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32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唐-尊者眾賢 (TKD)


[28-0206b]
詔譯辯賢聖品
第七之一巳辯煩惱
隨諸品類雖有無量而㧾立爲三界
五部諸煩惱斷隨所繫事雖亦无量
而就勝位立九遍知然斷必由道力
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頌曰巳說
煩惱
斷由見修道故見道見聖諦修道修九
品論曰世尊
唯說有二煩惱見修所斷有差別故
然諸論中開二爲五卽五所斷如前
巳說今就略攝唯二如經斷彼但由
見修道故見道謂見四聖諦理修道
謂修九品差別見唯無漏修通二種
准前巳顯故頌不說所見聖諦其相
云何頌曰諦四名巳
說謂苦集滅道彼自體亦然次第隨現
觀論曰佛於
經中說諦有四一苦二集三滅四道
於此論中亦先巳說謂有
[28-0206c]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二張好爲法
除諸聖道爲果性邊皆名苦諦爲因
性邊皆名集諦物雖無異數分無失
依彼建立現觀位中諸忍智等行相
別故如四正斷出離尋等擇滅無爲
名爲滅諦學无學法皆名道諦因前
果後理數必然由此定應列諦名處
苦居集後道在滅前何故此中果前
因後隨現觀位次第而說謂隨行者
現觀位中前觀前說後觀後說然或
有法說次隨生如念住等或復有法
說次隨便如正勝等何緣現觀次第
必然加行位中如是觀故何緣加行
必如是觀謂若有法最爲逼惱修加
行位理應先觀次求彼因次求彼脫
後應求彼解脫方便譬如良醫先觀
病者所患病狀次尋其因次思病愈
後求良樂故契經言夫醫王者謂具
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狀二善知
病因三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藥如來
亦爾爲大醫王如實了知苦集滅道
故加行位依此次觀現觀位中觀次
亦爾由加行力所引發故如縦心誦
先所誦文故列聖諦名隨現觀
[28-0207a]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三張好次第
現等覺故立現觀名正覺所緣故唯
無漏此覺眞淨故得正名此聖諦名
爲目何義聖者諦故得聖諦名謂唯
聖者於此四諦能以聖行聖智實觀
異生不然故名聖諦唯受一分是苦
自體所餘並非如何可言諸有漏行
皆是苦諦頌曰苦由
三苦合如所應一切可意非可意餘有
漏行法論日
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壞
苦性諸有漏行如其所應與此三種
苦性合故皆是苦諦亦無有失所以
者何諸有漏行有三可意非可意餘
可意者何謂諸樂受及彼資具餘二
類然此中可意有漏行法由壞苦合
故名爲苦未離染者於彼壞時必定
應生憂愁等故以薄伽梵契經中言
諸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順樂
受諸行如樂受應知諸非可意有漏
行法由苦苦合故名爲苦苦受自體
及順苦法現前必能惱身心故以薄
伽梵契經中言諸苦受生時苦住時
苦壞時樂順苦受諸行如苦
[28-0207b]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四張好受應
知除此所餘有漏行法由行苦合故
名爲苦因緣所造皆是非常有漏非
常無非是苦故有漏法皆是苦性豈
不一切有漏行法據此皆容是行苦
性不應但說非苦樂受及彼資糧爲
行苦性雖有此理然於此中依不共
故作如是說此三苦性其體是何應
定判言三受爲體由三受故順三受
法如應亦得三苦性名道無漏
非苦性攝如上所辯四聖諦中幾是
世俗幾是勝義如是二諦其相云何
頌曰彼
覺破便无慧析餘亦爾如甁永世俗異
