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3 續高僧傳-唐-道宣 (master)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護法上 本傳六 附見四



魏洛都融覺寺釋曇無最傳一


齊逸沙門釋曇顯傳二


周終南山避世峯釋靜藹傳三慧宣


周京師大中興寺釋道安傳四慧俊 慧影 寶貴


周新州願果寺釋僧勔傳五


隋京師雲花寺釋僧猛傳六


釋曇無最。姓董氏。武安人也。靈悟洞微飡
寢玄祕。少稟道化名垂朝野。為三寶之良
將。即像法之金湯。諷誦經論堅持律部。偏
愛禪那心虛靜謐。時行汲引咸所推宗。兼
博貫玄儒尤明論道。故使七眾望塵奄有
繁鬧。最厭世情重將捐四部。行施獎誨多
以戒禁為先。丞動物機信用雲布。曾於邯
鄲崇尊寺說戒。徒眾千餘。並是常隨門學。
[023-0624c]
至四月三十日布薩行籌依位授受。常計
之外乃長六十。最居坐端深怪其異。既
無外眾通夕懷疑。明旦重推。有人見從邯
鄲城西而來者。竝異倫大德。衣服正帖翔
步閑雅。亦有見從鼓山東面而來。或於中
路逢者皆云。往赴崇尊聽僧說戒。如是數
般節級勘其年齒相扶人數多少洽滿六十
焉。故知道會聖心。是幽靈遐降。竹林群隱
明非妄承。最德洽釋宗屢當時望。後勅
住洛都融覺寺。寺即清河文獻懌所立。
廊宇充溢周于三里。最善弘敷導。妙達涅
槃華嚴。僧徒千人常業無怠。天竺沙門菩
提留支見而禮之。號為東土菩薩。嘗讀最
之所撰大乘義章。每彈指唱善。飜為梵字。
寄傳大夏。彼方讀者皆東向禮之為聖人
矣。然其常以弘法為任。元魏正光元年。明
帝加朝服大赦。請釋李兩宗上殿。齋訖侍
中劉騰宣勅。請諸法師等。與道士論義。時
清道館道士姜斌。與最對論。帝問。佛與老
子同時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佛時
以為侍者。文出老子開天經。據此明是同
時。最問曰。老子周何王而生。何年西入。斌
曰。當周定王三年。在楚國陳郡苦縣厲鄉
曲人里。九月十四日夜生。簡王四年為守藏
吏。敬王元年八十五。見周德陵遲。遂與散
關令尹喜。西入化胡。約斯明矣。最曰。佛
當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
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計入涅槃經三百四
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
[023-0625a]
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三十年。乃與
尹喜西遁。此乃年載懸殊。無乃謬乎。斌曰。
若如來言出何文紀。最曰。周書異記漢法
本內傳。並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聖人。當
時於佛逈無文志何耶。最曰。孔氏三備
卜經。佛之文言出在中備。仁者識同管窺
覽不弘遠。何能自達。帝遣尚書令元又宣
勅。道士姜斌論無宗旨。宜令下席。又議。開
天經是誰所說。中書侍郎魏收。尚書郎祖
瑩。就觀取經。大尉蕭綜太傅李寔。衛尉許
伯桃。吏部尚書邢欒。散騎常侍溫子昇等。一
百七十人。讀訖奏云。老子止著五千文。餘
無言說。臣等所議。姜斌罪當惑眾。帝時加
斌極刑。西國三藏法師菩提留支苦諫。乃止
配徒馬邑。最學優程舉繼乎魏史。藉甚
騰聲移肆通國。遂使達儒朝士降階設敬
接足歸依。佛法中興惟其開務。後不測其
終。


釋曇顯。不知何人。元魏季序遊止鄴中。
栖泊僧寺的無定所。每有法會必涉其
塵。皆通諮了義隱文。自餘長唱散說。便捨而
就餘講。及後解至密理。顯便輒已在聽。時
以此奇之。而覩其儀服猥濫名相非潔。頻
復輕削。故初並不顧錄。惟上統法師深知
其遠識也。私惠其財賄以資飲噉之調。或
因昏醉臥于道邊。時復清卓整其神器。
及文宣受禪齊祚大興。天保年中。釋李二
門交競優劣。屬道士陸修靜妄加穿鑿。廣
制齋儀縻費極繁。意在王者遵奉。會梁武
[023-0625b]
啟運。天監三年。下勅捨道。帝手制疏文極
周盡。修靜不勝其憤。遂與門人及邊境亡
命叛入北齊。又傾散金玉贈諸貴遊。託
以襟期冀興道法。帝惑之也。乃出勅召諸
沙門與道士對挍道術。爾時道士呪諸沙
門衣鉢或舉或轉。或呪諸方梁橫竪於地
者。沙門曾不學方術默無一對。士女擁閙
貴賤移心。並以靜徒為勝也。靜迺高談自
伐矜衒道術。唱言曰。神通權設抑挫強侮。
沙門現一我當現二。今薄示微術。並辭屈
退。事亦可見。帝命上統令與靜捔試。上
曰。方術小伎俗儒恥之。況出世也。雖然天
命相拒豈得無言。可令最下座僧對之。時
顯位居末席。酒醉酣盛扶舉登座。因立而
笑。眾皆憚焉。而是上統所遣。不敢有諫。顯
語李宗云。向誇現術一之與二者深有致
矣。即於座上翹足而立曰。吾已現一矣。卿
可現二。各無言對。顯曰。向呪諸衣物飛
舉者。試卿術耳。命取稠禪師衣鉢呪之。皆
無動搖。帝勅十人舉之。不動如故。乃以
衣置諸梁木。帖然無驗。諸道士等相顧無
顏。猶以言辯為勝。乃曰。佛家自號為內。
內則小也。詺道家為外。外則大也。顯應
聲曰。若然則天子處內。定小庶人矣。靜
與其眾緘口無言。文宣處座目驗臧否。
其徙爾日皆捨邪從正求哀濟度。未發心
者勅令染剃。故斬首者非一。自號神仙者。
並上三爵臺。令其投身飛逝。悉委尸于
地。偽妄斯伏。乃下詔曰。法門不二真宗在
[023-0625c]
一。求之正路寂泊為本。祭酒道者世中假
妄。俗人未悟仍有祇崇麴糵是味清虛焉
在。瞿晡斯甜。慈悲永隔。上異仁祠下乖
祭典。宜皆禁絕不復遵事。頒勒遠近咸
使知聞。其道士歸伏者。並付昭玄大統上法
師度聽出家廣如別傳所載。于時齊境一
心奉佛。國無兩事。迄于隋運方漸開宗。至
今東川此𧜟猶少。傳者曰。達化護持融尚馳
名秦世。小以致遠。顯公著績高齊。知人難
哉上統揣其骨。則千里駿足。異世同駕。以
貌取人。失之自古。則徒飾玄黃矣。復何
能抗禦之哉顯竟以放達流俗。潛遁人世。不
知所之。


