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6 憨山老人夢遊集--(侍者)福善日 (master)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五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書問


與陸五臺太宰



伏惟老居士。親授靈山付囑。來此末法。現宰官身。匡
持像教。數十年來。法門九鼎一絲。唯老居士一身擔
荷。山僧居常獨處山林。每感護法深恩。未嘗不涕泗
交頤也。往以未得瞻禮為闕。春時祇園暫對。業巳慶
快生平。既而東歸海上。復聞闡提作大法障難。心甚
驚怖。賴我老居士以衣覆被。不獨使法門安堵。抑令
大藏表顯。人天無復驚疑。某每對三寶。然香煉臂。以
醻法施之心也。致謝無量。其臺山大藏因緣。料巳不
[015-0562c]
二藏公。向未有聞。想奉持之心。益堅固矣。


與李廓菴中丞



憶昔長安月夜。促膝談心。香積良期。飽飡不二。回首
風塵。從茲隔絕。一別幾十年所矣。念忠懷道誼。耿耿
精明。常目在高空雲漢閒也。嗟嗟濁世。道與時違。薄
福眾生。不能睹麟鳳之祥。惟無長者。政若驪龍失頷
下之珠。不獨九淵無光。抑且孤負貧濟。又安能望臻
極樂。以享四事之豐乎。況復魔黨橫行。夜叉四出。而
噉生人之肉。可謂無安猶如火宅。不獨炎洲赤土也。
伏惟長者。凝神澹泊。遊刃玄虗。引松竹之清風。發氷
霜之高韻。不減羲皇太古。山僧比業重愆。墮茲瘴海。
僅持一息。聊復四年。朔雪炎方。相縣萬里。追憶舊遊。
豈可再得。雖絕徼遐荒。而草木有知。安能一日忘於
陽春惠澤。不識白毫光中。曾一照及罪垢頭陀。以業
因緣而行佛道否。


答許鑑湖錦衣



辱垂問法語數則。鄙人鈍根庸流。安可以副高望。聊
竭比量。奉醻來旨。所云西來意者。畢竟西來有何意
耶。若果意自西來。則祖師未來以前。此土人皆無佛
性耶。殊不知此意。人人本來具足。不欠絲毫。似衣底
明珠。向自有之。佛祖但一指示。原無實法與人也。若
作實法會。則遠之遠矣。所云坐禪。而禪亦不屬坐。若
以坐為禪。則行住四儀。又是何事。殊不知禪乃心之
異名。若了心體寂滅。本自不動。又何行坐之可拘。苟
[015-0563a]
不達自心。雖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則
非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何出入之
有。心本無相。有相則非真心矣。斯皆妄想攀緣影事。
豈可當以為真乎。所云念佛者。即是念自心也。若心
淨則佛土淨。心土若淨。無生死亦無去來。所云看話
頭可以入道者。若道屬話頭。則可人人易入。亦有看
之而不入者。殊不知此乃古人一期方便。如敲門瓦
子。所謂借路經過耳。豈實法哉。然攝引初機。須是從
者裏鑽過。始得下手工夫。古人自有方便。直以單提
一念為主。如寶劒橫空。佛魔俱斷。情塵何敢攖傍。如
是用心。若一念精純。諸緣頓脫。所謂一門深入。久久
當自信耳。


與孔原之



念與足下同鄉土。豈獨同五濁穢土耶。推之本鄉。實
同一法清淨土中來。山野自知歸路。忍拋足下。寧不
把臂乎。昨臨行作數語。屬弼生留別足下。且引王維
欲知除老病。惟有學無生之句。此蓋就文士痛處劄
錐。足下即不能於此悟入。願歸命三寶前。受持圓覺
經一卷。精心熟誦。字字不忘。待三年後見山野。以此
當供養。聞足下道伴。信心清淨。願足下教之以念佛
法門。求生淨土一門。可以深入也。計高選在即。臨事
冀善保重。且五濁惡世。非體菩薩大悲心。決不能使
眾生歡喜。願足下體此。


與郭美命太史


[015-0563b]


承命為勉師塔銘。業巳草草報覆。惟依樣畫葫蘆。不
敢妄意增減。但於公所謂見悲於法門者數語。此瀝
公肝腸之苦。第勉師無以為辭。惟是時不無流涕之
嘆。鄙人特為表而出之。使後之觀者。亦足以感發於
公今日之心也。公亦以我為增益謗乎。其銘則脫然
翻案。此則不敢讓公矣。


與吳運使



承示名公書記。欲山僧印證。大段世俗之學佛法者。
多舛駁不精。難以著相。定於是非之辨。若非久留心
佛法禪道。歷參真正知識。以淘融滓穢。蕩滌塵習。而
伹取依稀彷彿。學相似語資談柄。作影身草者。斷斷
難窺實際。即有真心為生死大事。且又執我見。立牆
壍者。又沒交涉。今所謂名公者多矣。雲外野人。又何
敢妄擬其優劣。幸有管東溟居士法眼存焉。東溟先
執業於楚侗公。今觀此書。所以力救楚老之弊。不避
斧鉞。此正謂當仁不讓於師。非具正法眼。秉慧劒。稱
雄猛丈夫者不能也。山僧就中略視一週。巳見大意。
然管君見性。亦未放許透徹。要之秉教奉行。苦心深
慮。言言有本。事事有君。殊非漫語。且就此中。亦不能
見管君長處。公儻若留心此法。請讀圓覺經千萬徧。
字字融通心地。以至忘言契會。自有一念相應處。是
時公自有分曉。不必廣求佛法。亦不必多起知見。定
不隨他人脚跟轉矣。古語有云。丈夫自有冲天志。不
向他人行處行。此非虗談。公若果趨向此事。切須真
[015-0563c]
實為生死大事一著喫緊。萬萬不可作戲具增口過。
以公真心待三寶。故山僧亦披肝露膽。不避譏嫌。為
公道耳。


