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126 蜀中廣記-明-曹學佺 (WYG)


[091-1a]
欽定四庫全書
 蜀中廣記卷九十一
            明 曺學佺 撰
 著作記第一
  經部
   石本九經
容齋隨筆云孟昶時所刻其書淵世民三字皆闕畫盖
唐髙祖太宗諱也王象之碑目云在成都府學
[091-1b]
范成大石經始末記云石經已載前記晁子止乃作考
異考異之作大抵以監本參校互有得失其間顛倒缺
訛所當辨正然古今字畫雖少不同而實通用耳考異
并序凡二十一碑具在石經堂中子止之序曰鴻都石
經自遷徙鄴雍遂茫昩于人間唐太和中復刻十二經
立石國學後唐長興中詔國子博士田敏與其僚校諸
經鏤之板故今世太學之傳獨此二本爾按趙清獻公
成都記偽蜀相母昭裔捐俸金取九經琢石于學宫而
[091-2a]
或又云毌丘裔依太和舊本令張徳釗書皇祐中田元
均補刻公羊榖梁二傳然後十二經始全至宣和間席
升獻又刻孟子參焉今考之偽相實毋昭裔也孝經論
語爾雅廣政甲辰嵗張徳釗書周易辛亥嵗楊鈞孫逢
吉書尚書周徳貞書周禮孫朋吉書毛詩禮記儀禮張
紹文書左氏傳不誌何人書而祥字闕其畫亦必為蜀
人所書然則蜀之立石盖十經其書者不獨徳釗而能
盡用太和本固已可嘉凡歴八年其石千數昭裔獨辦
[091-2b]
之尤偉然也公武异時守三榮嘗對國子監所模長興
板本讀之其差誤盖多矣昔議者謂太和石本授寫非
精時人弗之許而世以長興板本為便國初遂頒布天
下收向日民間寫本不用然有訛舛無由參校判知其
謬猶以為官既刋定難於獨改由是而觀石經固脱錯
而監本亦難盡従公武至少城寒暑一再易節暇日因
命學官讎校之石本周易説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
注略例有邢璹注禮記月令従唐李林甫改定者監本
[091-3a]
皆不取外周易經文不同者五科尚書十科毛詩四十
七科周禮四十二科儀禮三十一科禮記三十二科春
秋左氏傳四十六科公羊傳二十一科榖梁傳一十三
科孝經四科論語八科爾雅五科孟子二十七科其傳
注不同者尤多不可勝紀獨計經文猶三百二科迹其
文理雖石本多誤然如尚書禹貢篇夢土作又毛詩日月
篇以至困窮而作是詩也左氏傳昭公十七年六物之
占在宋衞陳鄭乎論語述而篇舉一隅示之衞靈公篇
[091-3b]
敬其事而後食其禄之類未知孰是先儒有改尚書無
頗為無陂改春秋郭公為郭亡者世皆譏之此不敢决
之以臆姑兩存焉亦鐫諸樂石附于經後不誣方將必
有能考而正之者子止又刻古文尚書于堂而為之序
曰秦更前代法制以來凡曰古者後世寥乎無聞書契
之作固始於伏羲然變狀百出而不彼之若者亦已多
矣尚書一經獨有古文在豈非得於壁間以聖人舊藏
而天地亦有所護不忍使之絶滅中雖遭漢巫蠱唐天
[091-4a]
寳之害終不能晦蝕今猶行於人間者豈無謂耶况孔
氏謂尚書以其上古之書也當時科斗既不復見其為
隸古定此實一耳雖然聖人逺矣而文字間可以概想
則古書之傳不為浪設予抵少城作石經考異之餘因
得此古文全編於學宫廼延士張□倣吕氏所鏤本書
丹刻諸石是不徒文字足以貽世若二典曰若奥□之
類學者可不知歟嗚呼信而好古學于古訓乃有獲盖
前牒所令方將配孝經周易經文之古者附於石經之
[091-4b]
列以故弗克第述一二以示後之好竒字者識又安知
世無揚子雲時乾道庚寅仲夏望日
胡元質跋云石經云者恐俗儒穿鑿經籍疑誤後學而
立也漢靈帝時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髙下至有行賂改
蘭臺漆書經字者諸儒受詔於熹平成刻於光和俾天
下咸取則焉碑髙一丈廣四尺水經云立石太學其上
悉刻蔡邕名隋志有一字石經七種其論云漢鐫七經
皆蔡邕書史亦稱邕自書丹使工鐫刻其書畫超詣要
[091-5a]
非中郎不能到也然至今存者體各不同雖中郎兼備
衆體而篇章之富未必能辦於一人之手傳稱邕與堂
谿典楊賜馬日磾張馴韓説單颺等正定諸經意者當
時諸儒同渉筆於其間不可知也歴年多更變故久陵
遷谷變煨燼剝蝕之餘甚至取為柱礎為砲石者唐初
魏鄭公首訪求之十得其一况於今哉兹來少城得墜
刻於一二故家雖間斷不齊然殘圭裂璧亦可寳也因
以鑱之錦官西樓庶幾補古之缺文云爾
[091-5b]
張縯跋云石經本末丞相洪公論載於隸釋詳矣洪公
所未及者今粗見於此唐章懐太子引洛陽記注范曄
漢書稱石經凡四十六碑及髙澄遷石經於鄴通鑑所
書為五十二碑自東漢歴魏晉宋數百年間洛陽數被
兵此碑當有毁者其遷於鄴乃視洛陽記多六焉疑洛
陽記未詳也碑製髙一丈廣四尺六經丈多必非四十
六碑所能盡者宋常山公河南志稱石經凡七十三碑
常山公博物洽聞歐陽文忠毎以古今疑事諮之河南
[091-6a]
所書必有據依矣後周伐齊毁碑以為砲石方髙緯昬
亂兩陣勝負之頃猶需孽婦一觀遂以其國輸後周復
何有於石經則此碑之殘毁亦宜也貞觀稽古止得石
經數段其傳於今者亦可知其無幾矣蔡邕本傳稱邕
自書丹於碑不言為何體書今世所傳皆為隸體至儒
林傳序則云為古之篆隷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注言古
文謂孔氏壁中書以縯考之孔壁所藏皆科斗文字孔
安國當武帝時已稱科斗書無能知者其承詔為尚書
[091-6b]
五十九篇作傳為隷古定不復従科斗古文邕獨安能
具三體書法於安國之後二百年哉漢建武際杜林避
地河西得古文尚書一軸諸儒共傳寳之一軸已為世
所珍如此熹平距建武又幾載乃謂六經悉能為古文
非事情也或者邕以三體參檢其文而書丹於碑則定
為隷亦如孔安國之書傳耶儒林傳序疑字有誤者初
邕正定六經與堂谿典等數人同受詔今六經字體不
一當是時書丹者亦不獨邕也姑識其末以俟博識君
[091-7a]

