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03 新安文獻志-明-程敏政 (WYG)


[096-1a]
欽定四庫全書
 新安文獻志巻九十一  明 程敏政 撰
  行實世德/
   宋隴城令贈太常博士呂公士元/墓誌銘
               歐陽修
君諱士元字佐堯江寧人也按宋史稱文仲歙州人羅/卾州志稱溱為文仲兄孫
今此誌乃以為江寧人蓋呂氏世仕南唐必有籍在/江寧而歐公削去轉徙之由止書江寧以從簡也
平二年舉明經為潭州醴陵尉廬州司理參軍寧州彭
[096-1b]
原廣州四㑹縣令又為湖州司理泗州録事參軍吉州
泰和秦州隴城縣令以疾卒於官享年六十有五娶閻
氏生子四人曰淵曰溱曰淙曰淇閻氏年七十三後君
十五年以卒子淙後其母三月卒以慶歴八年十二月
二十日以閻氏之䘮合葬於揚州江都縣東興鄉馬坊
村先塋之次君為人剛介有節長於為政醴陵泰和皆
大邑民喜鬬訟徃徃因事中吏以法吏多不免而君日
與長吏爭曲直下為邑民伺候終無毫髪過失可得而
[096-2a]
民卒愛思之四㑹近海俗雜蠻夷君尤知其人之利害
事經決後有欲輙更改者民必自言於廷曰此呂君所
決豈可動耶後人亦莫能改也君仕三十餘年以一縣
令之禄衣食其族四十餘口雖薄而必均夫人閻氏尤
能為勤儉子淵溱皆舉進士溱有賢材以文學選中第
一今淵為秘書丞溱著作郎直集賢院以溱官得封贈
贈君太常博士母夫人封天長縣太君嗚呼呂君官雖
卑恵於其民足以為政禄雖薄周於其族足以為仁身
[096-2b]
雖不顯而有子以大其門足以彰為善之效君之皇祖
諱裕贈兵部尚書皇考諱文膺官至太子左賛善大夫
自宋興百年間呂姓之族五顯於世君之叔父刑部侍
郎集賢院學士文仲實為先朝名臣而今君有賢子又
將顯呂氏之族於後於其葬也是宜銘以誌其銘曰
善無不報報不必同或在其後或及其躬積久發遲逾
逺彌昌如其不信考此銘章
   純孝篤行程君立信/墓誌銘 蘇舜欽
[096-3a]
有以純孝篤行著于吳里中者聞程君焉親疾齋戒蔬
食以禱後因而不茹葷二十餘年㓜喜酒病酲而母戒
之自是終身不復飲既老得風痺之疾藥劑有以酒薦
通行其力者家人白之君歎曰吾雖晚耄敢忘親言乎
嗚呼食飲人欲之大君能因親而絶可謂純孝也歟里
有駱生嘗以二寳帶密寄於君駱之死君即歸之其子
不敢取又願分一以為遺君曰欺死受貨非吾所能為
也族人離其貲産君悉不受惟收諸女之孤者鞠養之
[096-3b]
長歸士人吳人好鮮食君獨戒殺又樂賑人艱急不問
疏密凡鄉閭冠昏䘮祭之法多取中焉君必隨其豐約
而條處其事窶者或為資給之每觀書史必擇仁厚之
言書於門牆以誦服焉卒之日鄉老皆為之泣下斯可
謂之篤行也已君諱立信於慶歴七年月日終於家夀
六十八曾祖新安人仕錢氏為營田使祖徙籍于蘇與
父皆髙遯不仕夫人劉氏淵静有法則奉承尊嫜接姻
舊莊順之色夙夜不絶于顔内族人稱美之君之懿行
[096-4a]
聞於人夫人有助焉爾慶歴四年郊祀推恩以君為大理評
事夫人為彭城縣君用子封也夫人享年六十有五先於君
百日而終三子長師愈次師旦次師孟太常博士知南康軍
才敏有聞所歴著治狀一女嫁桐廬令樂某孫男女十七人
以明年某月某日將合葬於蘇之某鄉太常君與予同年登
科授狀丐文以識其窆銘曰
士大夫可罔以名鄉人不可欺以行誠久乃著宜享其盛不
在其躬豈不有命夀弗夭閼嗣則淑令族尊理榮乃終有
[096-4b]
慶刻文於窆後世所證
    貴溪縣丞程君天民/墓表  陸 佃
尚書都官郎中程公諱廸有子曰天民字行可未冠舉
進士中甲科後二年始應銓格進所撰詩書論以洪州司
法參軍充相州州學教授遷瀛州防禦推官知衢州西安
縣事充饒州州學教授丁外艱服除調信州貴溪縣丞以
疾卒於智亭實元豐九年正月十三日也享年三十二
葬以八月二十四日墓在其鄉三衢雲臺大澳之原君㓜