與黃子光



時來安坐海印光中。與諸幻眾。揮麈默談。頃閒賢伯
仲氏。炳然現我三昧也。惟幽居遠市。閉戶究心。山色
在目。溪聲滿耳。未必不對法身而聆長舌耳。春來動
定勝常。知坐進此道。歡喜無量。且云爝然於中。有難
對俗人言者。誠哉此事。惟在自知自信。正如啞人食
甘飲苦耳。其實何可吐露耶。寄去大慧語錄。幸時披
剝。冀足下時與此老把臂共行。直使佛祖避舍三十。
日來所作水月道場。空華佛事。隨見影響。候莊嚴有
緒。當迎杖舄。共升法殿也。右臂不仁久矣。不能公布
作書。一語普告。


與黃梧山



惟足下。夙植靈根。但今成熟未深。所賴信力堅固。不
被諸煩惱魔之所傾動。時方息肩苦趣。正當頓轡先
登。以䇿萬里高步。駕此津梁。不意天摧法幢。一旦分
崩離析。遂至於此。朽夫法眼而觀。了無塵迹。所苦正
在諸同志者。道力孱弱。失此依怙。為悲戀耳。朽夫雖
朽。惟以利生為事業。若忘足下輩。則忘自願力耳。此
語非妄。此行萬里。其別諸君語。遞相發明。幸同觀之。


與黃柏山



吾佛出世。全在機感因緣淺深。以彰法之久近。感深
[015-0564a]
則久住。緣淺則易壞。此理固然。今海印道場之在東
方。如日月光於幽谷耳。長松巨石。稠林陰翳。終天莫
睹。今觀其不能久住者。殆非佛日炤臨不深。實在機
感者。煩惱稠林。障翳不淺耳。又何以常情論成壞去
就乎。所願障翳頓除。何患慧光不朗。朽夫此行。萬里
長空。一般風月。有何去來之相。惟尊人無恙。子光得
所。足可安心。異日感應道交。依然海印三昧也。


與江吾與



善知識出現世閒。遊行自在。如大獅子。所作皆奉如
來所使。教化成熟一切眾生。以此為事。乃至為一眾
生。不避三途劇苦。刀山火聚。不以為患。以朽夫今日
之事觀之。但願得一人。能不退菩提心。成就最上因
緣者。則朽夫實所甘心。否則七寶莊嚴。皆屬有漏業
因耳。又何取焉。今朽夫擲身魔界。僅僅一紀。而其開
發信心。知有此道者多。但緣未熟耳。以今視昔之東
鄙。猶古今異代矣。且一時從遊者。惟足下習染最重。
今見足下書。翻然改圖。是不負此心。雖萬里如面。豈
不欣然就道耶。


與即墨父老



離合之情。悲喜自昔。去來之想。夢寐為勞。蓋心苦於
知已。念切於有緣。在古聖賢猶然。況恒品乎。聞之一
飲一啄。皆屬前緣。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若山野之於
諸君子。一紀之歡。不減骨肉之愛。萬里之遣。重遺手
足之憂。其不稱千載之知已。多生之有緣乎。諺語云。
[015-0564b]
得一世之榮。不若得一世之名。即山野之於山海。固
不能流芳。適足以貽笑。不知兒童稱說。父子相傳於
幾百年也。況復布慈雲於邊地。明佛日於重昏。開性
海之原。轉文機之軸。下成佛之種子。孕作聖之胚胎。
山野心知此段公案。深信上天之載。自有無聲無臭
者存焉。又何以論空華凋謝。瞖眼較得失乎。苟知去
彼取此。則諸君子可稱出世知已矣。


與陸太宰長公



惟太尊人。乘悲願力。現宰官身。作大佛事。為一代人
天眼目。世出世法。打成一片。總歸金剛心地。即山野
所習知者。自出世以來。乃至末後垂手之際。未嘗一
念捨護法心。度生之事業也。比雖順世無常。隨乎幻
化。而法身體堅。即三灾彌綸。湛然常住。不獨社稷之
勛。澤及億世。而法門之功。當與須彌共峙矣。嗚呼。法
幢既折。四眾何依。一利大檀。誰許白牛之駕。悲在法
門。實能令人痛絕也。所幸居士為克家之子。不獨世
其世家。而亦世其出世家聲也。所悲在彼。所喜在此
耳。山野遠處遐荒。身嬰罪地。恨不能持瓣香。詣龕室。
作梵唄以讚功德。而此一念。業巳飛越碧海長天矣。
遙持半偈。以供真前。想在寂光。必歡喜攝受。願居士
念此片心。聊引侍者。代繞三帀於座下。幸無以荒唐
而拒之也。


與汪仲嘉



憶往昔從賢伯仲遊。尚在兒童。一別三十餘年。不知
[015-0564c]
日月向何去。頃貧道以業風吹墮羅剎鬼國。昨南來
真州。驀地相逢。恍然如夢。以情視之。不無悲慨。以法
眼觀之。自不見有絲毫去來動靜也。貧道坐此瘴鄉。
一息千日。若從前造道如此。可不讓古人。今將總洗
前愆。不敢不勉力自䇿。故於荷戈之際。力究此心。始
知從前知見。多落光影門頭。苟不蒙 聖恩。大施鉗
鎚。安知有今日事。回觀 天子爪牙。不險於黃檗拄
杖。愧鈍根不若臨濟。當下三拳一掌耳。


