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h0103 新安文獻志-明-程敏政 (WYG)


[073-1a]
欽定四庫全書
 新安文獻志巻六十八  明 程敏政 撰
  行實儒碩/
   皇考左承議郎守尚書吏部員外郎兼史館校
   勘累贈通議大夫朱公松/行状 朱 熹
    本貫徽州婺源縣萬年郷松巖里
     曽祖振故不仕妣汪氏
     祖絢故不仕妣汪氏
[073-1b]
      父森故贈承事郎妣程氏贈孺人
公諱松字喬年以紹聖四年閏二月戊申生於邑里之
居第未冠繇郡學貢京師以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授
迪功郎建州政和縣尉丁外艱服除更調南劒州尤溪
縣尉監泉州石井鎮紹興四年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
字循左從政郎丁内艱服除召對改左宣教郎除秘書
省校書郎遷著作佐郎尚書度支員外郎兼史館校勘
歴司勲吏部兩曹兼領史職如故與修哲宗實録書成
[073-2a]
轉奉議郎以年勞轉承議郎出知饒州未上請間得主
管台州崇道觀滿秩再請命下而卒紹興十三年三月
二十四日辛亥也公生有俊才自為兒童時出語已驚
人少長逰學校為舉子文即清新灑落無當時陳腐卑
弱之氣及去場屋始放意為詩文其詩初亦不事雕飾
而天然秀發格力閒暇超然有出塵之趣逺近傳誦至
聞京師一時前輩以詩鳴者徃徃未識其面而巳交口
譽之其文汪洋放肆不見涯涘如川之方至而奔騰蹙
[073-2b]
沓渾浩流轉頃刻萬變不可名状人亦少能及之然公
未嘗以是而自喜一日喟然顧而歎曰是則昌矣如去
道愈逺何則又發憤折節益取六經諸史百氏之書伏
而讀之以求天下國家興亡理亂之變與夫一時君子
所以應時合變先後本末之序期於有以發為論議措
之事業如賈長沙陸宣公之為者既又得浦城蕭公顗
子壮劔浦羅公從彦仲素而與之遊則聞龜山楊氏所
傳河洛之學獨得古先聖賢不傳之遺意於是益自刻
[073-3a]
厲痛刮浮華以趨本實日誦大學中庸之書以用力於
致知誠意之地自謂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韋之義以
名其齋蚤夜其間以自警飭繇是向之所得扵觀考者
益有以自信而守之愈堅故嘗稱曰士之所志其分在
扵義利之間兩端而巳然其發甚微而其流甚逺譬之
射焉失毫釐扵機括之間則差尋丈扵百歩之外矣又
常以謂父子主恩君臣主義是為天下之大戒無所逃
扵天地之間如人食息呼吸扵元氣之中一息之不屬
[073-3b]
理必至扵斃是以自昔聖賢立法垂訓所以維持防範
扵其間者未嘗一日而少忘其意豈特為目前之慮而
已哉是時宣和之季士之干世至是已無可言者矣旋
屬靖康之變中朝蕩覆公在尤溪方與同寮燕集忽有
以北狩之問來諗者公聞震駭投袂而起大慟㡬絶既
而建炎再造王室漂揺未有所定冦賊縱横道路梗塞
固不暇扵搜求幽逺以盡一世人材之用而公抱負壊
竒尤恥自售以求聞達以是困扵塵埃卑辱鋒鏑擾攘
[073-4a]
之中逃寄假攝以養其親十有餘年以至下從算商之
役於嶺海魚鰕無人之境則已無復有當世意矣會詔
出御史胡公世将撫諭東南公乃因謁見而說之曰古
之為天下國家者必有一定之計以為子孫萬世之業
未有俯仰依違茍度朝夕曽不為終嵗之備而可以為
國者也今日廟堂之議固必有所謂一定之計矣然未
知其但欲襟憑江漢控引荆吳以保東南而巳乎抑當
克復神州汛掃陵闕據中原而撫三河也蓋嘗聞之不
[073-4b]
取關中中原不可復不取荆淮東南不可保唐惟不失
關中故更三亡不失舊物而吳孫氏東攻新城西攻襄
漢乃所以保建業其後桓温劉裕雖能以江漢舟艫西
入河渭然既得之而不能守則亦僅足以保東南而巳
然則天下之大勢可知巳今進既不能以六師之重通
道荆襄循漢沔以赴興元結連拓䟦控引五路東嚮以
圖中原退又不能移蹕建康治兵訓武北争荆淮以為
固守之計而但蹙處一方費日月扵道塗前不能有尺
[073-5a]
寸之利後又無所保以為安未知漂漂者竟何如邪胡
公竒其言壮其䇿歸即以聞扵朝而泉守資政殿學士
