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4 宋高僧傳-宋-贊寧 (master)




宋高僧傳卷第四


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義解篇第二之一正傳二十一人附見七人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



釋窺基。字洪道。姓尉遲氏。京兆長安人也。尉
遲之先與後魏同起。號尉遲部。如中華之
諸侯國。入華則以部為姓也。魏平東將軍說。
六代孫孟都生羅迦。為隋代州西鎮將。乃基
祖焉。考諱宗。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江由
縣開國公。其鄂國公德則諸父也。唐書有傳。
基母裴氏。夢掌月輪吞之。寤而有孕。及乎
盈月誕。彌與群兒弗類。數方誦習神晤精
爽。奘師始因陌上見其眉秀目朗舉措疎略
曰將家之種不謬也哉。脫或因緣。相扣度為
弟子。則吾法有寄矣。復念在印度時計迴
程次。就尼犍子邊。占得卦甚吉。師但東歸
[004-0725c]
哲資生矣。遂造北門將軍微諷之出家。父
曰。伊類麁悍那勝教詔。奘曰。此之器度非
將軍不生。非某不識。父雖然諾。基亦強
拒。激勉再三。拜以從命。奮然抗聲曰。聽我
三事方誓出家。不斷情欲葷血過中食
也。奘先以欲勾牽。後今入佛智。佯而肯焉。
行駕累載前之所欲。故關輔語曰三車和尚。
即貞觀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歲丁艱
漸疎浮俗。若然者三車之說。乃厚誣也。至
年十七遂預緇林。及乎入法。奉勅為奘師
弟子。始住廣福寺。尋奉別勅選聰慧頴脫
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五竺語。解紛
開結統綜條然。聞見者無不歎伏。凡百犍度
跋渠。一覽無差。寧勞再憶。年二十五應詔
譯經。講通大小乘教三十餘本。創意留心
勤勤著述。蓋切問而近思。其則不遠矣。造疏
計可百本。奘所譯唯識論。初與昉尚光四
人同受潤色執筆撿文纂義。數朝之後基
求退焉。奘問之。對曰。夕夢金容晨趨白
馬。雖得法門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
不願立功於參糅。若意成一本。受責則
有所歸。奘遂許之。以理遣三賢獨委於
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時隨受撰錄所聞。講
周疏畢。無何西明寺測法師亦俊朗之器。於
唯識論講場得計於閽者賂之以金。潛隱
厥形。聽尋聯綴亦疏通論旨。猶數座方畢測
於西明寺鳴椎集僧稱講此論。基聞之
慚居其後不勝悵怏。奘勉之曰。測公雖
造疏未達因明。遂為講陳那之論。基大善
[004-0726a]
三支。縱橫立破述義命章。前無與比。又云。
請奘師唯為己講瑜伽論。還被測公同前
盜聽先講。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則
否。後躬遊五臺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
中宿。夢身在半山巖下有無量人唱苦聲。
冥昧之間初不忍聞。徙步陟彼層峯。皆瑠
璃色。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
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須二天童自城
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
聲而不見形。童子遂投與劍一鐔曰。剖腹
當見矣。基自剖之。腹開有光兩道暉映山
下。見無數人受其極苦。時童子入城持紙
二軸及筆投之。捧得而去。及旦驚異未已。
過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滅。尋視之數軸
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乃憶前夢必
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遂援毫次。筆
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
色可愛。次零然而下者。狀如黃梁粟粒。一
云。行至太原傳法。三車自隨。前乘經論箱
帙。中乘自御。後乘家妓女僕食饌。於路間
遇一老父。問乘何人。對曰。家屬。父曰。知法
甚精。携家屬偕。恐不稱教基聞之頓悔前
非。翛然獨往。老父則文殊菩薩也。此亦巵語
矣。隨奘在玉華宮。參譯之際三車何處安置
乎。基隨處化徒。獲益者眾。東行博陵有
請講法華經。遂造大疏焉。及歸本寺恒
與翻譯舊人往還。屢謁宣律師。宣每有諸
天王使者執事。或冥告雜務。爾日基去方
來。宣怪其遲暮。對曰。適者大乘菩薩在此。
[004-0726b]
善神翼從者多。我曹神通為他所制。故爾。
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
長往于慈恩寺翻經院。春秋五十一。法臘無
聞。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師塋隴焉。弟
子哀慟。餘外執紼。會葬黑白之眾盈于山
谷。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
薩戒一遍。願生兜率。求其志也。乃發通身
光瑞。爛然可觀。復於五臺造玉石文殊菩
薩像。寫金字般若經畢。亦發神光焉。弟子
相繼取基為折中。視之如奘在焉。太和四
年庚戌七月癸酉。遷塔于平原。大安國寺
沙門令儉檢校塔亭。徙棺見基齒。有四十
根不斷玉如。眾彈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
今天下佛寺圖形。號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
帝製讚。一云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
之氣。而慈濟之心。誨人不倦。自天然也。其
符彩則項負玉枕。面部宏偉交手十指若
印契焉。名諱上字多出沒不同者。為以慈恩
傳中云。奘師龍朔三年於玉華宮譯大般若
經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
奉表奏聞。請御製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
舍人馮義宣。由此云。靈基開元錄為窺基。
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蓋慧立彥悰。
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聽泰耳。猶
謹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內呼慈恩法
師焉。