與管東溟僉憲



憶昔山樓對坐。每聽玄論。是時尚在顓蒙。雖不知維
摩室中之祕。蓋亦心知其為不思議人也。別來三十
餘年。謂如食頃。信乎如來出世。始終不出剎那際三
昧也。貧道每自尅責。徒生斯世。枉入空門。雖有志齊
古人。然恨不得古之知識。如臨濟德山雲門諸老。為
之師匠模範。即能以般若之火。鎔佛性之金。而欲求
為真正佛祖面目者。蓋亦難矣。是以二十餘年。苦切
山林。個中未敢輕放一綫。種種幻化之緣。舉皆空中
佛事。亦未肯以空華翳目。此一念孤光。惟有如來神
通天眼。盡知盡見者。是可與知已者道耳。頃荷諸佛
神力哀憐。而以不思議事攝之。貧道一遭世變。即私
自欣。謂鐵圍重關。非此鉗錘。不足以摧碎之也。爰自
歷難以來。獨以金剛正眼視之。從始至今。就中歡喜
之心。不減平昔。且日益過之。所以彌感 聖慈。深荷
佛力。此心又惟佛可知也。貧道常謂。古今異代。聖凡
[015-0565a]
異路。然雖出處不同。事行各別。亦各有其志。莫不因
言宣志。即事見心。易演於羑里。騷發於江濆。道德著
於出關。南華作於遯世。是雖性情殊途。而志則一致。
舉皆心假言詮。志藉事表。若夫貧道者。自知習氣所
鍾。鍾於忠義。居常私念。丈夫處世。既不能振綱常。盡
人倫。所幸身託袈裟。即當為法王忠臣。慈父孝子。所
以三十年來。苦切此事。至若千尺寒巖。萬年冰雪中。
徹骨徹心。𨽗一生九死者。又不止今日事也。所恨歷
劫習氣。欲頓盡於一世。固其所難。要且自知妙悟。萬
不敢望於古人。而此一念精真。即窮劫不退。此非妄
語。痛念生此末法澆漓之世。偶被業風吹扇。好事者。
即以法門人數口之。愧理不充。行不備。不足以取信
天下後世。復遭此逆緣。類墮俗數。其迹既眇。其心益
微。尤難見信於一時。至若生死大事。實在已躬。報佛
深恩。寧無有地。聞之人子之事親也。以不辱其身謂
之孝。今貧道斷髮毀形。既不能為世間孝子。而罹罪
辱行。又不足以終出世事業。真僧俗兩失之矣。豈不
虗此生哉。實欲於九鼎一絲之秋。以程嬰公孫杵臼
之心。匡持佛祖之命脉。庶不失為法王之忠臣。是故
當捶楚之餘。擲此瘴癘之地。不敢一息忘於度生之
事。一入瘴鄉。不數日即以楞伽為佛事。三年之內。手
著諸書。在干戈壁壘閒。不敢一息懈怠。所以急欲了
此公案者。自念久居塞北。走盡天南。人閒極品炎寒。
俱巳備歷。顧此蕞爾之軀。何當受此燒煑。志有待而
[015-0565b]
形巳消。日雖長而生巳短。苟不努力強持一息。以法
為命。誠恐一旦委填溝壑。即與草木同枯朽矣。況一
失人身。萬劫難復。儻或緣差異路。換面改頭。即欲以
今日之身。作今日之事。持今日之言。求正今日之知
識。豈可復得。是以不知羞慚。亦不計其可否。但任因
緣而就。儻一言有契佛祖之心。當知音之賞。則夕死
亦足。何暇顧雌黃。審得失。以適眾口之辨哉。明公知
我者。其不以我妄乎。聞之惟聖人能通天下之志。適
眾人之情。未聞天下能通聖人之志。眾人能適聖人
之情者也。但稟於心。不假於外耳。細誦來教。溢美過
情。深感護法精心。悲在同體。不敢以世諦量也。即荷
尊慈。所以屬望於下劣者。正如啞人吃黃柏。難以吐
露向人。或於楞伽案頭。幸一印正。則千里覿面。夫復
何云。第不審未死之年。可能接足承願。如今日之談
否。


與馮具區太史



憶昔對坐龍華樹下。一別二十餘年。人世幻夢。於此
足觀矣。貧道向沉幻網。荷蒙法王正令。以金剛寶劍。
而揮裂之。不然。何以有今日。是故彌感 聖恩不淺
也。年來瘴鄉兀坐窮廬。惟以楞伽究祖師心印。所幸
智竭情枯。於此法門。頗有一綫之路。隨所遊目自心
境界。筆而記之。不覺墮增益障。意將以此為報恩地。
久躭下劣。慧目未清。不識可與此法少分相應否。古
人以此向上一路。徧歷百城。恨以業繫不前。不能三
[015-0565c]
帀座下。謹遣侍者。持請印正。仰願慧光洞照。徹祕密
嚴。大施門開。頓示寶藏。實所至望耳。


與唐抑所太史



仰辱同體真慈。多方護念。向聞炎方。真同火宅。饑饉
餓殍。枕藉道路。山野私念。極境窮荒。為道緣爐鞴。苟
能假此鎔冶。塵垢消亡。精真獨露。斯實 聖恩所賜。
良不負此生平。適足以報知已耳。又豈敢以逐境生
情。重取法門之玷。幸為謝諸故人。仰惟炤攝。更願以
道自重自愛。


與王衷白太史



嘗謂一切聖凡。皆依如幻業力而得住持。則去來起
止。聚散隱顯。無非夢事。今山野萬里之行。良足證之。
在智光圓照不隔寸絲。妄想瞥興。淼漭雲天。蓋不知
何方何地。所云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非虗言也。山野
仰藉慈被。諸凡無恙。惟粵中連遭饑饉。乍冒炎蒸。蹈
湯赴火。誠可為喻。山野諸所堪忍。惟以幻化浮身。難
禁銷鑠。恐即填溝壑。不能再瞻天日。幸為謝諸故人。
努力以道自重。玉磐諸公。不及別裁。惟慈遠攝。