此名勝義論
曰諸和合物隨其所應揔有二種性
類差別一可以物破爲細分二可以
慧析除餘法謂且於色諸和合聚破
爲細分彼覺使无名世俗諦猶如甁
等非破甁等爲瓦等時復可於中生
甁等覺有和合聚雖破爲多彼覺非
無猶如水等若以勝慧析除餘法彼
覺方無亦世俗諦非水等被慧析除
色等時復可於中生水等覺故於
[28-0207c]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五張好彼物
未破析時以世想名施設爲彼施設
有故名爲世俗依世俗理說有幷等
是實非虛名世俗諦如世俗理說爲
有故若物異此名勝義諦謂彼物覺
彼破不無及慧析除彼覺仍有名勝
義諦猶如色等如色等物砕爲細分
漸漸破析乃至極微或以勝慧析除
味等彼色等覺如本恒存受等亦然
但非色法無細分故不可砕彼以爲
細分乃至極微然可以慧析至刹那
或可析除餘想等法彼受等覺如本
恒存此眞實有故名勝義以一切時
體恒有故依勝義理說有色等是實
非虛名勝義諦如勝義理說爲有故
由此四聖諦皆勝義諦攝細分別時
覺不捨故諸世俗諦依勝義理世俗
自體爲有爲無若言是有諦應唯一
若言是無諦應無二此應決定判言
是有以彼尊者世友說言無倒顯義
名是世俗諦此名所顯義是勝義諦
名是實物如先巳辯豈不巳言諦應
唯一理實應爾非勝義空可名諦故
何故立二卽勝義中依少別理
[28-0208a]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六張好立爲
世俗非由體異所以爾者名是言依
隨世俗情流布性故依如是義應作
是言諸是世俗必是勝義有是勝義
而非世俗謂但除名餘實有義卽依
勝義是有義中約少分理名世俗諦
約少分理名勝義諦謂無簡別㧾相
所取一合相理名世俗諦若有簡別
別相所取或類或物名勝義諦如於
一體有漏事中所取果義名爲苦諦
所取因義名爲集諦或如一體心心
所法有具六因及四緣性由如是理
於大仙尊所說諦中無有違害如說
一諦更無第二唯有一道更无餘道
此四聖諦㧾體云何一切有爲及諸
擇滅以是煩惱聖道境故染淨因果
性差別故空非擇滅有自體故正見
境故亦是諦擇然非煩惱聖道境故
亦非染淨因果性故亦非欣猒所行
境故非覺悟彼得成聖故不預此中
聖諦所攝何緣煩惱不緣彼生以彼
二法是無漏故不能違害有漏法故
謂愛但緣有漏爲境欣無漏法建諸
有故不名爲愛是善法欲若境
[28-0208b]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七張好
極能順生貪愛此境遍是煩惱所緣
由愛所緣便於彼滅及彼滅道不欲
疑謗空非擇滅與此相違故定不爲
煩惱境界豈不於二譬喻等師緣之
亦生不欲疑諦寧說緣彼煩惱不生
非緣彼生無智疑見障證苦滅及苦
滅道如緣苦等成染汙性如阿羅漢
於道路等亦有無智疑謗現行豈可
說爲染汙煩惱是故皆是不染汙性
由此說無緣彼煩惱有說非謗空
擇滅但謗其名不緣其體此二唯善
俗智境界於苦等諦何不亦然是故
應知前說無失今應思擇於聖諦中
求眞見者初修何行求見聖諦初業
地中所習行儀極爲繁廣欲遍解者
當於衆聖所集觀行諸論中求以要
言之初修行者應於解脫具深意樂
觀涅槃德背生死過先應方使親近
善友善友能爲衆行本故具聞等力
得善友名能品物機如應授法故近善友名
全梵行行者旣爲能說正法善友攝
持應修何行頌曰將趣見
諦道應住戒勤修聞思修所成
[28-0208c]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八張好謂名
俱義境論日
諸有發心將趣見諦應先安住清淨
尸羅然後勤修聞所成等故世尊說
依住尸羅於二法中能勤修習謂先
安住清淨戒巳復數親近諸瑜伽師
隨瑜伽師教授誡勗精勤攝受順見
諦聞聞巳勤求所聞法義令師教誡
所生慧増漸勝漸明乃至淳熟非唯
於此生喜足心復於法義自專思擇
如是如是決定慧生自思爲因決慧
生巳能勤修習諸煩惱等自相共相
二對治修今於此中略攝義者謂修
行者住戒勤修依聞所成慧起思所