宇文紹奕跋云側置給事内翰胡公毎以天下自任推
六經精㣲寓諸日用至於屋壁所藏殘編斷刻收拾無
遺常歎石經隷書最古旁摉博訪合諸家所藏得蔡中
郎石經四千二百七十字有竒以楷書釋之又得古文
篆隷三體石經遺字八百一十九並鑱諸石永貽不朽
按史稱蔡邕自書丹使工鐫刻酈道元注水經亦云光
和六年立石太學其上悉刻蔡邕名則一字石經出於
[091-7b]
邕筆似無可疑若夫三體石經以儒林傳攷之其書已
出於東漢時水經乃云刻之魏正始中意者魏刻殆以
補漢刻遺亡耳
   周商瞿易
史記孔子傳易於商瞿瞿本魯人又云蜀人䨇流縣志
載瞿上城是其生處 班固曰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
授橋庇子庸漢之施讎孟喜梁丘賀焦延夀京房諸易
家皆本之
[091-8a]
   漢趙賓易
漢書蜀人趙賓好小數書後為易飾易文以為箕子明
夷隂陽氣亡箕子者萬物方荄滋也賓持論巧慧易家
不能難皆曰非古法也云受孟喜喜為名之後賓死莫
能持其説
   易奥集
後漢景鸞撰益部耆舊傳云景鸞字漢伯少隨師學經
渉七州之地作易説及詩解文句兼取河洛以類相従
[091-8b]
名為奥集
   李譔古文易
蜀志譔字欽仲梓潼涪人也父仁字徳賢與同縣尹默
俱㳺荆州従司馬徽宋忠等學譔具傳其業仕後主為
右中郎將著古文易尚書詩禮左傳指歸皆依準賈馬
異於鄭𤣥與王氏殊隔初不見其所述而意歸多同
   隋何妥周易講疏三卷
北史妥字棲鳳西城人父細脚胡通商入蜀遂家郫縣
[091-9a]
八嵗㳺太學十七以伎巧事湘東王時使誦書左右江
陵平入周為太學博士隋文帝受禪加通直散騎常侍
進爵為公卒官國子祭酒諡曰肅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十卷
晁氏曰鼎祚資中人其書皆避唐諱又取序卦冠于逐
卦之首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馬融荀爽鄭𤣥劉表何
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寳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
王凱冲侯果蜀才翟𤣥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麟士
[091-9b]
盧氏崔覲孔頴逹三十餘家又引九家易乾鑿度義所
謂蜀才者人多不知按顔之推云范長生也其序云自
卜商之後傳註百家唯王鄭相&KR0403頗行於代鄭則多參
天象王乃全釋人事易之道豈偏滯於天人哉而天象
難尋人事易習折楊黄華學徒多從之今集諸家刋輔
嗣之野文輔康成之逸象以貽同好盖宗鄭學者也隋
書經籍志所録易類六十九部公武今所有五部而已
關朗不載于目乾鑿度自是緯書焦贛易林又屬卜筮
[091-10a]
子夏書或云張弧偽為然則隋志所録捨王弼書皆未
得見也獨鼎祚所集諸家之説時可見其大㫖唐録稱
鼎祚書十七卷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無所亡失
豈後人併之耶陳氏曰隋唐以前易家諸書逸不傳者
賴此書猶見其一二而所取於茍虞者尤多九家者漢
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荀爽嘗為之集解陸氏釋文
所載説卦逸象本於九家易
   趙㽔註關朗易
[091-10b]
㽔梓州人李白嘗師事之所謂趙徵君也朗字子明元
魏孝文時人㽔云恨其書亡半隨文詮解才十一篇而

