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03 佛祖綱目-明-朱時恩 (master)



佛祖綱目卷第二十六餘字號



甲子宋文帝元嘉元年起甲午孝武孝建元年丁酉改大明乙巳明帝泰始


元年壬子改泰豫癸丑廢帝元徽元年丁巳順帝昇明元年己未齊太祖建
元元年癸亥齊武帝永明元年


齊。蕭姓。七主。共二十四年。


乙丑曇順法師往生淨土



曇順。黃龍人。從鳩摩羅什。講經。什嘆曰。此子奇器也。
後依慧遠。修淨業。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


丙寅杯渡尊者入寂



杯渡。初示現冀州。貌甚寒寠。甞乘木杯渡水。神化莫
[026-0592b]
測。不修細行。或扣氷而浴。或著屐登山。或跣足入市。
惟荷一蘆圌子。更無餘物。甞至廣陵。遇村舍李家方
飯僧。渡乃以蘆圌。置於中庭。直入齋堂而坐。眾環目
之。渡自若。時有數人。見蘆圌礙道。盡力移之。不能動。
渡食畢。便挈之而去。笑曰。四天王。時李氏童子。窺見
圌中。有四小兒。皆長數寸。眉目如畵。於是李知其異。
請渡在家。供養久之。忽索袈裟。李辦未至。渡云暫出。
至暮不歸。合境聞有異香。跡之忽見渡。在北巖下。敷
一敗袈裟於地。晏然而寂。頭前脚後。皆生蓮花。鮮香
逼人。一夕而萎。既殯數日。後有人從北來云。見渡負
蘆圌行向彭城。乃啟棺。僅存[革*華-十*〡*十+人*〡*人]履而巳。至彭城有黃
欣者。深信佛法。見渡拜請還家。家至貧。但麥飯而巳。
渡甘之如飴。後東游吳郡。見網師從乞魚網。師怒不
與。渡乃拾兩小石。投水中。俄有兩牛。鬪其網。網碎。不
復見牛。吳郡民朱靈期自高麗還。風携至一洲。見一
寶寺。寺僧設食。乃拜其僧。乞速還鄉。其僧問曰。識杯
渡道人否。曰識其僧。因指北壁一囊。掛錫杖及鉢曰。
此杯渡者。今以鉢寄君。并作書著函中。復授青竹杖。
令置舫前。三日便至石頭。渡忽至。開書大笑。取鉢擲
空。復接曰。我不見此鉢。四千年矣。宋元嘉三年九月
示滅。滅後人猶時時見之。甞作一鉢歌曰。遏喇喇閙
聒聒。總是悠悠造抹撻。如飢喫鹽加得渴枉却一生
頭枿枿。究竟不能知始末。拋却死屍何處脫。勸君努
力求解脫。閑事到頭須結撮。火落身上當須撥。莫待
[026-0592c]
臨時呌菩薩。丈夫語話須豁豁。莫學癡人受摩捋。趂
時結褁學擺撥。也學柔和也麤糲。也剃頭也披褐。也
學凡夫做生活。直語向君君未達。更作長歌歌一鉢。
一鉢歌。多中一。一中多。莫笑野人歌一鉢。曾將一鉢
度娑婆。青天寥寥月初上。此時影空含萬像。幾處浮
生自是非。一源清淨無來往。更莫將心造水泡。百毛
流血是誰教。不如靜坐真如地。頂上從他鵲作巢。萬
代金輪聖王子。只這真如靈覺是。菩提樹下度眾生。
度盡眾生不生死。不生不死真丈夫。無形無相大毗
盧。塵勞滅盡真如在。一顆圓明無價珠。眼不見耳不
聞。不見不聞真見聞。從來一句無言說。今日千言強
為分。須諦聽人人盡有真如性。恰似黃金在鑛中。鍊
去鍊來金體淨。真是妄妄是真。若除真妄更無人。真
心莫謾生煩惱。衣食隨時養色身。好也著惡也著。一
切無心莫染著。亦無好亦無惡。二際坦然平等道。麤
也餐細也餐。莫學凡夫相上觀。也無麤也無細。上方
香積無根蒂。坐亦行行亦坐。生死樹下菩提果。亦無
坐亦無行。無生何用覔無生。生亦得死亦得。處處當
來見彌勒。亦無生亦無死。三世如來總如此。離則著
著則離。幻化門中無實義。無可離無可著。何處更求
無病藥。語時默默時語。語默縱橫無處所。亦無語亦
無默。莫喚東西作南北。嗔即喜喜即嗔。我自降魔轉
法輪。亦無嗔亦無喜。水不離波波即水。慳時捨捨時
慳。不離內外及中間。亦無慳亦無捨。寂寂寥寥無可
[026-0593a]
把。苦時樂樂時苦。只這修行斷門戶。亦無苦亦無樂。
本來自在無繩索。垢即淨淨即垢。兩邊畢竟無前後。
亦無垢亦無淨。大千同一真如性。藥是病病是藥。到
頭兩事須拈却。亦無藥亦無病。正是真如靈覺性。魔
作佛佛作魔。鏡裏尋形水上波。亦無魔亦無佛。三世
本來無一物。凡即聖聖即凡。色裏膠青水裏鹽。亦無
凡亦無聖。萬行總持無一行。真中假假中真。自是凡
夫起妄塵。亦無真亦無假。若不喚時何應喏。本來無
姓亦無名。只麼騰騰信脚行。有時廛市并屠肆。一朵
紅蓮火上生。也曾䇿杖游京洛。身似浮雲無定著。幻
化繇來似寄居。他家觸處更清虗。若覔戒。三毒瘡痍。
幾時瘥。若覔禪。我自縱橫汩碖眠。大可憐不是顛。世
間出世天中天。時人不會此中意。打著南邊動北邊。
若覔法。雞足山中問迦葉。大士持衣在此中。本來不
用求專甲。若覔經。法性真源無可聽。若覔律。窮子不
須教走出。若覔修。八萬浮圖何處求。只知黃葉止啼
哭。不覺黑雲遮日頭。莫恠狂言無次第。篩羅漸入麤
中細。只這麤中細也無。即是圓明真實諦。真實諦本
非真。但是名聞即是塵。若向塵中解真實。便是堂堂
出世人。出世人莫造作。獨行獨步空索索。無生無死
無涅槃。本來生死不相干。無是非無動靜。莫謾將身
入空井。無善惡無去來。亦無明鏡掛高臺。山僧見解
只如此。不信從他造劫灰。