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此三
慧相差別云何謂如次緣名俱義境
理實三慧於成滿時一切皆唯緣義爲
境爾時難辯三慧相別故今且約加
行位辯說聞思修緣名俱義非唯
緣名境有決定慧生故聞所成慧不
但緣名境然隨師說名句文力故於
義差別有決定慧生此慧名爲聞所
成慧約入方便說但緣名聞慧成巳
爲知別義復加精勤自審思擇欲
[28-0209a]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九張好令思
擇無謬夫故復念師教名句文身由
此後時於義差別生決定慧名思所
成此加行時由思義力引念名故說
緣俱境思慧成巳等引現前不待名
言證義差別此決定慧名修所成故
毗婆沙辯三慧相謂若有慧於加行
時由緣名力引生義解此所引慧名
聞所成若加行時由思義力引念名
解由此於後生決定慧名思所成若
不待名唯觀於義起内證慧名修所
成此中二慧名所成者是因聞思力
所生義第三修慧名所成者是卽以
修爲自性義如言命器食寶所成諸
有欲於修精勤學者如何淨身器令
修速成頌曰具身
心遠離無不足大欲謂巳得未得多求
名所无治相違界三無漏无貪性四聖
種亦爾前三唯喜足三生具後業爲治
四愛生我所我事欲暫息求除故論曰
身器清淨略由三因何等爲三因一
身心遠離二喜足少欲三住四聖種
謂若欲令修速成者要先精勤清淨
身器欲令身器得清淨者要先
[28-0209b]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十張好修習
身心遠離身遠離者謂遠惡朋心遠
離者謂離惡尋由身心離惡朋尋故
身器清淨心易得定此二由何易可
成者由於衣等喜足少欲言喜足者
無不喜足少欲者無大欲諸有多求
資生具者晝狎惡朋侣夜起惡尋思
由此無容令心得定所無二種差別
云何謂於巳得妙多衣等恨不得此
倍妙倍多卽於此中顯等倍勝更欣
欲故名不喜足若於未得妙多衣等
求得故名大欲諸所有物足能治苦
若更多求便越善品是此中義如契
經言隨有所得身安樂者令心易定
及能說法由此希求治苦物者是爲
助道非爲過失故於巳得能治苦緣
更求妙多名不喜足於全未得過量
希求名爲大欲是二別相喜足少欲
能治此故與此相違應知相別謂治
不喜足不喜足相違是喜足相能治
大欲大欲相違是少欲相是於巳得
能治苦物不更希求名爲喜足於所
未得能治苦物不過量求名少欲義
喜足少欲界繫通三亦有越三
[28-0209c]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十一張好無漏
攝者謂欲界繫善心相應喜足少欲
是欲界繫二界無漏例此應說所
治二種唯欲界繫以何證知色無色
界亦有能治喜足少欲以現見有生
在欲界従色無色等引起時所治二
種現行遠故能治二種現行増故巳
說喜足少欲別相二種通相所謂無
貪以二俱能對治貪故所治通相所
謂欲貪聖種應知如能治說謂亦通
三界無漏是無貪如無色中雖無怨
境而亦得有無瞋善根故无色中雖
無衣等而亦得有無貪善根如彼不
貪身亦不貪資具故無色界具四聖
種受欲聖者於聖種中有阿世耶而
無加行衆聖種故名爲聖種聖衆皆
従此四生故展轉承嗣次第不絕前
爲後種世所極成衆聖法身皆従於
衣生喜足等力所引起是聖族姓得
聖種名四中前三體唯喜足謂於衣
服飮食臥具隨所得中皆生喜足此
三喜足卽三聖種无貪善根有多品
類於中若治不喜足貪此乃名爲前
三聖種第四聖種謂樂斷修斷
[28-0210a]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十二張好謂離
繫修謂聖道樂謂於彼情深欣慕以
樂斷及修名樂斷修卽是欣慕滅及
道義或樂斷之修名樂斷修卽是欣
慕滅之道義爲證惑滅樂修道故由
此能治有無有貪故此亦以無貪爲
性豈不第四亦能治瞋等則應亦以
無瞋等爲性非无此義然以前三爲
資糧故前三唯是无貪性故此亦自
能對治貪故従顯偏說何緣唯立喜
足爲聖種非少欲耶以少欲者容於
衣等物有希求故謂有意樂性下劣
者於未得境不敢多求設巳得多容