又。


世相空花。眾生顛倒。所搖目者。惟智眼明見。端然寂
滅之境耳。想別來密證之功。已深入無際。聞之菩提
所緣。緣諸苦趣。憶昔長安。深夜燈前一見。忽若再生。
觀座下驚喜之狀。足知未見之心。與別後之懷耳。古
人雖云以理折情。若情與理。則大有不可折者。此其
[015-0566a]
同體之悲。入於真知之境。如月印寒潭。人臨寶鏡。自
不能逃其形像耳。王城比來法社零落。知已星散。能
無寂寞乎。洞觀近日入都。想重見故人。心相印可。自
有不能言者矣。下劣年來處此瘴鄉。所託光攝。四大
清涼。無諸熱惱。昔談淨穢隨心。苦樂在已。今實證之。
以法界海慧照之。則又了無陳迹矣。


與高司馬



承垂情遺草。尤辱知已之真。可稱千載旦暮之遇。第
山野人匪戴髮。言不關風。竊恐有玷明德耳。自惟早
棄筆研。志探玄理。窮究性原者有年。至若詩文。原非
本業。即有一二口頭語。慨以應化之迹。殊非作者擅
場也。惟禪門著述。頗有數部草剏。竢此行南中荷戈
之暇。緝集成編。寄請印正。儻其半偈可投。幸附不朽。
則法施之隆。未必不自長者真心流出也。


與曾見臺太宰



往者同江雪夜。一夕千秋。臨別教言。泰山九鼎。不獨
感道義情真。實荷慈悲慨切。令此枯朽。得植根株於
炎方瘴海之閒。不為境風搖奪者。皆仗老居士一語
之力也。恭聞法體日益康健。此天佐以黃髮耆頤之
福。願加珍衛。慎起居。節飲食。省思寡慮。此為太上延
年之術。第念佛一門。尤為晚年凝神極樂之祕訣。出
世之上䇿也。惟翁居人臣之極。而世間相。巳視如浮
塵矣。其出世之功。儻稍留心於此。未必不為此生究
竟樂地也。
[015-0566b]


與王性海大行



廬陵米價。竟無可醻。淨土勝緣。業巳深結。承禪悅飽
飡。當不負空生託鉢也。別後抵戍所。其地瘴煙。復逢
饑饉。惟此苦趣。觸目心悲。痛徹骨髓。恨不能徧身毛
孔。一一如空。流出利生四事耳。斯實與貧道菩提分
法。為增上緣。承以楞伽見委。竢幻軀得所。暫息塵勞。
定當窮神。必不負囑累因緣耳。


又。


前北來僧乾峰。巳託問訊。併致楞伽筆記。奉求印可。
惟法屬有緣。事如有待。此經入震旦千有餘年。況經
三譯之手。自昔弘法諸師。若清涼圭峰不少其人。所
註疏者。汗牛充棟。而獨不及此。使達磨心印。暗而不
彰。以至今日。被座下拈出。於急流中一語拶破。入山
野鈍根之手。播弄一番。誠非小小因緣也。豈與座下
同受靈山之囑。將鼓簧此法。以救末代之弊耶。不然
何以有此難思之事乎。就中不知究竟何如。一旦以
此大寶。和盤託出。光照人天。未必不假神力也。願指
點瑕疵。如奪秦庭之璧。是在座下勇健耳。


與傅金沙侍御



念此萬里之行。得盛使周旋。直登彼岸。何莫而非法
力。此感不容聲矣。自入瘴鄉。心知罪狀。日夜精勤懺
悔。不敢上負 聖恩。辜知已。坐毒霧中。以法為懷。日
夜無懈。頃乾峰上人來。幸接法音。喜不可言。具聞
 聖心。有此回向。法輪大轉。光被海宇。而玄樞默運。仗
[015-0566c]
智力居多。慶躍何如。旃檀如來。下劣荷擔。艱難之狀。
種種不能委悉。今蒙大悲手眼。拔出沈淪。使法身不
迷。而下劣之心。即得解脫。無復成佛之想矣。又何以
來去見如來。住相為布施哉。種種因緣而求佛道。皆
分內事。第恐當面錯過耳。


又。


惟如來出世。本非一種因緣。必感應道交。機宜冥會
而後現。豈獨佛界然哉。法法皆爾。以旃檀如來一事
觀之。實有不可思議者存焉。但佛如來。出於山野未
來之前。座下出於山野既放之後。然此佛事。非山野
無以成始。非座下無以成終。諦視此段因緣。若落眾
生手。則不免於枯木朽株。竟入丹霞火爐。即墮落長
老須眉。又復何益。又安能現身兜率。降迹皇城。使無
量人天發希有心。作苦海之津梁耶。以此而觀諸法。
蓋不可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境界也。前作書致南韶
祝觀察為護法。昨有報云。巳檄南雄擁送過嶺矣。第
中使者汗漫。伴行者。無乃隨脚根轉耳。不識何時至
都門。突出眉閒白毫相光。徧照東方萬八千也。就光
中種種因緣。行菩薩道者。縱有彌勒騰疑。賴文殊智
眼。必一一洞徹無餘。不竢疲極之人喋喋也。奉寄楞
伽一葉以供慧目。蓋此經洞明吾人日用現前境界。
頓令實證。所謂頓教法門者也。願座下二六時中。不
可暫忘此法耳。


與張大心


[015-0567a]