釋靜藹。姓鄭氏。榮陽人也。夙標俗譽。以溫
潤知名。而神器夷簡卓然物表。甫為書生
博志經史。諸鄭魁岸者咸賞異之謂興吾宗
黨其此兒矣。與同伍遊寺。觀地獄圖變
顧諸生曰。異哉。審業理之必然。誰有免斯
酷者。便強違切諫。二親不能奪志。鄭宗固
留。藹決烈愛縛。情分若石。遂獨往百官
寺。依和禪師而出家。時年十七。具戒已後
承仰律儀。護持明練時所戴重。又從景法
師聽大智度論。一聞神悟謂敞重幽。更習
先解便知濫述。周行齊境顧問知津。講
席論堂亟陳往復詞令詳雅理趣清新。皆略
無承導。終于世累。乃撫心曰。余生年不幸。
會五濁交亂。失於物議得在可鄙。進退惟
谷高蹈可乎。遂心口相弔擯影嵩岳。尋括經
論用忘寤寐。然於大智中百十二門等四
[023-0626a]
論。最為投心所崇。餘則旁纘異宗。成其
通照。言必藻繢珠連。書亦草行相貫。高為
世重罕不華之。後自悟曰綺文爽理華寔
亂真。豈流宕忘返不思懲艾乎。自爾誓而
斷之。惟以釋道東騖並味前聞。恐涉邪
津悔於晚學。又入白鹿山。逖觀黃老。廣
攝受之途。莊惠詭駁標寓言之論。未之尚
也。聞有天竺梵僧碩學高行世之不測西
達咸陽。藹求道情猛欣所聞見。私度關塞
載離寒暑。既至渭陰。未及洗足。即申謁
敬。昔聞今見。見累於聞。大鼓徒揚。資訪無
指。乃潛形倫伍陶甄舊解。蕪沒遜遁知我
者希。掩抑十年。達窮通之數。體因緣之理。
附節終南有終焉之志。煙霞風月用袪亡
反。峯名避世依而味靜。惟一繩床廓無庵
屋。露火調食絕諸所營。召彼癘徒誨示
至理。令其致供日就噉之。雖屬膿潰橫流。
對泣而無厭惡。由是息心之眾。往結林
中。授以義方欝為學市。山本無水須便飲
㵎。嘗於昏夕學人侍立。忽降虎來前掊
地而去。及明觀之漸見潤濕。乃使洮淈
飛泉通注。從是遂省下㵎。須便挹酌。今錫
谷避世堡虎掊泉是也。藹立身嚴恪達解超
倫。據林引眾講前四論。意之所傳樂相
弘利。其說法之規。尊而乃演。必令學侶袒立
合掌慇懃鄭重經時方遂。乃勅取繩床。周
繞安設致敬坐訖。藹徐取論文。手自指摘。
一偈一句披釋取悟。顧問聽者所解云何。令
其得意方進後偈。旁有未喻者更重述
[023-0626b]
之。每日垂講此法。無怠。常自陳曰。余厭法
慢法。生不值佛世。縱聞遺教心無信奉。恒
懷怏怏。終須練此身心。有時試縱惟欲。
誠心造惡。有時攝念。惟願假修相善。如此
不名安身。如此不名清心。故約己制他。
誠非正檢。然末世根緣多相似耳。必厭煩
屈者須住。不辭具儀者離此。其開蒙敦
勵。皆此類也。有沙門智藏者。身相雄勇智
達有名。負糧二石造山問道。因見橫枝格
樹。戲自稱身。遇為藹見。初不呵止。三日已
後方召責云。腹中他食何得輒戲。如此自
養。名為兩足狗也。藏銜泣謝過。終不再
納。遂遣出山。沙門曇延道安者。世號玄門
二傑。當時頂蓋名德相勝。及論教體紛諍
由生。諮藹取決。讓謝良久方為開散。兩情
通悅不覺致禮。各嗚一足跪而啟曰。大師
解達天鑒。應處世攝導。今則獨善其身。
喪德泉石。未見其可。藹曰。道貴行用不
即在言。余觀時進退。故且隱居求志耳。爾
後事故入城。還歸林野。屬周武之世。道士
張賓。譎詐罔上冒增榮寵。潛進李氏欲廢
釋宗。既縱倖紫宸蠅飛黃屋。與前僧衛元
嵩脣齒相副。帝精悟朗鑒內烈外溫。召僧
入內七霄禮懺。欲親覩僣犯冀申殿黜。
時既密知各加懇到。帝亦七夕同僧不眠。
為僧讚唄並諸法事。經聲七囀莫不清
靡。事訖設會。公陳本意。有猛法師者。氣調
高拔。躬抗帝旨。言頗激切。眾恐禍及其身。
帝但述懷曾無𧹞退。藹聞之嘆曰。朱紫雜
[023-0626c]
糅狂哲交侵至矣。可使五眾流離四民倒
惑哉。又曰。飡周之粟飲周之水。食椹懷
音寧無酬德。又為佛弟子。豈可見此淪
湑坐此形骸晏然自靜。寧大造於像末。分
爼醢於盜跖耳。徑詣闕上表理訴。引見登
殿。舉手唱言曰。來意有二。所謂報三寶慈
恩。酬檀越厚德。援引經論子史傳記。談敘
正義。據證顯然。然旦至午。言無不詣。明
不可滅之理。交言支任抗對如流。梗詞厲
色鏗然無撓。百僚近臣代之戰慄。而神氣
自若不阻素風。帝雖愜其詞理。而滅毀之
情已決。既不納諫又不見遣。藹又進曰。釋
李邪正人法混并。即可事求未煩聖慮。陛
下必情無私隱涇渭須分。請索油鑊。殿庭
取兩宗人法俱煮之。不害者立可知矣。帝
怯其言乃遣引出。時宜州沙門道積者。次
又出諫。俱不用言。乃與同友七人。於彌勒
像前禮懺七日。既不食已一時同逝。藹知
大法必滅不勝其虐。乃携其門人三十有
餘入終南山。東西造二十七寺。依巖附險。
使逃逸之僧得存深信。及法滅之後。帝遂
破前代關東西數百年來官私佛法。掃地
並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禹貢八州見成
寺廟出四十千。並賜王公充為第宅。三方
釋子減三百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三寶福
財其貲無數簿錄入官。登即賞費分散蕩盡。
初於建德三年五月行虐關中。其禍既畢。
至六月十五日罷朝。有金城公任氏部。
於所治府與諸左右彷徉天望。忽見五六
[023-0627a]
段物飛騰虛空在於鳥路。大者上摩青
霄。大如十斛囷許。漸漸微沒。自餘數段小
復低下。其色黃白。卷舒空際類幡無脚爾
日天清氣靜纖塵不動。但增炎曦而已。因
往冬官府道經圓土。北見重牆上有黃
書橫拖棘上。及往取之乃是摩訶般若經
第十九卷。問其所由。答云。從天而下飛揚
墜此。于時三寶初滅刑法嚴峻。略示連席
之官。乃藏諸衣袖。還緘篋笥。屬隋興運轉
牧冀州。爰命所部從事趙絢。敘之曰。有清
信大士。具官。身嬰俗累。恕崇法理。精感明
靈神化斯應。遂使群經騰翥。等扶搖之上
昇。隻卷飄返。若丹烏之下降。其去也明惡
世之不居。其來也知善人之可集。應瑞乎
如彼。聖著乎如此。我皇出震乘乾更張琴
瑟。親臨九服躬總八荒。知三寶之可崇。
體四生之不固。遂頒海內修淨伽藍。是使
像法氤氳同諸舍衛。僧尼隱軫還類提河。特
以此經像明靈著。自非積善焉能致斯。敢
事旌表傳芳後葉。初武帝知藹志烈。欣欲
見之。乃勅三衛二十餘人。巡山訪覓氈衣
道人。朕將位以上卿共治天下。藹居山幽
隱追蹤不獲。後於太一山錫谷潛遁。覩大
法淪廢道俗無依。身被執纏無力毘贊。
告弟子曰。吾無益於世。即事捨身。故先相
告。眾初不許。慕從聞法。便開覽大小諸
乘。撰三寶集二十卷。假興賓主會遣疑情。
抑揚飛伏廣羅文義。弘讚大乘光揚像代。
并錄見事指掌可尋。冀藏諸巖洞。庶後代
[023-0627b]
之再興耳。自藹入法行大慈門。繒纊皮革
一無踐服。惟履毳布終于報盡。後厭身情
迫獨據別巖。勅侍者下山。明當早至。藹
加坐盤石留一內衣。自條身肉。段段布
於石上。引腸掛于松枝。五藏都皆外見。自
餘筋肉手足頭面。剮折都盡。並惟骨現。以
刀割心捧之而卒。侍人心驚通夜失寐。明
晨走赴。猶見合掌捧心。身面西向加坐如
初。所傷餘骸一無遺血。但見白乳滂流凝
于石上。遂累石封外。就而殮焉。即周宣政
元年七月十六日也。春秋四十有五。弟子等
有聞當世。具諸別傳親侍沙門慧宣者。內
外博通奇有志力。痛山頹之莫仰。悲梁壞
之無依。爰述芳猷樹碑塔所。後有訪道
思賢者。入山禮敬循諸崖險。乃見藹書
遺偈在于石壁。題云。初欲血書。本意不謂
變為白色。即是魔業不遂。所以墨書其文。
曰諸有緣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
於佛法中莫生退轉。若退轉者即失善利。
吾以三因緣捨此身命。一見身多過。二不
能護法。三欲速見佛輒同古聖。列偈敘
之。