   石經周易周易指略例共十一卷
偽蜀廣政辛亥孫逢吉書説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
注略例有邢璹註此與國子監本不同以蜀中印本校
邢璹註不同者又百餘字詳其意義似石經誤而無它
本訂正姑兩存焉
[091-11a]
   易軌一卷
偽蜀滿乾貫撰専言流演其序云可以知否泰之原察
延促之數盖數學也
   周易聖斷七卷
宋鮮于侁子駿著取衆言淆亂折諸聖之義也陳振孫
云其書本於王弼劉牧而時辨其非又乾坤卦不解爻
象欲學者觀彖象文言而自得之
   易義海一百卷
[091-11b]
巴郡房審權著陳振孫云書只四卷近時江都李衡彥
平稍加刪削而益以東坡伊川漢上之説為撮要十卷
所稱百卷未之見也
晁氏曰其書集鄭𤣥至王安石凡百家取其専明人事
者彚為一編或諸家説有異同輙加評議附之篇末
   易樞五卷
江陽李見著見嘗讀易于神龜山天禧中令附驛以聞
不起乃終隠焉
[091-12a]
   陳摶易龍圖序
原夫龍馬負圖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今存已合
之位猶或疑之况更陳其未合之數耶然則何以知之
答曰于仲尼三陳九卦之義探其㫖所以知之也且天
之垂象的如貫珠少有差忒則不成次序故自一至于
盈萬皆累累然如絲之縷也使龍圖本合則聖人不得
見其象矣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象而明
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陳之仲尼默而
[091-12b]
形之者也其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天數也中
貫三五九外包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并五十之用後
形一六元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兹所謂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為六
形地之象焉六分而幾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則一不用
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其既合也天一
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
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隂在隂則避寡陽大矣哉龍
[091-13a]
圖之變岐分萬途今略述其梗槩焉西蜀崇龕陳摶序
見安岳志
   蘇軾易傳十一卷
子由為子瞻志銘云先君晩嵗讀易玩其爻象得其剛
柔逺近喜怒逆順之情以觀其詞皆迎刃而解乃作易
傳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書然後千
載之㣲言煥然可知也晁氏曰東坡自言其學出於父
洵且謂卦不可爻别而觀必先求其所齊之端則六爻
[091-13b]
之義無有不貫者未嘗鑿而通之也
   毘陵先生易傳跋
此本先君宣和中入蜀時所得也時方禁蘇氏學故謂
之毘陵先生云紹熙辛亥七月二十日陸㳺識
   陳希亮制器尚象論十二篇辨鉤隠圖五十四
   篇
宋史希亮字公弼青神人天聖八年進士季常慥之父
也卒官太常少卿
[091-14a]
   傅耆同人卦説
按耆遂寜人有俊才十四薦于鄉朱晦菴常屬門人杜
正訪其家求同人卦説詳見濓溪年譜及性理書
   篐桶翁賣漿薛翁易學
程頤兄弟侍父游成都至大慈寺見治篾篐桶者挾一
冊就視之易也篾者曰若嘗學此乎因指未濟男之窮
以發問二程遜謝篾者曰三陽皆失位也兄弟恍然有
省翌日再過之則去矣後閩人袁滋問易頤曰易學在
[091-14b]
蜀盍徃求之滋入蜀訪問久無所遇已而見賣漿薛翁
於眉卭間與語大有所得不知所得何語也
   郭載易義
譙定字天授涪州人嘗受易于羌夷中郭載得見乃謂
之象與擬議以成變化諸義郭之先本蜀人其學傳自
嚴君平云定嘗過武侯廟觀八陣圖謂其法本於易又
嘗見伊川先生于涪伊川欲與同脩易書不果
   周易通變七書
[091-15a]
魏鶴山云吾鄉觀物張先生行成文饒頗得易數之詳
有通變經世述衍翼𤣥通靈等凡七書而大意謂理者
太虛之實義數者太虛之定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數
因數而有象既形之後因象以推數因數以知理今不
可論理而遺數也其書惜不傳而世亦罕知者
   易則十卷
薛紱著紱龍游人廷對極言韓侂胄之姧坐劾去與魏
了翁講明易學號符谿子
[091-15b]
   馮時行易傳
渝州人字當可嘗言易之象在畫易之道在用號縉雲
先生其學傳于李舜臣
   李舜臣易本傳三十三卷
舜臣仙井人字子思嘗曰易起于畫理事象數皆因畫
以見畫従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敬坎離中畫為誠明推
本此義而著易傳如捨本卦而論他卦及某卦來者皆
所不取洪景盧為之序其子心傳著學易編五卷朱文
[091-16a]
公每為學者稱之
   易解十卷
郭長孺撰不知何許人僑居成都見隠逸志
   易解及雜説十卷
綿竹張浚撰張敬夫栻其子也又作太極圖説
   周易折衷
元潼川趙采徳亮著其書以程朱傳義為主而附以已
見間采先儒象數變互以相發明自序曰俗士口易賢
[091-16b]
者體易聖人忘易孟氏著書未嘗及易邵子以為易道
存焉且以為善用易人能用易是知易矣嗚呼韋編三
絶企東家之無過蠧簡百年慨西伯之有憂愚雖衰老
願就有道而正焉
   夏書禹貢
記禹敷土奠川及九州之田賦與貢道所經凡千百九
十餘言尚書大傳曰禹貢可以觀事荀子注曰大禹生
于西羌學于西王國西王國者西羌之賢人也路史作
[091-17a]
西王悝
   石經尚書十三卷
晁氏曰偽蜀周徳貞書經文祥字民字皆闕其畫盖孟
氏未叛唐時所刋也以監本校之禹貢雲土夢作又倒
土夢字盤庚若網在綱皆作網字 按沈括筆談云雲
土夢作乂太宗時得古本始改正
   尚書廣疏
偽蜀馮繼先撰以孔穎達正義為本少加已意
[091-17b]
   洪範圖論一卷
蘇洵明允撰晁氏曰是書三論皆援經以繫傳斥末以
歸本二圖一指劉歆之謬一以形其意或云非洵作
   蘇軾書傳十三卷
誌銘云公最後居海南作書傳推明上古之絶學多先
儒所未達
晁氏曰熙寜以後専用王氏之説進退多士此書駁異
其説為多
[091-18a]
陳氏曰坡傳𦙍征以為羲和貳於羿而忠於夏康誥以
釋衰服冕為非禮曰予於書見聖人之所不取而猶存
者有二可謂卓然獨見於千載之後者又言昭王南征
不服穆王初無憤恥哀痛之語平王當傾覆祻敗之極
其書與成康之世無異有以知周徳之衰而東周之不
復興也嗚呼其論偉矣
   楊繪書九意一卷
繪字元素綿竹人自序云詩書春秋同出於史而仲尼
[091-18b]
或刪或脩莫不有筆法焉詩春秋先儒皆言之書獨無
其法耶故作斷堯舜書夏書禪讓稽古商書周書費誓
泰誓意凡九篇
   雅詩
大雅崧髙韓奕江漢烝民四篇尹吉甫作也吉甫周宣
王時人以太師為大將薄伐玁狁有功詩人美之曰文
武吉甫萬邦為憲宣王入淮吉甫以卿士兼内史掌䇿
命尋復文武之境土㑹諸侯于東都中興之功吉甫為
[091-19a]
盛蜀紀華陽國志皆稱吉甫江陽人
   杜撫韓詩章句
後漢書撫字叔和犍為武陽人少有髙才受業於薛漢
定韓詩章句後歸鄉里教授沈靜樂道舉動必以禮弟
子千餘人後為東平王蒼所辟及蒼就國掾史悉補王
官屬未滿嵗皆自劾歸時撫為大夫不忍去蒼聞賜車
馬財物遣之其所作詩題約義通學者傳之曰杜君法
云有趙曄者字長君㑹稽山隂人少嘗為縣吏當奉檄
[091-19b]
迎督郵恥於厮役遂棄車馬到犍為資中詣撫受詩究
竟其術積二十年絶問不還家為發喪制服卒業乃歸
   杜瓊韓詩章句
蜀志瓊字伯瑜成都人仕至大鴻臚太常少受學於任
安精究其術譙周問當塗髙之䜟荅曰魏闕名也當塗
而髙聖人取類而言耳周未達瓊又曰古者名官職不
言曺自漢以來名官盡言曺吏言屬曺卒言侍曺殆天
意也著韓詩章句十餘萬言不教諸子内學無傳業者
[091-20a]
   石經毛詩二十卷
偽蜀張紹文書與禮記同時刻石
   蘇子由詩解二十卷
晁氏曰其説以毛詩序為衞宏作非孔氏之舊止存其
首一言餘皆刪去按司馬遷曰周道缺而關雎作揚雄
曰周康之時頌聲作乎下關雎作乎上與今毛詩序之
意絶不同則知序非孔子之舊明矣雖然若去序不觀
則詩之辭有溟涬而不可知者不得不存其首之一言
[091-20b]