老人自歷難以來。直至於今。返求本心中。一念動心。
悔心。了不可得。何況是非得失恩怨成壞見耶。老人
出世以來。七歲即知有生死大事。三十年來。歷盡冰
霜。喫盡辛苦。單單愽得此一念。奈何向沈幻化網中。
若非 聖恩一椎打破。不知又向驢年去也。年來坐
瘴煙中。住清涼地。日以楞伽印心。此實 聖恩所賜
也。想居士聞之。必大生歡喜矣。君甫年來德業何如。
凡百誡以清淨寡欲。勿生分外貪求馳逐之想。將來
受用自有廣大處。閒中收攝身心。當以學問為事。異
日成就。立於人前。可省慚愧耳。老人回觀往事。真同
夢中。無復一一。諒在大心中。凡所真實功德。必不退
初心也。


答柯復元孝廉



聞足下病甚。此心日夜縣念不巳。吾佛所言。一切諸
病從妄想生。既妄想為諸病本。即知斷妄想。為一妙
藥也。足下有志了生死大事。惜乎入此法門不深。前
會時草草放過。將謂因緣有待。不意生死逼之。速如
此耳。足下清癯骨立。即無病亦病狀。況久病乎。計其
調理極難。苟不以生死關捩子。一口咬定。一切世念
情塵妄想思慮。一時放下。定難取效。如燈𦦨𦦨。祇見
其焦枯耳。當此之際。只是死心一著工夫。最為省力。
其他伎倆。都用不著。一切學問文字。皆使不上。若將
從前胸中所有之物。一齊吐却。則病根盡拔。枝葉自
然不生矣。老龐云。但願空諸所有。此真語也。
[015-0567b]


又。


佛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諸苦。可苦者
五蘊身心耳。若五蘊皆空。又何苦之有。然五蘊身心
本來自空。但吾人未親看破。若親看破。則一切所有
如空中花。能見此身心如空花者。即名觀自在菩薩
矣。凡在病苦中者。應當作如是觀。若為苦惱逼迫。心
地不得清涼。伹就逼迫不著的。一眼覷定。此處著力。
恰似與閻老子作對頭一般。定要覷透。若此處一透。
則百千萬劫生死機關。一時頓裂。如此掉臂而行。是
名大自在人也。古人皆在疾病禍患死生關頭做出
來。故得如此穩穩當當光明廣大也。勉力圖之。


與丁南羽



往昔未面足下。巳見其心。江干既見足下。則睹其神
矣。三世十方諸佛。歷代祖師。向足下一毫端頭。放光
動地。無怪乎其然也。向以大士如幻三昧惠我。每蒙
甘露見灑。頓令熱惱清涼。既而覺音持康祖道影來。
展之瘴煙毒霧中。令人血淚迸流。徧身毛孔也。惟康
祖吾長干祖也。舍利吾師之骨肉也。且貧道忝為克
家兒孫。既不忍祖翁田地為荊榛。又豈忍睹現身於
瘴海乎。居士其重我之悲願哉。達師之贊。實有以啟
之耳。時時瞻其像。誦其言。真足令人化血肉之軀。為
金剛骨也。此段公案。無物可醻。舊端研一隻。可以供
足下乎。若令此研磨穿。則足下身光。當與楞伽寶山。
並峙於性海中矣。
[015-0567c]


與遊二南



人生聚散如雲。世事如夢。流轉勢速如電。此身不實
如芭蕉。此三世諸佛入理之門。吾人日用現證而不
覺。是與足下別來親切境界。不審法眼觀之。作何滋
味。


與屠赤水



嘗謂向上事屬上上根人。即有志者。其根未必利。根
利者。其志未必精。貧道私念捷疾利根。真能一超直
入者多。惜以無上妙慧。作世諦流布耳。間者晤德園
居士於王城。靡不以此興慨。貧道比以夙業重愆。取
辱法門。遺師友憂。蒙 恩譴炎海。於丙申春仲抵戍
所。時值其地連遭三災。真同火宅。日坐屍陀林中。披
閱楞伽。於無生之旨。脫然自信。始知此事。不從外得。
本自具足。回視昔日工夫。大似含元殿裏覓長安。即
此萬里調伏。差勝三十年行脚。古人以火聚刀山為
道緣爐鞴。非虗語也。彌感 聖主恩大難醻。於此經
有當於心者。筆之成帙。名曰觀楞伽記。今巳脫稿。暇
則檢點髑髏眼開識乾者。亦不減維摩丈室中人也。
然此雖為撮摩虗空。適足以消炎熱。報罔極。醻知已
耳。時與丁右武聚首五羊。每談明德。必出手書。光明
煥發。恍若入寶林而視滿月。清涼悅懌。不言可知。因
知居士長齋繡佛。與德園居士伯仲。結制西湖之上。
切究此事。喜得蓮師為證盟。貧道遙空合掌。讚歎不
巳。竊念利根大志如居士。友如德園。師如蓮池。可謂
[015-0568a]
諸緣具足。何患不一超直入。真宇宙閒千載奇事。古
人云。若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慨斯末法。此會此
緣。難可再見。諒不虗負矣。讀普陀志。護法真情。字字
皆從光明藏中流出。貧道三復。不覺感激填心也。嗟
乎。唯我 聖慈。一代弘誓。累劫津梁。非籍圓通手眼。
幾乎沈埋佛祖矣。念此曹谿為祖庭重地。法海源流。
惜乎荒穢寥寥。殆難舉目。海門居士攝南韶時。屬貧
道纂其志。安得居士俯垂一機。擊塗毒鼓。使鍱腹降
心。為祖道之光耶。


