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3 續高僧傳-唐-道宣 (master)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讀誦篇第八 正紀十四人 附見七




魏泰岳人頭山銜草寺釋志湛傳一


魏益州五層寺釋法建傳二


益州招提寺釋慧恭傳三


眉州隆山鼎鼻山釋法泰傳四


唐終南山藍谷悟真寺釋慧超傳五


伯濟國達拏山寺釋慧顯傳六


唐益州福成寺釋道積傳七洪遠 僧思 智曄


唐益州福壽寺釋寶瓊傳八


唐驪山津梁寺釋善慧傳九


唐終南山悟真寺釋法誠傳十


唐京師會昌寺釋空藏傳十一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慧銓傳十二智證 宋公


唐雍州醴泉沙門釋遺俗傳十三玄秀 史擔
[028-0686a]


唐京師羅漢寺釋寶相傳十四法達


釋志湛。齊州山荏人。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
立行純厚。省事少言。仁濟為務。每遊諸禽
獸而群不為亂。住人頭山邃谷中銜草寺。
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讀誦法華用
為常業。將終之日。沙門寶誌奏梁武曰。北
方山荏縣人住今銜草寺須陀洹果聖僧者
今日入涅槃。楊都道俗聞誌此告。皆遙禮
拜。故湛之亡也。寂無餘惱。端然氣絕。兩手
各舒一指。有西天竺僧解云。若二果者舒
兩指。驗湛初果也。還收葬于人頭山。築塔
安之。石灰泥塗。鳥狩不敢凌污。今猶存
焉又范陽五侯寺僧。失其名。常誦法華。初
死之時權殯堤下。後遷改葬。骸骨並枯惟
舌不壞。雍州有僧亦誦法華。隱于白鹿山。
感一童子常來供給。及死置屍巖下。餘骸
枯朽惟舌如故。齊武成世。并州東看山側有
人掘地。見一處土其色黃白。與旁有異。
尋見一物狀如兩脣。其中有舌鮮紅赤色。
以事聞奏。帝問諸道人。無能知者。沙門大
統法上奏曰。此持法華者。六根不壞報耳。
誦滿千遍其徵驗乎。乃勅中書舍人高珍
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靈異。宜
遷置淨所設齋供養。珍奉勅至彼。集諸
持法華沙門。執爐潔齋。遶旋而呪曰。菩薩
涅槃年代已遠。像法流行奉無謬者。請現
感應。纔始發聲。此之脣舌一時鼓動。雖無
響及而相似讀誦。諸同見者莫不毛豎。珍
以狀聞。詔遣石函藏之遷于山室云。又
[028-0686b]
元魏北代。乘禪師者。受持法華精勤匪懈。
命終託河東𦵮氏為第五子。生而能言。自
陳宿世不願處俗。其父任北肆州刺史。
隨任便往中山七帝寺。尋得本時弟子。語
曰。汝頗憶從我度水往狼山不。乘禪師
者我身是也。房中靈几可速除之。父母恐
其出家。便與納室。爾後便忘宿命之事。而
常興厭離。端拱靜居。又太和初年。代京閹官
自慨刑餘。不逮人族。奏乞入山修道。
有勅許之。乃齎一部花嚴。晝夜讀誦禮悔
不息。夏首歸山。至六月末。髭鬢盡生復
丈夫相。還狀奏聞。高祖信敬由來。忽見驚
訝更增常日。於是大代之國花嚴一經因斯
轉盛。並見侯君素旌異記。


釋法建者。廣漢雒縣人也。俗姓朱氏。誦經一
千卷。仍多閑暇遨遊偶俗。無所異焉。忽復
閉門則累日不出。無所食矣。唯聞誦經。然
小聲吟諷。音不外徹。有人倚壁竊聽臨響。
但聞斖斖細細。似伏流之吐波。時乃一出
追從無聞武陵王東下。令弟規守益州。魏
遣將軍尉遲逈來伐蜀。規既降欵。地內大
有名僧皆被拘禁。至夜忽有光明。逈遣人
尋光。乃見諸僧並睡。唯法建端坐誦經。光
從口出。逈聞自到建所頂禮坐聽。至旦始
休。逈問曰。法師昨夜所誦名作何經。答曰。
華嚴經下帙十卷。逈曰。何不從頭誦之。答
曰。貧道誦次到此耳。逈曰。法師誦得幾許。
答曰。貧道發心欲誦一藏。情多懈怠。今始
偍千卷。逈驚疑不信。將欲試之曰。屈總
[028-0686c]
誦一遍。應不勞損耶。建報曰。讀誦經典
沙門常事。豈憚勞苦。乃設高座。令諸僧眾
並執本逐聽。法建登座為誦。或似急流之
注峻壑。其吐納音句呼噏氣息。或類清風
之入高松。聰明者纔似聞餘音。情疎意逸
者空望塵躅。七日七夜數已滿千。猶故不
止。逈起謝曰。弟子兵將不得久停。請從此
辭。諸僧因並釋散。逈既出歎息曰。自如來
寂滅之後。阿難號為總持。豈能過此。蜀中
乃有如此人。所以常保安樂。奇哉奇哉。建
年八十終。


