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03 新安文獻志-明-程敏政 (WYG)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新安文獻志巻四    明 程敏政 撰
  奏疏
   上朱昭等忠義奏疏    朱 弁
紹興十三年九月日前大金軍前通問副使右宣敎郎
直秘閣主管佑神觀朱弁奏臣聞義心所激知死必勇
非徒好勇也忠臣所以報國也䘏典所加實哀其死非
獨厚死也明君所以教忠也報國之志獲伸則死者益
[006-1b]
榮教忠之道必行則生者知勸此三代以來所以防範
維持天下之要術也臣伏見軍興以來忠臣義士勇夫
勁卒奮赤心蹈白刃趨死如歸者色色有人但慷慨激
烈或出於倉猝或發於微賤而名氏湮沒為可憫惜者
不可勝數臣今以所傳聞及目所親睹明白顯著如震
威城朱昭專為作傳外其餘雖本末未詳而大槩可
信不誣者條次論列又其間有毳衲高流名在僧牒
與夫幽閒之淑姿閨闥之懿範守節赴義毅然不回
[006-2a]
可助名敎者皆見于後
朱昭
宣和間邉隙大開北人馮忠信知西夏與北兵有入冦
之約者竊其書以單騎夜望星行榛莽馳告邉臣邉臣
得以聞而不言其人名氏時主疆事者漫不省告者直趨
京師樞臣雖賞以官而不飭武備乙巳冬北兵陷我鴈
門又陷定㐮踰石嶺闗圍太原凡戍邉士卒皆入援夏
人乗虗犯河外河外諸城如寧疆斥堠寧豐府谷安豐
[006-2b]
保寧靖化諸處悉望風褫氣獨朱昭者率老㓜嬰震威
城拒敵敵攻益急昭募蕃漢士得鋭卒千餘人與之約
曰彼知城中虗實有輕我心我若出其不意攻其營可
一鼓而潰於是夜縋兵分數隊昭先士卒驅直薄彼軍
彼軍果驚亂城上鼓譟兵民悉鋭乗之斬獲不可勝計
衆心愈固彼設木鵞衝車飛梯傅城矢如雨竟無所施
而昭所遣兵士往往皆得志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為
孤逺諸城既先下敵怒獨不得昭來春約北兵自下鎮
[006-3a]
渡河併力來攻且先遣人大呼於城下以禍福動昭昭
訖不對乆之金帥烏勒希蘇介胄來以氊牌自障請昭
議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遥問曰彼何人乃爾不武邪我
固知此城决不可守汝軰欲見我我既來矣今有何事
希蘇却氊牌而前曰宋天子聽用姦臣失信鄰國大金
約我夾攻自河以北大金得而有之自河以西我國得
而有之大金軍己在京城城下之盟畫河為界太原朝
夕不保麟府諸壘悉己歸附公何待而不降乎昭答曰
[006-3b]
我皇帝知姦邪誤國有成湯改過不吝之徳遂行内禪
新君自東宫即位聖政一新汝軰獨未知邪乃宣讀太
上皇禪位詔暨嗣皇登極赦命等文音吐華暢衆皆愕
眙服其勇辨當是時諸城有降將吏多昭故人從傍語
昭曰天下事己矣忠安所施昭曰食人之禄死人之事
汝軰背義偷生不異犬彘尚敢以言誘我乎今日我只
有死耳因大罵矢石亂下兵衆散走遂引軍晝夜攻不
止後二日城有攻摧處昭智思出人禦之皆得法衆莫
[006-4a]
不恫懼己而下城坐於聽事召諸軍議曰城且破妻子
不可為兵汙汝軰幸先殺我家屬出城血戰勝則迤邐
西圖大功不勝則収吾骨於境内大丈夫一生事畢矣衆未
應昭之㓜子戲堦下昭遽起手殺之其長子驚來視則
又殺之因領數卒入門盡殺其家人無留者出據胡牀
坐使人舁尸納井中適見部將賈宗望母過前昭起呼
曰媪我鄉人也不欲手刃汝請自入井媪從之遂併以
土瘞焉而軍士有家屬在城中者亦盡皆自殺之昭因
[006-4b]
謂其衆曰我與汝曹俱無累矣儻我先死汝有得脱者
願馳入府谷言我今日事㑹部落子度城將陷隂與敵