求不歇見喜足者少有所得尙不更
求况復多得故唯喜足建立聖種或
爲遮止苦行者欲不說少欲以爲聖
種非彼外道心有勝欲恒有劣欲熏
相續故㦯隨所得生歡喜心不更欣
求名爲喜足斷樂欲樂此爲最勝欲
界有情多樂欲樂此樂欲樂違出家
心於離惑中令心闇鈍能障梵行靜
慮現前爲過最深喜足能治故唯喜
足建立聖種非於未得多衣等中起
希求時心生歡喜何况於少是
[28-0210b]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十三張好故少
欲於能對治樂欲樂中非最勝故不
立聖種緣衣服等所生喜足如何可
說是無漏耶誰言如是喜足是無漏
若爾聖種寧皆通无漏由彼増上所
生聖道彼所引故従彼爲名故言聖
種皆通無漏不作是言緣衣服等所
有喜足皆通無漏少欲無漏准此應
釋謂彼増上所生聖道彼所引故
彼爲名非聖道生緣衣等境世尊何
故說四聖種以諸弟子捨俗生具及
俗事業歸佛出家爲彼顯示於佛聖
法毗柰耶中有能助道生具事業謂
有猒離生死居家出家求脫有何生
具於隨所得衣服等中深生喜足作
何事業深樂斷修異此无能證涅槃
故何緣唯四不増不減齊此滿足聖
生因故謂聖生因略有二種一弃捨
過二攝持德如次卽是前三第四是
故唯四不増不減或聞思修所成諸
善皆是聖種解脫依故然爲對治四
種愛生是故世尊略說四種以契經
說有四愛生故契經言苾芻諦聽愛
因衣服應生時生應住時住應
[28-0210c]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十四張好執時
執如是愛因飮食臥具及有無有皆
如是說爲治此四故唯說四聖種於
藥喜足何非聖種不說於彼有愛生
故爲治愛生建立聖種經唯說有
四種愛生是故於藥不立聖種或卽
攝在前三中故謂藥有在衣服中攝
有在飮食中攝有在臥具中攝故於
藥喜足不別立聖種或若於中引憍
等過對治彼故建立聖種於藥无引
憍等過生故聖種無於藥喜足或一
切人皆受用者於彼喜足可立聖種
非彼尊者縛矩羅等曾无有病受用
藥故或一切時應受用者於彼喜足
可立聖種非一切時受用藥故或醫
方論亦見說有於藥喜足毗柰耶中
方見說有衣等喜足聖種唯在内法
有故有言雖有於藥喜足而不建立
爲聖種者諸藥有能順梵行故謂世
現見樂學戒者於樂喜足障梵行故
或佛爲欲暫息永除我我所事欲故
四聖種謂爲暫息我所事欲故說
前三聖種爲永滅除及我事欲故說
第四聖種我所我執立以欲名謂
[28-0211a]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十五張好
爲暫時息我所執故世尊說前三聖
種卽於衣等所生喜足及彼増上所
引聖道爲永滅除及我事執故世尊
說第四聖種卽樂斷修及彼増上所
引聖道皆名聖種此門意顯令有身
見暫息永除說四聖種如是巳說將
趣見諦所應修行及修行巳爲修速
成淨治身器旣集如是聖道資糧欲
正入修由何門入頌曰
入修要二門不淨觀息念貪尋増上者
如次第應修
論曰諸有情類行別衆多故入修門
亦有多種然彼多分依二門入一不淨
觀二持息念故唯此二名曰要門爲
諸有情入皆由二不爾如次貪尋増
者謂貪増者入依初門尋増上者入
依息念如非一病一藥能除就近治
門說不淨觀能治貪病非不治餘息
念治尋應知亦爾然持息念緣無差
別微細境故所緣繫屬自相續故非
如不淨觀緣多外境故能止乱尋旣巳
捻說貪尋増者入修如次由前二門此
中先應辯不淨觀如是觀相云何頌曰
[28-0211b]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十六張好爲通
治四貪且辯觀骨瑣廣至海復略名初
習業位除足至頭半名爲巳熟修繫心
在眉間名超作意位論曰
修不淨觀正爲治貪然貪差別略有
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
四供奉貪對治四貪依二思擇一觀
内屍二觀外屍利根初依前鈍根初
依後謂利根者先於内身皮爲邊際
足上頂下周遍觀察令心猒患若鈍
根者由根鈍故煩惱猛利難可摧伏