釋慧恭者。益州成都人也。俗姓周氏。周末
廢佛法之時。與同寺慧遠結契勤學。遠
直詣長安聽採。恭長往荊楊訪道。遠於京
師聽得阿毘曇論迦延拘舍地持成實毘婆
沙攝大乘。並皆精熟。還益州講授。卓爾絕
群。道俗欽重。䞋施盈積。恭後從江表來
還。二人相遇欣歡。共敘離別三十餘年。同
宿數夜語說言談。遠如泉涌。恭竟無所道。
問恭曰。離別多時今得相見。慶此歡會伊
何可論。但覺仁者無所說。將不得無所
得耶。恭對曰。為性闇劣都無所解。遠曰。大
無所解。可不誦一部經乎。恭答曰。唯誦
得觀世音經一卷。遠厲色曰。觀世音經。小兒
童子皆能誦之。何煩大汝許人乎。且仁者
童子出家。與遠立誓望證道果。豈復三十
餘年唯誦一卷經如指許大。是非闇鈍懶
墮所為。請與斷交。願法師早去。無增遠之
煩惱也。恭曰。經卷雖小佛口所說。遵敬者
[028-0687a]
得無量福。輕慢者得無量罪。仰願暫息瞋
心。當為法師誦一遍。即與長別。遠大笑曰。
觀世音經。如法華經普門品。遠已講之數
過百遍。如何始欲閙人耳乎。恭曰。外書云。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但至心聽佛語。豈得
以人棄法。乃於庭前結壇。壇中安高座。
繞壇數匝。頂禮昇高座。遠不得已。於是
下據胡床坐聽。恭始發聲唱經題。異香
氛氳遍滿房宇。及入文。天上作樂雨四
種花。樂則寥亮振空。花則雰霏滿地。經訖
下座。自為解座梵。訖花樂方歇。慧遠接
足頂禮淚下交連。謝曰。慧遠嗅穢死屍。敢
行天日之下。乞暫留賜見教誨。恭曰。非恭
所能。諸佛力耳。即日拂衣長揖沿流而去。
爾後訪問。竟不知其所之。其寺久已湮滅。


釋法泰。眉州隆山縣人也。俗姓呂氏。初為
道士十餘年。中間忽自悟。迴心正覺。因即
剃除。始誦法華經。尋即通利。乃精勤寫得
法華經一部。數有靈瑞。欲將向益州莊
潢。令一人擔負。一頭以籠盛錢二千。束縛
經置錢上。一頭是衣服。擔行至地名莋橋。
橋忽斷泰在後。負擔人俱墜水中。人浮得
出。擔沒不見。泰於岸上槌胸號哭曰。錢衣
豈非閑事。何忍溺經。即高聲唱言。如能為
漉得者。賞錢兩貫。時有一人聞之脫衣入
水沒。求之數度。出入得錢與衣幞。而不
得經。泰轉悲泣。巡岸上下。望小洲上有
一幞。命人取之。乃是經也。草木擎之宛
無濕處。泰不勝歡喜。即以二千錢。償所
[028-0687b]
漉人曰。法師悲號劇喪父母。故為急覓。非
是貪錢弟子。雖傭夫亦知福報。請以此
錢充莊嚴之直。言訖遁去。更欲與言去已
遠矣。泰至城都裝潢。以檀香為軸。表帶
及帙并函。將還本寺別處安置。夜夜有異
香。泰勤誦持一夜一遍。時彪法師彼寺講。夜
欲看讀。恒嫌泰鬧亂其心。自欲往請令稍
下聲。乃見泰前大有人眾皆胡跪合掌。彪
退流汗。即移所住。泰年八十終矣。