[096-5a]
則聰敏不好兒弄日誦數千言成童屬文操紙立就及出
仕宦恂恂一年少爾然為學官有師法為縣有吏治熙寧
中予暨行可嘗試開封進士是時神考相王文公作成治
法初以經術進士其被命考校者至數十人極一時之選
予於其間愛行可受才俊邁而造行粹良竊謂異時當
為國噐即今雖未備成蓋詩所謂金玉其相者也傳曰金錫
鍊而精琮璧性有質此衛武公得數九十有五更事閲理
既老而益精故詩人歌之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嗟
[096-5b]
乎行可雖受道之質可謂美矣然閲世未久不幸短命以
死誠使黄髪兒齒台背如古之人其所至豈易量哉有文
集若干巻亦可以觀其志矣夫人尚書左丞鄧公諱潤甫
之女生男曰俱今為假承務郎女二人適太廟齋郎樓彦
升婺州東陽縣主簿朱耜俱能自樹立甚似吾行可其續
大前人之光将在於此故樂為之道使歸而揭石焉
   右朝散郎致仕王君公權/墓誌銘
                汪 藻
[096-6a]
建炎元年朝請大夫秘閣修撰王愈以書走廣陵屬其
邑人汪某曰愈不天不能事親先人棄諸孤將以明年
某月某甲子葬德興縣靈湖之天塘惟先人束髪讀書
立訓故為後學宗抱能不施以不大振耀惟不肖孤材
下不能嗣事使其名聲顯聞今既返九原若不别藏懼
日逺日忘終冺冺無詔惟夫子賜之銘以寵綏其歿假
王氏無窮之休敢請某曰噫是吾邑老成望其貌如東
郭順子聽其言如仲長公理叩其學如皇甫士安者也
[096-6b]
銘其可辭君諱某字公權其先瑯琊王氏晉渡江居江
南訖唐有人廣明之亂有徙名數于婺源者於君為九
世祖以力田遺子孫至君大父始釋耒為儒家君兒時
頴甚得書敏視若流遊太學藉藉諸生間以父老丐歸
從鄉舉州再上其名再不中父䘮既除即慨然有髙世
意或勉之仕泣曰吾所為汲汲者以親在也今親逝矣
奚仕為廼杜門息交著書數萬言言覈而理申要必自
已出不借他人一詞愈用君學擢紹聖元年進士丙科
[096-7a]
調建昌令時江南洊饑縣無儲獨經廩厚藏吏守文不
敢發君亟以書抵愈曰令活民而黜職也愈禀行之由
是建昌之邑居數千里流殍間不知其無嵗已而愈守
信㑹賊方臘寇城危甚君索槖中得白金數千兩間道
資愈餉軍且戒之死聞者無不感奮以故兵焚殘十餘
州惟信屹然無秋毫之失蓋君明於事機以成其子者
類如此建中靖國初以進士久次得官不赴用愈恩累
官朝散郎賜五品服以某年某月某甲子卒於家春秋
[096-7b]
八十有三曽祖某祖某父某妻余氏封安人先公卒二
男子其一愈也次曰慎孫六人德昭廸功郎餘尚㓜而
德昭前卒君居鄉博施兼容嵗折劵以為常而與人未
嘗校於治心養性皆得其要蓋不讀釋老之書而闇與
之合古所謂耄期稱道者如君非邪銘曰
晉之王姓兩族蕃至唐獨有瑯琊孫公家江南乃其昆
以學自表為清門著書上與千古論材雖不施聞則尊
遣子出仕乗朱轓葉膏既沃還流根莫年章紱榮詔恩
[096-8a]
奄蜕夀骨歸丘原靈湖有阜如鵠鶱君手自竁非承言
我書其實要不煩刻著𤣥石期長存
    朝散郎致仕胡君咸/墓誌銘 汪 藻
大江之東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學新安為最新安之
屬以縣名者六而邑小士多績溪為最績溪之民以族
名者無慮百餘而學傳子孫胡氏為最胡氏有隠君子
曰誠甫其書滿家仰承俯授皆有師法又其族之尤者
也君諱咸字誠甫曽祖嶠祖筠皆樂里居不求仕至父
[096-8b]
策始起家為鉛山尉誨其子必千里求師長宏登進士
科仕至處州司法參軍君其次也君少刻意於學自六
經司馬遷班固范曄陳夀史書皆手鈔成誦㑹熙寧元豐
間朝廷以經術新天下人材學者宗王氏君於諸經自得
其指歸而尤邃於易游太學十餘年率杖策往還其精如
此方是時士集京師嵗以千計君頴然出其間為之領
袖一旦如有不樂者謝病歸召諸子出其書授之不數