與王念西太史



般若種子。在五蘊中。如玉在璞。珠在淵。任其埋藏深
厚。光明自然發輝。昔與座下晤語祇園。真不減荊山
合浦也。別來幻化如斯。在智眼觀之。了罔陳迹。然性
海波瀾。惟遊泳者。識其深廣耳。山野年來。坐此無多
增進。但於今事門頭。目前無異法耳。古人謂淨穢隨
心。苦樂在已。心外無法。真不吾欺。所入楞伽境界。殆
非尋常恃佛法知見。可能凑泊。即山野生平行脚。到
水窮山盡處。方見佛祖鼻孔。只在眾生穿衣吃飯中
也。寄入慧目。略見此番行脚。不敢辜 聖恩。負知已
也。法華擊節。亦自偶爾。狹路相逢處拈來。蓋發前人
所未發。雖出一已之見。實可諸佛之心。願座下試並
披剝。儻有一得。幸廣法施。令一切見聞。頓入自心現
量。徹諸法實相。則眉閒白毫相光。突出於座下一毛
端頭也。此中生涯。具見於此。無餘蘊矣。勺原同處經
[015-0568b]
年亦深用錐劄。雖識痛癢。猶未徹心酸鼻。大段佛性
義。自有時節因緣耳。惟法界海慧。自他不隔。即此覿
面無容贅談。第願以法資神。無忘度生事業。是所至
禱。


與徐明宇侍御



連得手書。知信道之篤。其於安隱快樂之地。自得受
用無量矣。歲除前二日。行脚僧自東海持尊翰到。知
已還鄉。兼得中丞訃音。悲痛五內。既讀札中語。知中
丞末後一段光明。全在公柱杖頭。放出百千萬劫大
事因緣。何幸於宰官身中。僅得再見。不覺化悲為喜。
然此事雖是生平道力。亦重賴善友提𢹂。公念道情
真。目前有此榜樣。足徵佛法靈驗矣。昔歐文忠公問
一僧云。古人臨生死之際。有談笑脫去者。今何寂寥
無有。僧云。古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亂。今人念念
在散亂。臨終安得定。文忠大驚。此語正吾人學道之
標的也。承示平時頗自檢點。及至當境。習念又生。此
正公念力真切處。方能見諦如此。夫子亦曰。性相近
也。習相遠也。又曰學而時習之。此習字。豈但文字之
學。所謂習於性耳。性本無物。清淨虗明。為物欲染習。
故汩昏而不明。試思吾人自有知覺以來。以至今日。
習於世故。染於物欲。日夜火馳。未嘗暫止。較自悔悟
知非以來。念道工夫。比於欲習久近何如。生熟緊慢
又何如。夫子嘗論弟子中。能三月不違者。獨顏子一
人。其餘則日月至焉。由是觀之。以日月之工夫。敵多
[015-0568c]
生欲習而欲勝之。是猶滴水救積薪之火。勢不能也。
古人明言。學道無他伎倆。只是生處要熟。熟處要生。
久久純熟。打成一片。自然念念彌陀。頭頭極樂矣。來
帋索書。謹錄淨土詩二首。願公留心淨土一門。倘肯
於念佛公案得力。久久自有受用地。往時每到中丞
公坐席中。見其銜盃之閒。念佛不離口。雖唾嗟談笑。
不覺佛現舌端。足見此老生平。以此為祕密行。正當
五欲烈𦦨中。投此一念。當下五內清涼。若甘露灑心
耳。竊見近世學道之士。祗知貪求玄妙。不知向根本
處下死工夫。平居無事。談論爽口。豈不為快。及臨榮
辱禍患生死之際。便見手忙脚亂。此非他人誤已。乃
自誤耳。此事一毫假借不得。正似鍮石真金。入火自
見。惟公靈根宿植。今既秀發。願以念佛三昧水。時時
灌之。久久純熟。開花結實。自有時節耳。感公見信貧
道之真且篤。且恨良晤之難。不覺漏逗如許。貧道年
逼六十。有漏之軀難堪。十年瘴煙埋沒。今鬚髮浩然。
無復故吾。休息之心。不離一念。但業繩未解。不敢高
枕山林。且於曹谿有休老之志。欲借掊土掩此枯骨。
以了此生。不知緣分何如。以是與公會晤更難。但有
風便。不妨數數致問也。