「 無益之身
 惡煩人功
 解形窮石
 散體巖松
 天人修羅
 山神樹神
 有求道者
 觀我捨身
 願令眾生
 見我骸骨
 煩惱大船
 皆為覆沒
 願令眾生
 聞我捨命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願令眾生
 憶念我時
 具足念力
 多聞總持
 此報一罷
[023-0627c]
 四大彫零
 泉林逕絕
 巖室無聲
 普施禽獸
 乃至蜫蟲
 食肉飲血
 善根內充
 願我未來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濟
 此身不淨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隄塘
 此身可惡
 不可瞻觀
 薄皮裹血
 垢污塗漫
 此身臭穢
 猶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從花有
 觀此臭身
 無常所囚
 進退無免
 會遭蟻螻
 此身難保
 有命必輸
 狐狼所噉
 終成蟲蛆
 天人男女
 好醜貴賤
 死火所燒
 暫見如電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為讎
 誓斷根源
 此身無樂
 毒蛇之篋
 四大圍遶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藪
 身心熱惱
 多諸過咎
 此身無我
 以不自在
 無實橫計
 凡夫所宰
 久遠迷惑
 妄倒所使
 喪失善根
 畜生同死
 棄捨百千
 血乳成海
 骨積大山
 當來兼倍
 未曾為利
 虛受勤苦
 眾生無益
 於法無補
 忍痛捨施
 功用無邊
 誓不退轉
 出離四淵
 捨此穢形
 願生淨土
 一念花開
 彌陀佛所
 速見十方
 諸佛賢聖
 長辭三途
 正道決定
 報得五通
 自在飛行
 寶樹飡法
 證大無生
 法身自在
 不斷三有
 殄除魔道
 護法為首
 十地滿足
 神化無方
 德備四勝
 號稱法王
[023-0628a]
 願捨此身已
 早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在在諸趣中
 隨有利益處
 護法救眾生
 又復業應盡
 有為法皆然
 三界皆無常
 時來不自在
 他殺及自死
 終歸如是處
 智者所不樂
 應當如是思
 眾緣既運奏
 業盡於今日」