辛未天竺求那䟦摩至金陵


[026-0593b]


求那䟦摩。此云功德鎧初讓國出家。貫通三藏。屬國諸王。
皆受其歸戒。遊闍婆國。其王欲出家事之。群臣固請
不可。乃令國中曰。若率土奉和尚歸戒。即從爾請。於
是其國臣民。稽首遵命。元嘉初。宋文帝聞其名。遣使
迎之。摩欣然附舶。抵廣州。道繇始興。摩愛其山類靈
鷲。為留朞年。於寺壁畵定光布髮等像。夜輙有光。常
在定。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彌候之。忽見白獅子仰躡
柱而戲。滿空皆青蓮花。沙彌驚走大呼。寺僧爭至。了
無所有。元嘉八年。至金陵。帝問曰。寡人常欲持齋不
殺。以身應物。不獲所願。師幸教之。摩曰。道在心。不在
事。法繇已。不繇人。且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倘不
克己苦節。何以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
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神人以和。刑不夭
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若。寒暑應節。百穀滋繁。桑柘
鬱茂。以此持齋。齋亦大矣。以此不殺。利亦多矣。安在
輟半日之飡。全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帝撫几嘆
曰。俗迷遠理。僧滯近教。如師言。可論天人之際矣。


壬申道生法師至金陵



初道生見初分涅槃經云。除一闡提。皆有佛性。乃曰。
闡提何得獨無佛性。此經來未盡耳。於是倡言闡提
皆當成佛。一時文字之師。共詆為邪說。於律當擯。生
遂誓曰。如我所說。不合經義。請於現身。即受惡報。若
實契佛心。願捨壽時。踞師子座。竟拂衣入虎丘。冷然
若有會心處。遂棲於青園寺。甞獨坐長松下。聚石為
[026-0593c]
徒。一日講涅槃經。至闡提處。則說有佛性。且曰。如我
所說。義契佛心否。群石皆點頭。其年夏月。雷震青園
佛殿。忽見一龍飛躍。生天光。影西壁。遂改寺名曰龍
光。時人嘆曰。龍既去。師必行矣。數日生果還廬山。留
一遺影。落於虎丘巖岫間。僧眾無不瞻禮。生聞曇無
讖重譯涅槃經後品。果云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猶有
佛性。因大喜慰。元嘉九年。至金陵。未幾復還廬山。


甲戌道生法師入寂



道生住廬山精舍。講涅槃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升
法座。論義數番。觀聽者莫不怡悅。忽見麈尾紛然墜
地。端坐整容。隱几而化。壽八十。生有䟽論。世皆寶焉。


乙亥道昺法師往生淨土



道昺。頴川人。從幼師事慧遠。歷通三藏。言與行合。念
佛三昧。究心無間。宋元嘉十二年。集眾念佛。就座而
化。異香滿室。壽七十一。


已卯僧叡法師往生淨土



僧叡。初從鳩摩羅什受經義。後預廬山蓮社。一心念
佛。元嘉已卯。忽集眾告別曰。吾將行矣。遂命具浴。燒
香禮拜。還座面西。合掌而化。眾見叡榻前一金蓮花
焂爾而隱。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甲申玄高法師入寂