系曰。性相義門至唐方見大備也。奘師為
瑜伽唯識開創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
祖與宗百世不除之祀也。蓋功德被物。廣
[004-0726c]
矣。大矣。奘苟無基則何祖張其學乎。開天
下人眼目乎。二師立功與言。俱不朽也。然
則基也。鄂公猶子。奘師門生。所謂將家來為
法將。千載一人而已。故書有之。厥父菑厥子
乃肯播。矧能肯穫。其百本疏主之謂歟。


唐京師西明寺道世傳



釋道世。字玄惲。姓韓氏。厥先伊闕人也。祖代
因官為京兆人焉。生且渥潤漸而聰敏。俄
厭眾沙思參救蟻。二親鍾愛遏絕其請。久
而遂心。時年十二。於青龍寺出家。從執德
瓶止臨欣鑑。律宗研覈書籍鑽尋。特慕上
乘融明實性。于時籍甚三輔欽歸。顯慶年
中。大帝以玄奘師所翻經論。未幾詔入內。
及慈恩寺大德。更代行道不替於時。世亦
預其選。及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
博召入斯寺。時道宣律師當塗行律。世且
旁敷。同驅五部之車。共導三乘之軌。人莫
我及。道望芬然。復因講貫之餘。仍覽甚深
之藏。以為古今綿代製作多人。雖雅趣佳
辭無足於傳記。由是搴文囿之菁華。嗅大
義之瞻蔔。以類編錄號法苑珠林。總一百
篇。勒成十帙。始從劫量終乎雜記。部類之
前各序別論。令學覽之人就門隨部撿括
所知。如提綱焉。如舉領焉。世之用心周
乎十稔。至總章元年畢軸。蘭臺郎李儼為
之都序。此文行于天下。又著善惡業報及信
福論。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禪門觀及大乘觀。
共十一卷。受戒儀式禮佛儀式共六卷。四分
律討要五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集注
[004-0727a]
三卷。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世頗多著述。未
測其終。名避太宗廟諱多行字耳。故時稱
玄惲焉。


唐京兆大慈恩寺普光傳



釋普光。未知何許人也。明敏為性。爰擇其
木。請事三藏奘師。勤恪之心同列靡及。至
於智解可譬循環。聞少證多。奘師默許。末
參傳譯頭角特高。左右三藏之美光有功
焉。初奘嫌古翻俱舍義多缺。然躬得梵本
再譯真文。乃密授光多是記憶西印薩婆多
師口義。光因著疏解判。一云。其疏至圓暉
略之為十卷。如漢之有沲歟。又甞隨奘往
玉華宮譯大般若經。厥功出乎[示*卑]贊也。時
號大乘光。觀夫奘自貞觀十九年創譯記。
麟德元年終于玉華宮。凡二十載。總出大小
乘經律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十
分七八是光筆受。或謂嘉光普光也。若驗從
辯機同參譯務。即普光是也。


唐京兆大慈恩寺法寶傳勝莊



釋法寶。亦三藏奘師學法之神足也。性靈敏
利最所先焉。奘初譯婆沙論畢。寶有疑情。
以非想見惑請益之。奘別以十六字入乎
論中。以遮難辭。寶白奘曰。此二句四句為
梵本有無。奘曰。吾以義意酌情作耳。寶曰。
師豈宜以凡語增加聖言量乎。奘曰。斯言
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烋頡頏于奘之門。
至乎六離合釋義。俱舍宗以寶為定量矣。
光師往往同迦濕彌羅餘師禮記衍字也。時
光寶二法師若什門之融叡焉。後越精義
[004-0727b]
學令問孔膠。長安三年於福先寺京西明寺。
預義淨譯場。寶與法藏勝莊等。證義。于時
頗露頭角。莫之與京歟。