釋道安。俗姓姚。憑翊胡城人也。識悟玄理
早附法門。性無常師聞道而至。兼以恬虛
靜泊凝心勝境。謙肅為用動止施度。凡厥
禪侶莫不推服。後隱于太白山。栖遁林泉
擁志經論。思拔深定慧業斯舉。旁觀子史
粗涉大綱。而神氣高朗挾操清遠。進具已後。
崇尚涅槃。以為遺訣之教。博通智論。用資
弘道之基。故周世渭濱盛揚二部。更互談誨
無替四時。住大陟岵寺。常以弘法為任。
京師士子咸附清塵。安內外既明特善文藻。
動言命筆並會才華。而風韻疎通。雅調翔
簡。執禮居尊仁被朝貴。故榮達儒宰。知名
道士。日來請論咸發信心。故得義流天下
草偃從之。周武廓清天步中外禔福。頻御
彫輦躬禮安焉。安道為物宗。坐鎮崇敬。
令帝席地而止。安則如常敷化。高談正法
詞無涉世。公卿側目觀者榮慶。時及中食
安命供設。帝將舉筯曰。弟子聞。俗人不
合僧食。法師如何以罪累人。安曰。佛教權
實律制開遮王賊惡臣並通供給。貧道據法
相擬。理非徒爾。帝曰。審如來言非佛意
[023-0628b]
也。但恐損道眾耳。又與賊臣同席。誠無
預焉。即勅將去。更論餘法。曾不以介意。斯
即季代之高量也。後勅住大中興寺。別加殊
禮。帝往南郊。文物大備。勅諸道俗同覩通
衢。勅別及安。令觀天子鹵簿儀具。安答曰。
陛下為民故出。貧道為法不出。帝聞彈指
嘆善久之。安鑒悟絕倫德風遠扇。立形平准
守道自遵。皆此類也。與同學慧俊知名周
壤。俊姓朱氏。京兆三原人。生不學書。而耳
飡取悟一聞不忘藏諸胸臆。流略儒釋談
如泉涌。攻擊關責鋒鍔叢萃。曾於一日安
公正講涅槃。俊命章設問。遂往還迄暮。
竟不消文。明旦又問。講難精拔。安雖隨
言即遣。而聽者謂無繼難。俊終援引文
理徵並相詶。遂連三日止論一義。後兩
捨其致方事解文。故使驚唱前修預聞高
揖。俊後歷尋華土。縱學名師。凡所霑耳。皆
義通旨得。安與同室三十餘年。言晤飛玄誠
逾目擊。因疾而卒。安撫屍慟哭曰。宣尼有
言。信不虛矣。至天和四年歲在己丑三月
十五日。勅召有德眾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
二千餘人於正殿。帝昇御座。親量三教優劣
廢立。眾議紛紜。各隨情見較其大抵。無與
相抗者。至其月二十日。又依前集。眾論乖
咎是非滋生。並莫簡帝心。索然而退。至四
月初。勅又廣召道俗。令極言陳理。又勅司
隷大夫甄鸞。詳佛道二教。定其先後淺深同
異。鸞乃上笑道論三卷。合三十六條。用笑
三洞之名。及笑經稱三十六部。文極詳據事
[023-0628c]
多揚激。至五月十日。帝又大集群臣。詳鸞
上論以為傷蠧道士。即於殿庭焚之。道安
慨時俗之混并。悼史藉之沈網。乃作二教
論取擬武帝。詳三教之極。文成一卷篇分
十二。初歸宗顯本篇。有客問曰。僕聞。風流
傾墜。六經所以緝修。誇尚滋彰。二篇所以
述作。故優柔弘潤於物必濟曰儒。用之不
匱於物必通曰道。斯皆孔老之神功。可得
而詳矣。近覽釋教文博義豐。觀其汲引。
則恂恂善誘。要其旨趣。則亹亹茲始良。然
三教雖殊勸善一途。教迹誠異理會則同。
至如老嗟身患孔嘆逝川。固欲後外以致
存生感往以知物化。何異釋典之厭身無
常之說哉。但拘滯之流未馳高觀。不能齊
天地於一指。均是非於一氣。致令談論之
際每有不同。此所謂匿摩尼於胎㲉。掩大
明於重夜。傷莫二之淳風。塞洞一之玄旨。
祈之彌劫奚可值哉。主人答曰。子之窮辯
未盡理也。夫萬化本於生生。三才兆於始
始。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也。有化有生。
人之聚也。聚雖一體。而形神兩異。散雖質
別。而心數弗亡。故救形之教。教稱為外。濟
神之教。教稱為內。是以智論有內外兩經。
仁王辯內外兩論。大等明內外兩律。百論
言內外二道。若通論內外。則該彼華夷。若
局命此方。則可云儒釋。釋教為內儒教為
外。備彰聖典非為誕謬。詳覽載藉尋討
源流。教惟有二寧得有三。何者。昔玄古樸
素。墳典之誥未弘。淳風稍離。丘索之文乃
[023-0629a]
著。故包論七典統括九流。咸為治國之謨。
並是修身之術。若泒而別之。則應為九教。
總而合之。則同屬儒宗。論其官也。各王朝
之一職。談其藉也。普皇家之一書。子欲於
一化之內。令九流爭川。大道之世。使小成
競辯。豈不上傷皇極莫二之風。下開拘放
鄙蕩之弊。真所謂巨蠧鴻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窮理盡性之格言。出世入真之正
轍。論其文則部分十二。語其旨則四種悉
檀理妙域中。固非名號所及。化擅繫表。又
非情智所尋。至於遣累落筌陶神盡照。
近超生死遠證泥洹。播闡五乘。接群機之
深淺。該明六道。辯善惡之昇沈。敻期出
世。而理無不周。邇毘王化。而事無不盡。
能博能要不質不文。自非天下之至慮。孰
能與斯教哉。雖復儒道千家農墨百氏取
捨驅馳。未及其度者也。惟釋氏之教理富
權實。有餘不了稱之曰權。無餘了義號之
為實。通言善誘何名妙賞。子謂。三教雖殊
勸善義一。余謂。善有精麁優劣宜異。精者
超百化而高昇。麁者循九居而未息。安
可同年而語其勝負哉。又云。教迹誠異理
會則同。爰引世訓以符玄教。此蓋悠悠之
所昧。未暨其本矣。教者何耶筌理之謂。
理者何耶教之所詮。教若果異理豈得同。理
若必同教寧得異。筌不期魚蹄不為兔。
將為名乎理同安在。夫厚生情篤。身患之誡
遂興。不悟遷流。逝川之歎乃作。並是域內