年其子舜陟舜舉踵相躡取髙第而舜陟遂登法從典
[096-9a]
大州隠然為天子名臣君饗其禄幾二十年自承事郎
累官至朝散郎舜陟又以所當得之服授君賜緋衣銀
魚績溪固多士如君父子得名稱章紱而歸者無㡬而
公又慈祥豈弟有以宜之長老稱焉方舜陟之為御史
也屢擊大臣欲寘之死而君不以為憂及守合肥盗環
其疆禽制有功州人懐之為肖像以祠而君不以為喜
蓋君之得於中者又如此建炎四年八月辛亥以疾終
於家春秋八十有一娶閔氏封安人前君卒四男子曰
[096-9b]
舜陟朝請大夫充徽猷閣待制曰舜俞曰舜申皆嶷然
有立曰舜舉廸功郎二女子適士人葉文仲鄭邦彦五
孫曰偁仔傅俊其一尚㓜而仔亦廸功郎諸孤將以紹
興元年五月丁未奉公葬於湖州安吉縣管城原來求
銘納之壙中某與君世姻知君非一日者宜銘以詔後
銘曰
君之德純明諒直懿鄉而隆戚修身以亟動而有則為
國人之式君之學得之先覺聞尊而見卓不琱其璞遺
[096-10a]
其子琢有連城之瑴君之榮世以儒名道傳而志行有
子在廷吾亦彯纓饗耄期之齡卞山之陽維水泱泱雖
非其鄉與其相望子孫家傍為萬世之藏
   先公觀察奉議穀/行狀    汪 藻
公諱榖字次元姓汪氏汪氏軒轅皆古國名春秋時童
子踦以功顯魯孔子韙之中間譜系不傳至五季有自
歙之黄墩徙婺源還珠者於公為九世祖子孫因家焉
用髙貲為江左著姓至公之父子始以進士繼踵起家
[096-10b]
知名一時如文正范公韓康公王文公雅相知友年位
皆不滿其徳搢紳悼歎公皇祐五年及第初任撫州宜黄
縣尉少年明鋭遇事莫為持難盗殺里中民胥憚於捕
鞫則為虎傷以聞公一見輙窮其偽曰凡獸食人不容
偏齧今則如此謂之虎傷何哉胥不意情得即叩頭吐
實一邑以為神移泰州泰興縣令㑹中遣御史按水災
他邑長以裁減民賦不均訴者紛然及被詰莫知所為
獨泰興有經式公私交便御史以公為能喜甚召與語
[096-11a]
大竒之坐公堂上庭折諸邑長指泰興為法當是時汪
泰興名聞淮東公進曰此未足為御史言也縣瀕江民
依沙為田出租賦嵗久沙潰民抱虗責閲數十吏無告
害莫大此願益得為民除去於是奏可蠲復者亡算訖
今泰人誦之丁外内艱以長孫承祖母萬年君憂改建康
軍節度推官知漢陽軍漢陽潤州金壇縣泉州晉江縣
丞元豐初縣官立法期㑹旁午晉江雅多權右前為丞
者熟視彊梗莫敢治以故結納常殿公至則繫執政家
[096-11b]
吏一人曰咎當歸我不諉他人也調太平州軍事推官
廬州觀察推官部使者怒旁郡守謀以危法中傷鞫者
莫敢直直者輙以罪去最後諷公公曰禍人自免豈吾
心耶攷正于理不為屈使者大怒亟劾公益不能奪則
以獄上刑部至刑部則以公言為當乃已聞者壯之有
新貴人如京師厚徴從兵之食者衆多附之公曰國家
之著功令也曰結糧如所結之秩否則有刑費則有償
今日汝何令之有惟吾之所從欲他日刑吏而償之無
[096-12a]
乃不可乎且何必剥賤而媚貴不聽後果及于敗皆以
公為知言初公為泰興以材敏稱至薦者一日倍當遷
之數人謂公且顯矣亡何憂患十年僅得一幕吏漢陽
以縣省去官金壇以避仇稱病免官當公之免也法以
朞叙而遽踵新令告滿二年其為幕吏法當減舉將之
半而又以坐免沮格居晉江日有哀公者驟薦於朝皆
為公慶㑹盗起閩中按察者多得罪復報聞罷嗚呼可
謂窮矣公亦自以直道孤立知者不為無人然動輙䟦
[096-12b]
㚄若隂有柅之者廼益退縮不為表襮欲為地者皆推
而不受一旦棄官老於故居龍溪之上治田桑保墳墓
客至即釃酒擊鮮劇談計日為温厚長者無纎介隠衷
然於親䟽曲有禮意各得其歡心雖面刺人過而受者
更以為喜與人説理道成敗反覆曰後當如是初若闊
䟽事驗皆信服間則繙詩書鉛槧不釋手凡經抄録者
無不精審嵗時書問無貴賤必親治惟謹未嘗敕子弟
占答故辭翰可師人皆藏之以為珍有詩百篇意深語
[096-13a]
典因事立誡要不虚發而不以示人其隠德如此家居