唐京師西明寺圓測傳薄塵靈辯



釋圓測者。未詳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縱
橫。三藏奘師為慈恩基師。講新翻唯識論。
測賂守門者隱聽。歸則緝綴義章。將欲罷
講。測於西明寺鳴鐘召眾。稱講唯識。基
慊其有奪人之心。遂讓測講訓。奘講瑜伽
還同前盜聽受之。而亦不後基也。詒高宗
之末天后之初。應義解之選入譯經館。眾
皆推挹。及翻大乘顯識等經。測充證義與
薄塵靈辯嘉尚攸方其駕。所著唯識疏鈔。
詳解經論。天下分行焉。


唐京師安國寺元康傳



釋元康。不詳姓氏。貞觀中遊學京邑。有彭
亨之譽。形擁腫而短。然其性情酋勇聞少解
多。群輩推許。先居山野恒務持誦觀音求
加慧解。遂感鹿一首角分八岐厥形絕異。
康見之撫而馴伏。遂豢養之。乘而致遠。曾
無倦色。以三論之文荷之于背。又以小軸
繫之於尾。曳入上都。意為戲弄。說有之徒
不達空性。我與輕軸碾之令悟真理。又
衣大布曳納播戴竹笠。笠寬丈有二尺。裝
飾詭異人皆駭觀。既入京城見一法師盛集
講經化導。康造其筵近其座。便就所講義
申問往返數百言。人咸驚康之辯給如此。復
戲法師曰。甘桃不結實。苦李壓低枝。講者
曰。輪王千箇子。巷伯勿孫兒。蓋譏康之無
[004-0727c]
生徒也。康曰。丹之藏者赤。漆之藏者黑。隨
汝之赤者非纁絳焉。入汝之黑者非鉛墨
焉。舉眾皆云。辭理渙然。可非垂跡之大士
也。帝聞之喜曰。何代無其人。詔入安國寺
講此三論。遂造疏解中觀之理。別撰玄樞
兩卷。總明中百門之宗旨焉。後不測其終。


系曰。康師曳納播者何。通曰。梵言立播。華
言裹腹衣。亦云抱腹形制如偏袒。一幅纔
穿得手。肩袖不寬。著在左邊。右邊施帶。多
貯綿絮。然是禦寒之服。熱國則否用此亦聖
開。流于東土則變成色帛。而削幅綴于左
右袖上垂之製曳。然旌表我通贍經論。一
本則曳一支。多則多曳。未知稽古自何人
始乎。今單言播。略立字耳。全非禦寒之
意。翻為我慢之衣。既失元端而多濫作。別
形聖教以俟後賢。此外無施異制以亂大
倫。詩曰。服之不稱身之災也。吁。


唐簡州福聚寺靖邁傳



釋靖邁。梓潼人也。少孺矜持長高志操。特
於經論研覈造微。氣性沈厚不妄交結。遊
必擇方抵于京輔。貞觀中屬玄奘西迴。勅
奉為太穆太后。於京造廣福寺。就彼翻譯。
所須吏力悉與玄齡商量務令優給。遂召
證義大德諳練大小乘經論為時所尊尚
者。得一十一人邁預其精選。即居慈恩寺
也。同普光寺棲玄廣福寺明𤀹會昌寺辯機
終南山豐德寺道宣。同執筆綴文。翻譯本
事經七卷。邁後與神昉筆受於玉華宮及慈
恩寺翻經院。皆推適變故得經心矣。後著
[004-0728a]
譯經圖紀四卷。銓序古今經目譯人名位單
譯重翻疑偽等科。一皆條理見編于藏。開元
中智昇。又續其題目焉。