通者且告之曰朱昭與其衆各殺其妻孥將出戰人雖
少皆死士也敵大恐以利㗖守陴者果得登城昭知之
勒軍士於通衢接戰自暮逹旦尸填街不能行遂於城
所摧處躍馬出馬蹶墮城壕中敵兵四集雷譟曰得朱
將軍矣北兵欲生致昭昭暝目仗劔卒無一人敢向者
既知不可得矢爭發昭大罵而絶時年四十六昭字晉
[006-5a]
明府州府谷人父克勤禮賔使贈濰州團練使昭以効
用進累官秉義郎初浮沉班行不自表異而遇事不可
輙與上官爭是非不少屈其在震威用帥臣之辟止於
一兵馬監押耳及攝知城事乃能以孤壘抗方張莫制
之衆使談者動色如此人豈易知哉性不喜讀書頗能
與士卒同甘苦方城之將陷也出家資與官庫所蓄金
幣賞鬬卒慷慨流涕雖哽咽不得語而志感奮人百其
勇被圍實在乙巳冬十有二月其死之月即靖康元年
[006-5b]
夏四月二日也北兵入城發倉廩於積粟中得首數千
級物色之多其所將親軍頓足哭命收𦵏焉明年今上
興復以建炎紀元徐徽言君猷守晉寧軍義烈暴耀與
張廵許逺異代爭不朽名其平日見人談忠義常歎曰
我豈不如朱九耶然則徽言之忠雖出於天資亦昭有
以發之也弁以節旄留平城友人雒陽吳鼒英叔善談
忠義得昭行事於保義郎張濬當時目擊以其言質諸
傳者皆不誣因備書之云夫知死而處於忠立患而濟
[006-6a]
以果兹捐身徇國者之事也身歿名顯遑䘏其他歴觀
自古登忠義之牒者類皆如是也昭以孤墉餌强敵慮
及身後誓不使妻子為兵所汙以義奪愛手自刃之同
井而瘞怡然鋒鏑如歸且以胷中無所累為言求諸古
人未之見也豈不誠烈丈夫哉弁聞慶厯中元昊犯順
兵圍府州甚急折氏之先聚其骨肉閉於西樓積薪芻
其下與衆約曰城破我自焚之决不以遺敵也衆皆感
奮城賴以全昭府谷人也固不喜讀書其所習見抑有
[006-6b]
所自邪雖然功有成敗之異則繫乎天若夫英氣憤激
不肯使城獨破其為義烈一也
史抗
抗河内濟源人宣和末為代州沿邉安撫副使城未陥
前一夕召二子稽古稽哲與其客繁景脩至屏左右謂
之曰吾常語用事者曰鴈門控制一路宜擇帥重戍以
摧方張之勢若使横流則無所措矣言皆不吾省今重
圍外合而援不至吾用六士術占之翼日至巳午間城
[006-7a]
必陷吾將死事矣汝軰不可以家為念而負國也能如
吾言當令家屬自裁可同赴義至午如所言抗與二子
突圍大戰俱死城下
張忠輔
忠輔不知何許人宣和末為將領宣撫司令同崔中折
可與守崞縣忠輔可與嬰城固守率士卒以死拒之崔
中度北軍不可遏有貳心忠輔宣言于衆曰必欲降請
先殺我崔中設伏紿約議事斬忠輔首擲陴外以示敵
[006-7b]
既開城可與對大帥以辭色不屈見殺可與兄可求建
炎初言其事己行䘏典而官其子若兄弟共五人忠輔
不預焉士論嗟惜之
高景平
景平代州崞人宣和末以訓武郎為隆興府第六部將
兵再陷隆興士卒奔潰景平單騎入重圍手刃十數人
衆為少却竟死圍中
孫益
[006-8a]
益宣和末為福州觀察使知朔寧府被㫖觧圍太原時
北軍張甚或言如引兵至雲中彼之血屬皆在此攻
其必救之䇿也益曰此䇿固竒奈君命何因躍馬突圍
至城下以張孝純不肯開門遂死之益天資忠勇傾家
貲賞戰卒能得人死力小呼嚕與夏人為邉患遣將討
之而益之子在遣中兵無功益謂其子必死朝廷䘏其
孤遺資給甚厚乆之其子遣人齎書來報平安益怒其
子不能死事以狀自列盡納官所資給而斬其齎書來者
[006-8b]
孫谷
谷朔寧府人孫益知朔寧府日知其可用奏為僚屬待
之甚厚益觧圍太原以後事付之太原既破又攻朔寧
愈急且别命郡將衆議欲開闗迎之谷曰吾身已許大
宋矣又不可負孫觀察之託也衆不見容是吾死所也
或以兵脅之谷無懼容因見殺
僧真寳
真寳代州五臺山僧正賜紫衣惜忘其姓氏及師號學
[006-9a]
佛能外死生威武莫能屈也知北兵益張與其徒為武