之至談。非踰方之巨唱。何者。推色盡於極
[023-0629b]
微。老氏之所未辨究心窮於生滅。宣尼又
所未言。可謂瞻之似盡。而察之未極者
也。經曰。分別色心有無量相。非諸二乘所
知。且二乘之與大行。俱越妄想之鄉。菩薩
則慧兼九道。聲聞則獨善一身。其猶露潤
之比巨壑。微塵之比須彌。況凡夫識想何得
齊乎。故經曰。無以日光等彼螢火。若夫以
齊而齊不齊者未齊矣。以齊而齊於齊者
未齊焉。余聞。善齊天下者。以不齊而齊
天下者也。何須夷岳實淵然後方平。續鳧
截鶴於焉始等。此蓋狷夫之野議。豈達士之
貞觀乎。故諺曰。紫實昧朱狂斯濫哲。請廣
其類。上至天子下至庶人。莫不資色心。
以成軀。稟陰陽而化體。不可以色心是
等。而便混以智愚。陰陽義齊。則同之於貴
賤。此之不可。至理咬然。雖強齊之。其義安
在。帝為張賓搆譖。意遣釋宗。初覽安論
通問僚宰。文據卓然莫敢排斥。當時廢立遂
寢。誠有所推。至建德三年歲在甲午五月
十七日。乃普滅佛道二宗。別置通道觀。簡
釋李有名者。並著衣冠為學士焉。事在
別傳。安削迹潛聲逃于林澤。帝下勅搜訪。
執詣王庭。親致勞接。賜牙笏綵帛。并位以
朝列。竟並不就。卒于周世。初安之住中興。
携母相近。每旦出覲手為煮食。然後上講。
雖足侍人不許兼助。乃至折薪汲水。必
自運其身手。告人曰。母能生養於我。非
我不名供養。卒于母世初無一息。斯准
大聖擔棺之像。布化澆夫矣。及其即世
[023-0629c]
也乃作遺誡九章。以訓門人。其詞曰。敬謝
諸弟子。夫出家為道至重至難。不可自輕
不可自易。所謂重者。荷道佩德縈仁負
義。奉持淨戒死而有已。所謂難者。絕世離
俗永割親愛。迴情易性不同於眾。行人
所不能行。割人所不能割。忍苦受辱捐
棄軀命。謂之難者名曰道人。道人者行道
人也。行必可履言必可法。被服出家動為
法則。不貪不諍不讒不匿。學問高遠志存
玄默。是為名稱參位三尊。出賢入聖滌除
精魂。故得君王不望其報。父母不望其
力。普天之人莫不歸揖。捐妻減養供奉衣
食。屈身俯仰不辭勞役者。以其志行清潔
通於神明。淡泊虛白可奇可貴故。自頃荒
流道法遂替。新學之人未體法則。棄正著
邪忘其真實。以小黠為智。以小供為足。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退自推觀良亦可悲。
計今出家或有年歲。經業未通文字不決。
徒喪一世無所成名。如此之事不可深
思。無常之限非旦則夕。三塗苦痛無強無
弱。師徒義深故以申示。有情之流可為永
誡。其一曰。卿已出家永違所生。剃髮毀容
法服加形。辭親之日上下涕零。割愛崇道
意陵太清。當遵此志經道修明如何無心
故在色聲。悠悠竟日經業不成。德行日損
穢迹遂盈。師友慚恥凡俗所輕。如是出家徒
自辱名。今故誨勵宜當專精。其二曰。卿已
出家棄俗辭君。應自誨勵志果清雲。財
色不顧與世不群。金玉不貴惟道為珍。
[023-0630a]
約己守節甘苦樂貧。進德自度又能度人。
如何改操趨走風塵。坐不暖席馳務東西。
劇如徭役縣官所牽。經道不通戒德不全。
朋友蚩弄同學棄捐。如是出家徒喪天年。
今故誨勵宜各自憐。其三曰。卿已出家永辭
宗族。無親無疎清淨無欲。吉則不歡凶則
不慼。超然從容豁然離俗。志在玄妙軌
真守撲。得度廣濟普蒙福祿。如何無心仍
著染濁空爭長短銖兩斗斛。與世同利
何異僮僕。經道不明德行不足。如是出家
徒自毀辱。今故誨示宜自洗沐。其四曰。卿已
出家號曰道人。父母不敬世帝不臣。普天同
奉事之如神。稽首致敬不計富貧。尚其清
修自利利人。減割之重一米七斤。如何
怠慢不能報恩。倚縱遊逸身意虛煩。無戒
食施死入太山。燒鐵為食融銅灌咽。如斯
之痛法句所陳。今故誨約宜改自新。其五
曰。卿已出家號曰息心。穢雜不著惟道是
欽。志參清潔如玉如氷。當修經戒以濟
精神。眾生蒙祐并度所親。如何無心隨俗
浮沈。縱其四大恣其五根。道德遂淺世事
更深。如是出家與世同塵。今故誡約幸自
開神。其六曰。卿已出家捐世形軀。當務竭
情泥洹合符。如何擾動不樂閑居。經道損
耗世事有餘。清白不履反入泥塗。過影之
命或在須臾。地獄之痛難可具書。今故戒
勵宜崇典謨。其七曰。卿已出家不可自寬。
形雖鄙陋使行可觀。衣服雖麁坐起令端。
飲食雖疎出言可飡夏則忍飢冬則忍寒。
[023-0630b]
能自守節不飲盜泉。不肖之供足不妄前。
久處私室如臨至尊。學雖不多可齊上
賢。如是出家足報二親。宗族知識一切蒙
恩。今故戒汝各宜自敦。其八曰。卿已出家
性有昏明。學無多少要在修精。上士坐禪
中士誦經。下士堪能塔寺經營。豈可終日一
無所成。立身無聞可謂徒生。今故誨汝宜
自端情。其九曰。卿已出家永違二親。道法
革性俗服離身。辭親之日乍悲乍欣。邈爾
絕俗超出埃塵。當修經道制己履真。如
何無心更染俗因。經道已薄行無毛分。言
非可貴德非可珍。師友致累恚恨日殷。如
是出家損法辱身。思之念之好自將身。
安有弟子慧影寶貴。並列名隋世。影傳燈
大論繼踵法輪。汎迹人間情多野外。著傷
學存廢厭修等三論。傷學除謗法之愆。存廢
防奸求之意。厭修令改過服道。並藻逸霞
爛。煥然可遵。後卒開皇末歲。貴翫閱群典
講律為務。見晉世支敏度合五家首楞嚴
為一本八卷。又合三家維摩經為一本五
卷。隋沙門僧就合四家大集為一本六十
卷。貴乃合三家金光明為一本八卷。復請
崛多三藏。譯銀主陀羅尼及屬累品。以之
成部。沙門彥琮重覆梵本。品部斯具焉。