   毛詩統論二十卷
郭友直撰按文同作墓志云友直字伯龍下第在成都
學舍教導凡三十年蜀士大夫與四方従宦者于伯龍
無不識也家藏書至萬餘卷謄寫校對盡為佳本伯龍
無不讀人有問之伯龍無不知也所以人多與之游治
平中詔求遺書伯龍所上凡千餘卷盡秘府之未有者
通考云熙寜七年命三館秘閣編詳成都府進士郭友
[091-21a]
直及其子大亨所獻書三千七百七十九卷内五百零
三卷乃秘閣所無詔大亨官將作監主簿
   漢張叔春秋章句
華陽國志孝文帝末年文翁為蜀守遣雋士張叔等十
八人東詣博士受七經叔明天文災異始作春秋章句
官至侍中揚州刺史
   張寛春秋章句十五篇
漢書張寛武帝時為侍中即第七車所知天乳星者
[091-21b]
   春秋外傳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萬言
漢楊終著益部耆舊傳曰楊終徙於北地望松縣而母
於蜀物故終自傷被罪充邊乃作晨風之詩以舒其憤
按終成都人有兄鳯為郡吏太守亷范為州所考遣鳯
候終終為范游説坐徙其後終作贊頌黄龍鳯皇之瑞
凡十五章奏上詔貰還故郡
   張氏春秋二十萬言
漢書張覇蜀郡成都人七嵗通春秋復欲進餘經父母
[091-22a]
曰汝小未能也覇曰我饒為之故字曰伯饒就長水校
尉樊儵受嚴氏公羊春秋遂博覽五經諸生孫林劉固
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學焉
   朱雲卿春秋
益部耆舊傳朱倉字雲卿什邡人従處士張寜受春秋
糴小豆十斛屑之為糧閉户精誦寜矜之歛得米二十
斛倉不受一粒饑則吞紙寒則抱犬
   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
[091-22b]
崇文總目偽蜀馮繼先撰以春秋官謚名字表附初名
之左
巽嚴李氏曰昔左丘明傳春秋於列國君臣之名字不
一其稱多者或至四五始學者盖病其紛錯難記繼先
集其同者為一百六十篇音同者附之於左氏抑亦㣲
有所助云宋大夫莊堇秦右大夫詹據傳未始有父字
而繼先輒増之所見異本若子韓晢者盖齊頃公世系
族譜與傳同而繼先獨以為韓子晢與楚鄭二公孫黒
[091-23a]
共篇者誤也
   左傳引帖新義
偽蜀進士蹇尊品撰擬唐禮部試進士帖經舊式敷經
具對
   石經左傳三十卷
晁氏曰不載書丹人亦無年月諱缺祥字當是孟蜀僣
號後刻石
   石經榖梁傳十二卷
[091-23b]
晁氏曰亦無年月書丹人姓名缺恒字當在真宗以後
田况時刻
   石經公羊傳十二卷
皇祐初田况知成都日刻石宋史藝文志云偽蜀刻五
經備注傳為世所稱以此觀之不應無公榖豈初有之
後散毁耶
   潁濵春秋集傳十二卷
子由以世人多師孫復不復信史故盡棄二傳全以左
[091-24a]
氏為本至其不能通者始取二傳及啖趙叅攷之自熙
寜謫居髙安至元符初凡十數年暇日輒有改定卜居
龍川而書始成
   王氏春秋列國諸臣傳六十三卷
眉山王當效司馬遷史記所作凡一百三十有四人十
萬餘言
   春秋經解本例例要共十七卷
陳氏曰涪陵崔子方彦直撰紹聖中罷春秋取士子方
[091-24b]
三上書乞復之不報遂不應進士舉黄山谷稱曰六合
有佳士曰崔彦直其人不游諸公然則賢而有守可知
矣其學辨三傳之是非而専以日用為例則正蹈其失
而不悟也
   三傳分國紀事本末
夾江勾龍傳撰後溪劉氏曰傳字明甫精於春秋三傳
博習詳考分國而紀之自東周而下大國次國特出小
國滅國附見不獨紀其事與文而兼著其義凡采其説
[091-25a]
者數十家盖嗜古尊經之士確乎其能自信者也
   黎氏春秋經解十二卷
廣安黎錞希聲撰歐陽公之館客曰經解者言以經解
經也其後又為統論附焉
   春秋分記九十卷
陳氏曰卭州教授眉山程公説伯剛撰以春秋經傳倣
司馬遷書為年表世譜律厯天文五行地理禮樂征伐
官制諸書自周魯而下及諸小國夷狄皆彚次之時有
[091-25b]
所發明成一家之學公説積學苦志早年登科值逆曦
亂憂憤以死年纔三十七兄弟三人皆以科第進中書
舎人公許其季也
   春秋得法忘例論三十卷
陳氏曰晋原主簿遂寜馮正符信道撰正符二上禮部
不第教授梓遂間十年著此書及詩易論語解蜀守何
郯首以其春秋論上其書首辯王魯素王之説及杜預
三體五例何休三科九㫖之妄皆正論也
[091-26a]
巽岩李氏曰信道當熙寜九年用御史鄧文約薦召試
舎人院賜出身文約尋謫守虢略信道亦坐附㑹奪官
歸故郡後又得馮允南所為墓銘信道實事安逸處士
何羣其學盖得之羣者羣學最髙國史有傳其師友淵
源如此則謂信道附㑹進取或以好惡言之耳王荆公
當國廢春秋不立學官而信道經學顧於春秋特詳鄧
御史嚴事荆公不敢異同乃先以得法忘例論言於朝
初不曰宰相不喜此也此亦可見當時風俗猶淳厚士
[091-26b]
各行其志不専以利禄輟作御史殆加於人一等矣信
道無子孫鬻書者擅易其姓名屬諸李陶陶字唐夫嘗
學于温公號通經李氏而得法忘例實非唐夫所論也
不知者妄託之
   春秋古經十二篇
潼川謝疇撰眉山李氏序曰漢藝文志有春秋古經十
二篇經十一卷隋唐志同古經十二篇十一卷者本公
羊榖梁二家所傳呉士爕始為之注隋氏載焉又有賈
[091-27a]
逵春秋三家經訓詁十二卷宋及三家經二卷唐志又
有李鉉春秋二傳異同十二卷李氏三傳異同例十三
卷馮伉三傳異同三卷元和國子監脩定春秋加減一
卷士爕賈逵宋及李馮元和諸書今皆不存獨抱遺經
者莫適為正盖公羊得立學官最先榖梁次之左氏最
後故士爕但注二家不及左氏賈逵既立左氏始通三
家逵爕并宋以下異同加減文字悉已亡佚莫知其所
舉措何也隋未唐初左學特盛二家寖㣲自杜預集解
[091-27b]
左氏合經傳為一貞觀十二年孔頴逹承詔脩疏永徽
四年長孫無忌等重上正義丘明傳學愈益盛矣而仲
尼遺經無復单行學者或従杜解抄出獨存左氏擯落
二家幸陸徳明與頴達同時於太學自落音義兼存二
家本書仍各注左氏别字顧亦無決擇惟貞元末陸淳
纂例列三傳經文差謬凡二百四十一條自言考校従
其有義理者然往往亦言未知孰是兼恐差謬不止二
百四十一條惜啖趙集傳今俱失墜無従審覆余患苦
[091-28a]
此久矣嘗欲即三家所傳純取遺經心以為是者則大
書之仍細書其不然者於其下數十年間㳺走東西志
弗獲就㑹潼川謝疇元錫來従余㳺其治春秋極有功
因付以斯事居三月而書成旁蒐逺引不一而足反説
以約厥功彌著余撫其書喜甚亟刻板與學者共之昔
司馬遷言春秋文成數萬張晏曰春秋才萬八千字遷
誤也今細數之更闕一千四百二十八字數最易見者
尚爾錯誤何况聖人筆削之㫖乎余鄉所謂心以為是
[091-28b]
者衆未必以為是也亦獨纂例考校従其有義理者云
耳既心以為是則于證據操舎必具成説其説自當别
出兹第刻春秋純經庶學者相與盡心焉仍用漢志舊
名題曰春秋古經十二公各為一篇不復分為十一卷
盖卷第於經義初無當也
   繹聖傳十二卷
眉山任伯雨撰晁氏曰解經不甚通例如桓十三年公
㑹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衞侯燕人戰齊師宋師
[091-29a]
衞師燕師敗績取榖梁戰稱人敗績稱師重衆之説殊
不知齊人伐衞衞人及齊人戰衞人敗績何獨不重衆