藉外緣力方能伏治故先明了觀察
外屍漸令自心煩惱摧伏謂彼初欲
觀外屍時先起慈心徃施身處觀外
屍相以况内身彼相旣然此亦應爾
應修八想伏治四貪爲欲伏治顯色
貪故修靑瘀想及異赤想爲欲伏治
形色貪故修被食想及分離想爲欲
伏治妙觸貪故修破壞想及骸骨想
爲欲伏治供奉貪故修胮脹想及膿
爛想許緣骨瑣修不淨觀通能伏治
如是四貪以一骨瑣中具離四貪境
故應且辯修骨瑣觀然於引發諸善
根時補特伽羅約所修行說有
[28-0211c]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十七張好
三位一初習業二巳熟修三超作意
且觀行者欲修如是不淨觀時應先
繫心於自身分或於足指或於眉間
或鼻頞中或於額等隨所樂處專注
不移爲令等持得堅牢故従入巳去
名初習業入言爲顯最初繫心假想
自身足指等處下至能見錢量白骨
由勝解力漸廣漸増乃至具見全身
骨瑣謂於此位諸瑜伽師假想思惟
皮肉爛墜漸令骨淨初量如錢乃至
遍身皆成白骨彼於此位有多想轉
想轉言顯不捨所緣數數轉生餘勝
解想有餘師說觀行未成作意但由
想力故轉觀行成巳便由慧力此位
未成故由想轉應知此中所言作意
捻顯一切心心所法皆由想力相續
而轉見全身巳復方便入緣外白骨
淨觀門謂爲漸令勝解増故觀外
骨瑣在巳身邊漸遍一牀一房一寺
一園一邑一界一國乃至遍地以海
爲邊於其中間骨瑣充滿爲令勝解
漸復増故於所廣事漸略而觀乃至
唯觀自身骨瑣齊此漸略不淨觀成
[28-0212a]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十八張好名瑜
伽師初習業位爲令略觀勝解漸増
於白骨中復除足骨思惟餘骨繫心
而住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
繫心而住齊此轉略不淨觀成名瑜
伽師巳熟修位爲令略觀勝解自在
除半頭骨繫心眉間專注一緣湛然
而住齊此極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
超作意位應知至此不淨觀成諸所
應爲皆究竟故所緣自在若小若大
應作四句如理應思隨欲而觀伏煩
惱故不名顚倒得名爲善此不淨觀
何性幾地緣何境何處生何行相緣
何世爲有漏爲無漏爲離染得爲加
行得頌曰無貪
性十地緣欲色人生不淨自世緣有漏
通二得論曰
如先所問今次第答謂此觀以無貪
爲性違逆作意爲因所引猒惡弃背
與貪相翻應知此中名不淨觀應是
慧者理亦不然觀所順故謂不淨觀
能近治貪故應正以无貪爲性貪因
淨相由觀力除故說無貪爲觀所順
諸不淨觀皆是無貪非諸无貪
[28-0212b]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十九張好
皆不淨觀唯能伏治顯色等貪方說
名爲此觀體故此約自性若兼隨行
具以四薀五薀爲性通依十地謂四
靜慮及四近分中間欲界唯爾所地
此容有故此觀唯緣欲界色處境欲
界顯形爲此觀境故若爾何故契經
中言耳根律儀所防護者住不淨觀
乃至廣說此言爲說諸爲色貪所摧
伏者彼必由爲緣聲等貪之所摧伏
故欲摧伏緣色貪者必先應住耳根
律儀由此方能住不淨觀有說此觀
唯依意識能引所餘違逆行相故若
有住耳根律儀彼必應先住不淨觀
此不淨觀力能遍緣欲界所攝一切
色處若謂尊者阿泥律陀不能觀天
以爲不淨舎利子等於佛色身亦不
能觀以爲不淨如何此觀遍緣欲色
此難不然勝無滅者能觀天色爲不
淨故佛能觀佛微妙色身爲不淨故
由是此觀定能遍緣欲色爲境由此
巳顯緣義非名亦巳顯成通緣三性
初習業者唯依人趣能生此觀非北
俱盧天趣中無靑瘀等故不能初起
[28-0212c]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二十張好
先於此起後生彼處亦得現前此觀
行相唯不淨轉是善性故體應是淨
約行相故說爲不淨是身念住攝加
行非根本雖與喜樂捨三根相應而
猒俱行如苦集忍智隨在何世緣自
世境若不生法通緣三世此觀行相