釋慧超。姓汎氏。丹陽建元人。稟懷溫裕立
性懷仁。弱齡厭俗。自出家後。誦法華經
聞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獨悟一乘善明三
觀。與天台智者仙城命公。篤志幽尋積年請
業。行優智遠德冠時賢。思對眾命曰。超之
神府。得忍人也。及遊衡嶺。復與同途留誦
經。停亟移歲序。自隋初廓定。北入嵩高。餌
藥坐禪冀言終老。隋太子勇。召集名德總
會帝城。以超業行不群。特留供養。而恭慎
凝攝不顧世華。及勇廢免一無所涉。晚
移定水高振德音。道俗歸宗仰其戒範。會
淨業法師卜居藍田谷之悟真寺。欽超有
道躬事邀迎。共隱八年倍勤三惠。及大業
承運。禪定初基。爰發詔書延入行道。屢辭
砭疾。後許還山。德感物情頗存汲引。四川
貴望一縣官民。莫不委質投誠請傳香德。
并為經始伽藍。繼綜羞粒。大唐伊始榮重
於前。京邑名僧慧因保恭等。情慕隱淪咸就
栖止。蔭松偃石論詳道義。皆曰。斯誠出要
樂也。後臥疾少時。弟子跪問。答曰。吾之常
[028-0687c]
也。長生不欣夕死不慼。乃面西正坐云。第
一義空清淨智觀。言如入定奄遂長往。春秋
七十有七。即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露骸
松石一月餘日。顏色不變。天策上將聞稱
希有。遣人就視。端拱如生。自超九歲入道。
即誦法華五十餘年萬有餘遍。感靈獲瑞不
可勝言。弟子法成等。為建白塔于寺之北
峯焉。


釋慧顯。伯濟國人也。少出家。苦心精專。以
誦法華為業。祈福請願。所遂者多。聞講
三論便從聽受。法一染神彌增其緒。初住
本國北部修德寺有眾則講無便清誦。四遠
聞風造山諠接。便往南方達拏山。山極深
險重隒巖固。縱有往展登陟艱危。顯靜坐
其中專業如故。遂終于彼。同學輿屍置
石窟中。虎噉身骨並盡。惟餘髏舌存焉。
經于三周其舌彌紅赤。柔軟勝常。過後方
變紫鞕如石。道俗怪而敬焉。俱緘閉于石
塔。時年五十有八。即貞觀之初年也。


釋道積。蜀人。住益州福成寺。誦通涅槃生
常恒業。凡有宣述。必洗滌身穢淨衣法座。
然後開之。立性沈審慈仁總務。諸有厲疾
洞爛者。其氣彌復欝勃。眾咸掩鼻。而積與
之供給。身心無貳。或同器食。或為補浣。時
有問者。積云。清淨臭處心憎愛也。吾豈一
其神慮耶。寄此陶練耳。皆慕其為行也。而
患己不能及之。以貞觀初年五月終于住
寺。春秋七十餘矣。時屬炎夏而不腐臭。經
停百日跏坐如初。莫不嗟尚。乃就加漆布
[028-0688a]
興敬巴蜀京邑諸僧受誦涅槃。其列非少。
又有沙門洪遠僧恩。並誦涅槃。皂素迴向。
遠志尚敦慤情捐名利。徵入會昌隆禮供
給。恩道心清肅成節動人。弘福禪定兩以崇
德。而卑牧自處。蒙俗罕知。時弘福寺有沙
門智曄者。本族江表。隋朝徵入。深樂法華
鎮恒抄寫。所得外利即用雇人。前後出本
二千餘部。身恒自勵日寫五張。年事乃秋斯
業無怠。今總寺任彌勤恒業。年七十餘矣。