備中山孝慈淵聖皇帝時召對便殿眷賚隆渥真寳還
山聚兵助討焉代不守北兵大索至臺下真寳拒之殺
傷甚衆援師大至焚蕩殿宇俘掠遁逃下令生致真寳
盖義之而不欲殺也真寳既至抗詞無撓主帥遣知代
州劉騊百方誘之不聽且曰吾法中有口囬之罪我既
許大宋皇帝以死矣豈妄言邪臨刑怡然委順北人嗟
異聞者動色
[006-9b]
丁氏
丁氏丈簡公度五世孫世為鄭州新鄭縣人年十六嫁
進士張晉卿靖康中與其夫避兵大隗山北兵入山丁
遭掠北兵挾之坐馬鞍上丁投地大罵連呼曰名節至
重我寧死耳誓不辱於汝軰也北兵始不怒再三扶上
馬丁罵不已乃忿然瞋目遂絶於梃下
晏氏
晏氏其父孝廣廸功郎鄧州南陽縣尉丞相元獻公殊
[006-10a]
四世孫年十五小字師姑從叔孝純官於廣陵建炎三
年北兵至在俘囚中軍人悦其色欲侵凌之輙擲身于
地僵仆氣絶或自經或投于井皆捄而獲免主母愛之
毎加䕶焉撫育如已出今年三十一嵗猶無恙也北方
傅誇以為此千萬人中一人耳
閻進
進𨽻宣武被差通問使司為下節既至雲中府監軍建
言遂遭分散進以逃捕回留守髙慶裔問何為逃去進
[006-10b]
云思大宋耳又問郎主看待汝甚好汝去奚為進云錦
衣玉食亦不戀也慶裔義而釋之其後又逃去凡三逃
乃見殺臨刑進謂行刑者曰吾南向受刅南則我皇帝
行在也行刑者曵其臂令靣北進踴身直起盤旋數四
卒靣南就死兹事與魏審配為曹操所殺謂持兵者曰
令北向我君在北也唐盧奕西向再拜臨刑慷慨事絶
相類不意進出於軍伍而能如此不可不暴白於人耳
目也
[006-11a]
朱勣
勣以進武校尉充奉使隨行人分在尼雅滿處勣見尼雅滿數
日便求妻室尼雅滿喜令於所掠内人中自擇勣擇一最
醜者人皆莫曉不半月逃去人始悟曰求妻所以固尼雅
滿之心使不疑受其醜者無顧戀也既捕回尼雅滿亦
以此大怒勣笑而受梃一無恐怖進勣二人在人臣中
亦少見也臣願訪其子孫特加存䘏
右謹件如前皆臣在雲中日廣搜博訪質之傳聞實不
[006-11b]
誣者臣常忿兵甲年深去朝廷逺黙禱于神曰願俾殘
喘早得復命精思竭慮筆其事實上逹天聽使忠義之
鬼伸於地下傳於無窮今既還朝獲見天日豈敢緘黙
以負夙心哉伏願皇帝陛下廣古今防範維持天下之
要術以臣所言宣付史館仍乞睿㫖厚加褒䘏下進奏
院鏤板徧行天下使天下後世知聖宋徳澤在人心肯
為朝廷死者不為無人則死者益榮生者知勸而懐安
茍活之徒稍知愧耻臣之區區志願畢矣謹録奏聞伏
[006-12a]
候勑㫖右叔祖奉使直閣公還自北庭乞表朱昭等死/節事狀也叔祖字少章少從景迂晁公先生學
建炎初以諸生應募奉使北庭守節不屈被留雲中積/十六年紹興癸亥和約定乃得歸召對便殿公言今雖
議和然不可恃宜有以待之又言敵國雖强而我朝之/陵寢在焉恢復中原幾不可失願益修徳振兵以俟其
變秦丞相巳不樂及上此奏檜益怒遂寢其事不報而/公亦旋卒昭等忠義之節遂不復有言者熹每讀其書
未嘗不為之歔欷流涕也今觀歴陽龔君所纂中興忠/義録至織悉矣然亦無昭等名乃録此狀以寄和州史
君敷文張公請刻而附於其後庻幾此數人者得/託以不朽也紹熈辛亥十月辛巳新安朱熹書
   論時事劄子       朱 松
臣聞人主操慶賞刑威之柄以御天下之智力如運諸
[006-12b]
掌蓋所以處之者必切中於理然後有以深服其心是
以無為而不成善乎裴度之言曰今淮西盪定河北厎
寧承宗歛手削地宣武輿疾討邊豈朝廷之力能制其
命哉直以處置得宜能服其心耳儻使人懐耿耿不滿
之意以非上之所建立則雖事之至易而無難者亦何
由而成仰惟陛下總攬羣䇿圖濟艱難于兹八年謂宜
求所以深服天下者莫若垂精延訪盡臣下之謀夫大
昕之朝裁决萬幾侍立逡巡之間雖嘉謀至計未必皆
[006-13a]
能罄竭以自効於上唐制天子閒見大臣輙開延英坐
