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77 顯揚聖教論-唐-無著菩薩 (TKD)


[16-0010b]
說雜染諦今當說頌日
諸諦有六種
論日諦有六種一世俗諦二勝義諦
三苦諦四集諦五滅諦六道諦世俗
諦者謂名句文身及依彼義一切言
說及依言說所解了義又曾得世間
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義
勝義諦者謂聖智及彼所行境義及
彼相應心心法等
苦諦者此有二種一世俗諦所攝二
勝義諦所攝世俗諦所攝者如經中
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
別離苦求不得苦勝義諦所攝者如
經中說略攝一切五取薀苦集諦者
此有四種一全攝二勝攝三世俗諦
攝四勝義諦攝全攝者謂一切三界
煩惱及業皆名集諦勝攝者謂緣巳
得未得自體及境所起愛後有愛喜
[16-0010c]
倶行愛處處喜愛皆名集諦世俗諦
攝者若因能感世俗諦所攝苦諦勝
義諦攝者若因能感勝義諦所攝苦
諦滅諦者亦有四種如前所說全攝
者謂全攝集諦无餘斷棄吐盡離欲
滅沒寂靜勝攝者謂勝攝集諦无餘
斷棄如是廣說世俗諦攝者謂於世
俗諦所攝集諦无餘斷棄如是廣說
勝義諦攝者謂於勝義諦所攝集諦
無餘斷棄如是廣說
道諦者亦有四種如前所說全攝者
謂一切覺分勝攝者謂八聖道支世
俗諦攝者謂於世俗諦所攝苦諦集
諦滅諦爲遍知故爲永斷故爲作證
故一切聖道勝義諦攝者謂於勝義
諦所攝苦諦集諦滅諦爲遍知故如
是廣說
苦集滅道聖諦義者若於此處聖智
所行此處苦集滅道是諦由諸聖者
咸謂此是諦是故說名聖諦如是巳
說諦依止今當說頌日
依止八與二
論日依止有八種何等爲八謂四
[16-0011a]
慮及四無色復有二種何等爲二謂
初靜慮有二種世及出世乃至无所
有處有二種世及出世非想非非想
處唯是世間
世間初靜慮者謂或緣離欲界欲増
上教法或緣離彼増上教授爲境界
巳由世間道作意觀察熾然修習等
故而得轉依然不深入所知義故不
能永害隨眠自地煩惱之所依處是
退還法自地三摩地心及心法之所
依止如世間初靜慮如是乃至世間
非想非非想處各緣離下地欲増上
教法廣說如前出世間初靜慮者謂
先以如是行如是狀如是相作意入
初靜慮今不以如是行如是狀如是
相作意然或於色受想行識所攝諸
法思惟如病如癕如箭障㝵无常苦
空无我或復思惟苦是苦集是集滅
是滅道是道或復思惟眞如法性
實際如是於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
實際巳於如是法心生猒怖生猒怖
巳於不死界攝心而住或於眞如法
性實際攝心而住此處無分別智及
彼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三張

[16-0011b]
相應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轉依由
深入所知義故則能永害隨眠非一
切煩惱之所依處不退轉法如是名
爲出世間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應
當廣說於諸靜慮及與無色復有四
種應知一雜染二潔白三建立四清淨
雜染者謂於上靜慮起深愛味見慢
及疑愛味者謂有十種一倶生作意
愛味二分別所起作意愛味三自地
作意愛味四異地作意愛味五過去
愛味六未來愛味七現在愛味八下
愛味九中愛味十上愛味
潔白者謂淨及无漏淨者復有三種
一引發故二上練故三除垢所攝堪
任故无漏者此亦三種一出世間無
漏二此等流無漏三離繫無漏
建立者此復四種一建立近分二建
立根本三建立定四建立生
建立近分及根本者如經中說所謂
此身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
適悦遍流布者是謂初靜慮近分如
經又說卽此身中一切處无有少分
離生喜樂所不遍滿者是謂初靜慮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四張慶
[16-0011c]
根本
如經中說卽於此身等持所生喜樂
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悦遍流布者
是謂第二靜慮近分如經又說卽此
身中一切處无有少分等持所生喜
樂所不遍滿者是謂第二靜慮根本
如經中說卽於此身離喜之樂之所
滋潤遍滋潤遍適悦遍流布者是謂
第三靜慮近分如經又說卽此身中
一切處無有少分離喜之樂所不遍
滿者是謂第三靜慮根本如經中說
卽於此身清淨心及潔白心意解遍
滿具足住者是謂第四靜慮近分如
經又說卽此身中一切處无有少分
清淨心及潔白心所不遍滿者是謂
第四靜慮根本
如經中說一切色想出過故一切有
對想滅沒故一切種想不作意故入
無邊虛空虛空无邊處者是謂虛空
无邊處近分如經又說具足住者是