謝公克家隨亦露章薦公學行之懿不宜滯筦庫於是
乃得召試而發䇿者以中興事業之難易後先為問公
即對言自古謀國有得失而成功無難易蓋天下國家
有至計而國勢之强弱兵力之盛衰土地之開蹙不與
焉唯能順人心任賢才正綱紀則天下之事将無難之
不易惟上之人惜時愛日而亟圖之反覆馳騁辨說縱
[073-5b]
横出入古今證驗精博日未昳奏篇巳上累數千言而
文不加㸃高宗覽而異焉趙忠簡公方以元樞受詔西
督川陜荆襄軍事欲奏取公為屬會太夫人屬疾不果
既遂遭喪以歸而趙公卒亦不果行也再召入對時上
已用張忠獻公之䇿進次建康指授諸将計日大舉以
復中原國勢亦小振矣公始進見欲堅上意以遂中興
之業即奏言曰陛下以聖哲之資撫艱難之運側身焦
思累年于兹而民困兵弱南北相持戡定之勲乆而未
[073-6a]
集意者陛下殆當抗聖志扵高明而輔之以睿智日躋
之學垂情延訪蚤夜汲汲以求宗廟社稷經逺持乆之
計申明紀律崇奨節義而又以民心為基本忠良為腹
心則臣有以知北兵之不足憂而恢復大功指日可兾
矣因論自古中興之君唯漢之光武勤勞不怠自濟大
業可以為法晉之元帝唐之肅宗志趣卑近功烈不終
可以為戒反復切至而猶慮夫計畫之間或未精審無
以服衆心而成大功也則又言曰人主操大權以御一
[073-6b]
世必其所以處此者有以切中於理然後足以深服天
下之心是以無為而不成今萬幾之務决扵蚤朝侍立
逡巡之頃未有以博盡謀謨之益使其必當事理以服
人心謂宜略倣唐朝延英坐論之制仰稽仁祖天章給
札之規延訪羣臣博求至計然後總攬參訂以次施行
則政令之出上下厭服天下之事無所為而不成矣顧
又嘗病士溺扵俗學而不明君臣之大義是以處扵成
敗之間者常有茍生自恕之心而缺扵舍生取義之節
[073-7a]
将使三綱淪墜而有國家者無所恃以為安則又奏言
宜鑒既徃之失深以明人倫勵名節為先務而又博求
魁磊骨鯁剛正不回之士寘之朝廷使之平居無事正
色立朝則姦萌逆節銷伏扵㝠㝠之中一朝有緩急則
奮不顧身以抗大難亦足以禦危辱凌暴之侮則庶㡬
乎神器尊嚴而基祚强固矣上恱其言而扵光武晉唐
之論尤所嘉歎明日以喻輔臣且論元帝肅宗之失而
尤以元帝區區僅保江左略無規取中原之志為誚乃
[073-7b]
詔改公京秩仍典校中秘書則當是之時聖志所存亦
可見矣不幸適有淮西殺将叛兵之變中外恫疑異議
蠭起張公至為解相印去而國論遂變至欲盡撤兩淮
之戍還建康以自衛公深以為不可因率同列拜疏言
曰淮淝東南之屏蔽昔人之所百戰而必争者今皆幸
為我有而無故捐之以資敵非計之得也若使乘吾之
隙長驅以來不信宿而至江津人心一揺則建康雖有
甲卒十萬亦将無所施矣且其新民累嵗安集亦既有
[073-8a]
緒今乃一朝而棄之使其老稚狼狽而南來丁壮忿憾
而北去其失人心以貽後患抑又甚焉即以宿衛單寡
必行今䇿則願毋庸盡撤而使合肥盱眙兩戍所留各
不下三萬人則亦足以固吾圉而壮軍聲矣疏奏不省
而劉豫果數求援扵金以乗吾隙議者方以為憂而金
又忌豫强将不可制一旦執而廢之遂不暇以我為事
不然則亦殆矣自是之後廟算低回上下解弛北伐之
謀日以益衰顧望中原坐失機會而明年車駕遂還臨
[073-8b]
安矣御史中丞常公同薦公恬尚有守可任大事因復
召對公即抗言當今國論不過兩端喜進取之謀者既
以行險妄動而及扵敗為待時之說者又以玩日愒嵗
而至扵媮二者不能相通而常墮於一偏是以成功不
可見而均受其弊故臣嘗謂能自治以觀釁則是二者
通為一說而無所偏廢蓋能夙夜憂勞率厲衆志則未
嘗不待時而不至扵媮審知彼已必順天道則未嘗不
進取而不及扵敗謀人之國者誠能如是以有事扵恢
[073-9a]
復而有不得志者臣不信也然臣竊迹近事則夫徃年
江上之捷日者偽劉之廢中原之釁可謂大矣而吾終
未肯求所逞豈非以行險妄動為不可以不戒而扵吾
所以自治其國家者将益求其至歟今日之勢雖未至
扵危機交急亦可謂迫矣謂宜斷自聖武深思昔人愛
日之義憂勞庶政無少怠忽凡事之故常非天下所以
安危存亡者歸之有司而日與輔相大臣一心戮力明
禮義正綱紀除弊政振媮俗撫循凋瘵之民淬勵士大
[073-9b]
夫而責之職業凡以求吾所以自治者然後謹察四方
之釁投隙而起秣馬厲兵以復我之疆土則雖有智者
亦不能沮成功矣初劉光世守淮西御軍無法而冦至