   馮氏春秋通解十二卷
普州馮山允南撰澥之父也
   小戴禮註四十九篇
後漢董鈞文伯撰犍為資中人
   禮略月令章句
[091-29b]
後漢書廣漢景鸞撰禮内外記號曰禮略
   唐仲子陵禮記
子陵嘉州人讀書峩眉山中尤精后蒼戴氏之業舉賢
良方正為太常博士議祧廟諸儒不能詘當大歴時啖
助趙康陸質以春秋施士匄以詩子陵袁彛韋彤韋&KR0649
以禮蔡廣成以易强䝉以論語名専門而士匄子陵尤

   石經禮二十卷
[091-30a]
晁氏曰偽蜀張紹文書丹不載年月不闕唐諱當是孟
知祥僭位後刻石首以月令題云御刪定盖明皇也林
甫等注盖李林甫也其餘篇第仍舊議者謂經禮三百
曲禮三千毋不敬一言足以蔽之故先儒以為首孝明
肆情變亂甚無謂也
   石經周禮十二卷
晁氏曰偽蜀孫朋吉書以監本是正其字或羨或脱或
不同至千數
[091-30b]
   丁丑三禮辨二十三卷
中興藝文志仙井李心傳撰其書以儀禮之説與鄭氏
辨者八十四周禮之説與鄭氏辨者二百二十六皆有
據大戴之書疑者三十小戴之書疑者百九十八鄭氏
之註疑者三百七十五亦各辨其所以異而詳識之
   鶴山周禮折衷二卷
陳氏曰魏了翁門人房審權所録條例經文附以傳注
鶴山或時有所發明止於天官而已
[091-31a]
   禮記經學十二卷
宋廣安㳺桂著桂號畏齋隆興進士官四川制置大全
注採入者十七條
   太常因革禮百篇
眉山蘇洵撰㕍湖李氏曰其書以開寳通禮為本而以
儀注例𠕋附見之且參以實録封禪記鹵簿記大樂記
及他書經禮曲禮於是兩備張文定謂其事業不得舉
而措之於天下獨新禮百篇今為太常施用者此也
[091-31b]
   嘉祐諡法三卷
晁氏曰蘇明允撰其書取周公春秋廣謚及沈約賀琛
扈䝉六家諡法外采今文尚書汲冡師春蔡邕獨斷凡
古人論諡之書收其所長加以新意得一百六十八諡
芟去百九十有八又為論四篇以叙去取之意
   釋奠儀註
元灌縣張䇓著即所稱導江先生也自序曰禮皮弁祭
菜示敬道也禮書殘缺釋奠釋菜名義徒存儀文無可
[091-32a]
考者唐開元禮彷彿儀禮饋食篇節文為詳朱文公謂
政和新儀差錯獨於開元禮有取申明至于再三竟格
不下身没之後郡邑放而行之能通其義者尠矣中原
文物肇開四方取則舍魯奚適闕里昔罹兵革宫室荆
榛盖二十年牲殺器皿衣服不偹勢使然也而儀章度
數固多可議者象設非古也開元禮猶云設席是無象
也髙臺巍坐而席地之禮不可見帯劍秦漢冠服之飾
也開元禮朝㑹猶有解劍之席冕服挾劍未之有聞二
[091-32b]
者之失所従來久矣神位西坐東向尸位也配位東坐
西向主人位也自尸禮廢禮家謂自内出者無匹不行
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故立神以配而為主焉開元以後
遷神位南面配位猶故也進顔孟南向參列如浮圖老
子宫者孔氏祖庭廣記謂金大定四十年所行何所稽
乎楹間兩階五齊三酒以四代之器為備物之享也列
數瓦缶果為何説尸尊不就洗禮也登罍爵於牀洗者
以尸尊自居犧象不錯諸地主人遂不坐實爵簡亦甚
[091-33a]
矣幣之未薦寘諸神位之左示不敢䙝陳之階庭與主
人俱升則不嚴矣盖事由草創未之講也予典教于兹
思有以正之顧不學雜服不能安禮而雖善無徵無徵
不信乃取朱文公所考訂自儀禮開元禮而下裒為一
編命學徒肄習且與講説義數使之入耳著心既知義
理之安將不期改而自改併附社稷風雨雷之祀庶幾
好禮者有取焉抑禮有本有文是書所載文也習禮之
士因文而究其本知交於神明不徒籩豆之事㣲之顯
[091-33b]
誠之不可揜也如此則可謂知禮矣若夫器樂冠服之
度則又博採諸家之説従其是者訂其失者與此編并
藏孔氏俾後來之文獻有足徵云
   隋何妥樂要一卷
隋書妥既入隋文帝勑於太常寺脩正古樂作樂要一
卷其詩曰大樂遺鐘鼓至樂貴忘情俗久淳和變年深
禮教生嶰谷調孤管崙山學鳯鳴浮雲成舞曲白雪作
歌名聞詩六義辨觀樂八風平肅穆皇威暢淪漣河水
[091-34a]
清鈞天動絲竹刮地響錞鉦盡美兼韶濩威徳總咸英
寥亮鳬鐘徹飄揚翟羽輕小臣屬千載時幸豫簪纓行
欣負蒼璧衢□聴九成
   宋房庶樂書補亡三卷
益州進士房庶曉音律宋祁田況咸薦之上其樂書召
詣闕庶自言嘗得古本漢志云度起於黄鐘之長以子
榖秬黍中一黍之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廣度之九十分
黄鐘之長一為一分今文脱之起積一千二百黍八字
[091-34b]
故自前世以來累黍為尺以製律是律生於尺尺非起
於黄鐘也且漢志一為一分者盖九十分之一後儒誤
以一黍為分其法非是當以秬黍中者一千二百實管
中黍盡得九十分為黄鐘之長九寸加一以為尺則律
定矣直祕閣范鎮是之乃為言曰李照以縦黍累尺管
空徑三分容黍千七百三十胡瑗以横黍累尺管容黍
一千二百而空徑三分四釐六毫是皆以尺生律不合
古法今庶所言以律生尺誠衆論所不及乃詔王洙與
[091-35a]
鎮同於脩制所如庶説造進帝召輔臣觀庶所進律尺
龠頗竒之又令庶自陳其法且問律吕旋相為宫事俾
撰圖以進其説以五正二變配五音迭相為主衍之成
八十四調舊以宫徵商羽角五音次第配七聲然後加
變宫變徵二聲以足其數推以旋相生之法謂五行相
戾非是當改變徵為變羽易變為閏隨音加之則十二
月各以其律為宫而五行相生終始無窮詔以其圖送
詳定所又言樂府五音今無正徵國家以火徳王而亡
[091-35b]
本音為非是景仁亦力主其説時胡瑗阮逸制樂方用
累黍尺已有定議乃補庶試祕書省校書郎遣之鎮為
論於執政曰今律之與尺所以不得其直累黍為之也
累黍為之者史之脱文也古人豈以難曉不合之法書
