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6 憨山老人夢遊集--(侍者)福善日 (master)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四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校




瓊澥探奇記



予被放之十年。萬曆乙巳春三月。自雷陽杖䇿南遊
天池。探瓊澥之奇。且踐宗伯王公。給諫許公之約。寓
於明昌塔院。院乃許公議建。以補郡城艮方之不足。
[024-0631c]
獨立中天。高標雲漢。登覧四顧。若御泠風而遊空澥。
潮音動天。水色澄虗。又若鈞天而臨明鏡。巍然一大
奇觀也。居旬日。諸弟子日益進。盤桓閣上。相與論道
有閒。陳生於宸。邀予尋毗耶之金粟。求蘇公之白龍。
具得其真。樂而忘返。又數日。劉參軍遨遊西湖。觀玉
龍泉。乃欣然命䇿。孟夏之十日也。湖去郡西二十里
許。岡巒蔓衍。一望蒼翠。指石山而南。二十里。出郭三
里許。邨園蔬圃。連絡鱗次。礧礧落落。疊石為塹。擘土
為畦。骨露肉藏。外瘠中腴。秫黍菽麥。嘉蔬細粟。五穀
咸備。觸目燦然。儼若薊門西山也。迤邐曲折。漸入深
林。行數里。蓊鬱蔽野。不辨高下。穿雲躡石步出小溪。
清流照人。可鑑毛髮。心脾一洗。炎蒸頓蘇。不數十步。
則臨大溪。度石橋。俯流濯髮。肌骨生粟。乃拽杖散步。
聞雲中犬吠。不見煙火。小轉即入邨墅。居人環堵。盡
壘石為壁。形樸色古。蒼蘚青藤。延蔓交絡。如珠瓔之
挂天冠也。余喜而忘倦。因倚杖入門。良久。一老人出。
修眉龐首。著牛鼻裩。敝衣垢面。捉襟肘現。望之若不
見。問之則不應。儻然若忘。掉頭而入。余是知秦人不
在武陵也。伫立須臾。余掀髯長嘯。出邨舍西。石漸巨。
林益深。石岸夾溪。則見沃壤平疇。禾稻如雲。流水灌
注。濚[泳-永+迴]周帀。如渭川淇澳。恨無入雲修竹耳。椰椶檳
榔。處處撐天。此世所無。淇澳所不易者。余曳屐沿流。
穿田度塢不辨東西。行又數里許。過小溪。登平岡。則
知為西轉也。棘剌牽衣。林草塞路。披雲撥霧。攀蘿躡
[024-0632a]
磴。神怡足健。經過十餘里。皆礧石為塹。如丸如拳。如
毬如案。大者小者。欹者側者。方如切者。斜如壁者砌
為隄環。密如羅紋天然峭列。無不中度。大如丈室。巖
如宮牆。至有萬夫不能舉者。纍纍垂垂。疑其為鬼工
也。登高遠望。連阡徧野。處處皆然。異哉。徘徊瞻眺。隱
隱出灌木末。參差列如層城。四顧茫然。寂無人聲。幽
深窈窕。非人閒世矣。又小北轉。遙見雲中華表。從者
指為石湖。心竊疑之。其石鋪地面。一平如掌。色如古
鐵。形狀巧妙。大似蓮盤。小如蜂竇。奇形異態。行行不
見其蹤。小轉入石門。仄徑逶迤。始知為一石天成。周
數十里。四面皆高。中凹一湖。如照天明鏡又若生盤
池中。著玻瓈盞耳。不知誰為鑿之也。相傳此地。昔為
居人。一日風雷大作。龍從石出。大水沸涌。屋宇盡沒
為湖。天旱水涸。石有龍形。嘗大旱。現夢於郡守曰。吾
石湖龍也。禱之當得雨。太守往禱輒應。建廟貌以祀
之。至今率為常。入石門百步。渡小橋。連一池。池上古
木如張幕。下有古殿三楹。棟梁皆石。殿後有池。額曰
玉龍泉。池上有古廟三楹。即玉龍之神女像也。左有
龍泉。自石罅中出。噴薄如珠。大如車軸注於方池。池
上有亭址。池下有長灣。皆有故事。今亡矣。池東隔小
石嶺。嶺下有溪曰篁溪。溪下望之。嵯岈嶔岑。石空洞
中。如盤池者。多奇絕。林草翳蔽不能入。而水滙為流。
曲折隱伏。會歸一竅。且曰出前邨之石橋。從之環繞
萬山脚。穿田過峽。從石塔山外。過郡門入南。渡響水
[024-0632b]
橋。則直東而會大河。傾瀉入澥矣。余與參軍湯黃二
生。濯足清流。散髮披襟。盤礴池上。清風四至。毛骨清
涼。如坐廣寒。對冰壺而臨玉鑑。殊不知為炎荒瘴澥
也。日莫返䇿。因循水道望之。則自源頭出谷。曲折由
西掠南。直東入河。似與郡城無繫屬焉。窮日而歸。臥
高閣而恍夢遊。覺而紀之。因論之曰。瓊自中原來脈。
從南岳轉西粤。抽枝下桂林。左右兩江。夾送而南。至
蒼梧貴水過峽。蜿蜒出靈。欽入澥為蓬壺。轉珠崖。突
然涌出。五指參天。北向中原。為南甸鎖鑰。環三千里。
真天壤一大奇觀也 聖祖有言。南溟浩瀚。中有奇
甸數千里。豈非天眼哉。嘗歷覧方輿。南衡而下。脊分
五嶺。山水背中國。而南犇入澥。故按環澥大形。左朝
鮮而右安南。若兩翼然。日本呂宋暹羅諸島。列於外。
瓊甸適當百粤之捍屏。實澥外一大都會也。五指回
拱。特起中天。為瓊之祖龍。山北向而水北流。腰結定
安。水左旋右折。循龍而趨。橫跨郡東。而直入澥。山則
右犇。遵西澥而北結石山。舉首開口。中吐真脈。盤而
東倒。回顧若遊龍頷下之明珠。結為郡城。石山為首。
左張唇入澥。為後託。小水隨之。右拖長嶺。方數十里。
中為石湖。委蛇而南。橫嶺為郡。案嶺後為白水。緊纏
幹龍。由石塔繞城西南隅。過門而左。低滀為南湖。而
石湖水外流包內。案度響水橋。古從馬坡迤東北。迴
繞春牛館。聚東湖之迴西北。轉自新橋。會白水。抱城
東而旋。今則返跳直入。河如弓。以背向郡城而不顧。
[024-0632c]
如形家所謂氣散矣。許公建明昌塔於艮方。以塞水
口。議將引石湖之水。繞城南。抱東郭。會白龍金粟。過
明昌而始入河。以完生氣。居然一天造也。竟不遂。豈
搤於人哉。余坐閣上。每夜登塔。望山川之氣索然。指
謂從遊諸子曰。瓊必有災。以山川寂寥。而城若空無
人者。是無氣也。時以為妄。余孟夏既望。乃渡澥北歸。
未幾月而地大震。東門地拆城陷。屋宇盡塌。官民露
處。而塔亦側其半。余居之閣。亦傾搖颺不安者半年。
至今記余言者。以為徵。因併記之。