謂虛空無邊處根本
如經中說出過一切虛空无邊處入
無邊識識無邊處者是謂識无邊處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五張慶
[16-0012a]
近分如經又說具足住者是謂識無
邊處根本
如經中說超過一切識無邊處入無
少所有無所有處者是謂无所有處
近分如經又說具足住者是謂无所
有處根本
如經中說超過一切无所有處入非
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處者是謂
非想非非想處近分如經又說具足
住者是謂非想非非想處根本
建立定者如經中說離欲惡不善法
故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
住離欲者謂或緣離欲界欲増上教
法或緣彼教授爲境界巳斷欲界煩
惱雜染離惡不善法者謂斷欲界業
雜染法能墮惡趣故名爲惡能障於
善故名不善尋者謂能對治二種雜
染出離尋无恚尋無害尋伺者謂能
對治二種雜染出離伺无恚伺無害
伺離者謂由修習對治斷所治障所
得轉依生者謂従此所生喜者謂巳
轉依者依於轉識心悦心勇心適心
調安適受受所攝樂者謂巳轉依者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六張慶
[16-0012b]
依阿頼耶識能攝所依令身怡悦安
適受受所攝初者謂次第定中此數
最先故靜慮者謂巳斷欲界雜染之
法尋伺喜樂所依依於轉依心住一
境性具足者謂修習圓滿住者謂於
入住出隨意自在
又如經說尋伺寂靜故内等淨故心
定一趣故无尋無伺三摩地生喜樂
第二靜慮具足住尋伺寂靜者謂或
緣離初靜慮欲増上教法或緣彼教
授爲境界巳初靜慮地尋伺寂靜不
復現行内等淨者謂爲對治尋伺故
攝念正知於自内體其心捨住遠離
尋伺塵濁法故名内等淨心定一趣
者謂如是入時多相續住諸尋伺法
恒不現行无尋無伺者謂證得尋伺
斷法三摩地者謂巳轉依者心住一
境性生者謂従三摩地所生喜及樂
巳如前說第二靜慮者謂尋伺寂靜
内體遍淨三摩地所生喜樂所依依
於轉依心住一境性餘如前說
又如經說由離喜故住捨念正知及
樂身正受聖者宣說成就捨念樂住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七張慶
[16-0012c]
第三靜慮具足住離喜者謂或緣離
第二靜慮欲増上教法或緣彼教授
爲境界巳見第二靜慮喜相過失住
捨者謂於巳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
故有猒離故不染汙住心平等心正
直心無轉動而安住性念者謂於巳
觀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決
定不復現行正知者謂或時失念喜
復現行於現行喜相分別正知樂者
謂巳轉依者離喜離勇安適受受所
攝身者謂巳轉依者若轉識若阿頼
耶識心性无別捻名爲身正受者謂
巳轉依者能攝受身令身怡悦捻集
說爲樂身正受此處樂受深極寂靜
最勝微妙上下所无聖者者謂佛及佛
弟子宣說者謂顯示施設成就捨念
樂住者謂此地巳上無妙樂故下地
亦無如是勝樂及无捨念以爲對治
第三靜慮者謂離喜巳捨念正知樂
所依止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餘如
前說
又如經說由斷樂故及先巳斷苦喜
憂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八張慶
[16-0013a]
具足住斷樂者謂入第四靜慮時先
巳斷苦者謂入第二靜慮時先巳斷
喜者謂入第三靜慮時先巳斷憂者
謂入初靜慮時不苦不樂者謂巳轉
依者非安適非不安適受受所攝色
界最極増上寂靜最勝攝受无有動
揺捨清淨者謂超過尋伺喜樂三地
一切動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
轉動而安住性念清淨者謂超過尋
伺喜樂三地一切動故心不忘失而
明了性第四者由次第定中第四數
故靜慮者謂樂斷故不苦不樂捨念
清淨之所依止依於轉依心住一境
性餘如前說
又如經說一切色想出過故有對想
滅沒故種種想不作意故入无邊虛
空虛空无邊處具足住一切者謂諸
行相色想者謂顯色想出過者謂離
彼欲故如出過義有對想滅沒種種
想不作意如是應知有對想者謂彼
所依四大想及餘所造色想種種想
者謂卽於四大及造色中長短麁細
方圓高下正及不正光影明闇如是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九張慶
[16-0013b]
等類假色所攝種種想若正入無邊
虛空處時有對之想不現前故滅及
種種想不起作意由如是故超彼能
依一切色想无邊者謂十方諸相不
可分別虛空者謂色對治所緣境界
虛空无邊處者謂此處轉依及能依
定餘如前說