釋僧𧖩。未詳氏族。住新州願果寺。周武季
世將喪釋門。崇上老氏受其符錄。凡有
大醮。帝必具其巾褐同其拜伏。而道經誕
妄言無本據。國雖奉事未詳讎校。遂不
遠鄉關躬聞帝闕面陳至理。以邪正相
[023-0630c]
參澆情趨競。未辨真偽更遞毀譽。乃著
論十有八條難道本宗。又以三科釋其前
執賢聖既序凡位晈然。其詞略云。𧖩以世之
濫述云。老子尹喜西度化胡出家。老子為說
經戒。令尹喜作佛。教化胡人。又稱是鬼
谷先生撰。南山四皓注。未善尋者。莫不信
從以為口實。異哉此傳。君子尚不可誷。況
貶大聖者乎。今具陳此說非真。人世差錯
假託名字。亦乃言不及義飜辱老子。意者
勝人達士不出此言。將是無識異道誇競佛
法。假託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傳後。作此
異論用迷昏俗。竊聞傳而不習夫子不許。
妄作者凶老君所誡。此之巨患增長三塗。宜
應糺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內外用生疑假。
人有賢聖多述本迹。故班固漢書品人九
等。孔丘之徒為上上類。例皆是聖。李老之儔
為中上類。例皆是賢。何晏王弼云。老未及
聖此則賢。聖天分優劣自顯。故魏文之博悟
也。黃初三年下勅云。告豫州刺史。老聃賢
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魯郡為孔子立廟
成未漢桓帝不師聖法。正以嬖臣而事老
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祠之興由恒帝。
武皇帝以老子賢人不毀其屋。朕亦以此
亭當路。行來者輒往瞻視。而樓屋傾頹儻
能壓人。故令修整。作過視之殊未整頓。
恐小人謂此為神。妄往禱祝違犯常禁。宜
宣告吏民咸使知聞。據斯以言。程露久矣。
世多愚人不尋前達。故有此弊耳。今考
據年月群達誠言區別人世。并內經外典
[023-0631a]
並對條例。覽詳卷首邪正自顯。雖復著論
周世垂名朝野。通人罕遇。終以事迷。竟不
行用。及後法毀。逃難不測所終。