十有二年以致仕恩轉通直郎以覃恩轉奉議郎賜五
品服蓋晚而子孫取科第仍祖孫五世基緒不絶人方
以鮮儷為榮而公卒矣享年八十實崇寧乙酉六月某
甲子也曽祖某故不仕祖某任司封員外郎贈光禄少
卿父某任都官員外郎以公故贈中散大夫妻開封陳
氏永嘉縣君繼室以其娣夀光縣君男六人槃棐槩楶
藻彚楶先公卒藻從事郎宣州州學教授公清慎剛介
[096-13b]
出於天資終始完節不以勢利豪髪汙撓質之神明無
愧也乞身彊徤時優游自得常曰吾先世以才短年今
竒拙而夀足矣其退居龍溪家日益貧或以賄怵公者
曰吾寧貧忍為此耶官閩日僧居嵗熟荔支自守貳而
下皆餽焉無慮萬計公曰是豢吏也夫獨斥還之後有
坐是而黜者人方服公之廉王文公於公為父執方用
事汲汲於人物諸附離者多貴有勸公以異時所得尺
牘為獻者公笑而不答雖緣吏事一再造請諄諄道舊
[096-14a]
故而卒無一語及私建昌李公常治湖公以故人子往
依焉常屢以美官勉公公不屑也渤海張公擇賔南劍
陳公偁一見公於稠人即嗟重論薦公曰不緣介紹而
能然真知我者也録其諱日嵗蔬食以報之公尤善攝
生至老精神容貌不少衰時與壯者角膂力起歩為笑
樂徃徃多不及常誦佛書願脱疾苦方與親串命酒如
平時神識不謬俄側身而逝衆以為獲報諸孤期以某
月某日奉公𦵏於龍溪源冕木塢永嘉夫人祔焉從公
[096-14b]
卜也謹録公行事如此以待立言者圖不朽焉謹狀
   記外大父祝公確/遺事   朱 熹
外家新安祝氏世以貲力順善聞於鄉州其邸肆生業
㡬有郡城之半因號半州祝家有諱景先者號二翁尤
長者元祐黄太史嘗賛其畫像廣幅全身大書百許字
詞甚瑰瑋經亂而逸熹少時見外大父猶能頗誦其語
至諸舅則皆已不復記憶矣二翁諸子皆讀書外大父
其第二子也諱確字永叔特淳厚孝謹少時聞父母將
[096-15a]
為謀婚逃避累日家人驚索得之猶涕泣不能已問其
故則曰審爾則將不得與父母昆弟早夜相親矣親䘮
廬墓下手植名木以千數率誦佛書若干過乃植一本
日有常課比終制而歸則所植鬱然成䕃矣一兄一弟
先後死熙河皆親徃致其䘮徃返徒歩不啻萬里所舍
輙悲號上食如禮夜寢柩旁不忍跬歩離去路人皆為
嘆息諸弟求析其産公為涕泣曉譬不能奪時四妹猶
未行而諸弟得財皆散去不復顧公獨罄已貲以遣之
[096-15b]
其一歸同郡汪公勃汪公後登二府終身德公不能忘
人兩賢之嵗大疫親舊有盡室病卧者人莫敢闖其門
公毎清旦輙携粥藥遍造飲食之而後反日以為常其
他濟人利物之事不勝計雖傾貲竭力無吝色鄉人髙
其行學試又多占上列郡博士請録其學事時三舍法
行士子無不由庠序以進公從容其間若無所為而後
生得所矜式咸敬服焉熹先君子於時亦為諸生年甚
少未為人所知公獨噐重以女歸之後卒以文章致大
[096-16a]
名世乃以公為知人方臘之亂郡城為&KR0469鄉人有媚事
權貴者挾墨勅徙州治北門外以便其私而所徙窊下
潦漲輙平地數尺衆皆不以為便将列其事以訴諸朝
者餘二千人而莫敢為之首公奮然以身任之其人忿
疾復取特㫖坐公以違御筆之罪公為變姓名﨑嶇逃
遁猶下諸路迹捕不置如是累年時事變更羣小破散
然後得免而州治亦還故處鄉人至今頼之而公之家
貲事力不能復如徃時矣然終不以為悔也比其晚嵗
[096-16b]
生理益落而好施不少衰年八十三以終娶同郡喻氏
亦有賢行生二男一女伯舅萃娶張氏其先以治獄有
隂功王宣徽拱辰所傳張佛子者也次即先夫人德性
特似公其行事自見於家傳叔舅嶠少敏悟有文長從
先君子遊聞伊洛之風而悦之然求舉輙不利喻夫人
及伯舅既先卒叔舅後公十餘年亦即世今惟伯舅之
子康國居建之崇安叔舅之孫回居劒之尤溪而康國
二子已總髪能誦書矣熹惟外大父之淳德髙行先人
[096-17a]
後已其誠心所格固宜有後而康國母家所積之逺又
如是天之報施其將在於此乎竊感陶公作孟府君傳
及近世眉山蘇公亦記程公遺事不勝凱風寒泉之思