輙謀引避既正其罪而奪之兵矣尋有叛兵之變廟議
反謂由罷光世使然更慰藉而寵秩之張俊守盱&KR0455
撤戍時猶命分兵留屯而俊不受命悉衆以歸朝廷亦
不能詰公扵是又言陛下有為之志未嘗少衰而天下
之事每每病扵不立使中興之烈未有卓然可見之効
[073-10a]
臣竊不勝憂憤而深惟其故以為陛下誠能竝進忠賢
修明紀律懲陵夷委靡之禍革姑息茍且之政深詔大
臣號令所出必務合扵天下之正義而毋䘏匹夫徇私
之怨則威令必振國勢安强雖强大之國亦将歛衽而
退聴尚何病扵事之不立哉上亦不以為忤特命除郎
兼畀史筆而常公猶以為此非所為薦論之本意再論
上前言甚懇至然事巳行不及改也公至史院會方刋
修蔡卞所撰哲宗實録而宣仁附傳實公所分所以辨
[073-10b]
明誣謗分别邪正者扵體為尤重而公考訂精密直筆
無隠論者美之其後顧亦不免頗為他官所竄易是以
讀者猶有憾焉既而金國亟遣使來請和趙公以議小
不合亦罷去而秦丞相檜始顓政事遂決屈已求和之
議矣北使名稱既不遜而所責奉承之禮又有大可駭
者扵是衆心共怒軍士至洶洶欲為變夜或掲通衢指
檜為間諜都人洶懼一時忠智之士競起而争之公亦
亟與史院同舍胡公珵凌公景夏常公明范公如圭五
[073-11a]
六人者合辭抗疏言曰金人據有中原士馬强盛何憂
何懼而一旦幡然與我和哉蓋以年來飲馬江淮動輙
得志而我甚易恐故常喜為和之說以侮我又慮我訓
兵積粟畜銳俟時而事有不可知者故不得不為和之
說以撓我耳葢請和息兵即秦之衡人兵家用之百勝
之術也六國不悟衡人割地之無饜以亡其國今國家
不悟請和息兵之得䇿其禍亦豈可勝言哉而執事者
顧方以為吾為梓宫母后淵聖天屬之故遂不復顧祖
[073-11b]
宗社稷二百年付託之重而輕從之致今日有詔諭江
南之舉而又北面受書将焉避之哉昔楚漢相持之際
項羽常置太公俎上而約高祖以降矣使為高祖者信
其詐謀而遽為之屈則自其一身且無處所尚何太公
之可還哉唯其不信不屈而日夜思所以圖楚者以故
卒能蹙羽鴻溝之上使其兵疲食盡勢窮力屈而太公
自歸此其計之得失亦足以觀矣其言之切如此葢出
公與諸公之意而成扵胡公之手檜雖持其議不少變
[073-12a]
然隂謀詭計因是亦有不得盡逞者論者莫不壮之然
自是之後邉備遂弛士氣益衰而興復之謀上下皆以
為諱正墮公等所憂撓我之計檜顧自以為得上心始
謀以次盡逐諸異議者公因是亦數自求引去而參知
政事李荘簡公又嘗欲引以寘近班以是檜尤忌之固
留不許及金使再至獨許歸我河南地公因輪對又言
陛下踐艱難之運十年于兹雖有大有為之志而扵天
下國家所以經逺持乆之計多有所未暇者今者如天
[073-12b]
之福畫地數千里以歸于我此雖異時之變未可以豫
知意者天其以禮悔禍使陛下間扵憂虞而大有為之
志将有所伸此萬世一時也然天下之事每病扵難立
者正以嚮一夫獨見之言而略衆口異同之論是以謀
始太銳而用計有未詳也願考漢廷雜議之法自今發
政造事陛下既與大臣謀謨於上又令卿士大夫有忠
慮者亦得以自竭于下然後總攬羣䇿而裁處其中将
舉天下之事惟陛下之所欲為而無不成矣此於前日
[073-13a]
講和之議猶欲三致意焉又念國歩日艱人心未服而
天子無自将之兵諸道無典戎幹方之實二三大将人
擁重兵强不可令事葢有不可知者則又數數建言宜
復武舉責實用必其洞曉韜鈐長扵綏御者以儲将帥
之才下州郡選驍勇悉送行在以補周衛之缺精擇帥
守使蒐卒乘以壮藩維之勢亦皆當世之急務乆長之
至計反復惓惓不能自已其扵請建大學明大倫以倡
節義之風而厲茍媮之習則又平日之所深慮而每言
[073-13b]
之所謂如人食息呼吸扵元氣之中一息之不屬理必
至扵斃焉者非若後來諸人承望風㫖但以課試文墨
為粉飾太平之具而巳也然而國是已定言無所入由
是公之求去愈力而檜之怒公愈甚十年春遂使言者
論公獨以懐異自賢陽為辭遜為罪而出之外郡然公
去未㡬而開釁召兵復奪我河南地悉其銳師數道大
入如公所謂未可豫知者扵是中外大震檜亦不知所
為周章回惑至扵視師之奏援引乖錯而不自知聞者
[073-14a]
莫不竊笑而深憂之幸而一時将卒猶有前日簡㧞蒐
練之餘以故關陜順昌槖臯之師連戰大㨗兵威稍振
復議講解而梓宫母后始得南歸又如公等所論楚漢