又如經說超過一切虛空無邊處入
無邊識識无邊處具足住超過一切
虛空无邊處者謂超過近分及與根
本无邊識者謂緣无邊虛空之識今
緣此爲境界識无邊處者謂此處轉
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
又如經說超過一切識无邊處入無
少所有无所有處具足住超過一切
識无邊處者謂超過近分及與根本
无少所有者謂於識處上境界推求
之時无少所得除无所有無別境界
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无所有處者
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
又如經說超過一切无所有處入非
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
超過一切無所有處者謂超過近分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十張慶
[16-0013c]
及與根本非有想者謂超過无所有
想非无想者謂於无所有處上境界
推求之時唯得緣无所有極細心及
心法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非想非
非想處者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餘
如前說
建立生者謂先於此間修下中上初
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梵身
天梵輔天大梵天若善修習无尋有
伺初靜慮者生大梵天果更无異所
勝彼處故若先於此間修下中上第
二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少
光天无量光天極淨光天若先於此
聞修下中上第三靜慮者後生彼處
受三天果謂少淨天无量淨天遍淨
天若先於此間修下中上第四靜慮
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无雲天福
生天廣果天従是巳上離色貪故無
方處差別雖有修習下中上因然不
建立生果差別若下中上修虛空無
邊處者受虛空無邊處天生果若下
中上修識无邊處者受識无邊處天
生果若下中上修無所有處者受无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十一張慶
[16-0014a]
所有處天生果若下中上修非想非
非想處者受非想非非想處天生果
由定寂靜有差別故及由住時滿不
滿故彼有差別又由多住愛味初靜
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故不盡壽命
而有中夭若雜修下品世間及无漏
第四靜慮者受无煩淨宮天生果若
雜修中品者受无熱淨宮天生果若
雜修上品者受妙現淨宮天生果若
雜修上勝品者受妙見淨宮天生果
若雜修上極品者受无㝵究竟淨宮
天生果若善修習菩薩无量不思議
三摩地所引第十地中第四靜慮者
受出過淨宮大自在天生果清淨者
謂邊際初靜慮依此引生一切勝德
及速疾神通如初靜慮清淨之相餘
靜慮及諸无色應如是知此中无色
差別者謂發彼地解脫等功德如是
彼諸靜慮及无色定雜染潔白建立
清淨差別應知如是巳說依止覺分
今當說頌日
覺分有衆多最初三十七
論日菩提分法品類多種最初勝者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十二張慶
[16-0014b]
有三十七謂四念住等廣說如經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謂或緣於身或
復緣身増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爲境
界巳由聞思修之所生慧或唯影像
或事成就於身境處善安住念爲令
於身得離繫故如於身念住如是於
受心法念住應知亦尒此中差別者
謂各於自境如其所應乃至爲令於
法得離繫故又一切處應說與念相
應心及心法如是發起觀察心時所
緣之境有四種事一心所執事二心
領納事三心了別事四心染淨事四
正斷者廣說如經一巳生惡不善法
爲令斷故生欲策勵發起正勤策心
持心巳生者謂麁緾所攝惡不善法
者謂能起惡行欲界煩惱及隨煩惱
惡不善義巳如前說爲令斷故者謂
修彼對治令微薄故生欲者謂起證
斷樂欲策勵者謂不忍受惡及歸趣
斷故發起正勤者謂多種堅固修彼
對治此上三句顯不定地中聞思兩
慧下品對治策心者謂修彼對治修
慧現行若心沉沒煩惱染汙筞心令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十三張慶
[16-0014c]
舉故持心者謂卽此對治現行之時
若心浮舉煩惱染汙持心令下故二