瓊州金粟泉記并銘



瓊郡距澥可十里。城東北隅。岡足水趺。有泉涌粟。粒
粒燦然。如珠汎澥眼。人取而試之。去殻出精。宛如北
方之布穀。至冬日氣歛泉溫。其粟。出芽。如秧鍼剌水
是則實非幻出也。時人怪而異之。不知所從來。概呼
為粟泉。萬曆乙巳春三月。予自雷陽渡澥。訪大宗伯
王公。給諫許公。且探瓊澥之奇。陳生於宸。博雅士也。
謁余於明昌塔院。邀宗伯公同過天寧方丈。茶話及
此。因杖䇿而觀之。令僕探取沙泥中。果得粟數粒。撚
皮出米如新穫者。余甚奇之。因命名金粟泉。意取維
摩金粟如來。李白自稱為後身。今於宗伯學士。若有
當也。汲水烹茶。味甚冽。啜之毛骨清涼。如在毗耶方
丈。吃香積飯也。陳生畜疑。避席而問曰。粟產於北土。
泉涌於南天。相懸萬里。且隔澥津。胡為乎來哉。此智
者所必疑。常情所未測也。敢問其故。余曰噫嘻。此蓋
[024-0633a]
難與俗言也。請試論之。大地浮水上。如一葉耳。水之
潛流四天下地。如人血脈之注周身。由生於心。而養
五臟。外達四肢。徹於皮膚。下至涌泉。上極泥洹。髮毛
爪齒。靡不充足。不充則不仁矣。由是觀之。天地一指
也。萬物一體也。水火相射。山澤通氣。風雲呼吸。潮汐
吞吐。乾坤闢闔。晝夜往來。無一息之停機。如人日用
食息起居耳。復何怪哉。昔有神僧從西域來。飲曹溪
水香美而甘。驚曰。此吾西天寶林水也。中山大悲閣。
閣高百尺。像高八丈。有唐異僧。徧化金錢銅木。在在
納於井中。及歸而取之。盡從井出。以足其用。至今尚
有一木存焉。由此觀之。大地之水。未嘗不通。物未嘗
不達斯實事也。昔蘇長公居儋耳。嘗品三山泉。謂與
惠山相通。因名惠通泉。是則太虗寥廓。萬象融通。人
特有心限礙耳。竊觀瓊海。地發於西北。氣結於東南。
如人一指之甲耳。甲乃筋之餘也。血以養筋。筋固則
甲厚。凡人甲厚者。必多壽。故地土厚者。必多材。說者
咸謂中原土厚。故將相多出於其閒。余則謂不然。瓊
居南離。離乾體也。以吸一陰。外剛而內柔。虗而麗照。
文明之象也。地浮澥中。火金生水。故晝炎而夜寒。以
乾坤之真氣。極於斯而鍾於斯。故山川之金銀明珠。
文禽名香。珍奇異獸。寶藏興焉。百物備焉人則仙靈
文名。忠臣義士。往往出焉。此天地之一隅。如太虗之
一塵。造化密移昧者不覺。聊通一粟以示之。如從一
葉以辨春秋耳。復何怪哉。宗伯聞說。躍然歡喜。再歎
[024-0633b]
曰。奇哉。時在座有沈生成德等。相率再拜。稽首請銘
之。以曉未聞。乃為之銘曰。


