非常痛也。
祖遂以見神事白于師。師視其頂骨。即如五峯秀出
[003-0183b]
矣。乃曰。汝相吉祥。當有所證。神令汝南者。斯則少林
達磨大士。必汝之師也。祖受教造于少室。其得法傳
衣事迹。達磨章具之矣。自少林託化西歸。大師繼闡
玄風。博求法嗣。至北齊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踰四
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祖曰。弟子身纏風恙。請
和尚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居士良久曰。覔罪不
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居士曰。今見
和尚。巳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
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居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
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祖深
器之。瑯琊覺云。猶欠作云何𣑽在 梁山觀。於覓罪了不可得處云。罪性向什麼處去也。又云。非但
罪性。覓者亦不見有 雲居齊云。二祖深器之。是肯他會佛法耶。肯他說道理耶即為剃髮

云。是吾寶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於光福寺
受具。自茲疾漸愈。執侍經二載。祖乃告曰。菩提達磨。
遠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於吾。吾今授汝。
汝當守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
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祖付衣法巳。又曰。汝
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當有國難。僧璨曰。師既
預知。願垂示誨。祖曰。非吾知也。斯乃達磨傳般若多
羅懸記云。心中雖吉外頭㐫。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
汝。汝當諦思前言。勿罹世難。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
之。善去善行。俟時傳付○祖付囑巳。即往鄴都。隨宜
說法。一音演暢。四眾皈依。如是積三十四載。遂韜光
混跡。變易儀相。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
[003-0183c]
或隨廝役。人問之曰。師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自
調心。何關汝事。又於筦城縣匡救寺三門下。談無上
道。聽者林會。時有辯和法師者。於寺中講涅槃經。學
徒聞師闡法。稍稍引去。辯和不勝其憤。興謗于邑宰
翟仲侃。仲侃惑其邪說。加祖以非法。祖怡然委順。識
真者謂之償債。時年一百七歲。即隋文帝開皇十三
年癸丑歲三月十六日也皓月供奉。問長沙岑和尚。古德云。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償宿債。只如師子尊者。二祖大師。為甚麼得償債去。長沙云。大德不識本來空。皓月云。如何是本來
空。長沙云。業障是。云如何是業障。長沙云。本來空是。皓月無語。長涉以偈示之云。假有元非有。假滅亦非無。涅
槃償債義。一性更無殊


三祖僧璨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初以白衣。謁二祖。
既受度傳法。隱於舒州之皖公山。屬後周武帝破滅
佛法。祖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
人無能知者。至隨開皇十二年壬子歲。有沙彌道信。
年始十四。來禮祖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
曰。誰縛汝。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
大悟。天奇瑞云。只知請問解脫。不知刺頭入膠盆。當時不遇作家。焉得以楔出楔。忽然夢醒。方見無
端。劈面云猫服勞九載。後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謹。祖屢試

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偈曰。華種雖因地。從地
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師信心銘曰。至
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
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
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
[003-0184a]
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
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
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
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
却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
見不住。慎莫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
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
由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
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麤。寧有偏黨。大
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
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
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勞神。何用踈親。欲取一乘。勿
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
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
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
失是非。一時放却。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
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
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
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
疑盡淨。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
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
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
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
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
[003-0184b]
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
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
去來今圓悟勤云。人多錯會道。至道本無難。亦無不難。只是唯嫌揀擇。若恁麼會。一萬年。也未夢
見在


四祖道信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者。姓司馬氏。世居河內。後徙於蘄州
廣濟縣。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既
嗣祖風。攝心無寐。脅不至席者六十年。隋大業十三
載。領徒眾抵吉州。值羣盜圍城七旬不解。萬眾惶怖。
祖愍之。教令念摩訶般若。時賊眾望雉堞間。若有神
兵。乃相謂曰。城內必有異人。稍稍引去。唐武德甲申
歲。師却返蘄春。住破頭山。學侶雲臻。一日往黃梅縣。
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祖問曰。子何姓。荅曰。姓即有。
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荅曰。是佛性。祖曰。汝無姓邪。
荅曰。性空故無。祖默識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
乞令出家。母以宿綠故。殊無難色。遂捨為弟子。以至
付法傳衣。偈曰。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
合。當生生不生天童覺頌云。黃梅果熟。白藕花開。問唯佛性。體異凡胎。衣傳南嶺人將去。
松老西山我再來。兩借皮囊成底事。一壺風月湛無埃