未生惡不善法爲不生故乃至廣說
未生者謂増盛隨眠所攝能起麁緾
之因爲不生故者謂令麁緾不現行
故生欲者謂起爲證不現行欲策勵
者謂由不忘住爲令不現行善住念
故發起正勤筞心持心皆如前說三
未生善法爲令生故乃至廣說未生
者謂所未得善法者謂聞思修所生
三慧由无過義故名爲善爲令生故
者謂令彼得故生欲者謂起證得欲
策勵者謂求彼攝受正方便故發起
正勤者謂長時殷重多堅修習此上
三句顯得不定地對治惡不善法聞
思兩慧所攝善法策心持心者謂爲
得修慧故餘如前說四巳生善法令
住令不忘令修滿令倍修令増長令
廣大生欲策勵乃至廣說巳生者謂
巳得故令住者謂聞慧令不忘者謂
思慧令修滿者謂修慧此上三句顯
唯守護巳所得善令倍修令増長令
廣大者如其次第不唯於彼生知足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十四張慶
[16-0015a]
故生欲者謂起證得欲餘如前說
四神足者廣說如經一欲増上故得
三摩地如有行者先世修習上品善
根於大師所或於有智同梵行處生
信生欲聽聞正法如所信欲聞正法
巳展轉證得心住一境性由此欲故
三摩地成就巳生未生惡不善法令
斷令不起故生欲乃至持心若未生
彼對治善法令其生故若巳生者令
住令不忘令修滿令倍修令増長令
廣大故生欲乃至持心如是行者復
修欲策勵信安正念正知思捨八種
斷行由此欲故三摩地成就者謂於
此中而得自在巳生未生惡不善法
者謂彼下品諸緾所攝及彼微薄未
損未害隨眠所攝令斷令不起者謂
爲離巳生軟品緾故及爲損害微薄
隨眠故生欲乃至持心如前廣說若
未生彼對治善法令其生故若巳生
者令住令不忘令修滿令倍修令増
長令廣大故生欲乃至持心如前廣
說應知如是行者者謂如是修行多時
住者復修欲者謂欲證彼不現行及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十五張慶
[16-0015b]
損害故策勵者謂欲爲因於奢摩他
毗鉢舎那發起正勤故信者謂生欲
之因於彼損害及所得中決定信故
安者謂因策勵除身心麁重令身心
堪任故正念者謂於防護沉下浮舉
隨煩惱中令心不忘故正知者謂或
時失念隨煩惱現行之時分別正知
故思者謂於止舉中造作心故捨者
謂於不染住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
動性如是一切諸神足中八種斷行
應知此中差別者第二勤増上故得
三摩地如有行者依於教授及教誡
法或在空閑或居林樹或止靜室於
如是處長時勇猛純熟熾然正勤證
得心住一境性由正勤故三摩地成
就餘如前說第三心増上故得三摩
地如有行者先巳修習奢摩他行由
此因緣思惟内法速疾證得心住一
境性由修心故三摩地成就餘如前
說第四觀増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
者多聞聞持其聞積集獨處閑靜卽
於彼法以慧簡擇極細簡擇遍覺觀
察因此證得心住一境性由觀察故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十六張慶
[16-0015c]
三摩地成就餘如前說
五根者廣說如經一信根由世間道
令心清淨鮮白无穢離隨煩惱得住
不動従是巳後求諦現觀修習方便
爲永斷隨眠故爲得彼對治故起増
上信二正勤根謂依信根増進勇猛
與信倶行三念根謂依正勤明了不
忘與彼倶行四等持根謂依念根心
住一境與彼倶行五慧根謂依等持
根簡擇諸法與彼倶行
五力者廣說如經卽信根等由善修
習多修習故不復爲彼不信等法之
所雜亂復能對治諸雜亂法不可伏
義說名爲力
七遍覺支者廣說如經一念遍覺支
謂由世間道得備善力見道現前由
先修習世間念遍覺支引得出世无
功用无分別於諦明了於諦不忘二
擇法遍覺支謂由先所引无功用无
分別依止於念與念倶行於諦解了
於諦覺悟如是一切諸遍覺支由先
所引无功用無分別後依止前與彼
倶行皆應了知是中差別者第三正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十七張慶
[16-0016a]
勤遍覺支於諦心勇第四喜遍覺支
於諦心悦第五安遍覺支於眞諦中
身心堪任第六三摩地遍覺支於眞
諦中心住一境第七捨遍覺支於眞
諦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動性
又如經說卽於是中復善修習寂靜
依止乃至廣說寂靜依止者謂欲界
寂靜依故離欲依止者謂色无色界
離欲依故滅依止者謂巳得薀界處
无餘永斷依故趣向棄捨者謂未來
薀界處不相續故
八聖道支者廣說如經一正見謂於
見道中得遍覺支時見清淨及於修
道中安立後得遍覺支見清淨捻合
此二名爲正見二正思惟謂依正見
與彼倶行離欲思惟无恚思惟無害
思惟於修道中相續作意思惟諸諦
與无漏作意相應令心趣入極趣入
尋求極尋求現前尋求覺了計笇觀
察思惟思惟性三正語謂於修道中
依正思惟由相續无漏作意思惟諸
諦故得四種語業聖愛戒所攝不樂