大地一塵。滄海一粟。充徧十方。何所不足。似毛在體。
如血周身。觸處即見。於何不真。坎離水火。乾坤在我。
交姤發生。有何不可。地氣自北。而鍾於南。物亦隨之。
涌現其閒。人疑此粟。不知所從。來處不知。何以明宗。
造化密移。不屬聞見。聊借一粒。以觀其變。苟知一粒。
芥子含空。水火週徧。何不相容。血脈周身。自頂至趾。
上下周流。終而復始。大道循環。無往不復。道脈潛通。
若此一粟。淵泉混混。而時出之。道脈南來。可卜於斯。


遊景泰寺記



粵之山川。發於衡岳。折庾嶺而下。腰結曹溪。逶迤而
南。直抵五羊。五羊之主山。曰粵秀。粵秀之祖龍。曰白
雲。白雲固多奇勝。而景泰為最。以踞白雲之腹。而撫
仙龍之城。兩翼合抱。如老蚌含珠。孤峰絕磵。深林蓊
鬱。奇葩異草。煙雲出沒。菖蒲生於石隙。椶髮披於林
表。大海如鏡。壁立於眉閒。明月如珠。光流於唇吻。信
天壤之奇觀。南海之鉅麗也。初寺以山名。我明景泰
閒 奏請賜額如故。制府馬公昂。率諸屬以新之。余
居五羊三年。戊戌。𢹂禪侶遊觀。極為佳勝。丁未春仲。
奉詔還山。寺僧正裔。持此圖以請。聊為記之。


端州寶月臺記



按志。郡北百五十步。為寶月臺。平地突起。高二丈。周
一里許。望之如臺。是則天成。非人為也。不知命名之
[024-0633c]
始。高岸深谷。遷變不常。今為平湖陂也。殆為有力者。
負之而趨。山川故吾。無復真宰矣。萬曆甲辰。嶺西憲
副陳公。治郡政暇。歷覧形勝。登高望遠。慨然而歎曰。
吾今乃知寶月之臺。當平湖之心也。本之形家。居必
凴倚。星巖固為郡之屏障。以前逼而後脫。天造斯土。
為嶺表喉舌。百粵要衝。揆之風氣。豈若是之疎且漏
耶。故知斯臺之於郡城。為形家之鬼託無疑矣。是可
以終亡乎。遂建議於湖心。培隄築臺以實之。鳩工集
事。不日而成。華亭馮公元成。以浙憲長。量移茲土。登
臺周覧。曰美則美矣。猶未盡也。且以隄為臺。名實未
副。月圓矩方。形似失真。是則人未合天也。且山有仙
則名。水有龍則靈。言得其主也。故凡建久遠不拔之
功者。必人為而神守。恃有常主。不失其祀。故能與天
地相為悠久也。公乃捐俸。就臺殿之中楹。造白衣大
士像。披珠纓而臨空水。坐火宅而灑清涼。端然如淨
琉璃含寶月也。予辱公見招。因與公議。將補前之缺
略。後建閣五楹。前列鐘鼓二樓。葢取形圓象月。勢高
若臺。藉大士之靈以主之。始謂天人合德。以還造化
之全功也。公慨然捐俸。庀工首事。始於萬曆丁未冬
十月。落成於戊申秋七月。規模壯麗宏敞高出中天。
畫棟連雲。丹楹映日。余時登覧。撫景四顧。超然遐想
曰。美哉山河之固。異哉天造之奇也。因思臺始命名。
必形家之具法眼者。閒嘗閱覽東粵來龍。遠宗衡岳。
抽幹而下。越懷四注。鼎湖為端郡之祖龍。挺挺雲霄。
[024-0634a]
蜿蜒西走。列障橫開。明堂廣衍。垣應紫微。融結七星。
奇峰洞宇。千態萬狀。文巖錦石。雲蒸霞燦。拳砆片石。
足為世珍。此造化之精英。山川之蘊奧也。星巖羅列。
蛛絲遊蟻。點綴平川。東折羚羊峽。為端捍門。左逆水
上遊。由黃岡而西。結為郡城。按形察理。則回龍顧祖。
轉望七星。志稱斯臺。平陽突起。非若驪龍頷下之珠
乎。意取明月之珠。為世至寶。故名寶月。有旨哉。且夫
天然之巧。能取而象之。固巳奇矣。神珠既失。罔象索
之。得於重淵。以還化工。又一奇也。缺而補之。引而伸
之。神以明之。以為常守。惟斯舉也。諸子大夫。萃美一
時。顧盼之閒。美流萬世。所謂待人而興。仁智之實也。
豈偶然哉。水有龍以靈。龍有珠以神。若騎龍犄角。搤
頷批鱗而奪之者。則其人也。故茲土之為靈也。久矣。
臺翼二剎。左慧日而右靜明。若日夜相代。照迷方以
破重昏。鐘鼓交參。潮音迭奏。上祝 聖壽。下福斯民。
忠孝節義。乘時而興起者。實馮大士之靈也。若夫奠
斯士以鎮華夷。布慈風以翊 皇度。誠萬世無窮之
利。奚值遊觀之美而巳哉。是為記。