之於史以為後世惑乎殆不然也執政不聴
   范鎮樂論八篇
自叙曰臣昔為禮官従諸儒難問樂之差謬凡十餘事
厥初未習不能不少牴牾後考周官王制司馬遷書班
[091-36a]
氏志得其法流通貫穿悉取舊書去其牴牾掇其要作
為八論其略曰古人以有形之物傳其法俾後人參考
之秬黍也律也尺也龠也鬴也斛也筭數也權衡也鐘
也磬也是十者必相合而不相戾然後為得今皆相戾
而不相合則為非是矣謹條十者非是之驗按詩誕降
嘉種維秬維秠誕降者天降之也許慎云秬一稃二米
又云一秬二米後漢任城縣産秬黍二斛八斗實皆二
米史官載之以為嘉瑞今秬黍取之民間者動至數百
[091-36b]
斛皆一米河東之人謂之黒米此秬黍為非是一也古
者以竹圍為律竹形本圓今以方分置筭此律之為非
是二也又按漢書分寸尺丈引本起黄鐘之長又云九
十分黄鐘之長者據千二百黍而言也千二百黍之施
於量則曰黄鐘之龠施於權衡則曰黄鐘之量施於尺
則曰黄鐘之長今遺千二百之數而以百黍為尺又不
起於黄鐘此尺之為非是三也又按漢書言龠其狀似
爵謂爵琖其體正圓故龠當圓徑九分深十分今龠乃
[091-37a]
方一寸深八分一釐是亦以方分置筭者此龠之非是
四也又按周禮鬴法方尺圓其外深尺容六斗四升方
尺者八寸之尺也深尺者十寸之尺也何以知尺有八
寸十寸之别按周禮璧羡度尺好三寸以為尺璧羡之
制長十寸廣八寸同謂之度尺以為尺則八寸十寸俱
為尺矣又王制云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歩今以六尺四
寸為歩八尺者八寸之尺也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
同謂之周尺者是周用八寸十寸尺明矣故知八寸尺
[091-37b]
為鬴之方十寸尺為鬴之深今鬴方尺積十寸此鬴之
非是五也又按漢書斛法方尺圓其外容十斗旁有庣
焉隋書載其銘曰審律嘉量斛方尺圓其外庣旁九釐
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容一斛今斛方尺深一尺六
寸二分此斛之非是六也又按筭法圓分謂之徑圓方
分謂之方斜所謂徑三圍九方五斜七是也今圓分而
以方法筭之此筭數非是七也又按權衡者起千二百
黍而立法也周之鬴其重一鈞聲中黄鐘漢之斛其重
[091-38a]
二鈞聲中黄鐘鬴斛之制有容受有尺寸又取其輕重
者欲見薄厚之法以考其聲也今黍之輕重未真此權
衡為非是八也又按鳬氏為鐘大鐘十分其鼓間之以
其一為之厚小鐘十分其鉦間之以其二為之厚今無
大小厚薄而一以黄鐘為率此鐘之非是九也又按磬
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盖各
以其律之長短為法也今亦黄鐘為變而無長短厚薄
之别此磬之非是十也請以臣章下有司論定然後制
[091-38b]
龠合升斗鬴斛以校其容受容受合然後下詔以求真
黍真黍至然後可以為量為鐘磬量與鐘磬合於律然
後可以為樂也詔送詳定所鎮自謂得古法司馬光每
論難不相合而楊傑著元祐樂議破其説禮部太常亦
言鎮一家之學難以參用而樂如舊制
   范蜀公樂書一卷
晁氏曰景仁論樂宗房庶潛心四十餘年出私財鑄樂
器元祐中上之按元豐初年詔徵祕書監致仕劉几議
[091-39a]
樂以户部侍郎致仕范鎮與几參考得失鎮曰定樂當
先正律帝然之鎮圖往昔龠合升斗豆區鬴斛上之又
乞訪求真黍以定黄鐘而几之議律主於人聲不以尺
度求合其樂大抵即李照之舊而加四清聲遂奏樂成
詔罷局第加恩賚而鎮謝曰此劉几樂也臣何預焉乃
復上奏臣頃造律内外有損益其樂和又與古樂合今
若將臣所造尺律依大小編次太常鎛鐘可以成一代
大典又太常無雷鼓靈鼓路鼓而以散鼔代之不應經
[091-39b]
義又八音無匏土二音不可謂備樂不報及哲宗立鎮
復請太府銅鑄律逾年樂成上樂章三鑄律十二編鐘
十二鎛鐘衡一尺一斛一響石為編磬十二特磬一簫
笛塤箎巢笙和笙各二𠛬書及圖法帝與太皇太后御
延和殿詔執政侍従皆往觀賜詔褒之
   太樂演義三卷
巴郡房審權撰庶之子也范蜀公元祐初所奏新樂實
用其説
[091-40a]
   魏漢津樂指法二篇
按徽宗崇寜元年宰臣蔡京置講議司更定大樂博求
知音士而魏漢津邪説遂獲售焉漢津年九十餘本剩
員兵士自言居西蜀師事唐仙人李良授鼎樂之法皇
祐中同房庶被薦既至黍律已成為阮逸所非後逸樂
不用庶與漢津議指尺作書二篇敘述指法漢津嘗陳
於太常皆不主其説或謂漢津舊執役於范鎮見其制
作略取之蔡京神其説而託諸李良云
[091-40b]
   石經論語十卷
晁氏曰偽蜀張徳釗書闕唐諱立石當在知祥未叛前
其文脱兩字誤一字又述而第七舉一隅下有而示之
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上又有我字衞靈公第十五
敬其事而後其食作後食其禄與李鶚本不同者此也
   蘇軾論語解五卷通考作十卷蘇轍論語拾遺
   一卷
潁濵自序予少為論語解子瞻謫居黄州作論語説盡
[091-41a]
取以往今見於書秖十之二三也大觀丁亥閒居潁川
為孫籀簡筠講論語於子瞻之説有所未安時為改正
者凡二十七章謂之拾遺
   中山先生論語解
藺敏脩龍㳺人幼穎悟博通羣書紹興中進士官至朝
奉郎著論語解時號中山先生
   石經孟子十四卷
晁氏曰宣和中知成都府席旦刋寘于學宫云偽蜀時
[091-41b]
刻六經于石而獨無孟子經為未備夫經大成於孔氏
豈有闕耶其論既謬又多誤字如以頻顣為類不可勝