五祖弘忍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者。蘄州黃梅人也。先為破頭山中栽
松道者。甞請於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巳老
脫有聞。其能廣化邪。儻若再來。吾尚可遲汝。迺去行
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
[003-0184c]
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䇿而去。女
周氏季子也。歸輙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傭
紡里中。夕止於眾館之下。巳而生一子。以為不祥。因
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舉
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後遇信大師得
法。嗣化於破頭山○咸亨中。有一居士。姓盧。名慧能。
自新州來參謁。祖問曰。汝自何來。盧曰嶺南。祖曰。欲
須何事。盧曰。唯求作佛。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
佛。盧曰。人即有南北。佛性豈然。祖知是異人。乃訶曰。
著槽廠去。盧禮足而退。便入碓房。服勞於杵臼之間。
晝夜不息。經八月。祖知付授時至。遂告眾曰。正法難
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已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偈。
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神
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推稱曰。若非尊秀。疇敢
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祖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代
依此修行。亦得勝果。其壁本欲令處士盧珍。繪楞伽
變相。及見題偈在壁。遂止不畫。各令念誦。盧在碓坊。
忽聆誦偈。乃問同學。是何章句。同學曰。汝不知。和尚
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歎
賞。必將付法傳衣也。盧曰。其偈云何。同學為誦。盧良
久曰。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同學訶曰。庸流何知。勿發
狂言。盧曰。子不信邪。願以一偈和之。同學不答。相視
[003-0185a]
而笑。盧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盧自秉燭。請別
駕張日用。於秀偈之側。寫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
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祖後見此偈曰。此
是誰作。亦未見性。眾聞師語。遂不之顧。逮夜祖潛詣
碓坊。問曰。米白也未。盧曰。白也未有篩。祖於碓以杖
三擊之。盧即以三皷入室。祖告曰。諸佛出世。為一大
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
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
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磨。
屆于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今。以法寶及所傳
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
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盧行
者跪受衣法。啟曰。法則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達磨
初至。人未之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巳熟。衣乃
爭端。止於汝身。不復傳也。且當遠隱。俟時行化。所謂
受衣之人。命如懸絲也。盧曰。當隱何所。祖曰。逢懷即
止。遇會且藏。盧禮足巳。捧衣而出。是夜南邁。大眾莫
知。五祖自後不復上堂。大眾疑怪致問。祖曰。吾道行
矣。何更詢之。復問衣法誰得邪。祖曰。能者得。於是眾
議。盧行者名能。尋訪既失。潛知彼得。即共奔逐。


六祖慧能大師



六祖慧能大師者。俗姓盧氏。其先范陽人。父行瑫。武
德中。左官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歲喪父。其母
守志鞠養。及長家尤貧窶。師樵採以給。一日負薪至
[003-0185b]
市中。聞客讀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
悟。而問客曰。此何法也。得於何人。客曰。此名金剛經。
得於黃梅忍大師。祖遽告其母。以為法尋師之意。直
抵韶州。遇高行士劉志略。結為交友。尼無盡藏者。即
志略之姑也。常讀涅槃經。師暫聽之。即為解說其義。
尼遂執卷問字。祖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
不識。曷能會義。祖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
告鄉里耆艾曰。能是有道之人。宜請供養。於是居人
競來瞻禮。近有寶林古寺舊地。眾議營緝。俾祖居之。
四眾霧集。俄成寶坊。祖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豈
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昌樂縣西山石室間。遇智
遠禪師。祖遂請益。遠曰。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
聞西域菩提達磨。傳心印於黃梅。汝當往彼參決。祖
辭去直造黃梅之東山。即唐咸亨二年也。忍大師一
見。默而識之。後傳衣法。令隱于懷集四會之間○儀
鳳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屆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
寺。講涅槃經。祖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剎幡。聞二僧
對論。一曰幡動。一曰風動。往復酬答。曾未契理。祖曰。
可容俗流輙預高論否。直以風幡非動。動自心耳。印
宗竊聆此語。竦然異之。雪峯存云。大小祖師。龍頭蛇尾。好與二十棒。孚上座侍次
咬齒。雪峯云。我與麼道。也好與二十棒 保福展云。作賊人心虗。也是蕭何置律 五祖戒云。着甚來由 巴
陵鑑云。祖師道。不是風動。不是旛動。既不是風旛。向甚處着。有人與祖師作主。出來與巴陵相見。頌云。非風非
旛無處着。是風是旛無着處。遼天俊鶻悉迷蹤。踞地金毛還失措。阿呵呵。悟不悟。令人轉憶謝三郎。一線獨釣
寒江雨 雪竇顯云。風動旛動。既是風旛向甚處着。有人與巴陵作主。出來與雪竇相見 法昌遇頌云。不是
[003-0185c]
風兮不是旛。黑花猫子面門斑。夜行人只貪明月。不覺和衣渡水寒 泐潭清云。不是風動。不是旛動。若是靈
利漢。懸崖撒手。便好承當。顧後瞻前。轉生迷悶。仁者心動。而今還有為祖師作主者麼。有則出來。與老僧相見
 徑山杲云。要識孚上座麼。犀牛翫月紋生角。要識雪峯麼。象被雷驚花入牙 天童華云。一盲引眾盲。相牽
入火坑 笑巖寶云。善則甚善。美則未美。當時見二僧紛紜不巳。但出前云。仁者。也不是旛動。也不是風動。便
乃休去。非只令二僧知恩有地。直使天下兒孫感戴祖師。無有休日。還知麼。萬機雖不思春力。時到只教花自
明日邀祖入室。徵風幡之義。祖具以理告。印宗不