論從容數移晷刻仁宗皇帝慶厯中召大臣於天章閣
賜坐給札使條具其所欲施行者是以人人得竭其所
懐而反復議論之間足以周知情實曲中事機以至識
慮之淺深亦足以察知其才智之所極是以天下之事
小大畢舉而便文自營窽言無實者不得容於其間百
弊悉除天下乆安由此故也竊謂今日宜脩舉延英慶
厯故事時以閒燕博延羣臣必皆削去瑣細無補闊踈
[006-13b]
難行之言而求所以安危治亂之故卓然可施於實用
者總攬參訂次第施行政令之出上下厭服莫敢腹誹
而竊議雖強大桀驁不可指麾者皆將屏息退聽徯志
趨事之不暇而無敢旅拒天下之事將無足為者取進
傅氏自得曰韋齋文温雅典則至表疏書奏又皆中/於理而切事情盖公聞河南二程先生之遺論既乆
而所得益深故發於文自/然臻此非有意於求工也
   論兩淮利害狀      金安節
奉聖㫖楊存中等採訪到淮南西路事宜欲廢廬州并
[006-14a]
管下四縣以附舒州徙和州於東闗幷改和州為歴陽
縣而合肥歴陽二縣并升軍額仍各差兵將屯戍臣竊
謂朝廷有併省移易州縣之意令侍從臺諫看詳大要
不過有三一曰據形勢要害以禦寇二曰酌道里逺近
以便民三曰减官吏浮費以足用今據存中等所申欲
廢廬州一郡四縣之地以附益舒州則是舍形勝而就
僻陋如備禦何欲舉廬州一郡四縣之人而供輸帥府
則是舍近便而趨險逺如綏撫何今兩淮經兵火之後
[006-14b]
城郭室廬焚燬户口牛畜散亡見雖招集猶未復業帥
司欲行措置茫若捕風無所用力今遽移郡置堡剏建
官府豈無騷動謂之省費得乎即此三者無一可行然
參酌事宜權衡輕重緩急先後當有次第今所甚急莫
若以戍兵為首屯田次之修城堡以控要害又次之盖
州郡無兵則不可為守百姓無兵則不敢安業如廬之
合肥和之濡須皆昔人控扼孔道魏明帝嘗云先帝東
置合肥南守㐮陽西固祁山敵來輙破於三城之下盖
[006-15a]
地有所必爭也而孫權築濡須塢魏累攻不克守將如
甘寧等常能以寡制衆盖形勢之地攻守百倍豈有昔
人得之可以成功而今日有之反棄不問非良䇿也伏
望朝廷特於沿江量遣將校及兵一二萬人早為經畫
分戍二州使壘壁相望足為沿淮一帶聲勢以絶窺伺
然後廣開屯田使兵民雜耕仍修築東西闗之險以備
固守自餘就募弓箭手之屬以次施行無不可者况聞
濡須巢湖之水上接店埠下抵江口可通漕運則二州
[006-15b]
之戍兵與就食沿江初無少異而舒巻之間成效相逺
欲乞朝廷參酌施行
   除敷文閣待制舉朱熹自代狀
               汪應辰
準令諸侍從官受詔三日内舉官一員自代者
右臣伏覩左廸功郎監潭州南嶽廟朱熹志尚宏逺學
識純正不守章句而以自得為本不事華藻而以躬行
為用尊其所聞充養益厚舉以代臣實允公議
[006-16a]
   論士大夫敦尚節義劄子  汪應辰
臣比者進見伏蒙聖諭如何得士大夫敦尚節義臣雖
率爾以對猝遽之間未能究極本末又䝉聖諭令臣陳
其説者竊以風俗之邪正未嘗不係乎人君之取舍所
謂邪正者雖曲折萬狀要不出乎利與義而巳君子所
知者義也故為人臣則盡心戮力而無所避直言正論
而無所隠凡義之所當為雖死生禍福臨之而不顧也
小人所知者利也利在君上則惟君上之從外若柔順
[006-16b]
而其實危險外若恭謹而其實欺慢及其見利則趨見
便則奪又何有於君上哉故傳曰未有好利而愛其君
者未有好義而忘其君者夫邪正之分其明白如此而
昔之人主常患不能辨别之者盖順從則取悦違異則
致疑介特則無助阿黨則多與㢘静則易退巧佞則難
逺故以同異為愛憎為是非而取舍皆失其真矣恭惟
陛下明智聰察洞見幽隠凡中外羣臣其材分髙下皆
無逃於聖鑒矣然而風俗猶未能變者臣竊謂當今之失
[006-17a]