强弱之勢然檜遂掩已失而冐以為功公奪主權肆然
無復有所忌憚矣公固不能復為之屈遂自請為祠官
屏居建溪之上日以討尋舊學為事手抄口誦不懈益
䖍葢玩心扵義理之微而放意扵塵垢之外有以自樂
澹如也舊喜賦詩屬文至是非有故不徒作乃其文氣
[073-14b]
則更為平緩而詩律亦益閒肆視諸少作如出兩手矣
然公自是不復起年未五十而奄至大故善人之類莫
不傷之其後十餘年間檜遂顓國柄大作威福諸與公
同時被逐之人大者削籍投荒小亦棄置閒散迄檜死
敗其幸存者乃起復用或至大官而公皆已不及見矣
嗚呼熹尚忍言之哉公性至孝事太夫人左右無違友
愛諸弟委曲将就有人所難能者與人交重然諾不以
生死窮達二其心撫孤甥教之學而經理其家事曲有
[073-15a]
條理人無間言接引後進教誘不怠聞人之善推借如
不及至扵邪佞猥瑣簡賢附勢之流與已異趣則鄙而
逺之或不忍正視其面至其所以施扵吏治者亦皆果
決明辨抑邪與正無所顧避顧熹生晚不及扵聞見之
詳故不得而記也晚既屬疾自知必不起而處之泰然
略無憂懼之色手書告訣所善胡公憲原仲劉公勉之
致中劉公子翬彦冲屬以其子而顧謂熹徃受學焉其
志道服膺死而後巳垂裕後人不使迷扵所郷者又如
[073-15b]
此云所為文有韋齋集十二巻行扵世外集十巻藏扵
家始時吏部侍郎徐公度欲為之序略言少日多見前
輩而自得從公及正平張定夫逰始得為文之法會病
革不及脫藁而今序則直秘閣傅公自得之文也其論
以為公詩高潔而幽逺其文温婉而典裁至扵表疏書
奏又皆中扵理而切事情亦為得其趣者公娶同郡祝
氏封孺人贈碩人其父處士確有高行碩人性慈順孝
謹佐公事太夫人扵窮約中未嘗一日不得其懽心承
[073-16a]
接内外姻親下逮妾媵僮使曲有恩意後公二十七年
卒一男子熹今以朝奉大夫致仕一女子嫁故瀏陽縣
丞劉子翔蚤卒孫男三長塾亦蚤卒次埜将仕郎次在
承務郎女三其婿修職郎劉學古迪功郎黄榦進士范
元裕曽孫男五鉅鈞鑑鐸銍女九長適文林郎趙師夏
餘或許嫁而未行也公卒之明年熹奉其柩葬于建寧
府崇安縣五夫里之西塔山而碩人别葬建陽縣崇泰
里後山舗東寒泉塢然公所藏地勢卑濕懼非乆計乃
[073-16b]
卜以慶元某年某月某日奉而遷于武夷郷上梅里寂
歴山中峯僧舍之北葢公之詩嘗有郷關落日蒼茫外
尊酒寒花寂歴中之句嗚呼此豈其䜟邪不肖子熹追
慕攀號無所逮及竊惟納銘幽堂具著聲烈以告萬世
葢自近古以來未之有改而公贈官通議大夫正第四
品準格又當立碑螭首龜趺其崇九尺刻辭頌美以表
于神道用敢追述其平生論議行實之大者如右以請
于當世立言之君子伏惟幸垂聴而擇焉謹状慶元五
[073-17a]
年十二月日孤朝奉大夫致仕婺源縣開國男食邑三
百户賜紫金魚袋熹状
   汪端明應辰/本傳     宋 史
汪應辰字聖錫信州玉山人按應辰之先婺源人上世/遷玉山今其集中有贈婺
源汪氏詩云獲通譜系誠傾/葢昭穆從斯永不忘可考也幼凝重異常童五嵗知讀
書屬對應聲語驚人多識竒字家貧無膏油每拾薪蘇
以繼晷從人借書一經目不忘十嵗能詩游郷校郡博
士戲之曰韓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應辰答曰仲尼
[073-17b]
三千而論道惟公其然未冠首貢郷舉試禮部居高選
時趙鼎為相延之館塾竒之紹興五年進士第一人年
甫十八御䇿以吏道民力兵勢為問應辰答以為治之
要以至誠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覽其對意其為老
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見者掖而前上甚異之鼎
出班特謝舊進士第一人賜以御詩及是特書中庸篇
以賜初名洋與姓字若有語病特改賜應辰上欲即除
館職趙鼎言且令歴外任養成其材乃授鎮東軍簽判
[073-18a]
故事殿試第一人無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闕以歸舍
人胡寅行詞曰屬者延見多士問以治道爾年未及冠
而能推明帝王躬行之本無曲學阿世之態應辰少受
知於喻樗既擢第知張九成賢問之扵樗徃從之㳺所