釋僧猛。俗姓段氏。京兆涇陽人。姿蔭都雅神
情俊拔。竟孺出家素知希奉。聰慧利根幽
思通遠。數十年間躬事講說。凡有解悟靡
不通練。昔魏文西位。勅猛在右寢殿闡
揚般若。貴宰咸仰味其道訓。周明嗣曆。詔
下屈住天宮永弘十地。又勅於紫極文昌
二殿。更互說法。當時旨延問對酬答無窮。黃
巾之徒紛然搆聚。猛乃徐搖談柄。引敵深
渦。方就邪宗一一窮破。故使三生四見之
語並屈當時。元始真文之經紛碎。曩日天
師徒侶瓦解乖張。道俗肅然更新耳目。初帝。
始齊三教。猛分為九十五門。後退一乘。更
進三十有生之善。詞甚崇粹學觀所歸。既不
預帝覽。遂淪俗侶。猛退屏人事幽栖待
旦。隨文作相佛日將明。以猛年德俱重。
玄儒湊集。追訪至京。令崇法宇。於大象
二年。勅住大興善寺。講揚十地。寺即前陟
岵寺也。聲望尤著殊悅天心。尋振為隋國
大統三藏法師。委以佛法令其弘護。未足
以長威權。固亦光輝釋種。移都南頓寺。亦
同遷於遵善里。今之興善是也。名雖居隷。
而恒住雲花勗徒課業。以開皇八年四月
四日。卒于住寺。春秋八十有二。初將大漸。
深照苦空。話言盈耳。翕然欲絕。語眾曰。吾
其去也。遂即神遷。時貴其置心不亂。葬于
城東馬頭穴刻石立銘于雲花寺。今猶存
[023-0631b]
矣。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護法篇上