因書此以遺康國使藏於家時出而訓習之厲其子孫
又記嘗聞先夫人説第四外叔祖豪俠不羈蚤從黄太
史遊黄公謫黔中因以客從黄公賢之為更名林宗而
字之曰有道與之諷詠書札甚多今皆不存獨所為書
栁如京皇考志世或傳其墨本姓字尚可見耳先夫人
[096-17b]
及叔舅少時猶及見其道説黄公言行甚詳酒酣悲歌
感慨悽切絶不類世俗音調問其所以則曰黄公之遺
聲也此事外家兄弟亦少聞者因附記於此云熹既序/此事将
書以遺濟之弟未果而濟之復以疾不起其二子丙癸/相從于建陽因書畀之俯仰今昔為之流涕不能已慶
元戊午臘月既望書○呂左史午䟦祝氏世居江陵自/承俊遷于歙曰仁質號半州其子也孫象噐改名用之
登儒科為太學博士六世有名筠預鄉薦學富而文贍/至和甫七世矣和甫名穆即丙也其諸父皆依朱文公
遂為建人和甫㓜孤文公教育於家塾年甫志學命文/肅黄公幹為行冠禮蓋及親炙當時講論之益故其氣
象粹温刻意問學於書無所不讀下筆頃刻數千百言/将以儒業昌其家所謂光逺而自他有耀者也祝氏復
[096-18a]
興其在建乎始太傅有弟景先即黄太史賛其畫像者/生男若女十有四人其第四女實為黟邑樞密汪公勃
之夫人又其第三子硂之女復歸樞密子提刑公作礪/而侍御公義和寺丞公義榮給事公義端皆其所生也
第二子確之女適婺邑吏部朱公松是為文公之母故/鄉人相傳祝氏女位最髙有名堯臣為郡學諭者景先
第八子磐之子也男女四人嘗竒第三女不肯與凡子/未及嫁而學諭公卒親族咸以屬同邑呂午兩窮相值
遂成姻對越七年而午偶忝末科由是祝氏女位最髙/之語復喧傳于鄉閭貳卿汪公綱之兄弟與貳卿朱公
在尤為祝氏喜所以篤叙甚至嘗聞外舅徃来朱汪之/門文公與侍御諸公皆重渭陽之念深加敬愛此意流
傳歴世不泯而且施及於午焉乃知前輩髙情曲崇親/誼遺風凛凛可尚矣一日和甫示午以文公所記外大
父遺事三復感歎謹百拜書其/後時紹定六年五月旦日也
[096-18b]
   滕君希尹洙/墓誌銘    朱 熹
君姓滕氏諱洙字希尹世家徽之婺源蓋莫詳其始所
自来中間有見故翰林學士達道者扣之乃知與東陽
之族同源而亦不能言其遷徙合散之所由也君曾祖
谷祖為父恂皆不仕而叔父愷蚤以文學論議有聞於
時起進士官信之戸掾以卒士友惜之君㓜聞家學緒
餘長從鄉先生俞君宋祐及一二知名士遊益務記覽
其蓄甚富為舉子文亦精緻有程度而數以不偶即棄
[096-19a]
去不復為獨教諸子為學而不專為場屋計平居厲以
篤志力行之訓甚悉及二子登科從仕則又時時為道
平日閭里間所聞見情偽失得之變以開曉風切之以
故二子皆以能自樹立有聲州縣間晚得末疾猶手抄
孔孟言仁梗槩一編日夕玩誦而又大書躬自厚而薄
責於人之語於壁以自警其好學檢身雖老不倦如此
病革却醫藥手書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兩言以示諸子
而卒紹熙四年七月二十七日也年六十有五夫人胡氏
[096-19b]
有賢行前君一年卒五男子璘從政郎鄂州州學教授
珙廸功郎寧國府旌德縣主簿瓘珵皆業進士琇前卒
二女嫁進士程萬頃程槱之孫男七女四君為人恭儉
質實遇人無少長俛首接語如見大賔凡世所謂少年
豪習饒樂放縱事未嘗一接於身自奉甚薄終身如一
日不以豐約易其度居家事親誠心孝愛委巷之禮薄
俗之態雖欲强之不忍為也兩逢慶夀恩或勸増年以
應格君不可或問之則曰欺君而受爵亦何榮之有哉
[096-20a]
有士族女未齔落倡家君謀贖之倡儈知君貧立偽劵
髙其直以難之君未有以為策也㑹璘預薦書郡致金
錢若干為勸駕禮盡以予倡得女嫁之不復詰其偽縣
宰張安中賢之為書牒以表焉君之為人大抵如此嗚
呼是亦可謂善人君子矣然其志與材既不得少自見
於當世其夀命又不得究於髙年獨諸子既能順承其
志而又將有以顯揚之則人或以是為天之報施果不
繆也璘等將以明年五月二十四日合葬君夫人於萬