學益進初任趙鼎為帥幕府事悉諮焉嵗小旱命應辰
禱雨名山即應越人語之曰此相公雨鼎曰不然乃状
元雨也召為秘書省正字時秦檜力主和議王倫使還
金人欲以河南地歸我應辰上疏謂和議不諧非所患
[073-18b]
和議諧矣而因循無備之可畏異議不息非所患異議
息矣而上下相䝉之可畏金雖通和疆場之上宜各戒
嚴以備他盗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寵将帥以為休兵息
民自此而始縱忘積年之恥獨不思異時意外之患乎
此因循無備之所以可畏也方朝廷力排羣議之初大
則竄逐小則罷黜至有一言迎合則不次擢用是以小
人窺見間隙輕躁者阿䛕以希寵畏懦者循黙以備位
而忠臣正士乃無以自立扵羣小之間此上下相䝉之
[073-19a]
所以可畏也臣願勿以和好之可無虞而思患預防常
若敵人之至疏奏秦檜大不恱出通判建州遂請祠以
歸寓居常山之永年院蓬蒿滿逕一室蕭然饘粥不繼
人不堪其憂處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講學為事自是凡
三主管崇道觀在隠約時胷中浩然之氣凛然不可屈
張九成謫邵州交㳺皆絶應辰時通問及其喪父言者
猶攻之而應辰不逺千里徃弔人皆危之通判袁州凡
所予奪人無異詞始至或以其書生易之已乃知吏師
[073-19b]
所不能及丞相趙鼎死朱崖扶喪過郡應辰為文祭之
曰惟公兩登上宰皆值艱危之時一斥南荒遂為生死
之别事已定扵葢棺恩特容扵歸骨吏付之火其子借
三兵以歸道出衢州章傑為守希檜意指應辰為阿附
為死黨符移訊鞫徧捜行槖求祭文不可得時胡寅遺
檜書謂此事不足究事乃寝通判静江府踰期不得代
乃㳂檄歸省其母繼差通判廣州時檜所深忌者趙鼎
張浚鼎既死而浚獨存未快其意江西運判張常先箋
[073-20a]
注前帥張宗元與浚詩言于朝其詞連逮者數十家将
誣以不軌而盡去之獄既具檜死應辰幸而免明年召
為吏部郎官遷右司母老乞外丞相苦留之曰方進用
未應爾應辰曰親老矣不可緩乃出知婺州郡積欠上
供十三萬緡朝廷命憲漕究治應辰謂急則擾民乃與
諸邑蠲宿逋去苛斂定期會窒滲漏悉為補發尋丁内
艱去廬于墓側服闋除秘書少監遷權吏部尚書李顯
忠冐具安豐軍功賞五千餘人應辰奏駁之權户部侍
[073-20b]
郎兼侍講應辰獨員當劇務節冗費嘗奏班直轉官三
日而堂吏増給食錢萬餘緡工匠洗澤器皿僅給百餘
千而堂吏食錢六百千塑顯仁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
堂吏食錢巳支三萬銀絹六百匹兩他皆類此上驚其
費冗命吏部裁之金渝盟詔求足食足兵之䇿應辰奏
曰陸䞇有云将非其人兵雖多不足恃操失其柄将雖
才不為用臣之所憂不在兵之不足在乎軍政之不修
自講和以來将士驕惰兵不閱習敵未至則望風逃遁
[073-21a]
敵既退則謾列戰功不惟佚罰且或受賞方時無事詔
令有所不行一旦有急誰能聴命以赴國家之難望發
英斷賞善罰惡使人人洗心易慮以聴上命然後號令
必行矣三十二年建儲以孝宗名與唐廬江王晉楚王
同詔改為曄應辰以為與唐昭宗同白左相陳康伯遂
改今名集議秀王封爵應辰定其稱曰太子本生之親
議入内降曰皇太子所生父可封秀王暨内禪擬扵傳
位日降赦應辰言唐太宗受禪扵髙祖明年正月始改
[073-21b]
元乃從其說又議改元重熈應辰謂契丹嘗以紀年遂
改隆興一朝大典禮多應辰所定議太上尊號李燾陳
康伯密議以光堯夀聖為稱及集議或謂尊號始自開
元罷扵元豐今不當復况太上視天下如棄敝屣豈復
顧此應辰主之尤力或又言主上奉親烏得援元豐自
却為比扵是議状書者半不書者半明日應辰復與金
安節等十二人各陳所見大槩謂光堯近乎神堯夀聖
乃英宗誕節嘗以名寺御史周必大亦以為問應辰答
[073-22a]
以堯豈可光是語有聞之徳夀者高宗因上過宫云汪
應辰素不樂吾扵是有詔尊號之議已嘗奏知不容但
巳安節等遂奉詔應辰連乞補外遂知福州未㡬升敷
文閣待制舉朱熹自代在鎮二年會朝廷謀蜀帥乃以
敷文閣直學士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陛辭特降詔