夢遊端溪記



萬曆巳酉仲夏。五月十有二日。余以重修寶林。搆材
於端州。往來期年。事竣還山。時當溽暑。霖雨大作。江
水泛漲。兩涘渚涯。不辨牛馬。於是乘流放舟。下羚羊
之峽。過端溪之口。倏忽四山雲合。風雨颯來。波濤洶
涌。舟不能進。乃維以避之。神搖目眩。隱几假寐。而夢
[024-0634b]
遊焉。於是乎仰望峰巒奇秀。上干重霄。怪石嵖岈。下
臨無地。遠聽溪流泙湃。激隙衝巖。如考洪鐘。而擊鼉
鼓。其聲自天。隱隱窿窿。不知所從。將謂蛟龍之堀宅。
神人之洞府。空谷之足音也。余跫然而喜。乃呼漁父。
剌船入溪。以遊目焉。少焉。風雨蹔止。霧歛山霽。余乃
摳衣跣足。拽杖穿雲。緣溪小轉。百餘步。歷山之麓。有
神壇焉。謁荒榛中。少憩石上。數十步。近聞異響若空
中發。延伫良久。四顧茫然。窺懸巖。瞰幽壑。始究聲之
所從出。漁父曰。此端溪小巖也。即名硯之所產者。巖
穴水盈。一竅如口。乍聞其聲。若獅子吼。眾音雜沓。若
號羣走。巨者細者。如雷如霆。如崩如犇。如篁如笙。金
石鏗鏗。若和鑾之夜鳴者。洞中流泉淙淙之聲也。余
踵足而立。傾耳而聽。掀髯而喜曰。噫。斯莊生所謂地
籟者乎。何其殊音妙響。若是之奇也。徘徊久之。左陟
層巔。望山腰如雉堞者。採石之署基也。東過小嶺。數
百武。一澗相纏。雙嶺若翼。磵之兩垂。碎石礨礨。如羣
星錯落。裂錦紛披者。鑿石之場也。其有小者大者。如
掌如指。如耳如齒。如蜂如蜨。如翅如尾。而不知其幾
千萬落。諦視其狀。若切烏玉以截瓊枝。剪雲霞而散
綺縠者。丈石之棄涕。成才之土苴也。可翫而不可把。
可愛而不可拾。目擊心怡。足躡神曠。攀援而東。披荊
棘履巑岏。下嶺入溪。清流如鏡。毛髮可數。一碧𣹢虗。
羣峰倒影。捫蘿俯視。峭壁臨流。淵深瀞默。若神龍蟠
屈於其下者。漁父指顧謂余曰。此端溪大巖也。但見
[024-0634c]
蒼藤翠篠。蔭蔽其上。幽潛杳渺。莫辨其戶。漁父曰。門
居水底。亂石封固。即官家採取。亦待三冬水涸而啟
之。其中深不可測。鑿空虗實。積水成潭。濶數十丈。杳
不可渡。上通眾竅。下接尾閭。潮汐盈虗。與時消息。雖
萬夫之力。不易竭也。即有事於此。以車出水。子夜施
工。以及亭午。略見崖際。石工編篾而取之。不易得也。
由是而知端硯注水而不飲者。生於水也。巖面而上。
兩山合抱。中若掌心。望之若古墓焉。高不能上。乃命
童子往視。有碣苔封。不辨歲月。但識陳孟輔之墓。傳
說先朝採使。卒於役。遂賜葬於此。若使其神守焉者。
余慨然曰。山川如故。人壽幾何。此其驗也。呼漁舟。渡
清溪。探巖下。亂石壘疊於水底者。洞門也。波光蕩漾。
若流霞散綵於水面。可觀而不可挹者。石之餘烈遺
輝也。余解衣磐礴。披襟散髮。濯足清流。剌船少進。則
頹波激湍。觸石噴珠。濺面溼髮。毛悚肌粟。水淺舟大。
膠不可上。遂捨舟入溪。援揭潺湲。數羣石而嬉遊焉。
亂石如蟻。嶙嶙齒齒。巨者細者。如羊如牛。如豚如狗。
如箕如斗。如拳如手。然其大者。肉銷骨露。天然渾圓。
小者鎚鑿之餘。盪磨光瑩。而與頑石同波者。難以名
言。咸撫摩玩弄。而洗濯之。拔髮刮垢。凝脂膴媚。燦然
可觀。余憮然歎曰。信乎美器造物惜之。是知山川之
精。文物之英。上天所禁。恒民不可得而襲取也。漁者
網罟。樵者斧斤。時過懵然而不顧者。以其無所可用
也。其有墨卿翰史。求之而不得。慕之而難見者。以託
[024-0635a]
身邈遠。不易見知於世也。亦有得其形似。用不稱職。
名不及實。而遂詆之者。紫奪朱也。余於是乎力命童
子。批沙掘泥。擇而簡之。大者堅不能舉。小者盈把。可
十數片。懷而歸之。若採紫芝。而拾雲英。信可樂也。然
皆剝啄猗斜之餘。不堪雕琢。知其無用而寶之者。以
其德合君子。具體而微。聊足以寄心。且闚化工之一
班也。頃忽風雨飈至。雷驅電捲。余知山靈之不我與
也。遂沿流出溪。而歸舟焉。忽疾雷破山。蘧然驚覺。頓
失向來之所有。推篷太息。四顧萬山。煙籠雲幕。羣峰
插天。森然若戟。徬徨躊蹰。魚蹤鳥迹。恐尚奇者。欲譚
辭喪。不可得而憶焉。遂託之於筆。