覺起立曰。行者定非常人。師為是誰。祖更無所隱。直
敘得法因由。於是印宗。執弟子之禮。請授禪要。乃告
四眾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乃指座下盧
居士曰。即此是也。因請出所傳信衣。悉令瞻禮○正
月十五日。印宗會諸名德。為之剃髮。二月八日。就法
性寺智光律師。授滿分戒。其戒壇即宋朝求那䟦陀
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記云。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
受戒。又梁末真諦三藏。於壇之側。手植二菩提樹。謂
眾曰。却後一百二十年。有大開士。於此樹下。演無上
乘。度無量眾。祖具戒巳。於此樹下。開東山法門。宛如
宿契○明年二月八日。忽謂眾曰。吾不願此居。欲歸
舊隱。即印宗與緇白千餘人。送祖歸寶林寺。韶州剌
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并受無相心地戒。門
人紀錄。目為壇經。盛行于世。後返曹溪。雨大法雨。學
者不下千數○中宗神龍元年。降詔云。朕請安秀二
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並推讓曰。南
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今遣內侍
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辭疾。願
[003-0186a]
終林麓。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
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
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見如來若
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
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
證。豈況坐邪。簡曰。弟子回。主上必問。願和尚慈悲。指
示心要。祖曰。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
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
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
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祖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
無別。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見。羊鹿等機。
大智上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祖曰。明
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
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
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
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簡曰。師說不生
不滅。何異外道。祖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
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不生不滅者。
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
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
寂。妙用恒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祖
語。有詔謝師。并賜磨衲袈裟。絹五百匹。寶鉢一口○
祖因僧問。黃梅意旨。什麼人得。祖曰。會佛法人得。僧
云。和尚還得不。祖曰。我不得。僧云。和尚為什麼不得。
[003-0186b]
祖曰。我不會佛法汾陽昭代云。方知密旨難傳 翠巖芝云。會得即二頭。不會得即三
首。作麼生便有出身之路 圓悟勤頌云。斬釘截鐵大巧若拙。一句單提。不會佛法。儘他葉落花開。不問春寒
秋熱。別別。萬古寒潭空界月 徑山杲云。還見祖師麼。若也不見。徑山與你指出。蕉芭蕉芭。有葉無丫。忽然一
陣狂風起。恰似東京大相國寺裏。三十六院。東廊下壁角頭王和尚破袈裟。畢竟如何。歸堂喫茶 楚石琦云。
棒打石人頭。[哻-干+恭][哻-干+恭]論實事○一日。祖謂眾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

淨心。聽吾說法。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
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
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
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
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虗融澹
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
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
地有種。能含藏長養。成就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
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
定證妙果○先天元年。告諸四眾曰。吾忝受忍大師
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葢汝等信根淳熟。決
定不疑。堪任大事。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
生。頓悟華情巳。菩提果自成。說偈巳復曰。其法無二。
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淨。及空
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甞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
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祖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
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慧能沒伎倆。不斷
[003-0186c]
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先天二年七月
一日。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速理舟檝。時大眾哀
慕。乞師且住。祖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
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却
回。祖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法雲秀云。非但來時無口。去時亦無鼻孔 白
雲端云。祖師可謂善解。借手行拳。有般漢徃往道。言猶在耳。不見道。子期去不返。浩浩良可悲。不知天地間。知
音復是誰 五祖演云。祖師恁麼道。猶欠悟在又問。師之法眼。何人傳受。祖

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教外別傳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