唐新羅國順璟傳



釋順璟者。浪郡人也。本土之氏族。東夷之家
系。故難詳練。其重譯學聲教。蓋出天然。況
乎因明之學奘師精研付受。華僧尚未多
達。璟之克通。非其宿殖之力。自何而至於
是歟。傳得奘師真唯識量。乃立決定相違
不定量。於乾封年中因使臣入貢附至。于
時奘師長往向及二年。其量云。真故極成
色定離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
如眼根。良以三藏隱密周防。非大智不明。
璟為宗云。不離於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
不攝故猶如眼識也。如此善成他義。時大
乘基覽此作。便見璟所不知。雖然終仰邊
僧識見如此。故歎之曰。新羅順璟法師者。
聲振唐蕃學包大小。業崇迦葉。唯執行於
杜多。心務薄拘。恒馳聲於少欲。既而蘊藝
西夏。傳照東夷。名道日新緇素欽揖。雖彼
龍象不少。海外時稱獨步。於此量作決
定相違基師念。遠國之人有茲利慧搪突
奘師。暗中機發善成三藏之義。惜哉。璟在
本國稍多著述。亦有傳來中原者。其所宗
法相大乘了義教也。見華嚴經中始從發心
便成佛已。乃生謗毀不信。或云。當啟手
足命弟子輩。扶掖下地。地則徐裂璟身俄
墜。時現生身陷地獄焉。于今有坑。廣袤丈
餘。實坎窞然號順璟捺落迦也。
[004-0728b]


系曰。曲士不可以語道者束其教也。是故
好白者。以黑為污。好黑者以白為污焉璟
怒心尤重。猛利業增。如射箭頃墮在地獄。
列高僧品次起穢以自臭耶。通曰。難信之
法易速謗誚。謗誚豈唯一人乎。俾令眾所
知識者直陷三塗。乃知順璟真顯教菩薩也。
況乎趙盾為法受惡。菩薩乃為法亡身。斯
何足怪。君不見尼犍外道一一謗佛。而獨
使提婆生陷。後於法華會上受記作佛。靜
言思之。


唐京兆大慈恩寺嘉尚傳



釋嘉尚。未知何許人也。慧性天資瓌奇氣
質。篇聚堅守性相克攻。勤在進修務於翻
譯。遠棲心于奘三藏門。見宗廟之富。窺室
家之好。久稽考瑜伽師地佛地論旨。成唯
識論深得義趣。隨奘於玉華宮譯大般若
經。充證義綴文。多能傑出。及三藏有疾。
命尚具錄所翻經論合七十五部總一千三
百三十五卷。又錄俱胝畫像一千幀。造十
俱胝像。寫經放生然燈令尚宣讀。奘合掌
歡喜曰。吾心中願也。汝代導之得沒而無
悔焉。奘卒。著述疏鈔出雜集。義門夥多。
天后朝同薄塵靈辯等。預譯場證義。功績
愈繁。尚初侍奘師在玉華宮翻經。至初
會嚴淨佛土品說諸佛菩薩以神通願力盛
大千界上妙珍寶諸妙香花及意樂所生五
塵妙境供養莊嚴說法處。與寺主慧德。夜
覩玉華寺內廣博嚴淨伎樂盈滿。又聞三堂
講法。明日白奘。歡喜符合。尚不知所終。
[004-0728c]


唐淄州慧沼傳大願塵外



釋慧沼。不知何許人也。少而警慧始預青
衿。依于庠序誦習該通。入法修身不違戒
範。乃被時諺沼闍梨焉。次攻堅于經論善
達翻傳。自奘三藏到京。恒窺壼奧。後親大
乘基師更加精博。及菩提流志於崇福寺
譯大寶積經。沼預其選充證義。新羅勝莊
法師執筆。沙門大願塵外皆一時英秀當代
象龍。于時武平一充使。盧藏用陸景初總
預斯場。中書侍郎崔湜因行香至翻經院。
歎曰。清流盡在此矣。豈應見隔。因奏請乞
同潤色新經。初沼證義於義淨譯場。多所
刊正。訛言舛義。悉從指定無敢踰制後著
諸疏義。號淄州沼也。