   宋㬊淵孟子註
涪志淵字亞夫號蓮蕩晋中郎將㬊靖之後世居襄陽
後徙居蜀家涪坪山受學於晦庵嘗言淳熙四年文公
年四十八註孟子子産聴鄭國之政章謂成周改嵗首
而不改月則晩年之確論也嘗欲更註而其書已行於
[091-42a]
世以時令考之戌亥之月未甚寒猶可褰裳以渉也子
丑之月涸隂沍寒當此之時而以乗輿濟民民能免於
病涉乎橋梁道路可以觀政九月成杠十月成梁戒事
之辭也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序事之辭也國
語有戒備之意孟子就凍極之時言之皆夏時云
   潁濵孟子解一卷
陳氏曰次公少時所作凡二十四章
   蘇過孔子弟子别傳
[091-42b]
過字叔黨東坡子也年十九以詩賦解兩浙路隨父謫
英恵儋耳以至廉永凡生理晝夜寒暑所湏一身百為
不知其難初至海上為文曰志隠軾覧之曰吾可以安
于島夷矣因命作孔子弟子别傳
   希顔録一卷
陳氏曰張栻取經傳中凡言及顔子者録為一編
   元包十卷
後周成都衞元嵩撰知什邡縣事楊楫序云大觀庚寅
[091-43a]
夏六月余被命來宰兹邑涖官之三日恭謁衞先生祠
顧瞻廟貌覧古石刻先生實髙士也既而邑之前進士
張昇景初擕元包見遺曰是經先生所作也自後周歴
隋唐迄今五百餘載世莫得聞頃因楊元素内翰傳秘
閣本俾鏤板以遺諸同志然妙用所寄竒字居多大率
類揚雄凖易非深於道者不能知予觀斯文竊謂易之
興也伏羲畫卦文王重爻孔子作翼更三聖人而後備
故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包之為書
[091-43b]
其學易之至者歟辭簡義奥殆未可以象數盡也觀唐
蘇源明李江等傳注作經之意思過半矣非先生之獨
智不能造易之妙非蘇李之絶學不能探包之㫖茍非
其人道不虛行豈謂是耶先生名元嵩益州成都人少
不事家産潛心至道明隂陽厯筭時人鮮知之獻䇿後
周賜爵扶節蜀郡公武帝尊禮不敢臣之塋域在縣廨
東偏邑人崇奉至今不絶先生有傳在北史恐讀是經
者未知其出處之大致故為之序云政和元年十月望
[091-44a]