廣州光孝寺重修六祖殿記



昔佛未出世時。舍衛國王祗陀太子。有園林豐美。足
備遊觀。及佛出世。卜墜開講堂。遂選為精舍。至今稱
為祇樹園。葢人以勝地名也。趙佗為南海尉。選訶林
以為園。及東晉隆安中。罽賓國沙門曇摩耶舍尊者。
從西域來。愛其地勝。遂乞以建梵剎。名王園寺。至晉
永和初。求那䟦陀三藏。持楞伽經。自西國來。就其寺
建戒壇。以待聖人。梁天監初。西天智藥三藏。持菩提
樹一枝。植於壇側。且誌之曰。百六十年後。有肉身菩
薩。於此開法。度人無量。有唐貞觀中。改王園為法性
寺。高宗龍朔初。我六祖大師。得黃梅衣鉢。隱約十有
五年。至儀鳳初。因風旛之辯。脫㯋而出。果披剃於樹
下。登壇受戒。推為人天師。以符玄讖。自爾法幢豎於
[024-0635b]
曹溪。道化被於寰宇。至今稱此為根本地。然佛祖之
道原不二。則祇樹王園亦一也。豈非人以道勝。地以
人勝耶。嘗閱玄奘西域記云。祇園精舍。今為荊棘之
場。今見訶林覺樹。猶聞鐘梵之響。豈南粵靈異於西
天。祖道有逾於佛法耶。聖人相傳。應運出世。授受之
際。閒不容髮。第願力有淺深。故化緣有延促。譬若四
時。成功者退。是則化聲相待。待而有待。有待而又有
待也。無待則應緣之迹。斯亦幾乎息矣。惟今去我六
祖大師千年。傳燈所載千七百人。其化法之場。隨時
隆替。在在淪沒者多。粤之梵宇。百不存一。猶曹溪流
而不涸。覺樹榮而不凋。詎非斯道有所託而然耶。此
又地以道存。人依法住也。余少事枯禪。因法獲譴。丙
申春初。謁六祖大師於曹溪。瞻覺樹於光孝。訪其遺
事。其迹邈然。而人不知僧。期年而乞食行。三年而齋
戒修。放生舉。五年而曹溪新戒壇復。十年而教法廣。
信道眾。葢大運然也。昔人以菩提樹下。為大師薙髮
之所。因建殿以奉法事。其來遠矣。風雨薄蝕。亦因時
興廢。今僧通維。率弟子行佩輩。募眾而重新之。余為
清其眉宇。擴其門廡。使道容闇然而復章。慧燈朗然
而不昧。此又事賴人為。人因事重也。然佛以六度攝
有情。而檀波羅蜜為第一。且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苟
事相與法性融通。則世諦與真如交徹。斯則燒香散
花。皆為妙行矣。若通維者。刻桷雕榱。豈非淨土之資
乎。昔立壇植樹。既有待於六祖。今迹存而事修。人亡
[024-0635c]
而道在。豈無待於後人耶。且王園之勝。較之祇園。彼
往而此來。又有閒矣。是為記。


衡州府開福寺因緣記



開福寺。居府城湘江之南岸里許。唐大歷閒。無著禪
師開山於此。禪師法系。載傳燈錄。初與法照禪師。結
念佛社於湖東。後皆遊五臺。親見文殊。事具清涼傳。
師與其弟無絕。同建道場。師剏開福。絕於西鄉金蘭
里。興大悲寺。實一時也。開福始制。規模弘敞。宋湻熈
閒。丞相趙忠定公汝愚。謫永州。道經衡。病作。為守臣
錢鍪所窘。暴卒。殯於此。因立祠。歲時祀之。後郡守向
子憫公。有惠政。歲荒全活數萬人。百姓感之。亦立祠
於此。歷久寺廢。胡元元年。有福海禪師重興。并新大
悲寺。我明宣德閒。寺又廢。士民建小菴於荒址。地僅
一區。殘僧數輩。守至今。幸不沒於民閒也。隆慶壬申。
郡善士綦遐等。重緝其菴。以僧如祿守之。萬曆庚戌。
孝廉杜君友桂。居與寺比隣。一夕夢老人擁上馬曰。
予開福土地神也。是年。杜君舉鄉進士。乃以夢語其
親。曾儀部金簡公。公曰。考郡乘。開福。乃福海禪師重
建。君今號馥海。豈前後身耶。君宜新此。以志不昧本
因也。杜君欣然。約鄉善士劉子濂綦遐。文學劉鳴鸞
等。併力鼎新。郡司馬尹公。雅重三寶。力為之主。以其
地久廢。多沒於民閒。基址迫狹。二祠亦湮沒。無能恢
復其舊。經營五六年閒。始建佛殿三楹。湖東開福。相
望咫尺。曾公重建湖東。迎予主之。癸丑冬。予自粵中
[024-0636a]
至。其營開福諸善士。來請予往視之。愍其心。而嘉其
志。乃為之記曰。自古佛祖說法地。所建道場。為結金
剛界。皆有龍神護法以守之。雖窮劫不泯也。昔世尊
與帝釋行次。指其地曰。此過去七佛說法處。宜建梵
剎。時賢於長者。即插一莖於地曰。建梵剎竟。此其證
也。震旦自有佛法以來。天下叢林。在在琳宮。如星羅
棋布。雖墮荒榛。其名不朽。即有興之者。發其幽隱。如
覩故物。葢在因果不可泯。如許詢建浮屠。未終而逝。
後裴度為相。謁其寺。主者一見而言曰。許玄度。來何
莫。昔日浮屠今如故。度聞語。遂修之。塔內石刻。果有
緋衣宰相之讖。由是觀之。開福蕪廢千有餘年。而尹
公與曾杜二公。唱導興復。皆於佛地有大因緣。非偶
然者。昔者無著法照。發迹湖東。皆遊五臺。並得親見
文殊。予今發迹五臺。投老湖東。適遇開福重興之日。
是諸人者。往往來來。彈指出沒。曾不離文殊尸利竹
林寺。金剛堀中。前三三後三三。因緣會合。豈可思議
哉。諸善男子。其尸祝尹公於其寺。又將為後之玄度。
徵杜君馥海之兆。桑中之環。益較然不爽矣。予故概
記其始末。以告來者。諺云千年田地。八百主人。今之
讚歎隨喜者。豈非後之護法。福田功德。固有不亡者
存。可不信哉。