離樂除滅種種離澄淨防護不作離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十八張慶
[16-0016b]
作不行不毀不犯槗梁船筏遠離不
違越不種種違越性四正業謂於修
道中由相續无漏作意思惟諸諦故
得三種身業聖愛戒所攝不樂離樂
除滅種種離廣說如前五正命謂於
修道中乃至思惟諸諦故遠離所作
邪命惡法聖愛戒所攝廣說如前六
正策勵謂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諸諦
故於所修習念住正斷神足根力之
中欲樂正勤策勵勇猛堪任難制心
正奮發相續精進性七正念謂於修
道中乃至思惟諸諦故或依奢摩他
道或依毗鉢舎那道或依雙道於所
修習擇法正勤喜安等持捨遍覺支
中念及正念隨念諸念不忘念心明
了性及不忘失極不忘失極不忘失
諸法性八正等持謂於修道中乃
至思惟諸諦故又依三道於所修中
正念攝故心住安住近住等住不亂
不散正攝持奢摩他心住一境性此
諸道支後依於前相應倶起應知復
次頌
日智與解脫門行迹及止
觀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十九張

[16-0016c]
論日智者謂十種智廣說如經一法
智謂於共了現見所知諸義境界无
漏之智二種類智謂於不共了不現
見所知義境无漏之智三他心智謂
修所生修果能知他心及心法智及
諸如來知諸衆生隨其意解隨其隨
眠教授教誡轉起妙智四世俗智謂
世間慧由依此故如來爲諸衆生隨
其意解隨其隨眠宣說妙法五苦智
謂於有漏諸行之中无常苦空離我
思惟若智若見明了覺悟慧觀察性
六集智謂於有漏諸行因中因集生
緣思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七滅智
謂於有漏諸行滅中滅靜妙離思惟
若智若見餘如前說八道智謂於能
斷有漏諸行无漏道中道如行出思
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九盡智謂苦
巳知集巳斷滅巳證道巳修或緣盡
境或復爲盡若智若見餘如前說十
无生智謂苦巳知不復當知集巳斷
不復當斷滅巳證不復當證道巳修
不復當修或緣无生境或爲无生若
智若見餘如前說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二十張慶
[16-0017a]
解脫門者謂三解脫門一空解脫門
二无相解脫門三无願解脫門空有
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於衆生
遍計性所執法中及法遍計性所執
法中此二遍計性倶離无性及彼所
餘无我有性於諸法中遍計性无卽
是无我性有於諸法中无我性有卽
是遍計性无卽於此中有及非有無
二之性无分別境智者謂緣彼境如
實了知无相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
所知者謂卽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
切諸相之所不行智者謂如前說無
願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
由无智故顚倒所起諸行相貌智者
謂緣彼境猒惡了知空行者謂於諸
行我不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別法
不可得无相行者謂卽於諸行中衆
生无我性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別
法無我性可得及於滅中滅靜妙離
行无願行者謂無常苦不淨如病如
癕如箭因集生緣行緣智空道作道
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无相道
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行緣智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二十一張慶
[16-0017b]
無願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願
行若無差別捻名空无相無願者此
通聞思修所生之慧世及出世應知
若名空無相无願三摩地者唯是修
所生慧通世出世應知若名空无相
無願解脫門者此唯出世應知
行者謂四種行廣說如經一苦遲通
謂鈍根者未得現法樂住爲盡諸漏
若道若行二苦速通謂利根者餘如
前說三樂遲通謂鈍根者巳得現法
樂住爲盡諸漏若道若行四樂速通
謂利根者餘如前說
迹者謂四法迹廣說如經一无貪迹
謂能持尸羅薀法義故名迹若未受
者令進受若巳受者令守護令増長
令廣大如无貪第二無瞋亦尒三正