撫諭入境以書與宣撫使吳璘令以撫諭詔申嚴號令
既至免利路民餉運徙沿邉戍兵就糧内郡縱保勝義
士復業存左藏所解白契二百萬以備不虞悉奏行之
[073-22b]
有謂蜀中綱馬驛程由梁洋金房山路峻險宜浮江而
下詔吳璘措置執政大将皆主其說應辰與䕫帥王十
朋力言其不便遂得中止二稅勘合每貫取三十錢乾
道詔㫖嘗減三之一有欲増之者應辰與兩漕臣列奏
言勘合不以鈔計而以貫石匹兩計是陽為減而隂實
増之也以成都一路計之嵗入三十萬以今所増為六
十萬計以四路不知幾倍雖非興利者所便而民受其
賜多矣璘時駐蜀口武興精兵為天下冠既老且病應
[073-23a]
辰宻奏以關陜大将係國安危所當預圖扵是執政傳
㫖若璘不起令制司暫領其任暨璘死應辰遂攝宣撫
之職蜀道晏然虞允文尋以知樞宻院事宣撫四川應
辰援張浚例乞罷制司不許總所牒委官覈四川匿契
稅應辰奏其不便者四曰妨農廢業曰縱吏擾民曰違
法害教曰長姦起訟比户部已令人自首州縣收併已
不少其未盡者有見行法令不宜為此煩擾上曰論極
有理速罷止之蜀大旱詔問救荒之䇿應辰奏利閬緜
[073-23b]
梓軍馬糧料隨民力均敷官雖支糴錢民不得半價若
選官就嵗熟處糴之可以寛民力苐無錢束手乞給度
牒上曰汪應辰治蜀甚有聲且留意民事如此給度牒
四百永為糴本賑濟遂移書諸路漕臣亟救荒且以緜
劔和糴告之而全蜀䝉惠劉珙拜同知樞宻院事進言
曰汪應辰陳良翰張栻學行才能臣所不及巳得㫖召
還卭之安仁年飢挺起為盜害及旁郡即具奏且檄茶
馬使招捕旬月間誅其渠魁餘悉撫定或白之虞允文
[073-24a]
曰汪帥得無掩盜事不上聞乎宣司乃宻奏使人紿應
辰曰卭冦事未敢奏不審制司如何應辰以奏檢報之
允文内愧将行代納成都一府激賞絹估三萬三千九
百八十四匹冬入覲陛對以畏天愛民為言上曰卿乆
在蜀寛朕西顧憂軍政民事革弊殆盡蜀中除虚額民
間當被實惠應辰奏虚額去則州縣寛尚有兩事曰預
借曰對糴預借乃州縣累嵗相仍對糴則以補州縣闕
乏民輸米一石即就糴一石或半價或不支且多取贏
[073-24b]
陛下近捐百萬除預借之弊對糴患止數州願并除之
則弊革無餘矣除吏部尚書尋兼翰林學士并侍讀論
愛民六事廟堂議不合不恱者衆一日陳良祐登對上
告以汪應辰言卿在蜀多誕謾良祐奏臣與應辰昨同
從班應辰請外得衢州臣惜其去同奏留之時邉奏方
急臣不知應辰将為便私計也奏既上應辰以此大憾
乃為是說以中臣耳上曰乃爾邪應辰在朝多革弊事
中貴人皆側目徳夀宫方甃石池以水銀浮金鳬魚于
[073-25a]
上上過之高宗指示曰水銀正乏此買之汪尚書家上
怒曰汪應辰力言朕置房廊與民争利乃自販水銀邪
應辰知之力求去會復出發運均輸之㫖歎曰吾不可
留矣但力辨羣枉則補外之請自得乃力論其事有害
無利遂以端明殿學士知平江府韓玉被㫖揀馬過郡
應辰簡其禮玉歸譖之扵上曰臣所過州縣未有若平
江之不治者上怪之平江米綱至有折閱事上連貶秩
力疾請祠自是卧家不起矣以淳熈三年二月卒于家
[073-25b]
應辰接物温遜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嶺嶠十有七年檜
死始還朝剛方正直敢言不避少從吕居仁胡安國㳺
張栻吕祖謙深器許之告以造道之方嘗釋克已之私
如用兵克敵易懲忿窒慾書剛制于酒懲窒剛制皆克
勝義可不常省察乎其義理之精如此好賢樂善出扵
天性尤篤友愛嘗以先疇遜其兄衢雖無屋可居不顧
也子逵繼登進士第仕至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
   宋故龍圖閣學士宣奉大夫致仕新安郡開國
[073-26a]
   公食邑二千一百户食實封一百户贈特進程
   公大昌/神道碑      周必大
故吏部尚書程公以龍圖閣學士就第踰年而卒其子
準等持兵部侍郎楊公大灋所状行實屬必大以銘予
與公同年進士數嘗同僚厚我莫如公知公莫如我其
何敢辭恭惟孝宗皇帝聖學高妙厲精政事尤有知人
之明惟公歴兩省六曹以該洽直諒見知相與論道統
評政體在廷少比公亦忘身徇國思為朝廷植悠乆之
[073-26b]
計其在外則心乎愛民長慮却顧未嘗便文自營士大
夫皆以不大用為恨及事夀康皇帝興念舊僚疊加恩