唐京兆大慈恩寺彥悰傳



釋彥悰。未知何許人也。貞觀之末觀光上
京。求法于三藏法師之門。然其才不迨光
寶。遍長綴習學耳。於玄儒之業頗見精
微。辭筆之能殊超流輩。有魏國西寺沙門慧
立。性氣炰烋。以護法為己任。著傳五卷。專
記三藏自貞觀中一行盛化及西域所歷
夷險等。號慈恩傳。蓋取寺題也。及削[葶-丁+呆]云
畢。慮遺諸美。遂藏于地穴。至疾亟命門
徒掘土出之而卒。其本數年流散他所。搜
購乃獲。弟子等命悰。排次之。序引之。或文
未允。或事稍虧。重更伸明。曰箋述是也。乃
象鄭司農箋毛之詁訓也。或有調之。曰子
與隋彥悰相去幾何。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雖長卿慕藺心宗慕於玉宗。故有以也。詩
[004-0729a]
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自許亦顏之士也。
或人許焉。悰不知終所。


唐新羅國義湘傳



釋義湘。俗姓朴。雞林府人也。生且英奇。長而
出離。逍遙入道性分天然。年臨弱冠聞唐
土教宗鼎盛。與元曉法師同志西遊。行至
本國海門唐州界。計求巨艦。將越滄波。倏
於中塗遭其苦雨。遂依道旁土龕間隱身。
所以避飄濕焉。迨乎明旦相視。乃古墳骸
骨旁也。天猶霢霂地且泥塗。尺寸難前逗留
不進。又寄埏甓之中。夜之未央俄有鬼物
為怪。曉公歎曰。前之寓宿謂土龕而且安。
此夜留宵託鬼鄉而多崇。則知心生故種
種法生。心滅故龕墳不二。又三界唯心萬法
唯識。心外無法胡用別求。我不入唐。却携
囊返國。湘乃隻影孤征誓死無退。以總章
二年附商船達登州岸。分衛到一信士家。
見湘容色挺拔留連門下既久。有少女麗
服靚粧。名曰善妙。巧媚誨之。湘之心石不
可轉也。女調不見答。頓發道心。於前矢
大願言。生生世世歸命和尚。習學大乘成
就大事。弟子必為檀越供給資緣。湘乃徑
趨長安終南山智儼三藏所。綜習華嚴經。時
康藏國師為同學也。所謂知微知章有倫
有要。德瓶云滿。藏海嬉遊。乃議迴程傳法
開誘。復至文登舊檀越家。謝其數稔供施。
便慕商船逡巡解纜。其女善妙。預為湘辦
集法服并諸什器可盈篋笥。運臨海岸湘船
已遠。其女呪之曰。我本實心供養法師。願
[004-0729b]
是衣篋跳入前船。言訖投篋于駭浪。有頃
疾風吹之若鴻毛耳。遙望徑跳入船矣。其
女復誓之。我願是身化為大龍。扶翼舳艫
到國傳法。於是攘袂投身于海。將知願力
難屈至誠感神。果然伸形。夭矯或躍。蜿
蜒其舟底。寧達于彼岸。湘入國之後遍歷
山川。於駒塵百濟風馬牛不相及地。曰此
中地靈山秀真轉法輪之所。無何權宗異部
聚徒可半千眾矣。湘默作是念。大華嚴教
非福善之地不可興焉。時善妙龍恒隨作
護。潛知此念。乃現大神變於虛空中。化成
巨石。縱廣一里蓋于伽藍之頂。作將墮不
墮之狀。群僧驚駭罔知攸趣。四面奔散。湘
遂入寺中敷闡斯經。冬陽夏陰。不召自至
者多矣。國王欽重以田莊奴僕施之。湘言
於王曰。我法平等高下共均貴賤同揆。涅槃
經八不淨財。何莊田之有。何奴僕之為。貧道
以法界為家。以盂耕待稔。法身慧命藉
此而生矣。湘講樹開花談叢結果。登堂覩
奧者。則智通表訓梵體道身等數人。皆啄巨
㲉飛出迦留羅鳥焉。湘貴如說行。講宣之
外精勤修練。莊嚴剎海靡憚暄涼。又常
行義淨洗穢法。不用巾帨。立期乾燥而止。
持三法衣瓶鉢之餘。曾無他物。凡弟子請
益不敢造次。伺其怡寂而後啟發。湘乃隨
疑解滯必無滓核。自是已來雲遊不定稱
可我心卓錫而居。學侶蜂屯。或執筆書紳
懷鉛札葉。抄如結集錄似載言。如是義門
隨弟子為目。如云道身章是也。或以處
[004-0729c]
為名如云錐穴問答等。數章疏皆明華嚴
性海毘盧遮那無邊契經義例也。湘終于本
國。塔亦存焉。號海東華嚴初祖也。