釋寶瓊。馬氏。益州綿竹人。小年出家。清貞儉
素。讀誦大品兩日一遍。為常途業。歷遊邑
洛無他方術。但勸信向尊敬佛法。晚移
州治住福壽寺。率勵坊郭。邑義為先。每
結一邑必三十人。合誦大品人別一卷。月
營齋集各依次誦。如此義邑乃盈千計。四
遠聞者皆來造欵。瓊乘機授化望風靡服。
而卑弱自持先人後德。經行擁鬧下道相
避。言問酬對怡聲謙敬。斯實量也不媚於
時。本邑連比什邡諸縣。並是道民尤不奉
佛。僧有投寄無容施者。致使老幼之徒
於沙門像不識者眾。瓊雖桑梓習俗難改。
徒有開悟莫之能受。李氏諸族正作道會。
邀瓊赴之。來既後至不禮而坐。僉謂不禮
天尊非法也。瓊曰。邪正道殊所事各異。天
尚不禮何況老君。眾議紜紜頗相凌侮。瓊
曰。吾禮非所禮。恐貽辱也。遂禮一拜。道像
並座動搖不安。又禮一拜。連座返倒摧殘
在地。道民相視謂是風鼓競來周正。瓊曰。斯
吾所為。勿妄怨也。初未之信。既安又禮。
[028-0688b]
如前崩倒。合眾驚懼舉掌禮瓊。一時迴
信從受戒法。傍縣道黨相將歎訝。咸復奉
法。時既創開釋化。皆授菩薩戒焉。縣令
高遠者。素有誠敬。承風敷導。更於州寺
召僧弘講合境傾味自此而繁。以貞觀八
年。終於所住。


釋善慧。姓苟氏。河內溫人。博通群籍統括
文義。逮于九章律歷七曜盈虛。皆吞若胸
中抵掌符會。乃深惟世務終墜泥塗。遂解
褐抽簪。創歸僧伍。初在除州之彭城寺。誦
法華經聽收攝論。時遭寇蕩兵食交侵。而
慧抱飢自勵奉法無殆。洗穢護淨彌隆恒
日。但以邊邑寡學文字紕謬至於音詁眾
議紛然。雖復俗語時通。而慧意存雅正。周
訪明悟還同昔疑。乃以大業末齡。負錫
西入屢逢群盜衣裳略盡。但有弊布目遮。
猶執破瓶常充淨用。既達關口。素闕繻文。
遂即正念直前從門而度。于時中表列刃曾
無遮止。孟冬十月初達京師。值沙門吉藏
正講法華。深副本圖即依聽受。形服鄙惡
眾不納之。乃掃雪藉地單裙[打-丁+親]坐。都講
財唱。傾耳詞句擬定經文。藏既闡揚。勇
心承旨望通理義。由情存兩得。不暇忍
寒。歡笑熙熙如賈獲寶。竟冬常爾眾方美
之。問以詞旨片無遺忘。乃以聞法同屬禪
定寺。沙門法喜便脫衣迎之引至房中。智
觀無濫。慧又師喜。兩振芳規。武德初年。隨
住藍田之津梁寺。俗本驪戎。互相梗戾。率獎
陶化。十室而九。然而性愛英賢。樂相延致。
[028-0688c]
自西自東百有餘里。名林勝地皆建禪坊。
所之逃逸之儔。賴其安堵。以貞觀九年正
月。終於驪山之陽涼泉精舍。春秋四十有九。
初慧棄擲俗典蒞此玄模。言不重涉專心
道業。省言節食佩律懷仁。迎頓客旅雅
重經教。其有未曾覿者。要必親觀。若值
行要累日誦持。以為熏習之基也。


時太原沙門慧達者。亦誦法華五千餘遍。行
坐威儀其聲不輟。偏存物命。直視低目。地
有蟲豸。必迴身而避。不敢跨越。有問。答
曰。斯之與吾生死不定。將不先成正覺。安
可妄輕之耶。以貞觀八年四月。跏坐而終。
人謂入定。停于五宿。既似長逝。又不臭腐。
乃合床內于窟中。