[096-20b]
安鄉龍陂四牡之原使珙奉吉州録事參軍程君洵之
狀以來請銘予以疾病久衰謝不能而珙請益堅予竊
哀之乃為次其事而銘之銘曰
行之躬學之力積之豐施之嗇謂天夢夢請視斯刻
    程君公才汝能/墓表   朱 熹
紹熙二年冬畨昜程君正思病且革以書抵予告訣且
書其先大父府君之行事而求識其墓予既哀正思之
力學任道而不幸蚤死又知其大父之賢如此而無所
[096-21a]
聞於後世矧其將死深悲之屬不在他人是固不可以
無言也按正思言府君諱汝能字公才天資純篤不由
學問而孝弟忠信自有以絶人者父性嚴府君事之順
焉於其行事有未安者必以正諫諫而不入則退而謹
伺之意觧復諌卒聽從乃已母得末疾三年衣不觧帯
居不入室時其起居飲食之節而躬致養焉雖矢溲之
役不以累他人也事兄謹甚兄好飲佚遊府君懼顯兄
過以貽親憂委曲其間彌縫甚至卒以無間言親沒析
[096-21b]
其産兄欲善田宅恣所取無難色平生口無惡言妄語
足跡不渉官府之門居鄉接物恂恂謹飭不怒而人敬
畏之周人之急必盡其力雖或負之不計也鄉人有死
而無子者治其䘮甚飭或欲沒入其貲産為告官立後
至今不絶處家慈愛而能嚴子弟不敢為纎芥非理事
今沒三十年鄉人行旅言之猶有思慕出涕者嗚呼兹
非夫子所謂十室之邑忠信如已者乎是乃三代之遺
民而非今世之士所能及也使其得聞聖賢之教而講
[096-22a]
學以明之其所至可量哉正思病亟作書其詳如此而
字畫謹細如常時且謂他行之懿猶有不及書者今問
其家得其世系則番昜之程皆祖梁忠壯公靈洗乾符
間有名維者以金紫光禄大夫海州鹽鐵使將兵討巢
賊不利始居饒州樂平之銀城後徙新建而地析為德
興縣故今為德興人自鹽鐵十二世而生府君之父諱
宏亦有鄉行娶齊氏生府君府君娶某氏生二子曰晟
曰易晟先卒易今以修職郎致其事而又有正思為之
[096-22b]
子意者程氏其將興乎今正思雖不幸而二弟亦知為
學是固未可知也乃書此刻石墓左以竢墓在某鄉某
里某處晟之子曰端友曰伯雲易之子曰端誠曰端䝉
曰端臨曰端夲正思即端䝉也予亦已别識其墓云
紹熙三年秋九月丙子朱熹書
   右朝散大夫汪君叔敖/墓表 曾 幾
有宋建炎四年庚戌右朝散大夫汪君寢疾沒于私第
紹興二十七年丁丑子將作監丞暨秘書丞上書闕下
[096-23a]
言臣父棄養時諸孤尚㓜且賤葬故有闕而宅兆未吉
乞歸改葬詞甚懇切天子憐其志賜告歸因命歙之佳
山聼自擇襄事已而公予之直恩至渥也秘監以書投
予曰先君之行胡待制嘗誌之矣未有表其墓者願干
大手筆某與秘監辱好同朝因執其咎大夫君諱叔敖
字子游歙之唐模人自越國忠顯錫命之後世為歙著
姓曽祖承吉祖士明父霓皆隠徳弗仕伯兄叔詹以文
行官奉常遷司農少卿故霓公得以子貴大夫君公第
[096-23b]
六子也最晚出父母鍾愛之朝夕不離其側然未嘗恣
其口腹之欲仁義忠信之訓諄諄也大夫君天性頴敏
親言輙記不忘甫髫丱見事確如老成雖賦於天者特
異而義方之益居多年少長知好古樂道慷慨有大節
諸兄自謂弗及也尤克盡弟道所獲皆推讓之大得諸
兄心既冠娶洪氏同邑承允君女仁而能賢以婦道自
力閨門宜之霓公春秋甚髙大夫君喜不勝懼無何父
母相繼而終哀毁骨立既除䘮諸兄議析居家之所有
[096-24a]
悉置不問田廬獨取&KR0484者及收詩書而已後方臘冦歙
避地濡須大夫君以筆耕而夫人傾筐以濟之頗給衣
食然澹泊是甘貧窶未嘗動心也比返室廬蕩然諸兄
欲分給固拒不受曰非其道義伊尹一介不以取予矧
兄所有而取之與紾臂而奪之食者殆有甚焉兄輩莫
能强宣和五年徙居潛川之東不一里許時監丞纔十
齡受誨大夫君篤學如成人鄉達或忘年而與之交既
冠授徒四方來者甚衆司農公目曰吾家文舉始大夫
[096-24b]
君自二親之歿每春雨秋露哀傷靡任久之成疾累藥
弗瘳建炎二年冬遂伏枕以俟命四年捐館時監丞甫