在於取人不觀其行用人不覈其實今但曰是能辦事
也是能趨時也則其他不必問也夫天下之事以忠信
誠慤之心行之猶懼不濟况付之於無行之人乎欺罔
以售其説刻剥以營其私盖將無所不至矣而其益人之
國者果何在哉此不觀其行之弊也今有言曰某利可
興某功可就往往進之以爵禄予之以事權徐而考之
則名實相反績用不效非特不治其罪而爵禄事權猶
且如故而或有加焉此不覈其實之弊也夫不觀其行
[006-17b]
則頑鈍者無所愧耻不覈其實則誕謾者無所忌憚是
敺天下之人使去義而就利也其積浸乆其流浸逺將
有不可勝言者矣伏望陛下為乆安長治之計思清源
端本之道於邪正義利之辨特留聖意奬任忠厚正直
之士貴其和而不必其同取其大節而不求其備若其
浮虛傾躁前後反覆者則懲沮而差擇之以明示好惡
所在行之以必持之以乆則公論伸正道明人皆化而
為善所得者皆實才所行者皆實事矣何患士風之
[006-18a]
不美節義之不立也取進止
   論講讀官進見希闊劄子  汪應辰
臣伏見近日以來講讀之官進見希闊盖自昔人君有
所佚豫或不留意經典有所私昵或不親近儒生今陛
下省覽庻務不舎晝夜非有所佚豫也延接臣下不間
踈賤非有所私昵也特以勤勞政事故不遑暇於此耳
然臣竊謂六經之典籍祖宗之謨訓此乃政事之本也
因其有所勸戒而省之於已則可以致日新之益因其
[006-18b]
有所損益而驗之於今則可以得時措之宜漢光武唐
太宗皆百戰以取天下而與其臣下講論經理往往夜
分乃寐盖必不虗費日力而為無益之舉也仁宗皇帝
詔雙日御經筵而隻日亦召侍臣講讀足以為萬世法
伏望陛下特留聖念天下幸甚
   論勘合錢比舊增重狀   查 籥
左承議郎直秘閣權成都府路轉運判官臣查籥狀奏
臣聞天下之利取之若甚微而所害為甚大行之若始
[006-19a]
易而其患將無窮此一方休戚之所係明主之所宜深
思而分牧養之憂任耳目之寄者所當具以實聞不可
黙黙坐視而不恤也臣伏見乾道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聖㫖依臣僚所奏諸路州縣受納人户二税等每鈔收
勘合朱墨錢三十丈今欲每貫石匹兩以上隨數收勘
合朱墨錢比舊却减作二十文依舊作總制錢毎季起
發赴左藏西庫其下戸錢不成伯米麥不成斗紬絹不
成尺絲綿不及兩者並免收納庻得優潤下户付戸部
[006-19b]
施行臣竊以為自外而觀之嚮也取數三十而今也減
為二十嚮也畸零減半而今也畸零盡蠲可謂美意此
陛下之所知也訂其實而議之嚮也三十盖以鈔計今
也雖減為二十而自錢之及貫者帛之及匹者米斛之
及石者物之及兩者皆出之矣是陽為減之其實隂加
而取之也且所謂下户賦入雖微錢之不及伯者能幾
帛之不及尺者能幾物之不及兩者能幾米麥之不及
斗者能幾是所謂優潤者十無二三而所裒取者常至
[006-20a]
於數百千萬所取名為減十而所增者多至於數百千
倍雖名為優潤下戸其實中下戸重罹其困也如此曲
折陛下豈能盡知之哉且勘合之名與頭子錢取義不
同頭子錢本起於除陌錢此已為唐末五代之弊法本
朝因循不能改然舊法止於一十三錢至紹興十一年
增至四十三錢乾道元年十月又增一十三錢今四川
州縣出納每貫實出五十六錢矣所謂勘合錢者初因
宣和間講議司措置令人戸從便寫鈔旁輸納官庫謂
[006-20b]
之合同印記錢至紹興四年為軍興用度隨宜措置改
作勘合錢令人户輸納税賦將寫到文鈔每副收納勘
合錢三十文以此觀之是頭子錢因貫陌而除勘合錢
因鈔旁而出其制名之意各有所本今尚以每鈔取之
為未足而必於每貫每石每匹每兩加微文而取之則
併頭子錢之數每貫為取七十六錢矣且以成都一路
計之一嵗賦入總為三千萬有竒若用今日所增勘合