非非常等十六行攝故唯有漏通加
行得及離染得離彼彼地染得彼彼
定時亦卽獲得彼地此觀離染得巳
於後後時亦由加行令得現起未離
染者唯加行得此中一切聖最後有
異生皆通未曾餘唯曾得說不淨觀
相差別巳次應辯持息念此差別相
云何頌曰
息念慧五地緣風依欲身二得實外無
有六謂數等
論曰言息念者卽契經中所說阿那
阿波那念言阿那者謂持息入是引
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謂持息出
是引内風令出身義如契經說苾芻
當知持息入者飮吸外風令入身内
持息出者驅擯内風令出身外慧由
念力觀此爲境故名阿那阿波那念有
[28-0213a]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二十一張好餘
師說言阿那者謂能持來阿波那者
謂能持去此言意顯入息出息有能
持義慧由念觀此故得此念名辯
屬身風略有六種一入息風二出息
風三發語風四除弃風五隨轉風六
動身風謂諸有情處胎卵位先於臍
處業生風起穿身成穴如藕根莖最
初有風來入身内乘茲口鼻餘風續
入此初及後名入息風此入息風適
至身内有風續出名出息風如鍜金
師開橐囊口自然風入風性法爾但
有孔隙必隨入故入巳按之其風還
出入息出息次第亦然理實此風無
入无出但如是轉能損益身相續道
中假名入出入息轉位能逐身中腐
敗汙垢諸臭穢物増長火界令身輕
擧出息轉時能除鬱蒸損減火界令
身沉重發尋風者謂有中風是欲爲
先展轉所引發語心起所令増盛生
従臍處流轉衝喉擊異熟生長養大
種引等流性風大種生鼓動齒脣舌
齶差別由此勢力引起未來顯名句
文造色自性此居口内名語亦業
[28-0213b]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二十二張好流
出外時但名爲語心生大種其理極
成謂見貪瞋癡心起者面有潤燥乱
色異常又亦傳聞懷瞋毒者面門生
燄非有慈心貪引火生焚身等故除
弃風者謂有別風隨便路行能蠲二
穢由穢内逼有苦受生由苦受生發
除弃欲由除弃欲引起風心此心起
風成除弃業又此風力令身安隱隨
轉風者謂有別風遍隨身支諸毛孔
轉由此故得隨轉風名此不依心但
依業力隨身孔隙自然流行由此能
除依孔隙住腐敗汙垢諸臭穢物動
身風者謂有別風能擊動身引起表
業應知此起以心爲因遍諸身支能
爲擊動因顯風義乘辯六風然於此
中正明二息此中意辯持息念故此
念自性是慧非餘以契經說了知言
故此品念勝故得念名由念力記持
入出息量故爲顯緣息定慧得成由
念功能故說爲念幷隨行性應准前
門此念所依唯通五地謂依欲界靜
慮中間及初二三靜慮近分由此但
與捨根相應爲對治身修此念故
[28-0213c]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二十三張好樂
苦等受能順引發親里等尋故對治
尋要任運受現在前位有說下三根
本靜慮正在定位亦有捨受彼說此
念通依八地上定現前息便无故此
念但緣息風爲境非通緣上所說六
風此念初依欲界身起唯人天趣除
北俱盧唯加行得非離染得未離染
者定由加行現在前故非離染得地
所攝故巳說皆是近分地攝非根本
故又此念唯是勝加行引故不應說
此有離染得此唯眞實作意相應有
說亦通勝解作意正法有情方能修
習外道无有無說者故彼不能覺微
細法故此與我執極相違故彼我執
有故此念無由具六因此相圓滿何
等爲六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
淨數謂繫忘數入出息従一至十不
減不増恐心於境極聚散故然於此
中容有三失一數減失二數増失三
雜乱失復有三失一太緩失二太急
失三散乱失若十中間心散乱者復
應従一次第數之終而復始乃至得
定凡數息時應先數入以初生位
[28-0214a]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二十四張好入
息在先乃至死時出息最後如是覺