魏太武聽崔浩之讒。囚其太子晃。晃乃求哀於玄高。
高為作金光明懺。帝夢其先祖讓曰。不當以讒疑太
子。既窹。以語群臣。群臣皆稱太子無過。待之如初。浩
[026-0594a]
恐太子將不利於己。謂帝曰。太子前實有謀。仍結玄
高。以術致先帝。恐陛下耳。若不蚤除。必為大害。帝怒
收高及慧崇縊之。高弟子玄暢。自遠奔至。高忽開眸
曰。大法應緣。隨緣盛衰。盛衰在跡。理常湛然。伹惜汝
等行如我耳。惟玄暢南渡。汝等死後。法當更興。善自
修心。毋令中悔。言訖即化。沙門法進號呼曰。聖人去
世。我何用生。應聲見高於空中。謂進曰。不忘一切。寧
獨棄汝耶。進曰。和尚與崇公。竝生何所。高曰。我往惡
處。救護眾生。崇歸安養矣。言訖不見。初高居麥積山。
聞曇無毗至凉。往師事之。旬日即悟。無毗嘆以為勝
已。魏武遣使。迎高為太子。晃師門人得法者甚眾。有
一弟子。名僧印。自謂得阿羅漢果。時方坐夏。高乃假
以神力。使定中見十方無盡世界。及聞諸佛所說之
法。各各不同。即於一夏。尋其所見。不盡。乃生愧悔。


丁酉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傳法菩提達磨



般若多羅。東印度人。得法於不如蜜多。因東印度國
王請齋次。王乃問。諸人盡轉經。師獨為何不轉。多羅
曰。貧道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後行化至南印度。彼王
名香至。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
三子。一名月淨多羅。二名功德多羅。三名菩提多羅。
其季開士也。般若多羅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
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月淨功德曰。此珠七
寶中尊。固無踰也。菩提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
[026-0594b]
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
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
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巳。即知
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
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
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
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多羅歎其辯慧。乃復問曰。
於諸物中。何物無相。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
諸佛中。何物最高。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於諸
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多羅知是法
器。以時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棄世。眾皆號
絕。菩提獨於柩前入定。經七日而出。遂依多羅求出
家。既受具巳。多羅曰。汝於諸法。巳得通量。達磨者。通
大之義也。宜名達磨。遂改其名。後告之曰。如來以正
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囑汝。聽吾
偈曰。心地生諸種。因心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花開世
界起。付法巳。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
十七道。五色晃曜。又踊身虗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
焚。空中舍利如雨。大眾建塔收供。當此土宋武帝大
明元年丁酉歲也。


戊戌二十八祖菩提達磨說法南印度



般若多羅示寂。菩提達磨遂演化於本國。時有二師。
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勝多。本與磨同學小乘禪觀。
佛大先遇般若多羅。與磨同稟正法。而佛大勝多。更
[026-0594c]
分徒而為六宗。一有相宗。二無相宗。三定慧宗。四戒
行宗。五無得宗。六寂靜宗。各封已解。別展化源。磨喟
然嘆曰。彼之一師。巳陷牛跡。況復支離而分六宗。我
若不除。永纏邪見。言巳。微現神力。至有相宗所。問曰。
一切諸法。何名實相。彼眾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
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曰一切諸相。而不互
者。當何定耶。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
為實。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曰
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曰汝言不
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曰定既不定。即非
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巳
變巳往。其義亦然。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
以定其義。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
相。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虗空曰。此
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曰若解
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
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眾
聞巳。心意朗然。欽禮信受。磨瞥然匿跡。至無相宗所。
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彼眾中有波羅提者。答曰。
我名無相。心不現故。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曰我明
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曰於諸有無。心
不取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
何況無相。而欲知之。曰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
得。何名三昧。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
[026-0595a]
三昧。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
羅提聞巳。即悟本心。禮謝於磨。懺悔往謬。磨記曰。汝
當得果。不久自證。此國有魔。非久降之。言巳。忽然不
現。至定慧宗所。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彼眾中有
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曰既非一二。何
名定慧。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曰不一
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曰慧非定故。然
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疑心氷釋。
至第四戒行宗所。問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
行。為一為二。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
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
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
名為戒。曰我有內外。彼巳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
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曰俱是俱
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慙
服。至無得宗所。問曰。汝云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
亦無得得。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
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
得得。得得何得。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
為得得。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
寶靜聞之。頓除疑網。至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
此法中。誰靜誰寂。彼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
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
[026-0595b]
寂故。何用寂靜。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
名婆靜。曰空空巳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彼聞指誨。豁然開悟。於是六眾咸誓歸依○寶誌。金
陵人。初東陽民朱氏婦。聞兒啼鷹巢中。梯樹得之。舉
以為子。七歲依鍾山僧儉出家。專修禪觀。至是顯迹。
以剪尺拂子掛杖頭。負之而行。經聚落兒童譁逐。或
微索酒。或累日不食。甞遇食鱠者。從而求之。食者分
㗖。而有輕薄心。誌即吐水中。皆成活魚。往來於皖山
劍水之下。髮而徒跣。著錦袍。面方而瑩徹如鏡。手足
皆鳥爪。時時題詩。初若不可解。後皆有驗。


佛祖綱目卷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