唐京兆大慈恩寺義忠傳



釋義忠。姓尹氏。潞府襄垣人也。年始九歲宿
殖之性志願出家。得淄州沼闍梨為師。若
鳳巢中之生鵷雛也。少秉奇操慧解不倫。
沼授與大涅槃經。時十三歲矣相次誦徹四
十卷。眾皆驚駭。號空門奇童也。二十登戒
學四分律義理淹通。旁習十二門論。二本
即當講演。沼師知是千里之駿。學恐失時。
聞長安基師新造疏章門生填委聲振天下。
乃師資相將同就基之講肆。未極五年。又
通二經五論。則法華無垢稱及百法因明俱
舍成唯識唯識道等也。由茲開獎弟子繁多。
講樹別茂於枝修。義門旁開於關竅。乃著
成唯識論纂要。成唯識論鈔三十卷。法華經
鈔二十卷。無垢稱經鈔二十卷。百法論疏。最
為要當。移解二無我歸後。是以掩慈恩之
繁。于今盛行勿過忠本。所謂列群玉貫眾
花。王裝瓊樹之林。花綴蜀機之錦。輩流首
伏聲彩悠颺。況基師正照於太陽。忠也旁䘖
於龍燭。四方美譽千里歸心者不可勝算
矣。傳持靡怠。僅五十餘年。計講諸教七十
許遍。至年七十二。忽起懷土之心。歸于昭
義。示同初夏誦戒行道。每一坐時。面向西
北。仰視兜率天宮。冥心內院。願捨壽時得
見天主。永離凡濁終得轉依。一日晨興澡
洗訖。整肅容儀望空禮拜。如有哀告之狀。
[004-0730a]
少頃結加趺坐。囑付流通教法之意畢。忽
異香滿室彩雲垂空。忠合掌仰視曰。穢弱比
丘何煩大聖躬來引接。言盡而化。鄉人道俗
建塔供養。全身不壞。至今河東鄉里高岡
存焉。


唐新羅國黃龍寺元曉傳大安



釋元曉。姓薛氏。東海湘州人也。丱䰂之年惠
然入法。隨師稟業遊處無恒。勇擊義圍雄
橫文陣。仡仡然桓桓然。進無前却。蓋三學之
淹通。彼土謂為萬人之敵。精義入神為若
此也。甞與湘法師入唐。慕奘三藏慈恩之
門。厥緣既差息心遊往。無何發言狂悖示跡
乖疎。同居士入酒肆倡家。若誌公持金刀
鐵錫。或製疏以講雜華。或撫琴以樂祠宇。
或閭閻寓宿。或山水坐禪。任意隨機都無
定檢。時國王置百座仁王經大會遍搜碩
德。本州以名望舉進之。諸德惡其為人。譖
王不納。居無何。王之夫人腦嬰癰腫。醫工
絕驗。王及王子臣屬禱請山川靈祠無所
不至。有巫覡言曰。苟遣人往他國求藥。
是疾方瘳。王乃發使泛海入唐募其醫術。
溟漲之中忽見一翁。由波濤躍出登舟。邀
使人入海覩宮殿嚴麗。見龍王王名鈐海。
謂使者曰。汝國夫人是青帝第三女也。我宮
中先有金剛三昧經。乃二覺圓通示菩薩行
也。今託仗夫人之病為增上緣。欲附此經
出彼國流布耳。於是將三十來紙。重沓散
經付授使人。復曰。此經渡海中恐罹魔事。
王令持刀裂使人腨腸而內于中。用蠟紙
[004-0730b]
纏縢以藥傅之。其腨如故。龍王言。可令大
安聖者銓次綴縫請元曉法師造疏講釋
之。夫人疾愈無疑。假使雪山阿伽陀藥力亦
不過是。龍王送出海面。遂登舟歸國。時王
聞而歡喜。乃先召大安聖者黏次焉。大安者
不測之人也。形服特異恒在市[邱-丘+序-予+墨]。擊銅鉢
唱言大安大安之聲。故號之也。王命安。安
云。但將經來不願入王宮閾。安得經排來
成八品。皆合佛意。安曰。速將付元曉講。餘
人則否。曉受斯經正在本生湘州也。謂使
人曰。此經以本始二覺為宗。為我備角
乘將案几。在兩角之間。置其筆硯。始終於
牛車造疏成五卷。王請剋日於黃龍寺敷
演。時有薄徒竊盜新疏。以事白王。延于
三日。重錄成三卷。號為略疏。洎乎王臣道
俗雲擁法堂。曉乃宣吐有儀解紛可則。稱
揚彈指聲沸于空。曉復昌言曰。昔日採百
椽時雖不預會。今朝橫一棟處唯我獨能。
時諸名德俯顏慚色伏膺懺悔焉。初曉示跡
無恒化人不定。或擲盤而救眾。或噀水
而撲焚。或數處現形。或六方告滅。亦盃渡
誌公之倫歟。其於解性覽無不明矣。疏有
廣略二本。俱行本土。略本流入中華。後有
翻經三藏。改之為論焉。