之數當為六十萬緡而新增頭子錢一出一入之數又
[006-21a]
為七十八萬緡一嵗額外出納之數又不知幾倍於此
以四路計之其數甚夥蜀民困於供億四十餘年凋弊
之極惟望息肩盖亦數有以聞于陛下者矣聖意惻然
軫念逺方屢詔有司議減虗額方懼無以仰稱寛恤之
意今乃無故增賦以百萬計又非一時取之而己也自
今以始永永無極陛下視民如傷保民如子亦安可不
少留聖念乎方無事之時宜愛養民力以備緩急則一
旦取之而民不怨力不傷今邉鄙無虞而巧作名目重
[006-21b]
為掊歛使邦本先蹙非計之善也且兩税之外又有所
謂田契税錢者民間典賣田宅每貫輸四十錢此舊法
也今每貫增至百錢矣又加頭子五十六錢勘合二十
錢若民之田宅有直萬緡者是當出契税錢一千緡
又當出頭子錢五百六十緡勘合舊作一鈔為錢三十
今又增二百緡而後可也富民見其租入之薄不足以
償費則必至於不肯典買貧民為富民之所要則雖欲
易其産業而不可得其害又有不可勝言者矣昔有唐
[006-22a]
太宗謂侍臣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
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
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矣恭惟陛
下臨御以來恭儉節用逺法舜禹區區太宗何足儗倫
特以經費不足誠有不得已於其間又見臣寮所奏比
舊為減且有優潤下户之言故聖意因以為可行耳陛
下深居法宫之中雖明燭萬里勤勞庻務茍非中外執
奏陛下亦何從知之此臣所謂司耳目之寄分牧養之
[006-22b]
職不敢黙黙以負陛下者也自古巧於征利者必其於
小焉者取之使百姓莫覺莫悟斯盖聾瞽天下之術而
曾不知害王道傷國體莫此為甚唐武后將造浮屠大
像度費數百萬詔天下僧日施一錢助之狄仁傑猶諫
以為不可况使天下之民輸官之物貫石匹兩增賦二
十錢以為經乆可行之利乎伏望陛下斷自宸𠂻特詔
寢罷今來指揮更不施行仍依紹興九年四月十九日
指揮每鈔收納勘合錢三十文一半應副四川大軍支
[006-23a]
用一半作總制起發則蜀民凋瘵之餘復有更生之望
汪文定公奏云臣竊以唐劉晏理財以養民為先今/如查籥所為可謂知理財之本矣欲望聖慈特賜奬
諭以示陛下勤恤民隠之意亦使逺方監司守令皆知/聖意所在有所勸慕奉聖㫖查籥令學士院降詔奬諭
   請罷和議决意用兵疏   程宏圖
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臣子之至情也臣等䝉被敎
育之乆當今日國家危疑之際正宜捐軀効命詎敢黙
黙而無所獻臣聞之近日北使之來桀驁不遜喧傳金
主之命姑以還天眷減嵗幣為辭乃欲增割淮漢地界
[006-23b]
邀取將相大臣道路傳聞中外憤怨且淮漢國之要害
也求淮漢則是欲撤吾之藩籬將相國之倚重也需將
相則是欲奪吾之腹心使吾藩籬既失腹心既去天眷
雖還嵗幣雖減其能國乎是决不可從之請也夫北方
謀我固非一日今重兵壓境而使人乃有此請知我之
難應而兾其必不從也不從而釁生釁生而兵舉變在
朝夕灼然無可疑者是猶賊在戸外而索物於主人不
得必無空返之理物既决不可與則主人必有以應之
[006-24a]
可也今日之事國家之所以應之者其先務有四焉一
曰留使者以欵北人之謀一曰下詔書以感南北之士
一曰先舉事以決進取之䇿一曰用人望以激忠義之
心夫所謂留使者以欵北人之謀盖彼憑陵之計為甚
乆而供取之具為甚備决意離舊都冐長塗親董重兵
壓我境土乃遣使者要以難從之請非真請也啟釁之
端俟使者一報耳且聞所遣二使皆國主之肺腑平日