遊芝山記



余隱衡之靈湖。有談永州芝山之奇勝。予心慕焉。乙
卯秋。九月。參知馮公。從武陵移鎮湖南。駐節永州。招
[024-0636b]
予為九疑之遊。以是月晦至。則見永郡山水清勝。若
仙都洞府。未可以塵寰概視也。寓瀟江之西滸。石上
小樓。坐覽江山之勝。如在几席。冬十月九日。孝廉唐
還和。文學呂旭谷。邀潭州周伯孔。四明張漢槎。嶺南
弟子釋超逸。同遊芝山。寒雨連朝。時則小霽。乃拽杖
從西江之岸。沿緣里許。就山麓逶迤而上。又里許。登
小嶺。望羣峰崒嵂。不可攀援。乃下嶺入谷。二百武。小
轉而西。則奇峰獨聳。縣巖秀削。梵宇飛甍。依巖篏石。
曰芝山寺。乃萬曆乙巳。比丘明爵。開山剏建。寺前無
餘地。為龍首遮障。不可縱觀。又轉而西。為觀音閣。倚
高巖之下。則開敞昭曠。眾山羅列。如在眉睫。下則平
疇沃壤。溪流曲屈。羊腸九折。如天衣飛帶。飄颺到懷。
由山足入江。又西轉數武。為殿一楹。舊縣塑三大士。
為闡提所毀。其地最為幽勝。後有洞宇。可坐數人。又
西轉。穿石碴砑。從隙中登陟而上。紆盤數十級。為山
腰。平地數丈。前太守王公。建一虗亭。遊者至此。可坐
而樂焉。奇峰怪石。森列左右。千態萬狀。不可名目。如
纍纍太湖。堆積疊甃。瓊花玉惢密葉敷榮。亭左緣巖
而上。洞心駭目。若披青蓮而挹惢珠。不能細數。又上
有兩石如手。名合掌巖。下有洞門。天然透漏。度門而
上。則為玉皇殿。至此一覽。則四面山川。盡在眼底。城
郭鋪舒。宛若圖畫。永之全勝。畢見無遺矣。竊謂柳司
馬居永十餘年。無幽不討。而足不及此。何蔑如也。或
指此為西山。柳文有記。從染溪而西。又曰特出。似今
[024-0636c]
目為真珠嶺也。又或指為羣玉山。志云宅仙洞。下此
山無仙洞。是二皆非。予謂茲山不遇柳。不幸也。柳不
至茲山。未盡窮也。或造物祕護。而有待於今日乎。予
與諸子相和而歎曰。山川留勝蹟。我輩復登臨。徜徉
徐行。尋柳巖而歸。