系曰。海龍之宮自何而有經本耶。通曰。經
云。龍王宮殿中有七寶塔。諸佛所說。諸深
義別有七寶篋滿中盛之。謂十二因緣總持
三昧等。良以此經合行世間。復顯大安曉公
神異。乃使夫人之疾為起教之大端者也。
[004-0730c]


周京兆崇福寺神楷傳明恂



釋神楷。姓郭氏。太原人也。即漢末林宗之後。
世襲冠裳。後隨父宦于秦為京兆人也。昆
弟六人。楷居其季。幼而聰敏立志弗群。不
樂浮榮誓求翦落。禮明恂法師為弟子。
即大乘恂也。洎乎年滿受具。於經論義理
大小該通。耳聞口誦譬鮮㲲之易染。遂講
攝大乘俱舍等論。頴晤輩流罕有齊駕。後
因講淨名經。見古師判處喟然歎曰。美則
美矣。未盡善也。乃於安陸白趙山撰疏。一
云在越州剡石城寺。述作素有巧性。於剡
溪南巖之下映水塑貌今有池已涸矣巖下
石隙縫間幽暗。然中有木棺者云是楷殯于
此。遊人下窺歷歷皆覩。又言。楷因慈恩西明
等寺度公者出家及翻經論勅諸道高行
才學僧並赴京師。遂應詔而入。配居崇業
寺。至天后朝方行其疏。後卒於此寺。弟子
遷塔于南逍遙園焉。實大乘基之法門猶子
也。


系曰。楷師遺迹何京兆剡溪二處孰是。令人
疑惑。若兩家之俱見葪訓焉。此乃古人名
顯於四方。因子孫南北徙遷追念先宗。遂
有僑置焉如晉氏渡江衣冠之家多立祖
先之遺迹同也。若然者剡則是楷。曾遊歷之
地也。


周京兆廣福寺會隱傳



釋會隱。不詳何許人也。精明之氣綽有盈
餘。處于等夷若雞群之見鶴也。天皇朝慎
選高學名德。隱膺斯選。麟德二年勅北門
[004-0731a]
西龍門修書所。同與西明寺玄則等一十人。
於一切經中略出精義玄文三十卷。號禪林
要鈔。書成奏呈。勅藏祕閣。隱亦甞預翻譯。
玄則頗聞著述。高宗朝。斯為龍象之最焉。


周虎丘山寺僧瑗傳



釋僧瑗。字辯空。姓郁氏高平昌邑人也。姬水
疏源狼亭襲慶。魯相繼昌侯之業。歷載彌
光。少傅纂尚書之風。清塵不昧。瑗夙殖奇
頴。早擅嘉祥。母趙氏娠孕之日。側侍聖賢
浮空遊樂。及年六歲隨母入舍利塔見聖
僧像。欣然跳躍狀若舊交。因啟母出家。母
以其尚幼抑而未許。至年十三方遂其志。
依虎丘寺慧嚴法師為弟子。謙揖之操出
自生知。辯慧之能業稱上首。以龍朔二年
奉勅剃翦。冥符所應還隷此山。暨嚴公長
往。乃依慧詡禪師受具足戒。聽常樂寺聰
法師三論。甚深無相。疑滯豁除。方便解脫。怡
然獨悟。因智從心證。遂詣江寧融禪師求
學心法。攝念坐禪眾魔斯伏。勤行精進猛獸
恒馴。是以名稱普聞聲光八絕。旗亭趨利削
跡無踐。冬夏不易常披一納。或滴水以充
於夕渴。或數粒將濟於朝飢。或風雪凜凜禮
誦無替於六時。或炎暑爞爞經行不虧於
少選。稱揚歎羡容色湛如。毀辱訶罵歡喜而
受。每蔭以長松。屬思鴻遠。清泉獨坐映定
水以彫文。虛室高栖藹禪枝而蕩慮。撰武
丘名僧苑一卷注郁子兩卷文集三卷。蓋道
俗之儀表。人物之師範焉。永昌元年十二月
二十日。見身有疾謂弟子曰。吾聞屍所到
[004-0731b]
處便為穢惡。出就別方乃稱離罪爾。門弟
子等迎止於通波亭北靜志莊。忽聞異香從
空而下。瑗遺訓勤切正觀叮嚀。滅後可依
外國法。言訖合掌而終。春秋五十有一。緇素
奔慟咸悲眼滅。弟子僧義立及雉山縣尉檀
信等。同遵師旨如法闍維。收其舍利。於寺
建塔。勒銘于所。