所親信者未必非其主謀之人前日殿上之對軍民士
[006-24b]
夫恨不闗其口而奪之氣臣等願朝廷姑善留之為之
辭曰前日所請皆汝等口語初非國書所載吾將遣使
以實汝言非獨使其未知所請之可否吾且得以措置
為前進之䇿亦可以挫彼之鋭而示吾之未弱也此而
不留恐我之所為備者彼皆得以知之其謀一泄則北
使臣今日回彼界北兵明日入我境必矣夫謂下詔書
以感南北之士者盖舉天下之大事必先有以作天下
之氣國家自和議既行之後為故相秦檜沮天下忠臣
[006-25a]
義士之氣三十餘年矣一旦思所以得其戮力必有以
感動於其心而奮起之可也故哀痛之詔不可不亟下
聖詔一下南北之民當感激流涕爭為之奮事豈有難
舉者哉然詔不可徒下也首當正秦檜之罪復無辜之
寃以舒天下不平之心而振其敢為之氣且秦檜所以
失吾南民之心者自趙鼎以不任和議而竄逐海外身
滅而家亡則學士大夫忠憤之氣沮矣自岳飛以决意
用兵而誣致大逆身戮而族誅則三軍將士忠憤之氣
[006-25b]
沮矣至於長告訐之風起羅織之獄一言及時事者不
問其是非必致死所使天下不知有陛下而欲人呼己
為聖臣則天下匹夫匹婦忠憤之氣由此而掃地矣秦
檜之所以失吾中原之心者士大夫一時陷於北庭而
家屬在吾國者兩國已和檜既不能官其後庇其宗族
以結其心而徒使之怨艾以報我乃返狥北人之請而
悉還之彼又何所戀哉且其遣時如赴死所悲號之聲
徹於道路甚者宇文虗中有舉事之謀計策已就乃以
[006-26a]
諭檜檜意忌其功在已上既匿上聞私遣首者告之北
國遂致宇文族誅使中原忠義南鄉吞聲感憤絶望於
我今者要當令有司正秦檜之罪追奪其官爵而籍其
家財追贈宇文之爵而為之立祠雪趙鼎岳飛之寃然
後詔書朝下而暮赴必矣又當重為檄文聲言哀切令
中書刋板告詔四方擇有深謀宻計效死之士授以檄
文副之空名告牒令濳入中原開諭招誘思我君徳之
人約其徒黨仗義而起期以日月為吾之應擇端慤服
[006-26b]
衆守義之士授以檄文副以空名告牒令遊江浙淮漢
招集土豪鄉兵與販私盗竊之徒俾啟其忠義用命而
起期以日月為吾之援陛下然後下親征之詔移蹕建
康命將帥勉勵軍士應敵所臨盡命死戰是其氣固足
以吞勍敵矣盖内有吾南民義兵之援外有吾中原反
間之應使敵人進不敢前退不敢後則祖宗境土可傳
檄而定也夫所謂先舉事以決進取之計者臣等非不
審事幾妄勸陛下輕易動兵以開未必然之釁也使敗
[006-27a]
盟生釁之端未露舉國長驅之勢未逼則吾之動也固
未可輕今其重兵己臨汝潁而其先驅己至邉境此其
意欲何為者使不先發則屯汝洛者直窺㐮陽羅邉境
者突至淮泗㐮陽失利則可以控蜀且有順流東下之
勢兩淮失守則唇亡齒寒江非所恃環海而東又有不
可以不早計者海之南北延袤萬里攻備之所不知其
幾使敵至而我備之則備多而力分使我先之則彼不
能無東顧之憂而江淮之勢可以少緩朝廷今日若尚
[006-27b]
猶豫欲前而不敢前臣恐要衝之地為敵人所先而我
失其勢矣我失其勢則用命之人將無所措惟能先敵
而動則天下皆謂國有人焉故雖驅而赴之萬死之地
人知有恃而無恐矣又况四方姦雄之徒凡師旅之際
未嘗無䑕竊狗盗之心吾又示弱而不决則彼將伺隙
而動大而竊據小而嘯聚有必至之患儻從臣等為先
發之謀示恢復之意則非徒可以坐消此患而為此流
者又將起而為我之助所謂以敵禦敵一舉而兩得之
[006-28a]
也夫所謂用人望以激忠義之臣者雖不可徧舉如張
浚張燾胡銓辛次膺皆其人也且浚尤天下所屬望者
夫天下所屬望者而朝廷尚未用之臣知之矣是非以
輕躁之故而懲之邪五路之失驍將之誅此固浚少年
輕躁之過然乆在行陣熟知險阻敵人之情素所諳究
而又罷廢二十餘年想其少年之心必能深思而痛懲