察死生位故於非常想漸能修習隨
謂繫心隨入出息念入出息爲短爲
長爲遠至何復還旋返且念入息爲
行遍身爲行一分隨彼息入行至喉
心臍髖髀膝胵腂足指念恒隨逐止
謂繫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
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觀息住身如
珠中縷爲令爲燸爲損爲益觀謂觀
察此息風巳兼觀息俱大種造色及
依色住心及心所具觀五薀以爲境
界轉謂移轉緣息風覺安置後後勝
善根中謂念住爲初至世第一法淨
謂昇進入見道等有餘師說念住爲
初金剛喻定爲後名轉盡智等方
名淨息相差別云何應知頌曰
入出息隨身依二差別轉情數非執受
等流非下緣
論曰隨身生地息彼地攝以息是身
一分攝故此入出息轉依身心差別
故本論說息依身轉亦依心轉隨其
所應具四緣故息方得轉依此理說
隨所應言顯息必依身心差別言四
[28-0214b]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二十五張好緣
者一入出息所依身二毛孔開三風
道通四入出息地麤心現前於此四
中隨有所闕息便不轉此入出息有
情數收無覺身中息无有故是雖従
外來而繫屬内義此入出息非有執
受以息闕減執受相故身中雖有有
執受風而此息風唯无執受此入出
息體是等流是同類因所生果故身
中雖有長養異熟風而此息風唯是
等流性身増長位息使損減身損減
時息増長故非所長養斷巳於後更
相續故非異熟生餘異熟色无此相
故唯自上地心之所觀非不地心所
緣境故謂生欲界起欲界心彼欲界
身欲界息依欲界心轉卽彼心所觀
若生欲界起初定心彼欲界身欲界
息依初定心轉卽彼心所觀起二三
定心皆准前應說生初靜慮起三地
心生二生三起二起自准生欲界如
理應說若生上地起下地心彼上地
身上地息依下地心轉非彼心所觀
如是欲界息四地心所觀初二三定
息如其次第爲三二地息地心所
[28-0214c]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二十六張好觀
有息地四無息地五住有息地起無
息地心息必不轉住無息地起有息
地心息亦不轉住有息地起有息地
心隨其所應有入出息轉所辯持息
念成滿相云何應作是言若觀行者
注想觀息微細徐流謂想遍身如筒
一穴息風連續如貫末尼不能動身
不發身識齊此應說持息念成有餘
師言増長自在所作事辦名此念成
初増長言顯持息念下中上品次第
成立乃至若時隨其所樂能入能出
名爲自在若於此位能攝益身遠耽
嗜依尋名所作事辦有餘師說若具
六相遠離三失或若具足修十六種
殊勝行相齊此應說持息念成經說
息念有十七種謂念入出息了知我
巳念入出息短入出息長覺遍身止
身行覺喜覺樂覺心行止心行覺心
令心歡喜令心攝持令心解脫隨觀
非常隨觀斷隨觀離隨觀滅如是一
一皆自了知此十七中初是捻觀後
十六種是差別觀約四念住如次應
知各有四門成十六種如何覺心
[28-0215a]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苐二十九苐二十七張好行
可受念住攝因受果名故無有過非
此中說心行謂思應知此中受名心
行謂由耽著樂受味故便於彼彼境
界或生思造作心名爲心行
受是思因故名心行無失或但能覺
受自體者義准亦於思等自體次第
能覺生住壞相如嘗大海一滴水鹹
則亦遍知大海水味故唯覺受名覺
心行廣解一一相如經釋
中辯說一切有部顯宗論卷第二
十九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
監奉勅
彫造
[28-0215b]
阿毗逵磨藏顯宗論卷第三十如
尊者衆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賢聖品第七之二
如是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