元包舊序所稱景初即洸之先君子也家藏此書常以
貽好事者然字古理奥而難通好之者鮮洸來宰臨卭
得同年張公文饒所為疏義及邑士韋漢卿校正舊本
隨卦附釋音于下因併鏤板合為一編庶幾觀者得其
門而入焉則好之矣紹興三十一年南陽張洸跋
崇文總目曰元包以坤為首因八純之宫以生變極於
六十四自繫其辭言外卦體不列爻位以謂易首乾尚
[091-44b]
文色首坤尚質夏連山商歸藏周易唐包其實一也雖
欲馳騁而放言趍理僅止易家之區鄙云
   援神鉤命解誥十二篇
漢杜真撰益部耆舊傳曰杜真字孟宗廣漢綿竹人也
少有孝行習易春秋誦説日萬言兄事同郡翟酺後酺
繫獄真上檄章救亦繫獄笞六百竟免酺難京師莫不
壯之
   綈袠秘記
[091-45a]
後漢楊春卿著三國志春卿廣漢新都人善圖䜟學為
公孫述將漢兵平蜀春卿自殺臨命戒子統曰吾綈袠
中有先祖所傳秘記為漢家用爾其脩之統感父遺言
服闋辭家従犍為周循學習先發又就同郡鄭伯山受
河洛書及天文推歩之術
   内䜟解説二卷
楊統著益部耆舊傳曰統字仲通曽祖父仲續舉河東
方正拜郫令甚有徳恵人為立祠樂益部風俗因留家
[091-45b]
新都代脩儒學以夏侯尚書相傳建初中為彭城令益
州大旱統推隂陽消伏縣界䝉澤太守宗湛使統為郡
求雨亦即降㴻自是朝廷災異多以訪之統作家法章
句及内䜟二卷解説位至光禄大夫為國三老年九十

   周易正義題識
宣室志云故刑部尚書沛國劉遵古太和四年節度東
蜀軍先是蜀人有富蓄羣書者劉嘗假其數百篇然未
[091-46a]
盡詳閲明年夏涪江大汎突入壁壘潰里中廬舍劉之
圖書盡行沾濕歴數日水退始命列於庭曝之於羣書
中得周易正義一軸筆勢竒妙非近代書也卷末有識
云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讀周易看此正義従兹易
號十二三嵗至一人八千口當有大水漂溺因得舒轉
晒曝衡陽道人李徳初識劉閲其題歎異久之諦視即
所假蜀人書也於是召賔椽觀之所謂易號十二三嵗
至一人八千口者一人八千口盖大和字也自上元歴
[091-46b]
寳應廣徳永泰大厯建中興元貞元元和長慶寳厯至
大和凡更號十有三矣與其記果相契然不知李徳初
何人耳
   古三墳書一卷
蜀中張商英得之北陽民家墳皆古文而傳乃隷書所
謂三墳者山氣形也七略隋志皆無其名世以為天覺
贋著者
   爾雅音略三卷
[091-47a]
偽蜀母昭裔撰爾雅舊有釋智騫及陸朗釋文昭裔以
一字有兩音或三音後生疑于呼讀及釋其文義最明
者為定
 
 
 
 
 
[091-47b]
 
 
 
 
 
 
 
 蜀中廣記卷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