禮而左右乏裏言公亦老矣無意仕進得謝于家盡發
所藴著書立言啓迪後生葢其自幼至老禨祥卜祝無
所信玩好技藝無所嗜惟通經評史考古驗今一事未
詳一理未窮弗措也其始終大槩如此若乃爵里議論
則可一二數公諱大昌字泰之按程氏其先出自重黎
周有休父封扵程地在關中子孫散居西北有開府儀
[073-27a]
同三司靈洗者效節蕭梁著功扵陳封忠壮公南史以
為新安海寧人即今徽州休寧也厥後或北歸或遂留
故公為休寧人曽祖晟娶洪氏祖士彦娶金氏父畎累
贈正奉大夫妣淑人陳氏世積善尚義孜孜教子至公
頴悟殊常兒十嵗能為文紹興癸亥重立太學年甫冠
矣一試即預選學官争為延譽二十一年登進士第以
左迪功郎主吳縣簿丁正奉憂服除獻文扵朝宰府竒
之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明年召為太學正三十年
[073-27b]
詔館職必試乃除初召朱熈載等再召劉儀鳯等皆辭
上命宰執擇人不許辭以公應召仍諭上㫖遂除秘書
省正字改左宣教郎三十二年六月孝宗受禪擢著作
佐郎初政銳意事功命令四出貴近或預宻議公因輪
對及之尋命百官條弊事公又極言漢石顯知元帝信
已先請夜開宫門之詔他日故投夜還稱詔啓關或言
顯矯制帝笑以前詔示之自是顯真矯制人不復言國
朝命令必由三省防此弊也請自今被御前直降文書
[073-28a]
皆申省審奏乃得行以合祖宗之規以防石顯之姦又
論去嵗海陵王南侵無一士死守而兵将至今䇿勲未
已惟李寳捷膠西虞允文戰采石實不世之功今寳罷
兵允文守䕫此公論所為不平也上韙其言三皇子就
傅遴選擇官僚九月以公為尚書駕部員外郎兼恭王
府賛讀又兼兵部郎官隆興元年兼慶王府直講十二
月丁母憂乾道二年春服闋召為考功員外郎六月復
兼恭邸賛讀八月遷國子司業三年十二月兼權禮部
[073-28b]
侍郎一時文柄舉属公其成就人才不可計凡今老師
宿儒多公門生也五年正月兼權直學士院宣對選徳
殿上曰朕治道不進如何公知上志在恢復迎合者多
即奏陛下勤儉過古帝王金朝既通和民不知兵不可
謂無効但當求賢納諫使政事日修則大有為之業在
其中不必用迎合之言求竒䇿以幸速成又言淮上築
城太多緩急何人可守臣謂設險莫如練卒練卒則在
選将上深然之後數日再召對上曰卿前言朕儉是也
[073-29a]
獨病風俗太奢用度不足今早與大臣議立法以止之
公奏居室衣服吉凶之禮皆有著令要在上之人持乆
以化之耳上又問卿更有何事為朕言之公曰事有大
小有先後今四方獄案必經聖覽大臣因是亦困省閱
何暇議大事急先務乎徃陛下嘗増左右司為四員若
漸復減員分以委之中書之務清矣後數年迄如公言
八月除直龍圖閣江東轉運副使葢公求試民事故以
郷部寵之公引嫌改浙東提㸃刑獄越帥多大僚適嵗
[073-29b]
豐酒稅溢額漕臺不敢問乘公攝帥遣其属挾朝命括
羨財且将増額公力拒之曰某寧罪去不可増也越人
迄今徳公七年復徙江東運副詔勿引嫌公猶不自安
踰年乞祠就徙江西路公曰可以興利除害行吾志矣
九年嵗儉出錢十餘萬緡代輸贑吉臨江南安四郡五
等夏稅折帛遏飢民為盜之原又遷吉州造船塲扵臺
治以省費革弊凡吉舊欠皆捐之清江縣有破坑桐塘
兩堰防江四十里䕶田千三百七十頃民居陸地又三
[073-30a]
百頃堰壊四十年嵗罹水患公力復其舊又奏漕臣遇
代積累欠數病州縣乞行蠲削淳熈元年冬詔可凡乾
道七年八年諸路欠稅賦丁役及他錢物併除之由公
一言上恩及天下矣嵗滿再任進告不下宰執問其故
上曰程大昌職事修舉自合加職乃陞秘閣修撰二年
四月召為秘書少監九月兼權中書舍人六合塔僧以
鎮潮為功求内降給賜所置田産仍免科徭公奏二稅
外和預買折帛正額外科借皆科也保正長身丁雜役
[073-30b]
皆徭也僧寺既違法置田復移科徭扵民奈何許之况
自紹興二十二年修塔之後潮果不齧岸乎御前置忠
銳忠武軍以浙西路鈐轄李師古兼統制帶御器械戚
世明兼訓練援例増請給公執不可其命俱寝俄兼崇
政殿說書三年四月除權刑部侍郎升侍講五月兼國
子祭酒公言辟以止辟未聞縱有罪為仁也今四方讞
獄例擬貸死臣謂有司當守法人主察其可貸則貸之
如此則法伸乎下仁歸乎上矣上以為然舊法宰執初
[073-31a]