又。


往於海上有緣。幸得一接光容。睹其貌粹骨剛。心知
為最上根器。第機緣未熟。徒有赤心一片。未敢遽然
吐露。譬若宿種巳深。特時節未至。必待時雨溉灌而
[015-0569a]
後發。此必然之理也。自爾鄙人。以業力所使。不得自
由。一墮瘴海。忽忽八年。時時私念。此生恐無復與公
結出世緣。顧鄙人悲願習氣似深。凡遇具有般若種
子者。一見即如磁石吸鐵。欲自解於心。必不可得。又
安能忘於公乎。辛丑七月望後。馮王二生歸自都門。
持手書至。不覺喜心倒劇。嗚咽霑襟。蓋以人生知已。
會晤良難。至於道緣知識。尤其相遇之難。而信根難
發。又難於遇知識也。以其知識固有。而求其大發真
實信根。為生死事切。如公之痛懇猛利者。萬萬難得。
然此般若種子。即吾人本有之心光。一旦迷之而為
業識。纏綿於軀殻之中。從來止知有此血肉之身。而
以種種聲色香味諸塵境界埋沒。如萬里奔濤。杳無
涯際。愈濶愈深。而愈見有味。安肯急流中猛省。回頭
望彼岸乎。自古迷中倍人。未有不如此者。公既知已
躬下本有的萬古靈明之性。是則此性在我本有。不
假外求。又何懼其不能得。第恐信之不篤。見之不真。
求之之心不切耳。功名富貴。求之於人。此個事求之
在我。孔子所謂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雖然求之在
已。第一先要認得真。說得透。看得破。方不錯用心。萬
一知見不正。見理不真。不遇師友。將所疑之事。一一
說得透。或目前人我是非。毀譽得失。計較之心不忘。
或舊染習氣濃厚。不能頓淨。遇境觸發。都把作正經
道理會。此便是墮疑網。生退屈的時節也。以我等本
性原來清淨。只是無量世來。生生惡習。染至於今。熟
[015-0569b]
不由人。而留心此事。幾曾若今生自幼至今。讀書做
事。及日用飲食男女聲色貨利之熟哉。故學道人。必
定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便是入門下手初步。其次消
磨習氣。必定要念力為主。或古人話頭。或單提一呪。
切切記心。時時在念。久久此念純熟。中心有主。則於
遇境逢緣。內不出。外不入。中閒一念。炯炯孤明。一切
應事接物。如鏡現像。不將不迎。來無所黏。去無蹤跡。
此便是最初得力處也。若於微細情想。潛滋暗長。不
自覺時。或巳知巳見。悋惜護痛。不肯一刀兩段。此便
是因循輭暖。自恕自欺。處者裏最要吃緊著眼。決不
可放過。亦不可被他瞞過。若輕放恕過。便是自欺。故
孔子曰。毋自欺也。此便是教吾人行路。把手拖步一
般。以吾人情昏智暗。一向只在光影門頭。識神影子
裏弄聰明。全於本地真實處不相干。若者裏認得。便
是披沙揀金。砂土若去。金體自純。不患不到精耀時
節。公留心此事。較之他人更易。以其根利。而困橫巳
多。一切世念。巳被不如意處消磨許多。巳得便宜不
少。世人以為失。公必以為得。如老子所謂去彼取此。
是亦天之所造也。且如鄙人處瘴鄉八年於此。其實
從前未證法門。參透許多。此難與俗人言也。其修行
之方。諸經俱有。只是不要作玄妙話會。若作話會。多
一重障耳。六祖壇經。最為心地法門之指南。但中下
根人。不能湊泊。以無工夫故耳。永嘉集一書。實是壇
經註脚。若見解依六祖。用工夫如永嘉。何患不一超
[015-0569c]
直入。只恐作話會耳。楞伽最是直捷。只是難看。獨此
二書可為羽翼。願公留心念之。


與陳劒南貳師



承示近日於楞伽壇經探討。工夫頗進。此則大為足
下慶幸。古人云。生平無限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
以諸苦皆生於有。故佛說三界苦趣。謂之三有。所言
空門。非空無之空。乃刳空之空。龐居士云。但願空諸
所有。謂內空諸想。外空諸緣。內外皆空。心境俱泯。則
諸苦自絕。此禪門出生死之捷徑也。所云淨土文。此
又出苦海之要津。安可以淺近視之。試為足下略言
之。佛者覺也。即吾人本有靈明性耳。吾心本來是佛。
即六祖所云。本來無一物。若了此本來無物。即頓見
自心本來佛性。是名成佛頓教法門。此外非別有佛
可成也。言淨土者。有二種。謂事土理土。在事則涉有
相修為。種種行門。即龍舒淨土文所說。乃接引中下
根人之祕訣。所言理土。乃諸佛諸祖自受用之境界。
名常寂光。言常則不變。寂則不動。光則不昧。即吾人
自性之本體也。故云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又云。心淨
則佛土淨。又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此乃上上
根人所證境界。壇經淨土之旨。蓋謂此也。所云修淨
土者。以念佛為主。蓋淨自心之方法耳。吾人日用萬
苦交錯。穢濁本心。如污濁水。若急流猛𦦨。念佛一聲。
則五內清涼。諸苦頓歇。此即佛救眾生之苦也。以念
佛故。心垢頓除。一念清淨。所遇之境無非極樂。風聲
[015-0570a]
月色無非真境。觸目無非淨土。舉念皆見彌陀。又何
待三寸氣消。過十萬八千佛土之遠哉。此種法門。第
一要決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隨得緣。然隨緣
即安命也。第四要認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厭苦切。
然厭苦心切。則慾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訣。單持
一念。如大將身陷重圍。決志突出。一人單刀與萬人
敵。勇決如此。則生死怨賊。眾苦魔軍。不戰而自退。此
所謂真將軍也。佛經云。與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
勛。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一大歡喜。此正所謂向
空門而消豪傑之氣者也。貧道自幼離俗。即切志此
事。生平所遇魔壘甚多。皆力戰而退。然雖未出重圍。
今可自稱佛門上將。不啻李廣飛騎。此事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安敢向俗人道。以此事。臣不得獻於君。子
不得獻於父。又安敢為世俗友人乎。今足下猛然發
此信心。蓋宿種有在。只待時而發。今見淨土一書。蓋
春雨也。如膏之澤。潤巳蕉之芽。此造化之機甚微。是
亦足下受福之始也。貧道嘗謂。吾人處世。日用不過
一飽食。一安眠耳。此外皆長物也。今既不得飽食安
眠。且又拌死營營。以求悅人之耳目。以增自已之苦
海。此可稱智人乎。既不得世閒受用。而出世之樂。又
茫然不知。誠可憫耳。世閒事求之於人。出世事求之
於已。在我所可必得者。捨之而不為。可為癡之至矣。
如所云云者。皆貧道生平出家所證實到境界。殆非
常流口舌者比。今計從十九歲出家。至五十八歲。四
[015-0570b]
十年來。皆此一念。即今遭此大譴。於大苦猛火烈𦦨
之中。得清涼地者。非別有方法耳。此事非足下有此
大緣。必不敢道。恐掩口而笑耳。只如向來文字語言。
種種皆從此中流出。自知就裏之妙。亦不能言。世人
以文字目之。特淺淺耳。舉世法眼者稀。貧道年來混
俗和光。此四字從小知妙。生平力學。近於十年之內。
苦心操切。又今三年之內。稍得相應。可見涉世之難。
至人不易學。不易至也。此獨與足下道耳。較之此事。
全在逆境中做出。更見受用。且功更大。日劫相倍。此
須大力量人。乃可為之。昔人有言。有將相之骨。無出
家之福。此語不淺。然出家之難。亦非細事。貧道生平
之苦。不啻足下萬倍。然受苦之志則與足下霄壤矣。
貧道自出家以來。凡所稱謂。與人未嘗言兄弟二字。
何也。其心志在於獨行獨步。不與世俗為伍。此乃向
上出世志也。今三年之內。方與交遊。稱兄弟。正是混
俗和光。得力最初一步工夫。是知菩薩應世之心。妙
在無方無住。為最上乘。六祖一聞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則頓悟本來。曠劫生死苦輪頓息。此豈小丈夫哉。
此則貧道自知。向皆住於偏枯空寂之地。即若世人
住於煩惱海中。無二致也。足下乃向住於有者。與貧
道住空無異。今能翻然一蹋便破。即頓超貧道三十
年工夫。可稱一超直入。此非拋却現前境界。別求出
路。若捨却目前。別求解脫。則非愚即狂。永嘉云。棄有
著空病亦然。猶如避溺而投火。正謂此也。以與足下
[015-0570c]
見面時難。前札蓋先巳作。臨封復讀足下來書。感激
過越。乃對使據案草草。不覺葛藤如許。蓋慣曾為侶
偏憐客耳。足下發此無上心。乃出世因緣也。又安可
以世俗泛泛而應。故披瀝如此。足下以此劄參之。以
消日月。未必不為清涼散也。