冠餘尚㓜不任事家且窘僅能薄葬已而諸子相繼登
第顯榮於朝則其力請而歸舍舊而新是圖從厚道得
吉地焉禮也大夫君有子四人長若容將作監丞大夫
追贈以之次若泉官承務郎次若虚不仕次若思今秘
書丞嗚呼若大夫君者可謂為善於生前食報於身後
者矣其事親也孝隆焉其處諸兄也弟至焉其教諸子
[096-25a]
也愛周焉宜其有蚌珠之貴章命之榮墓地之錫此福
善之明驗也余特表大夫君之事非直以彰厥美亦欲
勸後來者之為善云歙黄羅峯之北麓曰金紫院山水秀/環竹松蔚勝為歙諸刹之冠有吾汪
大夫祠其間蓋宋紹興二十七年将作監丞公若容秘/書丞公若思伯仲營度也二公聨仕髙宗朝歴官奎府
凡政術奏疏動愜旨意上甚寵遇之因其父叔敖公先/逝贈至奉直大夫母夫人洪氏亦屢被恩顯浚考終二
公奏乞歸葬上勅歙名山宜從安厝遂葬大夫公於杏/城夫人於黄羅追封至金紫官秩榮錫之至也秘監公
暨其仲氏若虗輩欲本先廟制立祠以奉常祀使世著/朝廷寵洽之恩廼買地於夫人&KR0469墓東拓基度材中建
梵宇宗㑹樓其左像大夫祠其右重門修廡以及燕享/栖釋之處靡不秩然其壮觀焉既事奏之朝賜被今額
[096-25b]
召僧焚典置田以畀之俾供泛賣餘以給其食復乞省劄/為加䕶鐫石以永其傳嗚呼二公其善揚先德者哉由宋
歴今百五十餘載樓宇浸復圯壊而祭田又多為隣院神/氏有之事殊乖昔院僧某欲募某氏立鐘樓有奉二姓
主使給其處之意秘監公裔孫縣尹夀甫輩僉謂祠堂/祖宗開業傳世之本况金紫院惟先君子有功德于朝
廷寵賜恩典茍胥為人有是蔑先朝而棄宗祖之地矣/其何以嗣世而立于戴履間哉遂率同宗輩經之營之
曽不踰三月而昔之圯且壊者以次修舉光明瑰麗一/復舊觀使其先世之烈赫然復振而釋氏相紿之意於
是乎息矣報本反始之義夀甫盖少慰焉延祐己未冬/予官岳州道歙而徃㑹夀甫託文詳其事於石按家譜
予先世亦自歙遷婺歴八世而家宣城則於秘監公蓋/族子也故述其興修之由以為記俾後觀者知夀甫克
繼克嗣有補於後先爾若宗㑹之設祭饗之宜有宋樞/宻劉公珙記在予復何喙云禮部尚書宣城宗人澤民
[096-26a]
記/
   程宣義放/墓誌銘     呂 午
宣義諱放字季嘉姓程氏自號拙菴程氏系出伯休父
魏有昱吳有普皆以勲勞聞晉元譚守新安有功德於
民詔賜田宅於歙因家焉至陳靈洗以平侯景功侑食
武帝子孫散居海寧黟歙間世有顯人曽祖遷祖大圭
皆潛德不耀考正横經鄉校輩行推服子六人長宣義
也自㓜如成人率諸弟力學執親䘮哀毁特甚時祀務
[096-26b]
極嚴潔諸弟淪謝撫䘏其孤備至與人交和而有禮生
産素薄不妄取侈費而喜周人之急鄉評歸重配安人
吳氏同邑溪南望族温淑勤儉事舅姑以孝佐君子以
順睦婣族恵臧獲無不得其心子男二人元定元鳯皆
安人所出也始宣義博學强記工詞賦結字有法度雜
諸于湖張氏無辨也一時意氣視功名可指日取再詣
賢關輙不利以命義自安惟篤一經之教嵗在戊子元
定魁次榜元鳯亞鄉書明年又亞禮闈已而元定一疾
[096-27a]
弗起宣義能以理自寛明年元鳯迎侍赴江陵教官處
官舍如家居晨興盥櫛課諸孫學業甲午還里中丙申
元鳳迎侍赴江西漕幕在豫章如在江陵既夀且康人
皆健羡己亥言歸安人病舟至景德鎮竟不救享年八
十有三方其未病也嘗夢徃遊于禮莊之原及歸卜地
於斯果吉遂以庚子十二月十七日奉匶窆焉辛丑元
鳯服闋授禮部架閣壬寅歸省欲就迎侍居無何元鳯
除國子録改京秩抵京至有喜色賔朋奉賀將迎不倦
[096-27b]
忽一夕寢疾翼日而逝享年七十有八嗚呼夫婦俱以
夀終而其後且將昌熾未艾天之福善豈不信耶女三
人長適劉元佐次適吳潛次適汪應耕皆業進士孫男
四人彰祖榮祖宏祖象祖孫女二人長許嫁朱氏次未
笄初為安人營兆域宣義命虗其左俟合𦵏至是元鳯
從治命将以癸卯六月二十八日祗奉襄事前期屬其
堂兄太學進士元廸叙次宣義安人平生行實來乞銘
午與宣義居相近又與國録以詩經相先後取科第契