除轉㕔皆有給使減半其後太尉使相三少而上徃徃
取㫖視樞宻使都官用例浸失法意公請自侍從而執
政自執政而相則為初除法當全與餘為轉㕔皆減其
半遂為定制上知公特立不避怨滋欲用之四年八月
兼給事中江陵統制官率逢原縱部曲毆百姓守帥辛
棄疾謂曲在軍人坐徙豫章公極論不可上曰朕治軍
民一體逢原已削兩官降本軍副将矣康與之在紹興
時以詼諧進後坐事長流廣南至是有與為地刋除舊
[073-31b]
犯還其資歴公封還勅黄上喜曰待遷擢卿其益盡心
毋避忌十月落權字五年正月同知禮部貢舉御製原
道辨尋易名三教論獨公與聞之六月進吏部右選侍
郎兼同修國史舊小使臣注令尉若監鎮兼烟火者驗
老病而巳公以其親民面令讀律且詰其大指不通者
輙罷遣八月兼權尚書六年夏正除權吏部尚書公遇
事啓請知無不言如論軍中强壮子弟及西北伉健之
人不可輕聴離軍禁衛不以膂力進今率三年輙補外
[073-32a]
官用違所長宜留寘三衙又欲酌紹興舊制命諸軍挽
强資稍示勸誘又請究歸正偽冒裁減添差以寛州郡
面奏堂白累萬餘言會舉行中外迭更之制公力請郡
是冬除敷文閣直學士知泉州陛辭上諭曰凡有見悉
奏來自南渡後泉為台信建昌邵武四郡代輸銀二萬
四千兩諸縣竝緣苛歛預借公條便民事具言本末有
司持之未下明年首為民代輸一年且乞禁絶後日預
借又蠲前嵗秋苗之未輸者八年春汀賊沈師作亂詔
[073-32b]
併剿其徒公請罪止渠魁赦其脅從仍許徒中相糺可
使亡命解散不然數州挺亂是堅其附賊也宰相然公
言奏行之是冬沈師獨與死黨竄伏漳州山谷間距城
百餘里州有左翼軍戍将蕭統領者巻甲赴之逮夜力
疲搏賊不勝死焉閩中大震漕檄左翼統制裴師武出
兵師武置司左泉謂帥符未下不敢擅與公手書趣之
曰事急矣有如帥責君可持吾書自解又取前得釋脅
從之㫖散榜以間其黨師武至漳郡情頓安捕獲諜者
[073-33a]
十餘曹櫝藏兵器謀刻日縱火為賊内應微公先事從
權趣師武行漳且屠矣太守劉立義郡人今左司郎中
鄭公顯馳書謝公曰城邑獲全公之賜也終更提舉江
州太平興國宫十三年秋起知建寧府十四年復提舉
南京鴻慶宫自公為郎首侍夀康扵王邸多所宏益其
後間謁東宫必欵語移時嘗用家人禮許見今上及公
主親取寳器酌酒飲公受禪之初與宫僚一等推恩紹
熈元年加寳文閣直學士起知明州示将復用遽以祠
[073-33b]
歸四年起進龍圖閣直學士明年請老進本閣學士致
仕皆非常典也慶元改元十一月甲申以疾不起享年
七十三積官宣奉大夫爵新安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一
百户食實封一百户贈特進公自宦逰去郷里樂吴興
溪山之勝而卜居焉晚得安吉縣梅谿郷邸閣山規營
塋域未成而卒淑人陳氏公母之從兄女生百日值方
臘亂父母携匿谷中祝曰兒若貴勿啼自是悄然既長
歸公事舅姑以孝聞生諸子躬自鞠育公嗜書未嘗省
[073-34a]
家事賔祭孔時淑人力也年七十六遭公喪謂諸子曰
吾得從而父足矣病不服藥後公四十七日安然而逝
遂合葬焉二年四月辛酉也四男準朝散郎新通判太
平州本早世阜朝奉郎知上元縣覃宣教郎新浙西茶
鹽司幹辦公事三女長適承直郎監行在文思院都門
鄭汝止次適奉議郎新知湖州武康縣丁大聲季蚤亡
孫三人端復登仕郎端節端履以遺澤補官女三人公
有文集若干卷别著禹貢論五十二篇辨江河淮濟漢
[073-34b]
弱水黒水甚詳凡諸儒舎經泥傳注失禹本指者一皆
正之又為山川地理圖端明殿學士汪公應辰博洽重
許可讀之大歎服謂不可及公在講筵遂以進御天語
嘉奨今行扵世别有演繁露六卷攷古編易老通言易
原雍録四書各十巻北邉備對六巻書譜二十巻取五
十八篇互相發明篇為一論抉隠正譌尤有功扵學者
嗚呼若公可謂博學篤志者矣銘曰
浩浩萬古孰知其津擾擾萬生孰致其身偉歟程公絶
[073-35a]
類離倫氣以直養業以勤精士之指南國之寳臣其在
兩禁昌言復君使于四方仁心庇民胡不弼諧迄其經
綸歸而著書極道之真既没言立庶幾不泯自歙而湖
肇自于今有式新阡尚考斯銘
 
 
 
 
[073-35b]
 
 
 
 
 
 
 
 新安文獻志巻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