又。


前得來書。有歸心淨土之說。足下猛利如此。因而對
使。據案草草盈紙。不知所云。大段極言。勸足下著實
在不如意中。討個安樂地。所遇境緣難處。就在難處
中。放下身心。任他呼牛呼馬。在我無可不可。此段受
用。惟老子能之。即夫子未得此法門。未免處世為難。
及見老子之後。被他痛處一錐。直透到底。當便得無
量受用。至若對門弟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與夫
空空如也。此段皆了悟後的話頭。決不是在前頭巾
語也。吾人心中不淨。只是者些人我是非。執情放不
下。意必固我。定要依我。方是好事。且我既要依我。而
人豈不要依他人乎。此皆苦海穢土中事。只放下此
心。心中便乾乾淨淨。快活無喻。何為而不可。坦坦蕩
蕩。即此便與佛心相應。以此心念佛。則心心皆彌陀。
念念皆淨土也。


又。


在省臨行。種種夢事。據其所述。了然目前。雖未盡信。
蓋於言外。巳得其微旨。大為快事。自古操行之士。慮
其人品未定。罹患難者。恐其功罪不明。貧道今巳兩
[015-0571a]
得之。幸之幸也。即老死溝壑。又何憾焉。是故休老曹
谿。志願益堅。儻徼六祖之靈。借一掊土。掩此枯骨。更
復何慕。以此修崇之舉。其功雖鉅。不以歲月計其速
成。此心頗覺自寬。且法門佛事。如空中雲。原無定相。
如亢陽禱雨。以精誠之至。無不尅應。天時人事。其致
一也。曉公天性敦篤。忠實君子。即名教中所難得者。
惜乎氣過於躁。而心過於慈。故於小人之言。易動而
無斷。貧道感知已之遇。且為地方作福。橫身於百折
之鋒。而與生民除其害之大者。幸亦催僅自免。今區
區力巳竭矣。而事方無涯。安能以有限之精神。泛無
涯之毒海。豈有智者所甘心耶。去歲非貧道在。則地
方大有可畏者。今秋極欲邀貧道往。故力辭之耳。貧
道自視此身。為法門所繫。將徼佛祖之靈。託之以為
萬世功德。是大有過於此者。敢不自愛。今多方委曲。
始遂藏迹之計。況自今以望。故吾不遠。豈忍蒙不潔。
又為淨土之污辱乎。鳥不厭高。魚不厭深。曹谿將為
邱隅也。足下知我者。以為何如。承示念佛。須持數珠。
此繫念工夫最親切。向日不敢言者。恐足下有恥心
在耳。今既須之。謹將自持伽南香珠一串奉上。但把
持巳久。香氣雖無。而精神巳滿。知足下得此。必能頓
入歡喜藏也。


答楊元孺元戎



古人云。熱亂場中難當冷眼。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出入其中者。靡不為其燒煑。若從烈𦦨中。覓得一片
[015-0571b]
清涼地。非冷眼人不能得。苟能當下一念清涼。頓見
大地皆冰。自不在身心世界中。作歸宿也。此從上大
力量人。遊戲生死場中。能轉塵勞作佛事。化煩惱作
菩提者。特仗渠一隻冷眼。一片冷心腸耳。更有何神
通妙用哉。此言甚易知。甚難見。且如佛祖單以諸法
如夢一則語。為出世要路。而世之智愚。例皆能言人
生如夢耳。其語雖似。其意則非。其實未曾真真實實。
一眼觀破人生如夢也。若果覷透。則自然能與一切
榮辱利害。得失是非關頭。掉臂而去矣。又誰敢攖其
鋒哉。其實就中無甚玄妙。至於最初一步。不無其方。
吾人處世。先要將夢中事。試舉向目前。細細觀察。定
要的的。看到不覺發一大笑處。到此則頓覺尋常說
如夢話頭。迥然不同矣。即將一同處。一念轉將目前
境界。置向夢中細細觀察。看到昏沈沈重顛倒時。忽
然猛覺來。如此則回觀生平。向來歷過一切種種境
界。諦實求之。了不可得。了不可得處。即是諸佛祖師
出生死第一關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五
[015-0571c]