念迹謂能持三摩地薀法義故名迹
未生者令生巳生者令増廣四正等
持迹謂能持慧薀解脫解脫智見薀
法義故名迹若未生未證者令生令
證若巳生巳證者令増令廣
止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
由緣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二十二張慶
[16-0017c]
摩地故住心於内
觀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
由緣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
摩地故簡擇諸法復次頌日
居處及所依發心與悲愍諸行通達性
地波羅蜜多
論日居處者謂四居處廣說如經一
慧居處謂諦觀方便世間之慧爲安
立證諦出世智義故二諦居處謂巳
得諦觀出世慧爲安立有事顚倒斷
義故三捨居處謂有事顚倒斷爲安
立无餘煩惱息滅義故四寂靜居處
謂无餘煩惱寂靜爲安立一切苦不
生義故所依者謂四種依廣說如經
一依法不依衆生謂若法是如來所
說或弟子說十二分教隨學隨轉不
隨衆生所行行學亦不隨轉二依義
不依文謂若法非飾詞者所造綺文
字句唯能顯了獨滿清淨鮮白梵行
於此法中恭敬信解非於能顯顚倒
梵行及不顯了梵行但飾詞者所造
綺文字句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
經謂於如來所說相似甚深空性相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二十三張慶
[16-0018a]
應隨順諸緣緣起法中不妄執著如
言淺義亦不住自内見取心唯勤尋
究顯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謂不唯
聽聞而生知足便不進修法隨法行
然爲盡諸漏勤求自内證眞諦智
發心者謂諸菩薩發菩提心若諸菩
薩住菩薩法性爲欲利益十方世界
所有有情依彼行相强勝因緣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大誓願受發
心法謂我必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爲廣十方一切有情令離諸
煩惱故及離諸苦難故此受發心復
有二種一世俗發心二證法性發心
世俗發心者謂如有一隨智者前恭
敬而住起増上意發誓願言長老憶
念或言聖者憶念或言鄔波挓耶我
如是名従今日始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爲欲饒益諸有情故従今
巳徃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
靜慮及慧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
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第
二第三亦復如是證法性發心者謂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二十四張慶
[16-0018b]
如有一巳過第一刧阿僧企耶巳證
菩薩初極喜地巳入菩薩定無生位
巳如實知无上菩提及菩提方便巳
悟自身將近等近大菩提果證解自
他悉平等故得大我意巳至不住流
轉寂滅菩薩道故得廣大意由如是
故於大菩提願不退轉是謂證法性
發心
悲愍者謂如是巳發心菩薩於十方
世界或三種退墮苦有情或五趣定
苦有情或四種極苦有情或六種重
苦苦有情或三種相苦苦有情諸如
是所令離苦行不害爲性
諸行者謂十種法行廣說如經一於
菩薩藏法若多若少尊重恭敬書持
法行二若劣若勝諸供養具供養法
行三若自書巳由矜愍心施他法行四
若他發意恭敬尊重以微妙聲宣揚
闡讀由宗仰故諦聽法行五發淨信
解恭敬重心披讀法行六爲欲修習
法隨法行従師受巳諷捅法行七旣
諷捅巳爲堅持故以廣妙音溫習法
行八悲愍他故傅授與彼隨其廣略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二十五張慶
[16-0018c]
開演法行九獨處閑靜極善研尋稱
理觀察思惟法行十如所思惟修行
奢摩他毗鉢舎那爲欲趣入乃至爲
令諸所求義成就法行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顯揚聖教論卷苐二苐二十六張慶
[16-0019a]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慶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