釋法誠。姓樊氏。雍州萬年人。童小出家。止
藍田王效寺。事沙門僧和。和亦鄉族所
推。奉之比聖。嘗有人欲害。夜往其房。見
門內猛火騰焰昇帳。遂即退悔。性飲清泉。
潔清故也。人或弄之。密以羊骨沈水。和素
不知。飲便嘔吐。其冥感潛識為若此矣。誠
奉佩訓。勗講法華經以為恒任。又謁禪林
寺相禪師。詢于定行。而德茂時宗。學優眾
仰。晚住雲花綱理僧鎮。隋文欽德請遵
戒範。乃陳表固辭。薄言抗禮。遂負笈長驅。
歷遊名岳追蹤勝友。咸承志道。因見超公
隱居幽靜。乃結心期栖遲藍谷。處既局狹
纔止一床。旋轉經行恐顛深壑。便剗迹開
林披雲附景。茅茨葺宇甕牖疎簷。情事相
依欣然符合。今所謂悟真寺也。法華三昧翹
[028-0689a]
心奉行。澡沐中表溫恭朝夕。夢感普賢勸
書大教。誠曰。大教大乘也。諸佛智慧所謂
般若。於即入淨行道。重惠匠人。書八部般
若。香臺寶軸莊嚴成就。又於寺南橫嶺造
華嚴堂。陻山闐谷列棟開甍。前對重巒
右臨斜谷。吐納雲霧下瞰雷霆。余曾遊
焉。實奇觀也。又竭其精志書寫受持。弘文
學士張靜者。時號筆工。罕有加勝。乃請至
山舍令受齋戒。潔淨自修。口含香汁身被
新服。然靜長途寫經不盈五十。誠料其見
財。兩紙酬其五百。靜利其貨竭力寫之。
終部以來誠恒每日燒香供養。在其案前。
點畫之間。心緣目覩略無遺漏。故其剋心鑽
注。時感異鳥形色希世。飛入堂中徘徊鼓
舞。下至經案復上香爐。攝靜住觀自然馴
狎。久之翔逝。明年經了將事興慶。鳥又飛
來如前馴擾。鳴唳哀亮貞觀初年。造畫千
佛。鳥又飛來登上匠背。後營齊供慶諸經
像。日次中時。怪其不至。誠顧山岑曰。鳥
既不至。誠吾無感也。將不兼諸穢行致
有此徵。言已欻然飛來。旋環鳴囀入香水
中。奮迅而浴。中後便逝。前如此者非復
可述。素善翰墨。鄉曲所推。山路巖崖勒
諸經偈。皆其筆也。手寫法華正當露地。因
事他行未營收舉。屬洪雨滂注溝㵎波
飛。走往看之。而合案並乾。餘便流潦。嘗却
偃橫松。遂落懸溜。未至下㵎。不覺已登
高岸。無損一毛。又青泥坊側有古佛龕。周
氏瘞藏今猶未出。誠夜夢其處大有尊形。
[028-0689b]
既覺往開。恰獲古龕像。年月積久並悉剝
壞。就而修理。道俗稱善。斯並冥術之功。自
誠開發。至貞觀十四年夏末日。忽感餘疾。
自知即世。願生兜率。索水浴訖又索終
輿。旁自檢校不許榮厚。恰至月末明相
將現。無故語曰。欲來但入未假弦歌。
顧侍人曰。吾聞諸行無常生滅不住。九品往
生此言驗矣。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門外。吾
今去世。爾等。佛有正戒無得有虧。後致
悔也。言已口出光明照于楹內。又聞異香
苾芬而至。但見端坐儼思。不覺其神已逝。
時年七十有八。然誠之誦習也一夏法華料
五百遍。餘日讀誦兼而行之。猶獲兩遍縱
有人客要須與語者。非經部度中不他
言。略計十年之勤萬有餘遍。


釋空藏。俗姓王氏。先祖晉陽。今在雍州之新
豐焉。母初孕日。自然不食酒肉五辛。時以
同塵身子故。密加異之。既誕育後。靈鑒日
陳。情用高遠。讀誦經論思存拔濟。至年十
九。同佛出家。既惟一己二親留礙。乃於父
前以身四布。七日不起。恐其命絕方從所
願。即辭向藍田負兒山中私自剃落。初齎
麵六斗。擬作月糧。日噉二升。三年不盡。屢
感神鼎自然而至。由是增其禪誦。晨宵無
輟。後依止判法師住龍池寺。欽重經論日
誦萬言。前後總計三百餘卷。三論涅槃探窮
巖穴。大業之始。以藏名稱惟遠道俗所聞。
下勅徵延入住禪定。唐運既興崇繕法宇。
有勅於金城坊建會昌寺。并請大德十
[028-0689c]
人。度僧五十人。永用住持。以藏行德夙彰。
又請住焉。供事彌隆極光恒美。而性樂山
水志存清曠。每年仲春遊浪林阜。行次玉
泉。遂有終焉之思。居止載紀眾聚如山。說
導亡疲開悟逾廣。後為亢旱。經時山泉乃
竭。合寺僧眾咸以驚嗟。藏乃至心祈請。其泉
應時還復。遠近道俗動色相歡。兼又弘操嶽
峙器局川停。不擾榮利不懷寵辱。濟度
群有不略寸陰。乃鈔摘眾經大乘要句。以
為卷軸。紙別五經三經。卷部二十五十。總
有十卷。每講開務極增成學。聞義兩持偏
無迷忘。夏分常行方等懺法。賢劫千佛日
禮一遍。常坐不臥垂三十年。翹勤專注難
加係迹。以貞觀十六年五月十二日。終於
會昌。春秋七十有四。遺身於龍池寺側。收
骨起塔。觀其讀誦之富。振古罕儔。視其髏
骨。兩耳通明。頂有雙孔。眼眶含竅各有三
焉。弟子等追惟永往。樹碑於會昌寺中。金
紫光祿大夫衛尉卿于志寧為文。