[096-28a]
分益厚當宣義過豫章時午適奉老母扶䕶先大夫歸
葬獲迎拜於巖溪沉厚寡言典型前輩深切敬慕且念
其于飛徃就榮養不勝我心陟岵之悲飄忽七年間午
猶幸将母竊禄而安人與宣義相繼下世矣限以職守
無由躬致生芻之敬則其於銘何可辭銘曰
夫夫婦婦教隆義方禮闈擢桂一枝獨芳安車雕軒迎
養其慶干將莫邪佳城同藏勒銘于石昭示無疆
   友仁先生許公大寧/壙記  許月卿
[096-28b]
許氏姜姓也先君諱大寧字寧之徽州&KR0276源許昌人故
簽書樞宻院事鶴山先生魏文靖公嘗友其仁曰天下
仁人也以小篆匾其堂曰友仁對客稱為友仁先生曽
祖考諱良故尚書工部侍郎秀岩先生李公題墓道云
有宋善士祖考諱安國參知政事鳳山先生李公署以
淡軒居士墓道考諱琳故左丞相克齋先生游靖獻公
以長者書墓道之顔先君生而秀頴孝友異常兒左右
就養四親異之十年哭淡軒誠哀如成人厥九年䘮長
[096-29a]
者於是大母張母胡兩世隻影癯於雙鶴先君哀䀌然
有以得兩母心生其死二昆曰吾有弟矣張夫人沒十
有五年而胡夫人即世先君哭之若䘮長者而哀曰予
為童子時筆墨洗空畦徑諸老先生摩其頂曰希有希
有朝廷方以進士科取人予傲兀其間歸而讀有司所
可者皆予始所為後改之者也念吾母欲進士予為之
又三年矣今吾終不復有母又奚暇進士哉盖自是不
應舉先君和平温厚視人猶已過人不欲人譽已濟人
[096-29b]
不欲人德已性於天世於家其用力於求仁深矣有遏
糴者先君為之誦西銘曰謁糴者豈獲已哉挾金不多
人徃徃厭其煩餓者由是衆必多金然後得糴得糴者
滋寡殍死者山積安乎先君手權衡背汗滂若無秋毫
厭射意糴未徧家人云食終不食曰一人糴其家待而
食者且十人饑吾一人以食之胡不可人私其私以隣
為壑先君不間逺近一之以西銘嵗覈户若干口人予
之粟曰糴者西銘理一予者西銘分殊也藥其病棺衾
[096-30a]
其死泉幣其窮無告者不必族姻然不幸麗桁楊即衣
纊之達徑闢之石之川不梁造舟而梁之衣冠佩玉不
動聲容而悍者神伏狡者心化有不善萌焉畏先君知
不敢為者甚多訟不即有司而之先君之廬得片言皆
失其所以爭而去常曰松栢之下其草不殖為富不仁
者未嘗學問爾故先君之鄉貧富皆得所安急人之急
雖犯大寒暑當大患難得疾疢致空乏為世非笑了不
顧二昆既逝䘏孤扶危有人所甚難者平生祭必敬祭
[096-30b]
已必哀事尊者必盡禮遇少賤必降屈犯之不校淆之
不濁性有常度終身如一日家傳紫陽夫子之學學者
問疑刄解輻輳見其進則喜如已子異時病中讀韓退
之文杜子美蘇子瞻詩終身不遺忘曰吾病未嘗無所
得晚讀黄魯直詩而説之故暮年詩體一變月卿初能
言抱而教之曰段秀實笏擊朱泚顔杲卿面折禄山簡
册有光精爽如在惟爾英烈追配古人此髙宗皇帝追
賁李公若水訓詞也小子識之淳祐四年月卿幸賜對
[096-31a]
因憂勤逸樂之問極陳時宰以逸樂二字為竊權之本
考官懼第為五甲有旨陞第四先君喜曰真吾子也月
卿兩仕危邊人笑其左先君曰吾教之爾好賔客無日
不投轄築羣書樓愛蓮閣一觴一詠至者忘歸客方貴
盛禮不為加其落䧟穽悉力拯之不倦盤錯游刄而沈
靜如愚使用于世才德之傑也生於紹熙四年十一月
二十日癸未沒于淳祐九年七月七日丙子得年僅五
十有七神明不亂笑語而終知與不知皆為流涕更相
[096-31b]
唁曰世復有仁人如是乎有雙桂堂藳若干巻先君為
善不蘄人知其誦言曰隂德如耳鳴人知之者豈隂徳
耶娶李氏子男月卿承直郎前差充淮南西路安撫司
准備差遣協卿後仲氏日卿時卿業進士女適俞有大
張沂季未行嫁孫男允茂允薫允莊允英允芳允葵女
五人十有二年冬十有一月甲辰葬北珠潭之上孤月
卿泣血記門生國學上舍正奏名李夢科填諱
 新安文獻志巻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