宜章高雲山藏經閣記



域內名山。英靈奇秀。鍾天地之精者。五岳居尊。支分
四出。而曹溪源根於南岳。南岳曹溪。相望千餘里。諸
峰綿亘。羅列星斗。自六祖開化。讓師分流。道脈寰中。
而韶陽上下。肉身大士以十數。迨今如生者。詎非山
川之蘊奧。故道脈特有託焉。宜章介曹衡之中。治西
三十里。有山名高雲。祝融之孫也。為靈久矣。嘉靖甲
戌。居人歐陽氏。剏蘭若。迎沙金海公居之。擴建梵宇。
以安廣眾。通邑歸依。為福田資。置香燈糧八斗未幾。
戹於回祿。海公去。隱於閩之支提山。弟子悟丹輩。一
力重修。壬午歲。工落成。建塔於龍首。迎海公靈骨歸
藏。是為開山祖。弟子日益進。十方往來於曹衡者。莫
不過而止焉。邑人袁氏文憲。施田三十畝。供雲水齋
粥需。由是諸方咸稱之。僧既集。深山窮谷之氓。皆知
有佛若僧矣。第僧尚未聞有法也。有法孫性成者。志
求大藏經於金陵。苦心一十二年。願始就。萬歷已酉
夏六月。迺迎大藏歸。四眾歡睹。若白馬自西來也。葊
居山頂。林木蓊鬱。雲霧蒸溼。慮經藏之難久。法孫真
桂等議。擬建閣於山之麓。曰南莊。時大尹鄭公。守戎
[024-0637a]
童公。為檀越倡導之。出信疏以告四方。聞者歡悅。來
歸者如市。工始於某年月。落成於某年月。將啟法會。
供水陸儀。以宣利濟。居然一大道場也。事克成。公弟
子悟紹。從余曹溪。乃乞余言。以記之曰。古德云。盡十
方是常寂光土。徹大地是普眼真經。斯則佛土不修
而自淨。經卷不展而自明。雖然。良由心淨而土現。眼
明而法彰。此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高雲之道
場。東來之大藏。非海公之成始。諸孫之繼業。檀越之
成終。又何能使披荊棘而為寶樹。變沙礫而成梵宮
哉。法幢既竪。道運弘開。則青山白雲。法身常住。猿吟
鳥噪。妙偈恒宣。而水流風動。居然出廣長舌。與此境
中人疇唱無盡。凡在見聞隨喜者。如善財之入彌勒
莊嚴樓閣也。惟此功德。又奚可以一毫端頭。而能具
其涯量耶。是為記。


麗江木六公奉佛記



予將逸老南岳。適隱衡之靈湖。馮元成先生量移守
湖南。過訪永州。談及往遊滇南諸勝事。出武陵稿。予
讀六公傳。乃知金馬碧雞之西。有異人木六公焉。公
守麗江。奄有疆土。六傳而至公。稱六公云。其先在國
初。以忠順發家。武功最著。至雪山公。遂以文名。雅歌
聲詩。翩翩有凌雲氣。楊用修太史。大為稱賞。相傳至
玉龍松鶴。辭翰逸格。而蓮社清修。發軔覺路。至六公
則迥超前哲。特出風塵之表矣。公天性澹薄。於世味
一無所嗜好。忠孝慈愛。唯以濟人利物為懷。歸心三
[024-0637b]
寶。刻意禪那。愛接方外法侶。相與禮通精修。頹然如
糞埽頭陀。尤廣檀度。是皆富貴之所難能。而公特為
家常行履。豈非多生久植善根。乘悲願力。而影響攝
化應現者乎。予初入空門。不知佛法之廣大。將謂單
棲弔影於窮山絕壑。草衣木食。守枯禪而為上乘。及
親大教日深。讀雜華。觀普賢妙行。無一類而不現身。
無一事而非佛事。以不捨一眾生。乃見佛慈之廣大。
不棄一塵一毛。方識法界之甚深。由是凡對宰官。相
與語者。不更窮玄體妙。唯以了悟自心。廣行萬行。即
世諦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所謂實際理地。不受
一塵。今事門頭。不捨一法。若夫浮慕虗尚。高談脫屣
而膠固貪癡。綢繆世態者。與夫身居世網。志出塵埃。
冥心絕域。若蓮出淤泥。皭然而不滓者。安可同條而
共蔕耶。是知佛性雖一。而習染厚薄。有迷悟之不同。
故論種子。從貪瞋而發者。資貪瞋。從般若而發者。資
般若。般若深則貪瞋薄。般若現。則貪瞋消。如神奇化
臭腐。臭腐化神奇。體一而用異。聖凡由是而分焉。了
心廣大。則形骸不能拘。觀法界空。則萬有不能礙。所
以達人無累於情者。以其智勝而習薄也。故古之悟
心之士。攬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豈有他術哉。
唯得自心之妙。滿法界之量。心外無法故也。公刻華
嚴大疏於雞足。其有得於此。惟是道路閒關。無大手
宗匠。開公頂門眼。故公志慕方外。欲事遠遊。參訪知
識。以世法纏牽而不可得。愚意則不然。即公能靜坐
[024-0637c]
觀心。六根消復。則虗空殞亡。洞觀法界。則山河不隔。
將視華藏於毫端。攝淨土於塵芥。不動步而遊履十
方。不起坐而承事諸佛。此自性天然。本元具足。曾不
假於外也。且公有土者也。以山川之廣。人民之眾。即
推其佛心而教化之。語曰。一家仁。一國興仁。公以精
誠格物。以佛事化民。使家喻而戶曉。人各知有佛。心
各知有慈。不令而民從。不威而民服。熙熙皐皐。含哺
鼓腹。窮荒邊徼。洋洋佛國之風。公如坐蓮花。而端居
極樂。即太古之治。在掌股閒。又何勞䟦涉山川。視浮
光泡影。而為究竟佛事者乎。予因先生。而知公居遐
陬八難之地。定為悲願之應身。第恨老矣。不能持一
鉢以南詢。望毗耶之室。如眉睫閒。願與公結異世緣。
當龍華三會中。予定知公為釋迦末法中之宰官佛
子也。公其無意乎。