釋慧銓。姓蕭氏。今特進宋公瑀之兄子也。
父仕隋為梁公。祖即梁明帝矣。性度恢簡志
用冲粹。姑即隋煬之后也。自幼及長恒在
宮闕。慕樂超世無因自達年既冠成。帝乃
尚以秦孝王女為妻。非其願也。事不獲
巳。時行伉儷。及妻終後方遂夙心。以鄭
氏東都預茲剃落。及武德初歲。方還京輦
住莊嚴寺。廣聽眾部。而以攝論為心。頗
懷篇什尤能草隷。隨筆所被用為模楷。故
經題寺額。咸推仰之。兄鈞任東宮中舍。文
[028-0690a]
才之舉朝廷攸屬。每歲春秋相携巖岫。觸
興題篇連句同韻。時以為難兄弟也。又弟
智證。出家同住。即宋公之兄太府卿之子也。
略榮位之好欣懷道業。勤勤自課無擇昏
曉。證與兄銓相次而卒。以家世信奉偏弘
法華。同族尊卑咸所成誦。故蕭氏法華。皂
素稱富。特進撰疏。總集十有餘家。採掇菁
華揉以胸臆。勒成卷數常自敷弘。時召
京輦名僧。指摘瑕累。或集親屬僧尼。數將
二十。給惠以時四事無怠。故封祿所及惟
存通濟。太府情好讀誦為先。故生至終
誦盈萬遍雇人抄寫總有千部。每日朝參
必使儐者執經在前。至於公事微隙。便就
轉讀朝伍仰屬以為絕倫。自釋化東傳。流
味彌遠。承受讀誦世罕伊人。蕭氏一門。可
為天下模楷矣。


釋遺俗。不知何許人。以唐運初開遊止
雍州醴泉縣南美泉鄉陽陸家。鎮常供養清
儉寡慾。惟誦法華為業。晝夜相係乃數
千遍以貞觀初。因疾將終。遺囑友人慧廓
曰。比雖誦經意望靈驗以生蒙俗信向之
善。若身死後。不須棺盛露骸埋之。十載
可為發出。舌根必爛知無受持。若猶存在。
當告道俗為起一塔以示感靈。言訖而
終。遂依埋葬。至貞觀十一年。廓與諸知故
就墓發之。身肉都銷惟舌不朽。一縣士女
咸共仰戴。誦持之流又倍恒度。乃函盛其
舌。於陽陸村北甘谷南岸為建甎塔。識
者尊嚴彌隆信敬誦讀更甚。又京城西南豐
[028-0690b]
谷鄉福水南史村史呵擔者。少懷善念。常誦
法華行安樂行。慈悲在意不乘畜產。虛
約為心名霑令史。往還京省以習誦相。仍
恐路逢相識。人事暄涼便廢所誦。故其所
行必小徑左道低氣怡顏緣念相續。初不
告倦。及終之時。感異香氣充於村曲。親疎
同怪遂埋殯之。爾後十年妻亡。乃發屍出。
舌根鮮明餘並朽盡。乃別標顯葬。


又黃州隨華寺僧玄秀者。性清慎溫恭為
志。常誦法華。每感徵異。未以為怪。時屬
炎暑同友逐涼。遣召秀來欲有談笑。既
至房前。但見羽衛嚴肅人馬偉大。怖而返
告。同往共觀。如初不異。轉至後門其徒彌
盛。上望空中填塞無際。多乘象馬類雜鬼
神。乃知其感通也。置而却返。明晨慚謝。朋
從遂絕。秀專斯業。隋末終寺。