釋道臻。姓牛氏。長安城南人。出家清貞不
郡非類。謙虛寡交。顧唯讀經博聞為業。諸
法師於經義有所迷忘者。皆往問之。西魏
文帝聞而敬重尊為師傅。遂於京師立大
中興寺。尊為魏國大統。于時東西初亂。宇
文太祖始纂帝圖。挾魏西奔萬途草創。僧
徒相聚綴旒而已。既位僧統大立科條。佛
法載興誠其人矣。爾後大乘陟岵相次而
立。並由淘漸德化所流。又於昆池之南置
中興寺。莊池之內外稻田百頃。並以給之。
梨棗雜果望若雲合。及卒帝哀之廢朝。喪
事所資並歸天府。送於園南為立高墳。塋
封之地一頃。今所謂統師墓是也。近貞觀
中猶存古樹。


釋智炫者。益州城都人也。俗姓徐氏。初生
室有異光。少小出家。入京聽學數年。遂擅
名京洛。學眾推崇請令覆講。若瀉瓶無遺。
會周武帝廢佛法欲存道教。乃下詔集諸
僧道士。試取優長者留。庸淺者廢。於是詔
華野高僧方岳道士。千里外有妖術者。大
集京師。於太極殿陳設高座。帝自躬臨。勅
道士先登。時有道士張賓。最為首長。登
高唱言曰。原夫大道清虛淳一無雜。祈恩
請福上通天曹。白日昇仙。壽與天地同畢。
風教先被中夏。無始無終。含生賴之以得
長生。洪恩厚利不可校量豈如佛法虛幻
[023-0631c]
言過其實。不容本土客寓中華。百姓無知
信其詭說。今日欲定臧否。可出頭來看。襄
城公何妥。自行如意。座首少林寺等行禪
師。發憤而起。諸僧止之曰。今日事大。天帝
在此。不可造次。知禪師為佛法大海。然應
對之間復須機辯。眾共謀議。若非蜀炫無
以對揚。共推如意以將付炫。炫既為眾所
推。又忿張賓浪語。安庠而起徐昇論座。坐
定執如意謂張賓曰。先生向者所陳大道
清虛淳一無雜。又云風教先被中夏者。未
知風教之起。起自何時。所說之教於何處
說。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華。可辯道
是何時生。佛是何時出。賓曰。聖人出世有
何定時。說教興行有何定處。道教舊來本
有。佛法近自西來。炫曰。若言無時亦應無
出。若無定處亦應無說。舊來本有非復清
虛。上請天曹。豈得無雜。壽與天地同畢。豈
得無始無終。賓曰。道人浪語。為前王無識。
留汝等輩得至于今。今日聖帝盡須殺却。
帝惡其理屈令舍人謂之曰。賓師且下。賓
既退。帝自昇高座言曰。佛法中有三種不
淨。納耶輸陀羅。生羅睺羅。此主不淨一也。
經律中許僧受食三種淨肉。此教不淨二
也。僧多造罪過好行婬泆。佛在世時徒
眾不和遞相攻伐。此眾不淨三也。主法眾
俱不淨。朕意將除之以息虛幻。道法中無
此事朕將留之以助國化。顧謂炫法師曰。
能解此三難。真是好人。炫應聲謂曰。陛下
所陳並引經論。誠非謬言。但見道法之中。
[023-0632a]
三種不淨又甚於此。按天尊處紫微宮。恒
侍五百童女。此主不淨。甚於耶輸陀羅之
一人。道士教中。章醮請福之時。必須鹿脯
百柈清酒十斛。此教不淨。又甚於三種淨
肉。道士罪過代代皆有。千古亂常姜斌犯
法。此又甚於眾僧。僧眾自造罪過。乃言佛
法可除。猶如至尊享國嚴設科條。不妨逆
子叛臣相繼而出。豈以臣逆子叛。遂欲空
於大寶之位耶。大寶之位。固不可以臣子
叛逆而空。佛法正真。豈得以眾僧犯罪而
廢。炫雅調抑揚言音朗潤。雖處大節曾無
懼顏。帝愕然良久。謂炫曰。所言天尊侍五
百童女出何經。炫曰。出道三皇經。帝曰。三
皇經何曾有此語。炫曰。陛下自不見。非是
經上無文。今欲廢佛存道。猶如以庶代嫡。
帝動色而下。因入內。群臣僧眾皆驚曰。語
觸天帝。何以自保以周武非嫡故炫曰。主辱臣死。
就戮如歸。有何可懼。乍可早亡遊神淨土。
豈與無道之君。同生於世乎。眾皆壯其言。
明旦出勅二教俱廢。仍相器重。許以婚姻。
期以共政。法師志操逾厲。與同學三人
走赴齊都。時周齊之界。皆被槍布棘。彼有
富姥姓張。鋪氈三十里。令炫得過至齊。盛
為三藏名振東國。武帝破鄴先遣追求。帝
弟越王。宿與法師厚善。恐帝肆怒橫加異
責。乃鞭背成痕俗服將見。越王先為言曰。
臣恨其逃命。已杖六十。令脫衣見帝。帝變
色曰。恐其懷慚。遠逝以至死亡。所以急追
元無害意。責越王曰。大丈夫何得以杖捶
[023-0632b]
相辱。待遇彌厚與還京師。武帝崩隋文作
相大弘佛法。兩都歸趣一人而已。歲景將
秋。懷土興念。又以蜀川逈遠奧義未宣。援
首西歸。心存敷暢。蜀王秀。未之知也。時長
史周宣明。入朝赴考。隋文帝謂之曰。炫法
師安和耶。宣明驚惶莫知所對。文帝曰。一
國名僧。卿遂不識。何成檢校。宣明稽首陳
謝死罪。及還先往寺參禮。寺舊在東逼於
苑囿。又是鄱陽王葬母之所。王既至孝故
名孝愛寺。宣明移就今處。供養無闕。至大
鄴改為福勝寺。法師宣揚。覺倦入隱三學
山。觸目多感。遂遊山詩曰。秀嶺接重煙嶔
岑上半天。絕巖低更舉。危峯斷復連。側石
傾斜㵎。迴流寫曲泉。野紅知草凍。春來
鳥自傳。樹錦無機織。𤠔鳴詎假弦。葉密
風難度。枝疎影易穿。抱帙依閑沼。策杖戲
荒田。遊心清漢表。置想白雲邊。榮名非我
顧。息意且蕭然。年一百二歲。不病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