法相寺長耳定光佛緣起記



杭之山水甲天下。古聖示迹。剎竿相望者如林。亦域
內無兩。法相寺。居南高峰下。幽深杳眇。林木蓊鬱。泉
石清奇。葢昔人迹罕至。五代有異僧棲遁於此。後遂
為道場。師名性真。閩泉州陳氏子。母夢吞日而孕。師
生異狀。兩耳垂肩。下可結頤。人皆怪之。七歲不語。或
指曰。此兒啞耶。師即開口曰。不遇作家。徒撞破額顱
耳。長出家。參雪峰存禪師發悟。遂行脚至四明。隱於
山中。為鬼神說法。諸天散花。猿鳥獻果。既而出山。至
錢塘。隱於南高峰頴秀塢。初無水。師至卓錫。有泉迸
[024-0638a]
流。時乞食於市。人皆異之。小兒叢逐。見師耳長。左右
扯之。師隨轉。但頹然嘻笑而巳。人問作何事為好。師
曰。作福可遮百醜。乾祐三年。吳越忠懿王。誕日飯僧
永明寺。時智覺壽禪師。正開大法。師赴會。徧身疥癩。
徑坐上座。眾皆惡之。王見之。大不敬。遣之。即歸山中。
晏坐一室。齋罷。王問壽曰。今日齋僧。有聖僧降否。壽
曰。長耳和尚。乃定光古佛應身也。王悔。趨駕往禮曰。
弟子肉眼凡夫。不識古佛。願求懺悔。師曰。彌陀饒舌。
言訖坐逝。王回禮壽。壽遂化。王因是建寺。留師肉身。
至今存焉。王有感。以二師事。併奏聞請諡。賜永明宗
照大師。師曰宗慧大師。嗚呼。佛說法時。往往以後五
百年。像法巳壞。眾生濁惡。最難教化。且曰。我遣變化
人。處處為諸眾生開示。演說此法。而度脫之。是知逆
行順行。皆大權示現。方便利物。或語或默。無非演說
最上之法。觀二師同時出現。葢可知矣。永明悲末法
性相難明。故設宗鏡。揭一心之旨。使見聞者。靡不躍
然而入。其長耳者。以異狀利生。始終無法可說。惟以
慈心三昧。攝化眾生。以眾生生死。愛為根本。而以男
女為愛根。欲以愛治愛。故令無子眾生。求者必應。至
今世之乏嗣者。無不求之。求而必應。捷如影響。此不
說之說。其說熾然。而道場晏然。香火緜遠。則窮眾生
界。愛根未盡。而法音常然。豈不信哉。是為記。


嘉禾金明寺大定堂記



金明為嘉禾名剎。其後為范蠡湖。今為郡城。滄海桑
[024-0638b]
田也。寺始於宋乾道間。靜慧禪師開山。興廢不一。而
伽藍之地。鬼神護之。然竟未為草莾也。向殿宇雖傾。
而僧不乏祀。頃於庚子歲。秋潭舷公。始重新佛閣。未
就而化。禪人道顯。以受業願繼其功。閣竟成。而佛殿
觀音大士閣。及天王殿併一新。請耶溪法師。講楞嚴
經。遂成叢林。其寺右。有地十畝許。舊為禪堂址。向為
有力者所據。居士包心弦。沈汝納。王季常。沈爾侯。仲
貞諸君。捐資贖之。嗣請玄津法師。講法華圓覺金剛
諸經。歸信者益眾。復搆禪堂齋寮厨庫。先所闕略者。
一時完足。為道場之偉觀。予來雙徑雲棲。弔二大老。
先過吳門。會耶溪法師。見其道貌蒼然。喜法門。東南
有師表焉。予往居南岳。著楞嚴通議成。刻之姑蘇。法
師適應講期。見而歎曰。此揭義學之重雲也。願請卒
業。以廣法施。罷講歸。過金明。顯公向依法席。執弟子
役。法師遂願於此弘演之。及還山旬日。遂物化。嗚呼。
死生夢幻。豈必於人乎。觀齎志而往。則有不往者存
焉。玄津法師。耶公之適嗣。實繼志而述事者。予寓淨
慈。玄為旦過主。及予還匡山。玄送至金明。予見其寺。
感其事。遂命顯請玄以滿前志。予因題其堂曰。大定。
葢首楞嚴大定之名也。此云堅固不壞。然佛始坐菩
提場。其地堅固。金剛所成。故名阿練若。正修行處。以
此地經五百年。成住壞空。巳經劫矣。而畢竟為道場。
至其興也。以楞嚴為始。今巳成。以楞嚴為終。然楞嚴
修證。以金剛心地為本始。至其所證者。證此而巳。以
[024-0638c]
此觀之。若心若境。等為金剛常住不壞。故予名其堂
曰大定。信矣。其居是堂者。以此心而住。其說法者。以
此心而說。其聽法者。以此心而聽。即鐘鼓交參。梵唄
相和。以及市井羣聲。男女戲笑。皆入大定之門。又豈
有靜亂之分。山林城市之別乎。諸子相送至麟溪。赴
沈爾侯居士齋。葢亦成始成終之緣會也。故為之記
如此。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