釋寶相。姓馬。雍州長安人。十九出家。清貞
栖德住羅漢寺。專聽攝論。深惟妄識之難
伏也。無時不諠乃入禪坊。頭陀自靜。六
時禮悔四十餘年。夜自篤課誦阿彌陀經七
遍。念佛名六萬遍。晝讀藏經初無散捨。
後專讀涅槃。一千八十遍。兼誦金剛般若。
終于即世。然身絕患惱休健翕習。冷食麁
衣隨得便服。情無憚苦。又志存正業翹注
晨霄。蚤蝨流身不暇觀採。遇患將極念
誦無捨。剋至大期。累屬道俗以念佛為
先。西方相待勿虛度世。又屬當燒散吾
屍不勞銘塔。用塵庸俗。言訖而逝。年八十
三。六十二夏。不畜尺財無勞僧法。
[028-0690c]


又同寺僧法達者。以誠素見稱。供嚫之直
用寫華嚴八部般若。燒香自讀一百餘遍。
而生常清潔不畜門人。單己自怡食無餘
粒。斯亦輕清之高士也。年登七十。便齎所
讀經贈同行者。但捧勝天一部以為終
老。即擲公名趣雲陽巖中。擁緣送死。經
于四載遂卒彼山。並是即目近事。且夫讀誦
徵感。其類繁焉。別有紀傳。故不曲盡。略引
數條。示光緒耳。


論曰。尋夫讀誦之為業也。功務本文。經歎
說行。要先受誦。何以然耶。但由庸識未剖
必假聞持。崑竹不斷鳳音寧顯。義當纔登
解髮即須通覽。採酌經緯窮搜名理。疑偽
雜錄單複出生。普閱目前銓品人世。然後
要約法句誦鎮心神。廣說緣本用疎迷結。
遂能條貫本支。釋疑滯以通化。統略玄旨。
附事用以徵治。是故經云。受持讀誦書寫解
說如法修行。斯誠誡也。世多惰學。愚計相
封。以尋理為諸見。用博文為障道。故調
達善星之廣富。未免泥犁。槃特薄拘之寡
約。尚參中聖。凡斯等議未成通論。原夫。道
障之起。起乎心行。道在無滯。滯則障道。焉
有多聞能為道障。夫聞本筌解。封附不行。
此則滯指亡月。正違出要。是以愚夫當斯
一計莫非學既未功隨言便著於經律論
生未曾沾。惑妄發心誓不執卷。見學教
者目為文字。故使慢水覆心。膏盲誰遣。
至於決斷篇聚判析偽真。由來未知事逾
聾瞽。既恥來問反啟寧陳。遂即惟心臆斷。
[028-0691a]
汎浪無准。傍為啟齒。何急如前。又有薄讀
數帙略誦短章。謂為止足。更絕欣尚。便引
大集法行比丘十住不貴多讀。竊以。教門宏
曠待對塵勞。藥病相投豈徒繁積。藏部所設
止在奉持。聞而莫依校量非一。今倒想如
草之蔓慢我如山之立。要資博讀見有廣
治之能。隨境流觀務存袪滯之本。但以暗
識未萌集熏怠構。稱情昏倒反福成罪。故
此方見錄卷止六千。尚怖不希壅迷頓足。何
論天竺遺典龍藏現經。敢慕窺求通觀聞
海。必能追功。起觀無暇廣尋。要拔苦輪
方聞為飾。斯則莊嚴道論慧解前驅。不待
抑揚自然會理。又有曲媚佛言詐辭學
論。便言論作小聖吐言隱密。彫淳樸散道
味已離。故我誦持無心悟入。斯言何哉。妄
有穿鑿。原夫。諸佛說法。本惟至道。赴接凡
小方便乘權。權道多謀任機而現。或以聲
光動之。或以威容鼓之。法譬亂舉緣事相
開。以悟達為本言。以亡筌為意得。但
以去聖久遠時接澆浮。專寶文詞罕會幽
旨。所以大小諸聖。悲大道之將崩。廣採了
義。製明論以通教。故文云。隨聲取義有
五過失。謗佛輕法誑人退信。斯言極矣。不
量己之神府。而輒揆於成教。明佛而侮
賢聖。憎愛於是由生。嗟乎法侶又何詳哉。
且夏屋非散材所成。大智豈庸情所搆。固
當通其所滯悟其所迷。不然則至聖於何
起悲。正士於何揚化。事敘緣於本紀。故不
廣之。
[028-0691b]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八+(讀誦)【宋】【元】【宮】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