之矣崤函之敗非不可懲而孟明再用卒覇秦國夫豈
可以一失而遽棄之哉側聞浚於秦檜初死之時亦嘗
[006-28b]
上書言兵事矣陛下何不試召而問之何以應敵何以
制勝何以為善後之䇿使其言無可取黜之未晚也如
或可用何苦拂天下之心而不用之哉或者疑之謂其
罷廢之乆必有忿怨不平之恨此尤不然臣嘗以天下
之望而攷浚之心焉且天下之望不徒歸也是必有愛
君憂國之心而天下亦必以是心望之况一浚未足道
也而天下之忠義實視之以為進退陛下試思之浚一
用而忠義激浚一廢而忠義頽其利害孰輕孰重願陛
[006-29a]
下不以浚而用浚以天下忠義而用浚可也至如胡銓
以直言得罪於秦檜不死於檜手亦天意有所待也陛
下若能付以臺諫之任是必知無不言雖當多事之時
可無姦邪之慮使其一日立朝則説陛下為茍安之計
操兩可之論者與詆忠直而慢事功者皆屏息而不敢
為矣如張燾辛次膺則陛下固嘗親任之矣處之廟堂
之上皆可定國本㫁國論作天下之英才此而委之可
勝惜哉嗚呼今日之事勢己急矣然臣等又恐朝廷之
[006-29b]
上猶以強弱不敵為憂財用不足為慮以臣觀之為是
説者是皆無謀以沮謀者也盖兵之強弱不以多寡曲
直所在勝負係焉國家自講和之後聘問所往不為不
謹玉帛所遣不為不厚今者北使請命方欲刈吾藩籬
之地取吾腹心之臣不知吾何負於彼而敢有是哉中
外聞者扼腕思奮今日之事直在我矣持直而往士氣
百倍束甲渡淮南北嚮應彼將索然自失雖有百萬之
師無所用矣臣等因知強弱之勢不足憂也國家自休
[006-30a]
兵以來故相秦檜務飾太平以著已功凡百司庻府莫
不畢備南北艱虞豈無可以減罷者且以學校事言之
養士之額員以千數公私一試費以萬計官吏廪禄嵗
又不知其幾茍從一時之宜權省罷之未為乏事然此
特臣等所知者耳其他冗費豈無百倍於斯願俾有司
枚舉條具凡非係軍民之急者不以大小一切罷去則
民不加斂調發有餘臣等因知財用之乏不足慮也親
征之舉陛下何憚而不為雖然臣等固知陛下必為矣
[006-30b]
前日和親之議陛下豈得己哉徒以梓宫未還太后未
返又恐北方肆其兵力致吾淵聖皇帝不安故勉為此
舉想陛下二十年間念七朝之陵寢思兩河之人民朝
夕于懷不能暫置陛下豈不欲奮神武之威以雪父兄
之恥第長慮却顧未敢輕發今者陛下於父母兄弟之
間生無所累死有餘怨以前日愛親之心發為復讐之
舉則何攻而不取何戰而不勝哉漢髙帝以義帝之故
三軍縞素猶足以起義氣而取天下况我國家雪先帝
[006-31a]
積年之憤其視髙帝尤易為也今觀北使却我嵗幣邀
我兩淮其辭氣很戾與向者殊此必有所恃而然也臣
恐慿陵之患直旦暮耳此而不决則歘然驟至雖欲禦
之已噬臍矣臣等願陛下行之以果守之以堅首留北
使亟下哀痛之詔促發渡淮之兵速召人望以慰天下
之心中外嚮應士氣激昻中興之功指日可冀然臣竊
有私憂過計者不得不為陛下言之大抵北人之情變
詐百出吾與之和彼則以我為弱取我無厭直欲坐困
[006-31b]
吾國一舉而有之我欲與戰彼則慮我有謀緩而不進
以挫吾鋭逮其師老財竭又將變矣北人之情或和或
變或緩或速安其所欲豈直嵗幣而己哉靖康之禍使
者交馳而兵己扣城矣覆車之轍可不為鑒臣等激於
事勢之逼誠恐朝廷或墮其計異時倉卒雖悔何追故
不避斧鉞之誅仰干天聽願陛下以臣之䇿謀及二三
大臣茍以為决意行之誠天下蒼生之幸鄱陽名臣事/畧曰宏圖紹
興末以太學生上書言進取大計詔以其書刋入/中興新語淳熙中北使來庭語及之詔宣索以進
[006-32a]
 
 
 
 
 
 
 
 
[006-32b]
 
 
 
 
 
 
 
 新安文獻志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