唐會稽山妙喜寺印宗傳



釋印宗。姓印氏。吳郡人也。母劉氏始娠。隣家
咸見一沙門端雅徐步入印舍。白劉曰願為
子焉。母夢同此。再三陳讓不克。父夢有饋
栴檀香木童子。跪授付劉。劉頓厭葷羶。俗
間食味隔在脣吻之外。及生而長。從師誦
通經典。末最精講者涅槃經。咸亨元年在京
都盛揚道化。上元中勅入大愛敬寺居。辭
不赴請。於蘄春東山忍大師諮受禪法。復
於番禺遇慧能禪師。問答之間深詣玄理
還鄉地。刺史王胄禮重殊倫。請置戒壇。命
宗度人。可數千百。續勅召入內。乃造慈氏
大像。所著心要集。起梁至唐。天下諸達者
語言總錄焉。又奉勅江東諸寺院天柱報恩
各置戒壇度人。又纂百家諸儒士三教文
意表明佛法者。重結集之。手筆逾高著述
流布。至先天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示終。囑
循輪王法葬之。年八十七。會稽王師乾立
塔銘焉。


唐太原府崇福寺宗哲傳



釋宗哲。西河平遙人也。稚歲而有奇相聰頴
天資。既尋師範砥節飾躬。屬玄奘三藏新
[004-0731c]
翻諸經論。哲就其門請益無替。凡幾周星。
備窮諸典。若指于掌。於奘門下號為得
意哲猶隋慧布之題目焉。後因講唱厥義
日新。時謂之為法江。哲曰。為吾謝此品藻
焉。殊不知法海在乎大原矣。所指者蓋
浮丘為滄溟也。哲憫學者不達其意。而師
誖哉。乃著義例。寰海之內莫不企羡。其如
說佛位三事喻中。沼法師言。三點三目強
分上下。勝劣配屬太成巧誣。哲云。三事俱
得。然無名師品量。退而省之。哲其得矣。號
之得意。豈虛也乎。沼師所以成餘師之說也。


唐洛京佛授記寺德感傳



釋德感。姓侯氏。太原人也。儀容瓌麗學業精
贍。眾典服勤於瑜伽論特振聲彩。天皇大
帝徵為翻經大德。又與勝莊大儀等同參
義淨譯場。對[改-己+易]受賜言謝瀏亮。帝悅尋授封
昌平縣開國公累井田至三千戶。帝為讚
曰。河汾之寶。山嶽之英。早祛俗累。夙解塵
纓。緇門仰德。紺宇馳聲。式亞龍樹。爰齊馬
鳴。為時君之所貴為若此也。御製風行緇
伍榮之。後充河南佛授記寺都維那。晚升
寺任中外肅然。終年六十餘。著義門行于
世。如其七方便人迴心漸頓悟義。與湛法
師。為勍敵耳。故交綏而退焉。


唐太原崇福寺浮丘傳



釋浮丘。姓張氏。太原人也。挺然奇表慧悟絕
倫。於瑜伽論差成精博。旁綜群書言分
雅俗。四方學者爭造其門。然訥於宣剖敏
於通解。深藏若虛。庸庸品類多所不知。于
[004-0732a]
時哲公露其頭角。博聞強識之者懼其觝觸。
豈況請餘乎。哲惟神伏丘之義學。故謂為法
海焉。享年七十餘。終于所居。然未聞其有
所著述矣。
宋高僧傳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